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复习总结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精华版)

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精华版)

⽣态学期末复习资料(精华版)⽣态学期末复习资料(打★为考过) 第⼀章绪论⼀、名词解释★1.⽣物圈(Biosphere):地球上全部⽣物和⼀切适合于⽣物栖息的场所。

它包括岩⽯圈(lithosphere)的上层、全部⽔圈(hydrosphere)和⼤⽓圈(atmosphere)的下层。

2.⽣态学(Ecology):研究⽣物(organism)及环境(environment)间相互关系的科学(Hackel,1869)。

研究⽣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马世骏,1980)。

⼆、问答题1.简述⽣态学的发展过程。

答:(1)⽣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以古代思想家、农学家对⽣物环境相互关系的朴素整体观点为特点;(2)⽣态学的建⽴时期(公元17世纪⾄19世纪):欧洲科学家探索活动再度迭起,崇尚科学和科学实验,⼀些科学理论相继形成;(3)⽣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这⼀时期是⽣态学理论的形成、⽣物种群和群落由定性到定量描述,⽣态学实验,⽅法发展的辉煌时期,形成了著名的四⼤学派;(4)现代⽣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今):①研究层次上向宏观和微观的⽅向发展、⽣态学的研究层次已包括了分⼦、基因、个体直到⽣物圈;②研究⼿段的更新:⾃计电⼦仪、同位素⽰踪、稳定性同位素、⽣态建模、系统论引⼊⽣态学;③研究范围的扩展:符合⼈类活动对⽣态过程的影响以纯⾃然现象研究扩展到⾃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研究。

★(简答题)2.列出国内外各5位著名⽣态学家,并概括其在⽣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

答:Odum, Tansley, Clements, 苏卡乔夫,孙儒泳等★3.现代⽣态学的发展趋势。

(论述题)答:(1)⽣态系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2)系统理论在⽣态学中得到了⼴泛运⽤;(3)从描述性科学⾛向实验科学;(4)研究对象继续向宏观和微观两个⽅向发展,由传统的个体、种群、群落向更宏观和更微观的⽅向发展,⽣态系统⽣态学、景观⽣态学、全球⽣态学和分⼦⽣态学的出现是现代⽣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5)⼀些新兴的⽣态学分⽀如进化⽣态学、⾏为⽣态学、化学⽣态学等相继出现;(6)应⽤⽣态学迅速发展。

(完整word版)(整理)生态学期末复习

(完整word版)(整理)生态学期末复习

生态学期末复习绪论1。

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3。

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基本原则:整体有序原则、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原则、循环再生原则、反馈平衡原则、最小因子原则、环境资源有限性原则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a。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b.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c.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d。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e。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f。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

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g。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

5m以内的气候。

h.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i.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j。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k。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一、名词解释。

1、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空间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

生境:又称栖息地,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素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因此,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生境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2、种群:在特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互利共生: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并且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双方获利。

4、群落演替: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某些物种侵入,使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的过程5、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即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系。

7、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生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种群,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8、生物量:在某一特定的的调查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dB/dt=NP-H-D9、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1、温室效应: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1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篇:生态学复习资料生态学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见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概念: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要素。

(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的一部分).4环境因子:生物体研究中心以外的都叫环境因子。

5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或繁殖的因子。

6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最小食物的量7耐性定律:生物生长或繁殖的环境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的不足或超过生物的耐性,就会导致该生物不能存活后死亡。

8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的适用范围的大小。

9内稳态:生物通过自身体内环境使生活环境保持稳定。

10指示生物:能够指示环境中某些生物。

11光周期: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12温周期: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气温是呈周期性变化的,许多生物适应温度的某种13节律性变化,并通过遗传成为其生物学特性。

14有效积温:是指某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

K=N(T-T0),N指天数、T代表当地的平均气温,T0生物生长最低气温。

15生命表:系统描述同期出生的一生物种群在各发育阶段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16繁殖成效:个体现在的输出和未来的输出的总和。

17繁殖价值:指在相同的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能力、包括现时价值和剩余繁殖价值。

18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护养子代所消耗的时间,能量和资源所有的量。

19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和资源所有的消耗。

20分配原理:某一空间内的能力是固定的,消耗了就会减少。

21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22生态位: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地理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

