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现代管理理论产生背景及形成原因
现代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班级:公共类1204姓名:马晨学号:20121611917 摘要: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与之密切关联且对经济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的管理学理论同时发展。
在新政策、新技术、新理念及现代管理复杂性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现代管理理论产生。
随后,管理理论不断扩充,管理思潮不断踊跃,迎来了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关键词:新环境,新理论,新思潮一、现代管理理论产生背景及形成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迅速提高,市场不断扩大。
进入七十年代后,由于石油危机的影响,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放缓,而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或地区经济突然加速。
全球性市场逐步形成,国际竞争激烈,生产活动出现大生产的特点: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销已扩展到全球;②生产技术的复杂程度大大增加;③产品升级换代的周期大大缩短,科技发展速度加快;④劳动生产力由体力劳动变为由智力和工作积极性;⑤生产日益社会化,使得生产协作关系更加复杂;⑥企业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广泛和密切,社会责任日益增大。
国家方面,由于经济的修复,固定汇率制度的形成、关税壁垒的拆除以及各国政府推行的有调控的自由经济政策。
同时,在这期间管理教育和管理研究蓬勃发展,从事管理研究和教育的队伍的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专职的管理学教授和研究人员占据了主流。
由于管理理论的复杂性、管理学者知识背景的不同、管理实践发展的不同及理论发展规律的影响,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管理方面的理论大量出现,在70年代,管理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现代管理理论派别众多,理论繁杂的现象被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称为“管理学丛林”,并将众多管理学派划分为11个学派,即经验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社会技术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数量管理学派、权变管理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管理过程学派。
二、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由于现代组织管理上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要求,企业界和理论界纷纷尝试与创新相应的管理思路、管理方法与管理手段。
第五章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 时间:
现代管理理论是指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 来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整个历史阶段中 所形成的管理理论。
二战后,人类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这些变化促使了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创
新与发展,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学派逐渐
形成。这些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渊源、理论内容
和研究方法上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形成了盘
如何能够使得组织当中信息交流的效果得以最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现? 巴纳德(1997)从七个方面来详加说明: 一,组织内部要建立广为人知的沟通渠道,包括组织构架、 部门设置、岗位说明等等,其实质就是要建立组织的权威 体系,这种权威体系往往是通过一种层级制的组织构架来 得以体现; 二,组织成员要清楚自己的信息沟通渠道,也就是说需要明 确自己向上、向下和平行的汇报关系以及汇报对象; 三,信息在组织内部传递过程当中会失真,但信息交流过程 一定要快而且准确,所以信息交流的渠道要直接,信息传 递的环节要精简; 四,信息在组织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传递过程当中,必须 要按部就班地经过每个层次,而不能跳跃式传递。这是为 了确保组织各层级均能了解信息,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或者 矛盾产生,巴纳德(1997:140)将这点概括为“必须应 用整个信息交流线路”;
1.计划 2.组织 3.人事 4.领导 5.控制
指从各个抉择方案中选取未来最适宜的行动方针 就是要为实现组织各组成部分的目标而建立 一个合适的职务机构 就是对组织机构中所规定的职务配备人员,并 保持这项工作的经常化和规范化 领导就是要影响别人、使之心甘情愿地为实现群 体目标而努力的艺术或过程
控制就是衡量和纠正下属人员所进行的各项业务 活动,以保证实际的进程与计划一致
西里尔·奥唐奈(Cyril O’Donnell)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前言现代管理理论是在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本文将从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现代管理理论的演变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1. 科学管理理论(1900年-1920年)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为弗雷德里克·泰勒。
他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工作分析、工作标准化、工作效率和工资激励等。
这一时期的管理理论主要关注工作过程的科学化和效率提升。
2. 行为管理理论(1920年-1950年)行为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为埃尔顿·梅奥。
他关注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因素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和激励理论。
这一时期的管理理论主要关注员工的行为和动机,强调人性化管理。
3. 管理科学理论(1950年-1970年)管理科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为赫伯特·西蒙和彼得·德鲁克。
他们运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研究管理问题,提出了决策理论和系统理论。
这一时期的管理理论主要关注决策和系统化思维。
4. 组织行为学理论(1970年-1990年)组织行为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尔。
他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强调管理者对员工的不同假设会对员工产生不同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管理理论主要关注组织文化和领导风格。
