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

合集下载

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例子

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例子

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都是金属在潮湿的空气中发生的电化学腐蚀的例子。

析氢腐蚀是指金属在酸性环境中发生的腐蚀,例如铁在酸性溶液中发生的腐蚀。

在这个过程中,铁失去电子形成亚铁离子进入电解质溶液,电子经过一段导体到达碳等不活泼电极,溶液中的氢离子结合电子生成氢气。

吸氧腐蚀是指金属在溶有一定量氧气的中性或弱酸性溶液中发生的腐蚀,例如钢铁在潮湿空气中的腐蚀。

在这个过程中,铁失去电子形成亚铁离子进入电解质溶液,电子经过一段导体到达碳等不活泼电极,溶液中的氧离子结合电子生成氧气。

通过观察虚拟仿真电化学装置可以观察到这两个过程的电子的得失及流动过程。

同时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理解这两种腐蚀。

比如析氢腐蚀的一个例子是在氢脆化处理的铝制容器中放置硫酸,因为容器壁的铝能够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而氢气的存在会导致容器壁的铝发生析氢腐蚀。

而吸氧腐蚀的一个例子是钢铁生锈的过程,因为钢铁表面吸附的水膜酸性很弱或呈中性,但溶有一定量的氧气,此时就会发生吸氧腐蚀,生活中的钢铁腐蚀主要是发生的吸氧腐蚀。

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

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

扩散控制的腐蚀过程中,由于 腐蚀速度只决定于氧的扩散速 度,因而在一定范围内,腐蚀 电流将不受阳极极化曲线的斜 率和起始电位的影响。如图4-9 中A、B、C三种合金的阳极极 化曲线不同,但腐蚀电流都一 样。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腐 蚀速度与金属本身的性质无关。 例如,钢铁在海水中的腐蚀, 普通碳钢和低合金钢的腐蚀速 度没有明显区别。
,氧还原反应中的电子数n =4,代入式(4-12)可得氧的极限扩
散电流约:iL= 4×96500×10-9×0.3/10-4=1.16A/m2。
腐蚀速度约为lmm/a也就是说,这种条件 下,不管腐蚀电池的电动势大小如何,腐 蚀速度被氧的阴极扩散速度限制在lmm/a 以内。
但是,如果搅拌溶液,或者在流动的溶液 中,特别是海水飞溅区的腐蚀,由于氧的 扩散速度大大加快,金属的腐蚀速度可能 由氧的阴极还原反应即氧的离子化反应速 度控制。
若含S的钢中加入Cu或Mn,其作用有二,一 是其本身是阴极,可加速Fe的溶解;另一方面 却可抵消S的有害作用。因为溶解的Cu+又沉 积在Fe表面,与吸附的S2-离子形成Cu2S,在 酸中不溶(溶度积为10-48)。因此可消除S2-对电 化学反应的催化作用。加入Mn也可抵消S的有 害作用,因为一方面可形成低电导的MnS;另 一方面减少了铁中的S含量,而且MnS比FeS 更易溶于酸中。
(2) 加入氢过电位大的成分,如Hg、Zn、Pb等。 (3) 加入缓蚀剂,增大析氢过电位。如酸洗缓蚀剂若丁,
有效成分为二邻甲苯硫脲。
(4) 降低活性阴离子成分,如Cl-、S2-等。
7.2 吸氧腐蚀
7.2.1 吸氧腐蚀的必要条件 以氧的还原反应为阴极过程的腐蚀,称为
氧还原腐蚀或吸氧腐蚀。发生吸氧腐蚀的 必要条件是金属的电位比氧还原反应的电 位低: EM < (4-8) 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氧还原反应为: O2+2H2O+4e 4OH-

第 4 章 析氢腐蚀与吸氧

第 4 章 析氢腐蚀与吸氧

4.2 吸氧腐蚀
二. 氧的阴极还原过程及过电势
氧从空气中进入溶液并迁移到阴极表面发生还原反应,包括 个过程 氧从空气中进入溶液并迁移到阴极表面发生还原反应,包括4个过程 阴极极化曲线的三个区域: 阴极极化曲线的三个区域: 1. 当阴极电流密度较小,且供氧充分时,阴极极化过程的速度决定氧的离子化反应 当阴极电流密度较小,且供氧充分时, 2. 阴极电流密度增大,出现了浓差极化 阴极电流密度增大, 3. 当阴极反应速度=极限扩散电流密度时,出现新的阴极极化 当阴极反应速度=极限扩散电流密度时,
3. 当V输=V反时,吸氧腐蚀同时受电化学极化和扩散浓差极化控制。 反时,吸氧腐蚀同时受电化学极 吸氧腐蚀的过程及特点 1. 如腐蚀金属在溶液中的电势较高,腐蚀过程中氧的传递速度大,金 如腐蚀金属在溶液中的电势较高,腐蚀过程中氧的传递速度大, 属腐蚀速度主要由氧在电极上的放电速度决定; 属腐蚀速度主要由氧在电极上的放电速度决定;阳极极化曲线与阴 极极化曲线相交于氧还原反应的活化区。 极极化曲线相交于氧还原反应的活化区。 2. 如腐蚀金属在溶液中的电势很低,腐蚀过程中氧的传递速度太小, 如腐蚀金属在溶液中的电势很低,腐蚀过程中氧的传递速度太小, 阴极过程将由氧去极化和氢离子去极化两个反应共同组成; 阴极过程将由氧去极化和氢离子去极化两个反应共同组成;此时腐 蚀电流大于氧的极限扩散电流 3. 如腐蚀金属在溶液中的电势较低,且处于活性溶解状态,而氧的传 如腐蚀金属在溶液中的电势较低,且处于活性溶解状态, 输速度又有限,则金属腐蚀速度将由氧的极限扩散电流密度决定。 输速度又有限,则金属腐蚀速度将由氧的极限扩散电流密度决定。 阳极极化曲线与阴极极化曲线相交于氧的扩散控制区。 阳极极化曲线与阴极极化曲线相交于氧的扩散控制区。
1. 当V输》V反时,阴极去极化反应是控制因素,即有充足的氧化剂到达阴极。 阴极去极化反应是控制因素,即有充足的氧化剂到达阴极。 2. 当V输《V反时,氧向阴极表面的输送是控制步骤。 氧向阴极表面的输送是控制步骤。 空气中的氧输送到被腐蚀件的阴极表面上,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 空气中的氧输送到被腐蚀件的阴极表面上,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

