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梦魇淹没:评石黑一雄《无可慰藉》
双重文化背景下的石黑一雄
科 技 视 p. -
科技・ 探索・ 争鸣
双重文化背景下 的石 黑一雄
谭 秋 平 李文 军 ( 宁夏 大学 外 国语 学院 , 宁夏 银 川 7 5 0 0 0 0 )
f 摘 要】 石黑一雄 是 当代 著名的少数 族裔作家, 被称 为英国文坛 “ 移 民三雄” 之一 。 作为移民作 家, 他的创作经历 了从描 写故土到 国际化 写 作的 迹 . 移民经历和英 日双重文化背景影响着他 的创作 目的与主题 。 与故土 文化的疏 离、 文化的失根使他 通过以故 乡为题材 的写作 来寻找心 灵的慰藉 . 但也造成 了故土读者接受障碍。文化 身份的失根使石黑一雄将视野转向 国际化 , 探 索人 类共同面临的主题 与困境 。 石 黑一雄 最 负盛 名的小说《 长 日留痕》 获得 享有英 国文学最 高荣誉的“ 布克 奖” 。目前 , 他 已跻身 当代英国最著名的小说 家之 列 , 与拉什迪和奈保 尔并称 “ 英 国文 坛移 民三雄” 、 他 的作品 已 被 收录国 内外多部 文学史和小说 史, 而且 占据 重要地位 。 2 0 0 8 年 英国《 泰 晤士报》 将石黑列入“ 1 9 4 5 年以来英国最伟 大的 5 0位 作 家 ’ ’ 名 单 。他 的作 品 被 翻 译 成 四十 多种 语 言 , 出版 发 行 于各 国。
1 9 5 4年石黑生于 日本长崎 。早年他住在祖父家中 , 祖父家的武士 剑和家族旗帜~直 留在他记忆深处 . 深受 日 本传统 文化 的熏陶。 1 9 6 0 年. 石黑的海洋生物 学家父亲 应邀 到英 国北海 石油工地工作 , 六岁 的 石黑 随父母迁往英 国 石黑及其家人并没有把这个新的 国家 当做久居 之地 . 并 打算几年后 回 日本 石黑一直认 为他会 回到 日本 . 那里有他的 文化根源 和情感纽 带。后来 . 父 亲事业 的稳定使 暂居变成 了永久性移 民. 石黑不得不适应 这个陌生 的国度 . 并开始 在这里找到 自己的文化 身份 . “ 这个年仅 五岁多一点 的男孩突然开 始了一种全新 的生活 …… 仿效 周嗣的小伙 伴 , 学 着做一个英 国男孩 ” ( 钟 志清 . 3 4 ) 。 村上 春树曾评论道 : “ 石黑一雄的头脑塑造 于英国 , 但他的思想却 形 成于 日本” ( s h a f e r . 1 9 9 8 : 4 0 ) 。 实际上 . 移民经历致使石 黑陷入 文化家 圃和身份认同的困境 在一次访谈录中石黑表示 其创作 过程更 多的是 捕写关于悔恨 和忧郁 . 关 于在成长 的年纪 突然与 日 本. 特别是与祖父 深 厚情感 的割裂 石黑的移民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着他 的创作 主题 和人物塑造 : “ 石黑属于背井离乡的那一 类作 家 . 他极具 同情地刻 画了 带着伤痛 的人们 . 他们试 图寻 回自己的灵魂 . 寻找 能使 自己感受 到家 的途径 或许正是他 自己早年的移民处境造就 了其笔下情感疏 离的人 物” ( wo n g 2 0 0 5 : 6 ) 。在他的记忆里珍藏着关于 日本 的记忆一 “ 回忆 、 思 考和想象的混合体” 与 日本 家园的疏离 以及 作为异域 文化的他者 的失 落在很大 程度 决定 了石黑对文学创作 的看法 . 他曾称写作 是一种慰藉 与祖 国情感 纽带 和意识 形态的割 裂以及 自我身份 和语言的丧 失使他成为异 域文 化 中的边缘人 , 构建一个满足 自己情感需要 的世界成 为一 种必要的补 偿。 石黑的文风细腻 、 淡雅 , 笔触伤感 . 心理刻画深刻 . 透露着 日本文学 的特质 。石黑的写作“ 源 自错位和孤立的经历 ” ( S i m 2 0 1 0 : 1 4 ) 。他本人 也承认正是移 民激发 自己将写作作为职业 : 对我来 说 . 日本是个非 常重要 的地 方 . 因为我 总想 着有天会 回到 那儿 , 可是最终我再也没能 回去。 那个被称之为 日本的地方是记忆 、 猜
石黑一雄8部小说中文版出齐
龙源期刊网
石黑一雄8部小说中文版出齐
作者:
来源:《文学教育》2018年第09期
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2017年荣获诺贝尔奖以来,其作品在中国市场受到欢迎。
《莫失莫忘》(即《别让我走》)中文版日前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至此,石黑一雄授权中方的全部作品《远山淡影》《无可慰藉》《浮世画家》《小夜曲》《被掩埋的巨人》《我辈孤雏》《长日将尽》《莫失莫忘》均已出版问世。
“揭示出人类充满激情的力量,以及面对晦暗不明的世界的痛苦”,这是瑞典学院将201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石黑一雄时对他作品的评价。
石黑一雄在写作题材上跳跃很大,几乎没有一部作品是重复的。
1989年出版的《长日留痕》讲
述了一位英国管家在二战后回忆自己在战时的职责与恋情;1995年的《无可慰藉》追随一位
知名钢琴家在欧洲小镇进行演出的诡谲经历;5年后的《上海孤儿》讲述一名英国侦探调查在上海度过的童年发生的一场疑案;2005年,《莫失莫忘》(《别让我走》)又跳到了1990年代的英国,聚焦一个培养克隆人的教育机构里少男少女追寻身世之谜的故事。
创作近40年,石黑一雄写了8本小说。
对于一个职业作家,这是一个很难想象的低产量。
石黑一雄故事日本文学的奇幻世界
石黑一雄故事日本文学的奇幻世界石黑一雄故事:日本文学的奇幻世界石黑一雄(Haruki Murakami)是当代日本文学领域中备受瞩目的作家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闻名于世。
石黑一雄的作品融合了现实与奇幻的元素,创造出了一个充满谜团和悬疑的世界。
在他的小说里,读者可以穿越时空,解读隐藏在现实世界背后的深层意义。
本文将介绍石黑一雄的故事以及他给日本文学带来的奇幻世界。
第一部分:神秘的现实石黑一雄的小说往往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展开,他们生活在日本乡村或城市的边缘。
故事以一种平淡而真实的方式开始,但很快陷入了世界的神秘和奇幻之中。
在石黑一雄的小说中,现实和幻想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人物们开始遭遇奇怪的事件和超自然现象。
例如,在他的作品《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主人公某一天突然发现城市的动物逐渐消失。
