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易混淆术语分类解析
古诗词易误读字正音辨析
古诗词易误读字正音辨析
1. 《离骚》:“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漢女。
” 误读为:“套套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
正音:“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
解析:误读的“套套”实为“迢迢”,指远离;“河漢”实为“河汉”,指天河和银河。
2. 《长恨歌》:“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误读为:“转珠阁,低绮户,照无眠。
”
正音:“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解析:珠是一种宝石,与文中“照无眠”的意境不符。
3. 《将进酒》:“蒿里有丝,五车书成。
” 误读为:“草里有丝,五车书成。
”
正音:“蒿里有丝,五车书成。
”
解析:蒿指一种植物,与“草里有丝”的意象相符;“五车书成”意为写作极为精湛,书法如车轮滚动般流畅,与“草里有丝”无关。
4.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误读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震。
”
正音:“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解析:误读的“震”应为“霜”,指月光下地面的植物叶子上的霜花。
5. 《登高》:“临风听雨来,潇潇难别此。
” 误读为:“临风听雨来,潇潇难波此。
”
正音:“临风听雨来,潇潇难别此。
”
解析:误读的“波”应为“别”,指离开此地十分舍不得。
古诗词鉴赏易混淆术语分类解析
古诗词鉴赏易混术语分类解析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提出了两方面的具体要求:能准确解读诗词内容,把握其思想情感和形象特征;能初步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而后者是近年来高考命题涉及得最多的内容,考查形式也灵活多样。
但从高考考生对这一考点得分情况看,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常见专门术语(概念)含义理解不清,往往混为一团,以致出现了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甚至答非所问的错误,在表达技巧类鉴赏题上丢分很严重。
为便于师生复习备考,下面就把鉴赏中常见容易混淆的术语(概念)作一个分类解析。
一、总称类——表达技巧、(艺术)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写法这组术语(概念)是命题者在题干中经常采用的具有很大干扰性和迷惑性的术语。
学生若不把握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不明其具体指向,就会因审题不准而失分。
这组术语从总体上看也不是并列的,存在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表达技巧”“写法”的提法比较笼统,主要立足诗词的整体写作技巧,因此答题角度可大可小,既可着眼整体分析,也可就局部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提法是针对诗词整体或局部作比较具体的分析,考试中大多表现为对局部的分析理解。
这三个术语隶属于“表达技巧”范畴。
具体而言: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来创造生动、鲜明、具体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特殊艺术效果的手段和方法。
它主要包括表现手法类、表达方式类、修辞手法类三大分支。
表现手法又称艺术手法、表现方法,是指诗词在整体或局部上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使之具有感染读者和审美效果的具体的手段和方法。
它主要针对诗词局部效果而言的,大致可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表现手法是高考中频频考查的内容,也是今后此考点命题的方向。
诗词鉴赏常用术语及分类例说精选
高考语文必背材料:诗词鉴赏常用术语及分类例说一、牢记鉴赏常用术语,准备对号入座。
1、感情基调:忧愁、伤感、惆怅、寂寞、孤独、郁闷、闲适、恬淡、喜爱、喜悦、欢乐、激愤、悲壮、慷慨激昂等。
2、思想内容:托物抒情、托物言志、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报国无门、怀才不遇、愤世嫉俗、孤芳自赏、孤傲高洁、坚贞不屈、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怀古伤今、怀古伤己、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感时伤怀、淡泊宁静、超然物外、闲适恬淡、闲情逸趣、惜花伤春、悲秋悯己、热爱自然、思乡怀亲、赠人送友、富含哲理、哀怨忧愁、激愤憎恶、欣喜欢快、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坚守节操等。
3、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4、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5、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比照、对仗、借代、反问、设问、双关、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等6、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想象和联想、渲染衬托、正面和侧面、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明暗、白描、象征、用典、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意向(饱含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物、景物)、意境(诗人抒的情和诗中绘的景合二为一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等等。
7、语言:清新自然、平淡质朴、民歌风味、绚丽、含蓄(蕴藉)、简洁、明快、瑰丽等。
8、风格: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明白如话;高适,悲壮苍凉;王维,诗中有画,诗中有道;陆游,宏丽悲壮;柳永,雅俗杂陈直抒胸臆;李清照,清新且委婉含蓄;苏轼、辛弃疾雄阔、激昂、悲壮,辛弃疾还擅用典。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含蓄、清新、幽默。
