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前后诸证
中医妇科学:绝经前后诸症
29
主要因素是:家族遗传因素、体形,生育次数,
环境因素有关;而与口服避孕药、经济收入、婚姻 状况、种族、初潮年龄无关。
8
绝经期的特点
绝经期
雌激素水平 波动或下降
心悸失眠
1.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眩晕耳鸣
2.神经心理症状 3.低雌激素水平
焦虑不安 情绪低落 抑郁
性欲低 阴道干涩 缺钙
9
绝经前后诸症的定义
•
利
• 缓解绝经期症状
• 治疗泌尿生殖道萎缩
• 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
• 降低结肠癌风险
弊 乳腺癌、血栓病
28
病例
龙某,女,48岁。2010年5月1日初诊。 主诉:反复月经不规则伴烘热出汗1年。 患者近1年来月经不规则,周期先后不定,
经期4~6天,经量比前减少。近1年来烘热 汗出,以早上为明显,皮肤瘙痒,伴心烦 失眠,情绪不宁,腰膝酸痛。末次月经 2010年3月8日。 舌尖红少苔,脉细数。
25岁女性,因停经半年就诊。
1
月经史:13岁来月经,平素月经规 律,一年前开始月经延期,40天60天一次月经,现停经半年。
2
查激素:FSH 41 IU/ml, E2 20pg/ml
3
绝经前后诸症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龚萍
目的和要求
1.掌握绝经前后诸证的定义。 2.掌握绝经前后诸证的辨证论治。 3.熟悉绝经前后诸证产生的病因病机。 4. 熟悉绝经前后诸证的预后和调护。
冲任脉盛
13
绝经产生的原因
生理基础
肾气渐衰、 天癸渐竭、 冲任二脉虚
体质因素
其它因素
肾阴阳失衡 脏腑气血失调
绝经前后诸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膏方治疗
绝经前后诸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膏方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现代医学称之围绝经期综合征,认为该病是由卵巢功能衰退,激素水平波动或减少导致的一系列躯体和精神心理症状。
临床主要表现为40 ~ 60 岁女性在绝经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而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头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等。
症状表现轻重不一,持续时间因人而异,严重时影响中老年女性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相较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存在增加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风险,中医立足整体、辨证治疗该病有较大优势。
膏方作为中药的传统剂型之一,有良好的滋补作用,能营养脏腑、增强体能、促进健康、抗衰延寿,对改善围绝经期女性不适症状有良好疗效,受到众多患者亲睐。
1 绝经前后诸证的病因病机女性进入围绝经期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功能减退,月经紊乱而至断绝,这是女性生理规律,但部分女性受自身体质、社会、心理等因素影响,肾阴阳平衡失调而发生该病。
中医认为其主要病机以肾虚为主,肾阴阳失衡,累及心、肝、脾,夏桂成[1]认为尤以心主神明和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为主,同时又可导致痰浊、脂膜、血瘀、郁火等病变。
孙卓君[2]认为该病是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日渐衰老,肾精、肝血日益不足,无以濡养脏腑,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妇女绝经期由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营卫失调,引起天癸逐渐减少直至竭尽,月经将断,出现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脾胃虚弱是本病的重要病机。
[3]肾为先天之本,肝为女子之先天,肝肾同居于下焦,乙癸同源,肾藏精,肝藏血,精血互生; 肾主闭藏,肝主疏泄,调节子宫开合,使子宫藏泄有序,孔光一[4]认为肝经郁热是更年期综合征的重要病机。
