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小儿腹股沟斜疝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合集下载

腹股沟斜疝临床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腹股沟斜疝临床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腹股沟斜疝临床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引言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并发症。

小儿腹股沟斜疝怎样治疗?

小儿腹股沟斜疝怎样治疗?

小儿腹股沟斜疝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方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小儿腹股沟斜疝应该吃什么药。

*小儿腹股沟斜疝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从理论上讲,小儿腹股沟疝有自愈的可能,临床上也见到少数自愈的病例,但等待自愈是不可取的。

1.非手术疗法(1)疝带疗法:是应用疝带压迫内环和腹股沟部,进而阻止疝内容物疝出,等待腹膜鞘状突在出生后继续闭塞,以期增加疝“愈合”的机会。

据薛璇英等(1989)报告,应用该法治疗腹膜鞘突未闭、无腹股沟管处肌肉薄弱或缺损的小儿腹股沟斜疝100余例,疝闭合率达70%。

此法多用于婴儿,但对较大的疝或年龄在3、4个月以上的小儿,治愈疝的可能性极小。

而且婴幼儿棉纱束带或疝带不易固定,易被尿液粪渍浸污,并可压迫或擦伤皮肤;长期使用不仅使疝囊颈经常受到摩擦变得肥厚坚韧而增加嵌顿疝的发生率,甚至影响睾丸血运、或导致腹股沟管局部粘连进而增加手术困难和并发症。

对6个月以内的婴儿或有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可采用疝带治疗。

①棉纱束带法:使病儿平卧,将疝内容还纳入腹腔;取长棉纱束带对折成双头,折端放置于内环体表投影处及腹股沟管区;双头从髂嵴上方自背后绕到对侧腰部,返回到腹前部后将双头穿过折端,使形成扣环,正好压迫内环;再经过腹股沟部转向后方至臀上方腰部打结。

可在内、外环处垫以棉纱或海绵,以加强压迫、减少皮肤擦伤。

②佩戴疝带法:佩戴疝带用尼龙带制成,以具有弹性和拉力的疝盖帽防止小肠;半圆环;疝帽(四周有松紧带牵拉、具有弹性);大腿固定带。

使用时,首先回纳疝内容物入腹腔,将疝帽覆盖于腹股沟管疝内环处,固定腰围,将大腿固定带由会阴部向下绕过大腿后沿臀外缘向上,与同侧半圆环结扎固定。

疝带固定时须注意有无疝内容物疝出及松紧是否适宜。

单侧疝先固定患侧,双侧疝可先后固定两侧。

佩戴该疝带后,患儿可下地随意行动,不妨碍大小便,若有污染应及时清洗。

如佩戴不合适或有疝内容物疝出,须重新固定。

小儿外科-小儿腹股沟疝腹腔镜修补术

小儿外科-小儿腹股沟疝腹腔镜修补术

小儿腹股沟疝腹腔镜修补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第一诊断为小儿腹股沟疝(ICD-10:K40);2、拟行:腹腔镜疝修补术(手术码:53.0-53.9 54.21)。

二、诊断依据:根据《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吴肇汉主编 2008年7月出版)1、病史:腹股沟或阴囊可复性肿物;2、体格检查:阴囊或腹股沟一肿物突出,可回纳;3、B超检查结果:考虑腹股沟疝。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吴肇汉主编 2008年7月出版)1、阴囊或腹股沟一肿物,可回纳;2、有反复嵌顿病史;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4、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 4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腹股沟疝(ICD-10:K40)疾病编码;2、阴囊或腹股沟一肿物,可回纳;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 1 天,入院后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细胞分析+凝血4项、尿液分析+尿沉渣分析、住院生化、免疫4项、血型鉴定;2、胸部正侧位片;3、必要时B超检查七、抗菌素选择用药:1、原则上头孢一代,首选头孢唑啉半衰期1.5~2h,其次头孢选半衰期0.8~1h;2、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使用一个剂量,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使用头孢唑啉的手术时间超过6小时才追加),或失血量大(>1500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3、明显感染高危因素或使用人工植入物,可再用1次或数次到24h,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要有分析记录;4、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者,针对G+球菌可用克林霉素,针对G-杆菌可用氨曲南。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第1-2 天麻醉方式:全麻。

九、术后住院恢复 2 天十、出院标准:1、体温正常、伤口无红肿渗液,阴囊无红肿;2、无其他并发症。

十一、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并发症:此种疾病术后常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可能导致延长治疗时间及增加医疗费用;2、节假日:由于患者住院后赶上节假日,而使手术拖延,从而也使住院时间和费用增加。