9、体裁:古体诗(唐以前的诗,包括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乐府)、近体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10、意境: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深化意境、意境深远、意境优美、幽静,宁谧,苍莽,深远,热烈,高昂,壮阔,悠远,空灵,辽阔,苍凉,幽美,朦胧,淳朴,荒芜,孤寂,冷寂,慷慨悲凉,缠绵宛转,空寂寥落,萧条荒凉11、情感载体类:杨柳惜别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大海开阔流水叹惜古迹怀旧梅花傲骨二、牢记解题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古诗词的难点与易错点剖析
古诗词的难点与易错点剖析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意境。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学习和欣赏古诗词并非易事,其中存在着一些难点和易错点。
一、语言理解的困难古诗词往往使用古代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白话文存在较大差异。
1、词汇含义的变化许多古代词汇的含义在现代已经发生了改变,或者变得不常用。
例如,“可怜”在古代有“可爱”的意思,“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
如果按照现代的理解去解读,就会产生误解。
2、语法结构的不同古诗词中的语法结构常常与现代语法不同。
比如倒装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欲穷千里目”就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欲目穷千里”。
还有省略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省略了介词“于”,完整应为“两个黄鹂于翠柳鸣”。
3、典故的运用诗人为了表达丰富的内涵,常常引用典故。
如果不了解这些典故的出处和含义,就难以理解诗词的真正意思。
比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其中就运用了庄生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
二、意境把握的挑战古诗词讲究意境的营造,通过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深远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空间。
1、时代背景的差异每首诗词都有其特定的创作时代背景,而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对古代的社会风貌、价值观念等了解有限,这就增加了理解诗词意境的难度。
2、诗人个人经历和情感诗人的经历和情感对诗词的意境有着重要影响。
不了解诗人的生平遭遇,就可能无法体会诗词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3、象征和隐喻的运用古诗词中常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如“明月”常象征团圆或思乡,“梅花”常隐喻高洁的品质。
如果不能准确解读这些象征和隐喻,就难以把握诗词的深层意境。
三、韵律和格律的复杂性古诗词在韵律和格律方面有严格的要求。
1、平仄的规则平仄是古诗词音律美的重要体现,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区分平仄以及按照平仄规则创作或欣赏诗词是有难度的。
2、押韵的技巧押韵使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但不同的诗词体裁有不同的押韵规则,如律诗要求偶数句押韵,且押平声韵,而词的押韵规则则更加多样化。
古诗词中的几种易混艺术手法辨析
古诗词中的几种易混艺术手法辨析古诗词中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法)主要是指三个方面:一是抒情方式,二是描写方法,三是修辞手法。
而对于这三个方面中的一些具体的概念的理解有时会出现混淆现象。
在鉴赏古诗词时,准确地理解有关术语或概念,就能够帮助考生正确理解诗词和准确答题。
一、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所谓“借景抒情”,是指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诗人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把自身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通过描写这些景物的形态、色彩、气味等含蓄曲折地表现出来。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人借用空山、新雨、明月、苍松、清泉、青石等自然清新的形象,勾勒出一幅明净清幽淡雅的图画。
表现出对这种自然优美环境的向往之情。
而上面一组诗句中没有明显的含有主观色彩的词语,但对这种美好境界的喜爱向往之情却溢于言表,人们能够体会到。
而“寓情于景”则是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外在表现是诗词中含有明显的包含着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
景生情,情寓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如柳永的《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词中的“凄”、“冷”、“残”三字既是写景,又深含感情,萧瑟凄清的景物中可见作者长期漂泊天涯的凄凉之感。
这些带有浓郁情感色彩的词语是借景抒情诗词中所不具备的。
再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中的“急”、“哀”、“萧萧”等词语也同样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
所以究竟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关键是看诗词的景物描写中有无明显含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
有,则是“寓情于景”;无,就是“借景抒情”。
近代美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也诠释过这两种抒情方式的不同:“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古诗词的难点与易错点剖析