刘宇新[5]将本病的发生归因于天癸衰竭,任督俱虚,督脉之阳气虚微则无以化阴,任脉之阴不足则无以生阳,阴阳不能相互维系而致胞宫气血失调、阴阳失衡、营卫不和。
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减退,以雌激素下降为主的内分泌紊乱引发诸多症状,如血管舒缩症状、自主神经失调症状、泌尿生殖道症状、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考点绝经前后诸证
方药:安老汤。
肾阴虚证:经断后阴道出血,量少,色鲜红,质稠,腰膝酸软, 潮热盗汗,头晕耳鸣,口咽干燥;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安冲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
上证为虚证
湿热下注证:绝经后阴道出血,色红或紫红,量较多(湿所致), 平时带下色黄有臭味,外阴及阴道瘙痒,口苦咽干,疲惫无力,纳谷 不馨,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舌质偏红,苔黄腻,脉弦细数。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考点:绝经前后诸证
大纲要求:
绝经前后诸证的定义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预防与调护
绝经前后诸证的定义
妇女在绝经期前后, 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明显不适证候, 如 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 面浮肢肿、情志不宁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证,亦称“经断前后诸 证”
辨证论治(注意年龄,注意都有定位于肾的腰膝酸软)肾阴虚证:绝经前后,月经紊乱,月经提前量少或量多,或崩或
漏,经色鲜红;头晕目眩,耳鸣,头部面颊阵发性烘热,汗出,五心 烦热,腰膝酸疼,足跟疼痛,或皮肤干燥、瘙痒,口干便结,尿少色 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方药: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甲。 肾阳虚证:经断前后,经行量多,经色淡黯,或崩中漏下;精神 萎靡,面色晦黯,腰背冷痛,小便清长,夜尿频数,或面浮肢肿;舌 淡,或胖嫩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弱。
二左---二至丸合左归丸,二二---二仙汤合二至丸,
右---右归丸
经断复来
大纲要求:
经断复来的定义
病因病机
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经断复来的定义
绝经期妇女月经停止1年及1年以上,又再次出现子宫出血, 称 为经断复来。
中药治疗绝经前后诸证
中药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绝经前后诸症是指女性在围绝经期表现出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女性进入绝经期前后往往会出现一定的不适感,并且涉及患者的心理和身体诸多层面,其病情较为复杂,部分患者的病情较重、症状显著,对其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
关于绝经前后诸症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该疾病的发生主要与女性进入绝经前后卵巢功能下降有关,与此同时雌孕激素、受体神经递质、免疫因素等也与该疾病的发生有关。
而祖国中医学则认为女性绝经前后诸症的根本病因在于肾虚,以下就针对绝经前后诸症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做一介绍。
1.绝经前后诸症的发病原因月经前后诸症患者的症状多为失眠、精神烦躁、心悸、潮红以及多汗等,部分患者还具有下肢面部浮肿、月经不调以及情志不宁等症状表现。
中医研究发现,肾脏功能与女性的生殖衰老和月经等紧密相关,所以认为女性绝经前后诸证的本质在于肾虚,由于肾脏阴阳失衡,所以对于脾脏、肝脏和心脏等形成不良影响,导致心脉功能异常,出现血瘀和痰浊等表现。
现代医学中将绝经前后诸症称之为绝经综合征,女性进入绝经前后身体性激素明显减少或出现波动,进而引起精神和躯体方面的症状。
祖国中医学则认为该疾病的病应在于肾虚,所以在治疗中需要关注补肾。
2、中药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方法(1)补肾固本※养阴滋肾在中医典籍《医学正传》当中指出女性肾水湿化,月经经血随年龄增长逐步枯竭,所以女性进入绝经前后由于肾阴缺失以及心火旺盛,再加上精血亏损,所以引起心神内扰,表现为失眠多梦以及烦躁易怒等情况。