原电池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

原电池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

原电池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
原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它由两个不同金属和一个电解质组成。

在使用过程中,原电池可能发生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这会影响其性能和寿命。

吸氧腐蚀是指当原电池处于开路状态时,电解质中的氧气会与金属发生反应,导致金属表面产生氧化物。

这种腐蚀会降低原电池的电势差和电流输出,甚至导致电池失效。

为了避免吸氧腐蚀,可以在电池使用后及时加盐水或其他还原剂。

析氢腐蚀是指当原电池处于闭路状态时,电解质中的水分解产生氢气,并在金属表面析出。

这种腐蚀会导致金属表面出现气孔、气泡和裂纹,甚至引起电池爆炸。

为了避免析氢腐蚀,可以选择合适的金属材料和电解质,以及控制电流密度和电池温度。

总之,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是原电池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正确的使用和维护可以延长电池寿命并保证其正常工作。

- 1 -。

第三章 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09.3修改)

第三章  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09.3修改)

(2)析氢过电位ηH Hydrogen Evolution Over-Potential

溶液中的氢离子作为去极剂,在阴极上放电,促使金属 阳极溶解过程持续进行而引起的金属腐蚀,称为氢去极 化腐蚀。 发生析氢腐蚀的体系

(1)
(2)
标准电位很负的活泼金属
大多数工程上使用的金属,如碳钢、铸铁、锌、铝、不 锈钢等金属和合金在酸性介质中常发生这种腐蚀。 正电性金属一般不会发生析氢腐蚀。但是当溶液中含有 络合剂(如NH3,CN- ),使金属离子(如Cu2+、Ag+)的活 度保持很低时,正电性金属(如Cu,Ag)也可能发生析氢 腐蚀。
在酸性溶液中: O2 + 4H+ + 4e
0 E o2 E o2
2H2O
2.3RT lg PO2 [ H ]4 4F
E0O2=1.229V(SHE),PO2=0.021Mpa,因此氧的平衡电 位与溶液pH值的关系为: EO2/H2O=1.229 - 0.059pH ( 25℃)
显然,pH越小,氧的平衡电位越正,金属发 生耗O2腐蚀的可能性越大。 中性溶液中,只要金属的电位低于0.805V, 就可能发生耗O2腐蚀。
第三章 析氢腐蚀和吸 氧腐蚀
在金属的电化学腐蚀过程中,通常阳极溶解的阻 力较小,阴极去极化反应的阻力较大,成为腐蚀过程 的控制因素。所以腐蚀体系的一些特性往往体现在阴 极过程中。 氢腐蚀和氧腐蚀就是阴极过程中各具特色的两种最 为常见的腐蚀形态。其中氧腐蚀是自然界普遍存在,因 而破坏性最大的一类腐蚀,而氢腐蚀则是常见的危害性 较大的一类腐蚀。 本章运用前面所述的基本理论和概念,着重讨论 这两类腐蚀过程的 产生条件、规律及影响因素,并简 要介绍控制这两类腐蚀常采用 应可在正得多的电位下进行,因此 氧去极化腐蚀比氢去极化腐蚀更为 普遍。 •大多数金属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以 及少数正电性金属在含有溶解氧的 弱酸性溶液中的腐蚀都属于氧去极 化腐蚀。

原电池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

原电池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

原电池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
原电池是一种由两种不同金属通过电解液相联系形成的电化学
系统。

在这种系统中,其中一种金属被氧化,另一种金属被还原,从而产生电能。

然而,当原电池处于开路状态时,金属表面会与电解液中的氧气和水分子发生反应,导致腐蚀现象的发生。

在原电池中,金属表面与氧气反应形成的氧化物称为吸氧腐蚀。

在这种腐蚀中,金属表面会被氧化,并且会形成一层氧化物覆盖在金属表面上。

吸氧腐蚀的程度取决于金属的活性和氧气的浓度。

例如,铁、镁和锌在氧气中容易吸氧腐蚀,而铜和铝则比较耐腐蚀。

与吸氧腐蚀不同的是,原电池中金属表面与水分子反应形成氢气的腐蚀称为析氢腐蚀。

在这种腐蚀中,金属表面与水分子反应形成氢气,并且在金属表面上形成小气泡。

析氢腐蚀的程度取决于金属的活性和水的浓度。

例如,锌和铝在酸性水中容易析氢腐蚀,而铜则比较耐腐蚀。

原电池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都会导致金属表面的损失和腐蚀产
物的形成,从而影响到原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为了减少这种腐蚀,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例如,可以在金属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以防止金属表面与电解液发生反应。