《小儿腹股沟斜疝》课件

《小儿腹股沟斜疝》课件

及时就医
如发现患儿有腹股沟或阴囊部肿块, 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避免自行处理
家长不要自行处理患儿的肿块,以免 引起感染和加重病情。
注意患儿情绪
患儿可能会因为疼痛和不适而出现哭 闹、烦躁等情绪问题,家长应注意安 抚。
遵循医嘱
家长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给患儿 服药,并定期带患儿复查。
06
案例分析
案例一:典型病例介绍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是由于腹股沟管发育不良或鞘状突未 闭等原因引起的腹股沟区或阴囊内出现肿块的临床症状。
病因
总结词
腹股沟管发育不良、鞘状突未闭是主要病因
详细描述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病因主要包括腹股沟管发育不良和鞘状突未闭。腹股沟管是胎 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生理性间隙,如果发育不良或鞘状突未闭,就会导致腹腔内 的脏器通过腹股沟管突出到腹股沟区或阴囊内,形成腹股沟斜疝。
避免早产和低出生体重
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是腹股沟斜疝发病的高危 因素,应尽量避免。
日常护理
注意观察
观察患儿是否有腹股沟或阴囊 部肿块,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保持舒适
患儿应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 避免压迫患处。
避免剧烈运动
避免患儿进行剧烈运动,以免 引起疼痛和不适。
定期复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了解病情变 化。
注意事项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小儿腹股 沟斜疝的重要手段,可以 清晰显示疝囊的大小、位 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X线检查
对于怀疑存在肠管嵌顿的 患儿,可能需要进行X线 检查以了解肠道情况。
鉴别诊断
鞘膜积液
精索静脉曲张
鞘膜积液表现为阴囊肿大,但无疼痛 或仅有轻度不适,透光试验阳性。

小儿腹股沟斜疝科普讲座PPT

小儿腹股沟斜疝科普讲座PPT

谁容易得小儿腹股沟斜疝? 年龄
腹股沟斜疝多见于出生后不久的婴儿,尤其是出 生体重较低的婴儿。
男婴的发病率高于女婴。
谁容易得小儿腹股沟斜疝? 性别
男孩的腹股沟斜疝发生率约为女孩的三倍。
这与男孩的生理结构有关。
谁容易得小儿腹股沟斜疝? 其他因素
家族史、早产和某些健康状况(如囊性纤维化) 也可能增加发生风险。
小儿腹股沟斜疝科普讲座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小儿腹股沟斜疝? 2. 谁容易得小儿腹股沟斜疝? 3. 何时就医? 4. 如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5. 预防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方法
什么是小儿腹股沟斜疝?
什么是小儿腹股沟斜疝? 定义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指腹腔内的组织通过腹股沟管 的缺陷向外突出,形成的肿块。
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健康。
预防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方法 教育宣传
加强对小儿腹股沟斜疝的认识,提高家长的警惕 性。
通过社区健康教育活动,传播相关知识。
谢谢观看
手术后要注意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避免剧烈活 动和重物提举。
术后定期复查非常重要,以确保恢复良好。
预防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方法
预防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方法 孕期管理
孕妇应注意均衡营养,避免早产,提高胎儿的健 康水平。
定期产检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问题。
预防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方法 健康监测
新生儿期进行全面体检,及时发现腹股沟斜疝的 迹象。
了解家族病史有助于早期筛查。
何时就医?
何时就医?
肿块变化
如果发现腹股沟区有异常肿块,尤其是肿块变硬 或疼痛时,应尽快就医。
这些可能是肠道被卡住的信号。
何时就医?
持续哭闹
婴儿如果因腹痛持续哭闹,可能需要专业的医疗 评估。

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斜疝

入院记录主诉:发现左侧腹股沟区可复性肿物十余年。

现病史:患者十年前发现左腹股沟出现一肿物,约鹅蛋大小,无疼痛,平卧位肿物可消失,站立位,或咳嗽肿物再次出现,并无不适,未做治疗,肿物缓慢增大明显,伴行走时不适,下降阴囊,来我院就诊,门诊拟“左侧腹股沟斜疝”收住入院。

病程中无声音嘶哑、发热、贫血、腹水、穿孔、疼痛、乏力、纳差、消瘦、恶液质、无头痛、头晕、咳嗽、颈部包块、骨痛、胸闷、咳血、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里急后重、呕血、黑便。

既往史: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年余,有冠心病史1年余,否认疟疾史,否认肝炎史,否认结核史,否认糖尿病史,否认脑血管史,否认精神病史,否认手术史,否认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生于全椒,久居本地,无不良嗜好,吸烟史。

