同课异构多元开放视野下的“课例研修”
同课异构数学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于近日开展了同课异构数学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同课异构,共研共进”为主题,旨在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评课、交流,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二、活动目的1. 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展示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
2. 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激发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
3. 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4. 提升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活动内容1. 课前准备(1)确定同课异构主题:本次活动以“同课异构”为主题,选定了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作为研讨内容。
(2)分组:将参加活动的教师分成两组,每组由一名组长负责组织组内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准备。
(3)教学设计:每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自身教学风格,进行教学设计。
2. 课堂教学展示(1)第一节课:由第一组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
(2)第二节课:由第二组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
3. 评课交流(1)听课教师对两节课进行点评,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2)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分享教学心得和经验。
4. 总结反思(1)活动主持人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肯定了教师们的努力和成果。
(2)教师们针对本次活动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意见。
四、活动总结1. 本次同课异构数学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
2. 教师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了自身的教学风采,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3. 通过本次活动,教师们对同课异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4. 活动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5.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贡献力量。
五、活动建议1. 建立长期稳定的同课异构教研机制,定期开展同课异构活动。
同课异构主题_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探讨和实施“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校于近日开展了以“同课异构”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不同教师对同一课题的不同教学设计和实施,展示教师的教学风格,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活动准备1. 课题选择:本次教研活动选取了小学语文《秋天的雨》这一课作为研究课题。
2. 教师分组:根据我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将教师分为两个小组,每组选派一位教师进行同课异构教学。
3. 教学设计:两位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独立进行教学设计。
4. 教学实施:两位教师分别进行课堂教学,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三、活动过程1. 第一节课:教师A授课教师A以“引导发现法”为主,通过提问、讨论、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秋天的雨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A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 第二节课:教师B授课教师B以“情境教学法”为主,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秋天的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B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B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 课后研讨课后,两位教师分别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其他教师也对两位教师的教学进行了点评。
在研讨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1)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各有特色,教学效果良好。
(2)教师A的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教师B的教学注重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4)两位教师都能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活动总结1. 通过本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教师们对“同课异构”教学模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教师们在活动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同课异构教研总结报告

一、背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于近期开展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以学生为中心,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主题,旨在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交流与反思,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活动过程1. 选题与分组本次活动选取了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同一教学内容,分别由三位教师进行授课。
为了保证教研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成立了三个教研小组,分别负责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的教研活动。
2. 教学设计三位教师在接到教研任务后,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别进行了教学设计。
在设计中,教师们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力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课堂教学在教研活动当天,三位教师分别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
在课堂上,教师们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4. 教研讨论课后,三个教研小组分别进行了教研讨论。
教师们针对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改进意见。
同时,教师们还就如何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分享。
5. 总结与反思活动结束后,各教研小组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教师们认为,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拓宽教学思路,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活动成果1.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通过本次活动,教师们对教材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学设计能力得到了提升。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们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促进教师交流与合作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在活动中,教师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 优化教学设计通过本次活动,教师们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与改进,使教学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不足与建议1. 不足(1)部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不够深入,教学设计缺乏创新。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题目(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已成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比不同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可以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本教研活动旨在通过同课异构的形式,探讨不同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活动目标1. 通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使教师深入理解教材,把握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2. 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和交流,拓宽教学思路,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3. 培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 探索适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活动内容1. 确定研讨课题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学科和教学内容,如小学语文《狐狸和乌鸦》、数学《分数的意义》等,作为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研讨课题。
