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读图方法复习总结:等高线地形图
高考地理等高线地形图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等高线地形图知识点总结一、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1.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计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水平实地距离2.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3.引水线路: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4.交通线路选择: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
爱地理走天涯5.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
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
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6.河流流向:由海拔高处向低处流,发育于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值),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7.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8.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河流流量除与气候特别是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大小有关。
9.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
10.城市布局形态与地形:平原适宜集中紧凑式;山区适宜分散疏松式。
高中地理等高线知识总结(2篇)
高中地理等高线知识总结一、等高线定义在地图上,把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判断地图反应内容详略:一般来说,比例尺越大,等高距越小,对地形反映得越为详尽。
2.判读等高线数值给予计算:(1)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数值大小,存在三种可能(相等或大于、小于一个等高距);看局部小范围闭合等高线:如在相邻两条等高线的中间,又增加了一条闭合等高线,则表示其高度不在正常范围,新增等高线的数值必定等于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数值之一,等高线内的高度特点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2)有关等高线图的计算问题①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从等高线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高度,就可以计算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相=H甲-H乙。
②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0.6℃/____米)可以计算出两地间的气温差异:T 差=H相/100____0.6。
③坡度计算:在考查能否修建梯田时,常用到坡度计算,如果坡度大于25°时就不能修建梯田,公式tanα____h/L,h为两点相对高度,可由两点等高线求出;L为两点间距离,可由图中比例尺与两点图上距离算出;α为坡度可由h/L的值,再从数学三角函数表中查出。
④打井深度计算:通过等高线和等潜水线计算至少要打多深井才能出水h____a-b,h为井深,a为等高线值,b为等潜水线⑤进行陡崖高度的计算i陡崖顶部的高度(海拨高度)H顶,其公式为:a≤H顶其中a为与陡崖相交的等高线的最大值,d为等高距),如图1-2中陡崖D处顶部的海拔高度为____米≤H顶<____米。
ii陡崖底部的高度(海拔高度)H底,其公式为:b-d顶≤b(其中b为与陡崖相交的等高线的最小值,d为等高距),如上图中1-2陡崖D处底部的海拔高度为____米底≤____米。
iii陡崖的相对高度为△H,其公式为:(n-1)d≤△H<(n+1)d(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如右图中陡崖D的相对高度为____米≤△H<____米。
2020高考地理总复习考点精讲及配套习题考点0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
2020高考地理总复习考点精讲及配套习题考点03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考点热度★★★☆☆1.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海拔和相对高度①等高线:在地形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而成的线。
②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如图,C、F两点的海拔分别为800米、600米。
③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如图,C、F两点的相对高度为200米。
(2)地形部位一般图用“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
山脊线(如C处虚线)为流域的分水线,山谷线(如B处虚线)为河流的集水线,且山谷处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
2.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沿剖面线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状况和坡度大小的状况。
考向一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部位和基本地形类型的判断1.判断地形部位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延伸方向、数值大小,可判断出山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
