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黑一雄别让我走NeverLet Me Go

合集下载

论《别让我走》中男主人公汤米的身份认同及困境

论《别让我走》中男主人公汤米的身份认同及困境

论《别让我走》中男主人公汤米的身份认同及困境作者:徐雯昕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第06期摘要:《别让我走》(Never Let Me Go)是“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之一的日裔小说家石黑一雄于200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作者以细腻独特的笔法和鲜为人关注的角度描绘了克隆人的情感、思想以及命运,作品中克隆人的困境唤起人们不一般的感触与思考。

男主人公汤米经历了人生的三个阶段正反映出这种身份认同的过程和遇到的困境。

关键词:别让我走石黑一雄克隆人身份认同困境《别让我走》(Never Let Me Go)是“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之一的日裔小说家石黑一雄于200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并获得了布克奖提名。

小说出版后,先后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在全世界也引起了强烈的反思。

在这篇小说中,石黑一雄选择了一个较为敏感的题材——克隆人,并以细腻独特的笔法和鲜为人关注的角度描绘了克隆人的情感、思想以及命运,于简单的故事情节中透着无限的凄凉与绝望,唤起人们不一般的感触与思考。

那么,克隆人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下面将从本书男主人公汤米入手探讨《别让我走》中克隆人的身份认同过程及其所伴随着的困境。

小说中,汤米的生活范围只有三处,这也代表了他人生的三个阶段,随着一系列的经历还有真相的逐渐明晰,汤米的身份认同,不管是社会认同还是自我认同都有了不同的展开,但也因身份的特殊属性而遭遇困境。

一、在黑尔舍姆校舍:同群体的集体排斥与对未来开始迷惑黑尔舍姆,汤米生于斯长于斯,也是汤米度过了一大半人生的地方。

可以说,汤米以及其他的克隆人从生下来就与外界相隔离,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是被学校在一个模子教导之下培养出来的。

如艺术至上的理念:只有画画出彩,能在每年的交易展览会上有作品被选中才是好学生。

没有人追问过原因但是都很清楚这么做才是正确的。

而汤米却是一个“失败者”。

小说是以女主人公凯茜为第一人称来叙述的,汤米的初次登场就是从凯茜的回忆开始。

石黑一雄《千万别让我走》中对于人性的讽刺

石黑一雄《千万别让我走》中对于人性的讽刺

校园英语 / 文艺鉴赏石黑一雄《千万别让我走》中对于人性的讽刺武警后勤学院/魏钰 杨雪 朱德金(通讯作者:张玉藕)【摘要】本文以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的作品千万别让我走为例,从克隆人的悲惨命运作为出发点,探索了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人性的善恶纠葛,讽刺了乌托邦主义者人性本善的论调。

【关键词】千万别让我走 人性纠葛 讽刺一、引言对于人性的探索是文学作品经久不衰的热点之一,也是乌托邦和反乌托邦作家主要探索的问题之一。

如果说乌托邦是基于人性本善这一立场出发,那反乌托邦的出现则是人性本恶的结果。

乌托邦作家主张人性本善并且认为这种人类的善会引领人们最终建立一个理想社会。

与之相对应的是反乌托邦作家的比较消极的观点,他们认为人性中恶的一面会战胜善良的一面。

因此他们往往认为人类的行为是被人性邪恶的一面所控制。

在反乌托邦的作品中,作者致力于呈现人性的底线如何被突破以及人性的毁灭。

这些作品的出现让人们开始意识到原始的乌托邦作品中建立和平公正的美好社会只是一个幻影。

在千万别让我走中,石黑一雄通过描写人类残酷的对待克隆人展现出了人性中邪恶的一面。

而文中克隆人体现出来的人性在普通人纠葛的人性面前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在作者对于人性的探索中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文章更有张力,更有讽刺效果。

二、普通人人性的纠葛反乌托邦作品注重强调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性所面临的冲击。

反乌托邦作家和批评家认为科技的不合理运用以及对高科技和相关利益的过度追求会放大人性中邪恶的一面,并导致其逐渐打败人性中善良的一面继而控制人类行为。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这种背景下人性就是完全邪恶的。

这些作品让我们意识到如果人类一味的追求个人利益,就会慢慢变得不择手段,忽视道德底线,最终被欲望所掌控。

1.人性本善。

在千万别让我走中,Hailsham学校的运转模式就展现了所谓正常人的纠葛的人性。

Hailsham创立的初衷是在当前冷漠的社会中提供一个“更加合理,更加人性”的对待生命的方式(谷伟)。

石黑一雄经典好看的书籍推荐

石黑一雄经典好看的书籍推荐

石黑一雄经典好看的书籍推荐作家石黑一雄些的书籍有很多,2017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很多书籍也在短时间内被一抢而光。

你看过他的哪些书籍呢?下面店铺就来为大家推荐的石黑一雄经典好看的书籍,欢迎参阅!石黑一雄经典好看的书籍1.《远山淡影》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原作名: A Pale View of Hills译者: 张晓意这是石黑一雄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技惊文坛的处女作。

