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调定点学说

合集下载

生理学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生理学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二)能量的去路 1.转移: 热能(50%以上) 三磷酸腺苷(ATP):是体内重要的储能物 质,又是机体能量的直接提供者。 磷酸肌酸(CP):是ATP的贮存库。 2.利用: 肌肉收缩、腺体分泌、合成代谢和神经传导等
转变
热能、机械功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测定原理: 机体的能量代谢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即在安静不作外功时,机体物质代谢过程中所 释放的能量全部转化为热能。 因此,测定机体在单位时间内发散的总热 量,就可测算出整个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量代 谢的量,即能量代谢率。 (二)测定方法: 直接测热法、间接测热法、简便测算法
(2)皮肤血流量改变: 机体可通过交感神经系统调节皮肤血管的 口径,改变皮肤血流量,以改变皮肤温度来控 制散热。在炎热环境中,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 皮肤血管舒张,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 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升高,散热作用增强;反 之,散热作用减弱。 环境温度↑↓→交感神经紧张性↓↑→血 管舒张(收缩)→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关闭) →血流↑↓→散热↑↓
四、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 (一)基础代谢的概念: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 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基础状态:所谓基础状态是指清醒、安静、静 卧半小时、空腹12小时以上、室温保持在20~ 25℃时人体的状态。 (二)基础代谢率 (BMR)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 代谢。 • 实测值与正常平均值相差的百分比:
基础代谢率的表示方法:kJ/m2· h 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公式: 体表面积(m2)=0.0061× 身高(cm)+0.0128×体重 (cm)-0.1529 体表面积测算图:
3.年龄: 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 体温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与代谢率降低逐渐有关),大约每增长10岁, 体温约降低0.05℃。14~16岁的青年人体温与 成年人相近。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机 构尚未发育完善、老年人由于基础代谢率低, 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病理生理学 发热

病理生理学  发热
3.真菌、寄生虫及其他的病原微生物 不同病原微生物所含发热激活物的性质、
释放方式、致热效应等均不同,引起的发热过 程(热型)表现不同特征。常成为临床诊断疾 病的线索。
一、发热激活物(pyrogenic activator)
体内产物 1.抗原-抗体复合物
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等)都有顽固的发热。
体温负调节介质限制产热和促进散热→限制体温升高, 使体温升高限度在一定范围内。
EP→中枢 →启动体温升高机制的同时,启动限制体温 升高机制 → 整合效应使调定点上移,但升高幅度被限制 在一定范围内(热限)。
三、发热的中枢机制
发热中枢的调节介质
热限(febrile ceiling) : 发热(非过热)时的体温很少超过41℃,这种发热
呼吸深快
4. 消化系统功能变化
① 体温↑使消化酶活性↓; ② 交感兴奋性↑—→消化系统缺血—→消化道蠕动↓,
消化液分泌↓; ③ EP(PGE)对中枢的直接作用;
—→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腹胀、便秘,口干、口腔异味。
发热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生理功能改变
5.免疫功能 发热对机体防御功能的影响,利弊共存。
因之一。
发热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生理功能改变
2. 循环系统功能变化
心脏功能 冷敏N元兴奋性↑—→交感兴奋性↑ 血温升高 —→ 窦房结兴奋性↑ 致热性细胞因子的中枢效应

心率↑ 收缩↑
心脏负荷增加
致热原对心肌毒性作用———→心肌受损,功能障碍。
发热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生理功能改变
2 循环系统功能变化 外周血管
竖毛肌收缩 “鸡皮”
下 丘
交感神经
皮肤血流↓

体温及其调节

体温及其调节

体温及其调节一、体温人和高等动物机体都具有一定的温度,这就是体温。

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一)表层体温和深部体温人体的外周组织即表层,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等的温度称为表层温度(shelltemperature)。

表层温度不稳定,各部位之间的差异也不大。

在环境温度为23℃时,人体表层最外层的皮肤温度,如足皮肤温度为27℃,手皮肤温度为30℃。

躯干为32℃,额部为33-34℃。

四肢末稍皮肤温度最低,越近躯干、头部,皮肤温度越高。

气温达32℃以上时,皮肤温度的部位差将变小,在寒冷环境中,随着气温下降,手、足的皮肤温度降低最显著,但头部皮肤温度变动相对较小。

皮肤与局部血流量有密切关系。

凡是能影响皮肤血管舒缩的因素(如环境温度变化或精神紧张等)都能改变皮肤的温度。

在寒冷环境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随之降低,体热散失因此减少。

相反,在炎热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因而上升,同时起到了增强发散体热的作用。

人情绪激动时,由于血管紧张度增加,皮肤温度、特别是手的皮肤温度便显著降低。

例如手指的皮肤温度可从30℃骤降到24℃。

当然情绪激动的原因解除后,皮肤温度会逐渐恢复。

此外,当发汗时由于蒸发散热,皮肤温度也会出现波动。

机体深部(心、肺、脑和腹腔内脏等处)的温度称为深部温度(core temperature)。

深部温度比表层温度高,且比较稳定,各部位之间的差异也较小。

这里所说的表层与深部,不是指严格的解剖学结构,而是生理功能上所作的体温分布区域。

在不同环境中,深部温度和表层温度的分布会发生相对改变。

在较寒冷的环境中,深部温度分布区域较缩小,主要集中在头部与胸腹内脏,而且表层与深部之间存在明显的温度梯度。

在炎热环境中,深部温度可扩展到四肢。

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由于体内各器官的代谢水平不同,它们的温度略有差别,但不超过1℃。

