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月经前后诸证的中医认识

合集下载

月经前出现心烦、上火、乳房胀痛等现象,中医称为月经前后诸症

月经前出现心烦、上火、乳房胀痛等现象,中医称为月经前后诸症

月经前出现心烦、上火、乳房胀痛等现象,中医称为月经前后诸症之前我发了很多文章论述女性月经的问题,讲了月经量多、月经量少、提前错后等情况,分析了病因病理和用药建议,大家可以参考我之前发的文章。

女性月经病,还有一个很常见的症候,就是女性月经前几天或者月经来潮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心烦气躁、头晕头痛、乳房胀痛,口腔溃疡、鼻出血等症状,这些症状有些会单独存在,或者两三个症状同时存在,中医称为“月经前后诸症”。

女性在月经过后,因为气血的排泄,会出现气血阴阳相对亏虚的状态,然后随着体内气血的逐步充盛,到了月经前达到顶峰状态,这时候气血排泄出来,又形成月经。

我个人的经验是,女性如果在月经前或者月经行经时候,若因为体内的气血逆乱,气血不往下行反而往上行,或者气血瘀阻化热,因此便会出现心烦气躁、口干舌燥、头晕头痛、乳房胀痛、口腔溃疡等多种“郁、瘀、热”现象。

明白了这些病因病理,治疗方法便非常好理解,中医常用的经典方药是桃核承气汤,方里有桃仁、大黄、芒硝、甘草、桂枝。

桃仁、桂枝起到温通调畅气血的作用,大黄、芒硝、甘草起到泻下排热的作用,大黄本身也有非常好的活血功效;因此这个方子用来治疗月经前后诸症比较合拍,但方中大黄芒硝,泻下力强,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能自己随便用。

治疗月经前后诸症,除了用桃核承气汤之外,还要结合具体的症状,比如治疗失眠、口腔溃疡、鼻出血各不同,具体症状的选药会有区别。

另外,我的个人经验是可以在桃核承气汤的基础上加上丹皮、牛膝等药物,能够加强泻热、引热下行,活血散瘀的功效,能够加强疗效,治疗过多例,效果满意。

平常注意情绪调节,使气血调畅,能帮助缓解症状;月经前后诸症,症候多变复杂,要根据个体情况用药,以上用药方法建议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文章可供参考。

关注我,有更多的中医养生文章;有疑问可留言评论。

浅谈对月经前后诸证的中医认识

浅谈对月经前后诸证的中医认识

浅谈对月经前后诸证的中医认识摘要:月经前后诸证是指每于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周期性反复性出现乳房胀痛、头痛、肢体浮肿、身痛、泄泻、吐血、衄血、发热、情志异常等一系列症状者。

本文根据其病因病机、众医家治疗经验及对病例分析,对月经前后诸证有一定的认识。

关键词:月经前后诸证;中医认识月经前后诸证[1]是指每于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周期性出现明显不适的全身或局部症状,以经前2-7天和经期多见。

包括现代医学所言的经前紧张综合征。

西医上称为“经前期综合征”[2]。

本病可出现一种主证,也可两、三证兼见,常见于中年妇女,这些症状往往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他们的生活。

1.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有肝郁、脾虚、肾虚、气血虚弱和血瘀。

其中最常见的为肝郁。

本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体质和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虚。

妇女在经前及经期,冲任气血变化较平时急骤,气血较易壅滞,若素体肝郁、脾虚、肾虚及气血素虚,这些因素使月经前后及经期的机体平衡失调,出现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导致本病。

而在月经干净后,阴血渐复,气血通调,脏腑、冲任、子宫功能逐渐恢复平衡,诸证亦随之消失。

2.众医家对月经前后诸证的认识刘奉五先生[3] 认为月经前后诸证现代病因尚未明确,考虑与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性激素紊乱有关。

刘老医生根据临床上的体会,认为本病的发生是与经前期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主要是肝郁气滞。

肝郁乳络阻滞不通,故见乳房胀痛;肝气横逆犯脾,影响脾胃的运化,或出现脾虚肝旺导致经行泄泻;或出现脾虚水湿运化失常而导致经行浮肿;肝气郁滞,日久化火,出现肝阳上亢导致经行头痛;或热入血脉,破血妄行导致便血、倒经等;刘先生认为经前冲任气血变化急骤,易导致经脉壅滞不通,易于诱发上述诸证,而经血来潮后,冲任气血通调,症状自然消失。

孙维峰教授[4]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但与肝的关系更为密切,他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是肝郁气结,瘀血阻络。

孙教授根据临床经验总结治疗上应治病求本,自拟疏肝解郁方,药物组成为:柴胡15克,白术15克,白芍15克,鸡血藤20克,薄荷6克,茯苓20克,路路通20克,香附15克,益母草15克,甘草6克。

妇科精解:月经先期、后期、无定期、经水多少的辨证论治

妇科精解:月经先期、后期、无定期、经水多少的辨证论治

妇科精解:月经先期、后期、无定期、经水多少的辨证论治(一)关于中医妇科经水病论之一:先期病症论治初识妇科疾病,根据其生理特点,其病因,病理多属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饮食,房室所伤,从而损伤冲任二脉所致,应不使有伤正气,同时要防避六淫的侵袭(风寒湿暑燥火),以预防妇科疾病的发生。