古诗词的难点与易错点剖析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对于许多学习者来说,理解和欣赏古诗词并非易事,其中存在着诸多难点和易错点。
一、语言文字的障碍古诗词往往使用古汉语,其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
1、词汇方面许多古诗词中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常用,或者词义发生了变化。
比如“可怜”在古文中常有“可爱”之意,“走”则表示“跑”。
这就容易导致学习者按照现代词义去理解,从而产生误解。
2、语法方面古诗词中的语法结构较为灵活,常常省略主语、宾语,或者使用倒装、互文等特殊句式。
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使用了互文的手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将军战死、壮士归来,而应理解为将军和壮士经过多年征战,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3、文字通假通假字也是常见的难点。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如果不了解通假现象,就难以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
二、文化背景的差异古诗词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1、典故运用诗人常常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如果不了解这些典故的出处和含义,就无法领会诗人的真正意图。
比如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就运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
2、礼仪制度古代的礼仪制度在诗词中也有所体现,如“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中,女子的拒绝方式就遵循了当时的礼教规范。
3、社会风俗不同朝代的社会风俗也会影响诗词的创作和理解。
例如,重阳节登高、端午节赛龙舟等风俗在诗词中时有出现,如果对这些风俗不熟悉,就难以理解诗人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三、意象与意境的把握古诗词常常通过意象来营造意境,表达情感。
1、意象的多义性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诗词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比如“月”这一意象,有时象征团圆,有时又寄托思乡之情,有时还寓意孤独。
2、意境的复杂性意境是由多个意象组合而成的整体氛围和情感境界,理解意境需要对诗词中的意象进行综合分析和感悟。
诗歌鉴赏常见易混术语辨析
高考诗歌鉴赏中, 最令学生头疼的 就 是 艺 术 手 法 鉴 赏 这 一 部 分 。这 些 问 题 之所以令学生感到头疼, 一是学生不知 道诗歌中都有哪些手法, 二是不同术语 的使用使得学生不知如何作答。
其 实 , 古 代 诗 歌 的 艺 术 手 法( 也 叫 表达技巧) 不外乎抑扬结合、动 静 结 合 、 情 景 交 融 、借 古 讽 今 、托 物 言 志 、白 描 、 渲染、衬托等等。概括起来 大 致 可 分 为 以 下 几 类 : 表 达 方 式 的 技 巧 、表 现 手 法 的技巧、修辞手法的技巧。下面, 笔者从 以下几个方面把诗歌鉴赏中的易混点 加以梳理, 以期能给我们复习备考提供 一些帮助。
18 发明与创新 2007.10
羽毛最长的鸟: 天堂大丽鹃。尾羽是体长的 2 倍多。
鸟类之最
名 师导航 INVENTION&INNOVATION
再如 2006 年高 考 福 建 卷 中 李 商 隐 的极端鄙视和厌恶。
别 , 别 时 茫 茫 江 浸 月 ”“ 去 来 江 口 守 空
的《谪居》:“远书归梦两悠悠, 只 有 空 床
和描写手法。常见的抒情手法有: 直接 在这里我们注意到作者描写的事物只 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 景 抒 情 、 有一个“蝉”, 并且对“蝉”也 进 行 了 多 角
借物抒情、融情入景、托物言 志 、借 古 讽 度多层次的描写,“垂绥饮 清 露 ”是 写 蝉
今等; 常见的描写手法( 也叫 创 作 手 法) 有 : 渲 染 、烘 托 、衬 托( 正 衬 、反 衬) 、对
用“景物”寄托、暗示感情 。 诗 人 对 这 些 景物的描写往往是单一角度或单层次
二 、托 物 言 志 和 借 景 抒 情
古诗鉴赏中需辨析的几组术语
古诗鉴赏中需辨析的几组术语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必考考点之一。
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术语很多,其中有些术语在使用时容易张冠李戴,因此必须准确地加以辨析。
一、“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三种:描写、议论、抒情。
在鉴赏“描写”这一表达方式时,“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这一组术语最常用到。
1. 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
它可以是以动衬静。
如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就是以响衬静,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15题)。
也可以是化静为动。
如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与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中的“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出”一“排”一“送”,把静止的山写活了。
还可以是动静辉映。
如宋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一、二两句以“水面平” “明镜” “照檐槛”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间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第12题)2. 虚实相生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写它的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借助联想与想象,写假想之景。
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
古典诗歌创作中虚实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以至虚实相生,相得益彰。
