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池州城市简介( 7页)

合集下载

池州经济开发区规划图池州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

池州经济开发区规划图池州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

池州经济开发区规划图池州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池州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第一章总则1.1制定目的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保证城乡规划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结合本市实际,特制定《池州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以下简称《通则》)。

1.2适用范围在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乡规划编制、城乡规划管理及各项建设工程设计在满足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同时,还应符合本通则要求。

本市各县(区、风景区)可参照执行。

1.3通则审批控规通则是对城乡建设开发的整体性控制与引导,本《通则》经池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是池州市规划区范围内规划编制和城乡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凡依法批准的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则),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凡涉及城乡建设的行为都应遵守本通则的相关规定。

1.4管理维护在执行过程中,如《通则》参照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技术标准等有相应调整,应及时进行修正。

第二章建设用地2.1用地分类用地分类划分,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的规定执行,包括城乡用地分类、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两部分。

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和规模控制应按表2.1.1、2.1.2执行。

表2.1.1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类别代码类别名称内容适建比例适建范围大类中类小类R居住用地住宅和相应服务设施的用地R1一类居住用地设施齐全、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居住类建筑面积合计不低于总建筑面积的80%。

(计容面积)住宅、居住型公寓、幼儿园(托儿所)、商业设施、可附设的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R11住宅用地住宅建筑用地及其附属道路、停车场、小游园等用地R12服务设施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幼托、文化、体育、商业、卫生服务、养老助残设施等用地,不包括中小学用地R2二类居住用地设施较齐全、环境良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R21住宅用地住宅建筑用地(含保障性住宅用地)及其附属道路、停车场、小游园等用地R22服务设施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幼托、文化、体育、商业、卫生服务、养老助残设施等用地,不包括中小学用地R3三类居住用地设施较欠缺、环境较差,以需要加以改造的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包括危房、棚户区、临时住宅等用地居住类建筑面积合计不低于总建筑面积的75%。

(最新)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池州城市简介(doc-7页)

(最新)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池州城市简介(doc-7页)

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

撤地建市后,安徽省池州市人民政府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池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本次规划成果具有以下特点:1 立足区域,论证了池州市在皖江经济带和“两山一湖”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九华山风景名胜区对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提出了“一主一副一区”的城市结构;2 以现有城市建成区为发展中心,实行城市外延拓展及存量土地的再开发相结合;优化建成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原有城市各项设施;3 针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提出主城区城市格局保护、老城区风貌保护和视线通廊的要求。

并且对重点地段、主要文物建筑等需要重点保护和公共利用的对象,提出保护范围控制和环境整治的要求;4 积极控制城市景观,基于城区滨水轴线和城市轴线的整体结构,制定池州城区新的整体空间结构、公共开放空间和景观环境方面的策略,作为编制开发控制规划的依据;5 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城市外围山水田园的生态格局。

城市结构分析池州城市简介池州市位于长江南岸,安徽西南部,东与铜陵、芜湖交界,东南与黄山毗邻,北与安庆隔江相望,西南与江西省接壤。

198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池州地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现辖贵池区、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和九华山管委会。

1996年我市被国家环保局批准为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1997年被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列入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全国十六个地方试点之一,2003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生态安徽”建设试点市。

池州市是以林为主的重点山区市,全市国土面积8272平方公里,林地面积808万亩,占国土面积的64.3%,三县一区均为省重点山区县,自然格局呈“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特别是1998年大水后,在水利部党组治水新思路的指引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近14.4亿元。

池州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

池州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
B
B3
娱乐康体用地
娱乐、康体等设施用地
商业、办公、酒店及可附设的市政设施、可附设的交通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
B31
娱乐用地
剧院、音乐厅、电影院、歌舞厅、网吧以及绿地率小于65%的大型游乐等设施用地
B32
康体用地
赛马场、高尔夫、溜冰场、跳伞场、摩托车场、射击场,以及通用航空、水上运动的陆域部分等用地
B4
1.4
在执行过程中,如《通则》参照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技术标准等有相应调整,应及时进行修正。
2.1
用地分类划分,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的规定执行,包括城乡用地分类、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两部分。
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和规模控制应按表2.1.1、2.1.2执行。
S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等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等内部的道路、停车场等用地
S1
城市道路用地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等用地,包括其交叉口用地
S2
城市轨道交通用地
独立地段的城市轨道交通地面以上部分的线路、站点用地
交通设施、可附设的市政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
S
S3
交通枢纽用地
铁路客货运站、公路长途客运站、港口客运码头、公交枢纽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办公、可附设的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
A
A2
文化设施用地
图书、展览等公共文化活动设施用地
文化设施、小型商业、可附设的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及其他配套辅助设施
A21
图书展览用地
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科技馆、纪念馆、美术馆和展览馆、会展中心等设施用地
A22
文化活动用地

