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合集下载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教育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它关乎着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未来。

在教育的领域中,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是三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着教育的形态和质量。

教学观是对教学活动的基本看法和认识。

传统的教学观往往将教学视为知识的传递过程,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现代教学观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

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例如,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在现代教学观中,教学的目标也不再局限于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成为了教学的重要任务。

同时,教学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也不再是一成不变的预设流程,而是充满动态和生成性的。

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变化。

学生观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基本看法。

正确的学生观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潜力。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

因此,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之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速度和成长轨迹,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价。

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他们都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

对于暂时落后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进步。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师职业道德

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师职业道德

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师职业道德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素质教育观是一种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教育观,其目的是指向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促进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包括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

1)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包括: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研究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研究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研究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研究、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教师资格证:轻松记忆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师职业道德的秘诀

教师资格证:轻松记忆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师职业道德的秘诀

教师资格证:轻松记忆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师职业道德的秘诀一、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二)新课改的教学观口诀:学习过人(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二、学生观口诀:二独一发(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三、教师观(一)教师角色的转变口诀:“促进”“研究“开”“社区”(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二)教师行为转变口诀:你我他它(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四、教师职业道德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学生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开始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教师们也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而不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

在教学方面,传统的“讲述式”教学已经不再适用,更多的教学形式和手段被引入,例如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

总之,新课改的推动使得学生、教师和教学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 1 -。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三篇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三篇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三篇篇一: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传统课程倡导的教学观认为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则是课程的接受者。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与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二、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只管学,教学就是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过程、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结论。

但是如果不经过质疑、比较、判断,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得到真正的理解与巩固。

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所以,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四、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传统的学校教育以学科为本,重认知轻感情,重教书轻育人。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学生观(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的中的看法和观点。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推荐下载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推荐下载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一、教育观新课程在价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上的一个最凸显的特征是:“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大。

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理解,把握:⑴新课程把“人”作为教育的支柱。

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

从尊重人的价值、尊严、个性出发,从促进人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着眼。

来制订教育政策,设计教育目标,构建教育理论。

这正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灵魂。

⑵新课程认为人(教师、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因素,是课程建构的参与者、促进者、批判者。

⑶新课程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全面发展”指向人的“共时性发展”,侧重于和谐性地综合发展;“终身发展”指向人的“历时性发展”,侧重于生成性地综合发展。

只有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终身发展”,人的发展才是完整的,符合人性的,有利于提升生命价值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我们所耳熟目详的“四有”思想就包含了这样的价值追求。

下面是几位专家、学者对教育的论述: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

——黄克剑(华东师大)◆这就是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把教育的价值上升到了生命的高度。

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需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终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援之于人,赋予他做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及而步履轻捷的力量。

——何塞·马蒂肖川博士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的主任,他认为教育的力量应是:◆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二、学生观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

——肖川新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潜能的开发,把他们的现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

——叶澜新的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

教师观,学生观,教育观,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观,学生观,教育观,教师职业道德

(一)素质教育观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新课改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二)教师行为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教师职业道德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

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

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不仅是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要理念,也是推动现代教育不断进步的核心要素。

他们互为关联,相辅相成,对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第一步:学生观学生是学校的核心,他们是学校的生命和未来。

学生观是指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

学生观要建立在学生的需求和成长发展的基础上,发挥学生自主力,使他们成为自我发展和探索知识的主动力。

第二步:教师观教师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主体,承担了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使命。

教师观即以教师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师生互动、探究学习和人文关怀,力求做到师生共同成长。

好的教师应该具备科学严谨的理论素养、生动活泼的教学技艺、真挚关怀的教育情怀和顽强创新的教师精神。

第三步:教学观教学观是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服务的重要准则,是从以往“传道授业解惑”向“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转换的必要过程。

教学观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注重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教育真正与时俱进。

第四步:评价观评价观是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反馈给学生和他们的家长的观点和态度。

评价观应建立在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

评价应为学生提供指导性和促进性的评价,并积极开展多元化评价和综合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总之,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是现代教育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只要我们坚持这些原则,从学校教育的每个环节来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才能培养胸怀博大、创新有为的未来人才。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教育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它关乎着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更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未来。

在教育的领域中,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是三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教育的基石。

