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二章 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老子二章》教案长春版(推荐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老子二章》教案长春版(推荐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老子二章》教案长春版(推荐5篇)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老子二章》教案长春版《老子二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 4课时第一课时自学《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要求如下:①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②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③读懂意,知道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1 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老子》二章教案.doc

《老子》二章教案.doc

《老子》二章教案《老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读字词。

2.理解两章内容。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二、教学思路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创新意图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一)认读课文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积累”、“思考与讨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章”朗读课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二)析读课文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章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三)理读课文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前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在“成语”类记下: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胜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学生自选。

4.“难句翻译”类练习:学生自我整理。

下课之前,同桌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创意说明:此教学计划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

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

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

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髙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老 子二章教案

老 子二章教案

老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老子》二章中的基本思想和观点。

2、引导学生领悟老子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和应用。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老子》二章中“有无相生”“福祸相依”等重要概念。

(2)体会老子辩证的思维方式。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老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2)对于老子思想中较为抽象的部分,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老子的生平和《老子》一书的基本情况,以及二章的主要内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老子的观点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老子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约 5 分钟)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得与失”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事物两面性的思考,从而引出老子的思想。

(二)老子及《老子》简介(约 10 分钟)1、介绍老子的生平,包括他的姓名、籍贯、所处时代等。

2、简单介绍《老子》一书的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和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三)《老子》二章内容讲解(约 30 分钟)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逐句讲解文意,重点解释“有无相生”“无为”等概念。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就有了丑?这反映了怎样的一种思维方式?(3)探讨“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含义,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可能体现。

2、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谜,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解释文段中字词的意思,如“闷闷”“察察”等。

(2)重点分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福祸相依的现象。

八年级语文上册 15《老子》二章教案 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5《老子》二章教案 长春版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其中有先用笔写好后再刻的,也有刻好后填朱的,但大部分是直接用刀在甲骨上刻写的。

甲骨文是清光绪二五年(1899)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代都城遗址中被发现的,所以也称“殷墟文字”。

1904年孙诒让著《契文举例》(甲骨文也称契文),始作考释。

如图:1928年以后进行了多次发掘,先后出土的甲骨文达十余万片。

这些文字都是商王朝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也称它为“卜辞”。

据考证,甲骨文是商朝第二十代君王盘庚迁都于殷(即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至纣王亡国这一时期通行的字体,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单字大约有四千五百字左右,其中能认识的仅一千七百字(据《甲骨文编》)。

文字结构不但已由独体趋向合体,而且已经产生了大批的形声字,是一种相当进步的文字,但多数字的笔画和部位还没有定型。

它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古的汉字体系。

甲骨文有以下一些特点:不标音的字占绝大多数,标音的不超过百分之二十。

大量使用了假借字,被借字包括不标音的象形、指事字、会意字和标音的形声字。

形体结构未定型,一个字可以有多种写法,多一笔少一笔无所谓,正写、反写、侧写、倒写也很随便。

笔画都是细长的“瘦笔”和“方笔”,“肥笔”很少见。

二、金文金文是指西周时期刻铸在钟、鼎及其他青铜器上的文字。

在出土的青铜器中,以钟、鼎占多数,因此也称为“钟鼎文”。

后来大家又感到“钟鼎文”不能包括所有青铜器上的文字,于是又改称“金文”。

古人谓铜为金,所以“金文”也就是“铜器文字”之意。

金文内容,有记作器人姓名的,有记作器原因和用途的,也有记载重要文献的。

字数少至一两个,多至几百个不等。

它是西周时期通行的字体。

如图:金文有以下一些特点:金文与甲骨文是属于同一个体系的文字,金文是甲骨文的继承和发展。

大部分铭文都是范铸的(把字先刻在范上),可以细细加工,所以笔画宽而粗,用的是“肥笔”和“圆笔”。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上《15.《老子》二章》word教案 (1).doc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上《15.《老子》二章》word教案 (1).doc

一五《老子》二章作家与作品一、老子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

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孔子曾向他问礼。

后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

《老子》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

但认为“道”是“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

“道”可以解释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

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认为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有无相生”),并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识到对立面的转化,但忽视了对立转化的必要条件,也没有把事物向反面的转化看作上升的发展,只看成是循环往复。

