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设计基础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针对不同程度学生的初中生物遗传和变异教案设计思路

针对不同程度学生的初中生物遗传和变异教案设计思路

初中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了生物的基本特征以及基因的传递和变异方式,是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基础。

在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案,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本文将介绍一些针对不同程度学生的初中生物遗传和变异教案设计思路。

一、针对基础程度学生的教案设计对于基础程度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初中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还没有太多的了解,需要从基础入手,以便理解和掌握价值。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简单明了的教案,如下:1.基础遗传原理的讲解我们需要讲解一些基本的遗传原理,如基因的概念、遗传的性质、遗传单元的传递等等。

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对生物的遗传机制有一个基础的了解。

2.基础遗传实验的实践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杂交、纯合和杂合等基础遗传原理并进行小规模的实践。

探究自然界存在的生物的基因结构,并通过实验模拟其遗传属性。

这种形式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自然地吸收遗传原理。

3.遗传情境的反思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遗传原理,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情境剧本,让学生在剧本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在情境中反思遗传的过程和属性。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实践中体会遗传经过和认识遗传规律。

二、针对深入程度学生的教案设计对于深入程度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遗传和变异的知识有深入的了解,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教案来拓展其深度认识:1.遗传实验的拓展在遗传实验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更加复杂的实验来拓展学生对于遗传的认识。

如性征遗传实验、染色体互换实验等等。

这些实验将是深入学习遗传和变异的有效途径。

2.变异机制的深度了解变异是遗传基因的一种重要状况,除了基本的变异形式(如突变、体细胞核型变化等)之外,在一些高级植物和动物的进化中,还存在着比较特殊的变异机制,如遗传重组、基因吸收等。

我们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深度认识,深入剖析这些变异机制的本质和途径。

3.变异情境的模拟通过情境剧本的模拟,让学生扮演遗传工程师的角色,通过模拟操作来体会基因的变异过程,并过程中提高主动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初中生物_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设计课型:复习课复习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举例说出生物体染色体的数目是特定的,并且成对存在。

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染色体决定的。

(3)解析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4)举例说出生物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描述控制性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5)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及生物变异的类型。

2.能力目标(1)能够用利用遗传规律解释生物性状的遗传以及性别的决定;(2)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遗传和变异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仔细观察和辨别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2)能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男生女的问题。

(3)通过观察并描述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使学生了解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情感。

教学重点:(1)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举例说出生物体染色体的数目是特定的,并且成对存在。

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染色体决定的。

(3)举例说出生物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描述控制性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教学难点:(1)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举例说出生物体染色体的数目是特定的,并且成对存在。

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举例说出生物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描述控制性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在本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辨析概念的能力,收集、处理的能力,使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物科技成果,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不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为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本节课采取“自主复习,精讲点拨”的教学方式,整个学习过程始终以学生的探究问题为核心,通过学生先复习回归课本基础知识,老师加以精讲,点拨学生的疑惑点、重难点、频考点。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2单元第6课《生物的变异》说课稿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2单元第6课《生物的变异》说课稿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2单元第6课《生物的变异》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生物的变异》是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2单元第6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变异的概念,了解生物的变异现象,并探究变异的原因。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生物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变异的概念和原因,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究,逐步理解变异的概念,并了解变异的原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变异的概念,了解生物的变异现象,探究变异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变异的概念、生物的变异现象、变异的原因。

2.教学难点:变异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思考、探究、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变异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张图片中的生物有什么特点?”引发学生对变异现象的思考。

2.新课导入:介绍变异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变异现象。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变异案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变异的原因。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变异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合作,共同探究问题。

5.总结归纳:总结变异的原因,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6.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变异概念和原因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变异的概念生物的变异现象变异的原因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变异概念的理解程度。

