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A文】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及习题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的是(儒家思想)。
2.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的是(道家思想)。
3.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教化说)和(意境说)。
4.《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5.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三、填空题:1.1927年,_陈中凡_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2.1996 年10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在陕西师范大学首次召开“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
四、简答题3.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
(1)散见于子书中的文学批评;(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4)评点;(5)散见于诗、词、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的文学批评;(6)专门性的论著;(7)诗选和批注;(8)诗纪事及词纪事五、论述题1.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哪些?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及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及答案(中文考研远离尘嚣)一、名词解释:1.思无邪2.兴观群怨3.文质论4.以意逆志5.知人论世6.知言养气7.得意忘言8.“虚静”和“物化”说9.“三表法”10.“发愤著书”11.《毛诗序》12.文气说13.诗缘情而绮靡14.风骨15.六观16.应感17.《体性》18.《情采》19.文以明道20.不平则鸣21.气盛言宜22.含英咀华,闳中肆外23.点铁成金24.夺胎换骨25.竟陵派26.肌理说27.理、事、情28.《南词叙录》29.童心说30.“脂评”31.《艺概》32.《饮冰室诗话》33.古雅说:二、简答题:1.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
2.简析“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两句的理论内涵。
3.简述先秦两汉文论的历史影响。
4.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5.简述《典论·论文》的产生背景。
6.《典论·论文》主要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文学理论?7.“文学的自觉时代”有哪些表现?8.简述曹丕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9.简述曹丕文学批评论的主要内容。
10.简述陆机《文赋》的主要内容。
11.陆机是如何论述文学创作中的构思与想象的关系的?12.陆机认为文学创作应注意那四个问题?13.陆机认为文学创作应防止那五种弊病?14.陆机是如何论述文体与风格的关系的?15.简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16.简述刘勰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17.钟嵘《诗品》的主要理论内容18.钟嵘是如何论述五言诗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19.钟嵘进行诗歌批评的方法有哪些?20.简述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
21.简述殷璠的诗歌理论。
22.简述元好问诗论的主要内容。
23.简述唐代的小说理论批评。
24.简述宋元小说理论的特点。
25.简述皎然的“诗教”观。
26.皎然的“复变”观。
27.韩愈的文论思想包含哪几方面?28.简述苏轼“有意而言”“有为而作”的文学观。
29.简述苏轼“辞达”的文学观。
30.简述苏轼的传神论。
31.简述黄庭坚对诗法的基本观点。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重点笔记
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发展史;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态。
教学重点: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教学难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基本特点教学学时:2学时一、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一)研究对象:以中国历代(先秦迄近代)文学批评家的理论著作或篇章为依据,研究、探讨、总结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的基本规律。
(二)学科性质以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文艺学的三大分支、五小分支为指导,结合学科发展实际,辨析“中国文学批评史”与“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文论)课程命名的优劣。
所谓“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理论和思想的历史。
1、历史悠久。
2、内容丰富。
3、富有特色。
二、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一)作为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产生的原因1、“五四”时,文学史的编纂浪潮影响、刺激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诞生。
郭绍虞在《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文中回忆自己写作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缘起时说:“五四时期,我就开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了,我当时的想法是要写一部中国文学史。
后来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有许多文艺理论的材料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我也就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个方面而写起中国文学批评史来了。
”(《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郭绍虞的经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时撰写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陈中凡、罗根泽、方孝岳、朱东润等都是当时声望颇著的文学史家,所以文学史编撰对文学批评史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2、中外学术交流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学术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曾于1916年来华留学两年,这一时期,中国国内对批评史的个案研究已经起步许多报刊都刊登有关批评史的研究文章,铃木自然受到一些濡染和启发。