小说以二战结束初期的日本为故事背景,描写居住在英国的寡妇悦子,因长女的自杀而回想战后在长崎生活的往事。

这是一段迷雾重重、亦真亦幻的回忆,回忆中并未直面战争的眼泪、鲜血与剧痛,却能感受到伤疤下那隐隐的哀痛。

“那种恐怖从未消失,但已经不再是傲骨的伤痛。

人是可能与任何恐怖的事生出一种亲密关系的,就如同是自己身上的一个伤口那样。

”石黑一雄这样写道。

作品表面平静,内里波澜,暗写虚刻,却能力透纸背,意在言外,令人低回不已。

2.《浮世画家》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原作名: An Artist of the Floating World译者:马爱农《浮世画家》是作家石黑一雄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获Whitbread 奖并进入布克奖短名单。

本书同样以主人公的回忆为基调,以非凡的小说技巧生动地展现了主人公的回忆与思考。

主人公小野曾是位显赫一时的浮世绘画家,随着日本战败,曾经的军国主义帝国被自己点燃的火焰反噬,身为艺术家的小野也被自己的艺术理想所吞噬。

他恍若大梦初醒:原来整个日本民族的过去竟是在为一种荒诞虚幻的理想献身,他的艺术理想也真如其名称一样毫无根基,虚浮于世。

小说最后,画家小野走出了狭隘的画室,走出了那个狂热的帝国建构框架,逐个拜访故人,进行反思。

3.《长日留痕》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原作名: The Remains of the Day译者: 冒国安延续《浮世画家》的主题,他再度尝试写“荒芜人生”的主题。

三年后,石黑一雄的第三部作品《长日留痕》(1989)问世,并获当年“布克奖”。

_别让我走_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_别让我走_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外国文学研究
2014 年第 3 期
父母的概念和家庭的观念在这些克隆人孩子的心理上处于缺失状态。他们绝对没有也不可 能享受来自家庭的关爱和温暖。 在黑尔舍姆学校, 他们的法定 “监护人” 是埃米莉小姐等人。 虽然这些克隆人学生也学习各种课程, 打球, 做游戏, 以自己的劳动赚取代币并到 “交易会” 和“拍卖会”上去换取自己喜爱的物品加以收藏,最好的绘画作品也会被一位偶尔来校的 神秘“夫人”挑选出来送往她的“画廊”,但这群身处偏僻乡间的儿童过着与世隔绝的生 活。这不能不令人怀疑这所学校所暗藏的秘密。克隆人的名字和年龄揭示了他们伦理身份 的特殊性。黑尔舍姆学校的“正常人”或“监护人”都有正常的名字或称呼,如杰拉尔丁 小姐(Miss Geraldine)、埃米莉小姐(Miss Emily)、露西小姐(Miss Lucy)等。而除露 丝之外所有克隆人的姓氏只是一个英文字母,如班长克里斯托弗·C、凯茜·H、汤米·D、 亚历山大·J、彼得·N 等。这些字母隐含着他们身份来源的秘密和他们与原型(origirals) 之间的某种关系。 令人奇怪的是, 这些克隆人学生从来没有问起 “我有父母吗?他们是谁?” 等任何与家庭有关的问题。 更令人深思的是, “坏女孩” 露丝连一个姓氏的字母代码都没有。 所以她在后来寻找自己“可能的原型”失败时,愤懑地说道:“我们是从社会渣滓复制出 来的。吸毒者、妓女、酒鬼、流浪汉。也许还有罪犯,只要他们不是精神病人就行。他们 就是我们的原型”(152)③。 克隆人的年龄也有蹊跷之处:他们的年龄几乎整齐划一。凯茜回忆他们创建“秘密护 卫队”时说:“当时我们七岁,快八岁了”(45)。当露西小姐向学生强调抽烟对学生不 利时,凯茜等人还不能理解其中的奥秘。凯茜后来回忆说:“我想那是因为即使在那个年 纪——当时我们只有九岁或者十岁——我们知道的事请,刚好足以让我们谨慎地对待那整 个领域。”出现交易会的“代币之争”时,凯茜称:“我说我们那时已经十岁了”(35)。 在第二部的开始部分,凯茜接着叙述黑尔舍姆的故事:“现在我想往下说说我们在黑尔舍 姆的最后几年。我说的是我们十三岁直到十六岁离开那儿为止”(70)。类似对年龄的表 述随处可见,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凯茜每次提到年龄时,说的都是“我们”?在正常的 学校同一班级中,学生的年龄有差别是极为正常的,为什么在这所寄宿学校中,每个年级 学生的年龄是如此的一致呢?原来,他们应该是在某个时间一次克隆出来的,如同工厂生 产出来的一批又一批的产品。这就是克隆人年龄的奥秘。 对克隆人而言,“我是谁”的问题实质在于他们对自己的身份感到焦虑。童年时期的 他们对自己完全没有概念,只有模糊的生活经验和记忆。为了认识自我,他们不断将自己 和作为认知参照的他者进行比较。玛丽—克劳德夫人的异常态度和举止让他们心中产生异 样的感觉。凯茜表达了她的疑虑:“我们当时正好处于一个对自身略有了解的年纪——知 道了自己是谁,我们和我们的监护人,和外面的人如何不一样——可是我们还不懂这些意 味着什么”(33)。凯茜等人在寻找“自己是谁”和“他们又是谁”两个问题的答案,也 在质问“为什么黑尔舍姆的学生与外界的人不一样?”然而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被告知, “你 们是学生,你们是……特别的”(63)。然而究竟“特别”在何处?没有人向他们讲明。 他们生活在“被告知而又没有真正被告知”(73)的现实中。只是随着凯茜叙事的展开, 读者才逐步获知所有的学生都是作为向 “真正的” 人类提供器官的捐献者 (donors) 而存在的。 在小说第二部,包括凯茜、汤米和露丝在内的八个人被送到名叫“村舍”(Cottages) 的破旧农场,其余的人去了威尔士山区的白楼或者多塞特郡的白杨农场。在这里,他们 将进入一个过渡期,生理上会更加成熟。已经步入青年时期的克隆人对自己的来历怀有更 加强烈的神秘感和好奇心。“我们到底是谁”和“我们究竟从哪里来”的问题让他们感到