2. 教师分组备课将参与活动的教师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负责对同一课题进行备课。
要求各组教师结合自身教学风格和经验,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案。
3. 同课异构课堂展示各小组选派一名教师进行课堂展示,其他教师观摩学习。
展示过程中,教师需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充分展示教学特色和教学智慧。
4. 教学反思与交流展示结束后,各小组进行教学反思,总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随后,各组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分享各自的教学心得,共同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 教研总结与成果分享活动结束后,组织者对本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进行总结,梳理活动中的亮点和不足,形成教研成果。
同时,将教研成果分享给全校教师,推广优秀教学经验。
四、活动组织1. 活动前期准备成立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筹备小组,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和总结。
筹备小组要提前确定研讨课题,制定活动方案,明确活动流程和注意事项。
2. 活动实施活动当天,按照既定方案进行。
各小组按照要求完成备课、展示、反思、交流等环节。
《10以内数的认识》同课异构课例赏析个人研修日志

《10以内数的认识》同课异构课例赏析个人研修日志这次的教研活动内容是大班数学活动《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采用同课异执的形式。
“同课异执”顾名思义,就是同一节课,由不同的教师来执教。
我在想,这样的一个活动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能提高我们多少的能力?不由对这个活动充满了期待。
教学活动由年长的C和G效力,教学流程就是这样的:情景引入,唤起兴趣――超市购物,认知单双数――交流探讨,认知单双数――操作方式、游戏,稳固单双数。
虽然教案就是一样的,但在一些细节的处置上却存有不同之处,引起我们的思索:首先是给购物环节,第一个活动中教师先演示怎样使用代用券(每2元圈起来)、购物、付款(把相应的“钱币”撕下来给收银员),然后让幼儿操作圈一圈,交流“你可以买几样东西?”幼儿购物后交流“你有几块钱,买了几样东西,还剩钱吗?”第二个活动中教师也是先演示圈一圈,购物时直接把卡片覆盖在相应的钱上。
幼儿在圈一圈完成后直接可以进行购物,减少了幼儿的等待时间,使环节更加紧凑。
这个环节中两位老师的处理都是教师先示范,幼儿再操作。
我在想的是教师是否可以再放开些,让幼儿操作在前,教师提升总结在后呢?在交流环节,一个活动中老师先使剩一元钱的幼儿逐一说道“我存有几元钱,买了几样东西,还剩下几元钱”,老师逐个出具适当的代用券并按顺序排列。
另一个活动中老师用“代用券废旧”的策略――剩一元的摆左边,没剩的放右边,使幼儿一下子把代用券分为了两组排序,然后教师再展开小结出具汉字“单数”、“双数”以及适当的小孩图示。
这个“小孩”图示也就是为接下来的幼儿操作方式活动奠定了基础。
给我的救赎就是同样的一个环节,教学效果会因设计的相同而有所不同,教师必须更加高度关注环节的紧凑型和有效率,防止重复和冗长。
在感知单双数排列规律上,两位教师都用了两种颜色的卡片来写单双数,也都是按照顺序进行了排列,但第二个活动中幼儿很快就能发现排列的规律是一个单数、一个双数。
我想原因是由于第一个活动中的.卡片既有数字又有硬币图示,使幼儿的视线受到干扰。
幼儿园同课异构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幼儿园决定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同一教学内容,不同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探讨教学策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活动目的1. 通过同课异构,展示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智慧,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
2. 探讨不同教学策略对幼儿学习效果的影响,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3.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幼儿园的整体教学质量。
三、活动内容1. 教学内容:以大班语言活动《三只小猪》为例。
2. 参与教师:选取5位教师,分别进行教学展示。
3. 教学时间:每个教师展示时间为30分钟。
4. 教学环节:(1)导入:教师通过歌曲、故事、游戏等形式导入课程,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新授:教师围绕《三只小猪》的故事内容,通过提问、讨论、表演等方式,引导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学习故事中的道德品质。
(3)巩固: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强调故事中的道德品质,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践行。
四、活动过程1. 教师备课:每位教师根据活动内容,结合自身教学风格和幼儿特点,设计教学方案。
2. 教师展示:5位教师分别进行教学展示,其他教师观摩并记录。
3. 教学反思:展示结束后,每位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4. 互动研讨:全体教师针对展示课程进行互动研讨,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5. 教学总结:教研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五、活动成果1. 教师们对《三只小猪》这一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教学设计能力。
2. 教师们通过观摩、研讨,学会了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优化了自己的教学策略。
3. 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得到提高,教学效果明显。
教研活动数学同课异构(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开展了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以“同课异构”为主题,旨在通过对比不同教师对同一课题的课堂教学,探讨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二、活动目标1. 通过同课异构,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2. 探索不同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活动内容本次教研活动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分数的加减法”为课题,由两位教师进行同课异构。
四、活动过程1. 第一课时(1)教师A的课堂展示教师A以“生活中的分数”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分数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自主发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在课堂上,教师A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2)教师B的课堂展示教师B以“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为主题,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步骤,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计算方法。
在课堂上,教师B注重学生的计算练习,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2. 第二课时(1)教师A的课堂展示教师A以“分数加减法的应用”为切入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分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课堂上,教师A注重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2)教师B的课堂展示教师B以“分数加减法的拓展”为主题,引导学生探究分数加减法的性质,如交换律、结合律等。
