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应急预案框架指南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的函国办函〔2004〕33号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现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给你们,以供你们在制定和修订应急预案时参照。
附件:关于《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的说明国务院办公厅二○○四年四月六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1.总则1.1 目的1.2 工作原则要求明确具体。
如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职责明确、规范有序,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和公众参与等原则。
1.3 编制依据1.4 适用范围级别限定要明确、针对性要强,可以预见的突发公共事件均应制定预案。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2.1 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明确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力和义务。
2.2 组织体系框架描述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全过程为主线,明确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报警、响应、结束、善后处置等环节的主管部门与协作部门;以应急准备及保障机构为支线,明确各参与部门的职责。
要体现应急联动机制要求,最好附图表说明。
3.预警和预防机制3.1 信息监测与报告确定信息监测方法与程序,建立信息来源与分析、常规数据监测、风险分析与分级等制度。
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明确影响范围,信息渠道、时限要求、审批程序、监督管理、责任制等。
应包括发生在境外、有可能对我国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的信息收集与传报。
3.2 预警预防行动明确预警预防方式方法、渠道以及监督检查措施,信息交流与通报,新闻和公众信息发布程序。
3.3 预警支持系统预警服务系统要建立相关技术支持平台,做到信息传递及反馈高效、快捷,应急指挥信息系统要保证资源共享、运转正常、指挥有力。
3.4 预警级别及发布明确预警级别的确定原则、信息的确认与发布程序等。
按照突发公共事件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建议分为一般(Ⅳ级)、较重(Ⅲ级)、严重(Ⅱ级)和特别严重(Ⅰ级)四级预警,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
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
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的函国办函〔2004〕3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现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给你们,供参照。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请在今年9月底前报国务院办公厅备案。
附件:关于《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的说明国务院办公厅二○○四年五月二十二日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1.总则1.1目的1.2工作原则要求明确具体。
如以人为本,依法规范、职责明确,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依靠科学、反应及时、措施果断,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公众参与等原则。
1.3编制依据1.4现状简要说明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现状与趋势。
1.5适用范围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可以预见的各类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各类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专项预案是总体预案的组成部分。
2.组织机构与职责2.1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明确本行政区域应急领导机构、指挥机构、日常工作机构及其职责、权限。
2.2组织体系框架描述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全过程为主线,明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报警、接警、处置、结束、善后和灾后重建等环节的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及其职责。
要体现应急联动的要求,最好附图表说明。
2.3应急联动机制明确本行政区域应急机构与行政区域内中央有关单位、军队、武警的应急联动机制。
3.预测、预警3.1信息监测与报告收集发生在本行政区域内外和境外对本行政区域可能造成重大。
应急预案框架指南
一、引言为了提高我国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指南。
二、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编制、修订和实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三、框架结构应急预案框架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 总则(1)目的:阐述应急预案编制的宗旨和意义。
(2)工作原则:明确应急预案编制应遵循的原则,如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等。
(3)编制依据:列出编制应急预案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政策。
(4)适用范围:明确应急预案适用的突发公共事件类型和范围。
2.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1)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明确各级应急组织机构的设置、职责和权限。
(2)组织体系框架描述: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全过程为主线,明确应急组织机构在事件发生、报警、响应、结束、善后处置等环节的职责和协作关系。
3. 预警和预防机制(1)预警信息来源:明确预警信息的来源渠道,如气象、地质、环保、卫生健康等部门。
(2)预警信息发布:规定预警信息的发布范围、发布方式和发布时限。
(3)预防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4. 应急响应(1)应急响应启动:明确应急响应的启动条件和程序。
(2)应急响应级别:规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的级别划分。
(3)应急响应措施:针对不同级别的应急响应,提出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5. 应急恢复(1)恢复重建:明确突发事件发生后,开展恢复重建工作的原则和程序。