《莫失莫忘》:石黑一雄笔下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莫失莫忘》:石黑一雄笔下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莫失莫忘》:石黑一雄笔下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作者:来源:《大学·阅读独唱团》2019年第01期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日裔英国小说家,1954年出生于日本长崎,201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有《远山淡影》《长日留痕》《上海孤儿》等。

在获诺奖之前,石黑一雄在英国文坛已经享有很高地位,他与v.s.奈保尔、萨曼·拉什迪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尽管石黑一雄拥有日本和英国双重文化背景,被称作“移民作家”,但他却自诩为一个“国际主义作家”。

他在小说中不刻意描写亚裔的族群认同问题,而是以繁杂多样的题材、不停变换的场景和横跨东西文化的人物形象不停地拓宽自己的创作和表现领域。

1997年2月,《自然》杂志刊登了英国科学家伊恩·威尔穆特成功克隆出绵羊“多莉”的消息。

这一成果引发了世界对克隆技术可能应用于人类克隆的广泛关注,克隆人的伦理问题应运而生。

由于克隆人涉及社会伦理、科技伦理和生命伦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不仅引发了研究者的激烈讨论,也成了文学创作的灵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石黑一雄推出了他的科幻小说《莫失莫忘》(NeverLetMeGo,又译《别让我走》)。

它被《时代》杂志誉为“2005年最佳小说之一”,村上春树亦盛赞这部小说是他近半世纪的书中最喜欢的书。

石黑一雄在这部反乌托邦长篇小说中塑造的逆来顺受、丝毫没有反抗意识的克隆人形象引发了众多评论家的批判性思考。

书中对发达科技和扭曲人性相互作用之下构建的反乌托邦社会的描绘,促使人们对生命尊严和自我认知进行反思,对当前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具有一定的教育和警示意义。

牧歌式生活:“乌托邦”的幻象相比石黑一雄的其他小说,这部具有反乌托邦色彩的科幻小说《莫失莫忘》的故事设定和基调更加阴郁、黑暗。

故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英格兰。

黑尔舍姆寄宿学校坐落在如画的英格兰乡村深处,它看起来与其他典型的英式寄宿学校别无二致。

老师不苟言笑,但还算友善。

石黑一雄8部小说中文版出齐

石黑一雄8部小说中文版出齐

龙源期刊网
石黑一雄8部小说中文版出齐
作者:
来源:《文学教育》2018年第09期
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2017年荣获诺贝尔奖以来,其作品在中国市场受到欢迎。

《莫失莫忘》(即《别让我走》)中文版日前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至此,石黑一雄授权中方的全部作品《远山淡影》《无可慰藉》《浮世画家》《小夜曲》《被掩埋的巨人》《我辈孤雏》《长日将尽》《莫失莫忘》均已出版问世。

“揭示出人类充满激情的力量,以及面对晦暗不明的世界的痛苦”,这是瑞典学院将201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石黑一雄时对他作品的评价。

石黑一雄在写作题材上跳跃很大,几乎没有一部作品是重复的。

1989年出版的《长日留痕》讲
述了一位英国管家在二战后回忆自己在战时的职责与恋情;1995年的《无可慰藉》追随一位
知名钢琴家在欧洲小镇进行演出的诡谲经历;5年后的《上海孤儿》讲述一名英国侦探调查在上海度过的童年发生的一场疑案;2005年,《莫失莫忘》(《别让我走》)又跳到了1990年代的英国,聚焦一个培养克隆人的教育机构里少男少女追寻身世之谜的故事。

创作近40年,石黑一雄写了8本小说。

对于一个职业作家,这是一个很难想象的低产量。

《千万别丢下我》-克隆人悲伤童话

《千万别丢下我》-克隆人悲伤童话

《千万别丢下我》:克隆人的悲伤童话28岁的女子凯西自幼生活在校风严谨的寄宿学校黑尔舍姆,汤米和露丝是她最重要的两个朋友。

少男少女们在英国乡间那温暖阳光的沐浴下,度过了人生最青涩浪漫的时刻,也收获着真挚的友情。

然而某天,少男少女们却从露西老师的口中得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黑尔舍姆的终极目标是将他们培养成器官捐献者,他们必须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直到年轻的生命之花凋零。