婚姻史:已婚,配偶健康,生育史,有儿一人。

家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T:36.8℃P:74次/分R:18次/分BP:120/90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正常面容,表情自如,自主体位,神志清楚,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皮疹、皮下出血、皮下结节、瘢痕,毛发分布正常,皮下无水肿,无肝掌、蜘蛛痣。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头颅无畸形、压痛、包块,无眼睑水肿,结膜正常,无充血、水肿,眼球正常,巩膜无黄染,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外耳道无异常分泌物,乳突无压痛,听力正常,嗅觉正常口唇无绀,口腔黏膜正常。

舌苔正常,伸舌无偏斜、震颤,齿龈正常,咽部黏膜正常,扁桃体无肿大。

颈软,无抵抗,颈动脉搏动正常,颈静脉无充盈,气管居中,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甲状腺无肿大,无压痛、震颤、血管杂音。

胸廓对称,胸骨无叩痛,乳房正常对称。

呼吸运动对称,肋间隙不增宽,语颤正常。

叩诊清音,呼吸规整,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无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正常,心浊音界正常,心率7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无心包摩擦音。

狐疝(腹股沟斜疝)诊疗方案

狐疝(腹股沟斜疝)诊疗方案

狐疝(腹股沟斜疝)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小肠坠入阴囊,时上时下,平卧或用手推时肿物可缩入腹腔,站立时又坠入於阴囊,如狐之出入无常 。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外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腹股沟管外环处出现可复性肿块是最重要的临床表现。

最初在长期站立、行走或咳嗽时肿块沿腹股沟管斜行突向外环口。

以后,肿块逐渐增大并延伸进入阴囊。

肿块上端狭小,下端宽大,形状似梨,并似有一柄笠形伸入腹股沟管。

肿块突出时有下坠或轻度酸胀感。

2)查体:取平卧位,患侧髋部屈曲、内收,松弛腹股沟部。

顺腹股沟管向外上方向轻按肿块即可回纳。

如再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 处按压内环,并令病人站立咳嗽,可阻止肿块突出 ,移去按压手指,肿块即复出。

如为不完全性斜疝,疝内容物未突出外环,可用手指伸入外环口,令病人咳嗽即有冲击感。

(二)证候诊断1.气虚下陷证:肿块因站立、劳动或咳嗽而出现,劳累时肿块增大,胀坠不适,休息或平卧后可以缩小或回纳。

可伴有食少纳差,面色自光白,神疲乏力,动则气短,脉微或涩。

2.寒湿内盛证:结块在阴囊,肿硬而冷,少腹胀痛,痛引睾丸,喜暖畏寒,寒则加重。

舌苔白腻,脉弦紧。

3.肝郁气滞证:肿块突出,少腹及阴囊胀坠偏痛,结滞不舒,缓急无时。

伴有情绪不安,忿怒或哭号,或情绪抑郁,胸闷胁胀。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二、治疗方案(一)一般治疗1.婴儿在长大过程中,腹肌逐渐强壮,部分有自愈可能。

2.对于年老体弱或伴其它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可配用疝带。

3.嵌顿性疝手法复位法。

(二)、中医辩证论治1.气虚下陷证治法:补气升提。

方药:补中益气汤黄芪、焦白术、党参、当归、升麻、柴胡、大枣、炙甘草。

2.寒湿内盛证治法:散寒化湿,行气散结。

方药:天台乌药散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槟榔、川楝子。

3.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理气,散结止痛。

小儿腹股沟斜疝

小儿腹股沟斜疝

小儿腹股沟斜疝小儿腹股沟斜疝(indirect inguinal hernia)多因胚胎期睾丸下降过程中腹膜鞘状突未能闭塞所致,新生儿期即可发病,是一种先天性疾病。

男性多见,右侧较左侧多2~3倍,双侧者少见,小儿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病因(一)发病原因1.腹膜鞘状突(Nuck管)未能闭锁退化是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病理基础胚胎第5周时睾丸始基起源于中肾,位于腹膜后第2~3腰椎旁。

第8周时睾丸形成,第12周中肾退化,此后睾丸随胚胎的发育逐渐下降,第28周时睾丸引带形成后,连接睾丸下极和阴囊之间,随引带的牵拉及腹腔内压力的传递,睾丸亦随之下降,穿过腹股沟管的内环口、外环口到阴囊,在内环口处随睾丸的下降腹膜向外突出形成一憩室样管状突起,称鞘状突。