5. 现代管理理论(1990年至今)现代管理理论主要关注创新和变革。
代表人物包括彼得·圣吉和杰克·韦尔奇。
他们提出了敏捷管理和变革管理的理念,强调组织的灵便性和快速响应能力。
现代管理理论还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等问题。
三、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1. 灵便性和适应性现代管理理论越来越关注组织的灵便性和适应性。
随着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和技术的迅猛发展,组织需要具备快速调整和适应变化的能力,以保持竞争优势。
2. 创新和创业精神创新和创业精神在现代管理理论中占领重要地位。
现代管理理论流派及观点
主要学 主要观点 创新 代表人 适用范 缺陷
派
点物 围
社会系统 1. 将组织看作 从社会 切斯 致力于将
学派 是一个通过调 学的角 特·巴纳 传统的、
整内外部力量 度来研 德
较松散、
达到均衡的开 究管理,
较非正式
放性的系统, 将组织
的组织向
是一种人的相 看作带
现代组织
互关系的协作 有社会
过渡和提
体系,它是社 属性的
把“效率”和“效果”结合起来、重视理 论联系实际、强调“预见”能力,强调不 断创新,强调权力集中。
目
录
现代管理理论主要流派 管理过程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 数量(管理科学)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
主要学 主要观 创新 代表人 适用范 缺陷
派点
点物
围
管理过程 1. 把管理 提供了 詹姆
现代管理理论主要流派
管理过程学派
哈罗德·孔茨的职能管理
哈罗德·孔茨的代表作:《管理学原理》、《管理理论的 丛林》、《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走向统一的管理学》 等。
1孔茨认为管理是通过别人使事情做成的各项职能。 2他非常强调管理的概念、理论、原则和方法。 3孔茨将管理的职能划分为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和控 制5项。 4他认为协调的本身不是一种单独的职能而是有效地应用 了这5种职能的结果。
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条件
•深层原因 生产力导致生产方式变化; 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 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自然科学的渗透
•方法论准备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 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
现代管理理论总结
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特征
强调系统化、重视人的因素、重视“非正 式组织”的作用、广泛地运用先进的管理 理论和方法、加强过程学派
现代管理理论的历史背景
现代管理理论的历史背景一、战后经济重建我们认为现代的管理理论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直到80年代初的整个历史阶段中西方的管理理论。
这一历史阶段的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政治、经济格局的重新调整过程当中所形成的管理理论,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这几十年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的规模最大的战争。
其卷入的国家之多,所用军事人员的数量与战斗规模之大,给参战国造成的损失远远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更大,卷入战争的国家和地区达61个,人口近18亿人,占当时世界人口的80%。
这场史无前例的世界大战以一亿多人的死亡和无法衡量的财富损失而结束。
经过这次大战,在战胜国中英、法两国沦为二等的国家,只有美国在战争中得到了繁荣,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我们可以从一些数据中看到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一些变化。
1913-1938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共增长了52%,而在战后1946-1970年的25年当中,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大约增长了4倍。
如果把1937年的工业生产定为100的话,那么战争刚结束时的1946年各国的指数是:美国为150(战时最高点达到207),英国为88,法国为69,德国为31,意大利为72,日本为24,战后只有美国出现繁荣,其他国家的工业都大大减产。
50---60年代是美国经济空前发展的时期,50年代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4%,从1961年1月到1969年10月,美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在美国经济史上是罕见的,所以60年代是美国的繁荣时代。
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大战以后取得了几个巨大的突破,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首先是原子能的应用。
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导火线是人们掌握了将热能转换成机械能的本领,即发明了蒸汽机,实现了能源的第一次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1.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官僚资本企业的管理◆洋务派的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官僚掌管,企业内部采用雇佣劳动◆辛亥革命后,官僚军阀的国营企业◆推行比较规范的企业划管理方式◆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集团采取雇佣劳动管理方◆式,成立企管协会,向托拉斯和康采恩发展,◆具有思想和行动统治色彩◆第四节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一)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 1.洋务运动自强:兴办军事工业,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型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江南制造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后发展成为清政府最大的军事工业。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经营的设备最齐全的新式造船厂。
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
聘用外国人担任技师。
主要由铁场、船场和学堂三部分组成安庆内军械所: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设的制造近代武器的军事工业,也是洋务派创办的仿制西式武器的第一个军事工业。
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炸炮等。
“内”,表示这个军械所属于安庆军内的设置。
