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章第二节
高中物理必修二 第五章 第二节 相对论时空观
A.0.4c C.0.9c
B.0.5c
√D.c
根据光速不变原理,在一切惯性参考系中测量到的真空中的光速c都一 样,而壮壮所处参考系即为惯性参考系,因此壮壮观察到的光速为c, 选项D正确.
例2 假设地面上有一火车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行,其内站立着一个中等身
材的人,站在路旁的人观察车里的人,观察的结果是
(1)沿着运动方向上的长度变短了于运动方向不发生长度收缩效应现象.
例4 A、B两火箭沿同一方向高速飞过地面上的某处,vA>vB,在地面上 的人观察到的结果正确的是 A.火箭A上的时钟走得最快
√B.地面上的时钟走得最快
C.火箭B上的时钟走得最快 D.火箭B上的时钟走得最慢
3.长度收缩:(1)经典的时空观:一条杆的长度不会因为观察者是否与杆 做 相对运动 而不同. (2)狭义相对论认为“动尺变短”:狭义相对论中的长度公式为l′=
l 1-vc2 ,但在垂直于杆的运动方向上,杆的长度 不变 .
4.牛顿力学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的区别 牛顿力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 脱离 物质而存在的,时间和空间之间也是 没有 联系的.相对论则认为 有物质 才有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与 物质的运动状态 有关,因而时间与空间并不是 (填“是”或“不是”) 相对独立的,这在时间延缓效应和长度收缩效应中已体现出来.
本题中正立方体相对于另一坐标系以速度v运动,一条棱与运动方向
平行, 则坐标系中观察者测得该条棱的长度为 l=l0
1-vc2
测得立方体的体积为 V=l02l=l03 1-vc2.
总
结
提 升
1.物体静止长度 l0 和运动长度 l 之间的关系为 l=l0 1-vc22.
2.相对于地面以速度v运动的物体,从地面上看:
化学人教版 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共25张ppt)
在断电之后,为什么氧气浓度又有了一次下降? 可能N2与O2生成NO2的过程有中间产物,中间产物与 O2反应最终生成了NO2 。
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呢?
16
NO与O2的反应 将装有NO气体的注射器吸入少量空气,观察现象?
注射器内出现红棕色气体,说明生成了NO2 总结对空气放电后发生的化学反应,并写出方程式?
红棕色气体消失,说明二氧化氮发生了反应,分析产 物的可能性,该如何验证呢?
测反应后溶液的pH,若显酸性,则证明有硝酸生 成。 再向注射器内吸入部分空气,若有红棕色气体出现, 则证明有一氧化氮生成。
20
在价类二维图上画出“雷雨发庄稼”涉及到的物质转化 规律,并写出方程式。
21
我们将大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称为
回忆初中对氮气的知识,描述氮气的性质。 性质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写出氮气的电子式与结构式,尝试解释氮气性质稳 定的原因。
9
观察价类二维图,你觉得性质稳定的氮气该如何一 步步转化为我们所需要的氮肥呢?
氮元素化合价
+5
HNO3
NO3-
+4
NO2
+2
NO
0
N2
-3
NH3
NH3·H2O NH4+
量, 氮不能,如果氮气可行的话,那么我们就没
有必要施肥了。
植物到底能够吸收什么样的含氮物质呢?
5
6
氨态氮肥:主要提供铵根离子 硝态氮肥:主要提供硝酸根 尿素(NH2CONH2)
空气中的氮气很充足,该如何转化为植物所能吸收 的硝酸根和铵根呢?
7
一 氮气与氮的固定
24
放电或高温
N2+O2=====2NO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配套新教材-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五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氮气与氮的固定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2、氮的固定
⑴概念:
使空气中游离态的N2转化成 含氮化合物叫做氮的固定简称固氮
(2)分类:
氮 自然固氮 的 固 人工固氮 定
高能固氮
生物固氮 合成氨 仿生固氮
1.氮气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2.氮气的固定 3.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的性质
2NH3 可逆反应
③ N2 + 3Mg
点燃
Mg3N2
(二)、氮的氧化物
名称
化合价
一氧化二氮
+1
一氧化氮
+2
三氧化二氮
+3
二氧化氮
+4
四氧化二氮
+4
五氧化二氮
+5
化学式 N2O笑* 气 NO N2O3 NO2 N2O4 N2O5
1、NO的性质:
NO是一种_无__色___无___气味_难__溶于 水的气体,常温下可与氧气反应 生成_N__O_2_气体。
图1 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示意图
一、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 (一)氮气与氮的固定
1、氮气的物理性质
状态: 气体 颜色: 无色 气味: 无味 密度: 比空气密度略小 溶解性: 难溶于水
2、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很难与其他物质反应) ① N2 + O2 放电 2NO
②
N2+3H2
高温、高压 催化剂
2NO+O2=2NO2
一氧化氮有毒性,因为它结合血红 蛋白的能力比一氧化碳还强!
2、NO2的性质:
NO2是一种_红__棕_色_有__刺__激__性_气味 _易__溶于水并与水发生反应的有毒
气体NO。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3NO2+H2O=2HNO3பைடு நூலகம்NO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2册 第五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氨和铵盐
1、 实验室制氨气时不用氢氧化钠固体来代替氢 氧化钙固体 2、图中的反应装置和收集装置,应注意哪些问 题反?应装置:试管口向下倾斜
收集装置:导气管插到试管底部
若将棉花换为一个单孔橡皮塞可以吗?
3、装置中收集氨气的试管口的棉花的作用是什 么?你在以前学过的哪个实验中也用过棉花?
1、说明盐酸和浓氨水具有什么性质?
浓盐酸、浓氨水易挥发
2.将蘸有浓氨水和浓硝酸的玻璃棒靠近,
有何现象? 白烟
3.将蘸有浓氨水和浓硫酸的玻璃棒靠近,
有何现象? 无明显现象
写出与酸反应的方程式
NH3 + HCl = NH4Cl NH3 + HNO3 = NH4NO3 2NH3 + H2SO4 = (NH4)2SO4 浓氨水与挥发性酸相遇时均有白烟生成。
探究一:铵盐的性质
(1)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加热氯化铵固体
加热氯化铵固体的实验
加热碳酸氢铵固体
加热碳酸氢铵固体的实验
①试管中固体
氯化铵固体受热分解,
逐渐消失,
②试管口有白 色固体生成 ①试管中固体逐渐消
生成的NH3和HCl在试 管口反应生成N生成; ③石灰水变浑浊
实质: NH3 + H+ == NH4+
氨气是一种碱性气体,它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③与O2反应 ( 氨的催化氧化)
氨中氮元素化合价为最低价,具有还原性,
能与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发生反应。
高温 4NH3 + 5O2 催化剂 4NO + 6H2O
氨的催化氧化(工业制硝酸的一步)
?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转移电子数为?