池州概况

池州概况

(一)池州市位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北临浩荡长江,南接雄奇黄山,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总人口154万。

全市生态环境良好,经济与人口、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

文化积淀深厚。

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立州府建制以来,池州已有1380多年历史,其间人文荟萃,佳话连篇。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三上九华、五游秋浦,写下了数十首赞美池州山水的不朽诗篇;晚唐诗人杜牧在任池州刺史时写下的《清明》诗,被后人称作千古绝唱,也使池州杏花村名播青史、蜚声中外;此外,还有陶渊明、白居易、苏轼、王安石、包拯、文天祥、岳飞、朱熹、陆游、李清照等许多文人雅士也曾徜徉在池州山水之间,留下了数千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被称作"千载诗人地"。

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九华山,千百年来,古刹林立,飞阁流丹,香烟缭绕,修持佛法,享有"莲花佛国"之称。

始于母系社会的贵池傩戏被誉为"戏剧活化石"。

生态环境优美。

池州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降雨量约1500毫米;山川秀丽,地形多样,南部是丘陵山区,北部是长江冲积平原,襟江带湖,江河湖泊错落有致,山光水色天然成趣。

境内有二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是被誉为"中国鹤湖"的亚洲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一处是有着"华东动植物基因库"之称的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此外,还有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多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6%以上。

区位交通良好。

池州境内有长江黄金水道160公里,沿江达海,承东接西,是长江经济开发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紧邻长江三角洲,有利于承接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池州经济开发区规划图池州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

池州经济开发区规划图池州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

池州经济开发区规划图池州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池州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第一章总则1.1制定目的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保证城乡规划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结合本市实际,特制定《池州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以下简称《通则》)。

1.2适用范围在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乡规划编制、城乡规划管理及各项建设工程设计在满足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同时,还应符合本通则要求。

本市各县(区、风景区)可参照执行。

1.3通则审批控规通则是对城乡建设开发的整体性控制与引导,本《通则》经池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是池州市规划区范围内规划编制和城乡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凡依法批准的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则),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凡涉及城乡建设的行为都应遵守本通则的相关规定。

1.4管理维护在执行过程中,如《通则》参照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技术标准等有相应调整,应及时进行修正。

第二章建设用地2.1用地分类用地分类划分,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的规定执行,包括城乡用地分类、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两部分。

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和规模控制应按表2.1.1、2.1.2执行。

表2.1.1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类别代码类别名称内容适建比例适建范围大类中类小类R居住用地住宅和相应服务设施的用地R1一类居住用地设施齐全、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居住类建筑面积合计不低于总建筑面积的80%。

(计容面积)住宅、居住型公寓、幼儿园(托儿所)、商业设施、可附设的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R11住宅用地住宅建筑用地及其附属道路、停车场、小游园等用地R12服务设施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幼托、文化、体育、商业、卫生服务、养老助残设施等用地,不包括中小学用地R2二类居住用地设施较齐全、环境良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R21住宅用地住宅建筑用地(含保障性住宅用地)及其附属道路、停车场、小游园等用地R22服务设施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幼托、文化、体育、商业、卫生服务、养老助残设施等用地,不包括中小学用地R3三类居住用地设施较欠缺、环境较差,以需要加以改造的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包括危房、棚户区、临时住宅等用地居住类建筑面积合计不低于总建筑面积的75%。

池州市市情简介

池州市市情简介

池州市市情简介池州市位于皖西南,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全市国土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人口156.3万。

池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自唐武德四年设州址府以来,距今已有1385年历史,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千载诗人地”的美誉。

池州是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境内有九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省级风景区齐山——秋浦仙境,神奇的地下溶洞群及以杏花村为代表的名胜古迹。

池州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距今示范区。

全市森林覆盖绿57%,生态资源丰富。

境内有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国家级珍稀水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九华山国家级森林公园。

池州地处皖江经济带。

长江流经池州162公里,池州港是皖江五大港口之一,岸线资源得天独厚,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40余种。

其中铅、锑、锌、锰等有色金属矿藏储量居全省首位。

特别是非金属矿藏储量大,质量优,全市石灰石储量250亿吨,白云石10亿吨,方解石5亿吨。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开发开放,打好生态牌,九华牌、长江牌,经济与社会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0.2亿元,增长13.3%。

财政收入11.7亿元,增长31.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82元,增长13.0%;农民人均纯收入2940元,增长11%,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 1亿元。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前进。

进入“十一五”,池州立足于加快追赶、立足于务实基础、立足于彰显特色,确立以追赶全是恒和沿江城市平均水平为目标,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招上引资为抓手,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全面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商贸活市”战略,推动全民创业,实施工业突破的工作主调,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把池州建成皖江经济带上具有特色竞争力的城市、快速发展的地区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示范区。

