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一等奖创新教案】第六单元12《祝福》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联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联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联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联读教学设计【设计说明】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为小说教学单元,本单元隶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

其中《祝福》与《装在套子里的人》分别是本单元的精读课文和自读课文。

在课标任务群的目标要求之下,勾连单元导语和单元学习任务,结合小说文类的类性特征和具体文本的篇性特征,对本单元进行了整体设计,分别从人物的魅力、环境的作用、谁是叙事者、虚构的价值等几个维度进行教学,以期达到单元教学结构化、有序化的目的。

本设计是在单元整体构架之下的课时教学设计,对应“谁是叙事者”这一单元话题。

经由观察文本可知,《祝福》与《装在套子里的人》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有限视角,此叙述视角隐秘而珍贵,使两篇文本获得了独特的叙事效果和深刻的文本意蕴。

因此,本设计聚焦叙事者,由叙述视角切入,进行两文本联读教学,通过一系列课堂活动,引领学生探寻文本隐秘的深层意蕴,同时学习鉴赏小说的方法。

【教学目标】学习从叙事视角的角度解读、鉴赏小说文本的方法路径。

2、在求同比异中探寻“我”视角的价值,理解文本的深层意蕴。

【预习任务】1、细读两篇课文及文后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后小文《叙事要引人入胜》。

2、补充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原文开头和结尾部分。

3、补充阅读叙事学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一问题引领,联读求同导语:经过课前预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小说是一种讲故事的艺术形式。

以往,我们总是把目光放在小说讲了什么故事上,今天,我们将聚焦“小说是怎么讲故事”的问题,开启两篇小说的联读之旅。

【屏显】两文分别讲述了___和___的故事。

故事由___讲给读者的。

学生活动:思考、填空。

【明确】祥林嫂、别里科夫;“我”。

两文都由“我”来讲述故事,这是两篇小说的相同点。

这两篇小说,时代不同,国别不同,背景不同,人物故事当然更不同,但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第一人称“我”作为叙事视角。

《祝福 》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 》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祝福》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改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贯穿于学生一切活动之中的。

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

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

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二、教材分析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

欣赏人物形象,要分析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及其发展变化,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欣赏小说语言,要品味语言的内涵,学习作者语言运用的技巧,鉴赏作者不同的语言风格。

而《祝福》是一篇典型的传统小说,无论是情节,人物还是环境,在这篇小说中都有典范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示范性讲读,学生能学会通过小说的三要素鉴赏小说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重难点: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2.理解人物形象现实意义四、学习者特征分析高一学生构成比较复杂,学生原有的人文环境和学习基础不同,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感受力和表达能力也都存在一定差异。

许多学生对文本的重视程度不高,思辨、批判能力不够,课堂表述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弱。

教师合理引导,让学生运用讨论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

并借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中抓住祥林嫂悲剧的根源,引导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由于学生在认识问题的深度和人生阅历方面还很不足,要考虑学生的现状及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五、教学资源准备:学生利用课本及练习册进行预习,查找作者鲁迅的相关资料,教师利用PPT 辅助整个教学过程。

《祝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精心的叙事塑造人物,形象的变化揭示主题——《祝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细读文本内容,熟悉故事情节。

2.思维发展与提升:品鉴叙述手法,体会构思之妙。

3.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人物形象,思考人物作用。

4.文化传承与启示:结合环境描写,理解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分析本文框架与嵌套结合的叙事结构。

教学难点:祥林嫂之死因探究。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祝福》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后收入作者小说集《彷徨》。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小说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正是几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中国妇女算得上是这其中最大的受害者。

小说中,鲁迅通过描写祥林嫂之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被摧毁,而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故事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二)任务一:鲁迅是如何讲故事的?——嵌套式叙事结构(叙述线索、叙述人称与视角、叙述手法、叙述情绪)【提问】阅读全文,请按“‘我’回鲁镇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事”两条线,梳理全文,(注意课文排版中的自然隔开),并思考两个故事的关系。

(具体教学时,采用填空的方式推进)【明确】1.【按时间顺序】“我”回鲁镇的故事:(年底)第一天夜里,回鲁镇,住四叔家,话不投机——第二、三天,看本家和朋友(第二天下午遇见祥林嫂)——第三天傍晚,回四叔书房,百无聊赖,晚饭前听到祥林嫂之死,心有不安,告诉四叔明天走,菜油灯下回忆祥林嫂的半生事迹——第四天(大年初一)凌晨近五更惊醒。

【超级精美!】第六单元教学解读与整体教学设计《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促织》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

【超级精美!】第六单元教学解读与整体教学设计《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促织》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