高中化学人教版 必修第2册第五章 第二节 氨和铵盐牛老师
判断该物质是铵盐。
深度思考
1.向盛有少量硫酸铵溶液(或氯化铵溶液、硝酸铵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 溶液并加热,用镊子夹住一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观察到的现 象是 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NH+ 4 +OH-==△===NH3↑+ H2O 。
2.铵盐溶液与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铵盐溶液与烧碱溶液混合后加热: NH+ 4 +OH-==△===NH3↑+H2O 。
跟踪强化
1.下列关于铵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有铵盐受热均可以分解,其产物中都有氨
B.所有铵盐都易溶于水,所有铵盐中的N均呈-3价
√C.氯化铵溶液中加入烧碱浓溶液共热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 +4 +OH-
△ =====
NH3↑+H2O
D.氯化铵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可用升华法分离
123
解析 A项,有的铵盐受热分解产生氨(如NH4Cl),有的铵盐受热分解最终 不产生氨(如硝酸铵); D项,可用加热法分离NH4Cl和某些固体(不分解、不升华的固体)的混合物, 但其过程为先受热分解,再降温化合,而不是升华。
123
解析 A项,该反应属于固体间的加热反应,不能写成离子形式,错误; B 项,加热条件下 NH3·H2O 应分解为 NH3 和 H2O,离子方程式应为 NH+ 4 +OH- ==△===NH3↑+H2O,错误; C项,符合反应原理及离子方程式书写要求,正确; D 项,一水合氨是弱碱,不能完全电离,向氨水中滴加氯化铝溶液应生成 Al(OH)3 沉淀,离子方程式应为 Al3++3NH3·H2O===Al(OH)3↓+3NH4+,错误。
(2)铵盐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 NH4Cl =====
NH3↑+HCl↑,
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 第1课时 氮与氮的氧化物 教案
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5.2 氮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氮与氮的氧化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氮气的性质;(2)了解NO、NO2的物理性质;(3)掌握氮氧化物之间的转化;(4)了解氮氧化物对空气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研讨、观察、思考等过程训练科学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认识硝酸型酸雨的形成、危害和防治原理,进一步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形成与自然友好相处,促进对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认识,感受科学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义;(2)通过对于光化学烟雾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3)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NO、NO2的产生及两者的转化,NO2与H2O的反应。
2. 教学难点NO、NO2的产生及两者的转化,NO2与H2O的反应。
三、教学过程四.板书设计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一、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 1.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生成 N2+O2=====放电2NO(无色气体) 2NO +O2===2NO2 (红棕色气体) 3NO2+H2O===2HNO3+NO2.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一氧化氮:无色无味的气体,有毒,不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二氧化氮: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并与水反应3.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化学性质一氧化氮:不与水反应,在通常情况下易被氧气氧化成二氧化氮 2NO +O2===2NO2二氧化氮:3NO2+H2O===2HNO3+NO O2+4NO2+2H2O===4HNO3 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 1.氮氧化物的来源氮肥生产、金属冶炼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2.氮氧化物的危害(1)硝酸型酸雨:N 2+O 2=====放电2NO 2NO +O 2===2NO 2 3NO 2+H 2O===2HNO 3+NO (2)光化学烟雾 (3)臭氧层空洞 3.防治措施(1)使用洁净能源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2)为汽车等交通工具安装尾气转化装置(2NO +2CO =====催化剂N 2+2CO 2); (3)对于生产化肥、硝酸工厂排放的废气进行处理。
高中化学必修2 第五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
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 氮的氧化物[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氮气的性质及固氮方法。
2.认识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熟知氮的氧化物溶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自主学习氮气与氮的固定1.氮气无色、无味、不溶于水,约占空气体积的45。
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很稳定,与其他物质难以反应。
在放电或高温下,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01N 2+O 2=====放电或高温2NO 。
N 2与镁、氢气反应的方程式分别是:□02N 2+3Mg=====点燃Mg 3N 2;□03N 2+3H 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3。
2.氮的固定(1)定义:使□04游离态的氮转化为□05氮的化合物的过程。
(2)类别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1.一氧化氮是□01无色、无味、不溶于水的有毒气体,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022NO +O 2===2NO 2。
2.二氧化氮是□03红棕色、有□04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液化,□05易溶于水,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063NO2+H2O===2HNO3+NO,工业上利用这一原理生产□07硝酸。
[特别提醒](1)实验室里收集NO气体是用排水集气法而不能用排空气法。
(2)检验NO气体的方法是向气体中通入O2(或空气),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1.实验室能否用排空气法收集NO气体?能否用排水法收集NO2?为什么?提示:不能。
NO与空气的密度十分接近且易与空气中的O2反应,故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一般用排水法收集;NO2易与H2O发生反应,故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一般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2.如何除去NO气体中混有的少量NO2气体杂质?提示:根据NO2与H2O反应能生成NO,既能除去NO2杂质,又不引入其他杂质,故可将混合气体通入盛有水的洗气瓶,然后重新收集气体。
课堂互动探究氮的氧化物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1)操作方法将充满NO2、NO的试管分别倒置于水槽中,并通过导管通入少量的氧气。
实验装置实验现象试管充满水需满足的条件红棕色气体逐渐变为无色,试管内液面上升,持续通入适量O2,试管内可充满水V(NO2)∶V(O2)=4∶1无色气体先变成红棕色,后逐渐变为无色,试管内液面上升,持续通入适量O 2,试管内可充满水V(NO)∶V(O 2)=4∶3(2)相关反应原理3NO2+H2O===2HNO3+NO①2NO+O2===2NO2②由方程式①×2+②得:4NO2+O2+2H2O===4HNO3③由方程式①×2+②×3得:4NO+3O2+2H2O===4HNO3④如图所示,试管中盛装的是红棕色气体,当倒扣在盛有水的水槽中时,试管内水面上升,但不能充满试管,当向试管内鼓入氧气后,可以观察到试管中水柱继续上升,经过多次重复后,试管内完全被水充满,对原试管中盛装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可能是N2与NO2的混合气体②可能是NO2气体③可能是NO与NO2的混合气体④只可能是NO2一种气体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批注点拨][解析]是红棕色气体,那么一定有二氧化氮的存在,与水反应后生成一氧化氮,所以没有充满试管,继续通入氧气,最终充满试管,则①肯定错误;③中通入足量的氧气,NO也可以全部被吸收。
高中化学必修2 第五章 第二节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氨和铵盐[明确学习目标] 1.知道NH3的物理性质以及氨水显碱性的原因。
2.学会氨气的实验室制取、收集和检验方法。
3.学会铵盐的性质及NH+4的检验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氨的性质及用途1.氨的性质(1)物理性质(2)氨气易溶于水——喷泉实验(3)化学性质2.氨水的性质3.氨的用途(1)氨是氮肥工业、有机合成工业及制造硝酸、铵盐和纯碱的原料。
(2)氨易液化,可作□10制冷剂。
铵盐的性质 1.物理性质绝大多数铵盐都是□01易溶于水的白色或无色晶体。
2.化学性质(写化学方程式) (1)不稳定性,受热易分解,如NH 4Cl :□02NH 4Cl=====△NH 3↑+HCl ↑; NH 4HCO 3:□03NH 4HCO 3=====△NH 3↑+H 2O +CO 2↑。
(2)与碱反应(如氢氧化钠与硝酸铵溶液反应) NH 4NO 3+NaOH=====△NaNO 3+NH 3↑+H 2O 。
氨的实验室制法1.实验原理□01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2.收集方法□02向下排空气法。
3.实验装置1.根据NH3与H2O的反应原理分析: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提示:氨水是氨气的水溶液,NH3溶于水发生了反应:NH3+H2O NH3·H2O,所以氨水的主要成分为NH3·H2O,由于NH3·H2O NH+4+OH-,所以氨水中存在的微粒有①分子:NH3·H2O、H2O、NH3;②阳离子:NH+4、H+;③阴离子:OH-。
2.实验室能否用加热氯化铵的方法制取氨气?提示:不能。
氯化铵受热分解生成的氨气和氯化氢遇冷会重新结合成氯化铵。
3.实验室制取氨气时常在收集氨气的试管口塞一团疏松的棉花团,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提示:防止氨气与空气形成对流,以收集到较纯净的氨气。
课堂互动探究知识点一氨的性质1.喷泉形成的原理容器内外存在较大的压强差,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液体迅速流动,通过带有尖嘴的导管喷出来,即形成喷泉。
人教版高中化学 必修第2册 第五章 第二节 第二课时《氨和铵盐》
向空气要面包——氨和铵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在新课程标准中,“氮及其化合物”属于必修课程“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下的内容,在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中,是第一章第二节的重要内容。
此部分内容承载着帮助学生结合真实情景或实验探究去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物质及其转化及其在促进社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帮助学生构建“价-类”二维图的认知模型。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了氯、硫等非金属元素的基础上,有氧化还原反应等相关知识做理论支撑,学生可以构建出“价-类”二维模型,但是缺乏利用模型预测物质性质和物质转化的能力;对“生物固氮”有所了解,但是缺乏对“人工固氮”的认识;知道氮肥有助于粮食增产,但对氮肥发展史知之甚少,更无法分辨各类氮肥的优劣和使用注意事项。
三.教学目标1、通过如何向空气中要面包的预测,培养学生初步应用“价-类”模型解决问题;2、通过设计喷泉实验、白烟实验、氨气的实验室制法、铵盐的性质相关实验等,提升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证据推理能力;3、通过由空气获取“面包”过程的研究,使学生感受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价值,增强学生对于化学可促进生产发展、化学可帮助我们建设美丽家园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通过如何向空气中要面包的预测,培养学生初步应用“价-类”模型解决问题;通过如何获取氮肥的活动,再次培养学生应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创设情境解决实际问题六.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围绕氨的性质,将教学过程分为4个教学环节:首先通过如何向空气要面包的提出,引出工业合成氨;然后围绕合成氨工厂如何进军氮肥业,引导学生从问题解决的视角探究氨的水溶性和碱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价-类”模型,解决如何制备更优化的硝态氮肥;最后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解决铵态氮肥的施用注意事项。
七.教学流程八.教学过程放在阴冷的环境下)【任务】根据以上资料,预测氨水可能具有怎样的性质?【小结】氨水在一段时间内为我国的粮食增产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因它易挥发,运输不便等原因,已逐渐淡出了消费市场。
第五章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不同时期对社 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认识是不同的。
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
毛泽东:“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 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 的恢复和发展。务须避免盲目地乱抓乱碰, 把中心任务忘记了 ”。
1956年党的八大
“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 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 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 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 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 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 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 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 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 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什么是党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 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 的根本指导方针。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党曾制定过哪些基本路线?
