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7篇】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7篇】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7篇】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篇1一元二次方程1、定义:形如:ax2+bx+c=0(a≠0)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①是整式方程;②未知数的次数是二次;③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④二次项系数不为零。

2、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按降幂排列,二次项系数通常为正,右端为零。

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代入使方程成立。

4、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①配方法:移项→二次项系数化为一→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配方→开方→写出方程的解。

②公式法:x=(-b±√b2-4ac)/2a,③因式分解法:右端为零,左端分解为两个因式的乘积。

5、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①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②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③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注意:应用的前提条件是:a≠0.6、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x1_x2=c/a.注意:应用的前提条件是:a≠0,△≥0.7、列方程解应用题:审题设元→列代数式、列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解方程→检验作答。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篇2一、锐角三角函数1.正弦:在rt△abc中,锐角∠a的对边a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即sina=∠a的对边/斜边=a/c;2.余弦:在rt△abc中,锐角∠a的邻边b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即cosa=∠a的邻边/斜边=b/c;3.正切:在rt△abc中,锐角∠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切,记作tana,即tana=∠a的对边/∠a的邻边=a/b。

①tana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它表示∠a的正切,记号里习惯省去角的符号“∠”;②tana没有单位,它表示一个比值,即直角三角形中∠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③tana不表示“tan”乘以“a”;④tan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a越大;∠a越大,梯子越陡,tana的值越大。

4.余切:定义:在rt△abc中,锐角∠a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a的余切,记作cota,即cota=∠a的邻边/∠a的对边=b/a;5.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分别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余切、正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全(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全(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全(5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全篇1一、教材研读。

1、教材编排。

(1)逻辑分析: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传统教材都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考虑到方程是在刻画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时产生的,而且在北师大教材体系中一年级到四年级上册,学生对等式和不等式有所了解,只是没有把“等式”这样一个概念交给学生。

并且已经采取逐步渗透的方法来培养代数思维。

例如:()+8=14,90-()〉65,因此,在北师大教科书里没有从方程和等式的内涵上作太多比较,直接以等式为立足点,立足点较高。

(2)语言信息及价值分析:本课教材中的三幅情境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

第一个场景让学生借助天平理解方程;第二个场景完成从数量关系到平等关系的转变;第三个场景引起学生的思考,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找到多种等价关系,列出方程。

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建立方程的概念。

(2)寻找简单情况下的等价关系,会用方程表示。

(3)体验从生活场景到方程模型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3、教学重难点:(1)重点:在简单具体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

抓住“含有未知数”和“等式”两个核心关键词建立方程的概念。

(2)难点: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

二、学情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是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算术思维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思维。

由于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认识发展是非连续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性思维转向借助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新思维方式比较困难。

列算式时以分析数量关系为主,知与未知,泾渭分明;在代数法中,辩证地处理知与未知、求与不求,使这一矛盾双方和谐地处于同一方程中。

三、流程设计: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做了如下的设计:(一)引“典”激趣,诱发思考。

引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寻找相等关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三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案4篇

初三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案4篇

初三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案4篇初三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案11、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2)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三角形内切圆的概念及内心的性质.因为它是三角形的重要概念之一.难点:①难点是“接”与“切”的含义,学生容易混淆;②画三角形内切圆,学生不易画好.2、教学建议本节内容需要一个课时.(1)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己画图、类比、分析、深刻理解三角形内切圆的概念及内心的性质;(2)在教学中,类比“三角形外接圆的画图、概念、性质”,开展活动式教学.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尺规作的方法,理解三角形和多边形的内切圆、圆的外切三角形和圆的外切多边形、三角形内心的概念;2、应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研究内切圆,逐步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3、激发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学重点:三角形内切圆的作法和三角形的内心与性质.教学难点:三角形内切圆的作法和三角形的内心与性质.教学活动设计(一)提出问题1、提出问题:如图,你能否在△ABC中画出一个圆?画出一个的圆?想一想,怎样画?2、分析、研究问题: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使学生认识作三角形内切圆的实际意义.3、解决问题:例1 作圆,使它和已知三角形的各边都相切.引导学生结合图,写出已知、求作,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寻找作法.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①作圆的关键是什么?②假设⊙I是所求作的圆,⊙I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圆心I应满足什么条件?③这样的点I应在什么位置?④圆心I确定后半径如何找.A层学生自己用直尺圆规准确作图,并叙述作法;B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完成这个题目后,启发学生得出如下结论:和三角形的各边都相切的圆可以作一个且只可以作出一个.(二)类比联想,学习新知识.1、概念:和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这个三角形叫做圆的外切三角形.2、类比:名称确定方法图形性质外心(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三角形三边中垂线的交点(1)OA=OB=OC;(2)外心不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内心(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1)到三边的距离相等;(2)OA、OB、OC分别平分∠BAC、∠ABC、∠ACB;(3)内心在三角形内部.3、概念推广:和多边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多边形的内切圆,这个多边形叫做圆的外切多边形.4、概念理解:引导学生理解及圆的外切三角形的概念,并与三角形的外接圆与圆的内接三角形概念相比较,以加深对这四个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弄清“内”与“外”、“接”与“切”的含义.“接”与“切”是说明三角形的顶点和边与圆的关系:三角形的顶点都在圆上,叫做“接”;三角形的边都与圆相切叫做“切”.(三)应用与反思例2 如图,在△ABC中,∠ABC=50°,∠ACB=75°,点O是三角形的内心.求∠BOC的度数分析:要求∠BOC的度数,只要求出∠OBC和∠0CB的度数之和就可,即求∠l十∠3的度数.因为O是△ABC的内心,所以OB和OC分别为∠ABC和∠BCA 的平分线,于是有∠1十∠3= (∠ABC十∠ACB),再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易求出∠BOC的度数.解:(引导学生分析,写出解题过程)例3 如图,△ABC中,E是内心,∠A的平分线和△ABC的外接圆相交于点D 求证:DE=DB分析:从条件想,E是内心,则E在∠A的平分线上,同时也在∠ABC的平分线上,考虑连结BE,得出∠3=∠4.从结论想,要证DE=DB,只要证明BDE为等腰三角形,同样考虑到连结BE.于是得到下述法.证明:连结BE.E是△ABC的内心又∵∠1=∠2∠1=∠2∴∠1+∠3=∠4+∠5∴∠BED=∠EBD∴DE=DB练习分析作出已知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并说明三角形的内心是否都在三角形内.(四)小结1.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这节课学习了哪些概念?怎样作已知?学习时互该注意哪些问题?2.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1)学习了三角形内切圆、三角形的内心、圆的外切三角形、多边形的内切圆、圆的外切多边形的概念.(2)利用作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任意两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就是内切圆的圆心,交点到任意一边的距离是圆的半径.(3)在学习有关概念时,应注意区别“内”与“外”,“接”与“切”;还应注意“连结内心和三角形顶点”这一辅助线的添加和应用.(五)作业教材P115习题中,A组1(3),10,11,12题;A层学生多做B组3题.探究活动问题:如图1,有一张四边形ABCD纸片,且AB=AD=6cm,CB=CD=8cm,∠B=90°.(1)要把该四边形裁剪成一个面积的圆形纸片,你能否用折叠的方法找出圆心,若能请你度量出圆的半径(精确到0.1cm);(2)计算出的圆形纸片的半径(要求精确值).提示:(1)由条件可得AC为四边形似的对称轴,存在内切圆,能用折叠的方法找出圆心:如图2,①以AC为轴对折;②对折∠ABC,折线交AC于O;③使折线过O,且EB与EA边重合.则点O为所求圆的圆心,OE为半径.(2)如图3,设内切圆的半径为r,则通过面积可得:6r+8r=48,∴r=.初三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案2函数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

九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人教版)第一章:相似三角形1.1 教学目标: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

学会运用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1.2 教学内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判定条件。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

应用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1.3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实际问题引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条件和性质。

3. 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相似三角形的理解和应用。

1.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相似三角形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评估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2.1 教学目标:学会使用调查、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

掌握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方法。

2.2 教学内容:数据的收集方法:调查、实验等。

数据的整理:排序、分类、绘制统计图表。

数据的描述:众数、平均数、中位数等。

数据的分析:频率分布、数据变异等。

2.3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数据收集与处理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整理、描述和分析方法。

3. 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数据处理的方法。

2.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的理解。

评估学生运用数据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圆3.1 教学目标:理解圆的定义及其性质。

学会运用圆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圆的定义及圆心、半径的概念。

圆的性质:圆的对称性、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应用圆解决实际问题。

3.3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圆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圆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3. 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检查学生对圆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

评估学生运用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概率初步4.1 教学目标:理解概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学会运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

