蚜虫与体内布赫纳氏菌及其次生共生 菌的相互关系
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一、名词解释1 病害循环:指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2 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初次侵染是指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越夏)场所来的病原物的侵染称作初次侵染。
再次侵染是在田间已发病的植株产生的病原物传播扩散后侵染同一生长季纳的寄主植物,称作再次侵染。
3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是病原物渡过寄主的休眠期和不良环境条件而后引起下一生长季节的初次浸染。
4 土壤寄居菌:是在土壤中随病株残体生存的病原物,当病残体腐败分解后它们即不能单独地在土壤中存活。
多数强寄生的真菌、细菌属于这一类,如各种果树叶斑病菌、蔬菜软腐病菌等。
5 土壤习居菌:对土壤适应性强,可独立地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并能繁殖,如腐霉属、丝核菌属和镰孢霉属真菌等,均在土壤中广泛分布,常引起多种作物的幼苗死亡和植株萎蔫等症状。
6 单循环病害: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或者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
7 多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8 系统侵染性病害:水果采收后在贮运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侵染而引起水果腐败与品质下降的都称为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的种类常以病原菌感染后在植株上所表现的症状来区分,有干腐、软腐、各种变色斑、组织肿大或坏死、器官破坏或表面粗糙等等。
二、问答及论述题1 病害循环与病原物生活史的关系?答:病害循环不同于病原物的生活史。
生活史是以病原物为对象阐述病原物的生长繁殖和休眠过程;而病害循环主要是以特定寄主与病原物的组合为对象,阐述病害的发生发展和延续,包括病原物与寄主的接触、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表现症状、病原物的生长和繁殖、病原物的传播以及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生活史相同的病原物,它们所引起病害的病害循环可以完全不同。
如各种黑粉菌的生活史基本是相似的,但是各种黑粉病的病害循环并不相同。
例如,小麦散黑穗病菌以菌丝潜伏在种胚中越冬,所以带菌种子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而小麦腥黑粉病菌以冬孢子附着在小麦种子表面越冬,或随菌瘿落入土中或肥料中越冬,故其初侵染来源还包括土壤或堆肥中的冬孢子。
No.10试题参考答案
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No.10)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同宗配合:有些菌物单个菌株就可完毕有性生殖,称为同宗配合。
2.生理小种:在病原物的种内,在形态上相似,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病理和致病力或其它特性上有差别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
3.营养体亲和群:菌物种内或专业型内根据营养亲和性划分的菌株群体,营养亲和的菌株为同一种群。
4.子实体:菌物的孢子产生在含有一定分化的产孢机构上,菌物的产孢机构称为子实体。
5.生活史:指菌物的孢子通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生活过程。
6.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细菌的部分遗传物质传递给受体菌的过程。
(一种细菌菌体的DNA 或RNA 通过噬菌体感染另一细菌时转移到此菌中。
)7.根寄生:是指一类寄生在寄主植物的根部,在地上部与寄主植物彼此分离的寄生性植物,称为根寄生。
8.病害循环:是指寄主植物从上一种生长季节发病到下一种生长季节再次发病的过程称病害循环。
9.多循环病害:在一种生长季节中病原物能持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10.检疫性有害生物:指对某一地区含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在该地区尚未存在或虽已存在但分布不广,并正由官方控制的有害生物。
11.初次侵染(primary infection):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越夏)场合来的病原物的侵染称作初次侵染。
二填空题1.真菌的无性繁殖方式有断裂、裂殖、芽殖和原生质割裂。
2.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重要有植物病原菌物、植物病原原核生物、植物病毒、植物病原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
3.植物寄根本虫完毕整个生活史通过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4.植物病原细菌的重要侵入途径有自然孔口和伤口。
5.植物病害的防治办法重要有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抗病品种的选育与运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
三问答题1.简述Phytophthora 和Pythium 在形态上的异同点。
(5 分)答:共同点:营养体是无隔菌丝体,孢囊梗分化很低,游动孢子无两游现象,藏卵器内只含有1 个卵孢子。
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微生物学》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微生物学》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填空题1、磷壁酸是______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几丁质是______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吡啶二羧酸钙主要存在于细菌______结构中,二氨基庚二酸主要存在于______菌的壁中,藻胆蛋白主要存在于______中。
2、病毒一步生长曲线有三个最重要的特征参数,即______期(包括______期和______期)和______期的长短以及______的大小。
3、呼吸保护是指______菌科的菌种能以极强的______作用迅速将周围环境中的______消耗掉,使细胞周围围环境处于______状态,借此保护固氮酶。
4、一般而言,微生物在含糖基质上生长,会产生______,而使______;微生物分解蛋白质或氨基酸会产生______,而使______。
5、酵母菌一般具有以下五个特点:① ______,② ______,③ ______,④ ______和⑤______。
6、1347年的一场由______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的人(约2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
7、在面包、蛋糕中常加入______作为防腐剂。
