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概要
浙教版九年级下科学知识点
浙教版九年级下科学知识点自然界中充满了许多有趣且丰富的科学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浙教版九年级下科学课程的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一、生物多样性1. 物种的多样性:物种是指能够繁殖后代,并且后代之间具有遗传相似性的个体。
地球上生物物种众多,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2. 物种的适应性:不同的物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具有不同的适应性,适应性强的物种能够在环境变化中生存和繁衍。
3. 生物的分类:生物按照形态、结构、生命周期等特征进行分类,包括界、门、纲、目、科、属和种等分类单位。
4. 生物圈的平衡:生物圈中的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形成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维持着平衡。
二、物质的运动和变化1. 常见状态的变化:物质可以呈现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常见的状态,并且在不同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 物质的热传导:热是物质内部微观粒子的运动,热能可以通过热传导的方式由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
3. 物质的溶解和溶液:某些物质可以溶解于其他物质中,形成溶液。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
4. 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原有物质消失,生成新的物质。
常见的化学反应有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三、电与磁的关系1. 电荷与电场:电荷是物质所带的一种属性,包括正电荷和负电荷。
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电场。
2. 电流与电路: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的传输过程,电路是电流的路径。
电流强度的大小由电流的数量和流动速度决定。
3. 磁场与磁力:磁场是物质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场,磁力是磁场对物质施加的力。
磁场可以由电流和磁体产生。
四、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 生物的互利共生:不同物种之间可以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相互提供利益并促进彼此的生存和繁衍。
2. 生物的资源利用: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包括食物、水、空气等,同时也对环境产生影响。
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人类的责任,通过减少污染、节约资源等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浙教版 科学知识点 九下3
九年级下册第三章人的健康与环境一、健康(一)健康的含义及其影响1、健康的含义: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这三者处于最佳状态。
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健康。
(1)生理健康也指身体健康,是由身体的功能决定的。
生理健康即生理状态良好,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正常,没有疾病和躯体残缺,精力充沛。
(2)心理健康是指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很好地处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的良好状态。
①良好的个性: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
②良好的处事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
③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有好人缘,保持心情愉快。
(3)社会关系健康是指与他人和谐地相处,即对周围环境、社会生活方面都能很好地适应,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能与社会环境的要求保持一致,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变化。
(4)要过健康的生活,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懂得健康的基本知识,保持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对个人、他人和社会承担健康责任。
(5)亚健康状态:一种既说不上生病但也绝对算不上健康的“中间”状态。
人会感到容易疲劳,食欲或睡眠欠佳,甚至出现头痛、消化不良的症状,但各项医学检查结果又都正常,也称第三状态。
亚健康状态的出现通常与长时间饮食不合理,缺乏适当的运动和休息,心情郁闷或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因素有关。
如果对这种状态缺乏必要的重视而听之任之,这些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就会长时间暗暗地发挥作用,并渐渐地积累,当超过一定的“临界水平”时就会使生理和心理失去应有的平衡,引发临床疾病。
2、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根据健康的整体观念,现代医学将影响健康的因素归结为四大类,即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卫生服务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1)生物学因素:从古代到20世纪初,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这种由致病微生物导致的疾病称为生物性致病因素。
九下浙教版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下浙教版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下浙教版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物理部分1. 力学基础-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 摩擦力:两个接触面之间的阻力。
2. 运动的描述-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 加速度:速度变化的快慢。
- 牛顿运动定律: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3. 能量转换- 功:力在物体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 能量守恒: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只会转换形式。
4. 电磁学- 电流:电荷的流动。
- 电压:推动电流流动的力。
- 欧姆定律: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 二、化学部分1. 物质的组成- 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