在治疗中需要进行养阴滋肾,通过给予黄连阿胶汤口服治疗能够发挥养阴滋肾的目的。
临床中也可通过给予患者二仙汤加减合六味地黄汤加减进行治疗,此方剂当中包含生地、丹皮、茯苓、仙灵脾、女贞子、山茱萸、仙茅、枸杞子以及泽泻等,在口服后能够帮助解除患者的肾阴虚症状。
与此同时,绝经前后诸症也与患者的肝肾阴虚以及肝阳偏亢等有关,所以在治疗中还需关注补肝益肾以及潜阳滋阴,如应用中医药左归饮加减方进行治疗。
绝经前后诸病的辨证论治
绝经前后诸病的辨证论治辨证以肾阴阳之虚为主,治疗以调治肾阴阳为大法,若涉及他脏者,则兼而治之。
肾阴虚型主要证候:经断前后,头晕耳鸣,腰酸腿软,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口燥咽干,或皮肤瘙痒,月经周期紊乱,量少或多,经色鲜红,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经断前后,天癸渐竭,肾阴不足,精血衰少,髓海失养,故头晕耳鸣;腰为肾府,肾主骨,肾之精亏血少,故腰酸腿软;肾阴不足,阴不维阳,虚阳上越,故烘热汗出;水亏不能上制心火,心神不宁,故失眠多梦;肾阴不足,阴虚内热,津液不足,故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精亏血少,肌肤失养,血燥生风,故皮肤瘙痒:肾虚天癸渐竭,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故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少或多,色鲜红。
舌红,苔少,脉细数,也为肾阴虚之征。
治疗法则:滋肾益阴,育阴潜阳。
方药举例:六味地黄丸(《儿药证直诀》)加生龟板、生牡蛎、石决明、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
若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以致心肾不交者,症见心烦失眠,心悸易惊,甚至情志失常,头晕健忘,腰酸乏力,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宜滋阴补血,养心安神,方用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人参、玄参、当归身、天冬、麦冬、丹参、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酸枣仁、生地、朱砂、柏子仁。
若肾阴亏,水不涵木致肝肾阴虚者,症见头晕耳鸣,两胁胀痛,口苦吞酸,外阴瘙痒,舌红而干,脉弦细。
治宜滋肾养肝,方用一贯煎(《柳州医话》)。
沙参、麦冬、当归、生地、川楝子、枸杞子。
若肝肾阴虚甚,以致肝阳上亢者,症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急躁易怒,面色红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宜育阴潜阳,镇肝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白芍、玄参、天冬、川栋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若情志不遂,以致肝郁化热者,症见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心胸烦闷,口渴饮冷,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疏肝解郁清热,方用丹栀逍遥散。
肾阳虚型主要证候:经断前后,头晕耳鸣,腰痛女哳,腹冷阴坠,形寒肢冷,小便频数或失禁,带下量多,月经不调,量多或少,色淡质稀,精神萎靡,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迟。
绝经前后诸症更年期
自然绝经: 45-55岁,妇女到40岁左右卵巢里卵泡 逐渐用尽,功能停止,而永久停经,属于 自然绝经。
病理性绝经: 小于40岁的绝经属于病理性绝经,也叫卵 巢早衰,有以下几种情况。 (1)遗传与环境 (2)卵巢内的卵泡过少或一生中的卵泡退化过 快。 (3)巨大的精神刺激(愤怒、悲伤) (4)多次人工流产 (5)子宫切除 (6)绝育手术时切断输卵管,破坏卵巢血运的 完整性。
肾阴阳两虚:
补肾扶阳,滋肾养血。 二仙汤合二至丸加吐丝子、何首乌、 龙骨、牡蛎。
[预防于调摄]
1、定期检查 2、正确选择手术范围 3、调情志、适劳逸、节饮食 4、心理疏导
围绝经期综合征
