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神经组织
闰盘的名词解释组胚
闰盘的名词解释组胚一、引言在生物学中,胚胎是指由受精卵一分为二,然后继续分裂和发育而成的早期生物结构。
而组胚则是胚胎发育的一个阶段,它是胚胎由一细胞的受精卵进化为一个多细胞结构的过程。
本文的主要内容将围绕着”闰盘的名词解释组胚”这个任务展开。
首先,我们将对组胚的定义进行详细解释,并介绍组胚的形成过程和相关的分子调控机制。
接着,我们将探讨组胚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并引用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
最后,我们将总结本文的内容。
二、组胚的定义组胚(blastula)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是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和细胞移动后形成的多细胞结构。
在组胚阶段,胚胎呈球状或盘状,由内外两层细胞组织构成。
外层细胞组成外胚层,内层细胞则构成内胚层。
组胚阶段通常发生在受精卵分裂为16至64个细胞之后,具体时间根据物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三、组胚的形成过程组胚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精确的过程,在多细胞生物的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组胚形成的过程:1.受精卵分裂:受精卵在受精后,细胞开始进行连续而快速的分裂,形成一系列的细胞。
2.细胞移动:在分裂的过程中,细胞开始进行移动,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排列。
这个过程被称为胚胎的腹背轴形成。
3.细胞分化:细胞在组胚阶段逐渐分化为不同的类型。
一般来说,外层细胞分化为外胚层细胞,内层细胞则分化为内胚层细胞。
4.产生体轴:组胚的形成还伴随着体轴的产生。
在体轴形成过程中,一些特定的细胞会发育成为神经板,最终形成中枢神经系统。
四、组胚的分子调控机制组胚的形成过程受到多个信号通路和基因网络的调控。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分子调控机制:1.Wnt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是组胚形成过程中的关键调节因子之一。
它在组织和器官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参与细胞命运的决定。
2.FGF信号通路:FGF信号通路通过调节细胞增殖和分化来影响组胚的形成。
它可以促进细胞的迁移和多样化,并在早期胚胎发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组胚名词解释及简答
组胚名词解释及简答绪论1.组织:是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体,细胞间可有或多或少的细胞外基质。
根据形态结构和功能,人体的组织可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4种基本组织,这些组织按一定的方式有机组合形成器官。
2.HE染色:为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的简称,是最常用的组织学染色方法。
苏木精染液为碱性,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
3.免疫组织化学术:是根据免疫学的原理,通过特异性标记抗体与抗原(某种蛋白质、多肽等)的结合来显示细胞内某种抗原,并进行定位和定量的研究方法。
4.原位杂交术:是根据两条单链核苷酸互补碱基序列专一配对的特点,应用已知碱基序列并具有标记物的RNA或DNA片段即核酸探针,将标记探针与组织切片或细胞内的待测核酸(RNA或DNA片段)进行杂交,通过放射自显影处理或免疫组织化学处理,显示标记物,在光镜或电镜下观察目的mRNA或DNA的存在与定位。
上皮组织四、名词解释1.junctional ple*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特化的细胞间连接紧挨在一起,即称“连接复合体”,在小肠单层柱状上皮较典型。
2.microvillus 位于上皮细胞游离面,电镜观察由细胞膜和细胞质形成的指状突起,中轴含纵行微丝,微丝与终末网相延续,功能是通过增大细胞的表面积,扩大吸收面积,参与细胞的吸收功能。
3.cilium位于细胞游离面,较微绒毛粗而长,光镜下可见:根部有一个基体。
电镜结构为细胞膜和细胞质组成,胞质中有纵行排列的微管。
周围是9组2联微管,中央为两根单独的微管,每根微管都与胞质中的基体连接,纤毛的功能是能定向摆动,排出上皮表面的尘埃和细菌等物,纤毛的摆动与微管的相互滑动有关4.gap junction缝隙连接又称“通信连接”,是一种大的平板状连接,相邻细胞间隙仅2~3nm,有许多间隔大致相等的连接点,这些连接点是两细胞膜上的镶嵌蛋白相互结合,电镜下由六个亚单位构成,又称连接小体,中央有亲水小管,它是相邻细胞间直通的管道,可供细胞间交换某些小分子物质、离子,传递化学信息,此处电阻低,是电偶联发生的主要部位,广泛存在于多种细胞间。
B282-组胚实验-组织学实验-组胚学知识点
第1章组织学绪论名词解释:组织学,组织,四大基本组织,超微结构组织学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的研究技术:1光镜技术(细节),2电子显微镜技术(细节),3组织化学术(分类),4放射自显影技术,5图像分析术,6细胞培养术和组织工程重点掌握内容:1四大基本组织,2HE染色的基本原理第3章上皮组织名词解释:上皮组织,微绒毛,纤毛,紧密连接,半桥粒,缝隙连接,基膜,质膜内褶,连接复合体,腺上皮,内皮上皮组织的分类以及功能:1被覆上皮特点、上皮类型、主要分布、功能,2腺上皮的分类,外分泌部的一般结构(导管部,分泌部:腺泡类型),3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的特点以及功能游离面(微绒毛、纤毛、糖衣)、紧侧面(密连接、中间链接、桥粒,缝隙连接)、基底面(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重点掌握内容:1.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2.被覆上皮的分类依据及类型,3.上皮特殊结构的名称与功能。
第4章固有结缔组织名词解释: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组织液、分子筛、组织液、趋化性结缔组织特点、分类(狭义、广义)、来源(一)疏松结缔组织(LCT) 1.特点 2.(1)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白细胞)(2)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3)基质成分以及功能(二)疏松结缔组织1.分类,2.特点(弹性组织为主)(三)脂肪组织1.分类,2.特点(四)网状组织1.分布、2.分类、3.功能重点掌握内容:1.CT的分类;2.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类型;3.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光镜(LM)、电镜(EM)结构,肥大细胞的LM结构以及它们的功能;4.LCT纤维的种类以及特点;5.分子筛的结构以及功能问答题:1.被覆上皮根据什么分类?可分为多少种类型?2.上皮游离面、侧面、基地面分别有何特殊结构?有何作用?3.浆液性细胞胞质在HE染色中常嗜什么染色性?为什么?4.何为内分泌部、外分泌部,外分泌部由什么构成?5.试简述成纤维细胞的电镜结构以及功能6.试简述结缔组织的分类7..试简述浆细胞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以及功能第5章血液和淋巴名词解释:血液,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同源细胞群,骨板重点内容:1.红细胞(RBC)的LM、EM的特点,结构和功能;2.网织红细胞(RET)的特点;3.白细胞(WBC)的分类依据和类型;4.五种白细胞的LM结构和功能;5.血小板(PLT)的功能。
组胚填空题
一、组织学绪论1.石蜡切片术的基本程序为取材与固定、脱水与包埋、切片与染色、封片。
