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成语
四字成语并尝试用作出佛教
四字成语并尝试用作出佛教不看僧面看佛面无事不登三宝殿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救人—命,胜造七级浮屠”、“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再生父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百尺竿头,更尽一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花乱坠“拈花微笑”、“顽石点头”、“唯我独尊”、“天女散花”呵佛骂祖”、“骑驴觅驴”、“当头棒喝”、“瓮中捉鳖”、“一口吸尽西江水”、“磨砖作镜”、“雪上加霜”“现身说法”、“昙花一现”、“不二法门”、“蒸沙作饭”、“一丝不挂衣钵相传。
、“正法眼藏”、“开山祖师”、“清规戒律”、“大干世界”、“拈花微笑”、“老僧人定”1,立地成佛[拼音] :[lì dì chéng fó][释义] :立地成佛,佛家语,禅宗认为人皆有佛性,弃恶从善,即可成佛。
此为劝善之语。
[造句] :由于本性所决定,侵略者绝不会立地成佛。
[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昭觉勤禅师法嗣》:“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佛眼佛心[拼音] :[fó yǎn fó xīn][释义] :比喻善意看待别人。
[造句] :国际盲人节,世界关注盲人,请你关爱自己的眼睛健康。
盲人节祝你福在眼前,快乐开心;祝你佛眼佛心,人爱人敬;祝你心明眼亮,照耀前程。
[出处] :,孙梨《白洋淀纪事·光荣》:“你还是佛眼佛心,把人全当成好人。
”3,青灯古佛[拼音] :[qīng dēng gǔ fó][释义] :青荧的油灯和年代久远的佛像,借指佛门寂寞的生涯。
[造句]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4,长斋绣佛[拼音] :[cháng zhāi xiù fó][释义] :长斋:终年吃素;绣佛:刺绣的佛像。
成语与佛典
成语与佛典大千世界:出自《起世经》和《长阿含经》。
“世界”,本是一个佛教名词,指的是无穷无尽的时间(世)和广袤无垠的空间(界)。
天女散花:《维摩诘经》记载,天女受如来佛的派遣,前去检验诸菩萨和弟子们的道行,将满篮鲜花自空中倾下,落向正在参禅的众人身上。
道行够的就会从身上坠落,唯有道行不够的才会附着在身上不下坠。
水涨船高:出自《五灯会元》:“十五日前,水涨船高。
”禅宗认为,“烦恼是功德之体”,烦恼越多,心的觉醒就越深刻,就像水位上升,船身也会随之升高一样。
这是个带有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
“水涨船高”最初就是用来说明这个道理。
本来面目:出自《坛经》。
原指内心纯真的自性,后来用来表示事物原来的样子。
头头是道:这是一个禅宗用语,表示“道”无所不在。
语出《续传灯录》:“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成。
自作自受:出自《太子成道经》:“自作业时应自受。
”指的是:自己造下的业因,应该由自己承担后果。
自欺欺人:出自《石门文字禅》:“古盖吾法中罪人,而自以能嗣云门,其自欺欺人之状,不穷而自露。
”意思是,从前有个违犯了佛法的人,却自以为能够承继云门大师的衣钵,他那种既欺骗自己又欺骗别人的样子,不用去描述就已经全部显示出来了。
同床异梦:出自《古尊宿语录》:“同床共被,梦各不同。
”比喻一起生活或者共事,却各有各的打算。
闭门造车:出自《祖堂集》:“闭门造车,出门合辙。
”意思是,虽然关起门来造车,但是由于按照统一的规格制作,使用时自然和道路上的车辙相合;由于义理一致,今天的修行者自然会和古代的圣贤相应。
皆大欢喜:出自《金刚经》结尾:“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意思是听佛讲完了这部佛经后,大家都非常高兴,诚心实意地接受了佛佗的教导,并照着去做。
还有些经书,如《维摩诘经》《法华经》《圆觉经》等也都有相同或类似的结尾。
拖泥带水:出自《五灯会元》:“狮子翻身,拖泥带水。
”这是禅宗僧人常用的一个譬喻,表示法力强大。
神通广大:佛教宣称,释迦牟尼具有神秘莫测、无所不能的力量,这种力量叫做“神通力”。
佛爱世人的成语
佛爱世人的成语以下是十个相关成语:一、慈悲为怀- 出处:佛教语,出自众多佛经教义。
- 解释:以恻隐怜悯之心为根本。
- 近义词:悲天悯人。
- 反义词:铁石心肠。
- 造句:老张啊,你看那老和尚,慈悲为怀呢。
看到小流浪狗受伤,就赶紧抱回去救治。
不像有些人,铁石心肠的,看到可怜的小动物一点反应都没有。
这慈悲为怀的人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周围带来温暖。
