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提纲(2017)

合集下载

世界史复习提纲

世界史复习提纲

6、现代科学技 术和文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
现代文学、美术、音乐和电影
世界近现代史三次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 工业革命 • 第二次工业革命来自• 第三次科技革命夯实基础:三次工业革命背景条件比较
次 第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 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1政治-英国 资产阶级统治 的确立; 2经济-18世 背景 纪后半期,英 条件 国成为世界上 最强大的殖民 国家。国外市 场不断扩大。
一、世界古代史复习
1、原始社会:人类出现
氏族社会
南方古猿
三大人种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即阶级社会) 非洲——古代埃及
2、奴隶社会
亚洲——古代西亚、 古代印度、 欧洲——古希腊、
古罗马
3、封建社会
亚洲——日本大化改新;阿拉伯的伊斯 兰教 欧洲——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基督教 会的发展;城市复兴;拜占庭的灭亡
日本明治维新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帝国主义阶段)
政治
4、殖民扩张与殖民地 人民的抗争
第二次工业革命 经济 三角贸易 殖民扩张 英国对印度的掠夺
殖民地人民 的抗争
印度民族大起义 拉美独立运动 三者之间 的联系
英国宪章运动 5、国际工人运动和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法国巴黎公社
工业革命影响下的三股进步潮流
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都改变了本国的社会性质、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推动了 世界历史的进程 ①民主、平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战争的本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③任何新事物代替旧事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长期性和曲折性
共同 影响
启示
美国南北战争
3、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 俄国农奴制改革

大学历史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

大学历史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一、填空1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国首都彼得格勒发生“二月革命”。

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四月提纲”:1917年四月,列宁回国后发表“四月提纲”,提出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3.十月革命(1917年11月6-7日):推翻临时政府,成立以列宁为首的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4.四月危机和六月危机(1917年):革命群众运动的高涨和临时政府的危机,扩大布尔什维克在群众中的影响。

5、粉碎协约国的三次武装进攻(1919——1920年)第一次:高尔察克的叛乱(白匪)第二次:邓尼金匪军第三次:波兰侵入6、.一战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重要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1)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略决战,也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它使德军包抄和消灭法军主力的计划失败,速决战计划完全破产。

(2)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的一次血战,双方共伤亡70万人,因而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或“地狱”。

(3)索姆河战役:交战双方先后投入150个师的兵力,是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消耗战。

日,苏德签订《布列斯特条约》,退出一战。

8、1927年12月,联共(布)召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着重讨论了农业问题,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9、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摆脱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而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

,该五年计划片面强调工业化,却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致使农业生产力遭受损害。

10、为了应付国内战争,苏俄政府与1918年夏开始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实行国有化,实行贸易国有化、禁止自由贸易,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建立劳动军。

11、柯立芝繁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5.2历史学专业科目三《世界现当代史专题》考试大纲