初中生物教学遗传变异分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生物教学遗传变异分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生物教学遗传变异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生物教学遗传变异分析在生物界中,遗传和变异是两大基本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遗传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的现象,而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这两个概念对于深入认识生物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1.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掌握遗传和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3.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教学内容1. 遗传和变异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让学生明确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遗传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的现象,而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2. 遗传和变异的类型遗传和变异可以分为两大类: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3. 遗传和变异的原因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4. 实际生活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类型和原因。

例如,我们可以以农作物抗病性为例,分析遗传和变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类型和原因。

2.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遗传和变异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教学评价1.采用课堂提问、作业和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遗传和变异概念、类型和原因的理解程度。

医学统计学02个体变异

医学统计学02个体变异

统计学是什么? What is Statistics? 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一门学科。
1
2
医学统计学
医学统计学是以医学理论为指导,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有关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科学。
*
医学研究的三个步骤
1. 研究设计
3. 结论
2. 资料分析
运用医学统计学的起点,也是高质量地完成整个研究的重要基础。
样本均数 the sample mean
μ
例:11名五岁女童身高值(cm)分别为:112.9,99.5,100.7,101.0,112.1,118.7,107.9,108.1,99.1,104.8,116.5,求平均身高。
加权均数
加权均数(weighted mean) 均数是加权均数的一个特例
*
23% Option 1
30% Option 2
*
描述集中位置的指标 平均数(Average) 几何均数(Geometric Mean)
01
集中位置的描述----平均数(1)
简称均数(mean),是用得最多的统计描述指标。
算术均数(arithmetic mean, mean)
*
总体均数 the population mean
*
频数表的编制
找出极大值和极小值,并计算极差R 此例R=160.9-125.9=35
计算频数
*
计量资料的频数、频率分布
组 段 频 数 频 率 124~ 1 0.0083 128~ 2 0.0167 132~ 10 0.0833 136~ 22 0.1834 140~ 37 0.3083 144~ 26 0.2167 148~ 15 0.1250 152~ 4 0.0333 156~ 2 0.0167 160~ 1 0.0083 合 计 120 1.0000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一、教材地位本节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是生物遗传的延续篇,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而遗传物质的可变性又使生物可以发生变异,而且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的改变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

特别提出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和遗传与变异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为以后《生物的进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安排了三部分内容:①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变异现象,说明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②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提高学生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③通过实例介绍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且已对生物的生殖发育、生物的性状以及决定性状的因素有所了解,但对生物变异方面还了解得不多,因此,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变异的存在,并进一步探究变异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

能力目标:1、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情感目标:1、关注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2、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难点: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分析等相结合六、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大小品种的花生、测量用具附板书设计第五节生物的变异一、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1、高产奶的培育2、高产抗倒伏小麦的培育3、太空椒的培育。