在课堂上,教师B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活动总结1. 两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教师A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师B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计算练习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教研组同课异构活动方案(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校教研组决定开展同课异构活动。
本次活动以“同课异构,共促成长”为主题,旨在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评课、研讨,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促进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
2. 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3.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4.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丰富教学手段。
三、活动主题同课异构,共促成长四、活动时间2022年10月15日-2022年11月15日五、活动内容1. 确定同课异构课题2. 教师备课与教学设计3. 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展示4. 教师评课与研讨5. 总结与反思六、活动流程1. 确定同课异构课题(1)教研组长组织全体教师讨论,确定同课异构课题。
(2)课题确定后,教研组长将课题及要求通知到每位教师。
2. 教师备课与教学设计(1)教师根据课题要求,结合自身教学风格和班级特点,进行备课。
(2)教师完成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
3. 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展示(1)每位教师按照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展示。
(2)其他教师进行听课,并做好记录。
4. 教师评课与研讨(1)课后,听课教师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2)教研组长组织教师进行研讨,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5. 总结与反思(1)教研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2)教师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制定改进措施。
七、活动要求1. 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认真备课、听课、评课、研讨。
2.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深入理解教材,创新教学设计。
3. 课堂教学展示要注重实效,提高教学质量。
4. 教师在评课、研讨过程中,要本着客观、公正、诚恳的态度,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八、活动保障1.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为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教研活动同课异构展示

一、活动背景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开展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同一教学内容为载体,不同教师根据自身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旨在通过比较、分析,找出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二、活动主题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为“小学语文《月光下的夹竹桃》同课异构展示”。
活动旨在通过不同教师对同一课文的处理,探讨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活动流程1. 课前准备- 教师A: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 教师B:注重情境创设,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课堂展示- 教师A课堂展示: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句子,并进行初步理解。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夹竹桃,分析其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 教师B课堂展示:1. 导入: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感受夹竹桃的美。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语言表达:引导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夹竹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3. 课后反思- 教师A反思:在课堂上,学生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
- 教师B反思:通过角色扮演,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但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四、活动总结1. 亮点- 教师A: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 教师B:通过情境创设和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不足- 教师A: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
- 教师B: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案例(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我校决定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通过选取同一课题,不同教师进行教学展示,以此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难点和困惑,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活动主题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为“小学语文《草原》一课的同课异构”。
三、活动时间2023年3月15日四、活动地点小学语文教研组活动室五、参与人员小学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六、活动流程1. 课前准备- 教研组提前确定课题《草原》。
- 教师分组,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备课和教学设计。
- 每位教师根据自身教学风格和班级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
2. 教学展示- 每位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展示。
- 教师展示结束后,其他教师进行观摩和记录。
3. 课后研讨- 教师们集中进行研讨,针对每位教师的教学展示,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和交流。
- 分组讨论,针对教学中的难点和困惑进行深入探讨,提出改进措施。
4. 总结反思- 教研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 教师们撰写个人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七、活动内容1. 教学展示教师A的教学设计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B的教学设计则侧重于朗读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帮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景色和作者的情感。
教师C的教学设计则以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直观地展示草原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后研讨在课后研讨环节,教师们针对三位教师的教学展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 教师A的教学设计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认为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 教师B的朗读教学设计也得到了认可,认为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 教师C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也受到了肯定,认为其能够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课异构"课例研修活动管窥

物 理
化学
历史
地 理
2 0 1 0  ̄正3 A
2 0 1 0 学年3 A - 2 0 1 0 学年3 人 2 0 1 1 学年2 . K
从2 0 1 0 学年至 今 .笔者 所在 学校尝 试开 展 了以备课 组 为单位 的 “ 同课异构”课例研修 活动 ( 详见表 1 ) 。两年来 , 参与活动 的教师人数达6 3 人 次 ,其中临近退休教 师4 人 。所 有学科 都参 与了该项 活动 ,涉及备课 组 、学 科组 1 9 个 ,有
示 [ J ]. 外 国教 育研 究 ,2 0 1 1( 2 ).
i n l f u e n c e o f e mo t i o n a l f a c t o r s o n l e a r n i n g i n p h y s i c s i n s t r u c t i o n [ J ].
1 2 / 2 0 1 2 - 1 2 - 2 1 ]. h t t p :/ / w w w. P i s a . o e c d . o r g / s c i e n c e / p r o e e s s . h t m.
