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制组织

合集下载

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

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
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
第四章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
一、填空题、选择题
1、韦伯提出的"理想的官僚制"理论是行政学发展史中重要的里程碑,为此,韦伯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
2、韦伯现代理论的核心是官僚制理论,他认为行政管理体系向官僚科层制发展的程度,给现代化政府提供了决定性的尺度。
3、官僚制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和经济为前提。
2、传统型统治:如果一种统治的合法性是建立在遗传下来的(历史就存在的)制度和统治权力的神圣的基础之上,并且也被相信是这样的,那么这种统治就是传统型的。
3、个人魅力型统治:个人魅力即"卡里斯马",在这里用它来表示统治者的人格特征:"他被认为天分过人,具有超自然的或者超人的、或者特别非凡的、任何其他人无法企及的力量或素质,或者被视为神灵差遣的,或者被视为楷模,因此为被视为领袖。它的合法性基础在于:英雄人物所具有的吸引追随者和信徒们的神力,以及后者对于前者自愿的服从和虔诚的信仰。
10、理想的官僚体制是通过等级结构进行控制和管理的。
11、等级结构体系是完全按照专业化的标准加以确定的。
12、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统治最为普遍的形式是世袭制。
13、个人魅力统治是一种以人格取向的权威,法理型统治则是一种制度取向的权威。
二、名词解释
1、官僚制:就是建立于法理型统治基础上的一种现代社会所特有的、具有专业化功能以及固定规章制度、设科分层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形式,是一种理性地设计出来的,以协调众多个人活动,从而有效地完成大规模管理工作,实现以组织目标为功能的合理等级制组织。
2、法理型权威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是什么?
(1)传统型统治的管理一切均按照惯例、习俗行事,但是缺乏效率

科层制理论

科层制理论
韦伯认为,从纯技术的观点来看,官僚制能为组织带来高效率。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实行强制性官僚制是最合理的已知手段。它在严密性、合理性、稳定性和适用性等方面都优于其他任何形式。
1.严密性。权力的层级结构制度可以确保决策制度的可靠性。位于层级结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明确职权限制
,他们清楚地知道,如果发生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当把问题转交给哪个部门、哪个职位;如果需要做出某项决定,那么决定应由谁来做出。这种严格按等级、法规运作权力的结果,可避免组织之间、个人之间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的现象。
2.合理性。科层制组织按照层级节制的原则,保证对组织成员的控制,使组织活动具有非人格化的特征。组织内部存在大批专家,他们拥有专门知识,再充分利用档案,这样,组织就有可能通过精确的计算对未来的事件进行可靠预测,从而使组织的行为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
下级之间的职权关系严格按等级划定。
3.规则化。在科层制组织中,组织运行,包括成员间的活动与关系都受规则限制。也就是说,每位成员都了解自己所必须履行的岗位职责及组织运作的规范。所以说,科层制组织所采取的手段能最有效地实既定的目标,领导人一时产生的错误想法或已经不再适用的程序,都不大可能危害组织的发展。
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是建立在马克斯·韦伯的组织社会学的基础上的,它体现了德国式的社会科学与美国式的工业主义的结合。按照通行的解释,官僚制指的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也就是说,它既是一种组织结构,又是一种管理方式。①
另可参考:戴维·比瑟姆:《马克斯韦伯与现代政治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中文版,第65页
不知上述回答满意否?
参考资料: 科层制与中国社会管理的组织模式/作者:南京学社会学系 朱国云

论官僚制组织的等级控制及其终结_张康之

论官僚制组织的等级控制及其终结_张康之
不仅在政府的社会治理过程中以及广泛的生 产领域中, 而且在人们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官 僚制组织都是把人们组织起来开展社会活动的基 本组织形式。在约翰 # 基恩看来, 现代社 会中 / 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官僚主义机构的监督和纪律
甚 至 可以 把 影响 扩大 到 最隐 秘 的家 庭 生活 领 域 0[ 1] 5。当然, 这并不是说家庭也会按照官僚制 组织的组成形式被重新建构, 但是, 特别是以官 僚制组织起来的政府, 却无所不在。它的职能渗 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以至于在社会生活 的每一个领域中, / 传统的威胁和控制手段正在 பைடு நூலகம்逐步取消或淘汰; 权力的行使越来越倾向于依 靠各种管理方法、专业化和科学 技术。其 结果 是, 各种官僚机构正在使自己形成一个无所不包 的圈子, 看来谁也不允许离开这个圈子 0[ 1] 5-6。
今天一切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的国度所取得 的各项成就都不能不归功于官僚制组织。相反, 在那些尚未建立健全官僚制组织的国度, 单纯在 政治上从事民主试验的做法, 往往带来的是让人 寝食难安的动荡。但是, 在自由主义者的眼中, 现代政府中的官僚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极权主义 的渊薮, / 它是让个人的 全部生活、工 作和休 闲, 服从于当权者的命令。它把人贬低为一架无 所不在的强制机器上的齿轮。它强迫个人放弃一 切未得到政府允许的活动。它不容忍任何异见。 , ,它把社会改造成了一支纪 律严明的劳动大
在某种意 义上, 正 是自由自 身无法捍 卫自 己, 才造就了官僚 制。工业社会 及其市场 的发 展, 虽然是以自由为逻辑起点的, 但是, 在发展 中走向了对自由的破坏, 只是当破坏自由的运动 导致社会无法承受的恶果时, 政府才不得不出面 加以干预。所以, 即便是把现代官僚制与极权主 义联系起来的话, 也是不应把它与农业社会的极 权形态相混淆的。官僚制集权结构以及在一定程 度上的极权主义表现, 是以工业社会中后期的社 会现实为根据的, 仅仅批判或否定官僚制无助于 问题的解决。官僚制的解体以及它的极权主义表 现的彻底终结, 取决于它所赖以生成和存在的社 会基础的根本性改变。如果我们需要对官僚制进 行批判的话, 也是针对那样一种情况: 官僚制赖 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 人们却不愿 顺应社会基础变化的要求而死抱住官僚制不放。 如果认识到了这一点, 也就会同时把官僚制与对 它持有不满态度的自由主义一起抛弃, 因为自由 主义的所有不满都变得毫无意义了。