在安静时,肝代谢最活跃,温度最高;其次,是心脏和消化腺。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一、名词解释1、能量代谢2、食物的热价3、食物的氧热价4、呼吸商5、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6、基础代谢7、基础代谢率8、体温9、基础体温二、填空题1、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食物的、和的氧化分解。

一般情况下,机体所需的能量70%来源于。

2、体内最重要的贮能物质是。

3、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和。

常温时主要依靠产热,而在运动或劳动时产热占极大比例。

4、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其散热方式有、、、。

常温时以散热为主,而在高温时则主要依靠散热。

5、当环境温度在℃范围内变动时,能量代谢水平较低,也较稳定。

6、汗液中NaCl的浓度一般比血浆中的,所以机体因大量发汗而发生的脱水属于脱水。

大量出汗时,除补充足够的水分外,还应补充适量的。

7、女子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表现为排卵前(卵泡期)期体温降低,排卵后(黄体期)期体温升高,因为此期血液中的水平较高。

8、人体体温之所以能维持在37℃左右,生理学中以学说加以解释。

三、选择题第一节能量代谢一、能量代谢的来源和去路(一)能量的来源1、机体70%的能量来自( A )A、糖的氧化B、脂肪的氧化C、蛋白质的氧化D、核酸的分解E、脂蛋白的分解2、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是( C )A、蛋白质B、脂肪C、糖类D、氨基酸E、甘油三脂3、机体的直接供能物质是( E )A、蛋白质B、脂肪C、糖类D、氨基酸E、A TP4、下列哪种物质即是重要的贮能物质,又是直接供能的物质? CA、葡萄糖B、肝糖原C、三磷酸腺苷D、脂肪酸E、磷酸肌酸(二)能量的去路二、能量代谢的测定(一)与能量代谢测定有关的几个概念5、食物的氧热价是指( B )A、1克食物氧化时消耗的02量B、某物质氧化时,消耗1升02所产生的热量C、1克食物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D、1克食物氧化时所产生的C02量E、以上都不是6、呼吸商是指同一时间内( D )A、耗02量/混合食物B、混合食物/耗02量C、耗02量/C02产生量D、C02产生量/耗02量E、C02产生量/非蛋白食物(二)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三、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一)肌肉活动7、对能量代谢影响最为显著的是( B )A、进食B、肌肉活动C、环境温度D、精神活动E、性别(二)精神活动(三)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8、进食以下哪种食物的产热量最多( A )A、蛋白质B、脂肪C、糖类D、氨基酸E、甘油三脂(四)环境温度9、环境温度在( A )能量代谢相对稳定。

以“体温调定点”例说下丘脑的四大功能-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以“体温调定点”例说下丘脑的四大功能-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1)理清寒冷或炎热环境条件下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图解
解题策略
(2)关于发烧时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关系 部分考生仅凭“发烧”一词误认为此时产热量散热量,这是体温调节中的一个常见误区。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大小关系对体温变化的影响可以用下图表示。
①无论体温是否偏离正常范围,只要体温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即不再继续升高或降低(如 、 、 段),机体的产热量=散热量。所以,高烧持续在一定温度时,机体的产热量=散热量。
(1)抗利尿激素在________合成,并运输到垂体储存。一般情况下,促进其合成和释放增多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升高。
下丘脑
细胞外液渗透压
[解析] 抗利尿激素在下丘脑合成和分泌,运输到垂体储存。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进下丘脑合成并通过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同时,大脑皮层会产生渴觉,机体主动饮水补充水分。
[解析] 当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时,会使含水通道蛋白的囊泡减少,含水通道蛋白的囊泡与管腔侧细胞膜融合减少;同时,管腔侧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在细胞膜内凹处集中,最后形成吞饮小泡进入细胞。通过这两个过程减少了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来源,增加了水通道蛋白的去路,最终导致上皮细胞膜水通道蛋白数量减少,降低了管腔侧细胞膜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增加。
情境导入
人体的体温调定点,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为 。一旦体温偏离这个数值,就会通过反馈系统将信息传回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此中枢会整合这些信息并与调定点比较,相应地调节散热机制或产热机制,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体温调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正常人体因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过程有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发热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
对点练2 (2022·梅州二模)水盐平衡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生理学 第9章 体温

