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样本

合集下载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中山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Technology Standard of Zhongshan City Emergency Shelter Construction(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城市综合防灾、抗灾需要,规范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以及“合理规划、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因地制宜”的原则。

第三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与国家经济建设相协调,与各类防灾专项规划相衔接,与公园、绿地、广场、室内场馆和人防工程等建设相结合。

第四条本标准中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分为场地型和场所型两类。

第五条本市新建、改建和扩建应急避难场所工程应按本标准执行,各镇(区)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可参照执行。

第六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术语2.0.1 应急 Emergency Response破坏性灾害(如地震、战争等)或其它重大危害性突发事件发生前所做的各种防御和减轻灾害的准备以及发生后所采取的紧急抢险救灾行动。

2.0.2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 City Emergency shelter城市内配套建设了应急救援设施(设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地和按防灾要求设计或加固的场所。

2.0.3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 Ground-type Emergency Shelter利用公园、绿地、学校操场、广场等开敞空间建设的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地。

2.0.4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 Venue-type Emergency Shelter利用地下空间(含人民防空工程)、体育场馆、学校教室等公共建筑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所。

2.0.5 避难单元 Evacuation Unit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中具有独立避难功能的空间单元。

2.0.6 避难场所出入口 Entrance of Shelter能够满足人员疏散、物资运输等安全出入的通道。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至关重要。

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下,为人们提供临时避难和生活服务的场所。

因此,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技术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应当符合一定的标准。

选址应远离可能受到影响的危险区域,如河流、山体滑坡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等。

同时,选址应尽量靠近人口密集区,方便群众前往避难场所。

此外,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还应考虑周边基础设施的配套情况,如交通便利程度、水电气供应等,以保障避难场所的基本运行。

其次,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设计应符合相应的技术标准。

建筑结构应具备一定的抗震、抗风能力,以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破坏。

建筑内部应设置合理的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保障人员的安全撤离。

此外,建筑材料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环保、安全材料,避免因建筑材料问题而导致的安全隐患。

再次,应急避难场所的生活设施和服务配备应当完善。

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足够的食品、饮用水、医疗设备等生活必需品,以满足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应急避难场所还应设置相应的卫生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以保障环境卫生和人员健康。

最后,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也是建设技术标准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计划,以保障应急避难场所在紧急情况下的有效运行和管理。

总之,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技术标准涉及到选址、建筑设计、生活设施配备以及管理运行等方方面面。

只有严格按照技术标准进行建设,才能确保应急避难场所在紧急情况下发挥应有的作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相关部门和建设单位能够高度重视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不断提高建设质量,为城市安全发展贡献力量。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Technology Standard of City Emergency Shelter Constructionword资料目次1 总则 (1)2 术语 (2)3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 (4)4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 (11)5 应急转换 (15)附录 A 用词说明 (16)附录 B 应急标志 (17)附录 C 应急转换设施设备表 (26)word资料1 总则1.0.1 为适应城市综合防灾、抗灾需要,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制定本标准。

1.0.2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以及“合理规划、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因地制宜”的原则。

1.0.3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与国家经济建设相协调,与各类防灾专项规划相衔接,与公园、绿地、广场、室场馆和人防工程等建设相结合。

1.0.4 本标准中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分为场地型和场所型两类。

1.0.5 本省地级以上城市新建、改建和扩建应急避难场所工程应按本标准执行,县级市及以下城镇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可参照执行。

1.0.6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相关标准和规的规定。

word资料2 术语2.0.1 应急 Emergency Response破坏性灾害(如地震、战争等)或其它重大危害性突发事件发生前所做的各种防御和减轻灾害的准备以及发生后所采取的紧急抢险救灾行动。

2.0.2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 City Emergency shelter城市配套建设了应急救援设施(设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地和按防灾要求设计或加固的场所。

2.0.3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 Ground-type Emergency Shelter利用公园、绿地、学校操场、广场等开敞空间建设的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地。

2.0.4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 Venue-type Emergency Shelter利用地下空间(含人民防空工程)、体育场馆、学校教室等公共建筑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环境技术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环境技术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环境技术标准
1. 应急避难场所选址要求
- 距离常见灾害源(如河流、山体等)远,以防洪、滑坡等风险;
- 地势相对平坦,便于设置临时建筑和运输设施;
- 具备隐蔽性,避免成为恐怖袭击等安全威胁目标;
- 去除地下高压电缆、管道等危险设施。

2. 建筑物和设施要求
- 建筑物结构安全牢固,具备抗震、防风等能力;
- 室内空气质量保持良好,确保供氧、通风等条件;
- 水源供应可靠,避免污染和漏水;
- 提供适宜的卫生间和洗浴设施;
- 提供基本的生活用品和床铺等;
- 配备紧急照明和消防设备,确保安全疏散通道畅通。

3. 环境卫生要求
- 定期清洁和消毒,保持室内卫生;
- 垃圾分类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 控制噪音污染,提供适宜的休息环境;
- 提供足够的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

