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律治美学思想探微

合集下载

跨越大西洋的思想传递:从浪漫主义到超验主义

跨越大西洋的思想传递:从浪漫主义到超验主义
来 支 撑 这 种 观 点 。 当 时 新 理 想 主
个角 色 ,当美 国人通过 柯尔律
治 了解欧 洲思想 的 同时 ,他的个 人思想早 已融入 了当地 ,并 且被 许 多思潮 运动所采 用 ,这其 中就 包 括著名 的波士顿 和佛蒙特 超验
主 义 学 派 ,这 些 运 动 将 柯 尔 律 治 的思 想 在 广 泛 而 深 远 的 流 传 在 了
美 国。
主义 三合 体概念 , 既“ 神灵 、 自然 、
人性 ” 三者相互 关联 , 这 对 于那 些
义进入到 了新英格 兰 ,让人们 对
人 意 识 到 了一 种 全 新 的 看 法 , 这 种 思 想 认 为 个 人 的精 神 可 以 直 接
超验 主 义者 们来 说至 关 重要 : 柯
雷德里克 ・ 亨利 ・ 赫奇 ( F r e d e r i c k H e n r y H e d g e ) 。两人对柯尔律 治 最 初 的 唯 心 主 义 思 想 都 十分 熟 悉, 这对爱默生 来说非 常有用 , 因 为柯尔律 治早期 的唯心 主义思想
来 源 于 德 国哲 学 ,而 爱 默 生 在 最 开始 缺乏 对 德 国哲学 的 了解 , 只
过经历 和感受来将 知识 “ 印” 在 上 面 。这 一 时 期 的 神 学 理 论 和 哲 学 思 想多 强调 人 的能 力是 有 限 的 ,
p h i l o s o p h y ) 、 以及 洛 克 派 经 验 主 义
为他扮演 了欧洲 思想传递 人这 么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等理论 思想 ,转 而 向欧洲 寻求精 神上 的启发 。赫奇 ( H e d g e ) 、 爱 默 生、 以及里 普利 ( R i p l e y ) 等 人正是 这个 群 体 中最具 代 表性 的人 物 。 这一 时期 对柯尔 律治来说 非常有

柯勒律治的有机主义美学与近代自然科学对其的影响研究

柯勒律治的有机主义美学与近代自然科学对其的影响研究
认为 与其说 柯勒 律 治的文 艺理 论是用 德 国土壤培
“ 我将 用不 少 于二 十年 的时 间 来创 作 一首 史 诗 。其 中 , 十年 用 来 搜集 素 材 , 广泛涉猎 , 启 迪 心 灵 。期 间 , 我将 粗 略 了解 一点 数理 学知 识 , 广 泛涉
猎力学 、 流体静力学 、 光学、 天文学 、 植物学 、 冶金
柯 勒律治的有机主义 美学与近代 自然科学对其 的 影 响 研 究
胡 玉明
( 皖西学院 外 国语学 院 , 安徽 六安 2 3 7 0 1 2 )
摘要 : 柯勒律治的有机主义美 学, 不仅是 对之 前文艺理 论的批判 和继承 , 还 深 受当时的 自然科 学影 响 , 主
要表现在 生物 学对物理 力学的反动 , 也 就是说 , 以生物有机整 体 学说 来抵抗 之前基 于物理 力学的机械 主义。 同时由于受到 当时科 学水平 的制约 , 柯 氏的有机 主义 美学也存在 着诸 多弊端 , 诸如过 分强调 整体 , 这本 书 中, 柯 勒律 治 “ 把 德 国 自然 哲 学 家 的种 种 概 念 与 亨 特 、 索 马 里
兹 和阿 伯 内西 等英 国 ‘ 动力 ’ 生 理 学 家 的 发 现 和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0 9—1 6
柯勒律治的有机主义美学始于其对人类心灵 在认 识世 界 和艺 术 创 作 中所起 作 用 的研 究 , 是 对 流行 于英 国 1 8世 纪机 械 唯 物 主义 哲 学 以及 在这
学 的形成
科学知识 。余下的十年 , 我将一半时间用于创作 ,

半 时 间用来 修 改润色 。 ” 尽 管这个 宏 伟 的计 划 最 终 未 能全 部 实 现 , 但

柯尔律治美学思想探微

柯尔律治美学思想探微

关键 词 : 柯尔律治 ; 美学思想 ; 哲学基础 ; 理性和知解力 ; 机械哲学
中图分类 号 : 0 文 献标 识码 : 文章编 号 :6 4 20 (O0O 一 02 0 I 7 2 A 17 — l92 l)1O 3 — 5
塞 缪 尔 ・ 勒 ・ 尔 律 治 (a u lT yo o 泰 柯 S m e alrC — l i e 17 — 8 4 e d ,7 2 1 3 )是 十九世 纪英 国浪 漫主义 诗人 和 rg 评论 家 , 仅如 此 , 不 他还 是一 个思 想 家 , 人类 处境 的探 索者 。他 曾说 :我将 人类 的灵 魂 比做遗弃 在荒 岛上 的 “ 渔夫 ” 【他 的一生 便在这 个 “ 。” 荒岛 ” 上耕耘 。 的全 部 他 作 品涉及 到 文化 、 社会 、 教 、 律 、 治 、 学 、 学 宗 法 政 哲 文 批 评等 方 面。 因此 , 这给对 柯 尔律 治 的美 学研 究 带来
但 所 幸 的 是 ,正 如他 津 津 乐 道 的 有 机论 美 学 一
样 , 的 这 些 著 述 总体 上 来 说 是 “ 他 有机 的 ”这 就是 他 ,
将 诗 与哲 学 、 宗教 、 治 和道 德 等融 合在 一 起 , 相 对 政 互 照 , 相 解 释 , 之成 为前 后 一 贯 、 右 一 致 的整 体 。 互 使 左
是用 一种 不连 贯 的“ 拉西 扯 ” 东 的方 式 写成 , 因而 把研
崇 。韦勒 克在 《 近代 文学 批评史 》 二卷 中不厌其 烦地 第
从多 个方 面 对柯 尔 律治 的文 章进 行 了 “ 溯本 清源 ” 的 研究 , 资料 之翔 实 , 证据之 确 凿 , 令人 膺服 。 与上 述两 种倾 向相反 , 为 大多 数 学者 接受 的说 并