1925年铃木出版《支那诗论史》(实为三篇长文:《周汉诸家的诗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论》、《格调、神韵、性灵三诗说》),由日本京都弘文堂刊行,并很快由北新书局易名为《中国文艺批评史》出版了汉译本,比国内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还要早出两年。
2022年中国文学批评史整理笔记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一、古代经传里保存旳文学理论批评资料(次重点)识记:美刺说:出处《诗经》。
美是赞美,刺是挖苦,当时旳人已经结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特别是结识到文学旳批判功能。
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旳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言志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旳普遍结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
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旳,是从统治者旳角度对前两种学说旳解释。
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测作者旳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测民风民情。
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还提出三不朽旳说法。
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德指建立一种民族、一种政权,重要是指治国),另一方面有立功(立边功和武功),另一方面有立言(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旳),以其为不朽。
理解:春秋时代所谓旳“赋诗言志”旳内涵: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旳普遍结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言志旳意思是:诗歌旳本质是人旳思想感情旳体现,人们可以通过诗来体现对社会生活旳观点和态度。
后世儒家学者特别把言志旳“志”解释为与政教有关旳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旳影响。
“断章取义”措施:当时人们赋诗言志旳时候,往往不管原诗旳内容,只取其某一点旳相似或类似吴公子季札评论诗乐所体现旳文艺观:吴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乐观风,她能从诗乐中听出各国民情风俗和周政旳盛衰,(《周南》、《召南》)。
她倡导“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旳审美抱负,逐渐发展成儒家诗乐理论旳一种重要内容。
《礼记、乐记》有关“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旳论述开后世儒家文论旳老式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旳结识:诗是人民思想感情旳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奉劝谏旳作用。
这就是《礼记、乐记》中有关“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旳论述。
文学考研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考研笔记考研真题
文学考研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考研笔记和考研真题绪论0.1 复习笔记一、文学、言、辞、文章(一)先秦两汉时代1.“文学”的含义(1)今天文学的定义: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作为物质手段而具有审美价值、能给人以美感的作品。
(2)古代“文学”的定义:“文学”一语泛指学问、文教、文化修养等。
“文学”亦指从事于学问,提高文化修养。
汉代依然如此。
“文学”也包括了各方面的学问、制度等。
而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各种学问中地位最高、影响最大者,于是给人一种印象,即“文学”一语常常指儒学而言。
(3)先秦两汉的“文学”,“文学”一语与今日“文学”的含义不一样,它不但不是就审美而言,而且也不包含运用语言文辞进行写作的意思2.“言”、“辞”的含义先秦典籍中有论及“言”、“辞”的资料。
言、辞当然与运用语言有关。
以文字记录语言,便是文章。
典籍中论及言、辞之处,虽然还不能说等同于今日之论文学,但至少可以作为论文章写作的资料看待。
(二)先秦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代1.“文章”的含义(1)汉代写作能力日益受到重视的原因①这一方面是由于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各类应用性文字日益显示其重要性;②再一方面也是由于辞赋等受到帝王、上层人士的喜爱,实际上被作为审美欣赏的对象。
(2)先秦两汉的“文章”的含义①“文章”一语先秦时就有,但只是泛指文采彰明之意;②汉代则在沿用其旧义的同时,赋予新义,用以指写作,“文章”一语指用文字写下来的东西,或指具有写作才能。
有时也说成“文辞”、“文词”。
2.“文章”与今天的“文学”的关系“文章”既指写作,则与今日“文学”有关系,但仍不等于今日之“文学”。
因为当时“文章”所指范围甚广,富于审美性质的辞赋、诗歌固然在内,而一切实用性文字也都包含在内。
3.文章的范围:学术性著述也好,审美性强的作品(辞赋类)也好,成部的著作也好,单篇制作也好,都在“文章”范围之内。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章”与“文学”(1)“文章”的含义仍然宽泛,指一切用文字写下来的作品。
中国文学批评史整理笔记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一、古代经传里保存得文学理论批评资料(次重点)识记:美刺说:出处《诗经》。
美就是赞美,刺就是讽刺,当时得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与歌颂两大功能,尤其就是认识到文学得批判功能。
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得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言志说: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得普遍认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与声.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
实际就是与诗言志说与美刺说紧密相连得,就是从统治者得角度对前两种学说得解释。