如下图所示:2.判断基本地形类型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图。
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两条400米等高线之间部分表示的地形单元是A.山脊B.陡崖C.断块山脉D.峡谷2.图中310米等高线相邻的灰色部分最可能是①崩塌堆积物②突出小基岩③河中的沙洲④低矮的山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1.D 2.A【解析】1.图中两条400米等高线处以陡崖的图例进行标注,则两条等高线之间为两侧坡度陡峻的峡谷。
D正确。
2.310米等高线位于图中陡崖下方,部分与图中代表陡崖的图例重合。
图中灰色部分是导致310米等高线与陡崖图例断断续续分开的原因。
此灰色部分应是陡崖崩塌后的堆积物或突出的基岩形成。
A正确。
考向二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常见计算和数值判断1.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从等高线图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就可以计算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相=H高-H低。
2.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0.6℃/100 m)可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异:T差=(0.6℃×H相)/100 m。
「地理干货」快速掌握地形图(二):等高线读图技巧总结、综合应用
「地理干货」快速掌握地形图(二):等高线读图技巧总结、综合应用在上一篇文章里,已经讲解了等高线的知识点和判读,那么接下来就要开始总结啦,这篇文章将带你们总结读图技巧及等高线的综合应用,让我们可以应用到题目中,解决问题。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精彩图片一、等高线的综合应用(主要是确定工程区位)1、确定水库的位置与坝址水库库区宜选在河谷、峡谷或内大口小(就像一个小瓶口,却有个大肚子的瓶子)的洼地或小盆地。
坝址应该建在等高线密集(等高线密集就是地形陡峭、落差大则产生的水能大)的河流峡谷处,因为①水平距离窄②工程量小③水能丰富④干支流汇合后,水量丰富⑤可以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区等水库2、确定港口码头的位置海港码头应选择海水或者河水较深且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一般地形平坦的地方,河流流速缓慢,泥沙容易沉积),以免造成河道淤积。
3、确定公路、铁路走向一般情况下,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选择坡度较缓、线路较短、弯路较少的线路,尽量避免通过高寒区、沙漠区、沼泽地、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
•公路、铁路应建在坡度低、平缓的地区(即等高线稀疏的地方);•翻山时应选择缓坡,或通过鞍部;•一般沿着等高线修建,减小施工量(不是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因为实际施工中,两条等高线间是高度,陡峭的短路比平坦的长路更难修,这就是为啥盘山公路弯成那个样子的原因);•充分考虑路线的长度,少过河建桥。
四条公路修建路线,要选甲哦4、确定引水线路、输油线路尽可能选择较短线路,尽量避免通过山脊等地形障碍,并尽量利用地势使水从地势高处向低处自流。
输油管道的路线应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
5、农业生产布局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貌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副渔业布局方案。
例如,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林业、牧业;陡坡发展林业,缓坡开辟梯田(坡度小于25度),坡度计算公式为tan坡度=H/L,其中H为两点相对高度,L为两点距离。
2020届高考地理复习讲解:等高线值的判读(含答案)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等高线值的判读一、知识讲解等高线值的判读是以等高线为基础,综合题目信息对所求地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判读。
1、根据流水的方向判定。
水往低处流,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弯曲,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由高值流向低值。
2、根据示坡线判定。
示坡线也叫降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
3、根据等高距判读。
等高距全图一致,结合图中所提示的信息,如海平面、某等高线高度等,进行综合分析,推算出所求地高度。
4、根据两地间的气温差判读。
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约为0.6℃/100m),可计算出这两地间的相对高差。
5、根据“高于高值、低于低值”判断。
比如两条等高线之间,或闭合等高线的等高值相同,那么如果这两条线(或闭合线中间)比外圈的等高值小,那么之间的数值即小;如果这两条线(或闭合线中间)比外圈的等高值大,那么之间的数值即大。
6、根据公式法对相对高度的判读。
(1)如果能从等高线图上直接读出所求甲乙两点间的海拔高度。
则甲乙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为两点之差。
(2)如过两点间的海拔高度为不确定值,可以根据公式计算。
H高—H低<∆H<H高—H低+2d,其中H高表示两点所夹等高线最高值的高程,H低表示两点所夹等高线最低值的高程。
