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师培训资料――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
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电子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电子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1.1 地球的认识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大小和地球仪的概念。
教学内容: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仪的使用。
1.2 地图的绘制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
教学内容:地图的要素、地图的阅读、地图的使用。
第二章:世界地理2.1 亚洲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亚洲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气候、主要国家等。
教学内容:亚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
2.2 欧洲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欧洲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气候、主要国家等。
教学内容:欧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
第三章:中国地理3.1 中国的地理位置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学内容:中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3.2 中国的气候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包括季风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教学内容: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
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4.1 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包括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教学内容: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的分类、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特点。
4.2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会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教学内容:环境保护的概念、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方法。
第五章:人口、城市与交通5.1 中国的人口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人口特点,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分布等。
教学内容:中国的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特点。
5.2 中国的城市化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包括城市化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内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的影响。
5.3 中国的交通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交通状况,包括交通设施和交通网络。
教学内容:中国的交通设施、交通网络、交通状况。
第六章:经济发展与区域合作6.1 中国的经济发展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特点,以及对外开放政策。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标分析
课标分析
《自然环境》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第二节内容。
课程标准内容为:
1.认识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等方面的自然环境特点。
2.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自然环境特点。
3.培养学生初步掌握从相关地图和资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亚洲地形图中的信息量比较大,地理单元众多,如何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所有的地理信息有个充分的了解并掌握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一直是一个难题。
我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学:首先让学生自己读亚洲地形图寻找各个地形区,然后根据图例读取各地形区的高度,再做成沙盘。
在地形区对比的过程中学生自然的对各地形区的位置有了一个记忆,在此之后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又对亚洲的地形进行了演绎,最后进行抓图练习,这样学生对亚洲的地理单元就会非常熟悉。
学生通过这样形象地学习之后就能顺利成章的发现亚洲地形的特点——地势起伏很大。
利用沙盘模型做出亚洲沿北纬30°纬线的剖面图,可以直观的让学生看到亚洲的高低起伏,而且也对剖面图进行了一个诠释。
这样学生运用地图来读图归纳出亚洲的自然环境就变得非常简单。
前面对地形特点的掌握,使学生对河流的学习异常容易。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全册复习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全册复习说课稿(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全册复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天气与气候、土壤与植被、水系与水文、地貌与分区、资源与经济、人口与城市、交通与通信、环境保护。
本册书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地理思维的培养还不够,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也有所不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全册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全册的基本知识点的掌握。
2.教学难点:地理知识点的运用和地理思维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2.讲解:详细讲解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全册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4.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例如,对于天气与气候这一章节,板书设计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天气与气候的定义2.天气与气候的特点3.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4.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和对老师的教学过程评价。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七年级地理下学期的教材分析是充分认识教材每一个部分和层次的本质,直至对教材整体本质有全面认识的思辨性过程。