一:什么是更年期 女性在经历了新生儿期、儿童期、青春期、 生育期,大约在40岁左右进入到更年期,它是 女性从性成熟到老年期的过度时期。 从40-70岁左右,30年占女性生命的1/31/2的时间,这是女性生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是必经之路,之后女性生命进入到另一个新阶 段。 过去我国一直用更年期这个名词,1994年 世界卫生组织在九十年代绝经会议上提出“更 年期”的定义欠准确,建议改用围绝经期。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
第一代:单纯雌激素可用于无子宫的病人。 (1)尼尔雌醇片(维尼安):每月2次,每次 1-2mg。如有子宫则应在服药3个月以后加服 安宫黄体酮8-10mg/天,连用7天。 缺点:存在血药浓度不均匀问题。
妇科绝经前后诸证疾病的中医诊治
妇科绝经前后诸证疾病的中医诊治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明显不适证候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情志不宁等,称为绝经前后诸证,亦称“经断前后诸证”。
这些证候往往三三两两,轻重不一,参差出现,持续时间或长或短,短者仅数月,长者迁延数年。
甚者可影响生活和工作,降低生活质量,危害妇女身心健康。
古代医籍对本病无专篇记载,多散见于“年老血崩”“脏躁”“百合病”等病证中。
如汉代《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指出:“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J又指出:“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当以温经汤主之J本条论述绝经期崩漏证治。
《医宗金鉴》谓“下利“当作“下血”,“利”是传抄之误。
此说合理。
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指出“妇人于四旬外,经期将断之年,多有渐见阻隔,经期不至者。
当此之际,最宜防察。
若果气血和平,素无他疾,此固渐止而然,无足虑也。
若素多忧郁不调之患,而见此过期阻隔,便有崩决之兆。
若隔之浅者,其崩尚轻;隔之久者,其崩必甚,此因隔而崩者也J本病发生的主要病机以肾虚为主,常见肾阴虚、肾阳虚和肾阴阳俱虚。
并可累及心、肝、脾。
治疗方法当以滋肾补肾,平衡阴阳为主,兼顾宁心疏肝,健脾调冲任。
西医学“围绝经期综合征”原称为“更年期综合征”,或双侧卵巢切除或放射治疗后,或早发绝经卵巢功能衰竭而致诸证,可参照本病调治。
【病因病机】《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
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J 这是女性生长发育、生殖与衰老的自然规律,多数妇女可以顺利渡过,但部分妇女由于体质因素、产育、疾病、营养、劳逸、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很好地调节这一生理变化,使得肾阴阳平衡失调而导致本病。
另外,肾阴阳失调,常涉及其他脏腑,尤以心、肝、脾为主。
绝经前后诸症的中医调理
绝经前后诸症的中医调理绝经前后诸症主要指女性在围绝经阶段产生的临床症状,女性在步入绝经期前后一般会发生一些不适感,来源于心理与身体等方面,病情相对复杂,部分病患的病情严重、症状明显,对其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现代医学针对绝经前后诸症的研究表示,此病的出现主要因为女性在步入绝经前后卵巢功能下降,且雌激素、受体神经递质和免疫因素等也会受此影响。
中医认为女性绝经前后诸症的产生原因在于肾虚,而本科普将带大家了解绝经前后诸症的中医调理。
1绝经期前后诸证绝经前后诸症具体指女性在绝经前后发生面红燥热、大量出汗、精神萎靡、焦躁易怒、头昏眼花、耳鸣心悸、失眠记性变差、腰酸背痛、手脚发热,并且还有月经不调和绝经相关的症状。
中医认为此病的出现和绝经前的生理特点相关。
女性在四十九岁之前,肾气从强盛慢慢衰落,天癸从少慢慢到衰竭,冲任二脉也开始下降。
在这个生理变化转折阶段,遭到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影响,如身体阴阳出现过盛或是过衰,性格抑郁,存在顽疾,或是家庭、社会环境等产生变化,极易因为营养失衡而患上该病。
2治疗原则应该补充肾气,注重调节冲任,并且关注心肝脾的治疗。
要谨慎用药,阳虚不能过用辛燥,以防止损伤阴气。
阴虚不能过量用滋腻,避免阻碍阳气。
3证治分类①肾阴虚绝经前后,月经不正常,月经提前且量少或是量多,月经颜色鲜红,出现崩漏情况;头昏眼花并出现耳鸣,头部脸部出现片段式发热出汗,心里烦闷、腰酸背痛、脚跟疼痛,或是皮肤干燥、瘙痒,口干舌燥,大便干结,尿少且颜色发黄。
治疗方法:滋阴养肾、佐以潜阳。
药方: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龟甲何首乌。