(2)重建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提出相应的重建方案。
6. 应急保障(1)物资保障:明确应急物资的储备、调配和管理。
(2)人力资源保障:明确应急人员的培训、选拔和调配。
(3)资金保障:明确应急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7. 应急演练(1)演练目的:明确应急演练的目的和意义。
(2)演练内容:根据预案要求,设计相应的演练内容。
道路基层应急处置方案
道路基层应急处置方案概述道路基层应急处置方案是指在日常交通路段中,由路政等相关部门针对突发事件启用的应急处置方案。
在道路交通中,需要对各种情况作出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理,以保障公路畅通、交通有序、安全稳定。
应急时机应急处置时机一般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交通事故:车辆碰撞、刮擦、交通堵塞等突发事件;2.路面质量问题:沥青路面损坏、路面凹槽、洞穴、破损等;3.自然灾害: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雪灾等;4.其他突发事件:火灾、人员伤亡、布控、通缉等情况。
应急措施在出现交通事故等应急情况时,道路基层工作人员需要采取以下应急措施:1. 迅速实施现场估计和应急处置应急车辆需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估计和处置,及时控制现场,对伤者、车辆等进行处理。
同时,组织交通和现场保护,缓解交通堵塞,避免事故扩大范围。
2. 实施养护措施对路面破损、边沟淤积、标志牌缺损等问题,需要立即实施路面养护措施,将对交通影响降到最低,并设置警告标志。
3. 进一步加大信息发布力度当发生交通事故等应急情况时,需要及时利用广播、,宣传车、互联网等方式发布信息,提醒驾驶员和行人注意安全,避免事故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
4. 形成监督机制完善部门内部管理机制,加强与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在出现道路交通应急安全问题时及时跟进、解决。
5. 加强预案建设注重各种突发事件的预判和预警,及时制定并实施应急预案,做好各项防范措施。
同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演练,举办培训班,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
总结道路基层应急处置方案是在日常交通路段中专门的应急处理方案,是为了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保障公路畅通、交通有序和安全稳定。
应急处置需要迅速实施现场估计和处置、实施养护措施、加大信息发布力度、形成监督机制,并加强预案建设等措施。
本文总结了道路基层应急处置方案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帮助。
安全监管部门应急预案框架指南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全监管部门应急预案框架指南的通知安监厅应急〔2011〕22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为指导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做好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组织制定了省、市、县三级安全监管部门应急预案框架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三日省级安全监管部门应急预案框架指南1 总则1.1 编制目的1.2 工作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职责明确、规范有序,资源共享、反应灵敏,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等。
要求简洁明确。
1.3 编制依据列出主要依据或参照的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应急预案。
1.4 适用范围明确安全监管部门负责处置和参与处置的主要生产安全事故类型。
安全监管部门负责处置的生产安全事故主要包括负责直接监督管理职责范围内行业(领域)企业的生产安全事故,参与处置的生产安全事故包括其他行业(领域)的生产安全事故。
2 组织体系及职责2.1 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明确本部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及其职责。
按照各处室工作职能和事故应急处置程序,明确各处室应急工作职责。
2.2 事故现场工作(督导)组职责事故现场工作(督导)组是按照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要求,成立并派往事发现场的临时工作机构。
明确事故现场工作组的组成人员及工作职责。
2.3应急救援专家职责明确应急救援专家参加应急救援工作的职责。
3 信息报告与预警3.1 信息报告明确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本部门和相关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部门和企业之间常规信息、预警信息、重大事故信息接收和报告内容、方式、传输渠道和要求,以及信息分析、会商评估和共享的方式、方法、报送及反馈程序。
明确预警信息主要来源与内容,一般包括上级部门、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下发的预警信息,生产经营单位上报的事故预警信息等。
3.2 预警行动明确事故预警信息发布程序、内容、方式和途径等,以及需要采取的预警行动和响应措施,包括应急值守、信息报告、信息跟踪、专家咨询、应急救援队伍集结、应急救援装备调运、派出工作组和应急准备检查等。
应急预案框架指南
一、总则1.1 目的为了有效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1.2 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2)依法依规,科学应对:遵循法律法规,科学制定、实施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明确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责,形成上下联动、协同应对的工作机制。
(4)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强化风险意识,落实预防措施,提高防范能力,降低突发事件发生概率。
(5)信息共享,快速反应: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确保信息及时、准确传递,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1.3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省、市、县(市、区)有关应急预案编制的相关规定。
1.4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在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制定、修订和实施应急预案。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2.1 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1)应急指挥部:负责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2)应急办公室:负责应急指挥部日常工作,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应急专家委员会:负责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为应急处置提供决策依据。