新民主 主义总 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
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 根本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 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 化国家
建设目标四位一体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和谐”与“富强民 主文明”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第一,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
原因:
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初级阶 段,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
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章第二节读书笔记摘抄
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章第二节读书笔记摘抄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章第二节读书笔记摘抄在《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中,第五章第二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章节,深入讨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化大革命。
本节主要讨论了文革中的一系列事件、思潮和影响,揭示了文革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广泛冲击。
通过读书笔记的摘抄,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影响,同时也能对作者的观点和理解有所了解。
下面是一些我在阅读这一章节时做的读书笔记摘抄:1. 文革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和动荡的时期之一,它给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 文革的发动和推动者是毛泽东,他试图通过发动群众来推翻中国国内的既得利益和权力阶层。
3. 文革期间,人们经历了持续的政治运动、大规模的群众革命、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制普及等,这对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4. 文革中的红卫兵运动以及红色造反派的活动对中国的教育、文学、艺术等领域带来了极大冲击,许多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被破坏和否定。
5. 文革的结束标志着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再次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开始推行,国家的重心逐渐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发展。
6. 尽管文革给中国带来了许多痛苦和不幸,但它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许多旧的观念和体制被打破,中国的教育、艺术和文化也得到了重新审视和改进。
通过对《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章第二节的读书笔记摘抄,我对文化大革命这一时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尽管文革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混乱和破坏,但我们不能忽视它所带来的改革和变革。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提到的,文革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痛苦而复杂的时期,然而,它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我看来,文革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通过对过去的研究和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
我们也要反思和吸取文革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通过对《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章第二节的读书笔记的摘抄,我更深入地理解了文化大革命这一重要历史时期。
第五章第二节动能动能定理
第二节 动能 动能定理 考点一 动能和动能定理1.动能(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2)表达式:E k =12m v 2.(3)单位:焦耳,1 J =1 N·m =1 kg·m 2/s 2. (4)矢标性:标量. 2.动能定理(1)内容: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2)表达式:W =E k2-E k1=12m v 22-12m v 21. (3)适用范围①动能定理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②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③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既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不同时作用. 命题视角1 利用动能定理解决恒力做功问题(2015·高考浙江卷)如图所示,用一块长L 1=1.0 m 的木板在墙和桌面间架设斜面,桌子高H =0.8 m ,长L 2=1.5 m .斜面与水平桌面的倾角θ可在0~60°间调节后固定.将质量m =0.2 kg 的小物块从斜面顶端静止释放,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05,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忽略物块在斜面与桌面交接处的能量损失.(重力加速度取g =10 m/s 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1)当θ角增大到多少时,物块能从斜面开始下滑;(用正切值表示) (2)当θ角增大到37°时,物块恰能停在桌面边缘,求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已知sin 37°=0.6,cos 37°=0.8)(3)继续增大θ角,发现θ=53°时物块落地点与墙面的距离最大,求此最大距离x m .[思路点拨] (1)小物块刚好能沿斜面下滑,用平衡条件求解. (2)小物块沿斜面加速下滑,用牛顿第二定律或用动能定理求解. (3)小物块在桌面上减速滑动,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动能定理求解. (4)小物块离开桌面做平抛运动,用平抛运动的知识求解. [解析] (1)为使小物块下滑,应有 mg sin θ≥μ1mg cos θ, θ满足的条件tan θ≥0.05即当θ=arctan 0.05时物块恰好从斜面开始下滑. (2)克服摩擦力做功W f =μ1mgL 1cos θ+μ2mg (L 2-L 1cos θ)① 由动能定理得mgL 1sin θ-W f =0 代入数据得μ2=0.8.(3)由动能定理得mgL 1sin θ-W f =12m v 2结合①式并代入数据得v =1 m/s由平抛运动规律得H =12gt 2,x 1=v t解得t =0.4 sx 1=0.4 mx m =x 1+L 2=1.9 m.[答案] (1)arctan 0.05 (2)0.8 (3)1.9 m命题视角2 利用动能定理解决变力做功问题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 的圆环套在一根固定的水平直杆上,杆足够长,环与杆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给环一个向右的初速度v 0,如果环在运动过程中还受到一个方向始终竖直向上的力F ,且F =k v (k 为常数,v 为环的速率),则环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不可能为( )A.12m v 20 B .12m v 20+m 3g 22k2 C .0 D .12m v 20-m 3g 22k2[思路点拨] 当环受到的合力向下时,随着环做减速运动,向上的力F 逐渐减小,环将最终静止;当环所受合力向上时,随着环速度的减小,竖直向上的力F 逐渐减小,当力F 减至和重力大小相等时,此时环所受合力为0,杆不再给环阻力,环将保持此时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当环在竖直方向所受合力为0时,环将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分上述三种情况应用动能定理求出阻力对环做的功即可.[解析] 当F =k v 0=mg 时,圆环不受杆的支持力和摩擦力,摩擦力做功为零,故C 可能;当F =k v 0<mg 时,圆环做减速运动到静止,只有摩擦力做功,根据动能定理得-W =0-12m v 20,得W =12m v 20,故A 可能;当F =k v 0>mg 时,圆环先做减速运动,当F =mg 时,圆环不受摩擦力,做匀速直线运动,F =k v =mg 时得v =mg k ,根据动能定理得-W =12m v 2-12m v 20,解得W =12m v 20-m 3g 22k 2,故D 可能.[答案] B命题视角3 利用动能定理解决弹簧弹力做功问题(2015·高考江苏卷)一转动装置如图所示,四根轻杆OA 、OC 、AB 和CB 与两小球及一小环通过铰链连接,轻杆长均为l ,球和环的质量均为m ,O 端固定在竖直的轻质转轴上.套在转轴上的轻质弹簧连接在O 与小环之间,原长为L .装置静止时,弹簧长为32L .转动该装置并缓慢增大转速,小环缓慢上升.