观志就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得思想感情;观风就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还提出三不朽得说法. 原文就是:太上有立德(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就是指治国),其次有立功(立边功与武功),其次有立言(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得),以其为不朽。
理解:春秋时代所谓得“赋诗言志”得内涵: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得普遍认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与声.诗言志得意思就是:诗歌得本质就是人得思想感情得表达,人们可以通过诗来表达对社会生活得观点与态度。
后世儒家学者特别把言志得“志”解释为与政教有关得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得影响。
“断章取义”方法:当时人们赋诗言志得时候,往往不管原诗得内容,只取其某一点得相同或类似吴公子季札评论诗乐所表现得文艺观:吴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乐观风,她能从诗乐中听出各国民情风俗与周政得盛衰,(《周南》、《召南》).她提倡“中与之美”,这种中与之美得审美理想,逐渐发展成儒家诗乐理论得一个重要内容。
《礼记、乐记》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得论述开后世儒家文论得传统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得认识:诗就是人民思想感情得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得作用。
这就就是《礼记、乐记》中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得论述.这种见解开后世儒家文论得传统。
《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及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及答案《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一、填空题: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从孔子开始————————————。
2、人类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相联系的。
3、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
4、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
二、解释概念:1、文学观念2、文艺观念三、简答题:1、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含义相同吗?3、试述“诗言志”提出的大概时间和具体内涵。
4、春秋时期,人们对诗的认识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第一章答案一、填空题:1、严格地说还没有什么正式的文学理论批评,在有文字记载前的原始艺术中,只能看到当时人们对文艺和劳动、宗教、自然、社会关系的初步的认识。
从孔子开始,我国古代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2、功利3、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对待的,把它看作一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百科全书。
4、“开山的纲领”二、解释概念:1、关于文学的思想和认识。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学观念是不同的,如文学价值观、文学本质观、文学历史观等。
2、关于文艺的思想和认识。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艺观念是不同的,如文艺价值观、文艺本质观、文艺历史观等。
三、简答题:1、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蕴涵于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中,而不是以论述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和艺术理论批评浑然不分;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还只是一些片断的论述。
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的含义是不同的。
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化”意思相近,有博学和文章两个方面的意思,如《墨子·非命》中说:“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荀子·大略》中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他们所讲的“文学”有学术、文化修养的意思。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
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一个极其丰富而复杂的领域,涵盖了从古代经典之作到现代文学的多个时期。
近年来,学者们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进行了新的编纂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新的视角。
一、古代文学批评:古代中国文学批评主要集中在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评论和解读上。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它系统地总结了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
此外,庄子、韩愈、苏轼等文人也有丰富的文学批评作品,对于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现代文学批评: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学理论的引入和交流,中国的文学批评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在20世纪初,胡适提出了“文艺革命”和“人道主义”等概念,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鲁迅的文学批评也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三、女性文学批评:近年来,女性文学批评成为了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通过对女性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女性文学批评探讨了性别、身份、权力等议题,揭示了传统文学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和歧视问题。
四、后现代文学批评: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后现代文学批评逐渐兴起。
后现代文学批评关注作品中的“边缘性”和“分裂性”,强调了主体性和语言的多样性。