2.2 组织体系框架描述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全过程为主线,明确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报警、响应、结束、善后处置等环节的主管部门与协作部门;以应急准备及保障机构为支线,明确各参与部门的职责。
三、预警和预防机制3.1 预警(1)建立健全预警信息发布制度,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准确传递。
(2)加强对各类风险源的监测、预警,提高预警能力。
3.2 预防(1)落实预防措施,加强隐患排查治理,降低突发事件发生概率。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应急响应4.1 响应程序(1)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应急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基本框架
一、引言应急预案是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而制定的行动指南。
本框架旨在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组织提供应急预案编制的基本原则和框架,以指导其制定科学、规范、高效的应急预案。
二、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3.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4.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5. 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标准规范6.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等三、编制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3. 分类管理、协同应对4. 公众参与、社会动员5. 科学规范、简便易行四、应急预案基本框架1. 总则(1)目的:明确应急预案编制的目的和适用范围。
(2)编制依据:列出编制应急预案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政策及标准规范。
(3)编制原则:阐述应急预案编制的基本原则。
(4)适用范围:明确应急预案适用的突发事件类型和范围。
2. 组织指挥体系(1)应急组织机构:明确各级应急组织机构的设置、职责和权限。
(2)应急指挥机构:明确应急指挥机构的设置、职责和权限。
(3)应急工作机构:明确应急工作机构的设置、职责和权限。
3. 预警和预防机制(1)预警分级: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划分预警等级。
(2)预警监测:建立健全预警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突发事件信息。
(3)预警发布:明确预警发布程序、内容和方式。
(4)预防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4. 应急响应(1)响应分级:根据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和影响程度,划分应急响应等级。
(2)应急响应程序:明确应急响应的启动、处置、结束等环节。
(3)应急响应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
5. 后期处置(1)善后处置:明确善后处置的范围、任务和责任。
(2)调查评估:对突发事件原因、影响及应急处置工作进行调查评估。
应急预案基本框架
应急预案1. 紧急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管理员/经理:XXX,电话:XXX- 安全事务经理:XXX,电话:XXX- 医疗急救人员:XXX,电话:XXX- 消防人员:XXX,电话:XXX2. 事故报告和通知程序- 在发生事故或紧急情况时,立即向紧急联系人通报,并报告相关部门。
- 在通知紧急联系人之前,确保全体员工的安全。
3. 事故应对流程- 在报告事故后,立即采取行动以确保员工和客户的安全,并防止事故扩大。
- 根据紧急情况的性质,确定需要采取的措施,例如建立安全区域、疏散员工等。
- 向员工传达相关指示,并指引他们执行紧急情况下的操作流程。
4. 应急资源- 确保紧急设备(如灭火器、急救箱等)的正常维护和放置位置的明确标示。
- 与当地的医疗机构和消防部门建立联系,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及时获得帮助和支持。
5. 演练和培训- 定期进行员工应急培训,教授基本的急救和灭火技能。
- 进行定期演练,以测试紧急情况下的响应能力,并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改进。
6. 事故调查和纠正措施- 在事故发生后,开展全面的调查,确定事故的原因和责任,并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以防止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
- 将事故调查结果和纠正措施通报给相关部门和员工,确保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行为得到改进和加强。
7. 宣传和意识提升- 定期向员工宣传公司的安全政策和应急预案,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 向员工提供安全培训和有关应急预案的指导手册,以供参考和查询。
8. 预案的定期评估和更新- 定期评估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更新。
-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演练,评估应急响应的效果,并根据演练结果进行调整。
备注:以上应急预案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和流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地方安全监管部门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编制框架指南
一、编制目的为提高地方安全监管部门应对安全生产事故的能力,规范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管理工作,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安全生产事故的危害,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证地方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特制定本指南。
二、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3.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4.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全监管部门应急预案框架指南的通知》5. 地方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6. 其他相关资料三、编制原则1.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2.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3. 条块结合,属地为主4. 职责明确,规范有序5. 资源共享,反应灵敏6. 预防为主,平战结合四、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地方安全监管部门负责处置和参与处置的主要生产安全事故类型,包括:1. 直接监督管理职责范围内行业(领域)企业的生产安全事故2. 其他行业(领域)的生产安全事故五、组织体系及职责1. 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1)成立地方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2)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包括:应急救援办公室、事故调查组、现场救援组、医疗救护组、交通管制组、物资保障组、通信联络组、宣传报道组等。