常用药:用川牛膝滋补肝肾,同时活血;用山药和熟地等药物补养肝肾,用鹿角胶和龟甲胶调节肾中阴阳,同时龟甲胶填补任脉的不足,鹿角胶填补督脉的虚弱;枸杞和二至丸填补肝肾,益精。
②肾阳虚断经前后,经行量多,月经颜色较暗,出现崩中漏下;精神不振,面色暗淡,腰背酸痛,夜间尿频,且面部和四肢出现浮肿情况;齿痕舌,舌苔发白,脉象沉细弱。
6绝经前后诸证
2.针灸
❖ 耳针:取卵巢、内分泌、神门、交感、皮质 下、心、肝、脾。每次选3~4个穴位,中等 刺激,隔日针1次。
❖ 1.赵某,女,45岁,教师,1978年8月27 日初诊。
❖ 头晕目眩,频发潮热,入夜尤甚,溱溱汗 出,时而烦躁易怒,时而悲伤欲哭,心悸 少寐,腰酸背楚,月经后期,量少有块, 血压偏高,下肢偶见浮肿。上述诸症,期 将逾年,西医曾做检查,为激情素水平轻 度低落,诊为更年期综合征。按脉沉缓, 舌红苔薄,根部苔腻。
❖ 辩证:?
❖ 选穴:?
谢 谢!
鉴别诊断
某些内科疾病如眩晕、心悸、水肿与本病一 些症状相似,临证应注意鉴别。经断前后亦 为癥瘕(西医学子宫肌瘤,恶性肿瘤如宫颈 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好发之期,如 出现月经过多或经断复来,或有下腹疼痛, 浮肿,或五色带下,气味臭秽,或身体骤然 明显消瘦等证者,应详加诊察,必要时结合 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明确诊断,以免贻误 病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围绝经期综合征。双侧卵巢切除 或放射治疗后卵巢功能衰竭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 表现者,可参照本病治疗。
❖ 古代医籍中无“绝经前后诸证”病名,但有关本 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论述较多,散见 于“老年血崩”、“脏躁”、“百合病”、“郁 证”、“老年经断复来”等病证中。如《金匮要 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指出:“妇人脏躁,喜悲 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清代肖埙 《女科经纶·月经门·妇人经水当止不止属邪气攻冲》 记载:“女子以血为主,七七则卦数已终,终则 经水绝。冲、任虚衰,天癸绝,而地道不通,而 无子。或劳伤过度,喜怒不时,经脉衰微之际, 又为邪气攻冲,则当止不止而复下。”
1.心理治疗
通过说理开导,解除疑惑,疏导解郁,移 情易性,安静养神等来达到七情调和的目的。 根据患者个性特点及对疾病的认识情况,帮 助其正确认识经断前后的生理变化与心身反 应,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有正确的认识。 消除对疾病的忧虑和恐惧,适应生理、心理 和社会的变化,提高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必要时请家庭成员共 同参与治疗。
绝经前后诸证名词解释
绝经前后诸证名词解释
绝经前后诸证是指女性在绝经前后,出现月经紊乱、生殖器官变化、内分泌改变、心理变化等一系列症状。
这是女性生命周期中的一个自然阶段,通常发生在45-55岁之间。
1.月经停止:这是绝经最明显的标志,也是卵巢功能逐渐减退的表现。
月经
周期逐渐延长,经量减少,最终月经停止。
2.生殖器官变化:随着卵巢功能的逐渐减退,女性的生殖器官也会发生一系
列变化。
包括阴道黏膜变薄、阴道分泌物减少、宫颈口变窄等。
这些变化会导致性生活时的不适感,也增加了阴道感染的风险。
3.内分泌改变:绝经后,女性的内分泌系统发生明显变化。
雌激素、孕激素
等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皮肤干燥、弹性减弱、骨质疏松等问题。
同时,也增加了患乳腺癌、骨折等疾病的风险。
4.心理变化:绝经前后,女性经常出现情绪波动、焦虑、抑郁等心理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影响到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针对绝经前后诸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应对策略: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等,都
有助于缓解绝经前后诸证的症状。
2.保持心理健康:参加社交活动、进行心理咨询、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
有助于缓解情绪波动和心理压力。
