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浮士德》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doc
浮士德的读书笔记五篇
浮士德的读书笔记五篇【篇一】浮士德的读书笔记《浮士德》是歌德根据流传于民间的有关浮士德的故事而写成的一部悲剧。
这部民间故事蕴含着强烈的悲剧因素,反映了新、旧时期宗教与科学、理性与情感、神性与人性、事业与追求的冲突。
歌德的浮士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形象。
他痛恨宗教和传统给他的桎梏,向往生命,不断进取,不断追求人的价值实现和生命本质。
在浮士德身上有着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和纯洁,这种活力就是对人的存在的意义进行锲而不舍的探求,就是在不断克服错误和过失中去追求真理,最后走上正途。
就在对“最高存在”的意义的探索中,他要把全人类的苦乐集于一身,要在个人的内心中领略人类的全部感情。
他冲破了知识的牢笼,摆脱了官能的享受和情的羁绊,走出了“小世界”,而进入了“大世界”。
在这个“大世界”中,他曾为帝王服务,曾同古代的美结合,但这给他留下的是一片空虚和一场幻景。
最后,他在为人类的利益和征服自然的伟大斗争中感到最大的满足,得到了智慧的最终答案。
浮士德所得出的最后答案无疑是积极的,但有着空想的性质。
离开改造社会单纯地改造自然,到头来也只能是一个幻想。
瞎眼的浮士德把魔鬼挖掘坟墓的场景看作是他手下人与大海搏斗的壮丽场景,这为这种幻觉提供了一个范例。
这也正是浮士德悲剧意义之所在。
我特别欣赏书中浮士德所说的一句话:“我要纵身跳进时代的奔波,我要纵身跳进时代的车轮;苦痛、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
”虽然浮士德是一个悲剧人物,但是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面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积极的进取、追求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篇二】浮士德的读书笔记“一度我也曾英俊像个少年,但那时我生涩的诗脆弱不堪,我的诗神也很苍老,现在我已苍老且患风湿,形体不值一顾,但我的缪思却年轻起来了,我甚至相信,她永恒地向青春的岁月前进像,使维登堡灵视所见的那些天使一样。
——叶芝”看过了《少年维特之烦恼》,那是在我大一时,看的是歌德25岁时的作品。
《浮士德》的读书笔记优秀书评
《浮士德》的读书笔记优秀书评《浮士德》的读书笔记优秀书评1《浮士德》是“天才诗人”歌德毕生的大作,从二十五岁到八十二岁,这部杯具的写作贯穿了他的青年、中年以及老年时期,是他八十多年的生活和思想的结晶,具有极深刻的哲学资料,充分反映了歌德当时所处的德国社会生活。
《浮士德》是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
《浮士德》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巨作。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天主与恶魔之间的赌约。
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恶魔自信能够引诱浮士德堕落,把他的灵魂劫往地狱,而天主坚信“善人虽受模糊的冲动驱动,总会意识到正确的道路。
”,并且认为“人类的活动劲头过于容易放松,他们往往喜爱绝对的安闲;所以我要给他们弄个同伴,刺激之,鼓舞之,干他恶魔的活动。
”所以理解了恶魔的赌约,也允许恶魔进行破坏活动。
他相信浮士德能够得到最终的拯救,并且认为梅菲斯特进行的干扰活动反而能够激励浮士德在追求人生意义的道路上不断摸索与前行,永远不断地进行更高的活动。
这体现了歌德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思想。
以浮士德为代表的善与以梅菲斯特为代表的恶是一对矛盾,他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并且在必须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所以在本剧中,恶也成了神力的一部分。
《浮士德》之所以被称为一部杯具,是因为剧中体现了浓烈的杯具色彩,可是在歌德的版本中,浮士德的灵魂最终升上了天国,体现了永恒的天主之爱。
这部杯具分为第一部和第二部。
第一部讲述了浮士德对于知识学问的无力感到失望而乞灵于恶魔梅菲斯特,追求官能的享受,可是浮士德发现官能上的享受包括男女之爱也并不能使他满足,结果以格蕾辛的杯具告终。
第二部中浮士德先是转向追求以海伦为代表的古典美,即古希腊文化和艺术之美。
浮士德与海伦的结合象征着古希腊文化与北欧文化的结合,但结果又以海伦的杯具结束,意味着两种文化融合的失败。
最终浮士德转向了为人民的自由与幸福进行创造的活动。
他带领人民征服自然,围海造田,并且从中得出了“智慧的最终总结”——“要每一天争取自由和生存的人,才有享受两者的权利”。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浮士德》读后感在歌德的《浮士德》中,蕴含着一个困惑着几代人的疑惑,即“浮士德难题”: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须的控制和约束协调一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灵魂。
《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整部巨著主要有两个赌约构成:一个是上帝与梅菲斯特的赌约,梅菲斯特要引诱浮士德走向堕落,而上帝相信浮士德是不会停止自己的探索与追求的。
梅菲斯特提出,如果他成功了,他将把浮士德的灵魂劫入地狱。
第二个赌约是梅菲斯特与浮士德的,梅菲斯特提出自己为浮士德服役,带着他去享受现实人生,一旦浮士德满足了,失去了不断探索的精神而安与现实的享受,浮士德就会倒地而死。
其中,第二个赌约背后隐藏的就是整部作品的主题,即“浮士德难题”,从哲学上讲,就是康德所探讨的自然欲求与道德律令之间的矛盾。
浮士德和梅菲斯特之间的赌约是人类不断进取的精神同以梅菲斯特为代表的怀疑和否定的挑战。
在戏剧冲突中,梅菲斯特是浮士德的对立面,但并不是只起着毁灭善与美的反动作用,梅菲斯特作为“恶”的化身,是激发浮士德永远向上,追求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
与其说浮士德和梅菲斯特之间的斗争是外在的二人斗争,不如说梅菲斯特就是浮士德的另一个侧面,是浮士德内心的挣扎。
在浮士德身上,或者说在以浮士德为代表的人类的身上,始终都有两个灵魂在斗争。
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对立,是人的内心世界中理性和欲望的对立。
主人公浮士德是中世纪的一位学者,按照当时的社会观念,他是一个成功者,他应该满足,但他却感到,在书本里讨生活和在书斋里编织梦想是一件毫无价值的事情,这样的生活远离了生命的本源,而离开生命本源的所谓学者生涯连狗都不如”。
当他在迷惘中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时,他转而歌颂死亡。
复活节的钟声复活了浮士德内心的生命欲望,魔鬼的到来点燃了他近似于疯狂的热情。
他明知追随魔鬼,有堕入地狱的危险,他依然是那么兴奋。
他那颗在书斋中被麻木了的心与其说是追求欢乐,不如说是追求一种强烈的苦痛,因为没有苦痛的欢乐是肤浅的欢乐,是转瞬即逝的昙花。
浮士德读书笔记[推荐5篇]
浮士德读书笔记[推荐5篇]第一篇:浮士德读书笔记《浮士德》——读后感假如浮士德博士的旅行是由地狱到天堂的旅行,那让我们看看地狱炼狱天堂都有些什么。
地狱:“人类只有通过种种磨难和考验才能通往胜利的彼岸。
”浮士德的社会就是歌德的社会。
歌德在文学、绘画、自然科学的学习中不断追求真理,在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中积极奔走,并在运动的失败中进一步深化认识,成就了思想的高度和深度。
歌德的社会封建专制摧残人性;作品中,浮士德“枯守这个牢笼......塞满大堆书本,被灰尘笼罩。
”与世隔绝的钻研却不能发现知识对改造生活用处;少女马加雷特饱受等级观念毒害,对浮士德尊称之为“小姐(贵族女士才能拥有的称号)而惊奇;一群青年甚至学生在酒吧里唱着粗俗的歌;教会对未婚生子的女性的极度不公的惩罚......而人间地狱的另一部分则是人性的欲望和罪恶。
恶行者、伪善者表面风光无限,实则心惊胆颤!冥冥苍天,炯炯神眼,原罪的显现、欲望的暴露。
听!慈悲的天神歌;看!流泪的众生相。