要是这世界上多些这样慈悲为怀的人,那得多美好啊!难道你不觉得这样的人很令人敬佩吗?二、普度众生- 出处:《佛说无量寿经》等佛经。
- 解释: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
- 近义词:救苦救难。
- 反义词:乘人之危。
- 造句:那菩萨可真是伟大,普度众生是他的使命呢。
就像在大灾难面前,那些救援人员一样,他们努力拯救每一个生命。
这普度众生的行为多高尚啊!那些乘人之危的坏蛋和他们比起来,简直就是云泥之别。
我要是有那能力,我也想普度众生呢,你不想吗?三、大慈大悲- 出处:《妙法莲花经·譬喻品》等经文。
- 解释:形容人心肠慈善。
- 近义词:大发慈悲。
- 反义词:穷凶极恶。
- 造句:大师大慈大悲,经常接济穷人。
他就像一个温暖的太阳,照耀着那些处于黑暗中的人。
穷凶极恶的歹徒看到大师的善举,难道不会感到羞愧吗?大慈大悲的人,总是充满着一种神奇的力量,让周围的人都能感受到爱和希望。
我特别敬仰这样大慈大悲的人。
四、悲天悯人- 出处:唐·韩愈《争臣论》“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
”与佛教慈悲观念相通。
- 解释: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 近义词:忧国忧民。
- 反义词:幸灾乐祸。
- 造句:老王是个悲天悯人的人,看到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他的眼里总是充满了同情。
他会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
幸灾乐祸的人怎么能理解他的心情呢?这悲天悯人的情怀就像一首悠扬的悲歌,诉说着人间的苦难。
我觉得有悲天悯人之心的人是这个世界的良心,你说是不是?五、慈眉善目- 出处:很多描写佛教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及民间传说。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成语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成语
以下是一些出自佛经中的成语,它们都蕴含着深厚的禅意:
1."一刹那":表示时间极短暂,强调世间万物的无常和瞬息万变。
2."不可说":指某些真理或境界超越言语,只能直接体验,不能通过文字或
语言来表达。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佛教中描述事物真实本性的观点,强调一切
事物都是相互依存、无我、无常的。
4."人生在世如梦幻泡影":表示人生的短暂和虚无,提醒人们不要过于执着
于世俗的追求。
5."一切皆为虚幻":强调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
6."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鼓励人们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有坚定
的志向,才能达到真正的成就。
形容佛法博大精深的成语
形容佛法博大精深的成语
佛法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
关于佛法,有很多形容它博大精深的成语。
以下是其中几个:
1. 法海无边:佛法就像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深奥浩瀚,源源不断。
2. 如来藏器:如来是佛教中的尊称,藏器则指经藏。
如来藏器就是指佛教经典的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
3. 不可思议:佛法的深奥之处,超出人类想象力,无法用言语表达。
4. 玄妙莫测:佛法的奥妙深邃,让人无从窥探其真正含义。
5. 佛法无边:佛法的广度之大,超出众生之想象。
6. 佛法高深:佛法的深度之深,超出常人之认知。
7. 佛法晦涩:佛法的难懂之处,需要不断的研究和领悟。
8. 佛法广大:佛法的内容之丰富,穷尽生命之学问。
这些成语都形容了佛法博大精深,需要不断的修学和领悟。
只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才能够真正领悟佛法的真谛。
- 1 -。
出自佛教的词语,来源于佛教文化的成语四字词语
出自佛教的词语,来源于佛教文化的成语四字词语于佛学的词语成语:镜花水月【拼音】:jnghuāshuǐyu【解释】:镜里的花,水里的月。
原指诗中灵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后比喻虚幻的景象。
【出处】:唐裴休《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峥嵘栋梁,一旦而摧。
水月镜像,无心去来。