环节2:别里科夫死得很蹊跷,因吓而死,在现实生 活中这种非正常死亡的可能性不大,那作者为什么敢 冒这么大的风险让他这样死呢?若让别里科夫其他死 法,效果如何?
环节3:《水浒传》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虽然有历 史的影子,但许多情节都是虚构的,分析林冲在山神 庙手刃奸人继而落草的合理性。
环节4:课外阅读《促织》与《变形记》,选择其中一个你感兴趣的提示进行
环节 3:比较祥林嫂与别里科夫的外貌描写的异同,作者为何要这样处理?如果 两种方式互换,效果会如何?
设计意图: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主 人公一般是没有外貌描写的,《装在套子 里的人》却一反契诃夫短篇小说创作常态,他对别里科夫进行了浓墨重彩且相当 夸张的外貌描写。当然和《祝福》中鲁迅对祥林嫂的描写又是不一样的。鲁迅对 祥林嫂的描写,除了对一般寡妇装束的描写外,突出了祥林嫂具体“这个人”的 描写,通过对眼睛和脸色的描写凸显了祥林嫂命运的运行轨迹。看到别里科夫的 外貌描写,我们总有一种“壳”的感觉,这是因为契诃夫就是为我们展现这一“类”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形象。设计这个任务旨在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体会作者人物塑 造的匠心,更好地理解人物。 环节 4:标出影响主人公命运走向的人物,并选择你认为对主人公影响重大的人 物进行点评。选择一个人物写简短(100 字左右)的评传。例如: 《祝福》:鲁四老爷、四婶、柳妈、鲁镇的众人、我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李小二、富安、陆虞候 《装在套里的人》:华连卡、柯瓦连科、我 《促织》:妻、子、宰、皇上等 《变形记》:父、母、妹、秘书主任
有变;而《促织》《变形记》中干脆就把人物“异化”。这些艺术变与不变,带给
你什么启示,请选择其中一个点写写你的认知,交流分享,400字左右。
环节6:
比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变形记》的心理描写,写出你的发现。(选做) 中国古典小说描写注重言语、动作的纪实,很少打断情节的连贯性。叙述人物 的内在关节与心理动机时,叙述者总是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林教头风 雪山神庙》即如此,而西方小说则不然。《变形记》是一个荒诞的故事,却处 处让人觉得合情合理。这一方面归功于细节描写的功力,另一方面得益于心理 状态的体察与反映。此任务旨在引起学生对小说人物描写及情节运行的关注。

《祝福》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可知部编版高中教材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组织单元教学。

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教学过程中需明确每个单元皆有设计若干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以保证语文工具性的落实。

另一方面,教学应结合新时代高中生人格和精神成长的需要,充分考虑人文主题的设计以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在教材处理中,明确《祝福》作为小说体裁学习时需注意的教学要求,从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入手,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掌握白描的写作手法。

不同于其他教学设计,本次教学从肖像描写中的服饰描写着手,通过对比分析和学生的合作探究,逐步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本次教学设计采用了提问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赏析法三种教学方法。

通过师生的相互问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以及赏析作品人物形象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符合学习任务群学习的途径要求。

教材分析:本文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一篇小说,学习本单元要围绕课程标准规定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进行教学,这是学生高中阶段第一次集中学习小说这一体裁。

本单元所选类型多样的优秀古今中外小说,凸显着作家对社会和人生世相的深刻洞察,蕴藏着对旧世界与丑恶事物的批判意识。

本单元的教学不仅要紧扣学习任务群也要贯穿对人文主题的设计。

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学会观察社会生活本质,加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祝福》一文体现了鲁迅小说“为人生”的宗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学习时,要明确构成小说的三大要素,在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体味作品的语言表达,学会概括情节并结合社会环境的描写思考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提升把握作品内涵、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通过之前对鲁迅相关作品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相关描写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所以课堂上,教师只需强调人物描写方法在文中的具体运用。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12《祝福》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12《祝福》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12《祝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祝福》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单元属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是高中阶段第一次集中学习小说这一体裁。

所选小说,都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知人论世,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

要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品味小说在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学习用读书提要或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借鉴小说技法进行创作。

教材分析:本文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一年级第六单元(必修下册)的一篇小说课文,学习小说文本,要注意分析小说中人物、情节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与运用作者使用的艺术手法,思索文本内涵。

且本单元属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是高中阶段第一次集中学习小说这一体裁,需要在把握小说文本的基础上,养成作读书笔记的习惯。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通过之前小说及其他文本类型篇目的学习,已经掌握小说的“三要素"、了解表现手法中的白描手法,且对文本有一定的概括能力。

