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科学观察教案04
1.3《科学观察》优秀教案
第一章第3节《科学观察》教学设计【内容来源】七年级(2012年版)上册第一章【主题】科学观察【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科学观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有计划的细致观察是观察的基础;(2)知道要排除环境对科学观察的影响,消除感官的错觉;(3)知道通过仪器来扩展观察力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4)了解科学家是怎样通过观察与实验进行科学研究的。
2、过程与方法:(1)了解实验的方法,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技巧;(2)学会记录和整理简单的观察结果;(3)在实验过程中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观察的过程中培养认真细致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简单实验现象的观察方法和准确记录及描述。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正确观察、准确的记录和描述。
三、教学准备印泥、生鸡蛋、烧杯、食盐、玻璃棒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游戏:火眼金睛。
通过“你能找到几张人脸?”和“找不同”的游戏使学生运用自身的观察能力。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学实验的仪器及其操作,我们都知道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础,而观察是主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今天我们就将学习新课内容《科学观察》。
2、用心观察(1)X射线的发现: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偶尔发现放在阴极射线管附近用黑纸包裹得很严实的照相底片发生了严重的感光现象,于是想到可能有种神秘的光穿过了黑纸。
通过进一步仔细的观察和研究,他发现了伦琴射线(X 射线)。
(2)活动:观察指纹①先仔细观察自己的十个手指的指纹,看看不同手指的纹路是否相同?②再用放大镜观察一个手指的指纹,与肉眼直接观察相比较,用放大镜观察到的指纹大小与清晰程度有什么变化?③将自己右手食指的指纹用印泥清晰地印在白纸上,并将其与其他同学的指纹比较,你发现了?④从这个活动中可得出的结论?(3)过渡:更多情况下,科学观察是通过精密计划或研究后进行的。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3观察叶 教科版
观察叶【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7页—10页。
【教学目标】1.了解叶具有自己的特征,它也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也会死亡。
2.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重点】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感受叶也是有生命的,了解叶的生长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画纸、。
【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学生主持)。
【教学过程】一、智导—尝试了解播放关于“叶”的视频师:同学们,每一种植物都长着自己独特的叶,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观察不同种植物上的叶。
二、研学你见过哪些叶子呢?它们都有什么特点?1.叶子的特点出示栎树叶、紫苏叶、杨树叶、柳树叶、芭蕉叶、雪松叶、枫树叶、银杏叶的图片课件,观察这些树叶长什么样子?栎树叶:多个叶片合成,嫩绿色,细长的;杨树叶:墨绿色,像心形而且周围有锯齿,叶柄较长叶脉比较显眼;柳树叶:嫩绿色,身子细又长是披针形;芭蕉叶:叶面鲜绿色、有关泽、长圆形,比较厚,叶柄粗壮而且很长;雪松叶:像细细的针一样,尖尖的,长得很密集是针形;紫苏叶:香香的,可以拿来吃;枫树叶:像手掌;银杏叶:像一把扇子。
2.了解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叶子都是由叶柄、叶片、叶脉组成,但颜色、大小、形状、味道、厚薄、软硬各不相同。
3.玩“猜叶子”游戏如:这个叶的形状是像细细的针一样,尖尖的,长得很密集,这是什么叶呢?(生:雪松叶)小段总结,我们能猜对叶子,是因为不同的叶的形状和其它许多方面是不同的。
4.做课间操(一个学生主持领操)5.出示同一根植物枝条上的嫩叶和老叶课件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叶。
(因为叶的颜色、大小不同)生:是两种不同植物的叶师:其实是同一棵植物的叶,是从同一棵树上摘下来的。
你们有发现什么问题吗?能不能告诉老师呢?生:有的叶子是黄色,小小的;有的是绿色,叶子比较;还有的叶子暗黄有洞洞,烂掉了····师:同学们都能很认真的观察,这节课都表现的棒棒的。
幼儿科学观察教案
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
情感目标
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02 教学内容
观察对象的选择
植物
选择常见的植物,如花 草、树木等,让幼儿了 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特
点。
动物
选择常见的动物,如昆 虫、鸟类等,让幼儿了 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
幼儿科学观察教案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5
contents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过程 • 教学评价 • 教学反思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植生长的基本 过程和条件。
掌握观察和记录的方 法。
认识常见的植物及其 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和语言表达能力。
观察结果的记录
指导幼儿用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 察结果,培养其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在记录过程中,注意引导幼儿关注细 节和特征,培养其观察的敏锐性和准 确性。