浮士德因为爱欲而酿成爱情悲剧;对腐朽王朝,虚幻世界的执着终究化为泡影。
达尔丢夫敢于在神明面前犯罪终下场不善。
”金庸笔下的四大恶人最终难逃惩罚......这些小说人物都取材于现实,具有典型性和客观性,而作者对其加工处理不仅是增添小说的可读性也是对世人敲响警钟!再次让已惴惴不安的恶行者心惊。
有多少二战战犯逃过死刑灵魂却终生受着煎熬,午夜梦回的是一具具腐尸和阴惨凄厉的催命声;一些侥幸出逃的贪官常与亲人分居世界各地,既担心被“一锅端”又忍受思亲之苦;因嫉妒而道人是非的长舌妇会因心胸狭窄失去朋友孤独一生......宗教观念认为以上恶行足以下十八层地狱,最轻拔舌,重则刀锯。
“善恶在一念之间,存善念则化为天堂善神,存恶意则化为地狱恶鬼。
”意大利人文主义诗人但丁也讽刺作恶者“形状多么狰狞,姿态多么凶恶。
”而那些迫切希望灵魂救赎的作家,艺术家则总能把人类最深处的劣根性表现在作品中。
炼狱:其象征苦难,象征忏悔。
《浮士德》读书笔记900字
《浮士德》读书笔记900字为梦想而生——读《浮士德》有感“我要对这一瞬间说一声:你真美丽,请你暂停!”这是浮士德临死之前最后一句话。
在人生的巅峰,失明的浮士德,感受到追求梦想的巨大幸福,说出了这句话。
按照他与魔鬼的契约,他说完这句话之后,便立即倒地身亡。
浮士德是《浮士德》一书的主人翁。
这部书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而寓意深刻,第一遍读,我感受颇深的是那语言的魅力。
歌剧的语言富有诗意,令人读着读着就有朗诵起来的冲动。
歌德斐然的文采更是令我折服,文中大量引用了希腊神话、圣经等内容,同时还有丰富形象的比喻,读来犹如一场视觉的盛宴。
歌德就像一位顶级的厨师,做了一场满汉全席,可惜我只能浅尝辄止,品不了个中深味。
这场“满汉全席”,我第一次之尝到了用以开胃的“点心”。
第二次读,我逐渐被浮士德这个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所打动。
浮士德原本是一个学者,与魔鬼签下契约,魔鬼可以给他“看人所未见的东西”,“听你使唤,一刻不停”,然而一旦浮士德对某一个瞬间说,“请你停住,你真美丽!”,那么浮士德就要成为魔鬼的奴隶。
魔鬼遵守了契约,使用魔力将浮士德返老还童。
浮士德追求过爱情,政治,这些都一一幻灭,他继而转向对美的追求,却依旧以悲剧告终。
最终,他在对事业的追求中得到了对灵魂的升华。
魔鬼看似赢了,然而,果真如此吗?依我之见,并非如此。
浮士德是一个堪称伟大的人物。
他坚信平等,对于强大的地灵,他冷静地说:“我就是浮士德,与你平等”;他学富五车,却从不停止对知识的追寻探索;他意志坚定,冷静睿智,对于恶魔的诱惑,他丝毫不为所动,因为他自己心怀着一种崇高的追求,是魔鬼所不能理解的“从事崇高努力的人类精神”——而最终,他也正是凭着这种精神获得了灵魂的重塑,战胜了魔鬼。
同时,他在面对魔鬼时没有丝毫胆怯,而是以一种蔑视的口气与之交谈。
在他看来,魔鬼不过如此——“恶魔都是利己主义者,他绝不会轻易去干有利于别人的事情”——他将魔鬼看得很透彻。
然而,我最佩服的,还是他为理想献身的精神。
《浮士德》读后感15篇
《浮士德》读后感15篇《浮士德》读后感1这个星期的任务是《浮士德》。
歌德这个老头子聪明得过分,他还永远有18岁的小姑娘的可爱,这倒罢了,可18岁的小姑娘也爱他。
怪不得他垄断了欧洲的感情。
我总觉得浮士德有些强迫症。
当然了,他的自强不息用心进取是十分值得肯定和效仿的。
可我偏偏就是喜欢那个老和浮士德捣乱的靡菲斯特。
靡菲斯特实在是太酷啦!我私心里觉得他就应是披着斗篷,带着兜帽,时而戏谑,时而冷笑,时而骂娘,时而跳脚的大酷哥一枚。
他就应是冷笑地说:“尊贵的朋友,所有的理论都是灰色的,生活的金树常青。
”OMG,实在是太给力了!我尤其振奋于他即将带领浮士德开始访问小世界时说:“我祝贺你开始这段新的人生旅程!”哇哇,每次看到这句话我的小宇宙就燃烧了,激动之情不能自已!恨不得也和靡菲斯特签个契约。
歌德你实在是太伟大了!创造出这么酷的男二号!深深后悔自我不学无术,如果勤奋些不就早一点读到这么棒的书了么?哎,相见恨晚啊!我太失败了,学外国文学可此刻才读经典,惭愧啊!另外我觉得浮士德对玛加蕾特示爱时说的话太有水平了!“唉,我就不能在你怀里安安静静呆上个把小时,胸贴着胸,灵魂搂着灵魂?”OMG,以后我要是有儿子,他追女孩写情书的时候我必须要强烈推荐他写上这段话!最后,我觉得我的这篇__配上上方的这个题目实在是太天衣无缝,交融,相得益彰,大放华彩啦!《浮士德》读后感2《浮士德》这个故事包含强烈的杯具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
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
"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
"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我:"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明白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我不明白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期望。
浮士德读书笔记3篇
浮士德读书笔记3篇本文是关于浮士德读书笔记3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在年轻时,歌德说他的作品包含着他生活中的全部欢乐和痛苦,而且——完全像靡非斯特一样——他是在利用自己的艺术,把自己那恶魔般的本性,自己的那颗灵魂转述给周围世界。
“抱怨人类的命运,我已经厌倦于这么做了,我只是在实实在在地描绘人,好让人们从他身上看到自己。
如果他们看到以后感到不安,那么怎么办,那就让他们去更加不安好了。
”生命的整和。
浮士德老博士在书斋晚年中,只感到迷茫和空虚,那些脱离现实的知识,又只使他获得了一副博学的头脑,却没有使他获得生存的力量,这是生命中的老年。
靡非斯特为了获得与天帝打赌的胜利,步步引诱浮士德,将年老的浮士德变得年轻,让他经历了两次爱情、宫廷、美的幻梦,征服自然,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是生命中的年轻时代。
瓦格纳创造的精神世界是完整且智慧还强于常人,只是没有得到实体的小人,应该算是生命之初。
这三部分的整和,创造了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其中的特质内容不尽相同,下面谈谈自己的浅见:作品以一个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人类对自身的迷惘为启,而这种深省多是人至重重暮年时所发。
深思的结果也只能是对生命的无奈。
所以,这种自然贴近生活,关于你我的问题让读者也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一起来思考,共同来关注,发现问题,寻求启发。
人的一生涵盖了许多,回过头来想想却又寥寥。
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达成协调一致,应该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而理想的“我”越飞越高,让另一个“我”不停地追赶,永远不满足,似乎也永远不会达到理想中的“我”。
人们正是这种不断的执着的追求中认识自己。
生命在哲学意义上的长短应该是由这种追求所带来的价值决定。
生命的意义在于实现理想,证实价值。
老浮在听到人们拥颂他后,希望以后自己的能力拯救病苦中的人们,他说:“今天即将结束,明天还要开始,假如我有凌霄的翅膀,能去追随太阳,将眼前的景致永远留住,那有多好!可是,太阳不因我的美梦而隐退,肉体不因我的渴求而长出羽翼。
《浮士德》读书笔记范文5篇
《浮士德》读书笔记范文5篇#《浮士德》读书心得体会1#《浮士德》是我看的晦涩难懂的几部书之一。
经过读了三遍原文,查阅了一些解析,我才看明白了一些。
《浮士德》是歌德根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悲剧。
它描写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
主人公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
在这些经历中,我看到了一个为不满现实而不断探索人生真理、不断追求的人,他的形象是18世纪德国先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探索则象征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300年间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
主人公浮士德被塑造成有血有肉,善良与邪恶的矛盾体。
