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炉与巧生炉
苏州巧生炉续传中国铜炉史千年香韵
苏州巧生炉续传中国铜炉史千年香韵雷虎【期刊名称】《环球人文地理》【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10页(P96-105)【作者】雷虎【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上图)陈巧生,字彦岐,号“炉香居士”,1957年生于苏州齐门下塘,家里世代以制作铜器为业,如果从光绪年间爷爷陈俊青算起,陈巧生已是铸铜艺术的第三代传人。
他40年来通过遍访各大博物馆、查阅古籍和数千次试验,终于复原明代后逐渐失传的宣德炉铸造技艺。
中国香炉文化源远流长,自汉代的博山炉开始,到唐宋的陶炉,再到明清的宣德炉,各式香炉冒出的几缕轻烟,传承了一部至雅的中国香炉文化史。
然而自清末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香炉文化走向式微,各式香炉制作技艺也随之凋零。
直到上世纪70年代,出生苏州铜炉世家的陈巧生,耗时十载,潜心钻研,终将宣德炉的铸造技艺复原,并发展出世人瞩目的“巧生炉”,以一家之力续写了中断多年的中国香炉史。
如今,为了更好地展示和传承传统香炉文化,陈巧生建起了全国首家铜炉文化主题博物馆,博物馆占地2300多平方米,每年要花200多万来维护,但是前来参观的人并不多。
很多人问他这样值不值,陈巧生回答得干脆利落:“这不是值不值的问题,我不仅要建铜炉博物馆,还原铜炉历史,还要拍电影,把制炉人的苦乐辛酸展示给世人……”焚香话旧百年铜炉往事自古以来,焚香、茗茶、插花、挂画,被称为“人生四雅”,不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有焚香抚琴、焚香净气的传统,近年来接触的手艺人多了之后,才发现焚香之风在当下依然存在。
在一次折扇品鉴会上,一种简洁精致、皮壳灿烂的香炉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询问之后得知,它出自苏州铜炉世家陈巧生之手。
探得信息后我立马起身,行车从苏州阊门出发,沿山塘河向北而行,约10公里后到达苏州相城区,最终在一个创意产业园停下来。
一下车,“苏州巧生炉博物馆”的指示牌就为我指明了方向,不久,就来到一座藏身于现代建筑之中的博物馆。
刚到门口,一位身材高大,身着黑布衣,头戴灰毡帽的老者正跟一队西装革履的人挥手告别,他正是我要找的铜炉艺人——陈巧生。
香炉的名品基本种类特点有哪些
香炉的名品基本种类特点有哪些香炉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么香炉有哪些种类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香炉的种类特点,一起来看看。
香炉的种类特点香炉,不但是佛寺中的佛门法物,也是华人家庭中必备的供具。
中华民族文化开发得很早,古时候的人,就常以焚香木熏居室以除臭秽,所以古人读书弹琴,喜欢先焚一炉香,可以净杂念而使精神集中。
重视钦水思源,慎终追远是中国人的美德,所以自古以来,华人都拜天地神祗,祭祖先;上香表示敬意,是祭拜仪式中的一个主要项目,香炉就派上用场了。
印度民族也流行熏香,娑罗门教也有烧香的习惯,佛教传到中国,很快就能溶入华人社会,中国的香炉,就进入佛教的殿堂了。
香炉的款式很多,有大、小、方、圆、长,短不一;质料也有铜、铁、锡、石、陶瓷之别,以示身价有异;刻着不同的花纹和文字,表示用途各别不同。
家庭中供有祖先牌位的,都在供桌上端端正正的放着一个香炉。
如果佛教徒在家里供了佛象,也不忘放一个香炉;道教徒拜神明也用香炉,都作焚香之用,香炉种类繁多,不同形状的香炉,供在不同的位置、焚烧不同的香。
如大雄宝殿中央或门外丹墀的大香炉,多是铜铁等金属铸造或石雕的,炉身刻有该寺寺名,供信徒插线香之用。
大殿供桌上的香炉,有铜、石或瓷质的,用以焚烧檀香。
佛寺的大殿都有一个长方形的炉盘,放着一个焚烧檀香的精致小香炉,盘子前垂着刺绣的炉围,很庄严美观,是住持和尚上香专用的;大殿的佛事完毕,如要到其他配殿礼拜,侍者师就捧着炉盘前行,和尚便随后到配殿上香。
卧香炉则较适合在家信徒家中佛堂用,也有铜、瓷两种,把线香下面的一段竹枝截断,平放在卧香炉里燃烧,使灰炉不致飞扬而弄脏供桌。
小型木质刻着莲花形的香炉,有着长长的手柄。
只能插一枝香,是进行佛事仪式时,让主法和尚及斋主奉在手中的,叫手炉。
还有专焚香末,形状象盒子般的香炉,大多为铜铸,分三层,下层盛放焚香的模型器具,中层盛放香末,上层才能焚香;模型多是篆体的“寿”或“喜”字,铸成连续不断的回形冈状图案,厚约0.40公分;把香末放在模型上,做成美丽的图案;在起点燃着,盖上炉盖让它顺序燃烧,非常典雅;这种香炉,很少用来供佛或祭祖,多用在书齐焚香。
中国大明宣德炉:看完这篇就懂了
中国大明宣德炉:看完这篇就懂了“诗词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精粹,而宣德炉也是中国帝王和文人都崇尚的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它一定是综合类的。
如果单单是这个炉子好或者不好,值多少钱,不过是一般的玩物而已。
这种传统的文物如果没有传统的文化加以赞美、加以欣赏、弘扬和提升,仅物矣。
有感于此,我认为传统文化就是从这些点点滴滴,分散着的器物中提炼,集粹和升华出的。
单说文化是很空泛的,如果有这些器物作为文化的载体,如果能够深究宣德炉背后承载的历史、文化的兴盛和衰亡,就像文化附着在物体之上,器物就有了生命。
”。
民间讹传宣德炉文物真品都是黄铜的来历了。
那么什么是黄铜,什么是紫铜,什么是青铜呢?紫铜,又称红铜,也就是纯铜。
是从铜矿中冶炼得来的金属材料。
铜质软,所以做不了工具,也很少做器物。
青铜,是铜锡铅合金,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合金。
加入锡,紫铜的硬度大幅度提高,可以做刀剑等利器,其他器物不在话下。
加入铅,可使流动性变好,花纹更清晰。
真炉色泽蕴藏于内,映出黯淡奇光,灿烂自然、柔和;而伪者照于外表,非自然生成。
宣德炉的价值要根据实物的年代、品相、形制、款识以及是否有名人收藏过等等综合因素判断。
宣德炉,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
宣德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风磨铜铸成的铜器。
