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倍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5篇范文][修改版]

《倍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5篇范文][修改版]

第一篇:《倍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倍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0页《倍的认识》例1及做一做和P53-练习十一第1题教材分析:“倍的认识”一节是在了乘法口诀的基础后出现的。

例1是以六只小兔身边的萝卜引出谁是谁的几倍的关系,根据3个2根,5个2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教学目标: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逐步养成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

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学方法: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一般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学习方法: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教具准备:胡萝卜贴片、课件、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激趣导入苹果是一种营养很丰富的水果,我们都见过也都了解它,今天,我要考你一些关于苹果的数学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

你知道吗,3个2也可以说做2的3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倍”。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一)创设情境苹果是我们所喜欢的食物,小兔子喜欢什么?(白菜,萝卜),回答的真好,这一天小兔子就去寻找他所喜欢的萝卜了,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来看看。

三年级第八十七章案例分析

三年级第八十七章案例分析

三年级第八十七章案例分析在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案例分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本文将以三年级第八十七章的案例分析为例,介绍如何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数学教学。

案例一:小明和小红的钱包问题小明和小红是好朋友,他们两个人一起去商店买东西。

小明的钱包里有5元,小红的钱包里有8元。

请问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多少钱?解析:在这个案例中,学生需要将小明和小红的钱数进行相加。

通过分析这个简单的案例,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案例二:小狗过河问题小明家的小狗想要过河,但是河上只有一块石头,小狗不会游泳。

小明只能帮助小狗过河一次,并且小明过后,石头会沉入水中。

小狗的重量为5千克,小明的重量为70千克,石头的承重能力为80千克。

请问小明能否帮助小狗顺利过河?解析:通过这个案例,学生需要比较小狗、小明和石头的重量,并判断小明是否能够帮助小狗过河。

这个案例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三:小红的饮料问题小红喜欢喝牛奶和果汁,她一共买了8瓶饮料,其中有3瓶是牛奶,其他都是果汁。

请问小红一共买了多少瓶果汁?解析:通过这个案例,学生需要用总数减去牛奶的瓶数,来计算果汁的瓶数。

这个案例可以培养学生的减法运算能力,同时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案例四:小明的跳绳时间问题小明能够连续跳绳6分钟,小红能够连续跳绳3分钟,小明和小红一起跳绳,请问他们一共能够连续跳绳多少分钟?解析:通过这个案例,学生需要将小明和小红的跳绳时间相加,来计算他们一起跳绳的时间。

这个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并提高他们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通过上述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数学教学中,案例分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更多有趣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倍的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倍的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2.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责任感。
3.在作业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题目。
4.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价,鼓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导入: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倍”的概念。这种教学方式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情境为导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倍”的概念。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不同观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课堂互动和讨论。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分享中共同探索“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倍”的概念。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倍的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理解数形结合、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在本章节内容中,学生需要通过实例理解“倍”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倍”的概念,学会用乘法来表示倍数,以及如何求一个数的几倍。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模板七篇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模板七篇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模板七篇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模板篇1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参与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一是结合四个具体实例,通过“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三是在方格纸上画图,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教学活动过程一、活动一:比一比,直观感受面积的含义1.比较数学书和练习本质疑:数学书和练习本比,哪个大?你是怎样比较的?比较它们哪一部分的大小呢?2.比较教师的手和学生的手教师与学生对掌相击。

质疑:你发现了什么?3.比较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谁大谁小?小结:大家刚才比较的这些面的大小在数学上有一个名字叫作面积。

根据我们刚才比较的过程,谁来说说面积指的是什么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面积的理解,教师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完善概念。

)(板书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怎么理解并记住这句话: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活动二:比一比,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学生拿出附页2中已剪好的图5,观察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猜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提示:这还只是你们的猜测,如何准确地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动手试试吧!可以借助你带来的工具哦!(学生自己探索比较的方法,然后在小组和班级内交流自己比较的策略,如用硬币摆、画格子、剪拼等,并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使学生从中学到比较的方法,得到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办事要想策略的好习惯。

)三、活动三:创意大比拼,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创作要求:在方格纸上画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三年级数学上册《小树有多少棵》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数学上册《小树有多少棵》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如:“怎样计算一片区域内的小树数量?”“如何快速估算小树的数量?”等。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本节课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解决计算小树数量的问题;其次,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解决方案,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分享;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操作,验证各小组的解决方案。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成长,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自己的讨论成果,并进行点评。针对学生的回答,我会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其中的不足,给出改进建议。然后,我会对乘法运算的概念、口诀和实际应用进行总结,强调乘法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我会布置以下作业:
1.根据课堂所学,自主完成课后练习题。
(二)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问题导向、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这种启发式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三)强调团队合作,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本案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让他们在互动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
3.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勇于尝试。

实践出真知教学例子素材(3篇)

实践出真知教学例子素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

实践出真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原则。

本案例以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为例,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探究、交流中感受数学的乐趣,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案例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分数现象,如“一块蛋糕分成了四份,我吃了其中的二份”等,引导学生思考分数的意义。

然后,教师提问:“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个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分数。

2. 新课讲授(1)初步认识分数教师出示一个圆纸片,将其平均分成四份,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每一份占圆纸片的几分之几。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分数”来表示每一份,如“四分之一”、“四分之三”等。

(2)分数的表示方法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将其平均分成若干份,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每一份。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分数可以表示为“分子与分母的比值”。

(3)分数的比较教师出示两个分数,如“3/4”和“5/6”,让学生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