8、由霉腐微生物引起的材料劣变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等多种。
9、质粒通常以共价闭合环状的超螺旋双链DNA分子存在于细胞中,但从细胞中分离的质粒大多是3种构型,即______型、______型和______ 型。
10、抗原与抗体间有八类主要反应,例如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二、判断题11、G-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含量少、厚度薄,因此用溶菌酶处理后容易获得原生质体。
()12、稀释测数用的无菌水通常是由自来水灭菌而成。
()13、混合发酵的多种菌种,增加了发酵中许多基因的功能,可以代替某些基因重组工程菌来进行复杂的多种代谢反应,或促进生长代谢,提高生产效率。
()14、温和噬菌体侵染宿主后,不会引起宿主细胞裂解。
蚜虫及小麦蚜虫
蚜虫分布及活动区间
蚜虫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十分广泛,但主要集中于温带地区。 无翅蚜的活动范围仅几米,有翅蚜虫活动范围达几十米。 蚜虫可以进行远程迁移,主要是通过随风飘荡的形式来进行扩散。 一些人类活动也可以帮助蚜虫的迁移,例如对附着蚜虫的植物进行运 输的过程。
蚜虫天敌
蚜虫的天敌有瓢虫、食蚜蝇、寄生蜂、食蚜瘿蚊(aphid midge larvae)、蟹蛛、草蛉以及昆虫病原真菌(entomopathogenic fungi ,绿僵菌)。
蚜虫和蚂蚁共生
种类 常见的蚜虫种类如下︰ 1.苹蚜成体黄绿色,头、足黑色;卵黑色,产在唯一的宿主──苹果树上越冬。 一种真菌靠它的蜜露生长。 2.甘蓝蚜俗名菜蚜,形小、灰绿色,有粉状蜡质覆盖物;群居在卷心菜、花 椰菜、抱子甘蓝、萝卜等的叶背面,在北方以黑色卵越冬,在南方无有性期。
3石原氏球蚜在云杉 道格拉斯等冷杉上产卵危害。 4玉米根蚜 生存依靠玉米地的蚂蚁,卵在冬季由蚁贮藏在巢中,春天征 5 生活 9 分类
2 生活习性
3 种类
4 分布 8 光合作用
6 防治
7 影响
10 身体构造 11 摄食
12 共生关系 16 防御
13 繁殖过程 14 演化
15 敌害
一、形态
蚜虫主要分布在北半 球温带地区和亚热带地 区 。世界已知约4700余 种,中国分布约1100种。
节肢动物起源于类似环节动物的蠕虫,经历下列演进阶段: ①各节腹侧生出附肢,以便行走; ②头部发展为触角、眼和口器,成为感觉和取食中心; ③翅和足集中在胸部成为行动中心; 腹部是内脏和生殖中心。
蚜虫大小
蚜虫的大小不一,身长从一到十毫米不等。最大的蚜虫-长吻蚜 10毫 米。
最大的昆虫
昆虫学
病毒感染 的防护 、控制跳跃基 因具有重 要 的意义 .它 已被作为一种强大 的 “ 基 因沉默 ”技术被用于全球 的实验室 ,而 且 ,会推动新 的医疗技术 的出现 .图 2
参7 关键词: NA ; mal NA; NA基 因; R i s lR R
o gn s 刊 ,中]杨佐娟( o e ei s[ , 陕西师范大 学生命科学学 院, 西安 7 0 6 ) 何建平 10 2 , , / 昆虫 知 识 . 2 o ,4 () 4 ~4 2 一 0 6 34. 7 5 —4
20 年 1 07 3卷 第 5期
体 内菌胞中还发现有若干种类次生共生
细菌,其功能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蚜 虫的生态学特 征有关 .对蚜虫与其体 内
题 .参 3 7
共生菌相互关系的研究提出一些新的问
p z i p y i l g o me ii e 0 6 i r e n h so o y r d c n 2 0
4 () 49 4 2 34. 3 ~ 4 —_
1 0・5 8 4
农业综合生产 与保护 的基本理论初探 =
P i r t d ft e b i e r fi t — rma y s y o a c t o o n e u h s h y
鼻咽癌是一种 多基 因遗传性肿瘤,在中 国南方和国外 中国南方移 民及后 裔中发 病率极高,严重 危害了我国南方地区人 民生命健康 .对 于这样 一种具有明显 民 族聚集现 象和 地域 差异的恶性肿瘤, 目 前认为其病理 发病 机制与遗 传和环境 因 素的共同作用密切相 关.现 主要 阐述 鼻 咽癌 作为一种 多基 因遗传 性肿瘤 的病 因 发病机制 ,初 步建立鼻 咽癌 易感基 因群 的概 念和 鼻咽癌发生发展 过程 中易感基 因群主导的多阶段 性多米诺骨牌效应分 子机制假说 ,为寻 找鼻 咽癌遗传 易感风 险因子,筛选鼻 咽癌 高危人 群以及探索 鼻 咽癌靶 向性及个体化 的诊 断和 治疗手
蚜虫次级内共生菌的多样性和功能
蚜虫次级内共生菌的多样性和功能曾凌达;刘倩;黄晓磊【摘要】内共生菌与其寄主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生物学研究的热点.蚜虫类昆虫的内共生菌分为初级内共生菌(Buchnera)和一些次级内共生菌.Buchnera与蚜虫寄主之间有密切的营养共生关系,对蚜虫寄主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虽然次级内共生菌在蚜虫体内含量相对较少,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人,次级内共生菌无论对蚜虫寄主的生态行为(抵御寄生蜂、耐高温特性、体色形成等)还是物种形成和进化的影响都不容忽视.此外,次级内共生菌基因组序列的测定,也促进了功能基因学的发展.在系统梳理已发表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主要综述了蚜虫次级内共生菌的基本特征、多样性、及其对蚜虫寄主的生态影响,进而对未来值得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展望.【期刊名称】《武夷科学》【年(卷),期】2019(035)001【总页数】8页(P4-11)【关键词】内共生;蚜虫;初级共生菌;次级共生菌;生态功能【作者】曾凌达;刘倩;黄晓磊【作者单位】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福建福州350002;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福建福州350002;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69.36+7.2具有刺吸式口器的植食性昆虫通常取食植物韧皮部汁液,但由于植物韧皮部汁液富含糖分却缺乏必需氨基酸,因此植食性昆虫体内含有为其提供必需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共生菌。
例如,蚜虫类昆虫本身不能合成多种必需氨基酸,如组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精氨酸等,因此它们体内存在一类专性胞内共生细菌,该菌是呈卵形或球形的革兰氏阴性菌,隶属于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布赫纳氏属(Buchnera)(Munson et al,1991),其能够为蚜虫寄主提供必需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对于蚜虫营养代谢和正常发育有重要贡献(Munson et al,1991;Douglas,1998;Sandström et al,1999;黄晓磊等,2011)。
蚜虫与其胞内共生细菌的相互作用
展望:
植食性昆虫的食性和营养,在昆虫与植物间的关系中处于最为重 要的低位,这些问题在理论上和应用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因研 究技术的提高,对有关问题的研究引广泛的兴趣,使得在近期内可能 有重要发展。对于植食性种类的食性问题的澄清,无疑对其他食性的 种类有关问题的解决能有极大的帮助。这些方面的成就有必定会大大 丰富昆虫学的内容。
参考文献:
冯利,孙玉诚,等.蚜虫-内共生菌的互利共生研究综述[J].江西农业学报. 2008, 20(6): 65~68. 苗雪霞,丁德诚.蚜虫与其胞内共生菌的相互作用[J].生命科 学,2003,15(4):243-247. 黄晓磊,刘琳,乔格侠.蚜虫与其初级内共生菌进化关系:假说及演化机理[J]. 昆虫学报. 2011, 54(5): 582-588. 王兴亚,李学军,张广学.谈蚜虫的行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5, 23(4). 薛宝燕, 程新胜, 陈树仁, 魏重生.昆虫共生菌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 志.2004,16(3):188-189. 胡祖庆,赵惠燕,胡想顺,等.共生菌对麦长管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6):163~物的另一重要功能是相当于动物的“肾脏”,它 能将寄主废弃的氮进行脱毒和再循环。脱共生蚜虫谷氨酸水平的提高 反映了它能经谷氨酸合成酶将废弃的氨转变为谷氨酸。换句话说,谷 氨酸是氨的一种脱毒产物,是由于脱共生蚜虫中氨浓度大量增加引起 的。这一现象也表明,共生蚜虫中的细菌进行了废弃氨的循环,从而 使氨浓度下降。
蚜虫与其胞内 共生细菌的相互作用
专业:农药学 导师:胡兆农 姓名:何振宇
昆虫共生菌: 指存在于昆虫体内特定部位的微生物,它与宿主昆虫相互依赖、相 互影响、协同进化。宿主昆虫为共生菌提供稳定的小生境和营养成分, 共生菌则帮助宿主合成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需的营养物质,降解宿主体 内的有毒物质,协助宿主消化特殊食物。 昆虫对食料植物的选择性: 狭义的食性: 为对植物的趋性以及到达植物上以后咬食和保持不断取食等一系列 反应中所表现的特点。 广义的食性: 在含义上等于昆虫依靠何种植物能建立种群的规律,其间除了包括 上述的一系列反应之外,还牵涉到昆虫对营养成分的消化利用和某些 有毒物质的适应和克服。这样便和昆虫代谢发生了联系(钦俊德,昆虫 学报,1962,11(2))。
节肢动物共生菌Cardinium的研究概况
节肢动物共生菌Cardinium的研究概况庞淑婷,江婷婷,汪亮,施祖华3(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杭州310029)摘要:共生菌在节肢动物中普遍存在,与寄主形成互惠共生关系,协同进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对寄主的生长、生殖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
Cardinium是最近定名的、在节肢动物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共生菌,可以通过诱导细胞质不亲和、孤雌生殖和雌性化等方式调控寄主生殖,改变寄主适应性,以利于其分布和传播。
本文综述了Cardinium研究的基本概况,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 键 词:Cardinium;共生菌;细胞质不亲和;孤雌生殖;雌性化中图分类号:Q14312;Q93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9261(2010)022******* An Overvie w of R esearch on Symbiont Cardinium in ArthropodPANG Shu2ting,J I ANG T ing2ting,W ANGLiang,SHI Zu2hua3(Institute of Insect Sciences,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310029,China)Abstract:Symbionts are very comm on in arthropods and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ecology and ev olution of their hosts.They symbiose with hosts,affect the growth and propagation of hosts,and benefit from each other.Cardinium is a recently described bacterium from the Bacteroidetes group,widely distributed in arthropods.It is inv olved in diverse reproduction alterations of its hosts,including cytoplasmic incom2 patibility,parthenogenesis and feminization.The paper reviewed the researh progress and potential appli2 cations of Cardinium.K ey w ords:Cardinium;symbionts;cytoplasmic incom patibility;parthenogenesis;feminization共生菌广泛分布于节肢动物中,可以影响寄主生态互作,供给寄主食物中缺乏的营养,调控寄主生殖方式,对寄主的生态学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1,2]。
蚜虫初级内共生菌Buhcnera研究进展
蚜虫初级内共生菌Buchnera aphidicola研究进展*刘琳1,2黄晓磊1乔格侠1**(1 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摘要动物和细菌的内共生关系一直是生物学关注的热点,相关研究不但对于了解动物宿主的生长、繁殖等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探讨生命起源和进化等生命现象。
蚜虫类昆虫体内存在一类专性的胞内共生菌Buchnera,它对于蚜虫营养代谢和正常发育至关重要,被称为蚜虫的初级内共生菌。
由于两者间具有专性共生关系,使其成为内共生关系研究的理想模型。
本文将从Buchnera的基本特征、Buchnera与蚜虫进化关系、Buchnera在共生关系中的作用及Buchnera基因组学等方面对Buchnera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热点进行展望。
关键词内共生,初级内共生菌,Buchnera,蚜虫,基因组学Research trends on the primary endosymbiont of aphids, Buchnera aphidicola*LIU Lin 1, 2, HUANG Xiao-Lei1, QIAO Ge-Xia 1**(1 Key Laboratory of Zoological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o. 1 Beichen West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100101, P.R. China;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o. 19, Y uquan Road, Shijingshan District, Beijing 100049, P.R.