2.组织学研究内容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3.组织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构成。
4.人体组织可归纳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基本组织。
5.细胞是机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二、上皮组织1、上皮组织是由密集排列的上皮细胞和极少量细胞外基质构成。
2、上皮细胞具有极性分布,上皮细胞朝向有腔器官内表面或体表的一面,称游离面,上皮细胞朝向基膜的一面,称基底面。
3、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柱状细胞、锥形细胞、杯状细胞、梭形细胞四种细胞构成。
4、分布在膀胱内表面的上皮为变移上皮,该上皮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形态和层数可随器官的功能而变化。
5、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称腺上皮,以该上皮为主要成分构成的器官称腺。
6、腺分为两种,腺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称外分泌腺,腺分泌物释放进入血液或淋巴中,称内分泌腺。
7、外分泌腺由分泌部和导管两部构成。
8、位于上皮与结缔组织之间的结构是基膜,用电镜观察该结构包括基板和网板两部分。
9、上皮细胞侧面的细胞连接有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连接、缝隙连接四种。
三、结缔组织——固有结缔组织1、固有结缔组织可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组织、脂肪组织四种,其中疏松结缔组织又称为蜂窝组织,它含有胶原、弹性和网状三种纤维。
2、疏松结缔组织中最常见的细胞是成纤维细胞,它能合成蛋白质和生长因子两种成分。
3、能产生并释放肝素、组胺等的疏松结缔组织细胞是肥大细胞,能合成并分泌免疫球蛋白的结缔组织细胞是浆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是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4、蛋白多糖是疏松结缔组织基质的主要成分,由糖胺多糖和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复合体,糖胺多糖主要分为硫酸化和非硫酸化两类。
5、根据纤维的性质和排列方式不同,致密结缔组织可分为规则致密结缔组织、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弹性组织三种。
6、根据脂肪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不同,脂肪组织可分为黄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两大类。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组织:组织是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体。
据形态结构和功能,可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4种基本类型。
2.H-E染色法:是组织学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使用苏木精和伊红;苏木精是碱性染料,将细胞核染成蓝紫色;伊红是酸性染料,将细胞质染成红色。
3.组织化学术:是应用化学反应、物理反应或免疫学反应等原理,在组织、细胞原位检测组织或细胞内化学成分,并对其进行定位、定量及相关功能研究的实验技术。
凡是组织、细胞内的糖类、脂类、蛋白质、酶类和核酸等都可与相应试剂反应,最终形成有色反应终产物或电子致密物,应用光镜或电镜进行观察。
广义的组织化学术还包括免疫组织化学术、原位杂交术等。
4.PAS反应:即过碘酸-希夫反应,是显示多糖的一种组织化学反应。
根据反应产物的多少、颜色的深浅、光密度可对多糖进行半定量。
第二章上皮组织1.内皮:铺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一层单层扁平上皮,其表面光滑,利于血液或淋巴流动。
2.间皮:覆盖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其主要功能是保持器官表面光滑,减少器官间的摩擦。
3.间充质:是胚胎时期,由间充质细胞和无定形基质组成。
间充质细胞:呈星形,细胞核较大,核仁明显,胞质弱嗜碱性,细胞间以突起相互连接成网。
间充质细胞分化程度很低,但增殖和分化能力很强。
4.基膜: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在HE染色的标本一般不易分辨。
电镜下,基膜分为两部分,靠近基底面的部分为基板,与结缔组织相接的部分为网板。
基膜具有支持、连接和固定作用;还是半透膜,有利于上皮细胞与深部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还能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5.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在电镜下,微绒毛的胞质中有许多纵行的微丝。
微绒毛使细胞的表面积显著增大。
第三章结缔组织1.细胞外基质:即细胞间质,由基质、纤维和组织液组成。
细胞外基质由细胞产生,构成细胞生存的微环境,有支持、联系、保护和营养细胞的作用,对细胞增殖、分化、迁移以及信息传导有重要影响。
组胚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上皮组织(epithelial tissue):简称上皮,由大量形态规则,排列紧密的上皮细胞和极少量细胞外基质组成·内皮(endothelium): 衬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其表面光滑,有利于血液和淋巴的流动·间皮(mesothelium):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其表面湿润光滑,可减少器官活动的摩擦·微绒毛(microvillus):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微指状突起,在电镜下清晰可见,使细胞表面积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纤毛(cilium)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部分细胞质伸向腔面的细长指状突起具有节律性摆动的能力·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也称闭锁小带,位于细胞侧面的顶端,呈带状环绕细胞周围具有屏障作用·黏着小带(zonula adherens)多位于紧密连接下方,环绕上皮细胞顶部。
主要发挥黏着作用,亦具有维持微绒毛和细胞形态以及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桥粒(desmosome)又称黏着斑,呈斑块状,大小不等通常位于黏着小带的深部,是一种非常牢固的细胞连接,像铆钉将细胞彼此固定,通常存在于易受机械摩擦的皮肤和食管等部位的上皮·缝隙连接(gap junction)又称通讯连接,呈斑块状,位于柱状上皮细胞侧面的深部。
小分子物质和离子可通过缝隙连接在相邻细胞间流通而传递化学信息,有利于细胞间传递点冲动,协调活动·连接复合体(junctional complex)紧密连接,黏着小带,桥粒和缝隙连接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时称为连接复合体·基膜(basement membrane)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薄膜,分为基板和网板,对上皮细胞具有支持,连接和固着的作用,对上皮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可引导上皮细胞运动迁移,对其增殖分化更新有重要作用·质膜内褶(plasma menbrane infolding)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胞质内形成的结构,可扩大细胞基底面的表面积,有利于电解质和水分子的转运,线粒体提供所需能量·半桥粒(hemidesmosome)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与基膜间,为桥粒结构的一半,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膜上·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疏松结缔组织间数量最多最常见的细胞·巨噬细胞(macrophage)体内具有强大吞噬能力的结缔组织细胞,具有趋化,吞噬,分泌作用并参与和调节免疫应答·浆细胞(plasma cell)又称效应B淋巴细胞,分泌合成免疫球蛋白·肥大细胞(mast cell)分布广泛,源自骨髓的造血祖细胞,通过合成和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生物活性物质,发挥多种生理功能,主要参与过敏反应·分子筛(molecular sieve)蛋白聚糖聚合体的立体构型中有许多微细孔隙,称分子筛。
