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接枝共聚改性

合集下载

通过辐射方法利用接枝共聚原理对棉人造丝和天然丝进行改性处理

通过辐射方法利用接枝共聚原理对棉人造丝和天然丝进行改性处理
液) 混合液 中分 别加 入不 同的添 加剂 ( 体积 浓度 为 1 ) 。这些
的领 域。在现代科技进步 的推动下 , 随着这些 纤维 和纱 线 的广
泛应 用 , 改善它们 的内在 特性 以满 足特殊使 用 的要 求显 得尤 为
必要 。
添加剂是 E rk Mec 生产 的 , 分为普通 添加剂和 没有经过 进一 步 提纯的复合添加剂 两种 , 品种 为氮一 乙羟基 吡咯烷 、 三丙烯 乙二

要: 在∞C - o 7射线照射下 , 甲基 丙烯酸 甲酯( MMA) 以不 同的浓度溶解 于甲醇溶 剂中, 能够成功地接枝到棉 、 人造
丝和天然丝纱线 中。其 中, 天然丝 中 MMA 的接枝 量 最高 , 达到 3 ; 次是人 造 丝 2 ; 枝 量最低 的是 棉 纱 , 为 5 其 2 接 仅 1 。在辐射总强度为 5 0ka , 7 0 rd 辐射速 率为 2 0ka / 0 rd h的时候 , 能产生最好 的接枝 效果 。如 果在 MMA+Me OH 溶 液
线 中, 使这些纱 线或纤维的性能得到 了很好 的改善 , 并对 改善后 纤维或纱线 的抗拉 伸性能 和吸湿性 进行 了研究 。用 F C e l进行
预处理 的方法促进 了 甲基丙烯 酸 甲酯 ( MMA) 天然丝织 物上 在
的接枝共 聚作 用。用 MMA高 温接 枝后 的天然 丝纤 维, 抗拉 其 强度 下降了 , 这主要 归因于 MMA 结 合链 的热 分解 。一位 王 姓
纤维素纤维在 当代技术领域起着 很重 要的作用 , 小到服装 , 大到宇航 飞船 的物件都 离不开纤 维素纤维的应用 。这些 各具特 性 的纤维满 足 了人们 多方 面 的需求 。棉纤 维 是天 然纤 维 素纤 维, 人造丝是再生纤维 , 它可以从 以竹子和木材为原料 做成 的纸

聚苯乙烯常见的改性方法

聚苯乙烯常见的改性方法

聚苯乙烯的改性聚苯乙烯(PS)由苯乙烯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而成,因其具有的透明、成型性好、电绝缘性能好、易染色、低吸湿性和价格低廉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子、汽车、包装、建筑、仪表、家电、玩具和日用品等行业中。

但PS也具有脆性较大、耐环境应力及耐溶剂性能较差、热变形温度较低、冲击强度低等缺点,因此,通过适当方法,在较少损失模量的前提下制备改性PS成为当前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PS的常用改性方法有共混改性、共聚改性以及无机纳米粒子改性。

一、共混改性共混改性是指将两种或两中以上聚合物材料、无机材料及助剂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机械掺混,最终形成宏观上均匀,且在力学、热学和光学等性能上得到改善的新材料的过程。

共混改性方法投资小、生产周期短,因而成为PS改性的热点,不仅是聚合物改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开发新材料的重要途径。

1、用聚烯烃改性PSPS/PE聚乙烯(PE)具有优良的柔性和抗冲击性能,因而有利于提高PS的韧性。

但PS和PE是两种不相容的高聚物,若要通过共混改性,需加入适当的相容剂。

PS与PE共混有两种手段可以实现,即反应性共混和非反应性共混。

在反应性共混的研究中,Baker等[2]将增强PS(RPS)、羟基化PE(CPE)、PE 和PS同时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共混挤出得到共混改性PS,所得共混物性能比用(PS-g-PE)增容的PS/PE的性能更佳。

而谢文炳等[3]研究了PS/PE非反应性共混体系的抗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与增容剂SEBS(氢化乙苯胶)含量的关系,还就PE、PS的分子量对PS/PE非反应性共混体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PE相对分子量增大不影响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同时还可提高共混物的抗冲击强度。