4.2 教学内容:概率的定义: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正弦和余弦(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二)整体感知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顶点A 1,A 2,A 3重合在一起,记作A,并使直角边AC 1,AC 2,AC 3……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AB 1,AB 2,AB 3……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B 1C 1∥B 2C 2∥B 3C 3……,∴△AB 1C 1∽△AB 2C 2∽△AB 3C 3∽……,∴形中,∠A 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练习题为2360sin =︒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四)总结与扩展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四、布置作业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习正余弦概念.五、板书设计正弦和余弦(二)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概念;能够较正确地用sinA、cos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熟记特殊角30°、45°、60°角的正、余弦值,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渗透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二、教学重点、难点第十四章解直角三角形一、锐角三角函数证明:------------------结论:--------------------练习:---------------------1.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正弦、余弦概念.2.教学难点: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sinA、cosA表示正弦、余弦;正弦、余弦概念.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回忆“直角三角形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2.明确目标:这节课我们将研究直角三角形一锐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正弦和余弦.(二)整体感知只要知道三角形任一边长,其他两边就可知.而上节课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固定.这样只要能求出这个比值,那么求直角三角形未知边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通过与“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相类比,学生自然产生想学习的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以下要研究的内容有了大体印象.(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正弦、余弦的概念是全章知识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十分重要,因此确定它为本课重点,同时正、余弦概念隐含角度与数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又用含几个字母的符号组来表示,因此概念也是难点.在上节课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正、余弦,“把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称做正弦、余弦”.如图6-3:请学生结合图形叙述正弦、余弦定义,以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板书:在△ABC中,∠C为直角,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锐角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若把∠A的对边BC记作a,邻边AC记作b,斜边AB记作c,则引导学生思考:当∠A为锐角时,sinA、cosA的值会在什么范围内?得结论0<sinA<1,0<cosA<1(∠A为锐角).这个问题对于较差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应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同时这个问题也使学生将数与形结合起来.教材例1的设置是为了巩固正弦概念,通过教师示范,使学生会求正弦,这里不妨增问“cosA、cosB”,经过反复强化,使全体学生都达到目标,更加突出重点.例1求出图6-4所示的Rt△ABC中的sinA、sinB和cosA、cosB的值.学生练习1中1、2、3.让每个学生画含30°、45°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求sin30°、sin45°、sin60°和cos30°、cos45°、cos60°.这一练习既用到以前的知识,又巩固正弦、余弦的概念,经过学习亲自动笔计算后,对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印象很深刻.例2求下列各式的值: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特殊角三角函数值,这里还应安排六个小题:(1)sin45°+cos45;(2)sin30°·cos60°;在确定每个学生都牢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后,引导学生思考,“请大家观察特殊角的正弦和余弦值,猜测一下,sin20°大概在什么范围内,cos50°呢?”这样的引导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而且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创新的精神.还可以进一步请成绩较好的同学用语言来叙述“锐角的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为查正余弦表作准备.(四)总结、扩展首先请学生作小结,教师适当补充,“主要研究了锐角的正弦、余弦概念,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可求其锐角的正、余弦值.知道任意锐角A的正、余弦值都在0~1之间,即0<sinA<1,0<cosA<1(∠A为锐角).还发现Rt△ABC的两锐角∠A、∠B,sinA=cosB,cosA=sinB.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四、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4.1中A组3.预习下一课内容.五、板书设计14.1正弦和余弦(二)一、概念:三、例1----------四、特殊角的正余弦值-------------------------------------------------------二、范围:------------------五、例2------------正弦和余弦(三)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了解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使学生了解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并会应用.2.难点: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之间的关系的应用.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复习提问(1)、什么是∠A的正弦、什么是∠A的余弦,结合图形请学生回答.因为正弦、余弦的概念是研究本课内容的知识基础,请中下学生回答,从中可以了解教学班还有多少人不清楚的,可以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2)请同学们回忆30°、45°、60°角的正、余弦值(教师板书).(3)请同学们观察,从中发现什么特征?学生一定会回答“sin30°=cos60°,sin45°=cos45°,sin60°=cos30°,这三个角的正弦值等于它们余角的余弦值”.2.导入新课根据这一特征,学生们可能会猜想“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这是否是真命题呢?引出课题.(二)、整体感知关于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是通过30°、45°、60°角的正弦、余弦值之间的关系引入的,然后加以证明.引入这两个关系式是为了便于查“正弦和余弦表”,关系式虽然用黑体字并加以文字语言的证明,但不标明是定理,其证明也不要求学生理解,更不应要求学生利用这两个关系式去推证其他三角恒等式.在本章,这两个关系式的用处仅仅限于查表和计算,而不是证明.(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1.通过复习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想“任一锐角的正弦(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吗?”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2.这时少数反应快的学生可能头脑中已经“画”出了图形,并有了思路,但对部分学生来说仍思路凌乱.因此教师应进一步引导:sinA=cos(90°-A),cosA=sin(90°-A)(A是锐角)成立吗?这时,学生结合正、余弦的概念,完全可以自己解决,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研究解决问题的时间,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3.教师板书: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sinA=cos(90°-A),cosA=sin(90°-A).4.在学习了正、余弦概念的基础上,学生了解以上内容并不困难,但是,由于学生初次接触三角函数,还不熟练,而定理又涉及余角、余函数,使学生极易混淆.因此,定理的应用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在给出定理后,需加以巩固.已知∠A和∠B都是锐角,(1)把cos(90°-A)写成∠A的正弦.(2)把sin(90°-A)写成∠A的余弦.这一练习只能起到巩固定理的作用.为了运用定理,教材安排了例3.(2)已知sin35°=0.5736,求cos55°;(3)已知cos47°6′=0.6807,求sin42°54′.(1)问比较简单,对照定理,学生立即可以回答.(2)、(3)比(1)则更深一步,因为(1)明确指出∠B与∠A互余,(2)、(3)让学生自己发现35°与55°的角,47°6′分42°54′的角互余,从而根据定理得出答案,因此(2)、(3)问在课堂上应该请基础好一些的同学讲清思维过程,便于全体学生掌握,在三个问题处理完之后,最好将题目变形:(2)已知sin35°=0.5736,则cos______=0.5736.(3)cos47°6′=0.6807,则sin______=0.6807,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了配合例3的教学,教材中配备了练习题2.(2)已知sin67°18′=0.9225,求cos22°42′;(3)已知cos4°24′=0.9971,求sin85°36′.学生独立完成练习2,就说明定理的教学较成功,学生基本会运用.教材中3的设置,实际上是对前二节课内容的综合运用,既考察学生正、余弦概念的掌握程度,同时又对本课知识加以巩固练习,因此例3的安排恰到好处.同时,做例3也为下一节查正余弦表做了准备.(四)小结与扩展1.请学生做知识小结,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将所学内容变成自己知识的组成部分.2.本节课我们由特殊角的正弦(余弦)和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间关系,以及正弦、余弦的概念得出的结论:任意一个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一个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四、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4.1A组4、5.五、板书设计14.1正弦和余弦(三)一、余角余函数关系二、例3------------------------------------------------------------------------------------------------------------------------正弦和余弦(四)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查“正弦和余弦表”,即由已知锐角求正弦、余弦值.(二)能力渗透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正弦和余弦表”的查法.2.难点: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正弦值与余弦值随角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复习提问1)30°、45°、60°的正弦值和余弦值各是多少?请学生口答.2)任意锐角的正弦(余弦)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怎样?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理解正弦和余弦表的设计方式.(二)整体感知我们已经求出了30°、45°、60°这三个特殊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但在生产和科研中还常用到其他锐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为了使用上的方便,我们把0°—90°间每隔1′的各个角所对应的正弦值和余弦值(一般是含有四位有效数字的近似值),列成表格——正弦和余弦表.本节课我们来研究如何使用正弦和余弦表.(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正弦和余弦表”简介学生已经会查平方表、立方表、平方根表、立方根表,对数学用表的结构与查法有所了解.但正弦和余弦表与其又有所区别,因此首先向学生介绍“正弦和余弦表”.(1)“正弦和余弦表”的作用是:求锐角的正弦、余弦值,已知锐角的正弦、余弦值,求这个锐角.2)表中角精确到1′,正弦、余弦值有四位有效数字.3)凡表中所查得的值,都用等号,而非“≈”,根据查表所求得的值进行近似计算,结果四舍五入后,一般用约等号“≈”表示.2.举例说明例4查表求37°24′的正弦值.学生因为有查表经验,因此查sin37°24′的值不会是到困难,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例5查表求37°26′的正弦值.学生在独自查表时,在正弦表顶端的横行里找不到26′,但26′在24′~30′间而靠近24′,比24′多2′,可引导学生注意修正值栏,这样学生可能直接得答案.教师这时可设问“为什么将查得的5加在0.6074的最后一个数位上,而不是0.6074减去0.0005”.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得结论: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解:sin37°24′=0.6074.角度增2′值增0.0005sin37°26′=0.6079.例6查表求sin37°23′的值.如果例5学生已经理解,那么例6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通过对比,加强学生的理解.解:sin37°24′=0.6074角度减1′值减0.0002sin37°23′=0.6072.在查表中,还应引导学生查得:sin0°=0,sin90°=1.根据正弦值随角度变化规律:当角度从0°增加到90°时,正弦值从0增加到1;当角度从90°减少到0°时,正弦值从1减到0.可引导学生查得:cos0°=1,cos90°=0.根据余弦值随角度变化规律知:当角度从0°增加到90°时,余弦值从1减小到0,当角度从90°减小到0°时,余弦值从0增加到1.(四)总结与扩展1.请学生总结本节课主要讨论了“正弦和余弦表”的查法.了解正弦值,余弦值随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角度的减小而减小;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余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角度的减小而增大.2.“正弦和余弦表”的用处除了已知锐角查其正、余弦值外,还可以已知正、余弦值,求锐角,同学们可以试试看.四、布置作业预习教材中例8、例9、例10,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板书设计14.1正弦和余弦(四)一、正余弦值随角度变二、例题例5例6化规律例4-----------------------------------------------------------------------------------------------------------------------正弦和余弦(五)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根据一个锐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1.重点:由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2.难点:由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3.疑点:由于余弦是减函数,查表时“值增角减,值减角增”学生常常出错.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锐角的正弦值与余弦值随角度变化的规律是什么?这一规律也是本课查表的依据,因此课前还得引导学生回忆.答: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余弦值随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2.若cos21°30′=0.9304,且表中同一行的修正值是则cos21°31′=______,cos21°28′=______.3.不查表,比较大小:(1)sin20°______sin20°15′;(2)cos51°______cos50°10′;(3)sin21°______cos68°.学生在回答2题时极易出错,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叙述思考过程,然后得出答案.3题的设计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函数值随角度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估算.(二)整体感知已知一个锐角,我们可用“正弦和余弦表”查出这个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反过来,已知一个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可用“正弦和余弦表”查出这个角的大小.因为学生有查“平方表”、“立方表”等经验,对这一点必深信无疑.而且通过逆向思维,可能很快会掌握已知函数值求角的方法.(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例8已知sinA=0.2974,求锐角A.学生通过上节课已知锐角查其正弦值和余弦值的经验,完全能独立查得锐角A,但教师应请同学讲解查的过程:从正弦表中找出0.2974,由这个数所在行向左查得17°,由同一数所在列向上查得18′,即0.2974=sin17°18′,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解:查表得sin17°18′=0.2974,所以锐角A=17°18′.例9已知cosA=0.7857,求锐角A.分析:学生在表中找不到0.7857,这时部分学生可能束手无策,但有上节课查表的经验,少数思维较活跃的学生可能会想出办法.这时教师最好让学生讨论,在探讨中寻求办法.这对解决本题会有好处,使学生印象更深,理解更透彻.若条件许可,应在讨论后请一名学生讲解查表过程:在余弦表中查不到0.7857.但能找到同它最接近的数0.7859,由这个数所在行向右查得38°,由同一个数向下查得12′,即0.7859=cos38°12′.但cosA=0.7857,比0.7859小0.0002,这说明∠A比38°12′要大,由0.7859所在行向右查得修正值0.0002对应的角度是1′,所以∠A=38°12′+1′=38°13′.解:查表得cos38°12′=0.7859,所以:0.7859=cos38°12′.值减0.0002角度增1′0.7857=cos38°13′,即锐角A=38°13′.例10已知cosB=0.4511,求锐角B.例10与例9相比较,只是出现余差(本例中的0.0002)与修正值不一致.教师只要讲清如何使用修正值(用最接近的值),以使误差最小即可,其余部分学生在例9的基础上,可以独立完成.解:0.4509=cos63°12′值增0.0003角度减1′0.4512=cos63°11′∴锐角B=63°11′为了对例题加以巩固,教师在此应设计练习题,教材P.15中2、3.2.已知下列正弦值或余弦值,求锐角A或B:(1)sinA=0.7083,sinB=0.9371,sinA=0.3526,sinB=0.5688;(2)cosA=0.8290,cosB=0.7611,cosA=0.2996,cosB=0.9931.此题是配合例题而设置的,要求学生能快速准确得到答案.(1)45°6′,69°34′,20°39′,34°40′;(2)34°0′,40°26′,72°34′,6°44′.3.查表求sin57°与cos33°,所得的值有什么关系?此题是让学生通过查表进一步印证关系式sinA=cos(90°-A),cosA=0.8387,∴sin57°=cos33°,或sin57°=cos(90°-57°),cos33°=sin(90°-33°).(四)、总结、扩展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已知一个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可用“正弦和余弦表”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这也是本课难点,同学们要会依据正弦值和余弦值随角度变化规律(角度变化范围0°~90°)查“正弦和余弦表”.四、布置作业教材复习题十四A组3、4,要求学生只查正、余弦。