《景德传灯录》卷十四: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后来人们多解作镜中花,水中月,用来比喻诗文中空灵的境界。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从空到有,复归于空,所以空既是根本,又是与有相互依存的,而有只是建立在空的基础上的幻相,因为它依因缘而生,又随因缘而灭,在时间的流逝中生生灭灭,永不息止。
正是如此镜花水月作为佛教一组最典型的意象,以镜中花和水中月喻示了佛教的空、幻教义,强调了佛教实中有虚、有中有无、色中有空的思维特点。
和佛教有关的两个词的词语:因果佛教看带问题总是以轮回循环的思路来看的,佛教任何任何事情任何人度是有他的前世今生和以后,你今天发生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因为你的前世所作所为因为注定了你今生的命运,这就是所谓的因果。
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
整个佛法的理论体系,都以因果为基础。
世界上的宗教、哲学、科学也都谈到因果,但由于缺乏般若智慧,所以对因果的问题总是不能正确地认识。
说到因果,首先比较容易让我们想到宿命论的因果。
宿命论的因果,从佛法的角度来看是错误的。
因为宿命论的因果是机械的因果,它认为人的命运是冥冥之中注定的。
假如说,人的命运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那人们现生的努力就没有用了。
它否定了人们现生行为的价值。
而佛法既讲因果又讲因缘,就像在田里播下一粒种子,它需要肥沃的土地、阳光、水分,这粒种子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同样的,人虽然在前生种下了因,但从因到招感果报,还要取决于因缘的和合。
和佛家有关的成语
1. 心如止水:比喻心境平静如止水,不受外界诱惑和干扰,类似于佛家修行中的心如止水。
2. 心无挂碍:比喻心境纯净,没有杂念和困扰,类似于佛家修行中的无挂碍心。
3. 心平气和:比喻心态平和,不激动和冲动,类似于佛家强调的平和心态。
4. 心如明镜:比喻心境清澈明亮,不受外界干扰和执著,类似于佛家修行中的明镜般的心。
5. 心无旁骛:比喻专心致志,不分心和分散注意力,类似于佛家修行中的专注和专一。
这些成语都与佛家的修行和心境有关,强调内心的平静、纯净和专注。
佛教成语
7神通广大 神通:原是佛家语,指神奇的法术。 法术广大无边。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8拖泥带水 :比喻说话做事不干脆利落。比喻说话、 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9皆大欢喜:皆:都。人人都高兴满意。 10闭门造车:关起门来造车。比喻故步自封,不 与外界交流,关起门来搞建设,求发展;或者做 事不考虑客观情况,脱离实际,只凭主观办事。 贬义词 11自欺欺人:1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2指用自 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去 12自作自受:贬意词。自己做的事情,自己接受 其引起的结果。
13头头是道:本为佛家语,指道无所不在。 后形容说话做事很有条理。也指说的话有道理, 条条都对。又指开悟之后,一言一语、一举一动 无不暗合道妙。后指说话办事很有条理。 14本来面目: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后多比 喻事物原来的模样。 15水涨船高:水位升高,船身也随之浮起。比喻 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增长提高。 16天女散花:含褒义 原为佛教故事:天女散花以 试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萨身上即落去, 至弟子身上便不落。后多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 飞的样子。 17大千世界 :泛指广阔无边的世界。
1无事不登三宝殿:比喻没有事不会登门造访,只要登门 必是有事相求。 2平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原意为年老信佛,以求保佑, 有临渴掘井之意。后因称平时无准备而事急时仓猝张罗。 3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比喻作 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引起的麻烦,仍由谁去解决。 5鹦鹉学舌: 鹦鹉学人说话。比喻人家怎么说,他也跟着 怎么说。 6引火烧身:原比喻自讨苦吃或自取灭亡。现多比喻主动 暴露自己的缺点错误,以争取大家的批评帮助。
关于佛的成语
关于佛的成语佛经中的成语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是佛经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下面是一些关于佛的成语。