此外,可以选择更耐腐蚀的金属材料,以延长原电池的使用寿命。

总之,原电池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是原电池中常见的腐蚀现象。

了解这些腐蚀现象的原因和措施,对于保护原电池的性能和延长寿命非常重要。

材料腐蚀与防护-第五章-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

材料腐蚀与防护-第五章-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

氧去极化的阴极极化曲线: 由于氧去极化的阴极过程与氧向金属表面输送过程及 氧的离子化反应有关.所以氧去极化的阴极极化曲线比较 复杂。 分为四个部分: (1)阴极过程由氧离子化反应控制,即反应速度< <传输速度。 (2) 阴极过程由氧的扩散过程控制,即传输速度< <反应速度。 随着电流密度的不断增大,氧扩散过程缓慢引起浓差 极化。 (3)阴极过程由氧的离子化反应与氧的扩散过程混 合控制,即传输速度=反应速度。 (4)阴极过程由氧去极化及氢去极化共同控制。
析氢腐蚀的特征: 1.阴极反应浓度极化较小,一般可以忽略,原因: • (1)去极化剂是带电的半径很小的氢离子,在 溶液中有较大的迁移和扩散能力; • (2)去极化浓度较大,在酸性溶液中是氢离子, 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是水分子;H2O+e—H+OH• (3)氢气泡的搅拌作用; 2.与PH值关系较大。 3.与金属材料的本质和表面状态有关。 4.与阴极面积有关。 5.与温度有关。
影响氧去极化腐蚀的因素: (1)氧的浓度: 极限扩散电流密度随溶解氧的浓度增加 而增加,氧去极化腐蚀速度随着氧的浓度增加而增加。 (2)流动速度: 在氧浓度一定的情况下,极限扩散电流 密度与扩散层厚度呈成反比。溶液流速增加使扩散层 厚度减小,腐蚀速度增加。腐蚀速度随溶液流速的增 加而增加。 (3)温度:通常溶液温度升高有利于提高界面反应速度。 因此,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腐蚀速度将随温度升高而 加速。 (4)盐浓度:随着盐浓度增加,溶液的电导率增大,腐 蚀速度明显加快。
5.2 吸氧腐蚀 当电解质溶液中有氧存在时,在阴极上发生氧去极化反应, 在中பைடு நூலகம்或碱性溶液中: 在酸性溶液中:
由此引起阳极金属不断溶解的现象称作氧去极化腐蚀。
许多金属及其合金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在潮湿大气、 海水、土壤中都可能发生氧去极化腐蚀,甚至在流动的弱 酸性溶液中也会发生氧去极化反应。因此,与析氢腐蚀比 较,氧去极化腐蚀更为普遍和重要。

36 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

36 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
阳极控制: 加强阳极钝化,防止其活化
16
3.6.2 氧去极化腐蚀(吸氧腐蚀)
必要条件: 金属的氧化电位比氧还原反应的电位负。 EM<EO2 中、碱性溶液中氧还原反应 O2+2H2O+4e 4OH酸性溶液中反应 O2+4H++4e 2H2O
相较于氢去极化腐蚀,氧还原反应可以在正 得多的电位下进行,因此氧去极化腐蚀要更为 普遍。
9
杂质对Zn在0.25M的H2SO4溶
液中腐蚀速度的影响
吸氧图
1 2
( ) 铝
速(
率 ;
) 铜
不 同 的
、 、杂
铅 铁质
、 、对
汞 锑锌
降 、腐
低 砷蚀
了 、速
锌 锡度
的 、的
腐 镉影
蚀 加响
速 速是
率 了不
。 锌同
的的
动力学数据
腐。 蚀 10
的 腐 蚀 过 程 。
是 高 氢 过 电 位 金 属 , 属 于 阴 极 控 制
17
氧向金属(电极)表面的输送过程-消耗型
18
吸氧腐蚀中氧气传输的特点
• 对于氧去极化的阴极过程,浓度极化很突出,常 常占有主要地位。这是因为作为阴极去极化剂的 氧分子与氢离子的本质不同所决定的。
• (1)氧分子向电极表面的输送只能依靠对流和扩 散;
• (2)由于氧的溶解度不大,所以氧在溶液中的浓 度很小,一般为10-4mol/L;
8
四、氢去极化腐蚀概况
• 一般来说,电势较负金属在氧化性较弱的 酸和非氧化性酸中以及电极电位很负的金 属(如Mg)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的腐蚀都 属于氢去极化的腐蚀。
• 当金属中含有电位比金属电位更正的杂质 时,如果杂质上的氢过电位低,则阴极反 应过程将主要发生在杂质表面上进行,杂 质就成为阴极区。此时,杂质的氢过电位 的高低对基体金属的腐蚀有很大影响。