3.激素替代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使用激素替代治疗可以缓解绝经带
来的不适症状,但需注意副作用和风险。
4.中药调理:中医认为,绝经前后诸证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有关。
因此,
采用中药调理可以缓解症状,如调理月经、改善睡眠等。
中医理论下的肾阴虚型绝经前后诸证简介
中医理论下的肾阴虚型绝经前后诸证简介中医认为,绝经前后诸证(即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是由肾阴虚或者肾阳虚引起的,其中肾阴虚是最常见的类型。
肾阴虚型【症状】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为潮热、汗出和情绪改变。
潮热从胸前开始,涌向头部、颈部和面部,继而出汗,汗出热退,持续时间长短不定,短者数秒,长者数分钟,发作次数也多少不一;情绪改变表现为易激动,烦躁易怒,或无故悲伤欲哭,不能自我控制。
【病机】经断前后,天癸渐竭。
若素体阴虚,精血衰少,复加忧思失眠,营阴暗损,或多产劳,精血耗伤;或失血大病,阴血耗伤;肾阴更虚,脏腑失养,遂致经断前后诸证发生。
若肾水不足以涵养肝木,易致肝肾阴虚或肝阳上亢;肾阴亏虚,肝血不足,肝失柔养,疏泄失常,出现肾虚肝郁;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出现心肾不交。
【证候】经断前后,头晕耳鸣,腰酸腿软,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口燥咽干,或皮肤瘙痒,月经周期紊乱,量少或多,经色鲜红。
舌红,苔少,脉细数。
【辨证】经断前后,天癸渐竭,肾阴不足,精血衰少,髓海失养,故头晕耳鸣。
腰为肾府,肾主骨,肾之阴精亏损,故腰酸腿软;肾阴不足,阴不维阳,虚阳上越,故烘热汗出;水亏不能上制心火,心神不宁,故失眠多梦;肾阴不足,阴虚内热,津液不足,故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精亏血少,肌肤失养,血燥生风,故皮肤瘙痒。
【治法】滋肾益阴,育阴潜阳。
【方药治疗】左归饮 (《景岳全书》) 加制首乌、龟甲。
【处方举例】熟地黄12g,山药9g,山茱萸9g,茯苓9g,枸杞子12g,炙甘草9g,制首乌9g,龟甲9g。
【中成药】坤泰胶囊(熟地、黄连、黄芩、阿胶、茯苓、白芍)。
参考文献:王洪英.简析绝经前后诸证的中医诊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0)。
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一、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绝经前后诸证(TCD 编码:BFY2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ICD-10 编码:N95.1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和《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诊疗方案”。
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肾虚肝郁证心肾不交证阴虚火旺证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肾阴阳俱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56天/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绝经前后诸证(TCD 编码:BFY220)和更年期综合征(ICD-10编码:N95.101)。
2.年龄大于40周岁。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3个月内使用性激素治疗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5.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E2)(2)妇科检查(3)妇科超声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脂、血糖、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甲状腺功能、心电图、乳腺B超、TCT、骨密度等。
绝经前后诸证(中医妇科学)
【病因病机】
本病病机是以肾虚为本,累及心、肝、脾。 1.肾阴虚绝经前后,天癸渐竭,若素体阴虚,或房劳多产数伤于血,