然后,他的女友也神秘地消失了。
主人公为了寻找她,踏上了一段奇幻之旅,穿越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冷酷仙境。
在这个奇特的世界中,他遇到了各种离奇的人物和事件,同时也揭示了他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第二部分:时间与记忆的迷宫石黑一雄经常将时间和记忆作为他故事的核心主题。
他以非线性的方式叙述故事,通过交叉剪辑和回忆的方式,建立出一个错综复杂的时间和记忆迷宫。
在他的小说《1Q84》中,他引入了两个平行的现实世界,一个是1984年的日本,另一个是一个类似于1984年的世界,但存在着不同的规则和神秘生物。
两个主角,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各自穿越到这个平行世界,并逐渐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以及自己的真实身份。
通过复杂的时间跨越和错综复杂的情节,石黑一雄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世界。
第三部分:孤独与人际关系的探索除了奇幻元素,石黑一雄的小说还深入探讨了人际关系和个人内心的孤独感。
他的角色通常是孤独、内向的个体,他们与周围世界的联系脆弱而复杂。
他们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痛苦,同时也追求着与他人的真实的连接和理解。
在《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渡边以年轻人为中心的故事展开,他与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之间展开了爱情与友谊的纠葛。
琳达·霍华作品
琳达·霍华作品琳达·霍华琳达·霍华,美国当代浪漫言情小说作家,该作家的具体资料暂无。
本站收录了琳达·霍华的作品共有13部。
作品目录《彩笔魅影》九月三日,万里无云的晴天,夏季的炎热逐渐远去,冬季的寒意尚未来临。
施施在超市停车场里停好车,但蔚蓝的天空使她一下车就愣在原地,彷佛不曾看过天空般仰头呆视穹苍。
她确实没有看过如此的蓝天。
施施这辈子最懂的就是色彩,但她从未见过这种色调的蓝。
任何天空都不该蓝得如此深浓和不可思议。
但在这晴朗的日子里,天地间的雾噩消散,使她前所未有地接近宇宙边缘,近得让她觉得快要被吸进那一望无际的蔚蓝里.《迈肯雷的任务》乔尹.麦肯雷上校伸手轻触机身,修长的手指如同爱抚情人般轻柔。
机身暗色的金属外壳触感平滑,不同于他所飞过的任何战斗机,这份差异却令他痴迷。
他知道机身是种革命性的新型化合物;主要成分是热塑性塑料,石墨和一种强度与延展性都远胜于钢材的人造蛛丝,这意味着她能经受更强的外力,优于任何以往建造的飞行器。
他能理性地理解这一点,可她是如此鲜活,感性上他也能意识到她的优越。
她的触感不像金属,可能是因为蛛丝的关系,可摸起来真的不冷,不像其它的飞行器。
《永远爱你》凯琳站在侯机大厅,等得有点无聊了,于是她把旅行包放到脚边四处张望,希望可以在候机大厅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无论是谁,只要她认识就行。
休斯顿洲际机场里挤满了外出渡假旅行的人,今年的阵亡战士纪念日加上周末双休算算是很长的假期,很多人都选择了外出。
拥挤的人群推搡得凯琳前俯后仰,她不得不后退了几步,让自己不要挡着他们的路。
懒得弯腰提起旅行包,于是她用脚推着旅行包跟随自己“转移阵地”。
她的航班并没有提前到达啊,为什么到现在都没有人来接机呢?她不禁有点气恼,这是她离家三年以后首次回家,至少莫丽会——《寂寞的狼》麦渥夫(注:渥夫原义为狼)一夜辗转难眠,伴着他的是明亮的圆月映照下的空枕。
他的身体疼痛,一个健康男人来自性需求不得满足的疼痛,而数小时反侧只更增他的挫折感。
《三国演义》点评
《三国演义》品、平、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看惯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品读篇(根据自己的善恶和智商去看待)品三国不如品曹操,品三国不如品诸葛。
曹操和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主线。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历史的发展。
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我认为此二人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一下。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曹操是演义中描写的最真人,相反诸葛亮则是描写的最假人。
东临碣石观沧海,秋风萧萧,吹不落治世能臣赤子心。
星河灿烂波涛涌,淫雨霏霏,飘不尽乱世枭雄慨以慷。
曹操的真性情在演义中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他给我的感觉是他是一个矛盾的男人,很难让人理解。
但这个人却很真实。
他是市井里的小混混,身矮貌丑,恶名远播。
他好色,喜欢漂亮的姑娘。
他曾经差点因为泡妞而送命,但捡了条命后也并没有改变他的私生活作风不检点问题,正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我觉得这算不上他好色无耻只能说他敢作敢当,这正是他真性情的表现。
他爱才又忌才,他求才若渴却又见不得别人对他了如指掌。
他无情又多情,他杀人如麻却又感怀白骨露于野。
他韬光养晦却又锋芒毕露﹑他狡猾奸诈却又聪明可爱﹑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却不属于知识分子﹑他豪爽无边盖世英雄却又婆婆妈妈奸相毕露。
这些在演义中都表露无遗。
他是个全才,在政治﹑军事﹑文学都是成就斐然。
纵观三国风云人物,他无可匹敌。
他一统北方,平息了战乱,救百姓于水火。
行屯田制,兴修水利,带动了农业的发展,抑制豪强,使统治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不管是自己招揽的还是从别人家那里骗来的,抑或是投降的,反正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以在他手下干活。