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地理下册的教材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篇一七年级下册地理主要学习区域地理知识,是在上册学习了世界地形、气候、居民、经济等基础的地理知识后,重在将这些知识与方法,应用到具体的区域,进行分析、综合、理解如果说上册是总论,则下册是分论。
上、下册的分工和联系如下:上册(总论):1、地球:形状和大小、运动、经纬网和经纬度(在球面上定位)。
2、地图:三要素,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自然地理要素:1、地形:5种基本类型(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
2、气候:11种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分布。
人文地理要素:1、居民: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人种,语言,宗教等。
2、经济: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
下册(分论):1、1个大洲:亚洲2、5个地区: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极地地区3、6个国家:日本、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巴西区域地理学习方法:1、描述区域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交通位置。
2、说明区域特征:自然要素:地形、气候、河流等;人文要素:居民、文化、经济等。
3、分析要素联系:位置——气候,地形——河流等。
鉴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如何掌握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是关键。
因此,在下册前面各章节的学习中,都要重视上册所学过的各种地图的判读方法的应用,都要突出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介绍。
例如:1、学习某区域的地形特征,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⑴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⑵地势起伏状况,⑶主要地形,⑷地形分布。
2、学习某区域的气候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了解:⑴有哪些气候类型,⑵这些气候类型的分布,⑶各种气候类型的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3、学习某区域河流的主要方法,也可以从教材中归纳出来:⑴河流的流向有什么特点,⑵河流流向与地形之间有什么联系,⑶从气候、地形入手,归纳河流的水文、水系特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一、地理教材改革的新理念相对于过去的“以学科为本”,本次新课程改革响亮地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从而为教材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使教材能从传统的框架中解放出来。
“以学科为本”强调课程设置与实施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学术领域,成为学科专业人员,具体表现为学生不但要获得学科知识、求知方法,也要认同学科的专业体系,课程仅仅为学科而存在。
在这种课程理念下编制的教材,往往过分地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内容比较成人化,出现“繁、难、偏、旧”的状况。
“以学生发展”则强调课程设置,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
课程建构的主导,不是学科知识的给予,而是学生能力的发展;不再把知识的呈现视为唯一任务,而要以提高学生素质的观点,来把握学生的发展,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其独立判断、主动选择的能力和品质。
由此可见,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教材从结构设计到内容表述,都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与体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教育向学生生活的回归。
二、地理教材改革的突破口20世纪80—90年代展开的一轮义务教育地理教材改革,从内容框架看,打破了区域地理“分洲列国志”式的传统框架;从表达方式看,摈弃了区域地理“八股”式的写法,给当时比较沉闷、死板的初中地理教育带来很大生机。
今天开始的新一轮义务教育地理教材改革,基于对现实地理教育中存在问题的理性思考,选择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突破口。
从地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看,教师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习惯于接受式学习,地理教学尚未从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这些问题阻碍着地理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的具体内容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希望从探究的新视角,通过问题、案例、主题、情境等方式来组织教材内容,以“激活”地理教学。
“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电子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一、课题:第一章认识地球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地球的相关知识,如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等。
(2)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地球的形状:球体、椭球体、赤道、极点等。
(2)地球的大小: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
(3)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等。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地球仪模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讲解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等基本知识。
(3)案例分析:以实际案例为例,让学生了解地球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4)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地球的认识。
(5)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二、课题:第二章气候与天气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候与天气的概念,区分二者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候与天气现象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气候:概念、分类、影响因素等。
(2)天气:概念、分类、影响因素等。
(3)气候与天气的关系:区别与联系、影响因素等。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或实例引入气候与天气的概念。
(2)新课讲解:讲解气候与天气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二者的关系。
(3)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气候与天气现象的应用。
(4)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气候与天气的认识。