所以课堂上,教师只需帮助学生选择切入点,训练学生对文本地概括能力,引导学生有逻辑地学习文本,体会文本内涵,巩固学习白描这一表现手法。

但是,学生在体会文本内涵上有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以人物—情节—情感层层递进地分析,让学生把握分析小说的办法,在作品内涵分析中树立积极的青春观。

教学目标:1.训练学生对文本地概括能力;2.巩固学习白描这一表现手法;3.通过对情节把握及人物分析体会作品内涵。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情节把握及人物分析体会作品内涵。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设置悬念,导入课文同学们,这是谁?文第三段有对她的描写,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三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祝福》说课稿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祝福》说课稿

《祝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祝福》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祝福》是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小说,本单元学习小说的阅读,所以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也是力图让学生掌握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欣赏小说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小说《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以及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文章对人物的肖像描写,在继承传统以白描为主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肖像描写细致入微浓墨重彩,是对中国文学表现手法的丰富与发展,学好本课有助于学生学习重点鉴赏人物形象,品味人物语言。

二、说学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高二的学生对于小说并不陌生,相对的也比较喜欢阅读小说,但是学生阅读中关注的更多的是小说的故事情节,仅停留在感性的认知上,缺乏理性的思考,能说出好,但不知从哪些角度说出好在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缺乏鉴赏小说的基本知识,所以老师要适时采取情况。

引导学生从情节入手,学会归纳总结人物形象,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章倒叙的叙述手法,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讨论、交流等过程,从动作、语言、肖像等描写入手,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分析文中次要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体会作者对封建礼教的鞭挞。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掌握文章倒叙的叙述手法,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分析文中次要人物形象为我的教学重点,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体会作者对封建礼教的鞭挞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病态社会中,一场不可躲避的风雪——《祝福》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联读【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故事情节,分析环境描写,准确概括环境的特点。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比读分析,能辩证看待环境与人物间的相关性,提高综合、探究、评价的能力。

3. 审美鉴赏与创造: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感悟个人进行命运抗争的价值和意义,并能用书面语言表达。

4.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以及认识到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通过比读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把握环境与人物命运间的相关性。

【教学方法】比读法、勾画圈点、探究法统编教材必修下第六单元阅读任务的整体设计是:体察人物病苦,揭露社会病态,寻求疗救药方。

教学设计以《祝福》和《林冲风雪山神庙》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望闻问切诊病情”“文本细读探病因”“观照现实开药方”三个子任务来对小说内容、人物、环境、主旨等进行深入学习探究。

之后再通过“校园圆桌派·文学沙龙”的小组合作、讨论活动作为前期课程成果的展示和检验。

教学计划如下表,本教案主要为学习任务二教学设计:任务教学主题学习任务一:“望闻问切诊病情”学习小说人物塑造手法,体察人物命运,诊断祥林嫂、林冲的“病情”。

学习任务二:“文本细读探病因”深读课文,探究祥林嫂、林冲的“病因”,关注小说环境及现实批判性。

学习任务三:“关照现实开药方”通过祥林嫂、林冲的遭遇,关注现实生活,尝试为其寻求“药方”,凝结成文字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好,欢迎大家来到“校园文学沙龙”的活动现场!我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畅谈的方式,深耕课文内涵,观照现实热点。

大家准备好了吗?近年来,各种网络热词频出(工具人、干饭机器、社畜),这或许是大家玩笑式的自嘲。

但这种,人处于压抑环境下的非正常状态,也反映了大家当下面临的压力和困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 教案

《祝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4、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重、难点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一、导入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

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

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

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二、关于鲁迅:生介鲁迅。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矿路学堂。

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

1909年8月回国。

1918年5月在《新青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和《彷徨》。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三、时间背景:《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关于“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 12《祝福》 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 12《祝福》 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第2课。

本单元学习中外小说。

单元目标要求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把握人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祝福》围绕鲁四老爷家的几次祝福,塑造祥林嫂善良、勤劳、朴素的劳动妇女,最终被封建传统思想与传统道德摧残致死,深刻揭露礼教吃人的本质。

引导学生探究祥林嫂死因,能进一步理解作品的主题,既然可以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与创造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情感丰富,对小说充满兴趣。

但是学生阅读中关注的更多的是小说故事情节,缺乏理性思考。

通过把握小说主要人物形象,进而概括主题人物的能力较弱。

教学目标1.理解细节描写对鲁四叔形象塑造的作用,培养鉴赏小说的能力。

2.深入认识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社会原因,认识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细节描写对鲁四叔形象塑造的作用,培养鉴赏小说的能力。