5.2历史学专业科目三《世界现当代史专题》考试大纲

福建师范大学申请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考试历史学专业《世界现当代史专题》课程考试大纲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参考教材(考生自备)1、必读书:《世界现代史》(上下册)吴于谨、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参考书:《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王斯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纲要一、20世纪初的世界(一)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1、欧洲列强瓜分世界2、欧洲的经济、军事优势(二)美国和日本的兴起1、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2、美西战争门户开放政策3、登上世界强国的日本(1)日俄战争吞并朝鲜(2)产业革命的完成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三)列宁主义的诞生和俄国1905年革命1、列宁主义的诞生2、俄国1905年革命的背景、进程和影响(四)亚洲的觉醒1、伊朗的民族觉醒2、孟加拉分治法令国大党的分裂3、青年土耳其革命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关系(二)大战的爆发和进程(1)萨拉热窝事件(2)史蒂芬计划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3)德国的潜艇战美国参战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三)大战的结束(1)协约国全线进攻(2)同盟国溃败(3)德国投降大战结束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二月革命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的《四月提纲》七月流血事件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十月会议2、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和苏维埃俄国的建立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3、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二)巩固十月革命成果的斗争和措施1、苏维埃俄国最初的内外政策苏维埃俄国最初的主要内政措施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2、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粉碎协约国组织的3次武装进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四、1918~1928年国际关系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1、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协约国对奥、匈、土、保和约的签订国际联盟的建立2、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和影响(二)1918~1928年的资本主义国家1、德国德国十一月革命的爆发柏林一月起义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魏玛宪法和魏玛共和国的建立2、奥匈帝国和匈牙利革命奥匈帝国的崩溃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及被颠覆3、英国第一届工党政府的上台英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1年英爱条约的签订4、法国法国共产党的成立5、意大利意大利共产党的成立意大利法西斯的上台6、美国美国共产党的成立“柯立芝繁荣”7、日本“米骚动”日本共产党的成立东方会议田中奏折(二)20年代的国际关系1、英苏贸易协定和拉马洛条约英苏贸易协定的签订热那亚会议拉巴洛条约2、德国赔款问题鲁尔危机道威斯计划的实施杨格计划3、洛迦诺公约洛迦诺会议的召开莱因保安公约洛迦诺公约对德影响五、1918~1928年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共产国际(一)1918~1928年的民族解放运动1、朝鲜“三·一”运动“三·一”运动的开展“三·一”运动的意义2、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罗拉特法案”阿姆利则惨案“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土耳其凯末尔革命一战后初期土耳其的民族危机《国民公约》的通过素丹制度的废除洛桑条约的签订凯末尔主义凯末尔革命4、埃及独立运动1919年埃及反英起义埃及的独立5、拉丁美洲的反帝运动巴西“普列斯特长征”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游击战争(二)共产国际的初期活动1、共产党的成立共产国际的成立《共产党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2、共产国际的初期活动共产国际“二大”共产国际“三大”和“四大”六、20~30年代的苏联(一)20~30年代的苏联经济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成果2、20~30年代苏联重大经济方针和计划工业化方针的确定农业集体化决议的通过三个五年计划的制订3、20~30年代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失误(二)20~30年代的苏联政治1、苏联成立和列宁逝世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列宁逝世2、1936年苏联宪法的实施1936年宪法的制订 1936年宪法的影响3、肃反运动肃反运动的主要案件肃反运动的影响七、1929~1939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和国际关系(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原因2、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特点3、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后果(二)美国罗斯福新政1、罗斯福新政的实施罗斯福新政的实施背景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2、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实质罗斯福新政结果和影响(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世界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沉重打击军部法西斯势力加强“九·一八”事变政党内阁的结束2、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二·二六”事件广田内阁上台“基本国策纲要”“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订全面侵华战争的发动(四)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世界经济危机打击下的德国纳粹党的建立“啤酒馆暴动”希特勒上台2、法西斯的独裁统治和战争准备国会纵火案元首法的通过希特勒毁约备战(五)30年代的反法西斯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1、30年代的反法西斯斗争共产国际“七大”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民族革命战争2、30年代的民族解放运动印度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主义越南共产党的初期活动朝鲜的普天堡大捷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六)二战前夕的欧洲1、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吞并奥地利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2、德意“钢铁同盟”条约的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八、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欧洲和非洲的战场1、德波战争和“奇怪战争”德国突袭波兰“奇怪战争”2、苏联“东方防线”建立1939~1940年的苏芬战争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并入苏联3、德国对北欧、西欧的闪电式侵占德国侵占法国敦刻尔克大撤退戴高乐“自由法国运动”4、不列颠空战“海狮计划”不列颠空战5、德、日、意军事同盟的建立和北非战场德、日、意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北非战场的初期交锋(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1、苏德战争的爆发德国发动侵苏战争莫斯科战役2、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对印度支那的占领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战争的爆发3、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背景《大西洋宪章》《苏美英莫斯科会议》《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战略意义(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中途岛战役瓜岛战役阿拉曼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2、盟军在北非和意大利的最后胜利盟军在北非的最后胜利西西里战役意大利投降3、国际重要会议的召开开罗会议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4、德、日法西斯的彻底溃败诺曼底登陆柏林战役德国投降盟军在太平洋战区的反攻日本投降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二战对战后国际格局的影响联合国的成立九、战后初期的世界(一)战后初期的苏、美、欧、日1、苏联战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原子弹的试制成功“列宁格勒案件”“医生谋杀案”斯大林逝世2、美国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经济地位军事实力的膨胀3、欧洲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战后初期西欧的困境4、日本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日本的民主化改革(二)战后初期的东西方关系1、美国的“冷战”政策富尔顿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美苏冷战和东西方对抗第一次柏林危机德国的分裂“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旧金山和约朝鲜战争(三)战后初期的民族解放运动1、印度支那抗法战争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2、巴勒斯坦问题和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问题第一次中东战争3、非洲和拉丁美洲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埃及“七月革命”危地马拉的阿本斯改革十、五、六十年代的国际风云(一)苏联和东欧1、苏联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对外政策(二)美国、西欧和日本1、美国艾森豪威尔执政肯尼迪的对外政策马丁·路德·金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2、西欧“罗马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戴高乐主义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3、日本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日本经济起飞的原因(三)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关系1、50年代后期的东西方关系四国首脑会议第二次柏林危机戴维营会谈2、60年代的东西方关系U-2飞机事件美苏首脑维也纳会谈“柏林墙”古巴导弹危机(四)第三世界的兴起和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1、第三世界的兴起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 77国集团的成立2、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印度支那抗美救国战争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的斗争非洲独立浪潮古巴革命十一、70-80年代的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一)70-80年代的世界经济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战后最严重的两次经济危机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石油斗争南南合作南北对话(二)70-80年代的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1、美苏关系尼克松主义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美苏中导协议2、日本的“多边自主外交”田中角荣对外交政策的调整“多边自主外交”3、亚非拉地区的政治和国际关系柬埔寨问题阿富汗问题第三次和第四次中东战争两伊战争津巴布韦的独立 1977年《巴拿马运河条约》的签订十二、世界科技革命的高潮及其影响(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和进程(二)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十三、由两极走向多极化的世界(一)两极格局的终结1、东欧剧变和德国的统一东欧剧变柏林墙的推到2、“八·一九”事件及苏联的解体“八·一九”事件独联体的建立(二)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1、经济全球化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试卷样式:福建师范大学201 年成人学士学位考试题目卷(黑体小三号粗体)《考试科目名称》A/B卷开卷(楷体GB2312小三号粗体)教学中心专业学号姓名成绩(宋体五号)注: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重要提示:本试卷仅为考试题目,所有答题必须填写在专用答题卡上方为有效,在本试卷直接作答均不给分。