鼓励幼儿在记录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 创造力,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观察对 象的理解和感受。
03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激发兴趣
通过提问、故事或游戏等方式, 引起幼儿对观察对象的好奇心和 兴趣。
点。
自然现象
选择常见的自然现象, 如日出、日落、云彩等 ,让幼儿了解自然界的
神奇和美丽。
科学实验
选择适合幼儿年龄段的 简单实验,让幼儿了解
科学原理和现象。
观察方法的确定
01
02
03
04
直接观察
让幼儿直接用眼睛观察对象, 感受其特点和变化。
七年级上册科学《科学观察》教案、教学设计
(二)教学难点
1.观察的严谨性和客观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容易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需引导他们摒弃偏见,尊重事实。
2.观察方法的灵活运用:学生需要在实践中学会根据观察对象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效果。
3.观察报告的撰写:学生需学会如何将观察结果进行整理、归纳,并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5.拓展延伸: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设计课后观察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外继续锻炼观察力。
具体教学措施: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有趣的观察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知传授:
a.讲解科学观察的定义、目的和意义,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要性。
b.介绍观察方法、技巧,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
七年级上册科学《科学观察》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科学观察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2.学会使用观察工具,如放大镜、显微镜等,进行物体的观察与描述。
3.能够运用观察方法,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和生物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判断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发现问题的兴趣。
2.引导学生尊重事实,养成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摒弃迷信和偏见。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
4.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环境的情感,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有趣的科学观察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实践操作: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3观察叶教科版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明白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科学探究目标: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看叶的外部形状特点,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通过观看、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能在好奇心促使下,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爱好。
情愿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看叶的外部形状特点。
难点:了解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教学预备:PPT(叶子先生、不同的叶)实物:校园周边常见的叶(大小、形状、颜色)教学过程:导入(3min)昨天老师接到了一封专门的来信,信来自一位叶子先生,接下来我们先一起认识一下叶子先生,好吗?(好)这确实是我们的叶子先生了,小朋友们,你们说叶子先生长得漂亮吗?(漂亮)叶子先生:各位同学,你们好,听说你们专门有聪慧,想请你们帮帮我,好吗?(好)叶子先生:我出远门专门久,现在回来发觉都市变化专门大,我找不到家了,你们能帮我一起找找家吗?(能够)引导-观看叶的外形特点(12min)聪慧的小朋友,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找呢?[2min](引导:叶子先生的家是什么模样?叶子先生是由什么组成的?)叶子先生:我是由专门多不同的树叶组成的,我想我的家应该有专门多大树,找到这些大树就找到我的家了。
师:小朋友们?哪里有专门多大树呀?(森林、公园、校园)大伙儿真棒,那我们和叶子先生一起动身吧!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了一片树林(银杏树),那个地点也有专门多漂亮的树叶,小朋友们,那个地点会是叶子先生的家吗?[3min]师:那个地点有一片叶子,大伙儿认真看看,和叶子先生身上的一样吗?师:哪里不一样?(长得不一样、颜色不一样、大小不同)师:那个叶子长得像什么呢?(扇子、半圆.....)师:看来那个地点确实不是叶子先生的家,那我们连续往前走好吗?师:大伙儿快看这片树林好漂亮呀!(槭树林)那个地点的树叶是什么颜色呢?(红色)大伙儿真棒[3min]师:那个地点会是叶子先生的家吗?我们找一片叶子来看看叶子先生:这看起来和我头上的叶子、手上的叶子长得差不多师:聪慧的小朋友,你有什么发觉吗?(形状不同,槭树叶更尖,叶片是分开的,像张开的手掌,叶子先生的头和手上的叶子像并拢的手掌)看来,那个地点还不是叶子先生的家,我想我们还要再找找了,别灰心我们一定能找到。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3观察叶 教科版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教学目的】迷信知识: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不同植物的叶的外形不同。
2、植物的叶普通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是有生命的,同一棵植物的叶在颜色、大小等方面也是不同的。
