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城市地理学重点

城市地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学科。

1、研究对象:城市概念: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2、主要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3、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①城市化研究②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③城市分类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特点(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3)注重城市化的研究(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5、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

2、城镇:指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居民点。

3、城镇不同于乡村的几个特点:(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4)城镇具有电灯,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寻找城乡差异。

4、城市地域:亦称城市圈,与农村地域相对。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地理学的四个研究领域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外部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和城市问题。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城市地理学的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等;(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研究、城市分类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区域的特点、城市的兴衰更新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4)、城市问可持续发展研究:人口、自然、环境关系;(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第二节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1)、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2)、城市地理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学科。

(3)、“城市地理学”是城市学的一个分支。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一、城市和城镇1、“城”:最初是指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

2、“市”:最初是商品交易的场所,现代:一级行政建制单元。

3、“镇”:最初:“镇”和“市”有着严格的区别,“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现代:镇也表示较低级的城镇居民点。

4、在许多场合下,城市和城镇这两个概念有严格的区分: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成为镇。

二、定义城镇的标准1、城镇的本质特征(与乡村的区别):a.产业结构上:非农业活动为主;b.规模上:较多的人口(密度);c.在景观上: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d.在物质构成上: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e.在职能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另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与乡村亦有差异。

城市地理学重点总结

城市地理学重点总结

3、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4、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5.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聚和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即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具体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和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边缘地区迁移的过程。

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再城市化:在逆城市化发展到某一程度后,由于城市更新等措施,城市中心再次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中央区域人口数量回升。

6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7、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8、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大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全国人口的大部分,且在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9、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城市金字塔:把全国或者区域内的城市按照城市规模进行等级划分,则会发现城市规模和城市数量呈负相关关系,即城市等级越高,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数量越少,反之,越多。

把这种关系用图表表示出来,就形成了城市金字塔。

10、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城镇联系起来,使得增长极有了具体的地理位置,增长极的极一般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城市地理学1. 城市的定义: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城市可以看做是一个“面”。

2. 城市地理学的定义: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3. 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个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4.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1)城市化研究(2)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3)城市分类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如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行为空间和感知空间、市场空间、社会空间、感应空间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5.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侧重点和研究方向不同。

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的等,工程性较强。

6. 西方城市地理学研究四个阶段:1920年以前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

1920-1950 第一,把物质环境的约束条件看城成市命运的决定因素第二,对城市做形态上的研究,忽视成因的动态分析。

1950-1970 宏观城市空间;微观城市空间。

1970年以来城市地理学中出现了人文学派、行为学派和激进学派7. 帕克、沃思和伯吉斯创立了城市结构的同心环模式被称为“人类生态学的芝加哥学派”8.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 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 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城市地理学——精选推荐

城市地理学——精选推荐

城市地理学第五章城市地理学第⼀节复习指导⼀、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发展概况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这⼀特殊的地理环境,研究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

按它研究的空间尺度。

⼜可以分为国家或区域中的城市的空间组织(也称城市体系)和城市内部的组织(也称城市内部结构)两⼤部分。

(⼀)熟悉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问题研究(⼆)解西⽅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西⽅城市地理研究根据研究重点不同可以分成四个阶段1.1920年以前20世纪早期城市地理学作为—个专门的新领域出现了。

由于当时认识上的局限性,地理学思想以地理环境决定论占优势。

反映在城市地理学上,当时的基本思想就是⽤城市位置的⾃然条件的作⽤来解释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2.1920⼀1950年这⼀时期,城市地理学的两⼤贡献⾜德国地理学家克⾥斯泰勒(WalterChristaller)中⼼地学说的诞⽣和美国芝加哥⼈类⽣态学派提出的城市⼟地利⽤模式。

前⼀成果的巨⼤影响虽然在战后才感觉到,但它的出现说明,城市地理已从单个城市的研究向城市体系的研究迈进;后⼀成果则标志着城市地理学的注意⼒从对城市简单⽽肤浅的总体认识转向城市景观的复杂性。

3.1950—1970年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发⽣了地理学的所谓“计量⾰命”。

数量地理学家布赖恩·贝⾥(B·J·L·Berry)⽤数理统汁⽅法对中⼼地学说进⾏了许多实证性研究,他的《城市作为城市系统内的系统》⼀⽂,把城市⼈⼝分布与服务中⼼的等级联系起来,是城市系究的⼀个重要转折点。