世界现代史教学大纲(精)

世界现代史教学大纲(精)

世界现代史教学⼤纲(精)世界现代史教学⼤纲⼀、课程说明世界现代史讲述了(1900-1945)的历史。

通过对世界现代史的学习,使学⽣了解这⼀阶段的历史进程,充满着战争、⾰命、经济危机与改⾰。

经历两次世界⼤战,“亚洲觉醒”和俄国1905年⾰命、⼗⽉⾰命两次⾰命⾼潮,1929-1945年世界经济⼤危机和4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命。

⼆、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掌握世界现代史的结构格局,发展脉络。

能够学会站在全球整体的⼤视野,去考察世界各地的历史。

能够运⽤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对当今世界的⼀些新问题,新现象进⾏思考和解析。

同时树⽴追求进步的思想,追求科学,追求和平的思想。

三、学时分配四、⼤纲内容通论【2课时】【教学⽬的和要求】通过通论的讲述,使学⽣了解:1、学习世界现代史的⽬的和要求2、世界现代史的内容和要求3、学习世界现代史的基本⽅法和⼿段4、学习世界现代史的重要意义第⼀章 20世纪初的世界【4课时】【教学⽬的和要求】通过对20世纪初基本形势的讲述,认识以下三点:(1)20世纪初,欧洲国家仍在世界上占优势,但已经受到严重挑战,东亚的⽇本和美洲的国家已经兴起,成为世界⼤国,改变了欧洲称霸世界的局⾯;(2)列宁主义诞⽣和俄国的1905年不仅为⼗⽉⾰命准备了条件,⽽且促使亚洲觉醒;(3)20世纪初⼈类进⼊现代史时期。

⼀、欧洲的优势地位1、欧洲列强⽠分世界2、欧洲的经济优势3、欧洲的军事优势⼆、美国和⽇本作为世界⼤国的兴起1、成为世界头号⼯业⼤国美西战争;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棒政策和⾦元外交;2、登上世界强国的⽇本⽇俄战争;吞并朝鲜;产业⾰命的完成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完成三、列宁主义的诞⽣和俄国1905年⾰命俄国是帝国主义⼀切⽭盾的焦点;列宁主义的诞⽣;1905-1907年⾰命四、亚洲的觉醒1、伊朗的⽴宪⾰命2、印度的⾃主⾃产运动3、青年⼟⽿其运动4、中国⾟亥⾰命第⼆章第⼀次世界⼤战【3课时】【教学⽬的和要求】使学⽣对第⼀次世界⼤战的有关问题:如起源,爆发、性质、进程和结果和影响有⼀个全⾯的了解,使学⽣认识到:(1)⼀战的爆发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也是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重新⽠分殖民地的产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考题(2017修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考题(2017修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考题(2017年修定)上编综述1.试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从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基本国情的认识。

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它的主要特征是:第一,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后来,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其中第一条、第二条指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并把其作为自己的统治基础,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特征;第三条、第四条指。

明封建经济已经解体但仍占统治地位、民族资本主义已经形成但发展缓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第五条、第六条说明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广大人民极端贫困和毫无政治权力,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特征。

第一、第二、三章1.试述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的历史意义。

世界历史-阎照祥-《世界现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历史-阎照祥-《世界现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现代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世界现代史英文名称 Modern World History课程类型必修课总学时 64讲课学时 64学分 4适应对象高等教育四年制本科先修课程世界近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四月提纲”“三?一”—“新政”“七大”的策略转变及其作用。

21.试析慕尼黑会议前后欧洲战略格局的变化。

22.分析波兰沦亡、法国败降和苏美参战初期失利的教训。

23.简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过程。

24.简述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上几个大国的协调与斗争。

25.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地位。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八、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章节教学环节讲课习题课讨论课试验其他合计第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战 4 1 5第二章战后欧洲革命运动 4 1 5第三章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6 6第四章 2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恢复与调整 7 1 8第五章两战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6 6第六章苏联的建设 6 6第七章世界经济危机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7 1 8第八章战争危机的加深和早期反法西斯斗争 7 1 8第九章第二次世界大战 7 1 8九、考核方式:闭卷笔试十、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教材:吴于廑、齐世荣:《世界现代史》上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1.列宁:《列宁选集》2.孙成木、李显荣、康春林:〈十月革命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3.声毅等:《现代国际关系史》,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4. 洛赫:《德国史》,三联书店1959年版5. 福斯特:《三个国际的历史》,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合订本7.杨承训、余大章:《新经济政策理论体系》,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8.萨姆索诺夫:《苏联简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9. 樊亢等:《外国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10.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79乃版11.颜声毅等:《现代国际关系史》,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12.朱贵生、王振德、张椿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十一、说明大纲制定人:王翠大纲审定人:制定日期: 2007-3-1。