组胚实验5(神经组织、皮肤、眼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 理论课要点复习 2 神经组织,结构观察
多极神经元观察(脊髓) 假单极神经元观察(脊神经节) 其它神经元观察(大脑,小脑) 有髓神经纤维观察(坐骨神经) 触觉小体,环层小体观察(指皮)
指皮 (皮肤的分层, 表皮的基底层, 颗 粒层, 汗腺, 触觉小体, 环层小体)
眼球壁: 1 视网膜; 2 脉络膜; 3 巩膜
角膜分层: 角膜上皮, 前界层, 角膜基质, 后界层, 角膜内皮
前缘层 虹膜基质 虹膜上皮
黄斑macula lutea
视盘Optic disc (视神经乳头papilla of optic nerve)
实验报告
绘图:多极神经元 作业:
1、简述化学性突触。 2、简述血-脑屏障。 3、简述视网膜的组织结构。 4、试述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5、试述表皮的分层及各层的组织结构。
头皮 (毛囊, 皮脂腺, 竖毛肌, 汗腺)
皮肤分层: 1 角质层; 2 透明层; 3 棘层; 蓝箭头示真皮颗粒层 4 基底层; 5 真皮乳头层; 6 真皮网织层 红箭头示胶原纤维束
D F
体皮 示汗腺分泌部F和导管部D
头皮模式图
• 眼球 (眼球壁的层次, 角膜的层次, 巩膜静脉 窦, 角膜缘, 睫状体, 视细胞层,节细胞层)
组胚名词解释
心内膜:由内皮和内皮下层组成。
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表面光滑,有利于血液流动。
内皮下层由结缔组织构成,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细密结缔组织,外层为疏松结缔组织。
肥大细胞:细胞较大,圆形或卵圆形。
核小而圆,胞质内充满嗜碱性分泌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
肥大细胞沿小血管分布,在皮肤、呼吸道、消化管结缔组织内较多。
肥大细胞在受到刺激后合成白三烯等参与过敏反应。
真皮:位于表皮下方,分为乳头层和网织层,二者无明确界限。
乳头层是紧靠表皮的疏松结缔组织,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游离神经末梢。
网织层为致密结缔组织,内有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赋予皮肤较大的弹性和韧性。
被覆上皮:被覆上皮覆盖于身体表面,衬贴在体腔和有腔器官表面,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等功能。
红细胞:在扫描电镜下呈双凹圆盘状,成熟红细胞无核,也无任何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红细胞平均寿命为120天,新生未完全成熟红细胞内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
成骨细胞功能;成骨细胞合成和分泌骨基质的有机成分,还释放基质小泡。
促进类骨质钙化,成骨细胞还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节骨组织的形成和吸收,促进骨组织钙化。
上皮内杯状细胞:形似高脚杯,底部狭窄,顶部膨大,充满分泌颗粒,颗粒内含黏蛋白,与水结合形成黏液,有润滑和保护上皮的作用。
平滑肌:广泛分布于消化道、呼吸道、血管等中空性器官的管壁。
光镜下,平滑肌纤维呈长梭形,细胞中央有一杆状或椭圆形的核,常呈扭曲状,胞质嗜酸性,无横纹。
电镜下,可见大量密斑、密体、中间丝、细肌丝、粗肌丝。
放射冠:卵泡细胞为柱状,呈放射状排练,称放射冠。
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衬贴在口腔和食管等腔面的复层扁平上皮,浅层细胞有核,含角蛋白少,称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大肠结构:包括黏膜表面光滑,无绒毛。
黏膜下层在结缔组织内有血管、淋巴管。
肌层由内环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组成。
外膜胰腺外分泌部腺泡:为纯浆液性复管泡状腺。
组胚学名词解释
组胚学名词解释1、组织(tissue):由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的人体结构单位称为组织。
人体的基本组织有四大类型,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2、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细胞外基质又称细胞间质,由细胞产生,主要由生物大分子构成,如蛋白多糖和糖蛋白等,是细胞生存的微环境,对细胞有支持、保护和营养等作用,对细胞的增殖分化、运动和信息传导也有重要影响。
3、免疫组织化学术(immunohistochemistry):根据免疫学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检测组织和细胞中多肽和蛋白质等抗原物质的一种技术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术,这种方法特异性强、敏感度高、应用广泛。
4、内皮(endothelium):铺衬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内皮,其表面光滑,利于血液和淋巴流动。
5、间皮(mesothelium):覆盖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间皮,其主要功能是保持器官表面光滑,减少器官间的摩擦。
6、微绒毛(microvillus):微绒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及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微细指状突起,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扩大细胞的表面积。
7、纤毛(cilium):纤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伸出粗而长的突起,中轴有“9+2”规则排列的微管。
纤毛可定向摆动,从而将粘附于上皮表面的分泌物及有害物排出。
8、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单层柱状上皮中的紧密连接位于相邻细胞间隙的顶端,呈箍状环绕细胞顶端,该处相邻细胞膜呈间断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未融合处有极狭窄的细胞间隙存在。
紧密连接除有连接作用外,尚有屏障作用,可防止物质穿过细胞间隙。
9、中间连接(intermediate junction):中间连接又称黏着小带,多位于单层柱状上皮紧密连接的下方,呈带状环绕上皮细胞,此处相邻细胞间有15-20nm宽的间隙,间隙内充满细丝状物质,横向连接相邻细胞膜。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1、组织: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组成。
人体组织可归纳为四大类型,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它们在胚胎时期的发生来源、细胞构成、形态特点及功能等方面,各具明显特性。