迷信探求:1、在教员指点下,能应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状特征,并用复杂的言语停止描画。
2、经过观察比拟各种各样的叶,看法到不同植物的叶的不同之处。
迷信态度:1、能在猎奇心驱使下,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求兴味。
2、情愿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
迷信、技术、社会与环境:看法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过观察叶,了解不同植物的叶在外形、颜色、大小等都不同。
教学难点:画一片完整的叶,完整描画一片叶的特点。
【器材预备】教员:PPT课件,银杏叶、紫荆叶、柳树叶、松树叶、樟树叶、鹅掌楸、芭蕉叶学习单、奖励卡、教鞭等。
先生:每组1种叶片〔紫荆叶、柳树叶、松树叶、樟树叶、鹅掌楸〕、学习单等。
【教学进程】一、看法植物,出示课题1、师:教员明天带大家看法一种新的植物,〔课件出示银杏树图片〕,这种新的植物叫银杏〔先生说〕,〔课件出示带拼音的银杏词语〕,大家一同叫一下它的名字〔先生念〕。
2、师:秋天到了,树叶落上去了,教员在地上捡起了一片树叶〔课件出示这片银杏叶缩小〕,这是什么叶子呀?〔把银杏叶粘贴在黑板上〕〔预设:银杏叶〕3、问:你能不能用眼睛、小手和鼻子来观察一下这片银杏叶?〔逐一板书眼睛、小手和鼻子的简图〕,〔预设:能〕4、提问:你用眼睛看一看〔手拿银杏叶给一先生看〕,你看到的银杏叶是怎样样的?〔预设:银杏叶是黄颜色的〕评价:你描画的是银杏叶的颜色,你的小眼睛真亮,教员要奖励你们小组一片银杏叶。
5、师:除了颜色,你还看到了什么〔你看到它的外形像什么?〕〔预设:它的外形像一把扇子。
〕评价:噢,它的外形像一把扇子,你描画了银杏叶的外形,你真了不起,教员要奖励你们小组一片银杏叶。
2019-2020学年七年级科学上册《1.3-科学观察》教案-浙教版
2019-2020学年七年级科学上册《1.3 科学观察》教案浙教版教学目的:①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②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知识罗列:一、用心观察,我们先来观察一下我们的指纹1.先仔细观察自己的十个手指的指纹,看看不同手指的纹路是否相同?不同手指的指纹可能不同。
2.再用放大镜观察一个手指的指纹,通过放大镜观察到的指纹大小有什么变化?通过放大镜观察到的指纹变大。
3.选择个其中的一个手指(如中指),用红色印泥将那个手指的指纹清晰地印在白纸上,并将自己的指纹与同桌的指纹印相比较是否相同?不同的人的指纹不同。
用指纹确定身份,超市保管钱物的箱子,还可以利用指纹破案等。
二、拓展观察力,我们利用感观观察事物是有局限性的,甚至有时会产生错觉。
因此,在实验室中,我们经常要用到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科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工具。
试管架:放置试管等的仪器。
试管:少量物质反应时用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等。
酒精灯:使物质加热的工具。
药匙:取少量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的工具。
停表:测量时间的仪器。
天平和砝码: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的仪器。
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电压的仪器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天文望远镜用于观测遥远的星体。
强调:各种工具和仪器是为了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的,但是每一工具和仪器都有自己的使用规则和注意事项,因此,同学们在使用时一定要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测量仪器的精度和准确度都在不断地提高。
三、观察结果的记录和整理观察记录的方法常见的有文字描述、表格记录和图形记录等方法。
观察鸡蛋沉浮的实验实验步骤:1.将鸡蛋放入清水中,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2.向清水中加入食盐,并用玻璃棒搅拌加速食盐的溶解;实验现象1、将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里,鸡蛋便会______深入水底_______2、在烧杯里放入较多的食盐,搅拌后食盐开始溶解,鸡蛋会慢慢上浮,最后浮在水面为什么加入一定量食盐后鸡蛋会上浮?盐水有浮力,水有浮力吗?为什么木头能浮在水面上,而鸡蛋则不能呢?最后说明原因,盐水的浮力比水大思考:生鸡蛋浸入白醋里,会观察到什么现象课后练习:1、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3《水结冰了》教案与反思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3《水结冰了》教案与反思一. 教材分析《水结冰了》这一课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单元第三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凝固现象,掌握水变成冰的过程以及冰的性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是,对于水的凝固现象和冰的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和总结水的凝固过程和冰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凝固现象,掌握水变成冰的过程以及冰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发现和总结水的凝固过程和冰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探究精神,学会合作交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凝固现象,掌握水变成冰的过程以及冰的性质。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发现和总结水的凝固过程和冰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水的凝固过程和冰的性质。
2.实验法: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水的凝固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
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物质准备:教师需要准备足够的水、冰、容器等实验器材。