2. 事故现场工作(督导)组职责(1)按照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要求,成立并派往事发现场的临时工作机构。
(2)明确事故现场工作组的组成人员及工作职责,包括:现场指挥、现场救援、现场调查、现场维护等。
3. 应急救援专家职责(1)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2)对事故现场进行风险评估,提出应急处置建议。
六、信息报告与预警1. 信息报告(1)明确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本部门和相关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部门和企业之间常规信息、预警信息、重大事故信息接收和报告内容、方式、传输渠道和要求。
(2)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送。
安全监管部门应急预案框架指南
安全监管部门应急预案框架指南一、前言安全监管部门作为保障社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对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做出应对预案。
应急预案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能够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成功率。
针对各类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制定及实施是安全监管部门重要的工作之一,必须得到各级领导和全体员工的高度重视。
二、框架制定目的1、为安全监管部门应急处置工作提供制度性保障,加强安全监管部门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为依法依规、全面、协调、高效地开展应急工作提供统一的制度和流程。
3、为应急救援部门和人员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组织、协调、救援提供有效的指导和保障。
三、框架制定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针对各类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2、科学、合理、可行原则,应急预案内容必须科学、合理、可行、可操作。
3、预防为主原则,应急预案要强调预防为主,预防措施要到位,以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4、规范化原则,应急预案要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并与现有安全管理制度相衔接。
5、紧急情况下的灵活性原则,应急预案必须注重实际操作中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以实现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四、框架制定基本内容安全监管部门应急预案框架制定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应急组织机构、预警信息收集与分析、应急处置流程、应急救援力量、应急标志标识、应急演练、应急源头防控等。
1、应急组织机构:应急组织机构是应急工作开展的基础,应该是一个完善的体系,包括应急指挥部、应急处置小组、应急办公室等。
应急指挥部是应急组织机构的核心,负责突发事件的指挥、协调、处置和监督等工作。
2、预警信息收集与分析:及时、准确的预警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前提,安全监管部门应建立预警信息收集与分析机制,包括突发事件信息、应急资源信息、应急救援人员信息、预警等级等信息。
3、应急处置流程:应急处置流程是应急工作的核心部分,应明确各项处置步骤,包括应急响应、应急措施、应急资源调配、应急通讯、应急救援等。
应急预案的基本框架
应急预案的基本框架关键信息项:1、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指挥中心救援小组通讯联络小组后勤保障小组2、应急响应程序预警级别响应启动条件响应行动流程3、应急资源保障人力物资设备资金4、应急培训与演练计划培训内容培训对象演练频率演练评估5、后期处置措施损失评估恢复重建事故调查与总结1、总则11 编制目的明确应急预案编制的目的,如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等。
12 适用范围规定应急预案适用的突发事件类型、地域范围、组织或活动等。
13 应急工作原则确立应急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如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快速反应、科学处置等。
2、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21 应急指挥中心成立应急指挥中心,明确其组成人员和职责。
指挥中心负责全面指挥和协调应急处置工作,制定应急决策,调配资源等。
211 指挥中心负责人职责负责指挥中心的日常运作,组织制定应急计划,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及时向上级报告应急情况。
212 成员职责根据分工,承担相应的应急处置任务,如信息收集与分析、现场指挥、资源调配等。
22 救援小组组建专业的救援小组,包括消防、医疗、抢险等。
明确各救援小组的任务和职责,以及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
221 消防救援小组职责负责火灾扑救、危险物品处理等工作,保障现场消防安全。
222 医疗救援小组职责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组织医疗资源,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23 通讯联络小组建立通讯联络小组,负责应急期间的信息传递和沟通。
确保与内部各部门、外部相关单位和公众的有效联络。
231 信息收集与发布职责及时收集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报告和发布,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32 联络协调职责与上级部门、周边单位、救援队伍等保持密切联系,协调各方资源和行动。
24 后勤保障小组设立后勤保障小组,负责应急物资、设备、资金等的保障工作。
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241 物资采购与储备职责根据应急需求,采购和储备必要的物资,如防护用品、食品、饮用水等。
基层组织应急预案编制与实施指南