- 分子:由原子组成的稳定结构。
2. 化学反应- 化学方程式:描述化学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3. 溶液与酸碱盐- 溶液:一种物质均匀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
- 酸碱性:溶液的化学性质。
- 盐:由酸和碱中和反应生成的物质。
4.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
-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 三、生物部分1. 细胞结构与功能- 细胞: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 细胞器:细胞内具有特定功能的微小结构。
2. 遗传与进化- DNA:遗传信息的载体。
-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3. 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的稳定状态。
- 食物链:生物间能量和物质的传递关系。
4. 人体生理- 循环系统:血液在体内循环的系统。
- 呼吸系统:气体交换的系统。
#### 四、地球科学部分1. 地球的结构- 地壳:地球表面的外层。
- 地幔:地壳下的中间层。
2. 地质作用- 板块运动:地球表面板块的移动。
- 地震:地壳内部能量的突然释放。
3. 气候与天气- 气候:一个地区多年的平均天气状况。
- 天气: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4.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可再生资源:可以自然恢复的资源。
- 环境保护:采取措施保护自然环境。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全册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全册知识点整理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基本概念(一)、种群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二)、群落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
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阳光(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6.不可缺少的成分分解者: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转化的作用。
(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7.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第四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一、人口增长造成的问题人类发展与环境间的主要矛盾:人口问题二、环境问题人类现在面临的环境问题:(1)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而形成的生态破坏类环境问题。
如由于盲目开耕荒地、滥伐森林、过度放牧、掠夺性捕捞、乱挖滥采、过量抽取地下液体资源等而引起的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地面沉降、土壤沙漠化、盐碱化、沼泽化、森林面积急剧缩小,矿藏资源遭破坏,水源枯竭,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水生生物资源日益减少,旱涝灾害频繁,以至流行性、地方性疾病蔓延等问题。
(2)城市化和工农业生产中产生的“三废”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和农药污染等污染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第二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人类发展面临的第三类问题:即人类发展与能源的问题。
1、目前,人类主要使用了哪些能源:煤、石油、水2、能源的分类:矿质能源与非矿质能源3、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化及能源结构的变化:消费总费逐年上升,消费结构不断改变。
原因:(1)生产技术与消费技术变化(2)可再生性与不可再生性影响(3)环境污染的制约存在的问题:环境污染及不可持续发展(存量有限)4、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能源利用的变化,(1)古代生物质能和水能(2)第一次工业革命煤炭(3)第二次工业革命石油、电能大量使用(4)21世纪核能的大量使用5、面对能源问题,人类该怎么办?(1)开发新能源沼气、原子核能、太阳能、风能、氢能、乙醇(2)改进现有能源的使用方式(3)公众层面的能源节约第三节实现可持续发展1、人类生活需要利用地球上的哪些资源?煤、石油、天然气、森林、草原、海洋、淡水、土地等2、资源分类: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3、人类发展与地球上资源出现了什么问题?(1)森林与草原掠夺性的破坏与危害。
(2)海洋资源的破坏及危害(3)淡水及土地资源的匮乏等4、对策:森林的可持续发展:(1)砍伐的方式(完全砍伐、边砍边种、选择砍伐)(2)森林管理:把森林分割成许多小的区域,每年在不同的区域砍伐如松树区每20—30年砍伐一次,而一些硬木森林只能每40—100年才砍伐一次。
初中《科学》总复习提纲.docx
浙教版初中科学复习提纲七年级上 1. 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 在实验时我们要逐步学会正确使用备种仪器,仔细观察各种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所测数据, 并进行分析,作出结论° 3 •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借助于一•些仪器和T 具来帮助我们做出 准确的判断。
4.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5•长度的单位是—米,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液体体积的鸽用单位是—升和毫升。
6.常用的长度测最工具是刻度恳。
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如何测用不规则物体?(排水法)9•在使用一把刻度尺前先耍找到它的a 零刻度线、b 测量范| 10. 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12.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11. 温度的结构有哪些?(①玻璃泡、②玻璃管、③液体)12.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有哪些?A 、 先要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B 、 再选用合适的温度计(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C 、 把温度计放入被测物体里(要和被测物体充分接触,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部或者侧壁)D 、 读数.(读数时丕能把温度计拿出来读;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13.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C,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014. 常用的温度计有液体温度计(水银或酒精),体温计的测量范围:35°C —42°C,最小刻度0. 1°C 。