正常情况下鞘状突远端包绕睾丸形成睾丸固有鞘膜,随睾丸出外环口后,鞘状突亦被牵拉至阴囊内。

当睾丸下降完全后,鞘状突均闭锁退化。

如果鞘状突未完全闭合则可形成斜疝或鞘膜积液。

女孩腹般沟管中含有圆韧带,自子宫至大阴唇,在相当于男性胎儿睾丸下降时,亦有一腹膜鞘状突,称Nuck管;沿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降入大阴唇,闭合情况同男孩。

因年龄不同,鞘状突的厚薄亦有差异,新生儿时期极薄。

2.腹腔内压力增加及腹壁肌肉薄弱等,是腹股沟疝的促发因素有人报告80%~90%的新生儿出生时腹膜鞘状突尚未闭合,其关闭的时间和机制尚不明确,然出生后的新生儿斜疝的发生率并不高。

因此认为鞘状突的存在只是发生腹股沟疝的基础,仍有其他诱发因素如腹腔内压力增加、腹水、早产婴腹壁肌肉薄弱等,促使腹股沟疝的出现。

有时在腹膜透析或侧脑室腹腔引流后,可使以前无症状的患儿,产生腹股沟疝或鞘膜积液。

(二)发病机制小儿腹股沟斜疝因腹腔脏器进入没有闭塞、并与腹腔相通的腹膜鞘状突,故未闭塞的腹膜鞘状突是先天性腹股沟斜疝的疝囊。

斜疝疝囊起自腹股沟管内口,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外侧,沿腹股沟管走行,穿出腹壁,在精索的内前方并与精索紧贴,精索血管在输精管外侧,而且精索血管往往与输精管分离,手术中应特别注意。

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评价

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评价

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评价发表时间:2016-05-21T10:36:26.0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月第3期作者:夏尚红[导读]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城关医院外科小儿疝气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男孩的发病率要远远高于女孩,约为女孩的14倍[1],且多发于早产儿。

夏尚红(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城关医院外科甘肃酒泉 735000)【摘要】目的:探究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疝气患儿8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常规组。

常规组采用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案,观察组采取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治疗方案的应用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主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常规组(P <0.05);且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

结论:对疝气患儿给予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少,手术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小切口;疝气;小儿;治疗【中图分类号】R6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3-0213-02 小儿疝气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男孩的发病率要远远高于女孩,约为女孩的14倍[1],且多发于早产儿。

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80例疝气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分别采用传统手术与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临床疗效,现将资料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基数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疝气患儿8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儿治疗前均经临床诊断后确诊为疝气。

按照入院顺序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常规组。

观察组男女比例为34∶6,平均年龄(3.6±1.3)岁,4例直疝,36例斜疝;常规组男女比例为33∶7,平均年龄(3.8±1.5)岁,5例直疝,35例斜疝。

2016年最新小儿腹股沟斜疝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2016年最新小儿腹股沟斜疝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小儿腹股沟斜疝(2016年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K40.2,K40.9),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53.0-53.1)。

除外嵌顿疝及复发腹股沟斜疝。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1.病史:腹股沟可复肿块。

2.体征:一侧或双侧腹股沟肿块,可还纳,透光试验(-)。

3.辅助检查:腹股沟、阴囊B超。

0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三)标准住院日。

1-4日(四)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全套、凝血功能、感筛腹股沟及阴囊B超、胸片、心电图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心脏彩超泌尿系B超肝胆胰脾B超(五)治疗方案的选择。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六)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目前无需应用抗生素(七)手术日。

手术日一般在入院1-3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八)术后恢复。

术后住院恢复≤3天。

基本对症治疗方案。

如出现术后感染,可结合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九)出院标准。

体温正常,切口无出血。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相关并发症,需要处理干预。

2.患儿入院后,在术前发生不适宜手术的情况,如发热,腹泻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等。

二、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K40.2,K40.9)行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53.0-53.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3-4天备注:1.院内感染(是/否)院感名称:2.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原因:抗生素名称:使用时间:天3.延长住院时间原因:4.退径(是/否)退径原因:5.其他特殊事项及原因:。

【临床路径】小儿腹股沟斜疝

【临床路径】小儿腹股沟斜疝

014小儿腹股沟斜疝(单侧单纯性)诊疗常规【概述】腹股沟疝在小儿中均为斜疝,几乎没有直疝。

是由于先天性腹膜鞘突未闭所致腹腔内脏器进入而发生疝,一般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手术年龄多在2岁以内。