4.4.4生物的变异优秀教学案例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4.4.4生物的变异优秀教学案例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3.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表达对生物变异的个人看法和理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变异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变异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问题导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变异的原因和作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探索中不断成长。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变异的原因和作用。例如:“为什么生物会产生变异?”“变异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有什么影响?”
2.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一些实际的生物学问题,如遗传病、生物育种等,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引导学生关注一些前沿的生物学研究,如基因编辑、克隆技术等,激发他们的学术兴趣和创新思维。
4.4.4生物的变异优秀教学案例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上册4.4.4生物的变异。变异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变异的概念,我将设计一个生动的教学案例。
首先,我会以一组图片作为导入,展示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如沙漠中的耐旱植物和海洋中的耐盐植物。通过观察这些图片,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变异的存在。
最后,我会安排一个课堂小测,通过设置一些关于变异的选择题和填空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批改试卷的过程中,我会认真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染色体的变异》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染色体的变异》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教学策略:准备了染色体变异实例图片及雄果蝇染 教学策略选 色体组图解动画两个教具。主要通过演示、讨论、发现
择与设计 和教授等方法有效组合。首先设置问题,让学生互相讨 论,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演示教具,让学生自己发现问
题;通过教授,使学生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 再用新知识去解决问题。
主要列出教学过程中的第三部分: 三、师生互动: (一)教师活动: 染色体变异是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的。有结构 变异和数目变异两种。不论哪一种变异,都会造成生物 性状的改变,播放染色体变异实例图片 请同学们阅读“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后回答:染色 体结构的变异有哪四种? 请同学们思考: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都是有害的 吗? 教学过程 请同学们讨论: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相比,哪一 种变异引起的性状变化较大一些? (二)学生活动: 主要有四种: (1)某一片段缺失。 (2)增加某一片段。 (3)某一片段移接至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4)某一片段位置颠倒。 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是有害的,但也有少 数变异是有利的。
和生产密切相关。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染色体变异的类型—结构变
异和数目变异,二是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以及单
倍体的概念,三是单倍体和多倍体形成的原理以及在育 教材分析
种上的应用。呈现的方式也很直观,主要是染色体结构
变异、数目变异以及染色体组的图片、文字和动画资料,
让学生先观察再讨论总结,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易于
可由部分学生参与,实验教师指导配合来完成,这样可 以提高实验成功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分享、欣赏意 识。
后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意识,更能直
观、有力地掌握染色体变异是怎么回事?
比较满意的地方是,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第6课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6课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6课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生物的变异是小学科学第6课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文,我将为您设计一堂关于生物变异的教学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生物变异的概念与原因;2. 掌握生物变异的分类和特点;3. 了解生物变异在自然选择和进化中的作用。

二、引入活动(5分钟)老师可以准备一些图片或样本,包括不同物种的动物和植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外貌特征。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个物种中会有不同的外貌特征?这是不是因为生物发生了变异?三、知识讲解(15分钟)1. 什么是生物变异?生物变异是指同一物种个体之间存在的外貌和内在结构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既可以是遗传因素造成的,也可以是环境因素的结果。

2. 生物变异的原因生物变异的主要原因分为两大类:(1)遗传变异:这是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等遗传机制导致的变异。

例如,人类的眼睛颜色、皮肤颜色等遗传特征就是由基因决定的。

(2)环境变异:环境因素如气候、食物等对生物也会产生影响,导致它们的外貌或特性发生变异。

例如,在不同地区生活的熊的毛色可能有所差异。

3. 生物变异的分类和特点(1)分类:学生可以观察到不同的动物和植物,将它们按照外貌特征进行分类,如大小、颜色等。

(2)特点:生物变异具有以下特点:- 存在着变异的个体和没有变异的个体;- 变异个体之间具有差异;- 变异个体的后代可能继承变异特征。

四、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请学生阅读一个案例,比如在某个地区生活着两种不同颜色的蝴蝶。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同一个物种中会出现不同颜色的蝴蝶?请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并结合课上所学的内容给出答案。

五、游戏活动(20分钟)设计一个游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的变异和适应。

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代表一个生物群体。

制定一些规则,比如游戏开始时每个群体的特点相同,然后通过模拟环境变化,观察并记录每个群体在不同环境下是否会发生变异,并讨论变异与适应的关系。

高中生物_变异与育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变异与育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二专题四遗传变异和进化《变异与育种》教师姓名:济南市【课题】 专题四第三讲:变异与育种✧ 课标内容1、举例说出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2、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3、简述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4、搜集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事例。

5、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 课标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举例说明可遗传变异的种类并进行比较;2、 掌握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3、 熟练运用基础知识设计实验,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从说明到理解,从比较到运用。

利用自习让学生回顾并掌握基础知识,通过典型习题加深学生的理解,对易混易错知识进行比较,并借助高考经典试题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运用,从而使学生能力得到提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 教材分析本专题主要复习可遗传变异的各种形式,变异在育种方面的应用。

对本专题的考查通常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进行,主要为文字信息题,实验设计题。

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行为条件 行为程度行为动词 目标要求应用,基因重组与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的关系,染色体结构变异与基因突变的关系,染色体数变异与遗传育种都是考查的重点。