解读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

解读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
韦伯在学术上的深远影响,从科学研究方法论的讨论和发展上就可以看出。上世纪60年代,一些世界级的跨学科泰斗们展开了一场关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论战,长达十年之久。其中最有名的,包括科学哲学大师卡尔·波普尔与法兰克福学派创始人阿多诺(他曾以说出“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警句而闻名)争论的社会科学逻辑问题,社会学大师帕森斯与马尔库塞争论的社会学“价值中立”问题,德国社学会学会主席达伦道夫(Ralf Dahrendorf)和绍伊希(Erwin K. Scheuch)、阿多诺争论的后资本主义社会问题。这些重大争论,有的是直接来自韦伯的命题,有的是间接受韦伯的影响。可以说,韦伯的思想在当时引起了整个社会科学的一场风暴,而且余音一直波及到现在。
经过几年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韦伯不仅拿到了博士学位,而且谋取到了大学教职。从此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但好景不长,他同自己严厉的父亲关系一直较僵,在海德堡,两人发生了剧烈争吵。不久他父亲暴卒,使他非常悔恨和内疚,导致自己神经失常。有人说,如果佛罗伊德能够与韦伯碰面,绝对能有所收获。疾病的折磨使韦伯放弃工作去度假。他到处旅游,1904年,他到了美国。这块大陆上的生机勃勃和社会平等,使他转向了社会学。美洲的启发,孕育出了他的名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从此,他在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到处耕耘,法律、历史、经济、文化、社会、宗教、政治等等,似乎任何一个领域都是他的专长,近代科学的专业分工在韦伯那里失灵了。
法理型权威是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必然,它最稳定且最有效率。这种权威下的组织关系是法定的,组织的行为规则体现了理性。所以,它是现代社会最为普遍的权威类型,其他两种权威最终会向这种权威演变。
韦伯的权威理论,从学术上理清了人类社会权威的头绪,对繁杂的权威现象进行了类型学论证,试图揭示权威背后的本质含义。不管是赞成韦伯观点的,还是反对韦伯观点的,在此后的学术研究中,都跳不出韦伯构建的权威体系。甚至在有关权威的术语上,三种权威的词汇和表述都成为后人很难超越的范式。管理离不开权威,所以,管理学研究也就离不开韦伯。很有意思的是,在管理学著作中,对韦伯介绍的详细程度,同著作的普及程度成反比,同著作的学术深度成正比。也就是说,对管理学研究得越深入,韦伯的重要性就会越明显。

官僚主义与官僚制的区别

官僚主义与官僚制的区别

官僚制与官僚主义的区别与联系10行管 03100238 徐贵我们都知道,韦伯所说的“官僚制”并非我们所熟知的“官僚主义”,二者虽有一定的联系,却不可以划上等号。

一方面,官僚制和官僚主义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首先,我认为,二者的基本内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所谓官僚制,是指一种理性化的管理组织结构,基本职能是执行决策者的经任命产生的官员所组成的大型组织。

它必须遵循一套特定的规则与程序,有明确的权威登记,权责自上而下传递。

它还有一个比较常见的名字——科层制。

而所谓官僚主义,在我的印象中,是指在官本位的社会中形成的一种低效率的行为作风,通常表现为官员的各种形式主义、脱离群众和实际的行为。

单从最简单的词意方面来讲,官僚制是一种制度形式,而官僚主义是一种行为作风。

其次,很明显,“官僚制”和“官僚主义”,一个是中性偏褒的词,一个是贬义词。

因此,无法将两者混为一谈。

其次,无论从二者的产生前提还是追求目标上来看,官僚制和官僚主义都有着天壤之别。

在我认为,官僚主义是在社会管理体系由产生向成熟转变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并无太多的条件要求。

在社会管理体系产生的初期,社会管理体系“建立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础上”,“此时无官僚阶层,也无官僚主义”【1】。

在之后历次的社会体系的改进中,由于推动者大部分是官僚,因此“官本位”心态在社会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久而久之,官僚,无论是体制性官僚还是技术性官僚,出于追求自身利益的考虑,会或多或少的利用自己官僚的身份,通过各种行为以权谋私。

此即我所认为的官僚主义的起源,它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人性的弊端在政治管理层面的体现。

而关于官僚制,韦伯认为,这种现代形态的社会的和经济的前提是:1、货币经济的发展;2、行政管理的范围和数量的扩大;3、行政管理强度的深化和现代交流手段(公共的陆路、水路、铁路、电报等等)的发展;4、行政管理具有的纯技术上的优势,如明确性、可预测性及连续性等方面;5、国家权力和行政管理运作手段的集中;6、现代群众民主的建立与人和物意义上的“法律平等”【2】。