1. 不可思议(bù kě sī yì): 佛教用语,意思是那些人不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或重述来理解的事实或真相。
2. 心如止水(xīn rú zhǐ shuǐ): 指内心平静,不受外界干扰,如同水面平静一样。
3. 如来藏(rú lái cáng): 指本性清净,如同宝藏一样珍贵。
4. 百福皆顺(bǎi fú jiē shùn): 百福指百种好事,皆顺表示一切顺利,是佛教的吉祥语。
5. 见性成佛(jiàn xìng chéng fó): 指通过观想,破除迷惑,认识自己的本性,最终达到成佛的境界。
6. 无量寿佛(wú liàng shòu fó): 佛家六十四位菩萨之一, 彼得慈佑的佛祖, 住在西天极乐世界的精神引导者,他名字中的“无量寿”是指他的寿命无限,可以活到极乐世界日月永恒的地步。
7. 甘露法水(gān lù fǎ shuǐ): 指修行佛法时,从佛法中获得的甜如蜜的法理,就像甘露一样,可以使人心灵清净,内心平静。
8. 无空万法(wú kōng wàn fǎ): 即一切存在都是无实相的、虚幻的、不存在的,仅仅是人们肉眼上的幻觉。
这是佛教关于空性问题的一个基本观点。
9. 菩萨阿弥陀(pú sà ē mí tuó): 是指西方极乐世界中的阿弥陀佛,主持念佛的菩萨。
在佛教中,念佛是一种修行方法,用于达到涅槃境界。
10. 四谛方便(sì dì fāng biàn): 指佛教中的四谛教义,包括痛苦、痛苦的根源、解除痛苦的方法和至道的八正道。
带佛字的成语大全
带佛字的成语大全摘要:一、引言二、带佛字的成语及其含义1.佛眼无边2.佛口蛇心3.佛光普照4.佛头佛脑5.佛祖拈花6.佛门狮子7.佛弟子8.佛法无边9.佛系生活10.佛系青年三、佛教成语的来源及文化内涵四、佛教成语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五、结语正文:一、引言成语是汉语中独特的表达方式,其中不少带有佛字,反映了佛教在我国文化中的深厚底蕴。
这些成语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佛教思想。
本文将介绍一些带佛字的成语,并探讨它们的来源及现实意义。
二、带佛字的成语及其含义1.佛眼无边:形容视野开阔,眼光远大。
2.佛口蛇心:形容人外表善良,内心险恶。
3.佛光普照:比喻恩泽遍布世间。
4.佛头佛脑:形容人憨厚老实。
5.佛祖拈花:比喻心领神会,默契无声。
6.佛门狮子:形容威猛有力,捍卫佛教尊严。
7.佛弟子:指佛教信徒。
8.佛法无边:形容佛法广大,无边无际。
9.佛系生活:形容一种不急不躁,泰然处之的生活态度。
10.佛系青年:形容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和的青年形象。
三、佛教成语的来源及文化内涵佛教传入我国后,与汉语相结合,产生了许多佛教成语。
这些成语来源于佛教经典、佛教故事以及佛教教义,反映了佛教文化的内涵。
例如,“佛光普照”体现了佛教的慈悲精神,“佛祖拈花”则寓意着佛教的心领神会。
四、佛教成语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佛教成语在现代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既可以用来表达思想感情,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物性格。
例如,当我们遇到一个善良的人,我们可以说他“佛口蛇心”;当我们形容一个人心态平和,我们可以称他为“佛系青年”。
五、结语带佛字的成语是我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递着佛教的精神。
通过了解这些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佛教的魅力,并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佛教的教义。
佛学四字成语
以下是几个佛学四字成语:
1.佛口蛇心:比喻话面上很善巧,容易使人相信,但内心却阴险毒辣。
2.佛眼相看:用佛的眼光看待。
引申为善意地看待别人。
3.佛心蛇口:比喻话说的好,但心肠狠毒。
4.佛性禅心:指佛教徒一意修行、清净寂静的禅定之心。
5.沿门托钵:指僧人为了化缘而挨家挨户化缘的行为。
6.诃佛诋巫:指斥责妖魔、诋毁巫术等行为。
7.慈悲为怀:指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尤其是弱者和受苦者。
8.万劫不复:指遭受无数劫难,形容极大的痛苦或困难。
9.极乐世界:佛教幻想的世界,也叫“净土”,与“尘世”相对。
10.诃佛骂祖:指对神佛和祖先进行斥责或谩骂,是一种不敬的行为。
11.回头是岸:指只要回头看,就能看到岸边,比喻只要悔过自新就有出路。
12.长斋礼佛:指长期斋戒并虔诚地礼拜佛祖。