教学观,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态度。

传统的教学观往往将教学视为知识的单向传递,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学观强调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知识不再是简单地从教师传递到学生,而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探究来共同构建。

在现代教学观中,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不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公式和定理,而是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同时,教学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挑战的乐趣。

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和认识。

正确的学生观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有着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想法。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

有的学生擅长逻辑思维,有的学生则在艺术方面有天赋;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优秀,但在人际交往方面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有的学生虽然在学习上暂时落后,但可能在体育或其他领域有着出色的表现。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困难,不断进步。

同时,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犯错误,会遇到挫折。

教师要有宽容的心态,给予学生改正错误和从挫折中重新站起来的机会。

要相信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成长和进步,不能因为学生的一时表现而对他们失去信心。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教育,是一项塑造灵魂、培养人才的伟大事业。

在这一过程中,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是三个至关重要的理念,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教学观,是对教学活动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传统的教学观往往将教学视为知识的单向传递,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现代教学观强调教学是一种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活动。

在现代教学观中,教学不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知识固然重要,但获取知识的方法、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才是教育的核心目标。

教学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学也不应局限于课堂和书本。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生活中的种种现象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现代教学观倡导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学生观,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和地位的看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传统的学生观可能会过分强调学生的成绩和表现,而忽视了他们的个性和兴趣。

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这是正常的。

教师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他们能够在不断的努力和引导下取得进步。

而且,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安排。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的擅长逻辑思维,有的富有创造力,有的善于表达。

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课改正在逐渐展开,这对于学生、教师和
教学观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下面将围绕着这三个观点来进行阐述。

学生观
新课改对于学生的观念是有极大的影响的。

现在的学生,随着社
会的不断进步,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要求不仅仅是学校的传统课程,还需要更多的课外知识,以及更注重实践和操作性。

在这方面,新课
改的理念是与时俱进的,它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型思维,将学
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充分调动,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
与性。

教师观
在新课改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需要做的不
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自我探索。

教师在课堂上
应该成为一个引导者,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思考,同时还应该加
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教学观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学观也得到了变革,传统的一刀切教学需
要被改变,教学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现在的教学应
该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化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

同时,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PBL、探究式学习等,使学生具有更多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都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相互交织,在推进整个教育改革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要不
断地通过实践进行改进和提升。

只有重视学生、尊重教师的作用,才
能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培育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迎接更
严峻的挑战。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一、教育观新课程在价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上的一个最凸显的特征是:“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大。

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理解,把握:⑴新课程把“人”作为教育的支柱。

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

从尊重人的价值、尊严、个性出发,从促进人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着眼。

来制订教育政策,设计教育目标,构建教育理论。

这正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灵魂。

⑵新课程认为人(教师、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因素,是课程建构的参与者、促进者、批判者。

⑶新课程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全面发展”指向人的“共时性发展”,侧重于和谐性地综合发展;“终身发展”指向人的“历时性发展”,侧重于生成性地综合发展。

只有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终身发展”,人的发展才是完整的,符合人性的,有利于提升生命价值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我们所耳熟目详的“四有”思想就包含了这样的价值追求。

下面是几位专家、学者对教育的论述: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

——黄克剑(华东师大)◆ 这就是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把教育的价值上升到了生命的高度。

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需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终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援之于人,赋予他做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及而步履轻捷的力量。

——何塞·马蒂肖川博士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的主任,他认为教育的力量应是:◆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 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 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 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 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二、学生观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

——肖川新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潜能的开发,把他们的现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

——叶澜新的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

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师职业道德

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师职业道德

一、素质教育观得定义与内涵素质教育观就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得一种教育观、就是把教育活动目得指向“素质”——人得全面素质得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得整体得、全面得素质发展,使人得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

即先天得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得心理素质与社会文化素质得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得教育(3)素质教育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得教育(4)素质教育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得教育(5)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得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得教育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得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培养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5、着眼于学生得终身可持续发展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得途径与方法(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课程改革就是教育改革得核心。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得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得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得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与形成正确价值观得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与缺乏整合得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得课程门类与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与学生发展得需求、体现课程结构得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与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得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与科技发展得联系,关注学生得学习兴趣与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得基础知识与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得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得能力、获取新知识得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得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得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得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与改进教学实践得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得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得适应性。