1864年,清军攻陷南京后,该厂由安庆迁到南京,改名为金陵机械制造局汉阳铁厂:1889年春,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广州建立炼铁厂,同年他调任湖广总督,筹办炼铁厂也随迁汉阳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因无力筹措经费,于1896年改为“官督商办”抗日战争时期,汉阳铁厂部分设备被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成立大渡口钢铁厂。
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技术水平:研制的无烟火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自制钢材仿制的毛瑟枪为19世纪后期德国新毛瑟枪的水平。
管理:由清政府拨款,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缺乏发展的动力。
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用管军队的方法约束工人,工人缺乏生产积极性,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求富: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1.战后经济的重建现代管理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政治、经济格局的重新调整过程当中所形成的管理理论,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对现代管理理论有重大影响。
经过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战争中得到了繁荣,成为超级大国,而英国和法国沦为二等的国家。
2.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二次大战以后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推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
(1)蒸汽机的发明,是能源的第一次革命,将人类领进了工业文明时代。
(2)计算机的诞生、应用及发展。
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类的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飞跃,对管理理论也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3)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和应用。
给工业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4)人类的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应用与发展,逐渐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
科学革命从以下三方面推动工业生产力的发展:①科技革命促进了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②科技革命创造了工业扩大再生产的物质条件。
③科技革命开辟了广阔工业品的国内外市场。
科技革命带动着整个世界的前进,它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学术界一般认为,二战以后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初,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调整和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
第二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从1973年末爆发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开始,从这时开始资本主义世界进人了经济滞胀时期,这也是对经济结构、经济政策进行重新调整的时期。
4.企业结构发生变化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技革命成果的运用、中化工业和新型的工业部门的建立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垄断资本的统治也和战前不一样,资本主义世界企业发生了如下的一些变化:(1)垄断企业规模朝着大型化发展。
现代管理理论的流派和思潮
四、企业结构的变化
1、垄断企业规模巨型化; (207页) 2、垄断企业混合化——突破产业,以资本为纽带;(208页) 3、大中小企业协作化;(竞争性质的变化) 4、企业股权高度分散化;(发展的趋势公有制) 5、企业不断向国际化发展。(日本,跨国公司)
第二节 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条件
一、现代化管理理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1、生产力发展导致生产方式变化,促进管理理论的发展;(手工 业小生产——社会化大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2、宏观经济调节作用加强,促进管理理论的发展;(凯恩斯主义) 3、对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知识产业的发展,受教育 程度的提高) 4、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强化了市场观念,促进管理理论的发展; 5、自然科学思想对管理科学的渗透,导致了以系统科学为理论基 础的管理理论的产生。 二、现代管理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对客观事物的不同角度描述) 1、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2、新三论(揭示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状态的变化规律的理论) 耗散结构论(需要耗散物质和能量维持有序结构的自组织现象); 协同论;(事务从无序到有序状态变化过程中,合作效应产生新 结构和自组织的共同性,) 突变论。 (系统从一种稳定状态到另一种稳定状态的突变现象)
第四篇 现代管理理论的流派和思潮
第一节 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和思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
现代管理理论的时间界定在二战以 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管理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 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 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 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 战争观以巨大影响。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 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旷日持久,消耗巨大, 战争中部署的人力和武器之多,是以前历次战争无法比拟的。战 争的胜利,依赖于雄厚的物质基础。同盟国之所以最终取得胜利, 除战争的正义性之外,拥有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是一个 重要原因。而轴心国进行的是侵略战争,失道寡助,资源不足, 故难逃失败之命运。
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经济背景 二、科学技术背景 三、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3个阶段 四、企业结构发生变化
第二节 现代管理理论产生条件
一、深层原因 二、方法论准备
何为现代管理理论?