15. 体温计的特点:内径很细,玻璃泡上方有段特别细而且弯曲的管,水银柱可在此处断开。
作用 ①这样使得其可以拿出来读数② 如果一个人温度测过之示一定要甩一下才能甩如果不甩温度只会升不会降。
如:某体温计的读数是38.5°C,没甩过就给止常的人测虽:体温则测量后读数是38. 5°C但给39. 0°C 的人测时读数就是39. 0°C体温计为什么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或体温计在结构上与一般温度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内径很细,玻璃泡上方有段特别细而且弯曲的管)体温计为什么比一般温度计精确?(玻璃泡容积较大,且内径很细Q16. 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是由物体本少决定的。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精品文档浙教版科学九下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基本概念(一)、种群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二)、群落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
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精品文档阳光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温度 (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6.不可缺少的成分解者: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转化的作用。
(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7.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浙教版科学中考知识点复习大纲
浙教版科学中考知识点复习大纲一、生物基础知识1.生物的特征和分类-生物的共同特征-生物的分类和分类方法2.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组织、器官和器官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常见的组织和器官系统3.生物的生命活动-新陈代谢-分解和合成反应-感受和反应4.生物体的调节和控制-体内环境的稳定性-调节和控制机制5.生物的遗传与变异-遗传的基本规律-变异的原因和意义二、生物的生殖与发育1.生物的生殖方式-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特点和区别2.动植物的繁殖-植物的无性繁殖方式和特点-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特点3.人类的生殖-男性和女性生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人类的生殖方式和特点4.生物的发育过程-卵子的发育-胚胎的发育三、生物与环境1.生物与光的关系-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意义2.生物与土壤的关系-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土壤中的生物3.生物与空气的关系-呼吸作用的过程-呼吸作用的意义4.生物与水的关系-水的重要性-水中的生物四、生物与健康1.生物与营养-营养物质和吸收-均衡饮食和健康2.生物与疾病-疾病的传播途径-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3.生物与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种类和危害-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五、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1.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生物工程的发展和应用2.基因工程-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基因工程的原理和应用3.细胞工程-细胞分裂与组织移植-细胞工程的应用以上是浙教版科学中考生物部分复习知识点的大纲,建议根据这个大纲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可以结合教材和相关课外阅读材料进行深入学习。
同时,也要多做一些相关的习题和模拟试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祝你考试顺利!。
浙教版 科学知识点 九下1
九年级下册第一章演化的自然一、银河系和宇宙1、天文观测发现,所有行星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间的距离都在不断增大,这是现代宇宙论的最重要的证据。
2、大爆炸宇宙论认为,我们观察到的这部分宇宙是在一个高温、超密的原始火球的爆炸中形成的。
3、星云说认为,太阳系是由星云演化而来。
星云物质向中心聚集,形成太阳,太阳外围的物质形成了行星和太阳系的其他天体。
二、演化过程1、太阳在大约50亿年后将变成红巨星,最终它的核心收缩,变成白矮星。
质量比太阳大很多的恒星先变成超红巨星,然后爆炸形成超新星,最终核心收缩,形成密度巨大的中子星或黑洞。
2、地球约在46亿年前随着太阳系的形成而诞生。
形成初期是一个熔岩构成的炽热的球。
而后逐步冷却,形成了原始的大气和海洋。
3、在第三纪,地球经历了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喜马拉雅山等许多高大的山脉,奠定了现代地球地貌的基础。
4、原始生命体在距今约38亿年前的海洋中诞生。
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的有机物质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后形成的。
三、遗传与进化1、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都称为化石。
化石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
2、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
生物进化学说,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论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3、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各种生物的遗传特征是通过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传递给后代。
决定生物性状的基因是DNA 上起遗传作用的一些片段,DNA 是一种遗传物质。
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由两条长链组成双螺旋的空间结构。
4、人类利用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出现的遗传变异现象,来改造生物,并利用杂种优势来提高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5、人的基因、DNA 和染色体的改变都会导致遗传病的发生。
常见的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愚型等。