学生通过观察分子和分母的关系,发现分子大的分数不一定比分子小的分数大。

3. 实践活动(1)制作分数卡片教师让学生动手制作分数卡片,将分数写在卡片上。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2)分数游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数游戏,如“分数接龙”、“分数找朋友”等。

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4. 交流总结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自己在认识分数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四、案例反思1. 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本案例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过程中,逐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

实践证明,实践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设计优秀3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设计优秀3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27(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教材说明1.本单元的内容及作用。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

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图形的拼组。

内容结构及具体例题安排如下表: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这些知识与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为使儿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认识新问题,建构他们自己新的知识与经验,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做花篮》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数学上册《做花篮》优秀教学案例
4.针对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和指导,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款具有创意的花篮,并计算出所需材料的数量和面积。
2.强调作业完成的要求,如:尺寸精确、几何图形美观、创意独特等。
3.告知学生下次课将进行作业展示和评价,鼓励他们认真完成作业,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几何图形在花篮制作中有什么作用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由此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所学的几何知识和计算技能制作花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回顾之前学过的几何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的特点和分类,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讲解花篮制作的基本步骤,包括选择材料、设计图案、计算尺寸、实际操作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增强自信心。
3.培养学生珍惜团队合作成果,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培养友善、尊重的品质。
4.通过制作花篮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学会节约和再利用资源,培养环保意识。
5.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共同完成花篮的制作。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从实际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4.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尝试创新,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分享3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分享3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10教学目标小数的意义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背诵结论获得,必须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体验。

本环节教师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先用分数表示,再用小数表示,让学生在体验中逐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学会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活动一:量一量解释与运用活动二:量身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并和原来的想法比较,加深对正确方法的理解让学生独立练习,教师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孩子。

多层次的练习,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正确熟练的比较小数的大小6、引导学生小结。

第六课时教学内容歌手大赛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2.结合问题情境,学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个性调整一、出示图形,让学生观察讨论二、练一练三、全课小结: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上的歌手大奖赛吗?请看大屏幕,这个“专业得分”是什么意思?“综合素质得分”又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出示)1、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板书:谁的总分高?高多少?估一估,谁的总分高一些?要想算出准确的结果怎么办?(引导学生认识:要通过算一算才知道。

)3、谁来说说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板书学生的不同的解法。

①8.65+0.40=9.05(分)9.43-9.05=0.38(分)②9.43-(8.65+0.40)=9.43-9.05=0.38(分)4、通过以上的计算,你知道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比怎么样?5、第17页“试一试”第1题。

比一比,看看谁的方法最简便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设计精品3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设计精品3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13一、创设情景、感受旋转1、出示3张图片:风扇、风车、礼花师:这些物体都在怎样运动?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吗?小结:像这样的运动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旋转。

师: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还有很多,你能举个例子吗?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旋转现象。

(揭题)出示旋转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顶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

二、认识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出示转杆图片提问:(1)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2)转杆分别是怎样转动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转动例子?(3)理解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的含义,转杆打开与关闭时,旋转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一种与时针旋转的方向相同?小结: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

转杆打开是逆时针旋转90°,转杆关闭是顺时针旋转90°。

三、认识旋转的三要素出示方格图:把三角尺绕A点旋转90°师:“绕A点旋转”是什么意思?这个点能动吗?学生自练师:旋转后的边与旋转前有什么关系?谁能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师:你觉得将图形在旋转时,要确定什么?出示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做“想想做做”第1题(1)观察、交流;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从6:00到9:00与从9:00到12:00时针都旋转了90度。

(3)如果去掉台秤上的物品,指针又是怎样旋转的?转盘上的指针呢?2、“想想做做”第2题提问:你是怎样画的?共同小结:要确定旋转后长方形的位置,关键在于确定相交于A点的两条邻边的位置;要确定旋转后小旗图的位置,关键在于确定旗杆的位置。

3、“想想做做”第3题提问:(1)观察每组中的两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2)你能旋转每组中的一个图形,使每组图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吗?(3)你是怎样画的?最后一个图形只旋转一次能成吗?它一共旋转了多少度?五、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将图形按一定角度旋转时,要注意什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14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老师教学参考案例三篇