所谓现代管理理论是指20世 纪60年代到现在的西方管理理论。 巴纳德是现代管理论的生父,西 蒙是巴纳德的直接继承人。所以, 现代管理理论又称为巴纳德-西 蒙理论。
•
管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车轮, 历史需要它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因 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管理理论 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流 派。它们构成了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 大趋势。
一、现代管理理论丛林产生的深层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管理理论呈现出 流派纷呈的局面。其深层次的原因,除了生 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外,以下几个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第三阶段是从 1973年末开始的,这 一时期爆发了世界性 的经济危机,从此资 本主义世界进入了滞 胀时期,或对经济结 构、经济政策进行重 新调整的时期。
四、企业结构发生变化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特别 是二战以后,第三产业的大发 展使得资本主义垄断资本的统 治和战前大不相同,主要有以 下一些特点:
1.垄断企业规模巨型化
垄断资本通过建 立跨国公司、对外投 资及在国外设立分公 司或子公司以此从事 跨国经营和销售,加 快了企业国际化进程。
• 战后国际形势的这些变化,给企业的 管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新要求:
• 1、巨型的企业管理理论指导; • 2、跨国公司的跨国界、跨地区、跨文化的管理 问题; • 3、多样化了的人的管理。
新3论对于管理学上的意义:
1、将管理对象视为一个系统,而这个系 统是不断变化的,如何对这一系统加以认识 是进行管理研究的关键性问题;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引言概述:现代管理理论是在工业革命以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为组织和管理者提供了一系列的指导原则和方法,以实现高效的组织管理和运营。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趋势。
一、科学管理1.1 科学管理的起源科学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弗雷德里克·泰勒是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通过研究工人的工作方法和效率,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即科学地规划、组织和控制工作过程,以提高生产效率。
1.2 科学管理的核心理念科学管理的核心理念是通过科学分析和合理规划工作流程,实现生产过程的最优化。
它强调标准化、专业化和效率化的管理方式,注重员工的培训和激励,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1.3 科学管理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科学管理理论在现代管理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创新和灵便性,强调人性化管理和员工参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组织需求。
二、行为科学管理2.1 行为科学管理的兴起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是在20世纪中期兴起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埃尔顿·梅奥。
他通过对工作环境和员工行为的研究,提出了行为科学管理的理论,强调组织和员工之间的相互影响。
2.2 行为科学管理的核心理念行为科学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员工的心理和行为,通过激励和参预,提高员工的工作动机和满意度。
它强调人际关系、团队合作和员工参预的重要性,以实现组织绩效的提升。
2.3 行为科学管理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员工的变化,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在现代组织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员工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强调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三、系统管理3.1 系统管理的兴起系统管理理论是在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彼得·德鲁克。
他提出了系统管理的概念,强调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部份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
管理思想史读书笔记2
管理思想史第九章:现代管理理论综述标志着管理思想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内容:一、关于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1.历史背景(1)战后经济的重建美国成为经济大国(2)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第一.蒸汽机的发明,是能源的第一次革命,将人类领进了工业文明的时代第二.计算机的诞生,应用以及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使社会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飞跃,对整个管理理论也是巨大的推动力。
第三,新材料的发明和应用,给工业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第四,人类的空间和生物工程的应用与发展,逐渐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二战结束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调整和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时期第二个阶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这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发展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第三个阶段1973年年末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开始,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滞涨时期,这也是对经济结构,经济政策进行重新调整的时期(4)企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一,垄断企业规模朝着大型化发展第二,垄断企业混合合并第三,大中小企业协作化发展第四,企业的股份高度分散化第五,企业不断向国际化发展2,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方法论基础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是现代科学理论的老三论和新三论老三论是指,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将管理制作一个系统,并不断变化新三论是指,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理论3,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认识论基础《管理理论的丛林》二.关于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特征1,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特征第一,强调系统化认为组织是个系统,要用系统的方法分析问题第二,重视人的因素管理是对人实施管理,强调人的社会性,研究人的需要问题第三,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第四,广泛应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第五,加强信息工作第六,把效率和效果结合起来第七,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第八,强调预见能力第九,强调不断创新把握机会实行组织变革第十,强调权利集中2,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分成六个管理学派第一他们在历史的渊源和论述的内容上都存在着相互的影响和彼此的交叉,融合第二,从研究方法上说,社会系统学派与人际关系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三,关于现代滚利理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1.现代管理理论在管理思想上的地位第一,在对人的看法上把人看做是复杂人,认为任由不同的需要,对管理方式又不同的要求第二在管理的范围和涉及的组织要素上第三,在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上第四,在管理目的上追求满意和适宜现代管理理论是近代所有管理理论的综合,是一个知识体系,是一个学科群2,现代管理理论的历史贡献第一。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发展历程1. 科学管理理论的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管理理论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国。