基层组织应急预案编制与实施指南引言:- 重要性和背景- 目的和意义第一部分:组织架构和责任分工- 组织架构- 责任人员的角色和职责- 信息沟通与协调机制第二部分:风险评估与应急需求分析- 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应急需求分析方法- 数据收集与分析第三部分:制定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的结构与要素- 预警与应对机制- 紧急联络与通信渠道第四部分:应急预案培训和演练- 培训的目的和方法- 演练的类型和程序- 演练的评估与改进第五部分:实施应急预案- 应急通知与协调- 快速响应与处置- 应急资源的调配与利用第六部分:监测与评估- 应急响应效果的监测- 评估与反馈- 应急响应改进措施的落实结论:- 指导基层组织应急预案编制与实施- 重申应急预案的重要性- 未来发展趋势和建议引言在当今不可预测的世界中,各种突发事件和灾害频繁发生,社会对基层组织应急响应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稳定,基层组织应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
本文旨在提供一份基层组织应急预案编制与实施的指南,帮助基层组织制定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有效策略。
第一部分:组织架构和责任分工一个有效的应急预案需要明确的组织架构和责任分工。
在组织架构中,可以设立应急管理部门,由专业人员负责制定和执行预案。
此外,还可以设立应急小组,由多个部门的代表组成,负责应急管理、信息收集和传递等工作。
责任人员应确保每个部门有明确的职责,并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同。
第二部分:风险评估与应急需求分析为了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必须进行风险评估和应急需求分析。
风险评估的目的是识别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和程度,从而制定合理的应急措施。
应急需求分析可以帮助确定每种灾害类型对基层组织的威胁程度,并确定所需的资源和能力。
第三部分:制定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应遵循一定的结构和要素,以确保其全面和可操作。
预案应包括事件识别和预警机制、应急组织和指挥系统、特定事件的应对程序和资源调配。
县级总体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县级总体应急预案编制指南一、引言应急预案是指针对突发事件和灾害等紧急情况,为保护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运行稳定而制定的预先确定的应对措施和组织安排的文件。
县级总体应急预案作为基层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旨在为县级应急管理部门编制县级总体应急预案提供指南。
二、编制流程2.1 数据收集•收集本地区过去发生的各类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案例和应对经验;•收集本地区各部门和单位的应急预案,并进行分析和整理;•收集本地区的地理、气象、人口、交通等基础数据;•收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标准规范。
2.2 编制组织•成立由县级应急管理部门牵头的编制工作组;•工作组由应急管理部门、公安、消防、医疗、交通、通信等相关部门代表组成;•指定工作组负责人,明确各成员职责和分工。
2.3 风险评估•根据本地区的地理、气象、经济等情况,综合评估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和灾害;•设置不同等级的风险评估标准,确定突发事件和灾害的等级。
2.4 紧急救援资源梳理•列举本地区各类救援资源,包括人员、设备、物资等;•对各类救援资源进行评估,确定其可用性、数量和所属部门;•制定合理的资源调度和协调机制。
2.5 编制架构根据本地区的风险评估和紧急救援资源情况,确定县级总体应急预案的编制架构。
2.6 内容编制按照下面的内容目录编制县级总体应急预案。
三、内容目录3.1 总则•预案的编制依据;•预案的目的和意义;•预案的适用范围和对象。
3.2 突发事件和灾害类型•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灾害进行分类和描述;•依据突发事件和灾害的特点,制定应对措施。
3.3 应急组织机构和责任分工•列举各级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划分各部门和单位的责任和任务;•制定预案调度和指挥机构。
3.4 预警和信息报送•确定突发事件和灾害的预警方式;•确定各部门和单位的信息报送渠道和要求;•确立信息发布的机制和渠道。
3.5 紧急救援•制定突发事件和灾害的应急救援流程;•列举救援资源的调度和协调方法;•制定伤员救治和病人转运的具体措施;•制定生命线设施和重要设备的保护措施。
应急预案的基本框架
应急预案的基本框架应急预案是指为了应对突发事件、灾害事故或其他紧急情况,在事前做出的有针对性的应急措施和行动计划。
它旨在提高组织或个人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一个完善的应急预案应具备以下基本要素和实施框架。
一、背景介绍在这一部分,我们需要明确制定应急预案的背景和目的。
简要介绍组织或个人所处的行业背景,突发事件可能引发的风险和危害,以及制定该预案的主要目的。
二、应急组织结构与人员职责应急组织结构是应急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各级人员的职责和工作流程。
在这部分,需要明确应急组织的层级结构,例如总指挥部、部门指挥部、救援小组等,并详细说明各级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三、应急资源与物资准备在这一部分,需要列举和详细描述应急预案所需的资源和物资准备情况。
这包括但不限于紧急联系人名单、应急电话号码、应急设备与工具清单、急救措施和医疗资源等。
还需要说明资源和物资的储备、更新和维护措施。
四、风险评估与应急预警风险评估和应急预警是应急预案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这一部分中,需要确立风险评估的方法和工具,并注明如何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来评估风险概率和危害程度。
另外,也需要明确应急预警的来源和传达渠道,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五、应急演练与培训计划应急演练和培训是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这一部分,需要规划和描述应急演练的频率、内容和形式,并说明演练的参与人员和评估标准。
此外,还需要制定应急培训计划,将培训纳入日常工作和职责范围。
六、应急响应与处置措施应急响应与处置措施是应急预案的核心内容。
在这一部分,需要详细描述不同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程序和处置流程。
例如,火灾应急响应程序、地震应急处置流程等。
在描述过程中,要注意结构清晰,语句通顺,重点突出。
七、应急后续处理与总结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后续处理与总结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应急预案的重要环节。
在这一部分,需要明确后续处理工作的职责分工和时间节点。
某基层单位应急预案的要求
某基层单位应急预案的要求某基层单位应急预案的要求旨在确保该单位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对和处理,最大程度地保护员工和单位财产的安全,并保障日常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基层单位应急预案是一份详细的操作指南,包含了各种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的处理措施,以及应急资源的调配和使用方法。
它的制定和实施能够有效提高单位的应急响应能力,降低应急事件对单位造成的损失。
二、预案内容基层单位应急预案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应急组织机构:确定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明确指挥体系,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快速组织行动。
