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第11课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4eb53cf2b160b4e777fcf32.png)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 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
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五四运动 B.中国民众的抵制日货运动C.第一次世界大战D.中国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2. 1892年张弼士在烟台创办“张裕酿酒公司”,拉开了中国葡萄酒工业化序幕,1915年该公司在旧金山世博会获得的金奖奖牌,堪称一个世纪前“中国制造”走出国门的象征。
这枚奖牌可以印证我国历史上( )A. 民族企业日益萎缩B.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C. 洋务运动取得了辉煌成就D. 民族工业获得一个“短暂的春天”3.观察《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投资棉纺织业情况统计表》,出现表中所反映情况的主要内因是(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B.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C.各种实业团体的广泛建立D.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4.郭廷以先生在《近代中国史纲》一书中写道:“一战开始之后,日本对华输入额的比率自15%增至29%,商行的数目增加五倍。
日本投资的钢铁生产量,占中国全国的94%。
”这表明当时( )A.中国的钢铁业丝毫没有增长B.日本形成了独占中国的局面C.中国工业未能获得发展机遇D.日本乘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5.1943年6月7日,《申报》刊登的《商业利润与大众生活》:“限制利润,为统制经济所要求的一个条件;安定比生,为战时经济政策所要求的一个条件。
因此,上述两种条件的配合,乃是其绝对的必要性。
”文章宣传了当时在上海等地推行的经济统制政策,这种政策( )A.利于日本掠夺中国战略资源B.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C.有利于市场繁荣和民生改善D.限制利润的做法符合节制资本思想6.“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
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装备’了。
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https://img.taocdn.com/s3/m/a7e3c32f0722192e4536f6f8.png)
鼓 足 干 劲 加 油 干
放 开 肚 皮 吃 饱 饭
吃大锅饭
一天等于二十年,共产主义在眼前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主观能动性无限,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 共产主义就是一切生活资料归大队 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 倾家荡产大搞钢铁 全省七天实现煤气化,三天实现超声波化 贯彻指示不过夜,推广经验不过宿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与火箭争速度,和日月比高低。 群众想移山,山走;群众想移地,地动;只要有 革命了思想,无雨大增产,大旱大丰收。
中国 钢产量 发电量 2.37公斤 2.76千瓦时
美国 538公斤 2949千瓦时
印度 4公斤 10.9千瓦时
毛泽东在建国之初说:现在我 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 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 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 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 不能造。用外国人说的话说,这是 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背景: 落后的农业国 2、基本任务一:优先发展重工业 (1)成就:P50页最后一段 (2)意义:P51页第一段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1949年 466
810
1952年
1949~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工业项目集中 建设在: A、华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东南地区
“一五”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 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建立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 效 C、提前完成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1课教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1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abb3130b4e767f5acfcee9.png)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三水中学历史科组何丽珊一、教学背景:(一)设计理念突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
通过由史及论的思路,使学生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更注重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本课属于岳麓版教材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内容,学习本课实际上是学习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的重要内容。
第一目“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重点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和特点。
第二目“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介绍了日伪政权破坏沦陷区经济的政策、措施及其对民族工业发展带来的危害。
第三目“三座大山重压下的民族资本”,主要阐述了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的侵蚀、排挤和打击。
本课三目内容阐述了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史实,且从中分析总结出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本课内容既是前面第10课所学内容的延续,又为后面乃至高中学习做好了铺路搭桥的准备。
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上占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学情分析通过前一课和必修一的学习,学生已经接触过相关知识,所以对本课的背景知识并不陌生。
但由于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涉及历史时期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有点难度。
但近年有关民族工业史料增多,较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通过老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历史课堂,探求历史知识。
效果较佳。
(四)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与能力: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民族工业黄金时期到来的原因、表现和特点;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掠夺的方针、手段及危害;三座大山对民族业的打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https://img.taocdn.com/s3/m/75db937e8e9951e79b8927b5.png)
阶级斗争的老路。
◆探究
材料一 主题思想 材料二