二、例题分析下图为我国东南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图中甲地处湖心岛,1~6为地质勘探队采集的样本岩石序列,其中1、3、4、6与2、5分别为两个不同时期的地层,且前者比后者形成较早,现旅游规划部门欲连接点2~5,修建玻璃栈桥。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 湖心岛的最高点可能是( )A. 675米B. 650米C. 625米D. 600米2. 下列关于该区域的旅游开发思路不正确的是( )A. 陡崖处可开发成瀑布,盛夏时节观赏瀑布效果较好B. 陡崖处进行雕刻题字,内容高差不超过200米为宜C. 湖心岛的地质构造稳定性较好,可建大型游乐设施D. 行走于玻璃栈桥上无法观看甲处为起点的漂流项目【答案】1. C 2. D【解析】1.如图可知,图中等高距为50米,湖心岛海拔最低处约为500米,最高点的海拔应当在600~650米之间,结合选项故选C。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如何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如何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一、典例剖析1.图解海拔与相对高度(1)海拔:某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如图中甲点海拔为m,乙点海拔为m。
(2)相对高度: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如图中甲与乙的相对高度是m。
提示:1 500 500 1 0002.如何区分山谷与山脊?提示:在等值线图上弯曲最大处的两侧作各等值线的垂线,方向从高值指向低值。
若箭头向中心辐合,则等值线弯曲处与两侧相比为低值区;若箭头向外围辐散,则等值线弯曲处与两侧相比为高值区。
3.认识地形图中A处表示①,B处表示②,C处表示③,D处表示④。
E、F相比,E表示⑤部位,F 表示⑥部位,G处表示⑦。
答案:①山峰②山谷③山脊④陡崖⑤缓坡⑥陡坡⑦鞍部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规律二、跟踪训练(2019·黑龙江省哈尔滨六中检测)下图为某风景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2题。
1.若图中急流段高差为55 m,则甲地与丙地的高差可能为( )A.355 mB.400 mC.445 mD.490 m答案:D解析:根据等值线的递变规律,判断出两地的海拔范围,再计算出高差。
根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判断,甲地海拔为800~900 m,若图中急流段高差为 55 m,则丙地海拔为300~345 m。
故甲地与丙地的高差为455~600 m。
2.某日一登山者到达甲地,他可看到( )A.山顶悬崖峭壁林立B.急流段漂流者向西漂去C.湖畔乙地游人戏水D.丁地地势最低答案:B解析:位于陡崖上面的甲地,不能看到悬崖峭壁,且悬崖峭壁位于山腰,A错;结合指向标可知,急流由东向西流,在山顶甲地可以看到急流段漂流者向西漂去,B对;乙地在凸坡下,从甲地无法看到该地的景象,C错;根据等高线的递变规律可知丁地海拔为500~600 m,D错。
(2019·山东省荣成六中检测)下图为等高线地形图,a、b、c、d为等高线上的数值,xy为过等高线的一直线,虚线表示河流,图中等高距为200 m。
高考地理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知识点
高考地理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知识点1.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在地形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而成的线。
(2)地形部位2.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沿剖面线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状况和坡度大小的状况。
考点分析一、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和坡度的判断1.判断地形部位(1)山顶(峰):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2)盆地:等高线闭合,中间低、四周高。
(3)山脊:等高线弯曲,凸向低处。
(4)山谷:等高线弯曲,凸向高处。
(5)陡崖:多条海拔不等的等高线的重合处。
(6)鞍部:两个山顶(峰)之间的低地。
(7)峡谷:海拔中间低、两侧高,且两侧等高线密集。
2.判断地形类型(1)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较为平直。
(2)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大,等高线较稀疏。
(3)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较密集。
(4)高原:海拔高(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地区密集,而内部明显稀疏。
(5)盆地:倒置地形,中间较低,一般等高线较稀疏;四周较高,等高线较密集。
(6)大陆架:海水深度小于200米,且等深线稀疏(坡度较小)。
(7)大陆坡:海水深度大于200米,且等深线密集(坡度较大)。
3.判断地势高低(1)等高线数值越大,地势越高,反之越低。
(2)根据示坡线判断地势高低,示坡线总是指向坡度降低的方向。
4.判断坡度大小(1)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坡度的大小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分布越密集,则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则坡度越缓。
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确定。
(2)不同等高线地形图上坡度的大小①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则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
例如,下图中(数值单位:米)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A>D>B。
②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则相同的水平范围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等高距越小,坡度越小。
例如,下图中(数值单位:米)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D>A>C。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一、知识讲解对于所有等高线地形图来讲,其判读方法具有一致性,一般从以下五个方面判读。