四、生物的进化1、进化的现象、规律与证据2、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超强版)
九(下)第一章基础知识分析第1节宇宙的起源1.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运动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2.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是大爆炸宇宙理论。
大约150亿年前宇宙形成。
无论地球上观察,还是在其它星球上观察,都可以观察到其它星球都在远离观察点而去,这是宇宙膨胀的结果。
宇宙无中心。
3.宇宙的结局:永远膨胀下去,或者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
4.英国人史蒂芬·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论和宇宙无边界的设想成了现代宇宙学的重要基石。
他的宇宙无边界设想是这样的:第一,宇宙是无边的;第二,宇宙不是一个可以任意赋予初始条件或边界的一般系统。
5.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1.托勒密与“地心说”;哥白尼与“日心说”。
2.银河系中大约有2000多亿颗像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而且银河系外,还有河外星系。
因此,太阳只是银河系中非常普通的一颗恒星。
3.人类认识太阳系的历程①最早用肉眼观测到的是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太阳是太阳系是质量最大的天体。
(太阳系中只有太阳一颗恒星)要哦)③各行星公转方向:自西向东(慧星自东向西公转,又叫“扫把星”)。
4. 太阳系的形成:“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
理论依据:太阳系的行星绕日运行的特征:同向性—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共面性—公转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轨道的近圆性—公转轨道是椭圆。
(太阳系行星公转特点有三个,其中同向性与共面性是星云说提出的依据)。
5. 星云是广泛存在于银河系与河外星系之中的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6.第3节恒星的一生1.繁星满天,绝大多数是恒星(由聚变,又叫热核反应提供能量)。
恒星的体积相差悬殊。
恒星的颜色不同,是由于它们表面的温度不同。
2021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知识点
浙教版科学九下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基本概念(一)、种群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二)、群落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
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阳光(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6.不可缺少的成分分解者: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转化的作用。
(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7.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8.区域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定。
科学九年级下浙教版知识点
科学九年级下浙教版知识点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环境密不可分,相互依赖。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生物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发生适应性变异,进而提高自身的存活能力。
同时,环境也会对生物产生选择压力,促使生物进化。
例如,雪豹的厚毛皮、驼背和大灰蝶的翅膀颜色等都是由于环境的选择造成的。
二、生物的遗传与进化遗传是生物世界的基础。
生物的遗传是通过DNA分子的信息传递实现的。
DNA分子中包含了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通过遗传基因来决定个体的性状。
遗传的规律主要有孟德尔遗传定律、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等。
进化是生物世界中的重要现象。
进化包括物种的形成、物种的演化和物种的灭绝等。
进化是生物种群长期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通过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等机制实现。
三、人体的内分泌和生殖内分泌系统是人体调节和控制各个器官、组织的重要系统。
内分泌系统通过激素的分泌和调节来实现。
例如,胰岛素的分泌调节血糖水平,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新陈代谢等。
生殖系统是人体繁衍后代的关键系统。
男性生殖系统主要包括精液的生成与排出,女性生殖系统主要包括卵子的生成与排出、子宫的准备和胚胎的着床等。
四、新时代的生命科学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系列新时代的生命科学技术正在崭露头角。
基因工程技术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实现对生物体性状的改良。
例如,转基因作物通过转入外源基因来提高作物的抗病性、抗虫性等。
克隆技术能够复制完全相同的个体,可以用于繁殖珍稀物种和提高动植物的品质。
干细胞技术能够从胚胎中提取干细胞,用于组织再生和治疗疾病。
生物技术是一门通过应用生物科学原理和方法进行产品研发和生产的技术。
例如,基因测序技术能够获得生物体的全基因组序列,为进一步研究生物功能和性状提供基础。
五、物质与能量的转化物质与能量的转化是生物体活动的重要特征。
生物体能够利用光能、化学能和热能等转化为生物能,供自身进行生命活动。
光合作用是生物体利用太阳能将无机物和有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
浙教版初三下学期科学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浙教版初三下学期科学的知识点归纳总结1.《演化的自然》:宇宙的起源:宇宙是由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具有均匀、无边、膨胀的特点。
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且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
大爆炸宇宙理论是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该理论认为大约150亿年前,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温度和密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了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
宇宙的将来可能永远膨胀下去,或者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