【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老师教学参考案例三篇

【导语】做⼀份好的教案,可以让⽼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显现出⾜够强⼤的⾃信。

⽽且对于教案不仅仅是学校考核的标准之⼀,⼀个优秀的教师,他会在教案中加⼊⾃⼰独到的见解,可能你的见解是最先进的⼀种⽅式说不准呢?以下是⽆忧考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篇⼀】 归总应⽤题 教学⽬标 1.使学⽣掌握两步应⽤题(归总)的结构特点和解答⽅法,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使学⽣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这类应⽤题的解题规律. 3.训练学⽣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分析、解答应⽤题的能⼒. 教学重点 使学⽣掌握乘、除法应⽤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联系⽣活实际,以旧引新. 1.请你根据学过的乘除法数量关系,联系⾃⼰的⽣活实际举例提问. ①单价×数量=总价 ②路程÷时间=速度 ③⼯作总量÷⼯效=⼯时 学⽣可能举例: ①⼀个⾜球50元,3个⾜球多少元? ②我家到姥姥家相距⼤约120千⽶,坐汽车⾏了2⼩时,这辆汽车每⼩时⾏多少千⽶? ③王师傅⽤⼩推车为⾷堂运菜,每⼩时运80千克,240千克的菜要⼏⼩时运完? 2.改编:⼯⼈们修⼀条路,每天修12⽶,10天修完.________?求什么?(求这条路长多少⽶?)为什么?如果去掉这个问题,改成“如果每天修15⽶,⼏天修完?”应该如何解答呢? 此时,学⽣可能会答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提问:要想知道“如果每天修15⽶,⼏天修完?”,就要先求出什么?(⼯作总量)根据哪⼀数量关系求⼯作总量? 教师导⼊:⽣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尝试探索,学习新知. 1.(1)出⽰例5:⼯⼈们修⼀条路,每天修12⽶,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天修完? 学⽣们⾃由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谈话:通过读题,你想到了那些问题,提出来供同学们思考. 学⽣可能提出: 题⽬中已知⼏个条件,它们各是什么?要求什么问题?线段图应该怎么画? 这道题可以先求什么?(中间问题)为什么? 求出总数量后,再求什么?为什么? 经同学们思考(也可以⼩组讨论),师⽣共同解决. 全班重点讨论下⾯的问题: a.线段图怎样画?题中什么数量变了,什么没变? 使学⽣明确:为了清楚地反映数量关系,画两条线段,两条线段要同样长,表⽰同⼀条路(说明⼯作总量是固定不变的). b.要求⼏天修完,必须先求什么?为什么? [看图分析:可以从条件出发,已知每天修12⽶(⼯效),⼜知道修了10天(⼯时),就可以求出这条路全长多少⽶?(⼯作总量)还可以从最后的问题出发,要求每天修15⽶,⼏天修完?必须知道这条路全长是多少⽶,题⽬⾥没有给⼯作总量,所以要先求出⼯作总量.] 共同解题,说出解题⽅法. (学⽣边回答教师边板书:这条路全长多少⽶? 12×10=120(⽶) ⼏天修完? 120÷15=8(天) 综合算式:12×10÷15 ⑤请学⽣说⼀说怎样检验? (2)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改成“每天修20⽶、每天修30⽶、每天修40⽶”,问题不变,仍求⼏天修完?应该怎样列式? 12×10÷20=6(天)12×10÷30=4(天) 12×10÷40=3(天) (3)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如果要求6天修完,每天应修多少⽶?”应该怎样解答呢? 订正:这条路长多少⽶?12×10=120(⽶). 每天应修多少⽶?120÷6=20(⽶). 综合算式:12×10÷6 全班共同订正,说说你的解题思路,每⼀步算式的含义. (4)教师提问:再将第三个条件改成“要求5天修完、2天修完”,问题不变,仍求每天应修多少⽶?怎样列式? 12×10÷5=24(⽶)12×10÷2=60(⽶) 2.对⽐质疑,归纳概括. 教师提问:⽐较例5、改编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使学⽣明确:从应⽤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是相同的,给了单⼀量和数量,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正好互相交换了⼀下.从解题思路上看,根据前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总数(⼯作总量),总数量是固定不变的(题⽬中⼀般在第⼀句话表⽰出来).不同的是:总数量÷份数=每份数,总数量÷每份数=份数. 教师说明:具有以上特点的应⽤题叫做归总应⽤题.(出⽰课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提⾼. 1.独⽴完成下题. ①⼩华读⼀本书,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9页,⼏天可以读完? ②⼩华和⼩刚读同样⼀本书,⼩华每天读12页,6天读完,⼩刚想8天读完,平均每天要读⼏页? 订正时说说解题的思路各是什么? 四、课堂⼩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师傅给⾷堂运菜.如果⽤⼩推车每次运75千克,8次能运完.如果改⽤平板车运,4次就能运完.平板车每次运多少千克? 2.招待所新来⼀批客⼈.每间住2⼈,需要15间房.如果每间房住3⼈,需要⼏间房?【篇⼆】 归⼀应⽤题 教学⽬标 1.使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应⽤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应⽤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题的解答规律;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应⽤题. 2.培养学⽣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进⾏思考,提⾼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 3.使学⽣感受数学与⽣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养成认真审题、动脑分析、仔细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了解归⼀应⽤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题. 教学难点 线段图的画法及检验⽅法. 教学过程 ⼀、联系⽣活,激趣引⼊.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调查各⾃所⽤的学习⽤品的价钱) 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下. 学⽣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每⽀8元. 师问:我要卖6⽀,需要多少钱?⽤到了我们学过的哪⼀数量关系? 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铅笔共花了4元5⾓,我想买这样的10⽀,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数量=单价) 3.教师导⼊:⽣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尝试讨论,学习新知. 1.出⽰例3:学校买3个书架,⼀共⽤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多少元? (1)请学⽣⾃由出声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组讨论:尝试⽤线段图表⽰题⽬的条件和问题并分析题⾥的数量关系. (3)教师提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按照题⽬的意思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各组汇报,全班重点围绕“线段图的画法”、“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展开讨论: “照这样计算”即按照3个书架是75元这样的单价去计算5个书架的价钱.每个书架就是75÷3=25(元), (5)按照刚才的思路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买5个要⽤多少元? 25×5=125(元) 教师让学⽣独⽴列出综合算式并订正:75÷3×5 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请检验这道题. 教师指名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思考:如果把第三个条件改为“6个、9个、12个”,问题不变,仍求要⽤多少元?怎样列式?为什么? 2.将第三个条件改为“200元”,问题改为“可以买多少个书架?”成为例4. 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共⽤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让学⽣独⽴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重点讨论:线段图应该怎样改?这道题要先求什么? ③学⽣独⽴解题.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00÷25=8(个) ④共同讨论:怎样列综合算式?为什么要给75+3加上⼩括号? 200÷(75÷3) ⑤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⑥引导学⽣说说⾃⼰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改为“400元”、“800元”、“1000元”,问题不变,应该怎样列式? 3.请同学们⾃⼰试做下⾯两道题. ①⼀辆汽车2⼩时⾏70千⽶.照这样计算,7⼩时⾏多少千⽶? ②⼀台磨⾯机5⼩时磨⼩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麦,需要⼏⼩时? 订正: ①a.每⼩时⾏多少千⽶? 70÷2=35(千⽶) b.7⼩时⾏多少千⽶? 35×7=245(千⽶)70÷2×7 ②a.每⼩时磨⼩麦多少千克? 250÷5=50(千克) b.磨1750千克⼩麦需要⼏⼩时? 1750÷50=35(时)1750÷(250÷5) 请学⽣分别说说各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教师提问:⽐较例3、例4和试做(3),每两道题之间的相同地⽅是什么?不同地⽅是什么?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地⽅? 使学⽣明确:从应⽤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相同(给出了总数量和份数),都有“照这样计算”的语句,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从解题思路上看,第⼀步都要求出单位数量(即每份数是多少、单价、速度等),教师点题,出⽰课题:归⼀应⽤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思维. 1.独⽴分析题⽬的条件和问题,找出先求什么,再列综合算式. ①⼩林看⼀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看多少页? ②⼩林看⼀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全书128页,多少天可以看完? 