23他感作用: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的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一、生态学概述1.1 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1.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二、生态系统2.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2.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3 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2.4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三、生物多样性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3.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3.3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和损失3.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四、群落生态学4.1 群落的定义和组成4.2 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结构4.3 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4.4 群落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五、种群生态学5.1 种群的定义和特征5.2 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增长模型5.3 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生活史特征5.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六、生态位和资源利用6.1 生态位的概念和类型6.2 生态位的竞争和分化6.3 资源的利用和分配6.4 生态位的演化和适应性七、生态系统的演替7.1 生态系统演替的概念和类型7.2 生态系统演替的驱动因素7.3 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和特征7.4 生态系统演替的影响和重建八、生态学与环境保护8.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8.2 生态学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8.3 生态学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8.4 生态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九、全球变化与生态学9.1 全球变化的概念和影响9.2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9.3 全球变化对物种适应性和分布的影响9.4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关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适应,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位和资源利用、生态系统的演替等内容。

这些知识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生态学也需要关注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

2.食物链3. 周转率4.库6.生态平衡概念7.负反馈作用8.生态平衡失调9.生态危机概念10.生态系统服务11生物钟现象12生态因子作用定律13驯化14内稳态15适应16生物的光周期现象17有效积温法则及其意义18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19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20土壤的生态学意义21种群22阿利氏原则/阿利规律23群落的概念24演替的概念25种群成员的组成26生物多样性27物种多样性指数28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29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30群落的结构31生活型谱32叶面积指数与光能利用率的关系33群落的垂直结构34群落的水平结构:35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36群落演替37全球生态学的概念38“生物圈二号”1系统性稳定性多样性耐受性动态性反馈弹性滞后性尺度转换性原理2.食物链: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在生态系统内不同生物之间传递关系称为食物链。

特征:①食物链的长度通常不超过5个营养级,最常见的4—5个营养级,因为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不断流失;②食物链越长,最后营养级位所获得的能量也越少。

因为从起点到终点经过的营养级越多,其能量损耗也就越大意义:①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形象体现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正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③食物链和食物网还揭示了环境中有毒污染物转移、积累的原理和规律。

3. 周转率=流通率/库中营养物质的量4.库:各种元素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中滞留的数量6.生态平衡概念: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各个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7.负反馈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以减缓系统的内在压力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负反馈结果: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正反馈作用: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正反馈结果: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8.生态平衡失调:当外来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能恢复原初状态,称为生态平衡失调或生态平衡破坏。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版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版

单选题、判断改错题、简答题、计算题、资料分析题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2.赫克尔(Haeckel)(1866)强调有机体与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和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3.“生态学”一词经武汉大学张挺教授介绍到我国。

4.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俊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提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

5.生态学研究对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6.生态学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7.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二氧化碳、食物、其他生物。

8.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作用与反作用。

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9.生态因子分类:(1)按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2)按有无生命的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3)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4)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子、变动因子。

10.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阶段性作用(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5)直接和间接作用1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和辩证的。

环境作用于生物,生物又反作用于环境,两者相辅相成。

○1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影响生物生育力和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某些生态因子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区域。

例如热带动植物不能在北半球的北方生长。

生物并不是消极被动地对待环境的作用,它也可以从自身的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积极地利用某些生态因子的周期性变化以适应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变化,将其限制作用减小。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表现在改变了生态因子的状况。

生态学期末总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期末总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主讲:刘家武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教研室联系:jiawuliu@电话:6309856020世纪20年代起,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人类开始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都涉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例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等。

第一章生态学概述尤其是60年代以后,这些问题日益严重,出现了多方面的危机。

这些危机的控制和解决,都要以生态学为基础。

因而引起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对生态学的关注。

地球人意识到,人类只是地球生物圈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且只能与这个星球同命运、共存亡。

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果不按生态学规律办事,只能带来人类与地球的共同厄运。

很少有象生态学这样一门科学与人类的生存在时空尺度,在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有如此紧密的联系。

人类要以生态学原则来调整人类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所以生态学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必需认真学习的科学。

目前,生态学研究的重点从理论生态学向应用生态学扩展,并且渗透到地学、经济学及农、林、牧、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城乡建设等各个部门。

一、生态学的定义不同学者对生态学有不同的定义:德国动物学家Haeckel(1866年)最早给生态学定义(Ecology):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澳大利亚生态学家Andrewartha(1954):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与多度的科学。