九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人教版)第一章:锐角三角形1.1 锐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理解锐角三角形的定义掌握锐角三角形的性质能够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锐角三角形1.2 锐角三角形的判定学习判定一个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的方法能够运用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第二章:直角三角形2.1 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能够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2.2 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学习直角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第三章:钝角三角形3.1 钝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理解钝角三角形的定义掌握钝角三角形的性质能够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钝角三角形3.2 钝角三角形的应用学习钝角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运用钝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第四章:等腰三角形4.1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能够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4.2 等腰三角形的应用学习等腰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第五章:勾股定理5.1 勾股定理的定义和证明理解勾股定理的定义学习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计算直角三角形的边长5.2 勾股定理的应用学习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第六章:三角形的内角和6.1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内容学会运用内角和定理解决三角形角度问题能够计算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6.2 三角形内角和的应用探讨内角和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运用内角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第七章:平行四边形7.1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能够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7.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学习判定一个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能够运用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第八章:矩形、菱形和正方形8.1 矩形的性质和判定理解矩形的性质学会判定一个四边形为矩形能够运用矩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8.2 菱形的性质和判定理解菱形的性质学会判定一个四边形为菱形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8.3 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理解正方形的性质学会判定一个四边形为正方形能够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第九章:相似三角形9.1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能够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9.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学习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能够运用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9.3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探讨相似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第十章:解三角形10.1 解三角形的概念和方法理解解三角形的概念学会解三角形的方法能够解任意三角形10.2 解三角形的应用探讨解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运用解三角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第十一章:概率初步11.1 概率的定义和计算理解概率的定义学会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能够运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11.2 概率的性质和规则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和规则能够运用概率的性质和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第十二章:统计初步12.1 统计的概念和图表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学会制作和解读统计图表能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12.2 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学习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解决实际问题第十三章:数据的收集和处理13.1 数据的收集方法学习数据的收集方法能够运用不同的方法收集数据13.2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学会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能够运用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第十四章:函数的概念和性质14.1 函数的定义和性质理解函数的定义掌握函数的性质能够判断一个关系是否为函数14.2 函数的图像和解析式学习函数的图像和解析式能够绘制和解读函数的图像第十五章:初等函数的应用15.1 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应用学会应用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运用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15.2 其他初等函数的应用探讨其他初等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运用其他初等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涵盖了九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的全部教学内容,分为前十个章节和后十个章节。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pdf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pdf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二十六章 反比例函数26.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1课时)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二、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 难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电流I 、电阻R 、电压U 之间满足关系式U=IR ,当U =220V 时,(1)你能用含有R 的代数式表示I 吗? (2)利用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当R 越来越大时,I 怎样变化?当R 越来越小呢? (3)变量I 是R 的函数吗?为什么?概念:如果两个变量x,y 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0(≠=k k xky 为常数,的形式,那么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 不能为零。

(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1.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2cm ,相邻的两条边长分别为x cm 和y cm 。

那么变量y 是变量x 的函数吗?为什么?2.某村有耕地346.2公顷,人数数量n 逐年发生变化,那么该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m (公顷/人)是全村人口数n 的函数吗?为什么? (三)、举例应用、创新提高:例1.(补充)下列等式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3xy = (2)xy 2−= (3)xy =21 (4)25+=x y (5)31+=x y例2.(补充)当m 取什么值时,函数23)2(m x m y −−=是反比例函数?(四)、随堂练习1.苹果每千克x 元,花10元钱可买y 千克的苹果,则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 系式为2.若函数28)3(m x m y −+=是反比例函数,则m 的取值是 (五)、小结:谈谈你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四、教学反思:26.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教学目标1、体会并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意义2、能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3、通过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分析,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一下什么叫比例?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2.4:1.6和60:403、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再学习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二、探究新知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43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和内项。

(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2.4:1.6=60:40)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 4 : 1.6 = 60 : 40 外项内项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出示例1、 (1)教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教师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_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_60=96 (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存在这样的特点呢? 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

(3)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样的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特点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4)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一、基本情况分析1.学生情况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多数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渐浓,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学习成绩在不断进步,但是由于一些学生数学基础太差,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没有显著改观,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

设法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教学的首要地位。

2.学习内容分析本期教学进程主要分为新课教学和总复习教学两大阶段。

新课教学共分四章。

第一章《反比例函数》、《相似》、《锐角三角函数》、《投影与视图》。

总复习是本期教学的一个重点。

通过系统的总复习使学生全面熟悉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娴熟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本学期就将开始进入专题总复习,将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本教学内容分成代数、几何两大部分,其中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六大版块即:“实数与统计”、“方程与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四边形”、“圆”是学业考试考中的重点内容。

在《课标》要求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课堂教学的目标。

在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题目,如探索开放性问题,阅读理解问题,以及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应用问题。

这些新题型在中考试题中也占有一定的位置,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如果想在综合题以及应用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中获得好成绩,那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能力。

因此在总复习阶段,必须牢牢抓住基础不放,对一些常见题解题中的通性通法须掌握。

学生解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审题不清,不能正确理解题意;(2)解题时自己画几何图形不会画或有偏差,从而给解题带来障碍;(3)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不够;(4)几何依然对部分同学是一个难点,主要是几何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较差。

(5)阅读理解能力偏差,见到字数比较多的解答题先产生畏惧心理。

(6)不能对知识灵活应用。

二、学习目标师生共同努力,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或基本达到《课标》的要求,注重基础训练,顾及多数人的水平和接受能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九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人教版)第一章:二次函数1.1 二次函数的定义与性质了解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x^2+bx+c(a≠0)掌握二次函数的顶点公式:顶点坐标为(-b/2a,c-b^2/4a)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特点: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与y轴的交点等1.2 二次函数图像的性质学习判断二次函数图像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位置掌握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个数的判断方法了解实际问题中二次函数的应用第二章:几何证明2.1 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学习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穷竭法等掌握几何证明的步骤:已知、求证、证明了解几何证明中的定理和公理2.2 三角形的不等式学习三角形的不等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掌握利用不等式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的方法第三章:概率与统计3.1 概率的基本概念了解随机事件的定义: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学习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古典概率、条件概率、独立事件的概率等3.2 统计方法学习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掌握描述数据的方法: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了解利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第四章:一元二次方程4.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与解法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等4.2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掌握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学习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判别式Δ的意义第五章:相似三角形5.1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5.2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掌握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学习相似三角形的证明:AA相似准则、角角相似准则等第六章:平行四边形与矩形6.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精品教案))(K12教育文档)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精品教案))(K12教育文档)