池州市规划区范围

池州市规划区范围

池州市主城区规划范围
一、规划的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3-2030年,近期为2013-2015年,远期为2016-2030年。

二、规划层次与范围
本规划范围分为四个层次,即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

(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范围为池州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一区三县(贵池区、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及九华山风景区,总面积约8399km2。

(2)城市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范围包括池阳、秋浦、杏花村、清风、清溪、江口、里山、马衙、墩上、梅龙、秋江等11个街道办事处和涓桥镇行政管辖范围,占地总面积1046km2。

(3)中心城区:长江以南、池州九华河以西、铜九铁路和芜大高速公路以北,秋浦河以东的区域,占地总面积约200km2,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60 km2。

(不含九华河以东的集中区,包括开发区、站前区、贵池高新区、高教园区)(4)主城区:长江以南、牧之路以西、铜九铁路和芜大高速公路以北,秋浦河以东的区域,占地总面积约150km2,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40 km2。

(不含九华河以东的集中区、牧之路以东的贵池高新区和高教园区,包括开发区、站前区)
2015年9月6日。

池州市总体城市设计暨5处重点区域(地段)城市设计

池州市总体城市设计暨5处重点区域(地段)城市设计

池州市总体城市设计暨5处重点区域(地段)城市设计采购需求书一、项目概况根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转发关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工作“五统筹”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办〔2017]15号)精神,我市积极组织2018年城市设计(双修)试点城市申报工作并成功入选。

为打造绿色池州、创新池州、幸福池州,建设宜居、宜游、宜业的滨江特色城市,我市拟先行开展总体城市设计工作,重点围绕保护山水格局、优化城市形态、明确开敞空间、塑造风貌特色、传承历史文化、创新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并就如何在建设管理中落实城市设计目标、意向和控制要求进行探索和创新,为城市空间规划提供基础研究和技术支撑。

项目内容:编制《池州市总体城市设计暨5处重点区域(地段)城市设计》预算费用:450万元;以现执行的《关于发布城市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意见的通知》为合作项目测算设计费用标准,具体项目费用根据项目性质研究确定。

二、服务期:约180 天1、现状资料收集、分析与整理:2019年6月,主要进行背景与要素调查及分析与综合。

2、中间检查:2019年7月中旬,设计单位在现状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交成果的初步框架,并对主要研究内容的工作和技术思路做详细说明;2019年8月中旬,设计单位提交初步成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讨论。

3、成果论证。

2019年9月底,设计单位按照要求,提交规划成果论证稿,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专家及各相关部门对规划成果进行论证,设计单位根据专家评审意见修改完善成果。

4、修改报批。

2019年10月底,按法定要求,对规划成果进行公示后,修改完善成果,形成规划报批稿,2019年12月底前上报市政府审批。

三、供应商资格条件(必填)1、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2、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3、供应商存在以下不良信用记录情形之一的,不得推荐为成交候选供应商,不得确定为成交供应商:(1)供应商被人民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的;(2)供应商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列入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的;(3)供应商被税务部门列入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的;(4)供应商被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列入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的(需提供承诺函);(5)供应商在2017年1月份以来存在合同违约的。

池州市天堂湖新区祥云大道以北、通湖路以南、滨河东路以东

池州市天堂湖新区祥云大道以北、通湖路以南、滨河东路以东

池州市天堂湖新区祥云大道以北、通湖路以南、滨河东路以东、六首路以西地块规划条件池规条件[2018] 号市国土资源局:你单位报来的《关于要求出具天堂湖新区祥云大道以北、通湖路以南、滨河东路以东、六首路以西地块规划条件的函》收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等法律和规划的规定,我局已按规定程序组织了审查,现特对祥云大道以北、通湖路以南、滨河东路以东、六首路以西地块提出以下规划条件:一、用地情况1、位置和范围:池州市天堂湖新区祥云大道以北、通湖路以南、滨河东路以东、六首路以西,具体位置详见用地红线图(已出让地块地界以国土部门核定为准)。

2、用地面积:总用地面积约107806平方米(实际面积以国土部门实测为准)。

二、用地使用性质3、用地使用性质为:二类居住用地(沿祥云大道可兼容商业服务业)。

三、用地使用强度4、容积率:不超过1.6(限定在出让的用地范围内计算)。

5、建筑密度:不大于26%。

6、建筑规模:根据实际出让用地面积和用地使用强度核定。

四、规划设计要求7、绿地率:不小于35%。

8、建筑形式和高度:空间形态应符合池州市城市风貌控制导则及天堂湖地区城市设计总体要求,原则上高度不超过50米,沿城市主次干道建筑应合理确定形体高宽比例,住宅建筑宜点式布局,面宽不宜超过40米(不宜超过2单元);地块内部住宅建筑面宽多层不应超过3单元(60米),高层不得超过2单元(50米),沿城市道路及规划道路建筑界面总长度不得超过沿路界面的50%,具体以审定的设计方案为准。