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托勒密提出地心说,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认为太阳是行星系统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绕太阳旋转。
太阳系的形成有“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该学说认为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
生物的进化:化石是生物进化的有力证据,化石的形成过程反映了生物的演化历程。
生物进化的理论有布丰的直线进化理论、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理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等。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
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遗传和变异:遗传是指生物体通过生殖将自身的性状传递给后代的现象,变异是指生物体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人工选择和杂交育种等是利用遗传和变异原理的实践应用。
2.《生物与环境》: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的整体。
浙江九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浙江九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导言:科学是一门广泛而深入的学科,它涵盖了各种领域的知识。
而九年级科学下册则是浙江省九年级学生所学的科学课程,知识点较为复杂和深入。
本篇文章将探讨九年级科学下册的一些核心知识点,通过深入的解析和举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一、光与视觉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九年级科学下册中,我们将学习关于光与视觉的知识。
其中包括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以及颜色的形成和视觉的原理等。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进一步了解光的特性和行为。
二、电与磁电和磁是九年级科学下册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我们将学习有关电流、电阻、电路以及电磁感应等知识。
这些理论将帮助我们理解电能的转化和利用,从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电路中的电流分布,了解电阻对电流的影响,通过制作简单的发电机来了解电磁感应原理等。
三、力学在九年级科学下册中,我们将深入研究力学的知识。
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规律的科学。
我们将学习牛顿三定律、动量守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重要概念。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观察物体受力后的运动轨迹和变化,深入理解牛顿三定律的应用。
四、生物科学生物科学是九年级科学下册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将学习细胞、遗传与进化、人体健康等知识。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了解遗传与进化的基本原理,通过研究人体健康的知识,掌握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
五、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九年级科学下册中的一个重点内容。
我们将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各种化学反应的特性等知识。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化学反应的现象,探究反应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结语:九年级科学下册是一门重要而复杂的科学课程,涉及了光、电、力学、生物学、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本文简要介绍了这些知识点,并提供了一些示例和实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浙教九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浙教九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科学是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它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本文将介绍浙教九年级科学下册的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科学知识。
1. 自然界中的能量能量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它贯穿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
自然界中的主要能量形式包括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电能、光能等。
同学们应该学会识别不同形式的能量,并了解它们是如何相互转换和利用的。
2. 电能与光能的转化电能和光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两种能量形式。
电能可以通过电流使电器设备工作,而光能则可以通过光源产生可见光。
同学们应该了解电能和光能之间的转化关系,例如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电能,电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等。
3. 光的传播与折射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可以在空气、水和玻璃等介质中传播。
同学们应该了解光的传播路径,以及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
例如,当光由空气射向水中时,光线会发生折射,我们看到的物体位置也会发生偏移。
4. 物质的微粒结构物质由微观粒子组成,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等。
同学们应该了解不同物质的微粒结构,例如金属是由金属原子组成的,水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组成的。
通过了解物质的微粒结构,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5. 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它包括物质的消失和新物质的生成。
同学们应该了解化学反应的特征和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例如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此外,我们还应该学会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并能够根据化学方程式推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
6. 火山与地震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表现形式。