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忽略一切摩擦和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 .求:(1)弹簧的劲度系数k ;(2)AB 杆中弹力为零时,装置转动的角速度ω0;(3)弹簧长度从32L 缓慢缩短为12L 的过程中,外界对转动装置所做的功W .[思路点拨] 弹簧弹性势能的变化是由弹力做功来量度的,而弹力一般是变力,故通常用动能定理解决此类问题.[解析] (1)装置静止时,设OA 、AB 杆中的弹力分别为F 1、T 1,OA 杆与转轴的夹角为θ1.小环受到弹簧的弹力F 弹1=k ·L2小环受力平衡,F 弹1=mg +2T 1cos θ1 小球受力平衡,F 1cos θ1+T 1cos θ1=mgF 1sin θ1=T 1sin θ1解得k =4mgL.(2)设OA 、AB 杆中的弹力分别为F 2、T 2,OA 杆与转轴的夹角为θ2,弹簧长度为x . 小环受到弹簧的弹力F 弹2=k (x -L )小环受力平衡,F 弹2=mg ,得x =54L对小球,F 2cos θ2=mgF 2sin θ2=m ω20l sin θ2且cos θ2=x2l解得ω0= 8g5L .(3)弹簧长度为12L 时,设OA 、AB 杆中的弹力分别为F 3、T 3,OA 杆与弹簧的夹角为θ3.小环受到弹簧的弹力F 弹3=12kL小环受力平衡,2T 3cos θ3=mg +F 弹3,且cos θ3=L4l对小球,F 3cos θ3=T 3cos θ3+mg F 3sin θ3+T 3sin θ3=m ω23l sin θ3 解得ω3=16gL整个过程弹簧弹性势能变化为零,则弹力做的功为零,由动能定理W -mg ⎝⎛⎭⎫3L 2-L 2-2mg ⎝⎛⎭⎫3L 4-L 4=2×12m (ω3l sin θ3)2 解得W =mgL +16mgl2L.[答案] (1)4mg L (2) 8g5L(3)mgL +16mgl 2L1.[视角1](2014·高考上海卷)如图,竖直平面内的轨道Ⅰ和Ⅱ都由两段细直杆连接而成,两轨道长度相等.用相同的水平恒力将穿在轨道最低点B 的静止小球,分别沿Ⅰ和Ⅱ推至最高点A ,所需时间分别为t 1、t 2;动能增量分别为ΔE k1、ΔE k2.假定球在经过轨道转折点前后速度的大小不变,且球与Ⅰ、Ⅱ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则( )A .ΔE k1>ΔE k2;t 1>t 2B .ΔE k1=ΔE k2;t 1>t 2C .ΔE k1>ΔE k2;t 1<t 2D .ΔE k1=ΔE k2;t 1<t 2解析:选B.两轨道长度相等,球与Ⅰ、Ⅱ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W f =μ(mg cos α+F sin α)·s =μmgx +μFh ,用相同的水平恒力使它们到达最高点,则水平恒力做功相等,摩擦力做功相等,重力做功相等,根据动能定理W F -mgh -W f =ΔE k 知,动能的增量相等,即ΔE k1=ΔE k2.作出小球在轨道Ⅰ、Ⅱ上运动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则t 1>t 2.2.[视角2](2016·北京101中学检测)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静置在水平光滑平台上,系在物体上的绳子跨过光滑的定滑轮,由地面上的人以速度v 0向右匀速拉动,设人从地面上平台的边缘开始向右行至绳与水平方向夹角为45°处,在此过程中人所做的功为( )A.m v 202 B .2m v 202 C.m v 204D .m v 20 解析:选C.由题意知,绳与水平方向夹角为45°时,沿绳方向的速度v =v 0cos 45°=2v 02,故质量为m 的物体速度等于2v 02,对物体应用动能定理可知,在此过程中人所做的功为W =12m v 2-0=m v 204,C 正确.3.[视角3]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的底端有一挡板M ,轻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挡板M 上,在自然长度下,弹簧的上端在O 点处.质量为m 的物块A (可视为质点)从P 点以初速度v 0沿斜面向下运动,PO =x 0,物块A 与弹簧接触后将弹簧上端压到O ′点,然后A 被弹簧弹回.A 离开弹簧后,恰好能回到P 点.已知A 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用g 表示.求:(1)物块A 运动到O 点的速度大小; (2)O 点和O ′点间的距离x 1;(3)在压缩过程中弹簧具有的最大弹性势能E p .解析:(1)物块A 从P 点运动到O 点,只有重力和摩擦力做功,由动能定理可知(mg sin θ-μmg cos θ)x 0=12m v 2-12m v 20得:v =v 20+2g (sin θ-μcos θ)x 0.(2)物块A 从P 点向下运动再向上运动回到P 点的全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 μmg cos θ·2(x 1+x 0)=12m v 20x 1=v 204μg cos θ-x 0.(3)物块A 从O ′点向上运动到P 点的过程中,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 E p =(mg sin θ+μmg cos θ)·(x 1+x 0)解得E p =14m v 20·⎝⎛⎭⎫1μtan θ+1. 答案:(1)v 20+2g (sin θ-μcos θ)x 0(2)v 204μg cos θ-x 0 (3)14m v 20·⎝⎛⎭⎫1μtan θ+11.对动能定理的理解(1)动能定理公式中等号表明了合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间的两个关系:①数量关系:即合外力所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具有等量代换关系.②因果关系:合外力的功是引起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2)动能定理中涉及的物理量有F 、l 、m 、v 、W 、E k 等,在处理含有上述物理量的问题时,优先考虑使用动能定理.2.应用动能定理的三理解、两注意(1)三理解:①动能定理说明了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和动能变化量间的一种因果关系和数量关系.②动能定理中的位移和速度必须是相对于同一个参考系的,一般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③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是一个标量式,不能在某方向上应用动能定理.(2)两注意:①动能定理往往用于单个物体的运动过程,由于不涉及加速度和时间,比动力学研究方法更简便.②当物体的运动包含多个不同过程时,可分段应用动能定理求解;当所求解的问题不涉及中间的速度时,也可以全过程应用动能定理求解.考点二 利用动能定理解决曲线运动问题在解决曲线运动尤其是平抛运动(抛体运动)、圆周运动时运用运动学公式很难研究过程中的运动参量,不能清晰明确曲线运动的初、末状态运动量;而动能定理一般不涉及中间过程,只与初、末状态有关,因此解决曲线运动有很大优势.命题视角1 与圆周运动相结合的问题(2015·高考全国卷Ⅰ)如图,一半径为R 、粗糙程度处处相同的半圆形轨道竖直固定放置,直径POQ 水平.一质量为m 的质点自P 点上方高度R 处由静止开始下落,恰好从P 点进入轨道.质点滑到轨道最低点N 时,对轨道的压力为4mg ,g 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用W 表示质点从P 点运动到N 点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则( )A .W =12mgR ,质点恰好可以到达Q 点B .W >12mgR ,质点不能到达Q 点C .W =12mgR ,质点到达Q 点后,继续上升一段距离D .W <12mgR ,质点到达Q 点后,继续上升一段距离[思路点拨] 圆周运动中摩擦力做的功与运动速度有关,因为速度影响向心力,向心力影响支持力,而支持力影响摩擦力.[解析] 设质点到达N 点的速度为v N ,在N 点质点受到轨道的弹力为F N ,则F N -mg =m v 2NR ,已知F N =F ′N =4mg ,则质点到达N 点的动能为E k N =12m v 2N =32mgR .质点由开始至N 点的过程,由动能定理得mg ·2R +W f =E k N -0,解得摩擦力做的功为W f =-12mgR ,即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W =-W f =12mgR .设从N 到Q 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为W ′,则W ′<W .从N 到Q 的过程,由动能定理得-mgR -W ′=12m v 2Q -12m v 2N ,即12mgR -W ′=12m v 2Q ,故质点到达Q 点后速度不为0,质点继续上升一段距离.选项C 正确.[答案] C命题视角2 与平抛运动相结合的问题一探险队员在探险时遇到一山沟,山沟的一侧竖直,另一侧的坡面呈抛物线形状.此队员从山沟的竖直一侧,以速度v 0沿水平方向跳向另一侧坡面.如图所示,以沟底的O 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xOy .已知,山沟竖直一侧的高度为2h ,坡面的抛物线方程为y =12hx 2,探险队员的质量为m .人视为质点,忽略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 .(1)求此人落到坡面时的动能;(2)此人水平跳出的速度为多大时,他落在坡面时的动能最小?动能的最小值为多少?[解析] (1)设该队员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为t ,在坡面上落点的横坐标为x ,纵坐标为y .由运动学公式和已知条件得x =v 0t ①2h -y =12gt 2②根据题意有y =x 22h③ 由动能定理mg (2h -y )=12m v 2-12m v 20④联立①②③④式得12m v 2=12m ⎝ ⎛⎭⎪⎫v 20+4g 2h 2v 20+gh .⑤ (2)⑤式可以改写为v 2=⎝⎛⎭⎪⎫v 20+gh -2gh v 20+gh 2+3gh ⑥ v 2有极小的条件为⑥式中的平方项等于0,由此得 v 0=gh此时v 2=3gh ,则最小动能为⎝⎛⎭⎫12m v 2min =32mgh . [答案] 见解析命题视角3 与平抛、圆周运动相结合的综合问题山谷中有三块石头和一根不可伸长的轻质青藤,其示意图如图所示.图中A 、B 、C 、D 均为石头的边缘点,O 为青藤的固定点,h 1=1.8 m ,h 2=4.0 m ,x 1=4.8 m ,x 2=8.0 m .