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教案
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从军行》中的一个诗句,分析其艺术特色和表达的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创作实践,尝试以《从军行》为灵感创作现代诗,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从军行》,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边塞风光和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亮点。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的方式,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英雄主义的主题非常感兴趣,他们能够迅速地被诗歌中的壮丽场景所吸引。这种兴趣成为了他们学习这首诗的强大动力。然而,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和诗句的理解,学生们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细致地讲解和解释,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诗句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句背后的深层意义,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需要通过图解、情境再现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诗歌鉴赏:对于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意象的运用,学生可能缺乏鉴赏能力,教师需要提供多个示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创作难点:学生在创作现代诗时可能存在创意匮乏、表达不清晰等问题,需要教师提供创作框架、词汇库等资源,并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主题理解:深入阐述《从军行》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理解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佩和赞美。
-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对仗、用典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创作实践:指导学生尝试创作以《从军行》为灵感的现代诗,强调创意思维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语文课教研活动之从军行(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边塞诗,描绘了边塞将士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壮丽场景。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感受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我校语文教研组特举办本次以《从军行》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的1. 通过对《从军行》的深入解读,提高教师对这首诗的理解能力和教学水平。
2. 培养学生对边塞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3. 探讨如何将《从军行》这首诗融入语文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活动内容1. 诗篇解读(1)教师首先对《从军行》进行逐句解读,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蕴含的爱国情怀、英雄气概以及人生哲理。
2. 教学设计探讨(1)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2)其他教师针对教学设计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如何优化教学方案。
3. 课堂实践展示(1)教师根据讨论后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实践展示。
(2)其他教师观摩课堂实践,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4. 互动交流(1)教师分享课堂实践心得,交流教学经验。
(2)针对《从军行》这首诗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四、活动过程1. 诗篇解读教师首先对《从军行》进行逐句解读,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例如,诗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边塞的壮阔景象,表现了将士们身处边疆的孤独与坚韧。
2. 教学设计探讨教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其他教师针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如增加互动环节、丰富教学手段等。
3. 课堂实践展示教师根据讨论后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实践展示。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述故事、播放音乐、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边塞将士的英勇豪情。
4. 互动交流教师分享课堂实践心得,交流教学经验。
针对《从军行》这首诗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大家认为,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英雄气概和人生哲理。
边塞诗《从军行》教案精选
边塞诗《从军行》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边塞诗》《从军行》。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边塞诗的特点,体会边塞诗的意境;学习《从军行》的背景、作者、诗句解析、诗歌主题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边塞诗的特点,掌握《从军行》的基本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从军行》,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阅读、理解、赏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边塞诗的壮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敢坚定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理解《从军行》的诗意,体会边塞诗的意境。
2. 教学难点:诗句的解析,诗歌主题的提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壮美。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边塞诗的特点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边塞诗《从军行》。
”2. 课堂讲解(1)介绍作者及背景: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
《从军行》是王昌龄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一首诗。
(2)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句,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3. 课堂实践(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边塞诗的韵味。
(2)分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例题讲解A. “青海长云暗雪山”B. “孤城遥望玉门关”C. “黄沙百战穿金甲”D. “不破楼兰终不还”答案:C(2)简答题:简述《从军行》的主题。
答案:《从军行》主题为赞颂边塞将士的勇敢和坚定。
5. 随堂练习(1)背诵《从军行》。
(2)用自己的话描述边塞诗的特点。
六、板书设计1. 《从军行》2. 内容:边塞诗特点:雄浑、豪放、激昂作者:王昌龄诗句解析:黄沙、穿金甲、楼兰主题:赞颂边塞将士的勇敢和坚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从军行》。
(2)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边塞诗特点的理解。
2. 答案:(1)已背诵。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从军行》一文,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课文理解、诗歌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课文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崇尚英雄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理解与鉴赏。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诗歌的节奏与韵律美。
3. 学习生字词: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4.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诗句的意义,理解诗歌的意境。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提高鉴赏能力。
6.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生字词:列表展示生字词,标明读音和词义。
3. 课文内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标注重点诗句。
4. 诗歌鉴赏方法:简要列出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七、作业设计a.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长途、烽火、百战、孤城。
b. 课文中有哪些表现作者豪情壮志的诗句?c.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诗歌的主题。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1. a. 长途:远距离的路程;烽火:古代战争时点燃的烟火,用于报警;百战:多次战斗;孤城:孤立无援的城池。
b. 例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 主题:表达了作者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豪情壮志。