女子只要月经通畅,则可少生他病。

故妇科以调经为首要。

月经不调,原因很多,治以调畅气血为主。

故调经之药,不可呆滞。

月经不调,由气滞血凝者,当先调气为主,活血为佐。

由伤生冷者,当温通。

凡经水不通,少腹痛者,病在血海,当治血分。

但血随气行,应少佐调气之品。

若少腹痛,内有硬块,尿时阴道痛如刀刺,经期错乱,得之经水未净入房,治当通化下焦之瘀滞。

用檀香,琥珀,牛膝,当归须,桃仁,茜草,乌贼骨等。

月经病,首重调经,调经之法,分为治本,治气,治血,调养脾胃等。

如先有其它疾病,而致月经不调的,宜先治本病,病去则经自调。

如先出现月经不调的,然后发现其它疾病的,宜先调其经,经调则其它疾病亦愈。

调经理气,以行气开郁为主,用药不宜过于香燥,必须佐以益血之药,兼顾其补阴药,以免耗气耗血。

若气乱,气逆,气寒,气虚的,又当根据病情,采用调降,温补等法,辨证施治。

调养脾胃,在于养血之源,用药原则,与上相同。

女子无身热,口苦,腹胀等现象,而右手寸脉浮洪,是月经将来的征兆,或正值月经期。

经行之时,用药亦当谨甚,一般用药不宜过寒过热,大辛大散,药量不宜过大。

这是一般常规,但需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运用。

女科常见疾病,如经闭,崩漏,带下,滑胎等,大都由肝肾虚弱,或冲任损伤所致。

治疗常兼养肝肾,治肝肾即是治冲任二脉,养肝肾是治疗妇科的基本原则。

若肝肾阴虚的,宜补其阴,法当滋养。

若肝肾阳虚的,宜扶其阳,法当温养,使肝肾之气充足,则冲任之脉得养,诸疾然向愈。

月经病珍断要点:经期,色泽,经质,经量,气味,腹疼,腹胀来辨别虚实寒热。

【一】月经先期病论:经行先期多重于热(血热,虚热)亦有气虚所致的。

中医妇科学:经断前后诸证

中医妇科学:经断前后诸证

中医妇科学:经断前后诸证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烘热面赤,进而汗出,精神倦怠,烦躁易怒,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失眠健忘,腰背酸痛,手足心热,或伴有月经紊乱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称“经断前后诸证”,又称“经绝前后诸证:这些证候常参差出现,发作次数和时间无规律性,病程长短不一,短者数月,长者可迁延数年以至十数年不等。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更年期综合征,双侧卵巢切除或放射治疗后双侧卵巢功能衰竭者,也可出现更年期综合征的表现。

[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与绝经前后的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

妇女49岁前后,肾气由盛渐衰,天癸由少渐至衰竭,冲任二脉气血也随之而衰少,在此生理转折时期,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如素体阴阳有所偏胜偏衰,素性抑郁,宿有痼疾,或家庭、社会等环境改变,易导致肾阴阳失调而发病。

“肾为先天之本。

又“五脏相移,穷必及肾”,故肾阴阳失调,每易波及其他脏腑,而其他脏腑病变,久则必然累及于肾,故本病之本在肾,常累及心、肝、脾等多脏、多经,致使本病证候复杂。

常见的分型有肾阴虚和肾阳虚。

一、肾阴虚素体阴虚血少,经断前后,天癸渐竭,精血衰少,复加忧思失眠,营阴暗损,或房事不节,精血耗伤,或失血大病,阴血耗伤,肾阴更虚,脏腑失养,遂致经断前后诸证发生。

二、肾阳虚素体虚弱,肾阳虚衰,经断前后,肾气更虚,复加大惊卒恐,或房事不节,损伤肾气,命门火衰,脏腑失煦,遂致经断前后诸证发生。

[辨证论治]辨证以肾阴阳之虚为主,治疗以调治肾阴阳为大法,若涉及他脏者,则兼而治之。

一、肾阴虚型主要证候:经断前后,头晕耳鸣,腰酸腿软,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燥咽干,或皮肤瘙痒,月经周期紊乱,量少或多,经色鲜红,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经断前后,天癸渐竭,肾阴不足,精血衰少,髓海失养,故头晕耳鸣;腰为肾府,肾主骨,肾之精亏血少,故腰酸腿软;肾阴不足,阴不维阳,虚阳上越,故烘热汗出;水亏不能上制心火,心神不宁,故失眠多梦;肾阴不足,阴虚内热,津液不足,故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精亏血少,肌肤失养,血燥生风,故皮肤瘙痒:肾虚天癸渐竭,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故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少或多,色鲜红。

中医妇科学-经行泄泻(月经前后诸证)

中医妇科学-经行泄泻(月经前后诸证)

谢谢
【临证要点】
经行泄泻虽以脾虚、肾虚为主,但临床并非如此单一,往往两 脏合病者多。如脾虚肝旺或脾肾两虚等,其中以脾肾两虚者多见。 临证时需熟悉脏与脏之间的传变、生克关系,通过四诊对本病进 行客观、全面的分析,确定证型,遣方用药。另外,本病虽为虚 证,但因其仅经期乃发,治疗上不宜峻补收涩,只可健脾化湿或 温肾扶阳,缓而治之,平时当补脾固肾以固本。
(二)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以健脾、温肾为主,调经为辅。 脾健湿除,肾气得固,则泄泻自止。
(三)分型论治
1.脾虚证
主要证候:月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大便溏泄,脘腹胀满,神疲 肢软;或面浮肢肿,经行量多,色淡质薄;舌淡红,苔白,脉濡 缓。
证候分析:脾虚失运,不能运化水湿,湿渗大肠,则大便溏泄, 脘腹胀满;水湿泛溢肌肤,则面浮肢肿;气虚不能摄血,则经行 量多;脾阳虚气血化源不足,则月经色淡质薄。舌淡红,苔白, 脉濡缓,均系脾虚之候。
2.经期伤食有暴饮暴食或不洁饮食史,常伴有腹痛肠鸣,脘腹痞 满,暧腐酸臭,与月经周期无关。
3.经期感寒泄泻有感受寒湿及风寒史,泄泻清稀,甚如水样,腹 痛肠鸣,伴表证,与月经周期无关。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经行泄泻,有脾虚、肾虚之分,辨证时应着重观察大便的性状 及泄泻时间,并参见月经的量、色、质。若大便溏薄,腕腹胀满, 多为脾虚之候;若大便清稀如水,每在天亮前而泻,畏寒肢冷者, 多为肾气虚寒。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主要责之于脾肾虚弱。 脾主运化,肾主温煦,为胃之关,主司二便。 经行时脾肾更虚,遂致泄泻。
1.脾虚素体脾虚,经行时气血下注血海,脾气益虚,脾虚失运, 化湿无权,湿浊下渗于大肠而为泄泻;或肝木乘脾,而致腹痛即 泄。
2.肾虚素体肾虚,命门火衰,经行时经水下泄,肾气益虚,不能 上温脾阳,脾失温煦,运化失司,而致经行泄泻。

