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地理、服饰代称、刑罚

合集下载

古代文化常识之服饰

古代文化常识之服饰

古代文化常识之服饰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服饰代称古代的服饰以其鲜明的特性,显示了穿着者的贵贱尊卑或性别职业,因而不同特点的服饰就成了不同社会地位人的代称,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1、黔首:黔,黑色。

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战国时期,黔首之称已经广泛使用,《吕氏春秋》中《执一》、《振乱》、《怀宠》和《战国策·魏策》、《韩非子·忠孝》、李斯《谏逐客书》、《礼记·祭义》等均曾出现。

它的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

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下诏令谓民为“黔首”,这是秦统一中国后更定名物制度的内容之一。

秦始皇三十一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

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封建政府呈报,即可取得国家的承认。

从此,“黔首”一词便伴随着这套封建土地制度和法令就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而成为固定称谓。

2、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

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中的“白丁”可引申为没有学识的人。

3、白袍:旧指未得功名的士人。

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或有朝客讥宋济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纷纷’济曰:‘盖由绯袍子、紫袍子纷纷化使然也。

’”宋洪迈《容斋三笔·叶晦叔诗》:“一闲十日岂天赐惭愧纷纷白袍子。

”宋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宋叶适《叶路分居思堂》诗:“白袍虽屡捷,黄榜未沾恩。

”4、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

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

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古代文化常识(地理与职官)

古代文化常识(地理与职官)

古代文化常识(地理与职官)一、地理1、州:(1)尧时——分天下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2)舜时——(从冀州分出并州、幽州,从青州分出营州。

)分为十二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并州、幽州、营州。

(3)汉代——(中国疆土更大了,增加了交州、朔方。

朔方并入并州,改雍州为凉州,梁州为益州。

)分为十三个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并州、幽州、营州、交州。

(4)东汉——共有十三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并州、幽州、交州、司隶(直辖州)。

(没有营州多了司隶)(5)晋初——分为十九州:(和东汉比增加六州,把梁州分为雍、凉、秦三州;把益州分为梁、益、宁三州;把幽州分为幽、平两州;把交州分为交、广两州。

)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并州、司隶(直辖州)、雍州、凉州、秦州、梁洲、益州、宁州、幽州、平州、交州、广州。

(6)从汉到南北朝末,州基本上是监察区,有时也是行政区。

州的范围渐渐缩小了。

(7)唐代——全国共有三百多个州,是行政区。

(8)宋元——与唐代基本一致。

(9)明清——改州为府,所以有“兖州府”“扬州府”等名称,只留少数直隶州直辖于省,散州隶属于府。

2、郡:是行政区域。

(1)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著名的有陇西、颖川、南阳、邯郸、钜鹿、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河东、上党、太原、代郡、雁门、云中、琅琊、汉中、巴郡、蜀郡、长沙、黔中。

后来又增加了桂林、象郡、南海、闽中,共为四十郡。

(2)此后历代都有郡,但是区域变小了。

(3)隋代——取消了郡。

(4)唐代——州郡交替改变,都是行政区域。

(5)宋——废郡。

3、国:是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

国的区域略等于郡,所以“郡国”连称。

4、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略相当于汉代的州。

贞观年间,分全国为十道:(1)关内道,即古雍州;(2)河南道,即古豫、兖、青、徐四州;(3)河东道,即古冀州;(4)河北道,即古幽、冀二州;(冀州出现两次,表示是冀州的一部分)(5)山南道,即古荆、梁二州;(6)陇右道,即古雍、梁二州;(7)淮南道,即古扬州;(8)江南道,即古扬州的南部(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9)剑南道,即古梁州(剑阁以南);(10)岭南道,即古扬州的南部;开元年间,分为十五道:从关内道分出一个京畿道(治长安),从河南道分出一个都畿(治洛阳)。

高考常考的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常考的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常考的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必背第1组古代官职、制度、年龄相关太史官名,史官之长,掌修史及天文历法等。

秦、汉设太史令,汉代为太常之属官,掌管天文历法。

太守汉朝设立的一郡最高行政长官。

隋后刺史、知府的别称也为太守。

明清则专称知府。

司马官名。

①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职权大小不定。

汉武帝时,罢太尉,设大司马,从隋代始,不再设大司马。

②兵部尚书的别称。

③军事主官的僚属。

唐代各州置司马,名义为郡守之佐,实为闲职。

太尉秦代至元代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军事长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