了制作出精品的铜炉,在朱瞻基的亲自督促下,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炼铜、造型必须自《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及内府密藏的数百件宋元名窑中,精选出符合适用对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将之绘成图样,再呈给其亲览,并说明图款的来源和典故的出处,经过筛选确定后,再铸成实物样品让其过目,满意后方准开铸。
宣德炉的鉴定其实很简单,没有那么玄:1.看器型是否古朴无华,端庄沉稳,2.看包浆是否真实古老,3.看金属成分是否含金银成分并符合一定比例。
一般专家都没见过同时含金银成分的真炉,就是看到了也看不透是否含金银成分,可以说错但不敢说对,也有几个比较实在的专家鉴定时,通过对老炉几方面综合,客观评价估计有可能有含金银成分的真品存世,一个几方面符合条件+同时含金银合理成分的风魔铜炉,就可能是宣德炉的标准器,那可能就是孤品了。
藏介:宣德炉
宣德炉宣德炉,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
宣德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风磨铜铸成的铜器。
为了制作出精品的铜炉,在朱瞻基的亲自督促下,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炼铜、造型必须自《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及内府密藏的数百件宋元名窑中,精选出符合适用对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将之绘成图样,再呈给其亲览,并说明图款的来源和典故的出处,经过筛选确定后,再铸成实物样品让其过目,满意后方准开铸。
宣德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
为制作精品的铜炉,明朝宣德皇帝曾亲自督促,这在历史上实属少见。
宣德炉以色泽为亮点,其色内融。
此件宣德炉以黄铜制成,底书"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带底座。
其炉身形制规整,敦厚之中不失灵巧精致,作为书房陈设颇为雅致。
焚香其内,数百年历史的厚重感随香外溢。
它通体光素,尽显铜炉精纯美质,铜质精良,入手沉甸。
此"宣德炉"来源于纽约佳士得2012年9月纽约洛克菲勒中心拍卖会,流失海外多年,如今漂洋过海重归祖国怀抱,且品相完好,相当珍贵。
大明宣德炉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
除铜之外,还有金、银等贵重材料加入,所以炉质特别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
一般炉料要经四炼,而宣德炉要经十二炼,因此炉质会更加纯细,如婴儿肤。
鎏金或嵌金片的宣德炉金光闪闪,能够给人-种不同凡器的感觉。
宣德炉最妙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
史料记载有四十多种色泽,为世人钟爱,其色的名称很多。
例如,紫带青黑似茄皮的,叫茄皮色;黑黄象藏经纸的,叫藏经色;黑白带红淡黄色的,叫褐色;如旧玉之土沁色的,叫土古色;白黄带红似棠梨之色的,叫棠梨色,还有黄红色的地、套上五彩斑点的,叫仿宋烧斑色;比珠砂还鲜红的斑,叫朱红斑;轻及猪肝色、枣红色、琥珀色、茶叶末、蟹壳青等等……明朝万历年间大鉴赏家、收藏家、画家项元汴(子京)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
仿古与创新
仿古与创新作者:徐一菲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02期摘要:德炉居是巧生炉的升级品牌,“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
德炉居在巧生生炉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品牌和文化的创新,倡导素食文化,以“德”作为品牌文化的根基。
本文就德炉居的品牌起源与文化创新进行了简要概述,立在通过“德炉居”这一品牌,将中华传统文化中至善至美的文化精神传递给更多有缘之人。
关键词:德炉居;品牌起源;文化创新一、德炉居的品牌起源苏州是一部至雅的中国香文化史,历经了汉代的青铜博山炉,唐宋的瓷炉,明清的宣德炉。
其中宣德炉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
据《宣德彝器图谱》记载,从现存的宣德炉来看,从明代末期开始,铜香炉的形制用途更偏向于玩赏性和装饰性,用香方式的改变推动了炉形的变化,香炉的创新发展也催进了用香方式的更新。
[1]“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
这是我国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对陈巧生仿古铜炉的评价。
马未都先生将陈巧生铸造的“巧生炉”与“宣德炉”并列而言,这足以说明巧生炉的不凡,同时也揭示了巧生炉在当今我国仿古铜器中的领先地位。
[2]德炉居是巧生炉的升级品牌,德炉居是铜炉大师陈巧生和夫人徐晓红早年共创的品牌之一,并设有工厂、艺术馆、博物馆等以此来弘扬中国传统的铜炉文化。
德炉居致力于研发新型铜炉产品,满足消费者和广大传统工艺爱好者审美的需求。
二、德炉居的文化创新1.仿古与创新的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一名从事铜炉文化的匠人,我们都肩负着传承与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崇高使命。
而在追求完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使之发挥当代的意义——仿古与创新。
仿古复古即是创新,也是发明。
德炉居的作品既包含了仿古复原宣德炉传统的精华部分,又在此基础上进行突破和创新,能够使众多热爱铜炉文化、热爱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人们能够以亲民的价格得到高品质的仿古铜器,用新颖的经营理念回馈社会。
我们都在延续传统,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
极品大明宣德炉,堪称世界最贵大明宣德炉
极品大明宣德炉,堪称世界最贵大明宣德炉宣庙当铸冶之时,问工匠曰:“炼铜何法,遂至精美?”工奏云:“凡铜经炼五、六,则现珠光宝色,有若良金矣。
”宣庙遂敕工匠,炼必十二,每斤得其精者,才四两耳。
故其所铸鼎彝,特为美妙云。