13.开佛光明:指开启佛的智慧和光明,比喻受到佛教的启迪或开悟。
14.佛口圣心:指佛的口吻和圣人的心境,比喻说话文雅、端正,心胸开阔、豁
达。
15.见佛不拜:指见到佛像却没有进行礼拜或信仰不虔诚。
16.绣佛长斋:指刺绣佛像并长期斋戒,比喻修行佛教并虔诚地斋戒。
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有关的成语
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有关的成语:1.半路出家2.大彻大悟当头棒喝3.混世魔王4.群魔乱舞5.妖魔鬼怪6.顶礼膜拜7.善男信女8.沿门托钵9.无事不登三宝殿四大皆空10.不看僧面看佛面11.五蕴皆空12.邪魔外道13.聚沙成塔14.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15.象牙之塔16.六根清净六神无主第二部分与原始佛教的教义理论有关的成语16.生老病死17.愁眉苦脸八风吹不动18.指点迷津醍醐灌顶19.一佛出世,二佛涅盘20.苦海无边,回头是岸21.一尘不染一知半解22.勇猛精进水泄不通23.香象渡河顽石点头24.道高一尺,魔高一丈25.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6.道高一尺,魔高一丈27.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8.香火因缘牛头马面29.无明业火天花乱坠30.一面之缘不即不离不可思议31.痴心妄想心心相印32.一生一世33.三生有幸三教九流34.两世为人七颠八倒七手八脚35.生生世世36.恍如隔世37.万劫不复38.三灾八难39.在劫难逃40.生关死劫41.劫后余生42.拔舌地狱43.人间地狱44.牛头马面45.牛鬼蛇神46.笑面夜叉47.刀山剑对48.刀山火海49.报应不爽50.因果报应51.善有善报,恶有恶报52.前因后果53.如影随形5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55.自作自受56.一丝不挂57.想入非非58.一日不作,一日不食59.头头是道60.杀人不眨眼61.上天无路入地无门62.忍俊不禁663.安身立命64.拖泥带水65.看风使舵66.伸手不见五指67.有口皆碑68.称心如意69.五体投地70.顶礼膜拜。
来源于佛教的成语
赵朴初先生说:不了解佛教文化,就不了解中国文化,可以说没有佛教文化加入中国,就没有丰富多彩的中国语言文化。
佛教文化在中国流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提起佛教文化,许多人觉得那是一个很神秘的彼岸世界,与现实人生了不相关。
但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与佛教不可分离,简直如空气一般。
我国璀璨夺目的成语之中,与佛教相关的条目也是数不胜数。
下面带您盘点一些跟佛教有关的成语!一厢情愿一厢情愿亦作一相情愿,源自佛教《百喻经》。
说的是一个愚人爱上了公主,不顾公主根本不认识他的事实,只顾自己愿意和公主结婚,害了单相思的故事,后被广泛运用,多泛指单方面的愿望和计划。
如《儿女英雄传》第十回:“莫若此时趁事在成败未定之天,自己先留个地步…全了这一相情愿媒人的脸面。
”又如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声声口口说联合任何派别的作家,而仍自己一相情愿的制定了加入的限制与条件,这是作家忘记了时代。
”一瓣心香瓣香,形似瓜瓣,上圆下方,内外条状排列。
心的形状略似瓣香,故有“一瓣心香”之说。
禅寺中开堂说法,往往先敬香给开山祖师等,如《古尊宿语录·慈明禅师:“此日一会,不是小缘。
将一瓣香为我元得禅师。
且道:诸人还识无得禅师么?”佛家认为,内心的清净、慈悲和虔诚,是“真供养”,比形式上的敬香要重要得多,故称“心香”。
后极言心中虔诚致敬为“一瓣心香”。
如宋·王十朋《行可生日》游:“祝公寿共诗书久,一瓣心香己敬焚。
”又如《花月痕》第五一回:“次日,荷生仍来汾神庙,与心印共坐一车,一瓣心香,数行情泪。
”半路出家指不是从小而是成年后才出家当和尚或尼姑的人为“半路出家”。
出家,梵名波吠儞野Ayanyaka,出家在家的生活,修沙门的净行。
《维摩诘经·弟子品》:“我听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
”同经《方便品》又说:“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
后比喻不是本行出身后来改行的称半路出家。
如《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说:“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却去改业做生意,便是半路出家的一般。
原来这些成语都出自佛教