二、跟踪训练“坪”是指山区中局部的平地。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地形图。
读图,完成1-2题。
1. 下列各村的村名中最可能含有“坪”的是()A. ①村B. ②村C. ③村D. ④村2. 下列各村通往M镇的公路中起伏最大的是()A. ①村B. ②村C. ③村D. ④村【答案】1. C 2. B【解析】1.“坪”是指山区中局部的平地。
根据等高线分布形态,各村中,④村海拔较高,且等高线较稀疏,最可能居于“坪”上,D对。
①村位于山谷中河流沿岸,A错。
②村、③村等高线密集,位于陡坡上,B、C错。
2.图示公路线穿过等高线条数越多,地势起伏越大。
各村通往M镇的公路中,穿过等高线条数最多的是①村,起伏最大的是①村,A对。
②村、③村、④村穿过等高线条数少,地势起伏小,B、C、D错。
3.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
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
据此完成下题。
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A. 260米B. 310米C. 360米D. 410米【答案】C【解析】【详解】图中山峰海拔580米,图中等高距为100米,围绕山峰等高线数值是500米。
桥梁附近海拔范围是200-300米之间,瀑布的落差为72米,桥梁位于瀑布下游,附近河岸海拔范围是200-228米之间,与山峰的高差范围是352-380米之间,最接近360米,C对。
A、B、D错。
如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据此完成4-5题。
4.该地区南部山地坡度较陡的原因是A.流水侵蚀剧烈B.古冰川作用C.断层相对上升D.岩层褶皱隆起5.②河比①河A.结冰期短B.水能丰富C.含沙量大D.航运价值高【答案】4.C5.C【解析】4.由图示经纬度可判断南部山地是秦岭,北部是渭河平原;南部山地坡度较陡与北部地区形成明显的台阶,秦岭属于断层中相对上升的岩块,为地垒地质构造。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精)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等高线地形图及其相关变形图是较常见的地图类型,更是学习地理的有力工具。
要用好等高线地形图,就要掌握阅读方法。
一、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是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最基本要求。
1.同线等高:即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高度相等,并以海平面作为零米。
相邻的两条等高线,其高程也相同。
2.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距即指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例如三条等高线的海拔为500米、600米、700米,则等高距为了100米。
在整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是完全一致的。
3.等高线均为闭合的曲线:也就是无论等高线怎样迂回曲折,终必环绕成圈,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
4.一般情况下,两条腿走路等高线不相交,不重叠,但在表示垂直壁立的峭壁悬崖时,等高线可以重合。
5.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和缓,密集的地方坡度陡峻。
6.几条特殊的等高线: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200米线区分平原和丘陵;500米线区分丘陵和山地。
二、把握切入点是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关键。
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中,解决不同的问题,要有不同的切入点。
判读坡度的陡缓要看等高线的疏密;判别山地部位,要看等高线的形态;判别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等到一种基本地形,要将等高线的疏密和高程并重;差别地物的相关位置,要找准方向;计算距离要用比例尺等等。
明确切入点,才能将基础知识顺利迁移。
三、学以致用,即把等高线地形图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才是学好等高线地形图的最高境界。
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是一种用于描述地形高程和地势变化的地图,通过等高线的连续线条来展示地形的起伏和山峦的轮廓。
在地理学和地图学中,等高线地形图是重要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地球上的地形特征和地貌分布。
本文将介绍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知识点。
一、等高线的定义和特点等高线(contour line)又称等高线线,是连接等高点的线条。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采用固定的间隔表示不同高程的地形特点,例如每条等高线代表10米或者20米的高度差。
等高线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等高线是闭合曲线。
每一条等高线都是一个闭合的曲线,它代表了相同高程的地点。
2.等高线的间距表示地形的陡峭程度。
等高线间的间距越小,表示地形的变化越陡峭;等高线间的间距越大,表示地形的变化越平缓。
3.等高线的密集程度表示地形的复杂程度。
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地形的变化越复杂;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地形的变化越简单。
二、等高线的使用和解读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地形的特征和变化,进行地形分析和解读。
以下是等高线地形图的使用和解读的要点:1.分析地形特征。
通过观察等高线的起伏和分布,可以分析地形的特征,例如确定山脉、河流、峡谷等地貌特点。