2.场地准备:教师需要准备一个宽敞的实验场地,以便学生进行实验和活动。
3.教学课件: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以便进行教学演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水的凝固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水的凝固过程和冰的性质,让学生对水的凝固现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1.3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科版
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学校
课名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师
学科(版本)
教科版
章节
第一单元第三节
学时
1
年级
五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2017年2月刚印发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学习做了详细要求:1、要求本阶段的学生要初步了解植物、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2、能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3、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记录数据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4、能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4、小组汇报研究计划。
5、认真倾听其他组的同学汇报。
6、讨论记录数据的方法。
兴趣是探究最好的动力。本环节,让学生自主选择想研究的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研究兴趣。
实验记录单设计时细分到每一天,为了提醒学生要持续观察。
10分钟
四、展示实验:绿豆芽对水的需求
(一)绿豆芽对水的需求实验
1、播放视频:在干燥的蒸发皿铺上几层吸水纸,将五粒刚长出根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纸上,每天早晚在吸水纸的一端滴几滴水。
之后提出问题:这五粒种子的生长环境有什么不同?
2、课件出示这五粒种子三天之后的图片。
3、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粒种子根的生长情况。
4、分析学生的观察所得,从干燥端到湿润端,绿豆种子的长势越来越好,根都朝向湿润端生长。
提出问题:改变了环境对种子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呢?
发现绿豆种子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的时候,绿豆种子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科学观察教案
科学观察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科学观察的定义和重要性。
2.掌握不同类型的科学观察方法。
3.培养科学观察的态度和技巧。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器材、图片或视频资料、小组活动工具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本等。
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教师手持显微镜走向讲台,呈现一个昆虫标本,并进行观察)教师:同学们,大家看到我手上的是什么? 这是一个昆虫标本。
我们曾经观察过各种生物,但你知道我们是如何进行科学观察的吗?Step 2 讲解科学观察的定义和重要性教师:科学观察是指通过使用人的感官和仪器设备,对客观现象进行有系统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记录与描述的过程。
科学观察在科学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事物的本质、发现规律和解决问题。
Step 3 分类与讲解科学观察方法教师:根据观察的对象和方式,科学观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法:1.直接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来观察事物,包括肉眼观察、听觉观察、嗅觉观察等。
2.间接观察法:利用工具和设备来观察事物,如显微镜、望远镜、计时器等。
3.实验观察法:通过设计实验来观察事物,可以对事物进行定量观察,得到更精确的数据。
4.调查观察法:通过收集数据、访谈调查等方式,对事物进行观察并总结规律。
Step 4 培养科学观察的态度和技巧教师:好的科学观察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技巧,下面我们来讲一讲。
1.客观公正:观察者应当保持客观的态度,不带有主观的偏见。
2.细致入微:观察者应当仔细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并记录下来。
3.时刻记录:观察者应当随时记录观察到的内容,以免遗漏重要信息。
4.多角度观察:观察者应当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以得到更全面的结论。
5.科学解释:观察者应当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尝试进行科学解释和推理。
Step 5 小组活动(学生分为小组进行科学观察活动)教师:现在,同学们请结成小组,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利用科学观察方法进行观察和记录。
2021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1.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教案
1.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教学目标1.知道我们身边有许多微小的物体,这些物体用人的肉眼都看不清,但是可以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进行观察。
2.分别使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对比观察昆虫的触角、翅膀、足或者其他的某一个部分,体会放大镜或显微镜的放大作用。
3.使用简易显微镜观察周围物体的微小结构,进一步体会显微镜的巨大作用。