(5)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三、课题:第三章水资源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水资源的基本知识,如地表水、地下水、降水等。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水资源分布与利用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水资源的概念:地表水、地下水、降水等。
(2)水资源的分布:空间分布、时间分布等。
(3)水资源的利用:开源、节流、保护等。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或实例引入水资源的概念。
(2)新课讲解:讲解水资源的基本知识,分析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3)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水资源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分析(课标、重难点、关键点拨)一、认识大洲 (5)课标要求 (5)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5)一、课标解读 (5)二、重难点分析 (6)1、亚洲的地理位置(重点) (6)突破方案:案例法 (6)2、亚洲分区(重点) (7)突破方案:读图法 (7)亚洲的自然环境 (8)一、课标解读 (8)二、重难点分析 (9)1、亚洲的地势地形(重点) (9)突破方案:案例法 (9)亚洲地形与河流的关系(难点) (9)突破方案:读图分析法 (10)2、复杂的气候(重点) (10)解决方案:读图观察法、成因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10)气候特征与自然景观关系(难点) (10)解决方案:直观教学法 (11)季风气候特征及影响(难点) (11)分析: (11)解决方案:降低难度,分步达标法 (11)二、了解地区 (11)课标要求 (11)地区一:东南亚 (12)一、课标解读 (13)二、重难点分析 (14)1、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重点): (14)突破方案:读图法学习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14)2、东南亚的气候类型、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重点和难点):15突破方案:歌谣法记忆东南亚的气候与农业之间的关系 (15)东南亚的地形、河流特点及其对人口、城市分布的影响(重点和难点): (15)突破方案:运用地图综合法分析东南亚的城市特点 (15)地区二:中东 (16)一、课标解读 (16)二、重难点分析 (17)1、三洲五海之地(重点): (17)突破方案:读图归纳法 (17)中东地区的咽喉要道──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的重要性(难点)18突破方案:观察法、分析归纳法 (18)2、丰富的石油资源(重点): (18)突破方案:读图归纳法 (19)石油资源对本地区经济和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难点): (19)突破方案:观察法、资料分析法、归纳法 (19)地区三:欧洲西部 (21)一、课标解读 (21)二、重难点分析 (23)1、工业密集,发达国家集中(重点): (23)分析: (23)解决方案:读图观察法、对比分析法 (23)2、自然环境对欧洲西部畜牧业发展的影响(难点): (24)解决方案:读图观察法、成因分析法 (24)3、欧洲旅游业发达的原因和著名旅游景点的分布(重点): (25)解决方案:读图观察法、创设情景法、小组合作法 (25)地区四:撒哈拉以南非洲 (25)一、课标解读 (25)二、重难点分析 (27)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重点): (27)分析: (27)解决方案:读图分析法、读图感悟法 (27)2、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特点(重点、难点): (28)解决方案:案例分析法 (28)3、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重点、难点): (29)解决方案:综合分析法 (29)地区五:极地地区 (30)一、课标解读 (30)二、重难点分析 (32)1、极地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重难点) (32)分析: (32)突破方案:情境创设法、合作学习法、角色扮演法、读图分析法 (32)极地地区经纬网的判读(重难点) (33)分析: (33)突破方案:读图分析法 (33)2、极地地区的科考和环境保护(重点) (34)突破方案:读图观察法、材料分析法、分组讨论法 (34)三、走近国家 (35)课标要求 (35)国家一、日本 (36)一、课标解读 (36)二、重难点分析 (38)1、海岸线曲折、多火山地震的岛国(重点) (38)分析: (38)突破方案 (38)2、评价日本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日本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重点难点) (39)分析: (39)突破方案 (39)国家二、印度 (41)一、课标解读 (41)二、重难点分析 (42)1、运用地图,指出印度自然和人文地理事物的分布(重点) (42)分析: (42)突破方案 (43)2、运用图表和资料,分析印度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工农业(难点) (44)突破方案 (45)国家三、俄罗斯 (46)一、课标解读 (46)重难点分析 (47)1、俄罗斯地形、气候的特点(重点) (48)分析: (48)突破方案:小组合作法、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 (48)俄罗斯位置对气候的影响(难点) (48)突破方案:读图分析法 (48)2、俄罗斯工业特点(重点) (48)突破方案:情景创设法节 (49)3、俄罗斯的交通特点(重点) (49)突破方案:对比分析法、读图归纳法 (50)交通线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难点) (50)分析: (50)突破方案:学生合作探究 (50)国家四、澳大利亚 (51)一、课标解读 (51)二、重难点分析 (53)1、运用地图或其他资料分析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与生物进化之间的关系(难点) (53)分析: (53)解决方案:读图分析法 (53)2、运用地图或其他资料分析澳大利亚养羊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重点、难点) (54)解决方案:读图分析法 (54)3、运用地图或其他资料分析澳大利亚发达的工矿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重点、难点) (55)国家五、美国 (55)一、课标解读 (56)二、重难点分析 (57)1、美国的人种(重点) (57)解决方案: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57)2、发达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化(重难点) (58)解决方案: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58)3、发达的工业──高新技术的崛起(重点) (60)解决方案:案例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60)国家六、巴西 (61)一、课标解读 (61)二、重难点分析 (63)1、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和多元性的文化(重点) (63)分析: (63)突破方案:图片品读法 (63)2、工农业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重点、难点) (64)突破方案:读图分析法、对比法 (64)3、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重点、难点) (65)突破方案:角色扮演法 (65)七年级下册地理主要学习的是区域地理知识。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下册简介人教版