还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和进取。

在认识论上,认为“道”不可道,不可名,不可“视”、“闻”、“搏”,主张“塞其兑,闭其门”,通过虚静冥想直觉万物,甚至提出“绝圣弃智”。

抨击当时统治者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在物质生活上强调“知足”与“寡欲”,憎恶工艺技巧和知识,提倡“无为而治”,甚至幻想人类社会回复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去。

在美学上,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观点。

老子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道教则奉其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二、《老子》《老子》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

道家的主要经典。

相传春秋末年老聃著。

但从书的思想内容和涉及的某些问题看来,该书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基本上仍保留了老子本人的主要思想。

八年级语文上册《老子》二章教学设计长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老子》二章教学设计长版

《老子》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多种读法、小组合作、重点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老子。

1.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

曾任周守藏室之史(或称柱下史)。

相传孔子适周,曾向他问礼。

后弃官归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

其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无为而治”。

《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典。

今通行本分上、下二编八十一章(《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章,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本子,则《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相传为老聃所作,今人认为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但基本保留了老子本人的思想。

《老子》语言朴素流畅,多用排比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2.背景介绍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

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

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老子二章教案

老子二章教案

老子二章教案教案标题:《老子二章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老子》中的第二章内容,理解老子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对《老子》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1. 掌握《老子》第二章的核心内容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并解读《老子》的思想。

3.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老子》中的哲学观点和思想。

2.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教学准备:1. 《老子》第二章的原文及翻译版本。

2. PowerPoint或白板等教学工具。

3. 学生阅读材料和相关练习题。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老子》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老子》有什么了解?你们对哲学有什么认识?步骤二: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分发《老子》第二章的原文及翻译版本,让学生阅读。

2. 学生个人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带领全班进行集体讨论,梳理出《老子》第二章的核心内容和主题。

步骤三:思考与分析(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老子在第二章中表达了哪些思想和观点?这些思想和观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 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老子》思想的理解和评价。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步骤四:归纳与总结(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老子》第二章的核心思想和观点。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思想和观点如何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启示?步骤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分发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老子的其他章节和思想。

2. 提供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分析和评价《老子》第二章的思想和观点。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上《15.《老子》二章》word教案 (5).doc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上《15.《老子》二章》word教案 (5).doc

第15课《老子》二章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自主分析课文内容,通过自主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形成理解课文内容后的个性表达。

教学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由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导入。

老师刚才背诵的内容即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关于老子的传说和小故事有很多,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我们一起交流。

例如:据传老子无父,因其母李氏,在李树下摘食一李果而怀孕,故姓李;又因其耳大垂肩,故叫“李耳”;又因其母怀孕时间长达九九八十一年,生下来即有满头白发,故又叫“老子”。

老了出生后聪慧过人,博学多识,曾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老子道行很深,曾令孔子仰之。

据说孔子在拜访他以后对自己的学生这样说道:“鸟,我知道它们善飞;兽,我知道它们善跑;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可是天上的龙,我不知道它们的形状,也不知道它们是怎样飞翔的。

今天,我看到了老子,就好像看到了龙一样啊!”又如:老子的《道德经》是在函谷关完成的,春秋末年,老子辞官隐退西游。

一天,函谷关令尹喜,见到紫气从东而来,便知是祥瑞之兆,预计有圣人过关。

不久,果见老子骑青牛而至,尹喜早知老子大名,遂诚恳地挽留老子,并敬请赐文纪念,于是老子留下来,一展平生所学,仅用五千字写成了八十一章奇文,这就是上至高天,下至大地,中至人律的《道德经》。

如今函谷关太初宫正殿传说就是当年老子著书的地方,正门高书“青书西去,紫气东来”。

(教师要对学生的介绍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指导,在互相交流传说及小故事中了解老子其人及《老子》其书。

)二、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默读文章,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做课文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悟,同时记下词句理解方面的疑问。

长春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5.老子二章word教案(2)