4.了解人类历史上受昆虫启发的发明创造,进一步体会显微镜的发明在人类科学发展中产生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1.分别使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对比观察昆虫的触角、翅膀、足或者其他的某些部分,体会放大镜和显微镜的观察效果。
2.使用显微镜观察周围物体的微小结构,进一步体会显微镜的巨大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体会显微镜和放大镜的巨大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放大镜、显微镜、手持式简易显微镜、学生活动手册、昆虫、树叶等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显微镜的组成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使用显微镜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了解显微镜的作用。
2.板书课题1.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二、探索教师引导:我们周围有许多微小的物体,如有些昆虫非常非常小,有些昆虫的身体器官用人的肉眼都无法看清楚。
那么在放大镜和显微镜之下,这些微小昆虫的身体又是怎样的呢?活动一: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对比观察昆虫的触角、翅膀、足或其他的某一个部分1.学习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出示课本第6页的5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及步骤。
教师示范使用显微镜并详细讲解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及步骤。
学生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师巡视,相机纠正不正确的使用方法。
2.出示蝴蝶的标本,提出要求: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分别对比观察蝴蝶的触角、翅膀、足,把我们观察到的画成图并用文字标注出来。
3.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比较活动。
因为时间关系一个小组选择观察蝴蝶的一个器官。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观察情况,并相机加以指导。
科学观察类教案
科学观察类教案教案内容:目标:通过科学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提高他们对科学实验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即科学观察。
可以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或者展示一些实验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示范:进行一个简单的示范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和现象。
注意引导学生注重细节,比如时间、颜色、形状等方面的变化。
3. 实践: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践,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验进行观察和记录。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 讨论和总结: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发现规律和现象,并帮助他们归纳出科学原理。
5. 拓展:对于学生观察中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入的问题,并提供更多的实验材料和资源,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6. 结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并鼓励学生继续进行科学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教学资源:- 实验材料(根据课题准备相应的实验材料)- 小组分组表- 观察记录表- 讨论和总结的板书- 拓展问题- 图书馆或者网络上的相关科学书籍和资料评估方式:- 观察记录表的评估:根据学生的观察记录表,评估其观察和记录的准确性和详细程度。
- 讨论和总结的评估:根据学生在讨论和总结环节的表现,评估其对观察结果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 实践的评估:根据学生在实践环节的积极程度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评估其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科学观察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提高对科学实验的理解和认识。
实践环节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
同时,评估方式也应该多样化,综合考察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在教学结束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以便更好地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3 观察叶-教科版(2017)
观察叶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二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2、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三科学态度目标
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
难点:了解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三、教学准备:
PPT(不同的叶)手机实物:校园周边常见的叶(大小、形状、颜色)。
1.3《观察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开展植物艺术创作: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利用植物元素进行艺术创作,如植物拼贴画、植物编织等,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思维。