世界现代史

世界现代史

名词解释1.四国条约1921年12月13日,美、英、日、法四国签订了以美国方案为基础的第一个会议文件——《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

条约规定,缔约国互相尊重,共同维护各自在太平洋区域的利益,该条约生效之日,英日同盟条约即行废止。

美国以承认和确保英日两国在太平洋的既得利益为代价,达到了拆散英日同盟的目的。

2.《五国海军协定》1922年2月6日,英、美、日、法五国经过三个月的讨论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华盛顿五国海军协定。

《五国海军协定》限制了美国和日本的海军力量,是美国取得了同海上霸主英国平起平坐的资格,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终结,并使日本的扩军计划受到限制。

《五国海军条约》是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

3.《九国公约》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中、比、荷、葡九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了《九国关于中国时间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简称《九国公约》。

九国公约虽然宣称各国必须尊重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但却没有将中国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关税自主等合理而具体的要求包括进去。

主旨实际上是“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这个条约是对中国主权独立完整的粗暴侵略。

4.《国际联盟》:一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根据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通过的《国际盟约》,于1920年1月成立。

主要机构:大会、行政院、秘书处等,总部设在日内瓦。

美国威尔逊政府曾企图把国联作为建立世界霸权的工具,后因英、法、意、日反对未能如愿。

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因而未参加国联。

苏联于1934年9月18日加入。

先后有63个国家加入国联。

1937至1938年国联会员国最多时达58个。

先后共有17国退出国联。

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国际组织,在一战后的国际事务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二战爆发后国联名存实亡,1946年4月,正式宣告结束。

5.斯巴达克团:斯巴达克团是德国左派社会民主党人的革命组织。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一)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一、沙皇专制统治的崩溃——二月革命:⒈时间:1917年3月(俄历二月)。

⒉地点:俄国首都彼得格勒。

⒊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⒋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⒈时间: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领导人:列宁3、地点:彼得格勒武装起义4、结果:攻占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随后成立了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为主席),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⒉意义:(1)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它不仅激励着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而且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3)它的胜利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全世界的传播,并向各国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4)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名称时间性质革命任务结果二月革命1917、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并存政权:(1)工农苏维埃(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1917、11社会主义民主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胜利,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2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⑴目的:为了平定国内武装叛乱和战胜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⑵时间:1918年开始⑶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强制征收农民的余粮;②工业: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行粮食和日用品配给制。

⑷作用:在集中财力、物力战胜敌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⒉新经济政策的实行:⑴背景:1920年底,苏俄粉碎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转入和平建设后,遇到了新的困难和危机。

列宁从实际出发,放弃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认为必须改变经济政策。

⑵时间:1921年开始。

(领导人:列宁)⑶内容:①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

②工业方面: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某些中小企业。

世界史提纲

世界史提纲

教材知识点填空部分一、中国史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式是2.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进行和改革3.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是4.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光辉旗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5.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是6.我国的经济特区有,其中是最大的经济特区7.我国对外政策的窗口是8.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9.1997年和1999年我国政府分别从英国和葡萄牙收回了和主权10. 创造性构想是推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这一构想由提出,并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问题1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12.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是,在此次会议上,中国领导人提出了方针,推动会议取得成功13.1971年,第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4.1972年,美国总统访问中国,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这一周被西方新闻界称作“改变世界的一周”15.1991年,中国加入了组织(APEC)16.中国科学家培育出,被称作“东方魔稻”17.1986年3月,中国开始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后来被称作18.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我国实施战略,其重大举措是和发展高等教育19.“两单一星”是指,其中第一颗“星”的名字是20.我国战略核力量的组成部分是21.人民解放军的组建和发展,标志着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走上了之路二、世界古代史2.大河流域文明:①公元前3100年,埃及形成了统一的国家。

古代埃及文明最著名的历史遗产是,它是埃及法老的陵墓。

②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成立,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在位期间制定的一部著名的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

法典的实质是保护奴隶主利益的法典。

③婆罗门、、和首陀罗构成了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3.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而罗马基本保持了希腊文明的特点,希腊和罗马文明共同构成了文明。

世界现代史考试复习资料

世界现代史考试复习资料

巴黎和会简介: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和平会议。

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

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

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影响:在巴黎和会以后,各国列强暂时在欧洲等地区方面的矛盾得到了抑制。

随后,建立起了被称为凡尔赛体系的国际地区“新秩序”,凡尔赛体系不但包括对德条约,还包括对奥地利的《圣日尔曼条约》,对保加利亚的《特里亚农条约》,对匈牙利的《纳伊条约》,土耳其的《色丹条约》,但是对土条约遭到土耳其的资产阶级的反对,后来联军被凯末尔打败,最终签定了《色佛尔条约》,由上述几个条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其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安排的国际体系。

巴黎和会在协调一战参战战胜国家之间的矛盾上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强权政治的霸道措施,未能从根本上协调好各国的争议,实际上都是为了维护战胜国的利益,无论战胜国与战败国,还是在战胜国之间,还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之间,他们之间的矛盾仍然未彻底解决,埋下了战争的种子。