如,张籍的《凉州词(其一)》:“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在这首诗中远与近、高与低、明与暗、动与静、抑与扬对比强烈。
古代诗歌鉴赏易混术语
衬托与对比
衬托分主次,次要事物为了突出主要事物。“蝉噪林 愈静,鸟鸣山更幽”“乌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对比不分主次。对比正反双方都是主体,衬托只有 一个主体,另一个作衬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 骨”
衬托与烘托
衬托一般列举一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 烘托一般采用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以虚 烘主,侧重用场面、景象烘托气氛、人物等。如“行 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 敷。”
比拟、比喻
• 比喻:甲像乙 • 比拟:甲当乙。拟人+拟物 • 例: • 1.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 2.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 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借代和借喻
• 借代:重在相关。烽火连三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 贵;皓腕凝霜雪。 • 借喻:重在相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欲悲闻 鬼叫,我哭豺狼笑”
象征和托物言志
• 象征:强调“是什么?”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 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 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 • 托物言志:强调“要干什么?”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 《小 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 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
古诗鉴赏中常见易混术语辨析
湛江市二中 李浩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
•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指诗人创造艺术效果的手段和 方法。它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构思立意四大 类。 • “表现手法”又称艺术手法、表现方法,是指诗词从宏观角 度表现情感主旨的手段和方法。高考中经常把表现手法范围扩 大,相当于表达技巧。 •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 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有五种:叙述、 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诗歌鉴赏术语分类例析
诗歌鉴赏术语分类例析总论: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等均属于广义上的术语,具体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手法和抒情手法)、常见的表达技巧(狭义上的)和结构手法。
一、修辞手法(具有普适性)比喻(相似性)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比拟(拟人、拟物)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借代(相关性)包括:①部分代整体,②具体代抽象,③特征代本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旌旗十万斩阎罗用典主要有①点化前人成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夸张(夸大、缩小)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互文(单句互文对句互文)烟笼寒水月笼沙秦时明月汉时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对偶(仄起平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反复(叠字叠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双关(语义、谐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对比(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对立的两面。
包括今昔、盛衰、贫富、时空、内外、他人自我等)登科后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小学生易错字形认读古诗词鉴赏
小学生易错字形认读古诗词鉴赏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小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易错字形,这些字形看起来相似,容易让人混淆。
正确地认读这些字形是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重要环节。
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识别和鉴赏古诗词,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易错字形及其正确读音和意义。
一、易错字形辨析1. “风”与“封”常见的易混淆字形之一是“风”与“封”。
这两个字形非常相似,只是“封”的下方多了一个“又”字形。
在古诗词中,我们常见到“风”字,如“风吹草低见牛羊”。
而“封”字在古诗中虽然出现较少,但也需要小学生加以区分。
2. “见”与“件”另一个易混淆字形是“见”与“件”。
这两个字形相近,只是“件”的左右两边有两个“聿”字形。
在古诗中,我们常见到“见”字,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而“件”字较少出现,但也需警惕。
3. “着”与“著”“着”和“著”是容易令小学生困惑的字形。
它们的区别很微妙,只是“著”的下面多了“艹”字形。
在古诗词中,我们常常看到“着”字,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而“著”字不常见,但也需要注意。