第六节月经前后诸证

第六节月经前后诸证

第六节月经前后诸证凡于行经期前后或正值经期,周期性反复出现乳房胀痛、泄泻、肢体浮肿、头痛、身痛、吐衄、口舌糜烂、疹块瘙痒、情志异常或发热等一系列症状者,称为“月经前后诸证”。

上述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二三症同见,多在月经前1 ~2周出现,月经来潮后症状即减轻或消失。

西医学的经前期综合征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与经期的生理变化、患者情志因素和体质因素有密切关系。

与肝、脾、肾三脏紧密相关。

女子以血为用,肝藏血,肾藏精,精化血,脾生血、统血,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失和是月经前后诸证的主要病机:①肝气郁滞:素有抑郁,情志不畅,肝气不舒,复因恚怒伤肝,肝失调达冲和之性。

经期阴血下注血海,肝血不足,肝气易郁,气机不利,而出现经行乳房胀痛。

肝郁化火,上扰清窍,灼伤血络,遂致经行吐衄、头晕头痛、烦躁失眠。

肝木犯脾,则出现经行泄泻、腹痛。

②脾肾阳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脾失健运。

或素体脾虚,经期经血盈于冲任,脾气益虚,脾虚湿停,水湿下注大肠而为经行泄泻,水湿泛渣肌肤则致经行浮肿。

③血虚肝旺:素体血虚,经期阴血下注血海,阴血更显不足,肝失所养,肝阳偏旺,则出现头痛、头晕。

血不养心,则烦躁失眠、情志异常。

血虚经脉失养,则出现经行身痛。

阴虚火旺,虚火上炎,灼伤血络,则致经行吐衄。

虚火上乘于心,心火上炎,致口舌糜烂。

④血瘀痰浊:经行、产后感寒饮冷,寒凝血瘀,素体肥胖或脾虚生痰,痰浊瘀血阻滞清窍,则致经行头痛、头晕。

经前气血下注冲任,血瘀、痰浊阻滞脉络,“不通则痛”,则经行身痛。

类证鉴别:①乳癖:乳癖可出现经前乳房胀痛,检查多见乳房有包块。

经行乳房胀痛每随月经周期而发,经后消失,检查多无器质性改变。

乳房超声检查或红外线扫描有助于鉴别诊断。

②外感头痛:经期偶感风寒或风热以致头痛者,常伴表证,如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咽痒、脉浮等。

无月经周期性发病特点。

③脏躁:妇人无故自悲伤,不能控制,甚或哭笑无常,呵欠频作者,称为脏躁。

月经不调的中医学辨证论治

月经不调的中医学辨证论治

月经不调【辨证论治】月经不调是妇科最常见的一种病证。

凡外感六淫、伤七情,以及房室不节,饮食劳倦,或受其他疾病的影响,均可引起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等方面的异常改变而出现病态者。

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以及月经过多和月经过少等。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一月来两次,并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

如仅提前三、五天,并无其他不适的,或偶尔提前一次者,都不属月经先期围。

【病因病机】引起月经先期的主要原因是血热妄行或气虚不固两种。

1.血热妄行嗜食辛辣或外感邪热致阳盛血热;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热迫冲任,致经血先期而下。

2.气虚不固素体虚弱,或劳倦过度,或饮食失调,或忧思伤脾,使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冲任不固,以致月经先期而下;也可因产育过多或房室过劳,肾气不固,冲任失约而为月经先期。

【辨证论治】1.血分实热【临床表现】月经先期,量多质稠,色鲜红或紫红,兼有面红唇赤,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清经散加减。

药如生地、丹皮、白芍、玄参、地骨皮、青蒿、旱莲草、黄柏。

经行有块加泽兰、丹参活血化瘀;乳房、小腹胀痛加川楝子、橘叶行气止痛;经量较多者酌加地榆、槐花、仙鹤草收敛止血。

2.肝郁化热【临床表现】月经先期,经量或多或少,色鲜红或紫,常夹瘀块,经前乳房、胸胁或小腹胀痛,烦躁易怒,苔微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药如柴胡、当归、白芍、白术、丹皮、栀子、香附、炙甘草。

经量少而有块者,加泽兰、益母草活血化瘀;有寒热往来者,去白术、白芍、加半夏、黄芩和解少阳;有潮热者,去柴胡,加青蒿、鳖甲清虚热。

3.阴虚血热【临床表现】月经提前,量少色鲜,经期偏长,兼见颧红面赤,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两地汤加减:药如生地、地骨皮、玄参、白芍、麦冬、阿胶。