4. 安全管理要求
- 制定应急预案和安全管理制度;
- 配置监控设备,确保场所安全;
- 保持消防设备有效和充分可用;
- 提供必要的安全培训和指导。

5. 持续改进和评估
应急避难场所的环境技术标准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确保始终符合最新的安全标准和法律要求。

进行定期的监测和维护,解决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记录和报告。

以上是应急避难场所环境技术标准的内容,希望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设施配套要求范本

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设施配套要求范本

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设施配套要求范本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或其他紧急情况下,提供临时安全避难场所的公共设施。

为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应急避难场所的基本设施配套要求至关重要。

具体要求如下:一、建筑物布局与设计1.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物布局应合理,充分考虑安全和便利性。

建筑物应符合当地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进行合理的防灾设计。

2. 应急避难场所建筑物应具备足够的空间容纳避难人数。

根据应急预案和当地人口规模,建筑物的容量应明确规定,确保能够容纳足够多的人员。

3. 建筑物内部应设有明确的疏散通道和指示标志,以便人员迅速有序地疏散。

通道的宽度和数量应满足人员疏散的需求。

4. 建筑物外部应设有防护设施,如护栏、消防设备等,以保障避难人员的安全。

二、基础设施设备1. 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足够的供水设施,包括饮用水和卫生用水。

供水设施应符合卫生标准,确保避难人员的饮水和卫生需求。

2. 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足够的卫生间和卫生设备。

卫生间应具备足够的数量和合理的布局,保障避难人员的卫生需求。

3. 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适当的垃圾处理设施,保持环境卫生。

垃圾处理设施应符合环境卫生和安全要求。

4. 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基本的医疗设备和药品,以应对常见的急救和医疗需求。

医疗设备和药品应经常检查和更新,确保其可靠性和有效性。

三、供电和通信设备1. 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可靠的供电设备,保证基本照明和电力需求。

供电设备应具备备用电源,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2. 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可靠的通信设备,以便与外界进行联系和信息传递。

通信设备应包括固定电话、无线电和互联网等多种方式,以确保紧急情况下的沟通能力。

四、食品和供应品储备1. 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足够的食品储备,以满足避难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

食品应符合卫生标准,储备的数量和种类应根据人员规模和预计避难时间进行合理规划。

2. 应急避难场所还应储备足够的生活用品和日用品,如被褥、毛巾、洗漱用品等,以提供避难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Technology Standard of City Emergency Shelter Construction目次1 总则 (2)2 术语 (3)3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 (5)4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 (12)5 应急转换 (16)附录 A 用词说明 (17)附录 B 应急标志 (18)附录 C 应急转换设施设备表 (20)1 总则1.0.1 为适应城市综合防灾、抗灾需要,规范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制定本标准。

1.0.2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以及“合理规划、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因地制宜”的原则。

1.0.3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与国家经济建设相协调,与各类防灾专项规划相衔接,与公园、绿地、广场、室内场馆和人防工程等建设相结合。

1.0.4本标准中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分为场地型和场所型两类。

1.0.5本省地级以上城市新建、改建和扩建应急避难场所工程应按本标准执行,县级市及以下城镇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可参照执行。

1.0.6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2 术语2.0.1 应急Emergency Response破坏性灾害(如地震、战争等)或其它重大危害性突发事件发生前所做的各种防御和减轻灾害的准备以及发生后所采取的紧急抢险救灾行动。

2.0.2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City Emergency shelter城市内配套建设了应急救援设施(设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地和按防灾要求设计或加固的场所。

2.0.3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Ground-type Emergency Shelter利用公园、绿地、学校操场、广场等开敞空间建设的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地。

2.0.4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Venue-type Emergency Shelter利用地下空间(含人民防空工程)、体育场馆、学校教室等公共建筑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建筑技术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建筑技术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建筑技术标准1. 引言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技术标准旨在确保这些场所能够有效地提供临时庇护和保护人们免受灾害和紧急情况的伤害。

本文档将概述应急避难场所建筑技术标准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2. 建筑物选择2.1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物应具备以下特征:- 结构坚固,能够承受自然灾害和紧急情况的影响;- 足够的空间容纳避难人群;- 便于监控和管理;- 便于提供基本生活设施和服务。

2.2 应急避难场所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 靠近易于到达的区域,方便人们尽快到达;- 离开潜在危险区域,避免灾害威胁;- 具备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3. 安全设备与设施3.1 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以下安全设备和设施:- 防火设备和灭火设备;- 应急照明设备;- 紧急通信设备;- 安全出口标识和疏散通道。

3.2 安全设备和设施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作和可用性。

4. 卫生和卫生设施4.1 应急避难场所应提供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卫生设施,包括但不限于:- 卫生间和浴室;- 饮用水和洗手设施;- 垃圾处理设施。

4.2 卫生设施应定期清洁和消毒,确保卫生条件符合卫生标准。

5. 电力和能源供应5.1 应急避难场所应有可靠的电力和能源供应系统,以满足基本的光照、通信和能源需求。

5.2 电力和能源供应系统应具备以下特征:- 可靠,能够在灾害和紧急情况下持续供应;- 节能,以减少对资源的依赖。

6. 安全管理和应急预案6.1 应急避难场所应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完善的应急预案,以确保避难人员的安全和福祉。