难点:深入认识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社会原因,认识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教学方法:1.教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2.学法:圈点批注法、小组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0分钟教学流程:课前互动:请同学们根据我的描述猜人物:“Q”,这是鲁迅笔下哪位人物?(预设:阿Q,这个名字形象在何处?外形特征就是光秃秃的头的后面,拖着一根小辫子)。

有人说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命名,有着极其深刻的艺术。

谁还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吗?名字有时代色彩:“华大妈”“夏四奶奶”“祥林嫂”名字有阶级烙印的:“赵太爷”“夏三爷”“鲁四老爷”大家看名字的学问也不可小觑啊,这个学问我们后面再探讨,先上课吧。

一、新课导入“鲁四老爷”这个名字是哪篇小说的人物?(预设:《祝福》)“鲁四老爷”这三个字有没有藏着秘密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的《祝福》,探究“鲁四叔”的秘密。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鲁四叔人物形象的兴趣。

)二、初读——品形象有人说祥林嫂命运悲剧的是一群人造成的,是这群人头脑中的思想观念造成的。

12《祝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2《祝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2《祝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祝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清课文各部分所写内容及祥林嫂的不幸经历。

2. 把握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方法和写作特色,分析祥林嫂之死的原因。

教学重点把握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方法和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分析祥林嫂之死的原因。

课堂预习要求一、提前梳理好案件过程和祥林嫂的人生轨迹1.案件过程:序幕(1-2)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3-33)祥林嫂凄然死去开端(34-53)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54-65)祥林嫂被迫改嫁高潮(66-111)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112)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2.人生经历:二十六七岁以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死了丈夫。

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改嫁,年底生阿毛。

二十八九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三十或三十一岁---春,阿毛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

祭祠时很闲,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一二岁---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

冬季祭祖,不能沾手。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二、锁定几名与死者生前有接触的犯罪嫌疑人:婆婆、鲁四老爷和四婶、柳妈、我、大伯、鲁镇村民三、展开调查并取证,确定杀人凶手:1.请同学们前后桌之间形成调查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嫌疑人,对嫌疑人进行走访查问,(紧抓嫌疑人言行举动)并对其进行定罪。

2.挑选小组组长,并形成书面文字,在课堂上汇报调查情况。

在课堂汇报环节中,可选取课本小节进行情景再现。

教学过程01课堂导入配乐导入,将学生带入探案情境:“新年来临前的一天,鲁镇下了一场大雪,随着夜幕降临,雪花漫天飞舞。

镇上家家户户杀鸡、宰鹅……忙碌地准备着“祝福”……然而,第二天!街头惊现一具女尸,引发了人们的恐慌。

死者为谁?嫌疑人又是谁?请随我们的警员和探长们解开谜团。

6.12.1《祝福》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6.12.1《祝福》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教学设计课文简介:《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22年。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的旧中国的黑暗现实。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但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整个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反动的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仍然紧紧桎梏着人民,妇女受害尤为严重。

“五四”运动响亮地提出了“反对封建主义”“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为思想解放和社会解放的一个重要内容。

鲁迅的《祝福》正反映“反对封建主义”“打倒封建礼教”这一主题。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小说中的语言,注意语言运用的技巧。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人物形象,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讨论小说主题。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小说描写人物的手法、叙事方式、结构特色。

4、文化传承与理解: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看到作品背后鲁迅对社会问题大胆批判、推动变革的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讨论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课时:2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景知识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且介亭杂文》等。

2、《彷徨》《彷徨》是鲁迅的小说作品集,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

首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实际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半多。

《彷徨》于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

作者生前共印行十五版次。

此后印行的版本都与初版相同。

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

3、文体知识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12《祝福》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全