1958 年,毛泽东认为共产主 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 义可以提前到来 曲折的认识 联系教材 中国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 结合上述材料并依据有关事实,概括自 1949 年起的 30 年 问题探究 间,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走过了一条怎样的 学习——探索——走老路的曲折进程。 “一五”期间,通过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 1956 年中共八大为主要标志,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58 答案提示 年,党错误地发动了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忽 视了经济规律,超越了国情,导致三年经济困难;20 世纪 60 年代,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左”的错误继续发展, 导致了“文革”,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针对练习】 (2011 年广东惠阳中学高一期末)某年 10 月 1 日,中国举行 国庆阅兵。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 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超英赶美”、“人民公社万岁”等 口号。产生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左”倾错误影响 )
B.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 D.三大改造完成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
了100 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 年我国
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
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 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 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2)结果
①从 1962 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到 1965 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fb19849b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62.png)
gaojieyun
多功能城 市综合体
新型社区
文化场所
gaojieyun
三、基础设施的发展
1.原因: 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 2.表现: (1)西方国家
供排水:钢铁管道促进水网的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 照明: 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通信: 电报、电话的发明和普及便利了人们的 通信联系。
gaojieyun
史料实证
材料 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 新“济贫法”首次强 调了需要社会救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和社会对公民实施社会救助是其应尽的 义务……1855年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有效地解决了英国的污水排放问题,并且净化 了泰晤士河的河水。在立法方面最为系统和重要的法律是1875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法》 ……强调要使本国所有城镇都过上文明的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供水、排水、街道房屋管 理、垃圾清理、食品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殡葬、污染行业的管理……《公共卫生法》 的通过标志着英国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共卫生体系。
②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③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 (2)生活服务: 更加便捷、丰富 ①社区服务蓬勃发展; ②仓储式商场、商超、购物中心等纷纷出现; ③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增多,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二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二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348522ab84ae45c3b358ca0.png)
3.“一五”期间,钢铁、汽车、飞机 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建立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效 C、提前完成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A 4、右边“摘棉花”的漫画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A . “大跃进” B .人民公社化 c . “文化大革命” D .改革开放 5、“一乘卫星,驾火箭,十年规划,一年实
1月9日报道亩产2000斤。 6月30日报道亩产5103斤。 7月25日报道亩产9195斤。 9月25日报道亩产13043斤。
一颗白菜500斤,亩产小麦12万斤,亩产土豆120万斤
大跃进时在番禺“大沙地”建的“炼钢土高炉” 群
思考:大跃进运动会带来哪些 危害?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轻重),生态 环境遭到破坏,资源浪费,农业生 产下降等
13.下列四幅图表中,最准确地显示“文革” 期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趋势的是
C
农业--参加合作社
(1)内容 手工业--参加合作社
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2)实质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
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的建 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56-66)
(一)中共八大 1、内容
(1956年,北京)
(1)国情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2)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
的现实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
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3)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2、评价: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例题:下列图片反映的事实,哪些是真 实的?哪些是虚假的?当年中国出现了 什195么8年重居民大将失家中误铁?制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二课件:第11课_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_(共31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二课件:第11课_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_(共3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6105f662e3f5727a5e96255.png)
课前篇 自主预习 一 二 三
教材图解阅读教材第51页“日本从沦陷区掠夺大量物资”和“被日 本兴中公司吞并的龙烟炼铁厂”两幅图片,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 信息? 提示:侵华日军对沦陷区经济进行疯狂掠夺;民族工业遭到严重 破坏。
课前篇 自主预习 一 二 三
三、民族资本的困境 1.帝国主义挤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国资本利用跌价竞争等方法给中国民族工 业的发展造成很大压力。 2.官僚资本压迫 (1)形成与发展 ①全民族抗战开始前,国民政府实行了一些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 政治腐败势力把部分国家资本占据为官僚资本。 ②到全民族抗战中后期,官僚资本的势力不断扩大。
课堂篇 合作学习 探究点 当堂检测
3.阅读下面的示意图,造成图示现象的外部条件主要在于 (
)
1915—1919年中国纱厂赢利指数示意图 A.美、日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C.“实业救国”思潮的刺激 D.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 解析:从折线图的趋势来看,中国纱厂在1915—1919年的发展虽有 曲折,但始终呈发展趋势。注意限制词:外部条件。从时间上看,结 合所学知识,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C、D两项是内部因素,与 题意不符。 答案:B