本专题内容与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以及生物的可遗传变异等知识密切相关,是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复习使学生学会怎样将遗传变异的有关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而且通过该内容的分析学习,可以训练学生分析问题、提取信息、设计实验等各方面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回顾复习变异育种的基础知识,比较区分易混易错知识点。

2、正确运用知识解决育种等实验设计的问题。

【教学难点】能运用知识设计实验,解决育种等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第二轮复习,学生对基础知识已基本掌握,但还未形成知识框架,所以借助学案,让学生自主回顾复习基础知识并构建知识框架。

第十四章 异变图形创意设计

第十四章  异变图形创意设计

第十四章异变图形创意设计学习目标:设计基础课程中图形创意专业设计课程中的图形创意造型艺术课程中的图形创意14.1、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图形创意1、平面构成:通过对图形创意的形式的学习,掌握了图形符号、图形构成形式和图形转换的规律,在实施平面构成作业时便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各自的想像空间,并将点、线、面的相对性及其各自的视觉特征和描绘技能运用在平面构成的练习中,使所学的概念性知识在实际的练习中得到体现。

2、色彩构成:在图形创意中运用色彩构成的规律,特别是色彩的知觉这一特征,例如,色彩的冷暖感、轻重感、前进和后退感等,在创意中发挥色彩的具象性和抽象性。

还可以利用图形的各种表现手法,丰富传统的色彩构成练习方式,从而使色彩构成教学多元化。

3、立体构成在立体的空间里,作为形态的立体物没有像平面空间那样具有固定的外形轮廓,而是随着视线的移动,立体物象的形会产生变化,立体构成可以使图形创意的表现空间得到拓展。

另外,作为立体形态的立体物,对于形态的构成、形态的物质材料、形态塑造所使用的加工工具等都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4 、图案:形态、色彩和构成是形成图案的三大要素。

图案的形态即基本形是图案的关键部分,基本形的形成是艺术家取其生活的图形灵感,经过艺术加工完成的。

利用图形创意的一些形式,如共生图形、换置图形、悖理图形、矛盾空间图形等形式和描绘技巧、图片处理等表现手法,创造出一种有实用功能性的视觉图形形象。

5 、字体设计:以往的设计基础课程作业,由于缺乏应变和思维发展空间,学生完成起来盲目、乏味。

图形创意的导入无疑给这些单调的作业带来了更多的想像空间和趣味性,对丰富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和视觉传达形式的表现、深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4.2、专业设计课程中的图形创意1 、广告设计:图形以其特殊的魅力成为广告设计中的视觉中心元素,它能够下意识地左右广告的传播效果、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激发消费者的阅读兴趣。

2、包装设计:图形创意在包装上的应用使其具有亲和力,同时也能加深消费者对该产品的印象。

《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要求两课时完成,其中在第一课时中,生物变异的普遍性和引起变异的因素是需要同学掌握的内容。

参看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花生果实大小的差异”,是为了提高学生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但我认为它只是对生物的性状作了一定的研究,并没有更多地探讨引起变异的原因;而且大小花生的性状除了长度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性状,例如种皮的颜色,含油量的多少等等,仅仅从大小并不能说明问题,不是判断品种的主要差异。

所以我另设计了一个实验,从简单模拟遗传物质在杂交中的变化,来说明变异的遗传基础。

通过分析杂交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的数据,寻求其中的规律。

这作为本课的重点之一。

由于在第二课时要了解“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所以必须在第一课时将“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区别落实清楚。

其实这里涉及的问题无非就是环境改变和遗传物质改变对生物遗传的影响。

所以要通过分析比较多的实例来理解其中的关系。

本课课题虽然是讲变异,但是决不能脱离了遗传,所以在讲课过程中要不断地融入遗传的思想。

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变异是在遗传过程中变,遗传又在变异的过程中传,二者不可分离。