9、建筑退让:建筑物退让祥云大道道路红线不少于20米;退让滨河东路、通湖路、六首路道路红线分别不少于10米;退让本地块与西南角学校之间道路及地块内南北及东西向规划道路用地红线分别不小于3米;绿线退让祥云大道道路红线不少于10米,建筑退让同时还需满足与地界外相邻建筑的日照、通风和消防安全要求。

10、建筑间距:①应满足我国现行规范日照标准要求;②满足消防安全等有关规定要求;③满足各种工程管线的敷设要求;④满足道路绿化种植等要求。

池州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池州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池州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池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水系及湿地规划(2015~2030)2015年池州市已成功申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和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精神,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原则,依托优良的生态本底,融合新型城镇化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坚持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有效利用,推进雨水资源化、城市海绵化,探索“净排为先、滞蓄结合、渗用为辅”具有池州特点的建设模式,力争将池州建成全国新型中小城市海绵城市新样板,建成水资源持续利用、水生态体系完整、水环境质量优良、水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首批海绵城市。

试点区域:池州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示范区选取中心城区核心区域18.5km2的范围,辅之点、线示范,先行先试。

示范区覆盖池州市主要建成区(老城区)和典型新城区(天堂湖新区)。

其中,老城区10.68km2,占比57%;天堂湖新区为7.82km2,占比42%。

试点区域人口17.6万人,多年平均降雨量1483mm。

总体目标:至2017年,示范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72%,对应设计降雨量24.2mm/d,年水中悬浮物去除率为40%,城市内涝防治标准达30年一遇,城市防洪标准达100年一遇,基本建成现代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海绵城市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将池州打造成为全国中小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

为充分发挥池州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规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池州市启动了海绵城市建设水系及湿地规划及其他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该规划主要对池州市中心城区主要水系、湿地的形式、规模、空间格局等进行规划;构建池州水系系统、确定城区适宜水面面积和水面组合形式;确定城市河湖绿线和蓝线;确定城市河湖生态水量和控制保障措施、河湖水质保护控制方法和工程措施;制定城市水景观和水文化意向性规划等。

池州简介

池州简介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临长江,南接黄山,西望庐山,东与芜湖相接。

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九华山风景区,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人口162万。

池州人文积淀深厚。

素有“千载诗人地”之誉,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州置府迄今近1400年。

南朝昭明太子萧统曾住池州编著《昭明文选》,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诗仙李白三上九华、五游秋浦,留下《秋浦歌》十七首等著名诗篇;晚唐杜牧曾任池州知府,所作的《清明》,让杏花村饮誉天下,清代贵池学者郎遂编撰了《四库全书》收录的唯一村志《杏花村志》。

历代名人陶渊明、苏轼、岳飞、陆游等都曾驻足池州,并留下宝贵的文化珍品。

同时还有“中国戏剧活化石”贵池傩戏、“京剧鼻祖”青阳腔和东至花灯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源远流长的佛文化、诗文化、戏文化、茶文化,享誉海内外。

池州生态环境优美,有“天然大氧吧”之称。

市域内森林覆盖率近60%,全年大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50天,主要河流水质均在优、良以上,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是国家标准的35倍,主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4%、绿地率38.4%、人均公园绿地13.1m2,环境质量在中东部地区首屈一指,非常适宜人居,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2013年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池州交通区位优越。

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成员、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城市。

162公里长江黄金水道、铜九铁路、宁安城际铁路和沪渝、济广、京台三条高速以及206、318两条国道贯穿全境,池州九华山机场也建成通航,池州长江公路大桥即将开工建设,东(至)九(江)高速、望(江)东(至)长江公路大桥加快建设,池州港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长江干线重点港口之一,可常年停泊5000吨级船舶,是800里皖江外籍游轮、国内大型游轮进入皖南示范区的定点停靠码头,“水陆空”于一体的立体化现代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neo池州总规纲要

neo池州总规纲要

目录第一部分规划概要 (3)一、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3)二、规划范围 (3)三、规划期限 (4)第二部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5)一、市域城镇现状 (5)1.市域概况 (5)2.城镇体系现状 (5)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要点 (7)1.城镇体系规划概要 (7)2.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与规划 (8)3.城镇体系发展战略 (15)4.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18)5.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 (21)6.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21)7.池州城市发展规划 (22)8.城镇经济区规划 (25)第三部分池州市主城区总体规划 (26)一、池州市主城区总体规划要点 (26)1、城区现状概况 (26)2、城区现状土地使用 (26)3、发展优势和制约因案 (28)4、城市性质 (29)5、城区规模 (29)6、发展用地的选择 (30)7、规划布局 (30)8、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31)9、规划实施 (32)二、主城区规划方案说明 (32)1. 综合方案规划说明 (32)2.比较方案一特色说明 (38)3.比较方案二特色说明 (38)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要点 (39)1.保护原则 (39)2.保护内容和保护层次 (40)3.市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40)4.古城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40)四、城区经济开发区规划要点 (42)1.现状 (42)2.开发区发展前景分析 (42)3.开发区建设原则 (43)4.发展布局 (43)五、池州市景观规划要点 (44)1.概述 (44)2.存在问题 (44)3.规划思想与模式 (44)4.途径 (45)第一部分规划概要一、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精神,结合池州市的自然条件、历史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根据《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所确定的池州市在安徽省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能,根据国家、安徽省城镇建设的方针政策及有关法规和技术规定,结合市域各城镇的现状条件和发展潜力,逐步完善市域城镇体系,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分布,提高市域城镇化和现代化水平。