2. 作业答案:见附件。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能力目标的设定。
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案:古诗三首《从军行》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从军行》。
(2)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所表现的英勇壮丽的军队生活。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边塞诗。
诗歌描绘了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战斗的精神风貌。
2.2 教学重点(1)古诗的字词理解。
(2)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3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古诗意境的体会。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3.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3.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边塞风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4.2 朗读古诗让学生齐读古诗,体会诗的韵律美。
4.3 讲解字词解释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4.4 分析诗句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义,理解诗人的情感。
4.5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主题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4.6 欣赏与感悟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古诗中所表现的军队生活的艰苦与英勇。
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古诗的主题和重点字词。
六、作业设计1. 抄写古诗《从军行》。
2. 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中的生僻字词。
3. 写一篇关于古诗《从军行》的短文,谈谈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七、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思,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1.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在导入环节,教师需要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针对古诗《从军行》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边塞风光,让学生初步感受边塞的雄浑与壮美。
《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
《从军行》教案《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军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1、引入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两首诗。
(板书课题:从军行)2、解诗题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3、铺垫渲染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和学生接诗)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请大家把这两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生读)①谁来选一首读一读(师相机点评指导)换另一首读读②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借助这样的方法,默读这两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小结过渡:两首诗表面的意思你们经过合作已弄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深入体会诗中深层的含义。
出示:(一)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篇一:从军行教学设计《从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教学内容: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第六单元第27课古诗两首中的《从军行》。
教材与学情分析依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渲染情境,真正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在读懂诗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诗中的“孤”、“遥”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
破敌之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1.直接揭题,介绍边塞诗。
告诉学生“边塞”指“边关”“边界”,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
诗中有的展示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2.解释“从军行”“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3.简介作者新课标第一网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白,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称,被称为“七绝圣手”。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导入新课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真正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品诗句,明诗意1.初读,读准字音2.再读,整体感知(1)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3.研读,读懂诗意(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而把诗初步读懂是这一切的前提,此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情感。
并注重了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逐步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从军行教学设计一等奖
从军行教学设计一等奖下面是作者为大家带来的从军行教学设计一等奖(共含13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从军行》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领会诗歌的意境并熟读成诵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2、教学中,采用抓关键字、想象画面、音乐渲染、教师点拨等方法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内化情感,欣赏语言。
教学目标:1、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两首,感受边塞诗的意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边塞诗。
3.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激发诵读经典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领会诗的意境并熟读成诵。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从军行》课件设计流程: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诗,跟这个地方有关。
1、出示“边塞”二字,生齐读。
师:唐代诗人王维曾到过边塞,并留下了这样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看看边塞吗?我们来欣赏边塞风光。
2、出示边塞图片,师生欣赏。
师:美吗?它的美,不是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柔美,而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美。
边塞的奇异风光,吸引了王维,也吸引了这位诗人,他是――3、出示王昌龄图像、名字和简介,生齐读。
师:他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写得既多又好,被称为――(生读:诗家天子、七绝圣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王昌龄的著名边塞诗《从军行》。
4、板书课题,生齐读。
5、出示唐朝地图,简介写作背景。
师:在王昌龄生活的唐朝,有两个部落曾多次侵扰唐朝边疆,一个是北部的突厥,一个是西部的吐蕃。
为了守住国土,唐军将士奉命出征,与敌人进行战斗。
《从军行》写的就是战斗期间唐军将士们的军生活。
《从军行》共七首,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其中的两首。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境1、出示两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反复读这两首诗,不理解的地方参考注释,等你读顺口了、读满意了才举手。
2、生自由读两首诗,师巡视。
师:请两位同学来读诗。
第一首谁读?第二首呢?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准字音了吗?读出节奏了吗?3、指名分别读诗,生评价。
《从军行》教案通用
《从军行》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从军行》。
教学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理解、赏析以及作者王昌龄的背景介绍。
具体章节内容为:1. 诗歌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
2. 诗歌理解:了解《从军行》的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3. 诗歌赏析:分析《从军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表现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