虽然满腹苦涩,但是他们很快就接受了这样的命运。

因为他们从小就被灌输与常人不同的观念:自我意义的实现即是捐助器官给他人。

他们遵循着这一理念生活,伤感地送走因捐赠器官而死亡的伙伴,默默等待自己的宿命,内心里却有着低沉的回音——别让我走。

影片《千万别丢下我》(never let me go)根据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的作品改编。

虽然同样以克隆人为题材,但相比于《逃出克隆岛》浓重的商业气息,导演马克·罗曼尼克在《千万别丢下我》中用诗一般的田园美景和充满梦幻的配乐掩盖了影片原本应该有的悲伤主色调。

一群从小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当他们渐渐长大以后才发现自己的存在是为了“捐献”,捐献器官、捐献生命、捐献自己,而他们能够保留的只有自己的感情。

他们也想逃走,但是却不知道逃去哪里,因为这是一个关于克隆人的童话,童话故事里总有许多应该做但却无从下手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白雪公主要去吃那个红苹果?为什么灰姑娘不去捡回水晶鞋?因为这是童话,童话要有一个起因,还要有一个不得不这样做的理由,就是宿命。

所以,注定要捐献器官的孩子们没有逃跑的终点,他们注定要变成别人身体里的一部分,因为这是童话故事里的宿命。

电影沿用了小说中以主人公凯西的视角作为主要视角的表现手法,减淡了克隆人、器官移植等有着尖刻的伦理争论的话题,尽管有一个科幻的大背景,但是实际上故事里更多的还是关于感情和命运的描写。

三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凯西、汤米、露丝,在自我认识互相相处的过程中,渐渐发现生活与周遭的异样与畸形,就像电影的名字一样,他们在心中默默吟唱着“never let me go”(别让我走),别让我离开美好的童年,我不愿意离开田园般的生活,我不愿意忘记纯洁真挚的友谊。

浅析石黑一雄《别让我走》中的情感共鸣

浅析石黑一雄《别让我走》中的情感共鸣

浅析石黑一雄《别让我走》中的情感共鸣【摘要】石黑一雄的《别让我走》借克隆人凯西·H 的陈述,用极其伤感的笔触呈现了人类移植器官的克隆人的世界。

本书探讨的是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探讨的是人的灵魂之所在,人的生命到底可不可以被限定存活的目的,人的价值到底是在于「自由的灵魂」,还是命定的奉献。

情感上的共鸣让我们深思生命的平等价值以及反思超前科技带来的后果。

【关键词】石黑一雄;《别让我走》;克隆人;生命价值著名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长篇小说《别让我走》(Never Let Me Go)故事从一所奇怪的学校展开,学生们在“监护人”的细心照看下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校方非常重视学生的健康问题,禁止所有人吸烟,相反的,在青少年性教育方面却采取少见的开明政策。

在这样的环境中,男孩与女孩们发展出了有别于恋人般的伙伴关系。

比起性爱,他们浪费更多时间编织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神化——在各种对于“监护人”的生活、神秘捐助者的身份以及未来命运的猜想中,时间缓缓流逝。

当主人公们获悉自己被学校欺骗,而真实身份是克隆人时,他们心中并未激起任何激烈的情绪。

因为真相早在校园时代心理卫生课时已经到来,此时此刻所发生的一切,没有一件是在意料之外。

对读者而言,在了解主人公们生而为人的使命实际上是为大型手术提供必要的配件这一点时,故事也进入到了高潮阶段。

石黑一雄随即插入了一段宛如田园诗般的生活描写,紧接着,死亡的阴影就落在了“捐助者”与“捐助者看护”这两个不同身份的克隆人身上。

小说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描写凯西·H,汤米·D和露丝等一群儿童在英格兰乡间的寄宿学校高贵和又谨慎的学习生活;第二部分离开黑尔舍姆学校后寄居在一个被称为“村舍“的地方,进入一个过渡期,也就是等待捐献时期:等待成熟,不管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再被送去培训,前往康复中心正式称为器官的“捐献者”;第三部分描写大部分小说人物步入生命的最后阶段:终结,即石黑一雄在小说中时常用的词:complete。

无处可逃的人生———评《别让我走》

无处可逃的人生———评《别让我走》
学校生活本质 上其 实是 一 种监狱 服 刑 , 不 仅 生活 空 间被隔离 , 人 身 自由也受到 了制 约。 黑尔舍姆在 外部 空 间对克 隆人 实行 了控 制 , 另