[ 5 ]C e n t r e f o r E d u e a t i o n l R e s e a r c h 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 . P I S A As s e s s —
e n c e E d u c a t i o n ,2 0 0 8 ,3 0( 8 ) :1 0 7 5—1 0 9 3 .
P I S A 2 0 0 6 [ J ]. S o u r c e 0 E C D E d u c a t i o n& S k i l l ,2 0 0 6 , ( 1 1 ) :1 -
同课异构式教学实践探究(3篇)

第1篇摘要:同课异构式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对比不同教师对同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效果,探讨不同教学策略的优缺点,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以某中学英语课堂为例,探讨了同课异构式教学的实践过程、实施效果及启示。
关键词:同课异构;教学实践;探究一、引言同课异构式教学是一种以相同教学内容为基础,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策略和评价方式的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同课异构式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以某中学英语课堂为例,探讨同课异构式教学的实践过程、实施效果及启示。
二、同课异构式教学的实践过程1. 确定教学内容以某中学英语课程为例,选取同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如“旅行”主题。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2. 教师分组将参与同课异构式教学的教师分为两组,每组教师分别负责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
3. 教学设计每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和风格,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活动围绕目标展开。
(2)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等。
(3)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确保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4)教学评价: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全面评估教学效果。
4. 教学实施两组教师分别按照自己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并记录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亮点。
5. 教学反思课后,两组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三、同课异构式教学的实施效果1. 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比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可以发现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课异构式教学为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有助于教师拓宽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四、同课异构式教学的启示1. 注重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同课异构式教学应确保教学目标的一致性,确保教学活动围绕目标展开。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探究(3篇)

第1篇摘要: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研究方式,通过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教师、不同教学环境下的实施,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通过对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背景、目的、实施步骤和效果分析,探讨其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一、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研究方式,近年来在我国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种活动通过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教师、不同教学环境下的实施,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二、目的1.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 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3.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科研能力。
4. 探索和推广优秀教学模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三、实施步骤1. 确定教学内容: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确保参与活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共同的基础。
2. 分组讨论:将参与活动的教师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如何实施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案。
3. 教学实践:每个小组选派一名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其他教师观摩学习。
4. 反思与评价:教学实践结束后,所有教师进行集体反思,评价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5. 总结与推广:对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经验进行总结,形成教学案例,并在教师培训、教研活动中推广。
四、效果分析1. 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教师可以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2.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在活动中不断反思、总结,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和科研能力,促进专业成长。
3. 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要求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有助于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
4.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可以探索和推广优秀教学模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五、结论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研究方式,在我国教育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同课异构活动教研(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
本次活动以“同课异构”为载体,旨在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评课、议课,促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促进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明确。