弗雷德里克·泰勒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奠基人,他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工作分析、工作标准化、工作优化等。
泰勒的理论主张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管理组织,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2. 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40年代)行政管理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亨利·福尔特提出了行政管理的原则,强调管理者应该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马克斯·韦伯提出了官僚理论,认为官僚制度是一种高效的组织形式。
3. 行为科学理论的兴起(20世纪40年代-5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的兴起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
此时,管理学家开始关注人的行为和心理对组织的影响。
埃尔顿·梅约提出了人际关系学派的观点,强调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组织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4. 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管理科学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得到了发展。
这一时期,管理学家开始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
线性规划、决策树、排队论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组织管理中。
5. 系统管理理论的兴起(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系统管理理论的兴起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系统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彼得·德鲁克提出了管理者应该采取系统思维的观点,将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管理。
6.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至今)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至今。
战略管理理论强调组织应该具备长远的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战略来实现这些目标。
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五力模型和价值链模型等工具,帮助组织进行战略分析和制定。
二、发展趋势1. 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不断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管理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引言现代管理理论是指在工业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组织需求,不断发展和演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发展历程1. 科学管理理论(20世纪初)科学管理理论由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主要强调通过科学方法来提高劳动生产力。
其核心观点是将工作分解为简单的任务,并通过时间和动作研究来确定最佳工作方法。
这一理论为工业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2. 行为管理理论(20世纪30年代)行为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埃尔顿·梅奥和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他们关注员工的行为和动机,认为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绩效受到组织氛围和领导风格的影响。
这一理论强调员工参与决策和自我激励的重要性。
3. 系统管理理论(20世纪50年代)系统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彼得·德鲁克和利奥·伯纳德。
他们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部分相互关联,影响整体绩效。
这一理论强调管理者需要全局思维,注重组织内外部的相互作用。
4. 现代管理理论(20世纪70年代至今)现代管理理论包括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观点,如战略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
这些理论不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和工具,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组织需求。
三、发展趋势1. 灵活性和创新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加速,市场环境和组织需求变得更加复杂多变。
未来的管理理论将更加注重灵活性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技术环境。
2. 数据驱动决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组织能够更好地收集和分析数据,从而做出更准确的决策。
未来的管理理论将更加重视数据驱动的决策,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竞争力。
3. 跨文化管理全球化使得组织面临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和客户。
未来的管理理论将更加注重跨文化管理,培养全球化的管理人才,提高组织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4. 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使得可持续发展成为管理的重要议题。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发展历程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
以下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发展历程:1. 科学管理理论(Scientific Management Theory)科学管理理论由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提出,旨在通过科学方法来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
泰勒认为,管理者应该通过研究工作过程和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方法来提高工人的效率。
2. 行政管理理论(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Theory)行政管理理论由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提出,强调组织管理的重要性。
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规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个方面,并提出了一系列管理原则和职能。
3. 人际关系理论(Human Relations Theory)人际关系理论由埃尔顿·梅奥(Elton Mayo)等人提出,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组织绩效的影响。
梅奥的霍桑实验揭示了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对员工工作动机和满意度的重要性。
4. 系统管理理论(Systems Management Theory)系统管理理论强调组织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各部分之间相互影响。