论柯尔律治的有机论诗歌美学

论柯尔律治的有机论诗歌美学

论柯尔律治的有机论诗歌美学作者:刘雅倩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9期刘雅倩(福建教育学院外语系,福建福州 350001)摘要:柯尔律治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和评论家,其美学思想独树一帜。

本论文试图通过介绍分析柯尔律治的有机论诗歌理论,揭示其哲学观与美学思想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柯尔律治;哲学观;有机论;诗歌美学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9-0122-03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和评论家,由于其拥有独特的哲学观,从而直接发展出以有机整体统一为原则的崭新的美学思想。

柯尔律治将有机论观念引入诗歌且用它来解剖诗的结构形式,标志着其诗歌美学的最终独立。

一、诗的“逻辑”柯尔律治在《文学生涯》和其他一些著作中反复指出,他的哲学基础在1798年赴德国之前早就形成了,谢林与他只是“善意的吻合。

”[1]与此同时,他又强调,他对诗的观念从小到大一直没有改变。

到底是不是这样,此处不论。

他要辩白的无非有这两点:其一,他的哲学基础完全是“国产”的(指英国);其二,就算在哲学上洗不清“剽窃”的脏水,但诗歌领域却不能受到玷污。

不过,有机论的诗歌美学一直交织在柯尔律治的著作中,甚至不时地穿插在他的哲学演讲中,弄得令人怀疑:柯尔律治是不是在兜圈子,所有的哲学其实都在为他的诗歌理论服务。

柯尔律治声称,早在中学念书的时候,他就从令人尊敬的校长波耶那儿获益匪浅。

“诗歌有其自身的逻辑,与科学的逻辑一样严密,甚至更加严格……因为诗歌依赖于更多、更难把握的因素。

”[2]正是这位校长:“如果单词、比喻、意象不是由一种优美的韵致所支持,或用更为平谈的单词来表达相同的韵致也具有同样的尊严的话,那么,他对它们将毫不留情。

”[3]柯尔律治再次宣称,他在那时就形成了两个原则,其中之一便是“不管什么诗行,倘使能用一种语言的其他词来翻译,无论从感觉、联想、或从任何有价值的情感来考虑,都不会改变其意义的话,那么,该诗行的用词是令人可怕的。

外国爱情诗赏析《她的外貌并不令人陶醉》〔英国〕柯尔律治

外国爱情诗赏析《她的外貌并不令人陶醉》〔英国〕柯尔律治

外国爱情诗赏析《她的外貌并不令人陶醉》〔英国〕柯尔律治〔英国〕哈特利·柯尔律治她的外貌并不令人陶醉比不上多少姑娘娇俏;她的迷人处我也没有体会直到一天她向我莞尔一笑。

啊,我这才发现她的眸子如此明亮像爱的深井,光的源泉一样。

但现在她的目光羞怯而冷淡,怎么也不回答我的注视虽然我仍能在她的眼里找到爱情的光芒在悄悄闪烁她的微皱的眉头也远比少女们的微笑更令我着迷。

(郑敏译)哈特利·柯尔律治(1796—1849)是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塞缪尔·柯尔律治的长子。

塞缪尔·柯尔律治擅长运用幻想的、神秘的和超自然的意象来表现很难在现实层面上加以阐释的迷茫惝恍、缥缈幽微的意绪,而哈特利·柯尔律治在这首诗中则似面对着亲友知己,用通俗的和不借助任何意象的语言,娓娓叙说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经历,抒发着对一位姑娘的爱慕之情。

诗分二节。

第一节写爱慕之情的缘起。

姑娘的相貌平平,很久以来并没有引起诗人的注意,直到有一天她向诗人“莞尔一笑”,诗人才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受。

这种感受不是以貌取人的一见钟情,而是心灵撞击的感应与勾通;这种情感不是建立在娇俏的表层,而是源自莞尔一笑的内在魂灵。

它不是一时的欢悦甘甜,而是永久的甘苦相融。

一旦产生,便难消逝。

它令人欢喜若狂,激动不已,也令人失魂落魄,痛不欲生。

它给人带来甜蜜的回忆,也带来痛苦的咀嚼;“情人眼里出西施”,情感影响了认知,特殊的情感带来了全新的认知与感受:“并不令人陶醉”的外貌,幻作“她的眸子如此明亮,像爱的深井,光的源泉一样。

”“没有体会”的淡漠,变作了永无休止的躁动。

第二节写爱慕之情不断加深。

“莞尔一笑”传递了心中的隐秘,但现在“她的目光羞怯而冷淡,怎么也不回答我的注视。

”在姑娘,可能是初恋的羞怯与矜持,纯情的认真与自重;也可能是爱到极时反为疏,愈是强烈,愈是压抑;愈是伪装“淡漠”,愈是想见,愈是不敢见。

在诗人,则愈是难以得到的,愈发显得珍贵,愈发逗引人千方百计地去寻觅爱的蛛丝马迹,终于“仍能在她的眼里找到爱情的光芒在悄悄闪烁”。

柯尔律治诗学思想中自然观的现代心态与生态双重意识

柯尔律治诗学思想中自然观的现代心态与生态双重意识

柯尔律治诗学思想中自然观的现代心态与生态双重意识摘要:本文试图通过例举构成柯尔律治自然观形成的因素,分析代表作中体现的自然观,以及阐释当下的时代主题:心态与生态的健康,以此来透视柯尔律治通过其作品传递的超越时代的人文关怀,呼吁心态与生态的双重平衡。

