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别》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九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九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2.多样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4.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这四首古诗词的作者、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月夜忆舍弟一、知识备查,扫清障碍(一)文本知识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唐朝的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谁吗?预设:杜甫(出示课件4)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唐代诗人。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世人尊为“诗圣”。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

因此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传世。

代表作:“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望岳》等。

2.诗歌背景教师:了解本诗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本诗背景吧。

预设:(出示课件6)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客居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分散在河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同学们,下面我们把诗歌疏通一下,注意重点字词的意思和读音。

(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朗读停顿。

)朗读提示: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诗歌大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6诗词五首教案新人教版.doc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6诗词五首教案新人教版.doc

26 诗词五首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2.品味语言,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

第1课时《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一、新课导入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诗词是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让我们步入诗词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

二、新课教学饮酒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1.走近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现存的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有诗一百六十多首,辞赋散文等十多篇。

在这些作品中,他写农耕劳动,写与农民的交往,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着力表现了自己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

情意真切,格调清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称为“田园诗”。

2.朗读诗歌(1)自由朗读,掌握节奏,读准字音。

明确: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听诗歌范读。

3.理解诗意明确: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功名利禄。

知识链接: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二胡曲《新婚别》的演奏解析

二胡曲《新婚别》的演奏解析

十 八 相 送 的 时 候 都 采 用 了二 胡 + 大 提 琴 和 小 提 琴 + 大提 琴 复 谓 对 瞢 的 手 法 来描 写他 们 的缠 绵 之 情 .最 后 都 是 因 为 不能 ; 中破 封建 势 力 而造 成 相 爱 的 人 生离 死 别 急促 的 快 板和 新 婚 女 散 板 的 哭腔 还 有采 用 戏 曲 中紧 拉 慢
乐队
紧 打 更 添 惊 恐之 状 。
演 奏 是赋 予 音 乐作 品 以 生命 的 创
呐 、扬 琴 等
而 朱 晓 谷也 为 我 国许 多
而 梁 山 伯 与 祝 英 台 也 双 双 化作
造 行 为 . 当作 曲家 把生 动 的 乐思 以 乐
谱 的 形 式 记 录 下 来 的 时 候 . 就 已 经 抽
进 行深 刻 的 分析 ,这 种 做法 是 不 可取 的 , 笔 者 望通 过 此 来 抛 砖 引玉 , 以 期 引发 更
关 于 对提 高演 奏 方 自 的思 考
关键调 }新婚别 演奏分析 美学内涵
二 胡 曲 《 婚 别 》 由张 晓 峰 新 晓 谷共 同 创 作于 198 年 0

“ 别 的 音 乐 仍 然 采 用 迎 送
造 性 两 个方 面

遭 遇 战 争 要和 自己 的新 婚 丈 夫告 别 的
画面 。
所谓 真 实 性 是 指 对作 品 原作
的 忠 实 再现 。 任 何一 部 音 乐作 品 都 属 于 一定 的 历 史 时代 与风 格 范 畴 在
生 为 发 展 中 国 民 族 音 乐 做 出 了 很 大 努
都 不 能 幸 免 然 后 采用 了戏 曲音 乐 的 ” 摇板 .二 胡 慢唱 好 比苦 苦哀 求

新婚别杜甫ppt课件

新婚别杜甫ppt课件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杜甫诗歌赏析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背诵
1、《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 2、《登幽州台歌》 3、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思考:
1、试举例说明初唐文学的基本风格。 2、选取李白或杜甫的一篇或几篇作品进行鉴赏,
分析作品中体现的作者的思想以及诗文的风格。
在他的五十一岁的枝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史海咏魂之杜甫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健康皮肤进行自体移植,但对于大面积烧伤病人来讲,健康皮肤很有限,请同学们想一想如何来治疗该病人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优秀6篇】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优秀6篇】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优秀6篇】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怎么写?看看吧。