生理学 第9章 体温

(三)年龄(age)
新生儿及幼儿体温波动较大. 原因: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
老年人代谢率降低,体温比青壮年 低。
老年人由于体温调节能力差,易受 环境温度的影响。
(四)其他 1、肌肉活动时,肌肉代谢明显增强,产 热增加,可使体温暂时升高1~2℃。 2、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可使体 温升高。 3、全身麻醉时体温降低,原因:
② 发 汗 : 当 环 境 温 度 超 过 30℃时 , 便 开 始 发 汗;如果空气湿度大、衣着又多时,气温达 25℃便可发汗;机体活动时,由于产热量↑ , 虽然环境温度低于20℃亦可发汗。
炎热的气候,短时间内发汗量可达1.6L/h。 如全部蒸发可带走3600KJ热量,所以供给充分 水和盐(盐汽水)。
此外,环境温度、进食、精神紧张等能够影响能量
代谢的因素,也都可影响机体的产热量。
(二)基础代谢
1、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BM):
机体在基础状态下,维持心跳、呼吸等基本生 命活动所必需的最低能量代谢。 基础状态: ①清晨空腹,即禁食12~14h。 ②平卧,全身肌肉放松,尽力排除肌肉活动的影 响。 ③清醒且情绪安闲,以排除精神紧张的影响。 ④室温18-25℃,排除环境温度的影响。
恒温动物(homoio thermic animals):人和高等动物的 深部温度,能够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下,通过体内 完 善的体温调节机构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意义: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 件。
二、深部温度和表层温度
(一)深部温度(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
2.汗腺分泌
水分:>99% 固体:<1%
出汗分类:
大部分为NaCl 其余为KCl、尿素、乳酸等 无葡萄糖和蛋白质

体温调节综述

体温调节综述

体温调节的研究姬四征(091408127)专业:生物工程摘要:人和高等动物具有一定的体温,人和高等动物的体内深部温度是相对恒定的,体温恒定是机体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

生理学所说的体温(body temperature),是指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即体核温度。

人体的体温调节是个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的最终目标是深部温度,以心、肺为代表。

而机体的内、外环境是在不断地变化,许多因素会干扰深部温度的稳定,此时通过反馈系统将干扰信息传递给体温调节中枢,经过它的整合作用,再调整受控系统的活动,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体热平衡,达到稳定体温的效果。

人和其他恒温动物的体温,在体温调节机构的控制下,通过调节人体产热和散热的途径,如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发汗,战栗等生理反应,可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通常将通过人体生理活动变化而调节体温的形式称为自主性体温调节。

而将人在不同环境中的姿势和行为,特别是人为保温和降温所采取的措施,如增减衣着称为行为性体温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是体温调节的基础,是由体温自身调节系统来完成的。

调节的具体过程是经过神经反射和神经—体液调节。

体温调节是一个典型的自动控制功能。

动物保持体温相对恒定的能力,是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获得的较高级的调节功能。

体温即机体的温度,通常指身体深部的温度。

本文主要研究体温调节的机制以及体温调节的新进展。

关键词:体温调节平衡新进展1、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体温的中枢在整个中枢神经系统都有分布,但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只要保持下丘脑及以下神经结构完整,就能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

这说明,调节体温的重要中枢位于下丘脑。

约在100年前就有人报告,局部损毁狗的下丘脑会引起体温升高。

本世纪40年代,神经生理学家曾以定向刺激法和局部毁损法证明下丘脑前部为散热中枢,后外侧部为产热中枢。

两个中枢之间有着交互抑制的关系,从而保持了体温的相对稳定。

60年代后,先后发现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对温度敏感的神经元,特别是在下丘脑的视前区和前部对温热刺激敏感的热敏神经元的反应最灵敏。

备课素材知识点:体温调定点 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备课素材知识点:体温调定点  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体温调定点先看一道试题: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调定点的数值为37 ℃,如果体温偏离这个数值,体温调节中枢会综合分析,根据体温与调定点的温差相应地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某些病原体产生的致热原会使温度感受器活动改变,调定点上移。

如图为某同学受到病毒感染及服用抗病毒药物后体温经历的三个时期。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B.阶段Ⅰ,该同学的体温调定点大于37 ℃,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会增多C.阶段Ⅱ,该同学的体温明显高于正常值,产热量、散热量都增加,且产热量>散热量D.阶段Ⅲ,该同学可能会出现大量出汗的现象,此时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会减少【答案】AB【解析】从图中看出:当受到病菌感染时,身体产生内生性致热源,使体温调定点处于I过程中,这时身体会认为自己处在了体温过低的状态,于是就会打寒战(肌肉收缩产热)、面色苍白(体表血管收缩减少散热),同时甲状腺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体温就会迅速的飙高;第Ⅲ阶段时,体温下降,散热量增大,临床表现为大量出汗,此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并促进其对水的重吸收。

A、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A正确;B、某些病原体产生的致热原会使温度感受器活动改变,调定点上移,因此阶段Ⅰ该同学的体温调定点大于37 ℃,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会增多,B正确;C、阶段Ⅱ该同学的体温虽明显高于正常值,但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此时产热量、散热量都增加,产热量与散热量接近相等,C错误;D、阶段Ⅲ该同学的体温调定点下移,散热量大于产热量,机体会大量出汗,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会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D错误。

故选AB。

这道试题涉及到体温调定点及调节。

教材中未详细介绍。

生理学┃体温调节

生理学┃体温调节

生理学┃体温调节“三、体温调节(一)体温调节的基本方式体温调节有自主性和行为性体温调节两种基本方式。

自主性体温调节(autonomic thermoregulation)是指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发汗、战栗和改变代谢水平等生理性调节反应,以维持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使体温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行为性体温调节(behavioral thermoregulation)是指有意识地进行有利于建立体热平衡的行为活动,如改变姿势、增减衣物、人工改善气候条件等。

(二)自主性体温调节自主性体温调节主要是通过反馈控制系统实现对体温的调节,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在这个控制系统中,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属于控制部分,由此发出的传出信息控制受控系统的活动,如驱动骨骼肌战栗产热,改变皮肤血管口径,促进汗腺分泌,从而使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平衡。