他爱读兵法也爱写兵法,像是“空城计”那种虚张声势的计策就是他发明的,而不是诸葛亮。
他能写能说,他喜欢作诗,而且很多作品都传唱千古。
可以说他在文学上的功绩不亚于他在政治﹑军事上的成就。
缺失的亲情扭曲的爱情——论《无可慰藉》中的家庭伦理困境
缺失的亲情扭曲的爱情——论《无可慰藉》中的家庭伦理困境高淑贤【摘要】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的《无可慰藉》突破过往只对某一特殊群体家庭伦理困境的关注,而是将其放置到了整个社会复杂背景下,通过对小说中一个个陷于伦理困境的家庭故事的书写,描绘了一幅亲情纽带式微、家园意识淡薄、夫妻关系冷漠扭曲的现代社会荒原,体现了作家对现代社会人类整体生存困境的深层思考.【期刊名称】《菏泽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40)004【总页数】5页(P33-37)【关键词】石黑一雄;《无可慰藉》;家庭伦理;伦理困境【作者】高淑贤【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临汾0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作为当代著名的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同拉什迪(Salman Rushdie)、奈保尔(V.S.Naipaul)被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自发表小说以来便获奖无数,曾获得1989年布克奖、大英帝国勋章、法国艺术及文学骑士勋章等多个奖项,2017年更是一举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从处女作《淡山远影》中为了自身生活,牺牲女儿幸福,而困于自身需求和母亲伦理身份的悦子开始,到《浮世画家》中因无法适应战后日本政治经济转型,身处家中却感到格格不入、父女疏离的小野,《长日将尽》中沉迷于自身职业身份,个人身份遭到严重挤压,导致身份错位、伦理冲突悲剧的史蒂芬再到《被掩埋的巨人》中面对爱情背叛,徘徊于宽恕还是记忆之间的老夫妻碧翠丝和艾克索,石黑一雄的小说中从来就不乏对家与家庭伦理困境的关注与书写。
在其颇具实验性质的转型之作《无可慰藉》中,石黑一雄虽然在创作手法上采取了创新,文风也较先前更加荒诞梦幻,却仍旧秉承了其一贯对家庭伦理困境的关注。
如果说在之前的作品中,石黑一雄都是聚焦于某个特殊群体(战后移民、前军国主义分子、社会转型时期的英国大管家、亚瑟王时期的老夫妻),从单一的个人层面阐释家庭伦理问题的话,那么在《无可慰藉》中,石黑一雄将其对家庭伦理的思考放置到了整个社会这一背景下,通过对小说中一个个陷于伦理困境的家庭故事的书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亲情纽带式微、家园意识淡薄、夫妻关系冷漠扭曲的现代社会荒原,也敲响了一记警钟。
石黑一雄经典好看的书籍推荐
石黑一雄经典好看的书籍推荐1.《远山淡影》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原作名: A Pale View of Hills译者: 张晓意这是石黑一雄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技惊文坛的处女作。
小说以二战结束初期的日本为故事背景,描写居住在英国的寡妇悦子,因长女的自杀而回想战后在长崎生活的往事。
这是一段迷雾重重、亦真亦幻的回忆,回忆中并未直面战争的眼泪、鲜血与剧痛,却能感受到伤疤下那隐隐的哀痛。
“那种恐怖从未消失,但已经不再是傲骨的伤痛。
人是可能与任何恐怖的事生出一种亲密关系的,就如同是自己身上的一个伤口那样。
”石黑一雄这样写道。
作品表面平静,内里波澜,暗写虚刻,却能力透纸背,意在言外,令人低回不已。
2.《浮世画家》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原作名: An Artist of the Floating World译者:马爱农《浮世画家》是作家石黑一雄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获Whitbread奖并进入布克奖短名单。
本书同样以主人公的回忆为基调,以非凡的小说技巧生动地展现了主人公的回忆与思考。
主人公小野曾是位显赫一时的浮世绘画家,随着日本战败,曾经的军国主义帝国被自己点燃的火焰反噬,身为艺术家的小野也被自己的艺术理想所吞噬。
他恍若大梦初醒:原来整个日本民族的过去竟是在为一种荒诞虚幻的理想献身,他的艺术理想也真如其名称一样毫无根基,虚浮于世。
小说最后,画家小野走出了狭隘的画室,走出了那个狂热的帝国建构框架,逐个拜访故人,进行反思。
3.《长日留痕》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原作名: The Remains of the Day译者: 冒国安延续《浮世画家》的主题,他再度尝试写“荒芜人生”的主题。
三年后,石黑一雄的第三部作品《长日留痕》1989问世,并获当年“布克奖”。
他将背景置于英国乡间,主人公史蒂文斯作为一名追求完美的男管家,服务于达林顿府三十余年。
在此期间,他尽力使自己成为男管家中的杰出人物,追求这一阶层所特有的“尊严”,为此他压抑感情、否定自我,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国内外石黑一雄小说研究现状、问题及展望
国内外石黑一雄小说研究现状、问题及展望作者:彭威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22年第02期摘要:石黑一雄是当代英国著名小说家,于201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英国文学史上继V.S,奈保尔之后第二位获得该奖的移民作家。
本文详细梳理了国内外石黑一雄小说研究状况,对学界采用的主要研究视角、方法及理论进行了归类及分析,同时探讨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石黑一雄小说研究新视角、方法及思路,以期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石黑一雄;研究述评;移民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1954)是当代英国文坛著名小说家,于201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也是英国文坛上继V.$奈保尔之后第二位获得该奖的移民作家。