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QIAO Ge-Xia, email: qiaogx@)Abstract Endosymbiosis of animals with bacteria is always a hot topic in biology. Studies on endosymbiosis are important not only for understanding the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of animal hosts, but also for investigation of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life. Aphids harbour obligatory endosymbiotic bacteria, Buchnera aphidicola, which are nutritional and developmental indispensable to aphids. Due to their obligate endosymbiotic relationship,aphids-Buchnera is a good model for investigation many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issues in symbiosi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trends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Buchnera,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between aphids--------------------------------------------------------------*资助项目:本项目得到国家杰出青年基金(No. 3102502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 31272348),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103022)和国家基金委动物学特殊学科点(No. J1210002)的资助。
农大农业植物病理学2讲解
《农业植物病理学》复习问答题1. 简述水稻叶瘟股性型病斑在苗期与水稻胡麻斑病梭形斑区别水稻叶瘟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形斑,常有延生的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邑,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邑煤层,病斑较多时连片成规则大斑。
典型慢性型病斑主要特征可分为“三部一线”水稻胡麻斑病梭形病斑:病斑中央为褐色至灰白色,边缘褐邑,周国有深浅不同的黄邑晕圈,椭圆形或长圆形,严重时相互能结成不规则大病斑。
潮湿时,病部有黑色绒状煤层。
2. 简述栽培管理对稻瘟病发生轻重的影响我培管理措施直接影响水稻的抗病性和通过影响田间小气候而影响病菌的生长发育,因而改进我培管理措施,特别是合埋施肥,控制滚溉水对稻瘟病的防治至关重要。
特别注意施肥、滾溉和布局。
3. 简述药刑防治稻瘟病的决策与方法主要针对感病与中等感病品种的易感生育期,是否施药和防治次数则依据品种、病情、生育期和天气情况决定。
防治稻叶瘟一般在秧苗3-4叶期或移我前5d施药,大田叶瘟防治主要针对感病品种,防治穗颈瘟可于啟口和齐穗期各喷施一次杀菌剂。
4. 简述说明彩响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因素此病是一种依靠气流传播,具多次再侵染,与环境和品种关系密切的病害。
其发生和流行主要与品种的抗病性,气象因子如温度、湿度、降雨、雾踞,和栽培管理措施有关5. 为什么稻瘟菌的致病力易发生变异已知致病力变异的原因主要有:a突变b异核现象c准性生殖d有性重组e菌丝融合f类似转座子元件的存在6. 简述稻瘟病叶瘟不同病斑类型及病斑型转化的条件叶瘟包括1褐点形病斑:2白点形病斑:3急性型病斑;4慢性型病斑。
当条件不适宜菜种病斑发病时则转变为另一种病斑。
7. 水稻白叶枯病的症状有哪些特点在水稻全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以侵染叶勒和假茎。
主要类型为:叶枯型、急性型、中脉型、凋萎型又称枯心型和黄化型。
8. 简述水稻白叶枯病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主要区别水稻细苗性条斑病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邑菌脓,干后呈胶状小粒。
蚜虫生态学的研究及其意义
蚜虫生态学的研究及其意义蚜虫是一类非常普遍而又重要的昆虫,在生态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们许多种类都是害虫,会影响到人类的农业生产;但同时也有许多蚜虫是有益生物,可以帮助植物进行授粉等工作。
因此,对于蚜虫的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蚜虫的生态特点蚜虫是一类会吸食植物汁液的昆虫,它们通常会聚集在植株的嫩叶、嫩枝或花药等处,通过吸食植物的汁液来获得营养。
在自然界中,蚜虫有很好的种群控制机制,它们的繁殖速度很快,但是也同时容易受到天敌、寄生虫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蚜虫会分泌出一些分子来吸引天敌,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
此外,蚜虫的繁殖也受到天气、季节等因素的影响。
在不同的季节,蚜虫的数量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
二、农业生产中的蚜虫在农业生产中,有很多种蚜虫都被认为是有害昆虫,会对农作物造成很大的危害。
例如,烟草蚜、棉蚜、豆蚜、桃蚜等都是破坏性很强的害虫。
这些蚜虫已经成为了各种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
它们对植物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口器对植物汁液的吸食,会造成植物残缺不全、缺少养分等不良后果。
此外,蚜虫在吸食植物汁液的同时,还会带菌,传播各种病毒,加剧病害的发生。
三、蚜虫与生态平衡蚜虫在自然界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我们不应该完全视其为害虫。
例如,蚜虫也扮演着很重要的授粉者角色,可以协助某些农作物完成授粉,增加产量和品质。
此外,蚜虫所生活的环境中也有很多天敌和寄生虫,它们可以形成一个生态链,对蚜虫的繁殖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
因此,对于蚜虫的生态学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蚜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进而维持生态平衡。
四、蚜虫生态学的研究意义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田间害虫的数量不断增加,其所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这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蚜虫生态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蚜虫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作用,寻找到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
同时,深入研究蚜虫的生态特征,并发掘其对种群控制、生态平衡等方面的调控作用,有助于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产能、增加农民收入。
蚜虫
第六章蚜虫类蚜类(Aphids)俗称“腻虫”、“油旱”,是农林生产的重大害虫,隶属于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