而且,不能遗传的变异对于生物来说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到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2.探究遗传物质在亲子代之间传递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二)能力目标:通过模拟游戏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其中规律(三)情感目标:1.变异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2.理解遗传物质是如何改变从而引起变异的产生三、教学重点、难点:1.深刻认识生物变异在自然界普遍存在;2.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及总结规律;四、教学方法:观察法、启发式、讨论法、探究法、实验法、举例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设计:教学步骤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复习什么是性状,什么是遗传与变异。

通过观看照片并让一位学生介绍自己与双胞胎哥哥之间的差别,让学生“找特征、找差异”从而回顾什么是性状,什么是遗传与变异,教师归纳。

微生物学: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微生物学: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二节、微生物的突变
基因突变
染色体畸变
DNA损伤的修复
概念
突变:指遗传物质发生数量或结构变化的现象。 变异:突变导致性状的改变叫变异。 基因突变:指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物质结构或 DNA序列的任何变化,包括一对或少数几对的 缺失、插入或置换,导致遗传性状的变化。 基因型:指贮藏在遗传物质中的信息,即DNA 碱基序列。 表型:指可观察或检测到的个体性状或特征,是 特定的基因型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表现。
实验室里通过提取获得 双链DNA有转化能力,单链没有.
感受态
受体细胞能接受转化的生理状态称为感受态, 只有处于感受态的细菌才能接受转化因子, 从出现到消失约为40分钟(对数期的中期)
感觉态出现原因
细菌失去部分细胞壁的结果 细菌在细胞表面产生某种E引起
感受态的决定决定因素
细胞遗传性决定 和菌龄有关 环腺苷酸CAMP可提高1000 倍 Ca2+能促使细胞进入感受态
原理 步骤
DNA只含P不含S
Pr 只含S不含P
1:用含同位素S35, P32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 2:让T2感染上述大肠杆菌使其打是S35P32标记
3: 吸附
10分钟后 搅动
离心
上清液 沉淀
结果:上清液中含15%放射击性;沉淀中含85%放射性
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植物病毒蛋白质和RNA可以人为地分开, 同时又可把它们重新组合成具感染性的病毒.
喷入T1保温
6个平板共353个菌落
6个平板共28个菌落
影印培养试验
原始敏 感菌种
无药 培养基
含药 培养基
基因突变机制
碱基的置换 移码突变
染色体畸变
1 诱变的机制
(1)碱基的置换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生物的变异》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生物的变异》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生物的变异》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生物的变异》是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生物的变异现象,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实验、讨论、思考等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观察和实验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亲身体验、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生物变异的概念,理解变异的原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变异现象,学会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和思考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变异现象,学会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和思考问题。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变异的原因,掌握科学的观察和实验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讨论、反思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的变异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新课。

2.探究: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教材中的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变异现象,并思考变异的原因。

3.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生物变异的概念和原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拓展: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变异现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反思: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教学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概念:……•原因:……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生物变异概念的理解程度。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一轮复习学案设计框架解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一轮复习学案设计框架解析)

《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学案复习线索: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复习目标:知识与能力:基因突变的概念、特征与原因、意义(重点);基因重组的类型及意义(重点);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重难点);方法与技巧:分析、比较基因重组与染色体变异的区别;运用可遗传变异知识解决各种育种方式的原理和方法考点一、 基因突变【知识梳理】1、基因突变的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图解如下:临床症状 正常 贫血血红蛋白 正常氨基酸 谷氨酸mRNA A A DNA2、基因突变的概念:DNA 分子中发生了碱基对的 、 和 而引起的 改变。

【重点突破】(深化概念理解)思考1:基因碱基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哪一种对蛋白质的结构影响最小?思考2:基因的增添或缺失对蛋白质结构可能造成的影响有?思考3: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 ,该生物细胞的基因数量是否发生改变?知识链接:基因突变的类型:(1)显性突变:如a →A ,该突变一旦发生,基因型为Aa ,可表现出相应性状(2)隐性突变:如A →a ,突变性状一旦在生物个体中表现出来,该性状即可稳定遗传。