火山喷发是由于地下岩浆爆发而产生的,同学们应该了解火山喷发的原理和构造。
地震是由于地壳发生断裂而引起的地面晃动,同学们应该了解地震的发生原因和地震波的传播。
7.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呼吸作用是植物和动物分解有机物质释放能量的过程。
同学们应该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和区别,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基础知识分析第1节宇宙的起源1.宇宙:广漠空间和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是由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
宇宙是均匀的、无边的、膨胀的。
宇宙中有上千亿的星系,平均每个星系又有上千亿的恒星和各类天体。
运动着的物质将时间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就成为我们所说的宇宙。
2.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运动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3.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是大爆炸宇宙理论(勒梅特于1931年创建)。
其主要观点----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温度和密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
4.宇宙的将来—两种结局:永远膨胀下去,或者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
无论地球上观察,还是在其它星球上观察,都可以观察到其它星球都在远离观察点而去,这是宇宙膨胀的结果。
其实,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也不能确定起始爆炸中心。
5.英国人史蒂芬·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论和宇宙无边界的设想成了现代宇宙学的重要基石。
他的宇宙无边界设想是这样的:第一,宇宙是无边的;第二,宇宙不是一个可以任意赋予初始条件或边界的一般系统。
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1. 托勒密的宇宙体系——地心说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
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
2.哥白尼与“日心说”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临终时发表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完整地提出了“日心说”理论。
这个理论体系认为,太阳是行星系统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绕太阳旋转。
地球也是一颗行星,它上面像陀螺一样自转,一面又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转动。
3.人类认识太阳系的历程①最早用肉眼观测到的是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②公元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加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后,人们才撩开太阳系神秘的面纱。
③1781年,英国科学家威廉赫歇耳发现了天王星。
④1846年法国的勒维耶与英国的亚当斯发现了海王星。
⑤1930年,美国的汤博发现了冥王星。
⑥20世纪50年代,航天探测器的运用,是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4.太阳系的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5.太阳系的形成:“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
理论依据:太阳系的行星绕日运行的特征P7。
同向性—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
共面性—公转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
轨道的近圆性。
6.太阳系的形成——星云说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巨大云雾状天体。
直径大多十几光年人们把宇宙中星际气体、尘埃和粒子流等物质叫做“星际物质”。
星际物质在宇宙空间的分布并不均匀。
在引力作用下,某些地方的气体和尘埃可能相互吸引而密集起来,形成云雾状。
人们形象地把它们叫做“星云”。
7.太阳系家族的诞生①50亿年前原始太阳星云因万有引力作用而收缩凝聚②凝聚的星云,绕着中轴旋转,形成中间增厚的大园盘③继续旋转,盘面形成几个同心圆的圆环④中心部份质量较大形成恒星----太阳,圆环部分形成一颗颗行星及卫星。
第3节恒星的一生1.恒星的演化红巨星:表面温度比太阳低,但体积比太阳大,亮度比太阳高。
行星状物质:质量体积比太阳大,但亮度较暗。
超新星:亮光相当于十亿颗太阳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
恒星的一生•决定恒星寿命的因素只有一个——质量!•质量愈大,寿命愈短!星际气体原恒星主序星太阳—→红巨星—→白矮星—→暗矮星主序星中子星大恒星—→超红巨星—→超新星—→黑洞2.太阳的光和热是靠太阳内部的氢发生热核反应而产生的。
第4节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1.地球的演化。
46亿年前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岩浆构成的炽热的球。
在距今约38亿年前,最原始的生命体在海洋中诞生。
①25亿至6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大片陆地和山脉,海洋中的藻类释放初氧气,大气中的氧气含量逐渐增多:②6亿至2.5亿年前的古生代,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增加,原始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露出海面,出现昆虫、鱼类、两栖类、裸蕨类等生物;③2.5亿至0.7亿年前的中生代,大西洋和印度洋形成,中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裸子植物和爬行类动物出现;④0.7亿年前至今,地球在第三纪经历了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等许多世界上的高大山脉,奠定了现代地球地貌的基础;鸟类、哺乳类动物和被子植物出现。
2.生命的诞生。
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米勒在实验室用充有甲烷、氨气、氢气和水的密闭装置,以加热、放电来模拟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合成了一些氨基酸、有机酸和尿素等。
4.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假说。
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第二阶段,从有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大分子;第三阶段,从有机大分子组成能自我维持稳定和发展的多分子体系;第四阶段,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第5节生物的进化1.神创论和进化论的斗争。