香炉文化源远流长,所使用的材质由青铜、陶制,发展到后来的瓷器、玉石与珐琅。
主要用于拜神礼佛、祭祖祈福、品香熏衣﹑陈设雅玩等。
形状上常见的有两种,四足的方形香炉以及三足的圆形香炉,但也有少数无足香炉的造型。
三足圆形香炉摆放时需一足在前,两足后置方为标准。
在当今社会中,宣德炉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收藏门类,随着人们对宣炉的不断研究与考证,人们对宣德炉的收藏体系越发完善,宣炉可赏可玩,兼具赏供两义,未来宣炉文化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久远的传承。
宣德炉器之造型大致分为11类:一、乳炉类:也就是三足如乳,双耳的炉子,有冲耳(亦名冲天耳、朝天耳)、桥耳、鋬耳、双耳、方耳、兽首耳、平口等七种。
二、鼎式炉类:也就是三足双耳仿青铜圆鼎造型的炉,也有四足方鼎式样。
三、鬲式炉类:索耳鬲式炉、平口鬲式炉;鬲是远古炊具,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四、其他三足炉类,依器形分有鼓式炉、仰钟式炉、洗式炉、杯式炉、盏式炉、朝冠耳炉、其他等七项。
五、花式三足炉类;不在前类的三足炉,均归为此类。
六、筒式炉类:也就是类似于笔筒的香炉,有方耳筒式炉,筒式炉,阿拉伯文筒式炉、戟耳、如意耳、弦纹筒式炉等六项。
七、竹节式炉类;仿生竹节造型,主要是文人使用,文同画竹,高呼与可,虚心而有节。
八、钵式炉类;也就是佛门的钵盂类,此类最早的名品应该是唐玄奘的紫金钵盂,那就是一个以紫铜,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合成的k金钵盂,后来被用来焚香礼佛。
九、簋式炉类:蛐龙耳、鱼耳、戟耳、錾耳、仿古式、象首耳、天鸡锦边、兽首耳、平口、其他等,簋是青铜礼器,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簋本来是盛放主食的食器,后来成了礼器,成了国家王权的象征,所以簋式炉地位崇高。
唯有不辜负,方能归初心
唯有不辜负,方能归初心作者:黄晓露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7年第32期在匠人精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匠人群体成为IP界的爆款,促成了一批此类主题的作品诞生,《了不起的匠人》就是其中之一。
这部亚洲首部治愈系匠心微纪录片的第一季于2016年上线,在收获了高评价之后,第二季也于今年4月上线,并在被称为“世界十字路口”的美国时代广场大屏亮相。
与以往严肃的纪录片不一样,《了不起的匠人》以大众的视角讲述了20位匠人的日常生活,更加感性,也更加接地气。
从人选到器物,更加注重传统元素,着重展现了最东方的手工艺、审美和处世哲学。
所谓匠人匠心,是存在于举手投足之间的状态,是人们与时间真诚相处的一种方式。
在这一切求快的时代,或许你能从这部纪录片中,从那些匠人中受到启发,从而体会到专注、沉淀、执着和坚守的力量。
肖像·人方寸之内斤斤计较,是为匠声君子听音,历来非听其铿锵而已。
儒家讲究“礼乐”,“乐”可以“善人心,感人深”。
台鼓达人王锡坤清晨的台湾新庄街头,一阵咚咚鼓声响亮入耳。
这不是鼓艺练习,而是响仁和鼓艺工坊的制鼓师傅王锡坤正在测试鼓音。
他手拿巨大圆规,在鼓面画出圆弧描绘轮廓,然后拿起槌子,一声声敲打鼓身,再随之调整鼓面的紧绷程度。
直到闭眼听着厚实的鼓声回荡,他满意地点点头,“就是这个声音!”响仁和是王锡坤的父亲1929年创立的,那时的名号并没有现在响亮,制鼓这个行业也只能勉强糊口。
王锡坤读书的时候,对鼓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父亲逝世后,20出头的王锡坤接手了制鼓店,决心要拼出一番成绩。
初接手时,没有父亲亲自指导,王锡坤一切几乎从零开始。
“小时候看到爸爸烫牛皮觉得很简单,只要煮个开水把牛皮放下去,一下子就好了。
我如法炮制,结果却煮到熟掉。
”经过无数次摸索,王锡坤终于掌握烫牛皮的技艺。
王锡坤传承了父亲的制鼓态度,坚持着每一个鼓的品质与诚意。
曾经有日本客人想在短时间内大量订购,说:“可以响就好了!”王锡坤一口拒绝了订单。
中国古代香炉简介
中国古代香炉简介中国古代器物中,使用最广泛而又差别颇大、造型各异的就属香炉了。
在一般人观念中,香炉似乎是点燃线香的器具,于是说到香炉的样式,大多数人脑子里总会出现宋代哥窑或龙泉窑的双耳炉,再就是明代的铜质宣德炉及其仿制品了。
其实,香炉的种类和用途远不止于此,其历史渊源也起码在两千年以上了。
前人笔下香炉,大多是言及其物而已。
近年有专门于香炉之类的研究,一是扬之水的《古诗文名物新证》中关于香炉和香薰的美文;一是孟晖《花间十六声》中关于“添香”、“薰笼”、“香兽与香囊”的集锦。
说来巧得很,两位作者都是女士,她们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洞察和文思将历代香炉、香薰之类的器物与其在生活中的作用、情趣娓娓道来,前者注重名物的考略,后者则多从历代诗词与笔记中寻觅薰香和焚香的生活情趣。
两汉时期博山炉已盛行于宫廷和贵族的生活之中。
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博山炉,无论是造型和工艺都已达到极为精美的程度,此后博山炉一直沿用至隋代和唐初。
所谓“博山”,并非是指此炉出于博山,而是指器物表面雕刻做重叠山形的装饰。
据《两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工丁缓善做博山炉,能够重叠雕刻奇禽怪兽以做香炉的表面装饰,博山炉工艺之繁,远远超过后来出现的三足或五足式香炉。
从六朝时吟咏博山炉的诗句看,重叠博山的式样已不仅是“蔽亏千种树,出没万重山”,而是能够雕饰出“下刻盘龙势,矫首半衔莲”的造型和“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的人物故事。
西汉时期博山炉的出现大抵是与燃香的原料和方式有关。
西汉之前,系使用茅香,这是将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直接点燃,虽然香气馥郁,但烟火气很大。
武帝时期,南海地区的龙脑香、苏合香传入中土,并将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将这些树脂类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既浓,烟火气又不大,也因此出现了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博山炉。
博山炉盖虽争奇斗艳,但都镂有气孔,香气正是从镂孔之中升腾散发。