关键词:浪漫主义自然观人类中心论生态意识一、影响柯尔律治自然观形成的因素1.具有浪漫主义阶段的特质崇尚大自然,把大自然视为人类心灵的神性家园是英国18世纪浪漫主义的核心概念。

之所以崇尚自然成为浪漫主义者的追求,一方面是因为人类本性中对自然的眷恋和依赖;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处于工业革命的英国科技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身心的巨大压力,此时的人们渴求回到自然。

原本是自然之子的人,把自己异化为自然的主人,而上苍覆盖在山川大地、天空和海洋之上的那诗意又神圣的面纱却被科学和技术粗鲁地撕破,天造神设、孕育着无限宝藏的大自然不得不向贪婪的人裸露出她的财富,唤起他们征服和劫夺的欲望。

欧洲浪漫主义的先驱人物卢梭最早表达了对这一物欲横流的近代世界的不安,他曾这样描绘他当时所目睹的情景:“……火焰代替了田间劳作的甘美形象。

在矿井与毒气的包围中受尽熬煎的可怜人,浑身漆黑的熔铁匠,人人面孔瘦削、苍白。

”{1}卢梭意欲建立一种崭新的自然福音,呼吁“返回自然”。

卢梭的自然福音在欧洲得到了广泛的回应和强化。

以“湖畔诗人”为代表的英国消极浪漫主义思潮正是产生于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之中。

而柯尔律治由于其特殊的成长经历所形成的天性,很容易与这类题材产生共鸣。

他在《独行思危》的诗歌中表达了这一情感。

“一处封闭的谷地”,“一个群山环抱、青翠安静的地方”,那里看不到外部世界的任何迹象。

虽然他身处这样的人间仙境,但却时刻担忧着法国人的入侵、暴力的骚扰。

大自然的宁静悠远成为他内心向往的理想归宿。

渴慕超越俗世的生命之美,是湖畔诗人的又一个特质。

例如华兹华斯的代表作《黄水仙》中的“黄水仙”,柯尔律治《古舟子咏》中的“水蛇”,都表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描述、歌颂与追求。

试析浪漫主义化的基督教—柯尔律治的宗教思想.

试析浪漫主义化的基督教—柯尔律治的宗教思想.

试析浪漫主义化的基督教—柯尔律治的宗教思想论文关键词:基督教浪漫主义理性体验内容提要:柯尔律治是一位宗教思想家。

他从浪漫主哲学角度发展宗教思想,对很多重要的神学问题进行了独特的思考,并提出保护基督教要理的唯一途径在于沿着由浪漫主义哲学提供的体验方向重新解释这些要理。

对大多数人来说,萨缪尔·泰勒·柯尔律治(C Samuel Taylor Coleridge)是一文学人物,撰写了《夜莺》(The Nightingale),《古舟子咏》·C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和《忽必烈汗》(Kulan Khan)等诗作。

但是,他还是英国哲学和神学界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也是美国超验主义运动的主要灵感之源。

纵观柯尔律治的一生,他经历了一个从早期虔诚的圣公会信徒,到受伏尔泰哲学的影响而宣布自己是无信仰者,转而热衷于上帝一位派论和大卫·哈特莱(David Hartley, 1705一1757)的唯物主义哲学,后来又回到圣公会正统的宗教心路历程。

在其生命的最后20年中,他的诗歌创作相当缓慢,大多数作品关注的是哲学和神学。

柯尔律治一生思想的终极命意均指向了宗教。

没有其他作家像他那样习惯性地把文学和哲学问题与神学乃至现行的实用基督教交织在一起。

他渊博的学识是为宗教服务的,在他涉猎的每一个知识领域,他一再的引入宗教的话题,仿佛那是势在必然。

柯尔律治对很多重要的神学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见解透辟独到。

本文旨在阐释其最基本的宗教观点。

一、对自然神学的批判自然神论是近代欧洲流行的一种推崇理性原则,把上帝解释为非人格的始因的宗教哲学理论。

这种理论在宗教神学领域倡导理性的原则,主张把宗教建立在健全的理性上,把信仰还原为认识;认为《圣经》的神圣性也要由理性来检验,真正的宗教必定是合乎理性的和可以了解的。

它反对基督教教会所宜扬的人格神及其对自然社会生活的统治和支配作用,认为上帝不过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等非人格的存在。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div class="article_tit">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div> <span>作者&nbsp;:&nbsp; 杨莉</span> <p> 摘要: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都提出过自己的美学观点。

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就诗的本质、目的、题材、形式、想象力等重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美学主张。

济慈的唯美主义、消极感受力与雪莱的柏拉图主义等为后世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参考。

梳理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美学思想,从诗歌的题材、想象力和语言等角度讨论了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的美学主张,分别阐述济慈与雪莱的柏拉图主义与唯美主义以及济慈的消极感受力:从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文学审美价值观和自然观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浪漫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

<br/> 关键词:美学思想;唯美主义;柏拉图主义;消极感受力 <br/> 中图分类号:1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0)02-0077-04 <br/> <br/>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大多集创作家与文论家于一身,他们不仅创作出一大批脍炙人口、流芳百世的诗歌作品,而且在诗学理论上他们也颇有建树。

诗评家认为,在对待浪漫主义的美学原则这一问题上,浪漫主义诗人并未有过真正的一致,即使是同属第一代浪漫派的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同属第二代浪漫派的雪莱与济慈也不例外。

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雪莱以系统的论述提出了自己的美学思想,而济慈的诗学观点则散见于其致亲友的书信中。

尽管形式不同,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他们的美学思想为后世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参考,在英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范围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br/> <br/> 一、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的美学思想<br/> <br/> 1798年,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合作出版了《抒情歌谣集》,在其1800年版的“序言”中,二人就诗的本质、目的、题材、形式、想象力等重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美学主张。