蚜虫以刺吸式的口器从植物组织中吸取汁液,造成植物营养损失,发育受阻,出现畸形生长、早衰、甚至死亡;蚜虫排泄的蜜露覆盖在植物表面,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同时,蜜露是众多植物病原菌的培养基,极易导致植物病害的流行,更重要的是,蚜虫是多种植物病毒病的传播介体,由它传播的病毒病带来的危害甚至超过蚜虫本身所造成的危害。
目前已知至少有159种蚜虫可以传带植物病毒,居世界传毒昆虫之首。
如桃蚜可以传播107种病毒病,棉蚜可以传播55种。
第一节蚜虫的一般生物学特性一、多型多态现象蚜虫具有多型多态现象(Polymorphism),蚜虫多型多态是对环境条件的适应。
每个蚜虫种类至少有两个型,有翅孤雌型和无翅孤雌型,有些种类具有很多型。
如一般全周期的蚜虫有5个或6个型,即:干母、有翅孤雌蚜、无翅孤雌蚜、性母、雌性蚜与雄性蚜。
且有些种类的某些型本身又有多态现象。
干母(fundatrix)无翅或有翅,大多有翅,由受精卵直接孵化产生。
体形较圆、触角、足、尾片、腹管均较无翅孤雌蚜短。
干雌(fundatrigenia)即干母产生的下代。
多为无翅,营孤雌胎生,生活在越冬寄主上。
有翅孤雌蚜(alate viviparous femals)在无寄主转移的种类中,各有翅型在形态上很一致;但在有寄主转移的种类中,通常有两个在繁殖上和形态上不同的型。
无翅孤雌蚜(apterous viviparous females)形态与干母相异,干母的后代无翅孤雌蚜也有多态现象。
如蚜科中的许多种类,第2代(以干母为第1代)不同于第3代无翅蚜。
另外,棉蚜和大豆蚜等在盛夏7~8月间,还会发生形态和习性都很独特的夏型无翅孤雌蚜。
性母(sexupara)在越冬寄主上产生性母,有翅或无翅,能产生二性蚜。
雌性蚜(oviparous females)一般与无翅孤雌蚜很相似,但繁殖方法不同。
大白菜蚜虫病的发生与防治
大白菜蚜虫病的发生与防治作者:徐慧君来源:《农民致富之友》 2021年第29期徐慧君在白菜的种植中,蚜虫病会严重威胁白菜的健康茁壮生长,甚至会导致减产,为农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蚜虫病的有效防治措施,就成为广大种植户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
那么就需要对大白菜蚜虫病的发生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然后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降低蚜虫的危害程度,提高白菜产量。
一、大白菜蚜虫病的发生规律大白菜蚜虫病,是大白菜的主要病害之一,一旦发病,就会严重影响白菜的生长,最终导致减产。
蚜虫,也称之为腻虫、蜜虫,分为有翅胎生雌蚜和无翅胎生雌蚜两种。
有翅雌蚜能够迁飞,会不断扩大病虫害范围,吸食大白菜的营养物质,导致根系发育不良。
其主要发生在六月中下旬时期,且会随着温度的升高急剧增加。
我国大部分地区步入六月之后,温度就会持续增加,且干旱少雨,这为蚜虫的繁衍与生长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且干旱严重的地区,蚜虫病的发生规模就越大。
大白菜蚜虫每年发生约10代,在九月份产卵,虫卵会附在白菜上越冬,在来年的四月左右开始孵化,先在越冬寄主上繁殖,然后于五月中下旬飞迁,影响大白菜的生长。
当大白菜刚刚出苗时,蚜虫就会侵害幼苗,遍布在幼苗各个部位。
接下来随着温度的升高,白菜的逐渐生长,蚜虫就会迅速扩大规模,分布到白菜的每一个部位,这时就需要立即防治。
在白菜的幼苗时期,蚜虫会吃掉白菜的叶子、菜心,甚至连小茎都会吃掉。
在莲座期,是蚜虫病害发生最为严重的时期,会直接影响白菜的正常生长,最终导致减产。
在白菜的包心期,蚜虫的数量也比较多,会吸食白菜上的汁液,造成叶片卷曲变形,影响包心。
且会分泌大量的蜜露,诱发煤污病,严重时会造成植株死亡。
二、大白菜蚜虫病的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是大白菜蚜虫病的有效防治措施之一,具体策略如下:第一,在选种时,需要选择抗病性、高质量的品种,做好种子的质检工作。
在白菜种子选择之后,还要进行合理晾晒与无菌处理,防止虫卵存活,提高白菜的抗病性与抵抗力,保障白菜茁壮生长。
2021年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微生物学》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1年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微生物学》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填空题1、在蓝细菌类囊体内存在的光合色素是______和______,在蓝细菌类囊体外表面有藻胆蛋白体,其中有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光合色素。
2、大多数DNA动物病毒的核酸在______复制,蛋白质在______合成,病毒粒子的组装在______完成。
3、细菌的二次生长现象是指当细菌在含有葡萄糖和乳糖的培养基中生长时,优先利用______,当其耗尽后,细菌经过一段停滞期,不久在______的诱导下开始合成______,细菌开始利用______。
该碳代谢阻遏机制包括______和______的相互作用。
4、在用曲法对微生物进行固体培养时,根据培养容器和规模的不同,可把它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形式。
5、食用菌一般是指可食用的有大型______的高等真菌,分类上主要属于______,其次为______。
6、被誉为微生物学奠基人的是______世纪、______国的______;而细菌学的奠基人则为______国的______。
7、最常见的厌氧菌有① ______,② ______,③ ______,④ ______,⑤ ______,⑥ ______等。
8、细菌沥滤又称细菌冶金,主要分三阶段: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后一步是关键,它由化能自养细菌______来完成的。
9、微生物菌种保藏的原理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环境条件下,使其处于代谢不活泼状态。
10、当前已开发的新型疫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二、判断题11、形态通常有球状、杆状、螺旋状三类。
在自然界中杆菌最常见,球菌次之,螺旋菌最少。
()12、用白糖配制培养基能满足微生物对一般微量元素的需要。
2023届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中考生物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3年中考生物模似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一带一路”倡议是主席对我国古丝绸之路的拓展和延续,该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热烈响应。