2. 理解《从军行》的背景和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王昌龄的爱国情怀。
3. 掌握《从军行》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如韵律、意象、表现手法等。
2. 教学重点:朗读、理解、赏析《从军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康熙王朝》主题曲《向天再借五百年》,让学生感受边塞风光,引入本课。
2. 朗读:学生自由朗读《从军行》,注意字音、停顿、语气等。
3.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王昌龄及其创作背景。
4. 理解: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把握诗歌主题。
5. 赏析:教师引导学生从韵律、意象、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从军行》的艺术特色。
6. 例题讲解:分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中的意象。
7.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其他诗句的意象。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作者:王昌龄3. 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4. 理解:背景、主题5. 赏析:韵律、意象、表现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从军行》中的意象,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答案示例: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一幅边塞风光,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2. 课后拓展:查找其他边塞诗人及其作品,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赏析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效果。
古诗二首《从军行》教案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二首》中的《从军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从军行》全诗朗读与解析: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习《从军行》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从军行》,使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韵律、意象、修辞等方面的审美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3.培养思辨能力:分析《从军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情感,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古诗进行深入解读,形成自己的见解。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的创作练习表现不尽如人意。我觉得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修辞手法的掌握还不够熟练,导致在创作过程中不知如何运用。因此,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安排一些类似的练习,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和运用所学知识。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的讨论中,设计一些更具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举例解释:
-例如,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诗中的重点,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其描绘的壮阔景象,体会诗人对边塞风光的赞美。
2.教学难点
-意象分析:对于诗中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的理解,以及这些意象如何构成整体的意境。
-修辞技巧: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并运用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需要教师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详细解释和指导。
在课堂总结环节,我觉得自己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回顾,帮助他们巩固记忆。同时,要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复习,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从军行教案
从军行教案篇一:从军行教案一、导入新课1.展示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首古诗了,你喜欢哪一首呢,为什么?一起来谈一谈吧!预设:(1)我喜欢《咏柳》,因为贺知章在诗里描绘的春景真是美不胜收!我来背一背吧!(2)我喜欢《村居》,因为高鼎在诗中写的童真童趣令我向往!我也来背一背吧!2.展示导入:出示句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谈一谈你的理解?预设: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
”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
3.同学们,一首好诗往往蕴含一种心情,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
读懂诗里的历史,便能体会诗里的心情。
4.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从军行》。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2)以前我们有没有学过这位诗人的诗词呢?(3)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诗人王昌龄呢?预设:王昌龄,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认真读古诗,解决生字问题,练习划分节奏,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
2.出示朗读要求:(1)自读古诗,边读边理解诗句意思,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2)想一想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诗句的大意。
3.学习词语: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预设:了解诗中的地名,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意。
4.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听一听朗读,分享你的断句成果吧。
讨论主题:(1)怎样可以读通古诗。
(2)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尽快读懂古诗。
从军行[唐]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
《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王昌龄,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下面是关于《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阅读。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使学生背诵古诗,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守边战士思乡之情和誓死杀敌的誓言。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挂图、课件、《精忠报国》歌曲录音等。
教学设计过程:一、以诗会友,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今天我们来以诗会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是哪位爱国诗人写的?(王昌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王昌龄笔下的另一首边塞诗《从军行(其四)》,领略一下边塞风光,了解一下守边战士的生活状况。
二、欣赏录音,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想象画面。
2、《从军行》是边塞战士守边生活的诗歌形式。
3、请同学们交流课下收集的资料简介王昌龄。
三、品读古诗,体会意境。
1、请学生自由读诗,读出韵律美。
2、齐读古诗,了解内容。
(本诗首联写了边塞的奇特风光,颔联写了守边战士爱国誓言。
)3、小组内围绕问题读诗,体会意境。
(1)首联写了哪些景物,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起到渲染作用,烘托出边塞环境恶劣,守边战士戍边之苦。
)(2)、“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含义是什么?(战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了,体现战争之苦。
)(3)、战士的誓言是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不破楼兰终不还。
”体现战士爱国热情。
)4、全班比赛读古诗,读出战士誓死戍边的决心,交流诗意。
四、背诵古诗,积累语言。
看图背诵古诗,体会守边战士的爱国热情。
五、拓展作业,做爱国卡。
伴着《精忠报国》这首歌,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想用实际行动回报祖国,让我们把“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发奋读书”作为我们的誓言,回家后制作一张“爱国卡”上面默写《从军行》这首古诗,让我们以守边战士为榜样,从我做起,为国争光吧!《从军行》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古诗。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从军行》,诗人王昌龄以边塞军人为题材,描绘了壮丽的边塞风光和士兵们保家卫国的英勇形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诗中重点词汇,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边塞风光和士兵们的英勇形象。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家卫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描绘的边塞风光和士兵们的英勇形象。