2、PS/PP聚丙烯(PP)拉伸强度和表面硬度均高于PS,耐热性能也较好,因而将其与PS共混可提高PS的热性能。

PP与PS同样不相容,故仍需加入增容剂。

用表面处理后的硅填充PS/PP体系能增加聚合物界面间的粘合力,提高PS/PP体系的拉伸强度。

聚氯乙烯的接枝共聚物

聚氯乙烯的接枝共聚物

聚氯乙烯改性方法
• PVC的改性方法很多,针对不同的应用目的可以采用不同 的改性方法,改性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改 性 方 法
化学改性 物理改性
化学改性
• 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使PVC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达 到改性的目的。共聚合是PVC化学改性的主要方法, 通常采用无规共聚和接枝共聚两种方式。无规共聚还 可以分为二元共聚和多元共聚,所得共聚物兼有VC 和改性单体的性能,接枝共聚可以用改性聚合物作主 链,接上VC单体生成支链;也可以将其它改性单体 接到PVC主链上。

(2)PVC与MMA接枝共聚
• 将MMA截止到PVC分子链上可以提高材料的Tg、耐 热性和刚性,但是用单一MMA单体接枝提高耐热性 的效果不明显,一般加入刚性更大的第二单体如NMI(N-聚代马来酰亚胺)、 α -MeSt、AN等,接枝 共聚得到耐热PVC。
• 为了提高接枝效率,在接枝共聚前可将PVC进行某种 化学处理,如采用胺化PVC接枝MMA可使MMA在 PVC上的接枝率大大提高,达到30%-70%。
聚氯乙烯化学接 枝改性
2班 1组 演讲人:许梓健
PVC在实际工程应用
• PVC(聚氯乙烯),其单体的结构简式为CH2=CHCl
• PVC材料在实际使用中经常加入稳定剂、润滑剂、辅 助加工剂、色料、抗冲击剂及其它添加剂。具有不易 燃性、高强度、耐气侯变化性以及优良的几何稳定性。 PVC对氧化剂、还原剂和强酸都有很强的抵抗力。然 而它能够被浓氧化酸如浓硫酸、浓硝酸所腐蚀并且也 不适用与芳香烃、氯化烃接触的场合。



聚氯乙烯接枝共聚及应用
• 聚氯乙烯接枝共聚是指以PVC分子为主链,接上其他 单体形成支链。PVC接枝共聚改性的主要目的是:提 高硬质PVC的抗冲性能和耐热性;增加软质PVC的诊 所稳定性。抗冲性能和增塑改性主要是接枝软单体, 如乙酸乙烯酯,丁二烯和丙烯酸丁酯等。耐热改性则 主要是接枝刚性单体,如甲基丙烯酸甲酯 、N-苯基 马来酰亚胺、α -甲基苯乙烯和平共处苯乙烯等。

PP共混改性综述

PP共混改性综述

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材料改性原理及技术论文论文题目:PP共混改性的概述提交论文时间:2018年 12月5日目录第二章PP的共混改性 (4)1.改进PP耐低温冲击性 (4)1.1 PP/EPR、PP/EPDM (5)1.2 PP/SBS (5)1.3 PP/POE (6)1.4 PP/POE/PE (7)2.改进PP透明性 (9)2.1基体树脂的选用 (9)2.2成核剂的选用 (10)2.3成核剂用量的确定 (10)2.4其他助剂对透明性的影响 (11)2.5挤出工艺温度的影响 (11)2.6聚丙烯透明改性后的典型性能分析 (12)3. 改进PP着色性 (12)3.1工艺路线确定 (12)3.2结果与讨论 (13)4. 改进PP亲水性 (13)4.1 亲水助剂 (14)4.2 共混体系相容性 (14)4.3 其它工艺条件 (15)4.4 共混对聚丙烯其它性能的影响 (15)5. 改进PP抗静电性 (15)5.1实验试剂 (16)5.2核一壳结构聚苯胺粉末的制备 (16)5.3聚丙烯/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制备 (16)5.4测试 (16)5.5 结果与讨论 (16)参考文献 (17)第二章PP的共混改性聚丙烯 ( PP)是由丙烯聚合而得到的高分子化合物。