浅谈柯勒律治与雪莱的浪漫主义美学理论异同及其影响

浅谈柯勒律治与雪莱的浪漫主义美学理论异同及其影响

浅谈柯勒律治与雪莱的浪漫主义美学理论异同及其影响摘要:本文对柯勒律治和雪莱诗歌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他们在美学思想方面的异同点,最后指出两位诗人对浪漫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让读者对欧洲浪漫主义的最高成就代表人物——柯勒律治和雪莱有一个较为普遍的认识,尤其是充斥着想象,激烈的情感以及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亦或对新生活的期望的浪漫主义文学有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柯勒律治,雪莱,异同分析一、历史背景19世纪的历史背景是法国革命和工业革命。

在英国圈地运动结束后对社会造成了深刻影响,历史风云变化也激起了一群时刻关心社会动荡变化的作家,他们反对专制压迫,一部分人开始对过去进行缅怀,这就诞生了消极浪漫主义;后期也有一群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作家,不再执着于过去,反而勇敢眺望未来,他们便是积极浪漫主义。

英国是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柯勒律治和雪莱分别是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

在工业革命早期,柯勒律治是在贫病交困的状态下度过的,在当时上层阶层对下层阶层的资本剥削的环境下,结合自己贫苦的状况,柯勒律治的文风会发展成消极浪漫主义也不足为奇,因为他已经看不到生活的光明,只能通过缅怀过去来寻求一点安慰之情;而对于贵族出身的雪莱来说,尽管处境尴尬,但生活条件比柯勒律治好了不是一星半点,在这种环境下,雪莱是能关注到普通人的苦难的,同时通过对比自己本来的生活与下层人民的生活,被他们的勇气与魄力折服,因此更能写出鼓舞士气类型的诗歌。

1.诗歌的创作异同(一)柯勒律治诗歌的特点柯勒律治与华兹华斯在1798年一同合作出版了《抒情歌谣集》,二人在“序言”中对诗歌的本质,形式,想象力等重要问题上提出自己的主张,这是他们两人共同的美学纲领,同时也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

1、关于诗的本质。

柯勒律治认为艺术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媒介物与协调者1”,艺术让人具有人的属性,它把人的思想感情注入一切事物,在一个道德的模子里把颜色、形状、声音等压缩成统一体。

试论论柯勒律治的宗教思想_论文

试论论柯勒律治的宗教思想_论文

试论论柯勒律治的宗教思想论文关键词:柯勒律治基替教宗教自由主义圣经评注论文摘要:柯勒律治是一位宗教思想家,他信奉的是一种自由的基替教.他反对当时的证据神学,对圣经评注采取一种自由的态度,认为神学应当制约当时过度的商业精神。

他的宗教思想对英国的广教会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柯勒律治(1772-1834)是一位多面的思想家。

就中国读者而言,他主要是以浪漫派诗人和文艺批评家的形象出现。

事实上,柯勒律治还是形而上学家、宗教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社会批评家。

柯勒律治思想博杂,极富启发性,他撒下的种子在不同的土地上都结出了硕果。

本文主要探讨柯勒律治的宗教思想及其特点。

柯勒律治的女儿莎拉〃柯勒律治曾认为她父亲在宗教领域的变化是最大的。

柯勒律治最初接受的是正统的基督教教育,后来一度成为无信仰者,然后又成为上帝一位论者,最后又回归到国教立场,不过他信仰的是一种自由的基督教。

柯勒律治1772年出生于德文郡南部的小城奥特里圣玛丽(),早年在政治和宗教领域表现得比较激进,在基督慈幼学校学习时竟大胆地宣称自己是一名无信仰者。

进人剑桥大学耶稣学院之后,柯勒律治的思想显得愈加激进,他成为上帝一位论者。

在1795年《论天启宗教》的演讲文中,柯勒律治力图证明,上帝一位论是国教与无神论这两种极端立场的黄金分割,不但基于理性也基于启示。

诗作《宗教沉思》(1794-1796)清楚地表明,上帝一位论最适合于那些希望将耶稣的社会使命和纯粹理性的神学结合起来的人。

上帝一位论与当时的革命和改革协会联系密切,但是它对柯勒律治的主要吸引力在于它明晰的理性主义、人道主义信息以及它抛弃了迷信、神秘性和传统的教条。

事实上,在早年的诗作和政治作品中,柯勒律治在提及国教时,始终将之当作迷信、腐败和压制之源。

柯勒律治认为,未腐化的、纯洁的基督教是‚激进‛的宗教,真正的基督教学说颇似受到压迫的激进思想家的学说:‚我认为,贵族一般不会因一个人是真正的基督徒而更喜欢他,相反,他们会憎恨他不是一个名义上的基督徒。

柯尔律治诗歌的生态理念

柯尔律治诗歌的生态理念

柯尔律治诗歌的生态理念柯尔律治诗歌的生态理念是一种关注自然环境和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诗歌思想,这一理念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环保运动中。

柯尔律治诗歌得名于美国环保主义诗人加里·斯奈德,他的绝大多数作品都属于这一诗歌流派。

柯尔律治诗歌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对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思考,表达环保主题和生态意识。

诗人通过把注意力放在自然环境上,强调生物群落的相互关系、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问题,展现了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

同时,柯尔律治诗歌也强调人类的责任感,提倡通过积极行动来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

柯尔律治诗歌的生态理念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看作一体,认为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系统互为依存。

诗人通过让读者去感受自然环境中的细节和动态的变化,表现出环境和人类的相互作用。

他们探究环境中的问题,而非简单地描述其美丑。

例如,格雷顿·迈尔在《灾边》一诗中写道,“我看到了一条鱼,它划动着鳍,/向上游,穿过了一些炸药水下亮光。

/我听到了炸药的恶臭,/当河水退去,暴露出了死亡的鱼群。

”这句话表达了人类在环境上的破坏行为和环境恢复所需的艰难性。

柯尔律治诗歌的可持续理念在现代环保运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他们提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念,通过表达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提倡人们采取可持续的环保行动。