系统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和彼得·森格(Peter Senge),他们提出了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的概念。
5. 现代管理理论(Modern Management Theory)现代管理理论是对以上理论的综合和发展,包括了战略管理、变革管理、创新管理等多个方面。
现代管理理论强调管理者应该具备全面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二、发展趋势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管理思维的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管理思维也越来越趋向于全球化。
管理者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1.战后经济的重建现代管理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政治、经济格局的重新调整过程当中所形成的管理理论,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对现代管理理论有重大影响。
经过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战争中得到了繁荣,成为超级大国,而英国和法国沦为二等的国家。
2.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二次大战以后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推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
(1)蒸汽机的发明,是能源的第一次革命,将人类领进了工业文明时代。
(2)计算机的诞生、应用及发展。
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类的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飞跃,对管理理论也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3)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和应用。
给工业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4)人类的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应用与发展,逐渐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
科学革命从以下三方面推动工业生产力的发展:①科技革命促进了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②科技革命创造了工业扩大再生产的物质条件。
③科技革命开辟了广阔工业品的国内外市场。
科技革命带动着整个世界的前进,它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学术界一般认为,二战以后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初,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调整和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
第二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从1973年末爆发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开始,从这时开始资本主义世界进人了经济滞胀时期,这也是对经济结构、经济政策进行重新调整的时期。
4.企业结构产生变化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技革命成果的运用、XXX和新型的工业部门的建立和第三财产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和资本进一步会合,垄断资本的统治也和战前纷歧样,资本主义世界企业产生了以下的一些变化:(1)垄断企业范围朝着大型化发展。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应用一、引言现代管理理论是指在过去几十年中,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管理方式、方法和理论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本文将从管理学的发展背景、现代管理理论的几个重要流派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进行探讨,以全面了解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二、管理学的发展背景管理学的出现与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企业规模扩大,管理问题逐渐凸显。
由此,管理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得到更多的重视与研究。
三、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流派1. 科学管理流派科学管理流派是管理学发展历程中的第一次科学革命,由弗雷德里克·泰勒等人提出。
该流派强调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其中,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成为科学管理流派的核心理论。
2. 行为学管理流派行为学管理流派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其核心思想是关注员工行为与动机,推动组织和人的发展。
埃尔顿·梅奥的霍桑实验是行为学管理流派的重要里程碑,揭示了人的心理因素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3. 现代组织理论流派现代组织理论流派强调组织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创新性。
其中系统理论、信息论、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的研究对现代组织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彼得·德鲁克和吉姆·柯林斯等学者在该流派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4. 战略管理流派战略管理流派重点关注组织的长期目标和发展方向,包括组织战略规划、竞争战略以及资源配置等。
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和斯沃特矩阵被广泛应用于战略管理流派的研究和实践。
四、现代管理理论的实际应用案例1. 科学管理流派的应用案例:日本生产方式(简称“精益生产”)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成功应用,通过精细化流程和持续改进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2. 行为学管理流派的应用案例:Google公司通过提供自由灵活的工作环境、激励员工创新等方式,获得了员工高度的投入感和创造力,从而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把组织看成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形成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又是环境大系统中 的一个分系统。它与环境系统进行各种要素的交换。
(2)强调应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 程 ,强调组织整体效率的提高。
a
18
(七八)系经统理理角论色学派
1、代表人物是加拿大的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 (Henry.Mintzberg)
“应变的根本之道是学习”! 面对全球性的竞争,最成功的企业将会是“学习型组织”,因为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要有 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a
25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 1、组织学习的障碍 ➢ 局限思考 ➢ 归罪于外 ➢ 缺乏整体思考的主动性 ➢ 专注个别事件 ➢ 习惯 ➢ 从经验学习的错觉 ➢ 管理团体的迷惑 (内部权利的争夺。互相追根究底的质疑带来威胁)
1、对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研究 2、与管理方式有关的“人性”问题的研究 3、有效的领导方式问题的研究 4、有关组织团体行为的研究
a
7
行为科学理论与科学管理理论的区别:
科学管理理论 以“物”为中心的管理 对“纪律”的研究 由“监督”为主的管理 “专制式”的管理
行为科学理论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对“行为”的研究 “自主激励”为主的管理 “参与式”的管理
a
2
➢关于“管理丛林”现象
(一)1961年12月,孔茨的论文《管理理论丛林》将管理理论分为 六个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 决策学派、数学学派。
(二)引发讨论: 1、存在“管理丛林”现象吗? 2、要不要走出“管理丛林”? 3、怎样走出“管理丛林”?