金属腐蚀与防护概论 第四章 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

金属腐蚀与防护概论 第四章 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
5 控制氢去极化腐蚀的措施 ➢ 金属材料的种类 ➢ 表面状态,粗糙表面更易发生析氢反应。 ➢ 溶液的pH值和溶液的成分(特别是表面活性物质及氧化剂的含量)以及 温度等。 ➢ 金属材料的纯度。通常情况下,杂质会导致金属材料的析氢超电压降低, 因此提高材料的纯度可以控制金属的析氢腐蚀。但是,在金属材料中加 入超电压大的组分,可以提高材料的析氢超电压。
蚀生成金属离子的电极电位显著降低,此时也将发生析氢腐蚀。
第四章 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
3 析氢反应的步骤与机理
第四章 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
4 氢去极化的阴极极化曲线
氢去极化反应在一般情况下都是电化学步骤所控制
不同的金属电极上,氢的去极化 曲线不同
许多金属电极上的析氢反应 的控制步骤是电化学反应
第四章 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
4.2 吸氧腐蚀
溶液中的中性氧分子(O2)在阴极上进行还原反应引起的电化学腐蚀 吸氧腐蚀往往比析氢腐蚀普遍和更加容易发生
1 吸氧腐蚀体系
➢ 发生析氢腐蚀的体系基本都能发生吸氧腐蚀。 ➢ 一些具有较高电位的正电性金属(如Cu)在含溶解氧的酸性和中性溶液中都能
发生吸氧腐蚀。
1 吸氧反应的步骤与机理
第四章 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
➢ 阴极上氢气泡的产生对电极附近溶液的搅拌作用可以使扩散层厚度减小,因此,H+ 还原反应的极限扩散电流密度比较大。同时,由于H+带电,除扩散外,其电迁移过 程一般不可忽视,H+还原的浓差极化可以忽略,主要以活化极化控制为主。
第四章 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
(2) 铁在酸溶液中的腐蚀动力学
第四章 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
第四章 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
4.1 析氢腐蚀 4.2 吸氧腐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析氢、吸氧腐蚀

析氢、吸氧腐蚀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的实质是金属、金属中的杂质(或合金)与金属表面的水膜形成了无数微小的原电池,较活泼的金属作为负极,失去电子被氧化而发生腐蚀。

以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威力,在潮湿的空气里,钢铁的表面会吸附一层薄薄得水膜,水膜里溶有CO2、SO2、H2S等气体,使水膜里含有一定量的H+,如果水膜的酸性较弱或呈中性,也会溶有一定量的氧气。

结果在钢铁表面形成了一层电解质溶液的薄膜,它跟钢铁里的铁和少量的碳恰好构成原电池。

这些微小的原电池遍布钢铁的表面,在这些原电池里,铁是负极,碳是正极,因此,铁被氧化而生锈。

通常有两类腐蚀:
1、析氢腐蚀:若电解质溶液酸性较强,则发生析氢腐蚀。

负极:Fe—2e— = Fe2+ 正极:2H++2e—= H2↑
总:Fe+2H+=Fe2++H2↑
2、吸氧腐蚀:若电解质溶液酸性很弱或呈中性,则发生吸氧腐蚀。

负极:2Fe—4e— = 2Fe2+ 正极:2H2O+O2+4e— = 4OH—
总:2Fe+O2+2H2O=2Fe(OH)2
Fe(OH)2继续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Fe(OH)3,再进一步形成铁锈(Fe3O4·H2O)铁锈稀松的覆盖在钢铁表面,不能阻止钢铁进一步被腐蚀。

吸氧腐蚀是金属腐蚀的主要形式。

纯铁的抗腐蚀能力很强。

第三章2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

第三章2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
8
四、氢去极化腐蚀概况
• 一般来说,电势较负金属在氧化性较弱的 酸和非氧化性酸中以及电极电位很负的金 属(如Mg)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的腐蚀都 属于氢去极化的腐蚀。 • 当金属中含有电位比金属电位更正的杂质 时,如果杂质上的氢过电位低,则阴极反 应过程将主要发生在杂质表面上进行,杂 质就成为阴极区。此时,杂质的氢过电位 的高低对基体金属的腐蚀有很大影响。
返回
7
析氢腐蚀的特征
• (1)浓度极化小,原因: • a. 去极化剂是带电的,半径很小的氢离子,在溶 液中有较大的迁移速度和扩散速度; • b. 去极化剂的浓度大; • C. 还原产物氢分子以气泡形式离开电极而析出, 使金属表面附近的溶液得到了较充分的搅拌作用。 • (2)与溶液的pH值关系很大。 • (3)与金属材料本身的性质和表面状态有关。 • (4)与阴极面积有关。 • (5)与温度有关。
过对 程于 是铝 属、 于不 阳锈 极钢 控等 制易 的钝 过化 程金 。属 , 腐 蚀
15
五、减小析氢腐蚀的途径
阴极控制:
1. 减少或消除金属中的有害杂质,特别是析氢
过电位小的阴极性杂质;
2. 加入氢过电位高的成分,如Hg、Zn、Pb等;
3. 加入缓蚀剂增大析氢过电位,如若丁等;
4. 降低活性阴离子成分如Cl-、S2-等的浓度。
1
3.6.1 析氢腐蚀
一、析氢腐蚀定义:
由氢离子作为去极剂的阴极过程,在其还原析 氢气的同时,消耗金属中的电子,导致腐蚀的发 生 。亦称为氢去极化腐蚀。
发生析氢腐蚀的必要条件:
腐蚀电池中的阳极金属氧化电位a必须低于氢 的析出电位 H+/H2,即a< H+/H2。
2
3
二、析氢腐蚀步骤