二、易错字形鉴赏1. “闻”与“文”“闻”与“文”是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易错字形。
这两个字形相似,只是“文”字下方多了一个“口”字形。
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常常见到“闻”字来表达听、闻的意思,如“闻道龙阳人未还,呼儿烹鲤鱼”。
而“文”字也会频繁出现,但代表的是文雅、文学之意,“文采风流倜傥”。
2. “志”与“识”“志”与“识”也是容易混淆的字形。
这两个字形相似,只是“识”的左侧多了一个“讠”字形。
在古代诗词中,我们经常遇到“志”字来表达心愿、志向的意思,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识”字则多用于表达认知、认识的意思,“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三、常见错别字及纠正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还可能存在一些常见的错别字。
下面列出一些常见的错别字及其正确写法。
1. “上堂" 写成 "上塘"2. “爱国情” 写成 "爱国庆"3. “人民公” 写成 "人民工"4. “向日葵” 写成 "项日葵"5. “兰州市” 写成 "蓝洲市"应该引导小学生多多练习,及时纠正错误,掌握正确的写法和发音。
古诗鉴赏中容易混淆的术语
古诗鉴赏中容易混淆的术语—举例阐释2012年10月3日1、形象:历次高考中多次考查形象,往往因为表达不完全或不准确遗憾丢分,有必要强化形象的表述训练。
形象是解读诗歌内容的窗口,把握形象的的关键在于把握形象的特征,也就是因诗不同而不同,没有千篇一律的模式。
形象有两类:第一类,人物形象。
如《剑客》(贾岛)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这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一个手持锋利的宝剑,却未得到机会尝试,等待时机施展才能的侠客形象。
宝剑锋从磨砺出,锋芒毕露,落到剑客手中,喜悦之情可想而知,何不将它派上用场?或杀富济贫,或驰骋疆场。
急于建功立业的性格跃然纸上。
第二类,景物形象,诸如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园鱼柳、楼台城郭等。
如2012年天津卷《野菊》(杨万里),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问:该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答好此问,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按照原始的文字,将菊花外形状态叙述一遍,概括特征。
避讳旁逸斜出的啰嗦;第二步分析形象特征蕴含的意义。
少了这一步,就不圆满。
答案如下:野菊恰好因为生长在野地里而散发出幽香,淡淡的沁人心脾,它不会因为无人欣赏而减弱自己的本色,由此表现出不会因为身处逆境而改变自己的高洁。
你看,表述如果到了位,内涵会如矢中的。
回答形象题,简单易行的做法,不妨依照原始的词句翻译一遍,因为这是由诗歌凝练含蓄的特点所决定的。
不看原本,随便用一两个词概括,肯定不妥。
诗歌的形象就如一幅生活画面,受诗歌格律的约束不会像散文那样直白,我们忠实原文,还原生活的图景,像形态,颜色,气味都是怎样的,再根据抒情表意句揭示其内在神韵,才算完事大吉。
练习:《孤桐》(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问:诗的前六句描写了梧桐树怎样的形象?答:梧桐枝繁叶茂,虽孤独却挺拔笔直,高耸入云,将自己的根深深扎入大地。
特点:越老越坚强,越晒越强壮。
高考诗词鉴赏中的术语辨析
高考诗词鉴赏中的术语辨析在鉴赏诗歌时,需要有一定的术语或概念的积累,这样才能够帮助考生正确理解试题的要求并能准确回答问题,才能体现答题的规范化和严谨性.结合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以及平时的语文教学,笔者认为下列几组概念的区分非常重要.。
高考诗词鉴赏中的术语辨析口范利萍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歌借用空山、新雨、明月、苍松、清泉、青石等自然清新的形象,勾勒了一幅清幽淡雅的山村图画。
表现了作者对污浊社会的厌弃和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寓情于景.则是指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
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如柳永的《八声甘州》:“渐霜风在鉴赏诗歌时,需要有一定的术语或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词中的“凄”、概念的积累,这样才能够帮助考生正确理“冷”、“残”三字既是写景,又富有感情,萧解试题的要求并能准确回答问题,才能体瑟凄清的景物中可见作者长期漂泊天涯的现答题的规范化和严谨性。
结合近几年高凄凉之感。
这些带有浓郁情感色彩的词语考诗歌鉴赏试题以及平时的语文教学,笔是借景抒情之作所不具备的。
者认为下列几组概念的区分非常重要。
又如,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多一、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借景抒情,指诗人不直接说自己的情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诗人没有说怎感是什么,而是借写一个场景、一个画面把样惜别,却把这种惜别感情转移到蜡烛身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通过描上,蜡烛无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写这些景物的形态、色彩、芬芳,含蓄曲折二、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地表现出来。
例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借景抒情,是指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I:1夕阳斜。
旧时王谢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
诗词鉴赏常用术语及分类例说
诗词鉴赏分类及常用术语一、分类例证。
(一)咏物类。
抓住所咏之物的形象特征,体会作者流露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的美好理想,或隐含的生活道理。
喜用术语: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总说),怀才不遇、坚贞不屈、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积极进取、孤傲高洁、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内容),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双关、比兴等等(表现手法)。