(完整word版)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精品教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word版)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精品教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word版)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精品教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教案九年级下册2012-2013学年度教师星火中学九年级(1)(2)班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五个一”课堂教学程序设计设计意图一、提出问题1,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一次函数的性质是如何研究的?(先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然后观察、分析、归纳得到一次函数的性质)2.我们能否类比研究一次函数性质方法来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呢?如果可以,应先研究什么?(可以用研究一次函数性质的方法来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应先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3.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二、范例例1、画二次函数y=x2的图象。

解:(1)列表:在x的取值范围内列出函数对应值表:x…-3-2-10123…y…9410149…(2)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用表里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3)连线:用光滑的曲线顺次连结各点,得到函数y=x2的图象,如图所示.为什么?让学生观察y=x2、y=2x2的图象,填空;当a〉0时,抛物线y=ax2开口______,在对称轴的左边,曲线自左向右______;在对称轴的右边,曲线自左向右______,______是抛物线上位置最低的点.图象的这些特点反映了函数的什么性质?先让学生观察下图,回答以下问题;(1)X A、X B大小关系如何?是否都小于0?(2)y A、y B大小关系如何?(3)X C、X D大小关系如何?是否都大于0?(4)y C、y D大小关系如何?(X A〈X B,且X A<0,X B<0;y A>y B;X C〈X D,且X C〉0,X D>0,y C<y D)其次,让学生填空。

九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理解并掌握电子版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2)能熟练运用电子版进行数学题目的解答和分析。

(3)能运用电子版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和研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电子版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运用电子版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运用电子版进行数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学习的习惯。

(3)培养团队协作和自主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电子版的初步使用1. 电子版的启动与退出2. 电子版的界面认识3. 电子版的文件操作第二章:电子版的编辑技巧1. 文字的输入与编辑2. 公式的输入与编辑3. 图片的插入与处理第三章:电子版的解题方法1. 运用电子版进行几何题目的解答2. 运用电子版进行代数题目的解答3. 运用电子版进行概率题目的解答第四章:电子版的探索与研究1. 运用电子版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2. 运用电子版进行数学问题的研究3. 运用电子版进行数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第五章:电子版的合作学习1. 运用电子版进行数学小组合作学习2. 运用电子版进行数学课题的研究3. 运用电子版进行数学成果的展示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电子版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2)运用电子版进行数学题目的解答和分析。

(3)运用电子版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和研究。

2. 教学难点:(1)电子版的深入运用和操作。

(2)运用电子版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3)运用电子版进行数学探索和研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法:通过设置具体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电子版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运用电子版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研究性学习法:引导学生运用电子版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和研究。

2. 教学手段:(1)电子版的操作演示。

九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人教版)教案章节:一、二次根式的乘除法【教学目标】1. 理解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运算法则。

2. 能够熟练地进行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运算。

【教学内容】1. 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同底数相乘,指数相加;异底数相乘,先转化为同底数,再按照同底数相乘法则计算。

2. 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同底数相除,指数相减;异底数相除,先转化为同底数,再按照同底数相除法则计算。

【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一次根式的乘除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一次根式的方法应用到二次根式中。

2. 讲解:讲解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和除法法则,通过例题进行解释和演示。

3.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二次根式的乘除法练习题,教师进行指导和讲解。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二次根式的乘除法法则。

【作业布置】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包括一些二次根式的乘除法题目。

教案章节:二、勾股定理【教学目标】1. 理解勾股定理的定义和意义。

2. 能够熟练运用勾股定理计算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教学内容】1. 勾股定理的定义: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 勾股定理的应用:根据勾股定理计算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其边长。

2. 讲解:讲解勾股定理的定义和意义,通过例题进行解释和演示。

3.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勾股定理的应用题,教师进行指导和讲解。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勾股定理的应用方法。

【作业布置】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包括一些勾股定理的应用题目。

教案章节:三、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目标】1. 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 能够熟练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具有相同形状但不同大小的三角形。