教学反思与改进
首先,在课前自主探索环节,虽然我提前发布了预习资料和问题,但部分学生在完成预习时仍显得有些迷茫。这说明我在设计预习任务和问题方面还需要更加精准,以确保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自主学习。
-请学生撰写一篇观察报告,记录自己在校园内观察到的植物,描述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环境等。
-请学生设计一个植物保护计划,提出如何在校园内保护植物,提高植物的生存质量和生长状况。
-请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如何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观察植物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作业反馈:
-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关注学生对植物分类、观察方法、植物生长过程等方面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校园植物大观园》:介绍校园内各种植物的特点、生长习性和生态价值,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校园植物。
-《植物的生长奥秘》:阐述植物生长的生物学原理,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科学内涵。
-《绿色校园》:强调校园植物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组织校园植物调查活动: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校园内的植物进行调查,记录植物的名称、特点、生长环境等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开展植物种植实验:学生在家庭或学校植物园内种植植物,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长需求和生长特点。
1.3《第3节 科学观察》教案2
《第3节科学观察》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科学观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有计划的细致观察是观察的基础。
2.知道要排除环境对科学观察的影响,消除感官的错觉。
3.知道通过仪器来扩展观察力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4.了解科学家是怎样通过观察与试验进行科学研究的。
教学重点1.通过仪器来扩展观察力。
2.科学家是怎样通过观察与实验进行科学研究的。
3.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放大镜、印泥、试管、硫酸铜、氢氧化钠、氯化铁、碳酸钠、硫酸、鸡蛋、食盐、烧杯、玻璃棒、鸡蛋教学过程课前导入:同学们都玩过大家来找茬的游戏,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这个游戏。
师:展示图片,让学生找不同,请学生来回答。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大家通过观察的方法发现了两幅图片的不同。
发现来源于观察,科学之就是需要经过仔细的观察与实验,才能总结出来。
师:观察要仔细、准确,用心观察。
伸出双手观察,比较一下左右手有什么不同?生:纹路不同,指甲长短不同等。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用心观察都可以得出一些自己的结论,科学发现往往源于用心的观察与研究。
讲解伦琴射线的由来观看常见的指纹类型和指纹数据统计表,填空。
一、用心观察1.先用肉眼仔细观察自己十个手指的指纹,比较指纹的纹路是否相同。
再用放大镜观察一个手指的指纹。
用放大镜观察到的指纹大小与清晰程度有什么变化,将自己右手食指的指纹用印泥清晰地印在白纸上,并将其与同学的指纹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生:纹路不相同,放大镜观察到的质问比较清晰,我的指纹和同学的不相同。
师:同学们观察的都非常认真仔细,下面我们再来观察几幅图片,你能获取哪些信息?螺旋还是同心圆?图中是不是直线?生:看起来像螺旋但实际上是同心圆,看着是斜线,实际上都是直线。
师:接下来还有一些会使人产生错觉的图片我们来看一看:展示图片:人的大小,圆的大小等等。
这些图片都会使我们产生一定的错觉,艺术家们利用我们眼睛的错觉也创造了逼真的艺术品:展示三亚奇幻艺术馆的图片,给学生更立体直观地体验。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1.3.肥沃的土壤》教案_(4)
探索动物生活对土 壤肥力的影响。
谈话:在有的小组 同学挖到的土层中,我 们 还 发 现了 一 种 小动 物。这种动物身体细长、 很软,它没有眼睛,在 泥土里生活,下雨的时 候会爬出地面,你们知 道那是什么吗?
教师出示昆虫饲养 盒,里面是自己几个星 期前培育的有蚯蚓开垦 痕迹的土壤。
教师小结:像这样 颜色发黑、潮湿肥沃、 蚯蚓喜欢生活的土,我 们称之为含有腐殖质的 腐殖土。什么是腐殖质 呢?
( 1)内容分析:本课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
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质的概念。同
时,知道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蚯蚓等动物的作用, 确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识。
让学生亲历成肥的全过程,又是培养学生恒心和毅力的大好时机,从而达到“坚 持长期持久观察,在科学学习中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关爱生命”的目标。
( 2)学生分析: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
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 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在孩子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
出来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
内容。
时间
教学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一、 导 谈话:关于土壤,
入
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问
题?