当内、外环境因素变化使体温受到干扰时,通过温度检测装置,即存在于皮肤及机体深部(包括神经中枢)的温度感受器,将干扰信息反馈至体温调节中枢,经过中枢的整合作用,发出适当的调整受控系统活动的信息,建立起当时条件下的体热平衡(图7-6)。

此外,通过前馈系统,及时启动体温调节机制,避免体温出现大幅波动。

人类或其他恒温动物区别于变温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具备自主性体温调节功能,通过调控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使体温得以保持相对稳定。

1、温度感受器:根据感受器存在的部位,可将温度感受器分为外周温度感受器和中枢温度感受器;根据感受温度的性质,温度感受器又可分为冷感受器和热感受器。

(1)外周温度感受器:外周温度感受器(peripheral thermoreceptor)是存在于皮肤、黏膜和内脏中的对温度变化敏感的游离神经末梢,包括热感受器和冷感受器。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当局部温度升高时,热感受器兴奋;反之,当温度降低时冷感受器兴奋。

热感受器和冷感受器各自有特定的最敏感温度范围,热感受器的敏感温度在较高温度侧,冷感受器的敏感温度则在较低温度侧。

动物解剖生理学-25体温

动物解剖生理学-25体温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 体温 二、 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三、 体温调节
一、体温
(一)表层体温和深部体温 在研究体温时,把机体分为核心与外
壳两个层次。 深部温度:机体深部组织的温度,温
度较高,相对稳定,身体各部位之间的温 度差异很小。
表层温度:机体外壳的温度。较低; 不稳定,易受影响 ,各部位差异大
⑵传导散热: 指体热直接传给与机体相接触的低温物体的散热方式。 与皮肤接触物体的温差
传导散热量取决于
与皮肤接触面积的大小 与皮肤接触物体的导热性
水的导热性好,因此临床上常利用冷水袋或冰袋为高热 患者降温。
脂肪的导热性差,故肥胖者炎热的天气易出汗。
⑶对流散热:
指体热凭借空气流动交换热量的散热方式。
3.年龄的影响: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体温容易受环境因素的 影响。老年人因基础代谢率低,体温也偏低。 体温随着年龄的增 长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与代谢率降低逐渐有关),大约每增长10 岁,体温约降低0.05℃。14~16岁的青年人体温与成年人相近。 4.肌肉活动: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体温升高 5.其它: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情况对体温都会发生影响。
动物解剖生理
主讲: 电话: 科室:动物解剖生理教研室
任务十五 体温
Q1:了解正常体温。 Q2:了解体温调节的规律。 Q3:了解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
(四)体温调定点学说
退热
发热初
致热原去除 发致热热过原程
调定点下移至调3定7C点上<移而至体39温C 还>=是3而 体9C体 温温 也还 是3是9C37C
血温↑→热敏神经元冲动发放频率↑ 血温↓→冷敏神经元冲动发放频率↑ ⑵分布: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和脊髓等处 在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分布较多的热敏神经元和少量冷敏神经元 。通过对PO/AH加温或冷却(局部脑温变动0.1℃)的研究发现: 加温PO/AH → PO/AH的热敏N元+ → 散热反应↑产热反应↓ 冷却PO/AH → PO/AH的冷敏N元+ → 散热反应↓产热反应↑ 说明:PO/AH中的某些温敏N元能感受局部脑温的变化。

生理学 动物体温调节

生理学  动物体温调节

(二)散热
1.主要散热途径
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是皮肤。
2.散热方式
①辐射散热
机体以热射线(红外线)的形式传给外界温度较低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称为辐射散热。
②传导散热
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他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传导散热量的多少与接触面积,温 度差和物体的导热性能有关。传导不是散热的主要方式。但在某些情况下,可因传导而散失体的产热与散热
.
.
(一)产热
1.产热器官
安静状态:内脏器官为主,肝脏为机体安静时的主要产热器官 运动状态:骨骼肌为主
2.机体产热的形式
①基础代谢产热 ②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③骨骼肌运动产热 ④寒战产热和非寒战产热
,寒战产热和非寒战产热
寒战产热
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最初骨骼肌肌紧张增高,称为寒战前肌紧张,此时产热 量己有所增加。

①自主神经系统 主要通过对心血管活动、呼吸系统的影响。
②躯体运动神经系统 主要控制骨骼肌的紧张性和运动。
③内分泌系统 通过分泌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5.机体对冷或热的体温调节过程
①对寒冷的调节过程 当体内外温度降低时,引起冷敏神经元兴奋,热敏神经元抑 制,导致产热过程加强,散热过程减弱。
②对炎热的调节过程 当体内外温度升高时,引起热敏神经元兴奋,冷敏神经元抑 制,导致散热过程加强,产热过程减弱。
②中枢温度感受器:存在于脊髓、延髓、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等处。
根据它们对温度的不同反应,温度敏感神经元分为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 热(冷)敏神经元:在局部组织温度升高(降低)时冲动发放频率增加的神经元。 热敏神经元主要分布在视前区一下丘脑前部(PO/AH); 冷敏神经元主要分布在脑干网状结构和下丘脑的弓状核中。

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体温调节中枢 ⽬前⼀般认为体温调节中枢位于POAH,该区含有温度敏感神经元,对来⾃外周和深部温度信息起整合作⽤。