公车汉代官署名。

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

臣民上书、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六军周制以一万两千五百人为一军,天子有六军。

后世以六军指皇帝的军队或皇家侍卫军队。

迁调动官职,主要有升级、降级、平调三种情况,如迁升、迁授、右迁为升级,迁削、迁谪,左迁为降级,调复原职叫迁复。

总角未成年者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

借指童年。

结发①古代男子成童始束发,因指初成年时为“结发”。

②成婚。

古礼,成婚之夕,男左女右束发共髻,故名。

伯仲叔季兄弟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长兄称为伯,次兄称为仲,其次称为叔,幼弟称为季。

古代男子的字前常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

必背第2组人才选拔、教育、典籍相关殿试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皇宫内的大殿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金榜科举时代殿试中试的名单,因揭晓殿试名次的布告用黄纸书写,放而称金格考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秀才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称呼。

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

连中三元科举制度分别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它们合称“三元”,若有人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则称其“连中三元”。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历法和刑罚》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历法和刑罚》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历法和刑罚》(一)历法1.纪年法(1)干支纪年法 干,即天干,共10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即地支,共12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

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为60,因而干支纪年每60年一个循环。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与妻书》) (2)帝王年号纪年法 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

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

(《促织》)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张衡传》) (3)王公年次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年号和干支兼用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梅花岭记》) 2.纪月法(1)序数纪月法 古代纪月,常用序数。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12个月,并以此来纪月。

四月..初五日辰刻。

(《三元里抗英》)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游褒禅山记》)(2)时节纪月法有的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

如“孟春(1月)”“仲秋(8月)”。

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古诗十九首》)孟冬..(3)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12个月,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

月(农历十一月),独树老夫家。

(《草堂即事》)荒村建子..3.纪日法(1)干支纪日法。

(《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2)序数纪日法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

(《三元里抗英》)初八..(3)特定称谓纪日法①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 (《阎典史传》)②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赤壁赋》)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

(《与妻书》)..③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最新详细总结

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最新详细总结

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最新详细总结一、人的称谓二、古代职官三、天文历法四、古代地理五、科举制度六、风俗礼仪七、饮食八、音乐文娱九、古代服饰代称十、古代刑罚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中国古代服饰代称

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中国古代服饰代称

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中国古代服饰代称1、黔首:黔qi án ,黑色。

黔首,即以黑巾裹ɡu ǒ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2、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

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h ón ɡ儒r ú,往来无白丁。

”中的“白丁”可引申为没有学识的人。

3、白袍p áo:旧指未得功名的士人。

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

4、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

古代平民不能衣锦j ǐn 绣xi ù,多穿布衣。

5、袍泽:“袍”和“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

也指了将士、战友的代名词。

6、青衿j īn :亦作“青襟j īn”,周代读书人常穿的服装,泛指有学识的人。

7、黄裳ch án ɡ:黄色表示尊贵,穿黄裳意味着臣居尊位,因而黄裳成了将做君主的太子的别称。

8、簪z ān 缨y īn ɡ: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

旧时把它作为做官者之称。

9、青衫sh ān:黑色的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后人也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在《琵琶行》中又用来指代白居易。

10、珠履l ǚ:缀zhu ì有明珠的鞋子。

是豪门宾客的代称。

11、纨w án 绔k ù:是古代一种用细绢做成的裤子。

古代富贵人家的子弟都穿细绢做的裤子,这很能反映出他们奢侈的特点。

因此,人们常用纨绔来形容富家子弟。

12、巾帼ɡu ó:本是古代妇头上的头巾或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源于《三国志》当时诸葛亮多次向司马懿y ì挑战,司马懿不予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司马懿还不如一个女性。

自古以来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为“巾帼英雄” ,故代指女性。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10-12:古代服饰代称、古代刑罚、目录辞书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10-12:古代服饰代称、古代刑罚、目录辞书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10-12:古代服饰代称、古代刑罚、目录辞书十、古代服饰代称◆■※★●【黔首】黔,黑色。

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

【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

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

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缙绅】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

【青衫】黑色的单衣。

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后人也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