思考4:基因突变是否一定改变生物性状,原因?A c b针对练习:5-溴尿嘧啶(Bu)是胸腺嘧啶(T)的结构类似物。

在含有Bu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得到少数突变体大肠杆菌,突变型大肠杆菌中的碱基数目不变,但(A+T)/(C+G)的碱基比例略小于原大肠杆菌,这表明Bu诱发突变的机制是( )A.阻止碱基正常配对B.断裂DNA链中五碳糖与磷酸基C.诱发DNA链发生碱基种类置换D.诱发DNA链发生碱基序列变化【疑点辨析】(知识误区和漏洞)1、典例分析:请判断以下说法对错①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变异,因此只要发生基因突变都会遗传给后代()②基因突变对生物都是不利的()③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会导致基因突变,但自然状态下生物无法发生基因突变()④原核、真核细胞能发生基因突变,病毒不能发生基因突变()⑤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⑥基因突变可使生物产生新的性状,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⑦基因突变可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所以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总结提升:考点二、基因重组【知识梳理】典例:一对夫妇所生子女中,性状差别甚多,这种变异主要来自()A染色体变异B基因重组C基因突变 D 环境的影响1、概念: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进行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

新课标2010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六《变异与进化》03

新课标2010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六《变异与进化》03

【专题六】变异与进化【考情分析】本专题内容包括:生物的变异、育种和生物进化三个重要考点。

本专题内容在近年的高考题中赋分比重较大,是高考的重难点,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更注重思维的严谨性。

分析近3年新课标地区生物试题看,高考命题在本专题有以下特点:1.命题形式: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简答题中的实验探究与育种方案的设计不容忽视。

2.知识点分布:基因突变的产生、结果分析及特点;变异的原因与变异类型的判断;各种育种方法的比较与选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达尔文理论的要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生物适应性、新物种的形成的分析。

3.命题角度:本专题知识大都是直接考查或者是生产生活实际及当前热点密切相关。

对2010年高考的命题趋势预测如下:1.基因突变的产生、特点及应用。

2.通过新的背景材料,综合考查育种知识。

3.单倍体、二倍体与多倍体的概念理解及分裂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的判断。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对生物适应性和新物种形成的作用分析。

【知识交汇】考点一:三种可遗传变异的比较考点二:变异与育种考点三:生物的进化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一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不同基因在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是不同的,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基因重组的多样性和染色体变异的不定向性决定了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所以变异只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淘汰不利变异,保留有利变异,从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即导致生物朝一个方向缓慢进化。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其实质是阻止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一个种群————→多个小种群———————————→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亚种——————→新物种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形成过程:生物多样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第四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四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本章是在学习了“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人类的生殖和发育”的基础上来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生物在生殖和发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遗传使得物种相对稳定、世代相传,变异使得生物界绚丽多姿,丰富多彩。

这就使得第四单元“物种的延续”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学习性状的遗传、性别决定、生物的变异和人类优生的基础,而性状的遗传是遗传的物质基础的深化,是学生理解生物遗传的实质,认识性别决定、生物的变异和基因组计划的核心问题。

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主要是运用前两节知识,解释学生关注的人性别遗传问题,可以说是性状的遗传的拓展。

人类遗传物质的改变往往引起遗传病,人类正在逐步破解自己的遗传信息。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会给人们认识生命的本质和利用基因技术造福人类提供基础。

这种安排从微观到宏观阐述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知识,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既体现了遗传和变异的内在联系,也符合学生的内在规律。

本章要培养学生识图能力,辨析概念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物科技成果,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不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活动,提高思维能力,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通过对遗传学发展的了解态度。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调查及预习工作。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课件、小黑板或口述等)呈现对上节课学过的主要知识的提问: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2、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出示三张孩子的照片,请学生猜猜看哪一个是我的孩子,说出猜测的依据。