12《祝福》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全

字音识记
▪ 钝dùn响 寒暄xuān 朱拓tà 间jiàn或 悚sǒng然 ▪ 踌蹰chóu chú 不更gēng事 谬miù种 俨yǎn然 ▪ 雪褥rù 瑟sè瑟有声 尘芥jiè堆 形骸hái 脸颊jiá ▪ 荸荠bíqí 絮絮xù 呜咽yè 驯xùn熟 桌帏wéi ▪ 讪讪shàn 咀嚼jǔ jué 渣滓zhā zǐ 瞥piē ▪ 拗niù不过 蹙cù缩 门槛kǎn 窈yǎo陷 ▪ 惴惴zhuì 歆享xīn xiǎng 牲醴shēng lǐ
⑤ 对话式:以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富有个性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
(2)外国小说模式
① 突转式结构:俗称“欧·亨利式”笔法。在结尾处情节突然向 相反方向转变,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由于 前面的情节早已埋下伏笔,照应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 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② 意识流式结构:它打破了时间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 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
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2) (环境)
叁.法医死者报告
死者分析——死者档案
基本信息
姓名: 真实姓名不知,人称“祥林嫂”,大概姓卫 性别: 女 年龄: 四十上下 籍贯: 不是鲁镇人,可能是卫家山人 住址: 无固定住所,在鲁镇流浪,曾住卫家山和贺家㠗 职业: 乞丐,无固定职业,曾为鲁家女工 婚姻状况: 丧偶 配偶: 卫祥林(第一任)、贺老六(第二任) 子女: 一子阿毛(与贺老六所生,已死) 其他亲属: 卫家婆婆、卫家小叔、贺家大伯
机都记录下来,然后在所有人的注视下,扮演这个角色。今天这节 课我们也来玩一个剧本杀,角色是“鲁迅”,破案谁杀死 了祥林嫂!姑且把这个剧本杀命名为《迷雾.祝福》
亲爱的各位侦探: 欢迎来到《迷雾》剧本杀犯罪现场——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12《祝福》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12《祝福》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12《祝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祝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祝福》是部编版一篇传统课文,其深邃的思想启迪、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民族文化反省的角度阅读作品。

我们深深感到封建的思想、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摧残是无以复加的,它极大地阻碍、甚至是牢牢捆绑着中华民族追求解放的手脚。

封建的伦理,封建的道德,是套在我们民族身上的镣铐和锁链。

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

鲁迅选择妇女题材,通过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形象的刻画,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毒害。

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在迈向文明社会的今天,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小说《祝福》的教学应该立足于对小说文本的鉴赏解读上,要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能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情分析】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对于人物形象能有较好的把握,但是对于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理解,由于时代的隔阂可能感受不深。

同时,也因为鲁迅作品本身思想的深刻与博大,语言风格的冷峻奇崛与独特,以及距今久远而复杂的背景,使得学生阅读起来仍有困难。

《祝福》篇幅较长,主旨隐晦,的确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挥高中生较强的思考探究能力,通过讨论层层剖析。

同时,也要注意结合小说语言、勾连文本,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倾情演绎,调动课堂气氛,也让课堂有“语文味"。

让学生直面文本,在研读文本中领悟其深邃的思想文化内涵,感受其独创超绝的艺术风采,真正走进鲁迅的心灵深处,进而对鲁迅作品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小说的情节和语言,注意语言运用的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感知文学语言的魅力,从细节读出人物形象、心理。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人物形象,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讨论小说主题。

文化传承与理解: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和戕害。

《祝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科目语文年级高一教材部编版课时安排三课时课题名称祝福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情感目标:分析、理解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要求:1、知识积累(生字词)2、识记作者及其作品3、了解文章创作背景4、理清文章结构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2、体会环境与人物的相互作用。

难点:初步认识和理解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知人论世(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对作者的了解)知人——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为20世纪中国的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

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作品介绍(一)小说集:1.《呐喊》,收集1918——1922年的小说,如《狂人日记》、《药》、《一件小事》、《阿Q正传》、《故乡》、《社戏》、《孔乙己》等,共14篇。

2.《彷徨》,收集1918——1922年的小说,《祝福》是第一篇,另外还有《伤逝》、《离婚》等,共11篇。

3.《故事新编》,收入1922——1935年间所作的八篇作品,如《非攻》、《铸剑》、《理水》等等。

(二)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包括《藤野先生》、《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范爱农》等回忆性散文。

(三)散文诗集:《野草》。

(四)杂文集:《南腔北调集》、《而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等。

论世——写作背景《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

6.12 《祝福》 教案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6.12 《祝福》 教案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12 祝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2.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

3.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探讨造成人物悲剧的原因。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体会语气词在具体语境中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体会作者写作时复杂心理和思想境界。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难点:理解人物形象现实意义。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可就是这样如此可怜的要求,也会被社会冷漠的拒绝,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想做奴隶而不得”。

在一场鲁镇的年终盛典中,一个可怜的女人竟然连祝福他人的权利都被无情剥夺,究竟是何原因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祝福》,一起走进这个可怜的女人。

二、写作背景20世纪20年代,虽然中国的帝制政权被推翻,但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龙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宗法观念、封建礼教等这些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仍是套在人民,尤其是妇女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选取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小说,目的也就在于深刻地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三、作者介绍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硏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 大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 大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大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必修下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单元主题观察与批判社会现实复杂多样,人间世相千姿百态,我们需要以正确的立场、睿智的头脑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思考,分析鉴别。