6.2 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应考虑以下因素:- 避难人员的登记和管理;- 避难场所的安全监控;- 灾害和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响应和疏散计划。

7. 结论应急避难场所建筑技术标准对于确保避难场所的安全、可用性和便利性至关重要。

建筑物选择、安全设备与设施、卫生和卫生设施、电力和能源供应以及安全管理和应急预案都是关键因素,需要遵循相应的标准和要求。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守护城市安全的秘密法宝》嘿,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城市就像一个超级大的游戏场,而我们都在里面快乐地玩耍。

但要是突然来了一场大灾难,比如地震、火灾啥的,那可咋办呀?这时候,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就像是我们的超级救星,而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就是这个救星的“武功秘籍”呀!要是没有这本秘籍,那我们在灾难面前可就真的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啦!所以,赶紧来了解一下这个超级重要的标准吧!一、选址有讲究:安全避风港在此“避难场所选址要谨慎,就像选对象一样不能马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可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它不能在容易发生灾害的地方,比如地质灾害区、洪水易发区等等,那简直就是自找麻烦嘛!得找个地势平坦、开阔,又能远离危险区域的好地方,就像给自己找一个安全的避风港一样。

比如说,公园、广场这些地方就很不错呀,空间大又方便大家聚集。

想象一下,要是把避难场所选在了一个随时可能崩塌的山坡下,那不是等着被“埋”嘛!二、设施要完备:应急小助手上线“各种设施要齐全,应急时刻显神威!”应急避难场所里的设施那可真是不能少。

首先得有供水设施吧,人不喝水可不行呀,不然就变成“干尸”啦!还有供电设施,不然黑灯瞎火的多可怕。

厕所也不能少呀,总不能让大家随地解决吧,那可太不文明啦!而且呀,还得有医疗救助点,万一有人受伤了能及时得到治疗。

这就好比是游戏里的各种道具,关键时刻能帮我们度过难关呢!就像在地震后,有了这些完备的设施,大家就能在避难场所里安心等待救援,而不是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三、标识要清晰:指引光明路在前“标识清晰明了,就像夜晚的灯塔指引方向!”在应急避难场所里,标识可太重要啦!得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到,知道往哪里走、哪里是安全的。

比如说,入口要有明显的标识,让人能轻松找到;逃生路线也要标识清楚,免得大家走冤枉路。

还有各种设施的标识,让人能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这就像是在黑暗中给我们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们能顺利找到前进的方向。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嘿,朋友们!咱今儿来聊聊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这事儿。

你说这应急避难场所像不像一个超级大的安全港湾呀?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能让我们有个地方躲一躲,歇一歇。

那怎么建设好这个港湾呢?首先啊,位置可得选好咯!不能太偏,得让大家都能方便快速地到达。

就好比你家附近要是有个大超市,那买东西多方便呀,应急避难场所也得这样,要在大家都能比较容易找到的地方。

而且不能在容易发生灾害的地段,那不是自找麻烦嘛!面积也不能小了呀,要不然大家都挤在一起,那多难受呀!想象一下,大家都像沙丁鱼罐头里的鱼一样紧紧挨着,能舒服吗?所以面积得足够大,能容纳很多很多人。

设施那也得齐全呀!得有干净的水吧,人不喝水可不行。

还有食物,总不能饿着肚子避难吧。

厕所也不能少呀,总不能随地解决吧,那多不卫生呀!照明设施也得有,不然黑灯瞎火的,磕着碰着咋办。

通道也得设计好呀,得宽敞通顺,不能七拐八弯的,到时候大家跑都跑不出去,那不就糟糕啦!这就好比是一条大马路,得又宽又直,这样车才能跑得快呀。

标识也很重要哦!得清楚明白地告诉大家这里是应急避难场所,往哪里走能进去,哪里有什么设施。

可不能搞得大家晕头转向的,找不到北。

咱再说说场地的平整度,总不能坑坑洼洼的吧,大家走着都费劲,要是有老人小孩不小心摔一跤,那多心疼呀!而且呀,平时就得好好维护这些应急避难场所,不能到要用的时候才发现这里坏了那里不行了。

就跟咱家里的东西一样,得时常擦擦扫扫,保养好。

咱老百姓可得知道这些应急避难场所都在哪里呀,平时路过的时候也可以留意留意,心里有个数。

万一真遇到事儿了,咱就能迅速找到地方躲起来。

这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可真不是小事呀,关系到咱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呢!大家都得上点心,政府也得多重视,把这个超级大的安全港湾建设得好好的,让咱老百姓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能有个安心的地方躲一躲。

这可是关乎咱大家的大事呀,可不能马虎!。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Technology Standard of City XXXTable of Contents1 XXX。