2.计算高程差。
等高线地形图上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间距表示高程差,可以通过测量等高线的间距计算出某一区域的高程变化。
3.判断地形陡峭度。
等高线间距越小,表示地形的变化越陡峭;等高线间距越大,表示地形变化越平缓。
4.识别地形要素。
通过观察等高线的分布,可以识别出山峰、山谷、岭等地形要素,有助于进行地形导航和探险。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和使用制作等高线地形图需要借助遥感数据和地形测量数据,通过数字化处理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生成。
等高线地形图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农业规划、城市规划、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
使用等高线地形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解读图例。
等高线地形图上通常会有一幅图例,用于解释等高线的间距和高程变化的单位,需要仔细阅读和理解图例。
高三地理复习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高三地理复习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一、知识讲解对于所有等高线地形图来讲,其判读方法具有一致性,一般从以下五个方面判读。
“坪”是指山区中局部的平地。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地形图。
读图,完成1-2题。
1. 下列各村的村名中最可能含有“坪”的是()A. ①村B. ②村C. ③村D. ④村2. 下列各村通往M镇的公路中起伏最大的是()A. ①村B. ②村C. ③村D. ④村【答案】1. C 2. B【解析】1.“坪”是指山区中局部的平地。
根据等高线分布形态,各村中,④村海拔较高,且等高线较稀疏,最可能居于“坪”上,D对。
①村位于山谷中河流沿岸,A错。
②村、③村等高线密集,位于陡坡上,B、C错。
2.图示公路线穿过等高线条数越多,地势起伏越大。
各村通往M镇的公路中,穿过等高线条数最多的是①村,起伏最大的是①村,A对。
②村、③村、④村穿过等高线条数少,地势起伏小,B、C、D错。
3.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
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
据此完成下题。
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A. 260米B. 310米C. 360米D. 410米【答案】C【解析】【详解】图中山峰海拔580米,图中等高距为100米,围绕山峰等高线数值是500米。
桥梁附近海拔范围是200-300米之间,瀑布的落差为72米,桥梁位于瀑布下游,附近河岸海拔范围是200-228米之间,与山峰的高差范围是352-380米之间,最接近360米,C对。
A、B、D错。
如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据此完成4-5题。
4.该地区南部山地坡度较陡的原因是A.流水侵蚀剧烈B.古冰川作用C.断层相对上升D.岩层褶皱隆起5.②河比①河A.结冰期短B.水能丰富C.含沙量大D.航运价值高【答案】4.C5.C【解析】4.由图示经纬度可判断南部山地是秦岭,北部是渭河平原;南部山地坡度较陡与北部地区形成明显的台阶,秦岭属于断层中相对上升的岩块,为地垒地质构造。
选C正确。
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判读方法及应用
高中地理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判读方法及应用一、等高线图的基本特点1、同一条等高线上高度相等。
2、等高距全图一致。
3、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只是有的不能在一幅图上完全呈现出来。
4、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但在悬崖峭壁处,等高线可以重合。
5、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而等高线之间间距愈大,等高线愈稀疏,则坡度愈缓。
6、等高线与山脊、山谷线重直相交,等高线穿过河谷时,向上游弯曲,成为“V”字形。
7、示坡线表示坡降方向,它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
二、判读方法(一)判读等高线的数值。
1、计算两点的相对高度和温度差。
读出任何两点的海拔高度,计算出这两点的相对高度,还可以进一步求出它的气温差(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C)。
2、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等高线重叠或相交的地方,表示为陡崖。
陡崖的相对高度为:(n-1)d≤H<(n+1)d其中n为两地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3、判别局部小范围闭合等高线的高度。
如不在正常范围内,则判别规律为“低于低值,高于高值”,即如果闭合等高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较低的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这条等高线的海拔,此地可能为小盆地;如果闭合等值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较高的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海拔高于这条等高线的海拔,此地可能为小山峰。
4、计算两点相对高度的范围。
(1)确定两点的海拔高度的范围。
(2)确定最大可能值和最小可能值。
(二)判读等高线的形状特征。
1、根据等高线疏密,判断坡度陡缓。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间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均匀坡,等高线上疏下密表示凸形坡,等高线上密下疏表示凹形坡。
2、等高线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降低,表示为山地或丘陵。