强调了对种群动态的研究。

美国生态学家Odum(1953,1959,1971,1983):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综合: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的协调发展。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植物区系、植被特征与利用是巨大差异,使植物生态学在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重点上有所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态学派,主要有四大学派。

①英美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Clements和英Tansley,研究对象主要是美洲大陆的植被,以研究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创建顶级学说而著名。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总结资料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总结资料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美国生态学家E.Odum 提出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4.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6.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7.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

8.春化作用:一般是指单子叶植物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阶段生长的现象,这一现象就是春化作用。

9.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只有在一定温度范围上才会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就不能发育,而这个温度就是发育阈温度。

10.贝格曼规律:高纬度恒温动物往往比来自低纬度恒温动物个体高大,导致其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11. 阿伦规律: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长,有利于热量散失。

12.相对湿度:是指单位容积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含量(e)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E)之比。

13.田间持水量:对于陆地植物,水主要来自土壤,土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积的水称土壤的田间持水量。

14.种群: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5.标记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生态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生态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下层3.环境:指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因素4.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5.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栖息地的生态环境6.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7.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每个受精卵发育成一个单体受精卵发育成一个结构单位,这一结构单位在形成更多的构件和分支结构8.集合种群:是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9.生态入侵: 指外来物种通过人的活动或其他途径引入新的生态环境区域后,依靠其自身的强大生存竞争力(自然拓展快,危害大),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的现象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11.生物群落: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或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外貌结构(形态和营养)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12.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生物多样性高抗干扰能力变化剧烈13.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其主要作用的物种优势层的优势种14.生物多样性: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15.群落的演替: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16、植被型: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17、群系:建群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体18、群丛: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相当于植物分类中的种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体19.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集合地球上全部生物和其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及大气圈下层20.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生产有机物的量GP=NP+RPS=C-FU-R 次级生产量=摄入量-未同化量-呼吸损耗量21.显域地境和地带性植被:具有壤质土或黏质土非盐渍化排水良好的平地或坡地显域地镜上的植被22.隐域地境和非地带性植被:地区性因素作用下斑块土壤隐域地镜上的植被23.生物地化循环:元素的各种化合物在地域系统各圈层之间的迁移和转化,使物质总量不变二、填空题(本题共35空,每空1分,共35分)1.以20世纪60年代的环境问题凸显为分隔点,将生态学分为理论生态学和现代生态学两个发展阶段,其中,经典生态学(理论)生态学研究对象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向微观延伸到分子生态学、向宏观扩展到景观生态学和生物圈,现代生态学有四个发展特点:研究层次由微观到宏观发展、研究手段更新、应用生态学的发展、生态学国际性凸显。

大学生态学复习资料

大学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和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者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分布)起作用的因子,如氧气,温度,光照,水分,食物和其他因子。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在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扩散时,该因素成为限制因子。

气候驯化(适应)(acclimatization):指自然条件下所诱发的生理补偿变化,这种生理适应需较长时间完成(人工)驯化(acclimation):是指在实验条件下诱发的生理补偿机制,这种生理适应短时间即可完成。

适应组合:生物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就称为适应组合密度制约因子:如天敌食物等生物因子,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者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超度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者不能生存。

生态幅(生态价):每一种生物对于特定的生态因子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处于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叫做生态幅。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的现象。

光周期现象:生物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的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方式。

春化:温度能够作为一种刺激物起作用,决定有机体是否将开始发育,这种必须经过低温诱导的发育或繁殖,称为春化。

(很多植物发芽前需要寒冷期或冰冻期)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和某些外温动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总热量(有效积温)是一个常数。

贝格曼规律: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个体比低纬度同类个体大。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一、名词解释1.微气候(Microclimate)P6:又称小气候,是小环境中的气候,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2.适合度(Fitness)P10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量化特征,是分析估计生物所具有的各种特征的适应性,及其在进化过程中继续往后代传递的能力的指标。

适合度(W)=基因型个体生育力(m)*基因型个体存活率(l)3.适应性(Adaptation):一个生物拥有的任何有助于生存和繁衍的可遗传特性就是适应性。

4.内稳态(Homeostasis)P13:生物体通过控制内环境,在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中保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被称为内稳态。

5.耐受度(Tolerance):生物能够应对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一个物种大量个体所能够生存的最高和最低环境条件,称为该物种的耐受限度。