这么表现。从某种角度来看, 村舍其实是黑尔舍姆 的另一种类型, 一个集合了各种不同地方克隆人 的
封 闭集 中营。而疗养 院则 是更大层 面上 的一 个黑尔 舍姆 , 这 时监 护人变成 了医生和护士 , 克隆人 依 旧生 活在 “ 监狱 ” 里, 只是 这个监 狱 的空 间更 大 。在 疗养
J o u na r l o f Z h e n g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A e r o n a u t i c a l I n d u s t r y Ma n a g e me n t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亮的地方” , 在主人公凯茜看来 , 在黑尔舍姆度过童
年是一件 “ 多 么幸运 ” 的事 。然 而 , 这 种悠 然 的生 活 却处处显露着 神 秘 和玄机 , 他们 从不 和外界 有 任何 交往 , 生存空 间处于封闭状态 , 同时被封 闭 的还有他
的待遇 , 当这些人明白自己的命运后 , 他们为什么不
逃跑 呢? ” 菲利 普提 出的这一疑 问引起大批学者 的共
鸣。泰特认为, 克隆人不逃表 明了无论是克隆人还
是人类 都终将 难逃 一死 , 这 才是 作者 石 黑一 雄 试 图 传达 的意 图。国 内学者浦立 听则从福柯 的权 力话语 理论 出发 , 认为 人类 使用 规训 的手段 使 克 隆人 变成 驯服 的群体 , 丧 失 了反抗 的精 神 。本 文 将从 三 个方

拨开语言的迷雾——试析石黑一雄《别让我走》的反讽意蕴

拨开语言的迷雾——试析石黑一雄《别让我走》的反讽意蕴

小说的重要题材 ,石 黑一雄 的 < O J J  ̄ 让我走》 ( N e v e r L e t Me
G o , 2 0 0 5 ) 即是如此 。克隆人凯茜作为叙事者追溯 了自己过 去的生活经历 以及 与好 友汤米 、 露丝之间发生的故事 , 他们
出现 时 , 读者并不理解它们的真实意义 ; 当凯茜 回忆 起在黑 尔舍 姆的生活 和她的两位好友 , 并说 “ 那 是我第一次 明 白,
在英语文学界颇负盛名。关 于石 黑一 雄及 其作品的研究 已 有很 多 , 但就其作 品中的反讽进行 的探讨 尚不多见 。《 别让 我走 》 中的言语反讽 、 情 景反讽 、 命运反讽 、 制度 反讽 贯穿始 终 ,揭示 了人类对克隆人的压迫以及隐藏其后的人类 中心
捐献身体器官 , 最终走 向死亡 的悲惨宿命 。A a r o n R o s e n f e l d 曾经指出 : “ 科幻小说中很多指向未来 的历史通 常是对我们 现状和 目前社会的批判 , 这种小说是为现在而作 。” 因此 , 小
停下来思考和 回忆 ” 时, 读者也不确信事实是否如她所言。
生命 历程 。 小说 中意 义繁 丰 而方 式 隐 曲的 言语 反 讽 、 情景反讽、 命运反讽 、 制度 反 讽 贯 穿 始 终 , 体 现 了人 类 对 克 隆 人 的 无情 压
迫 以 及 隐 藏其 后 的 人 类 中心 主 义和 社 会 霸 权 构 建 , 彰 显 出显 著 的批 判 功 效 。反 讽 消解 了文 本 的袁 相 , 促 使 读 者 识 破 事 实 的 真
讽试 图 “ 揭示 人表 里不一 的技巧 ,这是文学 中最普通 的技 巧, 以尽量少 的话包含尽可能多的意思 , 或者从更 为一般的
反讽并非要阻碍读者 了解真实的意思 ,而是要 吸引读 者的 积极参与 , 使 其主动识破 言外 之意 , 并享受 阅读 和思考 的乐 趣。 《 别》 中的言语反讽主要体现在语境误置上 。 布鲁克斯认

Never Let Me Go赏析

Never Let Me Go赏析

Never Let Me Go赏析李维【摘要】Never Let Me Go(《别让我走》)是英国日裔小说作家石黑一熊的全英文作品.从写作风格、语言特点和著作的意义三个方面赏析这篇英文原著,对研究科幻题材英文小说具有一定意义.【期刊名称】《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1)003【总页数】3页(P50-51,75)【关键词】英文小说;欧美文学;英语语言赏析;科幻题材【作者】李维【作者单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许昌 46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Never Let Me Go的作者石黑一熊1954年出生于日本长崎,五岁随父母定居英国。

他作为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与奈保尔、拉什迪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日本作家以非母语写作,其文字描述叙事特点有别于其他一些通俗易懂的欧美著作[1]。

在小说中,作者以平淡典雅的口吻描述了一个发生在20世纪中叶,以伦敦为虚拟背景的科幻故事。

通过主人公卡茜的回忆,讲述了她从小出生的环境,小伙伴日渐变质的友谊以及隐约可预见的人生宿命。

一、写作风格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从主人公卡茜的回忆开始。

叙事色彩浓烈,穿插着悬疑的转折情节,一步一步地揭开整个故事的残酷真相。

其中各种推动情节发展的细节描述,为故事添彩不少。

三十一岁的卡茜是一家医院的看护,专门负责器官捐献者的生活起居和心理安抚工作。

卡茜非常负责也很享受这样的护理工作,生活一直都很平静直到她成了童年的小伙伴露丝的护理人员。

这开始正式勾起了她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卡茜的童年在英格兰东南部海尔森一所寄宿学校度过,其间结识了小伙伴露丝和汤米。

在这里所有学生接受的教育和普通学校无异,有文学课、数学课、绘画兴趣课和体育课。

小说的写作风格细腻朴实,用了大量篇幅描写了学校的美好场景,学生们私底下对教师们的评价,学生们吵闹但是有规律的日常生活,小伙伴之间的微妙友谊等,让读者感觉这个故事就是真实发生在20世纪中叶的典型英国寄宿学校。