课堂篇 合作学习 探究点 当堂检测
5.有报纸载文感叹:“我数千年历史之蚕桑事业,不沦亡于敌伪铁蹄 之下,而消灭于……官僚资本的压迫榨取也!”此种状况出现于( ) A.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B.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 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作者认为民族工业没有在抗战中 毁灭,反而在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统治下,陷入了绝境。抗战胜 利后,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 到沉重的打击。故选D项。 答案:D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4)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4)](https://img.taocdn.com/s3/m/bfcafc3f0b4c2e3f572763db.png)
教材分析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 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背景及意义;一五计划的成就; 三大改造及其影响;八大的内容;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的 表现;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周恩来、邓小平对 经 济的调整 • 理解:建国初严峻经济形势的成因;社会主要矛盾;总 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所在; • 运用: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我国在人口多、底子薄、可利用外资有限的历史条件 问题2: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下,作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选择„„中央对工业建 设的部署是,充分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沿海城市的工 业基础,集中力量加强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建设,使东 北和沿海工业城市较快地成为支援全国建设的基地; 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同时,在京广线及其西北地区新建一批重点骨干项目 现实原因: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 和与之相配套的项目,加强华北、中南、西北和西南 外部原因: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成功经验。 地区新工业基地的建设„„主要是集中力量进行以苏 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 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
教学过程
第三板块:文革时期
从以下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年代 1967 1968 1973 1975 国家财政收入 419.4亿元 361.3亿元 809.7亿元 815.6亿元 比上年 -25% -13.9% +5.6% +11.9%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 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 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 的总和。 ——李先念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幻想的年代
这是一个艰苦创业、艰难探索的年代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精品教案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6fd872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bf.png)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本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村落、集镇与居住环境”第11课,包含了“城市化的演进”“居住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四个子目。
主要说明了近代以来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的进步意义。
另一方面,也直述了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辩证地分析城市化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积极思考问题的解决之道,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理念。
二、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在初中教材和《中外历史纲要》虽有所涉及,但课文的时间跨度较大,知识体系庞杂。
高中生基于本单元第10课和《中外历史纲要·下》的学习,对城市的发展及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而通过两本必修教材的学习,史料分析、历史解释、时空定位等能力有了一定提升。
但受限于生活经验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对问题的理性认识还有待加强。
三、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1.借助相关材料,站在历史解释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理清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关系。
2.依据教材,以时间轴的形式梳理世界(英)和中国城市化的不同进程,观察时间轴,通过对比指出中英城市化进程的特点,结合图片、文字史料分析其呈现独特特点的原因,深刻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环境。
3. 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能力辩证地分析城市化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生活理念。
四、重点难点重点:近代城市化演进的原因及影响难点:城市化的成因及影响。
五、课时安排 1课时六、教学方法课堂讨论;合作探究;情境创设;史料研习;问题引导。
七、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教师讲述:教师原始人和现代城市之间的牵连导入本节课。
教师讲述:人类从狩猎,采摘到农业定居大概花了三四百万年的岁月;人类从村落到城市大约花了近一万年的时光;人类从古代城市发展到近代城市大约花了近五千年的时间;近代以来的城市又是什么样的发展速度呢?城市化又会给社会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到本课的学习。
历史必修二第十一课ppt课件
![历史必修二第十一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85a644b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c3.png)
二.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1956年) 2.探索中的失误 “三面红旗”(1958年)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党内“左”倾错误迅 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 破坏,农民生产积极性严重挫伤,是造成三年严重经 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家庭妇女也加入了炼钢行列
北京市居民将自己家中 的铁制用具送去炼钢
大跃进时期的宣传画
二.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1956年)
2.探索中的失误 “三面红旗”(1958年)
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⑵“大跃进”运动 ⑶人民公社化运动 生产关系方面:一大二公,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56年,第一架国产喷气式 歼击机试制成功。
沈阳机床厂是集机床生产加工,装备制造于 一体的大型企业,是中国最大的机床厂。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⑴背景 重工业基础薄弱 ⑵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⑶成就 ⑷意义 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工业化基础