例:读《蜂》,回答问题。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问题:此诗采用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解析:看题即知是咏物诗,通读之后可知蜜蜂的形象乃“辛勤”,由此可知咏物是为了写人抒怀,最后一句作者表明态度。
答案应该是采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的讽刺。
分析主人公的形象。
例:《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问题: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鉴赏此词。
解析:从内容上看,此词上阕集中写梅花的艰难处境。
它开在郊野的驿站外,紧靠破败的断桥,人迹稀少,寂寞荒凉,倍受冷落,偏偏这时又刮风,又下雨,但它还是开了;下阕写梅花迎春、报春却遭嫉妒,倍受摧残却芳香如故。
从表现手法上看,上阕情景双绘,情景交融,咏梅实质咏自己;下阕托物言志,表现作者孤傲高洁,不同流合污,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即答案)(二)怀古咏史类。
了解史实,体会作者创作意图,找到触发其感情的媒介或现实原因,从而领会感情。
喜用术语:怀古伤今、怀古伤己、借古讽今(总说),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思想内容)、用典、联想、对比、衬托、扬抑、讽刺、含蓄(表现手法)等等。
例一,《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题:此诗曾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请问它好在哪里?解析: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是由市中心通向乌衣巷的必经之路。
中考语文易混易错集锦:古诗词赏析(解析版)
中考语文易混易错集锦:古诗词赏析【考点解析】1、考查学生对诗段或诗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2、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或情感的理解归纳能力。
3、考查对诗句写作技巧和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
4、考查学生扩充性描写的能力,再现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5、考查学生在原诗基础上举一反三的领悟力及对诗中句式、修辞的仿写能力。
诗词鉴赏类的考题一般放在阅读理解或积累运用部分,一般一首诗两个小题,所占分值4-6分左右。
考试的内容以赏析诗词的内容、主题、表达技巧为主,也有适当拓展,如考查学生的模仿运用能力。
总之,要做好此类题,需具备一定的鉴赏技巧和表达能力。
【错例解析】错例1.请赏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错误答案】日行八百里,写出了行军速度之快;五十弦翻塞外声写出了军乐的雄壮。
这里描绘了沙场征战的场面。
【错答解析】诗句中的“八百里”是牛的名字,不是说行军的速度。
将秋点兵理解为沙场征战的场面也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八百里范围内军营里的兵士分吃烤牛肉,军乐演奏着边塞的乐曲。
这是在战场上检阅军队。
诗句描绘了秋天沙场点兵场面的辽阔、宏大与苍凉,烘托出一幅肃杀、庄严的战争画面。
错例2.请赏析: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王安石《登飞来峰》)【错误答案】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错答解析】诗句中的寻,是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为一寻。
千寻塔,是夸张的手法,极言塔之高,而不是寻找高高的塔。
【正确答案】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错例3.请赏析: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错误答案】诗句写柳,写雨后柳色很美,为本诗抑郁的色调添加了一抹亮色。
【错答解析】上述赏析是错误的。
《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是离别的象征。
高中古诗词易错字
高中古诗词易错字高中古诗词易错字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学习和背诵古诗词的过程中,易错字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下面,本文将列举高中古诗词易错字并进行详细解析。
一、易混字1.“蒙”和“懵”这两个字在书写时非常相似,但是在古诗词中的用法却大大不同。
比如《游子吟》中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里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意思是“即使只是草芥,也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
2.“沉”和“沈”这两个字形似,常常容易弄混。
在古诗词中,“沉”通常是动词,“沈”通常是名词或姓氏。
比如“庐山谣”中有:“落花时节又逢君,夜雨寂寂鸳鸯语。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这里的“东流水”指流淌不息的河流。
3.“悲”和“哀”这两个字的意义都是“悲伤、难过”,但在古诗词中用法不同。
一般来说,“悲”更多用于表达对自己的感受,而“哀”更多用于描述对别人的感受。
比如《离骚》中有“众人之所以不舍,皆以惧之也。
惧其不立而后已,不治而后治也”。
这里的“不舍”,即不能舍弃,表达的是纠结的心情。
二、易误字1. “卧榻”误作“臥榻”“卧榻”一词出自于《红楼梦》,原指睡觉的床铺。
而“臥榻”这个说法是错的,它没有任何文学典故支持。
因此,在学习和使用这个词汇时,应注意避免误用。
2. “弦歌”误作“铉歌”“弦歌”是指伴随着琴弦乐声的歌曲,在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
“铉”则是另一种乐器——铉铛的意思。
因此,这两者的用法和意义完全不同。
在写作中,应注意正确使用。
3. “驾雾”误作“嫁雾”“驾雾”通常指雾气缭绕中前行,也可引申为征战,意味壮志凌云。
而“嫁雾”是错误的说法,可能是因为某些歌曲、电视剧或小说中的错误使用引起的误解。
在学习和使用时,应特别注意区分。