他对学识十分热爱。
“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
”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
”他为了学,放弃了自己:“为此,我才向魔法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是否能知道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探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对自己的知识感到不足,对学的热爱已经不可自拔。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
”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
他还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所以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他的精神是向上的,对学的追求和热爱还有希望,都是我们学生应该学习的,我们要和他一样,善学、乐学、爱学。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
一个行动的人,上进的人,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
这就是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不断追求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读书心得体会2#一本好书,就如生命中一朵永不调谢的奇葩,而书中深刻的道理更令我们回味无穷。
《浮士德》是我至今最喜爱的书,书中蕴涵的道理令我永远自强不息。
《浮士德》是德国大文毫歌德的着名小说,《浮士德》现已形成文学领域里的独立学科,被称为“浮学”。
浮士德作品读书笔记5篇
浮士德作品读书笔记5篇浮士德作品读书笔记1歌德著的《浮士德》,我总算把它看完了,这是我今年读书计划的第三本书.看完这本书,我大口大口地喘着气.这不仅仅是因为这本书厚得像砖头一样,让人望而生畏,还在于书中有许多我不甚理解的地方.幸亏有郭沫若在翻译完此书时写的〝‘浮士德’简论〞,让我稍微有了一点头绪.此刻我就把我的读后感写出来,和大家一齐分享这部诞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伟大作品.《浮士德》的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老年歌德在中世纪的书斋中烦闷苦恼,和弟子瓦格讷出外郊游,遇到一条黑色的尨犬.原先这尨犬是天上降下来的恶魔靡非斯特匪勒斯所变成的,他和上帝打过赌,先做浮士德的仆人,解除浮士德的心中烦闷.如果浮士德感到满意了,那么浮士德便不能成为主人,反而为恶魔所有.于是靡非斯特便把黑色外套变成一朵浮云,载着浮士德和他一齐云游世界,去完成他精心设计的任务.他们首先来到了莱普齐市的一家酒店里,参与了一些无聊大学生的胡闹.之后被引进〝魔女之厨〞,嗑了一剂魔汤,于是浮士德便返老还童,变得年青了.之后就是和可怜的玛甘泪的恋爱,并且生了一个私生子.玛甘泪把私生子溺死,自我也最终被丢进牢里.浮士德在经过一段〝林窟〞的幽居生活,又领略了一次〝瓦普几司之夜〞后,最终杀进牢里,欲救玛甘泪.玛甘泪不从,受到审判——死刑.第一部分告一段落.故事最难解的还是在于第二部分.在现实和虚幻之间,浮士德一觉醒来,来到了一个〝风光明媚〞的地方,并且感到精神百倍.他去谒见皇帝,皇帝荒淫无耻,一天到晚想着寻欢作乐.皇帝想见古代美人海伦,结果海伦真的来了.在〝骑士厅〞的表演场合,是海伦和巴黎斯的恋爱.浮士德吃醋,把魔术的钥匙触到巴黎斯身上.精灵们都爆炸了,化成了烟雾,浮士德晕倒,失去了自觉.舞台回到了第一部开篇的中世纪的书斋中,一切的陈设原封不动.在那里,原先受过靡非斯特训示的〝学生〞如今变成了〝学士〞,如今反而把靡非斯特训斥了一顿.浮士德的弟子瓦格讷守着中世纪的炼金术,在那儿制造着〝人造人〞,公然造出了一个小仔仔何蒙古鲁士.但他只能蜷缩在一个玻璃瓶里,在玻璃瓶里蜕化不出来.在〝古典的瓦普几司〞之夜,何蒙古鲁士想蜕变,想发育,〝希图放恣情欲〞而把玻璃瓶撞破,闪烁,燃烧,然后变成了一团火焰,消失掉!浮士德追求海伦,在靡非斯特的诱导下,最终成功,并且生了一个儿子叫欧福良.他是一个〝天才儿〞,放荡不羁,追逐〝少女〞,飞求战争,结果是〝纵身于空中〞,坠地毁灭.海伦也因悲苦而消逝,同时把浮士德带到了空中.在空中浮士德和靡非斯特对谈,表示他想填海.浮士德因为帮忙了那位骄奢淫逸的皇帝,皇帝给了他一带沿海的地面,让他去填海,结果填海成功.在填海成功的土地上有一对老夫妇,但浮士德因为不满他们坐在这老式的小礼拜堂里,于是便想用新的房子和土地和他们交换,但两位老人不从.浮士德便让靡非斯特去把他们赶走,因为态度骄横把两位骇死两位老人.浮士德不免为此〝忧愁〞,被〝忧愁〞对着他的眼睛一吹,使得浮士德双目成盲.在倒下去的那一刻,因为有了开拓疆土的行为,使得他感到了满足,并且喊出了〝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按照契约的规定他不得不为靡非斯特所有,但天界的仙使们却把浮士德救出.,在天上,遇到了那位玛甘泪,她要用心把他指导.天上的至尊者是一位光明圣母,歌德在最终喊出了:〝永恒之女性,领导我们走.〞全剧结束.这就是《浮士德》大致的故事经过,看完全剧,我不得不为歌德那高超的写作技法而啧啧钦佩.他把现实和虚幻,古代和现代,如此巧妙地掺杂在一齐,确实让人叹而观之.其次,歌德写作此剧前后用了整整六十年的时间,从_73年歌德25岁时的〝原浮士德〞开始写起,一向到__年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完成,那时正是青年歌德的〝狂飙突进〞时期.歌德写作第二部是在_97年歌德49岁开始写作的,一向到_31年,也就是歌德逝世前一年时才完成第二部的写作.从25岁一向到83岁,这部作品伴随着歌德从青年时代开始一向到壮年.老年时代,这期间的时代跨度,是我不得不叹而观之的第二个原因.因为有了这部伟大.宏大的作品,才确立了歌德在世界文艺界中的不朽地位.同时我也对这部作品的翻译者郭沫若先生怀着深深的敬意.郭老是在__年中国的〝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期间开始翻译此作品的,那时郭老28岁,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又恰好和歌德的〝狂飙突进〞运动十分相似,一向到_28年郭老译完《浮士德》的第一部.再过二十年,也就是在_47年郭老56岁时翻译完《浮士德》中的第二部.从28岁一向到56岁,时间跨度差不多三十年.翻译一部作品,前前后后竟然化了差不多三十年的光阴,这是我对郭沫若先生怀着深深敬意的第一个原因.其次,在翻译这部作品的过程中,为了和原文的意思更加接近,有时为了一.两行诗句的正确翻译,竟然要花费郭老大半天的时间,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怪不得郭老在翻译完此书时会生一场大病.搞翻译工作的人,其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是我们一般人能够想象到的.这也是我对郭老怀着深深敬意的第二个原因.看完《浮士德》如此恢弘的巨作,显然有些地方还有我不甚了解的地方.郭老提议会德文的朋友最好是原版的和中文的对照一齐来读.可惜我对德文一窍不通,同时对西方的历史以及古希腊的神话故事等方面的知识,显然我掌握得还不是十分丰富.虽然有这么多的缺陷,但并不妨碍我对这部伟大作品的热爱,因为这确确实实是一个伟大的人写出来的一部伟大的作品,再经过郭沫若这样的文学大家的翻译,使得我备加珍惜我此刻的阅读时机和动机.我也相信,即使再过几十年,到了我年老的时候,也会和歌德.郭沫若一样,随时翻出这本书,在现实和浪漫中,找到自我的精神支柱.让我们怀着朝圣般的热情,用心体会这部伟大作品带给我们心灵上的震撼吧!不仅仅是此刻,并且是在将来当我们都年老了的时候.浮士德作品读书笔记2《浮士德》是我迄今为止看的最为晦涩难懂的一本书.诗体哲理杯具《浮士德》是伟大诗人.作家.思想家歌德最重要的代表作.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主人公浮士德是_世纪德国历史书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通占卦.天象.巫术.炼金术.歌德在《浮士德》中,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形象,展现了一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生活的发展史.