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⑵“大跃进”运动 生产力方面: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高指标 反映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 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
9000万吨
大
跃
进
”
时 期 的 炼
1070 535 万吨
3000 万吨
钢
万吨
指
标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2年
全民炼钢铁
天安门前,游行队伍高举宣传“总路 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 标语牌前进。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同步练习题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同步练习题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d786ba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32.png)
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一、选择题1. 曾有西方学者指出:“……工业革命则使城市主宰世界。
”下列叙述能为此提供佐证的是( )A.城市先于工业诞生于世B.城市化是工业革命条件之一C.工业化加速城市化发展D.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直接产物【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工业革命则使城市主宰世界”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由此可知,工业化加速城市化发展能为此提供佐证,故C项正确;城市先于工业诞生于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条件之一不符合材料信息,A、B两项错误;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间接产物,D项错误。
2.1760年,英国5万—10万人的城市只有1个,1851年达到13个。
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农业快速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B.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急剧减少C.工业革命加快英国的城市化进程D.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快人口流动【答案】C【解析】根据“1760年”“1851年”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
由“1760年,英国5万—10万人的城市只有1个,1851年达到13个。
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人口结构,促进了许多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故C项正确。
3.1858年是伦敦泰晤士河的“奇臭年”,就连河边议会大厦的窗上也不得不挂起一条条浸过消毒药水的被单,原本清澈宜人的“母亲河”变成了奇臭无比的污水河。
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 )A.带来环境污染问题B.城市化进程加快C.大大提高了生产力D.产业结构的调整【答案】A【解析】材料“河边议会大厦的窗上也不得不挂起一条条浸过消毒药水的被单,原本清澈宜人的‘母亲河’变成了奇臭无比的污水河”说明工业革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城市化进程,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生产力的提高,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D项错误。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0c7afcdf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a3.png)
二、居住条件的改善
2.提供更便捷、丰富的生活服务
(1)社区服务: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城市中的社 区蓬勃发展,社区的功能 也从最早的慈善救济发展 到教育、医疗、服务、娱 乐等各个方面。
(2)生活服务:
消费场所纷纷出现
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样
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 纷纷出现,很多购物中心将商品 销售、金融服务、餐饮和娱乐休 闲等功能整合到一起。
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积极推动作用: 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兴起,推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新工业城市的兴起。 工厂制盛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成为工业劳动力,城市人口与城市数
目迅猛增长。 水路和陆路交通的便利,加强了城市之间及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
了交通枢纽地位的城市和城镇的发展。
一、城市化的演进
2.西方城市化历程
(1)鸦片战争后,沿海的通商口岸逐渐
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启了近代
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阶段
原因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 进人新阶段。 (3)1978年后城市化进程加快。
1949-1957 起步与高速发展
城市期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推动了经
济的发展和城市原化因进程
上海1、95天8-津19、64汉 因“开大埠跃,进”建运立动租,界大,办开厂办矿工;厂提出、银 超口速、发太展原与震荡 “调整、巩行固和、商充店实而、扩提大高”八字方
发展中国家 晚(20世纪中叶)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快 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小(不到40%)
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低
城镇发展不合理 城镇经济畸形发展,农村劳
动力过剩
一、城市化的演进3.中国Biblioteka 市化历程(1)近代城市化: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共28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共2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ceb074e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83.png)
一、近代城市化的演进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
材料: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 开始的。与西方资本主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 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等内力作用实行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 不同,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 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 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 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 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 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工业化催生城市化 城市化推进工业化
加速器 工业化
发动机
城市化
一、近代城市化的演进
世界城市化发 展速度比较 %
缩字法记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特点:
发达国家:早、高、慢、逆(城镇化起步早、水平高、现在速度已变慢并出现
逆城镇化)。
部分国家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晚、低、快、郊(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现发在展速速度度比已较超% 过发达
——王旭《美国城市史》
一、近代城市化的演进
近代英国的城市化
1750—1851英国人口数(单位:百万人)
城市化表现之一:城市人口的比重
年份 1750 1781 1801 1811 1821 1831 1841 1851 人口 10.5 13.0 15.9 17.9 20.894 24.029 26.731 27.390