【巾帼】是古代妇女头上的头巾或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为“巾帼英雄”。

【裙钗】古代妇女的服饰,引用为妇女的代称。

【纨绔】纨绔是古代一种用细绢做成的裤子。

古代富贵人家的子弟都穿细绢做的裤子,这很能反映出他们奢侈的特点,因此,人们常用纨绔来形容富家子弟。

十一古代刑罚◆■※★●【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劓刑】割鼻子。

【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刖刑】将脚砍掉(卞和因和氏璧而受此刑)。

【宫刑】又叫“腐刑”。

(司马迁曾受此刑)。

【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曾受此刑)。

【大辟】砍头。

【炮烙】将人烧烤死。

【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曾受此刑)。

【汤镬】将人煮死。

【腰斩】从腰部斩断。

【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弃市】暴尸街头十二、目录辞书◆■※★●【目录学】研究书目的编制、利用并使其在科学文化事业中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学问。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注意到目录学的作用,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就撰有《别录》《七略》等书历代均有专著。

【经史子集】我国古代图书分类,始于晋荀勗(xu)。

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类书】辑录汇集资料,以利寻检、引用的一种古典文献工具书。

【太平御览】类书名。

宋初李防等人奉宋太宗之命辑录。

全书一千卷,分五十五部、四千五百五十八子目。

2017高考最全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2017高考最全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优美的汉字》(了解一下即可)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

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

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

“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

独体主要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指事字”;合体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形声字”。

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书法与篆刻为汉字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一个个平实的方块字灵动起来。

《奇妙的对联》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

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对联由上联、下联组成。

字数多少无规定,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形相同,结构相当。

平仄协调,要求平仄相异。

平声舒缓,仄声短促,上联最后一字必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为平声。

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

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必修2《诗经》两首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

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

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古服饰代称小知识

古服饰代称小知识

两宋时期:
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
长翅帽是宋朝大小官员戴的帽子。
隋代女服 隋代时期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以上身着襦还、袄、衫,下身束裙子。短襦长裙是最为基本形式。它的一个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隋唐胡服 翻领对襟胡服、条纹裤、蹀躞带穿戴展示图,凡穿胡服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到了唐代,曾一度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上面悬挂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在民间妇女中也十分流行,凡穿这种服装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革带上还常有若干条小带下垂。
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其造型完整严谨,呈封闭式盒状体,因此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而独树一帜,突破了几千年来飘逸的塔形衣冠。
清代金龙袍
图片:清代金龙袍.jpg
石青色云蟒妆花缎袷女褂,清雍正,身长142cm,两袖通长181cm,袖口宽26cm,下摆宽137cm,后裾长69cm。清宫旧藏。 此褂圆领,对襟,平袖,裾后开。据《大清会典》的定制,这种前身饰四蟒、后身饰三蟒的石青色褂是皇孙福晋穿用的朝褂,穿于朝袍之外。这种纹样的朝褂在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服饰中为数极为稀少,且做工精美,故弥足珍贵。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东汉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汉代妇女曲裾: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新高考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五

新高考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五

新高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五五古代刑罚1.古代常见刑罚髡,又称髡首,是剃去犯人头发的刑罚。

黥,又称墨刑,古代五刑之一,是用刀刺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用来惩治犯有轻罪的人。

劓,古代五刑之一,古代割掉鼻子的一种酷刑。

笞刑,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

隋代把它定为五刑之一,沿用到清代。

杖刑,是一种用大荆条或大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把它定为五刑之一,沿用到清代。

刖刑,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即砍去犯人双脚或脚趾。

膑刑,是一种剔去膝盖骨的酷刑。

宫刑,是破坏人的生殖机能的一种酷刑。

2.古籍中与刑罚有关的高频词语大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种砍头的刑罚。

商、周、春秋、战国等时期,为死刑的通称。

炮烙,相传为商代纣王所用的一种酷刑。

是用炭烧铜柱使之发热,令有罪者爬行其上,人堕入火炭中被烧死。

汤镬,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是把人投入到滚汤中煮死的刑罚。

车裂,是古代的一种酷刑。

是将人头、四肢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同时奔驰,撕裂肢体。

车裂也称“辕裂”,俗称“五马分尸”。

凌迟,是古代最残酷的一种死刑,俗称“千刀万剐”。

是指处死人时将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是一种肢解的惩罚,即包含身体四肢的切割、分离。