浅析二胡曲《新婚别》的表现形式

浅析二胡曲《新婚别》的表现形式

52范承前,沈 涛:浅析二胡曲《新婚别》的表现形式一、二胡曲《新婚别》作品简析(一)从诗词到二胡曲目公元757年,唐朝至德二年,杜甫冒着生命危险从长安逃至陕西,当朝皇帝为了表彰他的忠心,给了他左拾遗的职位,但又因上书营救房琯使得肃宗大怒,几近降罪于他。

次年六月,杜甫被贬到华洲参军。

隔年春日,返回河南老家探亲,写下史上的千古垂名的“三吏三别”。

在《新婚别》的原诗词中,作者杜甫便借女主人的独白,字里行间中雕刻出一个平凡却又伟大的女子。

诗词的主要内容都在描述男主人公上被迫踏上战争之路而后的事情,而在改创为二胡曲目时,为了形成差异从而凸显二胡演奏的艺术形式,叙述的内容从女主人公满心欢喜的等待迎亲开始,而天不遂人愿,新婚下却惨遭别离之情。

曲目按照原有诗词情节改编,由“引子”“ 迎亲”“ 惊变”“送别”和“尾声”五大部分组成,每一个小部分又由若干段落拼接而成,将这位女主人公的故事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胡曲《新婚别》的作者对于杜甫的诗词理解深刻,并对于二胡奏曲的美感有着独到的见解,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二者,将其合二为一,才会做出这样精致的曲目。

杜甫的诗是五言押韵的形式美,虽与音乐不同,但他的诗作为“美”的传递者,它让曲作者感受到很多实际的美感,例如新娘出嫁的娇羞与欣喜,迎亲队伍的吵嚷与热闹,洞房花烛的绵绵私语,夜间官吏抓人从兵的野蛮暴力。

这些情绪让曲目变得更加完整,使得前后章节的衔接丝丝入扣且有条不紊。

同时,乐曲的张力和美感也得以以多种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乐曲创作最成功之处——尽管曲作者为了丰富乐曲添入了许多联想,但最终乐曲和杜甫的诗作还是和谐而统一。

作为诗和曲中的核心女主人公的形象,无论是诗还是曲,她的情绪波动没有太大的改变,她的一颦一笑我们在诗中可以感触的到,在曲中亦是如此。

正是在这首曲目中,它以音乐独有的形式传递出杜甫诗中的切切真情,也正是由于作曲者丰富的想象力,让这首乐曲在成品后更加的饱满,更加的丰富。

新婚别

新婚别
新婚别
杜甫
一、杜甫生平
二、杜甫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 三、《新婚别》讲解
一、杜甫生平(712-770)

杜甫,字子美,京兆杜陵人(今陕西西 安市西南)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县), 晋朝名将杜预的后人,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 的孙子。

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 “李杜”,二人被后人称为诗歌史上的双子 星座。

(1)婚姻礼俗:新嫁娘过门三天以后,要先 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名定分, 才算成婚。(2)女子教养之俗(未婚之时 “日夜令我藏”)。(3)“三从”之礼:在 家从父、既嫁从夫。(4)行军之俗:女子从 军,士气不扬。

四、联系《兵车行》及“三吏”、“三别” 等作品,谈谈作者是如何看待“从军”“用 兵”之事的。

一、分析诗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1)深明大义的新娘子。(2)深明大义可 以从三点看出。一开始诉说不幸命运,然后 关心丈夫的生死,再到劝慰丈夫杀敌,为国 立功。

二、具体说明本诗的叙述视角及方式。

本诗采用独白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 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

三、本诗体现了哪些文化礼俗。
二、杜甫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 (一)内容:真实、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社会 生活,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感。

(二)艺术特色:体制多样、奄有众长, 尤以七律、五古、七古为最;语言精工凝练,极 富表现力;形成以“沉郁顿挫”为主的多样化风 格。 杜诗有“诗史”之称,其人则被尊为“诗 圣”。