“计量⾰命”使城市地理研究从形态学的城市景观转到了空间分析上来。

20世纪50年代空间学派兴起以后,城市地理学的框架建⽴了起来,其研究对象可分为宏观城市空间和微观城市空间两⼤部分。

4.1970年以来地理学的新思潮层出不穷,⽽且在城市地理学中都有最充分的反映,先后形成了区位学派、⾏为学派和激进马克思主义等⼏个流派。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

2、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3、城市问题:城市环境、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区的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2.什么是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3.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4.城市与乡村的本质特异:1、在产业构成上,城镇是以从事非农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

2、在规模上,城镇聚居有较多的人口总数。

3、在景观上,城镇有较大的人口密度和景观密度。

4、在物质构成上,城镇有给水系统、绿地系统、广场、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5、在职能上,城镇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经济政治的中心。

6、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5.城市发展的区域基础包括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两大类型。

6.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41页最后一段(至142页)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部分的发展,由于城市基本活动部分的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入增加。

收入的一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的扩大,也就导致了本地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

基本活动收入的另一部分则用于本身的扩大再生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的收入。

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的需求和本地区的人口。

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积聚的过程。

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

城市地理学资料

城市地理学资料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它即是人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城市地理学的任务: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3、城市地理学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研究5、新技术应用与新方法和新领域的研究4、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评价性研究。

)5、城乡差别的本质特征:(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话、电灯、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寻求城乡间的差异。

6.城镇地域: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他们的行政管理边。

实体地域: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的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

功能地域:城市建成区域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特点:多核心;交通走廊;密集的交互作用,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城市地理学重点

城市地理学重点

城市地理学重点1、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

2、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A城市化研究B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C城市分类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4、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5、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6、什么是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我国的城市大多数都在北半球。

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

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

概括地说,我国平原地区的城市多于低山丘陵地区,中山、高山地区数量极少;除了大平原中腹和三角洲平原外,城市选择两种地形过渡或交接的部位形成发展非常普遍;除了平原城市要濒临江河湖海以外,丘陵、山地区的城市多趋于河谷,临水也是普遍特点。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的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

城市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之间具有密切关系的基础原理就在于城市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

城市要从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燃料和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服务。

城市与区域之间的这种双向联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区域能够向城市提供多少食物、原料、燃料、劳动力,区域又能吸收多少城市的产品和服务,城市与外界区域目标有什么样的交流手段,就成了城市发展的基础。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一、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了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

我国城市地理研究集中在城市一区域、城市规划、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7个方面。

1.城市—区域研究城市与区域是相互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动态统一关系,具有多层次、开放型的特点。

按照这一理论,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以区域发展为基础来确定城市发展性质、发展规模以及城市空间布局,多层次的“城市—区域”体系是中国城市经济区的本质特征。

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就城市论城市、就区域论区域”的做法,使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据此,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分析工作作为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的基础得到广泛开展。

目前,通讯技术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城市的区域围扩大,垂直联系加强,“城市—区域”观也赋予了新的容。

2.城市规划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

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3.城市化研究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吴友仁就“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表探讨性论文,由此揭开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

包括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乡村地区城市化研究和城市化特征研究4.城镇体系研究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1)城镇体系理论研究:研究容广泛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界定、理论框架的构建,各种不同层次(省域、市域、县域等)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划分标准、发展趋势等。

(2)区域城镇体系实证研究过去近20年中,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对不同等级行政区域、流域、经济区域的城镇体系研究。

城市地理学整理

城市地理学整理

城市地理学整理城市地理学乾乾乾er哥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答: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研究对象)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五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主要内容)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即认识世界的任务和改造世界的任务。

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与其它相邻学科的学科关系?答: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综述)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①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吸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反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经济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②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在研究内容上相互融洽,例如:研究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

?③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中吸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以城市地理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二者联系十分紧密。

?④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二者研究内容相互交叉,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和“平衡”的思想为城市地理所吸收。

?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答:①1920年以前(萌芽时期):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期间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

城市研究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的命运。

尚未形成有系统的研究②1920-1950年(初创时期):尚未形成独立的分支科学,但城市地理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在该阶段得以确立。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空间、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和城市环境等方面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城市生活、城市环境和城市社会等各个方面。

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历史、地理环境、人口、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变化,分析和探讨城市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城市环境的变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城市的特征和类型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区域,具有人口密度高、经济活动集中、交通便利和文化多样等特征。