腰斩,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是将罪人从腰部斩断。

弃市,是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的一种刑罚。

枭首,是将斩下的首级悬于高处示众的刑罚。

菹醢,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是把犯人剁成肉泥的一种刑罚。

极刑,是分割肢体、零割全身的酷刑。

有时也指最严重的刑罚。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基本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基本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基本文化常识灵魂是种子,它可以在知识之水的浇淋下长成参天大树,也可以在知识之水的浸泡下发成一颗绿豆芽。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基本文化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地理山川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 (大都--北京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诚--南京临安、钱塘--杭州姑苏、吴郡--苏州淮上、江都、维扬--扬州会稽--绍兴长安--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6.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二.地名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茺为荒远之地。

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6)江左:即长江以东。

(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0)南京又名建业、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1)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三.官名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方两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

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10.4古代文化常识

10.4古代文化常识

3、表格记忆法
表格记忆法是指将某个内容复杂的知识分成各个不同的项 目,整理 成一个表格,帮助理解某个知识点的方法。
例如学生在记忆“明清时期的科举制”的时候,可以按横 表分成四个项目: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纵表分成六个项 目:日期、考点、主考人、参加者、考中者、前三名称呼。这 样的知识网络表格,令学生一目了然,很快就可以掌握明清科 举制的众多内容。
B. 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 后者。
C. 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获取 天下。
D. 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 制度。
2020年新高考Ⅰ卷(适用于山东地区)
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Ⅱ
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士,又称方术士,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 人。
B.保任,意思是担保或担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责 任。
C.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 名。
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 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 帝印信。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天津卷
记,以叙事和
A 10.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描)写为主,兼,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
近三年全国各省市高考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和备考策略
一、考点解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浩如烟海。自从2015年全 国卷中开始出现古代文化常识题之后,这种 题型便连续考了五年,成为高考语文试题中 的必考知识点之一。《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关于文化常识的规 定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这个考点大致可以分为官职、 称谓、饮食、服饰、刑罚、天文历法、地理、 科举制度、 风俗礼仪、音乐文娱十大类。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
研读思考 1.六合是指: 2.八荒是指: 3.你知道古九州指哪九州? 4.你天下之中是哪一州? 5.你知道并州的由来吗?
六合八荒定九州
六合指“上、下、左、右、前、后”, 八荒指 “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北、西 南”。李白有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 哉!”如果拿到现在说,就成了“秦王把上下 左右前前后后都收拾完了,这是多牛掰的事!” 可人家一个“六合”就代表了,古人词汇比如 今多得多。贾谊《过秦论》说秦王有“囊括四 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四海”如今还用, “八荒”只存在于考试中了。
卿士大夫治一方,男臣女妾本奴隶。
周公推行封邦建国制,诸侯所居住的区域——国; 诸侯下边的一级是卿大夫,他们的区域叫——家。注 意,国和家,是两个概念,并不连用。国,一般指的 是诸侯们的地盘,有时候会特指他们的都城。诸侯这 样的国,其实最初是一座城及其周边组成的“城邦”, 这些地盘不管大小如何变化,土地在名义上都属于 “天子”。这就是所谓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当 然家也和今天的家不一样,古代是卿大夫的封地。
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 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在春秋战国时 期,天子的说法就已经开始出现,但还未成为正统的 称呼,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依然沿用着大王,汉代以后 天子之称谓始流行。
土社谷稷有江山, 左昭右穆建宗庙。
研读思考 1.社指的是:土神 2.稷是的指:谷神 “社稷”合称指国家。
九州,中国的 代称。一般指冀州、 徐州、兖州、青州、 扬州、荆州、梁州、 雍州和豫州。
炎黄二帝华夏肇,四海归一行禅让 承天景命王天下,黎民百姓有区别
研读思考 1.你知道炎黄子孙的由来吗? 2.你指导百姓的含义吗? 3.你知道黎民与百姓的区别吗? 4.你华夏的起源在哪里? 5.请解释肇的意思?

古人的服饰和代称

古人的服饰和代称

; 乌纱帽:自南朝刘宋以来,乌纱帽便在民间流行,无论官民,不分贫富,都戴乌纱帽。

至明初,乌纱帽成为官员专用的帽子。

《明史·舆服志》:“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

”虽然清时已将官员戴的乌纱帽改为红缨帽,但人们仍习惯于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代称。