博山炉既有金属制成,也有陶制和稍后的白瓷制成,但其结构却大体相似,都是一种用炭火薰香的器具。
【馆藏佳器】故宫博物院藏明清宣德炉
【馆藏佳器】故宫博物院藏明清宣德炉对于收藏家来说,参观博物馆展览与拍卖会的预展,可以说是最廉价、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法。
博物馆陈设的展品,有相当⼀部分属于正规考古发掘出⼟、有明确年代与墓葬信息可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标准器”;但隔着厚厚的玻璃,只能观察其神,难以细究其形。
拍卖预展则可以零距离上⼿很多平时市⾯上难得⼀见的珍品,但在⽬前较为恶劣的市场环境下,鱼龙混杂,常常有仿品滥竽其间。
⼆者各有优劣,正可互补。
由于绝⼤多数博物馆的特展与拍卖的预展都具有临时性(博物馆特展⼀般仅展出数⽉,拍卖预展仅展出数天)、不可移动性(⼆者都有固定的场所),很多⾼质量的展览容易被藏家错过。
有鉴于此,信古雅集今后将陆续编辑⼀些博物馆与拍卖展览相关的推送,以⾼清⼤图为主,专业点评为辅,⼒图为平台会员呈现出展品的原貌。
本期推送为⼤家介绍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宣德炉(含部分仿古铜彝器),其中⼤多属于明清时期皇家之物,也包含少量解放后⼊藏的珍品。
⽂中器物图⽚与基本信息,主要来⾃于故宫博物院主办的《紫禁城》杂志2015年3⽉号刊。
故宫博物院藏明清宣德炉赏析收藏界所谓的“宣德炉”,或称“宣炉”、“宣铜”,并⾮仅指明代宣德年间铸造的⾹炉,也泛指与之形制相近的各式⽂房铜炉。
描述古代⽂⼈⽣活的《长物志》中有⾔:“古⼈制器尚⽤,不惜所费,故制作极备。
”制作精良的宣德炉常以其形制之古雅、铜质之精炼、款识之优美⽽为历代⽂⼈所爱,被誉为“⽂房⾸器”。
然⽽,明清宣德炉由于本⾝包含的信息较少(⼤多光素⽆纹、器型难以区分年代),兼之历代不断仿制,其断代与研究⼀直没有⼀个统⼀的标准,长期受到学界的忽视。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宣德炉,⼤多来⾃明清两朝宫廷旧藏,原⽣信息⽐较丰富,⽆疑是我们学习、研究宣德炉的重要参考。
以下分别按照器型为⼤家介绍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部分明清宣德炉。
具体到每具铜炉的年代判断、⽂物级别,均为故宫博物院官⽅所定,不代表本⼈意见。
1冲天⽿、索⽿炉冲天⽿炉是宣德炉三⼤经典器型之⾸,亦称“朝天⽿炉”,冲⽿朝天,端庄肃穆,寓意“敬天法祖”。
陈巧生香炉
陈巧生香炉原文地址:陈巧生香炉作者:沙丘巧生炉简介陈巧生的铜炉作品不仅器型丰富,而且各种款识精美独到。
全国及海外人士均收藏陈巧生亲手制作,落有“私家款”底款的,即陈巧生制、陈氏铜炉、陈氏家藏、陈氏家藏珍宝等款识炉是他亲手监制的传世品,除一部分留给后代外,少量专供收藏家珍藏,其作品深受广大收藏爱好者的青睐,精品不论年代,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陈巧生制香炉以紫铜,锡青铜为原料,掺入银、铝、镁、镍等金属.炉身“双龙戏珠”,“三羊开泰”,“五福临门”,雕刻形象逼真,线条流畅,做工精致,小巧美观。
紫铜工艺品的后道打磨、修饰等非常的难,要完成一件紫铜工艺品的后道处理,需要技术娴熟的技工,花费较长的时间,十分小心地工作才能完成。
香炉色泽柔和、光洁、质地细腻、致密、手感润滑,表面包浆致密,时间愈久,愈醇厚,色泽愈炫丽。
底款有仿古款如“大明宣德年制”,“玉堂清玩”“琴书侣”款,私家款“江东陈巧生制”“巧生制”楷书款,隶书款,篆书款等。
炉缘·陈巧生天工开物,各生因缘。
铜炉,向为文人雅士之逸趣所在,迁客骚人之清玩佳器。
若推当今制炉之翘楚,非姑苏陈巧生莫属。
巧生之技,少承于父,加之悟性极高,年及弱冠,即有名手之风,所制仿古铜器即被藏家争购,视为珍品。
之后四十余载,潜心宣德炉之技艺,深得其精髓,炉出其手,无不型色俱佳,古韵灵动。
曾为国礼出赠,所谓“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乃颂其艺。
何能如此,唯技有特质尔:一曰原料独特,以金银入铜,故炉质细腻;二曰精炼炉料,火炼一十又二,炉质纯细如婴儿肤;三曰精光内敛,鎏金或嵌金工艺非凡。
加之底款有致,仿古款如“大明宣德年制”,“玉堂清玩”“琴书侣”,私家款“江东陈巧生制”“巧生制”“陈巧生制”“陈氏宝藏”楷书款、隶书款、篆书款等更添其彩。
惟炉缘阁主向好雅玩,与巧生莫逆之交,襄成快事。
诗云:“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来阁中得巧生一炉,足矣!陈巧生简介“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陈巧生,字彦岐,号炉香居士,江苏苏州人,因仿制宣德炉而闻名海内外。
关于苏州仿古铜器的现状及保护传承的建议
关于苏州仿古铜器的现状及保护传承的建议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工艺文博小组苏州仿古铜器源远流长,且技艺精湛,它不仅在形制、纹饰、铭文以及厚薄、重量等方面十分讲究,而且对铜质的成分、铸凿的精工、皮色的锈斑等方面处处下功夫,以精绝乱真的手艺水准名闻海内,被人们誉为“苏铸”和“苏州造”。
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其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技艺人才队伍散失,传统工艺濒临失传,保护和传承危机重重。
为此,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工艺文博小组于2011年上半年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仿古铜器的生产单位和个人以及研究机构展开了专题调研,并提出了保护、传承的建议,供有关政府部门和业内企业参考。
一、历史渊源苏州仿古青铜器的铸造历史悠久,早在北宋时,张世南的《宦游记闻》和赵希鹄的《洞天清禄》就有关于仿古青铜器及其真伪识别的翔实记载。
南宋时,平江(今苏州)人王吉精于修补、仿铸古铜器,成为修补、仿铸古铜器的名家。
元代,甫里(今苏州甪直)人陆颐是制造铜器的良工,他于至正二十五年(1356年)所铸的铜爵被视为传世佳作。
明代,苏州铸造仿古青铜器之风更盛,技巧更精,形成了以“甘为堂”为代表的“南铸”、“苏铸”。
明万历年间,仿古青铜器的名匠胡四技艺精绝,其铸造的铜炉被称为绝技,另外还有徐守素等也堪称仿古青铜器高手。
至同治、光绪年间,苏州顾湘舟精研督工铸做的仿古青铜器从形质、铭文、纹饰到厚薄、重量等都有实物或资料作依据,工艺达到很高水准,当时苏州已是我国仿古青铜器的主要产区之一,俗称“苏州造”。