三、《新婚别》讲解

(1)反对不义战争(如玄宗发动的扩边战 争)。(2)对安史之乱持以坚决的反对和批 判态度,同时对唐军在战争中的表现持以客 观的态度,对因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报以极 大的同情。

《唐诗三首》教案 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

《唐诗三首》教案 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

24.唐诗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三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并学习三首诗歌的写法。

4.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知诗中的人物形象,明确诗歌主旨。

2.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精彩描写并在写作中借鉴。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句式特点。

2.品味诗歌构思,理解诗歌内容。

3.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与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独白:(出示课件1)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三首》,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板书课题:(出示课件2)24 唐诗三首教师:我们先来学习《石壕吏》。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进作者教师以课件展示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5)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宋代以后被尊为“诗圣”。

代表作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三吏”“三别”等。

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出示课件6)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石壕吏》写于唐朝安史之乱时期。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攻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新婚别》

《新婚别》

视频:千秋诗圣
• 全诗以比兴领起,又以
比兴收结。缠绵、委婉
而又激昂。
李白、杜甫诗歌的主要抒情方式
李白
•杜 甫
李白、杜甫-------各有千秋,平分 秋色。 南宋文人严羽:“李白有一二妙处 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 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 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 长。”
首先,与诗人的性格遭际有关。 其次,与安史大乱后社会的审美理想 有关。
胡适《白话文学史》 天宝末年大乱后,“诗与散文都 走上了写实的大路,由浪漫而回到平 实,由天上而回到人间,由华丽而回 到平淡”。
2.穷绝工巧,格律谨严——“李绝 杜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千古七律第一”——《登高》
3.语言长于练字练句,开词句锤炼风气
“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历历在目 “将军下笔开生面” ——别开生面 “明眸皓齿今何在”——明眸皓齿 “炙手可热势绝伦”——炙手可热 “意匠惨淡经营中”——惨淡经营
“语不惊人死不休”
地位和影响:
1.盛唐的诗歌颂理想。杜诗抨击现 实、揭露黑暗。 2.盛唐人欣赏诗歌表现天才的创造 力。杜诗更注重锤炼语言。 3.盛唐诗人偏爱明快的、乐观的、 高昂的诗。杜诗沉郁、 委婉、浑厚、低回。
地位和影响: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对杜甫充满仰慕:
“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 游”。 南宋理学宗师朱熹认为中国历史 上有五位伟大的人物:汉代的诸葛亮; 唐代的杜甫、颜真卿、韩愈; 北宋的范仲淹。
︽ 新 婚 别 ︾
【诗歌鉴赏】
• 《新婚别》是杜甫组诗“三别”之一, 与“三吏”的写作时间和背景一致。 • 诗中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新娘 子形象,与《石壕吏》中苦命而坚 强的老妇人一样是“三吏”“三别” 中最为感人的艺术形象。

杜甫《新婚别》教学设计

杜甫《新婚别》教学设计

杜甫《新婚别》教学设计《新婚别》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写了杜甫离别新婚妻子的情景。

这首诗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同时也是杜甫家族多年遭遇困厄的写照。

本文将围绕这首诗,设计一节关于《新婚别》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新婚别》的内容,并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2. 学习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诗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和家庭困厄的关注,加深对历史文化的认知。

二、教学内容和过程:1. 诗歌欣赏首先,给学生分发《新婚别》的诗歌原文,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读一遍,然后促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以从诗歌的艺术形式、内容、意象等方面进行讨论。

2. 诗歌赏析在学生对《新婚别》的感受和理解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更细致的诗歌赏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1)诗歌结构:提问学生五言律诗的特点和构成要素,引导他们观察《新婚别》的结构和特点。

(2)诗歌意象:鼓励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各种意象,如“两地分明漏不得,尘心无刺功难成”中的“两地分明”、“尘心无刺”等,引导学生从意象中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深意。