钱理群、王小棣等学者在后现代文学批评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总结起来,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领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通过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新编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和文化内涵。
同时,对于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研笔记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第一讲本讲重点:1、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历史分期2、礼乐文明与文学观念3、“文学”、“文章”及两者之关系一、前言中国文学批评史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史。
当下,西化之风日炽,对于传统理论则有忘本之虞。
在此情形下,我们很容易一味附和某些专家的“失语说”(曹顺庆等)。
这显然是一个话语陷阱,它利用民族主义的情绪,完成了对学术资源的有效征用。
在我看来,“忘本”主要表现为不能有效完成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而不能简单归咎于少建了几所国学院。
传统理论的活力最终体现在阐释现实问题的能力上,而不是一个纯粹用于摆设的古董。
面对层出不穷的文学与文化现象,传统文论如何有效融入理论话语之中,并发挥其理论活力,显然是其完成现代转换的必由之路。
李泽厚、汪晖等学者是成功地完成这种转换的典型。
正如我们教材的扉页上所说的,“博晓古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国之才”。
真正的学者大多学贯中西,但如何“学贯中西”则值得我们深思。
有一点毋庸置疑:要有效征用古代文论资源,必须先熟悉它,完全了解它。
这就需要我们沉入其中,下一番苦功夫。
在进入正式内容之前,我们需要先谈谈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历史分期问题。
郭绍虞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商务印书馆1934)的自序和总论中,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分期提出如下看法:“自周秦以迄南北朝,为文学观念演进期。
自隋唐以迄北宋,为文学观念复古期。
南宋金元以后直至现代,庶几为文学批评之完成期。
”显然,郭先生将文学批评史划分为演进、复古、完成三个时期。
他认为:“文学观念之演进与复古二时期,恰恰成为文学批评分途发展的现象。
前一时期的批评风气偏于文,而后一时期则偏于质。
前一时期重在形式,而后一时期则重在内容。
所以这正是文学批评之分途发展期。
至于以后,进而为文学批评之完成期,则一方面完成一种极端偏向的理论,一方面又能善于调剂融合种种不同的理论而汇于一以集其大成。
由质言,较以前为精确,为完备;由量言,亦较以前为丰富为普遍。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一)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一)简介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是一部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进行回顾和梳理的著作。
作者汇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和阐述。
北方学派北方学派是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该学派主张“文以意为本”,注重对文学中的思想性进行探索和解读。
在该学派的影响下,不少文学理论家开始对文学的社会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行为主义批评行为主义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较为前卫的流派。
该学派主张将文学作为行为的反映,通过对文学中人物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来揭示文学的意义和内涵。
该学派对于文学创作中的行为倾向和社会背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新时期批评新时期批评是近年来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热点。
该批评致力于解读和评价当下文学中的新现象和新趋势,关注文学与社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同时,新时期批评也面临着来自文化多元化和个体化的挑战。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是一部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态势的全面梳理和回顾。
通过对各个学派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批评的演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文革时期批评文革时期是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
在这一时期,许多作家和知识分子在政治运动的影响下被迫离开文坛,文学创作受到了极大限制。
批评也被限制在一定的框架内,批评文学作品的重点转向了形式和意识形态的问题上。
“后现代”批评“后现代”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相对新兴的流派。
该学派主张重新审视和挑战传统的文学范畴和权威,关注文学领域中的多元性和异质性。
该学派的出现,反映了当代中国文学创作和文化环境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东方主义批评东方主义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个较为特殊的流派。
该学派关注中国文学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试图借鉴西方文化批评的现代方法,挖掘中华文化中的共性和特殊性。
该学派对于文学与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探索。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通过对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回顾和梳理,展现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及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及答案(中文考研远离尘嚣)一、名词解释:1.思无邪2.兴观群怨3.文质论4.以意逆志5.知人论世6.知言养气7.得意忘言8.“虚静”和“物化”说9.“三表法”10.“发愤著书”11.《毛诗序》12.文气说13.诗缘情而绮靡14.风骨15.六观16.应感17.《体性》18.《情采》19.文以明道20.不平则鸣21.气盛言宜22.含英咀华,闳中肆外23.点铁成金24.夺胎换骨25.竟陵派26.肌理说27.理、事、情28.《南词叙录》29.童心说30.“脂评”31.《艺概》32.《饮冰室诗话》33.古雅说:二、简答题:1.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