2、内皮:指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3、间皮:指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4、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电镜下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其内可见纵行微丝。
微绒毛可显著扩大细胞表面积,参与物质吸收。
5、纤毛:是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
电镜下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其内含有纵向排列的微管。
纤毛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能力,可将黏附的尘埃、细菌等排出。
6、分子筛:疏松结缔组织基质中的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A等多糖与蛋白质结合成的具有许多微孔隙的结构,称分子筛。
对细菌和大分子物质等的扩散起屏障作用。
7、血浆:是血液中的无定形成分,相当于细胞外基质,占血液容积的55%,其中90%是水,内含血浆蛋白、脂蛋白、酶、无机盐等。
8、血清:是血液体外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它相当于结缔组织的基质。
其中除了无纤维蛋白原外,其余成分与血浆相同。
9、网织红细胞:是一种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胞质经煌焦油蓝染色后可看到染成蓝色的细网状结构,为残留的核蛋白体。
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的数量可作为了解骨髓造血功能的一种指标。
10、同源细胞群:位于软骨中部的软骨细胞成群分布,2~8个软骨细胞聚集在一起,由同一个幼稚的软骨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称同源细胞群。
11、骨基质:简称骨质,即钙化的骨组织的细胞外基质。
由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构成。
有机成分包括胶原纤维和无定形基质;无极成分又称骨盐,使骨坚硬。
12、骨单位:又称哈弗系统,是构成密质骨的主要结构,由位于中央的中央管和其周围呈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哈弗骨板)构成。
13、肌节:为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结构,一个肌节由1/2明带+ 暗带+1/2明带组成。
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笔记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笔记组胚笔记整理(第八章神经组织)1.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2.神经细胞高度分化,也称神经元3神经元通过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将信息等传递到肌纤维、腺体等发挥效应4.神经胶质细胞遍布于神经元之间,起支持、营养、保护、绝缘和修复等作用5.98%钾离子在细胞内6.神经元的细胞膜是可兴奋膜7.突起不一定都有尼氏体8.尼氏体的LM结构:嗜碱性小体或颗粒,数量多,呈斑块状EM结构:内含大量粗面内质网及游离核糖体9.神经原纤维是丝状纤维10.树突的功能是接受信息11.轴突含有神经原纤维12.轴丘:神经元的细胞体发出轴突常呈圆锥形的部分13.轴突和轴丘内无尼氏体14.轴突的主要功能:①传导神经冲动②运输功能15.轴质流:轴突内的物质是流动的16.顺向轴突运输:细胞体→轴突(终末运输)逆向轴突运输:轴突→细胞体(顺向又快又慢,逆向只有快)17.轴突运输与微管作用密切相关18.微丝与轴突运输作用有关19.轴突内的物质运输:*胞体合成蛋白→突起末梢*末梢摄取物质→胞体(脊髓灰质炎、狂犬病、破伤风)20.神经元的分类(1)根据突起多少:①假单极神经元②双极神经元③多级神经元(2)根据功能不同:①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②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③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的数量占神经元总数的99%]21.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与神经元与非神经元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细胞连接,是传递信息的功能部位22.突触分为电突触和化学突触23.电突触本质是缝隙连接24.通常说的突触指化学突触25.化学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后成分与突触间隙组成26.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①星形胶质细胞②少突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③小胶质细胞(最小,属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④室管膜细胞27.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①施万细胞(神经膜细胞,周围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②卫星细胞28.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29.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由施万细胞包绕神经元轴突构成30.结间体:相邻郎飞结之间的一段神经纤维31.施万细胞外有一层基膜,神经膜由基膜与施万细胞最外面的一层细胞膜共同构成32.髓鞘主要由类脂和蛋白质所组成,称为髓磷脂33.在锇酸固定和染色的标本上,髓鞘呈黑色34.有髓神经纤维的功能:传导神经冲动35.有髓神经纤维的轴突越粗,其髓鞘越厚,结间体越长,神经冲动跳跃的距离越大,传导速度越快36.髓鞘有保护和绝缘作用,可防止神经冲动的扩散37.无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明显慢于有髓神经纤维的原因:无髓神经纤维无髓鞘和郎飞结,其神经冲动的传导是沿着轴突连续前行的38.神经内膜:每条神经纤维周围的结缔组织39.神经束膜:包绕在神经束周围的结缔组织40.神经外膜:许多神经束聚合成一根神经,其外围的结缔组织41.神经膜在神经内膜之内类比:肌膜在肌内膜之内42.感觉神经末梢分为:①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冷、热、痛觉)②环层小体(帕奇尼小体;多见于真皮深层、皮下组织、肠系膜、韧带和关节囊等处;感受压力和振动觉;越多越敏感)③触觉小体(梅氏小体;手指掌面和足趾底面最多;感受触觉)④肌梭(梭内肌纤维;分布于全身骨骼肌;感觉肌的运动和肢体位置变化的本体感受器)43.运动神经末梢可分为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和内脏运动神经末梢44.运动终板支配骨骼肌收缩组胚笔记整理(第十章循环系统)1.毛细血管是管径最细,分布最广的血管2.毛细血管的管径一般为6~8μm,管壁主要由内皮细胞和基膜组成3.吞饮细胞(质膜小泡)由细胞游离面或基底面的细胞膜内凹形成,具有向血管内外运输物质的作用4.毛细血管分为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血窦(窦状毛细血管)5.连续毛细血管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肺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处6.有孔毛细血管主要分布于胃肠黏膜、某些内分泌腺及肾血管球等处7.孔位于内皮细胞除核以外的细胞质中8.血窦管腔大且不规则,内皮细胞有较大的间隙9.肝血窦基膜不连续或缺如;脾血窦基膜不完整10.动脉/静脉管壁分为内膜(内皮、内皮下层、内弹性膜)、中膜和外膜(外弹性膜、结缔组织)11.动脉分为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4级12.各级动脉管径的大小和管壁的结构是渐变的,其间无明显分界13.近心的大动脉管壁含有丰富的弹性纤维14.