例如,艾德华·阿比在《海鸥和旅馆》中写道,“我们的策略是对自然界的受损真正负责,/并继续创造和保护人类的文明。

/永远金钱不能代替生命,/不要让它控制你的灵魂。

”这句话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并强调了人类保护文明和自然界的重要性。

总之,柯尔律治诗歌的生态理念是一种探究自然环境和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诗歌思想,是一种反映环保主题和生态意识的文学流派。

它对现代环保运动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关注生态系统和环境问题,柯尔律治诗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深度的生态视角,呼吁人们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柯勒律治的文化观

柯勒律治的文化观

柯勒律治的文化观
柯勒律治的文化观主要体现在他的社会文化批评思想中,他对社会和文化进行了理念主义的建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他理念主义的批评视角集合了英国经验主义和德国理念主义思想,这种集合主要反映在他的“理念”观上。

柯勒律治把理念和理性等同,从目的论的角度强调理念的先在性和普遍性。

他的理念成为理念主义的社会文化批评的标准,而和工业社会中盛行的功利主义标准形成鲜明对比。

2.柯勒律治的批评视角关注工业社会的文化健康和精神需求。

他提出“教化”概念与工业主义强调的“文明”概念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于“教化”概念,一种作为精神层面的文化的观念浮出水面。

他把文化作为批评工业社会种种非人化现象的工具。

由此,他首次把文化作为抵抗工业主义的阵地。

3.柯勒律治的理念主义的批评视角还表现在他独创性的“知识阶层”的概念上。

他的知识阶层来自于他对工业资本主义早期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反思。

通过知识阶层,他呼唤一个特定的关注精神和人的知识群体能和工业社会中强调物质和工业文明的阶层相抗衡,从而成为社会精神的捍卫者和引导者,以抵制工业主义的过度泛滥。

总的来说,柯勒律治的文化观较为复杂,既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也有需要辩证看待的方面。

可以阅读关于柯勒律治的相关书籍或者论文获取更多信息。

【推荐下载】浅谈柯尔律治文学理论的有机内核

【推荐下载】浅谈柯尔律治文学理论的有机内核

浅谈柯尔律治文学理论的有机内核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在中外文学界都一直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当中最具哲学深度与浪漫诗学思想于一体的文学理论家。

以下就是由小编为您提供的柯尔律治文学理论的有机内核。

 英国剑桥大学着名学者约翰比尔的系列丛书《柯尔律治的反应:关于文学批评、圣经与自然作品选》(Coleridge sResponses:SelectedWritingsonLiteraryCriticism,theBibleandNature,2008)的出版为我们研究柯尔律治提供了针对性强、选材面广的难得的第一手资料,而这部系列丛书的第一部同时也应该是最重要的一部、由牛津大学着名学者西马斯帕里(SeamusPerry)编写的《柯尔律治论作家与创作》(ColeridgeonWritersandWriting)则更应该是我们客观、深层了解科氏创作思想轨迹以及其文学理论内核的忠实依托。

 西马斯帕里是英国牛津大学着名学者,主要研究1660年至今的英国文学,其中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及其思想的研究造诣颇深,已有多部研究柯尔律治着作先后出版:《s,T,柯尔律治》(S.T.Coleridge)、《柯尔律治的笔记:选读》(Coleridge sNotebooks)、《柯尔律治:采访与回忆》(S.TColeridge:InterviewsAndRecollections)和《柯尔律治和部分的用途》(Co-1eridgeandtheUsesofDivision)等,我们可以确定西马斯帕里对柯尔律治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2008年帕里又编写出版了这本系列丛书《科勒律治的反应:关于文学批评、圣经与自然作品选》的第一部《科勒律治论作家与创作》,虽然为资料收集形式,但是本书所选取的具体内容及其内容安排的方式为我们了解和研究科氏创作思想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文献帮助、极其实际的研究指导和比较明确的学术意义。

 本书极具资料的文献价值性,把柯尔律治大部分散落在外的、一百多来未曾公开出版发表的科氏关于文学的论述、演讲、旁注以及别人的记录或摘录等收集起来,以详实的出处信息展示这些论断的来源:具体演讲、重要论述、写给具体文人的具体书信以及书写的具体时间等。

自律与他律之间--柯勒律治想象力理论探源

自律与他律之间--柯勒律治想象力理论探源

的《 失意吟》 在主题 、 结构、 情绪上差异很大, 可谓 同一作 品 的不 同版 本 。 而且 , 与《 失 意 吟》 6 、 7节
对 应 的《 信诗 》 诗 节包 含 着儿 女 情长 的世 俗指 涉 。 这 是否 意味 着想象 力理 论成 型 的重要 节点不 应仅 停 留在柯 氏对 苦 闷 的剖析上 ? 因为苦 闷 的背后 应
们才 能 在 意 识 中呈 现 第 一 想 象 力。 ( J a c k s o n 1 9 6 9 :1 1 3 —1 2 5 ; L e a s k 1 9 8 8 : 1 3 6 - 1 3 8 ) 彼得 ・ 拉
金( P e t e r L a r k i n s ) 认为 , 想 象力 理论 形成 的重要 节
F 0R EI GN S T UDI E S 自律Fra bibliotek与他 律 之 间
— —
柯 勒律 治想象力理论探源
新疆大学 董 伊

要: 文学 自律与他律之间的对立使柯勒律治无法兼顾灵感与制度 。苦 闷中的诗人在 中期作 品《 失意吟》 中通过
区分两种心智 : 想象力和幻想 , 最终获得一种调 和 自律 与他律 的力量 。为进 一步探 究这一力 量 , 他 又在后 期 的《 文
第6 节( 下称“ 想象力” 诗节 ) 开始尝试 区分幻想
和想 象力 , 并通 过 第 7节 ( 下称 “ 狂放的乐师” 诗 节 )中 的 “ 风” 获 得 了一 种 解 放 ( L a r k i n 1 9 8 5 :
源, 就必须分清想象力和幻想。中期诗作《 信 诗》 和《 失意吟》 的改编见证 了这一过程 : 在修改 “ 想
法 从 而维 护 自身 理 念 性 ( i d e a l i t y ) 构 建 的文 学 本