开始时,质量分别为M =10 kg 和m =2 kg 的大、小两只滇金丝猴分别位于左边和中间的石头上,当大猴发现小猴将受到伤害时,迅速从左边石头的A 点水平跳至中间石头.大猴抱起小猴跑到C 点,抓住青藤下端,荡到右边石头上的D 点,此时速度恰好为零.运动过程中猴子均可看成质点,空气阻力不计,重力加速度g =10 m/s 2.求:(1)大猴从A 点水平跳离时速度的最小值; (2)猴子抓住青藤荡起时的速度大小; (3)猴子荡起时,青藤对猴子的拉力大小. [思路点拨] (1)大猴从A →B 做什么运动?(2)猴子抓住青藤荡起,从C →D ,受几个力作用?其中有哪些力做功?机械能是否守恒? [解析] (1)设大猴从A 点水平跳离时速度的最小值为v min ,根据平抛运动规律,有h 1=12gt 2x 1=v min t代入数据解得v min =8 m/s.(2)设荡起时的速度为v C ,由动能定理得:-(M +m )gh 2=0-12(M +m )v 2C 解得v C =2gh 2=80 m/s ≈9 m/s.(3)设拉力为F T ,青藤的长度为L ,在最低点,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 T -(M +m )g =(M +m )v 2CL由几何关系得(L -h 2)2+x 22=L 2代入数据解得F T =216 N.[答案] (1)8 m/s (2)9 m/s (3)216 N4.[视角1](2015·高考海南卷)如图所示,一半径为R 的半圆形轨道竖直固定放置,轨道两端等高;质量为m 的质点自轨道端点P 由静止开始滑下,滑到最低点Q 时,对轨道的正压力为2mg ,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质点自P 滑到Q 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 )A.14mgR B .13mgR C.12mgR D .π4mgR 解析:选C.在Q 点,质点受重力和支持力作用,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 N -mg =m v 2R,又F N =2mg ,质点由P 到Q 过程中,由动能定理有:mgR -W f =12m v 2,联立以上各式解得,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W f =12mgR ,C 项正确.5.[视角2](2014·高考福建卷)右图为某游乐场内水上滑梯轨道示意图,整个轨道在同一竖直平面内,表面粗糙的AB 段轨道与四分之一光滑圆弧轨道BC 在B 点水平相切.点A 距水面的高度为H ,圆弧轨道BC 的半径为R ,圆心O 恰在水面.一质量为m 的游客(视为质点)可从轨道AB 的任意位置滑下,不计空气阻力.(1)若游客从A 点由静止开始滑下,到B 点时沿切线方向滑离轨道落在水面D 点,OD =2R ,求游客滑到B 点时的速度v B 大小及运动过程轨道摩擦力对其所做的功W f ;(2)若游客从AB 段某处滑下,恰好停在B 点,又因受到微小扰动,继续沿圆弧轨道滑到P 点后滑离轨道,求P 点离水面的高度h .(提示:在圆周运动过程中任一点,质点所受的向心力与其速率的关系为F 向=m v 2R)解析:(1)游客从B 点做平抛运动,有 2R =v B t ①R =12gt 2②由①②式得 v B =2gR ③从A 到B ,根据动能定理,有mg (H -R )+W f =12m v 2B -0④由③④式得W f =-(mgH -2mgR ).⑤(2)设OP 与OB 间夹角为θ,游客在P 点时的速度为v P ,受到的支持力为N ,从B 到P 由动能定理,有mg (R -R cos θ)=12m v 2P-0⑥过P 点时,根据向心力公式,有mg cos θ-N =m v 2PR ⑦又N =0⑧cos θ=hR⑨由⑥⑦⑧⑨式解得h =23R .答案:(1)2gR -(mgH -2mgR ) (2)23R6.[视角3]如图所示,从A 点以某一水平速度v0抛出一质量m =1 kg 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当物块运动至B 点时,恰好沿切线方向进入∠BOC =37°的光滑圆弧轨道BC ,经圆弧轨道后滑上与C 点等高、静止在粗糙水平面上的长木板上,圆弧轨道C 端的切线水平.已知长木板的质量M =4 kg ,A 、B 两点距C 点的高度分别为H =0.6 m 、h =0.15 m ,R =0.75 m ,物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7,长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2,g =10 m/s 2.求:(1)小物块的初速度v 0及在B 点时的速度大小; (2)小物块滑动至C 点时,对圆弧轨道的压力大小; (3)长木板至少为多长,才能保证小物块不滑出长木板.解析:(1)从A 点到B 点,物块做平抛运动,H -h =12gt 2设到达B 点时竖直分速度为v y ,则v y =gt , 联立解得v y =3 m/s此时速度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37° 有tan θ=v y /v 0=3/4,得v 0=4 m/s 在B 点时的速度大小v 1=v 20+v 2y =5 m/s.(2)从A 点至C 点,由动能定理有:mgH =12m v 22-12m v 20 设物块在C 点受到的支持力为F N ,则有F N -mg =m v 22R解得:v 2=27 m/s ,F N =47.3 N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物块在C 点时对圆弧轨道的压力大小为47.3 N. (3)小物块与长木板间的滑动摩擦力 F f =μ1mg =7 N长木板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 F ′f =μ2(M +m )g =10 N因为F f <F ′f ,所以小物块在长木板上滑动时,长木板静止不动 小物块在长木板上做匀减速运动则长木板的长度至少为l =v 222μ1g=2.0 m.答案:(1)4 m/s 5 m/s (2)47.3 N (3)2.0 m(1)解决抛体运动都可用动能定理求解速度大小问题,但不能求其方向.(2)圆周运动中用动能定理可把临界点的运动情况推广到圆上各点.(3)用动能定理解决曲线运动问题一定要关注运动交接点的运动状态变化.考点三 动能定理在多阶段多过程问题中的应用当物体的运动是由几个物理过程组成或物体做多过程往复运动,且又不需要研究过程的中间状态时,可以把这几个物理过程看做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从而避免每个运动过程的具体细节,具有过程简明、方法巧妙、运算量小等优点.如图所示,AB 是倾角为θ的粗糙直轨道,BCD 是光滑的圆弧轨道,AB 恰好在B 点与圆弧相切,圆弧的半径为R .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可以看做质点)从直轨道上的P 点由静止释放,结果它能在两轨道间做往返运动.已知P 点与圆弧的圆心O 等高,物体与轨道AB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1)物体做往返运动的整个过程中在AB 轨道上通过的总路程; (2)最终当物体通过圆弧轨道最低点E 时,对圆弧轨道的压力; (3)为使物体能顺利到达圆弧轨道的最高点D ,释放点距B 点的距离L ′应满足什么条件.[思路点拨] 首先要判断出物体最后所停留的位置(或过程),即确定末状态,然后再根据动能定理求解全过程问题.[解析] (1)因为摩擦力始终对物体做负功,所以物体最终在圆心角为2θ的圆弧轨道上往复运动.对整体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mgR ·cos θ-μmg cos θ·s =0,所以总路程为s =Rμ.(2)对B →E 过程mgR (1-cos θ)=12m v 2E ①F N -mg =m v 2ER ②由①②得F N =(3-2cos θ)mg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物体对轨道的压力 F ′N =F N =(3-2cos θ)mg ,方向竖直向下. (3)设物体刚好到达D 点,则mg =m v 2DR③L ′取最小值时,对全过程由动能定理得:mgL ′sin θ-μmg cos θ·L ′-mgR (1+cos θ)=12m v 2D ④由③④得L ′=3+2cos θ2(sin θ-μcos θ)·R故应满足的条件为L ′≥3+2cos θ2(sin θ-μcos θ)·R.[答案] (1)R μ(2)(3-2cos θ)mg ,方向竖直向下 (3)L ′≥3+2cos θ2(sin θ-μcos θ)·R7.(多选)如图所示,一质量m =0.75 kg 的小球在距地面高h =10 m 处由静止释放,落到地面后反弹,碰撞时无能量损失.若小球运动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f 的大小恒为2.5 N ,g =10 m/s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球与地面第一次碰撞后向上运动的最大高度为5 mB .小球与地面第一次碰撞后向上运动的最大高度为3.3 mC .小球在空中运动的总路程为30 mD .小球在空中运动的总路程为28.75 m解析:选AC.设小球与地面第一次碰撞后向上运动的高度为h 2,从静止释放到第一次碰撞后运动到高度h 2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有mg (h -h 2)-f (h +h 2)=0,解得:h 2=mg -f mg +fh =5 m ,选项A 正确;对小球运动的全过程,由动能定理可得,mgh -fs 总=0,解得s 总=mgh f=30 m ,选项C 正确.8.如图所示,ABCD 是一个盆式容器,盆内侧壁与盆底BC 的连接处都是一段与BC 相切的圆弧,B 、C 在水平线上,其距离d =0.50 m .盆边缘的高度为h =0.30 m .在A 处放一个质量为m 的小物块并让其从静止下滑.已知盆内侧壁是光滑的,而盆底BC 面与小物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10.小物块在盆内来回滑动,最后停下来,则停下的位置到B 的距离为( )A .0.50 mB .0.25 mC .0.10 mD .0解析:选D.由于BC 面粗糙,物块在BC 面上往返运动不断消耗机械能,直至停止运动.设物块在BC 面上运动的总路程为s .根据动能定理得:mgh -μmgs =0,解得s =h μ=0.300.10m =3 m ,因为30.50=6,可见物块最后停在B 点,D 正确.一、选择题(1~6小题为单选题,7~10小题为多选题)1.(2016·宁波模拟)如图所示,木盒中固定一质量为m 的砝码,木盒和砝码在桌面上以一定的初速度一起滑行一段距离后停止.现拿走砝码,而持续加一个竖直向下的恒力F (F =mg ),若其他条件不变,则木盒滑行的距离( )A .不变B .变小C .变大D .