a
3
(三)1962年在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举行了讨论会,孔茨任主席。
a
24
(二)学习型组织——第五项修炼
1990年,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练——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出版,引起管理学界的 轰动。
建立学习型组织、进行五项修练成为管理的热点。因为世界变化太快。1970年列入世界500强的企业, 到1980年已有三分之一不见了。因此,企业只有主动学习,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
“基本的”:企业人员在着手再造前,必须先就企业的运作提 出一些最基本的问题。
“彻底的”:彻底的重新设计是指要从事物的根本着手,不是 对现有的事物作表面的变动,而是把旧的一套抛掉。
“显著的”:企业再造不是要在业绩上取得点滴的改善或逐渐 的提高,而是要在经营业绩上取得显著的改进。
“流程”:业务流程定义为一系列业务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创 造出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
该学派强调管理的艺术性,强调从企业管理的实际经验而不是从一般原理出发 来进行研究。
这一学派的人在某些问题上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但以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 这一基本持点却是共同的,所以,这一学派称为经验学派。
a
14
(五)社会协作系统学派
代表人物 巴纳德1886~1961 ,(美国的经济学家)代表作是《经理人员的职能》 曾任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
创始人:梅奥 。
行为科学是人际关系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于 20世纪40年代末。60年代以后被称之为组织行为学。
该学派以心理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研究人类行为的产生、 发展的原因,探求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试图为管理者提供领导和激励组织 成员的有效方法。
a
6
行为科学理论五彩缤纷,但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
a
13
(四)经验主义学派(又称案例学派)
以向大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企业的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 主要代表人物是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 主要作品有《管理实践》、《管理——任务、责任、实践》《有效的管理者》
等。 另一个代表人物是欧内斯特•戴尔(Dale),代表作是《伟大的组织者》。
a
1
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一)战后资源的重新积累又提出了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二)从社会价值观方面看,现代人不但重视归属的需要,而且更加重视自我实现
的需要。 (三)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管理环境复杂多变。 (四) 劳资双方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不同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背景、不同角度、不同的方法对现代管理问题进行研究。 于是出现了种种管理理论和派别,这些理论和派别在内容上互相交错,盘根错节。 出现了“管理理论丛林”。
a
26
克服学习障碍——进行五项修炼
自我超越——通过学习不断理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 中精力,培养耐心, 并客观地观察现实。
改善心智模式——就是把镜子转向自己,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建立共同愿景——能够将组织中个人的愿景整合为组织的共同愿意。 团队学习——团队学习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整体协作的力量。 系统思考——培养人与组织进行系统观察、系统思考的能力。
a
10
3、研究特征
1)以决策为主要着眼点,在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条件下,求出 合理的决策。 • 2)以经济效果标准作为评价依据,注重经济技术方面的问题 • 3)以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作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手段,注重解决 问题的数量方法和系统方法。
a
11
管理科学学派的分支有
• 规划论 • 图论 • 排队论 • 库存论 • 对策论 • 搜索论 • 等等
a
12
(三)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职能学派、经营管理学派)
创始人:法约尔 战后代表人物:孔茨、奥唐奈
1、主要观点 1)管理是一个过程,且管理过程由职能构成的。 2)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
2、研究特征
➢ 按照管理职能建立一个研究管理问题的概念框架。 ➢ 并将管理理论同管理人员所执行的管理职能联系起来研究 。
a
30
• (四)虚拟企业(65)
• (五)商业生态系统理论 • 等等。
31
案例: 管理问题分析
• 王中是一家冷冻食品厂厂长,该厂专门生产一种奶油特别多的冰淇淋。在过去 的4年中,每年的销售量都稳步递增。
的任务、目标、方针、到战略实施的全过程,由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 及控制所组成。
a
22
二、现代管理的主要特点
重视人的因素。管理中心由物向人转变,人性化管理 强调系统、权变、创新等观点。“今天的管理者越来越关心如何鼓励创新和变革,因为组织所处的环境已变得非 常动态。” --- Robbins 强调组织形式向多样化扁平化发展。 强调管理目标多元化。 重视战略。重视对组织环境的研究,预见能力和竞争定位。 重视运用现代自然科学新成果和现代化管理工具.