中动脉又称肌性动脉,大部分由平滑肌组成15.中动脉中内弹性膜最明显,可作为内膜与中膜的分界16.中动脉中中膜由10~40层环形平滑肌组成17.大动脉又称弹性动脉,有着缓冲动脉血压变化的作用18.大动脉中内膜与中膜分界不清19.大动脉的外膜由结缔组织组成,大部分为胶原纤维20.小动脉也属肌性动脉,为外周阻力血管21.较大的小动脉有明显的内弹性膜,一般无外弹性膜22.静脉的内、中、外膜的分界常不明显23.静脉管壁薄,管腔大而不规则,管壁中平滑肌和弹性纤维较少24.毛细血管后微静脉:与毛细血管相接的一段微静脉,通透性较高25.中静脉中有时有少许纵行排列的平滑肌束26.管径在2mm以上的静脉常有静脉瓣,静脉瓣可防止血液逆流27.心壁从腔面向外依次为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三层28.左心室的心肌膜最厚29.心外膜为心包膜的脏层,其结构为浆膜;外表面被覆间皮,间皮下薄层的结缔组织与心肌膜相连30.心瓣膜是心内膜凸向心腔折叠而成的薄片状结构,位于房室孔和动脉口处,其功能是防止血液逆流组胚笔记整理(第十一章免疫系统)1.免疫系统有三个方面功能: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稳定2.淋巴细胞分为三类: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细胞)、骨髓依赖淋巴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3.中枢淋巴器官有胸腺和骨髓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及由单核细胞分化而来的有吞噬能力的细胞5.抗原呈递细胞(起源于骨髓):体内捕获、吞噬和处理抗原,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来自胸腺;细胞免疫),激发T细胞活化、增殖的一类细胞6.树突细胞的抗原呈递能力远强于巨噬细胞7.淋巴组织分为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淋巴滤泡)8.淋巴器官分为中枢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9.弥散淋巴组织不规则,与周围无明显分界10.胸腺分为皮质(胸腺上皮细胞、胸腺细胞)和髓质11.血——胸腺屏障:胸腺皮质内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具有屏障作用12.血——胸腺屏障由连续性毛细血管内皮、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膜、血管周隙(含巨噬细胞)、胸腺上皮基膜和连续胸腺上皮细胞突起构成,其功能为阻止血液内的一般抗原物质和药物透过,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13.淋巴窦分为皮质(浅层皮质、副皮质区、皮质淋巴窦)和髓质[髓索(髓质的淋巴索,主要由B细胞和浆细胞组成)、髓窦]14.淋巴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循环和淋巴组织之间周而复始地迁移和交换的现象15.淋巴再循环主要由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参与,其功能为大大增加了与抗原接触机会,扩大及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功能16.脾分为红髓(脾索、脾窦)、白髓(密集的淋巴组织;沿中央动脉周围分布,又分为动脉周围淋巴鞘、B细胞和T细胞)和边缘区(白髓向红髓移动的区域,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很强的吞噬作用)17.脾的功能有①滤过血液②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③造血④储存血液20.脾小梁:由被膜和脾门处的结缔组织深入脾实质形成21.动脉周围淋巴鞘为T细胞,脾小体为B细胞22.脾(血)窦腔大、不规则血窦23.脾索富含血细胞组胚笔记整理(第十六章呼吸系统)1.导气部:鼻腔→终末细支气管呼吸部: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2.鼻腔的内表面为黏膜,由上皮和固有层构成3.鼻黏膜分为前庭部、呼吸部和嗅部4.前庭部为鼻腔入口处、鼻翼内表面的部分5.黏膜表面被覆未角化复层扁平上皮6.固有层(含淋巴组织)为细密结缔组织7.黏膜深层与鼻软骨的软骨膜相连8.嗅毛是一种静纤毛9.黏膜由上皮和固有层构成,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纤毛细胞、杯状细胞、基细胞、刷细胞和弥散神经内分泌细胞组成10.纤毛细胞呈柱状11.杯状细胞分泌黏液覆盖在黏膜表面,与气管腺的分泌物共同构成黏液屏障12.刷细胞是无纤毛的柱状细胞13.黏膜的上层与固有层之间有明显的基膜14.黏膜下层(含混合性腺)为疏松结缔组织15.人的气管和支气管外膜由16~20个“C”字形的透明软骨环和疏松结缔组织构成16.软骨环之间以弹性纤维组成的韧带相连接,使气管保持通畅并有一定弹性17.软骨环的缺口处即气管后壁,为膜性部,其中有弹性纤维组成的韧带、平滑肌束和较多的气管腺18.支气管由肺门进入肺内后,分支为叶支气管,左肺2支,右肺3支19.叶支气管继而分支为段支气管,段支气管反复分支,依次为小支气管、细支气管和终末支气管20.肺的导气部:叶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21.每一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各级分支和肺泡组成一个肺小叶22.支气管→叶支气管→段支气管[小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细支气管]23.细支气管管径。
组织名词解释组胚
组织名词解释组胚
组胚是指在生物学中,人体或动植物胚胎的最初发育阶段,即由
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胚胎组织。
在这个阶段,胚胎最初的组织结构
和器官形成会对其生命的后续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组胚起源于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这个过程通常发生在母体的输卵
管内。
当一个精子成功地进入了卵子内部,就会触发卵子释放一系列
的化学物质,防止其他的精子进入。
接着,卵子和精子的基因组合开
始进行合并,分裂形成了细胞群,随之开始了组胚的形成阶段。
在组胚发育过程中,细胞会不断地分裂和分化,目的是创造出各
种不同的细胞类型,分化成肌肉细胞、神经细胞、骨骼细胞等,最终
组成一个完整的身体。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胚胎还需要不断地从母
体中获取必要的营养物质,以确保其正常的发育。
组胚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导致婴儿出生时存在一些缺陷和疾病。
一些影响组胚发育的因素包括基因变异、环境污染、母体健康问题等。
因此,了解组胚的发育过程和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妊娠健康和胎儿健
康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组胚是人体或动植物发育的起点,其正常发育对于胚胎后
续的成长和发展影响很大。
因此,我们应该着重关注组胚的健康发育,促进孕妇及胚胎的身体健康。
同时,需要重视环境保护和避免不良生
活习惯,为组胚正常发育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和营养条件。
组胚复习资料重点--知识点总结
五种细胞
1、成纤维细胞 <名解> LM:常见,数量多,分布广。细胞体积大、形态不规则,核大、着色浅,胞质丰富、弱嗜碱性。 EM:胞质内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蛋白体,高尔基复合体发达。 功能:能合成纤维和基质。
纤维细胞 成纤维细胞功能处于静止状态时,称纤维细胞。
LM:胞体变小,多呈长梭形;胞核小,呈长扁卵圆形,染色深,核仁不明显;胞质较少, 呈嗜酸性。 EM:胞质内粗面内质网少、高尔基复合体不发达。