晚清民国,苏州青铜器仿铸以周梅谷为代表,他擅长设计,招聘并培育了一批青铜器仿制的专门人才,如蒋圣宝擅接色、陶善甫擅浇铸、李汉亭擅刻铜、黄桂伦擅刻木范,形成了完善的工艺流程,使铸造技艺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
当时,仿古铜器铸造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仅两家,其中一家在山东潍坊,但其方法是分部件铸造,然后焊接而成,且做旧也稍有逊色,而苏州的仿古铜器冶制时,采用的都是传统刻木范和剥腊法,无论铸器大小均一次成型,跟原件一样,其纹饰清晰、重量相当、形体逼真,被收藏界视为珍品。
由宣德炉至巧生炉
包装世界Packaging World 艺术与设计由宣德炉至巧生炉王雪健北京化工大学北京100029摘要:香炉是焚香所用之器,也是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器具。
在历史中,宣德炉的出现是香炉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的体现,社会的动荡使得它走向灭绝,铜香炉制作也因此一度衰落。
而今,巧生炉以其独到繁复的工艺和韵味再现了失传的宣德炉。
巧生炉庄重的气息吸引了无数艺术爱好者的目光。
在精细深厚的吴文化的孕育下,蕴含着江南的精气神,也蕴含了江南人,江南文化精致、温润、典雅的特质。
巧生炉挖掘回复传承了已经失传约600年的宣德炉制作工艺,炉面色泽晶莹而温润,有如婴儿肌肤般的触感。
铜香炉的制作也因此重现了中国历史颠峰时期的辉煌,马未都先生都曾感慨道:“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
”关键词:精巧;韵味;传承;文化一、宣德炉的历史渊源论起明清的铜器,宣德炉自然是不得不提。
造型简练,古朴典雅,触感细腻,还有一丝独到的韵味缠绕其间。
是当时铜器最高水平技艺的典型代表作品。
宣德炉的诞生说来也巧,但也是铜炉制作工艺的必然发展结果。
宣德三年(1428年),明朝宣德帝收到过数万斤来自暹罗国(泰国)进贡的精炼“风磨铜”。
宣德帝命工部、礼部官员遍查史书,将宫内收藏的柴、汝、官、哥、均、定名窑瓷器的款式以及《宣和博古图录》和《考古图》作为参考,宣德帝亲自审阅共计拟定117种款式。
含有鼎、鹤、鬲、簋等器物。
宣德下召集民间数千顶级工匠,并加入不少金、银、锡、镁等几十种贵重金属,在宣德帝要求下以十二次精炼完成,最终第一批铜器在能工巧匠们的合作下制成。
其中铜炉共计三千余件。
宣德帝亲自查验,见所有铜炉均是精美绝伦,便下令再大量单独制作一批铜炉。
此次据传作了过万的香炉。
所制的宣德炉大多陈列于宫中,也有不少赐予臣子和部分香火鼎盛的庙宇。
二、宣德炉的传承从民国开始,铜炉技艺逐渐没落,铜炉终究是围绕用香文化和香道习俗的,乃至受到新文化影响受到抵触,岌岌可危。
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被誉为“明代文玩之首”的宣德炉铸造技艺已经失传,制作细节也无从考究。
宣德炉赏析
•收藏鉴赏• Appreciation of Collections谢映明在界,宣德炉可谓是大名鼎鼎。
O,它能传承至今,并不軽德炉本身的神奇,而是般物质宣德炉之外的宣德炉精神。
据考,巫 是故宫博物院的还是民间存藏的宣德炉,无一能 确定为宣德本朝的真品,其大多为明末和清代仿制。
但历代所仿宣德炉尤其清早、中期即康雍乾 三朝亦不殊品,依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由此映见华夏艺人素有追求崇传承优秀文 化的叵心。
本期推介四件宣德炉,与®#共赏。
一、岫龙耳宣德炉口径:12厘米高度:6厘米重量:700g岫龙耳宣德炉为清中所仿,亮点是器身超扁矮(所有圆型宣德炉皆为扁矮风格,只 是扁矮程度不尽相同而已),炉体重心明显 向下,格调低调沉稳,在岫龙耳炉“氏族” 中不多见。
炉体光素无纹,线条优美流畅;胎体厚薄适中,托掌心有压手感,可见铸炉 材料炼制精细。
平口微撇,颈部徐收,炉腹 圆润得体;圈足外撇厚拙,唇口边线明快犀利,手抚之如抹刀口剑尖;底铸“大明宣德 年制”楷书款,中规中矩,气定神闲,典型 的清中书风。
炉肩颈对称位置设岫龙耳,简练利落;所谓蚊龙,乃岫蜒虫的神话也。
《宣德鼎彝谱》赞虫由龙耳炉“款制大雅,为诸炉之冠”。
又明末清初文学大家冒襄《宣 德铜炉歌为方坦庵年伯赋》云:“有炉光怪真异绝,肌腻肉好神清和。
窄边岫耳藏经 色,黄云隐跃穷雕磨”。
据说岫龙耳炉是宣 德皇帝至爱,常年置放书房。
朝野文人雅士 纷纷效之,美言蚊龙耳炉具潜龙之象,含韬晦之志,以拥有为大幸、大雅。
二、鬲式宣德炉现代审美认为,人体突腹(俗称啤酒肚)视之不雅不美,而鬲式宣德炉的美点恰 恰在此,其丰圆可爱的腹体神似“容天下可 容之事”的如来佛肚,也只有深谙释迦文化 的中国人才能创造出如此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
仅从艺术角度来诠释,圆腹的圆弧线, 比之圆筒形、方形等作品更具有艺术张力,即更具美感和艺术感染力。
故友宣炉最妙在 色,最神在线条之说。
鬲式宣德炉源自宋瓷鬲式炉,而宋鬲则 源于西周青铜鬲,西周青铜鬲的始祖是新石器晚期流行于甘肃、河南一带的陶鬲。
承古铸新 炉馨百代
承古铸新 炉馨百代灯光从屋顶上洒下来,洒在玻璃罩中的铜炉上,泛着诱人的光泽。
这里没有人来人往的喧闹,你可以轻易地沉醉在艺术的世界中,那种沉浸,古老而又现代,神秘而又直白,继而令人惊叹不已。
这就是苏州巧生炉博物馆,这里展出的是当代铜艺大师陈巧生制作的“巧生炉”。
造型别致多样,色泽或素或奢,都是陈巧生的得意之作。
看似随意的弧度、纹饰……都大有说法,精益求精。
近年来,海内外铜炉爱好者争相收藏,收藏专家马未都赞叹“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
一生只做一件事说起陈巧生与铜炉的邂逅,这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样的场景和天气了,但他被深深地吸引了。
那些流畅的线条,温润的触感,至今仍记忆犹新。
20世纪70年代末,他在博物馆中与久违的铜炉相逢时,他才知道它们的名字是宣德炉。
文 王振德《凤耳鼎熏炉》陈巧生/作埋藏在心中的童年记忆迅速地被唤醒,滋长出来。
“能不能通过自己的记忆重铸这些香炉呢?”年轻的他问着自己,但是面对的问题也很多,自己掌握的只是一些民用铜器的铸造技艺,没有宣德炉精确的原料配方,铜炉作色的方法也已失传……这一切困难并没有阻挡他,他凭着一颗热诚求知的赤子之心,一头扎进了铜炉艺术的世界中。
有些事情经历了,在时间的冲洗下都会淡然而释。
说起以前的经历,陈巧生只平淡地说,做铜炉,就是不断地在寻找,找出重铸宣德炉的方法。