虚热甚者,可加银柴胡、胡黄连;午后潮热者,加青蒿、鳖甲养阴清热。

月经前后诸症---中医妇科学

月经前后诸症---中医妇科学
➢ 孕酮不足:PMS常发生在有排卵的周期,黄体期孕 酮不足可导致PMS。
➢ 孕酮不足以致雌激素相对过多,而产生电解质平衡 失调,细胞外液增加,出现头痛、水肿、烦燥、乳 胀等。
➢ 肝病患者雌激素代谢受影响,易致经前期综合征。
2、神经调节失常
➢ β一内啡肽(β一EP)的影响: ➢ 正常月经周期β一EP从排卵前开始升高,持续至下
1、阴 道 细 胞 学 检 查 2、宫 颈 粘 液 检 查 3、内 分 泌 检 查 4、基 础 体 温 测 定 5、其 它 检 查 :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浆蛋白,
血浆葡萄糖,胰岛素的测定主要是排除全身性疾 病或低血糖。
五、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心、肾疾病引起的水肿、营养缺乏性水肿 相鉴别;
有乳房结节者应与乳腺病相鉴别; 精神症状严重者应与精神障碍性疾病、神经官能症
治法:清胃泄热。 方药:凉膈散《和剂局方》。 大黄 朴硝 甘草 栀子 薄荷叶 黄芩 连翘 竹叶
病案分析
张某,女26岁,未婚。2008年10月20日初诊。 主诉:经来乳房胀痛、烦躁3年。 现病史:患者近3年来每值经来双乳胀痛,心烦易怒, 思想纷纭,失眠多梦。曾服药治疗,但效果不佳。近 来症状加重,发展至经期情绪失控,常与人吵,但经 后又如常人。未次月经9月25日,现双乳胀痛,下腹隐 痛,眠差,二便尚调,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平素月经正常,无特殊病史。
2、经行头痛
特点:头痛伴随月经周期而作,部位不固定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是气血为病
阴虚阳亢 血虚 瘀血阻滞
辨证论治
辨虚实:根据疼痛时间、性质、部位 治疗大法:调理气血
(1)阴虚阳亢
主证:经行头痛,或巅顶痛,头晕目眩,烦躁易 怒,口苦咽干,手足心热,经行不畅,色红质稠。 舌红苔少,脉细数。

中医妇科学:月经前后诸证

中医妇科学:月经前后诸证

中医妇科学:月经前后诸证月经期前后诸证经前或经期周期性出现一些全身症状,如头晕、头痛、发热、身痛等,经期过不治疗症状可消失。

病名证型主证治则方经行发热肝肾阴虚经后或经期、量少、色鲜红、质稠;午后发热、五心烦热、两颧红赤、口燥咽干、舌红苔少、脉细数。

滋阴肝肾育阴清热蒿芩地丹四物汤血气虚弱经后或经期发热、量多、色淡、质稀、热势不扬,动则自汗出。

神疲肢软,少气懒言,舌淡苔白润,脉虚缓。

补益气血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血瘀经前或经期、乍寒乍热、量多、色紫黯、质稠夹块、小腹疼痛拒按、块下则痛减、舌质紫黯边有瘀斑、脉沈弦数。

化瘀清热血府逐瘀汤加丹皮经行头痛血虚经后或经期头痛、量少色淡、质稀、面色晃白、神疲肢倦、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小腹空坠、面唇舌爪甲淡白、舌淡苔薄、脉细弱。

益气养血八珍汤加曼荆子、首乌肝火经行头痛或颠顶掣痛、量多、色鲜红、质稠、头晕目眩、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血瘀经前、经期头痛、色紫黯、质稠夹块、小腹疼痛拒按、块下则痛减、舌质紫黯边有瘀斑、脉细涩或弦涩。

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经行眩晕气血虚弱经后或经期头晕目眩、量少、色淡、质稀、小腹绵绵作痛、神疲肢倦、心悸怔忡、舌淡苔薄、脉细弱。

益气养血调经止晕补中益气汤加熟地、首乌、阴虚阳亢经前或经期头晕目眩、量少、色鲜红、质稠、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滋阴潜阳熄风止晕杞菊地黄丸加钩藤、石决明痰湿上扰经前或经期头痛眩晕、量少、色淡、胸闷呕恶、头晕心悸、口腻纳呆、带下量多质稠如痰状、大便不爽、舌胖苔厚腻、脉弦滑。

燥湿化痰熄风止晕半夏白朮天麻汤经行身痛血虚经后或经期身体酸痛或麻木、量少、色淡、质稀、神疲肢倦、心悸气短、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养血益气柔筋止痛当归补血汤血瘀经迟、经期腰膝肢体关节疼痛、色紫黯、质活血通络散寒趁痛散稠夹块、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黯边有瘀斑、苔薄白、脉沈紧。

止痛经行泄泻脾虚经前或经期泄泻、量多、色淡、质稀、脘腹胀满、神疲肢倦、面浮肢肿、带下量多、舌淡苔薄、脉濡缓。

月经前后诸证

月经前后诸证

舌红,苔黄厚 脉滑数
胃热炽盛之象
64
Diagram
治法
燥湿化痰
方药
凉膈散加黄连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5
若脾虚湿热内盛者,兼脘腹胀满,大便馊 臭。苔黄腻,脉濡缓。
治以清热利湿,芳香醒脾, 方用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八、经行吐衄
1.肝经郁火证
主要证候及分析:
经前或经期
吐血、衄血
冲气挟肝火上逆,热伤阳络
经行眩晕
1.血虚证
主要证候分析:
经期或经后 头目眩晕
素本血虚,经期经后血益虚, 血虚不能上荣头目
月经量少 色淡质稀
血虚冲任灌溉不足
唇甲色淡 心悸少寐
血虚周身失养、不能荣养心神
舌淡,苔薄白 脉细弱
血虚之征
55
Diagram
治法
养血益气
方药 归脾汤加枸杞、首乌。 《济生方》
经行眩晕
2.阴虚阳亢证
主要证候分析:
加减
若肝火旺,头 痛剧烈者:
加夏枯草、苦
丁茶以清肝火。
30
2. 血瘀证 主要证候分析:
经前、经期 头痛剧烈,如锥刺 经行量少 紫黯有块 小腹刺痛拒按 胸闷不舒 舌黯或尖边有瘀点 脉弦涩
素有瘀血停滞,经行之际 冲气偏盛,瘀血随冲气上逆 血行不畅,瘀阻于胞宫
瘀血阻滞,气机不利 血瘀之象
31
Diagram
风寒上受,肺气不宣
36
Diagram
治法 解表散寒,和血调经
方药 荆穗四物汤合葱豉汤
37
经行感冒
2. 风热证
舌红,脉浮数
风热犯肺卫
咳嗽
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头痛汗出
风热上扰