【诊断标准】1、单侧腹股沟区、阴囊可复性肿块,活动后增大,平卧、安静后可消失。

2、肿物呈囊性感,无疼痛不适,手法复位可还纳腹腔。

3、透光实验阴性。

【纳入标准】1、年龄<14岁。

2、查体于单侧腹股沟区、阴囊触及囊性肿块,手法复位可还纳腹腔。

3、无上呼吸道感染及其他合并症、急、慢性感染。

【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治疗常规】1、手术(1)手术指征:查体腹股沟、阴囊有可复性肿块,内环口较大,无上呼吸道感染及其他合并症、急、慢性感染。

(2)麻醉方式:全麻或硬膜外麻醉。

(3)术后换药拆线:术后三天换药,七天拆线。

2、药物(1)术中:适量补液。

(2)麻醉药物。

3、术前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凝血四项、乙肝五项、艾滋病抗体、丙肝抗体、胸片、心电图。

【出院标准】1、切口Ⅰ/甲等愈合。

2、体温正常。

3、血象正常。

【质量标准】1、平均住院日:7天。

2、疗效标准:治愈率:100%,病死率:0,复发率<3%3、切口感染率<1%武陟县人民医院小儿腹股沟斜疝(单侧单纯性)临床路径编码:014 疾病名称:小儿腹股沟斜疝(单侧)014适用对象:腹股沟斜疝(单纯性)拟行:小儿单纯单侧腹股沟疝修补术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预期住院天数:7天/实际住院天数:天预期术前住院天数:1天/实际术前住院天数:天。

小儿腹股沟疝

小儿腹股沟疝

一、什么是"小儿腹股沟疝"?之吉白夕凡创作"小儿腹股沟疝"俗称"小肠气",中医称之为“狐疝”。

通俗的说,就是腹股沟区大腿根部发生的包块。

儿童腹股沟疝基本是先天性的,绝大部分都是斜疝。

二、小儿腹股沟疝发病原因鞘状突是胎儿时期睾丸下降至阴囊的通道,在出生后鞘状突就应该闭合。

有腹股沟斜疝患儿的鞘状突没有闭合,加上小儿经常哭闹,或者大便干结,排大便时非常费力,等等这些使腹内压增高的因素,使腹内脏器如小肠、结肠、甚至卵巢及输卵管等通过内环突出到腹腔外。

腹股沟疝在是小儿非经罕见的疾病,发病率在3%左右,早产儿的发病率更高,男孩和女孩都会发生,男孩比较多见。

中医认为,本病病因主要有三方面:一为肝郁气滞,二为中气下陷,三为寒湿凝滞。

若情志不畅,气郁囊中或经脉失和,则可阴囊胀痛;若中气缺乏,甚则下陷不举,固摄失司,可见阴囊肿物出入腹类狐状;若寒湿凝于厥阴,经脉失和则阴囊肿痛。

三、诊断男孩最罕见的临床表示是腹股沟或阴囊有肿块突出,用力或哭闹时更明显,患儿宁静、放松后肿块可自行回纳,肿块经常为可复性的。

女孩腹股沟疝与男孩类似,但肿块常位于大阴唇上部。

突出的脏器有时为小肠,有时是盲肠,如果肿块较小,也有可能是卵巢。

用电筒照时不透光,即所谓的透光试验阴性。

可以做腹股沟及阴囊B超检查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并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四、鉴别诊断腹股沟肿块有时还需与其他的疾病相鉴别,如罕见的鞘膜积液。

腹股沟和阴囊摸到包块,纷歧定就是疝气,还有可能是鞘膜积液,是肚子里的水流下去存积在那个没有闭合的管腔里,形成一个包块。

这个包块一般活动后会增大,所以往往下午看起来会大一点,早上醒来会小一点,挤捏也一般不克不及变小或者消掉,用电筒对着包块照射,可以看到里面是透亮的,有经验的专科医生通过触摸基本也可以区分这两种病。

五、小孩得了疝气怎么办?年龄很小的婴儿、甚至新生儿,早产儿,如果出现了上期所讲的情况,可诊断为疝气。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不伴有梗阻或坏疽者)(ICD-10:K43.9)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有明确体征:腹股沟区可复性包(肿)块。

患者一般无特殊不适。

长时站立或出现包块较久时偶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

分为腹股沟斜疝与直疝。

2.腹股沟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位于腹股沟韧带上内方,疝块外形呈梨形或椭圆,经腹股沟管途径突出;3.腹股沟直疝:多见于老年人,位于腹股沟韧带上方,疝块外形呈半球形,基地较宽,由直疝三角突出;4.排除鞘膜积液、腹股沟淋巴结等其他疾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一周岁以内婴儿,可暂不手术;2.儿童腹股沟疝仅做疝囊高位结扎(可腹腔镜下修补);3.成人腹股沟疝需使用人工材料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开放式或腹腔镜)。