和会对德国进行的宰割性惩罚措施,严重伤害了德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被德国人普遍认为这是“强加的和平”。

战后,德国的民族主义高涨,也为后来纳粹势力在德国的登场和希特勒撕毁和约扩军备战提供了口实。

英法也因此对德国感到有愧,使得后来绥靖主义盛行。

而意大利国内法西斯势力的兴起,原因竟然是一战以后“分赃太少”,以及战后不久的国内经济危机。

至于远东方面的问题,和会上并没有得到实际的解决,中国山东的归属问题就是代表之一。

因此,为了协调各国在亚太地区的未解决矛盾,才又有了两年后的华盛顿会议。

巴黎和会各国目的:早在巴黎和会之前,法国、英国和美国已经表明了对和会的不同目的。

法国因深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而成为凡尔赛条约主要签约者。

战争伤害及历史上德国数次对法国的侵略,法国主张严惩并尽可能的削弱德国;英国出于传统的政策考虑希望能保持一个相对强大并在经济上能够自立的德国,以保持欧陆均势;美国则希望尽快建立一个能保证长久和平的体系并从该体系中获益,同时主张德国进行战争赔偿。

《世界现代史》教学大纲

《世界现代史》教学大纲

《世界现代史》教学大纲(历史学专业本科试用)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总学时:72总学分:4开课学期:第4学期适用专业:历史学先修课程:世界近代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世界现代史是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系统介绍世界主要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重点阐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等重大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世界现代史的研究对象,学习世界现代史的研究方法,掌握世界现代史的基础知识,完成世界现代史的学习任务。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世界现代史的基本史实,把握世界现代史发展的脉络与规律,培养学生在世界视野下看问题的思维。

使学生了解有关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动态、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撰写学术研究论文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分配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绪论(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世界现代史是世界通史的一部分,大体上相当于20世纪上半期的历史。

以革命与战争为主,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世界现代史的研究对象,掌握世界现代史的研究方法,完成世界现代史的学习任务。

【教学主要内容】一、世界现代史的研究对象及学习任务二、世界现代史的研究方法三、相关研究史的整理以及参考文献资料的介绍四、参考书目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6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经历了酝酿、准备、爆发、胜利和巩固的历史进程。

历时三年有余。

其间国家政权更替,社会制度发生深刻变革。

【教学重点与难点】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1917年的俄国革命一、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二、二月革命及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三、《四月提纲》的发表与临时政府统治的危机四、七月事变和武装起义方针的确定五、革命形势的成熟和十月武装起义的胜利第二节革命胜利初期的苏维埃俄国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及初期的政治经济措施二、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三节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一、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的开始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三、粉碎协约国三次武装进攻四、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6学时)【教学目的要求】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五强英、法、美、意、日又展开新的争霸斗争。

世界现代史线索

世界现代史线索

世界现代史线索重要事件:一战后初期的东西方世界(1917年—20年代初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四月提纲》,十月革命(191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联建立(19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标志—苏联新宪法(1936);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巴黎和会《凡尔赛条约》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以及非洲的统治新秩序。

国际联盟(英法操纵)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及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美国在其中获益最大,遏制了日本在亚洲的势力,从而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太的统治新秩序。

二战前的世界形势变化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原因:供需矛盾罗斯福新政: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工业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标志:希特勒上台;核心力量:纳粹党;方式:选举。

日本法西斯统治的建立:核心力量:军部;方式:暗杀、政变;标志:广田上台。

共产国际七大(1935):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西班牙内战: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

德意日法西斯结盟: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意大利加入(1937),三国轴心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德黑兰会议慕尼黑阴谋捷克斯洛伐克(绥靖政策顶峰)二战的爆发(1939)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波兰北欧西欧诸国法国沦亡不列颠之战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斯大林格勒,中途岛,阿拉曼;意大利投降;开罗会议(台湾);德黑兰会议(第二战场);诺曼底登陆;雅尔塔会议(德国问题、联合国、苏对日作战);德国投降;波茨坦会议;日本投降。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雅尔塔体系的建立:美苏实力均势。

两极格局的形成:美国挑起“冷战”—马歇尔计划(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对抗苏联;同时也加强对西欧的资本输出,以控制西欧)、“北约”;苏联—“华约”。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西欧(欧共体);日本;三足鼎立。

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四五”计划(成就与问题);赫鲁晓夫时代的改革—苏共二十大、农业;勃列日涅夫时代的改革:—工业;(体制未变)美苏争霸: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有紧张有缓和);60年代—80年代初(苏攻美守);60年代—80年代初(美强硬,苏收缩)。

世界现代史部分知识归纳

世界现代史部分知识归纳

世界现代史部分知识归纳一、苏联历史
四、三次科技革命
所谓的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格局实际上是对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的说法。

雅尔塔体系是指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而建立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其实质是美苏两国两分天下,核心关系是美苏关系,因此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

雅尔塔体系的演变就是两极格局、冷战格局的演变过程。

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4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美苏两极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的美苏争霸;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雅尔塔体系解体,两极格局随之结束。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过程有三:成立联合国;审判战犯;划分势力范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形成——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包括:冷战的形式;北约、华约的建立。