月经病辩证治疗总结

月经病辩证治疗总结

月经病辩证治疗月经是女性生殖系统周期性排出的生理现象,但有时会因过度疲劳、情绪波动、饮食不规律、气候变化等因素而紊乱,形成月经病。

中医药治疗月经病是基于辩证论治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病情而采取针对性的中药治疗。

本文将月经病在中医药学中的辩证治疗方法。

气滞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是经痛最常见的证型,表现为痛经,经量不畅,经色暗红,月经前乳房胀痛、胁肋胀痛等。

治疗应以活血行气为主要原则,常用药物有当归、川芎、香附、丹参等。

药物组合常用方便方如桂枝加芍药汤、活血化瘀汤等。

肝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的月经病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少,颜色淡,白带增多,腹泻、乏力等。

治疗应以调节肝、脾为主要原则,药物组合常用方便方如益智仁汤、四君子汤等,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熟地黄、山药等。

肝肾不足证肝肾不足证的月经病主要表现为月经数量少,颜色淡,腰酸背痛等。

治疗应以滋肾补肝为主要原则,常用药物有益智、枸杞、首乌、补骨脂等。

药物组合常用方便方如加味当归四物汤、肾气丸等。

气血两虚证气血两虚证的月经病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少,颜色淡,头晕心悸,面色苍白等。

治疗应以补气血为主要原则,常用药物有黄芪、人参、当归、白术等。

药物组合常用方便方如四物汤、归脾汤等。

寒湿凝滞证寒湿凝滞证的月经病主要表现为经量减少甚至闭经,腰痛、畏寒等。

治疗应以祛寒除湿为主要原则,常用药物有肉桂、干姜、砂仁、附子等。

药物组合常用方便方如寒湿逐瘀汤、温经汤等。

针对不同的月经病证型,采取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法,是中医药治疗月经病的基本原则。

在选择中药治疗药方时,应根据不同证型选用不同药物,而不是随意乱选,以避免药物的不必要副作用。

同时,还应注重中药的方证相结合的治疗原则,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月经前后诸证

月经前后诸证

月经前后诸证
月经前后诸证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可能涉及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小编为您整理如下:
定义——凡于行经期前后或正值经期,周期性反复出现乳房胀痛、泄泻、肢体浮肿、头痛、身痛、吐血衄血、口舌糜烂、疹块瘙痒、情志异常或发热等一系列症状者,称之为“月经前后诸证”
(1)经行乳房胀痛——每于行经前或正值经期、经后,出现乳房作胀,或乳头胀痒痛,甚至不能触衣者,称为“经行乳房胀痛”。

辩证论治:
肝气郁结——舒肝理气,和胃通络——逍遥散
肝肾亏虚——滋肾养肝,和胃通络——一贯煎加麦芽、鸡内金
(2)经行头痛——每逢经期或行经前后医学教|育网整理,出现以头痛为主证者
辩证论治:
肝火证——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
血瘀证——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
血虚证——养血益气——八珍汤
(3)经行吐衄——每逢经行前后或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者,并伴随月经周期作止,称为经行吐衄,或倒经、逆经。

辩证论治:
肝经郁火证——清肝调经——清肝引经汤
肺肾阴虚证——滋阴养肺——顺经汤加牛膝
分享到:。

妇科绝经前后诸证疾病的中医诊治

妇科绝经前后诸证疾病的中医诊治

妇科绝经前后诸证疾病的中医诊治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明显不适证候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情志不宁等,称为绝经前后诸证,亦称“经断前后诸证”。

这些证候往往三三两两,轻重不一,参差出现,持续时间或长或短,短者仅数月,长者迁延数年。

甚者可影响生活和工作,降低生活质量,危害妇女身心健康。

古代医籍对本病无专篇记载,多散见于“年老血崩”“脏躁”“百合病”等病证中。

如汉代《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指出:“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J又指出:“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当以温经汤主之J本条论述绝经期崩漏证治。

《医宗金鉴》谓“下利“当作“下血”,“利”是传抄之误。

此说合理。

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指出“妇人于四旬外,经期将断之年,多有渐见阻隔,经期不至者。

当此之际,最宜防察。

若果气血和平,素无他疾,此固渐止而然,无足虑也。

若素多忧郁不调之患,而见此过期阻隔,便有崩决之兆。

若隔之浅者,其崩尚轻;隔之久者,其崩必甚,此因隔而崩者也J本病发生的主要病机以肾虚为主,常见肾阴虚、肾阳虚和肾阴阳俱虚。

并可累及心、肝、脾。

治疗方法当以滋肾补肾,平衡阴阳为主,兼顾宁心疏肝,健脾调冲任。

西医学“围绝经期综合征”原称为“更年期综合征”,或双侧卵巢切除或放射治疗后,或早发绝经卵巢功能衰竭而致诸证,可参照本病调治。

【病因病机】《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

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J 这是女性生长发育、生殖与衰老的自然规律,多数妇女可以顺利渡过,但部分妇女由于体质因素、产育、疾病、营养、劳逸、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很好地调节这一生理变化,使得肾阴阳平衡失调而导致本病。

另外,肾阴阳失调,常涉及其他脏腑,尤以心、肝、脾为主。

绝经前后诸症的中医调理

绝经前后诸症的中医调理

绝经前后诸症的中医调理绝经前后诸症主要指女性在围绝经阶段产生的临床症状,女性在步入绝经期前后一般会发生一些不适感,来源于心理与身体等方面,病情相对复杂,部分病患的病情严重、症状明显,对其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现代医学针对绝经前后诸症的研究表示,此病的出现主要因为女性在步入绝经前后卵巢功能下降,且雌激素、受体神经递质和免疫因素等也会受此影响。

中医认为女性绝经前后诸症的产生原因在于肾虚,而本科普将带大家了解绝经前后诸症的中医调理。

1绝经期前后诸证绝经前后诸症具体指女性在绝经前后发生面红燥热、大量出汗、精神萎靡、焦躁易怒、头昏眼花、耳鸣心悸、失眠记性变差、腰酸背痛、手脚发热,并且还有月经不调和绝经相关的症状。