石黑一雄的小说已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同时也赢得了文学评论家的一致赞誉。
单从创作数量上看,石黑一雄并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
迄今为止,石黑一雄共创作了八部长篇小说,一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一部剧本。
自石黑一雄出版第一本小说后,文学评论界就开始对其作品进行了介绍和研究。
2017年石黑一雄获得诺贝尔奖后,国内外学界更是掀起了一股研究石黑一雄的热潮,不少新的研究成果纷纷面世。
本文详细梳理了国内外石黑一雄小说研究现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石黑一雄小说研究的新视角、方法及思路,以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有益启示。
一、国外研究现状迄今为止,国外已经出版了近20本石黑一雄研究专著,十多本相关博士论文以及100多篇期刊论文,同时还发表了大量报刊和书评类文章。
总体来看,国外的石黑一雄小说研究主要从以下视角展开。
第一,记忆视角研究。
记忆是石黑一雄小说的突出主题,他的几部主要小说都围绕着人物的回忆而展开叙事,记忆问题也因此成了学者们重点探讨的对象。
张宇金(Yugin Teo)在其专著《石黑一雄与记忆》(Ishiguro and Memory,.2014)中,运用保罗·利科(Paul Ricoeur)以及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Halbwachs)的记忆理论,深入分析了石黑一雄小说人物记忆的内在机制。
缺失的亲情 扭曲的爱情——论《无可慰藉》中的家庭伦理困境
园意识淡薄、夫妻关系冷漠扭曲的现代社会荒原ꎬ也 敲响了一记警钟ꎮ 故事开篇ꎬ主人公世界著名钢琴 家瑞德先生以外来者的身份空降一座不知名的中欧 小城ꎬ以期通过钢琴独奏会帮助这里的人们重新找 回其失落的文化重心并带他们走出某种无法言说的 危机ꎮ 然而随着故事的推进ꎬ瑞德渐渐发现自己同 这座小城的人物历史早已相互交织ꎬ这里不仅有他 本应亲密无间却形同陌路的家人朋友ꎬ还有他梦魇 般的过去ꎮ 在这座谜样的小城里ꎬ所见之人无不执 迷不悟、充满奇谈怪论ꎻ所遇之事无不诡异荒诞、充 满奇谈怪论ꎮ 石黑一雄在« 无可慰藉» 中为我们讲 述这个荒诞不经的“ 闹剧” 到底用意何在? 滑稽的 故事表象下体现了作家对现代社会人类整体生存困 境的怎样思考? 基于这一问题ꎬ本文拟从文学伦理 学批评的角度切入ꎬ从亲情和爱情两个方面探讨小 说中所呈现的家庭伦理困境ꎮ
身份与道德行为相符合ꎬ即身份与行为在道德规范 上相一致” ꎮ[2]265 而在« 无可慰藉» 中ꎬ到处都是身份 与行为不相符合的父母ꎮ 凯瑟琳������斯坦顿( Kather ̄ ine Stanton) 曾评论说小说中充满了“ 沉默寡言、克 制冷淡的父母” ꎬ[3]16 迈克尔������伍德( Michael Wood) 也提到:“ 在这座无可慰藉的城市中心ꎬ到处都是无 法满足的父母” ꎬ[4]18 而巴利������路易斯( Barry Lewis) 则认为“ 缺失的父亲这一母题贯穿了石黑一雄的作 品” ꎮ[5]117 下面将从瑞德及其父母、瑞德和鲍里斯以 及霍夫曼夫妇和斯蒂芬三对父母与子女关系作具体 分析ꎮ
∗ 收稿日期:2018 - 03 - 31 作者简介:高淑贤(1989—) ꎬ女ꎬ山西临汾人ꎬ助教ꎬ硕士ꎬ研究方向:当代英国文学ꎮ
33
2018 年 菏 泽 学 院 学 报 第 4 期
在梦境中与自己相遇——石黑一雄《无可慰藉》的非自然叙事与创伤主题
诺奖得主石黑一雄研究在梦境中与自己相遇——石黑一雄《无可慰藉》的非自然叙事与创伤主题⊙邹洪锦[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云南 丽江 674199]摘 要: 石黑一雄的小说《无可慰藉》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非自然因素,使得它与传统小说大相径庭,呈现出怪诞的风格。
本文采用后经典叙事学前沿理论“非自然叙事学”对其进行解读,从时间的非自然、空间的非自然、故事的非自然和聚焦的非自然四个层面逐层解析,进而揭示出整部小说的梦境特征,即主人公所遇之人其实是他不同时空中的自己,而这些人的背后都有着共同的心理创伤,因此导致了他们最终的无可慰藉。
通过分析让我们对小说的形式和内容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无可慰藉》 非自然叙事 梦境 创伤《无可慰藉》是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的第四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风格转型之作。
与之前的三部长篇的写实风格不同,它具有某种卡夫卡式的荒诞色彩。
此书的译者之一郭国良在《译后记》中如此评价:“《无可慰藉》是一部颇具实验性质的小说。
它与前三部作品风格迥异:卡夫卡式的叙事,大量的超现实主义描写,变幻莫测的场景,走马灯式的人物,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主人公瑞德的梦境之中。
”a小说讲一个叫瑞德的钢琴家爱邀来到一个不知名的陌生小城,参加一个叫“周四之夜”的演奏会。
但在接下来的四天三夜中,各种各样的人轮番登场,稀奇古怪的事接连发生,最终使他在各种阴差阳错之下错过了演奏。
这一切仿佛是一个噩梦,梦中的每个人都在寻找安慰,可最终却都“无可慰藉”。
这是一部让人困惑的小说,里面有很多非自然的成分,目前的研究多从绝境、家庭伦理困境、精神异化、创伤书写、孤独等层面展开,还没有专门从非自然叙事学角度对其梦境特征和创伤书写进行研究的文章,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也留下了空间。
一、四种非自然叙事类型非自然叙事学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一支新兴的后经典叙事流派,因其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已经成为一支与修辞叙事学、女性主义叙事学和认知叙事学等后经典叙事齐名的叙事流派。