损伤该区可导致体温调节障碍。

⽽另外⼀些部位,如中杏仁核(medialamydaloidnucleus,MAN)、腹中膈(ventralseptalarea,VSA)和⼸状核则对发热时的体温产⽣负向影响。

刺激这些部位可使体温上升超过正常难以逾越的热限。

因此,⽬前倾向于认为,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涉及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多个部位。

李楚杰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热体温正负调节学说,认为发热体温调节中枢可能有两部分组成,⼀个是正调节中枢,主要包括POAH等,另⼀个是负调节中枢,主要包括VSA、MAN等。

当外周致热信号通过这些途径传⼊中枢后,启动体温正负调节机制,⼀⽅⾯通过正调节介质使体温上升,另⼀⽅⾯通过负调节介质限制体温升⾼。

正负调节相互作⽤的结果决定调定点上移的⽔平及发热的幅度和时程。

因此,发热体温调节中枢是由正、负调节中枢构成的复杂的功能系统。

传统上把发热体温调节中枢局限于POAH的观点应予修正。

(⼆)致热信号传⼊中枢的途径 1.EP通过⾎脑屏障转运⼊脑这是⼀种较直接的信号传递⽅式。

研究中观察到,在⾎脑屏障的⽑细⾎管床部位分别存在有IL-1、IL-6、TNF的可饱和转运机制,推测其可将相应的EP特异性地转运⼊脑。

另外,作为细胞因⼦的EP也可能从脉络丛部位渗⼊或者易化扩散⼊脑,通过脑脊液循环分布到POAH.但这些推测还缺乏有⼒的证据,需待进⼀步证实。

2.EP通过终板⾎管器作⽤于体温调节中枢终板⾎管器(organumvasculosumlaminaeterminalis,OVLT)位于视上隐窝上⽅,紧靠POAH,是⾎脑屏障的薄弱部位。

该处存在有孔⽑细⾎管,对⼤分⼦物质有较⾼的通透性。

EP可能由此⼊脑。

但也有⼈认为,EP并不直接进⼊脑内,⽽是被分布在此处的相关细胞(巨噬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等)膜受体识别结合,产⽣新的信息(发热介质等),将致热原的信息传⼊POAH. 3.EP通过迷⾛神经向体温调节中枢传递发热信号最近的研究发现,细胞因⼦可刺激肝巨噬细胞周围的迷⾛神经将信息传⼊中枢,切除膈下迷⾛神经(或切断迷⾛神经肝⽀)后腹腔注射IL-1,或静脉注射LPS不再引起发热。

病理生理学-发热

病理生理学-发热

(二)生理功能改变
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兴奋性增高 2 .呼吸功能改变:呼吸加快加强 3.消化功能改变 :食欲减退 4.循环系统功能改变:心率加快,血压的改变。
• 心率增快:
机制:血温↑→窦房结兴奋→心率↑ 代谢↑ →耗氧量↑CO2↑ →心率↑
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心率↑ →心输出量↑ 心率过快→心输出量↓
1.EP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
2.EP通过终板血管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3.EP通过迷走神经同体温调节中枢传递发热信号
(三)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1.正调节介质
(1)前列腺素E(prostaglandin E,PGE) (2)Na+/Ca 2+比值
途径:EP→ 下丘脑Na+/Ca 2+↑ → cAMP↑→调定点上移 (3)环磷酸腺苷(cAMP) (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
mCD14 LPS-LBS-mCD14
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
上皮细胞 内皮细胞
EP
LPS:脂多糖 LBS:脂多糖结合蛋白
sCD14:可溶性的CD14
mCD14:细胞表面 CD14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一)体温调节中枢
1 .正调节中枢:POAH
2 .负调节中枢:
中杏仁 腹中核 弓状核
(二)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2)革兰氏阴性菌及其内毒素 (3)分枝杆菌
2.病毒 3.真菌 4.螺旋体 5.疟原虫
(二)体内产物
1.抗原抗体复合物 2.类固醇 本胆烷醇酮(etiocholanolone) (三)其它:尿酸结晶
二、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EP)
概念: 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

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练习题及答案

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练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填空题1.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①____ 、②和③_______________ 的氧化分解。

2.能量代谢间接测热法的重要依据是①_____ 定律和② _____ 定律。

3.临床上测定能量代谢的常用方法是测定机体在一段时间内的①____ ,再乘以混合食物的②,从而计算出③ ___________ 。

4.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① ____ 和②。

常温时主要依靠③_______________ 产热,而在运动或劳动时④ ____ 产热占极大比例。

5.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①,其散热的方式有②_____ 、③、④和⑤4种,常温时以⑥____________ 散热为主,而在高温时则主要依靠⑦ _____ 散热。

6.汗液中NaCl的浓度一般比血浆中的①____ ,所以机体因大量发汗而发生的脱水属于②性脱水。

大量出汗时,除补充足够的水分外,还应补充适量的③____________ 。

7.女子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表现为①期体温降低,②期体温升高, 因为此期血液中③ _______________ 激素水平较高。

8.体温调节中枢在①,下丘脑的②_________ 是整合机构的中心部位,其中的③ ____ 可能起调定点作用。

9.环境温度低于20℃时,代谢率①_____ ,肌紧张②______ ,产热量③,皮肤血管④ _____ ,汗腺分泌活动⑤,散热量⑥。

10.在致热源的作用下,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中的热版神经元兴兴奋的阈值①___ ,体温调定点② _____ ,导致发热。