2.在正确的算式后⾯画“√”,并说出为什么. ①⼩明5分钟⾛300⽶,照这样的速度,他家离学校720⽶,要⾛多少分钟? A.300÷5×720B.720÷(300÷5) C.720÷5÷300D.720÷300÷5 ②⼩明5分钟⾛300⽶,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15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少⽶? A.300×5×15B.300×(15÷5)C.300÷5×15 (3)⽤不同的⽅法解答下⾯的应⽤题. 某⾷堂4天⽤⼤⽶800千克,照这样计算,1600千克⼤⽶够吃⼏天? 四、课堂⼩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应⽤题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先求出⼀份数是多少)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还有不明⽩的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12个同学⼀共可以糊多少个纸盒? 2.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要糊154个纸盒需要多少个同学?【篇三】 课题:连除应⽤题 教学⽬标 1.使学⽣掌握连除应⽤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学会列综合算式⽤两种⽅法解答连乘应⽤题. 2.培养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灵活应⽤所学知识的能⼒,学会有条理地叙述思维过程. 3.培养学⽣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感受数学与⽣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连除应⽤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两种解答⽅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除应⽤题的两种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激疑诱趣. 1.出⽰【图⽚“参观农业展览”】 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15⼈,⼀共有多少⼈?(⽤两种⽅法列综合算式解答) 答:⼀共90⼈.2.改变复习题的⼀个条件和问题后,出⽰例2. 例2: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把90⼈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 教师提问:例题与复习题在条件和问题上有什么变化? 教师导⼊:已知条件和问题发⽣了变化,还能⽤原来的⽅法解答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研究的新知识.(板书:应⽤题) ⼆、师⽣共同参与探索. 1.学习两种分析、解答应⽤题的⽅法. 出⽰例2: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把90⼈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 (1)⾃由提问,思考讨论. 教师提问:看到这道题,你想到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学⽣可能提出如下问题,教师可以进⾏简记: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线段图如何表⽰? ②要求每组多少⼈?必须先求出什么? ③分步列式如何解答? (2)汇报结果,共同探索. ①教师提问:谁能回答第①个问题? 根据学⽣回答,出⽰线段图 ②教师提问:谁能解决第②个问题? 结合学⽣讨论,教学两种解法,并列出综合算式. 第⼀种解法:要求每组有多少⼈?必须先求出每队多少⼈?(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理解)已知条件中告诉我们共有90⼈,平均分成2队,求每队多少⼈?就是把90⼈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除法计算.知道每队45⼈,⼜知道每队分3组,就能求出每组有多少⼈? 板书: 每队多少⼈?综合算式:90÷2÷3 90÷2=45(⼈)=45÷3 每组有多少⼈?=15(⼈) 45÷3=15(⼈) 第⼆种解法:(借助线段图)要想求每组多少⼈?必须先求出⼀共多少组?知道每队分3组,分成2队,就是求2个3是多少?⽤乘法计算.6组对应90⼈,要求出每组多少⼈?就是把90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 板书: ⼀共多少组?综合算式:90÷(2×3) 3×2=6(组)=90÷6 每组多少⼈?=15(⼈) 90÷6=15(⼈) 2.观察⽐较,归纳概括. 教师提问:观察两种解法在思路上有什么异同? 引导学⽣说出:相同点是所求的问题⼀样.不同点是先求的不⼀样,第⼀种解法先求的是每组多少⼈,第⼆种解法先求⼀共多少组,所以第⼀步的解法也就不⼀样. 3.引发思考,掌握检验⽅法.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两种解法可以互相检验,除了这种⽅法外,还可以怎么检验应⽤题?(⼩组讨论) 引导学⽣发现:把已经计算出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进⾏逆运算,如果最后算出的结果与题⽬的已知条件相同,说明解答正确. 15×3×2 =45×2 =90(⼈) 三、分层练习反馈矫正. 1.独⽴⽤两种⽅法解答,⼝头检验. (1)图书馆买来新书240本,平均放在3个书架上,每个书架上放4层,平均每层放多少本? 订正: 答:平均每层放20本. (2)商店卖出7箱保温杯,每箱12个,⼀共收⼊336元,每个保温杯多少元? 2.说出分析过程,列综合算式不计算. (1)三年级有2个班,每个班有43个学⽣,⼀共做纸花258朵,平均每个学⽣做纸花多少朵? (2)奶⽜场有5个⽜棚,每个⽜棚⾥有12头奶⽜,⼀天喂1200千克饲料,平均每头每天喂多少千克饲料? 3.连乘应⽤题与连除应⽤题对⽐练习. (1)百货商店卖出3箱西裤,每箱20条,每条21元,⼀共卖了多少元? (2)百货商店卖出3箱西裤,每箱20条,⼀共卖了1260元,每条多少元? (引导学⽣发现:连除应⽤题与连乘应⽤题的条件与问题正好相反.) 四、全课⼩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知识?(板书:连除应⽤题) 教师:对,今天我们学习了连除应⽤题的不同解答⽅法及验算,与上两节学习的连乘应⽤题是有⼀定联系的.同学们今后解答应⽤题时,要特别注意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运⽤合适的⽅法正确解答.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的第6题 电池⼚⽣产了7200节电池,每12节装⼀盒,6盒装⼀箱,⼀共可以装多少箱? 练习⼆⼗三的第9题 学校给三好学⽣买奖品,买了2盒钢笔,每盒10枝,⼀共⽤去160元.每枝钢笔多少元? 练习⼆⼗三的第10题 两个缝纫组做同样的⾐服,第⼀组做34件,第⼆组做42件,⼀共⽤布228⽶.平均每件⾐服⽤多少⽶布?。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案例剖析——搭配中的学问9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案例剖析——搭配中的学问9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教学案例剖析——搭配中的学问9篇教学案例剖析——搭配中的学问 1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搭配中的学问》.美国华盛顿图书馆的墙上写有这么一句话:从书本看到的,你能记住10%;亲耳听到的,你能记住20%;而亲身经历所得到的,你能记住80%.为了让学生能从教学实践中主动获取新知,这节课我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玩"中学,"做"中学,"乐"中学的多样活动.一,领悟教材编写意图把握课程三维目标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实践活动,《搭配中的学问》是三年级上册的四个专题活动之一.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能够把物体进行简单的组合,但他们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无法做到有序搭配.为此,我设计了以配菜为主题的情境教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搭配的知识. 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搭配的方法,培养有序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运用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和本班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搭配的方法.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联系实际,通过配菜,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掌握搭配的方法.教学难点: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初步学会解决最简单, 最基本的排列组合问题,并且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具学具:课件,(衣服,菜名)小卡片.二,对教材的创新处理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1,教学内容的创新处理——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探究欲望新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这节课我紧紧围绕学校"餐厅盒饭配餐"这一情境,通过让学生配菜,了解到配菜的方法和策略.在配菜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了招聘服务员,聘配菜部经理的活动.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小组讨论,汇报都兴致勃勃,参与热情很高.还有就是:服装搭配,朋友握手,动物园参观路线,猜老师电话号码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2,教学方法的创新处理——关注探究过程,实现自主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获得充分释放.如在这五个情境中我拟定通过连一连(配餐),摆一摆,配一配(服装搭配);做一做(朋友握手),画一画(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用符号,字母等表示出路线的搭配过程)的过程,从搭配材料的数目上力争体现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的过程等一系列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灵感,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总之,在本课中,努力贯彻新课标,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重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感知的学习方式来经历,体验搭配中的学问.