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两个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26.1 反比例函数26.1.1 反比例函数(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定义,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2.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过程与方法】1.用类比的思想方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及交流总结能力.2.经历探索具体问题中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体会建立函数模型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具体问题中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定义.2.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教学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2~P3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如果两个变量x、y满足xy=k(k为常数,k≠0),那么x、y就成为反比例关系.例如,速度v、时间t与路程s之间满足vt=s,如果路程s一定,那么速度v与时间t就成反比例关系.2.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我们就称y 是x 的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3.形如y =kx(k 是常数,k ≠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4.y =k x,y =kx -1,xy =k 是反比例函数的三种表现形式.其中k 是常数,k ≠0. 5.下列函数中,反比例函数有哪些?每一个反比例函数相应的k 值是多少? ①y =2x +1;②y =2x 2;③y =15x ;④y =-23x ;⑤xy =3;⑥2y =x ;⑦xy =-1.解:反比例函数有③④⑤⑦.③y =15x 中k =15;④y =-23x 中k =-23;⑤xy =3中k =3;⑦xy =-1中k =-1.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已知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当x =2时,y =6. (1)写出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 (2)求当x =4时y 的值.【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因为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所以设y =k x,再把x =2时,y =6代入上式就可求出常数k 的值.【解答】(1)设y =k x,因为当x =2时y =6, 则有6=k2,解得k =12.∴y =12x.(2)把x =4代入y =12x ,得y =124=3.【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一般步骤:①设出含有待定系数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形如y =kx(k 为常数,k ≠0);②将已知条件(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代入解析式,得到关于待定系数的方程;③解方程,求出待定系数;④写出解析式.【例2】已知函数y =(2m 2+m -1)x 2m 2+3m -3是反比例函数,求m 的值.【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在反比例函数y =kx -1中的隐含条件是x 的次数为-1,k ≠0.【解答】∵y =(2m 2+m -1)x 2m 2+3m -3是反比例函数,∴⎩⎪⎨⎪⎧2m 2+3m -3=-1,2m 2+m -1≠0,解得m =-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反比例函数也可以写成y =kx -1(k ≠0)的形式,注意x 的次数为-1,系数不等于0.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反比例函数y =(m +1)x -1中m 的取值范围是( B ) A .m ≠1 B .m ≠-1 C .m ≠±1D .全体实数2.当m =6时,y =3xm -7是反比例函数.3.某蓄水池的排水管每小时排水8 m 3,6 h 可将满池水全部排空. (1)蓄水池的容积为48 m 3;(2)若每小时排水用Q (m 3)表示,则排水时间t (h)与Q (m 3)的函数解析式为t =48Q.4.已知y 与3x 成反比例,且当x =1时,y =23.(1)写出y 与x 的函数解析式; (2)当x =13时,求y 的值;(3)当y =12时,求x 的值.解:(1)y =23x . (2)y =2. (3) x =43.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已知y =y 1+y 2,y 1与(x -1)成正比例,y 2与(x +1)成反比例,当x =0时,y =-3;当x =1时,y =-1.求:(1)y 关于x 的关系式; (2)当x =-12时,y 的值.【互动探索】根据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定义设出y 1、y 2的关系式,进而得到y 的关系式,把所给两组数据代入即可求出相应的比例系数,也就求得了所要求的关系式.【解答】 (1)∵y 1与(x -1)成正比例,y 2与(x +1)成反比例, ∴设y 1=k 1(x -1)(k 1≠0),y 2=k 2x +1(k 2≠0).∵y =y 1+y 2,∴y =k 1(x -1)+k 2x +1.∵当x =0时,y =-3;当x =1时,y =-1, ∴⎩⎪⎨⎪⎧-3=-k 1+k 2,-1=12k 2,解得k 1=1,k 2=-2,∴y =x -1-2x +1. (2)把x =-12代入(1)中函数关系式,得y =-11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根据题意设出y 1、y 2的函数关系式并用待定系数法求得函数关系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注意不同的函数关系要用不同的待定系数,如本题y 1的待定系数用k 1, y 2的待定系数用k 2.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反比例函数⎩⎪⎨⎪⎧定义三种常见形式:y =k x 、xy =k 、y =k-1其中k 为常数,k ≠0求解析式的方法:待定系数法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26.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第2课时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1.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y =kx的图象. 2.根据图象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y =k x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和发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特点和性质的过程,获得研究函数性质的经验. 2.通过函数图象探究函数性质,进一步体会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研究函数的性质的方法. 3.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归纳及动手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画图、观察、猜想、思考、交流等活动,获得研究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方法与经验,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性和创造性.2.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美,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特点和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 阅读】阅读教材P4~P6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 反馈】1.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列表、描点、连线.2.反比例函数y =k x(k 为常数,k ≠0)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3.反比例函数图象是双曲线.4.在反比例函数y =k x(k ≠0,k 为常数)中,(1)当k >0时,双曲线位于第一、三象限,在每一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2)当k <0时,双曲线位于第二、四象限,在每一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5.反比例函数y =-5x的图象大致是( D )6.已知反比例函数y =4-kx.(1)若函数的图象位于第一、三象限,则k <4; (2)若在每一象限内,y 随x 增大而增大,则k >4.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画出反比例函数y =6x 和y =12x的图象.【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描点法:列表→描点→连线 【解答】列表表示几组x 与y 的对应值:x … -6 -4 -3 -2 -1 1 2 3 4 6 … y =6x … -1 -1.5 -2 -3 -6 6 3 2 1.5 1 … y =12x…-2-3-4-6-12126432…描点连线:以表中各对应值为坐标,描出各点,并用平滑的曲线顺次连结这些点,就得到函数y =6x 和y =12x的图象.【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作反比例函数图象时要注意:(1)列表时:自变量的值可以选取一些互为相反数的值,这样既可简化计算,又便于对称描点;(2)列表描点时:要尽量多取一些数值,多描一些点,这样既可以方便连线,又可以准确地表达函数变化趋势;(3)连线时:一定要养成按自变量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用平滑的曲线连结,从中体会函数的增减性.【例2】若点(x 1,y 1),(x 2,y 2),(x 3,y 3)都是反比例函数y =-1x图象上的点,并且x 1<0<x 2<x 3,判断y 1、y 2、y 3的大小关系.【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要根据函数值的大小判断自变量的大小,需考虑函数的增减性.先画出函数图象,再描出已知点位置,最后判断y 1、y 2、y 3的大小关系.【解答】∵反比例函数y =-1x中k =-1<0,∴此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且在每一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如图. ∵x 1<0<x 2<x 3,∴点(x 1,y 1)在第四象限,(x 2,y 2)、(x 3,y 3)两点均在第二象限, ∴y 2<y 3<y 1.【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比较函数值或自变量的大小的方法:(1)看k 的符号,明确函数的增减情况;(2)看两点是否在同一个象限内;若不在同一个象限内,借助图象即可判断函数值或自变量的大小,若在同一个象限内,则比较两个横(纵)坐标的大小,根据函数的增减情况,得出函数值(自变量)的大小.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四个点中,在反比例函数y =-6x的图象上的是( A )A .(3,-2)B .(3,2)C .(2,3)D .(-2,-3)2.设x 为一切实数,在下列函数中,当x 减小时,y 的值总是增大的函数是( C ) A .y =-5x -1B .y =x2C .y =-2x +2D .y =4x3.对于反比例函数y =3x,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 .图象经过点(1,-3)B .图象在第二、四象限C .x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D .x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4.若反比例函数y =k x(k <0)的图象过点P (2,m ),Q (1,n ),则m 与n 的大小关系是:m >n .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若ab <0,则正比例函数y =ax 和反比例函数y =b x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大致图象可能是下图中的( )【互动探索】∵ab <0,∴a 、b 异号,分两种情况:(1)当a >0,b <0时,正比例函数y =ax 的图象过原点、第一、三象限,反比例函数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内,无此选项;(2)当a <0,b >0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过原点、第二、四象限,反比例函数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内,选项C 符合.【答案】C【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这类题既可以用分析法,也可以用排除法.用分析法时,根据题干逐一分析,得出不同条件下的结果,再与选项对比得出答案.用排除法时,每个选项逐一分析,看是否满足题干条件.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双曲线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2.反比例函数的性质:(1)当k >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减小;(2)当k <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增大.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3课时 反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的综合应用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并能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2.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y =k x(k ≠0)中比例系数k 的几何意义. 3.运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与其他函数或几何知识综合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反比例函数性质的应用,感受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与图象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魅力.2.经历观察、思考、分析、交流等学习过程,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及合作精神,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有关的综合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反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解决综合问题. 【教学难点】比例系数k 的几何意义. 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 阅读】阅读教材P7~P8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 反馈】1.填表分析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区别.函数 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y =kx (k ≠0)y =kx(k ≠0) 图象形状直线 双曲线 k >0位置第一、三象限第一、三象限增减性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k <0位置第二、四象限第二、四象限增减性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2.反比例函数y =x的图象经过点(2,5),若点(1,n )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则n 等于( A )A .10B .5C .2D .-63.下列各点在反比例函数y =-2x的图象上的是( B )A.⎝ ⎛⎭⎪⎫-43,-32B .⎝ ⎛⎭⎪⎫-43,32C.⎝ ⎛⎭⎪⎫34,43 D .⎝ ⎛⎭⎪⎫34,834.反比例函数y =k x的图象经过(2,-1),则k 的值为-2.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 (2,6).