总的来说,学习古诗词是中学语文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而掌握常见的易错字是古诗词学习的重要基础。
希望本文列举的易混和易误字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古诗词的语言艺术,进一步提高中文写作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易混术语分类解析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提出了两方面的具体要求:能准确解读诗词内容,把握其思想情感和形象特征;能初步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而后者是近年来高考命题涉及得最多的内容,考查形式也灵活多样。
但从高考考生对这一考点得分情况看,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常见专门术语(概念)含义理解不清,往往混为一团,以致出现了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甚至答非所问的错误,在表达技巧类鉴赏题上丢分很严重。
为便于师生复习备考,下面就把鉴赏中常见容易混淆的术语(概念)作一个分类解析。
一、总称类——表达技巧、(艺术)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写法这组术语(概念)是命题者在题干中经常采用的具有很大干扰性和迷惑性的术语。
学生若不把握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不明其具体指向,就会因审题不准而失分。
这组术语从总体上看也不是并列的,存在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表达技巧”“写法”的提法比较笼统,主要立足诗词的整体写作技巧,因此答题角度可大可小,既可着眼整体分析,也可就局部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提法是针对诗词整体或局部作比较具体的分析,考试中大多表现为对局部的分析理解。
这三个术语隶属于“表达技巧”范畴。
具体而言: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来创造生动、鲜明、具体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特殊艺术效果的手段和方法。
它主要包括表现手法类、表达方式类、修辞手法类三大分支。
表现手法又称艺术手法、表现方法,是指诗词在整体或局部上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使之具有感染读者和审美效果的具体的手段和方法。
它主要针对诗词局部效果而言的,大致可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表现手法是高考中频频考查的内容,也是今后此考点命题的方向。
表达方式又称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规律和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采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主要着力于诗词整体语言运用形式。
诗词中常采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学生很容易把它跟“表现手法”混淆,二者区别在于:表达方式主要是从语言表达角度来说的,它与体裁特征有关;而表现手法主要是从表达效果来说的,它与诗词的题材和构思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在具体的诗词中,表达方式相对单一,而表现手法往往是灵活多样的。
总之,表达方式的使用,一切都是服从文体和表达主题的需要,在诗词中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传情达意的。
修辞手法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手段和方法,主要是针对具体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复杂多样,《高考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排比、设问和反问)及其表达效果,其中前五种是诗词中运用最多的修辞方法。
运用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都能增加诗词的表达效果,但前者着眼于微观,是修饰句子的;后者是着眼于宏观,是突出整体地的表达效果。
在一首诗词中,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有时也没有绝对的界限,譬如比喻、对比、反复等,若只限于句子的修饰,则称之为修辞手法,若全文都运用这些手法,则称之为艺术表现手法。
【高考精题导航】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6分)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简要赏析。
分析:本诗着重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先得立足全文内容,本诗可看作为山水田园诗,鉴赏时要从诗歌的意象出发,从情与景的关系来把握作者的情感。
同时也要有机利用注释和作者的相关知识。
【参考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
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
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
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久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言之成理即可)2、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6分)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 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
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
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4分)分析:①刘诗一首怀古诗。
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
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
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②吴词全篇化作唐人诗句典故,使全词意境深远。