腐蚀与防护 第6讲 析氢和吸氧

腐蚀与防护 第6讲 析氢和吸氧

4. 影响ηH的因素
(3)溶液组成及温度 ) 溶液中存在正电性离子(将在电极表面还 原析出)
Pt, AsCl 缓蚀措施: 缓蚀措施:控制溶液组分
4. 影响ηH的因素-溶液组成及温度
溶液中存在正电性离子 溶液中含有表面活性物质(吸附在金属表面, 阻碍析氢,ηH增大。作缓蚀剂) η 溶液pH值对ηH的影响 酸性介质pH↑→ηH↑,碱性pH↑→ηH↓ 溶液温度 T↑→ηH↓
钝化效果
腐蚀速率一般将减小10 腐蚀速率一般将减小 4-106倍 电极电位正移 0.5-2.0 V
二、钝化途径
化学钝化 电化学钝化
谁能钝化?什么能使之钝化? 谁能钝化?什么能使之钝化?
钝化介质的因素
活性离子对钝化膜的破坏作用
用电化学方法评价钝化金属的点蚀抗力
三、钝化理论
谢谢大家 敬请批评指正!
讨论
电化学控制 氧的扩散控制区 混合控制区
5. 吸氧腐蚀的影响因素
根据公式:iL=nFDC/δ 溶解氧浓度C的影响 溶液流速或机械搅拌作用(影响δ) 溶液浓度的影响(影响溶液导电性和氧溶 解度) 溶液温度的影响(敞口、密封不同化现象
钝化定义
金属由于表面生成致密钝化膜,阻碍金 属氧化产生阳极极化的现象。
二、吸氧腐蚀 1. 概念 又叫氧去极化腐蚀,以氧还原反 应为阴极过程的腐蚀.
二、吸氧腐蚀 2. 发生条件
阳极金属电位<氧电极的平衡电位 为何是必要条件? 为何是必要条件?
(负电性很强的金属发生析氢腐蚀)
3. 阴极反应过程
氧通过空气/溶液界面进入溶液; ⑴ 氧通过空气/溶液界面进入溶液; 在溶液对流作用下,氧迁移到阴极表面附近; ⑵ 在溶液对流作用下,氧迁移到阴极表面附近; 在扩散层范围内, ⑶ 在扩散层范围内,氧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扩散 到阴极表面; 到阴极表面; 在阴极表面氧分子发生还原反应, ⑷ 在阴极表面氧分子发生还原反应,也叫氧的离 子化反应。 子化反应。 控制步骤多是第3 控制步骤多是第3步。 只有在加强搅拌或流动的腐蚀介质中, 只有在加强搅拌或流动的腐蚀介质中,④才可成 为控制步骤。 为控制步骤。

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条件

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条件

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条件当负极与电解质溶液不反应时,会发生吸氧腐蚀或析氢腐蚀①吸氧腐蚀:中性或弱酸性介质正极:2H2O +O2 +4e====4OH- 负极:Fe --- 2e ===Fe2+②析氢腐蚀: 酸性介质正极:2H+ + 2e ==== H2 负极:Fe --- 2e===Fe2+解释:①析氢腐蚀,在酸性较强的溶液中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时放出氢气,这种腐蚀叫做析氢腐蚀。

在钢铁制品中一般都含有碳。

在潮湿空气中,钢铁表面会吸附水汽而形成一层薄薄的水膜。

②吸氧腐蚀是指金属在酸性很弱或中性溶液里,空气里的氧气溶解于金属表面水膜中而发生的电化学腐蚀。

吸氧腐蚀的阴极去极化剂是溶液中溶解的氧。

扩展资料:吸氧腐蚀是金属在空气中最普遍发生的一种腐蚀方式,在酸性、碱性和中性条件下都能发生作用。

发生机理是由于金属表面有水分,后通过原电池原理发生作用,使得金属(如:钢铁)被空气中的氧气腐蚀,产生生锈,由于此过程中需要消耗氧气,故名为:吸氧腐蚀或者耗氧腐蚀。

发生析氢腐蚀的体系标准电位很负的活泼金属大多数工程上使用的金属,如Fe正电性金属一般不会发生析氢腐蚀。

但是当溶液中含有络合剂时,正电性金属(如Cu,Ag)也可能发生析氢腐蚀。

⑴pH < 3时,阴极反应受活化极化控制。

⑵在弱氧化性和非氧化性酸溶液中,在反应速度不是很大时,阳极反应亦受活化极化控制。

⑶Fe在酸溶液中的腐蚀形态,一般是均匀腐蚀。

所以,Fe在酸溶液中的腐蚀可以当作均相腐蚀电极处理,作为活化极化控制腐蚀体系的典型例子。

1 阴极极化控制如Zn在稀酸溶液中的腐蚀。

因为Zn是高氢过电位金属,故为阴极极化控制。

其特点是腐蚀电位与阳极反应平衡电位靠近。

对这种类型的腐蚀体系,在阴极区析氢反应交换电流密度的大小将对腐蚀速度产生很大影响。

2 阳极极化控制只有当金属在酸溶液中能部分钝化,造成阳极反应阻力大大增加,才能形成这种控制类型。

有利于阳极钝化的因素使腐蚀速度减小。

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

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



电极材料
电极反应
溶液
io(安培/厘米2)



Hg
H++e=1/2H2
1.0NH2SO4
5x10-13
的 交 换
Pt Ag
H++e=1/2H2 Ag++e=Ag
0.2NH2SO4 100g/lAgNo3
10-3 1.1x10-2

Cd
1/2Cd2++e=1/2Cd 160g/lCdSO4 1.4x10-2
2. 吸氧腐蚀
• 发生吸氧腐蚀的体系 (1) 所有负电性金属在含溶解氧的水溶液中都能
发生。 (2) 某些正电性金属(如Cu)在含溶解氧的酸性和
中性溶液中能发生吸氧腐蚀。 • 阴极过程 液相传质步骤 : (1)氧由气相通过界面进入水溶液 (2)氧借助于对流和扩散通过溶液主体层 (3)氧借助于扩散通过扩散层达到金属表面
( .2 / ) ( .2 / )

蚀 速
200
度 175
时 小 150
米 125
克 100
腐 蚀 速 20000 度 时 小 15000
米 克 10000
75
50
5000
5
0
0.4 0.8 1.2 1.6 3.3
C.%
含碳量对铁碳合金在20%硫酸(25摄氏度) 中腐蚀速度的影响
0
0.4 0.8 1.2 1.6 3.3
(3) 腐蚀电位位于阴极极化曲线的析氢反应 平衡电位以下,在自然腐蚀状态,阴极反 应包括O2还原反应和H+还原反应。如Mg在 中性溶液中的腐蚀。
• 氧扩散控制吸氧腐蚀的特征