《地理》七年级下册简介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一.重点内容:了解亚洲在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等方面的自然环境特点二.逻辑联系: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理位置地形和河流自然环境复杂的气候三.学习方法:读图分析,总结归纳(1)使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使学生初步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使用亚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以及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理解地形与河流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大洲地形、河流特点的方法。
(3)使用气候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以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特点,初步掌握分析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第二节人文环境一.重点内容:了解亚洲人文环境的特点理解人口过多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二.逻辑联系:人口最多的大洲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多样的地域人文环境的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三.学习方法:阅读图表(折线图、密度图和柱状图);计算人口密度(1)通过阅读统计图表,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通过计算,了解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净增加数之间的关系(3)通过图片、资料等,学会分析地域文化的差异及其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一.重点内容:突出的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日本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二.逻辑联系:地理位置——多火山地震地形特点——工业分布岛国国情——加工贸易型经济三.学习方法:从问题入手,归纳总结,找出规律例如,“活动”部分设计了一组相互关联的问题:(1)看图分析日本工业区主要分布(2)为什么日本工业区集中分布在沿岸地区(适应日本加工贸易经济)(3)对日本加工贸易经济的评价这些问题本身可以作为探究学习的主题第二节东南亚一.重点内容:地势变化、地形结构特点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气候特点及气候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主要河流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独特的文化习俗二.逻辑联系: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农业生产地形特点——河流特点——城市分布独特文化——旅游资源——旅游业发达三. 学习方法:析图找规律,探究例如(1)用气候分布图与气温降水柱状图,归纳农业生产特色(2)用中南半岛地形、河流与城市分布图,探究城市分布与河流之间的关系第三节印度一.重点内容:人口特点突出的自然灾害(西南季风、水旱灾害)及其影响二.逻辑联系:人口第二大国——资源、环境、发展气候特点——水旱灾害——粮食生产三. 学习方法:运用演绎和归纳的方法,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归纳法与演绎法的比较演绎法:先告诉学生某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再到地图上验证。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程标准】分析
【课程标准】分析
重庆一中杨龙青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本次抽取的课标如下【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我的理解解读:(1)、提高运用地图和资料的能力;(2)、知道影响该国经济的主要自然条件特点(地形、气候、河流、资源);(3)、通过实例理解该国自然条件特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方向、途径、方式、特点)(4)、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基于以上四个角度落实课标。
课程标准毋庸置疑是一堂优质课的核心。
本次初中地理优质课大赛也是重庆地区第一次使用课标来进行选题,难度较大,且对于该课标个人认为更像是一个高中课标,其一级关键词是: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经济;二级关键词是地图和资料,实例。
既要上出地理味又不至于使得做为七年级的初一孩子能够理解并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本身是有难度的。
其一表现在初一学生知识结构还不具备自然地理条件的完整框架,如其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生物等,其二是孩子们还不具备或是说不懂得什么叫因地制宜,其三是更进一步说初一的孩子们运用自然条件还探讨社会经济的发展较为抽象,因自然地理来研究人文地理并充分运用因地制宜的理念是有难度的。
其四,要让孩子明白尊重自然,做到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落脚在人地统协调一就更有难度了。
因此既要充分准确的切合课标来选题及备课,又要结合初一孩子已有的知识体系,又要让课堂不至于沉闷而过于理性失去初中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及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值得在课前延伸阶段的备课磨课环节仔细揣摩和认真推敲并充分预设。
初中地理_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课标分析课程名称:初中地理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教学材料: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适用年级:初中七年级第二学期授课时间:第六章 5课时第七章 9课时第八章 10课时第九单元 2课时一、课程目标:1. 运用地图描述描述各大洲的位置。
通过读图和阅读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特征,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读图——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描述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通过阅读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知道主要的地形区及分布,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通过读图或阅读有关资料——了解本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 通过读图指出该国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首都和主要城市。
通过读图或阅读有关资料——概括某国的自然环境特点。
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
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用实例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第六章:亚洲学习一个区域首先要描述位置,本节学到的描述和分析位置的方法,在探究其他大洲甚至地区、国家时都需要用到。