2. 培养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4.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活动内容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以小学语文《桂林山水》为例,选取了三位教师进行教学展示。
以下是三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一)教师A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丽。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2.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优美的教学氛围。
(2)讨论法: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桂林山水的图片和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课文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4)课文讲解:教师引导学生分段朗读,分析课文内容,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丽。
(5)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6)总结拓展:教师总结课文内容,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
(二)教师B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优美的教学氛围。
(2)游戏法:设计趣味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3. 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桂林山水的图片和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研活动计划同课异构(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本教研活动计划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开展。
通过不同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解读和教学设计,探讨不同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活动主题同课异构——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三、活动目标1. 通过同课异构,促进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理解,丰富教学思路。
2. 提高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和教学设计的创新能力。
3.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
4. 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活动时间2023年10月15日(星期日)上午8:00-12:00五、活动地点XX学校多功能厅六、参与人员1. 学校全体语文教师2. 邀请相关学科专家进行指导七、活动流程1. 准备阶段(2023年9月15日-9月30日)a. 确定同课异构的教材内容,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某篇课文。
b. 分组讨论,确定各小组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目标。
c. 各组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
2. 实施阶段(2023年10月15日)a. 第一节课:由第一位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授课。
b. 第二节课:由第二位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授课。
c. 第三节课:由第三位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授课。
3. 研讨阶段(2023年10月15日-10月20日)a. 各组教师对三节课进行评课,交流教学心得。
b. 专家对教学活动进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
c. 教师根据专家意见和同伴反馈,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4. 总结阶段(2023年10月21日)a. 各组教师总结活动收获,撰写活动反思。
b. 学校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表彰优秀个人和团队。
八、活动内容1. 教学设计展示各组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
2. 课堂教学展示三位教师分别进行课堂教学展示,每位教师授课时间为40分钟。
幼儿园同题异构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园特举办“同题异构”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以“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为主题,旨在通过教师之间的教学展示和研讨,探索不同教学策略和方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二、活动目标1. 通过观摩同题异构的教学活动,让教师了解不同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教学方法。
2. 培养教师观察、分析和反思的能力,提高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理解和把握。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三、活动准备1. 教师分组:将全体教师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教学展示。
2. 教学内容:选择大班语言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作为教研主题。
3. 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教具和教学环境。
四、活动过程(一)教学展示1. 第一组教师进行教学展示,以“情感体验”为主线,通过故事讲述、角色扮演、亲子互动等方式,引导幼儿感受爱的表达。
2. 第二组教师进行教学展示,以“创意表达”为主线,通过绘画、手工制作、音乐律动等形式,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第三组教师进行教学展示,以“文化传承”为主线,通过民间故事、传统节日等元素,培养幼儿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研讨1. 观摩教师分享教学心得,交流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2. 全体教师围绕以下问题进行研讨:(1)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符合幼儿认知水平的教学活动?(2)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3)如何将情感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三)总结反思1. 教研组长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总结,强调同题异构教研活动的重要意义。
2. 教师们分享自己在教研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
五、活动成果1. 教师们对同题异构的教学活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教学设计能力。
2. 教师们在研讨过程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
3. 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教研活动之同课异构(3篇)