2017山东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复习大纲

2017山东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复习大纲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大纲
中国古代史 经济史 政治史 文化史 中国近代史 经济史 政治史 文化史 中国现代史 政治史 经济史 文化史
世界古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
世界近代史 经济史 政治史 文化史
世界现代史 政治史 经济史 文化史
中国古代史(夏-1840) 政治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经济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文化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政治史: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经济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文化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中国现代史(1949-) 政治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经济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文化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早期(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周)分封制: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制度;地方管 理制度 2、(周)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
结合 二、秦朝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演变:秦朝确立,秦后发展。
2、两大矛盾的推动:君权VS相权(推动中央官制的演变); 中央集权VS地方分权(推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3、法:议会制共和制;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4、德:君主立宪制;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实为君 主专制 四、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作用 ①积极: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政局稳定与社会 发展 ②消极:资产阶级专政→(形式上)人民享有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1、背景:
4、评价
①积极:国家统一,古代社会发展 ②消极: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中国落后于 西方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 世界现代史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新人教版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 世界现代史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①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不满,但又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

②西方大国想将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内容: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

影响 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时间:1938.9 参与者:英、法、德、意四国首脑绥靖政策顶峰 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

影响: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1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2、初期阶段:1940年4、5月,德国占领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和北欧许多国家。

1941年6月,德军侵略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本侵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4、联合:1942年1月1日,26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5、二战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1943.2)6、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诺曼底登陆 1944.6.67、雅尔塔会议 时间:1945年2月参加国:美、英、苏三国首脑背景:为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内容 ①打败德国以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②成立联合国③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意大利投降:1943年 德国投降:1945年5月8日,二战欧洲战场结束 中国等亚洲各国人民对日本侵略展开反攻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日本投降: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9月2日,二战结束。

胜利的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和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持。

9、性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背景 绥靖政策 3、扩大 二战 8、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加速日本投降因 素10、影响: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11、战争启示和平来之不易,悲剧不能重演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也可以合作互不侵犯,和平共处补充: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原因是经济危机;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 世界现代史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新人教版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 世界现代史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时间: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开始进行改革 原因:斯大林模式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 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时间:1985年戈尔巴乔上台后开始进行改革 内容 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功 由一党制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实质: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马克思主义 影响:激化了各种矛盾,加剧了苏联的动荡原因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苏联解体 外部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对苏联推行“和平演变”策略催化剂: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失去领导国家的威望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解体:1991年底实质:社会制度的改变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中匈牙利的改革较为突出 背景:斯大林模式严重阻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内容 政治上: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法制。

经济上: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在工业方面也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了解) 1968年,试图摆脱苏联控制的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被苏联镇压。

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②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③苏联也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④西方大国对东欧加紧了和平演变的攻势。

时间:1989年下半年开始的一年之内。

①东欧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 ②各国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实质); ③国家版图的变化: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统一。

戈尔巴 乔夫 改革赫鲁 晓夫 改革 匈牙利改革 东欧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 革与 演变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原 因东欧剧变 结果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启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曲折,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社会主义建设要注意结合自己的国情,一经济建设为中心,健全民主法治,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1讲近现代世界科技发展历程教案新人教版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1讲近现代世界科技发展历程教案新人教版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1讲近现代世界科技发展历程教案新人教版第十五单元近现代世界科技和文艺单元宏观概览第51讲近现代世界科技发展历程课时名片课标要求:(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3)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4)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5)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考纲明示:(1)经典力学。

(2)相对论和量子论。

(3)进化论。

(4)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5)现代信息技术。

[主干知识理一理]一、物理学的重大进展[拨云见日想一想]1.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标志吗?试答提示:否。

近代自然科学革命首先从天文学领域开始,哥白尼“日心说”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牛顿力学体系是近代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中最先成熟和完善的核心理论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2.图示经典力学。

试答提示:3.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吗?试答提示:否。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整个牛顿力学。

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运动状态下的一个特例。

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第一次对自然规律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总结吗?试答提示:否。

牛顿力学体系是人类第一次对自然规律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总结。

5.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的问题上有何分歧?其分歧的根源何在?试答提示:(1)分歧:根据达尔文及其拥护者的理论,人类是自然界演化的产物,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而宗教神学则认为人是由神创造的。

二、生物学的发展三、从蒸汽机到互联网1.从“蒸汽革命”到“电气革命”2.信息技术的发展(2)产生分歧的根源:根源在于科技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从世界观方面说,宗教是建立在唯心主义世界观基础上的,而科学是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的。