22 XXX。

33 XXX。

54 Facility-type XXX。

125 XXX。

16XXX。

17XXX。

18XXX。

201 General ns1.0.1 This standard XXX cities。

XXX urban emergency shelters。

and standardize the n process.1.0.2 XXX nal laws and ns。

XXX "people-oriented" n。

an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reasonable planning。

disaster XXX。

comprehensive n。

XXX."1.0.3 XXX with 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us disaster n and n plans。

and the n of parks。

green spaces。

squares。

indoor venues。

and civil defense engineering.1.0.4 In this standard。

urban XXX divided into site-type and facility-type。

1.0.5 New。

renovated。

XXX should comply with this standard。

while the XXX-level cities and below can refer to this standard.1.0.6 XXX with this standard。

the n of urban XXX.2 XXX2.0.1 Emergency ResponseXXX destructive disasters (such as earthquakes。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Tech no logy Stan dard of City Emerge ncy Shelter Con struct ion目次1 总则 (2)2 术语 (3)3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 (5)4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 (12)5 应急转换 (16)附录A用词说明.................................................... 仃附录B应急标志 (18)附录C应急转换设施设备表 (20)1总贝y1.0.1 为适应城市综合防灾、抗灾需要,规范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制定本标准。

1.0.2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以及“合理规划、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因地制宜”的原则。

1.0.3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与国家经济建设相协调,与各类防灾专项规划相衔接,与公园、绿地、广场、室内场馆和人防工程等建设相结合。

1.0.4 本标准中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分为场地型和场所型两类。

1.0.5 本省地级以上城市新建、改建和扩建应急避难场所工程应按本标准执行,县级市及以下城镇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可参照执行。

1.0.6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2术语2.0.1 应急Emerge ncy Resp onse破坏性灾害(如地震、战争等)或其它重大危害性突发事件发生前所做的各种防御和减轻灾害的准备以及发生后所采取的紧急抢险救灾行动。

2.0.2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City Emerge ncy shelter城市内配套建设了应急救援设施(设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地和按防灾要求设计或加固的场所。

2.0.3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Grou nd-type Emerge ncy Shelter利用公园、绿地、学校操场、广场等开敞空间建设的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地。

2.0.4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Ven ue-type Emerge ncy Shelter利用地下空间(含人民防空工程)、体育场馆、学校教室等公共建筑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所。

人民防空工程兼作地震应急避难 场所技术标准

人民防空工程兼作地震应急避难 场所技术标准

人民防空工程兼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技术标准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会计专业合作社实习报告内容与收获该人民防空工程兼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技术标准该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文档下载说明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人民防空工程兼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技术标准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民防空工程兼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文件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文件

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Technology Standard of City Emergency Shelter Construction精品目次1 总则 (2)2 术语 (3)3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 (5)4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 (12)5 应急转换 (16)附录 A 用词说明 (17)附录 B 应急标志 (18)附录 C 应急转换设施设备表 (20)精品1 总则1.0.1 为适应城市综合防灾、抗灾需要,规范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制定本标准。

1.0.2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以及“合理规划、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因地制宜”的原则。

1.0.3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与国家经济建设相协调,与各类防灾专项规划相衔接,与公园、绿地、广场、室内场馆和人防工程等建设相结合。

1.0.4本标准中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分为场地型和场所型两类。

1.0.5本省地级以上城市新建、改建和扩建应急避难场所工程应按本标准执行,县级市及以下城镇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可参照执行。

1.0.6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精品2 术语2.0.1 应急Emergency Response破坏性灾害(如地震、战争等)或其它重大危害性突发事件发生前所做的各种防御和减轻灾害的准备以及发生后所采取的紧急抢险救灾行动。

2.0.2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City Emergency shelter城市内配套建设了应急救援设施(设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地和按防灾要求设计或加固的场所。

2.0.3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Ground-type Emergency Shelter利用公园、绿地、学校操场、广场等开敞空间建设的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地。

2.0.4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Venue-type Emergency Shelter利用地下空间(含人民防空工程)、体育场馆、学校教室等公共建筑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Tech no logy Stan dard of City Emerge ncy Shelter Con struct ion目次1 总则 (2)2 术语 (3)3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 (5)4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 (12)5 应急转换 (16)附录A 用词说明 (17)附录B 应急标志 (18)附录C 应急转换设施设备表 (20)1.0.1 为适应城市综合防灾、抗灾需要,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制定本标准。

1.0.2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以及“合理规划、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因地制宜”的原则。

1.0.3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与国家经济建设相协调,与各类防灾专项规划相衔接,与公园、绿地、广场、室场馆和人防工程等建设相结合。

1.0.4 本标准中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分为场地型和场所型两类。

1.0.5 本省地级以上城市新建、改建和扩建应急避难场所工程应按本标准执行,县级市及以下城镇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可参照执行。

1.0.6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相关标准和规的规定。

2.0.1 应急Emergency Response破坏性灾害(如地震、战争等)或其它重大危害性突发事件发生前所做的各种防御和减轻灾害的准备以及发生后所采取的紧急抢险救灾行动。