(1)这个函数的图象分布在哪些象限?y 随x 的增大如何变化? (2)点B (3,4)、C ⎝ ⎛⎭⎪⎫-212,-445和D (2,5)是否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1)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再判断该函数的性质;(2)若点满足所求函数的解析式,则点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否则不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解答】(1)解法1:见教材P7例3. 解法2:设这个反比例函数为y =k x, ∵图象过点A (2,6),∴6=k2,解得k =12. ∴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 =12x.∵k >0,∴这个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2)把点B 、C 、D 的坐标代入y =12x,可知点B 、C 的坐标满足函数关系式,点D 的坐标不满足函数关系式,故点B 、C 在函数y =12x的图象上,点D 不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一般用待定系数法. 【例2】如图是反比例函数y =m -5x的图象的一支,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图象的另一支在哪个象限?常数m 的取值范围是什么?(2)在这个函数图象的某一支上任取点A (x 1,y 1)和B (x 2,y 2),如果x 1>x 2,那么y 1和y 2有怎样的大小关系?【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1)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只有两种可能,分布在第一、三象限,或者在第二、四象限.(2)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解答.【解答】(1)∵这个函数的图象的一支在第一象限, ∴另一支必在第三象限.∵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m -5>0,解得m >5.(2)解法1(性质法):详细解答参考教材P7~P8例4. 解法2(图象法或数形结合法): ∵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如图,在图中描出符合条件的两个点, ∴由图象易知y 1<y 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在解决问题(2)时,用数形结合法能更快速准确地求出结果.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正比例函数y =6x 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 =6x的图象的交点位于( D )A .第一象限B .第二象限C .第三象限D .第一、三象限2.若反比例函数y =k x的图象经过点A (-1,-2),则当x >1时,函数值y 的取值范围是( D )A .y >1B .0<y <1C .y >2D .0<y <23.如图所示,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 是x 轴正半轴上的一个定点,点B 是双曲线y =3x(x >0)上的一个动点,当点B 的横坐标逐渐增大时,△OAB 的面积将会( C )A .逐渐增大B .不变C .逐渐减小D .先增大后减小4.如图所示,四边形OABC 是矩形,ADEF 是正方形,点A 、D 在x 轴的正半轴上,点C 在y 轴的正半轴上,点F 在AB 上,点B 、E 在反比例函数y =k x(x >0)的图象上,OA =1,OC =6,则正方形ADEF 的边长为2.5.如图所示,已知反比例函数y =mx的图象与一次函数y =ax +b 的图象相交于点A (1,4)和点B (n ,-2).(1)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当一次函数的值小于反比例函数的值时,直接写出x 的取值范围.解:(1)把点A (1,4)代入y =m x,得m =1×4=4,∴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 =4x.把点B (n ,-2)代入y =4x,得-2n =4,∴n =-2,∴点B 坐标为(-2,-2).把(1,4),(-2,-2)代入y =ax +b ,得⎩⎪⎨⎪⎧a +b =4,-2a +b =-2,解得⎩⎪⎨⎪⎧a =2,b =2,∴所求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 =2x +2.(2)x <-2或0<x <1.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所示,点A 在反比例函数y =k x的图象上,AC 垂直x 轴于点C ,且△AOC 的面积为2,求该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互动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解答】∵点A 在反比例函数y =k x的图象上, ∴x A ·y A =k ,∴S △AOC =12·k =2,∴k =4,∴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 =4x.【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过双曲线上任意一点与原点所连的线段与坐标轴和向坐标轴作垂线所围成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k |2.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反比例函数中系数k 的几何意义; 2.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 3.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问题. 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26.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和性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3.综合运用反比例函数知识与几何、方程、不等式、物理等跨学科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经历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研究和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体验数学建模的思想.2.经历“实际问题——建立模型——求解模型——拓展应用”的过程,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将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获得成功感.2.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中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运用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和性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和跨学科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建立反比例函数的数学模型.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 阅读】阅读教材P12~P15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 反馈】1.(1)反比例函数y =kx(k 为常数,k ≠0)的图象是双曲线;(2)当k >0,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减小;(3)当k <0,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增大;2.地下室的体积V 一定,那么底面积S 和深度h 的关系是反比例函数;表达式是S =V h . 3.运货物的路程s 一定,那么运货物的速度v 和时间t 是反比例函数;表达式是v =s t. 4.电学知识告诉我们,用电器的输出功率P 、两端的电压U 和电器的电阻R 有如下关系:PR =U 2.这个关系式还可以写成P =U 2R ,或R =U 2P.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 (一)反比例函数模型在生活中的应用【例1】市煤气公司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容积为104 m 3的圆柱形煤气储存室. (1)储存室的底面积S (单位:m 2)与其深度d (单位:m)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S 定为500 m 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掘进多深? (3)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掘进到地下15 m 时,碰上了坚硬的岩石.为了节约建设资金,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改为15 m ,相应的,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才能满足需要(保留两位小数)?【温馨提示】详细解答过程见教材P12例1.【例2】码头工人每天往一艘轮船上装载30吨货物,装载完毕恰好用了8天时间. (1)轮船到达目的地后开始卸货,平均速度v (单位:吨/天)与卸货天数t 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2)由于遇到紧急情况,要求船上的货物不超过5天卸货完毕,那么平均每天要卸载多少吨?【温馨提示】详细解答过程见教材P13例2.(二)反比例函数在物理中的应用【例3】小伟欲用撬棍撬动一块石头,已知阻力和阻力臂分别为1200 N和0.5 m.(1)动力F与动力臂l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当动力臂为1.5 m时,撬动石头至少需要多大的力?(2)若想使动力F不超过题(1)中所用力的一半,则动力臂l至少要加长多少?【温馨提示】详细解答过程见教材P14例3.【例4】一个电器的电阻是可调节的,其范围为110~220 Ω.已知电压为220 V,这个用电器的电路图如图所示.(1)功率P与电阻R有怎样的函数关系?(2)这个用电器功率的范围是多少?【温馨提示】详细解答过程见教材P15例4.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各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是反比例函数的是( C )A.小明完成100 m赛跑时,时间t(s)与他跑步的平均速度v(m/s)之间的关系B.菱形的面积为48 cm2,它的两条对角线的长为y(cm)与x(cm)的关系C.一个玻璃容器的体积为30 L时,所盛液体的质量m与所盛液体的体积V之间的关系D.压力为600 N时,压强p与受力面积S之间的关系2.一张正方形的纸片,剪去两个一样的小矩形得到一个“E”图案,如图所示,设小矩形的长、宽分别为x、y,剪去部分的面积为20,若2≤x≤10,记y=f(x),则y=f(x)的图象是( A )3.有一面积为60的梯形,其上底长是下底长的13,若下底长为x ,高为y ,则y 与x的函数关系是y =90x.4.实验表明,当导线的长度一定时,导线的电阻与它的横截面面积成反比例.一条长为100 km 的铝导线的电阻R (Ω)与它的横截面面积S (cm 2)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那么当S =5 cm 2时,R =295Ω.5.在某一电路中保持电压不变,电流I (A)与电阻R (Ω)将如何变化?若已知当电阻R =5 Ω时,电流I =2 A.(1)求I 与R 之间的关系式; (2)电阻是8 Ω时,电流是多少?(3)如果要求电流的最大值为10 A ,那么电阻R 的最小值是多少? 解:(1)由物理知识知U =IR . ∵R =5,I =2,∴U =5×2=10, ∴I 与R 之间的关系式为I =10R(R >0).(2)当R =8时,I =108=1.25,∴电流是1.25 A.(3)当I =10时,R =1010=1,∴电阻的最小值为1 Ω. 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5】如图所示,制作某种食品的同时需将原材料加热,设该材料温度为y ℃,从加热开始计算的时间为x 分钟.据了解,该材料在加热过程中温度y 与时间x 成一次函数关系,已知该材料在加热前的温度为4 ℃,加热一段时间使材料温度达到28 ℃时停止加热,停止加热后,材料温度逐渐下降,这时温度y 与时间x 成反比例函数关系.已知第12分钟时,材料温度是14 ℃.(1)分别求出该材料加热和停止加热过程中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写出x 的取值范围); (2)根据该食品制作要求,在材料温度不低于12 ℃的这段时间内,需要对该材料进行特殊处理,那么对该材料进行特殊处理的时间为多少分钟?【互动探索】 (1)材料加热时,温度y 与时间x 成一次函数关系;停止加热进行操作时,温度y 与时间x 成反比例函数关系,将题中数据代入即可求得两个函数的关系式;(2)把y =12分别代入两个函数关系式中,求出对应自变量的值,从而可得对该材料进行特殊处理所用的时间.【解答】 (1)设加热停止后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为y =k 1x(k 1≠0). ∵y =k 1x过(12,14), ∴k 1=12×14=168,则y =168x.当y =28时,28=168x,解得x =6.设加热过程中一次函数表达式为y =k 2x +b (k 2≠0). 由图象知y =k 2x +b 过点(0,4)与(6,28),∴⎩⎪⎨⎪⎧b =4,6k 2+b =28,解得⎩⎪⎨⎪⎧k 2=4,b =4,即一次函数的关系式为y =4x +4. ∴y =⎩⎪⎨⎪⎧4x +40≤x ≤6,168xx >6.(2)令12=4x +4,解得x =2. 令12=168x,解得x =14.∴对该材料进行特殊处理所用的时间为14-2=12(分钟).【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成反比例函数关系的两个变量,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首先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它们的关系式.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1)审题:弄清题意,分析问题中等量关系;(2)建模:根据等量关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反比例函数知识建立数学模型;(3)解模: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27.1 图形的相似第1课时相似图形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具体生活实例中认识相似图形,理解和掌握两个图形相似的概念.2.理解相似图形的特征,掌握相似图形的识别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图形,辨析相似图形,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识别生活中的相似图形,激发学生探究、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相似图形、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及特征.【教学难点】理解相似图形的特征,掌握识别相似图形的方法.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24~P25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把形状相同的图形图形叫做相似图形.两个图形相似,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是由另一个图形放大和缩小得到的.2. 下列各组图形:①两个平行四边形;②两个圆;③两个矩形;④有一个内角是8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⑤两个正六边形;⑥有一个内角是10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其中一定是相似图形的是②⑤⑥.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题】观察下列图形,哪些是相似图形?第一组:第二组:【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要找出图中的相似图形,只要仔细观察每个图形特征,通过图形变化后是否具备“形状相同”这一特征.【解答】第一组图,图1,2,5是相似图形.第二组相似图形分别是:(1)和(8);(2)和(6);(3)和(7).【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所谓“形状相同”,与图形的大小、位置无关,与摆放角度、摆放方向也无关.有些图形之间虽然只有很小的形状差异,但也不能认为是“形状相同”.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四个命题:①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相似;②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相似;③所有的正方形都相似;④所有的菱形都相似.其中正确的有( D )A.2个B.3个C.4个D.1个2.下列图形不是相似图形的是( C )A.同一张底片冲洗出来的两张大小不同的照片B.用放大镜将一个细小物体图案放大过程中原有图案和放大图案C.某人的侧身照片和正面照片。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