谈话:今天我们一 起来做一回侦探,查一 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 样植物的原因。
过程 学生活动
学生提出自己感兴 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 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确 定本课的研究内容。
设计意图
二、
探索 土
(一)室外活动:
壤
带领学生采集土层。
七年级科学上册 1.3《科学观察》教案 浙教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和观察的意义,熟悉科学实验室常用的仪器
(2)了解实验观察的方法
(3)指导人的感官对事物判断的局限,直到借助于仪器可以扩大观察范围,可以进行数据的测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让学生知道科学观察的重要性
2、通过教师的提问让学生了解到我们进行观察的方法有很多种。
3、通过让学生完成课本第16页的实验内容了解如何进行实验观察以及记录。
《科学观察》
一、教学内容
课题名称
《科学观察》
科目
科学
教学对象
初一年级
课时
1课时
版本
浙江教育出版社
单元章节
第一章第三节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七年级上的第一章第三节,主要阐述什么是科学观察和进行科学观察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进行科学观察。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观察可用肉眼观察、借助仪器的图像观察等。但不仅仅是指眼睛的“观”,鼻闻、耳听、皮肤触、舌味等都是科学观察的重要手段。
教师:那为了让我们能在以后还能说出来我们该怎么办?(引导学生回答记录下来)
教师:我们刚刚已经了解了很多记录方法对不对,所以为了能长期记得我们就要选取一种合适的记录方式进行记录。
教师:现在我们只能看到他们各自的颜色状态对不对?那如果我想知道他们两两混合以后会有什么颜色和状态怎么办?(做实验)
教师:接下来我们就来完成这个两两混合的实验,并仔细观察现象,完成课本第16页中的记录表。
引导学生回答:不能,需要借助一些工具。
提问:有没有同学可以举这样的例子?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22.讨论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交流对声音传播的理解。
23.汇报活动:学生向全班汇报实验结果,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24.设计活动:布置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声音传播的其他因素。
通过以上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思维品质。同时,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这些问题和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声音传播的原理。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一.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材,以实验和探究为主,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得出结论。这一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我采用了实验法和问题驱动法进行教学。以下是课堂实录:
一、导入(5分钟)
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几个声音传播的生活场景,如雷声、电话铃声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传播。
二、呈现(5分钟)
我向学生介绍了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的传播现象。
三、操练(10分钟)
八、板书(5分钟)
我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声音传播的原理。
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实验步骤和方法不够熟悉,导致实验结果不明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实验前对实验步骤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同时,我还让学生重复实验,以确保他们能够掌握实验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4.声音传播原理的理解。
5.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观察的细致性。
教科版六上科学1.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教案设计
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3课。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利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微小的动物,了解人肉眼看不清的物体结构。
教科书提供了一张用放大镜观察蚱蜢的图片,提示学生可以以昆虫为例来进行观察研究。
第二部分探索,在学习正确使用显微镜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三种不同方式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并用示意图和文字记录自己的发现,通过对三者的比较来体会观察工具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研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并通过交流,知道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物体的图像越大,视野越小。
第四部分拓展,通过资料阅读,让学生明白人类的很多发明都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从而建立起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联。
【学生分析】六年级学生虽然对身边常见的微小物体有所了解,但大多学生没有亲自观察过这些物体的微小结构,利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进行观察的机会就更少了。
他们对物体微小结构的探索充满兴趣,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份求知欲,引导他们自主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同时,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的同时,提供更多的独立探究的机会,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同一个微小的物体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大小及视野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1. 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2. 能够利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自主地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并能用示意图和文字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和描述出来。
3. 知道人类的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能说出工程师利用科学原理发明创造的实例。
科学态度目标1. 对探索微小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能够主动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了解当前微小世界的研究成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2. 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应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科学观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要排除环境对科学观察的影响,消除感官的错觉。
知道通过仪器来扩展观察力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了解科学家是怎样通过观察与实验进行科学研究的。
2、过程与方法
学会在实验中规范操作科学仪器,并观察实验中的现象,掌握科学观察的流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观察需要用心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并尝试用科学观察的方法全面认识事物。
二、教学过程
一、科学观察
(一)、用心观察
师:今天我准备了很多杯饮料和大家分享。
由于数量有限,我想把它们给刚才洗过手的同学。
生踊跃举手
师:大家先别急着尝。
我先来示范一下该怎么尝,呆会儿大家就按照我的方法去尝。
演示:将中指沾了一下饮料,然后将食指放入口中,露出微笑。
师:什么味道?