全篇引用三个典故:其一是“犹唱后庭花”化用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以小诗意,发今人伤怀之感。
“南朝”借指被灭亡的北宋。
“后庭花”则意指宋皇宫中传唱的旧时乐曲。
其二是“旧时王谢”化用刘禹锡《乌衣苍》诗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堂百姓家。
”“王谢”都是南朝有身份有地位的士族名家。
“一句”飞向谁家“使人感慨世事的变迁,王朝的更替,覆巢之下,燕子何存,因此只能发出”飞向谁家“的感慨。
其三是”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白居易贬居浔阳江头遇琵琶女所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借意抒怀,抒发自己和眼前的歌姬不正如同白居易之与琵琶女的境况相似吗?③赵曲在寓意上与刘诗相比并无新的开掘,依然是盛衰兴亡。
赵曲对燕子的刻画,特别是用“寻”字将寓意表达得更显豁了。
尤其是结尾二句,直抒胸臆。
利用“山坡羊”句格的特点,将“兴”“亡”对比起来,抒发感慨更有力。
和刘诗相比,有散曲的风味。
【参考答案】: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
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二、抒情手法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触景生情、托物言志抒情性是古诗词最大的特点,而诗人的情感、志趣和思想无不是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的。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与景虽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离。
诗词中景与情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常见关系有: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缘情布景、情景相融、情景相衬等。
对于这些抒情手法的概念,学生也容易混淆。
现具体辨析如下:1、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对某种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悟时,便把思想、情感寄托在具体景物描写中,并通过具体的“象”(景或物)来表达情感的抒情方式。
这种抒情手法在古诗词中是运用最广泛、最常见的,也常用于借景抒情诗中。
在借景抒情诗中,景与情的地位不是并列的,前者是主要的、实写的,后者是次要的、虚写的。
在构思上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议论),或者全文都描写景物(如咏物诗),情感隐含在字里行间。
前者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人在前三联详尽描写了新雨后空山幽静、恬淡的景物,为最后表达归隐田园思想蓄势。
后者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拂过,花草馨香,泥融土湿,燕忙筑巢,日丽沙暧,鸳鸯静睡。
诗人借春天的乐景表达了自己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情。
诗人在这首诗中全部绘景,分析理解时要抓住景物的季节特征才能感受到诗人寄寓的思想情感。
2、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人将思想感情完全融合在特定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这些景物或场景的描写来抒发感情,使人感觉不到这是写景还是抒情的一种比较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柳永的《雨霖铃》,全词成功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词的上阙先描写别离的环境氛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接着写依依惜别之情,最后虚写别离后友人在途中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下阙先抒发情感,接着把离愁别绪集中在“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诗人情感的画面中,最后再次抒发难以排遣的离别情绪。
又如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从脉脉无语的敬亭山中就传达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之情。
3、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是指诗人看见眼前景象就引起了他心中长期郁积的情感的一种抒情方式。
古诗词中有许多传统审美习惯就是触景生情的典范,如望月思乡、伤春悲秋、折柳送别、闻雁思归、见流水而思年华等等。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时是归年?),诗人都是从眼前的景物来触动他们情感闸门的,景物只是诱因,情感才是诗人要表达的主体。
4、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采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通过描绘特定景物来表明心迹或人生态度或对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抒情方式。
这种抒情方式不仅在诗词中也在散文中运用得最广泛,它貌似咏物,实则言志,物我难辨,融为一体。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周敦颐的《爱莲说》都是借助梅花、石灰、莲花来比喻(象征)君子洁身自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鉴赏这类诗词,不能只停留在诗词表面的意象(景或物)上,要借助我们的情感体验来挖掘它们所表现的普遍意义或思想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诗言“情”也言“志”,但“情”与“志”有着很大区别,“情”就是我们常说的喜怒哀乐、忧思惊惧等人之常情,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来传达的;“志”是指志向、情操、爱好、美好愿望、强烈要求等,大多是采用比喻和象征的艺术手法,把它寄托在特定的物象上。
总之,诗词无论是抒情还是言志,景、物只是诗人表达情感的媒介而已,鉴赏这类诗歌,要通过表象去体会深层的意蕴。
【高考精题导航】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