教学难点: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无特殊要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回忆一下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2.老师测试了百米赛跑,让学生思考时间与平均速度的关系。

问题提出:电流I、电阻R、电压U之间满足关系式U=IR,当U=220V时。

1)你能用含有R的代数式表示I吗?2)利用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R/ΩI/A20406080100留白:(供教师个性化设计)是否需要课件?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做一做1.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相邻的两条边长分别为xcm和ycm。

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为什么?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

2.某村有耕地346.2公顷,人数数量n逐年发生变化,那么该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m(公顷/人)是全村人口数n的函数吗?为什么?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而后大组发言。

3.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与y的一些值:xy2122231212113…1)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2)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

学生先独立练,而后再同桌交流,上讲台演示。

三、举例应用创新提高:例1.(补充)下列等式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1)y=2x2)y=-x33)xy=214)y=-53/(x+2)1.$y=\frac{y}{2x}$,将其改写为反比例函数的形式,即$y=k\frac{1}{x}$,其中$k=\frac{1}{2}$。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全册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全册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全册教学反思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二十六章 反比例函数26.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1课时)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二、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 难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电流I 、电阻R 、电压U 之间满足关系式U=IR ,当U =220V 时,(1)你能用含有R 的代数式表示I 吗? (2)利用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当R 越来越大时,I 怎样变化?当R 越来越小呢? (3)变量I 是R 的函数吗?为什么?概念:如果两个变量x,y 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0(≠=k k xky 为常数,的形式,那么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 不能为零。

(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1.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2cm ,相邻的两条边长分别为x cm 和y cm 。

那么变量y 是变量x 的函数吗?为什么?2.某村有耕地346.2公顷,人数数量n 逐年发生变化,那么该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m (公顷/人)是全村人口数n 的函数吗?为什么? (三)、举例应用、创新提高:例1.(补充)下列等式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3xy = (2)xy 2-= (3)xy =21 (4)25+=x y (5)31+=x y例2.(补充)当m 取什么值时,函数23)2(m x m y --=是反比例函数? (四)、随堂练习1.苹果每千克x 元,花10元钱可买y 千克的苹果,则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 系式为2.若函数28)3(m x m y -+=是反比例函数,则m 的取值是 (五)、小结:谈谈你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四、教学反思:26.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教学目标1、体会并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意义2、能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3、通过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分析,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

新人教版的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文完整版)

新人教版的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文完整版)

新人教版的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文完整版)1.简单不容易出错。

第四步,根据题目中已知数的精度进行近似计算,根据题目要求的精度确定答案并注明单位思维方法。

转化的思想贯穿了整章。

比如三角函数的定义可以实现棱和角的变换,三角函数与两个余角的关系可以实现正、余函数的相互变换。

另外,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可以实现不同名称的相互转换。

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这一章,从概念的推导到公式的推导以及直角三角形的求解和应用,都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

比如在解直角三角形的题时,我们往往先画图,让已知元素和未知元素更直观,有助于顺利解题。

函数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都是三角函数,都包含函数的思想,比如任何锐角及其正弦。

2、在中,米米米答缆车垂直上升了米说明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中考考查的重点,也是考查的热点要解决好这类问题是要合理地构造合适的直角三角形二是要熟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三是要有很好的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课时作业设计本章单元测试单元测试选择题在中则等于在中若,则等于如图,为测河两岸相对两电线杆间的距离,在距点米的处⊥测得,则之间的距离应为米米米米第题第题第题如果,那么锐角的度数是在中若,则的值为如图,为了测量河两岸两点的距离,在与垂直的方向上取点,测得那么等于如图中⊥,为垂足若则的值为已知直角三角形中角所对的直角边长是,则斜边的长是在中,那么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在中,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如图,为测楼房。

3、为米解在中,米,米答拉线下端点与杆底的距离约为米锐角三角函数全章教案锐角三角函数第课时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正切概念能较正确地用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熟记功角的三角函数,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