簪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

”旧因以为做官者之称。

如:簪缨世族(世代做高官之家)。

搢绅:亦作“缙绅”、“荐绅”,搢为插,绅为大带。

旧时高级官吏的装束,亦用为官宦的代称。

《晋书·舆服志》:“所谓搢绅之士者,搢笏而垂绅带也。

”黄裳:黄色表示尊贵,穿黄裳意味着臣居尊位,因而黄裳成了将做君主的太子的别称。

卢照邻《中和乐·歌储宫》:“黄裳元吉,邦家以宁。

”珠履:缀有明珠的鞋子。

《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

”因而珠履成了豪门宾客的代称。

李白《寄韦南陵冰》诗:“堂上三千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

”纨袴:亦作“纨绔”。

古代贵家子弟所穿的细绢裤,引申以称富贵人家的子弟。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青衿:亦作“青襟”。

《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

”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旧因以指读书人。

杜甫《题衡山县新学堂呈陆宰》诗:“金甲相排荡,青衿一憔悴。

”明清科举时代则专指秀才。

布衣:即平民。

《盐铁论·散不足》说,古时普通人在八九十岁以前只能穿麻衣,这些普通人叫“布衣”。

《史记·李斯列传》:“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

”青衣:古时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装。

婢女亦多穿青衣,后因用为婢女的代称。

白居易《懒放》诗:“青衣报平旦,呼我起盥栉。

”巾帼: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

《晋书·宣帝纪》:“亮(诸葛亮)数挑战,帝(指司马懿)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

文学常识:中国古代服饰的代称

文学常识:中国古代服饰的代称

文学常识:中国古代服饰的代称文学常识:中国古代服饰的代称古代的服饰以其鲜明的特性,显示了穿着者的贵贱尊卑或性别职业,因而不同特点的服饰就成了不同社会地位人的代称,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黔首:黔,黑色。

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战国时期,黔首之称已经广泛使用,《吕氏春秋》中《执一》、《振乱》、《怀宠》和《战国策·魏策》、《韩非子·忠孝》、李斯《谏逐客书》、《礼记·祭义》等均曾出现。

它的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

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下诏令谓民为“黔首”,这是秦统一中国后更定名物制度的内容之一。

秦始皇三十一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

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封建政府呈报,即可取得国家的承认。

从此,“黔首”一词便伴随着这套封建土地制度和法令就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而成为固定称谓。

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

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中的“白丁”可引申为没有学识的.人。

白袍:旧指未得功名的士人。

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或有朝客讥宋济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纷纷?’济曰:‘盖由緋袍子、紫袍子纷纷化使然也。

’”宋洪迈《容斋三笔·叶晦叔诗》:“一閒十日岂天赐?惭愧纷纷白袍子。

”宋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鵠。

”宋叶适《叶路分居思堂》诗:“白袍虽屡捷,黄榜未霑恩。

”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

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

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古代文化常识 之 历法和刑罚

古代文化常识 之 历法和刑罚

历法和刑罚(一)历法1.纪年法(1)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10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即地支,共12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

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为60,因而干支纪年每60年一个循环。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与妻书》)(2)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

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

(《促织》)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张衡传》)(3)王公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廉颇蔺相如列传》)(4)年号和干支兼用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梅花岭记》)2.纪月法(1)序数纪月法古代纪月,常用序数。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12个月,并以此来纪月。

四月初五日辰刻。

(《三元里抗英》)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游褒禅山记》)(2)时节纪月法有的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

如“孟春(1月)”“仲秋(8月)”。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古诗十九首》)(3)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12个月,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

荒村建子月(农历十一月),独树老夫家。

(《草堂即事》)3.纪日法(1)干支纪日法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石钟山记》)(2)序数纪日法初八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

(《三元里抗英》)(3)特定称谓纪日法①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阎典史传》)②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赤壁赋》)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

(《与妻书》)③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登泰山记》)(4)传统节日①元日农历正月初一日。

②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日。

古代文化常识(解析版)

古代文化常识(解析版)

古代文化常识一、称谓和姓名(一)谦称、敬称、贱称1.谦称(1)王侯自称。

①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

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

例如:朕.为始皇帝。

《史记》②寡人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译为“我”。

例如: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孟子·梁惠王上》)③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汉以后盛行,译为“我”。

例如: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 (《赤壁之战》)④寡君对别国人谦称本国君主。

例如: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左传》)⑤不谷不善,古代诸侯的谦称,译为“我”。

例如: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2)臣子自称。

①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男性谦称,可译为“我”。

例如: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②老臣官吏对君主的自称,多指年长者。

例如:老臣..贱息舒祺,最少。

(《战国策·赵策》)(3)一般人自称。

①仆谦称,译为“我”。

例如:仆.非敢如此也。

(《报任安书》)②愚愚蠢的人,谦称,译为“我”。

例如: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赤壁之战》)③某代替自己的名字,谦称,译为“我”。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④小人谦称,译为“我”。