“那时候的追求很简单,只要有一口饭吃,剩下的精力与时间都扑在铜炉制作上。
东奔西走,查阅资料。
不分昼夜,苦思冥想,反复试验。
这些都非常枯燥单调,他甚至将铜炉纸样铺满床边,等待不期而遇的顿悟。
”这些都是我在其他的文章中所看到的,他只字未提。
他只说,年轻的时候走了很多弯路,但是很庆幸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也很庆幸自己能够坚持。
直到现在很多的光环出现在他身上,他已经从铜炉仿制者成为铜炉制造者,但是他依旧每天在研究探索;每一个铜炉的造型都要亲自创作。
“我是一个匠人,匠人就要做活。
”休闲之时,陈巧生会去苏州的园林漫步,看其中的布局与摆设适合放置什么器形、光泽的铜炉。
蒲松龄墓出土宣德炉浅说
蒲松龄墓出土宣德炉浅说1966 年,在蒲松龄墓葬中,出土了殉葬品铜香炉一件,后流落民间。
同年,由蒲松龄故居工作人员收回。
此炉高6 厘米,上口直径13 厘米。
外体铜锈斑斑,大敞口,双兽附耳,圈足,外形简练,制式古朴,品相完整。
外底正中有阳文“大明宣德年制”楷书六字款,故名宣德炉。
现存蒲松龄纪念馆(见图)。
蒲松龄先生一生简朴,仙去后殉葬品也很少,在这少得可怜的殉葬品中,为何却有焚香用的宣德炉?而这宣德炉又有何特别之处?笔者根据相关文献及考证做些浅说,权当引玉之砖。
一、宣德炉之源中华民族焚香的历史自战国时代即已开始,但专为焚香而用的器皿――香炉却迟至汉代才开始出现。
此后随着制香用香的日益广泛,香炉这一器物便广为流行,用途也不断拓展,从敬神礼佛、祭祀祖先必须的供奉器皿,慢慢地成为士绅贵族、文人雅士常备的焚香用器和收藏把玩之物。
明代以“孝”治天下,祭祀风气盛行,到了宣德年间,为了满足祭祀的需要,创造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极具时代特色的著名铜铸焚香炉一一宣德炉。
根据明崇祯八年(1635)刊印的,由刘侗、于弈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和《宣炉汇释》两书的记载,明宣德三年,刚继位不久的明宣宗朱瞻基(1426-1435 在位)认为郊庙所用的香炉等王室祭器不合古式,命工部采用《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及内府所藏秦、汉以来炉、鼎、彝器样式,设计和监制香炉。
由于是皇帝钦定,举国之力、不惜成本,又加之使用了暹罗国(今泰国)进贡的“风磨铜”(一种合金铜),另加入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要一并经过十多次的精工冶炼。
铸成后的铜香炉,质地特别细腻,色泽晶莹而温润,古朴典雅,美丽异常,有一种从内里透出的奇光,给人一种不同凡器的感觉。
正如明朝万历年间大鉴赏家、画家汴子京所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为世人钟爱,成了当时举国闻名无可取代的“名牌产品”。
这批盖世绝伦的铜制香炉,就是成为后世传奇的“宣德炉”。
自宣德炉问世之后,由于器物确实精美,加之文人墨客的渲染,一时名声大噪。
宣德炉底款
宣德炉底款众所周知瓷器都有底款,宣德炉也有底款,这小小的底款也蕴含了很多有趣的知识,且听小编娓娓道来!宣德炉底款的形制虽源于瓷器底款,但形式、内容之丰富,则远胜瓷器,对宣德炉的年代考证、藏玩价值有重大参考意义,值得充分研究。
注:这里说的宣德炉,为泛指的宣德炉,因此并非只有宣德款的铜炉。
一,官款:宣德炉的官款,一般称之为“国朝款”,包括明朝永乐、宣德、正德、成化、崇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各朝款识。
常见为“大明XX年制”、“大清XX年制”的六字款,或"XX年制"四字款。
如:大清宣统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宣统年制;崇祯辛末年制;大明隆庆年制;大明崇祯年制;乾隆年制;康熙六十年制;大明正德年制(正德年没有御制,此款是官制,还是年份款不详);康熙辛亥庚生氏。
炉腹内底部施念峰制;大清乾隆元年恭制;大清乾隆年制;45有琴居用;大明宣德四年,内神宫太监掌监事臣阮安督造;大清康熙年制;崇祯八年制;崇祯;壬午冬子俊制;1,永乐款:注:永乐款“大明永乐年制”2,宣德款:宣德款的炉子存世量非常的大,后世做炉子很多都用宣德款,因此说宣德款有些失去了纪年的意义。
宣德款的样式有很多,字数来分有1,2,4,6,7,8,10,12字款。
如:宣德贰年周羲叚修篁主人制;注:一字款“宣”注:二字款“宣德”注:三字款“宣德制”注:四字款“宣德年制”注:六字款“大明宣德年制”以四字和六字款最为常见,十字款为“工部尚书敕赐炉宣德制”,十二字款为“宣德三年五月敕赐勋名之鼎”。
光宣德款的炉子就有这么多种,可见宣德炉的学问真的是博大精深。
3,宣德款的字体:除了常见的楷书字体外,还有篆书、草书、隶书款炉子。
篆书款草书款不但宣德款的字体多种多样,关于字的写法也有很多传说。
例如,“德”字是否有“一”,就有许多说法。
各位朋友仔细看上图,底款中有的德字中间有“一”,有的没有那一横。
小编认为,这个说法比较靠谱。
跟“馆阁体”有关,也与明朝大书法家沈度有关。
宣德炉与巧生炉
宣德炉与巧生炉————————————————————————————————作者:————————————————————————————————日期:宣德炉与巧生炉-美术论文宣德炉与巧生炉冷坚“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
这是我国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对陈巧生仿古铜炉的评价。
马未都先生将陈巧生铸造的“巧生炉”与“宣德炉”并列而言,这足以说明巧生炉的不凡,同时也揭示了巧生炉在当今我国仿古铜器中的领先地位。
一、宣德炉宣德炉,是指明代宣德年间宣宗皇帝主持铸作的香炉。
宣德年间,海内升平。
明宣宗朱瞻基成为“太平天子”、“守成之君”。
他在点检内府藏品时,感叹古代流传下来的铜器太少,便有了增添铜器的想法。
宣德三年(1428年),暹曼国(今泰国)刺加满霭向朝廷进贡风磨铜数万斤,这又触动了宣宗皇帝改善郊坛、太庙及内廷鼎彝陈设的想法,于是就颁布圣旨,命工部、礼部官员遍查史籍,研究宫中所藏器物,参照内府收藏的宋代五大名窑瓷器款式和《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图谱,并亲自选定117种鼎、炉、簋、鬲等器物款式,由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等人,召集民间技艺精湛的铜炉铸造工匠千人汇集京城,用这些风磨铜来铸造香炉。
在铸造过程中,还加用了金、银、锡、镁等三十三种贵重材料。