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区别

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区别

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区别二者的腐蚀环境不同,一般来讲,析氢腐蚀的腐蚀环境是由含水、湿度高的空气组成,而吸氧腐蚀则是在大气中进行的。

1、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区别如果说有哪些金属容易发生析氢腐蚀,那么这个说法是对的,不过有的时候这个判断并不正确,因为有些材料,其他的条件都满足了,但是还是会产生析氢腐蚀。

例如在海水中工作的船舶,它们就很容易发生析氢腐蚀。

而有些材料,即使是在空气中也能发生析氢腐蚀。

析氢腐蚀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少见,所以人们往往认为它只发生在不纯的物质中,或是没有干燥处理好的设备里。

而吸氧腐蚀则更常见,尤其是石油开采的地方,到处都有。

我们常见的不锈钢制品,其实就是不锈钢,也会发生吸氧腐蚀。

2、氢在钢中存在形态不同。

在海水中,水是分子,水分子与氢离子结合,形成氢分子,而且极不稳定,水分子互相碰撞而消失;在大气中,空气是无数分子的集合体,而且非常不稳定,因此经常会看到大量的水分子不停地碰撞而消失的情况,甚至许多分子相互接触而形成微尘状态。

根据分析,从腐蚀电池原理上分析,钢铁在含酸性物质的水溶液中比在空气中更容易受到腐蚀,主要原因是:析氢腐蚀的发生取决于氢离子的浓度,而且最低氢离子浓度要求为5×10^-4~5×10^-5 mol/L。

若水中含有2 mol/L的氢离子时,钢铁表面就开始出现钝化膜,使腐蚀减速,故通常把水中氢离子浓度作为衡量腐蚀程度的指标。

空气中,通常要求的氢离子浓度较小,约为0.01~0.03mol/L。

3、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的形成条件也不相同。

吸氧腐蚀,指金属表面溶解氧浓度低于其钝化膜允许的氧浓度的条件下发生的腐蚀。

例如,海水中的Fe- 2×10-3~Fe- 4×10-2。

若温度较低, Fe表面发生析氢腐蚀的结果是Fe- 4×10-2转变为Fe。

吸氧腐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低于其电极电位的低氧化状态下发生的,称为欠氧化吸氧腐蚀;另一种是在高于其电极电位的过氧化状态下发生的,称为过氧化吸氧腐蚀。

第四章 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

第四章  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
其特点是腐蚀电位Ecorr与阴极反 应平衡电位Eec靠近。
铝在弱酸中的腐蚀 (阳极控制)
★混合控制 阴、阳极极化大致相同。 例如:铁和钢在酸性溶液中的 析氢腐蚀中为阴、阳极混合控 制。 这种类型的析氢腐蚀体系的 特点是:腐蚀电位离阳极反应 和阴极反应平衡电位都足够远, 即Eea << Ecorr << Eec。
Ee H
H
EeM<EeH
Eo H 0
EeH 2.303RT pH F
RT E ln H F
pH lg H
2、析氢电位
★ 析氢过电位:一定的电流密 度下,氢的平衡电位EeH与析 氢电位EH之差:
H EeH EH
析氢过电位H与氢离子的阴极 去极化的过程,电极的材料和溶液
组成等因素有关。
析氢过程的阴极极化曲线
3、氢离子的阴极去极化的反应步骤
1)水化氢离子迁移到阴极表面,接受电子发 生还原反应,同时脱去水分子,在电极表 面形成吸附氢原子:
H+•H2O+eHad+ H2O
称为氢离子的放电反应
2) 吸附的氢原子除了进入金属内部外,大部 分在电极表面扩散并复合形成氢分子。 两个吸附的氢原子进行化学反应而复合成一 个氢分子,并发生脱附:
30oC的5% H2SO4中两种金属材料的腐蚀速度 材 料 腐 蚀 速 度 mpy
饱和空气的酸 无空气的酸
67Ni-33Cu合金 304型不锈钢
39 0.4
4.5 54.5
0.03
腐 蚀 速 度 (ipy)
封闭系统 0.02 敞开系统 0.010Biblioteka 204060
80
100
120

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

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

2.4.2 析氢电位
析氢电位等于情的平衡电位与析氢过电位之差。
析氢过电位 ɧH与氢离子的阴极 去极化的过程,电极的材 料和溶液 组成等因素有关
2.4.3 析氢腐蚀的控制过程
1. ★阴极控制:腐蚀速度主要取决于析氢过电位的大小。 例如:锌在酸中的溶解就是阴极控制下的析氢腐蚀。 2. ★阳极控制:阳极控制的析氢腐蚀主要是铝、不锈钢等钝化金属在稀 酸中的腐蚀。 3. ★混合控制 :阴、阳极极化大致相同。 例如:铁和钢在酸性溶液中的 析氢腐蚀中为阴、阳极混合控 制。
2.4.2.1 吸氧腐蚀的必要条件
吸氧腐蚀:以氧还原反应为阴极过程的金属腐蚀。
必要条件:金属的电位金属的电位比氧还原反应的电位负
2.4.2.2 氧的阴极还原过程及其过电位
★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氧分子的还原反应为: O2+2H2O+4e 4OH- ★在酸性溶液中氧分子的还原反应为: O2+4H++4e 2H2O ★在温度25℃, 氧压强po2=1atm条件下,以上两反应 的平衡电位均为 EO2=1.229-0.059pH ★整个吸氧的阴极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分步骤: 1)氧向电极表面输送; 2)氧吸附在电极表面上; 3)氧离子化。
2.4.2.3 吸氧腐蚀的控制过程及特点
1)如果腐蚀金属在溶液中的电位较正,腐蚀过程 中氧的传递速度又很大,则金属腐蚀速 度主要由氧在电极上的放电速度(吸氧阴极反应速度)决定,属于活化极化控制。
2)如果腐蚀金属在溶液中的电位非常负,如Zn、 Mn等,阴极过程将由氧去极化(吸氧反 应)和 氢离子去极化(析氢反应)两个反应共同组成。 3)如果腐蚀金属在溶液中的电位较负,如碳钢,处于活性溶解状态而氧的传输速度又有限 ,则金 属腐蚀速度受浓度极化控制,由氧的极限扩散电流密度决定。腐蚀? 2、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必要条件分别是什么? 3、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4、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过程是否可控?控制方式有哪些?