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兼有神性和魔性.他若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梦想,会上升到灵的境界;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进取向上,这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但歌德并不所以看轻魔性在浮士德追求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歌德首先承认魔性只能被暂时克服,却不能被永久根除,因它是能够容忍的.《浮士德》中上帝的话其实道出了歌德悟出的智慧箴言:〝人要奋斗,失误免不了.〞歌德同样看到,魔性与神性相对相生,所以是绝对必要的.浮士德的一生是神性和魔性矛盾斗争的过程.他奋发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是他上升的内在动力,靡非斯托利用浮士德身上的魔性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神性使他能够吸取教训,不断克服魔障.正是在这种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的精神内涵才日益深厚,境界日益提升.《浮士德》的结尾是光明的.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请稍稍停留!〞表面上看,他获得了满足,也准备享受这满足,靡非斯托所以要攫走他的灵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灵魂带到了天堂,因为〝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终能救〞,正可谓天道酬勤,上帝嘉许之.既然如此,为什么《浮士德》仍然被看成是一部杯具呢?这主要是因为,歌德相信人类追求至善是没有止境的,但个体的生命却是有限的.浮士德获得了两次生命,这生命仍然有限,所以不可能到达终极的目标.他探索的五个阶段,远没有穷尽人类的精神生活.人的精神容易懈怠,贪图安逸,所以上帝造出魔鬼,来催人惊醒.奋进.魔鬼对浮士德而言,就不只是一个引诱者,他也发挥着督促和警策的作用.魔鬼说自我〝老想作恶却总是把善促成,我便是这种力量的一部分〞,发挥的就是这一层意思.他主观上在引诱浮士德走向堕落,客观上却起到了推动浮士德前进的作用.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能够说靡非斯托是浮士德身上另一个自我的外化形式,或者说靡非斯托和浮士德共同构成人类天性的双重性,乃至上帝的两面性.总之,二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克,才使造化臻于完形.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 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 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 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 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我: 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明白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我不明白的东西;…… 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期望.他对自我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 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当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期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浮士德作品读书笔记3《浮士德》是歌德用六十年时间铸成的大作,全书以剧本的形式讲述了浮士德一生的奇闻异事,其中对话犹如诗律,时而激荡时而温婉.浮士德是个传奇的人物,他与魔鬼梅菲斯特定下契约,用灵魂做赌注,若他被享乐所迷住,对某一瞬间说出:〝停一停吧,你真美丽.〞他就甘愿毁灭,他的灵魂将堕落,恶魔将给他的灵魂套上枷锁,置于魔鬼的桎梏.而这一生的赌约,也是让浮士德不断学习.不断净化的过程,从迷茫中醒悟,从黑暗中升华,忏悔自我的过错,从堕落边缘得到救赎.经过这些历练,最终浮士德的人格将得到完善,他也登上了更高更完美的境界,魔鬼梅菲斯特终究夺不走人性的完美善良.天主认为:〝人在奋斗时,难免迷误.〞浮士德就曾误入迷途,但此后也受到内心谴责,忏悔自身.就如杯具第一部中,他受梅菲斯特诱使,返老还童,爱上格蕾辛,却酿成了格蕾辛杯具,与她幽会,让她给母亲安眠药却意外害死了母亲.其中歌德在梅菲斯特的语言中就善用典故讽刺当时社会的麻木,以及不良现象,或者说,这整部作品中就有歌德对梦想世界的追求和对当时社会的鄙视与不满.就比如情节中之后格蕾辛因惧怕生下私生子后要收到的耻辱而溺死了自我的孩子,遭法院审判,格蕾辛被绞死.而当时确有这条法律:少女私通要当众身穿囚服对神父忏悔,于是因害怕羞辱而杀死私生婴儿的情景也屡见不鲜,歌德后提议废除了此法.在《浮士德》中,象征隐喻和铺垫的手法也有巧妙运用.在浮士德问梅菲斯特有没有礼物让他送与情人,梅菲斯特说:〝我确实看到一件东西,像是穿着珍珠的丝线.〞他的话暗示了格蕾辛在不久的将来将会被处于绞刑审判,丝线象征处刑的绳子,而珍珠象征着眼泪.作品中,歌德常涉及到神论,引用圣经中的典故.故事的起因,天主与魔鬼梅菲斯特打赌,也很容易看出是受圣经《约伯记》中耶和华和和撒旦的赌约启发,不一样的是约伯是受苦被苦难考验,而浮士德是受享乐被诱惑考验.同时,比较手法也被灵活运用,光明与黑暗.真理与世俗.科学与迷信.惰性与追求,其中也包含了歌德的抱负以及梦想.梅菲斯特的奸计,在情感上的诱惑满足,以杯具第二部,海伦追随儿子的死亡而告终,浮士德对美的追求转而走上社会政治的道路.他为建功立业,杀了无辜老人百姓,他又一次于心不安,受到谴责,愧疚忧愁.但经过这些经历,他开始想建造梦想的人类社会,不懈努力,追求经过自身奋斗劳动来造福社会.争取梦想.当这一梦想实现,浮士德要对那一瞬间说:〝停一停吧,你真美丽.〞.于是他便毁灭了.似乎魔鬼得到了胜利,但当时浮士德所说的是他被享乐迷惑,而此时,他是渴望自由,进取奋斗,想继续向前永不停滞.所以尽管肉身不在,但灵魂却得到救赎,他的无私.渴望造福人民的梦想是接近天国的境界.虽说是杯具作品,但魔鬼并未得逞,浮士德精神永在,不懈追求.争取的热血永在.浮士德作品读书笔记4《浮士德》是〝天才诗人〞歌德毕生的大作,从二十五岁到八十二岁,这部杯具的写作贯穿了他的青年.中年以及老年时期,是他八十多年的生活和思想的结晶,具有极深刻的哲学资料,充分反映了歌德当时所处的德国社会生活.《浮士德》是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浮士德》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巨作.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天主与恶魔之间的赌约.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恶魔自信能够引诱浮士德堕落,把他的灵魂劫往地狱,而天主坚信〝善人虽受模糊的冲动驱动,总会意识到正确的道路.〞,并且认为〝人类的活动劲头过于容易放松,他们往往喜爱绝对的安闲;所以我要给他们弄个同伴,刺激之,鼓舞之,干他恶魔的活动.〞所以理解了恶魔的赌约,也允许恶魔进行破坏活动.他相信浮士德能够得到最终的拯救,并且认为梅菲斯特进行的干扰活动反而能够激励浮士德在追求人生意义的道路上不断摸索与前行,永远不断地进行更高的活动.这体现了歌德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思想.以浮士德为代表的善与以梅菲斯特为代表的恶是一对矛盾,他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并且在必须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所以在本剧中,恶也成了神力的一部分.《浮士德》之所以被称为一部杯具,是因为剧中体现了浓烈的杯具色彩,可是在歌德的版本中,浮士德的灵魂最终升上了天国,体现了永恒的天主之爱.