本单元所选古今中外五篇小说,类型多样,风格各异,都是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之作,反映了不同时代、地域的社会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学习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加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从作品中得到审美的愉悦。

单元教学目标1.学习本单元所选古今中外小说,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思想意蕴,领会小说这一体裁的认识和教育价值,获得独特审美体验;领略小说多变的叙事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把握文学虚构对于小说的意义。

2.进一步了解情节、人物、环境等小说要素,理解他们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感受古今中外小说多样的创作风格。

3.学习鉴赏小说的情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叙事手法和语言,认识场面、肖像、细节等描写的作用,分析小说中伏笔与照应、烘托与对比、写实与象征等手法的运用。

4.引导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鼓励学生在其中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读书积累和写作心得,反复咀嚼,深化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理解;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提升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判断、分析能力,提升审美品味。

单元所属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本任务群在高中阶段共有2.5学分,本单元占8课时。

本任务群学习目标: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作品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小说写作的一般规律。

《祝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主要教与学活动,教学方法)设计意图课前导学___ 一、作者介绍二、文本初读,梳理情节,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一)祥林嫂人物形象初步感知____________ 祥林嫂故事情节梳理_________ 祥林嫂人物性格分析___ _________ 三、次要人物形象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旨探求____________ 鲁四老爷、鲁四太太、柳妈、婆婆、鲁镇看客、鲁家侄子形式:互相攻讦,自我辩解(导学案:你是XXX,你被认为是祥林嫂之死的幕后黑手,任务一:请撰写答辩状为自己辩护;任务二:举报你认为是真凶的人,并根据“谁主张谁举证"原则提供相关证据)答辩状首部:首先写明答辩人基本情况(姓名、性别、职业、住址),其次写出答辩事由(因何事被告)。

正文:阐明答辩的意见和理由。

揭示对方提出的请求及所依据的事实与理由的不当之处,可以全部否定也可以部分否定,并用相应的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

尾部:法院名称,答辩人签名,文书书写日期,答辩状副本份数。

作者介绍横尸街头的女人那个横尸街头的女人:她是谁?她曾有过怎样的人生?她又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这一文本,就是目击者的供词,接下来我们要从这一份供词中探索受害人和加害者的身份。

她是谁?身份调查研读文本,完成调查报告。

·“失格的赤裸生命”:祥林嫂作为女性,在三个方面失去资格。

消失的娘家:失去了女儿的身份;先后死亡的两任丈夫:失去了妻子身份;阿毛死了,无儿无女:丧失了母亲身份。

祥林嫂失去了做女儿、妻子和母亲的资格,卫老婆子说她是一个“光身”,她就只有她的身体和她的不惜的体力。

因为她资格的丧失,她在社会眼光中是失格的,是不符合规范的,是需要被排挤和躲避的,是需要被剥夺劳动权利的。

【总结】所以此刻我们对无名姓无家庭无工作的受害人下了一个定义:死前,她是一个失格的赤裸生命,她是社会的幽灵。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一等奖创新教案】第六单元12《祝福》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精心的叙事塑造人物,形象的变化揭示主题——《祝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细读文本内容,熟悉故事情节。

2.思维发展与提升:品鉴叙述手法,体会构思之妙。

3.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人物形象,思考人物作用。

4.文化传承与启示:结合环境描写,理解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分析本文框架与嵌套结合的叙事结构。

教学难点:祥林嫂之死因探究。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祝福》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后收入作者小说集《彷徨》。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小说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正是几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中国妇女算得上是这其中最大的受害者。

小说中,鲁迅通过描写祥林嫂之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被摧毁,而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故事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二)任务一:鲁迅是如何讲故事的?——嵌套式叙事结构(叙述线索、叙述人称与视角、叙述手法、叙述情绪)【提问】阅读全文,请按“‘我’回鲁镇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事”两条线,梳理全文,(注意课文排版中的自然隔开),并思考两个故事的关系。

(具体教学时,采用填空的方式推进)【明确】1.【按时间顺序】“我”回鲁镇的故事:(年底)第一天夜里,回鲁镇,住四叔家,话不投机——第二、三天,看本家和朋友(第二天下午遇见祥林嫂)——第三天傍晚,回四叔书房,百无聊赖,晚饭前听到祥林嫂之死,心有不安,告诉四叔明天走,菜油灯下回忆祥林嫂的半生事迹——第四天(大年初一)凌晨近五更惊醒。