二、选择题用型题]1.体内生物氧化释放的能量,迅速转化为热能者占()A.30%以上B. 40%以上C.50%以上D.60%以上E.70%以上2.下列中既是重要的储能物质,又是直接供能的物质是()A.葡萄糖B.磷酸肌酸C.脂肪酸D.ATPE.蛋白质3.正常人的能量代谢率在下列情况中最低的是()A.安静时B.熟睡时C.室温为18~25℃时D.进食12h后E.全身肌肉松弛时4.影响能量代谢最显著的因素是()A.进食B.高温C.肌肉运动E.寒冷5.基础代谢率的实测值与正常平均值相比较,其正常变动的范围是()A.士 5%〜士 10%B.士 10%〜士 15%C.土 20%〜+25,D.土 25%〜土 30%E.土 30%〜士 35%6.患下列哪一种疾病时,对基础代谢率的影响最明显?()A.白血病B.红细胞增多症C.糖尿病D.甲状腺机能亢进症E.阿狄森病7.临床上用简便方法测定能量代谢必须取得的数据是()A.食物的氧热价8.非蛋白呼吸商C.一定时间内蛋白质氧化量D.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E.一定时间内CO2的产生量 8.下列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最强的是()A.蛋白质B.脂肪C.糖D.维生素E.无机盐9.体内温度最高的部位是()A.肾B.脑C.肝D.肺E.直肠10.促进机体产热的最主要的激素是()A.生长素B.胰岛素C.肾上腺素D.甲状腺激素E.孕激素 11.支配小汗腺的神经纤维属于()A.胆碱能纤维B.肾上腺素能纤维C.肽能神经纤维D.交感神经节前纤维E.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12.人体24小时内通过皮肤的不感蒸发量为()A. 100~200mLB.200~400mLC. 400~600mLE. 800~1000mL13.人体主要的散改热器官是()A.消化道B.皮肤C.肾胜D.肺E.汗腺14.在环境温度低于30℃、机体处于安静状态下的主要散热方式是()A.传导散热B.对流散热C.辐射散热D.不感蒸发E.可感蒸发 15.用冰袋和冰帽给高热病人降温属于()A.辐射散热B.传导散热C.对流散热D.皮肤蒸发散热E.不感蒸发散热16.某人处于寒冷的环境中,下列哪一项反应不会出现?()A.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B出现寒战C.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D.织代谢率升高,产热量增加E.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 17.正常人的直肠温、口腔温和腋窝温的关系是()A. 口腔温〉腋窝温〉直肠温B.直肠温〉腋窝温〉口腔温C.直肠温〉口腔温〉腋窝温D.腋窝温〉口腔温〉直肠温E. 口腔温〉直肠温〉腋窝温 18.在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A.新生儿的体温易波动B.清晨2〜6时体温最低C.情绪激动时体温可上升D.午后1~6时体温最高E.女子体温低于同龄男子[B型题]A.辐射B.不感蒸发C.发汗D.传导和对流E. 辐射十传导十对流1.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主要的散热方式为()2.当环境温度较低时,机体主要的散热方式为()A.中脑B.脑干网状结构C.下丘脑后部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E.大脑皮层运动区3.脑内温度敏感性神经元数量较多的部位是()4.精神性发汗中枢可能位于()5.寒战中枢位于()A 35~36℃B.36.0~37.4℃C.36.7~37.7℃D.36.9~37.9℃E. 38.0~38.9℃6.正常成人腋窝的温度范围是()7.正常成人口腔的温度范围是()8.正常成人直肠的温度范围是()A.清晨2〜6时B.上午8~12时C.午后16时D.晚间6~9时E.晚间9~12时9.一昼夜中,人体体温最低时是()10.一昼夜中,人体体温最高时是()A.食管温度B. 口腔温度C.直肠温度D.腋窝温度E.鼓膜温度11.实验研究中,可作为深部体温温度指标的是()12.实验研究中,可作为脑组织温度指标的是()[C型题]A.能量守恒定律8.定比定律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1.直接测热法所依据的定律是()2.间接调热法所依据的定律是()A.热敏神经元B. 冷敏神经元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3.放电频率随局部脑温升高面增加的是()4.放电频率随局部脑温下降而增加的是()5局部前组织温度变动0.1℃,放电频率就发生改变的是()6. 参与体温调节的神经元是()A对输入的温度信息进行整合B. 感受所在部位温度的变化C.两者皆有D.两者皆无7.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中的温度敏感神经元()8.外周温度感受器()A.散热增加B.产热增加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9高热病人体温升高前寒战,是()10. 体温升高并持续于39.5℃,是()A.精神性发汗B. 温热性发汗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11.在紧急情况下,人跑步#精神紧张时的发汗是()12. 其发汗量与劳动强度有关的发汗是()13.参与体温调节的发汗是()14. 其发汗中枢可能在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发汗是()[X型题]1.人安静时,下列指标中与体表面积成一定比例关系的有()A.每分通气量B.心指数C.基础代谢率D.肾小球滤过率E.主动脉与气管的横截面2.基础状态是指()A.清晨未进食前B.清醒、安静C.静卧半小时以上D.环境温度20~25℃E.肌肉松弛,排除精神紧张等因素3.风速能明显影响散热效果的散热方式有()A.传导B.对流C.辐射D.发汗E.不感蒸发4.与辐射散热直接有关的因素有()A.风速B.皮下脂肪C.体表面积D.身长和体重E.皮肤与环境的温差5.不感蒸发的特点有()A.水分蒸发时不形成液,不为人所知B.持续不断地进行,人体不能控制C.蒸发的水分不是由汗腺分泌的D.环境温度升高时,不感蒸发量增加E.环境温度降低时,不感蒸发量减少5.进行麻醉手术的病人,术中及术后应注意保温护理的理由是由于麻醉剂()A.抑制温调节中枢的活动B.增加机体对寒冷刺激的适应力C.可扩张肝脏血管,增加其产热量D.可扩张皮肤血管,增加散热E.抑制神经系统,增强机体对高温的耐受性 7.对新生儿应加强保温护理,是由于新生儿()A.机体抵抗力低B.基础代谢率低C.体温调节能力差D.缺乏行为性体温调节能力E.体温调节机构发育不完善 8.影响机体能量代谢的因素有()A.肌肉活动8.精神紧张C.环境温度D.甲状腺的功能状态E.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9.影响体温的因素有()A.年龄B.性别C.精神活动D.肌肉活动E.环境温度10.汗液的特点有()A. 比血浆的渗透压低B.含有少量尿素C.乳酸浓度高于血浆D.不含蛋白质E.是由汗腺主动分泌的11.体温调节反射的效应器有()A.胃B.骨骼肌C.皮肤血管D.肠E.汗腺 12.影响温热性发汗的直接有关因素有()A.风速B.环境温度C.空气湿度D.衣着E.劳动或运动强度13.当血液温度低于体温调定点规定的数值时,将会出现()A.寒战B.汗腺活动减弱或停止C皮肤血管收缩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E.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14.天气炎热时能引起()A.皮肤血管舒张B.汗腺活动增强C.散热量增加D.皮肤血流量加E.肌肉紧张度阳降低,产热量减少 15.临床上常用的测量体温部位是()A. 口腔温度B.食道温度C.腋窝温度D.鼓膜温度E.直肠温度 16.影响正常体温变动的因素有()A.年龄B.肌肉活动C.性别D.昼夜节律E.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及进食 17.能提高能量代谢的激素有()A.孕激素B.肾上腺素C.甲状腺激素D.雄激素E.糖皮质激素三、名词解释1.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2.食物的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3.食物的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4.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RQ)5.非蛋白呼吸商(non protein respiratory quotient,NPRQ)6.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 BMR)7.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specific dynamic action of food)8.体温(body temperature)9.氧债(oxygen debt)10.体温调定点(set point of temperature)11.不感蒸发(insensible perspiration)12.发汗(sweeting)13.温度习服(temperature acclimation) 四、问答题1.试以调定点学说解释体温调节机制。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第28页
三、热限 1、热限:体温升高限制,此现象为
热限。 在临床上患热性疾病动物,体温升高
都有一定范围,即哺乳动物发烧普通极少 超出41℃,禽类极少超出42℃。
致热原进入机体后,在一定范围内呈
量-效依赖性。即伴随致热原剂量递增,发 烧效应对应增强,在量-效曲线上出现斜坡。 但到达一定水平后,再增加致热原剂量, 发烧效应也不增强,在量-效曲线上出现平 坡——体温上升受到限制。
歇时间较短并重复出现一个热型。如马锥虫病、 焦虫病、马传染性贫血等。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第25页
4、回归热(relapsing fever) 发烧期与无热期隔时间较长,而且无
热期与发烧期出现时间大致相等。如亚急 性和慢性马传贫等。
5、暂时热(ephemeral fever),也 称不定型热。
体温升高,通常可连续到1~2小时或 1~2天,体温升高达1~1.5℃或以上。是 一个短时发烧。如分娩后、牛轻度消化障 碍、鼻疽菌素和结核菌素反应等。
烧激活物作用下,释放产物——EP。有以下几个。 1、白细胞介素-1 (IL-1) 产生: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星
状细胞、肿瘤细胞。
成份:多肽类物质
分布:IL-1受体,分布于脑内,最大密度区 域位于最近体温调整中枢下丘脑外面。
2、肿瘤坏死因子(TNF) 外生性致热原—→巨噬细胞、淋巴细胞—→ 产生、释放TNF。
前部 POAH
(高级中枢)。
延髓、脊髓 T
调整整合T温
信息(中级中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枢)。 第13页
一、机制:调定点 set point学说 T↑(发烧)
发烧激活物 外生性致热原 体内产物
产热↑
散热 ↓