城市不同于农村,规模较大,居住密度高,政治和经济中心地位明显,人口流动性大等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

根据城市的特征和类型,城市地理学可以将城市分为商业城市、工业城市、政治城市、文化城市、旅游城市和大学城等不同种类。

商业城市是以商业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城市,通常具有商业中心、商业街、购物中心等商业设施。

工业城市是以工业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城市,通常具有工业园区、工厂、高科技企业等工业设施。

政治城市是国家或地区的政治、行政中心,通常具有议会、政府机关、大使馆等政治机构。

文化城市是以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城市,通常具有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

旅游城市是以旅游为主要特征的城市,通常具有著名的旅游景点、酒店、餐饮等旅游设施。

大学城是以高等教育为主要特征的城市,通常具有大学、学院、研究机构等教育设施。

不同类型的城市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的要求和特点。

二、城市的发展和演变城市是人类活动和生产的中心,城市的发展和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自然地理因素到人文地理因素,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到文化和环境因素等,都会对城市的发展和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城市的发展和演变可以从历史上不同阶段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从古代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到现代城市的发展和演变,都是城市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例如古代中东地区的伊拉克河谷文明和中国的黄河文明等都有着早期的城市,这些城市多是自然环境条件好的区域,有灌溉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研究方法 1.景观分析方法 对城市内部功能地域的配置组合状态进行研究,并进行模式化表示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一大特点。 对于站在区域的角度研究城市的形态、区位、功能、结构、配置等的城市地理学而言,城市地域结构及其模式研 究最为重要。 作为社会、经济、文化各种要素空间投影的内部地域结构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整个城市社会的全貌。 2.城市填图方法 从分析各种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组合状况出发,说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特征。 方格法和断面图法。 3.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方法——社会区分析、生态因子分析 社会地区研究法:美国,史域奇和威廉斯,1949年,《洛杉矶的社会地区》 1955年,史域奇和贝尔,《社会地区分析》,在方法论上更加精确化。 社会地区分析与古典城市结构模式的差异:古典模式是把现实的城市事例进行一般化后的归纳法模式,而社 会 地区分析是从整个社会的社会变动中演绎推导出城市的地域分化,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 社会地区分析的具体步骤:第一步,指标的选取,形成三个复合概念:社会阶层、城市化、隔离。第二步, 对 这种复合概念,以国情统计区为单位,选取能用数字表示的指标。第三步,分区计算上述三指标的得分。第四步 以这三指标的组合情况决定各区的特性。 因子生态分析法:前提条件是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大量数据的处理和多变量解析统计方法的开发,以及城市内 部小地区统计资料的整理。 因子生态分析和社会地区分析的不同在于,后者事先设定城市内部居住分化的主要因素,而前者则通过变数群的 统 计分析去抽出主要因子。
城 市



• • • •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城市地理研究方法 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念: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和空间组织演化规律的科学。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第一章1城市是一种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城市作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体现在:1拥有高密度的人口和经济2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涉最强烈3是一个不完全脆弱的环境系统4呈复杂性且动态变化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聚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内容。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研究内容可概括为: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又包括城市化研究和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以及城市分类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3中国当代城市地理学动向和内容挑几个,谈谈想法,如新型城镇化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

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要求:(1)规划起点高。

(2)途径多元化。

(3)聚集效益佳。

(4)辐射能力强。

(5)个性特征明。

(6)人本气氛浓。

(7)城镇联动紧。

(8)城乡互补好。

城市体系( 城镇体系)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群体。

城镇体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复习参考第一章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规律性的科学,具体地讲,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问题研究第二章1、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中心县+外围县大都市带: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城市群: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

2、区分城市的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功能地域第三章1、简述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形成的原因、功能与特点、分类、发展条件)中心地型城市形成动因:商品农业功能:满足农村的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特点:职能综合,发展稳定,等级鲜明类别:集镇、城镇、县城发展条件: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形成动因:交通地理位置功能: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特点:职能较单一,发展起伏较大类别:铁路沿线、铁路枢纽、渡口、河海港、边境和特区、综合运输枢纽城市发展条件: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形成动因:天赋的资源和人类特殊需要功能:满足某种专门需要,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特点:职能较单一,对外联系广,联系内容单一,发展历史短但速度快,发展起伏大类别:矿业、工矿、工业、风景旅游、科学文化城等发展条件:第四章1、城市化: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也叫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就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逆城市化: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的都市区甚至非都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城市地理学精简版