所以亚洲的地理位置是本节的重点,而位置的影响则是难点,尽管教材没有提到,但需要以亚洲为例简要分析,以使学生逐渐培养起地理思维。
亚洲分区既是亚洲地域辽阔的体现,也是学习《各具特色的地区》、《不同类型的国家》要用到的基础知识。
通过了解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生活的差异,还可以初步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感悟人地关系。
第二单元:各具特色的地区我们学习一个地区往往是先从地理位置和范围入手,只有了解了地理位置,我们才能学习这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下册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下册新旧教材对比分析作者:吕娟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6年第01期摘要: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下册在2013年已全部投入使用,新教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作了相应调整。
本文以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下册为研究对象,从章节组成、内容设置、活动设计、阅读材料、图表更新等方面对比分析新教材的改进情况,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新教材存在的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人教版地理下册活动设计章节组成图表更新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83-02素质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教育各界提出各种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方法和措施,如各种政策的出台、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方法的试用等。
中学地理教材也随着各种信息的更新而不断的跟进,新版本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下册于2013年已全部投入使用,本教材无论是章节组成、内容构成以及活动设计等都相应的作了一些更新。
本文针对此版本教材目前在中学的使用情况,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为中学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信息。
1 章节构成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下册只有部分章节做了变动,如第六章的第一节由原来的“自然环境”改为“位置和范围”;第六章第二节由原来的“人文环境”改为“自然环境”;第八章由“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改成“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见下表。
2 教材内容2.1新教学内容的调整在旧教材的基础上,新教材的内容作了相应的调整。
首先,教学内容的阐述方式更直接,思路更加清晰。
如第一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材经过处理,分别对位置和范围进行阐述,首先介绍亚洲的海陆位置,然后介绍亚洲的纬度位置,在此基础上阐述其范围,最后明确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洲,而不是把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和范围放在一起进行阐述,教材这样变化使知识脉络清晰,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更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其次,教材的编写更倾向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原理。
初中地理教师培训资料――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
教师培训资料――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七年级地理下册》主要学习区域性世界地理的知识。
涉及到大洲、地区、国家三个层面,这样安排是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既见“森林”又见“树木”,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能够形成相对完整的印象和较为深刻的认识。
在教法上以读图为关键,从图中提取一定的地理信息,进而分析该地区自然环境的特征以及人文环境特征。
下面我从以下四个大的方面来谈:一、教材总体结构分析《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主要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的知识,共分5章。
分别是:“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第十章极地地区”。
教材每一节都由正文和非正文两部分组成。
非正文主要包括地图(地理景观图片、地理插图)、阅读材料和学生活动等,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面我就分别从正文、地图、阅读材料、学生活动来进行分析:1、“正文”部分:“正文”占教材的篇幅较小,正文文字是课文的主体,是《课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为全书的骨架。
2、“地图”部分:“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共有地图157幅。
其分布如表一。
教材中地图的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图文互补,是对正文的重要补充,是教材不可缺少的部分。
大量精选的地理景观图片(如:“死海”、“日本国的象征—富士山”、“北极景观”等)活跃了教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增添了教材的趣味性,深受学生喜爱。
表一《七年级地理下册》地图统计3、“阅读材料”部分:“阅读材料”是教材对正文的解释和补充。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共有“阅读材料”26处,其分布见表二。
这些短文的选材紧扣正文,短小精悍,文字活跃,内容生动,不但富有生活气息,还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备受学生喜爱。
如:“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全文仅126个字,文章短小精悍,表达完整。
同时配有印度舞、泰姬陵的图片,给人印象深刻。
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电子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电子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天气与气候1.1 天气的变化教学目标:1. 了解天气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天气变化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天气的定义和特点;天气变化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天气变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天气预报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播放天气预报视频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的变化。
2. 讲解天气的定义和特点:解释天气是指某个地方在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风力、云量等。