3、等高线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升高,表示为盆地。
4、等高线的凸出部分指向低处表示山脊,其最大弯曲处的点的连线,表示为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5、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表示为山谷,其最大弯曲处点的连线,表示为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高考主题复习之一: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和技巧
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和技巧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要掌握等高线的基本知识,这是识别等高线图的关键。
①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并以海平面作为零米。
相邻的两条等高线,其高差也相同。
②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距即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例如三条等高线的海拔为500米、600米、700米,则等高距为100米。
③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无论怎样迂回曲折,终必环绕成圈,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
④两条等高线绝不能相交因为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
但在垂直壁立的峭壁悬崖,等高线可以重合。
⑤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间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均匀坡。
⑥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等高线穿过山脊线时,山脊线两侧的等高线略呈平行状。
等高线穿过河谷(山谷线或集水线)时,向上游弯曲,成反V字形。
⑦两对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时,为山岳的鞍部,也叫山的垭口。
⑧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有时也叫降坡线。
⑨几条特殊的等高线,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200米线区分平原个低丘;500米、1000米线显示低山丘陵或高原;2000米、3000米反映中山和高原;4000米反映青藏高原和高山的特征。
第二,掌握等高线的判读方法①看等高线的数值大小通过等高线的数值,可以读出任一点的海拔高度;比较两点的海拔高度可换算温差;以两地的图上距离测算实地水平距离;根据比例尺,测算出两点坡度的大小。
②看等高线的等高距同一图上,等高线间的等高距是一定的,地面相对高差愈大,等高线的条数就愈多,特别是山区,地图上的等高线非常密集。
不同图上,图幅大小相同,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选择的等高距应该越小,相反,等高距越大;在表示的实际范围一定的情况下,地势起伏越大,选择的等高距应该越大,相反,等高距应该越小,只有这样才能较准确地表示地面起伏状况。
③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同一图上,等高线越密,表示坡度愈陡;等高线愈稀,表示坡度愈缓。
专题复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专题复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中考的一个重要内容。
因此,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是非常必要的。
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就是等高线。
一般说来,同一副图上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差是相同的,我们称这个高差为等高距。
用等高线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地图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一、知识梳理1、可以判断地形图上的地表形态特征,如下表。
2、趣味理解等高线请你把手握成拳头,将它看成是一个地形区。
如下图,左图是该地形区的等高线图,右图为模拟示意图,观察有哪些相似之处?由此记忆等高线图的地形特征是不是更简单明了?3、对比认识等高线地形图上各种地形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形,如山顶(山峰)、盆地(洼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如何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认识这些地形呢?最好的方法是采用对比法,即对比地形景观图和等高线地形图,认识不同的地形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特点。
4、观察并归纳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点一般情况下,等高线地形图有如下特点:★同线等高,但不同的等高线不一定不等高;★等高线稀疏的地方是缓坡,等高线密集的地方是陡坡;★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线的高度由外到内递增的是山顶,递减的是盆地;★一组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的是山脊,由低处向高处凸的是山谷;★山脊相对,且山谷相对的地方是鞍部;★等高线一般不重合。
如果重合,则该地为陡崖。
5、理解一些实际应用的问题。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涉及到实际应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登山:从等高线稀疏的地方爬山省力但费时;从等高线密集的地方爬山费力但省时。
▲修梯田:梯田一般修筑在等高线稀疏的地方。