在创伤等一定条件下,纤维细胞可转变为功能活跃的成纤维细胞。 2、巨噬细胞<名解> LM:分布广,形态多样,有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等,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小而圆、染色较深。常见 吞噬颗粒。 EM:细胞表面有许多粗而短的突起,胞质内含许多溶酶体、吞噬体、微丝、微管等结构。 巨噬细胞由血液内单核细胞分化而来。 功能:1 吞噬作用、变形运动、有趋化性 2 合成和分泌作用 合成和分泌溶菌酶、干扰素、补体等生物活 性物。调节免疫应答。3 参与免疫应答 抗原提呈细胞 3.浆细胞 LM: 浆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核常偏于细胞一侧,核内异染色质附于核膜边缘,呈车轮状排列,核仁明显。 胞质嗜碱性,近核处有一浅染区。 EM: 胞质内可见大量的粗面内质网,丰富的游离核糖体以及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能合成和分泌免疫性球蛋白,即抗体。
多糖----→多醛 ------→紫色沉淀 过碘酸 Schiff 试剂
第一章 细胞
本章重点
细胞膜的结构,生物膜、单位膜的概念 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和分子结构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常染色质、异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区别,核小体的概念
1、细胞膜的结构
细胞膜在光镜下不易分辨 在电子显微镜下细胞膜可以分为三层,内、外两层电子密度高,色深暗,中间层电子密度低,色浅淡,
组织与胚胎学重点整理
组胚第一章绪论1·(MJ)组织是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的。
人体的组织可归纳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基本类型。
2·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简称HE染色法。
苏木精染料为碱性,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和细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色,称为嗜碱性;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的成分着粉红色,称嗜酸性.第二章上皮组织上皮组织特征:1.排列紧密、形态规则,极少量的细胞外基质2.有明显的极性,分游离面和基底面3.有基膜4.上皮内无血管5.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感觉等功能第一节被覆上皮类型和分布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内皮:心、血管和淋巴管的内表面间皮: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腔面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甲状腺滤泡单层柱状上皮胃、肠、胆囊、子宫等腔面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道内表面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未角化的:口腔、食管和阴道的内表面角化:皮肤表面复层柱状上皮眼睑结膜、男性尿道等变移上皮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的腔面⒈单层扁平上皮:(MJ)内皮:分布在心、血管和淋巴管的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MJ)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腔面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⒉单层立方上皮:细胞呈立方形,核圆形,位于中央分布:甲状腺、肾小管⒊单层柱状上皮:杯状细胞,核呈三角形,染色深,近细胞基底部分布:胃肠、胆囊、子宫⒋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柱状细胞(最多)、梭形细胞、锥形细胞、杯状细胞构成分布:呼吸道粘膜⒌复层扁平上皮:基底细胞只有一层,呈矮柱状分布:角化的:皮肤表面(无核)⒍变移上皮:分布:膀胱、排尿管道第三节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一·上皮细胞的游离面1.微绒毛(MJ)是细胞膜和细胞质共同向腔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如小肠柱状上皮的纹状缘,肾小管的刷状缘)使细胞面积增大,促进并参与细胞吸收物质的功能。
2.纤毛(MJ)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较长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功能。
二·上皮细胞的基底面基膜(MJ)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组胚选择题(肌组织+神经组织)
四.肌组织1.心肌纤维肌质网不发达,肌质少,线粒体和糖原多。
()A.√2.心肌纤维多形成二联体,因此心肌贮钙能力高。
()A.√3.肌质网膜上有钙泵和钙离子通道。
()A.√4.横桥是肌球蛋白分子头部,具有ATP酶。
()A.√5.细肌丝一端固定在Z线,另一端平行插在粗肌丝之间,止于M线。
()B.×6.肌节为相邻两个Z线之间的一段肌纤维,由1/2I带+A带+1/2I带构成。
()B.×7.骨骼肌纤维具有多个细胞核,位于肌膜下方。
()A.√8.密体、密斑仅见于平滑肌,肌原纤维仅见于骨骼肌和心肌。
()A.√9.下列哪些细胞间可形成缝隙连接()B.平滑肌细胞C.上皮细胞D.骨细胞E.心肌细胞10.电镜下闰盘包括()A.黏着小带B.桥粒E.缝隙连接11.平滑肌纤维不同于心肌纤维的是()A.无纵小管C.无闰盘D.无横小管12.骨骼肌纤维的粗肌丝位于肌节的()B.A带C.H带E.M线13.骨骼肌纤维收缩过程中()A.肌球蛋白头ATP酶被激活D.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向M线滑动14.能与Ca2+结合()B.肌钙蛋白15.闰盘为()A.特殊细胞连接16.三联体是指()E.横小管和两侧的终池17.所谓肌节就是()C.相邻两个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18.肌纤维内的肌浆网即()D.滑面内质网19.关于骨骼肌纤维细胞核的描述中,哪一个是正确的()E.多个细胞核、位于肌膜下20.骨骼肌纤维收缩时()C.I带变窄、A带不变、H带渐窄甚至消失21.心肌细胞能同步舒缩主要有赖于()B.闰盘中的缝隙连接22.形成终池的是()C.滑面内质网23.肌节是由()E.1/2I带十A带十1/2I带组成24.粗肌丝含()E.肌球蛋白25.构成细肌丝主体的是()B.肌动蛋白26.肌纤维舒张时,掩盖肌动蛋白位点的是()E.原肌球蛋白27.具有ATP酶活性的是()B.肌球蛋白28.位于心肌纤维Z线水平的是()B.横小管29.心肌纤维连接处有()A.缝隙连接30.相邻平滑肌纤维之间有()D.缝隙连接31.平滑肌的骨架为()E.中间丝32.形成横小管的是()C.肌膜33.关于人骨骼肌纤维的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D.横小管是肌膜在Z线水平向内凹陷形成34.人和哺乳动物的骨骼肌纤维的横小管位于()C.A带和I带交界处35.骨骼肌纤维的终池是()C.肌浆网两端在横小管处连合的部分36.骨骼肌纤维内只有粗肌丝而无细肌丝的是()B.H带37.以下关于心肌纤维的描述,哪一项错误()D.有多个核位于肌膜下38.组成细肌丝的蛋白质是()E.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五.神经组织1.尼氏体为嗜碱性颗粒状或块状结构,分布于神经元胞体和树突内。
组织学与胚胎学(组胚)考试重点内容
一.绪论组织分为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
人体组织的四大类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组织. HE染色即苏木精-伊红染色.二.上皮组织上皮组织的基本特征:1。
排列紧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细胞外基质2。
明显极性3。