最新关于安徽池州市的简介

最新关于安徽池州市的简介

1. 池州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山水相依,景色优美,拥有许多著
名的自然景观。
1
2. 池州市的山水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成为安徽省内
2
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
3. 池州市的自然风光不仅美丽,而且保护得非常好,是人们休闲度
3
假的好去处。
小主题2:有许多著名的自然景观
1. 池州市拥有许
多著名的自然景观
最新关于安徽池州市的简介
目录 CONTENTS
01
大主题一:池州市的地理位置
02
大主题二:池州市的历史文化
03
大主题三:池州市的自然风光
04
大主题四省南部
02
01
1. 池州市地处安徽省南 部,地理位置优越,是长 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城市 。
,如九华山、天柱
山等,这些山峰巍
1 峨壮观,景色优美

2. 池州市的自然景
3. 池州市还有许多
观以山水相依为特色
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
,如池州大峡谷、池
园,如天堂寨国家森
州石林等,让人流连
林公园、龙源湖国家
2 忘返。
3 湿地公园等,是观赏
野生动植物和享受大
自然风光的好去处。
小主题3: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
小主题3: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 随着经济的发展,池州市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基 础设施不断完善。
2. 近年来,池州市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 升,为人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保障。
3. 在政府的扶持下,池州市的农村地区也实现了现代化发展, 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感谢观看!
小主题1:工业、农业、旅游业发展迅速

池州城市总体规划.doc

池州城市总体规划.doc

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发展战略和城市规模 (4)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5)第四章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 (32)第五章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42)第六章中心城区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46)第七章中心城区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51)第八章中心城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52)第九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58)第十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62)第十一章中心城区居住用地与住房建设规划 (68)第十二章中心城区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71)第十三章中心城区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76)第十四章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80)第十五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86)第十六章主城区空间结构及功能布局 (89)第十七章近期建设规划与远景设想 (91)第十八章政策建议与实施保障 (94)第十九章附则 (97)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编制背景近年来,池州的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城乡面貌显著改善。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宏观政策的相继出台,池州市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为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规范、引导和控制城市各项建设活动,依照国家和安徽省的相关法规规范要求,编制完成《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指导思想与原则(1)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围绕加速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经济升级版,以创新发展、全面健康发展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总目标。

(2)坚持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建设原则为指导,积极开展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探索。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塑造宜居宜游的城市空间环境。

(3)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突出池州自然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特色。

充分考虑城市的发展阶段和资源环境特点,优化人口、城镇、产业布局,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全面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协调发展。

安徽池州介绍简介

安徽池州介绍简介

安徽池州介绍简介
安徽池州位于中国东部,是安徽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池州地处江淮平原和南岳山脉交汇处,地形复杂多样,素有“丹霞地貌博物馆”之称。

池州市境内有许多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其中以黄山、九华山、宝丰古村等最为著名。

黄山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拥有奇峰、秀水、云海、日出等著名景点。

九华山则是道教名山,有许多古建筑和文化遗产。

宝丰古村则是一个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村落,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文化遗产。

除了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池州市还拥有许多美食。

最著名的当属池州牛肉,肉质鲜嫩、口感细腻,是中华美食之一。

此外,池州的石榴、梨、柿子等水果也很有名,味道鲜美。

总之,池州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值得前来一游。

- 1 -。

简述池州市发展历史及规划管理

简述池州市发展历史及规划管理

城市规划管理结课论文——简述池州市发展历史及规划管理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姓名:任课老师:课程题目:城市规划管理时间:目录一、城市发展历史 (2)1、城市简介 (2)2、历史沿革 (2)3、建制沿革 (2)4、文化艺术 (4)二、规划管理介绍 (6)1、池州市城乡规划局 (6)2、池州市城乡规划纲要 (7)3、发展战略 (7)4、未来池州 (9)参考文献 (10)一、城市发展历史1、城市简介池州市即池州。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与安庆市隔江相望,南接黄山市,西南与江西省九江市为邻,东和东北分别与芜湖市、铜陵市、宣城市接壤,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域,全市生态环境良好,经济与人口、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