(3)诗歌主题和创作动机:让学生思考杜甫创作这首诗的目的和动机,并从杜甫家族多年困厄的经历中找出线索。

(4)比喻与象征:帮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垂绮罗丝出汉廷”中的“汉廷”,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和象征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3. 古代文化背景的介绍《新婚别》是唐代作品,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需要了解一些与唐代有关的背景知识,如唐朝的兴衰历史,以及唐诗的繁荣等。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图文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

4. 启发思考和拓展阅读最后,在学生对《新婚别》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后,可以设置一些思考和拓展阅读的问题。

例如,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离别和困境,以及如何面对困境和不幸;或者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开拓他们的文化视野。

《新婚别》教案

《新婚别》教案

《新婚别》“三别”是与“三吏”同一时期写成的诗史般的作品。

杜甫通过描述在靖平“安史之乱”的战争中三个示同家庭的流散离别,谴责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表达了人民哀怒憎愤的强烈感情,同时也讴赞了他们为早日遏制祸乱的蔓延而走向战场的牺、牲精神。

《新婚别》是“三别”组诗的第一首。

古人有言:“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大司命》)燕尔新婚,本来是极欢乐之事;情人道别,却又是极悲怆之举。

新婚而旋接分离,乐与悲的感情如此迅捷地替易,这足以唤起人们对事件主人的同情,因而它是诗人喜爱讴吟的题材。

魏徐斡曾作《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

……岁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

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

”唱出了一曲表现新婚生活缺憾之意的哀歌。

杜甫这首《新婚别》’在艺术构思上与徐斡诗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杜诗从战乱的严酷现实背景来描述新婚家庭的离散,揭示了造成家庭悲剧的社会原因,儿女之情与家国之恨相融为一,使作品的情蕴意兴既缠绵又深沉。

这首诗主要是揣摹新娘子的心理和口吻写成的,它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感情的持续流动和语言带有倾诉性。

前四句用比的手法,说明在祸乱的年代,女子与士兵结婚是一场悲剧o “兔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它靠缠附在别的植物身上使自己生长。

这一点很像封建时代妇女对男子的依赖,所以诗人多用它们来比喻夫妇关系。

“蓬”和“麻”都是弱小的植物,“兔丝”一旦缠绕在它们身上,其纤萎之状是不难想见的。

而一位女子与生命没有保障的“征夫”组成家庭,她的命运也必然是凄惨的。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傍。

”意思是说,如果爹娘把女儿嫁给一个当兵打仗的,还不如从小把她抛弃掉。

这四句诗是诗人杜甫的旁白,他眼望着新娘子送别丈夫出征的凄凉情景不禁由衷地发出了一声浩叹,哀叹声中正寄寓着他对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从第五句开始至全诗结束,是记新娘子向即将辞别的新郎宫诉述衷肠,这是全诗的主干。

不难想象,诗歌的女主人是第一次向丈夫洞敞心灵的门扉,而且,很有可能这是命运给予她与丈夫交、谈的最后一次机会。

《新婚别》教案

《新婚别》教案

《新婚别》“三别”就是与“三吏”同一时期写成得诗史般得作品。

杜甫通过描述在靖平“安史之乱”得战争中三个示同家庭得流散离别,谴责了战争给百姓带来得灾难,表达了人民哀怒憎愤得强烈感情,同时也讴赞了她们为早日遏制祸乱得蔓延而走向战场得牺、牲精神。

《新婚别》就是“三别”组诗得第一首。

古人有言:“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大司命》)燕尔新婚,本来就是极欢乐之事;情人道别,却又就是极悲怆之举。

新婚而旋接分离,乐与悲得感情如此迅捷地替易,这足以唤起人们对事件主人得同情,因而它就是诗人喜爱讴吟得题材。

魏徐斡曾作《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

……岁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

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

”唱出了一曲表现新婚生活缺憾之意得哀歌。

杜甫这首《新婚别》’在艺术构思上与徐斡诗有相似之处,所不同得就是,杜诗从战乱得严酷现实背景来描述新婚家庭得离散,揭示了造成家庭悲剧得社会原因,儿女之情与家国之恨相融为一,使作品得情蕴意兴既缠绵又深沉。