很早以前我国先民就把养蚕技术传到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家蚕的发育过程中,能吐丝的时期是()A.①B.②C.③D.④2、生物课堂让我们丰富了对生殖系统的认识.判断以下不属于生殖器官的一项是()A.睾丸B.子宫C.前列腺D.乳房3、人们研究出一种栽培植物的新方法,叫做()A.无土栽培B.组织培养C.生长素处理D.合理施肥4、下列关于染色体、基因和性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基因对生物性状起决定性作用B.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C.染色体数目和基因的数目总是相等的D.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组成是两个隐性基因5、含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叫做()A.蛋白质B.DNA C.染色体D.基因6、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若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下图中曲线能正确表示较长时间内兔群数量变化的是A.B.C.D.7、人体的血液组成为A.白细胞和红细胞B.血浆和血细胞C.血清和血细胞D.红细胞和血小板8、在生物进化论的研究上,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是()A.孟德尔B.达尔文C.虎克D.巴斯德9、莘县徒骇河具有防洪排涝、调水灌溉、蓄水补源、改善城区地下水质等多种功能,更有美化环境、造福群众的靓丽风景.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滴徒骇河的水,发现有一些能运动的绿色颗粒,下列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是()A.有细胞结构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体小且为绿色D.能生长繁殖10、对下列诗文或谚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解释错误的是()A.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唯有葵花向日倾——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C.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D.桂实生桂,桐实生桐——生物的变异现象11、如图是“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感受器在被试者的视网膜中B.需测量多次并求平均值C.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小脑D.效应器是指被试者的传出神经末梢与手指肌肉12、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是实现经济和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一。
蚜虫对植物与环境的适应与生态关系
蚜虫对植物与环境的适应与生态关系黄蚜虫、绿蚜虫、黑蚜虫……这些蚜虫种类繁多,但它们所带来的危害却非常相似——它们吸食植物汁液,使植物变得黄瘦、甚至死亡。
然而,在这一千元亩的场景背后,我们很少思考:蚜虫究竟是如何与植物和环境相互适应的呢?在植物上繁殖、生存的蚜虫,首先需要适应植物的生长周期和生理状态。
它们的“一年四季”与植物的生长季节密不可分。
春夏之交的,正是蚜虫的繁殖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它们寻找年轻、嫩绿、生长迅速的植物体分布,以此为食;而在秋季,随着天气逐渐变凉,它们会“集体迁徙”,寻找合适的地方进行越冬。
在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蚜虫的数量、种类等都会有所不同。
此外,蚜虫还具备一定的耐寒性,在低温下也能良好地繁殖生存。
有些蚜虫甚至可以越冬在叶片上,尤其是棉花蚜虫,它们能在棉花叶片上形成群落,使得整株棉花株面积都被覆盖。
这种适应性的力量是令人瞠目而又生畏的。
在适应植物和环境的过程中,蚜虫与自身的生态关系密不可分。
和大多数昆虫一样,蚜虫也有天敌或天生的天敌——如花蝽、瓢虫、蚂蚁等等,它们是控制蚜虫数量的有效手段之一。
但同样的,蚜虫也有自身的防御和应对机制。
例如蚜虫的群体行为往往更加复杂,某些蚜虫会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保护自身,还有一些会主动咀嚼毒素含量较高的植株,以此保护自身和同伴。
蚜虫对于植物的生长和环境的适应具有极大的生态学意义。
首先,蚜虫的寄生会损害植物的生长发育,一定程度上减缓或影响了植被的恢复速度,从而对农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其次,蚜虫的大量繁殖会直接导致能源、水分等资源的过度消耗,对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影响。
但作为昆虫界的一个小组成,蚜虫也在自身的适应过程中为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废物的二次利用。
综上所述,蚜虫对植物和环境的适应机制充满了神秘和充满魅力。
它们与植物、天敌、生态系统之间复杂的生态关系表明了环境对于生物演化以及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而从人类角度来看,如何平衡生物保护与农业产出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生态维护生态的可持续性,都是未来不断探讨和研究的全球性问题。
我包罗万象(4)
我包罗万象(4)7 互助保成功我站在一个花园棚屋大小的房间里,刚好能把猫举起来转一圈,不过多半会在墙上留下猫抓痕。
门又厚又大,房间四壁全白,一尘不染。
里面一台巨大的风扇有节奏地搅动和控制着空气,听起来就像《星球大战》里的大反派达斯·维德在用扩音器说话。
房间里种满了植物,小罐子里冒着豌豆苗、蚕豆和苜蓿的幼苗,整整齐齐地排列在架子上的托盘中。
这里仿佛一个奇怪的温室,更奇怪的是一切都被覆盖着。
一些幼苗被透明的塑料杯罩着,另一些放置在塑料立方体中,只通过胳膊粗的舷窗与外界相连,舷窗上则覆盖着细棉布。
有一个特别大的盒子,里面放着一大簇肆意生长的幼芽。
“我们刚刚开始培育它们,所以我甚至不知道它们是否已经在这儿了。
”生物学家南希·莫兰说道。
这个房间位于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房间本身以及里面的所有东西都是她的。
我盯着这些幼芽。
很显然,莫兰看不到的,我也没法看到。
“噢,已经有了,”她指着一个地方说,“在那条茎上。
”隔了好一阵,就在我快忍不住开口问到底在哪条茎上之前,我发现了它们。
黑色、楔形状的小东西,不超过一厘米,像微型门挡一样挂在芽上。
它们是玻璃翅叶蝉(glassy-winged sharpshooters)。
英文名字的前半部分透着晶莹剔透的精致感,后半部分又带着几分西部牛仔的粗犷与苍凉① ,而它实际上与二者都不搭。
这些细小的昆虫把口器刺入植物,然后从枝叶里吸取液体,过滤吸收微量的营养物质,再从背后喷出一簇细小的水柱,排出剩余的水分,后半部分的名字正由此而来。
这种昆虫会吸取几十种不同植物的汁液,能对农业产生不小的威胁,所以要用又大又重的门隔离,再用细布密封,以防逃逸。
这个房间里满是这样的威胁。
另一种植物正在被一种叶蝉吞噬。
满满几架子蚕豆芽正在被豌豆蚜蚕食。
这种绿色的昆虫待在绿色的茎表面并不显眼,但我最终还是发现了它们:绿色的锭状小虫,细长腿,触须向后,腹部的两根触角向后突出。
每只蚜虫都有自己的私领域,都独占一根正在生长的幼苗。
烟草甲体内共生菌的初步研究
烟草甲体内共生菌的初步研究
薛宝燕;程新胜;魏重生;陈树仁;周郑
【期刊名称】《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年(卷),期】2005(17)4
【摘要】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Fabricius)体内有类似酵母的胞内共生物YLS,其对烟草甲有重要的营养和解毒作用.该文对YLS的细胞和菌落形态进行了观察,并通过菌落测定、液体培养和细胞质量测定等方法,以探明YLS的最适生长温度.结果表明:28~35℃比较适宜YLS的生长,35℃为最佳生长温度,而36~48 h是研究YLS的最佳时间.