2.简析“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两句的理论内涵。
3.简述先秦两汉文论的历史影响。
4.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5.简述《典论·论文》的产生背景。
6.《典论·论文》主要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文学理论?7.“文学的自觉时代”有哪些表现?8.简述曹丕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9.简述曹丕文学批评论的主要内容。
10.简述陆机《文赋》的主要内容。
11.陆机是如何论述文学创作中的构思与想象的关系的?12.陆机认为文学创作应注意那四个问题?13.陆机认为文学创作应防止那五种弊病?14.陆机是如何论述文体与风格的关系的?15.简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16.简述刘勰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17.钟嵘《诗品》的主要理论内容18.钟嵘是如何论述五言诗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19.钟嵘进行诗歌批评的方法有哪些?20.简述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
21.简述殷璠的诗歌理论。
22.简述元好问诗论的主要内容。
23.简述唐代的小说理论批评。
24.简述宋元小说理论的特点。
25.简述皎然的“诗教”观。
26.皎然的“复变”观。
27.韩愈的文论思想包含哪几方面?28.简述苏轼“有意而言”“有为而作”的文学观。
29.简述苏轼“辞达”的文学观。
30.简述苏轼的传神论。
31.简述黄庭坚对诗法的基本观点。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第一章一、填空题: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从孔子开始——————————————————————————。
2、人类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相联系的。
3、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
4、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
二、解释概念:1、文学观念2、文艺观念三、简答题:1、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含义相同吗?3、试述“诗言志”提出的大概时间和具体内涵。
4、春秋时期,人们对诗的认识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第二章一、填空题:1、孔子的文学思想以————为核心,强调文学————————,认为文学是——————————————————————。
2、孔子在美学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的结合。
3、孟子提出了——————和————————的文学批评方法。
4、荀子的《》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
二、解释概念:1、“兴、观、群、怨”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4、“温柔敦厚”三、翻译: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2、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3、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荀子·乐论》4、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第一章一、填空题: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得萌芽与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期得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从孔子开始———-———-—————-—-——————————。
2、人类早期得文艺观总就是与-———-———-—相联系得。
3、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瞧作一部单纯得文学作品,而就是把它作为———--——---————-—--—-。
4、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就是我国历代诗论得————--————.二、解释概念:1、文学观念2、文艺观念三、简答题:1、先秦时期得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2、先秦时期所讲得“文学”与今天所讲得“文学”含义相同吗?3、试述“诗言志”提出得大概时间与具体内涵。
4、春秋时期,人们对诗得认识就是怎样得,试举例说明。
第二章一、填空题:1、孔子得文学思想以———-为核心,强调文学--————-—,认为文学就是——————-—-————-——-—————。
2、孔子在美学思想上得主要特征就是强调———-——得结合。
3、孟子提出了———-——与-———-———得文学批评方法.4、荀子得《》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与政治得关系作了全面得理论总结。
二、解释概念:1、“兴、观、群、怨”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4、“温柔敦厚”三、翻译: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2、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3、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就是矣。
《荀子·乐论》4、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乐中平,则民与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民与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荀子·乐论》四、论述题:1、试述孔子得文学思想。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墨家思想2、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墨家思想3、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教化说和()。
A.意境说 B.文气说 C.兴趣说 D.神韵说4、《词话丛编》的编者是()。
A.夏承焘 B.王国维 C.况周颐 D.唐圭璋5、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
A.金圣叹 B.张竹坡 C.朱彝尊 D.刘辰翁二、多项选择题1、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是()。
A.意境说 B.文气说 C.教化说 D.神韵说 E.兴趣说2、重要的文学评点有()。
A.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 B.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C.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D.刘辰翁的《水浒传》评点E.毛宗岗的《金瓶梅》评点三、填空题:1、1927年,_____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2、_____年10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在陕西师范大学首次召开“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