(注意开头与结尾环境描写中,作者嘲讽的叙述情绪)2.【按时间顺序】祥林嫂的故事:除夕之际,寂然死去(鲁镇)——春日之时,丈夫死亡(卫家山)——一年冬初,初到鲁镇(鲁镇)——孟春之时,被卖改嫁(卫家山、贺家墺)——暮春之时,痛失爱子(贺家墺)——过了两年,再到鲁镇(鲁镇)——腊月之时,捐了门槛(鲁镇)——冬至祭祖,帮忙遭拒(鲁镇)——被逐出门,沦为乞丐(鲁镇)——除夕前夕,魂灵之问。

3. 【按文中分段】祥林嫂的故事:第一部分:(“我”回鲁镇)祥林嫂之死(结局)第二部分:祥林嫂初到鲁镇(开端)第三部分:祥林嫂被卖改嫁(发展)第四部分:祥林嫂再到鲁镇(高潮)第五部分: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尾声)【小结】外框架是“我”的故事+主体是祥林嫂的故事=嵌套式叙事结构。

【提问】一篇优秀的小说,选择谁作为叙述者是至关重要的,鲁迅小说在叙述者的选择方面尤其讲究。

他常常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孔乙己》中的“我”是个酒店的小伙计,《祝福》中的“我”则是一个返乡青年。

文中的两个故事分别采用哪些人称叙述的?其中“祥林嫂的故事”中哪些人讲述的?【明确】1.外壳叙述层:《祝福》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即“我”回鲁镇的经历以及“我”与祥林嫂的交往历程。

(“我”回鲁镇过年的故事)2.主体叙述层:叙述者“我”对祥林嫂故事的回忆过程,篇幅最大,讲述最详尽。

(“我”回忆祥林嫂的半生事迹)3.次要叙述层:指中人卫老婆子及祥林嫂本人讲述祥林嫂的遭遇。

(“我”所不知道的祥林嫂的故事)祥林嫂的故事:除夕之际,寂然死去(叙述者:“我”)——春日之时,丈夫死亡(叙述者:卫老婆子)——一年冬初,初到鲁镇(叙述者:“我”)——孟春之时,被卖改嫁(叙述者:卫老婆子)——暮春之时,痛失爱子(叙述者:祥林嫂)——两年后秋季,再到鲁镇(叙述者:“我”)——腊月之时,捐了门槛(叙述者:“我”)——冬至祭祖,帮忙遭拒(叙述者:“我”)——被逐出门,沦为乞丐(叙述者:“我”)——除夕前夕,灵魂之问。

(叙述者:“我”)【小结】三者关系:外壳叙述和次要叙述都为主体叙述服务:外壳叙述引出主体叙述,使故事更紧凑;次要叙述是主体叙述的补充,使斜述更合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一个返乡青年作为叙述者呢?(对祥林嫂最熟悉的人应该是卫老婆子,和祥林嫂最亲近的人应该是柳妈,在鲁镇最有权威的人应该是鲁四老爷,作者却没有选择他们作为叙述者)【明确】设想一:卫老婆子和柳妈固然熟悉祥林嫂,也对她有一定同情,但由她们来叙述故事,作品叙述的中心就落在阿毛之死和祥林嫂改嫁等八卦故事,无法走进祥林嫂痛苦的内心世界。

设想二:由鲁四老爷来叙述故事,更多关注的是她的改嫁和劳力,叙述者只有满眼的鄙视,不会带有任何同情。

设想三:由“我”作为叙述者,无论是身份还是性格都最为合适。

理由有二:①“我”是个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对于鲁镇的习俗带着抵触和审视眼光,更容易去关注一位弱势女人。

②“我”只是个返乡知识分子,无金钱也无地位,除了对祥林嫂有一定的同情心以外,对她不能有实际的帮助,不会影响主人公的运数,显得客观。

【提问】那么,“我”在祥林嫂的故事中担当什么角色?有什么作用?【明确】①整体情节上,“我”是祥林嫂故事的叙说者和参与者,祥林嫂的半生事迹都是通过“我”的回忆呈现,“我”有线索作用。

②人物形象上,“我”接受过五·四新思想,对鲁镇的人和事带有审视眼光却又无力改变;对祥林嫂有同情,却又无能帮助。

通过“我”的刻画,表现了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彷徨心理。

③主题表达上,面对祥林嫂的灵魂之问,“我”的逃避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使祥林嫂失去了精神寄托,有利于揭示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

(连“我”这样有新思想的人都无法给祥林嫂精神出路,可见当时社会的愚昧与落后,可见封建礼教对社会的毒害之深)【提问】为什么说“揭示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彷徨心理”?【明确】“我”是一个受到新思想启蒙的知识分子,“我”与鲁四老爷“话不投机”,对在“祝福”的礼节中女性地位的丧失并流露出同情,这表现了“我”先进性的一面,但这只是一面。