这部杯具分为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讲述了浮士德对于知识学问的无力感到失望而乞灵于恶魔梅菲斯特,追求官能的享受,可是浮士德发现官能上的享受包括男女之爱也并不能使他满足,结果以格蕾辛的杯具告终.第二部中浮士德先是转向追求以海伦为代表的古典美,即古希腊文化和艺术之美.浮士德与海伦的结合象征着古希腊文化与北欧文化的结合,但结果又以海伦的杯具结束,意味着两种文化融合的失败.最终浮士德转向了为人民的自由与幸福进行创造的活动.他带领人民征服自然,围海造田,并且从中得出了〝智慧的最终总结〞——〝要每一天争取自由和生存的人,才有享受两者的权利〞.当他想到人们因为他的奉献而享受着更好的生活时,他就找到了人生最大的价值.《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达__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__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梦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浮士德》构思宏伟,资料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述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比较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到达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浮士德作品读书笔记5《浮士德》被称为欧洲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诗剧,分上下两部,共一万二千余行.浮士德本是十六世纪德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在传说中,浮士德是一个追求世俗享受而把灵魂卖给魔鬼的术士.歌德借用这一题材,把浮土德塑造成一个德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形象.作品写浮士德一生从书斋.市民社会小世界走向政治.历史大舞台的过程,其中经历了求知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改造大自然这五个阶段,从而总结了诗人自我一生的生活经验,也概括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历史.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象征性形象.可是他有鲜明的个性,那就是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精神.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满足现状,享受现世幸福,另一方面不断追求更高的梦想.他一生中有过迷惘,有过错误,可是由于他的自强不息,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最终能够找到人生真理的答案,要做一个〝每一天争取上进和生存的人〞,并被天使接到天堂,见到了圣母.魔鬼在诗剧中作恶造孽,引诱浮士德堕落,但实际上却促进了浮士德的前进与成长.套用苏格拉底的话说,如果浮士德是一匹马,那么魔鬼被派遣到这个世上来,好比是马身上的一只牛虻,职责就是刺激它赶快前进.正是他帮忙浮士德走出书斋,投身于实际生活,也是他促使浮士德在克服自身错误的同时摸索前进,魔鬼其实成为了浮士德在前进道路上不可分离的伴侣.歌德的创作过程长达六十年.他从青年时代起即构思此诗,直到临死前不久才告完成.)能够说,这本身即是一种追求,对文学的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正是这种追求,使歌德在晚年仍不断地学习新事物,探索新问题.而《浮士德》正是这种追求所带来结果的最好验证,能够说,是这种追求造就了《浮士德》几百年来的经久不衰.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使目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每个人在人生追求中都会遇到各种无法逃避的问题,必须选择,而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的性格,将使其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梦想.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浮士德,但每一个人都不能缺少浮士德顽强向上.热爱生活.寻找属于自我的人生的品质.浮士德作品读书笔记。
歌德作品《浮士德》的读书笔记5篇
歌德作品《浮士德》的读书笔记5篇《浮士德》是歌德按照流传于民间的有关浮士德的故事而写成的一部悲剧,这个民间故事含有剧烈的悲剧因素,下面给大家带来歌德作品《浮士德》的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歌德作品《浮士德》的读书笔记1诗体悲剧《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品,该小说的创作连续了60年之久,凝聚了歌德一生的思想结晶和艺术探究的才智,为德国和世界文学立起了一座丰碑。
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
《浮士德》凭借博大精深的思想价值及其鲜亮的艺术特征谱写了一部灵魂发展史和一部时代精神发展史。
《浮士德》是现代哲学的诗,又是诗的现代哲学。
它艺术地表达出来的新世界观、人生观,是歌德留给后人的珍贵精神遗产。
其中的“浮士德精神”更是给人巨大的启示与力气。
(一)苦难人活在这个世上,会遇到数不尽的苦难。
刀刀说:“在某一天欢乐,在某一天悲伤。
”张爱玲说:“人生那么短,苦难那么长。
”可见,世上没有人可以脱离苦难困难而存在。
各家有各家的愁,各家有各家的难题。
读了《浮士德》,深感一部宏大的作品自有其宏大之处。
该作品不但具有鲜亮的艺术特征,而且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于今日“浮士德精神”仍能给我们许多的人生启示,是跨时空的人类财宝。
作品中,魔鬼靡菲斯特与上帝一起,将浮士德作为赌赛的对象,魔鬼认为人类必定堕落,代表着“恶”,与上帝的“善”构成了冲突的统一体。
上帝则认为人类是不断向上发展的。
作为“恶”的代表,魔鬼的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生活中我们谁也不愿有他存在,但他又客观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世上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他与上帝构成冲突的统一体,在确定与否定、至善与至恶的冲突运动中,又推动着浮士德一生不断前进。
靡菲斯特则嘲笑一切,否定人生价值,而浮士德执着地追求真理,确定实践的意义。
他们二人之间的角色关系,正好辩证地解释了恶的力气在我们生活中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苦难既然存在,自然就有其存在的价值。
浮士德(读书笔记).doc
《浮士德》[德]歌德著,董问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疑问:第一部分:感受随想一、故事情节舞台序剧1、当时的社会现实如经理所说,一片虚假的繁荣,有钱者生活奢靡,商人拼命追逐金钱。
“看清楚你在为谁写剧!有的是来消饱胀,有的是来寻开心,而最坏的还有一些人,他们读厌了时事新闻”“但愿观众川流不息,向剧场涌来…有如饥荒年份在面包铺门口抢购面包,为了一张戏票几乎命也不要。
”2、诗人的理想。
无论世俗怎样,人类的理想总是在诗人身上,不曾滑落。
但是还有现实的享乐诱惑着人类,所以,戏剧就成为理想和现实相互妥协的产物。
“浮光只徒炫耀一时,真品才能传诸后世。
”“天赋诗人以人权,这权利至高无比,怎能为你把它亵渎。
”VS“要是我大谈其后世,还有谁来叫现代开心。
”天上序幕:魔鬼和上帝订约。
1、魔鬼和上帝订约的直接原因。
我只看到世人受苦难当…本来他可以生活得较为称心,如果你没有给以天光的虚影;他把这据为己用而称作理性…主啊,我看人世间非常悲惨。
世人的痛苦使我哀怜,连我也不忍把穷苦的人儿践踏。
这傻瓜为你服务的方式特别两样…他野心勃勃,老是驰骛远方…他要索取天上最美丽的星辰,又要求地上极端的放浪。