天气具有多变性、不确定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3. 学习天气变化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举例讲解天气变化的词汇如“晴天”、“多云”、“阴天”、“雨天”等,并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表达天气变化,如“今天比昨天热多了”。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天气预报节目,用英语表达天气变化。
1.2 气候的影响教学目标:1. 了解气候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气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气候的定义和特点;气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气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气候类型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展示气候类型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 讲解气候的定义和特点:解释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稳定性、持续性和普遍性等特点。
3. 学习气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举例讲解不同气候对农业、交通、建筑等方面的影响,如热带雨林气候适合种植水稻,而寒带气候则需要保暖措施。
4.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不同气候对当地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地球与地图2.1 地球的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结构和特点;2. 掌握地球的地理位置和构造。
教学重点:地球的结构和特点;地球的地理位置和构造。
教学难点:地球的构造。
教学准备:地球模型或图片。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展示地球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结构和特点。
2. 讲解地球的结构和特点:介绍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等组成,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有自转和公转等特点。
人教版地理初一下册说课稿(67页全册)
人教版地理初一下册说课稿(67页全册)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初一下册,共67页,内容包括:天气与气候、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市场与经济、人类与地理环境、可持续发展等。
本册书以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主线,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理解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初一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对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天气与气候、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市场与经济、人类与地理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基本概念;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天气与气候、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市场与经济、人类与地理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基本概念的掌握;运用地理知识分析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教学难点:对地理现象的本质认识,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学辅助手段,直观展示地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地理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本册内容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本册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3.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基本概念。
4.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精品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地理特点、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现象。
本册书内容丰富,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的基本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
但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往往注重记忆,缺乏对地理知识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的地理特点、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的地理特点、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地展示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中国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现象。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共同探究地理现象的原因。
4.讲解与展示: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总结,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地图,展示地理知识的具体内容。
5.练习与思考: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6.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初中地理教师培训资料――新地理教材(人教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初中地理教师培训资料――新地理教材(人教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一、新的课程理念的挑战在新世纪刚刚到来的时候,我国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起步。
此次课程改革,是一次全方位的教育革命,涉及到观念、态度、内容、形式、技术、方法、评判等各个方面。
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工具,在历次的课程改革中差不多上首当其冲的。
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和学生进展,是阻碍教材编制的三个重要因素。
而不同的时代,受不同的课程理念的阻碍,这三个因素的制约作用有所不同,因而教材的价值取向也有不同。
当今的世界,处在一个全球巨变的时代。
人们差不多感受到了知识的社会化、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和信息的网络化。
在如此的社会中生存,需要人们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能够说,新的时代,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是基于此,这次课程改革响亮地提出了〝以学生进展为本〞等新的课程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的提出,为教材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得教材能够从传统的框架中解放出来。