长春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5.老子二章word教案(2)

十五《老子》二章课前预习·基础知识全解信息驿站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赏析]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相互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坏的结果。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赏析]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这两句诗蕴含着哲理,比喻在困境中也往往孕育着希望。

作者语录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作者小传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关于老子的传说有很多,据传老子无父,因其母李氏,在李树下摘食一李果而怀孕,故姓李;又因其耳大垂肩,故叫“李耳”;又因其母怀孕时间长达九九八十一年,生下来即有满头白发,故又叫“老子”。

老子出生后智慧过人,博学多识,曾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

老子道行很深,曾令孔子仰之。

据说孔子在拜访他以后对自己的学生这样说道:“鸟,我知道它们善飞;兽,我知道它们善跑;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可是天上的龙,我不知道它们的形状,也不知道它们怎样飞翔的。

今天,我看到了老子,就好像看到了龙一样啊!”《道德经》是老子的主要著作,又称《老子》《五千文》等,这是老子厚积而薄发,晚年成就的一部百科全书,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从公元7世纪开始流传于世界,先后译成的外文版达到100多种,研究老子的书籍和刊物,更是达到1800多种,《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说,“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本体,是万物之母,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

“德”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或性质。

老子认为,宇宙的根源是“自然”,“自然”产生宇宙,宇宙生万物,这些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就是《道德经》的主要精神。

作品相关知识1、写作背景老子的《道德经》是在函谷关完成的,春秋末年,老子辞官隐退西游。

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7老子二章上善若水教案长春版

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7老子二章上善若水教案长春版

《上善若水》《老子》思想弘深,言近旨远,历来被称为“哲理诗”。

老子辩证法是中国式的智慧,其人生态度也并不像后人理解那样消极。

老子主张事物总分成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双方总是相互依存,相比较而显现,并总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其策略是使自己处于柔弱、谦下地位,利用矛盾转化规律,由弱胜强,由不争达到天下莫能与之争。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文,理解把握文中的一些词语,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热爱生活,加强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多媒体课件,图片。

一、导入新课“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老子》二章教案

《老子》二章教案
课型:预习课课时:1
预习
目标
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文,理解把握文中的一些词语,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理解、疏通文意。




导学提纲内容
教法学法
第一课时《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预习:一、熟读课文
1、注意字音
2、注意断句
二、理解阅读
1、了解老子及《老子》
2、朗读。
3、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重要实词。




课型:展示课课时:1
展示环节
具体内容
教法学法
知识
回顾
理解老子的思想
展示
目标
学生围绕文章内容进行展示,赏析老子思想,鼓励创新,有个性的见解。
展示
内容
第一展示任务:
第二展示任务:
第三展示任务:
第四展示任务:
展示
总结
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更好的理解老子的思想。
反馈
检测
1、背诵。2、解释加点的词语
3、问题(略)4、读本节感受、收获。
教学时间
课时安排
2
序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NO
教学内容
一五《老子》二章




1、知识与技能: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文,理解把握文中的一些词语,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展示提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热爱生活,加强自身修养。




熟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积累文言实词。理解、疏通文意。




三、探究阅读

老子二章教案

老子二章教案

《老子》二章教案《老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读字词。

2明白得两章内容。

3整理、积存语言材料。

二、教学思路板块式教学思路,全的教学要紧分为三个板块。

三、创新用意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进程(一)认读文1同窗们自读文的“积存”、“试探与讨论”。

2各自高声地朗诵文。

3听读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章”朗诵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文注释。

分学习小组,读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窗高声、流畅、快速地朗诵全文。

(二)析读文1同窗们双向交流,相互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文句。

2同窗们试作批注,归纳每一章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窗们就文中喜爱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什么缘故喜爱它。

(三)理读文教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窗们依照纸上安排好的类别整理堂笔记(或教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窗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在“作家作品”类记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

约生活于前71年至前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辟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建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进展做出了重要奉献,而且对我国两千连年来思想文化的进展产生了深远的阻碍。

2在“成语”类记下: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胜3在“名言警语”类记下:学生自选。