6.生态位(Niche)P134:一种生物在环境中所占有的位置,包括它所生存的生存条件、所利用的资源和它所发生的时间。

7.生态学(Ecology)P1:是研究有机体(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8.物质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是由物理和化学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的非生物环境。

另参考非生物环境(abiotic environment)P209: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如C,N,CO2,O2,Ca,P,K),联系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物质(如蛋白质、糖类、脂质和腐殖质等)和气候或其它物理条件(如温度压力)。

9.生物环境(biotic environment):指由其他生物所构成的环境因素,影响着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环境。

10.种群(population)P66:是在一定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1.出生率(Natality)P70: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以新生子代数量占种群总量的百分比表示。

12.存活率(Survivorship)P75:存活率是死亡率的倒数。

对于一个特定种群,存活率的数据通常以存活曲线的形式来表示;存活曲线表示的是在每一个生活期存活个体所占的比率的对数值。

生态学期末复习考点整理

生态学期末复习考点整理

《生态学》期末复习考点整理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分支学科划分标准:按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按研究对象的生物分类划分、按栖息地划分、按交叉的学科划分。

3.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田间的)、实验的、理论的。

4.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5.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6.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生物气候。

7.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8.小气候:小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

5.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6.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7.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使间接的。

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8.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9.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学参考复习资料

生态学参考复习资料

生态学〔仅供参考~〕第一章绪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开展。

思考题:1生态学与生物学、环境科学有何联系与区别?2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3为什么说“生态学在解决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开展等重大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请举一例试分析之。

4试分析当今全球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特征。

5谈谈你对学习?生态学?的看法和建议。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根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环境:主体以外、围绕主体,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要素。

〔大小范围、具体、相对〕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是环境因子的一局部。

生活因子: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

所有生活因子构成生存条件。

生境:具体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直接性与间接性,限制性作用〕〔1〕综合作用自然界不存在孤立的生态因子,也不存在单一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间总是互相促进、相互制约,任何单一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如光强——土壤温度、空气湿度、水分平衡、气温等——植物生长。

〔2〕主导因子作用生态环境中各因子地位不同,一般情况下,其中有一个或几个因子对其它因子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该因子即为主导因子。

〔3〕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生活因子同等重要,不可或缺,具不可替代性或同等重要性。

同时,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量的缺乏,可由其它因子的增加或增强而得到补偿,仍可获得一样的生态效应。

即为可补偿性〔4〕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或发育阶段有不同需求,不同阶段同样生态因子或其组合的生态作用不同〔5〕直接性与间接性间接因子通过直接因子表达,如地形因子属间接因子。

生态复习资料

生态复习资料

生态复习资料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涵盖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层面。

要在生态学领域取得成功,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则。

本文将提供一些关于生态学的复习资料,帮助你在考试前巩固知识。

1. 生态学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动态系统。

- 种群:同一物种个体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的集合。

- 生物群落:同一生态系统内相互作用的不同物种群落的集合。

- 生物多样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 生态位: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功能。

- 基因流动:基因在不同种群之间的交换。

- 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不同层级之间的转移和利用。

2. 生态学的原则- 普遍性:生态学原理适用于所有生物和生态系统。

- 动态性:生态系统是不断变化和演化的。

- 层次性:生态学可以从个体、种群、群落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

- 联系性: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相互依赖和影响。

- 稳态性:生态系统具有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 非线性:生态系统中的变化常常是非线性的,存在阈值效应和突变。

3. 生态学研究方法- 野外观察: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和记录生物的行为和生态特征。

- 实验设计:通过设立对照组和实验组来研究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响应。

- 数学模型:利用数学工具和模型来推断和预测生态系统的变化和动态。

- 分子技术:使用分子工具研究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流动。

- 遥感技术:利用卫星和无人机等技术监测和分析大规模生态系统的变化。

4. 生态问题与挑战- 过度开发和资源枯竭: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对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 生物入侵:外来物种的引入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

- 污染: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对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

- 资源分配不均衡: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导致了社会和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5. 生态学的应用- 自然保护: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美国生态学家提出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4.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6.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7.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

8.春化作用:一般是指单子叶植物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阶段生长的现象,这一现象就是春化作用。

9.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只有在一定温度范围上才会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就不能发育,而这个温度就是发育阈温度。

10.贝格曼规律:高纬度恒温动物往往比来自低纬度恒温动物个体高大,导致其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11. 阿伦规律: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长,有利于热量散失。