论石黑一雄小说的双重叙事
论石黑一雄小说的双重叙事■汪筱玲梁虹石黑一雄作为当今英国文坛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其作品中运用了推动作品叙事进程的双重叙事。
即叙事路径、叙事揭示和叙事声音。
这些叙事策略展示出人物叙述者对事实的晦涩态度,同时,随着叙事的步步展开,它们又对事实的抽丝剥茧产生了微妙的助推力。
《浮世画家》是这种双重叙事的典型:叙事者基于当下回忆过去;他愧疚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虚荣;故事真相不能从独白中获知,却可以从对谈中推理得出。
[关键词]双重叙事;叙事路径;叙事揭示;叙事声音;石黑一雄[中图分类号]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5】06—0175—06汪筱玲。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
(上海200240)梁虹.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江西南昌330027)石黑一雄自其处女作发表以来.一直受评论界高度关注.已跻身英国当代文坛最重要的小说家之列。
诚如布莱恩·夏福尔所言。
石黑一雄作品“绝非简单解读和单一内涵能窥透的.需要运用多重视角和不同理论去揭示”[ ]㈣迄今,对其研究涉及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精神分析、创伤理论、接受美学、后现代及全球性等多个视角就叙事学而言,已有多位批评家撰文讨论。
例如.麦克·佩特里从主题和叙述技巧两方面分析各部作品中回忆和身份的叙事.认为“记忆与身份之间的联系是通过修辞性的自我欺骗来达到的”[ ]㈣:安德鲁·特沃森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展示了石黑一雄是如何逐步挑起并逐一破灭读者的阅读期待[,]:伊莲娜·玛奇那探究石黑一雄如何颠覆《上海孤儿》中的世界,采用叙述者的逻辑来揭示20世纪转向时整个侦探小说文类的意识形态隐喻【引对石黑一雄作品的叙事研究主要集中在《长日留痕》中的不可靠叙事如凯瑟琳·沃尔认为石黑一雄从形式上挑战了传统的不可靠叙事[5 2:埃尔克.德欧克探讨了石黑作品中介于模拟和隐喻之间的不可靠性[ ]等等。
石黑一雄《无可慰藉》中的现代困境研究
石黑一雄《无可慰藉》中的现代困境研究作者:武媛媛顾梅珑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7期武媛媛顾梅珑[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要:《无可慰藉》揭露了现代人情感疏离、希望落空和城市危机难以解除的困境。
小说建构了一座人工复制、封闭冰冷的现代城市,聚焦于无谓的外在追逐、精神焦虑和家园意识淡薄等现代性问题。
在揭露问题之外,小说也暗含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拯救意图。
子辈的努力是希望所在,表达真挚和广博的爱,以及关注艺术审美价值,突破文明危机,则是挣脱困境的良方。
关键词:《无可慰藉》现代性困境文明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石黑一雄是一位移民英国的日裔作家。
移民经历和双重文化背景给他提供了特殊的创作资源和审视角度。
他自称“国际主义作家”,试图在日益国际化的世界中,抛开国界、种族和社会形态等差异,聚焦现代人的生存境遇,揭示愈加严峻的现代社会危机。
小说《无可慰藉》中,在颇具超现实主义色彩的徐徐揭示中,小城情感疏离、希望落空、危机丛生的现状赫然呈现。
一《无可慰藉》营造了一座情感畸变、希望落空的现代小城。
正如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中所说:“现代性的来临所导致的个体外在社会环境的重要变迁,影响了婚姻、家庭和其他制度。
”在这座欧洲小城中,从亲情到爱情,再到一般的人际交往,疏离与隔阂充斥其间。
人们对事业和生活怀抱的希望也都以失望告终。
在回忆和现实的交替演绎中,钢琴家瑞德和父母之间情感的疏离愈加清晰。
初到酒店,瑞德回忆起童年时父母激烈争吵的事件。
在弗洛伊德看来,幼年时期的压抑痛苦可能流入潜意识空间,对成年生活造成影响。
时至今日,父母愤怒的声音仍在瑞德的生活中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
家庭不和、亲情缺失成为瑞德不愿正视的伤痛。
并且,瑞德把畸形的家庭关系复制到自己的家庭生活中。
他对儿子鲍里斯并无身为父亲的责任感,几乎缺席了儿子的成长。
在一则采访中,石黑一雄曾指明鲍里斯指代的是幼年时的瑞德,斯蒂芬代表瑞德的青年时代。
论石黑一雄小说中的焦虑意识
论石黑一雄小说中的焦虑意识石黑一雄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包括许多关于人类存在与意识的探讨。
本文主要探讨石黑一雄小说中的焦虑意识,并列举以下九个提纲标题:一、石黑一雄小说中焦虑意识的概念和内涵介绍焦虑意识的基本概念和内涵,以及石黑一雄小说中表现出来的焦虑意识的形式和特点。
二、社会变革与焦虑意识的关系分析石黑一雄小说中社会变革与焦虑意识之间的关系,探究社会变革对个体产生的焦虑意识的影响。
三、人类存在的焦虑意识探讨石黑一雄小说中人类存在的焦虑意识,包括生命意义的探讨、自我意识的拓展等方面。
四、现代技术与焦虑意识剖析石黑一雄小说中现代技术对个体产生的焦虑意识的影响,包括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对人类存在的冲击。
五、人际关系与焦虑意识探讨石黑一雄小说中人际关系对焦虑意识的影响,包括婚姻、家庭、友情等方面。
六、身体与焦虑意识探究石黑一雄小说中身体对焦虑意识的影响,包括健康、疾病、残疾等方面。
七、宗教与焦虑意识分析石黑一雄小说中宗教对焦虑意识的影响,包括神秘主义、信仰、救赎等方面。
八、文化差异与焦虑意识探讨石黑一雄小说中文化差异对焦虑意识的影响,包括东西方文化差异、传统与现代文化碰撞等方面。
九、超越焦虑意识分析石黑一雄小说中超越焦虑意识的探讨,包括人类未来的发展、智慧与品德、人际关系重建等方面。