变大变小均可能[导学号76070223] 解析:选B.设木盒质量为M ,木盒中固定一质量为m 的砝码时,由动能定理可知,μ(m +M )gx 1=12(M +m )v 2,解得x 1=v 22μg;加一个竖直向下的恒力F (F =mg )时,由动能定理可知,μ(m +M )gx 2=12M v 2,解得x 2=M v 22(m +M )μg.显然x 2<x 1.2.如图所示,一个人推磨,其推磨杆的力的大小始终为F ,与磨杆始终垂直,作用点到轴心的距离为r ,磨盘绕轴缓慢转动.则在转动一周的过程中推力F 做的功为( )A .0B .2πrFC .2FrD .-2πrF[导学号76070224] 解析:选B.磨盘转动一周,力的作用点的位移为0,但不能直接套用W =Fs cos α求解,因为在转动过程中推力F 为变力.我们可以用微元的方法来分析这一过程.由于F 的方向在每时刻都保持与作用点的速度方向一致,因此可把圆周划分成很多小段来研究,如图所示,当各小段的弧长Δs i 足够小(Δs i →0)时,F 的方向与该小段的位移方向一致,所以有:W F =F Δs 1+F Δs 2+F Δs 3+…+F Δs i =F ·2πr =2πrF (这等效于把曲线拉直).3.(2016·衡水模拟)质量为10 kg 的物体,在变力F 作用下沿x 轴做直线运动,力随坐标x 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物体在x =0处,速度为1 m/s ,一切摩擦不计,则物体运动到x =16 m 处时,速度大小为( )A .2 2 m/sB .3 m/sC .4 m/sD .17 m/s[导学号76070225] 解析:选B.根据F -x 图象可得W 总=40 J ,由动能定理得:W 总=12m v 2-12m v 20,解得v =3 m/s ,B 对4.(2016·太原摸底)如图所示,将质量为m 的小球以速度v 0由地面竖直向上抛出.小球落回地面时,其速度大小为34v 0.设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的大小不变,则空气阻力的大小等于( )A.34mg B .316mg C.716mg D .725mg [导学号76070226] 解析:选D.对小球向上运动,由动能定理,-(mg +f )H =0-12m v 20,对小球向下运动,由动能定理,(mg -f )H =12m ⎝⎛⎭⎫34v 02,联立解得f =725mg ,选项D 正确.5.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物体A 和物体B 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相等,在力F 的作用下,一起沿水平地面向右移动x ,则( )A .摩擦力对A 、B 做功相等B .A 、B 动能的增量相同C .F 对A 做的功与F 对B 做的功相等D .合外力对A 做的总功与合外力对B 做的总功不相等[导学号76070227] 解析:选B.对A 、B 分别受力分析,受力如图所示对A 分析:F N -F sin α-G =0,f =μF N =μ(F sin α+G )对B 分析:F N1=G ,f 1=μF N1=μG ,W f =fL ,W f 1=f 1L ,因为f >f 1,所以W f >W f 1,故A 项错误;根据动能定理可知,A 、B 所受的合外力做的功等于A 、B 物体动能的变化,而A 、B 动能的变化量相等,所以合外力对A 、B 做的功相等,故B 正确,D 错误;F 对B 不做功,只对A 做功,故C 错误.6.如图所示,某滑草场有两个坡度不同的滑道AB 和AB ′(均可看做斜面).质量相同的甲、乙两名游客先后乘坐同一滑草板从A点由静止开始分别沿AB 和AB ′滑下,最后都停在水平草面上,斜草面和水平草面平滑连接,滑草板与草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处处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沿斜草面下滑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比乙的多B .甲、乙经过斜草面底端时的速率相等C .甲、乙最终停在水平草面上的同一位置D .甲停下时的位置与B 的距离和乙停下时的位置与B ′的距离相等[导学号76070228] 解析:选C.设斜草面长度为l ,倾角为θ,游客在斜草面上下滑,克服摩擦力做功W =μmgl cos θ,因此甲克服摩擦力做的功少,选项A 错误;由A 点到斜草面底端过程,由动能定理有mgh -μmgl cos θ=12m v 2,可得v B >v B ′,选项B 错误;游客由A 点开始下滑到停在水平草面上,设x 为游客最终停在水平草面上的位置与斜草面底端的距离,由动能定理有mgh -μmg (l cos θ+x )=0,则l cos θ+x =h μ,与斜草面的倾角无关,所以甲、乙最终停在水平草面上的同一位置,选项C 正确、D 错误.7.(2016·南昌模拟)如图所示,与水平面夹角为锐角的斜面底端A 向上有三个等间距点B 、C 和D ,即AB =BC =CD ,D 点距水平面高为h .小滑块以某一初速度从A 点出发,沿斜面向上运动.若斜面光滑,则滑块到达D 位置时速度为零;若斜面AB 部分与滑块有处处相同的摩擦,其余部分光滑,则滑块上滑到C 位置时速度为零,然后下滑.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则在AB 有摩擦的情况下( )A .从C 位置返回到A 位置的过程中,克服阻力做功为23mgh B .滑块从B 位置返回到A 位置的过程中,动能变化为零C .滑块从C 位置返回到B 位置时的动能为13mgh D .滑块从B 位置返回到A 位置时的动能为23mgh [导学号76070229] 解析:选BC.由于A 、B 、C 和D 等间距,A 、B 、C 和D 所处的高度均匀变化,设A 到B 重力做功为W G ,从A 到D ,根据动能定理,有-3W G =0-12m v 20;若斜面AB 部分与滑块间有处处相同的摩擦,设克服摩擦力做功为W f ,根据动能定理,有-2W G-W f =0-12m v 20,联立解得W G =W f ,所以从C 位置返回到A 位置的过程中克服阻力做功为13mgh ,选项A 错误;从B 位置返回到A 位置时因W G =W f ,所以动能的变化为零,选项B 正确;设滑块下滑到B 位置时速度大小为v B ,根据动能定理,有W G =12m v 2B =13mgh ,选项C 正确,D 错误.8.如图所示,MPQ 为竖直面内一固定轨道,MP 是半径为R 的1/4光滑圆弧轨道,它与水平轨道PQ 相切于P 点,Q 端固定一竖直挡板,PQ 长为x .一小物块在M 端由静止开始沿轨道下滑,与挡板发生一次碰撞后以碰前速率反向弹回,最后停在距离Q 点为l 的地方,重力加速度为g ,则( )A .物块由静止滑至圆弧轨道P 点时速度大小为2gRB .物块由静止滑至圆弧轨道P 点时对轨道压力的大小为mgC .物块与PQ 段的动摩擦因数μ值可能是R x -lD .物块与PQ 段的动摩擦因数μ值可能是R 3x -l[导学号76070230] 解析:选AD.设物块滑至P 点时的速度为v ,根据动能定理有mgR =12m v 2-0,解得v =2gR ,选项A 正确;设物块到达P 点时,轨道对它的支持力大小为F N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 N -mg =m v 2R,解得F N =3mg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物块对轨道压力的大小F ′N =F N =3mg ,选项B 错误;若物块与Q 处的竖直挡板相撞后,向左运动一段距离,停在距Q 为l 的地方.设该点为O ,物块从M 运动到O 的过程,根据动能定理有mgR -μmg (x+l )=0-0,解得μ=R x +l,选项C 错误;若物块与Q 处的竖直挡板相撞后,向左运动冲上圆弧轨道,后又返回水平轨道,停在距Q 为l 的O 点,全程应用动能定理有mgR -μmg (2x +x-l )=0-0,解得μ=R 3x -l,选项D 正确.9.(2016·南宁月考)在有大风的情况下,一小球自A 点竖直上抛,其运动轨迹如图所示(小球的运动可看做竖直方向的竖直上抛运动和水平方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小球运动轨迹上的A 、B 两点在同一水平直线上,M 点为轨迹的最高点.若风力的大小恒定,方向水平向右,小球在A 点抛出时的动能为4 J ,在M 点时它的动能为2 J ,落回到B 点时动能记为E k B ,小球上升时间记为t 1,下落时间记为t 2,不计其他阻力,则( )A .x 1∶x 2=1∶3B .t 1<t 2C .E k B =6 JD .E k B =12 J[导学号76070231] 解析:选AD.由小球上升与下落时间相等即t 1=t 2得,x 1∶(x 1+x 2)=1∶22=1∶4,即x 1∶x 2=1∶3,A 正确,B 错误;A →M 应用动能定理得-mgh +W 1=12m v 2M -12m v 2,① 竖直方向有v 2=2gh ②①②式联立得W 1=2 JA →B 风力做功W 2=4W 1=8 J ,A →B 由动能定理W 2=E k B -E k A ,可求得E k B =12 J ,C 错误,D 正确.10.2022年北京和张家口将携手举办冬奥会,因此在张家口建造了高标准的滑雪跑道,来迎接冬奥会的到来.如图所示,一个滑雪运动员从左侧斜坡距离坡底8 m 处自由滑下,当。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课时染色体变异》课件
二倍体 发育 二倍体
幼苗
植株
授粉
二倍体 秋水仙素处理 四倍体 幼苗 染色体加倍 植株
二倍体 发育 二倍体
幼苗
植株
花粉诱导
三倍体 发育 三倍体
种子
植株
三倍体 无籽瓜
第一年
第二年
1. 为什么以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滴在二倍体西瓜幼苗 的芽尖?
西瓜幼苗的芽尖是有丝分裂旺盛的地方, 用秋水仙素处理有利于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时形成纺锤体, 从而形成四倍体西瓜植株。
配子 n=16
雄蜂(n=16) 假减数分裂
n=16
受精
雄蜂(n=16)
雌蜂(2n=32)
单倍体(孤雌生殖) 二倍体(两性生殖)
蜂王
工蜂
蜜蜂的性别决定:雄蜂单倍体、雌蜂二倍体
3. 单倍体
概念:生物体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与本物种配子中的一样。 由配子(精子或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成的个体。
1122 33 44 55 正常物种二倍体
12 3 4 5 单倍体(含1个染色体组)
1111 2222 333344445555 正常物种四倍体
1 12 2 3 3 4 4 5 5 单倍体(含2个染色体组)
练习:
玉米是二倍体,含有2个染色体组,20条染色体, 单倍体玉米的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几条染色体?