▲修引水渠:关键要保证水能自流,且不需要增加动力。
▲修水库大坝:有集水区(即盆地),且坝址应选在峡谷处(易修坝,成本低)。
水轮发电机组应安装在大坝中与下游水面平行的地方(落差最大)。
▲修路:一般修在两条等高线之间,如果是穿过群山,则应在鞍部穿过。
▲修索道:主要涉及到比例尺的计算。
▲气温的计算:根据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进行。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考点详解等高线地形图是地面上海拔相等的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图,是反映区域特征的主要形式。
主要考查等高线的数值变化规律、疏密分布特点及其对应的地形类型和地势变化等知识。
试题中多以虚拟区域或具体区域为背景材料,考查不同区域的地形差异及其对人类生产(工农业生产、交通等)、生活的影响。
一、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知识1.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1)海拔(绝对高度):某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如图中甲点海拔为1_500米,乙点海拔为500米。
(2)相对高度: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如图中甲点和乙点的相对高度是1_000米。
2.读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填写下列内容。
(1)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和等高线特征。
A.山顶,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B.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C.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D.陡崖,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
E.鞍部,两侧均为闭合等高线,山谷的最高处,山脊的最低处。
F.盆地(洼地),等高线闭合,四周高,中间低。
(2)比较甲、乙两处坡度大小,并说明理由。
答案甲处坡度小,原因是等高线稀疏;乙处坡度大,原因是等高线密集。
(3)图示区域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大致北高南低。
(4)A点海拔H是900<H<1_000米,A、B的相对高度Δh为500<Δh<700米。
(5)D 处陡崖顶部的海拔H为500≤H<600米,陡崖的相对高度Δh为200≤Δh<400米。
提示等高线的特征:同线等高;同图等距;密陡疏缓;凸低为脊;凸高为谷;重叠为崖。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方法一1.闭合等高线的判读当闭合曲线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时,若闭合曲线数值与其中的高值相等,则曲线内的数值高于这个高值且不超过一个等高距;若闭合曲线数值与其中的低值相等,则曲线内的数值低于这个低值且不超过一个等高距;即“大于大值,小于小值”。
例如,下图中(数值单位:米)2002.坡度大小的判断(1)同一等高线图上坡度的大小在同一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分布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分布越稀疏,坡度越缓。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等高线地形图中河流水系、水文特征的判断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等高线地形图中河流水系、水文特征的判断一、典例引领(山西省运城市2019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苋菜,茎叶可作为虢菜食用,叶色丰富主要供观赏。
根、果实等可入药,有明目、利湿、去寒热的功效。
苋菜喜温暖,较耐热,生长适温23—27℃,20℃以下生长缓慢。
要求土壤湿润,但不耐涝。
下图为我国长江中下游某区域等高线及等潜水位示意图,图示区城有一条大型河流流经。
读图回答1—3题。
1.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的表述,正确的是A.①地潜水流动速度最大B.②地潜水由西北流向东南C.③地看不见观景台D.④地潜水埋藏深度可能为4米2.图中四地最适合种植苋菜的是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3.图示季节A.河流水补给潜水B.河流携带泥沙量较多C.苋菜生长缓慢D.日落时观景台影和河流基本垂直【答案】1.C 2.B 3.C【解析】1.等潜水位线越密集的地方,潜水面坡度越陡,潜水流动速度越快。
①②③④四地中,②地等潜水位线最密集,所以②地潜水流动速度最快,故A 错。
潜水的流向总是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所以②地潜水由东北流向西南,故B错。
根据“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可以判断出,观景台到③地之间有一个山脊存在,所以③地看不见观景台,故C正确。
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得知④地海拔高度为563—564米,④地潜水海拔高度为561—562米,根据“潜水埋藏深度=地面海拔高度—潜水海拔高度”,得知潜水埋藏深度为1—3米,所以D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为C。
2.①地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陡,不适宜发展种植业,故A错。
③地、④地潜水埋藏较深,土壤湿润程度不好,所以C、D错。
②地在562米潜水位线上,海拔高度接近562米,所以潜水埋藏较浅;②地等高线相对稀疏,地形比较平坦,便于耕作,最适合种植苋菜。
所以B正确。
3.根据“凸高为低”判断出河流所在地,潜水的流向总是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画出潜水流向,可以看出潜水流向河流,所以潜水补给河流,故A错。
等高线地形图知识详解