为了让学生掌握搭配的方法及突破学习的难点,本节课采用了课件辅助教学的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和关注个体差异.把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作为课堂教学的评价内容,力求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三,体现新课程理念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创设情境感知搭配新课开始,我把搭配这个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放置在一个广阔的生活背景中,通过谈话的形式,用轻松的与主题相关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使学生初步感知搭配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于是我用谈话引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揭示课题:师:国庆长假小朋友们过得快乐吗你们一定品尝了许多美食,请小朋友们说说看.排骨,鱼这些都是什么菜土豆,冬瓜又是什么菜这么多的食物,怎样搭配来吃才能更有营养,更健康呢对了!在饮食中注意荤素的搭配,才能更有营养,更健康.搭配中有不少的数学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搭配中的学问》吧.(板书课题:搭配中的学问) 2,借助活动体验搭配在这一环节中,围绕学校餐厅配菜搭配这一主题,我设计了相关的实践活动.为在这里,教师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以同桌二人为一小组,通过想一想,摆一摆,配一配,记一记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只是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从始至终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活动一: 搭配星期一的菜谱师:学校餐厅开餐了,今天(星期一)盒饭中的菜只限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菜搭配好,今日菜谱:(课件出示星期一的菜谱)1) 师:星期一的菜谱是怎样的厨师对配菜有什么要求(点击课件出要求:一份盒饭含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师:那么星期一有多少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边点课件边问)2)学生尝试解决3)反馈交流活动二:搭配星期三的菜谱(课件出示星期三的菜谱)师: 一份盒饭只能有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请大家看一看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摆一摆,配一配,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并把配菜方法记录下来. 如有困难的同学请你举手,或来老师身边和老师一起合作.如能帮助学校餐厅搭配好全部的菜,你将被聘请为学校餐厅的服务员.师小结:通过刚才的配菜,大家可以看出,一个荤菜和两个素菜可以有几种配菜方法呢 (生:有2种)⑴请同学们想一想,摆一摆,并把配菜方法记录下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⑵在小组中交流讨论,选出最好的一份记录向全班同学汇报.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让学生说一说这两种搭配方法有什么异同然后老师小结:第一种:有两个荤菜,搭配时先选一个荤菜,接着把所有素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再选另一个荤菜,接着在把所有素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第二种:有两个素菜,搭配时先选一个素菜,接着把所有荤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再选另一个素菜,接着在把所有荤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要求每位同学发言后对着全班同学说:你们对我的发言有什么意见 )在这个环节要解决的问题是:a,搭配的有序性. 通过小组成员说一说:"为什么你觉得这份记录好 "发现: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或通过比较有序与无序的两份记录发现: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b,搭配的两种不同的方法:用荤菜配素菜和用素菜来配荤菜.如果学生只说出一种搭配方法,老师要引导学生:"有不同意见吗还可以怎样配 " 最后老师评价:刚才这两个小组的同学说得都挺好,已被聘请为学校餐厅服务员.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汇报,可能会出现找不全,重复的情况,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每一种搭配都找出来.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有序地进行搭配后,通过四人的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后,让学生根据刚才得出的答案寻求搭配中的规律,将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升华.活动三:搭配星期五的菜谱师:看来大家都学会了配菜,后天我店将推出二荤三素的菜,谁能一次配成所有的菜,将被聘请为学校餐厅配菜部经理.(出示星期五的菜谱)师:星期五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你是怎样想的用什么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a,口述配菜方法b,用乘法和加法:"你是怎样想的 "2x3是用荤菜来配素菜.3x2是用素菜来配荤菜.3+3用一个用荤菜来配素菜,再用另一个荤菜来配素菜.师:你们同意x同学的配菜方法吗师:通过刚才的配菜,x同学已被聘请为学校餐厅配菜部经理,请x同学领取聘书.(重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自己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充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3,运用知识拓展搭配在配菜搭配结束后,为了给学生一个综合运用新知识的空间,我让学生用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服装搭配,与朋友握手,设计动物园参观的路线,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使练习充满了情趣,用生活激活了学生的记忆,巩固了所学知识.课末谈本次学习的感受,将课本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这样使学生不仅拓展了知识,同时实现了学科间的整合.活动一:服装搭配.1,xx同学当了学校餐厅配菜部经理,他的妈妈可高兴啦!并带他去买新衣服,你看(课件出示图片)衣柜里放着二件上衣和2件下装,她应该怎样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师: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衣服卡片,自己摆一摆,配一配,怎样想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四人小组交流方案.然后指名回答.(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进行巩固,使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搭配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获得充分释放.)活动二:朋友握手刚才xx同学穿上漂亮衣服到了公园,碰到朋友们,三个人见面他们很友好的每二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一共握几次手呢师: 四人小组中分别扮演自己的角色,实际握一握手,看看一共要握几次.怎样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师巡视指导,小组汇报,出示课件验证.这样做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灵感,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活动三:动物园参观路线.师:同学们今天在课堂上都有非凡的表现,学会了不同的搭配方法.为了奖励大家,本周末将带大家到动物园去参观.愿意吗 (出示课件:由学校到动物园的路线图.)说一说:图中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反馈交流:共有几条路可以走,你用的是什么方法你是怎样思考的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你听明白了吗每条路既没有路名,又没有其它标志, 同学们很难把路线表述清楚,你有好办法吗生:标上路名,或者用字母,数字来代替.(课件出示标出)数一数:指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搭配过程"的方法,学生数后在小组交流,教师板书:a→c a→d a→e b→c b→d b→e(使学生了解到去动物园一共有6条路可以走)4,全课总结体验成功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数学方法 2,你认为我们班上哪位同学表现得最出色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⑵布置课外作业: 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搭配现象.总之,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敢于冲出传统教育的束缚,让一个个充满生命灵性的学生在我们的课堂里自由的放飞,自由的发展.教学案例剖析——搭配中的学问 2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26-27页内容搭配中的学问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通过操作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案例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案例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案例如新课标要求我们对低段学生的教学多采取情境教学方法,在课的开始部分设计一定情境来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那么应当怎么写好教案呢?今天作者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期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202X案例1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5页。