于是,以优质的原料,加上精妙的铸造工艺,一批精美绝伦的鼎彝铜器脱颖而出,其中铜香炉就有数千件。
普通的铜经过四炼后,便出现珠光宝色,而铸作宣德炉的铜,最精纯的要经过十二次冶炼,最差的也要经过六次冶炼。
正因为如此,宣德炉才名扬海内。
宣德年间,所制的香炉共计五千余座。
各式各样的香炉,无所不有。
所制之器,大多为仿古代名器,其中有仿商代的鼎,有仿唐代天宝局式的,也有仿宋代祥符礼器图式的,仿《宣和博古图录》的,仿《元丰礼器图》的和仿《绍兴鉴古图》的等等。
宣德炉的上等器具,有的还用赤金鎏裹,或镶嵌金银和名贵宝石等。
各种器具的耳、边、口、足等最细微的地方,也都精心制作,如耳的种类就有五十多种。
“宣德炉”释疑
“宣德炉”释疑宣德炉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也是个谜。
似乎越搞不清楚的东西越容易引起争论,越争论也就越是个谜。
困扰大家的既不是宣德炉怎么鉴定,也不是有多少样式和款识,而是到底有没有宣德炉。
现在就让我们循着史料和实物的脉络,探寻一下宣德炉的踪影。
真伪书之争明代吕震编撰《宣德鼎彝谱》《宣德彝器图谱》。
书中说,宣德三年(1428年)初,宣宗朱瞻基接受泰国王刺迦霭进贡的数万斤精炼铜,俗称“风磨铜”。
宣宗为改善郊坛,太庙以及内廷陈设的鼎彝祭器,于三月初下旨工部和礼部官员铸造鼎彝。
礼部尚书吕震会同各臣尊旨从《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收录的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及内府密藏的宋代汝官哥钧定诸窑名瓷中。
选取样式典雅的117种为摹本,铸造供祭祀用礼器和陈设器。
宣宗在看过臣僚呈递的所有图样和样品后谕旨,使用暹罗国晋献的风磨铜铸造宗庙祭祀所用鼎彝和内府日常炉具。
所用的铜料都经过6次甚至12次提炼,共铸有3000多座。
史称为宣德炉。
就是这样两本内容的书,后来被一部分人疑为明末文人臆造的伪书,宣德炉则成为他们认定的弥天世纪太谎。
那么吕震何许人也?《明史》有关章节记载得很清楚。
吕震,字克声,临潼人。
明朝大臣,官至太子太保兼礼部尚书。
不错,确实是礼部尚书。
再查:吕震洪武十九年以乡举人太学。
时命太学生出稽郡邑壤地,以均贡赋。
震承檄之两浙,还奏称旨,擢山东按察司试佥事。
人为户部主事,迁北平按察司佥事。
燕兵起,震降于成祖,命侍世子居守。
永乐初,迁真定知府,人为大理寺少卿。
永乐三年迁刑部尚书。
六年改礼部。
皇太子监国,震婿主事张鹤朝参失仪,太子以震故宥之。
帝闻之怒,下震及蹇义于锦衣卫狱。
已,复职。
仁宗即位,命兼太子少师,寻进太子太保兼礼部尚书。
宣德元年四月卒。
“宣德元年四月卒”,那么宣德三年吕震奉旨铸炉又著书的记载就很荒唐了,起码说明当时即便有其事,也和吕震搭不上关系。
但仅凭此一点,将《宣德鼎彝谱》和《宣德彝器图谱》疑为伪书,进而将宣德炉也全盘否掉,似乎也有些武断。
宣德炉,五大特征八大鉴定要点
宣德炉,五大特征八大鉴定要点在历史上,很多文物在某一时期因为选料上乘、制作精良而被冠以时代成为历史上的代表性文物,这一类文物中的精中之极!如历史上的明成化斗彩、明宣德炉。
然而恰恰就是这些时代精品代表之作,却很少能存世。
爱好收藏的朋友都知道,宣德炉是铜炉中的珍品,能收到一款不错的宣德炉让多少人梦寐以求!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
由于宣德炉做工精细、造型美、耗材贵,十分珍稀,从铸造开始就十分炙手可热,又在历史上遭到了多种劫难,因此至今难以见到真正的宣德炉。
双兽耳宣德炉今天老邢来和大家谈下宣德炉的鉴别,宣德炉作为祭祀专用,其选材为金属,多半为铜质,所以其选材的普通性使得其存世的藏品中,赝品数量极多,很多藏家高价入手赝品损失之后对宣德炉收藏市场恨得咬牙切齿。
宣德炉的独特之处特点之一:颜色独特宣德炉制作过程中加入几十种贵重金属,在冶炼的过程中,金银等贵金属浮于上方,所以正宗的宣德炉外层多为贵重金属元素。
它的光芒内敛,所以咋一看上去显得平淡无奇,但细察之于平淡之中现奇光。
真品基本上是以紫红色为基本色调,有红、黄、白、青、蓝、绿、褐等四十多种颜色,而且由于贵金属的成分不同,每只宣德炉的颜色都不尽相同。
宣德炉的主要成分为纯铜,所以即使经过常年的氧化作用,表面的颜色仍然以紫红色为主。
古人曾云:“宣德之妙,在宝色内敛珠光,外观澹澹穆穆”,宣德炉颜色之妙尽在于此。
特点之二:造型独特宣德炉基本上都是敞口的,口一般为圆形或方形,颈部比之口腹显得细而短,炉腹长而宽且腹部两头细中间粗,所以显得又扁又鼓。
腹下有足,一般为两足或三足,两足为分裆空足,三足为钝锥形实足,也有无足款。
特点之三:铸造工艺独特宣德炉采用了泰国进贡的红铜,铜的纯度非常高,同时又加入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金属加以铸炼,显得宝光四射,大气十足。
普通的铜器只需经过四次精炼,而宣德炉的铜器经过十二次铸炼,手感更加细腻。
特点之四:手感独特宣德炉采用铜再加上数十种贵金属原料冶炼而成,冶炼次数达十二次之多,基本上已经达到纯铜的地步,所以手感格外细腻,摸上去像婴儿的肌肤一样细腻柔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宣德炉与巧生炉
————————————————————————————————作者:————————————————————————————————日期:
宣德炉与巧生炉-美术论文
宣德炉与巧生炉
冷坚
“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
这是我国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对陈巧生仿古铜炉的评价。
马未都先生将陈巧生铸造的“巧生炉”与“宣德炉”并列而言,这足以说明巧生炉的不凡,同时也揭示了巧生炉在当今我国仿古铜器中的领先地位。
一、宣德炉
宣德炉,是指明代宣德年间宣宗皇帝主持铸作的香炉。
宣德年间,海内升平。
明宣宗朱瞻基成为“太平天子”、“守成之君”。
他在点检内府藏品时,感叹古代流传下来的铜器太少,便有了增添铜器的想法。
宣德三年(1428年),暹曼国(今泰国)刺加满霭向朝廷进贡风磨铜数万斤,这又触动了宣宗皇帝改善郊坛、太庙及内廷鼎彝陈设的想法,于是就颁布圣旨,命工部、礼部官员遍查史籍,研究宫中所藏器物,参照内府收藏的宋代五大名窑瓷器款式和《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图谱,并亲自选定117种鼎、炉、簋、鬲等器物款式,由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等人,召集民间技艺精湛的铜炉铸造工匠千人汇集京城,用这些风磨铜来铸造香炉。
在铸造过程中,还加用了金、银、锡、镁等三十三种贵重材料。