(四)标准住院日为24-48小时。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3.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已在门诊完成各项术前检查,无手术禁忌,经手术医生评估适合经行且经患者同意的病例,可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已完成。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尿、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2.必要时行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立位阴囊/腹股沟B超及CT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手术记录:左腹股沟斜疝修补术

手术记录:左腹股沟斜疝修补术

手术记录:左腹股沟斜疝修补术
术前及术后诊断:
1.术前诊断:左腹股沟斜疝
2.术后诊断:左腹股沟斜疝
手术方式:
1.手术名称:左腹股沟斜疝修补术
2.手术方法:采用腹腔镜辅助下疝修补术(TAPP)
麻醉方式:
1.麻醉类型:全身麻醉
2.麻醉方法:气管插管
手术经过:
1.患者平卧,脐下作一弧形切口,长约5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腹外斜肌腱
膜;
2.在腹外斜肌腱膜下方充分分离腹膜外脂肪及腹膜,显露耻骨上窝;
3.在耻骨上窝后方约1cm处作一小切口,穿过腹壁下血管;
4.牵拉两侧腹壁,形成腹膜前空间,并充入二氧化碳气体,维持腹内压在8-10mmHg;
5.在脐部及左右侧腹壁各作一小切口,通过脐部切口插入腹腔镜,并在左右侧腹壁切
口插入操作钳;
6.在耻骨上窝处将腹膜打开一小口,显露疝囊口;
7.用操作钳提起疝囊,沿疝囊颈上部分离并游离疝囊至根部;
8.将疝囊完全游离后,将腹膜前间隙关闭,将补片置于腹膜前间隙内,覆盖整个耻骨
上窝及疝环口;
9.放置牵拉器并充入二氧化碳气体,关闭腹腔及各小切口。

术后注意事项:
1.手术完毕后患者应保持平卧位;
2.常规心电监测和氧气吸入;
3.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及红肿等异常情况;
4.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5.术后第一天可进流食,第二天可逐渐增加半流食及软食等易消化食物;
6.术后第一天可下床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
7.术后一周内避免剧烈活动及重体力劳动;
8.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的护理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的护理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的护理发表时间:2016-11-04T15:26:51.553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21期作者:吕萍谭维静(通讯作者)[导读] 共收治15例,年龄2~10岁,均为腹股沟斜疝,其中右侧9例,左侧6例。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重庆 401320)【摘要】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的先天性疾病,系胎儿发育过程中鞘膜腔未能及时闭塞所致[1]。

以男性多见。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治疗方法是外科治疗的重要手段,但也是一个创伤的过程,会给患儿的心理、生理及家长的心理造成负担,所以需要护理人员在术前对患儿的身心状况作出评估,采取有效措施以缓解患儿及家长的焦虑与恐惧,同时由于对象是幼儿增大了术后护理的难度更需要护理人员采用科学系统的术后护理减少术后并发症,保障患儿安全[2]。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1-0177-01 1.临床资料共收治15例,年龄2~10岁,均为腹股沟斜疝,其中右侧9例,左侧6例;11例实施疝囊高位结扎术,4例实施疝囊高位结扎术并疝修补术。

全部病例治愈出院,经3个月复诊,无复发。

2.术前护理2.1 患儿由于年龄较小,入院后对陌生环境产生恐惧易出现哭闹,拒绝治疗的情况,这时护理人员应上前安慰并向家人询问孩子的喜好与习惯,想办法接近患儿,给予患儿关怀,取得信任[3]。

2.2 家长心理护理家长主要担心的是手术效果及术后是否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针对家长担心的问题进行解释,告诉家长同种病例的成功率与治愈率,增强家长的信心。

3.术后护理3.1 家长心理护理斜疝术后患儿麻醉初醒状态伴饥饿状态,常有哭闹,家长多有焦虑无助的情绪。

护士要言简意赅,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患儿术后的生理情况,便于护患及其家人建立良好的互动信任关系。