四、简答题1、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性质。
2、中国文学批评史兴起的原因何在?3、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
五、论述题1、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哪些?2、论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先秦文学批评一、单项选择题1、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
A.儒家 B.道家 C.佛家 D.墨家2、称“诗言志”说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的人是()。
A.朱光潜 B.朱自清 C.王国维 D.陈中凡二、多项选择题1、由孟子开创的文学批评方法有()。
A.以意逆志 B.品第高下 C.知人论世 D.神韵说 E.文质彬彬2、荀子开后世()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笔记
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两汉文学批评一、概论文学:“先王典文”、“古代文献:诗、书、易”,即指古代文献典籍。
士人人格独立,自身有价值~形成思想~创作文学~文人拥有独立地位。
诸子以哲学家、政治家为本位,文学乃工具。
立说之意越强烈,对文学越重视。
章学诚《文史通义》:“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
二、儒家文学批评1、诗言志:中国文学批评开山纲领,“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2、孔子:(1)思无邪:“思无邪,思马斯徂”,本指牧马人专心致志的神态;引申为发挥诗歌教化作用而使人归之于正,同时强调语言音调的中和之美。
(“郑声淫”,思无邪的对立)(2)兴观群怨:兴指引譬连类、感发志意;观指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群指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交流思想、调和感情、协调群体);怨指怨刺上政,表达怨情。
具有知识层面、政治层面、社会层面的功能。
(3)文质彬彬:质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文指人的礼乐文化修养。
引申为内容与形式、朴素与文采的协调。
(六朝形成完整文质说)善与美:善指艺术作品的内容,美指艺术作品的形式。
与文质彬彬彼此发明。
三、道家文学批评(庄子)庄子是道家思想集大成者,与孔子相似,出身底层,生活贫困,但精神自足而富有。
《庄子》亦名《南华真经》。
1、庄学与孔学之关系:孔子集中于诗与乐,庄子美学与哲学合二为一。
《庄子》很多地方肯定孔子,出世思想相似:孔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庄子在自然山水中安顿自身。
孔子以仁、礼为核心,庄子少谈礼,但同样重仁。
矛盾所在:礼。
要达到“仁”,孔子以“礼”为中心,压制人的自然天性;庄子则将人置于首位,保全人的性情之真。
关键在于物我关系孰高孰低。
2、庄子文艺观(1)虚静:创作主体的审美心境。
心思虚静,精神清爽,不为外无所乱,不为心知所蔽,才能很好地认识外物,以至于领会、掌握“道”。
(拜托外在干扰,专心投入创作,体现客体,融入主体,塑造自然而神形兼备的艺术形象)心斋与坐忘:观道(庄子文艺观的哲学基础,无法描述的至尊之道)的重要方式。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
为明代是阳明学派流行的时代。阳明学派从理学转变为心学,正和南宋蹈常习故
的风气绝不相同。理学精神是传统的,所以当时象薛这样,甚至谓“自朱子后
斯道大明,无烦著作,直须躬行”。心学精神是反抗传统的,所以当时象李贽这
样,甚至以为“《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由于这种
清人说来无不求其着实,求其切实,决不是无根据的游谈,无内容的浮谈。
而清代的文学批评,其成就也正在于是。对于文集诗集等等的序跋,决不肯
泛述交情以资点缀,或徒贡谀辞作为敷衍,于是必根据理论作为批评的标准,或
找寻例证作为说明的材料。尽管他所根据的理论可能是不正确的,所找寻的例证
也可能是不全面的,但是他的方法他的态度总是比较切实而着实的。至于论诗论
隋唐到北宋,是文学观念复古期。这两个时期造成中国文学批评分途发展的现象。
前一时期的批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后一时期的批评风气又
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因此,这两个时期的批评理论,可以说是跟
着它对于文学的认识而改变它的主张的。至于以后,从南宋一直到清代,才以文
学批评本身的理论为中心,而文学观念只成为文学批评中的问题之一,我们假使
这样讲,是说文学批评必须在文学相当发展之后,才能产生,才能发展,才
能完成。可是,事实又不完全如此。文学批评和文学又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因为
这两种都是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生的。所以文学批评的产生虽在文学之后,但
是只须文学在发展中有一点缺点,自然会有人看到而指出、而纠正。同时,也只
须文学在社会中发生了一些作用或影响,也自然会有人肯定它的成绩的作用。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基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
(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4)小说和戏曲评点。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6)古代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17.儒学在汉武帝时代成为钦定的官学。
18.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属官学;古文经学则为在野的私学。
东汉郑玄兼取今、古文经学,结束了今、古文经学之争。
19.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20.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
21.《毛诗序》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
它是汉代学者综合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
22.两汉文论主要是在对《诗经》、屈赋、汉赋和《史记》的的专题研究中展开的。
23.西汉前期的贾谊、刘安、司马迁等对屈原辞赋以很高评价。
但东汉扬雄和班固则提出了批评。
24.王逸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所作《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25.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是扬雄。
“劝百讽一”是扬雄对汉赋特点的概括。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也是由扬雄提出的。