公共管理学六、 理解官僚制组织

公共管理学六、  理解官僚制组织
尽管如此,智利受损房屋也达 150万栋,但死亡人数却如此 轻微,这应归功于智利政府对 房屋结构的监督。
智利是地震多发国,因此在房屋结构方面非常注意。智利 的建筑多数都装有阻尼减震控制系统,钢骨架可随震波摆 动,这可以给人们宝贵的逃生时间和空间。而在海地,其 建筑多为混凝土结构、砖混结构,很多建筑没有钢筋,或 者柱子里钢筋太少太细,这样的建筑在地震波的晃动下, 极易倒塌。
※以追求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 ※既受法律规范的约束,又体现法律的权威性; ※权威具有割裂性; ※受到高度的公众监督; ※相互依存性; ※对政治文化因素的考虑 ※大多模糊不清且不易测量 ※独占性
传统科层组织的困境及其变革 ※官僚制组织模式的特征:固定和正式的职责、
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人际工作关系的非感情性、 专业分工、职业化倾向、固定的薪酬制度、注重 效率
哈默(R.P.Hummel)对官僚制度的批判——《官僚 经验》(Bureaucratic Experience)
对现代性的批判构成了哈默对官僚制批判的基础— —现代性灌输的是无处不在的工具价值,官僚制度 就是工具价值的表现
官僚制度从社会、文化、心理、语言、认识和政治 方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官僚制用理性的组织行为来取代人们之间的社会 行为;
基础:政治-行政二分 法、科学管理原理、文 官制度的确立
1. 固定的官员管辖权原则 2. 机构等级制度和多层次
权力机构原则 3. 机构管理以正式文档为 基础 4. 机构管理通常是以全面 的专业训练为前提条件 5. 机构充分发展要求行政 官员“工作能力”的充分发 挥 6. 机构管理遵循一般性规 则 7. 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 度
※官僚制组织的非议:非人格性、实质上的不 合理性、工具性和非道德性
20

简析官僚制

简析官僚制

题目简析官僚制姓名孙云龙学号************专业行政管理课程名称公共组织学任课教师毛立红摘要:理性官僚制又称科层制或官僚制,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在管理学著作中,几乎离不开官僚制。

中国的官僚制和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官僚制,压根儿不是一个概念。

但是,由于都采用官僚制这个词汇,导致在相当一些书籍中,对韦伯式官僚制产生了中国式误读。

“官僚制”这一概念有两重含义。

韦伯在历史考察中所使用的是广义的官僚制概念,所以,在这个概念中包含着中国和西方古代的官僚制形式,而当前学术界经常使用的官僚制概念是一种狭义的官僚制概念,是特指与近代社会一道成长起来的现代官僚制,即现代形式的官僚体系。

官僚制是一个国家中的官僚组织和行为体系,是国家政治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国家对社会实行统治和管理的工具,是在社会统治和支配行为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制度化的社会组织现象。

官僚及其官僚体制的全部功能都服务于国家的这种统治和管理的目的。

关键词:马克思·韦伯官僚制正文:一、官僚制的含义官僚制是中国古代王朝最主要的政权形式,其最初建立是在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使得各国的政治制度先后由宗法分封制转变为专职官僚制。

首先需要明确,官僚制是一学科术语,本身没有任何贬义的涵义。

官僚制严格的等级制、专业化客观上带来墨守成规、谨小慎微、按部就班等等,这是理性化的必然结果,这些负面效应会形成管理主义作风。

但是,官僚主义也不必然就是官僚制本身的负面效应,理性官僚制不太完善的政府中依然会存在官僚主义,甚至存在更为严重的官僚主义。

理性官僚制又称科层制或官僚制,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在管理学著作中,几乎离不开官僚制。

中国的官僚制和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官僚制,压根儿不是一个概念。

但是,由于都采用官僚制这个词汇,导致在相当一些书籍中,对韦伯式官僚制产生了中国式误读。

中国式官僚制,产生于古代大一统专制国家。

官僚制概念

官僚制概念

帕金森定律两大法则
1.增加部属的法则 “一个行政官员想增加的是下级而不是对手”;三流上司、四流下属;官 员制造更多官员 2.增加工作量的法则 行政官员彼此之间人为地制造工作
帕金森定律的具体表征
当官的A君感到工作很累很忙时,一定要找比他级别和能力都低的C先生和 D先生当他的助手,把自己的工作分成两份给C、D,自己掌握全面,C、D 还要相互制约,不能和自己竞争。当C工作也很忙很累时,A就要考虑给C 配两名助手;为了平衡,也要给D配两名助手,于是一个人的工作就变成 了七个人干,A君的地位也随之提高。当然,七个人会给彼此制造许多的 工作,比如一份文件需要七个人共同起草检阅,每个人的意见都要考虑、 平衡,决不能敷衍塞责。下属产生了矛盾,A又要想方设法解决,工作变 得越来越忙,甚至七个人都不够了。
官僚制概念:
官僚制(bureaucracy)是权力依职能和职位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 主体的管理方式和组织体系,亦称科层制,它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 斯·韦伯提出。在马克斯·韦伯看来,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 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是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 行政组织制度 官僚制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合理的分工。在组织中明确划分每个组织成员的职责权限并以法规 的形式将这种分工固定下来。 (2)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在组织中实行职务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整 个组织是一个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 (3)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在组织中任何管理行为都不能随心所欲, 都要按章行事。 (4)形成正规的决策文书。在组织中一切重要的决定和命令都以正式文 件的形式下达,下级易于接受明确的命令,上级也易于对下级进行管理。 (5)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在组织中管理工作是以法律、法规、条例和 正式文件等来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公私分明,对事不对人。 (6)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量才用人,任人惟贤,因事设职,专职 专人,以及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

官僚科层制

官僚科层制
按官僚制组织理论行使行政权力一方面可以保持行政权力的相对独立性避免党的领导干部和党的机构对具体行政事务随意干预有利于促进党政分开有利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另一方面强调官僚制组织理论可以强化行政机构的自我约束机制避免决策失误和对社会权力的侵夺
目录
1
身份简介
2
出生及成长的背景
3
在后工业社会中的不适
调整、改良
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 科层制就一直受到了众多学者的批 评, 但是直到今天官僚科层制仍然是包括行政组织在内各 种各样组织的最主要的特征, 而且这种特征没有丝毫减弱 的迹象。可以说, 对于行政组织当前存在的许多问题, 并不 是因为科层制的运用所导致, 而是扭曲运用科层制和运用 不够的结果。
定义3 专职人员组成的行政管理机构。
身份简介 (概念)
理性
实行非人格化的人员关系,假设不存在个人情感,认为组织成 员是追求效率的“行政人”,组织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追求效率 的提高。
上下级之间的职权严格按等级划定,部属必须接受主管的命令
等级规则 ; 下级对上级的服从建立在理性约定的规则制度基础上,而非 个人权威;严格遵守规则和纪律 。