3.2 患儿常有时对医护人员有恐惧感,在手术期紧张哭闹,有不良情绪,影响术后切口愈合及病症的复发率。

小儿腹股沟疝

小儿腹股沟疝
手术治疗 1岁以上患儿腹股沟疝无自愈可能,需手术治疗即疝囊
高位结扎术。最小年龄不低于6个月为宜。 嵌顿疝:病情允许建议还纳后择期手术,若还纳失败
则急诊手术。
小儿腹股沟疝修补术历史演变
1600年 Pare首次提出小儿疝修补 1899年 Ferguson 疝囊高位结扎
Duckett 讨论对侧疝修补
1952年
1992年
Lobe 腹腔镜的应用
由于小儿腹股沟疝几乎均为斜疝,腹股沟管及相关肌肉将随着 患儿继续生长发育,因此仅需疝囊高位结扎即可。
如果在女孩表现为难复性疝,则>20%的可能为滑疝,应避免损 伤输卵管。因女性腹股沟管内无重要结构通过,将卵巢及输卵 管还纳入腹腔、分开圆韧带后可将内环口缝扎关闭。
小儿斜疝只要作疝囊高位结扎即可达到根治目的,无需其他修 补,腹腔镜手术也是遵循这一基本原则。 手术原理:在腹腔镜下找到疝环,通过带线针和钩针缝扎内环, 缝线经皮穿入腹腔内,结扎疝环,再穿出腹腔至皮下,打结。
腹腔镜探查:即可诊断,又可治疗
小儿腹股沟疝的鉴别诊断
鞘膜积液 二者病因相似,鉴别非常困难,主要方法:透光试 验
精索鞘膜积液腹股沟疝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 一般主张1岁以内患儿,可暂不手术治疗,选择棉线束
带或绷带压迫内环,部分患儿有自愈可能。但研究发现小 儿长期佩带疝带可能压迫导致局部组织薄弱,增加日后修 补困难。
腹腔镜手术的优势
腹腔镜最早用于儿童腹股沟疝是为了评估双侧是否存 在睾丸鞘突未闭,并用于确诊腹股沟疝。
创伤、瘢痕小
手术时间开放手术相近,降低输精管与血管的损伤风 险
可发现发生率较低的直疝及股疝,并修补
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
小儿腹股沟嵌顿疝临床表现
初次发作就以嵌顿疝就诊的情况 并不少见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文/ 曾维根(北京朝阳医院普外科主治医师)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疾
病之一。

在胚胎的早期,腹膜在腹股沟管
的内环处往外突起,形成腹膜鞘状突。


着婴儿的生长发育,鞘状突包裹睾丸,并
且随着睾丸的下降,最终到达阴囊。

出生
之后,鞘状突会逐渐萎缩和闭塞。

如果在
这个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比如睾丸下降缓
慢或者没有下降,鞘状突可能保持开放状态,如果有腹腔组织或者脏器进入,就形
的疝内容物,右手缓慢加压,将肿物回纳进入腹腔。

动作一定要轻柔,当患儿出现哭闹的时候,应该暂停操作,待患儿安静后再行加压复位。

复位之后,应该留院观
如果手法复位失败,或者嵌顿的时间较长,怀疑肠管坏死,均需要急诊手术治疗。

宜采用斜切口,便于显露探查以及手术操作。

需要根据肠管的颜色,张力,蠕动,血管搏动的因素,综合判断肠管的活性,确定肠管的活性,才可以还纳。

如果肠管已经坏死,需要切除坏死的肠段,吻合肠管。

疝内容物还纳之后,按照常规的方法处理疝囊,如果疝囊水肿明显,组织。

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表单(县级医疗机构医院适用)

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表单(县级医疗机构医院适用)

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表单一、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900)、腹股沟斜疝(ICD-10:K40.901)双侧腹股沟斜疝(ICD-10:K40.201)、双侧滑动性腹股沟斜疝(ICD-10:K40.203)、双侧腹股沟疝(ICD-10:K40.200)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

(2)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腹股沟疝(ICD-10:K40.900)、腹股沟斜疝(ICD-10:K40.901)双侧腹股沟斜疝(ICD-10:K40.201)、双侧滑动性腹股沟斜疝(ICD-10:K40.203)、双侧腹股沟疝(ICD-10:K40.200)疾病代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单孔腹腔镜疝气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

单孔腹腔镜疝气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

CHINA MEDICAL HERALD Vol.15No.20July 2018[基金项目]四川省卫生厅科研课题(1401983)。

[作者简介]杨周健(1985.9-),男,硕士;研究方向:儿童腹部外科。

小儿腹股沟斜疝(indirect inguinal hernia in chil⁃dren,IIHC)是一种儿科常见疾病,其发病率较高,以男性患儿为主。

据统计,此病的男女比例大约是15∶1,且以右侧多见,病因主要是先天性的鞘状突未闭[1]。

关于IIHC 的治疗,手术疗效较好,且通常在手术中仅需实施疝囊高位结扎即可产生确切疗效[2]。

当前腹腔镜手术方案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治疗IIHC 患儿,并已被广大的临床医务工作者以及患儿的家长所认可。