【总页数】2页(P270-271)
【关键词】烟草甲;类酵母共生菌;细胞形态;菌落;生长温度
【作者】薛宝燕;程新胜;魏重生;陈树仁;周郑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烟草与健康研究中心;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78
【相关文献】
1.白蜡虫体内杀雄菌属(Arsenophonus)共生菌的分子检测 [J], 刘魏魏;杨璞;阮永明;陈晓鸣;徐冬丽;李燕飞
2.一种袋栽黑木耳共生菌的鉴定及其共生效应初步研究 [J], 宋婷婷;蔡为明;金群力;范丽军;冯伟林;沈颖越
3.食料对烟草甲药剂敏感性及共生菌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J], 张晓梅;薛宝燕;程新胜;查向东
4.食料对烟草甲共生菌数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J], 薛宝燕;程新胜;魏重生;陈树仁;周郑
5.蚜虫与体内布赫纳氏菌及其次生共生菌的相互关系 [J], 李献辉;李保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遍, 而且有别于布赫纳氏菌的种群动态等特征, 垂直传递可能不是次生内共生菌的主要传播方 式, 个体间的水平传递可能是其主要传播途径。 如蚜虫可能通过取食其它蚜虫分泌的含有次生 细菌的蜜露, 也可能通过寄生蜂在寄主蚜虫间
[><] 的寄生产卵等方式实现水平传播 。但有关
。
在胚胎和幼龄蚜虫体内的菌胞聚集在一起 呈 “C” 形分布, 位于肠道的侧面, 称这一结构为 含菌体 ( 1(9&’.06& 0’ 67#&906&) 。在含菌体周围
[#, "(] 值及渗透压 。 0-1234. 研究发现, 采用微注
由于布赫纳氏菌只能通过 !"#"# 蚜虫的功能: 蚜虫的卵巢在寄主世代间垂直传递, 而在寄主
["#] 体外环境里不能长期生存 , 故可以把蚜虫 $
布赫纳氏菌共生体系看作一个封闭的系统。布 赫纳氏菌的氨基酸和泛酸—合成酶 % 生物合 [&] 成途径均与蚜虫的代谢密切相关 。此外, 共 生菌的生长繁殖也是靠宿主蚜虫来进行调控 的
对蚜虫与其内共生细菌共生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布赫纳氏菌 61,7)$+( 普遍存在于蚜虫
体内特殊的菌胞中,与蚜虫形成专性共生关系, 为宿主蚜虫提供多种必需氨基酸和 0 族维生素。蚜虫 体内的菌胞数量是一个动态变量, 受蚜虫体内、 外环境因子的影响。在某些蚜虫体内菌胞中还发现有若 干种类次生共生细菌, 其功能尚不完全清楚, 可能与蚜虫的生态学特征有关。对蚜虫与其体内共生菌相 互关系的研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关键词 蚜虫,内共生细菌,布赫纳氏菌,互作关系
[>* ; ><] 播 。但考虑到次生内共生菌存在并不普
于血腔里, 还大量存在于体内的胚胎中。最近, 他 !’(&%8B& 等人初步揭示了菌胞的发育起源, 们利用基因标记物在胚胎内发现了在母体细菌 进入前特定的细胞群 (菌胞亚群) , 确证了人们 曾经基于形态观察得出的结论— — —位于胚胎后 端的细胞核构成未来的菌胞核; 而且在胚胎发 育中发现了另一菌胞亚群, 可能通过胚带迁移 到原生菌胞处吸收布赫纳氏菌
"O%# 年, ’<C9*3 首次报道蚜虫体内存在共 生细菌, 生活在蚜虫体腔内特殊的巨型细胞
["] 内 。P<=D1,9 也曾注意到蚜虫体腔内含有颗
菌胞 ( DC;<>1;C><= 或 @+;><?*1;C><=) , 菌胞内含有 大量的球状细菌, 还发现有一些种的蚜虫体内
[R] 除了含有球状细菌外, 还含有杆状细菌 。
[ ] +?@A 等 !( 。 !"! 蚜虫与其次生内共生菌的关系
。
利用含同位素的营 !"#"$ 布赫纳氏菌的功能: 养液饲喂, 高温胁迫或抗生素等方法去除蚜虫 体内共生菌的大量研究均证明
[#, !) * !!]