2013年9月24日,在南京召开的2013年中国城市森林建设座谈会上,池州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014年1月2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201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名单,全国5市县获殊荣,池州市名列其中。

2、历史沿革境域变迁宋、元、明、清时期,池州地区境域,至明代基本定型。

据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池州府志·舆地志》,池州府的疆界,府东以青阳县荆山为界150里接宁国府。

西以东流县方家庄为界240里接九江府。

南以贵池县兴孝乡为界200里接徽州府。

北以贵池县清溪口江北干为界15里接安庆府。

东北以石埭县沓口铺为界200里接宁国府。

东南以建德县昭潭为界320里接饶州府。

东北以铜陵县荻港为界200里接太平府。

西北与北同。

全区广390里,袤400里。

自池州府城(贵池县城)至南京陆行500里,水行550里;到达京师(北京,1421年自南京迁)陆行2800里,水行4050里。

[工程科技]池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

[工程科技]池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

第一章现实基础与制约因素一、基本概况(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的长江南岸,东与铜陵、芜湖两市交界,东南是黄山山脉与九华山山脉的结合地带,西南同江西省接壤,西北濒临长江,与安庆市隔江相望。

国土面积8272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2%。

2004年,人口15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2.41%。

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

(二)自然条件池州市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是中低山区,中部为低山丘陵区,北部为沿江平原区,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85%。

池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约16.5℃,年平均降水量为1500mm,集中在5-10月份,年均日照率约45%,年均无霜期达227天。

池州市地表水系主要由长江干流及其支流组成,长江池州段自西南向东北流经本市145公里,从北部边缘通过,多年平均径流量9000亿立方米。

香隅河、尧渡河、秋浦河、白洋河、九华河、青通河等河流直接注入长江,黄湓河经升金湖注入长江,龙泉河流入鄱阳湖通长江,市域河流年平均径流量达71.9亿立方米。

全市有8个中小湖泊,377座中小水库和上万个蓄水塘坝(参见附图:池州市地表水系分布图)。

池州市土壤类型多样,在江心洲和沿江的滩地上,以石灰性潮土为主;在沿江冲积平原和湖滨平原上,多分布各种类型的水稻土;在岗丘地和山区广泛分布黄棕壤、石灰土、紫色土和红壤等地带性土壤。

生物资源丰富,全市共有乔木11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树种达26种;共有陆生脊椎动物430余种,其中国家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69种;共有药用植物280多科1300多种,其中名贵药材几十种。

有林地达413556公顷,林木蓄积量为143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7%。

池州市矿产资源丰富。

据普查勘探,已发现矿产资源40余种,矿床、矿点、矿化点351处,查明工业储量产地233处。

主要金属矿有金、银、铜、铅、锌、锰、钨、钼、锑、铌、钽等,非金属矿有硫铁矿、石灰石、大理石、花岗石、白云石、石英石、瓷土、硅石、石膏等,其中金、银、铜、锌、钼、锰、硫铁矿、石灰石、白云石、花岗岩等矿产资源尤为丰富。

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三、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09-2030年近期为2009-2015年远期为2016-2030年。

四、规划范围市域城镇体系的规划范围为市域行政管辖范围,包括一区三县,面积8272km2。

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规划划定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的规划区范围,包括池阳、秋浦、江口、里山、马衙、墩上、梅龙、秋江八个街道办事处和涓桥镇,其中涓桥镇作为近郊城镇与中心城区具有较密切的联系而划入规划区范围。

规划区总面积为1080km²。

五、规划重点1、依据城乡统筹原则,分析市域城镇空间格局,确定市域城镇体系和支撑系统规划。

将市域视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居民点布局、产业布局、交通组织、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此基础上确定市域城镇体系结构和相应的支撑系统规划。

2、从加强区域空间集聚、带动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合理确定城市性质和规模。

针对现状城镇规模小而布局分散的问题,规划应在遵循人口和产业空间集聚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中心城市的性质和发展规模。

3、尊重自然山水格局和城市历史文脉,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结构。

根据用地条件评价和机场、铁路、高速公路、长江岸线等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分析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充分利用秋浦河、白洋河、百牙河、平天湖、齐山以及东部山体等自然山水格局,构建富有特色的城市总体布局结构。

六、发展战略1、融入区域重构,实现优势互补和错位竞争积极融入“皖江经济带”和“皖南国际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挖掘池州市特色,利用生态资源和后发时序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和错位竞争。

2、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增长方式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二次产业转移和培育内生型产业相结合,优化池州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旅游休闲业和生态农业及其接续产业,强调产业间的横向合作,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

3、空间集聚发展,“开发沿江一线,保护内陆一片”强调“一主一副一区”对于池州发展的带动作用。

池州简介

池州简介

池州市简介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与安庆市隔江相望,南接黄山市,西南与江西九江市为邻,东和东北分别与芜湖市,铜陵市,宣城市接壤,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市生态环境良好,经济与人口、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