第1篇一、引言同课异构,顾名思义,是指同一节课,由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理念和教学资源,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以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
这种教研活动旨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围绕一次成功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展开论述。
二、活动背景某中学语文教研组在学期初,针对七年级《记念刘和珍君》一课,开展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不同教师的授课,展示教学风格的多样性,探讨如何更好地把握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活动过程1. 教师A的授课教师A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教学目标,通过以下环节进行授课:(1)导入:以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阅读指导: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炼文章中心思想。
(3)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层次,把握文章脉络。
(4)讨论交流:分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5)总结:总结文章主题,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2. 教师B的授课教师B以“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教学目标,通过以下环节进行授课:(1)导入:播放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视频,让学生感受人物精神。
(2)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的人物情感,激发学生的共鸣。
(3)艺术鉴赏: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拓展延伸: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
(5)总结:总结文章主题,强调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3. 教师C的授课教师C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教学目标,通过以下环节进行授课:(1)导入:以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分析其写作技巧。
(3)写作指导:结合文章,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4)展示交流:展示学生的写作成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总结:总结文章主题,强调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四、活动反思1. 教学风格的多样性:三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各异,但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课异构活动教研稿(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创新越来越重视。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决定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对比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处理,展示不同教学风格,激发教师的教学智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活动目标1. 通过同课异构活动,促进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2. 通过观摩和交流,激发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3. 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活动准备1. 确定研讨主题: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以“小学语文《动物王国开大会》”为研讨主题。
2. 分组备课:由两位教师分别进行备课,确保教学内容和目标的一致性。
3. 确定上课教师:从两位备课教师中选出一位进行公开课展示。
4. 安排观摩教师:邀请全校语文教师参与观摩和研讨。
四、活动过程1. 公开课展示(1)第一节课:由教师A进行公开课展示,以《动物王国开大会》为主题,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游戏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2)第二节课:由教师B进行公开课展示,以《动物王国开大会》为主题,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趣味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2. 观摩与研讨(1)观摩教师对两位教师的公开课进行点评,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2)上课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进行反思,分享教学经验。
(3)教师们围绕“同课异构”这一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分享各自的教学心得,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活动总结1. 教师们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学习他人的平台,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 通过观摩和研讨,教师们认识到,教学设计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要多样化,课堂效果要注重实效。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计划(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本学期我们将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通过教师们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设计和实施,探讨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
二、活动目的1. 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促进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和挖掘。
2. 通过同课异构,展示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激发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4.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活动时间2022年9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四、活动内容1. 确定研讨主题: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和学科特点,确定本学期“同课异构”研讨主题。
2. 教师分组:将教师按照学科和年级分组,每组确定一位组长负责活动的组织和协调。
3. 教学设计:各组成员共同研究教材,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教学设计。
4. 教学展示:各组成员按照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展示,其他成员观摩学习。
5. 评课议课:观摩结束后,各组成员进行评课议课,交流教学心得和体会。