2.生物进化的有力证据——动植物化石。
化石的形成P16。
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都称为化石。
支持生物进化的其它证据:自然选择学说、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
动物化石的形成:动物死后落入水中→尸体上的肌肉腐烂→水中泥沙掩埋骨骼→水进入无机盐沉淀在里面(化石形成)→将化石保存在外围泥沙堆积沉淀而形成的岩石中→某些化石随地壳的运动露出水面回到地面,在风雨作用下露出化石。
3.生物进化的顺序和意义。
越是古老的地越是晚近的地层(浅层)里化石生物越复杂、越高级。
进化顺序: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植物: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人:森林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现代人意义:化石在地层按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是生物进化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说明了生物是经过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它反映了生物进化的顺序是: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
更先进更科学的推断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是通过分析比较DNA和蛋白质的差异。
4.物种可变的进化观点:世界是运动的,地球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星球,生物也是在变化的……。
5.进化论的演变。
最早较为系统地阐明生物如何进化的是法国博物学家乔治·布丰,他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现在活着的种类是从今天已经不存在的种类演变而来的。
1809年,法国博物学家让·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观点,认为现存的生物,包括人类都是由其他物种变化而来的,现在存活的生物都有各自的祖先,物种进化的原因是自身存在着一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力量。
对神创论造成致命打击的是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其中解释物种进化原因的自然选择理论被人们普遍接受。
主要观点:①地球上的一切适于都起源共同的原始祖先,生物之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②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核心: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内因是不定向的遗传和变异,外因是环境的选择,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③变异对生物个体来说分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遗传的作用是积累微小变异遗传和变异是不定向的。
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要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第6节进化与遗传1.遗传:生物体通过生殖产生子代,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之间的性状都很相似,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变异: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不同个体间的性状差异叫变异。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⑼2.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人类有23对46条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由1953年美国沃森和英国克里克共同提出。
脱氧核糖、碱基、磷酸组成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
基因是起遗传作用的DNA片断。
一个DNA分子上有成百上千个基因。
基因控制性状,蛋白质表现性状。
人类基因组计划,计划于1990年正式启动。
变异实质上是遗传物质(基因、DNA、染色体)发生改变而导致生物体性状的变化。
例如白化病患者不能合成黑色素,就是因为控制黑色素合成的基因发生变异造成的;先天愚型是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
3.育种和优生。
杂交优势:杂交的生命力比双亲强的现象。
如骡。
基因工程:完全按照人的意愿重新组合基因的技术。
转基因技术、转基因食品等。
遗传病与优生。
我国的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之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4.新达尔文主义(综合进化论)认为:亲代的基因在传递给子代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自然选择。
如含有体格强壮、反应敏捷的基因的动物往往能在择偶竞争中获胜,因此这些基因遗传给子代的机会较大,相反,含有某些遗传病基因的动物往往得不到配偶或过早死亡使这些不利基因传给子代的机会减小。
第二章基础知识分析第1节种群和生物群落1.种群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种群的特征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生物种群中增加(或减少)生物个体的主要方式是繁殖(或死亡)。
种群密度=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性别比(%)= 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出生率= 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死亡率= 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2.群落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种的所有生物种群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地衣层。
3.植被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
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植物。
类型: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 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5.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
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如保护色、拟态等。
生物间关系互惠,如花与蝴蝶;共生,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竞争,如水稻与杂草;捕食,如鸟吃虫;寄生,如蛔虫寄生于人体内、莬丝子、细菌等;偏利、偏害。
第2节生态系统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