4“难句翻译”类练习:学生自我整理。

下之前,同桌同窗互彼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创意说明:此教学打算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

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适应。

这种能力及适应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

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术之一。

在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常堂上,学生花大量时刻记录的、知识零散的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存、能力培育、适应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在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堂实践活动。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7老子二章知人者智教案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7老子二章知人者智教案长春版
8、虽然我们并非圣人,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我们的精神给养,你觉得这一章对你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
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9、如果说在修身为人方面能带给我们启示的,《知人者智》一章则更为集中。这一章主要谈的是修身和自我发展的问题。请同学们齐读这一章,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思想收获。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君子”这个词,“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而在《老子》中则经常提及“圣人”,何谓“圣人”呢?
道家的“圣人”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也有的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文,理解把握文中的一些词语,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
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
(2)及时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
(3)纠正背诵过程中的错误并适时指导诵读。
2.出示学习内容《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读其声)
(1)老师配乐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所配音乐:《渔舟唱晚》)

八级语文上册老子二章上善若水长春版PPT教案

八级语文上册老子二章上善若水长春版PPT教案

作品分析
在现实万物中只有水“几于道”, 具备了 “上善”的特质。生活中, 人往高处走是为常理, 可水却大异其趣, 往低处流。水不仅甘处其下, 与世无争, 而且随物赋形, 顺势趋时, 随遇而安, 无欲无己。它纳百川而不厌其多, 收细流而不弃 其小, 渊深静默, 虚怀若谷,“知其雄, 守其 雌 ”“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 得 ,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求无不获。“以其善 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以其不争, 故天下 莫能与之争”。它能“不行而知, 不见而明, 不
作者简介
《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 典。今通行本分上、下二编八十一章(《道经》 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章,1973年长沙马 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本子, 则《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相传为老 聃所作,今人认为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但基 本保留了老子本人的思想。《老子》语言朴素 流畅,多用排比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
作品分析
老子在《上善若水》中不仅教给我们为人 处世之道,而且明白无误的要求人类与天地为 善,“居善地”表现出强烈的环保意识。老子 可以说是倡导环保的先驱。在历史的长河中, 水不仅哺育着世间万物的繁衍生息,但也留下 了太多刻骨铭心的回忆。随着现代文明的开启, 人类对水的开发利用由无为走向有为,开始逐 步认识水的规律,并使之为人类服务。从远古 时期的大禹治水,到今天的三峡、小浪底水库 的修建、南水北调开工、“三条黄河建设”,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八级语文上册老子二章上善若水长春版
会计学
1
作者简介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 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曾任周守藏室 之史(或称柱下史)。相传孔子适周, 曾向他问礼。后弃官归隐。老子是道 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 “老庄”。其思想核心是“道法自 然”,“主张贵柔守雌,无为而治”。

八年级语文上册 15《老子》二章教案 长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5《老子》二章教案 长版

16.《老子》二章一、教学目标1.认读字词。

2.理解两章内容。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二、教学思路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创新意图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一)认读课文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积累”、“思考与讨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章”朗读课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二)析读课文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章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三)理读课文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前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在“成语”类记下: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胜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学生自选。

4.“难句翻译”类练习:学生自我整理。

下课之前,同桌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创意说明:此教学计划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

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

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

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二章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课时计划课题《老子二章》:第一课时授课班级 2.1:::2.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能力目标: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君子”这个词,“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而在《老子》中则经常提及“圣人”,何谓“圣人”呢?道家的“圣人”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也有的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

6.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治国应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

7.“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治国思想,“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不是。

道家的“无为而治”并非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无心于为。

无心即没有特别的意念,顺其自然,就是“我不特别想怎么样”。

老子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慎行贵言,顺应自然,不要肆意妄为,扰民害民,更不能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应该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甚至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才是做到最好。

否则,就会招致更大的反抗,引起天下大乱。

8.虽然我们并非圣人,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我们的精神给养,你觉得这一章对你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9.如果说在修身为人方面能带给我们启示的,《知人者智》一章则更为集中。

这一章主要谈的是修身和自我发展的问题。

请同学们齐读这一章,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思想收获。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死而不亡10.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曾说:“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