归根结底是对“绝对 理性”取向的思辨, 从而提出对“人”的 能动作用和情感的重 视。 必须摒弃“把行政人 当成没有感情、毫无 生机的机器”的观点, 从人的角度来看待行 政主体,在实际的运 作中, 在条件允许的前 提下, 采取一些激励措 施, 充分调动行政人员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调整、改良
等级
扁平化 上下级的沟通
所以说对待官僚科层制的最好方式应该是改良而非替代。
调整、改良
理性
人文救治
韦伯和哈贝马斯为 官僚制提出人文救 治的方案 。重视和 发扬人的个性。

行政学讲义 官僚制组织

行政学讲义 官僚制组织


区分:



传统权威(Traditional authority):对传统的信仰构成合法性基础 超凡权威(Charismatic authority):对个人的崇拜构成合法性基础 法理权威(Legal authority):对规则的认可构成合法性基础
理想官僚制原理
组织原理

人事原理

价值评价

4.4 官僚制批判


对官僚政治的批判 官僚政治是指官僚制组织本身已成长为一个强大的政治权力集团, 侵蚀由议会、内阁、大臣等民主性代表构成的政治机关的权能, 甚至取而代之从而在实际上掌握着政治实权的倾向 对官僚低效的批判 资源配置效率,政治机制不如市场机制 官僚制的自我膨胀
官僚制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格雷斯(J.J.von Gorres)


《欧洲与革命》(1821) 建立于军事组织原理之上的文官组织及其规则延伸至臣民 《普鲁士官僚制》(1821) 认为官僚制是与合议制相对应的组织结构 《英国宪政论》(1867) 官僚制不是释放个人能量,而是为了扩大权力和业务数量 《共产党宣言》(1848)和《法兰西内战》(1871) 官僚制是毒瘤,必须通过革命加以切除

瓦格纳(A.Wagner,19C):公部门的财政支出以超过经济增长率的速 度膨胀 帕金森(C.N.Parkinson,1957)定律:行政机关人数增长按一定比例 增长,与其业务量的增减无关 彼得(L.J.Peter,1969)定律:官僚制中职员的晋升直至到他不能胜 任的地位 布坎南(James Buchanan ):公共选择理论

民主制和官僚制


社会主义与官僚制

官僚制理论

官僚制理论

传统型:基于人们对一种神圣传统的信仰,统治者 的统治地位也来源于这种传统。 理性型:基于对法律的信仰,法律是通过合法的程
序产生的,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人们的权利,因此 应该得到无条件的遵从。现代社会一般都具有法理 型合法性统治的特征。
组织类型分析
神秘化的组织:行使权威的方式是基于领导者
个人的人格; 传统组织:行使命令和权威的基础是先例和惯 例; 合理化-合法化组织:行使权威的基础是组织 内部的各种规则






缺陷:过分强调机械性的正式组织层面而忽略组织 动态面。 目标错置,例如:过分重视法规而使人员僵化。 层级节制削弱上级对下级的影响力。 训练有素的无能。 永业化使人员丧失斗志。 升迁按年资事人员忽略服务对象的利益。 官僚体制是理想的建构故缺实证基础。
‫א‬‫ב‬‫ג‬-
‫ד‬-
官僚制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官僚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对官僚制理论的评价 对官僚制理论的认识
理想的官僚制的特征
专业分工 组织内每个单位、职员有固定的职务分配,明确 每一个人的权力和责任。根据严格的分工制度, 所雇用的职员须具熟练的专门技术。 层级体制 组织内职员的地位,依照等级划分。下层对上层 负责,服从上层命令,受上层监督。上级对属下 的指示与监督,不能超过规定职能的范围。 依法办事 法律和规章制度是组织的最高权威,任何组织成 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严格遵守。处理事务一切须 按法规所定的条文范围引用,不得渗入个人因素 ,用以维持统一的标准。 非人性化 职员公私分明,从公务中排除爱、恨等各种个人 的感情,尤其是那些非理性的、难以预测的感情 ,是保证公平和效率的前提条件。 量才用人 组织的用人是根据人员的专业技能、资历,不得 任意解雇,升迁按个人的工作成就而定。

组织理论——从官僚制组织到变形组织

组织理论——从官僚制组织到变形组织

市场经济论坛 《生产力研究》No.6.1999从“官僚制组织”到“变形组织”郝全梅 黄 青【内容提要】 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的进步。

管理技术和手段的进步,要求出现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态。

从官僚制组织到变形组织的发展,就体现了这种要求。

官僚制组织是工业化社会“理想的”行政管理体制。

本文提出“变形组织”,旨在集中概括知识经济时代带有普遍性的组织原则,组织运行机制与特征,并对其进行理论分析。

【关键词】 官僚制 变形 组织【作者简介】 郝全梅:女,1953年生,现任山西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黄青:男,1971年生,现任山西大学中文系教师。

(邮编:030006) 官僚制组织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麦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提出的。

在韦伯看来,这种组织是一种“理想的”行政管理体制,它具有熟练的专业活动、明确的权责划分、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及金字塔式的服从关系等特征。

从技术上说,这种体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能够象一架机器那样灵活运转。

官僚制组织是戒严化社会普遍采用的组织体制,至今仍为大规模的企业、机关、军队、医院等单位采用,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管理体制。

然而,这种组织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弊端,如适应性差,应变能力差,容易使人变得墨守成规,失去了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等。

这些弊端,也早已为世人,尤其是管理学者们所注意。

官僚制组织受工业化社会技术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这些条件不改变,该组织的各种特征和问题便难以改变。