中医认为此病的出现和绝经前的生理特点相关。

女性在四十九岁之前,肾气从强盛慢慢衰落,天癸从少慢慢到衰竭,冲任二脉也开始下降。

在这个生理变化转折阶段,遭到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影响,如身体阴阳出现过盛或是过衰,性格抑郁,存在顽疾,或是家庭、社会环境等产生变化,极易因为营养失衡而患上该病。

2治疗原则应该补充肾气,注重调节冲任,并且关注心肝脾的治疗。

要谨慎用药,阳虚不能过用辛燥,以防止损伤阴气。

阴虚不能过量用滋腻,避免阻碍阳气。

3证治分类①肾阴虚绝经前后,月经不正常,月经提前且量少或是量多,月经颜色鲜红,出现崩漏情况;头昏眼花并出现耳鸣,头部脸部出现片段式发热出汗,心里烦闷、腰酸背痛、脚跟疼痛,或是皮肤干燥、瘙痒,口干舌燥,大便干结,尿少且颜色发黄。

治疗方法:滋阴养肾、佐以潜阳。

药方: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龟甲何首乌。

常用药:用川牛膝滋补肝肾,同时活血;用山药和熟地等药物补养肝肾,用鹿角胶和龟甲胶调节肾中阴阳,同时龟甲胶填补任脉的不足,鹿角胶填补督脉的虚弱;枸杞和二至丸填补肝肾,益精。

②肾阳虚断经前后,经行量多,月经颜色较暗,出现崩中漏下;精神不振,面色暗淡,腰背酸痛,夜间尿频,且面部和四肢出现浮肿情况;齿痕舌,舌苔发白,脉象沉细弱。

我对月经病的认识——陈老中医系列讲座之八

我对月经病的认识——陈老中医系列讲座之八

我对月经病的认识——陈老中医系列讲座之八(接上文)3、经间期时间上:经间期的到来,表示经后期的结束。

此期为整个月经周期中的重要转化时期。

该期的最大生理特点:在于重阴转阳,排出精卵。

根据临床:该期是否顺利,排出的卵子是否健康、成熟程度与重阴的水平有很大关系。

重阴者:指阴长至重的高水平阶段。

即阴长阳消的不平衡状态达到了生理极限,如不通过转化来调节,以排出有余之阴,让位于阳长,则阴阳间的消长对抗运动将会被破坏,相对性平衡就无法维持,必然形成病理状态。

经间排卵期如同行经期一样,一方面除旧生新,推动月经周期的演变,更重要的是为繁殖下一代服务。

高水平的重阴不仅转化很顺利,而且转化后阳长亦较迅速,排卵也自然顺利,且卵子质量好,容易受孕。

判定高水平重阴的标准,首先是观察白带的分泌,即数量上较多,质量上粘稠如蛋清样,且呈拉絮状很长,符合生理的要求。

若观察阴道角化细胞指数,应在80%以上;血雌激素检查,在高数值以上;高水平的重阴属于非常健康的经间排卵期。

从而可以保证进入健康的经前期。

某些女性由于某些内外因素影响该期的气血活动,氤氲乐育之气较弱,从而影响转化,出现排卵功能失常等病理状况。

经间排卵期的治法:亦同行经期一样,活血通络是其主要。

通过活血通络,促发排卵,促进重阴必阳的顺利转化。

此期与行经期均属阴阳转化期。

但不同的是:行经期----由阳转阴,排出经血,结束本周期。

经间期----由阴转阳,排出精卵,推动本周期的继续发展。

行经期以活血化瘀,除旧为主,排出应泄之经血。

经间期以活血通络,生新为主,排出精卵,迎接孕育。

从上述中可以结论:经间期的活血通络与行经期的活血化瘀,意义不同,要求不一样。

排卵期的用药特点主要是促排卵。

举例:用促排卵汤为基方。

本方来源于江西省妇幼保健院的中药人工周期疗法。

方用:当归、丹参、赤芍、泽兰、茺蔚子、香附、红花组成。

适用于该期气血活动较差,排卵有一定困难,或行经期经行不畅,经量少,色紫有块,少腹痛等,临证还须随证加减。

月经前后诸证(中医妇科学)

月经前后诸证(中医妇科学)

1.肝气郁结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行乳房胀满疼痛,或乳头痒痛,痛 甚则不可触衣;经行不畅,血色暗红,小腹胀痛,胸闷 胁胀,精神抑郁,时叹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肝郁气滞,气血不畅,经前冲气偏盛,循肝 脉上逆,肝经气血郁滞,乳络不畅,故乳房胀痛或乳头 痒痛;肝郁气滞,气血不畅,冲任阻滞,故经行不畅、 血色暗红、小腹胀痛;肝经脉气不畅,则胸闷胁胀;肝 失条达,则精神抑郁、时叹息;苔薄白、脉弦为肝郁之 象。
1.血虚证
主要证候:经行时肢体麻木疼痛,肢软无力,月经 量少,色淡质稀;面色无华,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以调理气血,通经活络为主。
1.血虚证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头晕,头部绵绵作痛,月经 量少,色淡质稀;心悸少寐,神疲乏力,舌淡苔薄, 脉虚细。
证候分析:素体血虚,经行则愈虚,血不上荣,故 头晕、头部绵绵作痛;血虚冲任不足,则月经量少、 色淡质稀;血不养心,则心悸少寐、神疲乏力;舌 淡苔薄、脉虚细为血虚之候。
证候分析:瘀血内停,络脉不通,阻塞清窍,则每 逢经行瘀随血动,欲行不得,故头痛剧烈、痛如锥 刺;瘀阻于胞,血行不畅,则经色紫暗有块、小腹 疼痛拒按;舌暗或尖边有瘀点、脉细涩或弦涩均为 血瘀之征象。
治法:化瘀通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麝香生姜红枣 方中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直入血分,以行血中
4.血瘀湿阻
宿有瘀滞,复伤情志,经前、经初冲气偏盛,循肝经上扰清窍, 气血不畅,瘀阻经络,发为头痛;气滞血瘀,疏泄不利,复因冲 任气血壅盛,湿阻泛溢而为浮肿。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经期或经行前后反复出现乳房胀痛、头痛、身痛、发 热、吐血衄血、口舌糜烂、泄泻、浮肿及情志异常等明显不适症 状,经后消失。