谈和谐与整体柯尔律治文学理论的有机内核

谈和谐与整体柯尔律治文学理论的有机内核

谈和谐与整体柯尔律治文学理论的有机内核和谐与整体柯尔律治文学理论的有机内核和谐,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相处的一种基本方式,也是文学以及其他艺术形式所有表现的主题之一。

在大多数文学作品中,和谐是一种重要的美学理念,体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感悟与主张。

整体柯尔律治文学理论,作为一种现代文学理论,也是倡导和谐的一种方式,其内核与和谐紧密相连,一种有机的内在联系。

整体柯尔律治文学理论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

它提出,文学是真理的一种形式,在对于社会和人类精神生活的探索中,文学与生命、人类文化紧密相连。

因此,文学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其发展中应该呼应人类整体的精神生活,它可以反映人类精神生活中所有方面的内容。

整体柯尔律治文学理论主张文学是整体的、系统的,其研究线索并不能简单地从分析文学作品本身或者将其看作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形态,而是应该关注其与人类社会、人类文化的密切联系,特别是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方面,整体理解文学创作的过程与结果。

这种整体性的关注,是体现了对人类整体生活的深刻关注与尊重,同时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探究方法引起了市场以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代文学理论中最受欢迎的一种理论。

整体柯尔律治文学理论的和谐理念可以进一步去理解和拓展,并一个渐进的内省方向上与习得的途径上练就,以此来实现成为一种家庭、社会和社区的宗旨。

整体柯尔律治文学理论以其绝妙的独特特色和强大的理论实力,展示出了如何创新和推广整个文化,成为实现和谐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和谐是本质上的一种美德品质,在文学作品中,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整体柯尔律治文学理论在发展和推广的同时,也在实践中深刻地发掘和赋予了中国文化深厚的和谐精神与美学内涵。

整体柯尔律治文学理论强调创意与交流的困难,这也正是它的内在和谐文化含义。

它对艺术的内涵和维信等方面的关注,反衬出一种新的文学风格的周密思考和大胆尝试,同时也构筑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和精神内涵的文学世界,既反映异质的文化信仰和审美观点,又塑造了一种深刻的社会学和人生哲学。

柯勒律治神学自然观及其艺术观研究

柯勒律治神学自然观及其艺术观研究

柯勒律治神学自然观及其艺术观研究柯勒律治神学的自然观及其艺术观柯勒律治神学自然观柯勒律治神学自然观是一种基督教神学派别,其自然观的中心思想是,上帝通过自然的方式与人类进行沟通。

自然被视为上帝的话语和上帝的作品,这也是为什么这派别将自己称为“自然神学”的原因。

在柯勒律治神学的自然观中,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有意义的。

每个生物、每个岩石、每个花朵、每个星星都有一种神圣的意义。

这些意义包括了每个事物的属性、抽象的本质属性、它们的关系和它们在自然的大局中的角色。

因为自然被认为是上帝的话语,因此自然的意义就是上帝的意义。

此外,柯勒律治神学还认为,自然的美是上帝的美,自然的韵律是上帝的韵律。

自然所展示的美以及它的韵律已经说明了上帝是多么的美好和多么的和谐。

这些相互联系的美与韵律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尊重的。

柯勒律治神学的艺术观柯勒律治神学基于自然而产生的艺术观是一种哲学上的美学,并在柯勒律治神学中得到了展示。

柯勒律治神学的艺术观认为,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应该是带着神圣意义的,艺术创作应该是一种表达神意的方式。

具体来说,一个艺术家应该通过他的作品去理解自然并向自然致敬。

这样的艺术作品被称为“自然的重现”。

因此,对于柯勒律治神学来说,艺术作品应该反映着自然世界里的和谐、和平和亲密关系。

艺术家应该通过得到自然的启示和自然的材料去表达神圣的情感和意义。

柯勒律治神学的自然观及其艺术观在以下五个方面可以得到具体展示:1. 湖s色彩在柯勒律治神学的自然观中,颜色是沟通上帝的一种方式。

湖的色彩在图像、诗歌和音乐中被重现。

因此,一张湖的画作不仅仅是描绘湖水的颜色,更是一种探索自然的方式,是它与上帝的对话。

2. 紫云紫云被柯勒律治神学视为神圣的符号。

在柯勒律治神学的自然观中,紫云象征着和平和祥和。

它们在天空中交流和互动,融为一体。

这样的自然景象被用来表达上帝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我们应该倾听和追寻的。

3. 森林森林是自然中最神秘的事物之一。

柯尔律治诗歌的神秘因子探源的开题报告

柯尔律治诗歌的神秘因子探源的开题报告

柯尔律治诗歌的神秘因子探源的开题报告
题目:柯尔律治诗歌的神秘因子探源
研究背景:
作为诗歌史上的一大奇迹,柯尔律治诗歌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其独特的格律形式、神秘的意象、深刻的意境和激情的语言风格吸引了诗歌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然而,尽管有了繁荣的发展史和广泛的传播范围,柯尔律治诗歌的神秘因子仍然是学术界争
议的话题之一。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柯尔律治诗歌的神秘因子的深入探源,揭示其深层次的内在含义,从而对研究柯尔律治诗歌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同时也能为其它诗歌形式的研究提供
借鉴和参考。

研究内容:
1.柯尔律治诗歌的历史与发展
2.柯尔律治诗歌的意象与意境分析
3.柯尔律治诗歌的语言风格和文化背景
4.柯尔律治诗歌的神秘因子探源
5. 与柯尔律治诗歌相似的其它古典文学作品的神秘因子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学理论、文化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柯尔律治诗歌现象的描述和解释、经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历史文献的考证和文本解读等方式,探索柯尔律治诗歌的神秘因子,并对其深层次的内在含义进行诠释。