当前,科学技术取得了惊人的进步,足以对这种体制产生巨大影响。

它将有助于产生一种新型组织,为此笔者提出了“变形组织”。

一、不同的职能分工与信息沟通方式从广义角度讲,组织结构主要受两个因素制约,一是组织的职能分工,二是组织的信息沟通方式。

本刊收到稿件时间:1999.06.14。

这两个因素又取决于组织所处的技术条件(生产技术、信息技术)和环境条件。

由于这些条件不同,官僚制组织与变形组织的分工和信息沟通方式也不同。

中国的官僚制度

中国的官僚制度

中国的官僚制度官僚制是工业社会的一朵奇葩,它以其稳定、严格、精确、可靠的管理取代了早期人格化的行政模式,构成了传统行政模式的一大理论支柱。

但是当社会发展进入后工业时代时,官僚制内在的痼疾逐渐凸显出来,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一、官僚制及其价值“官僚制”一词由法文bureau和希腊文kratos复合而成,本意是指实施管理的社会行政机构。

与汉语中官僚主义不同,在管理学中,官僚制是一个中性词,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命令—服从为特征的组织形态,亦即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

在韦伯的官僚制中,对合理性的追求是其核心所在,也是建构官僚制的一个基本原则。

韦伯从权威的角度出发剖析古往今来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把它们分为个人魅力型、传统型和法理型三种。

其中前两种只具备合法性而不具备合理性,只有法理型组织是建立在对于正式制定的规则与法令的正当行为的要求之上的,同时兼备了合法性与合理性。

韦伯的理性官僚制正是这样一种组织形式。

作为一种工业文明时代的组织形式,官僚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组织内部合理的分工,每个成员都有的明确职责权限并以法规的形式严格固定下来,并且只在本职范围内完成工作。

第二,组织内部划分为若干层级,实行层级节制,等级与权力一致,各职位按照权力等级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指挥统一的指挥链条。

第三,组织内部要根据合理合法的原则制定一整套稳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管理行为,以保证整个组织管理工作的一致性和明确性,使各机构各成员各司其职,依法行使自己的职权。

第四,在官僚制组织中,一切重要的决定和命令都应形成正式的文件下达,并且要记录在案,以便于上级对下级加强控制,明确下级机构及其成员的任务、要求和应履行的权责。

第五,实行非人格化的管理,官员间的从属关系是由严格的职务或任务等级序列决定的,权力关系并不具有权力的个性特点,而是基于职务本身的组织构造,完全排除了个人的情感纠葛。

第六,拥有极为完美的技术化程序和手段,在专家的指导下日常工作都会拥有技术性的支持,而且,组织目标及这些目标的确立过程也倾向于技术化和合理化。

评价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

评价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

评价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的马克斯?韦伯,创立了官僚集权理论。

该理论倡导的官僚制组织,被视为与工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最为理想的组织结构。

官僚制组织确实具备其合理性的基本内核,但这种模式也面临着危机,存在着不少弊端。

改革官僚体制,已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并不断探索及解决的重大问题。

韦伯在官僚集权理论中所提出的官僚制,指的是一种权力依照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官僚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

也就是说,它既是一种组织结构,又是一种管理方式。

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官僚制为现代社会的组织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韦伯将官僚制的组织模式视为与工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最为理想的组织形态,并预言人类在以后的发展中将普遍采用这种组织结构。

官僚制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合理性的高度体现,充分发展的官僚制是一个实施组织管理的严密的职能系统,它把整个社会变成一架非人格化的庞大机器,使一切社会行动都建立在功能效率关系上,以保障社会组织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效益。

官僚制的主要特征是:①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②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③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

④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⑤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⑥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关系只是工作关系.官僚制作为一种组织和管理方式,对无规则低效率的传统管理方式来讲是一种进步。

它可以推动、保障组织和机构的顺利运行,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科层制最大优点在于高效率。

另外还有以下几个优点:1.严密性。

权力的层级结构制度可以确保决策制度的可靠性。

位于层级结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明确职权限制,他们清楚地知道,如果发生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当把问题转交给哪个部门、哪个职位;如果需要做出某项决定,那么决定应由谁来做出。

这种严格按等级、法规运作权力的结果,可避免组织之间、个人之间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的现象。

论马克思韦伯的官僚组织

论马克思韦伯的官僚组织

论韦伯的官僚组织摘要:被誉为“组织管理之父”的马克斯·韦伯,是现代官僚理论的奠基人。

他创立的官僚集权组织,被视为与工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最为理想的组织结构。

在整个20世纪中,韦伯创立的官僚集权理论,可能是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

可以说,韦伯的官僚集权理论是组织理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古典理论走向全面的成熟与完善。

美国组织研究学者卡斯特与罗森茨韦克将之称为古典组织思想的“第三根主要支柱”。

关键词: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组织理论一、官僚制理论的政治经济背景1.官僚制的经济背景。

在韦伯看来,官僚制是资本主义逻辑的合理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西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事务的增多,使国家的行政职能发展成为必然。

这一切自然加速了政府规模的升级,政府规模的急速变化冲击了昔日的公权运作形式,这在客观上要求人们去探讨和建构新的公共权力体制,从而催生了官僚制。

2.官僚制的政治背景。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人们关注的是如何克服专制主义,分权制衡制度成了理论的焦点,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选举为依托的政党政治在这一时期极为盛行,胜者分赃的官员任命制导致了西方政府行政管理的混乱和低效。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西方各国纷纷兴起了文官制度建设。

官僚制正是在这种文官制度的兴建过程中产生并为文官制度的设计提供了价值指导。

二、对官僚组织的解读韦伯认为,人类社会实际上是组织的社会,人们正是通过组织这根纽带以各种方式连接在一起,因而人类社会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为组织类型的变迁。

韦伯把社会行为分成四类:基于感情的行为;基于传统或习俗的行为;以某种绝对价值为取向的行为;以个人的目的为取向的合理行为。

韦伯对这四种社会行为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把历史上出现过的合法的统治归纳为三种纯粹的类型:神秘型统治、传统性统治与法理性统治。