6.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教学展示和评课议课,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学反思报告。
7. 教学总结:学期末,各学科组进行教学总结,分享教学成果。
五、活动安排1.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9月1日-9月10日)(1)各学科组确定研讨主题,并制定详细的教学设计。
(2)组长组织组员学习相关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设计水平。
2.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9月11日-12月15日)(1)各组成员按照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展示。
(2)其他组成员观摩学习,做好记录。
3.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12月16日-12月31日)(1)各学科组进行评课议课,交流教学心得和体会。
(2)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报告。
(3)各学科组进行教学总结,分享教学成果。
六、活动要求1. 各学科组要高度重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2. 教师要积极参与活动,认真备课、上课、评课,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开展同课异构式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
为了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校决定开展同课异构式教研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们可以在相同的教学内容下,展示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从而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二、活动目的1.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3. 探索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 丰富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更多教学灵感。
三、活动内容1. 选题与准备(1)确定教研主题: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选取一个适合开展同课异构的教研主题,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教师分组:将教师按照年级、学科进行分组,每组选出一至两名骨干教师作为组长,负责组内教师的协调与沟通。
(3)制定教学方案:各小组根据教研主题,结合本组教师特点,制定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
2. 教学展示(1)教师轮流上课:各小组选出的骨干教师按照事先制定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展示,时间为30分钟。
(2)听课与记录:其他教师认真听课,并做好记录,以便课后交流与反思。
3. 课后研讨(1)教学反思:上课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优点与不足。
(2)互动交流:各小组教师针对教学展示进行互动交流,分享教学心得,提出改进意见。
(3)总结与提升:教研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四、活动实施1. 时间安排:活动时间为一个学期,每周开展一次,每次活动时间为2小时。
2. 参与对象:全校教师均可参与,特别是青年教师和新教师,要积极参与,通过活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 考核评价:学校对参与活动的教师进行考核评价,将活动参与情况纳入教师年度考核。
五、预期效果1. 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2. 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课异构多元开放视野下的“课例研修”我校以课例研修模式为蓝本,进行研修内容的实用化改革,倡导老师们围绕同一内容的教学,通过研究和讨论之后,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共同审视一个课例的不同设计,感受不同的思想观点、操作方式,在思想碰撞中完成经验整合,为后继的教学研究积储能量,同时切实提高校本研修的质量。
一、前期准备要使研修活动取得实效,每次活动前要有明确的计划,确定好研修的主题。
我们在活动前期作了如下安排和准备:语文教研组拟定开展一次“同课异构”的课例研修活动,将集体备课、观课评课、反思交流等融合到同一个主题研讨当中。
经过商议,决定将《爱如茉莉》这篇课文作为执教内容,五、六年级组长――储老师和王老师按照各自不同的教学设计来执教同一篇课文。
五、六年级教研组的老师各自组成一个集体备课小组,由储老师和王老师领衔,进行备课和磨课。
先由备课组成员针对教材各抒己见,献计献策;然后由执教者综合集体智慧,设计出具有个性的教学预案;再由执教老师用教学预案进行试教,备课组内老师参加听课议课,对预案再作修改和完善;最后进行校公开课研讨。
为了使后期活动中的观课议课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我们又对研修的大主题进行了分解,大家同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研究:一是从课堂基调这个角度进行观察和研究,重点关注两位教师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二是从文本价值开发这个角度进行观察和研究,重点关注教材解读和内容选择;三是从教学策略运用这个角度进行观察和研究,重点关注教学活动。
二、课堂描述及评议4月29日下午,“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如期举行,语文教研组30位教师悉数参加,先由两位老师上课,其他老师听课。
在两堂课过后,大家又围绕活动前商定的主题,进行了沙龙式的交流和研讨,从下面四方面撷取教学片段并作简要评议。
1. 淡雅的茉莉意境中,渗透着散文般质朴的情调。
王老师的教学流程简洁流畅,一如淡雅的茉莉,素洁怡人,整堂课有以下四大环节:一是复习导入,直接切入课文第9自然段;二是精读细品第9自然段,结合画面与文字,感受爸爸妈妈之间平平淡淡、却又真真切切的爱;三是将品读辐射至全文,在触手可及的生活细节中感悟爱的真谛;四是升华与拓展,在解读真爱的基础上,抒发自己对爱的感悟,完成多种形式的语言表达训练。
备课时,大家以为第三个环节可能会难以调控,因为品读的范围遍及全文,这就给品读后交流的环节带来了难度。
但试教下来发现,王老师的设计是匠心独运,第二环节中对第9自然段的品读,不仅引导学生感悟了真爱的温馨与甜蜜,更重要的是渗透了学法的指导:什么是细节?如何抓住细节来感受语言?正是有了这把“解读课文的钥匙”,学生在下一环节的阅读中才能更自主、更有效。
交流时则围绕“我在哪里感受到了怎样的爱”这个主题展开,开放的形式不拘泥于课文的顺序和预案的束缚,随意随性地叙述更显轻松和谐。
教师的语言点拨与引导看似浅显,实则意蕴丰富,这样的师生对话氛围与课文的语言风格紧紧契合,营造了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情调,将弥漫在课文中的纯净质朴的气息,无声地渗透到了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中,更渗透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2. 清新的茉莉芬芳中,流淌着小诗般优雅的韵律。
储老师的课设计新颖,条理清晰,立意深远。
课始就激发生疑:这也叫爱?激发阅读探究的兴趣;课中抓住重点词句读议,感悟真爱,让几个细节画面,在学生脑中清晰地定格,在动心动情的同时明白:这也叫爱。
随后抓住“钻”“哦”两个字练习朗读,引导学生喃喃喟叹:“这也叫爱!”最后拓展延伸,寻找爱在生活中的其他注解,师生一起发自肺腑地低声吟同课异构:多元开放视野下的“课例研修”唱:“这也叫爱……”随着对“爱”之理解的不断深入,完成了对语言的品读。
更特别的是整堂课的所有环节都统整到同一个训练中――用凝练的、诗一般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表现爱的画面和细节,最终将学生对爱的理解化为一首清新优雅的小诗。
课堂的节奏也正如小诗的韵律,质疑时上扬,品读时舒缓,慨叹时激昂,深思时悠长……课堂中师生的情感在茉莉芬芳的浸润中变得温婉细腻。