2. 突发事件分类和级别:根据不同的突发事件类型进行分类,并设定不同的应对级别,以便准确评估事件的紧急程度。
3. 应急资源清单:明确单位的应急资源清单,包括物资、设备、专业技术人员等,确保在应急情况下能够及时调配和使用。
4. 应急预警机制:建立有效的应急预警机制,及时向相关人员发布预警信息,确保员工能够迅速做出响应。
5. 应急演练和培训: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员工对应急情况的应对能力和应急设备的使用熟练程度。
6. 通信与传输系统:保证通信和网络设备的正常运行,确保信息的流畅传递,以便快速有效地沟通和协调响应。
7. 疏散和撤离程序:制定疏散和撤离程序,明确员工的撤离路线和集合点,提高员工疏散的效率和安全性。
8. 应急行动方案:根据不同的突发事件类型和级别,制定相应的应急行动方案,包括应对措施,处理流程,资源调配等,以确保快速、有序地应对突发事件。
9. 应急指挥车辆和设备:配备应急指挥车辆和设备,确保在现场指挥和处理事件时能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10. 应急效果评估和总结:对每次应急事件进行效果评估和总结,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
三、实施和维护基层单位应急预案的实施和维护需要以下注意事项:1. 预案应定期进行演练和修订,确保其适应实际需要,综合考虑单位的特点和环境。
2. 预案应在单位内部广泛宣传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应急意识和应对能力。
基层组织地震应急预案范文
基层组织地震应急预案范文一、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背景和目的为了加强对地震灾害的应对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单位制定了地震应急预案,目的是在地震发生时能够科学、迅速、有效地组织应急救援和灾后恢复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地震预案的适用范围和对象本预案适用于我单位下属各基层组织,在面对地震灾害时的应急救援和灾后恢复工作。
预案对象包括所有在岗人员、相关部门和单位,以及可能受到地震影响的人员和设施。
三、地震发生时的应急响应程序1、地震预警阶段:(1)接到地震预警信息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各部门和人员进行地震应急预案知识培训和演练。
(2)对可能受到影响的区域和设施进行全面排查和检查,确保安全隐患得到及时处理。
2、地震发生阶段:(1)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组织人员进行疏散和逃生,确保人员生命安全。
(2)迅速组织人员开展灾情调查和评估工作,指挥各部门进行救援和抢险工作。
3、灾后恢复阶段:(1)组织人员开展受灾地区的灾后救援和恢复工作,包括清理残骸、修复受损设施等。
(2)对灾后救援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四、地震应急预案的实施和落实(1)各部门和人员应熟悉本预案内容,并按照预案要求做好应急知识培训和演练工作。
(2)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互通信息,做好灾情报告和应急救援工作。
(3)对应急预案进行定期评估和修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应急工作需求。
五、地震应急预案的保密性和宣传(1)本预案内容仅限本单位内部人员知悉,并建立保密制度,不得外泄。
(2)定期组织地震应急知识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员工的地震应急意识和应对能力。
基层应急预案框架指南
(适用于乡镇〈街道〉、社区、村〈居〉、企业、学校)莱城区基层突发事件综合应急预案框架指南—1—莱城区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2—目录一综合应急预案框架指南二基层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框架指南三预案版式与印刷格式四参考文本1.×××镇(乡、街道)突发公共事件预案签批单2.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预案封面3.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预案公布令4.XX学校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方案5.XX小学消防安全应急预案演练记录6.XX中学消防应急预案演练记录—3—一综合应急预案框架指南1 总则概述编制目的、编制依据、实用范围、预案体系、工作原则等。
1.1 编制目的简述该预案的预期效果。
1.2 编制依据说明制定该预案所根据的有关法律、法规、上级机关文件、其他情况等。
1.3 适用范围说明适用于该预案的区域范围及突发事件种类。
1.4 预案体系说明该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情况。
(1)单位预案说明单位预案的构成。
(2)辖区单位预案列举辖区单位预案。
1.5 工作原则—4—概述本单位应急管理的工作原则,内容应简明、具体,切合实际、抓住要点。
2 单位现状概述单位概况、风险隐患分析等。
2.1 单位概况主要包括本单位的地理位置、辖区面积、辖区人口、周边重要设施、场所辖区单位等基本信息。
2.2 风险隐患分析主要阐述本单位可能发生的风险隐患分析评估结果。
3 应急资源与能力概述本单位组织力量、应急救援力量、制度保障、通讯与信息保障、公共设施保障、救援设备、应急物资、交通运输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治安保障、经费保障、社会动员、技术储备与保障等。
3.1 组织力量说明本单位所辖主要自治组织、内设机构基本情况。
3.2 应急救援力量说明各类应急响应可供动员的人力资源。
(1)本单位内能够进行快速动员的应急救援力量(包括应按本单位常住人口的1%配备志愿者队伍)。
(2)本单位可申请使用的应急支援力量(包括政府、军队、—5—武警、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公益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等)。
应急_预案_基本框架
一、引言应急预案是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特制定本预案基本框架。
二、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的函》4. 《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5.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用于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
四、工作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3. 快速反应,协同应对4. 依法规范,科学决策5. 公众参与,社会共治五、组织指挥体系1. 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应急工作,下设办公室和若干工作组。
2. 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应急管理工作的协调、组织和监督。
3. 工作组:根据突发事件类型设立,负责具体应对措施的实施。
六、预警和预防机制1. 预警分级:根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预警。
2. 预警监测:建立健全监测网络,对各类风险因素进行实时监测。
3. 预警研判: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4. 预警发布:通过多种渠道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采取相应措施。