解析《别让我走》中人物凯茜的心理创伤

解析《别让我走》中人物凯茜的心理创伤

解析《别让我走》中人物凯茜的心理创伤摘要:《别让我走》是一部科幻小说,讲述了克隆人的捐献历程。

本文以创伤理论为基础,以小说的主人公凯茜为例,分析了小说人物经历的创伤问题。

论文主要从创伤症状、产生创伤的原因、治疗创伤这三个方面入手,揭示出这部小说的创伤主题。

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创伤性解读,意在指出克隆技术和社会权力机制的不足,从而引起社会对受创人群的广泛关注,并唤起大众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关键词:《别让我走》;石黑一雄;创伤前言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1954-),是一位日裔英国小说家,与鲁西迪、奈保尔并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其文风细腻优美,题材新颖别致,几乎每部作品都得到了专业文学领域的赞誉。

其长篇小说《别让我走》(Never Let Me Go,2005)一经出版,即获得各种好评。

当年就获得英国布克奖和美国图书评家协会奖的提名,次年又获得美国亚历克斯奖和意大利塞罗诺文学奖小说奖。

这部作品还被《环球邮报》、《时代》周刊、英国广播公司等多家媒体列入年度最佳图书。

并于2010年改编成同名电影。

小说讲述了克隆人的成长历程,透过这一过程,不难发现故事背后所隐含的人物心理创伤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二十一世纪,“创伤”一词变得不再陌生。

它不再单单涉及医学领域,已经渗透到人类学、哲学、历史学及文学等众多领域。

从创伤理论的视角来审视文学作品,愈发受到关注。

就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对《别让我走》的研究主要涉及叙事手法,身份问题,伦理思想,反乌托邦等方面,而对这部作品的创伤性解读研究较少,所以有一定的研究空间。

笔者将以小说叙事者凯茜为例,来解读人物的创伤。

美国学者凯西・卡鲁斯在《沉默的经验》一书中首次提及创伤理论,她认为“创伤描述了一种突发的或灾难性的事件所具有的压倒性经历,其中,对事件的反映往往以延迟的、无法控制的各种幻觉和其他干扰性现象的重复出现方式发生”。

[1]11 因为创伤具有延迟性,因此很多人认为,“创伤的症状来源于创伤记忆而不是创伤事件本身”。

论石黑一雄《长日留痕》与《别让我走》主人公形象

论石黑一雄《长日留痕》与《别让我走》主人公形象

论石黑一雄《长日留痕》与《别让我走》主人公形象石黑一雄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长日留痕》与《别让我走》都以其深刻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闻名。

下面将分别对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形象做一些探讨。

《长日留痕》的主人公是山田让一。

他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平凡而又无奈地生活在东京的一个城市中。

山田让一的生活很乏味,他每天按时上班,下班后回家照料妻子,然后无所事事地度过每一天。

他对生活充满了无力和怨恨,感觉自己像是被困在了与世隔绝的囚笼中。

在《长日留痕》中,山田让一的形象是典型的中年危机的代表。

他的内心深处充斥着对生活的失望和对自我的质疑,他感觉自己的生活毫无意义,渐渐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石黑一雄通过对山田让一的日常生活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无力和无望的情绪。

与《长日留痕》中的主人公形象不同,《别让我走》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耕平的中年男子。

耕平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右腿,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变得消沉而又暴躁,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不满和愤怒。

耕平的形象在《别让我走》中显得更加荒诞和颠覆。

他的内心充斥着对生活的痛苦和对世界的不满,他感觉自己虽然还活着,但却已经丧失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他对周围的人和事都充满了怀疑和愤怒,他渐渐变得孤僻和悲观,一切似乎都失去了色彩和意义。

通过对《长日留痕》和《别让我走》中的主人公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石黑一雄对人物内心状态的描写是非常细腻和深刻的。

他通过对这两个中年男子的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展现了生活对于灵魂的撕扯和伤害。

他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无奈和痛苦,以及人性的扭曲和脆弱。

这些形象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让我们对生活和人性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石黑一雄新时期小说的社会伦理关怀

石黑一雄新时期小说的社会伦理关怀

石黑一雄新时期小说的社会伦理关怀作者:王凯顾梅珑来源:《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9年第05期摘要:諾奖作家石黑一雄的作品始终饱含浓厚的伦理色彩,尤其是其新时期小说《别让我走》《小夜曲:音乐与黃昏五故事集》《被掩埋的巨人》等对伦理问题的关注已拓展至社会层面,并展现出时空上的内在连贯性:回望历史的余烬,战争社会中的正义追寻显出悖谬;聚焦现实的危机,经济社会中功利主义的渗透无处不在;面向未来的隐患,科技社会中的人性受到工具理性的严峻挑战。

统观这三部作品,石黑一雄倡导和平、抵抗异化、警惕科技的社会伦理关怀得到了深刻呈现,富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石黑一雄;新时期小说;社会伦理关怀;现代性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9)05-0019-06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1954—),英籍日裔作家,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与拉什迪、奈保尔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石黑一雄生于日本,长于英国,从小就有保持距离观察周围的习惯,“会思考‘错误的做法’‘正确的做法’‘不好的行为’等这些问题。