二、文本价值的开发――言语智慧和人文素养同构共生这篇叙事散文语言朴实无华,意蕴却耐人寻味。
如何充分开掘文本的教学价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其言,得其意,悟其法”呢?两位教师从相同的理念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了咀嚼品味,最终殊途同归,实现了言语智慧和人文素养同构共生。
1. 语言价值的开掘例1:多角度触摸语言的质感在王老师的课堂中,我们看到了她一而再,再而三地引领着学生走进语言的内核,触摸语言文字的质感――温度、亮度、深度、厚度,以达到语言内化和语感培养的目的。
我们来看以下教学片段:【片段一】师:(出示: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
)在这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奔”,在这里读什么?生:读第四声bèn。
师:当它读第四声的时候,表示快速、有目的地跑去。
透过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说话练习】爸爸出差回来,顾不得(),顾不得(),也顾不得(),就直奔医院。
师:从中你体会到了爸爸怎样的心情?生:焦急万分、心急如焚……师:这就是字词的温度、感情的深度啊!只一个字,就让我们感受到隐藏在焦心之后的爱意!【片段二】师:(出示: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
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在这段话中,有一个字用得特别有温度、有情意,读读品品,能找出来吗?生:“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这句中的“探”字用得很特别。
师:阳光,我们一般用哪个词来和它搭配?生:照、射。
师:这里却用了一个“探”字,“探”这个动作,给你一种什么感觉?生:是一种特别轻柔的感觉。
生:让人感到静悄悄的。
师:阳光本无感情,一个“探”字却让它这样温柔,这个字的妙处可见一斑。
你还有什么体会?生: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阳光像是来探望生病的妈妈的。
生:这样写,仿佛阳光也具有了人的感情,懂得轻轻地“探”进来,更衬托出病房的安静。
师:这就叫“一切景语皆情语”。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感情,也就拥有了表达的艺术!读好这个“探”字,你就能读好这句话,试试看!(生读)从以上的片段中我们看到,王老师捕获了语言文字训练的着力点,设法让文本语言“站立”起来,发挥文本语言的魅力、活力和张力,紧紧扣住“奔”和“探”进行体验和品读,学生最终将这两个字理解得立体透彻,实现了文本语言的价值。
例2:全方位提炼语言的形式理解文本内容和体悟情感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教学的全部。
在储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对语言表达形式的训练和实践。
【片段三】师:真爱如诗。
那么自然朴实,如盛开的茉莉散发的清香。
此刻,真爱是手与手的紧握,是心与心的牵挂,是阳光都不忍打扰的温馨。
再读读课文吧,你从文中还能感受到真爱是。
把你的感悟写在找到的细节旁边。
学生自主读文感悟,在文中细节处用“真爱是”,这样的句式概括和提炼文章内容,在交流过程中整理成如下小诗:真爱/是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是一个善意的谎言/是一次次的直奔医院的身影/是一夜夜温情脉脉的守护//真爱/是彻夜未眠的手脚麻木/是布满血丝的睡眼蒙?/是为对方心甘情愿的付出/哦,爱如茉莉,简简单单/哦,爱如茉莉,真真切切。
师:其实,爱是一道多解的题目,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请你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写一句真爱的感言!生:真爱是一句鼓励的话语/真爱是一次深情的问候/真爱是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真爱是一把悄悄倾斜的雨伞。
从以上片段不难看出,储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一次次地提炼出诗一般凝练精美的语言,最终形成了一首首充满情韵、馨香飘逸的小诗。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的感悟和表达,不仅多次运用了文本的语言,完成了对语言的内化和积累,更重要的是经历了一个对文本语言发现、理解、迁移、实践的过程,储备了语言,在大脑中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
这样的设计也充分发挥了文本语言的教学价值。
2. 人文价值的观照例3:融合性解读――爱是一朵素雅的茉莉这篇课文的人文价值非常明确,就是通过日常的细节来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真挚的爱,懂得爱的真谛。
作者将胸中之“意”,用笔下之“言”传递给读者,因而阅读的过程就是据言识意的过程。
在教学中,王老师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引导他们立足于语言的描述,设身处地地与作者对话。
学生通过对“善意的谎言”“直奔医院”“紧握的双手”“布满血丝的眼睛”等细节的关注,充分领略了真爱是这样的简简单单、纯洁无瑕、真挚无私、感人肺腑。
而这样的爱,不正如一朵芬芳美丽,又毫不张扬的素雅茉莉吗?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到了一起,产生了共识、共振、共鸣,获得了“整体震颤”。
例4:建构性解读――爱是一道多解的题在储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发现师生对文本的人文价值作出了建构型的解读――在尊重文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又结合学生的生活积淀和学习需求,赋予了文本新的内涵。
如上文所述,储老师在课堂练笔部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慧眼去寻找爱的其他注解,学生的体验自然真切:爱如空气,无处不在;爱如水晶,晶莹剔透;爱如烛光,温暖明亮……这样的解读更具生命力,它使文本不再孤立,成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解读才能长盛不衰,常教常新。
三、教学策略的运用――交互共享与彰显个性相辅相成例5:互动对话中无痕地渗透学法的指导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结合具体的细节品味语言,感悟人物的内心。
王老师的教学很好地达成了这个目标,她的教学策略清晰地反映在如下的板书中:爱如茉莉爱如茉莉,平平淡淡,真真切切;爱如,,。
关注细节神态、动作、语言……品味语言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我们看到,完成第一行板书的过程,实际上是基于文本,完成对文本价值感悟的过程;第二行板书,体现了学生超越文本,完成了个体对爱之内涵的解读;第三行板书,是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对“细节”下的定义;第四行板书,是师生共同探究出的“品味语言”的方法,而后两行板书,更是完成了鲜明而清晰的学法指导。
这样,我们就在课堂中看到学生不仅扎实地品读了语言,而且知道从哪些角度切入,以及怎样去品读语言,这种方法的习得尤为重要。
例6:个性表达中轻松地完成语言的悦纳如果说王老师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那么储老师更侧重于指导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上,实现对文本的创新和超越。
如前面所述,储老师引领同学们多次进行了关于“真爱”的小诗的创作,“读――悟――写”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形式新颖的训练,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语言,更悦纳了这种语言,在自由轻松的个性表达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尽情地用心灵去拥抱语言,感受和再现了文章的情思美感。
回顾并总结这次同课异构“课例研修”活动,我们认为这样的研修模式有如下优势:一是鼓励教师不同思路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产生多样的教学案例,研究的重点在于反思“异构”过程的教学经验,倡导教师个性独特、风格鲜明的多元化、差异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