七、应急响应1. 启动响应:根据突发事件严重程度和发展态势,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2. 应急处置:根据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减少损失。
3. 人员疏散:根据需要,组织人员疏散,确保生命安全。
4. 信息发布:及时发布突发事件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八、后期处置1. 恢复生产:协助受影响的企业恢复正常生产。
2. 灾后重建:协助受灾地区开展灾后重建工作。
3. 事件调查评估:对突发事件进行调查评估,总结经验教训。
九、保障措施1. 人力资源保障:建立健全应急队伍,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事件应急预案框架
事件应急预案框架一、预案目标与原则预案的首要目标是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其次是保护财产不受重大损失,并尽快恢复正常运营。
在应对事件时,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原则;快速反应、科学处置的原则;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的原则;以及公开透明、积极沟通的原则。
二、组织结构与职责明确应急组织结构,包括应急管理委员会、应急指挥部及其下属的各个功能小组(如信息收集组、现场处理组、后勤保障组等)。
各组织和小组的职责要清晰划分,确保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进入角色,有效协作。
三、预警机制建立一套完善的预警机制,包括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和预警发布等环节。
通过持续的风险评估来识别潜在威胁,并通过监测系统对关键指标进行监控,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启动预警流程,及时向相关人员和部门报告情况。
四、应急响应流程详细描述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响应流程,从事件评估、启动预案、现场管理、资源调配到事后恢复等各个环节都要有明确的操作指南。
确保每一步都有人负责,每项措施都能迅速有效地执行。
五、应急资源管理列出可用于应急响应的资源清单,包括人员、设备、物资、资金等,并明确资源的调用程序和权限。
同时,建立资源储备和维护制度,保证关键时刻能够派上用场。
六、培训与演练定期对员工进行应急预案培训,提高他们的应急意识和处置能力。
同时,通过模拟演练来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发现问题并及时修正。
七、信息沟通与协调建立高效的信息沟通机制,确保在应急情况下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
同时,加强与外部机构(如政府、媒体、社区等)的协调合作,形成联动效应。
八、事后评估与改进事件结束后,组织专项团队对应急过程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结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用于乡镇〈街道〉、社区、村〈居〉、企业、学校)莱城区基层突发事件综合应急预案框架指南—1—莱城区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2—目录一综合应急预案框架指南二基层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框架指南三预案版式与印刷格式四参考文本1.×××镇(乡、街道)突发公共事件预案签批单2.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预案封面3.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预案公布令4.XX学校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方案5.XX小学消防安全应急预案演练记录6.XX中学消防应急预案演练记录—3—一综合应急预案框架指南1 总则概述编制目的、编制依据、实用范围、预案体系、工作原则等。
1.1 编制目的简述该预案的预期效果。
1.2 编制依据说明制定该预案所根据的有关法律、法规、上级机关文件、其他情况等。
1.3 适用范围说明适用于该预案的区域范围及突发事件种类。
1.4 预案体系说明该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情况。
(1)单位预案说明单位预案的构成。
(2)辖区单位预案列举辖区单位预案。
1.5 工作原则—4—概述本单位应急管理的工作原则,内容应简明、具体,切合实际、抓住要点。
2 单位现状概述单位概况、风险隐患分析等。
2.1 单位概况主要包括本单位的地理位置、辖区面积、辖区人口、周边重要设施、场所辖区单位等基本信息。
2.2 风险隐患分析主要阐述本单位可能发生的风险隐患分析评估结果。
3 应急资源与能力概述本单位组织力量、应急救援力量、制度保障、通讯与信息保障、公共设施保障、救援设备、应急物资、交通运输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治安保障、经费保障、社会动员、技术储备与保障等。
3.1 组织力量说明本单位所辖主要自治组织、内设机构基本情况。
3.2 应急救援力量说明各类应急响应可供动员的人力资源。
(1)本单位内能够进行快速动员的应急救援力量(包括应按本单位常住人口的1%配备志愿者队伍)。
(2)本单位可申请使用的应急支援力量(包括政府、军队、—5—武警、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公益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等)。
(3)应急信息联络员队伍。
乡镇(街道)还要明确先期处置队伍、第二处置队伍、增援队伍的组织与保障方案以及应急能力保持方案等。
3.3 制度保障说明本单位为预防突发事的发生制定的各项规制度。
3.4 通讯保障主要是建立通讯系统维护制度,确保应急期间信息渠道通畅。
明确参与应急活动的所有部门通讯方式,分级联系方式,并提供备用方案和通讯录。
建立通讯系统维护方案,确保应急期间信息通畅。
3.5 公共设施保障主要包括避难场所、疏散通道、消防设施、应急水源等。
3.6 救援设备明确突发事件现场可供应急响应单位使用的应急设备(推土机、挖掘机、铲车、起重机、抽水机、发电机、手电筒等)类型、数量、性能和存放位置,备用措施,相应制度等内容。
3.7 应急物资明确应急救援储备物资、器材的类型、数量、性能、存放位置、管理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等。
对大宗、常用、可以随时采购的应急物资要明确生产、储备、经营信息,以便及时采购—6—和调用。
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还要明确具体的物资储备、生产及加工能力储备、生产流程的技术方案储备。
乡镇(街道)、社区应储备应急救援必需的照明、医疗救护用品、食品、衣物等物资和工具。
村(居)、企业、学校根据自身实力和需要,储备适量应急专用物资。
3.8 交通运输保障包括各类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分布、功能、使用状态等信息,驾驶员的应急准备措施,征用方案。
乡镇(街道)、社区要有交通管制方案和线路规划。
3.9 基本生活保障明确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会同上级民政部门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
3.10 医疗卫生保障包括医疗救治资源分布,救治能力与专长,卫生疾控机构能力与分布及各单位的应急准备保障措施、调用方案等。
3.11 治安保障明确应急状态下维持治安秩序的各项预案。
乡镇(街道)、社区要包括警力培训、布局、调度和工作方案等。
3.12 经费保障—7—明确应急经费来源、使用范围、数量和管理监督措施。
乡镇(街道)要提供应急状态下政府经费的保障措施。