原来这些成语都出自佛教佛教在中国传播时间纵达两千多个春夏秋冬,范围遍及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对我国的语言词汇必然会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们现在所经常使用的很多词,如“献身”、“习气”、“方便”、“障碍”、“一刹那”……本来就都是佛教名词。
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华,是我国词汇宝库中的明珠。
在璀璨夺目的成语之中,竟有200多条是与佛教有关的!【味同嚼腊】《楞严经》卷八:“我无欲心,应汝行事。
于横陈时,味同嚼腊。
”谓修行人清心寡欲,淡于世味。
后世以此比喻寡淡无味,了无情趣。
如《儒林外史》:“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到手之后,味同嚼蜡。
”【单位】指禅林僧堂中,僧人坐禅的座位。
在座位上方贴有各人名字,故称单位。
如《敕修百丈清规·日用轨范》谓:“昏钟鸣须先归单位坐禅。
”此词以后用于计算事物数量的标准。
如“米”为计量长度的单位,“时”为计算时间的单位,“克”为计算重量的单位,等。
机关、团体或其所属的某一部门称为工作单位。
【空中楼阁】出于《百喻经三重楼喻》:谓昔有富翁,欲造三重楼。
木匠依吩咐,开始在地面上砌砖。
富翁惊问何故?木匠答道:“作三重楼呀!”富翁急忙说:“我不要下面二重,只要最上一层!”木匠不胜惊异,说明不造下二重就不能造最上一层的道理。
但是,富翁还是执迷不悟,引来了众人的嘲笑。
佛教用这个比喻说明修行者应筑好根基,循序渐进的道理。
今多用以比喻虚幻的东西或空想。
【现身说法】佛菩萨均有法身、报身和化身。
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够自在变现,度化众生。
化身能够根据众生的机缘,随时随地应现于世,所谓“千百亿化身”。
佛菩萨出于大悲心,不住于涅槃寂静中,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渡众生,称为“现身说法”。
释迦佛昔在兜率天为菩萨时,“于十方界,现身说法”(见《五灯会元》卷一)。
观世音菩萨自称:“我与彼(众生)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楞严经》卷六)所现之身,包括人、天、龙、鬼乃至禽、鸟,花、树;所说之法,多至“八万四千法门”。
佛家境界高深的成语
佛家境界高深的成语有:
1.功德无量:指佛教中修行积累的功德不可估量,形容境界非常
高深。
2.慈悲为怀:指佛教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形容境界高尚。
3.返璞归真:指回复到自然纯真状态,形容佛门修行者修炼到最
高境界,返璞归真。
4.大彻大悟:指对佛法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形容境界极高。
5.佛法无边:指佛教的法力无边,广大无边,形容佛门境界高深。
6.随缘而化:指佛教随缘而化,不执着于一切,形容境界自在。
7.般若波罗蜜:指佛教中的智慧,是佛教修行的高级境界。
8.禅心佛性:指佛教中修行者的纯净内心和佛性,形容境界清净。
9.法眼通天:指佛教中所谓有“五眼”之一,能看见实相,法眼
能看穿天,比喻人的眼力卓越精深,看得很远。
10.此中三昧:指此中的奥妙之处,比喻佛门境界的奥秘深远。
佛家用语的成语
佛家用语的成语:
现身说法: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
群魔乱舞:据说释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树下入定的时候,魔王波旬率领众魔千方百计地来捣乱、搔扰。
佛陀不为所动并降服众魔,魔王只好率领群魔退去。
后来比喻一群坏人在政治或社会上横行霸道,进行破坏。
一尘不染:佛教指色、声、香、味、触、法六者为尘。
修道者达到真性清净不被六尘所染污为“一尘不染”。
后指完全不受坏思想、坏风气的影响。
一丝不挂:原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
后指人裸体。
心心相印:佛教语,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
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宝,指佛宝、法宝、僧宝。
三宝殿,即佛殿。
佛教寺庙中,有礼拜、供养等法事方入佛殿,无事不得随便在此走动吵嚷。
后引申为有事才来。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原为佛教语,比喻因果报应关系。
后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作茧自缚: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
比喻做了某件事,结果使自己受困。
也比喻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