复加忧思失眠,营阴暗耗,肾阴益亏,致脏腑失养、肝阳上亢、心肾 不交,遂发绝经前后诸证。 2.肾阳虚绝经前后,肾气渐衰,若素体阳虚,或寒伤阳气,可致肾阳 虚惫,命门火衰,脏腑、冲任失于温养而发生绝经前后诸证。 3.肾阴阳倶虚肾藏元阴而寓元阳,若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真阴真 阳不足,不能温煦、濡养脏腑,冲任失调,遂致绝经前后诸证。
治法:滋肾育阴,佐以潜阳。
方药:左归丸合二至丸(见崩漏),加制首乌、生 龙骨、生牡蛎。
若头痛、眩晕较甚者,加天麻、钩藤,增强平肝息 风之效;若并见心烦不宁,失眠多梦,心悸易惊, 属心肾不交,治宜滋肾宁心安神,方用天王补心丹; 若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心烦易怒明显,宜先疏肝 解郁清热,方用丹梔逍遥散。
【辨证论治】
1.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经断前后月经紊乱,量少或多,或崩或漏, 血色鲜红;头晕耳鸣,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腰膝酸软, 皮肤干燥瘙痒,口干,尿少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绝经前后肾阴亏虚,冲任失调,则月经紊乱、 量多少不定;肾阴虚衰,不能上荣脑窍,故头晕耳鸣; 阴不维阳,虚阳上越,故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肾虚则 腰膝酸软;阴虚血燥生风,故皮肤干燥瘙痒;阴虚内热, 故口干、尿少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之象。
(2)实验室检查:血清FSH值升高而雌二醇(E2)值水平下降对本病 诊断有意义。
【鉴别诊断】
本病表现为眩晕、心悸、水肿症状者,应与内科相关疾病相鉴别; 如出现月经过多或经断复来,或有下腹疼痛、浮肿,或白带五色 杂下、气味臭秽,或身体明显消瘦等,应结合B超、分段诊断性 刮宫、磁共振等辅助检查以排除妇科肿瘤及恶性病变。
妇科绝经前后诸证诊疗方案
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和《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1)年龄:发病年龄大于40周岁。
(2)主要症状:月经紊乱或绝经时间出现烘热汗出,或情绪改变。
(3)次要症状:①腰背酸痛、头晕耳鸣;②或胁肋疼痛、乳房胀痛、头痛;③或心悸怔忡、心烦不宁、失眠多梦;④或手足心热、阴道干灼热感、性交痛,口干便秘;⑤或腰背冷痛、形寒肢冷、精神萎靡、面浮肢肿、性欲淡漠、小便清长、夜尿多等。
(4)舌淡红或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数或沉细。
具备疾病诊断中(1)、(2),和/或兼见次要症状中的①-②项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在40岁以上妇女,月经紊乱或绝经同时出现以下三组症状:①典型的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症状,如潮热、汗出、胸闷、心悸等;②精神神经症状,如抑郁、焦虑、烦躁、易激动等;③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如阴道干烧灼感、性交痛、尿频尿急、反复泌尿道感染等。
(2)血FSH升高或正常,E2水平可升高、降低或正常。
(二)证候诊断1.肾虚肝郁证:绝经前后烘热汗出、伴情志异常(烦躁易怒,或易于激动,或精神紧张,或抑郁寡欢)。
腰酸膝软,头晕失眠,乳房胀痛,或胁肋疼痛,口苦咽干,或月经紊乱,量少或多,经色鲜红。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2.心肾不交证:绝经前后烘热汗出,心悸怔忡。
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心烦不宁,失眠多梦,甚情志异常,或月经紊乱,量少,色红。
舌红,苔薄白,脉细数。
3.阴虚火旺证:绝经前后烘热汗出,心烦易怒。
手足心热,面部潮红,口干便秘,懊憹不安,坐卧不宁,夜卧多梦善惊,月经先期、量少,色红质稠。
舌红,少苔,脉细数。
4.肾阴虚证:绝经前后烘热汗出,腰膝酸软。
绝经前后诸证-- -诊断要点
第七节绝经前后诸证
三、诊断要点
1.病史:年龄(45~55岁) 、月经紊乱或停闭、40岁前卵巢功能早衰、有切除双侧卵巢及其他因素损伤双侧卵巢功能病史。
2.临床表现:
主要出现与雌激素下降有关的症状。
近期症状有月经紊乱、潮热出汗、心悸失眠、易怒激动、焦虑抑郁、记忆力减退;远期症状有萎缩性阴道炎、心脑血管病变,骨质疏松等。
其中最多出现的症状为潮热汗出和情绪改变。