世界现代史知识结构

世界现代史知识结构

世界现代史知识结构一.三条基本线索:1.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西方)2.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东方)3.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第三世界兴起(中间地带)二.世界两大主要矛盾:1.资本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西方与东方)2.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西方国家之间)三.阶段划分1917 1929 1945 1992西方:资本主义调整(战—————和—————战)‖两极格局(冷战时期)多极化东方:苏联革命主义革命的成功和建设的蓬勃发展苏联的兴衰苏联历史的阶段划分1、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过渡1917.2 1917.112、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17___1921____1927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27 19374、备战和卫国战争时期193719455、经济恢复和两极对峙1946 19556、苏美争霸50末80末7、苏联解体、俄国时期1992 现在一、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17.2 1917.111、二月革命:性质:新民主义革命(对象、领导)2、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革命对象——反沙皇专制转变为反资产阶级(《四月提纲》类似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革命方法——和平方式转变成为武装起义(七月事件)3、十月革命:原因:进入帝国主义、矛盾尖锐、无产阶级成熟、一战。

性质:社会主义革命革命措施:(完全正确)政治:改造旧的政治制度,初步建立苏维埃国家制度(巴黎公社的经验)。

经济:大工业国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土地农民私有;外交:《布雷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建立共产国际(特点:高度统一的世界性共产党)意义:世界现代史开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17______1921 1927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核心是巩固政权)(1)、原因:背景:内忧外患,国内外敌人勾结起来进攻苏维埃政权,形势严峻。

目的: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2)、内容:余粮收集制、大中企业工业国有化、实行实物配给制。

世界现代史复习知识梳理

世界现代史复习知识梳理

世界现代史复习·知识梳理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人类开始步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时期。

世界现代史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各国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世界的基本矛盾。

30年代后,法西斯主义势力和反法西斯主义进步力量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渐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互对抗的两极格局。

其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斗争及其内部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争取生存与发展的斗争,第三次世界国家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以及主要超级大国的争霸斗争交织在一起。

进入90年代,世界格局的发展呈现出多极化趋势,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十分激烈,和平与发展是世界面临的两大问题。

世界现代史可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下策第一、二章);第二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第三章);第三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下册第四章);第四单元,世界格局的变化(下册第五章);第五单元,现代科学和文化(下册第六章)。

第一单元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本单元包括自一战后期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39年二战爆发约20多年的世界历史内容。

以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为界限,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1)国际关系新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2)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3)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发展;(4)民族意识的蓬勃高涨。

第二阶段的基本特征:(1)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2)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和在全球的侵略;(3)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实施。

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德国十一月革命战后欧洲革命运动的高涨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俄国十月革命→共产国际(第三国际)的建立亚非民族解放运动朝鲜“三一”运动,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埃及华夫脱运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一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一、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1、客观条件:(1)俄国已具有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现代史导言第一章进入20世纪的世界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第三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四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五章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第六章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第七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主要影响第八章各国反法西斯斗争与世界大战的迫近第九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言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基本内容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分期20世纪与“世界历史”学习研究世界现代史的目的、方法和要求☐参考书:王斯德:《世界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齐涛:《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李植枬:《20世纪世界史》(上卷),教育出版社1998年;[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吴于廑:《世界历史——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作》(《吴于廑文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一、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基本内容1、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世界现代史体系以十月革命为开端不妥当;世界现代史体系应该以20世纪初(1900-1918)为开端。

2、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基本内容“一个革命时代、四对基本矛盾”理论如何看待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特征如何看待“四对基本矛盾”世界现代史体系以十月革命为开端只是突出地反映了世界现代历史的发展方向,部分地说明了这个时代的内容,然而却不能表述这个时代主要的社会经济基础——在大多数国家中仍然占支配地位的帝国主义经济形态及其重要特征。

帝国主义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十月革命的胜利,互相关联、缺一不可。

把苏联一个国家历史上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给整个世界历史断代的标志,实际上“苏联中心论”的一种反映。

☐20世纪初的典型时代特征:20世纪初是世界第二次科技革命基本完成,并对人类社会产生划时代影响的时期。

20世纪初,世界经济最终形成。

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

20世纪初,欧洲开始了新的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进入到列宁主义阶段。

20世纪初,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具有重大的现代历史意义。

☐“一个革命时代、四对基本矛盾”“我们建立了苏维埃类型的国家,从而在世界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无产阶级政治统治时代更替资产阶级统治的时代”。

(列宁)帝国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列宁)现代世界是一个极其错综复杂的、范围极其广阔的巨大矛盾统一体。

资本主义最终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全世界最终必然实现共产主义,这是最深层次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总体历史规律。

但由于各个国家、民族、地区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内在根据和外部条件,因此,这个最深层次的总体历史规律,必然要通过国家、民族、地区等种种不同质的中间层次的具体规律和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总体历史规律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上升运动,这是确定的;而由于各个国家、民族、地区具有千差万别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激荡,就决定了它们不会是齐步走的,必然显示出发展过程的迂回曲折、形式多样,甚至是对必然趋势的暂时偏离或向后跳跃,这就是不确定的。

历史发展就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不确定性为确定性开拓道路。

“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马克思“四对基本矛盾”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构成了世界现代史的基本内容,甚至决定着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方向;在今天乃至今后,“四对基本矛盾”将仍会以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程度和范围推动着世界历史的发展。

为了准确把握“四对基本矛盾”所起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不同内容和形式,就应该深入系统地研究和再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四对矛盾”的制约。