——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08cf3ba5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6e.png)
a.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b.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问题意识、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鼓励学生发挥潜能。
c.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培养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4.教学拓展:
a.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社会结构、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影响,以及这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3.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看待城市化进程,形成对城市发展和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
(三)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b.运用历史比较法、历史分析法等,帮助学生深入分析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和影响。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基本概念、发展脉络以及重要阶段,掌握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事件、典型城市和主要特征。
2.理解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掌握城市化进程对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学会运用历史地图、统计图表、历史文献等资料,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地理、经济、社会问题,提高史料解读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理解并分析历史事件、现象。在此基础上,针对本章节内容,学情分析如下:
1.知识储备:学生对近代以来的历史事件、城市化进程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城市化进程的具体阶段、特点及影响认识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补充。
c.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城市化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共23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共2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fd08866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a8.png)
——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 寿命只有17岁……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 ,因而滋生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 运动。
清末上海街道的煤气路灯 近代北京出现的有轨电车
二、享城市化之果
(二)基础设施的完善
2、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
(1)近代中国: (2)现代中国:
①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 ②表现: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
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 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可以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 交通工具。
——王旭《美国城市史》
概念: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伴随 工业化出现的一个必然的历史发展过程。 表现:城市数量的增多、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 比重的上升、生活方式的改变。
一、探城市化之因
一、探城市化之因
(一)思考:分析英国城市化的原因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表
材料:六十年至八十年以前,来自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探城市化之因 (三)合作探究: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和中国近代工 商业的发展,中国 传统的封建城市开 始向近代资本主义 城市方向发展。 1921年中国第一 个市政厅——广东 市政厅的成立,标 志着中国城市化的 开中始国,近但代是开埠中城国市城 市化进程缓慢。
钢铁管道、自来水与排水系统普及 煤气灯、电灯 电报、电话 铁路、高架桥、电车、汽车、自行车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182cc327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f1.png)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教学立意】本单元介绍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从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出现分析不同居住环境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城市化是近代以来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也体现了人类居住环境方面革命性的改变。
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希望通过对“城市化的演进”、“居住条件的改善”、“公共设施的完善”、“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等四个子目的梳理,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观念。
【教材分析】《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是高中统编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2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中的一课。
本课介绍了近代以来“城市化的演进”、“居住条件的改善”、“公共设施的完善”、“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等几个问题,各子目之间存在内在逻辑,方便教师开展教学,此外,教师补充“城市化问题的解决”这个环节,可使本课的立意更为完整、更为凸显。
【学情分析】本课是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课程,高中生经过对必修课程的学习,对城市化已有一定的了解,史料研习、时空定位能力有所提升,具有一定的史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
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阅历尚浅,对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的理性认识仍有待加强。
【教学目标】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的演进过程。
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发展。
认识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并思考解决之道。
【重点难点】重点:城市化对近代以来人类生活的影响。
难点:近代以来中外城市化的原因、存在问题及解决。
【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史料教学法;问题引领法【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教师活动:通过天津老城厢建筑与天津小洋楼的对比,引发学生思考:天津这座城市的建筑风格为何差异如此之大?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世界各国近来以来的城市化又有怎样的发展历程呢?设计意图: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热情,有利于深入学习。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教学案(含答案)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教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66fdf3856a561252d36f5e.png)