二、教学目标:1、能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对四边形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点有所了解,特别是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3、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准备:课件。

每人准备水彩笔一支。

四人小组:一袋四边形的图片。

四、教学进程:(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爱好参加体育活动吗?你爱好什么体育运动?2、光明小学校园里,同学们也正在进行各种活动,我们一起去看看。

(课件出示主题图)(1)仔细视察,在这美丽的校园里你发觉了什么图形?(先自己找一找,再同桌交换)(2)交换汇报,学生可能找到的图形有:(指名回答,课件单一闪动)3、导入课题。

在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像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梯形(同时闪动这些图形)这些都是平面图形,都叫四边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四边形。

板书:四边形的认识。

4、初步感知:你认为怎样的图形是四边形?(二)探索交换、概括特点。

1、动手操作。

(1)涂一涂(让学生感知面)同学们,数学书第35也有许多的图形,你能从中找出四边形吗?并涂上你自己爱好的色彩。

比一比,看谁涂得又快又好看。

(2)涂完后,同桌交换,说说理由。

(3)集体反馈,为何这些是四边形,而那些却不是?2、讨论,概括四边形的特点。

(1)仔细视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先小组,再反馈)(2)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

3、判定四边形。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定一下他们是四边形吗?(集体用手势判定,并说明理由)如果不是,你能把他变成四边形吗?(课件演示)4、我们知道了四边形的特点,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