于是,以优质的原料,加上精妙的铸造工艺,一批精美绝伦的鼎彝铜器脱颖而出,其中铜香炉就有数千件。
普通的铜经过四炼后,便出现珠光宝色,而铸作宣德炉的铜,最精纯的要经过十二次冶炼,最差的也要经过六次冶炼。
正因为如此,宣德炉才名扬海内。
宣德年间,所制的香炉共计五千余座。
各式各样的香炉,无所不有。
所制之
器,大多为仿古代名器,其中有仿商代的鼎,有仿唐代天宝局式的,也有仿宋代祥符礼器图式的,仿《宣和博古图录》的,仿《元丰礼器图》的和仿《绍兴鉴古图》的等等。
宣德炉的上等器具,有的还用赤金鎏裹,或镶嵌金银和名贵宝石等。
各种器具的耳、边、口、足等最细微的地方,也都精心制作,如耳的种类就有五十多种。
宣德炉最精妙的是色泽,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出奇光,犹如妙龄女子的肌肤,柔腻光滑,且色彩灿烂善变。
宣德炉是中国古代铜器继商周青铜器以后的又一经典。
宣德年后,宣德炉的影响依然存在,达官贵人对宣德炉更是一往情深,于是便出现了仿宣德炉。
首先仿制的是吴邦佐。
吴邦佐是宣德时铸铜工艺名匠,曾是冶炼、铸造宣德炉的督造官,也是炉式、款式的设计者。
邦佐为宫廷的宗庙社堂,铸造了大批铜器,同时还“私铸”铜炉出售,皆精妙绝伦。
宣德炉停铸以后,吴邦佐雇佣原班铸炉工匠,依照宣德炉图纸和工艺程序进行仿制,其中的精品可与御制宣德炉媲美。
苏州的一些工匠更是精于仿宣德炉,而且名家辈出。
二、巧生炉
巧生炉,是以“陈巧生”命名、落款的仿古铜炉。
它是陈巧生积四十年铸造铜炉之经验和长期研究破解宣德炉制造秘诀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宣德炉的华美转身。
陈巧生,字彦岐,号炉香居士,苏州人,1957年1月出生。
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仿古铜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苏州巧生铜艺工坊、苏州巧生炉文化有限公司、苏州巧生炉博物馆、苏州陈巧生炉文化艺术馆创始人。
陈巧生是陈氏铜炉世家的第三代传人。
他从小受父母的影响,深深爱上了铸
作铜器的手艺。
八岁就跟着父亲学做铜器,当然也做杂活。
到了十八岁,就开始做铜匠。
他靠了一条小船,一副铜匠担,几乎走遍了江南的大小城镇。
1981年,陈巧生在皮市街古玩市场碰到一位老朋友。
朋友问他:“你能否做一只宣德炉?”陈巧生一口答应:“可以。
”不料,这一声应允,竟开启了他日后艰难而又辉煌的仿制宣德炉的征途。
第一只仿宣德炉的研制,远比原来想象的要困难几十倍,从开始构思到成炉,足足耗费了一年的时间。
期间,遇到了设计、铜料、打磨、雕刻等各种问题,而且每前进一步,就会遇到新的困难。
开始,手中只有一张老炉的平面图,没有可以参照的老炉实样。
怎样才能复原宣德炉?他日思夜想。
也不知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
经过近百次的试验失败,最后终于掌握了铜水的温度,以及铜料和化学元素的最佳配方。
1982年,陈巧生终于仿制成功第一只宣德炉。
这是一只纯手工打造的宣德炉。
加之用中草药上色擦磨,这只炉包浆自然,肤色圆润如玉,炉上有四只凤凰,寓意凤飞四方,光芒四射。
他为此欣喜万分,因为他实现了对一个朋友的承诺,这一只铜炉是陈巧生诚信为人的见证,更是对陈家祖传铜艺重大突破的标志。
从此以后,陈巧生的仿制宣德炉技艺日趋精妙。
其仿制的宣德炉成为国内古玩市场最受欢迎的收藏和玩赏艺术品。
陈巧生仿制的宣德炉,握于手中,压手沉重,其皮壳如婴儿肌肤般细腻圆润,其炉底落款:“大明宣德年制”。
这种高仿的宣德炉,竟与真的宣德炉一模一样,就连专门收藏宣德炉的专家也难辨其假。
于是,一些古董商将陈巧生的仿宣德炉,在古玩市场上冒充真宣德炉出售,以获取暴利。
当陈巧生得知这一情况后,便毅然采取措施,所制铜炉不再落款“大明宣德年制”,而是落款“陈巧生制”。
于是,“巧生炉”之名,不胫而走。
马未
都先生的“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的赞誉,更是传遍大江南北。
巧生炉器形,参照《宣德彝器图谱》,其铸造法也完全依照宣德炉用的失蜡法及明代宫廷铸造的工序,工艺可谓精益求精。
首先,铜炉原料独特,除铜以外,在冶炼中还加有银、镁等贵重材料,所以铜炉的质地特别细腻,色泽呈紫色或黑褐色;其次,铜料反复冶炼,一般炉料只需炼四次,而巧生炉的炉料要经十二练。
因此,其炉质更加纯真细腻,表壳圆润光滑,如同婴儿皮肤。
其三,在打磨上,虽然也采用机械打磨以提高生产效率,但主要还是靠人工细致打磨,以中药配方做色。
其四,装饰工艺精妙,运用鎏金、点金、嵌金、錾刻等工艺,使巧生炉金光闪烁,宝气四溢。
正因为如此,巧生炉才具备了至高的品质:造型古朴、工艺精湛、色泽润和、充满灵气、宝光内敛。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陈巧生及其铜艺工坊,研究古籍,挖掘传统,大胆创新,共铸作一千二百多种器形的仿古铜器,其中有博山炉、宣德炉、铜薰炉、铜手炉、印香炉、帝王炉、铜花瓶、佛像、瑞兽等品种。
难能可贵的是,陈巧生所铸铜炉并非一味模仿明宣德款式,而是赋予新的创意,使作品既不失传统韵味,而又给人的新颖清雅之感。
如《鎏金竹节耳熏炉》,高34厘米,耳间距17厘米,重5.7公斤。
此炉原形是青铜器素圆鼎,陈巧生在创作设计时,保留了圆鼎器形,而将其板耳改为竹节耳,并添加千秋万代纹之熏盖,熏盖顶部以狮子戏彩为纽,对炉身细錾花鸟纹饰,并施以鎏金装饰工艺。
整件作品既古意盎然,又生机勃勃,其乐融融。
又如《祥云甪端熏炉》,高40厘米,腹径23厘米,重15.5公斤。
陈巧生采用唐代瑞兽造像之壮硕身形,却一改其狰狞之面貌,螺髻卷曲,满脸喜气,周身遍布如意云纹,并运用雪花飘金作色工艺,整件熏炉器宇轩昂,寓意太平。
使
用时,香烟从瑞兽口中徐徐飘出,满屋香烟缭绕,情趣悠然。
巧生炉与明宣德炉相比,毫不逊色。
巧生炉融古韵今风为一体,成为当今时代收藏市场的宠儿。
在全国号称收藏重镇的北京、西安、天津、上海等地,巧生炉受到藏家们的一致追捧。
在台湾,收藏家们也无不以收藏巧生炉为荣。
北京雍和宫,苏州寒山寺,杭州灵隐寺,普陀山普济寺等各大名寺均以“巧生炉”供奉佛前。
北京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美国旧金山收藏协会均将巧生炉作为珍品收藏。
在全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巧生炉更是频频荣获金、银、铜奖,得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们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