以上九个提纲可以为石黑一雄小说中焦虑意识的研究提供一个基本框架,同时也能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代人类在面对多重困境时的心理变化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石黑一雄小说中焦虑意识的概念和内涵本提纲主要介绍和定义焦虑意识的概念和内涵,以及石黑一雄小说中表现出的特点和形式。
在理解小说中的焦虑意识之前,我们需要先熟悉这个概念的基本含义,同时也需要注意到石黑一雄小说中焦虑意识的表现和反映可能会因人物角色、情节发展等方面而有所不同。
二、社会变革与焦虑意识的关系石黑一雄小说中所描绘的社会多数为现代或未来世界,处于快速变革的阶段。
石黑一雄经典语录
石黑一雄经典语录石黑一雄经典语录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日裔英国籍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
1954年11月8日,石黑一雄生于日本长崎,1960年随家人移居英国。
我只等了一会儿,然后钻进车里,驶向我应该待的地方。
——《别让我走》这片土地似乎了解自身的美丽所在,亦知道自身的宏大,它才感到无需招摇。
——《长日留痕》人重要的不是年龄,而是经历。
有的人活到一百岁也没经历过什么事。
——《长日留痕》显而易见,由于华灯齐放,他们都曾闭口不语了一会儿,随后便即刻热烈地交谈起来。
此刻当我注视他们时,他们正一起笑得那么开心。
人们怎么能如此迅速地就在他们中间构筑起这般温情来,这让人难以理解。
——《长日留痕》是的,我相信我文章里写的每一个字,现在仍然相信。
您那个时候,老师教给日本的孩子们可怕的东西。
他们学到的是最具破坏力的谎言。
最糟糕的是,老师教他们不能看、不能问。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会卷入有史以来最可怕的灾难。
——《远山淡影》回忆模糊不清,就给自我欺骗提供了机会。
——《远山淡影》下棋就是不停地贯彻战略。
就是敌人破坏了你的计划也不放弃,而是马上想出另一个战略。
胜负并不是在王被将时决定的。
当棋手放弃运用任何战略时,胜负就已经定局了。
——《远山淡影》钥匙玩校,好玩的学校——钥匙玩校(kiidschool)是的,一个人渴望超越平凡,不甘于庸庸碌碌,无疑是值得敬仰的,尽管他最后失败了,并因为雄心壮志而损失了一笔财产。
而且我相信,杉村死的时候并非不快乐。
因为他的失败完全不同于大多数人的没有尊严的失败,杉村这样的人对此肯定心知肚明。
——《浮世画家》年老之后,当我回顾自己的一生,看到我用毕生的精力去捕捉那个世界独特的美,我相信我会感到心满意足的。
没有人能使我相信我是虚度了光阴。
——《浮世画家》如果一个人是在别人根本没有勇气或意愿去尝试的事情上失败了,那么他从这个角度回顾自己的一生时,肯定会感到一种安慰,一种发自内心的欣慰。
《无可慰藉》读后感1000字
《无可慰藉》读后感1000字《无可慰藉》读后感1000字!作者:stan我是一个睡觉难再比较容易做梦的人,我的梦有几个局限性:1、经常切换场景,前一秒可能出现还在办公室,后一秒可能就在小时候过的房子里了2、自己一会儿是演员,一会儿像是旁观者,尤其是遇到危险或困境之前,我就可以会让自己逃离出来置身事外3、往往无法完成要做的事情:跑步的时候怎么也迈不开小腿,做题的时候毫无头绪,指著半天键盘也打不对字。
我不知道是否大家的梦境都如我这般,但看完《无可慰藉》之后,我相信石黑一雄一定是。
《无可慰藉》描述了叫做瑞德的钢琴家为了出席一场音乐会来到一座小城,遭遇了各样的人和事,从最初自以为的从容状态,渐渐正陷入了无尽混乱,最终彻底失去了扬弃对事态的掌控。
整个故事宛如一场加长版的梦境,或者说梦魇更合适。
首先,瑞德在短短几天时间里经历了大量的场景切换,比如在来到小城的这天,躺在酒店房间里的瑞德,突然发现自己少年时期置身于小时候姨妈家的卧室里。
其次,尼尔瑞德的叙述大部分时候是行为人视角,但偶尔要冷不丁地开启上帝模式,比如当和斯蒂芬去找柯林斯小姐的时候,在车里等待的瑞德居然可以清楚地描述频发出在柯林斯小姐家的对话。
最后,整个故事营造了情操一种无力的氛围,每个人也有自己的愿望,但最后反而经过重重不懈努力却无法达成:瑞德没有赶上发表演说、斯蒂芬没有赢回父母期盼的期望、霍夫曼和布罗茨基留住也没有赢回心爱女人的心。
乍一看这个故事和石黑前几部作品大不相同,《远山淡影》《浮世画家》和《长日将尽》都在刻划粉饰的记忆,而《无可慰藉》却是一个卡夫卡式的故事。
但在瑞德的讲述中所,我们仿佛看到一条暗线,能让我们从中发现过去的石黑的影子,这条暗线就是贝特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故事里的青年斯蒂芬,因为年少时荒废了一段时间没有练琴,辜负了父母的殷切希望,诱发他背上了巨大的压力。
在周四之夜的演出时,斯蒂芬终于兑现了才华,但也认清了待在小城里不会踏实有知足,决定急著外面的世界闯荡。
论《无可慰藉》中瑞德的绝境
论《无可慰藉》中瑞德的绝境
高淑贤
【期刊名称】《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年(卷),期】2018(016)006
【摘要】作为一位深具\"怜悯心\"的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说一直都在探索普通人在面对人生不可抗力时的生存状态.在《无可慰藉》中,石黑一雄以一位钢琴家近乎荒诞诡谲的小城之旅展现了当代人陷于环境、囿于工作、困于情感之个人绝境,也让读者洞见了作者沉稳克制的笔触背后对于当代人的生存压力、心灵困境的关注与思索.
【总页数】5页(P127-131)
【作者】高淑贤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临汾 0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无可慰藉的伤痛——家庭系统理论视域下的《无可慰藉》 [J], 吕静文
2.无可慰藉的伤痛——家庭系统理论视域下的《无可慰藉》 [J], 吕静文;
3.从人文地理学视角解读《无可慰藉》中的逃避主义 [J], 许彦彦
4.混乱的隐喻:《无可慰藉》中的记忆书写与身份认同 [J], 张颖坤
5.石黑一雄《无可慰藉》中瑞德的男性气质探究 [J], 王煌;刘俊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希腊神话故事-俄狄甫斯的故事安提戈涅和克瑞翁
希腊神话故事-俄狄甫斯的故事安提戈涅和克瑞翁安提戈涅是古希腊悲剧的经典,对该剧的隐喻意义一直有不同解释。
在西方,安提戈涅对城邦法的控诉被称为"安提戈涅之怨",这种悲剧性的怨恨却成为宪政、民主和法治的源头之一。
下面让小编给大家带来希腊神话故事-俄狄甫斯的故事安提戈涅和克瑞翁。