绝经前后诸证(中医妇科学)

绝经前后诸证(中医妇科学)
西医学的绝经综合征可参照本病论治。
【病因病机】
本病病机是以肾虚为本,累及心、肝、脾。 1.肾阴虚绝经前后,天癸渐竭,若素体阴虚,或房劳多产数伤于血,
复加忧思失眠,营阴暗耗,肾阴益亏,致脏腑失养、肝阳上亢、心肾 不交,遂发绝经前后诸证。 2.肾阳虚绝经前后,肾气渐衰,若素体阳虚,或寒伤阳气,可致肾阳 虚惫,命门火衰,脏腑、冲任失于温养而发生绝经前后诸证。 3.肾阴阳倶虚肾藏元阴而寓元阳,若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真阴真 阳不足,不能温煦、濡养脏腑,冲任失调,遂致绝经前后诸证。
治法:滋肾育阴,佐以潜阳。
方药:左归丸合二至丸(见崩漏),加制首乌、生 龙骨、生牡蛎。
若头痛、眩晕较甚者,加天麻、钩藤,增强平肝息 风之效;若并见心烦不宁,失眠多梦,心悸易惊, 属心肾不交,治宜滋肾宁心安神,方用天王补心丹; 若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心烦易怒明显,宜先疏肝 解郁清热,方用丹梔逍遥散。
【辨证论治】
1.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经断前后月经紊乱,量少或多,或崩或漏, 血色鲜红;头晕耳鸣,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腰膝酸软, 皮肤干燥瘙痒,口干,尿少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绝经前后肾阴亏虚,冲任失调,则月经紊乱、 量多少不定;肾阴虚衰,不能上荣脑窍,故头晕耳鸣; 阴不维阳,虚阳上越,故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肾虚则 腰膝酸软;阴虚血燥生风,故皮肤干燥瘙痒;阴虚内热, 故口干、尿少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之象。
(2)实验室检查:血清FSH值升高而雌二醇(E2)值水平下降对本病 诊断有意义。
【鉴别诊断】
本病表现为眩晕、心悸、水肿症状者,应与内科相关疾病相鉴别; 如出现月经过多或经断复来,或有下腹疼痛、浮肿,或白带五色 杂下、气味臭秽,或身体明显消瘦等,应结合B超、分段诊断性 刮宫、磁共振等辅助检查以排除妇科肿瘤及恶性病变。

月经前后诸症

月经前后诸症

加减
加薄荷、苏梗以理气宽胸
若乳房胀硬有块,加夏枯草、王不留行、橘叶、橘核、 山慈菇以通络散结。
情绪忧郁、闷闷不乐加香附、合欢皮、婆罗子、郁金。
少腹胀痛加川楝子、元胡、乌药。
若有肝郁化热,治以疏肝清热方用丹栀逍遥散《景岳全 书》
丹皮 栀子 当归 白芍 柴胡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煨姜 薄荷

2 肝肾亏虚
外在因素——外邪、情志、生活所伤 体质因素及阴阳气血的偏虚偏旺是决定证候类型 的主要条件
西医病因尚无定论,可能与
精神社会因素、卵巢激素失调、神经递质 异常有关。
三、病因病机
本病常见的病因病机:肝郁、脾虚、肾虚、气血 虚弱和血瘀。 其中肝郁最为常见。 肝郁则乳络不畅—经行乳房胀痛 肝郁化火,上扰清窍—经行头痛 肝火夹冲气上逆扰乱心神—经行神志异常 肝火随冲气上逆迫血上溢,血热气逆—经行吐衄 肝郁及脾,脾失健运。湿渗大肠—经行泄泻 水溢肌肤—经行浮肿
为经行发热宜称经病发热
特点 发热伴随月经周期而作,高低不一。 若经行偶有一次发热者,不属此病。
病因病机
其主要病机:为经期气血变化急骤,阴阳 不和,营卫失调所致。
肝郁化火
郁而化火
肝肾阴虚
虚热内生
发热
血气虚弱
营卫失调
瘀热壅阻
瘀热内郁
鉴别诊断
1、热入血室证:伴有神志症状,即 昼则明了,暮则谵语。 2、经期感冒:以外感表证为主。
红。肝经郁火表现。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 数。
治法:清肝调经
方药:清肝引经汤《中医妇科学》四版教材
丹皮 栀子 生地 当归 白芍 黄芩 牛膝 川楝 子 茜草 白茅根 甘草 兼小腹痛者加桃仁、红花。
2、肺肾阴虚
主证: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少,色暗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月经前后诸证的中医认识
发表时间:2017-09-22T14:46:46.550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1期作者:李团网[导读] 月经前后诸证[1]是指每于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周期性出现明显不适的全身或局部症状,以经前2-7天和经期多见。

陕西中医药大学
摘要:月经前后诸证是指每于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周期性反复性出现乳房胀痛、头痛、肢体浮肿、身痛、泄泻、吐血、衄血、发热、情志异常等一系列症状者。

本文根据其病因病机、众医家治疗经验及对病例分析,对月经前后诸证有一定的认识。

关键词:月经前后诸证;中医认识
月经前后诸证[1]是指每于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周期性出现明显不适的全身或局部症状,以经前2-7天和经期多见。

包括现代医学所言的经前紧张综合征。

西医上称为“经前期综合征”[2]。

本病可出现一种主证,也可两、三证兼见,常见于中年妇女,这些症状往往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他们的生活。