例如:小人..之食矣。

(《左传·隐公元年》)..有母,皆尝小人⑤鄙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又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浅薄。

⑥不才本意为没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例如: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有深感焉。

(《报刘一丈书》)..,则不才⑦不肖即“不似”“不贤”,旧时表谦卑的自称,自谦自己没有本事,不能继承祖辈德行,多用于长辈死后。

⑧不佞(nìnɡ)。

新高考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十

新高考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十

新高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十十古代服饰1.头衣冕,冕是古帽字,是大礼帽,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时所戴头饰。

冕上有长方板叫延,前后有数串小圆玉叫旒。

天子有十二旒。

冠,冠与后世的帽子在形制上明显不同。

冠并不能像帽子那样把头顶全部罩住,而是用一个冠圈套在发髻上,上面有冠梁自前至后,覆在头顶上。

其作用,主要是捆住头发,同时也起装饰的作用。

只有统治阶级、王公贵人才能冠(戴帽),而奴仆只能用巾(黑纱)包头。

2.体衣体衣分为上衣下裳。

先秦时衣长而裳短,裳的上半截藏在衣内;后来变成衣短裳长,裳就加衣上。

古代体衣,在质地、颜色上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五冕、九衮之类的衣服,只有王公贵人才有资格享受。

他们寒冷时,有毛皮大衣(裘);天热时,有高级丝织品。

而那些寒士庶人则只能穿布衣(麻、葛所织)、褐(粗毛编织的灰色粗布)和缊袍(旧絮或乱麻填的旧袍)之类。

3.胫衣上古时有裳无裤,但有袴。

袴后无裆,只有两个裤筒,类似后世的套裤。

后来加上裆,称作裈。

裤脚短的称犊鼻裈(因形状像犊鼻),即现在的短裤衩,一般为贫贱者所穿。

4.足衣足衣就是鞋,上古称屦,汉以后叫履。

上古时,鞋分革、丝、麻、草四种,有钱人穿革履丝鞋,贫苦人穿草鞋或光脚。

5.寝衣寝衣包括深衣(亵衣)、寝枕、锦衾、布衾、罗帐等。

6.官员的服饰在古代,皇帝以下的文武百官共分为九个等级,称为“九品”。

他们的服饰,以清代为例,文官服饰,一品为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鸂鶒,八品为鹌鹑,九品为蓝雀;武官服饰,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狮子,三品为豹,四品为虎,五品为熊罴,六品为彪,七品、八品为犀牛,九品为海马。

7.配饰环,是玉制的配器。

圆形,中空。

古人重视佩玉,有“君子必佩玉”之说。

玦,环的周边上留一缺口就是“玦”,“玦”与“决”同音,故常用玦寓指决断、诀别。

容臭(xiù),即香袋,后代称“香囊”,内装香料,随身佩带,香气绕身,故名容臭。

臭者,香气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地理、服饰代称、刑罚
九、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知识,包括地区名、政区名、城市村镇名、山川关隘名等。

1.地区名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即江东。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

《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大多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

朔气指北方的风,也叫朔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

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

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部晋阳和京都长安。

【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

又叫“两京”。

2.政区名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

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地区。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神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参见“海内”条。

指天下、全国。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

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

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州】参见“郡”条。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

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

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

再如杭州称临
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

十、古代服饰代称◆■※★●
【黔首】黔,黑色。

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

【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

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

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缙绅】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

【青衫】黑色的单衣。

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后人也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

【巾帼】是古代妇女头上的头巾或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为“巾帼英雄”。

【裙钗】古代妇女的服饰,引用为妇女的代称。

【纨绔】纨绔是古代一种用细绢做成的裤子。

古代富贵人家的子弟都穿细绢做的裤子,这很能反映出他们奢侈的特点,因此,人们常用纨绔来形容富家子弟。

十一古代刑罚◆■※★●
【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劓刑】割鼻子。

【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刖刑】将脚砍掉(卞和因和氏璧而受此刑)。

【宫刑】又叫“腐刑”。

(司马迁曾受此刑)。

【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曾受此刑)。

【大辟】砍头。

【炮烙】将人烧烤死。

【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曾受此刑)。

【汤镬】将人煮死。

【腰斩】从腰部斩断。

【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弃市】暴尸街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