”[1]106其作品饱含浓厚的伦理色彩,绝非偶然。

而从西方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上说,其伦理创作则与这个时代的文学创作互文。

回首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让世界满目疮痍,现实世界中的价值失序进入文学世界,不断加速的现代化进程则进一步动摇了价值的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对价值的消解暗合了时代潮流,一度风靡。

而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学批评界出现的“伦理转向”,释放出学人试图重构价值秩序的信号,也暗示了西方文学自身的走向,“人类在重新寻找信仰、理想,共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原则,这些体现在文学创作上便是重返道德关怀”[2]。

石黑一雄已出版作品八部,就前五部来看,其伦理研究主要围绕个体、家庭两个层面展开,且以单篇作品研究为主1,而进入新世纪后所发表的三部作品则明显溢出了这两个层面,抵达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并分别指向历史、当下及未来。

论石黑一雄《长日留痕》与《别让我走》主人公形象

论石黑一雄《长日留痕》与《别让我走》主人公形象

论石黑一雄《长日留痕》与《别让我走》主人公形象石黑一雄是日本著名作家,他的作品《长日留痕》和《别让我走》都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人物描写而闻名。

在两部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各有特点,展示了他们在逆境中的坚韧和追求真理的勇气。

《长日留痕》的主人公是太宰治,一个生活在1950年代日本的作家。

他被描述为一个内心痛苦、颓废的人物,深受抑郁和自杀的困扰。

太宰治在小说中反复表达了对自己生活的不满和对死亡的渴望。

尽管如此,太宰治仍然保持着对文学的热情和对真理的追求。

他以自己的文字描绘了日本战后社会的阴暗面,用尖锐的笔触刻画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助。

他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也使人们深思生命的意义和现实社会的问题。

《别让我走》的主人公是叶葆青,一个年近四十的普通上班族。

他被描绘为一个平凡而庸碌的人物,生活中的各种不顺使他备感压力和焦虑。

叶葆青的形象展示了现代都市人的普遍困境和内心的急迫。

他努力追求物质生活的也在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的意义。

尽管叶葆青在一段时间内陷入了迷茫和困境,但他最终找到了向前的动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的形象给人们带来了对生活意义的思考,启发人们珍惜眼前的幸福和追求内心的满足。

无论是太宰治还是叶葆青,他们的形象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的人物塑造充满了现实主义的风格,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角色的心理和生活细节。

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经历使得他们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引发读者的深思。

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石黑一雄刻画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同时也反映了对真理和意义的探索。

他的作品让人们思考生活的真谛,为人们提供了对自身和社会的思考和反思的机会。

石黑一雄的《长日留痕》和《别让我走》中的主人公形象都展示了作者对人性和生活的深刻见解。

无论是太宰治还是叶葆青,他们都是那个时代和社会的缩影,他们的形象引发了读者对人生意义和社会问题的沉思。

石黑一雄的作品通过细腻而深入的描写,让人们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论石黑一雄《长日留痕》与《别让我走》主人公形象

论石黑一雄《长日留痕》与《别让我走》主人公形象

论石黑一雄《长日留痕》与《别让我走》主人公形象石黑一雄的小说《长日留痕》和《别让我走》都是以中年男性为主角,描绘了他们在面临生活困境和自我迷失时的内心挣扎和对自己身份的追寻的故事。

本文将以1000字论述两位主人公的形象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长日留痕》的主人公是40岁左右的小技术员本吉,他失业多年,无法找到稳定的工作,只能四处漂泊。

在他与妻子离婚后,他靠着一份临时工和偶尔的写作来维持生计。

本吉是一个寡言少语,孤独而内向的人,他时常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对生活感到迷茫。

他对世界的观察细腻而敏锐,对人性的深度洞察引发了读者对于现代社会人性的深入思考。

他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冷静,展示了一种执着和意志力,他不甘于被现实击败,努力去寻找自己的存在感。

本吉的形象为无数在求职过程中受阻的人们贴上了一张面孔,反映了现代社会失业问题的普遍性和残酷性。

《别让我走》的主人公是中年作家太郎,他的妻子在一次车祸中失踪,使得太郎的生活陷入了混乱和孤独。

太郎是一个非常敏感而复杂的角色,他痛苦地追问自己和他人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他不断地反思人生和写作的意义,对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产生疑惑和质疑,试图通过写作,寻找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

太郎所代表的是当代个体的迷失和矛盾,以及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身份和价值感的困难。

太郎对于现实的责任感和对于写作的热诚,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个体在追寻自我意义和存在感的过程中的痛苦和努力。

无论是《长日留痕》还是《别让我走》,石黑一雄都以普通人的形象展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失落和挣扎。

他们面对困境时所展示出的坚韧和努力,让读者感到共鸣,思考自己在类似情境中的反应。

石黑一雄通过他们的形象塑造,呈现了对于社会困境和人性追问的苦思和思考。

接受美学视角下石黑一雄小说书名的翻译——以《长日将尽》和《莫失莫忘》为例

接受美学视角下石黑一雄小说书名的翻译——以《长日将尽》和《莫失莫忘》为例

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108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2期一、接受美学概况20世纪60年代末,德国康斯坦兹大学教授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最先提出“接受美学”的概念。