一个染色体组
10条染色体
小麦是六倍体,含有6个染色体组,42条染色体, 单倍体小麦的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几条染色体?
三个染色体组
21条染色体
(1)单倍体植株的特点
植株弱小,且高度不育
单倍体(放大) 正常植株
(2) 单倍体育种的措施和优点 ① 措施: 普通植株 AaBB
2022届高中化学新教材同步必修第二册 第五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氨和铵盐
第2课时 氨和铵盐[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能从物质类别、氮元素价态的角度,认识氨、铵盐的性质与转化,促进“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2.设计实验,如氨的性质实验、制备实验,铵盐的性质实验及铵离子的检验等,实现氨的转化与生成,增强“科学探究”意识。
一、氨的性质1.氨的物理性质(1)氨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容易液化,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1∶700)。
(2)喷泉实验实验操作:如图,打开橡胶管上的弹簧夹,挤压胶头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
实验现象:烧杯中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烧瓶内液体颜色呈红色。
实验结论:氨极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
原理解释:氨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的压强迅速减小,导致烧杯中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烧瓶。
2.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氨的水溶液俗称氨水,显弱碱性,反应的方程式为NH 3+H 2O NH 3·H 2O NH +4+OH -。
(2)氨与酸的反应两根分别蘸取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时,产生大量白烟,反应方程式为NH 3+HCl===NH 4Cl 。
(3)氨具有还原性①氨的催化氧化,反应化学方程式:4NH 3+5O 2=====催化剂△4NO +6H 2O ,NH 3在反应中作还原剂。
②氨可在加热条件下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氮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 3+3CuO=====△3Cu +N 2+3H 2O 。
(1)液氨可用作制冷剂,是因为其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 (2)氨水呈碱性,是因为NH 3溶于水发生反应:NH 3+H 2O NH +4+OH -(×)(3)氨溶于水,溶液可以导电,因此NH 3为电解质(×) (4)将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浓硫酸有白烟产生(×)(5)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在反应中只能升高而具有还原性(√) (6)新制饱和氨水中含氮粒子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是NH +4(×)液氨、氨水的区别名称 液氨 氨水 物质类别纯净物 氢化物 非电解质混合物 氨的水溶液 溶质为氨 粒子种类NH 3NH 3·H 2O 、NH 3、H 2O 、 NH +4、OH -、H+主要性质 不导电 不具有碱性 能导电 具有碱性 存在条件常温常压下不存在常温常压下可存在1.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列图示装置探究氨的性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平抛运动
位移
大小:l
x2 y2
(v0t )2
(1 2
gt 2 )2
方向:tan
y
1 gt 2 2Leabharlann gtxv0t
2v0
速度与水平方向上的夹角 和位移与水平方向上的
夹角 的关系:
v0
O
x
vx v0 v y gt
l
P (x,y) α vx
x v0t y 1 gt 2
y
vy
v
2
tan vy gt
问题:如何确定做平抛运 动物体的速度?
速度规律 v0
O h
x P (x,y) α vx
y
vy
v
时间为t时,物体运动 到点P处
vx v0 vy gt
速 大小v v2x v2y v02 (gt)2
度 方向 tan α vy gt vx v0
v02 2gh
例题1
一个物体以l0 m/s的初速度从10 m的高度水平抛出, 落地时速度是多少(不计空气阻力)?
速度偏向角α:tan vy gt
v0 v0
tan 2tan
平抛运动物体的轨迹如何?
分析:
x=v0t y=gt2/2
消去t可得
y
g 2v02
x2
y = ax 令
a
=
g 2v02
则
2
∴平抛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
说明:二次函数的图象叫抛物线, 就是来源于此!
例题2 小球从h 高处以v0 的初速度做平抛运动,
-----抛体运动
实例
网球运动员举拍沿水平方向用力击球,球的 运动可近似看作平抛运动
一、平抛运动:
定义: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 且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条件: (1)初速度方向为水平
生物高中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课件2
①减少染色体组:一般用花药离体培养方法 让未受精的配子直接发育成完整个体,其体细胞 内染色体与该物种的配子染色体数相同。
二倍体 2n 减数 分裂 配子 n 离体 培养 单倍体 n
增加染色体组: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或萌 发的种子——适当浓度的秋水仙素能在不影响 细胞活力的条件下破坏纺锤体。当细胞有丝分 裂进行到后期时破坏纺锤体,细胞就可以不经 过末期而返回间期,从而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 目加倍。 秋水仙 秋水仙 八倍体 四倍体 二倍体 素处理 素处理
非整组 变异
正常
增多
减少
整组变 异
染色体组的概念:如图,果蝇体细胞有Ⅱ 号、Ⅲ号、Ⅳ号和性染色体各两条,我们就说 它有两个染色体组。 它们的生殖细胞内只含有Ⅱ号、Ⅲ号、Ⅳ 号和性染色体各一条,我们说它有一个染色体 组。 一个染色体组内没有同源染 色体,染色体大小和形态一般不 同,各有独特的功能,缺少任何 一条都将导致功能的严重缺失! 二倍体生物生殖细胞内的这 样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
例:正常的水稻具有两个染色体组。只有 一个染色体组的水稻生长十分瘦弱,不产生分 孽,形成的稻穗中全是空壳;具有三个染色体 组的水稻苗长得特别旺盛,很迟开花,所结果 实也全是空壳;具有四个染色体组的水稻长得 特别茂盛,虽说也能开花结果实,但生长期特 别长,甚至要几年才能成熟!
(三)染色体变异育种
通过增加或减少细胞内染色体组,培育高 产优质的作物新品种。 方法
• 练习:图解分析1个、2个、2个、3个染色 体组的细胞,让学生判断多少个组
“倍”的概念:
自然界的生物一般都是具有两个染色体组 的,叫做二倍体。对于自然界能正常进行有性 生殖,但不知染色体组数的生物,一般也将它 们看做“二倍体”。
染色体组比二倍体多的,叫做多倍体。一 般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 体细胞内染色体数与本物种的配子染色体 数相同的,叫做单倍体。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 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 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整形
2.滚圆 搓圆又称滚圆,是把分割得到的一定重量的 面团,通过手工或特殊的机器(搓圆机)搓成 圆形。分割后的面团不能立即进行造型,而要 进行搓圆,其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1)使分割后不整齐的小面块变成完整的球 形,为下一步的造型工序打好基础。 (2)分割后的面团,受切割处粘性较大,经 搓圆形成的完整光滑表皮将切口覆盖,有利于 造型操作的顺利进行。 (3)恢复被分割破坏的面筋网状结构。 (4)排出部分割是通过称量把大面团分切成所需重量 小面团的过程。面团分割重量应是成品重量的 110%。 分割有手工分割和机械分割两种。手工分 割是将大面团搓成(或切成)适当大小的条状, 再按重量分切成小面团。手工分割比机械分割 不易损伤面筋,尤其是筋力弱的面粉,用手工 分割比机械分割更适宜。 机械分割是按照体积来分切而使团变成一 定重量的小面团,不是直接称量分割得到的。