二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美的认识。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正弦,余弦,正切概念教学难点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表示正弦,余弦,正切教学程序探究活动课本引入问题,再结合特殊角的直角三角形探究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就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这就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这就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九年级数学(下)(配人教地区使用)(这就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本章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就是在已经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与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再一次进入函数范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内涵,并感受现实世界中存在各种函数,掌握如何应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反比例函数就是最基本的函数之一,就是学习后续各类函数的基础.本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反比例函数,教材中从几个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使学生逐步从对具体函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抽象的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性认识.第一节的内容就是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反比例函数y=k x(k为常数,k≠0)的图象分布在两个象限,当k>0时,图象分布在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减小)而减小(增大);当k<0时,图象分布在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第二节的内容就是如何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以及如何用反比例函数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一些现象.教学中要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注意做好与已学内容的衔接,还要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对比.本章的重点就是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图象就是直观地描述与研究函数的重要工具.教材中给出了大量的具体的反比例函数的例子,用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融会贯通.本章的难点就是对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与性质的理解与掌握,教学时在这方面要投入更多的精力.1.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2.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3.能灵活运用反比例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章教学约需4课时,具体分配如下:26.1反比例函数3课时26.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1课时26.1反比例函数26.1、1反比例函数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就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建模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 难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一、创设情境,讲授新课活动1、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 463 km ,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 )随该列车平均速度v(单位:km /h )的变化而变化;(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 000 m 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 随宽x 的变化而变化; (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平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积S(单位:平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解:(1)t =1463v ;(2)y =1000x; (3)S =1、68×104n、其中,v 就是自变量,t 就是v 的函数; x 就是自变量,y 就是x 的函数; n 就是自变量,S 就是n 的函数.上面的函数关系式,都具有y =kx的形式,其中k 就是非零常数.活动2、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2 000 m 3,注满游泳池所用的时间t 随注水速度v 的变化而变化; (2)某立方体的体积为1 000 cm 3,立方体的高h 随底面积S 的变化而变化. 解:(1)t =2 000v ; (2)h =1 000S、概念:如果两个变量x,y 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 =kx 的形式,那么y 就是x 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 不能为零.活动3、问题1:下列哪个等式中的y 就是x 的反比例函数?y =4x,yx=3,y =6x +1,xy =123、问题2:已知y 就是x 的反比例函数,当x =2时,y =6、写出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求当x =4时,y 的值.师生行为: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查瞧学生完成的情况,并给予及时引导.1.解:只有xy =123就是反比例函数.2.分析:因为y 就是x 的反比例函数,所以可设y =kx ,再把x =2与y =6代入上式就可求出常数k 的值.解:设y =kx ,因为x =2时,y =6,所以有6=k2,解得k =12, 因此y =12x ,把x =4代入y =12x ,得y =124=3、 二、例题讲解例1 下列等式中,哪些就是反比例函数?(1)y =x 3;(2)y =-2x ;(3)xy =21;(4)y =5x +2;(5)y =-32x ;(6)y =1x +3;(7)y =x -4、解:(2)(3)(5)就是反比例函数.例2 函数y =-1x +2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就是________.解:x ≠-2、例3 当m 取什么值时,函数y =(m -2)x3-m 2就是反比例函数?分析:反比例函数y =k x (k ≠0)的另一种表达式就是y =kx -1(k ≠0),这种写法中x 的次数就是-1,因此m 的取值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m -2≠0且3-m 2=-1,特别注意不要遗漏k ≠0这一条件,也要防止出现3-m 2=1的错误.解:由题意可知⎩⎪⎨⎪⎧m -2≠03-m 2=-1 解得m =-2、 三、巩固练习1.已知y 就是x 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x =3时,y =-8、 (1)写出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y =2时,求x 的值. 答案 (1)y =-24x(2)x =-12 四、课堂小结反比例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大家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背景知识,注意挖掘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逐步加深理解.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建立概念,摆脱其原型成为数学对象.反比例函数具有丰富的数学含义.通过举例、说理、讨论等活动用数学眼光审视某些实际现象.例题非常简单,在例题的处理上注重培养学生形成写出规范的解题步骤的能力,同时拓宽学生的思路.在题目的设计与教学设计上注重了由浅入深的梯度,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6.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第1课时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知识与技能1.会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2.结合图象分析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体会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函数的表示方法,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2.在动手作图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乐趣,养成勤于动手、乐于探索的习惯.重点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难点正确画出图象,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1.画出函数y =3x +1的图象.2.求函数y =3x +1的图象与x 轴、y 轴的交点的坐标.这个过程由学生独立思考、操作、交流、回答,教师可与学生讨论交流,提问学生. 问:什么叫做反比例函数?学生:如果两个变量x,y 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 =kx (k 为常数,且k ≠0)的形式,那么y 就是x 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 不能为零.让学生猜想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就是什么样的,让学生自己尝试作反比例函数y =6x ,y =4x ,y=-6x ,y =-4x的图象.二、例题讲解例1 画出反比例函数y =6x 与y =-6x的图象.反比例函数就是我们第一次遇到的非直线函数图象,而且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就是由断开的两支曲线组成的,我们从描出的点的变化趋势可以瞧出,切记不能用直线连接.师生共析:用平滑的曲线按自变量从小到大的顺序把描出的点连接起来,就可得到下图.问:观察画出的图象,思考y =6x 与y =-6x 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在学生思考、回答后指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就是双曲线,就是轴对称图形,各有两条对称轴,它们都不会经过原点)反比例函数y =kx 的图象就是由两支曲线组成的,当k >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当k <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例2 已知反比例函数y =(m -1)xm 2-3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求m 的值,并指出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变化情况.分析:此题要考虑两个方面,一就是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即y =kx -1(k ≠0)中自变量x 的指数就是-1,二就是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当图象位于第二、四象限时,k <0,则m -1<0,不要忽视这个条件.解:∵y =(m -1)xm 2-3就是反比例函数,∴m 2-3=-1,且m -1≠0、 又∵图象在第二、四象限,∴m -1<0、解得m =±2,且m <1,则m =-2、 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反比例函数y =kx 的图象,当k >0时,在每一个象限内,y 的值随x 值的增大而减小;当k <0时,在每一个象限内,y 的值随x 值的增大而增大.例3 如图,过反比例函数y =1x (x >0)的图象上任意两点A,B 分别作x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C,D,连接OA,OB,设△AOC 与△BOD 的面积分别就是S 1,S 2,比较它们的大小,可得( )A .S 1>S 2B .S 1=S 2C .S 1<S 2D .大小关系不能确定分析:从反比例函数y =kx (k ≠0)的图象上任一点P(x,y)分别向x 轴、y 轴作垂线段,与x 轴、y 轴所围成的矩形面积S =|xy|=|k|,由此可得S 1=S 2=12|k|,故选B 、三、巩固练习1.若函数y =(2m -1)x 与y =3-mx的图象交于第一、三象限,则m 的取值范围就是________.答案 12<m <32.反比例函数y =-2x ,当x =-2时,y =________;当x <-2时,y 的取值范围就是________;当-2<x <0时,y 的取值范围就是________.答案 1 y <1 y >1四、课堂小结师:您对本节知识有哪些认识?教师可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个反比例函数,然后由一个学生说出它的性质.在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认识程度.2.学生独立面对困难与克服困难的能力.“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就是反比例函数的教学重点,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运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对比.借助计算机的动态演示比较两函数的图象,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楚地瞧清两函数的区别,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两函数性质的理解.观察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获取函数相关性质的信息有较大空间,考查学生能否对信息做出灵敏反应,应用时,能否善于分析与决策,灵活运用知识有效地解决问题,关注并追踪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的持久变化.第2课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2)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2.能灵活运用函数图象与性质解决一些较综合的问题.过程与方法体会函数不同表示方法的相互转换,对函数进行认识上的整合,逐步提高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在动手作图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乐趣,养成勤于动手、乐于探索的习惯.重点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综合问题.难点学会从图象上分析、解决问题.一、复习导入首先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1.什么就是反比例函数?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就是什么?有什么性质?3.作函数图象的步骤:列表、描点、连线.4.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就是由两支曲线组成的(通常称为双曲线);(2)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3)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坐标轴不相交,它们都不过原点;(4)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就是中心对称图形,也就是轴对称图形.(5)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当k>0时,在每一个象限内,y的值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在每一个象限内,y 的值随x 的增大而增大.二、例题讲解例1 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2,6).(1)这个函数的图象分布在哪些象限?随自变量的增大如何变化?(2)点B(3,4),C(-212,-445)与D(2,5)就是否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解:(1)设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 =kx ,因为它经过点A,把点A 的坐标(2,6)代入函数解析式,得6=k2,解得k =12,即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 =12x、因为k>0,所以这个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2)把点B,C 与D 的坐标代入y =12x,可知点B 、点C 的坐标满足函数关系式,点D 的坐标不满足函数关系式,所以点B 、点C 在函数y =12x的图象上,点D 不在该函数的图象上. 例2 如图就是反比例函数y =m -5x的图象的一支.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图象的另一支在哪个象限?常数m 的取值范围就是什么?(2)在上图的图象上任取点A(a,b)与点B(a ′,b ′),如果a>a ′,那么b 与b ′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师生活动:让学生先观察图象,然后结合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完成此题.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时间与空间.解:(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分布只有两种可能,分布在第一、三象限或者分布在第二、四象限,这个函数的图象的一支在第一象限,则另一支必在第三象限.因此这个函数的图象分布在第一、三象限,所以m -5>0,解得m>5、(2)由函数的图象可知,在双曲线的一支上,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因为a>a ′,所以b <b ′、 三、巩固练习1.若直线y =kx +b 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则函数y =kbx 的图象在( )A .第一、三象限B .第二、四象限C .第三、四象限D .第一、二象限 答案 B2.已知点(-1,y 1),(2,y 2),(π,y 3)在双曲线y =-k 2+1x 上,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就是( )A .y 1>y 2>y 3B .y 1>y 3>y 2C .y 2>y 1>y 3D .y 3>y 1>y 2答案 B四、课堂小结1.进一步掌握了反比例函数的作图方法.2.学会了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本节课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探究意识及其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有了不同的发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成功地实施了诱思探究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根据其对称性列表、描点、连线,作图就会画得又快又美观,注意控制时间,充分理解教学意图,敢于放手.26.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知识与技能1.能灵活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会用反比例函数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用函数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会用反比例函数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写出函数解析式.一、复习导入,教授新课问题:市煤气公司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容积为104 m 3的圆柱形煤气储存室.(1)储存室的底面积S(单位:m 2)与其深度d(单位:m )有怎样的函数关系?(2)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S 定为500 m 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多深?(3)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挖进到地下15 m 时,碰上了坚硬的岩石,为了节约建设资金,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改为15 m ,相应的,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才能满足需要?(保留两位小数)我们知道圆柱的容积就是底面积×高,而现在容积一定为104 m 3,所以S ·d =104、变形就可得到底面积S 与其深度d 的函数关系式,即S =104d ,所以储存室的底面积S 就是其深度d 的反比例函数.根据函数S =104d ,我们知道给出一个d 的值就有唯一的S 的值与它相对应,反过来,知道S的一个值,也可求出d 的值.根据S =104d ,得500=104d ,解得d =20,即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20米.根据S =104d,把d =15代入此式,得S =10415≈666、67(m 2).当储存室的深为15 m 时,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666、 67 m 2才能满足需要. 二、例题讲解例1 码头工人每天往一艘轮船上装载30吨货物,装载完毕恰好用了8天时间.(1)轮船到达目的地后开始卸货,平均卸货速度v(单位:吨/天)与卸货天数t 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2)由于遇到紧急情况,要求船上的货物不超过5天卸载完毕,那么平均每天至少要卸载多少吨?解:(1)设轮船上的货物总量为k 吨,根据已知条件得k =30×8=240,所以v 关于t 的函数解析式为v =240t、 (2)把t =5代入v =240t,得v =2405=48(吨). 从结果可以瞧出,如果全部货物恰好用5天卸载完,那么平均每天卸载48吨.对于函数v =240t,当t>0时,t 越小,v 越大.这样若货物不超过5天卸载完,则平均每天至少要卸载48吨. 例2 小伟欲用撬棍撬动一块大石头,已知阻力与阻力臂分别为1 200 N 与0、5 m 、 (1)动力F 与动力臂l 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当动力臂为1、5 m 时,撬动石头至少需要多大的力?(2)若想使动力F 不超过题(1)中所用力的一半,则动力臂l 至少要加长多少? 解:(1)根据“杠杆原理”,得Fl =1 200×0、5,所以F 关于l 的函数解析式为F =600l、 当l =1、5 m 时,F =6001、5=400(N ). 对于函数F =600l ,当l =1、5 m 时,F =400 N ,此时杠杆平衡,因此,撬动石头至少需要400 N的力.(2)对于函数F =600l,F 随l 的增大而减小.因此,只要求出F =200 N 时对应的l 的值,就能确定动力臂l 至少应加长的量.当F =400×12=200时,由200=600l得l =600200=3(m ), 3-1、5=1、5(m ).对于函数F =600l ,当l>0时,l 越大,F 越小.因此,若想用力不超过400 N 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加长1、5 m 、例3 一个用电器的电阻就是可调节的,其范围为110 Ω~220 Ω、已知电压为220 V ,这个用电器的电路图如图所示.(1)功率P 与电阻R 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这个用电器功率的范围就是多少? 解:(1)根据电学知识,当U =220时,得P =2202R、 ①(2)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可知,电阻越大,功率越小.把电阻的最小值R =110代入①式,得到功率的最大值P =2202110=440(W );把电阻的最大值R =220代入①式,得到功率的最小值P =2202220=220(W ).因此用电器功率的范围为220W ~440W 、 三、巩固练习1.京沈高速公路全长658 km ,汽车沿京沈高速公路从沈阳驶往北京,则汽车行完全程所需的时间t(h )与行驶的平均速度v(km /h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_.答案 t =658v2.一定质量的氧气,它的密度ρ(kg /m 3)就是它的体积V(m 3)的反比例函数.当V =10 m 3时,ρ=1、43 kg /m 3、(1)求ρ与V 的函数关系式;(2)求当V =2 m 3时氧气的密度ρ、答案 (1)ρ=mV ,当V =10 m 3时,ρ=1、43 kg /m 3,所以m =ρV =10×1、4=14、3,所以ρ=14、3v ;(2)当V =2 m 3时,ρ=14、32=7、15(kg /m 3).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就是用函数的观点处理实际问题,并且就是蕴含着体积、面积这样的实际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分析实际情境,建立函数模型,并进一步明确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置于已有的知识背景之中,抽象出数学模型,逐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时,应充分利用函数的图象帮助分析问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本节体现了反比例函数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的数学模型的思想.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实际问题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体验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拓展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参与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第二十七章相似本章主要学习图形的相似.首先,教材中从生活实例入手,得到相似图形的概念,进一步得到相似多边形,研究了相似多边形的定义与有关性质,为研究相似三角形做了铺垫.其次,从相似多边形引入相似三角形,反映了知识间的一种联系,同时也揭示了相似三角形所要研究的本质就就是两个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应突出一种对应关系,即找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与对应角,关键就是先找到其对应顶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判定定理就是否能正确地运用也就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教材中首先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探索与归纳,然后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通过计算给出证明,并推导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周长的比、面积的比与相似比的关系.最后,教材中介绍了图形的位似.位似的两个图形具有一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这种关系就是通过位似中心来联系的,位似中心的位置决定了两个位似图形的位置,其关键就是抓住对应点的连线都经过位似中心;而相似图形只研究它们的形状与大小,与这两个图形的位置无关.本节的位似只要求学生理解位似图形,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1.能够判断线段就是否成比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几个性质以及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2.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探索相似图形的性质,知道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3.了解两个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周长的比、面积的比与相似比的关系.4.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5.通过典型实例观察并认识现实生活中物体的相似,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本章教学约需1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27.1图形的相似2课时27.2相似三角形7课时27.3位似2课时27.1图形的相似第1课时图形的相似(1)知识与技能从生活中形状相同的图形的实例中认识成比例的线段,理解成比例线段的概念.过程与方法在成比例线段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运用“观察—比较—猜想”的方法分析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成比例线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与她人交流、合作的意识.重点认识成比例的线段.难点理解成比例线段的概念.一、问题引入活动1、观察图片,体会形状相同的图形.(多媒体出示)师:同学们,请观察下列几幅图片,您能发现什么?您能对观察到的图片特点进行归纳不?生:这些图形的形状相同,而大小不同. 二、新课教授活动2、思考:如图就是人们从平面镜及哈哈镜里瞧到的不同镜像,它们的形状相同不?生:形状不同.师:我们把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图形叫做相似图形.形状相同而大小不同的两个平面图形,较大的图形可以瞧成就是由较小的图形“放大”得到的,较小的图形可以瞧成就是由较大的图形“缩小”得到的.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图形上的相应线段也被“放大”或“缩小”,因此,对于形状相同而大小不同的两个图形,我们可以用相应线段长度的比来描述它们的大小关系.如果选用同一个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段AB,CD 的长度分别就是m,n,那么这两条线段的比就就是它们长度的比,即AB ∶CD =m ∶n 或写成AB CD =mn 、其中,线段AB 、CD 分别叫做这个线段比的前项与后项.如果把m n 表示成比值k,那么ABCD =k 或AB =k ·CD,两条线段的比实际上就就是两个数的比.活动3、如果把老师手中的教鞭与铅笔分别瞧成就是两条线段AB 与CD,那么这两条线段的长度比就是多少?师生活动.1.两条线段的比,就就是两条线段长度的比.2.成比例线段:对于四条线段a,b,c,d,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比与另外两条线段的比相等,如ab =cd(即ad =bc),我们就说这四条线段就是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注意:(1)两条线段的比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没有关系,但在计算时要注意统一单位; (2)线段的比就是一个没有单位的正数;(3)四条线段a,b,c,d 成比例,记作:a b =cd 或a ∶b =c ∶d;(4)若四条线段满足a b =cd,则有ad =bc;(5)如果ad =bc(a,b,c,d 都不等于0),那么a b =cd、三、例题讲解例1 如图,下面右边的四个图形中,与左边的图形形状相同的就是( )解:C例2 一张桌面长a =1、25 m ,宽b =0、75 m ,那么长与宽的比就是多少? (1)如果a =125 cm ,b =75 cm ,那么长与宽的比就是多少? (2)如果a =1 250 mm ,b =750 mm ,那么长与宽的比就是多少? 解:a b =53小结:上面分别采用m ,cm ,mm 三种不同的长度单位,求得的ab 的值就是相等的,所以说,两条线段的比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无关,但求比时两条线段的长度单位必须一致.四、课堂小结1.图形相似的定义:形状相同的图形叫做相似图形.2.成比例线段:对于四条线段a,b,c,d,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比与另外两条线段的比相等,如ab =cd(即ad =bc),我们就说这四条线段就是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从生活中形状相同的图形的实例中认识相似图形以及成比例的线段,理解成比例线段的概念.在相似图形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运用“观察——比较——猜想”的方法分析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让学生经历实验操作、探究发现、证明论证获得知识.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点拨,不足处进行补充.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大胆验证,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第2课时 图形的相似(2)知识与技能知道相似图形的两个特征: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掌握判断两个多边形就是否相似的方法——“如果两个多边形满足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生活中的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中培养学生与她人交流、合作的意识与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