这首诗主要就是揣摹新娘子得心理与口吻写成得,它得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感情得持续流动与语言带有倾诉性。

前四句用比得手法,说明在祸乱得年代,女子与士兵结婚就是一场悲剧o “兔丝”就是一种蔓生得草,它靠缠附在别得植物身上使自己生长。

这一点很像封建时代妇女对男子得依赖,所以诗人多用它们来比喻夫妇关系。

“蓬”与“麻”都就是弱小得植物,“兔丝”一旦缠绕在它们身上,其纤萎之状就是不难想见得。

而一位女子与生命没有保障得“征夫”组成家庭,她得命运也必然就是凄惨得。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傍。

”意思就是说,如果爹娘把女儿嫁给一个当兵打仗得,还不如从小把她抛弃掉。

这四句诗就是诗人杜甫得旁白,她眼望着新娘子送别丈夫出征得凄凉情景不禁由衷地发出了一声浩叹,哀叹声中正寄寓着她对人民不幸遭遇得深切同情。

从第五句开始至全诗结束,就是记新娘子向即将辞别得新郎宫诉述衷肠,这就是全诗得主干。

浅析二胡曲《新婚别》的演奏技巧

浅析二胡曲《新婚别》的演奏技巧

浅析二胡曲《新婚别》的演奏技巧
钟晓琪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22()9
【摘要】本文研究的乐曲《新婚别》是张晓峰和朱晓谷先生取材于杜甫同名诗篇《新婚别》所创作而成,是二胡乐曲中一首有代表性的叙事曲。

作品描述了唐朝安史之乱,为了平定叛乱,新婚的丈夫也要被抓去服兵役,造成了新婚夫妇生离死别的悲剧。

本论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从演奏技巧出发,分别阐述揉弦、滑音和运弓技巧在《新婚别》中的具体运用。

【总页数】3页(P178-180)
【作者】钟晓琪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32.21
【相关文献】
1.浅析二胡曲《兰花花叙事曲》的演奏技巧及艺术表现力
2.二胡曲《新婚别》的演奏解析
3.浅析二胡曲《红梅随想》左手演奏的技巧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4.浅析二胡曲《红梅随想》右手演奏的技巧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5.浅析二胡曲《战马奔腾》的演奏技巧与情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婚别》杜甫

《新婚别》杜甫

新婚别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杜甫诗鉴赏:首四句以比兴领起,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比喻女子出嫁之后得不到长久的依靠,女人出嫁本图与丈夫偕老,现在却与征夫一别永绝,真不如弃之路旁了。

开篇即作新妇口吻,起句哀怨凄绝。

“结发”八句描写新婚惜别之情。

“暮婚晨别”,“席未及暖”,匆促之状可见。

“君行守边”,“妾身未明”,今后如何生活!“无乃”、“何以”,以反诘语气兼表判断性的副词和疑问副词,在委婉的叙说中加强了她的痛苦心情,语言真挚朴实,感情深刻动人。

“父母”八句追忆新婚前后之事。

“日夜令我藏”,写婚前生活之痛苦,暗示社会现实的混乱动荡。

“君今往死地”,写婚后生活之悲惨。

情真意切,本拟随君同往,却没想到征调出行如此之急迫。

细细品味,字字血泪,缠绵曲折,柔肠百转。

“勿为”八句勉慰亲人并表白自己忠贞之情,从凄惋悲痛中转向高亢激愤。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意为不要挂念新婚,努力杀敌,这是勉励亲人的话;军中有女人,恐碍军威,这是委婉劝诫的话;不施罗襦,永待君归,这是表白坚贞之情。

前段,新妇情绪纷烦而语言缓涩;这一段,语言激昂,节奏急促,激昂慷慨。

揭示出新妇以国为念而牺牲个人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仰视”四句遥应首段,以比作结,期望夫妇终能团聚,表现了新妇的深挚的感情和坚贞不渝的情操。