2.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边塞美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意,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 课堂讲解(1)解析诗中重点词汇,如“青海”、“雪山”、“孤城”等。
(2)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讲解诗中描绘的边塞风光和士兵们的英勇形象。
4. 实践情景引入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边塞士兵,保卫家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5. 例题讲解(1)诗中描绘的边塞风光有哪些特点?(2)士兵们的英勇形象是如何表现的?6.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意的理解。
(2)仿写一首以边塞风光或士兵英勇形象为主题的古诗。
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重点词汇:青海、雪山、孤城、烽火、百战、黄金甲3. 板书内容: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雪山、孤城烽火、百战、黄金甲保家卫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仿写一首以边塞风光或士兵英勇形象为主题的古诗。
2. 答案示例:边塞风光风吹草地见牛羊,马上相逢无纸笔。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从军行》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从军行》教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从军行》教案《从军行》教案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2,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二、教学重难点1,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2,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背景介绍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
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
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从军行(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一首,描写边塞将士久戍思归的边塞诗歌。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1)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古诗二首》中的《从军行》。
全文如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本节课将深入解析这首诗的意境、背景、用词和韵律,详细内容如下:1. 诗歌背景:介绍青海、雪山、玉门关等地理环境,以及楼兰古国的历史。
2. 诗意解析:分析诗中描绘的战争场景和壮志凌云的豪情。
3. 词语解析:讲解“穿金甲”、“楼兰”等词语的寓意。
4. 韵律分析:解析古诗的平仄、韵脚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从军行》的诗意、背景、用词和韵律,能正确朗读和背诵。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学会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保家卫国的信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背景和意境。
2.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技巧,学会分析古诗的表达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楼兰古国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意解析:教师逐句讲解诗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境。
4. 词语解析:讲解诗中的重要词语,如“穿金甲”、“楼兰”等。
5. 例题讲解:分析诗中的表达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并进行互评。
7.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青海、雪山、玉门关、楼兰古国2. 诗意解析:战争场景、豪情壮志3. 词语解析:穿金甲、楼兰4. 韵律分析:平仄、韵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并分析诗中的表达手法。
示例答案:《从军行》描绘了边塞战争的残酷景象,诗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形象地表现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5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5篇)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并会写一个生字,理解古诗的大意。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了解古代信息传播的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书下注释、查找工具书自学诗的大意; 抓住重点词语勾勒典型环境和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孤寂、悲苦的情感。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语勾勒典型环境和人物形象。
★感受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孤寂、悲苦的情感。
教学流程1、温故知新——入诗文出示诗,这首诗学过吗?老师想找一位喜欢这首诗的孩子读一读,《其四》《其五》谈谈感受引出边塞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古诗《从军行》,板书课题。
简介作者王昌龄。
2、字字落实——解诗意让学生大声读诗,学习一个“闺”字。
能字字落实的清晰流畅的读出古诗。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借助书下注释和参考书大体了解把握诗意,着重体会诗人的情感。
注意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读。
3、津津有味——悟诗眼诗言情,那么这首诗中弥散着一种情感?“无那金闺万里愁“进而通过孩子们的回答引出本文的诗眼“愁”。
从哪里看出作者的“愁”?这个问题希望学生通过读诗抓住重点词来解诀。
通过出示“烽火城”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
独坐黄昏诗人暮色思乡,淡淡哀愁以及悲秋情节。
羌笛:介绍对于关山月这个意象,听一听古筝曲,谈谈别离乡情。
出示音频4、历历在目——绘诗境师:你无奈的是什么?你万里愁的是什么?师:作为一名远在战场的战士,此时此刻你想对家乡的亲人说些什么?------ (板书怀乡思亲)作为一名战士,你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些什么?------ 同学们,你想对这位战士说些什么?------小结孩子们,王昌龄是位伟大的诗人。
在他笔下,一位凄凉哀伤的边疆战士形象跃然纸上。
诗言情,诗更言志。
短短28个字,精炼而富有深意。
不愧是“七绝圣手”。
我们又一次领略了古诗,这种中国古典经典的文化。
又一次领略的、了古诗的魅力。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精品教案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精品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选取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中《从军行》这首古诗进行深入学习。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描绘边塞军人艰苦生活和对国家忠诚。
我们将详细学习诗中字词、句式、意境,并解作者写作背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从军行》这首诗字词、句式,理解其意义。
2.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感受边塞诗壮美。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国家、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理解和记忆,对诗歌意境感悟。
2. 教学重点:诗字词、句式学习,朗读技巧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边塞军人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
2. 课文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字义。
(2)讲解生僻字词,如“烽火”、“雁行”等。
(3)分析诗句式、韵律。
3. 例题讲解:(1)解释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中意境。
(2)通过对比其他边塞诗,分析《从军行》特点。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用自己话描述诗中画面。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作者:王昌龄3. 诗句解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4.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从军行》,并背诵。
(2)用自己话写出诗中意境。
(3)查阅资料,解边塞诗特点。
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2)见学生个人作业。
(3)见学生个人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课文学习、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从军行》字词、句式和意境,但部分学生对诗歌理解仍有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等。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2021年古诗从军行王昌龄教案(通用3篇)
2021年古诗从军行王昌龄教案(通用3篇)古诗从军行王昌龄教案1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赏析诗歌。
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1、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