评论:人类苦苦追求理想,浮士德是典型代表。
上帝和魔鬼对于这种生存方式的两种态度,其实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的欲望和追求会把自己带往怎样的未来?是落入可怕的地狱,还是建造美好的未来?这个理由是现实层面的。
2、上帝要和魔鬼订约的深层原因。
人的活动太容易弛缓,动辄贪求绝对的晏安;因此我才愿意给人添加这个伙伴,他要作为魔鬼来刺激和推动人努力向前首先,上帝之所以和魔鬼订约,是为了利用它,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目的,推动人类努力向前。
既然这是上帝的目的,那么人类当然不应该受到惩罚,他所做的只是上帝要求他做的。
从事实上说明,浮士德获救的合理性。
3、上帝有必胜的把握。
①只要他还活在世上,我对你不加禁阻,人在努力追求时总是难免迷误。
上帝遵守约定,在浮士德活着时,从来都没有干涉魔鬼的行动。
故事浮士德读书笔记
故事《浮士德》读书笔记简介《浮士德》是德国文学家高尔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巨著。
故事以主人公浮士德的命运为线索,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邪恶的斗争,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对《浮士德》进行阅读分析,并进行个人的读书笔记整理。
第一部分:浮士德的矛盾心理浮士德是一个才华横溢且聪明绝顶的学者,然而他却陷入了一种无法满足的矛盾心理。
他追求知识,但又深感生活的平庸与无聊;他渴望超越常人,但又被自己的懒散和懦弱束缚。
这种内心的挣扎导致了他对知识的渴求和追求的不断加深。
浮士德通过尝试各种不同的学科和知识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他研究了哲学、神学、医学等多个领域,但仍无法满足自己的渴望。
总是感到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意义究竟是什么。
第二部分:浮士德与魔鬼的契约在浮士德因内心的痛苦而感到无法解脱的时候,魔鬼墨菲斯托出现在了他的面前,提出与他签订契约,以获得无限的知识和快乐。
墨菲斯托成为了浮士德不可或缺的伙伴和引路人。
墨菲斯托使浮士德瞬间获得了许多他向往的事物和快乐,但随之而来的是内心更大的空虚和痛苦。
浮士德明白他的灵魂已经被魔鬼所夺,他陷入了无尽的罪恶和黑暗中。
然而,他仍然无法割舍对知识和快乐的渴求,继续与墨菲斯托勾结,获得更多的权力和享受。
第三部分:浮士德的救赎之路浮士德的邪恶行为引发了许多不幸和灾难,他深感自己的罪孽难以洗清。
然而,当浮士德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他突然觉悟,并试图寻找救赎之路。
在浮士德的肮脏与邪恶之中,仍然有一些善念和良知的声音。
他曾经帮助过一个年轻的农村女孩,这个善举成为了浮士德救赎的契机。
尽管浮士德已落入魔鬼的掌控之中,但他的善行证明了他仍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最终,在女孩的祈祷和爱的力量下,浮士德的灵魂得以拯救,他摆脱了魔鬼的束缚。
他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并意识到只有通过善行和奉献他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结语《浮士德》通过讲述主人公浮士德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探讨和人生意义的追寻。
《浮士德》小说读后感
《浮士德》小说读后感《浮士德》小说读后感1《浮士德》是我迄今为止看的最为晦涩难懂的一本书,花了我整整两个多月的时间,还是仅读了个大概。
《浮士德》这个故事包含强烈的杯具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
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
"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
"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我:"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明白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我不明白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期望。
他对自我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
"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
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
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当学的。
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期望。
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
针对我学的不良现象,应对浮士德,我们应当感到惭愧,他是那么地热爱学习!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
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
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小说读后感2一本好书,就如生命中一朵永不调谢的奇葩,而书中深刻的道理更令我们回味无穷。
《浮士德》是我至今最喜爱的书,书中蕴涵的道理令我永远自强不息。
《浮士德》是德国大文毫歌德的著名小说,《浮士德》现已构成文学领域里的独立学科,被称为“浮学”。
《浮士德》读书笔记(通用5篇)
《浮士德》读书笔记《浮士德》读书笔记(通用5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浮士德》读书笔记(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浮士德》读书笔记1读了不少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是歌德的《浮士德》。
《浮士德》是一部悲剧。
其悲剧意义不在于从书斋到爱情再到政治和事业的复杂情节,而在于人作为一个无从选择的生灵,被上帝和魔鬼所控制的近乎宿命式的悲凉。
人只是个傀儡而已,绳索一会儿交给上帝,一会儿交给魔鬼。
到底控制我们的是上帝还是魔鬼,又有什么实在意义呢?对于一只蚂蚁来说,死在大象脚下还是人脚下,有什么分别呢?人理应相信并尊重真理,但是如果真理是像石头一样握在谁的手中,那么它就不再是可敬的;倘若上帝以慈悲的名义占有我们的灵魂,那么我们应该向这位顶礼膜拜并接受它施舍的羽翼飞升天堂,还是牵着魔鬼的手义无返顾地下地狱呢?我想,这也是《浮士德》留给我们的并不难回答的问题。
自由自主的幸福生活是每个人心中的向往,《浮士德》也至始至终贯穿并隐约流露这个主题。
浮士德与魔鬼签订契约,在皇宫荒唐地享乐无一不体现着他的追求。
就在浮士德即将长逝的时候,还预言着自由自主的幸福生活,呼喊着:“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浮士德也在预言中得到了满足。
依据契约,浮士德被光明圣母带上了天堂,好像一位为杀戮而生的将军被送进了养老院——全世界都为之兴奋,而他自己却活得像个小丑。
每个人都向往自由,渴望幸福,但到达的方式不同。
但我们应该坚信只有靠自己的拼搏和努力争取到的才是最长久也是最弥足珍贵的,其他任何方式所带来的结果注定是一场悲剧。
我想《浮士德》之所以成为传世不朽的原因也正是如此吧。
《浮士德》读书笔记2在年轻时,歌德说他的作品包含着他生活中的全部欢乐和痛苦,而且——完全像靡非斯特一样——他是在利用自己的艺术,把自己那恶魔般的本性,自己的那颗灵魂转述给周围世界。
读书笔记——浮士德
读书笔记——《浮士德》《浮士德》是德国国宝级作家歌德费尽心思,耗时六十多年所完成的一部长达上万行的诗剧,它被后人称为人类精神进步的一部巨著。
看到它获得的这些成就,我不由的想,这本书肯定不是那么的通俗易懂,看完之后事实也是如此。
但是在歌德的描写之中,浮士德的形象、行为、心里描写和思想历程跃然脑中,完全把我带入其中,让我觉得它不只是那么的沉滞生涩。
本文是以十六世纪民间关于浮士德传说为背景构造的。