引出遗传和变异现象,进入新课的学习。

进而请学生例举生活中常见的遗传和变异现象,通过分析讨论,提炼出遗传的概念。

设计基础理论--平面构成 知识点梳理

设计基础理论--平面构成 知识点梳理

设计基础(一)设计中的平面构成课程主要内容:平面构成的构成要素:1、点 2、线 3、面平面构成的构成形式:1、重复构成形式2、近似构成形式3、渐变构成形式4、变异构成形式5、对比构成形式6、密集构成形式7、分割构成形式 8、图与底构成形式 9、反常态构成形式10、空间构成形式一、平面构成概述平面构成是一种视觉形象的构成,是研究视觉语言的特征及构成规律和审美原理的学科。

它重在研究和分析视觉语言的形态、空间、运动、光、比例等因素的变化和心理规律,极力伸张视觉语言的要素,提高视觉形象的表现力,为人类创造美好的视觉环境服务。

二、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形态要素分为概念形态和现实形态。

•概念形态指人的视觉和触觉不能直接感觉的形,它似乎存在,但实际并不存在,我们认为它只存在于意念之中。

•现实形态,针对概念形态而言,即能看到或能触到的那种实际感觉到的形。

现实形分为具体形和抽象形,具体形又包括自然形态和人为形态,抽象形包括冷抽象(几何学形)和热抽象(非几何学形)。

点的构成:线的构成:直线的心理效果:是强性、明晰、单纯、顽固、直接等,具有男性性格粗直线:强力、钝敏、粗笨细直线:神经质、锐敏、尖锐锯状直线:不安定、焦虑曲线分为几何曲线、自由曲线:几何曲线比较明确,易于理解,高贵。

自由曲线比较复杂,富于变化。

面的构成:•面的形象无限丰富,概括起来有直线形、曲线形、偶然形。

•直线形又包含几何直线形和自由直线形。

•曲线形又包含几何曲线形和自由曲线形。

三、平面构成的形态变化平面构成的形态变化极为丰富,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微观世界,有自然形态,又有人为形态,对形态的空间、速度、质感等特征的分析,是创造艺术作品的重要前提。

形态与心理:《记忆的永恒》萨尔瓦多·达利形态与传达:形态与空间:形态与运动:形态与光:形态与变形:形态与质感:四、平面构成形式美的原理•统一与变化•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五、平面构成的形式平面构成的形式主要有重复、近似、渐变、变异、对比、密集、分割、图与底、反常态等构成形式。

初中生物初二生物上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初二生物上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教学设计
5.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运用遗传和变异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关注生物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遗传规律,特别是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应用。
2.识别和解释生物变异的类型及其原因,理解其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3.能够运用遗传图解分析复杂的遗传现象,进行合理的预测。
4.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3.多元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a.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难题。
b.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
c.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如问答、小组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实践活动,加深理解: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如观察植物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遗传和变异现象,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设计一道关于遗传和变异的应用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在作业中展示解题过程。题目如下:
某家庭中,父亲为A型血,母亲为O型血,请预测他们的孩子可能的血型,并解释原因。
3.收集有关遗传和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遗传育种、基因治疗等,整理成一份资料,不少于500字。要求学生关注生物科技的发展,了解遗传和变异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a.举例说明遗传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b.分析生物变异的原因及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c.如何运用遗传规律来预测后代的遗传特征?
2.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点,纠正错误理解。
(四)课堂练习

变异设计基础知识点

变异设计基础知识点

变异设计基础知识点变异设计是实验设计中常用的一种设计方法,旨在研究一个或多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因素的变异和控制,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分析因素对实验结果的贡献程度,并找出最优解决方案。

本文将介绍变异设计的基础知识点,包括实验因素、水平、重复、均衡与随机化等。

一、实验因素实验因素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被控制、变化的变量。

它可以是一个因素或多个因素,用于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例如,在研究植物生长的实验中,光照、温度、湿度等可以被视作实验因素。