面对祥林嫂的“生死之问”“我”含糊其词;面对祥林嫂的死亡,“我”极力逃避却又心神不宁,甚至想通过下馆子来解脱和麻醉自己。

很快,“我”又渐而放松,只剩一丝内疚。

询问四叔无望后,“我”独坐思考,甚至将祥林嫂的死解释为一种“为人为己”的解脱。

小说的最后“我”变得懒散而且舒适。

可见,文中的“我”是一个无知、冷漠、逃避的“失败者”的形象,这也说明了以“我”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新思想仅仅停留在理论上,面对现实问题却软弱无力。

另外,“我”和故乡的关系是“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

与四叔也是话不投机,甚至从四叔俨然的脸上读到了自己也是一个“谬种”,于是决定明天离开鲁镇,进城去了。

可见,“我”只是鲁镇上无所作为的匆匆过客,明知鲁镇落后却又无力改变现状。

这里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祝福》是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补】小说集《彷徨》鲁迅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

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也像散兵游勇一样孤独和彷徨,他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

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所以,鲁迅在小说《祝福》中通过“我”这一形象,既写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有心改变现实而又软弱逃避的矛盾心理。

【提问】小说为什么还要用“中人卫老婆子及祥林嫂本人讲述祥林嫂的遭遇”的方式?(或者说这样叙述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是辅助主体叙述和全面塑造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需要。

从她被抓走到第二次出现在鲁镇,中间的故事出现“断层”。

鲁镇的人也不知道她的生活情况,这个“断层”有谁来叙述比较真实?只有卫老婆子。

她是沟通鲁镇和卫家山两地之间的桥梁,通过卫老婆子的口,我们得知祥林嫂被抓回婆家后便被“转卖”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

作者通过这样一个“知情人”的亲身叙述,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而全面的祥林嫂。

她的“出格”反抗,她的再嫁屈从,她的侍夫育子,她的夫死子亡等等。

同时,阿毛之死,因为只有祥林嫂自己才是知情者,作者用祥林嫂本人反复叙说的方式重现这段经历。

一方面是叙述视角所限,另一方面用“当事人”口述,更真实,更打动人心。

卫老婆子的讲述环环相扣,祥林嫂的述说反反复复,不仅让读者明白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和祸不单行,也容易使读者将自己代入到文本中,从而切实地体会祥林嫂的苦难人生和精神困境。

【小结】全文主要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为什么还采用当事人亲自讲述?1.可以有效补充第一人称的叙述空白,使故事情节更连贯;2.有利于将读者带入祥林嫂遭遇的现场,表现其丰富而苦难人生,有真实感;3.有利于刻画祥林嫂的反抗性,揭示其精神困境,增强小说的批判性;4.使人物活动的场景始终聚焦在鲁镇,使小说结构严谨,也便于集中通过年终“祝福”习俗的描绘营造沉郁的氛围。

【补充】“我”是主叙述视角,卫老婆子及祥林嫂本人是次叙述视角。

因为“我”是有限叙述视角,祥林嫂在卫家山和贺家坳的事,如果由“我”来叙述,显然违反有限视角的原则。

这种主次叙述视角结合的手法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出现过:“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

”【分析】主视角是林冲,而这段则由“次视角”李小二来叙述。

明末小说批评家金圣叹在这一段后批道:“‘看时’二字妙,是李小二眼中事。

一个小二看来是军官,一个小二看来是走卒,先看他跟着,却又看他一齐坐下,写得狐疑之极,妙妙!”金圣叹不仅看出了视角的变换,而且注意到这种变换对故事中情绪氛围变化的影响。

从叙事学的角度概括,这一段的作用:①叙述视角由视觉转为听觉,便于叙述者吸引听众走入故事情境;②制造一个神秘的氛围,推动情节的发展;③通过一个小二的视角来写,表达叙述者对高俅等恶势力的不满情绪。

【提问】《祝福》为什么要从祥林嫂之死写起?(分析叙述手法倒叙的使用)【明确】①制造悬念,引发读者的注意力;②开篇集中笔墨描写年终祝福的情景,与小说的主旨有关,有利于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③在开篇描写年终祝福的场面,形成一个热闹而又沉闷氛围,为主要人物祥林嫂出场做铺垫;④“我”是带着嘲笑的口吻来叙述祝福的场景的,为下文和四叔的冲突、对祥林嫂的同情做铺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