故事的是从一位叫的浮士德的人开始,他是当地一位声名远扬的知识集大成者,无所不知。
在他的一生中,每天就是在书房学习,读书万卷。
然而,年过半百的浮士德,即使读了几千本书,仍然觉得自己是个悲惨的傻瓜。
他后悔一直坚持学习,后悔每天自己只是在书房中,但没有做有益于世界的事情,没有做有益于人类的事情,这个世界太大了,他却一直在那渺小之地,孤独终老。
然而浮士德不知道的是,就在这个时刻,恶魔梅菲斯特和上帝完成了一个对赌协议,上帝认为:虽然人类有很多弱点,但是善良的人虽受魔鬼的冲动驱使,但是他们总是会意识到正确的、正义的、心中那最初的道路,恶魔认为:财富、权力、美色会使这些人类走上怠惰、堕落的道路。
恶魔梅菲斯特从地狱来到浮士德的身旁,他可以满足浮士德的一切所有诉求。
但代价是如果浮士德没有了心中的追求,他的灵魂就会随着梅菲斯特进入地狱。
在此之后梅菲斯特就带着浮士德进入了凡尘世间,开启了他们的追逐。
恶魔梅菲斯特第一个带他进入的场合就是酒吧,但是浮士德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兴趣。
因为年过半百的浮士德有心却无力,所以恶魔便将他返老还童。
返老还童的浮士德在大街上看到一个少女令他心动,他肆意的追逐这个少女玛甘蕾,在他狂轰乱炸下,很快便虏获了她的芳心。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声名败露只能逃走,少女玛甘蕾的美色已经无法满足浮士德对他心中的追求,恶魔带着他开始了新的追求。
当浮士德拥有一定名利和地位时,他又是年过半百,而且他的双目还失明,在死亡之神向他召唤时,他没有在寻求梅菲斯特的帮助,而是以一个寻常的百姓的姿态,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
与魔鬼的契约——《浮士德》读后感
与魔鬼的契约——《浮士德》读后感漫漫夏日,日照蝉鸣,酷暑难耐,不欲出门。
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起身坐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浮士德》。
这本书是很久之前买的,那时我尚不能看懂诗剧,就没有继续看下去,如今的我却又从新抽出了这本书,权当自我挑战。
本来倒是也不想读的,但因为一个偶然的原因,一个游戏里的角色叫做“浮士德”和“梅菲斯特”,这倒让我起了浓厚的兴趣。
打开《浮士德》这本书,读起来也不觉得枯燥了。
言归正传,《浮士德》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它是由德国的大文豪歌德倾注了毕生心血的一部鸿篇巨著,根据的是德国的一个炼金术士,大学士,(也就是浮士德)向魔鬼出卖灵魂以获得知识和青春的久远传说反其意而行之,写成的一部人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的高亢凯歌。
这本书分为两部,第一部写浮士德与原本纯真的少女格雷琴可悲可叹的爱情凄惨故事,第二部写了浮士德进入以政治经济社会内容为主的“大世界”之后的种种经历,但均是悲剧——学者耗尽一生终无所获,是知识悲剧;爱格雷琴最后害了她,是爱情悲剧,长久侍奉统治者不是他的志趣,是政治悲剧;代表美的海伦消亡,是美的悲剧,为人类造福的雄心没有实现,是事业的悲剧。
然而浮士德绝不是能以一个悲惨,失败就能概括的,他从来没有屈服于物质的享受,精神一直同魔鬼抗争着,魔鬼想得到他的灵魂。
但在最后,与魔鬼的契约虽然兑现,但是魔鬼梅菲斯特却没得到他想要的浮士德的灵魂,眼巴巴看着浮士德被天使护送进了天堂——从一个角度而言,梅菲斯特其实也带有悲剧意味。
整本书,虽说是悲剧,但是却带有积极向上的意味。
浮士德和梅菲斯特的契约绝对不是简单的利益物质交换,而是代表着人类的进取精神与梅菲斯特为代表的怀疑和否定的挑战,浮士德一直在斗争——人类一直在斗争。
梅菲斯特一直在否定和怀疑,但他的讽刺也揭露了一些社会现实。
《浮士德》这篇鸿篇巨著,不是我一言两语就可以讲得完的,对于人们而言,也是很难读懂的。
里面涉及的知识及其丰富,需要不断查证。
然而,无需畏惧,拿起书本,读下去——你能明白《浮士德》的美妙之处,你能体会它其中的内在精神。
歌德浮士德读书笔记
歌德浮士德读书笔记《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这部不朽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
终于看完了歌德的《浮士德》,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以前虽然接触过不少外国文学作品,但是认真阅读完这本巨著确实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在阅读过程中有好几次想放弃。
不仅是因为它的篇幅之长,更重要的是巨著涉及了广博的天文地理知识以及神秘的欧洲中世纪神话传说。
离奇的想象,跳跃的思维尽在诗人的笔尖闪烁,努力地跟随着它的步伐,却难免力不从心,因此笔者也只能是有感而发,发表一些简单肤浅的看法。
一、主人公浮士德的形象分析读完一部作品,习惯地对里面的人物进行分析。
诗剧主体部分描述了主人公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
在这些经历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不满现实而不断探索人生真理、不断追求的人,他的形象可以说是18世纪德国先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探索象征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32019年间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
浮士德出场的自述就非常直接地描绘了他当时对所谓的知识的怀疑和否定,“哎,哲学、法学和医学,遗憾还有神学,我全已努力研究。
可到头来仍是个傻瓜,并未必当初聪明半点。
”可是,通过对下文的阅读,我们知道他的智慧绝不是他所述的,在他所处的年代,他是一个真正的学者,谦虚而又博学。
但是,当他的追求和理想渺茫时,年事已高的他仍然有着年轻人的热情和冲动,复活节的钟声把他拉回了死亡线。
而且基于对魔鬼的了解,我们可以想象和魔鬼打赌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动力?这绝对是对自我的挑战,而且也是对当时社会不满的强烈反抗和对自身精神极度空虚的爆发。
但是,我们说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多重性上。
《浮士德》读后感被拯救的灵魂
《浮士德》读后感被拯救的灵魂《浮士德》读后感:被拯救的灵魂《浮士德》这个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期后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世纪之交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
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需要进行了彻底的钻研。
”甚至,他是一个追求绝妙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
”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己:“为此,我才向魔鬼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可看能否知道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以汗流浃背,去谈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他对未知的备感东西倍感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信念和希望。
他对自己的知识感到遗憾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
”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
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临死,他取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帮助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雾,最终走上了正路。
他的精神是继续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希望。