”这一章中的哪句话可以作为这种观点的佐证?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古人也认为人是“死而不亡”的,认为人死后并没有消失,所以才有祭拜祖先灵魂之举,这与老子的观点是否一致?不一致。

老子主张的“死而不亡者寿”指的是身虽死而精神犹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死而不亡”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精神长存,足够后人敬仰和效法;二是回归于“道”,亦即永不消逝。

这与古人祭拜祖先灵魂是不同的。

四、背诵感悟。

按照教师板书提示背诵。

五、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继续阅读《老子》。

师导入。

(学生借助预习资料进行介绍,教师补充总结。

)(课件显示内容)(教师范读,指定几名学生分段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时老师布置读书任务。

学生带着任务读书。

屏显继续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大家默读这一章)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课后独立完成板书设计《老子》二章无相生难易相成处无为之事天下皆知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行不言之教美之为美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功成而弗居相反相成,互相转化--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死而不亡《老子二章》:::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能力目标: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作业:巩固知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①斯恶已(恶就产生了。

已,语气词,同“矣”。

) ②相生(由互相对立而产生。

)③相成(由互相对立而形成。

)::::::::::: :::④相形(由互相对立而体现。

):2.文学常识填空。

(2分)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千字文》,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3.翻译下列句子。

(3分)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②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

③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4.第一章中,老子为我们展现出一位中国古代积极进取的自觉地辩证法大师的精神风貌,又道出了他的核心世界观和人生观,试着把这种观点概括出来?(1分)自觉的对立统一的相互比较和转化观。

5.第一章共列举了哪些对常见的矛盾?目的是要说明什么规律?(2分)六对: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说明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道理,从而说明了对立统一是普遍的规律。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①相倾(由互相对立而依存。

倾,依,倚。

):②相和(由互相对立而产生和谐。

)③相随(由互相对立而追随。

):::::::::::④恃(恃:依靠.凭借。

这里指不依仗自己对别人有恩惠而达到利己的目的。

)::::::::2.:赏析《老子》中的经典语句。

(5分)⑴《老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是中国思想史上一座名垂千古的丰碑,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很多经典语句出于此,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它说明了什么道理?合抱的大树由嫩芽长成,九层的高台由土块叠成,千里的旅程从脚下开始。

⑵二千多年来,《老子》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思想心理和社会生活。

全面正确地把握《老子》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理解中华文化源流和民族精神的关键之一。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给我们什么启示?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

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

它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

⑶在中华民族五千年丰富的文化遗产中,道家学说的经典之作老子《道德经》,无论对中国文化及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教导我们什么?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

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

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⑷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宏观视野和战略眼光重新反思和研究考证《老子》,对于全面正确地把握它的思想内涵,对于在全球化时代重建中华文化,显扬其本真意义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给人以怎样的启发?最高明的智者,就象水一样。

水具有种种美德它滋润万物有利于它们生成而又不和万物相争保持平衡,总是处于人们所不喜爱的较低位置,所以它的完美接近于天地的精神。

⑸《老子》一直都在讲自然大道,包罗万象,把人、自然、万事万物都概括了进去,而且总纲的道就是所有事物的规律,了解了规律,就能按规律办事。

横竖看天下,概莫规律能囊括矣。

有很多成语、名言都是出自与此,如玄之又玄、无为而治、金玉满堂、视而不见、六亲不和、以柔制刚、以德报怨等等,都是源于《老子》,你还能写出一些出自《老子》的成语吗?芸芸众生:::::大器晚成::::::大智若愚:::::天网恢恢::::::少思寡欲出生入死:::::敢为天下先::::小国寡民:::::功成身退::::::受宠若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扩展作业每人至少收集并背诵老子名言十则。

生做,师生共同评价。

学生读书交流、讨论后,回答问题。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补充明确。

(课件显示内容分析)品读后尽可能让学生们谈一谈。

老师点一点就可以了。

(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生活经历及感悟,可围绕真诚与容忍展开,也可提出其他的观点。

关注课下注释对张公艺的介绍,加以积累。

)课后独立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