虽然临床使用的传统两孔腹腔镜术式虽然也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但由于微创理念在手术过程中的发展,单孔腹腔镜疝气针(single-port laparoscopic hernia needle,SPLHN)辅助手术由于仅需单孔操作,不仅满足微创需求,减轻患者创伤,而且术后几乎无瘢痕[3-4]。

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是机体创伤应激反应中最敏感最重要的一种标志物和介导物,可以较好反映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对机体的损伤情况,而血清C 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则是组织损伤后恒定升高的细胞因子,且升高水平和损伤程度相关[5]。

本文通过分析SPLHN 术式治疗IIHC 患儿的临单孔腹腔镜疝气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杨周健刘钧杨健唐青松陈曹婧蒲永斌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小儿外科,四川绵阳621600[摘要]目的研究单孔腹腔镜疝气针(SPLHN)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IIHC)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7年9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60例IIHC 患儿进行研究。

将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80例。

腹股沟疝诊疗规范

腹股沟疝诊疗规范

腹股沟疝诊疗规范(手术科室)【诊断标准】(一)腹股沟斜疝1.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较大时可进人阴囊或大阴唇。

2.肿块在站立、行走或咳嗽时出现,平卧或用手挤压后可还纳入腹腔,如肿块不能完全还纳,应考虑为难复性疝。

3.肿块柔软、有弹性。

腹股沟外环扩大、松弛。

压迫腹股沟内环,可阻止肿块出现。

4.疝嵌顿时,肿块变硬、不能还纳,除局部疼痛外,还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肠梗阻表现。

5.若嵌顿疝不能及时解除,由于肠管及系膜受压过久,导致血运障碍,引起肠壁坏死,成为绞窄疝,可以导致肠穿孔,继发腹膜炎。

(二)腹股沟直疝1.老年人、体弱和伴有腹压增高的患者多见。

2.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呈半球形,不降至阴囊或大阴唇。

还纳肿块后压迫内环口,肿块可再出现,极少嵌顿。

【治疗原则】1.寻找并治疗发病诱因,如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腹水等引起腹压增高的疾病。

2.1岁以内婴儿除嵌顿疝外,有自愈可能,可以暂不用于术治疗。

3.年老体弱或有全身其他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可用疝托压迫腹股沟区以缓解症状和防止嵌顿。

4.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术:适用于婴幼儿、儿童和绞窄性疝时,肠管坏死、局部感染严重的病例。

(2)疝修补术:加强腹股沟管前壁或后壁,适用于斜疝或直疝。

其中Bassini法应用最多。

(3)疝成形术:适用于各种疝,尤其是巨大疝、复发疝、直疝、腹股沟管后壁严重缺损的患者。

以人工合成材料的无张力修补方法较为理想。

(4)嵌顿疝的治疗①年老体弱、伴有各种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嵌顿时间短(一般不超过4~6小时)和估计无肠管坏死者,可试行手法复位还纳,还纳后应观察4~6小时,注意有无腹膜炎表现。

如出现腹膜炎应及时剖腹探查。

②除以上情况外,嵌顿疝应急诊手术治疗,术中应注意判断有无肠管坏死,如肠管已坏死或局部感染严重时,应只行疝囊高位结扎,不宜作修补或成形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腹股沟斜疝(2016年版)
一、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K40.2,K40.9),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53.0-53.1)。

除外嵌顿疝及复发腹股沟斜疝。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1.病史:腹股沟可复肿块。

2.体征:一侧或双侧腹股沟肿块,可还纳,透光试验(-)。

3.辅助检查:腹股沟、阴囊B超。

0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三)标准住院日。

1-4日
(四)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全套、凝血功能、感筛腹股沟及阴囊B超、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心脏彩超
泌尿系B超
肝胆胰脾B超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六)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目前无需应用抗生素
(七)手术日。

手术日一般在入院1-3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八)术后恢复。

术后住院恢复≤3天。

基本对症治疗方案。

如出现术后感染,可结合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九)出院标准。

体温正常,切口无出血。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相关并发症,需要处理干预。

2.患儿入院后,在术前发生不适宜手术的情况,如发热,腹泻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等。

二、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K40.2,K40.9)
行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53.0-53.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备注:
1.院内感染(是/否)院感名称:
2.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原因:抗生素名称:使用时间:天
3.延长住院时间原因:
4.退径(是/否)退径原因:
5.其他特殊事项及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