后经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的共同发展,成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影响深远的一个理论流派——接受美学流派。

它强调读者在文学研究中的主体地位。

在姚斯看来,“读者是文学研究的中心点也是出发点,无论是在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还是审美价值上,读者对于该作品的反应和接受程度尤为重要,并且文学创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互动的过程。

”[1]接受美学冲击了先前的以“文本”和“作者”为中心的传统文学研究理论,开拓了文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姚斯的主要观点“期待视野”认为读者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是文学的消费者,他们对于即将消费的文学起重要的能动作用[2]。

读者在阅读文学之前,就对要阅读的文字有一种审美期待,这是因为读者在之前就已积累了相关的文学审美。

伊瑟尔则提出了“召唤结构”。

该观点认为一部作品的真正价值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有意的留下“空白”或制造“不确定”,“都会激励着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那么读者在无形中也被赋予了构成该文学作品意义的权利”。

[3]二、石黑一雄及其小说书写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于2017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被读者们誉为“史上最好读的诺奖作家”。

因其移民身份,他常常被纳入少数族裔作家中。

但事实上,石黑一雄更愿意读者称他为“国际作家”,“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产生共鸣”。

[4]石黑一雄曾提出“为挪威人写作”的创作观念,即小说以全人类为目标读者,关注“人”本身的问题。

在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背景下,石黑一雄的小说呈现出文学话语不确定性的特点。

其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小说叙事的不可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黑一雄《别让我走》NeverLetMeGo
我不认为这本书是在探究未来医学的伦理道德,它讲的还是面对死亡,无力回天的哀婉。

然而,作者有本事把那些平常人虽然也能感受到的却总也表达不出来的情绪和感叹用简单的词句轻而易举地就给勾画出来了。

譬如,下面的英语单词大概现在的小学生都能准确无误地翻译出来吧,但这就是本书的关键字而且所承载的内容回味无穷。

主角的原型叫“possible”;长大后他们的职业路径是“carers”以及“donors”;给他们上课的是“guardians”而不是“teachers”;在经历至多x次“donation”后,主角会“completed”。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新闻说有x个裸男空降某家快餐店,吓坏了和父母一同就餐的小朋友。

警方随即展开调查,希望能惩治这伤风败俗的行为。

猜想现在的学龄儿童没有活生生地见过成人肉体的机会(我这一代大概都在浴室里经历了劈头盖脸的洗礼),但在州立美术馆里有的是不穿衣服全身赤条条的仙子仙女安琪儿,也常常在那里遇见一班班的小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观摩学习。

虽然或许有家长私底下觉得某些雕塑油画的尺度过大,但估计没有一个大人胆敢用这样的理由向老师请假。

举这个例子不是用来论证色情和艺术的差别,想要讲的是,无论身处在哪一个时空,都有一些不可言说的禁忌。

这些禁忌好比是“皇帝的新衣”,大家心知肚明却不可以或根本不可能自由地公开讨论。

这些禁忌中有些是过了特定年龄段后就无所谓不在意了,譬如NeverLetMeGo中Ruth的铅笔盒究竟是不是Guardian 送的?Cottages里的同学是不是真的读完《战争与和平》?就属于这一类。

但还有些禁忌,它们至关紧要和生命连为一体,可又因为太象那沉甸甸的成熟肉身,很难既不惊吓又不歪曲地去教给涉世未深的小孩子。

更何况有些人年纪很大很大了,心里面还住着个小孩。

Theproblem,asIseeit,isthat you’ve beentoldandnottold .You’ve beentold,butnoneofyoureallyunderstand,andIdares ay,somepeoplearequitehappytoleaveitthatway.
可是,孩子慢慢地长大,距离早就规划好的职业道路越来越近,所以Hailsham学校一些可怜的“guardians”只好含含糊糊地模棱两可地暗渡陈仓似地在上课里抖一点在游戏中漏一些,帮着他们隐隐约约地犹如盲人摸象般地做好心理准备。

当帷幕拉开,显露出最不堪入目的真相——不能去好莱坞当明星不能进办公室当白领不能在超市里作收银员,只可以成为
“carers”成为“donors”。

囿于其间的人物哭过之后就无可奈何地接受了,他们甚至不打算去找Guardian作番小小的抗争,只希望能尽快地“complete”。

本书结尾和最近刚听完的童书HarryPotter一样,俗气得令我气恼——生命有限,情谊无价,记忆永存。

作者写了几百页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最后一页还是要绕回“爱是永恒”大放光明,这种处理手法,在我看来也是种禁忌。

Whenwelostsomethingprecious,and we’d lookedandlooked andstill couldn’t findit,thenwe didn’t havetobecompletely heartbroken.Westillhadthatlastbitofcomfort,thinkingoned ay,whenweweregrownup,andwewerefreetotravelthecountry,we couldalwaysgoandfinditagaininNorfolk.
我的Norfolk就是Mayweallbegoodcarersbeforewecomplete.你的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