夏商王朝时期,区内政区设置无考。

周朝按山川物产分天下为九州,池州属扬州之域。

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两级政区制,区境大部属扬州之鄣郡,西南境属九江郡之鄱阳县。

西汉时,区境大部初属鄣郡。

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改鄣郡为丹阳郡,今贵池市、青阳县、石埭县以及东至县的大部地区均属丹阳郡。

区境西南部——今东至县——部分,属豫鄣郡鄱阳县地。

东汉至三国时,池州属吴国丹阳郡地。

丹阳郡属扬州。

西晋、东晋,池州属扬州宣城郡、豫鄣郡地。

西晋惠帝元康元年(291)豫鄣郡改属江州,池州属江州豫章郡地。

南朝(宋),先属扬州宣城太守之域,后属宣城郡、淮南郡地。

南齐,属南豫州宣城郡地。

梁,属扬州宣城郡、南陵郡地。

陈,属南豫州宣城郡、北江州之地。

隋,隋开皇三年(583)罢郡,以州统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复改州为郡,以郡统县。

隋代,池州先后属宣州、宣城郡。

唐武德四年(621)始置池州,州治石城,至贞观元年(627)撤,领地还隶宣州,池州属宣州之地。

唐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原池州地称秋浦郡。

《通典》“秋浦郡”注:“池州分宣州置郡”;清刘世珩《贵池县沿革表》:“池州为秋浦郡,实唐天宝年间之称”。

唐永泰元年(765)复立池州,隶属宣州观察使,州治从石城迁至鱼贵口(今池州专署驻地)。

唐元和年间(806—820),改池州为池阳郡。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刘世珩《贵池县沿革表》:“池州为池阳郡,宋《舆地广记》、《太平寰宇记》皆言因唐之旧,不言始于唐何年”,“池阳郡名,必立于永泰、元和之间也。

”五代十国,池州之地先属杨吴,后属南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

撤地建市后,安徽省池州市人民政府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池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本次规划成果具有以下特点:
1 立足区域,论证了池州市在皖江经济带和“两山一湖”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九华山风景名胜区对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提出了“一主一副一区”的城市结构;
2 以现有城市建成区为发展中心,实行城市外延拓展及存量土地的再开发相结合;优化建成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原有城市各项设施;
3 针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提出主城区城市格局保护、老城区风貌保护和视线通廊的要求。

并且对重点地段、主要文物建筑等需要重点保护和公共利用的对象,提出保护范围控制和环境整治的要求;
4 积极控制城市景观,基于城区滨水轴线和城市轴线的整体结构,制定池州城区新的整体空间结构、公共开放空间和景观环境方面的策略,作为编制开发控制规划的依据;
5 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城市外围山水田园的生态格局。

城市结构分析
池州城市简介
池州市位于长江南岸,安徽西南部,东与铜陵、芜湖交界,东南与黄山毗邻,北与安庆隔江相望,西南与江西省接壤。

198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池州地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现辖贵池区、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和九华山管委会。

1996年我市被国家环保局批准为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
1997年被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列入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全国十六个地方试点之一,2003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生态安徽”建设试点市。

池州市是以林为主的重点山区市,全市国土面积8272平方公里,林地面积808万亩,占国土面积的64.3%,三县一区均为省重点山区县,自然格局呈“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特别是1998年大水后,在水利部党组治水新思路的指引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近14.4亿元。

完成了以长江堤防除险加固为主的一批防洪保安水利工程,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水利保障。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初步形成了具有灌溉、城镇供水、发电等效益的水利工程体系,到2006年底,全市已建成中小型水库377座(1座中型水库在建),万亩以上灌区13处;引水涵闸64座,机电排灌站810座,装机14万千瓦;全市水能理论蕴藏量达到14.33万kw,技术可开发量达6.2万kw,占理论蕴藏量的43%。

全市开发建设水电站52座,总装机容量35735kw,占可开发量的58%,年平均发电量9535万kw;水利工程年供水能量为7.15亿立方米,为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用水部门主要有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城镇生活用水和农村人畜饮水。

2005年全市用水总量为4.96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用水占用水总量的74%,是最大用水部门,工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19%,生活用水占用水总量的7%。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市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增加较快,年增长率分别达到10%和5%,农业用水基本持平并略有下降,据预测,到2010年,全市用水总量将增加到8.9亿立方米,其中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分别增加1.1亿立方米和1.5亿立方米,未来新增供水主要为城市供水。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情况
池州市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的8个一级类型,我市都有,46个二级类型中我市有40个,仅“橡胶园”、“改良草地”、“盐田”、“铁路”、“冰川
永久积雪”、“盐碱地”等六个二级地类没有。