全诗以比兴领起,又以比兴收结,缠绵、委婉而又激昂。

诗以“暮婚晨别”的典型事件,突现刻画贫家新妇的光辉形象,表现了她以国为重,勉励亲人奔赴国难的爱国精神,揭示出人民大众的热爱祖国、将自身命运从于祖国命运的高贵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婚别》“三别”是与“三吏”同一时期写成的诗史般的作品。

杜甫通过描述在靖平“安史之乱”的战争中三个示同家庭的流散离别,谴责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表达了人民哀怒憎愤的强烈感情,同时也讴赞了他们为早日遏制祸乱的蔓延而走向战场的牺、牲精神。

《新婚别》是“三别”组诗的第一首。

古人有言:“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大司命》)燕尔新婚,本来是极欢乐之事;情人道别,却又是极悲怆之举。

新婚而旋接分离,乐与悲的感情如此迅捷地替易,这足以唤起人们对事件主人的同情,因而它是诗人喜爱讴吟的题材。

魏徐斡曾作《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

……岁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

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

”唱出了一曲表现新婚生活缺憾之意的哀歌。

杜甫这首《新婚别》’在艺术构思上与徐斡诗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杜诗从战乱的严酷现实背景来描述新婚家庭的离散,揭示了造成家庭悲剧的社会原因,儿女之情与家国之恨相融为一,使作品的情蕴意兴既缠绵又深沉。

这首诗主要是揣摹新娘子的心理和口吻写成的,它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感情的持续流动和语言带有倾诉性。

前四句用比的手法,说明在祸乱的年代,女子与士兵结婚是一场悲剧o “兔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它靠缠附在别的植物身上使自己生长。

这一点很像封建时代妇女对男子的依赖,所以诗人多用它们来比喻夫妇关系。

“蓬”和“麻”都是弱小的植物,“兔丝”一旦缠绕在它们身上,其纤萎之状是不难想见的。

而一位女子与生命没有保障的“征夫”组成家庭,她的命运也必然是凄惨的。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傍。

”意思是说,如果爹娘把女儿嫁给一个当兵打仗的,还不如从小把她抛弃掉。

这四句诗是诗人杜甫的旁白,他眼望着新娘子送别丈夫出征的凄凉情景不禁由衷地发出了一声浩叹,哀叹声中正寄寓着他对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从第五句开始至全诗结束,是记新娘子向即将辞别的新郎宫诉述衷肠,这是全诗的主干。

不难想象,诗歌的女主人是第一次向丈夫洞敞心灵的门扉,而且,很有可能这是命运给予她与丈夫交、谈的最后一次机会。

正因为这样,她必须不失时机地向爱人倾诉肺腑。

在她下面讲述的一大段话里,新娘子通常怀有的羞涩之态已经被喷涌而出的激情隐匿起采,客观情势改变了人们表露感情的一般习惯。

她的倾诉按其感情变化可以分成三段。

“结发为君妻”至”何以拜姑嫜”为第一段。

先讲述“暮婚晨别”的事实,话语里流露出她对这种非人道生活的怨愤;接着又说她作为新娘子面临的难堪处境,丈夫前去守卫河阳(洛阳附近),留下她一个人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生活,与“姑嫜”(婆婆公公)一起相处,想.到这里心中难免就会产生尴尬窘迫之意o “父母养我的”至“兵,气恐不扬”为第二段。

由于前面提到了公公婆婆,不由使她想起-自己从小受到父母疼爱的情形,“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o”这作为二段的过渡,无论是感情还是语气都很自然。

长大以后,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本来是没有什么好多说的,古往今来,女人的命运就是如此。

然而丈夫今日一别却是凶多吉少,想到这一层,又怎能不令人心痛欲碎!诗中女主人心绪繁乱、感情悲哀至此而达到了极点.也正是在这一时刻,一度被她激越的感情所掩抑的理智活动开始恢复,她的话语出现了由叙情向述理的转变。