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
1. 挖掘柯尔律治诗歌深层次的内在含义,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启示;
2. 揭示柯尔律治诗歌的神秘因子,并为诗歌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3. 丰富和完善柯尔律治诗歌研究,推进古典诗歌研究的深入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夷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S a m u e l T a y l o r C o -l e r i d g e ,1772~1834)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和评论家,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思想家,人类处境的探索者。

他曾说:“我将人类的灵魂比做遗弃在荒岛上的渔夫”。

[1]他的一生便在这个“荒岛”上耕耘。

他的全部作品涉及到文化、社会、宗教、法律、政治、哲学、文学批评等方面。

因此,这给对柯尔律治的美学研究带来了难题。

一、历史对柯尔律治美学思想认识的片面性从历史角度看,学术界对柯尔律治美学思想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

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奇怪。

首先,如果我们撇开他有关宗教、哲学以及其他的思想不管,仅从他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学生涯》(B i o g r a p h i e L i t e r -a r i a )和其他评论文章切入,归纳其美学思想,就可能对他的理论体系缺乏信心,或者误解,以为这些理论是用一种不连贯的“东拉西扯”的方式写成,因而把研究的重心放在对他的各种见解的机械罗列上;其次,如果我们从他的哲学思想出发,则可能因为柯尔律治过分明显地依赖德国人的思想,因而诋毁他在美学上的独创性。

这两个方面代表了柯尔律治研究中流行的两种片面倾向。

前者,以H ·豪斯(H u m p h r y H o u s e )为代表,认为柯尔律治的思想是杂乱无章的。

他在一次学院演讲中说:“柯尔律治比他以前任何一个英国评论家都更加清晰地看到且更加大力地提倡文艺作品的有机统一的原则,而他自已却很少做到这一点。

这是他一生中的讽刺之一。

”[2]这派批评家不光断言柯尔律治的整个思想缺乏有机的联系,甚至否认他的文学论著作也具有内在的联系。

后者,以R ·韦勒克(R e n e W e l l e k )为代表,认为柯尔律治大量剽窃了康德·谢林、费希特、席勒、施莱格尔等的观点,因而没有必要对之大加推崇。

韦勒克在《近代文学批评史》第二卷中不厌其烦地从多个方面对柯尔律治的文章进行了“溯本清源”的研究,资料之翔实,证据之确凿,令人膺服。

与上述两种倾向相反,并为大多数学者接受的说法是,柯尔律治的整个思想是有机统一的。

所谓有机统一,是说不仅他的《文学生涯》具有一种内在的统一性,而且他的其他宗教、哲学、人生等方面的著作也互不矛盾。

持有这种观点的有肖克劳斯(S h a w c r o s e )、巴收稿日期:2009-12-17作者简介:郭福平(1960-),男,汉族,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学、美学研究。

柯尔律治美学思想探微郭福平(福建教育学院中文系,福建福州350001)摘要: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和评论家柯尔律治的美学思想独树一帜,但长期为人忽视。

由于其拥有独特的哲学观,从而直接发展出以有机整体统一为原则的崭新的美学思想。

论文从考察柯尔律治的哲学观入手,通过对理性和知解力的重视和认识,对西方哲学特别是机械哲学的批判,探索其美学思想的起源与构成。

关键词:柯尔律治;美学思想;哲学基础;理性和知解力;机械哲学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09(2010)01-0032-05第29卷第1期武夷学院学报Vol.29No.12010年2月JOURNAL OF WUYI UNIVERSITYFEB .2010特森(B a t s o n)、理查兹(R i c h a r d s)等。

但是,所有的批评家在具体描述柯尔律治的美学思想时,似乎有一个相似的流弊———缺乏对柯尔律治的整体把握。

K·布鲁克斯的《西洋文学批评史》围绕柯尔律治的想象力的探讨有挂一漏万之嫌;韦勒克的大作试图面面俱到,结果走笔如流水,令人有不得要领之感;理查兹的《柯尔律治论想象》则完全将柯尔律治主观化,把自己的诗学观念硬塞进去。

既然如此,从源头上考察柯尔律治的美学思想的来龙去脉,并做出价值判断,无疑可为人们从有机整体统一的角度认识其美学思想论提供理论依据。

二、柯尔律治的美学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为基础J·S·米尔曾说:“……柯尔律治的影响……远远超出了那些与他的宗教和哲学信念相同的人的范围。

他是哲学精神的唤醒者,将国人从传统观念的樊篱中唤醒出来。

”没有对柯尔律治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作一番考察,是很难将他的美学说清楚的。

这并不是有意落入研究美学的一种窠臼,一定要把美学与哲学挂上勾,把它看成后者的一个分支,剥夺其独立性。

柯尔律治的情况比较特殊、复杂。

一方面,从客观上看,美学在那个时代确实在哲学的关照之下“亦步亦趋”;另一方面,从主观上看,柯尔律治雄心勃勃,企图将哲学、美学,甚至人生百艺纳入他的“体系”中。

正因为如此,人们看到了许多不同的面孔:他是一个诗人———《古舟子咏》、《克丽斯托贝》、《忽必烈汗》,堪称浪漫主义的绝顶之作;他是一个文学批评家———《文学生涯》、《莎士比亚演讲集》、《文学钩沉》以及笔记、书信等若干文学作品,无不闪烁着他对艺术的真知灼见;他还是一个哲学家,尽管人们对他到底有没有自己的哲学体系争论不休,但他确是勤勤恳恳地去写了一些哲学著作,率先把德国的哲学介绍到英国,他的《友人》、《政治家手册》、《哲学演讲录》都在阐述他崇尚的一种哲学;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个狂热的保守的基督教徒,一生对宗教严肃认真,所到之处都留下他布道的声音……从他留下的庞杂的著述中梳理他的美学思想,确是一件浩繁的工作。