三者分别对应于一种合法性权力—组织结构:神授权力—神秘型组织,传统权力—传统型组织,法定权力—法理性组织。

神秘性组织。

如何合理认识“官僚制”

如何合理认识“官僚制”

如何合理认识韦伯“官僚制”理论2007级公共管理(2)专业木权之在现代公共行政的研究来说,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运动基本上对官僚制持否定态度的,然而官僚制与官僚制理论作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在实践中作为一种国家政治统治与社会管理的方式有着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韦伯为这种制度进行了一定的定义,指出所谓“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一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组织机构的“理想类型”并提出了官僚制的“合理性”。

一、探寻官僚制的历史源流官僚制是一个国家中的官僚组织和行为体系,是国家政治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国家对社会实行统治和管理的工具,是在社会统治和支配行为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制度化的社会组织现象。

官僚制的出现是社会分工的结果,随着国家范围的扩大,国家政治和经济职能的增加,为了实现政治权力的有效运作,就出现了国家职能分化的趋势。

国家政治统治和管理领域中的分工使官僚呈现出职业化的趋势,才为从社会中选拔从事这一职业活动的人才提供合理的思维路向。

比如,我国封建社会就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专门从事统治和管理人才的做法,就是这种合理的思维路向的明确反映。

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已经存在了官僚制的组织形式和行为方式。

秦朝在统一中国后,就出现了一个专门的食禄阶层,它标志着官僚开始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士人阶层的思维纳入管理技术与功利主义的科层官僚制的轨道,于是以郡县制代替封建制,中央集权的官僚制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它的惟一选择。

特别是隋唐科举制的兴起,使中国古代官僚成为一种比较典型的前现代官僚制形式,成了“特别现代的、和平的和官僚体制化的社会最完美的代表”。

二、官僚制的存在方式韦伯作为一个社会学家,对官僚制的研究使人们一目了然地认识到不同类型的官僚制的性质、历史地位,领悟官僚制的发展方向。

根据韦伯的看法,任何组织都必须有某种形式的权威做基础。

适当的权威能消除混乱,带来秩序,没有这种权威的组织就无法实现组织目标。

官僚制

官僚制

官僚制是指所有大中型组织中由受过训练的专职人员组成的行政管理机构。

18世纪,当人们首次用“官僚”一词时。

把它当成一种新的政府形式,认为公益精神的维护得益于官僚和官员。

到19世纪,官僚又与当时的欧洲中央集权国家联系起来,是指在行政法方面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文官并对公民生活实行全面控制的一种精美艺术品。

内容官僚制是近代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的产物。

德国社会学家M.韦伯较早阐释和分析了官僚制。

他认为,任何组织都是以某种权力为基础的,合理—合法的权力是官僚制的基础;它为管理活动、管理人员和领导者行使权力提供了正式的规则。

官僚制既是一种组织结构,又是一种管理体制。

现代社会组织的管理就意味着按照正式规则对组织活动进行控制。

一、以合理性作为科层论的学理预设"合理性"(rationality)或"合法性"(legitimacy)是韦伯政治社会学的中心概念。

可以说,他的政治理论实际上是围绕着这两个概念展开的,是对它们的进一步引申与发挥。

合理性是韦伯科层理论的重要学理预设。

韦伯认为任何一种合乎需要的统治都有着合理性基础。

既然科层制能够稳定地运作,并且呈现出等级制的权力矩阵关系,它必然也是以某种合理性作为其实现前提的。

他认为,科层制是特定权力的施用和服从关系的体现。

具有特殊内容的命令或全部命令得到特定人群服从的可能性可称为“统治”,此处的统治不包括纯粹暴力的控制,因而统治看来更多地限于自愿的服从。

自愿的服从又是以形成个人价值氛围的"信仰体系"为基础的,作为个人,他必得深刻认同信仰体系,才能取得行动的一致性、连续性而不致导致内心的紧张,并最终获得自愿的服从。

韦伯把个人自愿服从的体系视为合理性或合法性体系,从而他对一个体系的认识排除了价值判断。

也就是说,合理性并不表现在事实的好坏之分,而是存在于看它是否被人们在信仰上认可,或者说,个人对一种秩序保持了它是一种合法秩序的信念,这就是这个秩序的"正当性"(validity)或它之所以存在的合理性。

官僚制组织

官僚制组织

官僚制组织分析一、特征《经济与社会》(一)层级化(二)专业化用人(三)制度化先定性、稳定性(四)集权化例如今日中国央地关系二、优势与意义三、劣势动力不足四、国家治理结构中国:集权政治+官僚国家+市场经济西方:民主政治+官僚行政+市场经济五、对策《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官僚机构的替代方案《改革政府》“竞争性官僚组织”,赵成根书第八章第一章科层官僚组织的危机1、官僚制组织的核心特点层级化:纵向结构分化中,组织权力在组织上下级之间不均匀地分配,上级拥有合法的权力来控制下级的行动,从而就构成了以命令服从关系为基础的、金字塔形的层级组织系统。