教师五观心得体会

教师五观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我深知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教师五观”的重要性,即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和价值观。

以下是我对“教师五观”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观教育观是教师对教育本质、目的、内容和方法的总的看法。

我认为,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成长。

二、学生观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我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需求,关爱学生的成长。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在关爱中茁壮成长。

三、教师观教师观是教师对自己的定位和认识。

我认为,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

我们要具备高尚的师德、丰富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教育教学能力。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

四、教学观教学观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

我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我们要关注教学效果,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五、价值观价值观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我认为,教育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信念,为实现教育事业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社会的发展,为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总之,“教师五观”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时刻牢记“教师五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新课改以来,人们对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体现在:(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地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

)因此,积极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了消极被动的教师形象。

学生观: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的中的看法和观点。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在此背景下,新课改的学生观包涵一下三点:一、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权责主体。

教学观: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

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二、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课程” 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1.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和新课改理论

1.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和新课改理论

1.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和新课改理论《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和新课改理论》教育,是一项塑造灵魂、培育未来的伟大事业。

在这个不断发展和变革的时代,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以及新课改理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它们犹如指引教育航程的灯塔,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帮助我们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教育观,是我们对教育本质、目的和价值的总体看法。

传统的教育观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现代教育观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品德修养。

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潜力和发展需求。

因此,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因材施教,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让他们在多元化的环境中成长为有个性、有创造力、有社会担当的人。

教师观,是对教师角色和职责的理解。

在过去,教师被视为知识的权威和传授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但如今,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

教师应该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和进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学生观,是我们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们不能用固定的眼光看待学生,而要相信他们在适当的教育环境下能够不断进步和成长。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灌输的对象。

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新课改理论则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新课改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主张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育观
新课程在价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上的一个最凸显的特征是:“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大。

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理解,把握:
⑴新课程把“人”作为教育的支柱。

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

从尊重人的价值、尊严、个性出发,从促进人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着眼。

来制订教育政策,设计教育目标,构建教育理论。

这正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灵魂。

⑵新课程认为人(教师、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因素,是课程建构的参与者、促进者、批判者。

⑶新课程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全面发展”指向人的“共时性发展”,侧重于和谐性地综合发展;“终身发展”指向人的“历时性发展”,侧重于生成性地综合发展。

只有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终身发展”,人的发展才是完整的,符合人性的,有利于提升生命价值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肖川博士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的主任,他认为教育的力量应是: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
◆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
◆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
二、学生观
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

——肖川新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潜能的开发,把他们的现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

——叶澜
新的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

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复合主体的不可替代和缺失的一部分,不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不着力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与发展,只把教育当做知识的记忆和技能技巧熟练的过程,那么,教育将类似于“驯兽”。

——叶澜
潜在性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苏霍姆林斯基
差异性
教育者应该承认差异、关注差异,看到差异在一定的意义上是财富,而不是包袱。

教育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

三、教师观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课程构成与建构的参与者、创造者和批判者,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和纷繁复杂的世界与火热的时代生活之间建立起血肉的联系,要求教师育人的工作,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种极为专业化的要求下教师势必自觉地实现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变。

教师要实现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变,从“教书匠”转化为——
◆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
◆教育者、组织者、引导者
◆研究者、反思者、创造者
有位专家对教师的角色作了更具体的描述: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
教师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
教师是教育内容的研究者;
教师是教育艺术的探索者;
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
教师是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
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因此,有的专家说,不只要培养学生成为“四有”人才,教师自身也应成为“四有”人才:◆有灵魂——崇高的师风师德◆有智慧——先进的教育理念
◆有专长——深厚的专业素养◆有特性——精堪的教学艺术
四、教学观
对于教学观,《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摘自《纲要》
我们探讨课堂教学效率,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究竟怎样衡量呢?肖川博士认为教学的效果包括以下几方面:
◆经验的激活、丰富与提升
◆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的精进
◆知识的建构与应用
◆情感的丰富、细腻与纯化
◆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改变与完善
◆技能的形成、巩固与熟练
肖川博士总结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职责:
◆帮助学生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
◆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发现学生的潜能和性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