1.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有肝郁、脾虚、肾虚、气血虚弱和血瘀。

其中最常见的为肝郁。

本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体质和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虚。

妇女在经前及经期,冲任气血变化较平时急骤,气血较易壅滞,若素体肝郁、脾虚、肾虚及气血素虚,这些因素使月经前后及经期的机体平衡失调,出现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导致本病。

而在月经干净后,阴血渐复,气血通调,脏腑、冲任、子宫功能逐渐恢复平衡,诸证亦随之消失。

2.众医家对月经前后诸证的认识
刘奉五先生[3] 认为月经前后诸证现代病因尚未明确,考虑与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性激素紊乱有关。

刘老医生根据临床上的体会,认为本病的发生是与经前期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主要是肝郁气滞。

肝郁乳络阻滞不通,故见乳房胀痛;肝气横逆犯脾,影响脾胃的运化,或出现脾虚肝旺导致经行泄泻;或出现脾虚水湿运化失常而导致经行浮肿;肝气郁滞,日久化火,出现肝阳上亢导致经行头痛;或热入血脉,破血妄行导致便血、倒经等;刘先生认为经前冲任气血变化急骤,易导致经脉壅滞不通,易于诱发上述诸证,而经血来潮后,冲任气血通调,症状自然消失。

孙维峰教授[4]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但与肝的关系更为密切,他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是肝郁气结,瘀血阻络。

孙教授根据临床经验总结治疗上应治病求本,自拟疏肝解郁方,药物组成为:柴胡15克,白术15克,白芍15克,鸡血藤20克,薄荷6克,茯苓20克,路路通20克,香附15克,益母草15克,甘草6克。

共奏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调经通络之效。

王子瑜教授[5]认为月经前后诸证总结归纳为经期发热、头痛、眩晕、身痛、泄泻、浮肿、乳房胀痛、情志异常等。

王教授认为经期发热,主要是因为气血营卫失调,正值月经生理改变导致,经期发热的发生,可由血瘀产生,可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也可由阴虚导致,可用四物汤加减养血滋阴;也可由肝郁导致,可用丹栀逍遥散疏肝解郁,清热调经;经行头痛可分为气血虚弱、阴虚阳亢、瘀血阻滞和痰湿中阻四种证型,其病机是气血阴精不足,经行之后,气血阴精更亏,清窍失养所致经行头痛,或由痰、瘀之邪,每逢经期随冲气上逆,阻塞清窍导致经行头痛;而经行眩晕主要是因为精血虚衰或痰浊上扰清窍所致,常见分型有气血虚弱、阴虚阳亢和痰湿中阻三种证型;经行乳房胀痛的发生的原因多为肝郁,由于经前、经期冲任气血变化急骤,气血相对壅滞,若肝气郁结或痰湿阻滞,会导致瘀滞更甚,从而导致经期乳房胀痛;另外有气血失和,肢体失于濡养而导致经行身痛;血热随冲气上逆,破血妄行导致经行吐衄。

王教授用逍遥散加减治疗经行乳房胀痛、经行头痛、经行情志异常等,疗效尚佳。

罗元恺先生[6]认为月经前后诸证的辨证治疗应平衡脏腑气血阴阳,常用的治法为疏肝解郁,调和气机,应在经前1~2周开始用药,连续调理3-6个周期。

他认为此病在临床上可以分为肝郁气滞、阴虚肝旺、脾肾阳虚三种证型,而肝郁气滞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治疗应疏肝理气,可用逍遥散加减;阴虚肝旺的患者应育阴潜阳平肝,可用二至丸和杞菊地黄丸加减治疗;脾肾阳虚证患者可用健固汤加减以温肾健脾;除药物治疗外,罗先生还认为,精神心理的调理和生活调理也应该重视,不同体质应在饮食方面加以配合,将会达到更好的疗效。

3.病例讨论
孙某,女,25岁,于2017年01月12日初诊。

患者既往月经规律,周期28天,经期5-6天,经量适中,色暗红,无血块,无经行腰腹不适,无经前乳房胀痛,末次月经:2016年12月17日。

自诉1月前因家庭不和大怒后,出现乳房胀痛不适,伴有胸闷胁胀,经行不畅,伴大量血块,色黯红,未予治疗。

1天前,患者再次出现乳房胀痛,伴有精神抑郁,时常叹息,苔薄白,脉弦。

诊断为经前乳房胀痛。

辨证为肝气郁结证。

患者大怒伤肝,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经前冲任气血偏盛,循肝上逆,乳络不畅,故见经行乳房胀痛;肝气不舒,冲任阻滞,故见经行不畅,血色黯红,伴有血块;肝气不舒,气机不畅,故见胸闷胁胀;肝失调达,故见精神抑郁;苔薄白,脉弦为肝郁之象。

治应疏肝理气,和胃通络。

方选逍遥散加减。

方药为:柴胡15g、当归15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生姜12g,薄荷6g、炙甘草6g,香附10g,郁金10g。

7付,水煎服,日2剂。

患者于2017年02月20日复诊,自诉乳房胀痛明显减轻,续服上述方药。

4.讨论
月经前后诸证具有周期性反复出现,随月经而发,月经干净后停止的特点。

其发病与经期及经前冲任气血及子宫盈虚变化较急骤,气血容易瘀滞或亏虚相关,此外还与患者的体质及脏腑的偏虚偏旺有关。

治疗此病可分为两步,经期及前后,针对症状治标;平时调理体质,消除病因以治本。

此外还可配以针灸治疗、头腰背部推拿等,同时也应注意经期调护,调情志,适劳逸,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郁怒。

参考文献: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3.
[2]谢幸,苟文丽,狄文等.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63.
[3]黄瑛,达美君.妇科病.[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5.
[4]魏睦新,郝传铮.医治女人病的大医之法.[M].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27-28.
[5]王阿丽,陈艳.王子瑜妇科临证经验集.[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1-144.
[6]张丽君,李杰.妇产科病中医经验集成.[M].第1版.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1-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