〝以学生进展为本〞是相关于〝以学科为本〞提出来的。
〝以学科为本〞强调课程设置与实施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学术领域,成为学科专业人员。
具体表现为学生不但要获得学科知识、求知方法,也要认同学科的专业体系,课程仅仅为学科而存在。
在这种课程理念下编制的教材,往往过分地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内容比较成人化,显现繁和难的状况。
〝以学生进展为本〞那么强调课程设置要基于学生的生活体会,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进展水平。
课程建构的主导,不是学科知识的给予,而是学生能力的进展。
这种课程理念,并非否定学科知识在教学中存在的必要,而是给它以新的内涵:不再把知识和技能视为仅供经历和储备的定论,而认为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不再认为知识只有确定的意义和客观的尺度,而认为它还具有不确定的意义和主观的创意,其本质在于运用它进行制造性思维,并由此构建出新的意义;不再把知识的出现视为惟一的任务,而要以提高学生素养的观点来把握学生的进展,给予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判定、主动选择的能力和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培训资料――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七年级地理下册》主要学习区域性世界地理的知识。
涉及到大洲、地区、国家三个层面,这样安排是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既见“森林”又见“树木”,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能够形成相对完整的印象和较为深刻的认识。
在教法上以读图为关键,从图中提取一定的地理信息,进而分析该地区自然环境的特征以及人文环境特征。
下面我从以下四个大的方面来谈:一、教材总体结构分析《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主要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的知识,共分5章。
分别是:“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第十章极地地区”。
教材每一节都由正文和非正文两部分组成。
非正文主要包括地图(地理景观图片、地理插图)、阅读材料和学生活动等,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面我就分别从正文、地图、阅读材料、学生活动来进行分析:1、“正文”部分:“正文”占教材的篇幅较小,正文文字是课文的主体,是《课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为全书的骨架。
2、“地图”部分:“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共有地图157幅。
其分布如表一。
教材中地图的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图文互补,是对正文的重要补充,是教材不可缺少的部分。
大量精选的地理景观图片(如:“死海”、“日本国的象征—富士山”、“北极景观”等)活跃了教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增添了教材的趣味性,深受学生喜爱。
表一《七年级地理下册》地图统计3、“阅读材料”部分:“阅读材料”是教材对正文的解释和补充。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共有“阅读材料”26处,其分布见表二。
这些短文的选材紧扣正文,短小精悍,文字活跃,内容生动,不但富有生活气息,还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备受学生喜爱。
如:“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全文仅126个字,文章短小精悍,表达完整。
同时配有印度舞、泰姬陵的图片,给人印象深刻。
学生阅读后既丰富和补充了地理知识,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表二《七年级地理下册》阅读材料统计4、“学生活动”部分:“学生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共有“学生活动”46处,其分布见表三。
“学生活动”穿插在教材的各相关内容中,促使学生课堂消化所学知识,同时寓思考于课堂教学中,赋予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一些综合性的活动,大都是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讨论或要求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在实践中掌握地理知识。
表三《七年级地理下册》学生活动统计二、教材主题内容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从世界范围选择了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六个国家作为教材内容来组织教学。
因此,下面我从大洲、地区、国家三个主题来分析教材。
1、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中只安排了亚洲这一个大洲的学习,其目的是通过对这一个大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大洲,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如何分析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
所以本章既是在对亚洲的学习,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四个方面的知识,正是教材的主要内容:第一节《自然环境》从教材内容上看本节分为“世界第一大洲”、“地形和河流”、“复杂的气候”三个小标题,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扩大学生在“洲”这个层面上的知识,每一方面的内容都以亚洲为基点,向其他大洲作适当拓展,体现了分析案例、应用方法的思路。
比如,“世界第一大洲”,教材通过图6.1让学生明确大洲半球位置的描述,安排了图6.2、图6.4和两个活动来练习描述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地形和河流”,教材通过图6.5、图6.7、图6.8和一组学生活动教会学生描述一个大洲地形特点、河流特点的基本方法,同时分析地形与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
“复杂的气候” 教材通过正文文字说明和图6.9、图6.10,归纳分析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并利用活动延伸到非洲气候特点的分析。
第二节《人文环境》教材划分为“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三个部分,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的差异。
“人口最多的大洲”教材通过图和数据,着重讲述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差异。
“多样的地域文化” 教材通过图6.17、学生活动、阅读材料,说明人类的文明同自然地理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并直观强调自然条件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经济发展的差异”重点体现了亚洲内部的差异,运用事例说明某个大洲内部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2、关于地区: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选取了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五个地区。