2、《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3、王昌龄: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
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
(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三、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找出诗中体现边塞风光的景物,思考:这些景物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2、抓住“暗”“孤城”体会诗的前两句表现的戌边将士的思想情感。
讨论:这样的场面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3、面对如此残酷的战争,将士们的心情是怎样的?4、前两句的景物描写与后面有什么关系呢?(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精选1篇
《从军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从军行》的作者、创作背景、内容及意义,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英雄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从军行》的内容及意义,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讲述古代战争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之情。
(2)向学生介绍《从军行》这首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内容。
2. 学习诗歌(1)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意义。
(3)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和典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深入理解诗歌(1)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形式、内容、意境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4. 感悟诗歌(1)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阅读诗歌过程中的感受。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从军行》的理解。
(2)反思教学过程,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
四、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及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古诗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从军行》诗歌及相关资料。
2. 古代战争的英勇事迹及英雄事迹介绍。
3. 古诗鉴赏的相关书籍及网站。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从军行》的内容及意义,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从军行 》教学设计 教案 4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是一首边塞诗。
诗中既表现了边关将士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又表现了他们为了祖国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而甘愿“黄沙百战穿金甲”的豪情。
全诗意境悲壮阔大,情感真挚悲凉,波澜起伏凝重。
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歌的意境,体会边关将士奋勇杀敌、誓死保卫祖国边疆的豪情壮志。
3、借助多媒体和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难点:通过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插图、古筝曲《塞上曲》。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收集有关《从军行》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教师播放古筝曲《塞上曲》,并向学生介绍这是一首表现古代边关将士和战马奔驰、扬鞭催箭的战斗场景的歌曲。
学生听音乐感受音乐中的情感。
2. 教师问学生:听了这首曲子,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感受。
3. 教师小结:这是一首表现古代边关将士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战斗歌曲。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壮志豪情。
(二)作者简介1. 教师出示王昌龄的画像和生平简介,请学生简要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2. 请学生说说自己了解到的诗人王昌龄的其他方面。
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
3. 教师总结: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雄浑豪放而著称,充满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他的《从军行》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佳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教师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和感情。
2.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步感知诗歌大意和情感。
3. 教师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诗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几幅画,大家想看看吗?大家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图画。
2、看了这几幅画,同学们想知道画中讲了什么吗?好,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从军行》(板书课题),这首古诗讲的就是有关这几幅图的故事。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就是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
事生活。
2、说说你对这首诗的作者王昌龄有多少了解?
王昌龄,唐代诗人。
中过进士,做过官。
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名。
诗多描写边塞征战,既表现了将士弃家出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又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辛、征人的悲惨遭遇。
有些诗还生动地描绘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斗场面。
这类诗写得气魄雄伟,声调铿锵,语言精确,用心理描写展现军人爱国立功和思乡怀土的内心世界。
他的诗气魄宏大,特别能鼓舞斗志。
三、整体通读,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我们读古诗,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美。
(课件出示标有停顿的诗句)
3、合作交流,理解重点字词(青海、雪山、玉门关、穿、金甲、楼兰)。
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或请教老师、同学。
三、品读古诗,体会诗情。
1、理解体会第一句。
课件出示第一句描绘图景,观察图上景物,这一句描写了几个景物:(青海长云雪山,师板书)师说诗意,生读诗句。
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板书:环境恶劣)。
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
品读此句,读出沉重压抑之感。
2、理解体会第二句。
课件出示第二句描绘图景,观察图上景物,(孤城遥望)师说诗要意,生读诗句。
这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
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板书:思念家乡)。
读出孤寂、忧伤的语气。
3、看图读前两句,你有何感受?(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烘托边塞战场环境的苍凉荒芜)带上感情读一读。
(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乡。
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
4、过渡语: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5、出示第三句图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
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短短七个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
品读第三句,读出低深、忧抑的语气。
6、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将士们豪壮的誓言。
齐读末句,读出激昂、坚定的语气。
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是——
为了让我们的子孙不再遭受战争伤痛,我们发誓——
为了祖国的威严,我们发誓——
四、体会意境,品悟诗情
1、出示全景图,让学生看图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起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想到的、见到的、听到的,留在心中。
音乐起,老师诵读古诗。
记住了吗?
3、背诵古诗。
齐背,指名背诵。
4、同学们,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学习他们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吧。
让我们随着《精忠报国》的音乐,再次大声地朗读这首古诗吧!
五、拓展阅读。
收集王昌龄《从军行》的其他几首小诗,然后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从军行
青海长云雪山
孤城遥望
黄沙百战穿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