2.0.2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City Emergency shelter城市配套建设了应急救援设施(设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地和按防灾要求设计或加固的场所。

2.0.3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Ground-type Emergency Shelter 利用公园、绿地、学校操场、广场等开敞空间建设的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地。

2.0.4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Venue-type Emergency Shelter 利用地下空间(含人民防空工程)、体育场馆、学校教室等公共建筑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规范【模板】

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规范【模板】

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规范Design standard for emergency shelterDG/TJ08-XX-XXXX(征求意见稿)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主编单位: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二〇二一年六月十一日目次前言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3.1 一般规定3.2 场地选择3.3 设防要求3.4 应急保障要求4 平灾公用设计5 应急避难场所分区设计5.1 应急功能分区及设施配置5.2 应急管理区5.3 灾民安置区5.4 专业救灾队伍场地5.5 应急医疗卫生区5.6 应急直升机使用区5.7 应急垃圾储运区5.8 应急物资储备区6 应急交通设计6.1 应急出入口6.2 应急道路7 应急消防设计7.1 应急消防设施7.2 应急消防通道8 应急建筑设计8.1 建筑设计8.2 结构设计8.3 建筑设备与环境9 避难设施设计9.1 电气设计9.2 给水、排水设计9.3 应急标志标牌设计10 竖向设计、种植设计10.1 竖向设计10.2 种植设计附录A引用标准名录本规范用词说明条文说明ContentIntroduction1 General Notes2 Terminology3 Basic Provisions3.1 General Provisions3.2 Site Selection3.3 Protection Requirement3.4 Emergency4 Function Conversion Design5 Emergency Shelter Zoning Plan5.1 Emergency Zoning Plan5.2 Emergency Administrative Area5.3 Refugee Placement5.4 Professional Rescue Team Area5.5 Emergency Medical Treatment Area5.6 Emergency Helicopter Landing Area5.7 Emergency Waste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Area5.8 Emergency Reserve Area6 Emergency Transportation6.1 Emergency Entrance and Exit6.2 Emergency Road7 Emergency Fire Control7.1 Emergency Fire Control Facility7.2 Emergency Evacuation Route8 Emergency Architecture Design8.1 Architecture Design8.2 Structural Design8.3 Building Facility and Environment9 Refugee Facility Design9.1 Electrical Design9.2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Design9.3 Emergency Sign Design10 Grading and Planting Design10.1 Grading Design10.2 Planting DesignAppendix AReference ListTerm InstructionProvision Statement前言根据《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关于印发2006年<上海市工程建设地方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沪建交[2006]183号)文件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实用标准化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实用标准化

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Technology Standard of City Emergency Shelter Construction目次1 总则 (1)2 术语 (2)3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 (4)4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 (11)5 应急转换 (15)附录 A 用词说明 (16)附录 B 应急标志 (17)附录 C 应急转换设施设备表 (26)1 总则1.0.1 为适应城市综合防灾、抗灾需要,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制定本标准。

1.0.2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以及“合理规划、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因地制宜”的原则。

1.0.3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与国家经济建设相协调,与各类防灾专项规划相衔接,与公园、绿地、广场、室场馆和人防工程等建设相结合。

1.0.4本标准中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分为场地型和场所型两类。

1.0.5本省地级以上城市新建、改建和扩建应急避难场所工程应按本标准执行,县级市及以下城镇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可参照执行。

1.0.6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相关标准和规的规定。

2 术语2.0.1 应急Emergency Response破坏性灾害(如地震、战争等)或其它重大危害性突发事件发生前所做的各种防御和减轻灾害的准备以及发生后所采取的紧急抢险救灾行动。

2.0.2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City Emergency shelter城市配套建设了应急救援设施(设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地和按防灾要求设计或加固的场所。

2.0.3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Ground-type Emergency Shelter利用公园、绿地、学校操场、广场等开敞空间建设的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地。

2.0.4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Venue-type Emergency Shelter利用地下空间(含人民防空工程)、体育场馆、学校教室等公共建筑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标准《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标准,守护生命的安全堡垒》嘿,你知道吗?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灾难就像是随时可能蹦出来的“捣蛋鬼”,给我们带来各种麻烦!而应急避难场所呢,就像是超级英雄的秘密基地,关键时刻能拯救我们的小命呀!要是不了解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标准,那可就像是在灾难面前赤手空拳,太危险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标准的神秘面纱吧!一、场地选址:寻找安全的“避风港”“场地选址要谨慎,安全第一不能忘!”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哦!就像你找房子不能找在地震带上一样,避难场所也得找个安稳的地儿。