☐《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法]费尔南·布罗代尔)历史时间有三种,分别表达三个不同层次的历史运动:长时段,几乎不动的历史时间,反映了人们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一种近乎自然史的时间,或称地理、生态环境的时间,如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社会组织、思想传统等等。

中时段,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变化形成一定周期和结构的现象,反映一种具有缓慢节奏的历史。

这种历史常表现为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和人口的变动等。

这是社会史的时间。

短时段,是传统史学的历史时间,或称个人、事件史的时间。

布罗代尔认为,不同的时间反映历史的不同层次,表现历史的不同节奏。

短时段时间只能反映历史表层的运动,具有短促的、快速的历史节奏。

这种事件转瞬即逝,对历史发展影响甚微。

❍短时段现象只构成了历史的表面层次,转瞬即逝,对整个历史进程只起微小的作用;❍中时段现象对历史进程起直接和重要作用;❍只有长时段现象才构成历史的深层结构,构成整个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进程起着决定性和根本的作用。

因此,历史学家只有借助长时段的观点,研究长时段的历史现象,才能把握历史的总体。

☐二、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分期“关于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分期:⏹第一时期(1917—1945年),“社会主义在苏联取得胜利的时期”;⏹第二时期(1945年—60、70年代),“苏联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蓬勃兴起、广泛取得胜利的时期”。

“关于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形成的根据:⏹世界已分裂为两大对立的体系⏹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发生危机⏹世界统一市场已经瓦解⏹资本主义生产的经常开工不足及大批失业常备军的存在按照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主要矛盾,可把世界现代史划分为三个时期。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编著、经联共(布)中央审定的联共(布)党史正式课本,1938年出版。

据说,斯大林亲自撰写了第四章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本书通过党史来说明马列主义的基本思想,全书充满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甚至歪曲了某些重要历史事实,对苏联党的历史经验也多有曲解和美化之处。

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此书不再重印。

☐世界现代史的分期:第一时期(1900—1918)第二时期(1918—1928)第三时期(1929—1945)第一时期(1900—1918年前后):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社会化程度以及各国间经济联系的迅速加强和扩大,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出现了不同的帝国主义模式,主要矛盾逐渐表现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第二时期(1918—1928年前后):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和苏俄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少数帝国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曾经成为主要矛盾,世界历史进入新旧两种社会制度、两种经济秩序的激烈较量较量时期。

帝国主义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失败后,世界进入了和平共处和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8年前后)。

第三时期(1929—1945年):相对稳定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经济自由发展,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并导致了经济大危机。

危机爆发后,主要矛盾就转化为世界各国人民和法西斯国家的矛盾,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独裁统治和对外侵略的斗争构成主流。

1939—1945年,是世界大战阶段。

☐三、20世纪与“世界历史”“世界历史”不是各国历史的总和。

“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人类历史、人类文明社会的历史、世界历史,三者是类似同心圆结构的三个既重合又不同的概念。

人类社会发展线索的两个基本向度:一是纵向的发展,主要指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以生产力的发展为主轴;二是横向的发展,主要指不同文明间的接触、交流、融合和主流文明的扩展。

20世纪末的世界相当清晰地凸现了人类历史的“世界性”即整体性发展,也充分地展示了现代文明和现代社会在全球范围的结构性特征。

20世纪基本完成了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四、学习世界现代史的目的、方法和要求世界史不仅仅是世界各地区史的总和,若将其分割再分割,就会改变其性质,正如水一旦分解成它的化学成份,便不再成其为水,而成了氢和氧。

——[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本书是一部世界史,其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

——[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思考题:如何看待“一个革命时代、四对基本矛盾”理论?☐第一章进入20世纪的世界☐讲授: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二、世界进入欧洲占优势地位的整体发展阶段☐阅读一、列宁主义的诞生和俄国1905年革命二、亚洲的觉醒☐参考书:☐[英]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

☐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国际化、集中化、一体化:趋势加强☐特殊化、多样化、分裂化:不同模式英国——殖民帝国主义法国——高利贷帝国主义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俄日——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卡特尔☐法语“Cartel”的音译,原意为“协定”或“同盟”。

1865年最早产生于德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各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

☐卡特尔是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一种重要形式。

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为了垄断市场,获取高额利润而达成有关划分销售市场、规定产品产量、确定商品价格等方面的协议所形成的垄断性企业联合。

☐按协议内容卡特尔可以分成规定销售条件的卡特尔、规定销售价格的卡特尔、规定产品产量的卡特尔、规定利润分配的卡特尔、规定原料产地分配的卡特尔等。

☐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作为卡特尔成员,各自在法律上保持其法人资格,独立进行生产经营,但必须遵守协议所规定的内容。

卡特尔成立时,一般签订书面协议,有的采取口头协议形式。

成员企业共同选出卡特尔委员会,其职责是监督协议的执行,保管和使用卡特尔基金等。

☐由于成员企业之间的经济实力对比会因经济发展而变化,卡特尔的垄断联合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经常需要重新签订协议,其至会因成员企业在争取销售市场和扩大产销限额的竞争中违反协议而瓦解。

☐辛迪加☐辛迪加是法语“Syndicat”的音译,原义是“工会”。

辛迪加大约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德国和俄国最为流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