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课时教学案学案编订人审核人使用时间民族工业发展示意图①“肥料不足”是指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先天性的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②“阳光灿烂”是指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③“冰雹无情”是指中国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教学案参考答案问题思考一:思考归纳: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1)发展不平衡。
轻工业尤其是纺织业、面粉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2)地区分布不平衡。
民族工业大都集中在沿海一带,而广大的内地较少。
这主要是由于沿海一带商品经济比较发达,自然经济较早瓦解,地理条件较优越等。
(3)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与自然经济相比,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
问题思考二:深化探究答案答案(1)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2)是一种新的经济成分,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在夹缝中求生存,始终不占主导地位。
(3)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民族工业命运悲惨,发展艰难。
因为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种社会性质决定了民族工业必然在夹缝中生存。
高效训练参考答案1.答案A。
解析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轻工业发展迅速,化学工业等兴起;从地区分布上看,一战之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就已经是工商业中心了;B、D两项不是民族工业的特征。
2.答案D。
解析实业救国是甲午战争后出现的社会思潮,在此思想推动下,中国民族资本家致力于创办实业,推动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本家徒有鸿志,却总是壮志难酬。
3.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时间1932年,此时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政策,所以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迅速。
4.解析:题干信息主要涉及民族工业的地域分布情况,它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交通便利的沿海、沿江城市,而河南、河北、山东分布却很少。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https://img.taocdn.com/s3/m/cce5f03cf121dd36a22d8241.png)
【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建设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2. 让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建设曲折的原因、表现以及教训。
【教学重难点】1.一五计划。
2.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失误、原因及教训。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本课时间跨度大,内容多,学生理解困难,所以本课首先要整体把握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特点,即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巨大成就,又有严重失误,而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然后要学会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注重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的能力。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三、过渡时期的总特征四、“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
(3)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五”计划建设的主要手段。
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但是“一五”计划的完成并没有实现国家工业化,只是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局面。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3)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被誉为“一体两翼”。
六、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各自特征(1)1958年总路线: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展“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
其特征是多快好省,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基本国情。
高中历史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教学设计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01
![高中历史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教学设计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01](https://img.taocdn.com/s3/m/b4c936f2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60.png)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指出:“历史课程的设计,既要注意与思想政治、语文、艺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关联,又要有助于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力图使其与相关课程发挥整体作用,共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 (P11)历史解释学业质量水平2的描述为:“能够分析有关的历史结论;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能够在叙述历史时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如古今联系、中外联系等,并将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地理、语文、艺术等知识加以联系……”(P42)本课之主题“城市化”也是一个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是进行跨学科教学的绝佳课例,但历史课必须立足学科本色,与地理课有所区别。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普通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1课。
从单元的立意来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和特征,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教材编排以时序发展为轴,前后叙述了人类的居住形式和环境的演变,第11课反映近代以来伴随工业革命后集中出现的城市化现象以及随之带来的变化。
本课教材编排分为四个子目,分别是“城市化的演进”、“居住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以来经济迅速腾飞,人、财、物不断积聚的结果。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成为社会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标志。
城市化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也出现了无法避免的城市病问题,提示人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生活层面的,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尽量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来组织教学。