新的课程标准对地区的学习有九项要求,教材对每个地区内容的编排都不完全一样,根据每个地区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形式,重点突出某一个方面内容的学习。
对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每个地区教材中的体现形式也不一样。
下面我从其中的五项要求来作简单的分析:第一,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在《东南亚》地区教材是运用文字和地图来介绍的,在《中东》、《欧洲西部》地区教材是完全通过地图来体现的,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教材则弱化了这部分知识,而在《极地地区》教材是通过地图和活动两部分来体现的。
第二,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东南亚》、《欧洲西部》教材都有专项小标题的编排,安排了文字、活动和地图等丰富的材料,《撒哈拉以南非洲》教材则只放在“人口、粮食和环境”这个小标题中以活动的形式来说明,《中东》、《极地地区》教材中则没有此项内容。
第三,举例说出某一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在《东南亚》教材只有部分文字说明和景观图片的展现,在《欧洲西部》教材安排了一个小标题,以地图和景观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各方面归纳分析。
其他三个地区的学习中教材没有此项内容的安排。
第四,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教材只在《欧洲西部》中有较大篇幅的内容。
第五,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是《极地地区》的专项内容。
3、关于国家: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在国家尺度上选择了6个国家:日本、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和巴西。
希望通过对6个国家(每个国家都只是一个案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国家地理的学习方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对认识国家地理有九点目标要求,下面我以日本为例,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材内容分析。
(1)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教材运用多种地图,如《日本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亚洲图》、《日本地形图》等,体现日本在哪个大洲,有哪些邻国以及濒临的海洋,明确日本的海陆位置;让学生大概知道日本的经纬度位置。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教材利用《日本地形图》、《日本及附近地区的火山、地震带》、《传统民居》、《防震演习》等地图,识别火山符号,标出日本著名的活火山——富士山;突出日本火山、地震的分布及其原因;通过地震的景观图片,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通过“学生活动”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与日本进行比较,合作探究火山对人类的利与弊,地震发生时如何防震减灾。
(3)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教材利用“正文”和《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图》、《日本主要产品输出图》等图及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日本虽然地狭人稠,资源缺乏,但日本能够扬长避短,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利用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的优越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海洋运输业。
形成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4)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日本一课教材中没有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内容,在学习其他国家如印度、美国时,教材有这方面的内容。
(5)举例说出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教材以活动的形式,通过三小段材料和三个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是可取的一面;但是日本大量进口木材或到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日本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从而加深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6)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教材利用《日本地形图》和《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图》,引导学生思考日本是岛国,河流短急不利于内河航运;海岸线曲折,拥有众多的优良港湾,海上交通便利。
采用海运,这是日本最突出的交通运输方式。
主要城市通过读图得出分布在沿海狭窄平原。
(7)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教材以简短的正文内容,一句话介绍了“日本民族成分单一,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的特点。
种族、人口、宗教、语言则没有体现,而《美国》、《巴西》、《印度》等国家则分别从另一方面进行学习。
(8)用实例说明一个国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教材主要通过“正文”文字说明和大量图片的展示、对比,“学生活动”的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然后了解社会环境对日本民俗的影响非常的大。
至于自然环境对日本民俗的影响教材没有直接指出,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例如“日本人为什么爱吃生鱼片”?(9)举例说出某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教材中利用《日本古都——京都一景》、《和屋——大阪的一条街》等图片,加上“正文”的文字说明,非常具体直观地体现日本与中国文化方面的联系。
三、教材教法分析与建议进入新课程改革之后,新教材“正文”文字少了,活动多了,阅读材料多了。
教材注重个案的讲述,而个案的讲述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通过个案的讲述,让学生获得分析个案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从而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突出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作为新课程时期的地理教师应该把握以下几点:1、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地理教学的亮点往往是采取丰富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的问题,通过探究合作,让学生体验探索过程,经过自己的努力,寻找问题的结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角色扮演、小老师、分组探究合作等环节,全部由学生自己组织,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很多新颖的观点在此过程中冒出来。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体验到主动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