我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性为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全市土地资源总面积839173.00公顷,其中农用地675740.00公顷,建设用地45231.00公顷,未利用地118202.00公顷。

旅游资源
池州区位优越,旅游交通便捷。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临长江,南接黄山,西望庐山,东与芜湖相接,是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滨江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面积8271平方公里,人口156万,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九华山风景区。

长江流经池州160公里,通江达海,承东接西,池州港是长江干线重点港口,是800里皖江外籍游轮、国内大型游轮进入“两山一湖”地区的定点停靠码头;纵贯市内的318、206国道和纵横交错的省道构成便捷的水陆交通,沿江、合肥—九华山—黄山、安庆—东至—景德镇等高速公路通车在即,铜陵—九江铁路货物列车已于近日通车;筹建中的九华山旅游国际机场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对外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

池州山水洞俱全,旅游资源丰富。

池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也是全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

池州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21世纪议程》地方试点地区,是安徽省旅游资源最集中、品味最高的“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游客进入“两山一湖”区域的重要出入口。

池州境内以九华山为中心,分布着大小旅游区300多个,其中有4处国家级旅游品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国际性佛教道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被誉为华东“动植物基因库”的国家级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牯牛降;被誉为“中国鹤湖”的国家级湿地珍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九子岩。

还有首批4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以及平天湖国家级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和杏花村等人文景观,是理想的休闲胜地。

池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丰厚。

池州自唐设州置府已有1380多年历史。

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代代文人墨客、俊才名流。

晚唐杜牧、北宋包拯曾先后任池州刺史、知府,陶渊明、李白、杜牧、苏东坡、岳飞、司马光、王安石等都曾驻足池州,留下了数千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唐代大诗人李
白三上九华、五游秋浦,写下了数十首赞美池州山水的传世诗篇,吟唱出“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不朽诗句,九华山由此得名。

杜牧的千古绝唱《清明》诗更使贵池杏花村名播青史,名扬中外。

历代名家大作为池州增添了夺目的光彩,“千载诗人地”的美誉历经岁月磨砺更加灿烂。

始于母系社会的贵池傩戏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为池州旅游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池州佛教文化特色鲜明,源远流长。

闻名遐迩的九华山是以悠久的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岳型风景区。

公元719年,新罗国(今韩国)国王近亲金乔觉(法号地藏)渡海来唐,卓锡九华,苦心修行75载,于99岁圆寂,其生前逝后各种瑞相酷似佛经所载的地藏菩萨,僧众们便认定他是地藏应世,九华山遂被辟为地藏菩萨道场。

地藏菩萨立下了“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愿,是大愿菩萨,他能帮助信众实现各种美好的誓愿。

其后僧众云集,寺院日增,特别是明清以来,香火之盛甲于天下。

九华山现存寺庙99座,其中全国重点寺庙9座,省级重点30座。

现有僧尼千余人,历代保存下来的大小佛像万余尊,各类传世文物2000余件。

九华山历代高僧辈出,从唐至今自然形成了15尊肉身菩萨,现可供观瞻的有5尊,其中百岁宫无暇和尚真身被明代崇祯皇帝赐封为应身菩萨,1999年发现的仁义师太肉身是世界上唯一的比丘尼肉身。

肉身不腐已成为生命科学之谜,更为九华山增添了一份庄严神秘的色彩。

池州旅游业发展迅速,接待条件日趋完善。

池州市委、市政府以旅游兴市为目标,以九华山为龙头,努力把九华山建设成重要的国际性佛教道场,把池州打造成世界级旅游胜地。

经过“十五”的努力,池州旅游初步完成了从事业接待型向经济产业型的转变,正处在打基础、上台阶、争发展的关键阶段。

“十一五”规划要求到2010年,全市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60亿元,力争80亿元,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跨越。

06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66.2万人次,同比增长19.1%,其中接待入境游客47206人次,同比增长39.37%;实现旅游收入15.7亿元,同比增长26.63%。

全年预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80万人次,同比增长19%,其中入境游客5.1万人次,同比增长37.1%;实现旅游收入17.5亿元,同比增长29%。

今年新开发开放景点4处;新增旅行
社5家,其中新增国际旅行社1家;新增旅游星级饭店6家;新增旅游定点单位4家;新增持证导游人员130余人。

局机关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468万元,占任务的115.6%。

全面完成省旅游局和市政府年初下达的接待目标任务。

目前,池州拥有国际、国内旅行社46家;导游千余人;旅游星级宾馆30多家;地面缆车和架空索道3处;拥有一定规模的社会宾馆、招待所400余家;还有分布在各景区,充满农家特色的农家乐饭店400余家;全市日接待能力可达10万人。

近年来,池州市相继与国内外100多个城市(区)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韩国,欧美,东南亚等多批国内外游客、旅行商、新闻记者慕名前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