全册优秀教学案例(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全册优秀教学案例(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例如,设计有趣的数学谜题、智力题等,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3.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资源。例如,播放数学故事视频、展示数学游戏等,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思考能力。例如,鼓励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主动提问,引导他们从问题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结合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评价环节,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相关概念和知识。
全册优秀教学案例(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一、案例背景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的全册优秀教学案例,主要围绕“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主题展开。本案例旨在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数与代数”主题中,通过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数的意义,掌握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在“空间与图形”主题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等环节,使学生熟练掌握二维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统计与概率”主题中,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统计方法,学会用图表展示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4.学生能够培养合作精神,尊重他人意见,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5.学生能够培养创新意识,敢于尝试新的解题方法,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本章节的字数已满足要求,总字数为1200字。

全面解析数学三年级教学案例

全面解析数学三年级教学案例

数学是许多孩子认为最抽象和最困难的学科之一,数字Q学堂一直致力于创新和改进数学教育,这里将全面解析数学三年级的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通过有趣的数学游戏和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他们的数学能力,让学生学会数学的基础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案例一:小猫钓鱼小猫钓鱼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游戏,他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字,什么是数数,哪些数字比较大和小等数学概念。

该游戏的实现方式是,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准备许多纸条,每个纸条上写着一个数字,让学生从纸条中随机抽取一个数字,根据所抽取的数字来确定他们在游戏中的任务。

例如,如果学生抽到了“2”,他们将需要抓2条虫子,如果他们抓到的虫子的数量超过或低于任务数量,他们将输掉游戏。

2. 案例二:数字排序数字排序是一种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数字排序概念的数学游戏。

在该游戏中,老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卡片,每张卡片上写有一个数字。

老师会要求学生按顺序排列卡片上的数字。

3. 案例三:用数字游戏学习加法这个数学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学习加法,并建立数学概念。

在这个游戏中,老师将准备许多数字卡片,在每个卡片上写有数字。

他/她会要求学生将各个数字卡片放在一起,选择合适的数量来计算加法答案。

例如,老师可能会问学生:3 + 4等于多少?学生将会在他们的卡片中选择一个数字“3”,以及另一个数字“4”,将它们从他们各自的卡片上拿下来,再将这两个数字相加,回答这个加法问题。

4. 案例四: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使用一些数学游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不让数学变得枯燥无味。

例如,老师可以使用卡片游戏来帮助学生学习加法和减法。

老师可以准备两组卡片,每组卡片上都写有一些数字。

学生需要选择两组卡片中的每张卡片,将它们相加或相减,回答问题。

老师还可以使用数字拼图游戏,让学生用数字拼图来形成一些数字形状,如圆圈、方形等。

5. 案例五:数学教学和游戏集成教学和游戏结合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小学三年级数学《万以内的加减法》经典教案案例

小学三年级数学《万以内的加减法》经典教案案例

小学三年级数学《万以内的加减法》经典教案案例一单元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内容:万以内进位加法教学目标:1、经历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认识过程,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2、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进位的加法题教学重点: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1、口算:50+70 300+500 900—500 44+2230+50 35+55 87+49(遇到困难)2、87+49 不能用口算一下子就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万以内进位加法。

二、新课展开1、春天到了,学校安排我们坐车去动物园春游,三年级一班有45人,二班有47人,一辆车限坐88人,两个班坐一辆车能坐的下吗?2、列式计算。

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明理由。

3、同桌交流算法 5+7=12 40+40=80 12+80=9245+7=52 52+40=9247+5=52 52+40=924、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真能干!那有没有同学直接用45+47算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请生上台演示)5、列竖式计算6、多媒体出示例1 图片,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7、列竖式计算(重点讲解)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1、独立完成做一做1、22、请生回答,集体讲解订正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位数的运算法则,你们学会了吗?五、作业完成练习四第二课时:教学内容:3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教学目标:1、经历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的认识过程,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2、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合估算的方法3、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性和计算速度教学重点: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教学难点: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的口算和笔算算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昨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运算法则,同学们还记得怎样算吗?现在老师要考你们一下。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优秀教学案例
2.设计具有合作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讨论、交流、互助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3.教师要关注小组合作过程,适时给予指导和评价,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及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4.反思与评价的落实:本案例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进行多元化的评价。这种做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整能力,培养他们持续学习的动力。
5.教学内容与过程的精细化设计:本案例在教学内容与过程方面进行了精细化设计,包括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这种设计保证了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所学知识。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确保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解决问题方法,总结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学生分享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4.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个性化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本案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实际问题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这种生活化的情境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合作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

三年级数学教育教学案例记录

三年级数学教育教学案例记录

三年级数学教育教学案例记录在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学习者,他们带着不同的基础和热情走进数学的世界。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不断探索和尝试各种教学方法,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典型案例记录。

案例一:乘法的初步认识在教授乘法运算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对于乘法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刻,只是机械地记住了乘法口诀。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的本质,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情境导入。

我在课堂上拿出了一盒彩色铅笔,里面有 5 排,每排 6 支。

我问学生:“如果我们要知道这里一共有多少支铅笔,有什么快速的方法吗?”有的学生开始逐个数,有的学生则想到了用加法:6 + 6 + 6 + 6 + 6 = 30(支)。

这时,我引导学生:“像这样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来表示,那就是乘法。

5 个 6 相加,可以写成 5 × 6= 30 或者 6 × 5 = 30。

”通过这样直观的实物展示和对比,学生们对乘法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

为了巩固这一概念,我让学生们分组,自己动手摆出类似的物品组合,并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参与,有的摆水果,有的摆积木,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加深了对乘法的理解。

然而,在练习中,我发现还是有部分学生容易混淆加法和乘法。

比如,看到 3 + 3 + 3 + 3,会错误地写成 3 × 4 = 7。

针对这种情况,我再次强调了乘法是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并且让学生对比加法和乘法算式的不同,通过反复练习,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和运用了。