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心花怒放:佛教以清净的本心譬为莲花,后因以“心花怒放”比喻心情开朗愉快。
心猿意马:佛教以猿马比喻人的心识,后用以比喻人的心思飘忽不定,好像猴子跳、马奔跑一样难以控制。
佛教与成语的联系
佛教与成语的联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语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无论是在文章中还是在口语中,几乎每天都会从我们的嘴里或者笔下蹦出几个成语。
成语是汉语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
几乎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佛教对汉语成语的形成和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虽然我们张嘴说出的可能就是一个佛教成语,但是我们几乎忽略了它的佛教特点。
当一个人放弃本来的职业转行去做另外一个职业时,我们会说:他是半路出家。
半路出家就是佛教成语,它原指成年后才出家做和尚,人们用它来比喻中途改行,从事另一工作。
当我们上门求人办事的时候,会说:无事不登三宝殿。
这是典型的佛教成语,三宝殿就是指代表佛法僧三宝的寺院殿堂,它原来的意思是说,人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才想起到寺院去寻求帮助。
后来比喻成登门求人办事。
我们替某人求情的时候,会说:不看僧面看佛面。
这又是典型的佛教成语,僧、佛都在“三宝”之列,都是世人敬重的对象。
“僧”正在修行中,而“佛”已完成修行,“觉行圆满”。
二者的阶次有高下。
“不看僧面看佛面”,指不看那方面的情面,也要看这方面的情面。
意思是务请高抬贵手,给予帮助或宽恕。
而有些我们常用的成语,我们几乎忘了它原本是佛教最先使用的,比如:生老病死、指点迷津、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痴心妄想、三生有幸、两世为人等等,这些成语都蕴含着深刻的佛教哲理,但是如今已经被人所忽略了。
生老病死最早由佛教提出,佛教认为这是人生所必须经历的四种痛苦,也称为(果报)四相。
在今天,生老病死被人们用来指: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大事。
指点迷津中的迷津是佛教用语,是指迷妄的境界,而指点迷津的意思就是针对事物的困难处,提供解决的方向、办法或途径。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佛教比喻轮回犹如苦海,因为众生颠倒迷离,以假为真,执着虚幻,因此在轮回的苦海中颠沛流离,无有出期。
只有通过佛法的学习,才能明白人生实相,才能到达智慧的彼岸。
现在我们用这个成语来比喻做坏事的人,只要决心悔改,就有出路。
佛指路的成语
佛指路的成语
以下是五个关于佛指路的成语以及赏析:
1. 回头是岸:指有罪的人只要回心转意,痛改前非,就能登上彼岸,获得超度。
后比喻做坏事的人,只要决心悔改,就有出路。
这个成语表达了佛教中对悔改和解脱的看法,鼓励人们在犯错后及时回头,寻求救赎。
2. 现身说法: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
后来指以亲身经历和体验为例来说明某种道理。
这个成语体现了佛教中强调修行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传播佛法,以身作则,影响他人。
3. 一尘不染: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
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
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这个成语反映了佛教中对内心净化的追求,强调通过排除杂念和物欲来达到心灵的纯净。
4. 心心相印: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
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这个成语体现了佛教中对心灵相通的理解,即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和理解不需要言语的表达,而是通过心灵的共鸣来实现。
5. 一丝不挂:原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
后指人裸体。
这个成语原本是佛教中形容修行者心无杂念的境界,后来演变为形容人不穿衣服的状态。