与之相适应,语言风格也由激切变为冷静。

她说自己多么希望能够跟随丈夫去军营,,但这样一来可能会使军情变得糟糕,因此她劝慰丈夫不要因为新婚而影响斗志,她所以放弃随夫而去的念头,正是出于不伤“兵气”的考虑,女主人意识中理性成份的增加,反映了当时人民(包括诗人杜甫)对平定“安史之乱”战争的认识,他们虽然厌恶战争,不满唐皇朝在乎叛中采取的一些不当措施,可是,这场战争的性质基本上是正义的,为了打赢它,人民还是甘子承担牺牲的o“自嗟贫家女”至“与君永相望”为第三段,是新娘子向丈夫表示自己对爱情忠贞不移o 良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二句,不但在于叙述女主人出身贫寒,吏在于说明清贫人家置办嫁妆的艰难,其用意是为了点明新娘子对嫁妆格外珍爱的心情。

这样,当她送别亲人的时候,洗净“红妆”,换下嫁衣这些割爱的举止使她忠于丈夫的态度显得更加坚决。

最后她以“百鸟成双飞翔的欢悦气象来映衬自己与丈夫新婚辞别的凄楚景况,在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期待中结束了自己深情的谈话,留给她丈夫、也留给千古读者回味不尽的思致。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奔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杜甫曾颇为自矜地表述,过他的政治理想:“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但作为一个诗人,他对自己政治理想的抒发,并不都是这种直白式的表现,而是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手段。

通过追怀自己所仰慕的古人来抒写自己的怀抱、理想,就是历代许多诗人,也是杜甫经常采用的方式之一。

悼古是为了伤今,发思古之幽情,常常是由于现实生活或诗人自身遭遇的触发。

《蜀相》就是杜甫洋溢着政治热情,借历史上著名贤相诸葛亮以抒发政治理想和郁闷心情的一首名作,既是一首凭吊古人古迹的咏史、怀古诗,也是一首融进了现实内容并充满了诗人思想感情血肉的抒情诗。

这首诗作于上元元年(760)的春天。

杜甫乾元二年(759)十二月,从秦州历尽千难万险来到成都。

当时情景,用诗人的话来说是:“远游令人瘦,衰疾惭加餐。

”(《水会渡》)生活的煎熬,旅途的劳顿,使诗人饭食大减,力衰身病。

然而就在次年的春日,短短的几个月之后,草堂初建,栖止方安,长期的疲劳还来不及完全恢复,杜甫就怀着急切的心情到城郊去寻访、拜谒诸葛亮的祠堂,这绝不是偶然的行动,而有着深刻的思想原因。

诗人崇拜诸葛亮杰出的才干,赞美他对刘备父子赤胆忠心,倾慕他的际遇和辅助刘备开基立国的勋业,同时又深深痛惜他出师未捷而早逝军中,这一切激情和怀想都所来有自,都是跟杜甫本人向往于建功立业而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不幸遭遇分不开的。

诗中写的是历史上的诸葛亮,而我们读来却感到字字句句都有诗人自己的精神意象存乎其间;诗人借诸葛亮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而读者也就从诸葛亮的身上看见了伟大诗人自身的形象。

全诗以写“丞相祠堂”入题,先写祠,后写人。

诗题是《蜀相;》重点是写人,写祠堂的主人诸葛亮。

写柯堂的目的也是写人。

诗人对诸葛亮的倾慕崇敬之情贯穿全诗首尾,洋溢在字里行间。

开头两句,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写明诸葛亮的祠堂是成都城外古柏参天的所在。

但其意义绝不止于告诉读者祠堂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征,而是已经初步地,不露声色地抒发了对诸葛亮无限倾慕向往的感情…“寻”是追寻、寻访的意思,它含蓄着诗人至诚的热情和急切拜谒的心意。