它得避开那些容易发生灾害的地方,比如地质灾害隐患点、洪水淹没区等等,这就像是避开游戏里的陷阱一样重要。

而且呀,还得交通便利,不然大家怎么能快速到达呢?比如说要靠近主要道路,这样才能让人们在紧急时刻快速找到这个“避风港”。

二、功能分区:打造有序的“避难小世界”“功能分区分得清,避难生活也安宁!”应急避难场所可不能乱糟糟的,得有清晰的功能分区。

就像是一个小小的世界,有不同的区域负责不同的任务。

要有居住区域,让人们有地方休息;要有物资储备区域,保证大家有吃有喝;还要有医疗救助区域,万一有人受伤了能及时得到治疗。

这就好比一个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这样才能高效运转嘛!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些分区,那不是乱成一锅粥啦?三、设施配备:装备齐全的“生存百宝箱”“设施配备要齐全,生存保障不能缺!”应急避难场所里的设施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生存百宝箱”。

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那是必须的,不然怎么生活呀?还有卫生设施,总不能让大家随地大小便吧,那可太不卫生啦!照明设施也很重要,晚上可不能摸黑呀。

这些设施就像是游戏里的道具,有了它们,我们才能在灾难中更好地生存下去。

比如说,有了充足的饮用水,就像有了“回血药水”,能让我们保持活力呀!四、标识系统:指明方向的“救命灯塔”“标识系统要显眼,逃生指引不迷路!”在应急避难场所里,标识系统就像是一盏盏“救命灯塔”。

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设施配套要求标准范本

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设施配套要求标准范本

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设施配套要求标准范本解决方案编号:LX-FS-A46697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设施配套要求标准范本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设施配套要求标准范本使用说明:本解决方案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未来要做的重要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

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为保障应急避难场所内人员基本生活需求,确保应急避难场所在紧急状态下及时启用和安全运转,对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设施配套要求明确如下:一、物资储备设施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置食品、药品、饮用水、帐篷、消防、交通工具、器材等物资库,并设置通信设施;长期性预储物资所需仓库,应尽可能利用应急避难场所区域内或附近的公用民防物资库工程。

二、供水设施应结合应急避难场所周边的供水管网现状,设置独立的供水管网系统。

应急避难场所应配置独立供水管网、供水车、蓄水池、水井、机井等两种以上的供水设施,根据所选设施和当地水质,合理配置用于净化自然水体为直接饮用水的净化设备,同时结合厕所设置洗浴设施。

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 (2).doc

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 (2).doc

附件1: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编制组前言《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下达〈2012年建设标准编制项目计划>的通知》(建标﹝2012﹞192号)的要求,由民政部组织有关单位共同编制。

编制过程中,编制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以及中国地震局《关于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在全国不同地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各地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经验教训.在科学论证与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经广泛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反复修改形成了送审稿,经专家审查会通过后,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报批稿,并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发布。

本建设标准共分六章,包括总则、项目分类与构成、建设规模与面积指标、选址与规划布局、建筑与有关设施、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在执行本建设标准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民政部规划财务司(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147号,邮政编码:100721),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的解释工作由民政部规划财务司负责。

主编单位:民政部规划财务司、救灾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组成员:主要起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X年X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项目分类与构成 (2)第三章建设规模与面积指标 (3)第四章选址与规划布局 (4)第五章建筑与有关设施 (5)第六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6)附录一主要名词解释 (7)附录二标识 (8)本标准用词和用语说明 (14)附件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条文说明 (15)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满足城市社区防灾减灾需要,加强和规范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科学合理地进行项目投资决策和管理,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投资效益,提高城市社区应急救助能力,制定本建设标准.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工程项目投资决策和控制建设水平的全国统一标准,是编制、评估、审批和核准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的重要依据,也是有关部门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的基准。

应急避难场所部分标准图样和尺寸大小

应急避难场所部分标准图样和尺寸大小

附件:应急避难场所部分标准图样和尺寸大小(重庆市地方标准DB50/T335—2009)一、标准图样编号图形符号名称说明— 1 —— 2 —1-1应急避难场所Emergency shelter用于突发公共事件状态下,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

在本标准其它标志中使用该符号,可采用该符号的镜像图形。

3-2应急棚宿区道路指示标志Road sign to the area for makeshift tents 指示应急棚宿区的方向。

用于应急避难场所。

3-3应急供水道路指示标志Road sign to the emergency water supply 指示应急供水设施的方向。

用于应急避难场所。

3-9应急厕所道路指示标志Road sign to the emergency toilets指示应急厕所的方向。

用于应急避难场所。

3-10应急盥洗道路指示标志Road sign tothe emergency wash指示应急盥洗的方向。

用于应急避难场所。

3-12应急食品供应道路指示标志Road sign to the emergency food supply指示应急食品供应的方向。

用于应急避难场所。

3-14应急广播道路指示标志Road sign tothe emergency broadcast指示应急广播的方向。

用于应急避难场所。

— 3 —3-16应急医疗救护道路指示标志Road sign to emergency medical treatment指示应急医疗救护、卫生防疫场所的方向。

用于应急避难场所。

二、尺寸大小5-1适用于表1:应急避难场所内功能区及设施符号5-2适用于表3:应急避难场所内道路指示标志三、说明1、应急避难场所标志应严格按本标准规定的图案按比例放大制作,不得修改。