二、水平水平是指实验因素的不同取值。

每个实验因素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水平,用于观察不同水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例如,光照可以有高、中、低三个水平,分别对应光照强度高、中、低的情况。

三、重复重复是指在同一水平下进行多次实验观察。

通过重复实验可以减小随机误差,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重复可以使用不同的实验对象或时间进行,以确保实验结果的稳定性。

四、均衡均衡是指各个实验因素水平在不同组别的实验中出现的次数相等。

均衡的设计可以提高实验的可比性和分析的准确性。

例如,对于3个实验因素,每个因素有3个水平,可以使用完全均衡设计,每个组别都包含所有水平的组合。

五、随机化随机化是指将实验对象或实验单位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别中。

通过随机化,可以减小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确保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随机化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或抽签等方式进行。

六、分析方法在变异设计中,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方差分析(ANOVA)和回归分析。

方差分析用于分析不同因素或其交互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和显著性,回归分析用于建立实验结果与各个实验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

总结:变异设计是一种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通过控制和变异实验因素,可以研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贡献程度。

在进行变异设计时,需要明确实验因素、水平、重复、均衡和随机化等基础知识点,并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变异设计的应用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深入了解不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为问题解决和优化方案的提出提供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异设计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是变异设计?
变异设计是一种统计学方法,用于评估某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通过对试验对象中的一部分进行有目的的变异(即处理),并与未经
变异的对象(对照组)进行比较,可以确定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程度。

二、变异设计的基本原理
变异设计基于以下基本原理:
1. 处理与对照组的比较:变异设计通过对试验对象进行处理,并与
未经处理的对照组进行比较,以评估处理对结果的影响。

2. 随机分组:为了避免因个体差异而引入偏差,变异设计常采用随
机分组的方式将试验对象分为处理组和对照组。

3. 重复测试:为了提高结果的可靠性和统计显著性,变异设计需要
对每个处理进行重复测试。

4. 控制其他因素:为了确保变异设计的准确性,需要控制和记录其
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以排除其干扰。

三、常见的变异设计类型
根据实验目的和设计要求,常见的变异设计类型包括:
1. 完全随机化设计:试验对象通过随机分组分为处理组和对照组,
每个组内的个体接受不同的处理。

适用于基本情况下的处理比较。

2. 阻滞设计:试验对象按照一定规则分为处理组和对照组,以避免
处理效应和时间效应相互干扰。

适用于长期观察和复杂条件下的处理
比较。

3. 因子设计:根据实验目的,考虑多个因素对试验结果的综合影响,通过对试验对象进行多重处理,以评估多个因素的效应。

适用于需要
同时研究多个因素的情况。

四、变异设计的统计分析
变异设计通常采用方差分析(ANOVA)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对处
理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可以确定处理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是否显著。

五、变异设计的优势与局限
1. 优势:
- 可以评估处理对实验结果的直接影响,有利于确定因素的效应大小。

- 可以通过随机分组和重复测试来控制个体差异和结果的变异。

- 可以同时考虑多个因素的综合效应,有利于综合评估实验结果。

2. 局限:
- 变异设计无法解释因果关系,只能确定因素对实验结果的统计显著性。

- 变异设计可能受到其他未考虑的因素的干扰,导致结果的偏差。

- 在一些复杂情况下,变异设计的结果可能不准确或不适用。

六、变异设计的应用领域
变异设计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医学实验、工程评估等领域,常见
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
1. 药物研发:评估不同剂量、不同给药方式对药效的影响。

2. 农业研究:研究不同肥料、不同灌溉方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3. 教育研究:评估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材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4. 工程评估:评估不同设计参数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结论:
变异设计是一种有效的统计学方法,用于评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通过合理设计实验、精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获取可靠的实验结果,并为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然而,在应用变异设计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实验目的、设计要求和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适
合的变异设计类型,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