生:酸酸甜甜的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
师:刚才,老师在尝味道的时候是把中指放入,但是放进嘴里的却是食指。
板书:观察。
师: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科学研究中,观察,特别是用心观察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刚才已经尝过它的味道是酸酸甜甜的,那除此之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颜色是。
闻起来。
师:观察不仅仅指用眼去看,我们还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鼻子的嗅觉、舌头的味觉、皮肤的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这样才能达到对事物较为全面的认识。
实际上,很多科学发现往往源于用心的观察。
PPT介绍:伦琴射线的发现
(二)、观察需要借助工具
师:那是不是只要用心观察,我们就能对事物做出准确的判断吗?
flash:眼见一定为实吗?
问:图中都是直线吗?你怎样证明你的结论是正确?
问:。
师:我们的观察为什么会产生失误?
生:人的感官可观察事物,但具有局限性,有时会使我们产生错觉。
师:我们的眼睛有事不能准确判断事物,那是否能看到所有的事物?
生:不是。
细菌
师:太小的生物,比如细菌等微生物,我们看不到,还有哪些?太大的?
生:宇宙、银河系
生:对,宇宙、银河系我们看不到,包括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
还有吗?
生:太快的,比如光
生:太远的,比如一些星体。
太近的事物,比如把手放在眼前,往里移,你会发现手越来越不清晰。
师:怎样才能在观察中减少失误并且扩大观察的范围呢?
生:可借助于仪器和工具。
师:说说你曾经用过什么工具和仪器进行观察?
PPT:图片(电子显微镜、天文望远镜、频闪照相机)等
师:显微镜能让我们看到微小的物体,天文望远镜能让我们看到遥远的星体,频闪照相机可以拍摄物体运动时的照片。
这些工具扩展了人类的观察能力。
(三)有目的的观察
师:观察需要用心的态度,通过我们的感官也可借助于仪器来感知事物。
除此之外,它还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的。
介绍:海王星的发现史
师:海王星是亚当斯和勒威耶通过数学计算预言了天王星外可能有一颗新行星存在,并推算出可能位置。
然后,1846年9月23日,德国柏林天文台的伽勒在摩羯座8星之东约5°,即离勒威耶预言的未知行星位置偏离不到1°的地方发现了海王星。
得出: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以及科学仪器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
师:观察和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左膀右臂,现在我们就在实验中考考大家的观察能力。
二、观察与实验
(一)、溶液两两混合实验
师:在很多科学实验中,两种溶液混合后会发生有趣的变化。
呈现四种溶液:A硫酸铜溶液、B氢氧化钠溶液、C盐酸、D碳酸钠溶液
生观察溶液的颜色。
师:这四种溶液两两混合,有几种混合方式?
生得出:6种
师演示:A+B,生观察现象,描述:混合后成蓝色,变浑浊。
(浑浊是由于产生了沉淀)
师:你产用的是文字描述的方式,还有其他记录的方法吗?
生:表格记录。
书中表格呈现
让几个同学上来实验,其他同学观察他们操作以及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并对他们的操作进行打分,并说出得分和扣分的原因。
师给予评价和总结
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两种溶液混合反应后可能会产生气体或是沉淀,还可能伴有颜色的变化。
(二)鸡蛋沉浮实验
师:在刚才的实验过程中,我们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了实验现象,在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科学的结论。
这其实就是科学观察的整个流程。
现在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说明:以下的设计是由于本人把钥匙的操作在第二节课已经讲解过的基础上设计的。
师:我手中有一只鸡蛋,现在我把鸡蛋放入这杯液体中,大家猜一猜:沉还是浮?生:沉
演示:悬浮
生:浮
师加水:沉下去
师:原先是不是真正的纯净水?
生:原来的水加了盐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昨天看见的(上一节课介绍药匙的时候加的)
师:看来你观察得很仔细。
怎样使它浮上去?
生:加盐
师呈现所有仪器
师演示搅拌,生仔细观察老师实验操作的动作,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玻璃棒的作用?
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问:观察到什么?
生:慢慢浮起来。
师:这是采用文字描述的方式,还有其他更加形成的记录方式吗?
生:画图
师:对,还可以用图形记录的方法。
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鸡蛋在一定浓度的盐水中能浮起来。
师小结科学观察的流程,提问:为什么要利用各种工具和仪器?你知道哪些记录方法?你会分析吗?
生阅读P15页,完成表1-3
布置课外作业:观察指纹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