总经理, 1、理论要点
以组织理论为研究重点,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管理问题.
a
15
1) 组织是一个社会协作系统
“组织不是集团,而是相互协作的关系,是人相互作用的系统。”为此 “一个组织
必须包括内部平衡和外部适应”。
2)正式组织有三个基本要素:
➢共同的目标 ➢协作的意愿 ------ 取决于诱因与贡献的平衡 ➢信息沟通
a
27
a
28
(三)企业再造
• 1993年海默和钱皮合作出版《企业再造工程》,提出应对市场变 化的新方法——企业再造。
• 所谓企业再造是指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 它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当前 衡量企业业绩的这些重要的尺度上取得显著的进展 。
a
29
企业再造的关键词
2、理论要点:
这个学派着重研究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的角色和管理任务。 • 管理者担任3个方面的10种角色。 • 观察主管人员实际上在做什么是很有用处的。
a
19
(九)权变理论学派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 代表人物:莫尔斯和洛什、罗伯特·豪斯、菲德勒、卡曼等. 主要理论:
强调管理对策与组织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在管理实践中应根据组织的内外 条件随机应变,不存在什么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核心内容:
3)经理人员的基本职能有三个:
➢ 确定目标
➢ 提供诱因(使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作出贡献) ➢ 建立维持信息沟通网.
a
16
(六)决策理论学派
1、代表人物是赫伯特·西蒙 ,代表作是《管理决策新科学》(1960年 出版)
2、理论要点
(1)强调决策在管理中的作用,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2)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①情报活 动 ,②设计活动 ,
认为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即权变关系。环境是自变量,管 理(的观念和技术)是因变量。
y(管 理 )f(环 境 )
a
20
(十)企业文化学派(管理文化学派)
代表人物:威廉·大内,特里迪尔,阿伦·肯尼迪
•企业文化是指在生产经营 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 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 物质载体。
a
8
(二)管理科学学派
也称数量学派、运筹学派。
创始人:布莱克(英国)等。
代表人物:丹齐克、邱奇曼、伯法等人。 1、形成背景
➢ 直接起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德作战的需要。
1939年开始,英美军事当
局在一些运筹学小组的帮助下成功解决了一系列的军事问题,如选定进攻目标、制
定炮击时间表、雷达站的最优布置、轰炸潜水艇的飞机的有效高度、轰炸机和战
斗机的最佳组合、海上最安全的运输方法等。
➢ 二战后,将其应用于生产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a
9
2、主要观点
➢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以消除不确定性。
➢所谓管理科学,就是制定用于管理决策的数学和统计模型,并通过计算机计算应 用于管理。 ➢实质是泰罗的科学管理的继续与发展,都力图抛弃凭经验、凭主观判断来进行管 理,而提倡采用科学的方法,探求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或最优方案 。 ➢ 不同的是,后者的研究,已突破了操作方法、作业研究的范围,而向整个组织的 所有活动方面扩展,要求进行整体性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