城市地理学精简版

1.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研究对象—城市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生变化的规律性研究内容:①城市的形成发展②城市内部空间组织③城市问题④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2.1城市的功能地域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实质是由核心城市和外围城市共同组成的在空间上密切联系,功能上有机分工和高度依存的有机城市复合体。

都市圈:是由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与若干个相关的周边城市组成的,在空间上密切联系、在功能上有机分工、相互依存并且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复合体大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位连成一体,他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大都市带。

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础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城市群: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这种集合体成为城市群。

城市密集区2.2举例说明大都市带地域组织特点①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②门户位置③功能:在本国经济中的中枢作用、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影响④带状的空间结构和密集的网络结构⑤大规模、高密度人口⑥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举例:美国东北部都市带(波士华)、五大湖沿岸都市带(芝匹兹)、日本太平洋沿岸都市带、英格兰都市带、西北欧都市带、沪宁杭都市带3.1什么是城市地理位置?举例说明大中小位置,中心位置、重心位置、门户位置的含义概念: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4.城市问题研究五普标准: 设市区:1.区人口密度大于1500人/km 2,区辖行政地域全部为城市人口。

2.区人口密度小于1500人/km 2,区政府驻地和区辖其他街道办事处人口。

3.区驻地城市建设已延伸到周边的全部人口。

不设市区:1.市政府驻地和市辖其他街道办事处人口 2.驻地城市建设已延伸到乡镇的全部人口。

建制镇:1.镇政府驻地和镇辖其他居委会人口 2.驻地镇建设延伸到村的村委会全部人口。

3.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旅游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常住人口大于3000人,按城镇人口计。

注:常住人口为连续剧住半年以上者。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聚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有区域性、综合性、历史性。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简述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①关于城市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看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最初,因谋生不易而过着成群结队的、漂泊不定的生活,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人们谋取生活资料的方式有很大的进步,并依次出现了畜牧业和农业,并且随着农牧业的发展,人类定居下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愈来愈迫切,从而许多村庄陆续涌现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继续提高,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分离开。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而且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各自都出现了产品剩余,使产品交换出现,从而导致固定交换场所的形成,后来这些场所逐步演变为市集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即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交换范围,使得农人牧人以及手工业者彼此都有需要,有可能去进行越来越频繁的交换,交换的扩大引起了商品生产的萌芽和发展,交换日益频繁和扩大,逐渐形成了许多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市集逐步形成为城市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组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

2、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3、城市问题:城市环境、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区的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2.什么是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3.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4.城市与乡村的本质特异:1、在产业构成上,城镇是以从事非农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

2、在规模上,城镇聚居有较多的人口总数。

3、在景观上,城镇有较大的人口密度和景观密度。

4、在物质构成上,城镇有给水系统、绿地系统、广场、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5、在职能上,城镇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经济政治的中心。

6、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5.城市发展的区域基础包括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两大类型。

6.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41页最后一段(至142页)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部分的发展,由于城市基本活动部分的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入增加。

收入的一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的扩大,也就导致了本地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

基本活动收入的另一部分则用于本身的扩大再生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的收入。

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的需求和本地区的人口。

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积聚的过程。

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

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剩数效应”。

7.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是城市与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8.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三种类型:1、中心地城镇。

2交通贸易城镇。

3、专门化职能城镇。

中心地城镇是为了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需要而产生的。

随着商品农业的出现和发展,物资集散和交换功能的扩大而不断产生和发展。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稳定和加强了小城镇在整个城镇体系中的地位。

交通贸易城镇是为满足区域贸易和交通运转的需要而形成的,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

其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天赋的和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

古代的驿站是这类小城市的雏形。

近代随着经济发展,以转运功能和区际贸易为基础,促进了这类城市的大量产生和不断发展。

专门化职能城镇是为满足某种专门的需要,在积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

其发展主要取决于经济腹地、后方输运系统及城市本身的建设条件。

9.简述郊区城市化的特点:,1,土地集约化:A农产品商品化(大田作业向城郊农业转变)B劳动力商品化(农业人口转变为兼业人口)C土地商品化(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2,产业结构高度化:遵循“配第- 克拉克”定律进行,郊区是受城市化影响最深的地域,城市经济的转换和向外扩散最先影响到郊区。