2、应急避难场所标志应设置在应急避难场所内以及附近的主要道路和路口处,应急避难场所标志应设置在应急避难场所显著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Technology Standard of City Emergency Shelter Construction目次1 总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术语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错误!未定义书4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错误!未定义书5 应急转换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 A 用词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 B 应急标志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 C 应急转换设施设备表错误!未定1 总则为适应城市综合防灾、抗灾需要,规范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制定本标准。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以及“合理规划、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因地制宜”的原则。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与国家经济建设相协调,与各类防灾专项规划相衔接,与公园、绿地、广场、室内场馆和人防工程等建设相结合。

本标准中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分为场地型和场所型两类。

本省地级以上城市新建、改建和扩建应急避难场所工程应按本标准执行,县级市及以下城镇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可参照执行。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2 术语应急Emergency Response破坏性灾害(如地震、战争等)或其它重大危害性突发事件发生前所做的各种防御和减轻灾害的准备以及发生后所采取的紧急抢险救灾行动。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City Emergency shelter城市内配套建设了应急救援设施(设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地和按防灾要求设计或加固的场所。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Ground-type Emergency Shelter 利用公园、绿地、学校操场、广场等开敞空间建设的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地。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Venue-type Emergency Shelter利用地下空间(含人民防空工程)、体育场馆、学校教室等公共建筑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所。

避难单元Evacuation Unit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中具有独立避难功能的空间单元。

避难场所出入口Entrance of Shelter能够满足人员疏散、物资运输等安全出入的通道。

基本设施Basic Facilities为保障避难人员基本生活需求设置的配套设施。

一般设施General Facilities为改善避难人员生活条件,在基本设施的基础上增设的配套设施。

综合设施Comprehensive Facilities为提高避难人员的生活条件,在已有的基本设施、一般设施的基础上增设的配套设施。

场地(所)有效避难面积Ground (Venue)Effective area of Evacuation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资源的场地(场所)面积中减去不适合作为应急避难场地(所)使用的面积后的可用于避难场所建设的场地(所)面积,包括人员避难区、综合保障区和出入口集散区面积。

area per capita在应急避难场所中,避难人员人均所占有的场地避难面积。

3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分级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按安置时限和功能分为三级:Ⅰ级应急避难场所、Ⅱ级应急避难场所、Ⅲ级应急避难场所。

Ⅰ级应急避难场所为长期避难场所,避难时间30天以上,具有完备的避难生活设施,能满足人员长时间避难需要。

Ⅱ级应急避难场所为中短期避难场所,避难时间3~30天(含30天),具备避灾所需的设施。

Ⅲ级应急避难场所为紧急避难场所,用于紧急疏散居民,避难时间一般在3天以内,具备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设施。

各级应急避难场所设置要求项目级别场地占地面积(m2)人均避难面积(m2)Ⅰ级应急避难场所50000以上5~7Ⅱ级应急避难场所10000~50000 3~5Ⅲ级应急避难场所2000~10000 1.5~2 选址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质等条件,并应符合如下要求:1、应避开易发生地质灾害和气象、水文地质条件恶劣区域。

2、场地地形较平坦,周边道路畅通、交通便利。

3、远离城市重要经济目标。

4、应急避难场所离城市重大危险源安全距离应不小于500m。

5、避开高压线走廊区域。

地震烈度6度以上(含6度)地区,城市开放绿地必须按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其他地区新建、改建10000m2以上城市公园、绿地及广场等可按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应急避难场所内的建(构)筑物及周边配套设施,应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

平面布局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按功能划分为人员避难、综合保障和出入口交通集散三个区域,各区域应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并有场内道路连接。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出入口的数量、,并应与疏散道路连接。

各级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出入口要求项目类型数量形式总宽度Ⅰ级应急避难场所4个以上坡道式不小于0.3m/百人Ⅱ级应急避难场所2~4个Ⅲ级应急避难场所敞开、坡道式。

各级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疏散道路要求项目类型数量(条)路宽(m)Ⅰ级应急避难场所4以上(要安排在不同方向上)≥15Ⅱ级应急避难场所2~4≥10Ⅲ级应急避难场所 2 6~10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场内道路应符合如下要求:1、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内应建有内部道路,Ⅰ级和Ⅱ级应急避难场所内部主道路宽度应不于5m,道路转弯半径不小于12m;Ⅲ~5m。

2、场地内桥梁应满足消防和救灾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要求。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内各类设施应按国家相关规定进行无障碍设置。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外围四周应设置防火安全带,。

应急避难场所外围防火安全带宽度要求等级防火安全带宽度(m)Ⅰ级应急避难场所25以上Ⅱ级应急避难场所20~25Ⅲ级应急避难场所10-15设施与设备。

应急避难场所设施配置要求项目类型基本设施一般设施综合设施Ⅰ级应急避难场所√√√Ⅱ级应急避难场所√√--Ⅲ级应急避难场所√-- --说明:√:具备; -- :不具备。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设施配置应包括:应急指挥管理设施、应急集结区、应急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应急供水设施、应急供电设施、应急厕所、应急标志等。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设施配置应包括:应急篷宿区、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应急垃圾储运设施、应急排污设施、应急通道、应急消防设施、应急停车场等。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综合设施配置应包括: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停机坪、应急洗浴设施、功能介绍设施、应急救援驻地等。