专业化:绩效导向的用人制度。

用人不再看他的身份和背景,而是看他的知识、才能、业绩、军功、品德等绩效因素。

专业主义取代了贵族特权制度,成为新型制度的核心法则。

正是这一套专业主义法则的运用,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权力形式——官僚权力。

2、官僚制组织的功能失调和目标置换在一般情况下带来效率的因素,在特殊情况下导致无效率的产生。

官僚制组织的主要特征是僵化和迟钝,工具性价值演变为终极价值,官僚制组织便发生了目标置换,主要表现形式形式主义或仪式主义。

3、尼斯坎南的官僚经济学与预算最大化模型。

个人是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

官僚就像经济市场的消费者和厂商一样,是理性自利的,追求预期收益的最大化。

官僚结构和官僚个人的行为动机和出发点,既不是作为普遍福利的社会公共利益,也不是政治家确定的国家利益,而是官僚制组织和官僚自身的利益。

在特定的社会制度下,他们追求自我效用的最大化。

他们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程度,要看自我利益的关联程度。

而官僚的效用函数,主要包括以下变数:薪金、福利津贴、公共声誉、权力、恩惠、机关产出、容易改变、容易管理等。

在这些变数中,除了最后两项变数,都是与机关预算有正相关的单向函数。

因此,官僚为了扩大自己的利益,就必然趋向扩大机关预算的规模。

其结果是,官僚结构以过多的预算,有效率地制造了过多的产出;或者以过度膨胀的预算,无效率地制造了相对较少而正好满足资助者需求的产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僚制组织分析一、特征《经济与社会》(一)层级化(二)专业化用人(三)制度化先定性、稳定性(四)集权化例如今日中国央地关系二、优势与意义三、劣势动力不足四、国家治理结构中国:集权政治+官僚国家+市场经济西方:民主政治+官僚行政+市场经济五、对策《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官僚机构的替代方案《改革政府》“竞争性官僚组织”,赵成根书第八章第一章科层官僚组织的危机1、官僚制组织的核心特点层级化:纵向结构分化中,组织权力在组织上下级之间不均匀地分配,上级拥有合法的权力来控制下级的行动,从而就构成了以命令服从关系为基础的、金字塔形的层级组织系统。

专业化:绩效导向的用人制度。

用人不再看他的身份和背景,而是看他的知识、才能、业绩、军功、品德等绩效因素。

专业主义取代了贵族特权制度,成为新型制度的核心法则。

正是这一套专业主义法则的运用,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权力形式——官僚权力。

2、官僚制组织的功能失调和目标置换在一般情况下带来效率的因素,在特殊情况下导致无效率的产生。

官僚制组织的主要特征是僵化和迟钝,工具性价值演变为终极价值,官僚制组织便发生了目标置换,主要表现形式形式主义或仪式主义。

3、尼斯坎南的官僚经济学与预算最大化模型。

个人是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

官僚就像经济市场的消费者和厂商一样,是理性自利的,追求预期收益的最大化。

官僚结构和官僚个人的行为动机和出发点,既不是作为普遍福利的社会公共利益,也不是政治家确定的国家利益,而是官僚制组织和官僚自身的利益。

在特定的社会制度下,他们追求自我效用的最大化。

他们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程度,要看自我利益的关联程度。

而官僚的效用函数,主要包括以下变数:薪金、福利津贴、公共声誉、权力、恩惠、机关产出、容易改变、容易管理等。

在这些变数中,除了最后两项变数,都是与机关预算有正相关的单向函数。

因此,官僚为了扩大自己的利益,就必然趋向扩大机关预算的规模。

其结果是,官僚结构以过多的预算,有效率地制造了过多的产出;或者以过度膨胀的预算,无效率地制造了相对较少而正好满足资助者需求的产出。

也就造成了所谓的过剩政府现象,公共产品被过度供给。

在某些情况下,高级官僚会主动选择预算最小化,而不是预算最大化,他们可能更加追求与工作相关的效用而不是金钱效用。

尼斯坎南对自己的预算最大化模型进行了修订,官僚试图使其自由决定的预算最大化。

三、《经济与社会:官僚制》本书主要掌握官僚制的相关理论,包括官僚制的含义、特点和地位。

马克思·韦伯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于20世纪初提出了官僚制理论。

一、官僚制的含义。

在马克思·韦伯看来,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是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制度。

他倡导的官僚制是一种纯粹的、抽象的、标准的组织形态,层级官僚制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化分工、等级制、对法理化规则的遵从以及非人格化等方面。

组织的合法权威有三种来源:习俗惯例;个人魅力;法规理性,相应地社会组织分为三种类型:传统组织、神秘组织、合理合法的组织(理想型官僚制组织)。

法理权威的最适宜的组织形式是官僚制。

二、官僚制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合理的分工。

在组织中明确划分每个组织成员的职责权限并以法规的形式将这种分工固定下来。

工作的专业化便是这种高度明确分工的结果。

2.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

在组织中实行职务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整个组织是一个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

3.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

官僚组织通常要制定一整套规则程序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管理行为,以保证整个组织管理工作的一致性和明确性,保证官僚制组织的合理性、合法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4.形成正规的决策文书。

在组织中一切重要的决定和命令都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下达,下级易于接受明确的命令,上级也易于对下级进行管理。

5.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

在实行官僚制组织中,管理工作是以法律、法规、条例和正式文件等来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公私分明,对事不对人。

6.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

量才用人,任人惟贤,因事设职,专职专人,以及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

7.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

官僚制是建立在高度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之上的,提高其服务数量和质量,从根本上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8.可预见性。

根据可以预计的规则,排除一切纯粹个人的、一切非理性的、不可预计的感觉因素。

三、官僚制的地位1、现实意义:(一)从学术角度看,主要贡献在于:①韦伯对各种社会组织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一个不同组织的性质、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的理论框架,三种组织形态的划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②韦伯把组织形态与权威性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既是对历史上权利问题研究的重要发展,又为后人研究组织问题指出了一个重要的方向;(二)从社会政治的角度看,官僚制作为一种理性的和有效率的管理体制,它迎合并极大地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工业化进程。

一方面,官僚制满足了工业大生产的生产模式和管理复杂化的需要。

另一方面,它以非人格化、制度化的特征而得到科学理性时代的文化认同。

2、韦伯的层级官僚制理论的缺点:官僚制理论不是完美无缺的,尤其是进入世纪以来,伴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官僚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理论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例如脱离现实、偏重制度化、过分强调组织礼仪等等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集中表现在:①过分强调了层级节制体制,忽视了下级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民主精神;②过分强调组织利益和组织效率,难以应付社会个性化的发展要求和多样化的社会需求;③过分强调专业分工和职能权限的划分,忽视了宏观协调以及消除本位主义的问题;④过分强调人员的稳定性,最终造就出不求有功但无过的管理人员,造成管理人员得过且过混日子的状况。