一、搅拌
2).面筋形成阶段(Clean Up Stage) 又称卷起阶段。此阶段配方中的水分已经全 部被面粉等干性原料均匀吸收,水化作用大致结 束,一部分蛋白质形成面筋,使面团成为一个整 体,并附在搅拌钩上,随着搅拌轴的转动而转动。 搅拌缸的缸壁和缸底已不再粘附着面团而变得干 净。用手触摸面团时仍会粘手,表面湿润,用手 拉面团时无良好的延伸性,容易断裂,面团较硬 且缺乏弹性。
三、整形
把发酵好的面团做成一定形状面包坯的过程叫 做整形(Dough Shaping)。整形包括分割、 搓圆、中间醒发、造型、装盘或装模等工序。 一个品质良好的面包,除了要有适当的搅拌及 发酵为基本条件,美观的外形也是一个完美面 包所必须拥有的。整形过程中不仅在造型上要 力求精致美观,同时在整个造型过程中还要做 到快速仔细。因为面团完成了基本发酵,其发 酵作用并未停止,且在继续进行着,不会因整 形而减缓,反而有所加快。
二、发酵
3.发酵时间
面团发酵的时间不能一概而论,而要按 所用的原料性质、酵母用量、糖用量、 搅拌情况、发酵温度及湿度、产品种类、 制作工艺(手工或机械)等因素来确定。 通常情形是:在正常环境条件下,鲜酵母 用量为 3%(即发干酵母用量 1%)的中 种面团,经 3~4 小时即可完成发酵。或 者观察面团的体积,当发酵至原来体积 的4~5 倍时即可认为发酵完成。
一、搅拌
1)、用手触摸面团时有些地方较湿润,有些地方较 干燥,这是搅拌和水化不匀造成的。水化作用仅发生在 表面,面筋没有形成。此时的面团无弹性、延伸性,表 面不整齐,易散落。通常在这一阶段要求搅拌机以低速 转动,使原辅材料逐渐分散,混合起来。在面团产生粘 性之前,将原辅料充分分散、混合对面团搅拌是极其重 要的。如果搅拌初始阶段搅拌机的转速太快,原辅材料 未能充分分散,面粉就和水结合生成面筋,而致使与其 他成分混合不匀。因此几乎所有面团最少都要低速搅拌 3 分钟。
一、搅拌
2.搅拌过度(Over Mixing)
面团搅拌过度,则表面过于湿粘,过于软化, 弹性差,极不利于整形操作。面团搓圆后无法 挺立,向四周摊流,持气性差。烤出的面包扁 平,体积小,内部组织粗糙、孔洞多、颗粒多, 品质差。
二、发酵
1.发酵方法 发酵适度的面团称为成熟面团;未成熟的面团称 为嫩面团;发酵过度的面团称为老面团。面团发酵 的成熟度与面包质量有密切关系。 面团发酵成熟度对面包品质影响很大。用成熟适 度的面团制得的面包,体积大,皮薄有光泽,内部 组织均匀,蜂窝壁薄呈半透明,有酒香和酯香味, 口感松软,富有弹性。用成熟不足的嫩面团制得的 面包,体积小,皮色深,组织粗糙,香味淡薄。用 成熟过度的面团制得的面包,皮色浅,有皱纹,无 光泽,蜂窝壁薄,有大气孔,有酸味和不正常的气 味。
教案首页
授课课题:
第五章 面包制作工艺 第二节 面包生产工艺 2019.9
授课班级:
17西餐班
授课时间:
授课进度:
授课节次:
5-6
缺 席 号:
课堂类型: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讲授
教
具:
专用工具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掌握面包的搅拌、发酵、整形 面包的搅拌、发酵、整形 面包的搅拌、发酵、整形
提问
一、搅拌
搅拌不当对面包的影响 1.搅拌不足(Under Mixing)
面团若搅拌不足,面筋未达到充分扩展,没有良 好的弹性和延伸性,不能保持发酵时产生的二氧 化碳气体,面包体积小,易收缩变形,内部组织 粗糙,颗粒较大,颜色呈黄褐色,结构不均匀。 面团表面较湿、发粘、硬度大,不利于整形和操 作,面团表面易撕裂,使面包外观不规整。
一、搅拌
过度的机械作用使面筋超过了搅拌耐度,面筋开 始断裂,面筋胶团中吸收的水分溢出。搅拌到这个 程度的面团,将严重影响面包成品的质量。但不是 处于搅拌过度阶段的面团就不再可能制成优质的面 包。对付过强韧的面粉,用过度搅拌的手段还是有 其作用大,只要相应地延长静置时间,就可制出正 常的产品。
一、搅拌
1.面包的概念?
2.面包分为哪几类?
第二节 面包生产工艺
第二节 面包生产工艺
三、整形 二、发酵
一、搅拌
一、搅拌
面团搅拌俗称调粉、和(Dough Mixing), 是将原辅料按照配方用量,根据一定的投料顺序, 调制成具有适宜加工性能面团的操作过程。它是 影响面包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1.面包搅拌过程 根据面包团搅拌过程中面团的物理性 质变化,将面团搅拌分为六个阶段: 1).原料混合阶段(Initial Mixing Stage) 又称初始阶段、拾起阶段(Pick Up Stage)。在这个阶段,配方中的干性 原料与湿性原料混合,形成粗糙且湿润 的面块。
三、整形
具体手法如图
三、整形
3.中间醒发 中间醒发亦称静置。面团搓圆后,一部分气 体被排出,面团性质变得结实,失去原有的柔 软性。此时的面团不易进行造型,表皮易被拉 裂,必须给予一定时间的静置,使面团恢复柔 软,才利于进行各项整形步骤。中间醒发虽然 时间短,但对提高面包质量具有不可忽略的作 用。中间醒发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5).搅拌过度阶段(Let Down Stage or Over Mixing) 又称衰落阶段。当面团搅拌到完成阶段后仍继续 搅拌,面团开始粘附在缸壁而不随搅拌钩的转动 离开。此时停止搅拌,可看到面团向缸的四周流 动,面团明显地变得柔软及弹性不足,粘性和延 伸性过大。在延展面团时,缺乏抗延伸力,拉成 薄膜后,产生流散状的下垂现象。如将面团搓成 小球状,置于玻璃板上,将迅速出现下坠现象, 使粘着于板面上的面团直径迅速扩大,表现出较 大的流散性。
一、搅拌
6).破坏阶段(Break Down Stage) 越过衰落阶段,若继续搅拌,就会使面团结构破坏。 面团呈灰暗并失去光泽,逐渐成为半透明并带有流 动性的半固体,表面很湿,非常粘手,完全丧失弹 性。当停机后面团很快流向缸的四周,搅拌钩已无 法再将面团卷起。由于面筋遭到强烈破坏,面筋断 裂,面团中已洗不出面筋,用手拉取面团时,手掌 中有一丝丝的线状透明胶质。搅拌到这个程度的面 团,已不能用于面包制作。应当说明,面团经历的 各个阶段之间并无十分明显的界限,要分别不同品 种掌握适宜的程度,这需要有足够的经验,才能做 到应用自如。
三、整形
为了使每个面包坯在整形步骤中的发酵程度能 够一致,彼此间性质的差异减至最低,整形过 程的每个动作都应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才能有 效地控制面包品质。若操作时间过长,面团发 酵过度导致面团老化,影响面团性质,严重时, 面包的品质受损,使做出的面包前后品质差异 很大。因此,“ 时间控制”是面团整形操作过 程中最重要的工作。
一、搅拌
3).面筋扩展阶段(Development Stage)
此时面团性质逐渐有所改变,随着搅拌钩的 交替推拉,面团不像先前那么坚硬,有少许松弛, 面团表面趋于干燥,且较为光滑和有光泽。用手 触摸面团已具有弹性并较柔软,粘性减小,有一 定延伸性,但用手拉取面团时仍易断。
一、搅拌
4).面筋完全扩展阶段(Final Mixing Stage) 又称搅拌完成阶段、面团完成阶段。此 时面团内的面筋已充分扩展,具有良好的延 伸性,面团干燥、柔软且不粘手。面团随搅 拌钩的转动又会粘附在缸壁,但当搅拌钩离 开时又会随钩而离开缸壁,并不时发出“噼 啪”的打击声和 “嘶嘶”的粘缸声。这时面 团表面干燥而有光泽,细腻整洁无粗糙感。 用手拉取面团时有良好的弹性和延伸性,面 团柔软。面筋完全扩展阶段是大多数面包产 品面团搅拌结束的适当阶段。
二、发酵
因此,准确判断面团的适宜成熟度, 是发酵面团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判断面 团成熟度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以 下几种:回落法、手触法、拉丝法、表 面气孔法、嗅觉法、pH 法。
二、发酵
2.发酵的温度和湿度 一般理想的发酵温度是27℃,相对湿度75%.温 度太低,因酵母活性较弱而减慢发酵速度,延长 了发酵所需时间;温度过高,则发酵速度过快, 且易引起其他不良影响。湿度低于 70%,面团表 面由于水分蒸发过多而结皮,不但影响发酵,而 且影响成品质量不均匀。适用于面团的相对湿度, 应等于或高于面团的实际含水量,即面粉本身的 含水量(14%)加上搅拌时加入的水量(60%)。 面团发酵后,温度会升高。大约每发酵 1 小时, 面团温度增高 1.1℃。因此,不同发酵方法要求 面团的起始温度有所不同。
三、整形
(4)排出部分CO2,便于酵母的繁殖和发酵。
搓圆分为手工搓圆和机械搓圆。手工搓圆的要 领是用五指握住面团,用掌根向前推,然后四指 并拢,指尖向内弯曲,轻微地向左右移动(左手 向左,右手向右),使手掌内的面团稍有转动, 重复前面的动作,使面团自然滚成圆形球状,当 面团呈显光滑而结实后停止。面团内部会因此丧 失少许气体,面团体积缩小。机械搓圆是由搓圆 机完成的。
二、发酵
3).以观察透明度和触感为标准
前两种方法都是以量为标准,这一种是以质为 标准的检验方法。当面包坯随着醒发体积的增 大,也向四周扩展,由不透明“发死”状态, 膨胀到柔软、膜薄的半透明状态,用手触摸时, 有越来越轻的感觉,用手指轻轻按压面包坯, 被压扁的表面保持压痕,指印不回弹、不下落, 即可结束醒发。如果手指按压后,面包坯破裂、 塌陷,即醒发过度;如果按下后的指印很快弹 回,即表明醒发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