俄狄甫斯的故事安提戈涅和克瑞翁克瑞翁立即认出那女子是他的外甥女安提戈涅。
“你真是个蠢孩子,”他喊道,“怎么样,这件事,你究竟是承认,还是否认?”拔页腥希”姑娘一面说,一面倔强地昂起了头。
澳阒道吗,”国王又问,“你已经违反了我的命令。
”“是的,我知道,”安提戈涅坚定而平静地说,“可是这个命令不是不朽的神衹发布的。
而且,我还知道一种命令,它不分现在和过去,它是永远有效的。
尽管无人知道它来自何处,但凡人是不能违反它的,否则就会引起神衹的愤怒,正是这种神圣的命令促使我不能让我母亲的儿子暴尸野外。
你认为我这行为是愚蠢的,而骂我是愚蠢的人才真是愚蠢呢。
”“你以为,”克瑞翁看到姑娘倔强,反而更加愤怒,“你的顽强的精神不可屈服吗?落在别人强有力的手中,就不该那样傲慢!”俺了把我杀死,你还能给我什么折磨呢?”安提戈涅回答道,“为什么还要拖延呢?我的名字不会因我被杀而受到玷污。
而且我明白,你的市民们只是因为害怕才保持沉默。
他们都在心里赞赏我的行为,因为我尊敬和爱戴兄长,这是做妹妹们的首要义务。
”叭绻你一定要尊敬和爱戴他的话,那么你就到地府里去尊敬,和爱戴他吧!”国王大声叫道,他立即命令仆人,把她拖下去。
突然,伊斯墨涅冲了进来。
她听到姐姐被抓的消息,好像顿时摆脱了软弱和害怕。
她勇敢地来到残酷的国王面前,承认自己是同谋,要求跟姐姐一起处死。
同时,她又提醒国王,安提戈涅不仅是他的姐姐的女儿,也是他的儿子海蒙的未婚妻。
克瑞翁没有回答,只是命令把伊斯墨涅也抓起来,把她们姐妹俩都押到内廷去。
克瑞翁看到他的儿子慌忙朝他奔过来。
他知道一定是儿子听说未婚妻被抓了起来,所以前来反抗父亲的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梦魇淹没:评石黑一雄《无可慰藉》1.风格的锤炼:“把同一本书写了三遍”我喜欢石黑一雄。
最初喜欢他的《小夜曲》,后来更喜欢《无可慰藉》,现在想谈论这部小说,却不得不从他的处女作《远山淡影》说起。
他是日裔英国作家,5岁的时候移民到英国,26岁的时候还在做音乐梦,梦想自己会成为一名摇滚歌手,但成名作《远山淡影》却改变了他的一生。
《远山淡影》是一部精练至极的作品,它初步显现出石黑一雄对长篇的控制力。
他将故事背景设置在二战后的日本长崎,主人公则是从日本移民英国的悦子,主题是关于“内疚和自欺”。
悦子的年际大概五十来岁,她有两个成年的女儿,女儿妮基刚从伦敦回来,到她居住的乡村度假;女儿景子则在前不久上吊自杀了。
故事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回忆悦子来英国之前发生的一些事情(几乎毫无情节可言),这件事跟女儿景子自杀有关,但故事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景子,而是朋友佐知子的女儿万里子。
后来,作者自己暴露,万里子就是景子,之所以,从头到尾掩饰这一点,是因为表现主人公的“内疚和自欺”。
“我认为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小说叙事方法:如果有人发现要讲述自己的生活太过痛苦或是尴尬,那么就借用别人的故事来讲述他自己的事。
”这个故事看似简单至极,甚至似有若无,但不可否认,它是反复雕琢的结果。
可以这么说,如果这件事现实中就发生在你我身上,但即便是你我一笔一划照搬写出来,真实性肯定仍然不如《远山淡影》,这就是石黑一雄的功夫——他能够走进笔下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将这个内心世界的小角落用浅白的文字勾勒出来,还不落痕迹,像一幅极传神又极其简单的中国水墨画,落笔的一字一句,都有如远山般的印痕,淡影般的心绪。
时隔三年之久,石黑一雄才推出第二部作品《浮世画家》。
故事背景跟《远山淡影》大致相似,设定在战后的日本;主人公则换成了六十来岁的浮世画家大野增次——战前他是大众公认的艺术大师,战后成了世人眼中的军国主义帮凶。
这部作品比他的处女作多了一些色彩,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立体,变得有血有肉、有筋有骨,主人公身处的世界也更具体、更结实,不再是朦胧的远山、若有若无的淡影,而是待修的老宅、破败的居酒屋,之前作品中精练的笔触、轻盈的风格(作者故意留下无数的空白让读者自己去想象)、细腻的情绪、缓慢的节奏又得到恰到好处地保留。
如果说《远山淡影》像中国水墨画、《浮世画家》像日本浮世绘,那么《长日留痕》(又译名《长日将尽》)更像一幅西方肖像油画,它极其精准、又十分传神、且令人动容刻画了英国老管家史蒂文斯的一生。
严格地说,作者将史蒂文斯漫长的一生浓缩在短短的六天旅程中。
石黑一雄前10年的写作生涯一直处于日益渐进的过程中,一部比一部结实,一部比一部厚重。
《远山淡影》奠定风格,《浮世画家》开始获得声誉,《长日留痕》将这一声誉推向至高点,该书英文版销量达百万册,并为他赢得了广受世界瞩目的小说奖——“布克奖”。
至此,他的影响力从日本、英国,乃至欧洲各地,辐射到全世界。
小说家锤炼风格是个漫长,而且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借助外界的反馈,自我的咀嚼,更需要不停地进化——眼界、视野、笔力,以及思考深度的全方位提升,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某个地方,不停地伸长脖子,向未来探望。
石黑一雄在这方面的自我认知非常厉害,他把同一篇小说改了又改,写了又写,持续在一个方向使劲,深耕慢作,十年磨一剑。
他在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谈论这三部作品时讲到,是《远山淡影》里的一位老教师启发了他创作《浮世画家》,讲述“一个由于生活在某个特定的时代而使得其事业遭到玷污的艺术家”,而这本小说又启发了《长日留痕》,由“事业上荒度了生命”的主题延伸出“生活上荒度了生命”的主题。
最后,他总结道:“其实我把同一本书写了三遍。
”2.风格的突破:“进入更有争议的领地”1995年,石黑一雄出版了544页的《无可慰藉》(英文版)。
这已经是他的第四部作品,距离他的处女长篇《远山淡影》已有13年之久,离他上一部获得“布克奖”的长篇《长日留痕》也有6年了。
不同的是,10年前他写《浮世画家》时默默无闻,而写《无可慰藉》的时候,他已经名满天下了。
他需要一部真正的巨著,一方面来维持他“布克奖”得主的国际影响力,一方面来扩散他的全球读者群,而且,这部巨著必须与他前三部作品建立风格上的延续和突破。
风格延续当然没有问题,那已经成为他身体里的一部分,关键是如何突破,由此,深耕慢作的石黑一雄变得更慢,慢到六年才交出一本《无可慰藉》。