这些成语都体现了佛教中对人生、修行和内心境界的看法,通过对这些成语的理解和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佛教文化的内涵。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成语在使用时可能会因为语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在使用时需要谨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与成语
朱瑞玫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历史悠久,影响深广。
自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来,至今已经延续了2500多年。
它曾经广泛地辗转流传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中国、朝鲜、日本、越南、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家,蔚为大观。
近代以来,又流传到欧洲和美洲。
佛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
约在公元1世纪(我国的两汉交替时期),佛教由古印度经过西域传入我国内地,比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传入要早500多年。
佛教的传入,不仅对我国的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广泛地渗透进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对我国的文化,诸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都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
佛教作为一种曾经几乎成为我国全民宗教信仰的文化,传播时间纵达两千多个春夏秋冬,范围遍及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对我国的语言词汇必然会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们现在所经常使用的很多词,如“献身”、“习气”、“方便”、“障碍”、“一刹那”……本来就都是佛教名词。
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华,是我国词汇宝库中的明珠。
在璀璨夺目的成语之中,竟有200多条是与佛教有关的!
有些成语来源于佛教的教义理论。
例如:原始佛教基本教义中“四谛”之一的“苦谛”,即关于生死实是苦之真谛。
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
苦有“二苦”、“三苦”、“四苦”、“八苦”等种种说法。
其中,四苦指的是出生之苦、衰老之苦、疾病之苦、死亡之苦。
佛教传入我国后,宣扬“四苦”之说的“生老病死”就成了一条常见的成语。
有些成语来源于佛教的修持实践。
例如:“禅定”,是印度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端坐闭目,控制身心的各种活动,久之而能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
禅宗传入中国后,随之产生了“老僧入定”、“面壁功深”等成语。
另有一些成语出自佛教的故事、传说。
例如:南北朝时有一个著名僧人叫道生,晚年是在苏州城外虎丘山上度过的。
据《莲社高贤传》记载,道生和尚在虎丘山上住时曾对着山上的石头讲解《泥洹经》,讲得十分生动。
有时讲到得意之处,便不禁发问道:“你们说,对不对?我的阐释是否符合佛经的原意?”山上的石头竟然被感动地纷纷点起头来,似乎在说:“对呀,对呀!你讲得太好了!太好了!”于是就产生了成语“顽石点头”。
而有些成语则出自佛教的仪式、礼节。
例如:印度佛教的最后一个时期是“密教”时期。
“密教”有这样一个规定——接收新佛徒入佛门时要由师父把清水浇洒到他的头顶上。
这种仪式叫做“灌顶”。
高僧嗣位时也有这种仪式。
由此便产生了成语“醍醐灌顶”。
还有一些成语直接从佛经中来。
例如:“梦幻泡影”、“皆大欢喜”出自《金刚经》;“想入非非”、“味同嚼蜡”出自《楞严经》。
也有不少成语来自我国的各种佛书。
例如:“对牛弹琴”出自我国最早的佛教著作《理惑论》;“逢场作戏”出自叙述佛教禅宗师徒相承机缘的《景德传灯录》。
总之,佛教对我国成语的影响是深刻的。
正像宋代僧人大慧禅师所说的:“梵语唐言打成一块”(《五灯会元》卷第二十)。
佛教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文献浩如烟海,相当数量的成语与佛教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因此,研究我国的成语,就不能不对佛教文化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