用“森森”二字来形容祠内茂密参天的古柏,是写实,但同时也婉转地表现了诗人对祠主的深厚情意。

因为葱郁繁盛而又十分高大的柏树,造成一种苍劲的意象和肃穆的气氛,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同时这景象是远望所见,也恰与诗人崇仰的心情相契合。

三、四句中“映阶碧草”和“隔叶黄鹂”都是写优美动人的春日景象。

“映阶”承首联第一句“堂”字,—写碧绿鲜亮的春草映照着祠内的台阶,“隔叶”承首联第二句“柏”字,写深藏在森森古柏繁枝密叶之中的黄莺在纵情地歌唱。

略一点染,就写出了一种幽美的意境和令人愉悦陶醉的春光。

但写春光不是作者的目的,用“自”字和“空”字一转折,就透露出其间隐曲深微的含意o“自”字和“空”字含义相同,可以互训,都是徒然,白白地的意思。

一则,诗人拜谒丞相祠堂,本为怀想追慕诸葛亮而来,并无意于欣赏明丽的春光;再则,春色虽好,祠堂的主人却不能感知,欣赏,这当然也是令人深深地叹息和遗憾的。

因而春色自美,鸟音空好,而人(历史的和现实的)却无法或无心欣赏;这样越是把春光写得美丽动人、赏心悦目,就越熊反衬和传达出诗人一种,空寞和失落的思绪。

这不仅跟全诗所表珥的尽想情调和精神意趣完全一致,而且因了这奉光的映衬点染而笋这思想和精神表现得更加浓重,突出。

上面四句写祠堂,是通过祠堂来表达对诸葛亮的思慕怀念;四、五两句就直接赞美颂扬诸葛亮的光郑辉业绩了。

前一句写诸葛亮杰出的政治才干和胸怀天下的气度胸禁,后一句赞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效忠于蜀汉政权的拳拳之心。

诗人以凝炼的诗句,高度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事业和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色,而这又适足以表现诗人自己的理想、怀抱和深固的忠君观念。

然而,诸葛亮受刘备三顾之恩,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辅佐两代君主开创基业,匡济危时,而诗人却没有这样的机遇。

他生活蹭蹬,沉沦下僚,饱经忧患,一无所成,因而在对诸葛亮的赞美和仰慕中,又隐隐地透露出诗人内心因壮志难伸而产生的难言的苦闷与悲哀。

最后两句,对诸葛亮北伐曹魏,终因积劳成疾,壮志未酬而早逝,表现了深深的惋惜与悲悼。

在强烈的哀音中结束全诗,感情既深沉又昂奋,使整首诗染上了一层深挚悲壮的色调。

洒泪的“英雄”既指作者自己,又包括了历代无数渴望建功立业的有志之土。

他们的悲哀,不仅仅因为历史上诸葛亮的早死,更多的怕是因为现实中的自己由于种种原因而壮志难酬。

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点上,现实和历史厂杜甫和诸葛亮,在精神亡是交融在…起了。

清人王嗣爽评这两句说:“盖不止为诸葛悲之,而千古英雄有才无命者,皆括于此,言有尽而意无穷也。

《杜臆》卷四)这评论是十分确当的,其深永的含义确实很值得我们仔细体会。

杜甫以精于七律著称。

他能于严格的规矩中求自由,用笔自然而又奇纵,不显出一丝受音律拘牵束缚的痕迹;相反,倒因为声律对偶的精严而使思想内容的表达显得更加浑厚和鲜明口这首《蜀相》,正是杜甫的七律在声律和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最杰出的代表作品之一。

全诗由寻祠开始,蓟感叹诸葛亮的早亡结束;中间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流动的时间和感情发展的过程,诗人对诸葛亮的倾慕赞美之情贯穿首尾,诗意贯通,结构严谨。

中间两联,对偶工巧,在整饬的结构中,表现出婉曲深挚的感情。

全诗音润和美,语言精炼,确是杜甫七律中声情兼茂的佳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