3.检查:
1)妇科检查:绝经后外阴、阴道、子宫有不同程度的萎缩,阴道黏膜变薄,阴道分泌物减少。
2)辅助检查:血清卵泡刺激素(FSH)及雌二醇(E2)测定,绝经过渡期若血清FSH>10U/L,提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闭经、FSH>40U/L 且E2<10~20pg/ml,则提示卵巢功能衰竭。
也可用氯米芬兴奋试验来诊断。
绝经前后诸证
✓ 加减:
肝肾阴虚,滋肾养肝,平肝潜阳,用杞菊地黄丸加减 心肾不交,滋肾宁心安神,用百合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合黄连阿胶汤 加减 头晕目眩、耳鸣严重,加首乌、黄精、肉苁蓉
整理课件
辨证论治
肾阳虚证 ✓ 主证:经断前后,经行量多,经色淡黯,或崩中漏下; 精神萎靡,面色晦黯,腰脊冷痛,小便清长,夜尿频数, 或面浮肢肿;舌淡,或胖嫩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扶阳
整理课件
定义
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如烘热 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 腰背酸楚、面浮肢肿、皮肤蚁行样感、情志不宁等 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证,也称“经断前后诸证”
证候类型:往往三三两两,参差出现 程度:轻重不一,甚者可影响生活和工作,降低生活质量 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者数月,长者迁延数年
✓ 加减:
便溏者,去当归,加茯苓、炒白术,以健脾止泻
整理课件
转归与预后
本病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则几个月或2-3年,严 重者可长达5-10年,该阶段若对肾气衰退,天癸渐竭, 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施以必要的改善措施,或因长 期失治或误治等,易发生情志异常、心悸、心痛、贫 血、骨质疏松症等疾患
整理课件
预防与调摄
第二十二节 绝经前后诸证
整理课件
目的与要求
掌握:绝经前后诸症的定义及辨证论治 熟悉:绝经前后诸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转归预后
整理课件
病例
龙某,女,48岁。2004年1月12日初诊。 主诉:烘热出汗皮肤痒反复8个月。 现病史:患者近1年来月经不规则,周期先后不定,经 期4-6天,经量比前减少。半年来烘热汗出,以早上为 明显,皮肤痒,以四肢为明显,伴心烦失眠,情绪不 宁,性交疼痛。末次月经2003年11月20日。舌尖红, 苔薄白,脉细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经前后诸证
1.什么是绝经前后诸证
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烘热面赤,进而汗出,精神倦怠,烦躁易怒,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失眠健忘,腰背酸痛,手足心热,或伴有月经紊乱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称“经断前后诸证”,又称“经绝前后诸证”。
2.绝经前后的生理特点
会出现月经失调,如周期缩短或推后,经量或多或少,甚至可患崩漏,也可出现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失眠健忘,发枯易脱,牙齿酸软等。
3.绝经前后诸证的发生除肾虚为主外,常累及哪些脏腑,其证治如何
累及心、肝、脾。
分肾阴虚、肾阳虚和肾阴阳俱虚。
肾阴虚治宜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肾阳虚治宜温肾扶阳。
肾阴阳俱虚治宜阴阳双补。
4.肾阴阳两虚证选用何方治疗较为适宜,为什么
选用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
原方主治肾阴阳不足之月经病,方中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菟丝子温补肾阳,旱莲草、女贞子、制首乌补肾育阴,生龙牡滋阴潜阳敛汗,知母、黄柏滋肾坚阴,当归养血和血。
5.绝经前后诸证的辨证论治
绝经前后诸证以肾虚为本,治疗上应注平调肾中阴阳,清热不宜过于苦寒,祛寒不宜过于温燥,更不可妄用克伐,以免犯虚虚之戒,并注意有无水湿、痰浊、瘀血之兼夹证而综合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