鉴于这块内容在高一地理课上已经学过,为避免重复,教师尽量选择近代以来至改革开放之前的城市化的图片、文字、视频等,以增加本课的历史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https://img.taocdn.com/s3/m/563f8ba671fe910ef12df879.png)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1、经济形势:全面崩溃2、原因:(1)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2)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3)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3、结果及意义:仅用三年时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1、背景:(1)政权的巩固;(2)国民经济的恢复2、任务:(1)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①成就:②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①内容:农业:农业合作化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赎买政策②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3、特点:发展国民经济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即发展生产力和调整生产关系并举。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一)中共八大的正确路线(1956年)1、内容:(1)主要矛盾:(2)主要任务:(3)经济建设的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2、意义:分析正确、成功探索(二)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1、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2、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三)“大跃进”运动1、内容:(1)工业:以钢为纲;(2)农业:以粮为纲2、评价:(1)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2)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3)对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4)对人力、资源、资金造成了巨大浪费。
(四)人民公社化运动1、特点:“一大二公”2、实质:生产关系的局部变革3、评价:(1)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3)破坏了农业生产;(4)不利于经济发展(五)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年冬)1、背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以单位时间内该分子对该器壁的冲量为:
(2m· vx)(vx/2a)=m· vx² /a. 而vx² =vy² =vz² =(1/3)v² ,故单位时间内容器内所有分子对该器壁的压强 p=N×(1/3)m· v² /(a×b×c)= (1/3)N· m· v² /V, 由于分子平动动能Ek=(1/2)m· v² 故, p=(1/3)N· m· v² /V=(2N/3V)Ek。V为体积。该式即为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 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N/V × (R/N') × T ,其中 N 为分子数, N'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定义 R/N' 为玻尔兹曼常数 k,有: P=NkT╱V,即:PV=nRT=nN'kT
LOREM IPSUM DOLOR
量子力学
定义:量子力学是研究物质世界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主要研 究原子、分子、凝聚态物质,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的基础 理论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重要人物
1·海森堡 2·薛定谔 3·普朗克
LOREM IPSUM DOLOR
热力学:普朗克早期的研究领域主要是热力学。 他的博士论文就是《论热力学的第二定律》。此 后,他从热力学的观点对物质的聚集态的变化、 气体与溶液理论等进行了研究。普朗克在物理学 上最主要的成就是提出著名的普朗克辐射公式, 创立能量子概念。
于惯性系物理规律同样成立的原理称为狭义相对
性原理,并进一步表述了广义相对性原理:物理
学的定律必须对于无论哪种方式运动着的参照系
都成立。
相对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果是质量与能量之间的关系。爱
因斯坦假设,光速对每个人来说应该显得是相同的,这意味
着没有什么能移动得比光更快。事实上,随着能量被用于使 一颗粒子或者一艘宇宙飞船加速,这种对象的质量就会增加, 使它更难于增加任何速度。使这颗粒子的速度增加到与光速 一样是不可能的,因为这需要无穷的能量,爱因斯坦的著名
LOREM IPSUM DOLOR
牛顿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实验室。他很少在两三 点钟以前睡觉,有时整天整夜守在实验室里。为他做 饭的保姆只好把饭菜放在外间屋的桌子上。 有一次,牛顿的一位朋友来看他,在实验室 外面等了他好久,肚子饿了就独自把桌上的烤鸡吃了, 不辞而别。过了好长时间,牛顿的实验告一段落,他 才觉出肚子咕咕在叫,赶快跑出来吃鸡。他看到盘子 里啃剩下的鸡骨头,居然对助手说:“哈哈,我还以 为我还没吃饭哩,原来已经吃过了呀!”
方程式E=mc2 总结了质量和能量的这种等效 --这或许是在街头
得到承认的唯一物理学方程式。
THANK 气体是最简单的气体,其微观模型有三条假设: 1.分子本身的大小比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小得多,分子可视为质点,它们遵从牛顿运动定律。 2.分子与分子间或分子与器壁间的碰撞是完全弹性的。 3.除碰撞瞬间外,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可忽略不计,重力的影响也可忽略不计。因此在相邻两次碰撞之间,分子做匀速 直线运动。单个分子在一次碰撞中对器壁上单位面积的冲量: I=2m· vx vx为x方向上的速度分量.这一次碰撞的时间为2a╱vx,故单位时间内的碰撞次数为vx╱2a。
到贝索家,说:谢谢你,我的问题解决了。原来爱因斯坦
想清楚了一件事:时间没有绝对的定义,时间与光信号的
速度有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他找到了开锁的钥匙,经过 五个星期的努力工作,爱因斯坦把狭义相对论呈现在人们 面前。
广义相对论
1916 年,爱因斯坦完成了长篇论文《广义相对论 的基础》,在这篇文章中,爱因斯坦首先将以前 适用于惯性系的相对论称为狭义相对论,将只对
·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LOREM IPSUM DOLOR
经典力学
定义: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或与牛顿定律
有关且等价的其他力学原理,它是20世纪以前的力学
基本假定:其一是假定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长度和时间
间隔的测量与观测者的运动无关,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传递是 瞬时到达的;其二是一切可观测的物理量在原则上可以无限 精确地加以测定
和引力的基本理论,主
要由阿尔伯特·爱因斯 坦创立,依据研究的对 象不同分为狭义相对论 和广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
1905年 5月的一天,爱因斯坦与朋友贝索讨论这个已探索 了十年的问题,贝索按照马赫主义的观点阐述了自己的看 法,两人讨论了很久。突然,爱因斯坦领悟到了什么,回
到家经过反复思考,终于想明白了问题。第二天,他又来
相对论的提出
作者简介
爱因斯坦( 1879-1955),美籍德国犹太人。他创立了代表现 代科学的相对论,并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现代科学 技术和他的深刻影响及广泛应用方面开创了现代科学新纪元,
被公认为自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192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相
对论——“质能关系”的提出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
捍卫者(振动的粒子)——不掷骰子的上帝。 1940年写了一篇 著名论文---《我不信仰一个人格化的神》,1999年12月26日, 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爱因斯坦 是世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相对论的提出
相对 论 是 关 于 时 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