12.相对湿度:是指单位容积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含量(e)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E)之比。

13.田间持水量:对于陆地植物,水主要来自土壤,土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积的水称土壤的田间持水量。

14.种群: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5.标记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生态学复习资料(整理)

生态学复习资料(整理)

生态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

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内稳态通过生理或行为的调整来实现的。

如恒温动物、合欢的昼开夜合.内稳态是提高耐性限度的一种重要机制,但不能完全摆脱环境制约。

)负反馈: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着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减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它.这一过程称为负反馈。

耐性限度的驯化:内稳态机制外另一种调整生物耐性限度的方法。

驯化过程是通过酶系统的调整来实现的,因为酶系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起作用,并决定着生物的代谢速率与耐性限度,驯化即体内酶系统的改变过程.物种: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资料生态学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争论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限制因子定律(Law of limiting factor) :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影响其生存、生长、生殖或集中时,这个因子成为该生物限制因子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缺乏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到达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叫生态幅。

黄化现象(etiolation phenomenon):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而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麦等。

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等。

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只在12.5 小时的光照下才开花。

仅少数热带植物属于这一类型。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如蒲公英、四季豆、黄瓜、番茄及番薯等。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在农林业生产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如品种培育,引种驯化,园艺上冻害(freeze injury):冰点以下低温使生物体内形成冰晶,蛋白质失活变性。

冷害(chilling injury):温度在冰点以上,但低于喜温生物对温度的耐受下限而使生物受害或死亡发育阈温度:生物都有一个发育的起点温度,即生物开头生长发育的温度有效积温植物和某些外温动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总热量即有效积温,是一个常数种群:同一时期内占有确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拢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是争论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生命表(life table):用来描述种群死亡过程的一种有用的工具。

动态生命表:又称同生群的生命表〔cohort life table〕。

连续观看一群同一时期诞生的个体从诞生到死亡命运所得数据编制的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依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构造调查资料编制成的。

生物种:是由一些具有确定的形态和遗传相像性的种群构成的,属于一个种的种群之间,以及同种全部的个体成员之间的形态与遗传的相像性大于它们与其他物种成员的相像性。

哈代-温伯格定律〔遗传平衡定律〕:在一个无限大的可随机交配的群体中,假设没有任何形式的突变、自然选择、迁移、遗传漂变的干扰,则群体中各世代基因频率维持不变。

适合度:某基因型的个体将其基因传递到其后代基因库中的相对力气,是衡量个体存活和生殖时机的尺度。

W = m l W 为适合度,l 为存活率,m 为生殖力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消灭,在小种群中更明显。

遗传瓶颈:假设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缘由数量急剧下降,这会伴随基因频率的变化和总遗传变异的下降,这个过程叫遗传瓶颈建立者效应:由于移植种群和母种群有不同的选择压力,使建设者种群与母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此种现象称为建立者效应(奠基者效应)遗传变异和特定基因在种中的呈现将完全依靠这少数几个移植者的基因型,从而产生建设者种群生活史:是指其从诞生到死亡所经受的全部过程包括身体大小生长率、生殖、寿命他感作用:也称异株克生:指植物体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

生态位〔niche〕: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占据的地位和角色。

寄生作用:寄生是指一个种〔寄生物〕借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猎取养分而生存。

优势种:对群落的构造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把握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多度是对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多用于群落野外调查。

密度(density):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盖度(coverage):是指植物的地上局部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又叫投影盖度。

频度(frequency:)指群落中某种植物消灭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重要值(I.V.):= 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相对基盖度或其他),用于草原群落时,相对优势度可用相对盖度代替。

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像,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像的。

群落穿插区(ecotone)又称生态穿插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生态系统:在确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全部生物(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产效率(production efficiency):形成生物量的生产能量占同化能量的百分比:Pe = Pn / A n=n 养分级的净生产量/n 养分级的摄入能量消费效率(consumption efficiency):n+1 养分级消费〔即摄食〕的能量占n 养分级净生产能量的比例:Ce = In+1 / Pn =n+1 养分级消费能量/n 养分级的净生产量同化效率(assimilation efficiency):植物吸取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Ae = An / In =被植物固定的能量/植物吸取的日光能=被动物消化吸取的/动物摄食的能量应用生态学:争论如何利用生态学的理论和原理来解释、指导、解决社会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