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
专门针对我们学习的不良现象,面对浮士德,我们须要感到惭愧,他是那么地热爱读书!浮士德的心灵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
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
体现这就是在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飞速追求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读后感50字《浮士德》是歌德根据流传于民间的有关浮士德的一个系列小说而写成的一部悲剧。
这个民间故事意外事件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交替时期世俗反映与科学、理智与情感、神性与人性、因循与追求的各种冲突。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西方可以于红楼梦齐名的书也许有两本,其中之一应当是浮士德:当爱已失,美幻灭,事业未成。
那么人该何去何从?我想对于这本书下一个简洁的评语,那些流传千古而怎么都读不下去的书也许就算是经典文学了。
开个玩笑。
浮士德是用长诗来书写的,也难怪许多人读完三页就无法读不下去。
相传歌德从二十多岁始终写到他接近离世,这本书也经过数次修改,才变成如今这版。
让我用严厉的口吻简述一下这本太过厚重的书吧。
一个书看得多到不耐烦的老头浮士德,被魔鬼引诱,或许他早就想和魔鬼进行交易,然后他第一次返老还童,收获爱情,可是最终爱情逝去;其次次交易复活了古希腊美女海伦娜,可是最终海伦娜随着孩子的离世来到了阴间;第三次浮士德想要制造一番前无古人的事业,可是魔鬼从中作梗,浮士德最终事业失败双目失明。
在本书的结尾,浮士德决心与魔鬼脱离,虽不能见,然此心光明。
假如用一句话来说明此书的主题,可能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在一段被定义完全失败也不为过的人生中,浮士德始终在进行越来越高尚纯净的努力,最终灵魂被天使得救。
而书中另一个角色的魔鬼也很有意思,他自称是黑暗的.一部分,黑暗是她母亲,同时黑暗神出光来,然而魔鬼弄不懂黑暗里为什么可以唤出光明,只是觉得光不应当傲慢地争夺黑暗的地位。
由于他始终是虚无主义者,觉得人间不值得。
没有欢乐,没有美好,只有空虚,无尽的无聊。
对世事冷漠,没有热忱,没有痛感。
可是歌德觉得这种人是没有制造力的,所以他让浮士德最终战胜了魔鬼,在临终前不由自主的说出“停住吧,你是这样的美!”浮士德一生没有在软床上苟且偷安,他用实际行动告知世人,谁若自强不息,谁就终将得救。
传奇歌德在离世前说,“打开窗子,让光多进来点。
”我想这也是浮士德这本书想告知我们的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德《浮士德》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浮士德》的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老年歌德在中世纪的书斋中烦闷苦恼,和弟子瓦格讷出外郊游,遇到一条黑色的尨犬。
原来这尨犬是天上降下来的恶魔靡非斯特匪勒斯所变成的,他和上帝打过赌,先做浮士德的仆人,解除浮士德的心中烦闷。
如果浮士德感到满意了,那么浮士德便不能成为主人,反而为恶魔所有。
于是靡非斯特便把黑色外套变成一朵浮云,载着浮士德和他一起云游世界,去完成他精心设计的任务。
他们首先来到了莱普齐市的一家酒店里,参与了一些无聊大学生的胡闹。
接着被引进魔女之厨,嗑了一剂魔汤,于是浮士德便返老还童,变得年青了。
接着就是和可怜的玛甘泪的恋爱,并且生了一个私生子。
玛甘泪把私生子溺死,自己也最终被丢进牢里。
浮士德在经过一段林窟的幽居生活,又领略了一次瓦普几司之夜后,终于杀进牢里,欲救玛甘泪。
玛甘泪不从,受到审判死刑。
第一部分告一段落。
故事最难解的还是在于第二部分。
在现实和虚幻之间,浮士德一觉醒来,来到了一个风光明媚的地方,并且感到精神百倍。
他去谒见皇帝,皇帝荒淫无耻,一天到晚想着寻欢作乐。
皇帝想见古代美人海伦,结果海伦真的来了。
在骑士厅的表演场合,是海伦和巴黎斯的恋爱。
浮士德吃醋,把魔术的钥匙触到巴黎斯身上。
精灵们都爆炸了,化成了烟雾,浮士德晕倒,失去了自觉。
舞台回到了第一部开篇的中世纪的书斋中,一切的陈设原封不动。
在这里,原先受过靡非斯特训示的学生如今变成了学士,如今反而把靡非斯特训斥了一顿。
浮士德的弟子瓦格讷守着中世纪的炼金术,在那儿制造着人造人,公然造出了一个小仔仔何蒙古鲁士。
但他只能蜷缩在一个玻璃瓶里,在玻璃瓶里蜕化不出来。
在古典的瓦普几司之夜,何蒙古鲁士想蜕变,想发育,希图放恣情欲而把玻璃瓶撞破,闪烁,燃烧,然后变成了一团火焰,消失掉!
浮士德追求海伦,在靡非斯特的诱导下,终于成功,并且生了一个儿子叫欧福良。
他是一个天才儿,放荡不羁,追逐少女,飞求战争,结果是纵身于空中,坠地毁灭。
海伦也因悲苦而消逝,同时把浮士德带到了空中。
在空中浮士德和靡非斯特对谈,表示他想填海。
浮士德因为帮助了那位骄奢淫逸的皇帝,皇帝给了他一带沿海的地面,让他去填海,结果填海成功。
在填海成功的土地上有一对老夫妇,但浮士德因为不满他们坐在这老式的小礼拜堂里,于是便想用新的房子和土地和他们交换,但两位老人不从。
浮士德便让靡非斯特去把他们赶走,因为态度骄横把两位骇死两位老人。
浮士德不免为此忧愁,
被忧愁对着他的眼睛一吹,使得浮士德双目成盲。
在倒下去的那一刻,因为有了开拓疆土的行为,使得他感到了满足,并且喊出了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按照契约的规定他不得不为靡非斯特所有,但天界的仙使们却把浮士德救出。
在天上,遇到了那位玛甘泪,她要用心把他指导。
天上的至尊者是一位光明圣母,歌德在最后喊出了:永恒之女性,领导我们走。
全剧结束。
这就是《浮士德》大致的故事经过,看完全剧,我不得不为歌德那高超的写作技法而啧啧钦佩。
他把现实和虚幻,古代和现代,如此巧妙地掺杂在一起,确实让人叹而观之。
其次,歌德写作此剧前后用了整整六十年的时间,从1773年歌德25岁时的原浮士德开始写起,一直到18XX年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完成,那时正是青年歌德的狂飙突进时期。
歌德写作第二部是在1797年歌德49岁开始写作的,一直到1831年,也就是歌德逝世前一年时才完成第二部的写作。
从25岁一直到83岁,这部作品伴随着歌德从青年时代开始一直到壮年、老年时代,这期间的时代跨度,是我不得不叹而观之的第二个原因。
因为有了这部伟大、宏大的作品,才确立了歌德在世界文艺界中的不朽地位。
同时我也对这部作品的翻译者郭沫若先生怀着深深的敬意。
郭老是在1919年中国的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期间开始翻译此作品的,那时郭老28岁,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又恰好和歌德的狂飙突进运动非常相似,一直到1928年郭老译完《浮士德》的第一部。
再过二十年,也就是在1947年郭老56岁时翻译完《浮士德》中的第二部。
从28岁一直到56岁,时间跨度差不多三十年。
翻译一部作品,前前后后竟然化了差不多三十年的光阴,这是我对郭沫若先生怀着深深敬意的第一个原因。
其次,在翻译这部作品的过程中,为了和原文的意思更加接近,有时为了一、两行诗句的正确翻译,竟然要花费郭老大半天的时间,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
怪不得郭老在翻译完此书时会生一场大病。
搞翻译工作的人,其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是我们一般人能够想象到的。
这也是我对郭老怀着深深敬意的第二个原因。
看完《浮士德》如此恢弘的巨作,显然有些地方还有我不甚了解的地方。
郭老建议会德文的朋友最好是原版的和中文的对照一起来读。
可惜我对德文一窍不通,同时对西方的历史以及古希腊的神话故事等方面的知识,显然我掌握得还不是十分丰富。
虽然有这么多的缺陷,但并不妨碍我对这部伟大作品的热爱,因为这确确实实是一个伟大的人写出来的一部伟大的作品,再经过郭沫若这样的文学大家的翻译,使得我备加珍惜我现在的阅读时机和动机。
我也相信,即使再过几十年,到了我年老的时候,也会和歌德、郭沫若
一样,随时翻出这本书,在现实和浪漫中,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柱。
让我们怀着朝圣般的热情,用心体会这部伟大作品带给我们心灵上的震撼吧!不仅是现在,而且是在将来当我们都年老了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