有游离面和基底面4.大多无血管,有丰富神经末梢(选择、名解)上皮类型主要分布单扁内皮:心、血管、淋巴管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单立肾小管、甲状腺单柱胃、肠、胆囊、子宫假复呼吸管道复扁未角化:口腔、食管、阴道角化:皮肤表皮复柱眼睑结膜、男性尿道变移上皮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分布于呼吸管道,含有柱状细胞(最多)、锥形细胞、梭形细胞、杯状细胞。
复层扁平上皮:基底层-矮柱状,增殖分化中间层—多边形细胞浅层—梭形或扁平细胞外分泌腺有导管,内分泌腺无导管.微绒毛和纤毛的区别: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上皮细胞侧面四种连接名称:紧密连接,缝隙连接,中间连接、桥粒. 基膜分基板和网板,基板靠近上皮,网板与结缔组织相连。
三.结缔组织结缔组织的基本特征:1。
细胞少,种类多,无极性2。
细胞外基质由纤维和基质组成3.起连接、支持、保护、储存营养和物质运输的作用4。
起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结缔组织的分类:致密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网状组织、脂肪组织.疏松结缔组织组成:1。
细胞—成纤维细胞、浆细胞、白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2.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3。
基质—蛋白多糖、纤维黏连蛋白、组织液。
纤维细胞是静止状态的成纤维细胞。
巨噬细胞—来源于单核细胞,具有趋化性。
浆细胞—来源于B淋巴细胞,主要位于病原微生物易于入侵的部位以及慢性炎症部位.功能:1.合成和分泌抗体(即免疫球蛋白)2.参与体液免疫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形态似纤维细胞,参与结缔组织和小血管修复.肥大细胞:易染,水溶。
组胚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上皮组织:简称上皮,由排列密集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呈膜状结构。
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
2、组织:分化相同(形态、结构、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与由这些细胞产生的细胞间质形成的有机结构。
由组胚早期细胞发育而来。
3、被覆上皮:由排列紧密而规则的、形态相似的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组成共成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柱毛柱状上皮,变移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
上皮组织特殊结构:1、游离面:细胞衣、微软毛、纤毛、微皱襞。
2、侧面: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相嵌连接。
3、基底层: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
4、腺上皮:由腺细胞组成并以分泌为主要功能的上皮。
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
5、感觉上皮:上皮组织在和外界接触的过程中分化成具有特殊感觉机能的上皮,又称神经上皮。
6、结缔组织:由少量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组成,但细胞种类多。
分为固有结缔组织、支持细胞、血液和淋巴。
7、固有结缔组织:由少量种类繁多的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组成,具有联系、连接、保护、贮存等作用。
又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结构、脂肪组织。
8、支持细胞:支持性结缔组织,又分为软骨组织和骨组织。
9、血液和淋巴:血液由血细胞和细胞间质(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淋巴细胞。
10、肌肉:肌肉是机体活动的动力器官,能够接受刺激而发生收缩。
11、肌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肌细胞之间发布有少量的结缔组织及其中的血管和神经。
又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
12、桥粒:上皮细胞相邻接面深层,间隙20-30nm(大小不等的点,相连接),隙间含中间线,膜内侧有致密附着板,并发出微丝、板块状连接。
一种很牢固的细胞连接。
13、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又称神经元,其形态多样,结构复杂,能感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
14、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组织辅助部分,无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但具有支持、营养、绝缘、保护和修复的作用,数量多于神经元。
神经组织,神经系统
A
★中枢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 轴突外面是裸露的
周围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
无髓神经纤维和有髓神经纤维神经冲动传播模式图 A.无髓神经纤维 B.有髓神经纤维
神经
神经外膜(Epineurium) several layers of fibroblasts with collagen
神经束膜(Perineurium) 2-3 layers of fibroblastlike cells with some collagen
(一)神经元的结构 1. 胞体
1.胞体
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 质和神经核团;神经节
功能:代谢和营养中心 形态:4-120m、圆形、锥 体形、梭形和星形等
细胞膜:可兴奋膜(与膜蛋 白有关。 细胞核:大、圆形位于中央, 异染色质少,核仁大明显 细胞质(核周质perikaryon): 尼氏体 Nisslbody 存在于胞体和树突 光镜-嗜碱性颗粒或斑块 电镜-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 糖体 合成蛋白质 (HE染色) 高尔基复合体
★ 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
施万细胞包在轴突外面,又称神经膜细胞 (neurilemmal cell),形成髓鞘。
郎飞结
结间体
internode
N: 郎飞结
En:神经内膜
髓鞘:细胞膜呈同 心圆板层结构
(有髓神经纤维模式图) 神经膜细胞
髓鞘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类脂
和蛋白质,称髓磷脂(myelin) (有髓神经纤维TEM图)
轴突运输(Axon transportation)
顺向输送 (anterograde transportation)
逆向输送 retrograde transportation
靶组织
(二)神经元的分类
组胚-神经组织
结构 的细胞、纤维) : 均质圆柱体
神经纤维
分布 皮下组织和肠系膜等 :功能:感受压觉、振动觉
(四). 肌梭
形态:梭形小体 分布:全身骨骼肌
被囊 结构: 梭内肌
神经纤维 功能 本体感受器, : 感受肌纤维
的伸缩变化
二. 运动神经末梢
(一). 躯体运动神经末梢
LM: 轴突终末失去髓鞘, 呈爪状分支,末端贴于骨 骼肌表面,形成椭圆形板 状隆起,称运动终板
感觉神经末梢 运动神经末梢
一. 感觉神经末梢 感觉神经元周围突(感觉神经纤维)的末端
(一). 游离神经末梢 分布:表皮、角膜
上皮细胞间 功能:感受痛觉及
冷、热和轻 触觉等
(二). 触觉小体 形态:卵圆形
被囊 结构:扁平细胞
神经纤维 分布:真皮乳头 功能:感受触觉
(三). 环层小体 形态:卵圆形
组胚-神经组织
组成: 神经C = 神经元
神经胶质C
一、神经元
1. 结构 = 胞体+突起
•胞体 •树突 •轴突
•终末
•胶质C
(1) 神经元胞体
细胞核:核大色浅,核膜核仁明显.