案例二:周长的计算在学习周长的概念时,学生们对于封闭图形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各种图形,有封闭的,也有不封闭的。

我先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然后提问:“哪些图形可以测量周长?为什么?”学生们经过思考和讨论,发现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

接着,我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它的周长。

优秀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享

优秀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享

优秀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享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是对数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然而,对于教师们来说,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案例,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是一件相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优秀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我将分享一些优秀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希望对广大教师和家长们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1.教学案例一:带有游戏色彩的数学教育在小学三年级,为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我的教学方法是带有游戏性质的数学教育。

我尝试设计了一个名为“求值游戏”的数学教学活动,以此来鼓励孩子们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

我准备了一些数学问题和作业,然后将问题分配给孩子们,并要求他们在时间限制内完成问题的求解。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够激发孩子们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也能够加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教学案例二:教学案例-多媒体课堂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我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了一个数字识别的课堂环节。

我先将数字显示在幻灯片上,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数字,然后快速抢答,以此来加强他们对数字的识别能力。

之后,我通过多媒体手段,将数字与物体相互关联,激发孩子们对数字之间的联系的兴趣。

通过这个教学活动,孩子们不仅被吸引到了课堂上,而且也更加深入理解数字的概念。

3.教学案例三:创意课堂教学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关键点在于如何通过创意性的教学方法,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并让他们自主学习。

我曾通过教学实践,设计了一款创意性的“数字迷你游戏”,以此来锻炼孩子们的数字应用能力和计算能力。

在游戏中,我将数字进行了不同的排列组合,在学生们进行计算之前,他们必须先了解数字的排列组合方式以及计算的方法,从而提高他们对数学的掌握能力。

通过以上三个教学案例的分享,相信大家已经对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有了深入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案例《年月日》
第四小学
设计理念:
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抽象的时间单位概念具体化,用有型的“年历”来解决。

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材分析:
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时间单位学习的继续和延伸,由于这几个单位都是比较抽象的时间单位,所以教材在编排上非常注重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进行教学。

教材首先给学生呈现了四幅主题图,展现了一些十分有意义的日子,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日、北京申奥成功的日子、植树节、儿童节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时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年、月、日这几个时间单位对于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理解有一定困难的。

但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理解并掌握他们之间的关系。

2、懂得大月、小月的意义,掌握一年中的大、小月。

初步认识闰年与平年。

3、准确计算一年、半年以及季度的天数。

4、通过直观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相结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时间,从而体会时间的可贵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大月、小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同学们好,你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你今天是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到校的
吗?(指名回答。

)
2、就学生的回答,复习时间单位——时、分、秒(完成学案卡复习导入)
3、请同学看一组图片,并用一句话表达图中的意思。

课件出示图片(学生说句子。


同学们说说的句子中同样有表示时间的词——年、月、日。

年、月、日是多长的时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板书:年、月、日)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你会看年历吗?(请会看的同学给大家说一说怎样看。


2、一年中还有哪些有意义值得纪念的日子?大家一起在年历上标出来。

(人手一份2011和2012的年历,)学生汇报。

3、自主探索,发现年历的知识。

年历上有这么多有意义的日子呀,其实年历上还可以找到很多信息和知识!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年历并解答问题。

(附页1,附页2.)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小组讨论汇报,通过观察年历探索到的有关年历的知识并完成学案卡精要交流。

(1)汇报:①一年有12个月。

②每月有31天的是: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

③每月有30天的是:四、六、九、十一月。

④二月份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

⑤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2)完成学案卡精要交流(附页3)。

2、讲述:通过观察讨论,大家都知道,一年有12个月,每月有31天或30天,二月有28天或29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31的月份叫做大月,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

3、学习大月小月的记忆法。

你能记住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么?用什么方法记忆的?(让学生说说,学生知道让学生来介绍。


①拳头记忆法。

凸起的地方每月是31天,凹下去的地方每月是30天(二月除外)一边指一边读:一月大,二月少,三月大,四月小……(二月不是小月,我们为了方便记住它比别的月份都少几天,我们读二月少),七月大,八月大……(七月完是八月,这2个连着的月份都是大月)……
②用歌诀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日永不差。

(腊是十二月,这是帮助记忆大月的歌诀。


4、小结大小月记忆法。

(补充歌谣:“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①这么多记忆的方法,现在考考大家,老师说一个月,看看你们能不能很快说出这个月的天数?(最后问到二月,有人说28有人说29)
5、简介:二月份28天的年叫做平年,二月份29天的年叫做闰年。

6、简介季度知识;一年有4个季度,每个季度3个月。

第一季度包括1月、2月、3月,第二季度包括4月、5月、6月,第三季度包括7月、8月、9月,第四季度包括10月、11月、12月。

7.请同学们计算每个季度有多少天,汇报并比较多少。

四.巩固练习。

1.完成学案卡达标检测。

2.检查检测完成情况。

现在同学们对什么问题还有疑问?引导学生提出(1、到底什么时候是28天,什么时候是29天呢?2、为什么要有时28天有时29天呢?)
下一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特殊的二月。

五.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生汇报)
2、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马上就要下课了啊,时间过得真快。

那我们这节课不仅学到了那么多知识还学到了要珍惜时间!
老师摘录了一些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和大家共勉。

四:板书设计:
年月日
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365天 31×7+30×4+28=365天每月有31天的是: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

(大月)
每月有30天的十:四、六、九、十一月。

(小月)
二月份: 28天平年29天闰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