因此,在今天的组织中我们不仅要借鉴韦伯官僚制理论中的优秀元素,又要把握好尺度,扬长避短,辩证的看待、借鉴、应用、发扬。

4、尼斯坎南《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简要书评1、总体概况限于时间因素,只阅读了前二章以及第十八、十九章,其中前三章大致介绍了官僚制的定义及其特征,而作为老师推荐的重点章节,第十八章官僚机构的替代方案,从官僚机构内部提供了改革的思路,第十九章可市场化的解决方式则从市场的角度(即官僚机构外部)提供了新的激励。

2、官僚制的定义、特点尼斯坎南更关注官僚机构的经济行为如何再提供公共服务中影响其运行,亦即官僚机构的经济活动。

在第二章中,作者给出官僚机构供给理论的三大因素:官僚机构的明显特征;官僚机构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性质;官僚的目标最大化。

同时,他将官僚机构定义为非营利组织,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周期性拨款或增款获得财政资助的。

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这些组织的所有者和被雇佣者并不挪用收益与成本之差的任何一部分作为个人收入;二是这一组织的再生收益的某些部分并不来自于按照单位价格销售的产品。

另外,官僚机构能够特定地供给哪些产品和服务?答案的关键在于官僚机构的第二个特征:官僚机构能够特定地供给某些人所偏好的产品和服务,但是其供给数量要大于以单位价格销售的数量。

3、官僚结构的替代方案本书第三章到第十六章对官僚制机构所处的环境,以及预算最大化模型做了详细的推导,具体内容的可在赵老师的书官僚制一章节中得到很好的概括。

这里着重叙述重点的第十八、(1)内部替代方案:第十八章在第十八章官僚结构的替代方案中,作者从结构变化、动机变化两个角度提出替代方案。

一是结构变化(增加竞争)。

增加供给相同和相似官僚机构之间的竞争。

之前美国为了加强协调,将国内机构进行重组和归并,但是收益模糊。

在生产较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方面互补的计划的协调性强,比如同一社区的经济发展计划。

但是国家层面的协调不一定有效(例如大部制改革喜忧参半),可能会造成预算更大化,以及垄断。

在官僚机构之间引入竞争,减少需求约束区域垄断性官僚的无效率。

使得部门秘书处或代表高需求群体的立法委员会审议时更容易辨识不同官僚报出的预算/产出提案。

同时,让中度需求群体的代表在几个预算/产出提案中选择,则会更有效,代表更多人利益。

总之,竞争性官僚制的特征在于:不存在不利于供给相同和替代性服务的官僚机构之间竞争的明确、一直且强有力的行政政策。

鼓励成立新的官僚机构,允许其他机构在完成使命后体面的解散等等。

二是动机变化(激励机制)。

提供某种形式的奖酬给高级官僚,诱导他们使特定服务的可获得预算与最小总成本之间的差别最大化,而不是预算最大化。

这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将预算与成本之差的一部分留作己用。

适用于容易衡量产出与成本的机构,比如福利支出和税收返还过程,空中交通控制等。

但是如果预算小于成本,风险则由政府承担。

另外,在较低层次上可以用晋升作为一种激励;第二种是以大量、延迟支付的形式给做出特殊有效管理的高级官僚以“奖励”,效率不如第一种,但易被人们接受,同时也适用于不容易衡量产出和成本的行业。

例如国防、警察;第三种是允许官僚将所批准的预算与所批准的计划的实际成本之间的差额的一定比例话费在一系列得到允许的有限活动上,但不允许直接留用。

效用差,但可接受性强。

在上述两种替代方案基础上,分三种区域对官僚行为使用分析方法的效用进行了分析。

在需求约束区域,官僚没有兴趣提高任何决策的效率。

他们不会支持分析人员改进工作,即使支持,也是支持帮助他们找拖延借口的分析者。

在预算/约束区域,官僚有预算最大化的动机,他们会珍惜优秀的分析,提高产出和预算,降低成本,但结果是仅提高高需求群体的净利润,而中等需求群体的利益被冷落,低需求群体的负面净收益增加。

而分析家考虑总收益,所以他们以为自己的计策使得社会受益。

当大多数官僚机构转到预算/约束区域,将加剧官僚制中的竞争。

在极少见情况下,高级官僚自觉服务与总统和中等需求群体。

例如在最初竞选成功之初,国防部服务于总统。

但是这种情况总是阶段性的,之后就被高需求群体所“绑架”。

所以,改善分析和计算,在某些情况下能够提高官僚制的绩效,但更普遍的是,支持官僚制的分析的边际价值是模糊不清的或为零的。

(2)市场替代-第十九章本章讨论了在官僚机构外部,政府如何通过市场的方式激励官僚组织、或是民众做出更有效率的选择。

主要分为两种方法:一是可市场交易的服务。

对于可市场交易的服务,可以直接转移经费、或针对每一个单位的补贴。

如果政府想要增加特定群体的收入,那么最有效率的方式是直接的自由的收入转移机制或者工资补贴;如果政府想要提高特定服务的消费,则最好的方式是对该服务的每一单位进行补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单位补贴,而不是辛苦地估算公共产品的需求量来拨款。

例如,在教育方面,应当给每个学生教育券,让他们自主选择,增加学校之间的竞争,而不是直接拨给学校,产生官僚机构的预算最大化问题。

纵使这么做可能牺牲效率和良好的统计。

另外,需要将代金券的使用范围加以界定,对于特定群体加以约束,不能使得他们自由转让获得的补贴、代金券,以免因交易而产生补贴错给其他群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