等高线地形图知识详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知识,是高考的必考点。
需要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点,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一、等高线的特点:1.同一条等高线上高度值相等。
2.相邻两条等高线的差值相等或者为零。
3.等高线一般不相交,只有在陡崖处,等高线才可以相交或者是重合在一起。
4.等高线曲线必定闭合。
等高线曲线无论如何迂回曲折,但必定环绕成圈。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1.通过等高线图判断地形:根据等高线弯曲闭合形状及等高线上数值大小,可判断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表示山峰或山顶:等高线呈封闭状,外面数值低里面数值高,则表示山峰或山顶。
(2)等高线表示盆地或洼地:等高线呈封闭状,外面数值高里面数值低,则表示盆地或洼地。
盆地面积大,洼地面积小。
(3)等高线表示平原:等高线数值很小,一般不超过200米。
而且等高线的数量极少,等高距数值很小,表示在这个地方海拔低,起伏极小为平原;(4)等高线表示高原:等高线的数值大,一般超过500米。
里面的等高线稀疏,边缘的等高线密集。
表示内部起伏小,边缘起伏大为高原。
(5)等高线表示山谷:等高线凸向高处则表示山谷,中心海拔较两侧海拔低即凸高为谷。
山谷为集水区,容易发育成河流,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6)等高线表示峡谷:两侧是山脊,等高线对垒,中间是狭窄而且低平的河谷,则表示峡谷。
(7)等高线表示山脊:等高线凸向低处则表示山脊,中心海拔较两侧海拔高即凸低为脊,剖面呈倒V字型,成为分水岭,山脊两侧的水背向流。
(8)等高线表示鞍部:鞍部即两座山头之间的低凹部分,也叫山口。
两侧等高线闭合,且数值相等,剖面像骆驼背。
(9)等高线表示陡崖:两组等高线相交于一条短横线即表示陡崖。
陡崖上往往有示坡线表示坡度降低的方向,两组等高线实际上是一组,只不过在这里相交而已。
(10)等高线表示大陆和海洋:由于规定0米表示海平面,海岸线即陆和海之间的分界线,故在等高线地形图,0米线就是海岸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地理读图方法总结:等高线地形图
一、典题示例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
指出宾川县地形的主要特点,并推测耕地分布及数量的特点。
(6分)
对接核心素养
答案地形特点:山高谷深。
耕地特点:耕地主要分布在谷地和山间盆地,数量少(或面积小、占土地面积比
重小)。
二、方法总结
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类型和方法
(1)判断地势高低:数值大,地势高;数值小,地势低。
(2)判断坡度大小:密集的地区坡度陡,稀疏的地区坡度缓。
如上图中,丙为陡坡,乙为缓坡。
(3)判断地形类型:抓住200米、500米、1 000米等高线,确定平原、山地、丘陵和高原等地形类型。
(4)判断地形部位:抓住等高线的弯曲、闭合、重合等分布状况,判断山地、盆地(洼地)、鞍部、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部位。
如上图中甲为鞍部,丁为山谷。
(5)相对高度的计算:任意两点之间有n条数值不同的等高线,等高距为d米,则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可用下面公式求算:(n-1)d米<H<(n+1)d米。
2.等高线地形图的六大应用技巧
(1)紧邻河流但分别位于河流两侧的两条等高线的值相同,即河谷两侧的等高线呈对称分布。
同一条河流上,下游的最高海拔要低于上游的最低海拔,如下图中桥梁的最高海拔小于湖泊、瀑布的最低海拔。
(2)分别位于同一条等高线两侧的两地其高度值绝不相等。
但是分别位于同一条等高线两侧相邻闭合等高线之间的两地高度可能相同,如下图中A、B的高度:
150<A<180,150<B<180。
(3)图中等高线延伸的方向则为图中山脉的走向,如下图山脉走向大致为东北—西南走向。
(4)海岸线高程为0米,但0米等高线不一定是海岸线,还可能是内陆中地势低洼处。
(5)通视问题
若坡面等高线高处密、低处疏则表示凹坡,凹坡不会对视线形成障碍,通视状况良好;若坡面等高线高处疏、低处密则表示凸坡,凸坡视线常被阻挡,很难通视。
如图所示:
(6)大坝
①大坝的高度:海拔——大坝顶部的高度。
相对高度——大坝顶部与大坝底部的相对高度。
与大坝相交海拔最高的等高线就是大坝的顶部高度。
坝底的海拔高度与所在地点河流的海拔范围相同。
②建设水库大坝的原则:
大坝与等高线要围成闭合区域。
3.地形特征的描述方法
(1)类题概述
设问核心词①地形特征②地势特点③地形地势特点④地形地势差异
设问主角度①描述地形特征②判断地势特点③描述地形地势特点④说明地形地势特征及判断理由
(2)答题术语
三、跟踪训练
1.下图为“某地地形与甲地建筑物布局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布局在甲地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地形
B.水源
C.植被
D.坡向
(2)与甲地地形平整方式相符的剖面是( )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甲地位于山脉南坡山麓地带,乙地位于山脉北坡山麓地带,两者皆为山麓地形,植被相似,但坡向不同,甲地位于阳坡,乙地位于阴坡,A、C错误,D正确;甲、乙两地所在的山麓地带皆离山谷中的河流较远,B错误。
第(2)题,由左图知建筑物向N,等高线密集为凹形坡;建筑物向M,等高线密集为凸形坡。
答案(1)D (2)B
2.读下图,描述安哥拉地形特征并说明判断理由。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大量的河流从该区域的中部流向四周,因此该区域中部高四周低;由图中等高线的数值来看,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0 m以上,西部沿海小部分地区海拔在200 m以下,中部等高线稀疏,地形宽阔,四周较陡峻,因此该区域地形以高原为主,西部沿海平原狭小。
答案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地形以高原为主,西部沿海平原狭小。
判断理由:河流由该区域中部向四周分流,呈放射状;中部宽阔,四周较陡峻,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0 m以上,沿海地区海拔多在200 m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