细胞质:
LM:
EM:
@@尼氏体
rER 和 游离核糖体
@@神经原纤维
神经丝和微管
脂褐素
色素颗粒和脂滴
- 细胞膜: 可兴奋膜,可传导冲动.
周围神经系统:施万C.无髓鞘、无郎飞结 中枢神经系统:裸露的轴突
正常人体结构
神经组织
பைடு நூலகம் 郎飞结
有髓神经纤维纵断
(特染) Myelinated nerve fibres
有髓神经纤维纵断(低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神经末梢 (Nerve ending)
感觉神经末梢 运动神经末梢
一. 感觉神经末梢 感觉神经元周围突(感觉神经纤维)的末端 (一). 游离神经末梢
分布: 表皮、角膜
上皮细胞间 功能:感受痛觉及 冷、热和轻
触觉等
(二). 触觉小体 形态:卵圆形 被囊 结构:扁平细胞
神经纤维
分布:真皮乳头
功能:感受触觉
肌间神经丛高倍 (银染)
肌间神经丛低倍 (银染)
神经原纤维(银染)
Neurofibrils
尼氏体(HE)
Nissl body
尼氏体(电镜)
Neuron Nissl body
神经元 (电镜)
Neuron
(2) 神经元突起
树突: 与胞体结构相似, 可见大量树突棘.
轴突: 一个,细,均,末梢分支多.
分泌神经营养因子.
–卫星C:又称被囊细胞,位于神经节内,包
裹神经元胞体;扁平或立方形,细胞外有基 膜;具保护和营养等功能
三、神经纤维和神经
1、神经纤维:长轴突和神经胶质C构成.
根据神经胶质细胞是否形成完整的髓鞘分为: 有髓神经 f:
周围神经系统:施万C. 中枢神经系统:少突胶质C.
无髓神经 f:
周围神经系统:施万C.无髓鞘、无郎飞结
LM: 轴突终末失去髓鞘, 呈爪状分支,末端贴于骨 骼肌表面,形成椭圆形板 状隆起,称运动终板
正常人体结构
神经组织
2. 内脏运动神经末梢 分布:平滑肌、心肌和腺上皮 功能 : 调节平滑肌、心肌的活动及腺上皮的分泌 。
谢 谢!
无髓神经纤维 形成示意图
Nonmyelinated nerve fiber forming
两种神经纤维传导的特点 有髓神经纤维:跳跃式,故速度快
无髓神经纤维:无髓鞘和郎飞结,故其传导为 非跳跃式,速度慢
2、神经
神经 : 若干个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 被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所包裹, 共同构成神经。
突触高倍(银染)
Synapse
二、 神经胶质C
中枢神经胶质C
(Neuroglia)
星形胶质C:分泌神经营养因子
• 纤维性…: 位于白质. • 原浆性…: 位于灰质.
小胶质C:可转变为巨噬细胞. 少突胶质C:CNS的髓鞘形成细胞. 室管膜C:可分泌脑脊液
特点:胞突粗,分支 多, 胶质丝少.
特点:胞突直而长, 分支少,胶质丝丰富.
中枢神经系统:裸露的轴突
正常人体结构
神经组织
有髓神经纤维纵断
郎飞结 (特染) Myelinated nerve fibres
有髓神经纤维纵断(低倍)
Myelinated nerve fibres
Myelinate nerve fiber forming
有 髓 神 经 纤 维 形 成 示 意 图
无尼氏体.
2. 分类 1
•双极
•假单极 •多极
2. 分类 2 运动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3. 突 触 (synapse)
何为突触?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与效应C之间
传递信息的部位.
化学性突触
突触前成分
突触间隙: 突触后成分:
电突触:缝隙连接.
突触高倍(电镜)
Synapse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星形胶质细胞形成的毛细血管的脚板 (特染)
Vascular foot processes from astrocytes
小胶质细胞
特点:胞体细长或椭圆,核小而深,突 起细长有分支和棘突.
特点:单层上皮.
室管膜细胞
特点:胞体较小, 核小而致密,胞 突少.
周围神经系统神经胶质C
–施万C:周围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
(三). 环层小体 形态:卵圆形 被囊(同心圆排列 结构 : 的细胞、纤维)
均质圆柱体
神经纤维
分布 皮下组织和肠系膜等 : 功能:感受压觉、振动觉
(四). 肌梭 形态:梭形小体 分布:全身骨骼肌 被囊 结构: 梭内肌 神经纤维 功能 本体感受器, : 感受肌纤维
的伸缩变化
二. 运动神经末梢
(一). 躯体运动神经末梢
第四章 神经组织
组成: 神经C = 神经元 神经胶质C
一、神经元
1. 结构 = 胞体+突起
•胞体 •树突 •轴突
•胶质C
•终末
(1) 神经元胞体
细胞核:核大色浅,核膜核仁明显. 细胞质:
LM: @@尼氏体 EM: rER 和 游离核糖体
@@神经原纤维
脂褐素
神经丝和微管
色素颗粒和脂滴
- 细胞膜: 可兴奋膜,可传导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