体温及其调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三)体温调定点
调定点学说认为:体温的调节类似于恒温调节 器,PO/AH的中枢性温度敏感神经元,在体温 调节中起调定点的作用。
调定点:控制体温稳定的平衡点。
如调定点设定数值为37.0℃,当体温超过 37.0℃时,刺激热敏神经元兴奋,使散热增加, 产热减少,将体温调回到37.0℃。当体温低于 37.0℃时,则刺激冷敏神经元兴奋,使产热增 加,散热减少,将体温回升到37.0℃。
麻醉药物能降低体温,因此,对于麻醉手术的患者, 在术后一段时间,要特别注意保温护理。
女子一个月经周期中基础体温的变 化
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一)产热过程 安静状态时,主要的产热部位 是脑和内脏器官。肝脏的代谢水 平最高,产热量最大。 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是主要 的产热器官,其产热量可由平静 状态下的18%提高到90%。
2.散热过程的调控
(1)皮肤血流量的调节 皮肤的血流量对体热的散发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机体主要通过调节交感神经的紧张度来控制皮肤 血管口径,从而改变皮肤的血流量。
在寒冷环境中,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皮肤血管 收缩,血流量减少,皮肤表层温度降低,形成阻 热层,发挥隔热器的作用,使散热量大幅度下降, 防止体热散失; 在炎热的环境中,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皮肤 小动脉舒张,动-静脉吻合支开放,血流量增加, 有大量热量从机体深部被血流带到体表,皮肤散 热能力显著增加,以防止体温升高。
一、体温及其生理变动
(一)正常体温 1.测定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2.正常值:直肠温度正常为36.9~37.9℃, 平均37.4℃,比较接近机体深部温度;口 腔温度一般比直肠温度低0.3℃;腋窝温度 一般又比口腔温度低0.4℃。 3.正常人腋窝温度为36.0~37.4℃,是可 以超过37℃的,所以遇到腋窝温度稍高于 37℃的人,在确认是否有低热的问题上要 持审慎态度。