从产业结构看,大城市郊区经济以工业为主,劳动力结构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城市工业采用“飞地”形式在郊区新建工业卫星城市或工业点,他们对郊区产业结构的转变也起了重要作用3,城市网络化:城市网络化是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各种不同功能,不同规模模的城镇为基础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体系。

10.简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2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著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中国未来城市化道路取向是什么发展乡镇企业,走自上而下的城市化道路是我国实现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11.城市化的定义与类型定义: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活动,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类型:向心性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城市型与自下而上城市化12.名词解释: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者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城市的人口比值。

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占有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

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及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规模等级金字塔。

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13.城市职能分类方法P1451一般描述法:首先确定一个城市的类别体系,以描述性的名称加以命名,在根据自己对每个城市的了解,分别把城市归入各个类别。

2城市类别依然是分类者事先决定的但每一类增加了一个统计上的数量标准。

3统计分析方法用比较客观的统计参数来代替人为确定数量指标4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应扣除城市非基本部分以后,在城市基本部分的结构基础上来进行分类。

5多变量分析法主要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6 新的动态,基于长波理论的城市职能分类思想。

14.论述我国“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发展方针的合理性P182 1、违背世界城市化的普遍规律(在城市化初中期大城市超前发展,人口增长速度快于中小城市)2、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城市规模的表现)3、不符合中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大城市病产生的根源是基础设施,交通和环境及社会治安等的投入不够)四、不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求(需要若干国际性的中心城市,以建立国际经济联系,参与时间经济循环)15.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1.空间相互作用--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

相互作用的类型:①物质和人员的流动,表现为物流。

②各种交易过程,表现为货币流。

③信息的流动和创新的扩散,表现为信息流和技术流。

2.空间扩散——思想、创新、文化特质和行为模式等从其发源地向外扩展和传播。

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传染扩散;等级扩散;重新区位扩散。

15.论述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要点p204中心地: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他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流和服务的地方。

克里斯塔勒理论的核心思想可概括如下:1)中心地的等级越高,其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就越齐全,而低等级中心地仅限于供应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少数商品和服务。

2)两个相领同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中心地的等级越低,其间的距离就越短,间距S与中心地等级n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

3)各等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网络。

4)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之间应按K=3、4、7的原则,保持严格的比例关系中心地理论的三大原则模型:(1) 市场最优原则这一原则能够确保各级中心地对它所影响的范围提供最大方便的服务。

(2)交通最优原则使次级中心之间以及次级中心与较高一级中心之间的距离最短。

(3)行政最优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每一个中心地完全控制其从属的低一级的中心地,次一级中心地不能同时接受两个或两个以外高级中心地的影响。

16.什么是城镇体系规划p241是以城镇为重点的区域规划17.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p246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条件和建设条件;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镇化目标;3)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4)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8)确定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9)明确城市发展用地的数量,并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18.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三模式p274⑴伯吉斯的同心环模1.中心商业区;2.过渡地带;3.工人居住带;4.中产阶级居住带;5.通勤带观点:城市人口迁入及其移动导致了城市地域分化,城市是以不同功能用途的土地围绕单一核心,有规则地从内向外扩展,形成圈层式结构。

评价:局限性:1)忽略了人类除了生物属性之外尚有文化属性。

2)仅考虑芝加哥一市的特点,且划带过多 3)没有考虑交通线和自然障碍物等方面的影响。

贡献:1)方法论贡献(动态、实证)。

2)在宏观效果上基本符合单中心城市的结构特点。

⑵霍伊特的扇形模式1.中心商业区;2.批发和轻工业区;3.工人居住带;4.中收入居住区;5.高收入居住区观点:城市发展是从市中心向外沿主要交通线或沿障碍最小的路线向外延伸,城市地域呈现出被交通线支撑的扇形组合。

评价:贡献:1)该模式是从众多城市比较中抽象出来的,研究方法较同心圆模式前进一步。

2)开始考虑交通、工业等因素的影响。

局限性:1)只凭借房租一个指标来概括城市地域的发展运动,影响了模式的典型性。

2)仍没有摆脱城市地域的圈层概念。

⑶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1.中心商业区;2.批发和轻工业区;3.低收入居住区;4.中收入居住区;5.高收入居住区;观点:城市是由若干不连续的地域所组成,这些地域分别围绕不同的核心而形成和发展评价贡献:揭示了城市地域分化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较前两者更具现实性。

不足:对多核心之间职能联系和等级差别讨论较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