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的化学方程式

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的化学方程式

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的化学方程式
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的化学方程式是最常见的氧化铝和析氢腐蚀形式,其中包括氧化铝溶液和析氢溶液。

它们都与金属有关,但是其中包含
的零件和材料差别很大。

吸氧腐蚀是利用酸性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来腐蚀金属表面,因而产生了氧化物。

而析氢腐蚀则是利用碱性溶液
引起的氢化反应来腐蚀金属表面,产生氢化物。

首先,吸氧腐蚀的化学方程式如下:4Fe(s) + 3O2(g) --> 2Fe2O3(s)。

在这个方程式中,4铁(s)和3氧气(g)反应,最终生成2铁的氧化物
Fe2O3(s)。

其次,析氢腐蚀的化学方程式如下:Al(s) + 2HCl(aq) --> AlCl3(aq) + H2(g)。

在这个方程式中,一份铝(s)和2份HCl(aq)反应,最终生成氯化铝(aq)和氢气(g)。

最后,通过以上介绍,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氧化腐蚀和析氢腐蚀是相
关的,但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别。

吸氧腐蚀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来
腐蚀金属表面,而析氢腐蚀则是利用氢化反应来腐蚀金属表面。

这两
种腐蚀过程对金属表面的影响都很大,有助于金属的老化和氧化。

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区别

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区别

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区别一般来说,在电化学腐蚀过程中,腐蚀质从电极的表面析出到形成电解液所消耗的能量叫做电化学腐蚀电池反应的自由能变化。

根据腐蚀产物的形态和腐蚀反应进行的方式不同,电化学腐蚀又分为: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

与此同时,腐蚀还会给金属材料造成机械损伤,甚至使金属材料被“破坏”,如晶粒粗大、脱落、孔隙增多等。

上述两种腐蚀相互交叉,互为因果,常常同时发生在金属或合金表面,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腐蚀现象。

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是钢铁设备及管道在各种腐蚀环境下经常出现的两种典型电化学腐蚀。

在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过程中,在电极和腐蚀介质的界面上,首先失去电子而成为阳极()析出电子,在电极反应的同时,腐蚀质从电极表面析出。

而且,腐蚀产物一般都有可燃性和还原性,对人体及生活区域构成威胁。

这两种腐蚀都有其缺点和优点,但都不是无限制地发展,需要寻找最适宜的条件,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对于金属和合金而言,它们存在两个主要的区别:析氢腐蚀的速度很慢,导致电极反应的电化学过程具有选择性,在整个电极反应中,只有一部分电子转移到阴极和阳极,并伴随着析氢反应。

吸氧腐蚀的速度很快,导致电极反应的电化学过程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在整个电极反应中,几乎全部电子都被转移到阴极和阳极,伴随着吸氧反应。

也就是说,析氢腐蚀通常是非选择性的,而吸氧腐蚀则是非选择性的。

这就意味着,在电极表面会有电流密度,对于有一定负荷电阻的回路,可以完全阻止析氢反应。

然而,当电阻为零时,即进入了吸氧腐蚀,那么该电路的端电压几乎为零,很难实现电源开路,但总的电流很小,这就使得金属管道中没有析氢反应,防止腐蚀扩散。

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第二个区别是在整个电极反应中,阳极的放电速率取决于回路电阻。