水体富养分化:水体养分物质过剩,尤其是氮、磷过多导致水生植物大量生殖,影响了水体与大气的正常氧气交换,死亡藻类分解消耗大量氧气,造成水体溶解氧快速下降,水质恶化,进而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二、填空题1 、生态学争论对象:个体(individual),种群(population),群落(community)和生态系统(ecosystem)。

2、生态学争论方法:野外争论、试验争论、理论模型争论3、光的类型:紫外光:波长<380nm,可见光:波长380~760nm,红外光:波长>760nm。

4、生物的昼夜节律包括外源性周期和内源性周期5、火主要有两个类型:林冠火,地面火。

6、陆生植物类型:湿生植物,旱生植物、中生植物7、旱生植物类型:少浆液植物、多浆液旱生植物8、水生植物的生态类型: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9、土壤类型:沙土、壤土、黏土10、土壤动物包括:线虫、环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影响土壤肥力和植物的生长。

11、土壤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分解动植物残体,使土壤中的有机质矿质化和腐殖质化12、自然种群具有三个根本特征:(1)空间特征(2)数量特征(3)遗传特征13、种群个体在空间上有不同的分布类型: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

14、种群数量受:诞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4 个种群初级参数的影响。

15、种群的初级参数又受到:种群的年龄构造、性别比率、内分布格局和遗传组成的影响。

16、种群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的核心问题17、种群空间分布型:均匀分布型、随机分布型、成群分布型18、初级种群参数,包括:诞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ity、迁入率immigration 和迁出率emigration。

〔这些参数与种群的密度变化亲热相关〕19、次级种群参数,包括:年龄构造age structure、性比sex ratio 和种群增长率等。

20、年龄锥体有三种类型:增长(increasing) 、稳定(stable)和下降(declining)型。

21、存活曲线类型Ⅰ型:凸型存活曲线,Ⅱ型:对角线型存活曲线,Ⅲ型:凹型存活曲线,22、在一个无限大的可随机交配的群体中,假设没有任何形式的突变、自然选择、迁移、遗传漂变的干扰,则群体中各世代基因频率维持不变。

23、种群内变异包括:遗传物质、基因表达蛋白质及表现型数量性状的变异。

24、地理物种形成说:地理隔离、独立进化、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25、迁移方式迁徙(migration)集中(dispersal)26、迁移模式☐反复来回旅行☐单次来回旅行☐单程旅行27、种内关系竞争、自相残杀、性别关系、领域性、社会等级、他感作用28、种间关系竞争、捕食(predation)、寄生(parasitism)、互利共生(mutualism)29、密度效应:最终产量恒值法则、-3/2 自疏法则30、动物种群对空间资源的利用方式:分散利用领域和集群共同利用领域。

31、植物的防卫反响:毒性与差的味道;防范构造32、物种多样性具有下面二种涵义:种的数目或丰富度、种的均匀度。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33、依据群落变化的形式,可将波动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不明显波动2.摇摆性波动3.偏途性波动34、裸地:原生裸地、次生裸地35、依据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可以分为3 种:(1)快速演替(2)长期演替(3)世纪演替36、演替方向:进展演替、逆行演替:37、植物群落分类的单位分类单位1〕植被型〔高级单位〕2〕群系〔中级单位〕3〕群丛〔根本单位40、密度效应:最终产量恒值法则、-3/2 自疏法则41、动物种群对空间资源的利用方式:分散利用领域和集群共同利用领域。

42、植物的防卫反响:毒性与差的味道;防范构造43、物种多样性具有下面二种涵义:种的数目或丰富度、种的均匀度。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44、依据群落变化的形式,可将波动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不明显波动2.摇摆性波动3.偏途性波动45、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46、食物链的类型:捕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47、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收获量测定法☐氧气测定法☐二氧化碳测定法☐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叶绿素测定法48、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取决于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分解资源的质量、分解时的理化环境49、对生物元素循环争论,通常从两个尺度上进展:一个是全球尺度循环、另一个是局域循环。

50、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51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污染目前的处理方法有卫生填埋、垃圾焚化和综合利用52富养分化养分物主要磷,氮53、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类型有资源开发利用类型、区域整体规划类型54、种群数量统计:确定数量统计;相对数量统计55、确定数量统计:总数量调查法;取样调查56、取样调查:样方法、标记重铺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