但所幸的是,正如他津津乐道的有机论美学一样,他的这些著述总体上来说是“有机的”,这就是他将诗与哲学、宗教、政治和道德等融合在一起,互相对照,互相解释,使之成为前后一贯、左右一致的整体。

当《文学生涯》还在酝酿时,他就在一封信中说:“……标题可能是论诗的各种因素,它其实是一个伪装了的道德和政治的体系……”他对哲学的兴趣更是源远流长,他曾说,“早在成年之前,甚至在15岁之前,我就对形而上学、对神学论题着迷,其他任何东西我都无动于衷。

”至于在各种文章中,以其哲学思想为先导,推导出其他法则,则是他常用的伎俩,这几乎成了《文学生涯》为人公认的写法,也成了为人公认的读法。

关于这一点,他自己说得很清楚:“如果某个批评家宣布并努力去建立作为一般诗歌基础的某些原则,那我认为,这种探求方法是公正而有哲理性的。

”[4]我们在后面的论述中将发现柯尔律治大体上是这样做的,并形成自己的批评个性。

他从诗学的角度,对传统的哲学进行主观而片面的检阅,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成果运用到自己的著作中,然后再颇有独创性地转换到文学批评活动中去,其转换的方式则是将哲学中的理性与知解力的关系演变为文学中的想象力与幻想力的关系,并推导出一系列美学范畴,指导具体的实用批评。

三、柯尔律治哲学的出发点是对理性和知解力的认识我们探讨柯尔律治的哲学基础时,特别要关注的是他的哲学的出发点。

柯尔律治的出发点不是别的,就是对理性和知解力及其区别的认识。

他在研读了德国哲学之后,曾说“康德对理性和知解力所作的区别———即理性参与完全和最终的价值,而知解力只能在一种有限的范围内探求点与点之间的某种联系,是一切思辩哲学的基石。

”[3]柯尔律治一生矢志不渝地恪守着这个基石,展开了他的全部精神活动。

因为理性和知解力对应了他文学上的想象力与幻想力,也对应了他的诗歌批评,因而我们有必要就此作一些探讨。

对知解力,我们来看看柯尔律治在早期创作的郭福平:柯尔律治美学思想探微·33·武夷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友人》(T h e f r i e n d)中的说法:“所谓知解力(u n d e r-s t a n d i n g)我指思维与形成判断的官能:思维和判断,都依靠感官提供资料;思维与判断的进行,都遵循知解力自身的若干法则,这些法则构成了自身的显明本性。

”[6]这一描述具有浓重的康德味。

知解力原本关照着两个高低不同的领域,分别代表了它的两个去路:一是通向“感官”,即感觉经验的世界;二是通向“法则”,即理性或理念的世界。

这基本上与康德的认识三大要素“感性、知性和理性”相合拍。

但在柯尔律治的实际理解和运用中,并非如此。

他对知解力的理解主要停留在第一个去路上,只通现象,并着重讨论其规定的局限和带来的弊端。

这也是柯尔律治整个哲学研究的习惯和特色之一:抓住某个缺陷不放,片面地夸大,在夸大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抛弃原来合理的东西。

柯尔律治逐步割断知解力与理性的联系,目的是使它与感性的关系更加密切。

他在《友人》中有类似的说法,“可以把知解力当成感官的概念。

也可以当成我们概括和安排感知现象的能力……”当他确信知解力与“感官”和“现象”的关系已经牢固,他开始对“现象”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他说,“知解力……不关心时空中特殊事物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现象和把这些现象作为不同的种类(种属和类型)而设计出的假定的科学……仅仅处于逻辑的形式。

除非这些事物是由感觉和情感呈现的。

”我们姑且不论柯尔律治把情感放进这段话中的诗学意义,关键的问题是,他的知解力不顾及事物的“相互关系”,这就势必将事物完全孤立起来。

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但实际上柯尔律治的许多借题发挥恰恰便从此开始。

由此推论,知解力不能直观本体,不能指向事物的精神。

它是没有方向的,只是在现象中游离;它所依赖的方法是逻辑的,凭藉经验的材料做一步一步的推算。

这样,其实质就暴露无疑:因其出发点是现象,所以它指向“没有实质的表象”,其特点是“缺乏深度的明晰”,其结论则是不可靠的。

究其最终原因,则在于它“没法赋予事物以永恒,只能把事物化为抽象。

”知解力不能获得真理,因而它不能担任哲学的最高使命,而柯尔律治认为,“哲学,在最高意义上讲,是寻求绝对真理的科学。

”[4]那么,要了解这个世界,光有知解力是不充分的,这就需要另一种能力,柯尔律治说,“知解力所从事的一切判断,皆须诉诸另一种官能,为其最后的肯定。

”[4]这就是理性。

理性(r e a s o n,有时译理智)这个概念在哲学史上有两种含义和功能:一种指直接领悟真理的能力,将个人统摄到一个更为本原的心灵,具有神秘性;另一种指驱除谬误的工具,以科学的分析为其活动方式。

我们常说的理性时代指运用这种能力的科学时代,在后一种情况下,它相当于知解力,柯尔律治常用“推算”(r e a s o n i n g)来取代。

如果从一个更广的文化范畴看,则可发现这两种理性的含义其实代表了迥然不同的两类:宗教的和富有想象力的作家采用第一种理性的态度,将理性视为一种原始的综合能力和冲动;哲学家和科学家则采用第二种态度,视理性为分析问题的工具。

柯尔律治理性的概念也来自康德,稍有不同。

他把理性分成两种:一曰沉思理性(S p e c u l a t i v e R e a s o n),它渗透和同化在知解力之中,相当于康德的纯粹理性(P u r e R e a s o n);二日实践理性(P r a c t i c a l R e a s o n),它“是普遍的必然的信仰能力,是超乎感觉之上的真理的源泉和本质,且它的自身便可找到证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