, 布赫纳
氏菌的主要功能是为宿主蚜虫提供多种必需氨 基酸。 +,-../, 和 0-1234. 研究表明, 去除布赫纳 氏菌的豌豆蚜虫体内蛋白质含量约减少 !)5 , 非必需氨基酸 (自由氨基酸) 含量约增加 ()5 ; 去除布赫纳氏菌的黑豆蚜 !"#$% &’(’) 对色氨酸 但正常蚜虫对色氨酸的同 的同化率仅为 6&5 , 化率为 #&5
[>+] 在菌胞外的存活率低所致 。通过对豌豆蚜
(即后来的 !"#$%&’ 将数量众多的球状细菌 布赫 纳 氏 菌) 定义为初生内共生菌 ( 5’.6(’7 , 而把其它杆状或棒状的细菌定 &%803761.0%93) [:] 义为附属共生菌 ( (##&330’7 &%803761.0%93) , 也 有 人 称 之 为 次 生 内 共 生 菌( 3�%8(’7 。 &%803761.0%93) 初生内共生菌 $ 布赫纳氏菌 布赫纳 氏 菌 为 球 形 或 卵 球 形, 直径 + ; * 细胞壁类似于革兰氏阴性细菌, 在蚜虫整 6, ! 个生命周期中, 布赫纳氏菌被局限于体内特定 !"# 的细胞 (特称为 “菌胞” ) 内
粒状原生质细胞, 但当时错误地认为这些细胞 是附带的脂肪体, 故称之为 “假卵黄” , 将这些 “假卵黄” 集聚在一起形成的球状细胞称为 “卵 黄球” 。他们的发现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重 要基础。"$"# 年 J/G; 首次对蚜虫体内这种颗 粒状原生质的 “假卵黄” 予以澄清, 即它们是寄 主细胞内、 被局限在特定细胞质内的细菌 。 随着显微镜技术的不断发展, 到 "$Q% 年, 除根瘤蚜科 0/;7,<? 在总结前人研究后发现, 27CGG1I<?*9+<、球 蚜 科 89<G3*9+< 和 扁 蚜 科 蚜 总 科 8B7*91*9<+ .1?D+B7*9*9+< 的 某 些 种 外, 的所有种类体内都含有巨大的含菌细胞, 简称
[>* ; ><] 一种螺原体 ( 35.’05B(36() 。这些次生内共
。菌胞通常是巨
大的细胞, 如体重 : 6/ 的豌豆蚜成蚜含有大约 菌胞平均直径 ?* ! 每个菌胞约 >,, 个菌胞, 6, 含有 +@ *,, 个细菌, 占细胞质体积的 4,A 。 在蚜科孤雌生殖型豌豆蚜中, 除了在短期的卵 巢感染阶段外, 很少在菌胞外发现布赫纳氏菌, 少量逃入血腔的细菌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或破
[’, &, #, "(]
射方法将布赫纳氏菌细胞注入蚜虫血腔后, 布
["!] 赫纳氏菌会迅速消解 , 这说明蚜虫的抗菌能
力强, 还是布赫纳氏菌对体腔内酸碱度、 渗透压 等状况的忍受能力差, 还不清楚。另外, 崔晓峰 等人对桃蚜 *+,-% ")./$/’) ( ;13</,) 的研究表明, 布赫纳氏菌的 =,->? 蛋白可能参与了宿主蚜虫 传播 多 种 植 物 病 毒 病, 如马铃薯叶卷病毒
[*] 坏 。布赫纳氏菌通过卵巢在蚜虫亲代与后代 [>,]
生细菌被局限在菌胞周围的鞘细胞中, 或分散 或聚集于蚜虫血腔中, 另外在脂肪体细胞和缺
[>*] 失布 赫 纳 氏 菌 的 含 菌 细 胞 中 也 偶 有 发 现 。
间垂直传递, 孤雌胎生蚜虫胚胎发育进行到囊 胚期从原卵区挤出时, 共生菌从菌胞中放出, 与 卵巢的卵泡上皮细胞接触, 通过胚孔进入囊胚,
(批准号:L#LM#!LM)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G@BN ,5+/& <9/& ;, ! !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修回日期: !##%-#$-#M, !##%-"#-!%, !##%-"!-#" 再修回
・ ::: ・
昆虫知识
L$.%&3& !"BB&9.% 0M N%9060B0/7
[L] [!]
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不 断发展和应用, 使得近十几年来关于蚜虫体内 共生 细 菌 的 研 究 有 了 很 大 进 展。 "$$" 年, E/,=1, 等根据这种内共生菌的 Ř#- 亲缘 关 系 相 近,将 其 分 类 地 位 定 为 朊 细 菌 门 (! , 肠 2?1><1@+;><?*+, -2?1><1@+;><?*+ ) !朊细菌组 杆菌科 T,><?1@+;><?*+;<+<, 并把它们归入一个新
! ( !"##$%$ "& ’#()* ’+"*$,*-") , 0+1-2*,3! .()/-)% 0%+-,1#*1+(# 2)-3$+4-*5 , 4+,5*,3 !"##$%, 67*,+)
21*#%&’# 89:+,;<= *, *,><?+;>*1,= @<>A<<, +B7*9= +,9 >7<*? =CD@*1>*; @+;><?*+ +?< ?<:*<A<9& E1=> +B7*9= B1==<== @+;><?*+ 1F >7< 3<,/= 61,7)$+( *, <,91=CD@*1,>*; DC;<>1;C><= +,9 >7< +==1;*+>*1, *= 1@G*3+>< F1? @1>7 B+?>,<?=& 61,7)$+( B?1:*9<= <==<,>*+G +D*,1 +;*9= +,9 0-:*>+D*,<= >1 +B7*9=& H7< +@/,9+,;< 1F DC;<>1;C><= *= + :+?*+@G< 9<B<,9<,> /B1, <,91@*1>*; +,9 <I><?,+G <,:*?1,D<,>+G F+;>1?=& J1D< +B7*9= 7+:< =<;1,9+?C =CD@*1,>=, *& <& @+;><?*+ >7+> +?< D1?B71G13*;+GGC 9*=>*,;> F?1D 61,7)$+( *, DC;<>1;C><=& H7< F/,;>*1, 1F =<;1,9+?C =CD@*1,>= +?< ,1> F/GGC /,9<?=>119 @/> B?1@+@GC +==1;*+><9 A*>7 <;1G13*;+G B<?F1?D+,;<= 1F +B7*9=& J1D< K/<=>*1,= +?< ><,>+>*:<GC B1=<9 F1? F/>/?< ?<=<+?;7& 3$0 4)%/* 摘 要 +B7*9, <,91=CD@*1,>*; @+;><?*+, 61,7)$+(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