3.13 社会动员明确社会动员条件、范围、程序和必要的保障制度。
3.14 技术储备与保障主要是成立相应的专家组,提供多种联系方式,并依托相应的科研机构,建立相应的技术信息系统。
社区、村(居)、企业、学校可以视情将“救援设备”、“应急物资”、“交通运输保障”、“医疗卫生保障”、“社会动员”整合为“物资保障”。
4 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明确指挥机构、办事机构、现场指挥机构、工作机构及其职责、权限;以应急响应全过程为主线,尽量用图表描述由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构成的组织体系框架;明确与辖区驻地单位、军队、武警的应急联动机制。
4.1 指挥机构即本单位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
4.2 办事机构各单位的应急管理办公室为本单位应急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
负责社区应急预案的拟制和修订;组织风险分析、隐患排查,制订各项预防措施;负责突发事件的检测、预警和信息报—8—告;组织先期处置,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和上级应急队伍实施救援行动;及时妥善撤离、安置受灾居民;组织开展社区应急宣传教育和培训演练;组织、协调应急管理工作。
”4.3 现场指挥机构乡镇(街道)要明确针对某一突发事件成立的应急领导小组,为本单位应急指挥机构的分支机构。
社区、村(居)、企业、学校要明确一个专门负责各类突发事件现场应急指挥的综合性的现场指挥组。
4.4 工作机构主要指各应急处置行动组,包括指挥协调组、疏散撤离组组、医疗救护组、救援抢险组、后勤保障组、调查取证组、警戒保卫组、善后处理组等。
社区、村(居)、企业、学校可视情将“后勤保障组”、“善后处理组”职能并入“指挥协调组”,将“调查取证组”的职能并入“警戒保卫组”。
5 预防与预警机制概述信息监测与报告、预警级别与发布等。
5.1 信息监测与报告明确信息监测的方法与程序,建立信息来源与分析、常规数据监测、风险分析与分级等制度。
主要包括技术监控、人员监控、分析处理等。
—9—5.2 预警级别与发布明确预警级别,预警内容,预警发布、预警响应、调整与解除程序等。
(1)预警级别,按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和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2)预警内容,包括突发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应对措施、发布机关等。
(3)预警发布,明确预警发布权限、向公众报警的方式(如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电话、防空警报宣传车以及敲锣、鸣钟、吹哨、逐户通知等相互认可的通告、报警形式与信号)、预警响应,调整与解除程序等。
6 应急处置主要是信息报告、先期处置、救援配合、现场清理。
事发地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反应,立即组织本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和工作人员营救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并采取其他防止危害扩大的必要措施,控制事态,同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报告。
—10—6.1 信息报告明确信息报告的要求与应急联络机制。
(1)报告要求,包括报告内容、报送单位、报告顺序、报告时限等。
报告内容包括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和已经采取的措施、主要联络人及备用联络人、救援通行路线等。
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2)应急联络机制,主要是24小时信息传递、报警方式(如电话、网络、短信、报警器等),24小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通讯、联络方式等。
6.2 先期处置制定详细、科学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
明确现场指挥机构;明确事态控制、人员救护、疏散撤离组、维持秩序、事态扩大后与先期处置队伍的衔接等环节的操作程序和措施。
疏散撤离要明确疏散撤离的方式、程序、组织、指挥,疏散撤离的范围、路线、紧急避难场所的位置等。
6.3 救援配合上级政府或主管部门现场指挥部到达现场后,事发单位要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现场情况,协助上级和现场指挥部开展应急处置至事件处置完毕;负责提供辖区地图、危险源、重要目标等相关信息帮助及相关保障,并视情组织相关人员协助参与—11—处置。
6.4 现场清理应急处置结束后,事发地单位要组织及时做好污染物收集、现场清理等工作。
对本单位易发生的突发事件要分别制定应急处置方案,作为附件附在预案后面。
7 恢复与重建明确应急响应结束后的善后处理、恢复常态的具体要求等。
主要包括善后处理、灾情统计、调查评估、信息发布等。
7.1 善后处理乡镇(街道)、企业与有关部门一起(社区、村〈居〉协助有关部门、属地政府)开展人员安置与赔偿、物资和劳务的征用补偿、慰问安抚、心理咨询、社会救助、灾后重建、污染物收集、现场清理与处理等善后处置。
7.2 灾情统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具体负责本单位灾情信息的统计工作,按要求时限上报相关部门。
7.3 调查评估社区、村(居)、企业、学校协助有关部门和乡镇(街道)对突发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及事件预防、预警、指挥、救援、保障等进行评估,对预案进行修订、完善。
—12—7.4 信息发布向辖区单位和居民通报事件处理及灾后重建信息。
乡镇(街道)还要协助上级部门向新闻媒体通报有关信息。
8 监督管理主要包括公众信息交流、培训、演练以及责任与奖惩等。
8.1 公众信息交流最大限度公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信息,接警电话和部门,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常识等。
8.2 培训明确对本单位人员、区域内有关单位开展应急培训的计划、方式和要求,包括各级领导、应急管理和救援人员的岗前培训、常规性培训。
8.3 演练明确演习的场所、规模、方式、频次、范围、内容、组织者、总结评估等。
如果涉及到居民,要做好宣传和告知工作。
8.4 责任与奖惩明确监督主体,奖励、处罚的条件与内容。
对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保障应急措施到位。
9 附则概述术语与定义、制订与解释、预案实施、维护与更新等。
9.1 术语与定义—13—对于案涉及的一些名词术语、缩略语和编码进行定义与说明。
包括突发事件类别、等级以及对应的指标定义,统一信息技术、行动方案和相关术语等编码标准。
9.2 制定与解释注明制定与解释该预案的机构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
9.4 预案实施明确预案批准实施的具体程序、时间以及备案等。
9.3 维护与更新明确预案评审、修订、更新的制度、方式与承办机构。
10 附件附件:1.××单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附件:2.应急处置流程图附件:3.相关文件包括辖区单位应急预案、可能导致本单位突发事件发生的次生、衍生和耦合突发事件预案,有关救援协议和备忘录。
附件:4.格式文本附件:5.应急网络通讯录5.1 应急指挥机构名录及通讯联络方式5.2 有关部门、应急机构、联系人及通讯联络方式5.3 应急救援队伍名录及通讯联络方式5.4 本单位工作人员及辖区单位主要负责人名录—14—及通讯联络方式5.5 应急信息联络员名录及通讯联络方式附件:6.应急物资储备清单包括交通运输工具、救援设备、应急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