_物化生丨2023届高考模拟调研卷(二)物化生试卷及答案

_物化生丨2023届高考模拟调研卷(二)物化生试卷及答案

A. 未画出的部分其体积与已有部分一定不同 B. 处于另一极的染色体一定为非同源染色体 C. 图中染色体上的基因 D 和 d 是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互换片段所致
学科 示细胞分裂结束后形成的配子类型至少有两种 5. DNA 复制过程中,非复制区保持着双链结构,复制区的双螺旋分开,形成两个子代双链,这两个相接区 域称为复制叉,复制叉从复制起点开始沿着 DNA 链有序移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第 2页/共 14页
7. 糖尿病分为 1、2 两种类型。1 型糖尿病由胰岛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2 型糖尿病确切发病机 理目前仍不明确,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即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 性下降。图示是不同人的胰岛素含量变化,其中曲线 X 和 Y 分别代表两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202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选择性考试模拟试题 生物学(二)
一、选择题
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且主要侵染 T 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HIV 能侵染 T 细胞与 T 细胞表面含有的特定受体蛋白有关 B. HIV 与 T 细胞的识别体现了细胞膜的细胞间信息交流功能 C. 培养 HIV 的培养基应含有碳源、氮源、无机盐和水等 D. HIV 的遗传物质进入 T 细胞后会整合到 T 细胞的 DNA 中 2. 溶酶体内含有许多酸性水解酶,可消化自身衰老、损伤的细胞器,也可分解从外界进入细胞的蛋白质核 酸、多糖等,经酶类作用后的代谢物会排至溶酶体外;蛋白质糖基化后会对水解酶产生一定的抵抗作用。 细胞质基质中 pH 约为 7.2,其中的 H+可通过膜上的载体蛋白进入溶酶体。下列对溶酶体所作的推测,不合 理的是( ) A. 溶酶体膜内表面的蛋白质可能存在高度糖基化的现象 B. 溶酶体膜上运输 H+的载体蛋白可能具有 ATP 酶活性 C. 溶酶体膜上可能具有多种转运蛋白用于水解产物的转运 D. 溶酶体中的酶最可能在细胞质基质中水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3. 许多生物学实验离不开生物技术的支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实验中,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标记了要融合的细胞 B.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与证明 DNA 是半保留复制的实验均运用了离心技术 C. 沃森和克里克揭示 DNA 的双螺旋结构时,采用了 X 射线衍射技术 D. 探究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源于哪种反应物时,使用了荧光标记技术 4. 如图为某二倍体动物卵巢内处于分裂后期的某细胞的部分图示,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未发生基因 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温调定点学说
体温调定点学说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指人体内部存在着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区域,称为调定点或调温中枢。

这些调定点位于大脑下丘脑中枢神经系统内,控制体温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从而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

调温中枢受外界环境和内部代谢状态的影响,可以调整身体的温度,使其保持恒定的基础温度、应激性温度上升或下降,以及恢复正常的温度。

在生理学中,正常的人体组织和细胞按照其自身的代谢水平保持一定的基础温度,称为基础代谢率。

调定点的作用就是监测基础代谢率,并根据体内外的变化来调整人体的温度,以保持代谢的平衡状态,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体温调定点学说的研究对于预防和治疗体温失调相关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中暑是因为人体温度调定点无法适应高温环境而导致体温过高;而低温症则是因为多种原因导致调定点失灵,无法适应环境温度而导致体温过低。

通过了解调定点的生理机制,可以研究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保护人体健康。

体温调定点学说是指人体内存在一种调节系统,能够自动调节身体的温度,使其保持在某一特定范围内。

这个特定范围就是体温调定点。

人体内部有一个叫做下丘脑的区域,它可以感知外部环境的温度,通过神经调节调节身体的热量产生以及散失,维持体温在恒定范围内。

当体温超出正常范围时,下丘脑会发送信号给身体其他部位,启动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来调节温度,以达到体内环境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