通常情况下,在较大电阻上的反应速率将大于在较小电阻上的反应速率。

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与吸氧腐蚀相比,析氢腐蚀的速度更快;吸氧腐蚀虽然加快了腐蚀反应的速度,但是由于电极表面吸附氧,腐蚀反应的速度更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缓慢步骤形成 的阻力,在氢的平 衡电位下将不能发 生析氢腐蚀。因此 氢的析出电位要比 氢电极的平衡电位 更负一些,两者间 差值的绝对值称为 氢过电位。
在一定电流密度下,氢的平 衡电位与析氢电位之差,就 是该电流密度下氢的过电位。
过电位是电流密度的函数。
析氢过程的阴极极化曲线
(氢离子作为唯一的去极 化剂情况下)
a值与材料有关。
根据缓慢放电理论求得的b H值为0.118V(25℃), 这与大多数金属电极上实测的b H值大致相同, 见表5-l。
在酸性溶液中,25℃时,氢在铂、钯电极上析 出的实测数据 b H为0.03V,说明氢析出的控制 步骤不是式(5-6)所示。目前可以认为,极化不 大时,在光滑的铂、钯金属上,氢析出的控制 步骤如式(5-7)所示;极化较大或电极表面被极 化时,控制步骤可能如式(5-8)所示。
第一节 电化学腐蚀中的阴极过程
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发生电化学腐蚀的根本 原因是:
电解质溶液中含有能使该种金属氧化的物质, 即腐蚀过程的去极化剂。
去极化剂的阴极过程与金属氧化的阳极过程 共轭组成腐蚀过程。显然,没有阴极过程,阳 极过程就不会发生,金属也就不会发生电化学 腐蚀。
由阴极极化的本质可知,凡能在阴极上吸收电子的 过程(即阴极还原反应)都可以构成金属电化学腐蚀的 阴极过程。
( 4 )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泡析出。
在这些步骤中,如果某一步骤进行得缓慢,就会控 制影响着其他步骤的顺利进行,由阳极流过来的电子就 会在阴极上积累,导致阴极电位向负向移动,从而产生 一定的阴极过电位。
在碱性介质中,如果发生析氢反应,电极上还原的 不是氢离子,而是水分子,是电子直接加在水分子上, 然后分解产生氢气和OH-
当前的电化学工业主要是水溶液的电化学,水的电 解过程可能叠加到任何阴极或阳极反应上,所以析氢过 电位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三、析氢过电位与电极材料的依赖关系 析氢过电位与电流密度及其对数间的关系见图5-l。
析氢过电位与电极材料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汞,(图5-1b) 所示的具有常数a和b的半对数关系,当电流密度很高时 (此值可达100A·cm2)都是适用的。而对其他一些金属, 如铅则在某一电流密度范围内出现一个新的半对数直线, a H变了,H 2
式中,R代表有机化合物中的基因或有机化合物分子。
在电化学腐蚀过程中,上述反应中的氢离子 和氧分 子的还原反应是最为常见的两个阴极去极 化过程。如,铁、锌、铝等金属在酸性介质中的 腐蚀,其阴极过程就是氢离子的还原反应;而铁、 锌、铜等金属在大气、海水、中、碱性土壤中的 腐蚀,其阴极过程都是氧分子的还原反应。
2H 2O 2e H 2 2OH
(5-9)
其阴极过程的步骤大致也是四步。不论在酸性介质
还是在碱性介质中,对大多数金属电极来说,H+接受电
子的电化学步骤一般是最缓慢的,是控制步骤。
根据这一结论而导出的析氢过电位 H2与阴极电流密
度ic之间的关系在电位偏离平衡值较小的范围内成线性关

H RiC
一、腐蚀过程中的析氢电位
金属发生析氢腐蚀时,H+发生还原反应的电位,即 析氢电位必须高于金属的电极电位。
EH2 EM
(5-1)
由式(5-2)可知,析氢电位等于氢的平衡电极电
位与析氢过电位 H 2 之差
因为
E E H2
e,H / H2
H2
Ee,H / H 2
E H / H2
2.3RT F
(5-10)
当电位离开平衡电位值较远时(电流密度增加), H 与
lgic成线性关系 H aH bH lg iC
(5-11)
根据这一结论而导出的析氢过电位H2 与阴极电流密
度ic之间的关系在电位偏离平衡值较小的范围内成线性关 系
H RiC
(5-10)
当电位离开平衡电位值较远时(电流密度增加),
阴极上吸收电子的还原反应大致有以下几类:
1.溶液中阳离子的还原反应 如:
析氢反应:
2H 2e H 2
金属离子的沉积反应: Cu2 2e Cu
金属离子的变价反应: Fe3 e Fe2
2.溶液中阴离子的还原反应 如:
氧化性酸根离子的还原反应:
NO3 2H 2e NO2 H2O

(1)水化氢离子向电极扩散并在电极表面脱水
H H2O H H2O
(5-5)
( 2 )H+在电极表面接受电子并形成吸附态的氢原子Had
H e H ad
( 3 )吸附态的氢原子进行复合脱附
H ad H ad H 2
吸附态的氢原子也可能发生电化学复合脱附
H ad H e H 2
S2O62 2e 2SO32
3.溶液中中性分子的还原反应 如:
吸氧反应
O2 H 2O 4e 4OH
氯的还原反应
Cl2 2e 2Cl
4.不溶性化合物的还原反应 如:
Fe(OH )3 e Fe(OH )2 OH
5.有机化合物的还原反应 如:
RO 4e 4H RH 2 H2O
本章主要讨论氢去极化腐蚀和氧去极化腐蚀。
第二节 析氢腐蚀
以氢离子还原反应为阴极过程的腐蚀,称
为氢去极化腐蚀(简称氢去极化),或析氢腐蚀。
由前述可知,析氢腐蚀的基本特征是腐蚀介质 中的H+ 在腐蚀过程进行时起到一种去极化剂的 作用,即由H+的还原而构成阴极过程,H+发生 还原反应的情况如何直接影响着系统中金属的 腐蚀速度。
lg
H
当温度为25℃时,
(5-2) (5-3)
2.3RT Ee,H / H2 F pH 0.0591pH
(5-4)
二、析氢过电位
H+ 在电极上发生还原的总反应为 :
2H 2e H 2 最终产物为氢分子。实验已证明,氢的阴极过程实 际上是分几步进行的,在酸性介质中,H+的阴极反应主 要由下列步骤组成:
H 与 lgic成线性关系
H aH bH lg iC
(5-11)
这一关系式是塔菲尔于1905年通过对析氢反应的大 量实验总结出来的。对析氢过电位的研究能够查明析氢 的机理,因此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对析氢过电位所确定 的一些规律能够部分地扩大应用于其他电化学反应的动 力学,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研究析氢过电位的理论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