拍完《教父》《教父II》的科波拉,成了美国当时最成功、最受欢迎的商业导演,但他不满足于此,也厌倦了“教父”模式,他需要开拓新电影,拍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因此,他改编了康德拉的著名小说《黑暗之心》,将他在故事背景设置在刚结束的越战,耗费巨资拍成了《现代启示录》,一部与《教父》风格迥然不同的巨作,但在当时的电影市场却遭遇史无前例的争议,一夜之间,那位最成功、最受欢迎的商业导演跌入谷底。
为了偿还债务,他不得不重新拿起《教父III》来拍。
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再回头去看《现代启示录》,尽管依然存在巨大争议,但没有人否认它是一部巨作,一部让科波拉在电影史上屹立的巨作。
《无可慰藉》几乎遭遇到《现代启示录》相似的命运。
它让石黑一雄置身于巨大争议之中。
原来那批喜欢畅销书《长日留痕》的读者,他们或许在苦苦等待,等待他的下一部作品,一部风格接近(甚至雷同)、但味道更浓的石黑作品,就如同影迷们当年等待科波拉的《教父III》那样。
但等来的却是《无可慰藉》——一个多少显得有些陌生的石黑一雄。
我们拿它与之前的三部作品简单对比一下,就会明白为什么《无可慰藉》会引起巨大的争议。
其一,故事背景和叙事方式。
前三部作品的故事背景都设置在二战前后,采用第一称叙事,故事的主要情节都依托主人公的回忆重现,时而拉近,时而拉远,叙事节奏缓慢,而且在叙事的过程中,作者故意留下大量的时间空缺、大量的空白,让读者产生联想。
但在《无可慰藉》中,故事背景直接挪到当下,故事的主要情节依托一种“梦游式”行走衔接,采用密集化的、卡夫卡式叙事,每分每秒都给人瞬息万变的感受,几乎让读者难以喘气。
浙江大学的翻译家郭国良在《译后记》中说道:“《无法慰藉》是一部颇具实验性质的小说。
它与前三部作品风格迥异:卡夫卡式的叙事,大量的超现实主义描写,变幻莫测的场景,走马灯式的人物,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主人公瑞德的梦境之中。
”其二,人物设置和情节设定。
前三部作品的人物相对单纯,视角单一,叙事重心几乎没有偏离核心人物;情节模式也相当固化,“我”回忆二十多年前发生的往事或回忆过往的一生,再穿插现在的生活细节、生活场景,两者之间形成较大或巨大的反差;故事主线始终如一。
但在《无可慰藉》中,作者做出了彻底地改变,原来围绕主人公熟悉的场所设置的亲人、同事、朋友的模式,现在转变成将主人公置身到陌生化场景,不同身份的人物接踵而至,让人眼花缭乱;情节上也变得更加复杂,故事主线变成了双线,主线围绕钢琴师瑞德,辅线围绕指挥家布罗茨基,两者穿插贯穿,交错进行,几乎让读者难以分清。
其三,小说容量和语言风格。
从小说容量上来看,前三部作品的更像是中篇,简练、精巧、容易读,读完之后还会自然而然在内心世界再次回味一次故事,帮助消化;此外,作者花大量的精力反复雕琢“我”的语气、表情、眼神、肢体语言、细微的动作,好像是经得起反复的凝视,美丽而恒定。
而在《无可慰藉》中,小说容量成倍扩张,几乎是前三部作品的总和,原来的简练、精巧变得厚重、粗砺,原来毫厘不差的控制,似乎变得杂乱无章,而且,原来那种自然、清新、虚虚实实、晃晃悠悠、又闲适又缓慢的语言风格,也似乎变得密不透风、艰涩生硬、复杂难嚼,字里行间散发的气息、节奏、情绪就是在高速奔跑中散发出来的,几乎让读者难以接受。
上述三点可以说,《无可慰藉》完全颠覆了石黑一雄在读者心目中多年形成的既定印象。
这时,追随他多年的老读者会忍不住发问:那个读来时而轻松、时而伤感、时而平静、时而激动的石黑故事去哪里了呢?美国小说家弗兰岑·乔纳森在回答《卫报》“有抱负的作家必须遵守的十条规则”中,提到的第一条就是:读者是朋友,不是对手,也不是观众。
30年前,年轻的石黑一雄开始着手创作《远山淡影》时,他就遵循了这条规则;甚至,他在创作《浮世画家》和《长日留痕》时,将读者像“老朋友”般对待。
但这次创作《无可慰藉》时,他选择了将读者当作“对手”,丝毫没有讨好读者的意思。
我想我几乎是敦促自己去进入更有争议的领地。
如果说在前三本书对我的作品有任何批评的话,那就是它们不够大胆。
我的确觉得这话还是说到了点子上。
在《纽约客》上曾有一篇对《长日将尽》的书评,通篇从头到尾看起来都是赞美。
可最后,它写道:而这样产生的问题就是,一切都像钟表一样按部就班。
“过于完美”、“没有一丝混乱”、“每一个地方都控制得很好”,这些在读者眼中的小说优点,对小说评论家来说,对成名后的石黑一雄来说,却成了负担。
喜欢看球赛的朋友大概知道,前几年看瓜迪奥拉时期的巴塞罗那比赛,几乎每一场控球率接近65%或以上,传接球很少出现失误,但久而久之,我们发现,这种比赛越踢越无聊,越踢越像电脑在控制,我们渴望看到一场有原始运动激情、即便是频频出错、但更加血性的足球比赛——真正意义上的足球比赛。
物极必反。
石黑一雄也深刻明白这一点。
所以,他创作了《无可慰藉》,“敦促自己去进入更有争议的领地。
”著有《流形》的现代艺术大师叶锦添曾表达过一个观点,大意是:你眼中的所有现实社会其实都是你记忆的投射。
换一种说法就是,你眼中呈现的世界,其实是你的幻象。
电影评论家唐纳德·里奇在分析黑泽明的《罗生门》时,也说过一段类似的话,“世界是幻象,是你自己制造了现实。
”石黑一雄的《无可慰藉》大致也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钢琴师瑞德去到一个小地方(中欧一座不知名的城市)演出,抵达的时间星期一,但演出要星期四晚上才进行,小说分为四部分,围绕这次演出讲述他那四天三夜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吊诡的是,作者在他每见到的陌生人身上(酒店经理、迎宾员及其女儿孙子、指挥家、钢琴青年、检票员、接待员等)投射了他的记忆、他的联想,甚至是他的恐惧,这里面几乎包含了所有元素:误会、欺骗、酗酒;童年记忆、初恋回忆、家庭往事;冷漠的亲情、虚假的爱情、背叛的友情……石黑一雄在谈到这本书的时候说:“让人物出现在一个地方,在那儿他遇到的人并不是他自己的某个部分,而是他过去的回声、未来的前兆,他害怕自己会成为什么样子这种恐惧的外化。
”整个故事就像一场梦游或荒诞的梦。
非常不讨好读者。
如果你一口气读完它,或许会感觉整个人好似被一场梦魇淹没掉了。
我紧紧跟着他,儿时学校的记忆浮现在脑海中:英格兰干冷的冬日清晨,天空多云,地面凝霜。
那时我只有十四五岁,和杰佛里·桑德斯站在伍特斯郡乡下某地的酒吧外面,一起搭档为越野跑标记,我们的任务就是给那些冲出晨雾的参赛者指路,告诉他们穿越附近乡野的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