26.较早肯定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是班固。
27.较早阐述文学的真实性与独创性原则的是东汉的王充,他是在其《论衡》是书中提出的。
28.古代文论中的“通变”观源于《易传》。
29.孔子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是“思无邪”。
“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
30.《毛诗序》中提到的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主要方式是:“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飞刺上”。
31.“六义”原名“六诗”,最早见于《周礼·春官》,顺序是:风、赋、比、兴、雅、颂。
唐代孔颖达把“风雅颂”归纳为诗歌的体裁,把“赋比兴”归纳为诗歌的表现手法。
32.王充《论衡》涉及文学理论的篇章主要有《自纪》、《对作》、《佚文》、《艺增》、《超奇》等。
思考题1.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1)这一时期文论与其它学术尚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
(2)这一时期的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
(3)文论的未能独立与此时文学观念的尚未净化互为因果。
2.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
(1)强调文艺源于情感,并对文艺的情感特征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倡“中和”之美。
(2)认为大道由圣人表述于经典,因此圣人经典是文艺的最高典范,一切文艺应以儒家之道为指归。
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3.名词解释:“三表法”。
(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3)三表法是指立言辩说,应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即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务的实践价值。
(4)此说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带有功利主义的特点与历史局限。
4.名词解释:“发愤著书”。
(1)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2)发愤著书的意思是说: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
(3)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
体现了强烈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4)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又加上了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
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5.什么叫“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1)此说是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的。
(2)“丽以则”是他的创作原则,“丽”是对赋体形式风格上的要求,“则“是指儒家的法度和准则,实际上是要求作赋以明道。
反对专事形式上的铺张而忽略内容上的针对性和其现实意义。
(3)明道、征圣、宗经思想是此说的理论基础。
6.简述先秦两汉文论的历史影响。
(1)先秦儒家与道家学说之对立互补,确立了我国古代文论的基本体系与框架,从而对文论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先秦思想家的重要文学见解在后世发展为文论的基本观点,如文质观、文德观与文学自然观等。
(3)先秦两汉文论在方法论多有建树,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说与汉代对《诗经》、《楚辞》的比较批评,在批评方法上为后人导夫先路。
7.名词解释:“以意逆志说”。
(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2)“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3)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4)此说也往往被误解,导致主观武断的批评。
8.名词解释:“知人论世说”。
(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2)孟子的愿意是从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的角度来立论的。
(3)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形式风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文学批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
(4)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
9.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1)阴阳之道。
阴阳学说把世界看成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在思维方式上启发了后人以对立划分的眼光去评析变化发展的事物。
中国古代文论中许多矛盾对立的范畴如美丑、虚实、动静、形神等,都发轫于《周易》。
而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等,则是《周易》辩证观念的投影。
《周易》对世界本源之“道”的认识,也启发了后人对文学本体的探索。
(2)观物取象。
此说原是对《易》象起源的说明,但其揭示的认识过程,实际上启发了后世对文学创作规律和法则的探索。
“观物”理论是古代文论“物感”说产生的基础。
取象理论则涉及到文学想象和形象思维的某些特性。
(3)通变入神。
通是规律的继承,变是思想的日新,文学史上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文体的代有兴盛,都是通变理论的具体实现。
“神”原指事物发展变化微妙难言的客观规律,严羽、司空图、王渔洋的理论对此都有所承传。
(4)中和之美。
《易》以世界的和谐统一位最高境界,由此生发了后世“中和”的美学观。
孔子的“诗无邪”说、《礼记》的“温柔敦厚“说等,都受此影响。
(5)观民生民。
《易》表达了通过观察民风以正君道的思想,它启发了后代文学家提出“观风”和“风化”的艺术规范,鼓励文学创作去讽谏社会政治得失,从而促进古典批判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形成。
(6)情见乎词。
自《易》提出“情见乎词”之后,启发了后人讲究语言艺术如何与内在情理完美统一的问题。
对情的规范和对这一规范的突破,构成了古代文论的重要内容。
(7)言意之辩。
《易传》认为言和意之间既有矛盾也有联系,言不尽意并不否定言可达意,但言可达意并不能详尽其意。
言意的局限可通过“立象”来解决。
庄子、陆机、刘勰的理论都深受其影响。
这一审美趣味影响创作,形成了追求含蓄蕴藉、意出言外的风格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