基本设施要求应急指挥管理设施中设有广播、图像监控、有线通信等系统。

1、应急指挥管理设施的面积:Ⅲ级不小于100m2、Ⅱ级不小于500m2。

2、广播系统应覆盖应急避难场所。

3、图像监控范围应覆盖应急篷宿区和应急避难场所内道路及出入口。

应急集结区为避难人员提供短时间使用的露天避难场地,需要时部分区域可设置帐篷。

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区设有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并应符合如下要求:1、Ⅰ级、Ⅱ级应急避难场所每5个应急篷宿区设置1个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站,最低配置面积不小于500m2。

2、Ⅲ级应急避难场所内应设置1个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站,最低配置面积不小于300m2。

应急供水设施可选择设置供水管网、供水车、蓄水池、水井、机井等两种以上供水设施,并根据所选设施和当地水质设置净水设备,使水质达到直接饮用标准,并应符合如下要求:1、每100人应至少设一个水龙头,每250人应至少设一处饮水处。

2、人员饮用水量3L/(人·日),生活用水量10L/(人·日)。

应急供电设施应设置多回路电网供电系统或太阳能供电系统,也可以设置移动式发电机组。

1、供、发电设施应具备防触电、防雷电保护措施。

2、电气设备的安装必须牢固可靠,设备和装置的固定螺栓或焊接强度必须满足抗震要求。

3、应急避难场所场内道路照度不应低于50Lx;篷宿区应设置安全照明,照度值不应低于50Lx。

指挥通信间、手术医疗间等的照明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应设置暗坑式厕所或移动式厕所,并应符合如下要求:1、应急厕所之间距离应小于100m,且位于应急避难场所下风向,距离篷宿区30~50m。

2、暗坑式厕所按每30~50人一个坑位设置,应为水冲式,并附设或单独设置化粪池,(人·日)设计。

应急避难场所及周边应设置避难场所标志,具体要求参见附录B。

一般设施要求应急篷宿区内设置帐篷或活动简易房,并应符合如下要求:1、篷宿区周边和场所内要按照防火及卫生防疫要求设置通道。

2、每个应急篷宿区不应超过1000m2,应急篷宿区之间应有宽度大于2m的人行通道。

3、应急篷宿区应配置灭火器材,消防用水储备量应大于40m3。

应急垃圾储运设施为可移动式,并实行分类储运。

应急垃圾储运设施距离应急篷宿区应大于10m,且位于应急避难场所下风向设置,按200g/(人·日)标准建设。

应急排污系统应设置污水排放管线和简易污水处理设施,并应与市政管道相连接。

有条件的可设独立排污系统。

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应放置在场地内或场地周边,并应符合如下要求:1、应利用场内或周边的饭店、商店、超市、药店、仓库等进行应急物资储备。

2、场地周边的应急物资储备设施与应急避难场所的距离应小于500m。

3、有条件的应设置永久性专用物资库,粮食储存标准为400~900g/(人·日),医疗药品、器材按2%受伤者率的需求量储备。

应急避难场所附近应设置应急车辆停车场。

综合设施要求应急指挥中心是收集、传达、分析各种信息、处理、组织、指挥应急避难场所内一切行动的场所。

1、应急指挥中心面积应不小于1500m2。

2、图像监控范围应覆盖应急篷宿区和所内道路及出入口。

3、广播系统应覆盖应急避难场所。

4、应配置有线、无线通信设备和网络接口。

应急避难场所内或周边应设置供直升机起降的应急停机坪,要求如下:1、起降坪地应平坦、坚硬、坡度不大于5°,10m范围内不应有树木、周围无高大建(构)筑物。

2、起降坪地中心左右15°范围1000m距离内,直升机进出通道向上5°视野内没有任何障碍物,保证升空平行安全角度。

3、。

直升机机型起降场面积(m)米-117 60×60米-8、直-5、60×40直-9米-6 50×50云雀30×20应急洗浴设施可结合应急厕所设置,也可以设置移动式洗浴设施。

应设置功能介绍图版,宜设置触摸屏、电子屏幕等设施。

有条件的可在场地内或场地附近设置救援人员的驻地。

4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分级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按安置时限分为以下三级:Ⅰ级应急避难场所,可安置避难人员30天以上;Ⅱ级应急避难场所,可安置避难人员3~30天(含30天);Ⅲ级应急避难场所,可安置避难人员3天以内。

:各级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求级安置场所面积(建人均别时限(天)筑面积)(m2)避难面积(m2)Ⅰ级30以上4000m2以上单建式地下空间(含人防工程)或大型体育馆、展览馆、学校等2~3.5Ⅱ级3~301.5~2Ⅲ级3以内1~1.5建筑物选择选择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应符合如下要求:1、大型体育馆、展览馆、学校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