由于其原料丰富, 合成工艺比较简单, 与其他通用热塑性塑料相比, PP 具有相对密度小、价格低, 并有突出的耐应力、开裂性和耐磨性, 近年来发展迅速。

它是通用热塑性塑料中增长最快的品种, 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成为塑料中产量增长最快的品种, 但聚丙烯也存在低温脆性、机械强度和硬度较低、成型收缩率大、易老化、耐温性差等缺点。

为了长期使用并扩大应用范围, 需对聚丙烯塑料进行改性。

PP改性的主要方法有化学法(共聚、交联、接枝)和物理法(填充和共混)。

国外对接枝等化学改性法研究较多,而且总的来说,化学改性法难度大,对经济技术等要求较高,所生产的树脂牌号较少,满足不了工业上对材料的高抗冲需求,而共混法工艺简单,经济实用,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2-纤维材料的改性方法

2-纤维材料的改性方法

接枝效率=
接枝在聚合物上的单体质量
×100%
接枝在聚合物上的单体质量+接枝单体均聚物质量
在链转移接枝中,影响接枝效率的因素:引发剂、聚合物 主链结构、单体种类、反应配比及反应条件等。
一般认为,过氧化物苯甲酰(BPO)的引发效率比偶氮二 异丁氰(AICH
OCCH3 O
2.活性基团引入法
原理:首先在聚合物的主干上导入易分解的活性基团,然后 在光、热作用下分解成自由基与单体进行接枝共聚。
H CC H2
Br
CC H2
hv
CC H2
BBB
CC H2
nB
叔碳上的氢很容易氧化,生成氢过氧化基团,进而分解为自由 基,由此可利用聚对异丙基苯乙烯支取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物。
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物
经接枝改性后,纤维的超分子结构受到某种程度的破坏.强度有所降 低,伸长率增加,手感变差,但通常对纤维制品的服用性能影响不大。
26
嵌段共聚改性
一.基本原理 定义:嵌段共聚物分子链具有线型结构,是由至少两种以上 不同单体聚合而成的长链段组成。嵌段共聚可以看成是接枝 共聚的特例,其接枝点位于聚合物主链的两端。 嵌段共聚物可分为三种链段序列基本结构形式:
侧连含有那些容易受辐射照激发产生自由基的结构,如:
3.功能基反应法
含有侧基功能基的聚合物,可加入端基聚合物与之反应形成 接枝共聚物
优点:接枝效率高,接枝的聚合度则由端基聚合物的聚合度决 定,所以这种接枝方法可用于高分子材料的分子设计和合成。
4.其它方法-大单体技术合成接枝共聚物
近40年的研究表明,人们可以合成设计的接枝共聚物,即 采用大分子单体与小分子单体共聚合成规整接枝共聚物,也 就是大单体合成接枝共聚物的技术,这使其不仅在化学领域 中应用广泛,在医学、工程材料等领域也有独特的应用。

5.接枝共聚合

5.接枝共聚合
CH2 CH CH CH2 R
CH2 CH CH CH
.
RH
R: 由引发剂产生的自由基
产物结果
① 骨架聚合物与单体为相同组分 ② 骨架聚合物与单体组分不同 实质为共混物体系,包括未 反应单体、未接枝聚合物、 单体均聚物、接枝共聚物等
支化聚合物 接枝共聚物
影响因素
① 单体和自由基的活性
例如: PS•较稳定, St较活泼 St可聚合
CH2 CH Cl HCl CH H CH Cl CH CH
CH2
CH Cl
CH
CH
CH
CH
PVC-g-S消除了活泼性高的氯,形成热稳定性高的C-C 键,使之稳定.
2. 接枝共聚物的乳化作用 接枝共聚物如为两种不同性质的链,结构类似表面 活性剂. 3. 接枝共聚物的力学性能
接枝共聚物同样具有连续相和分散相
PVC上的 烯丙氯或 叔氢
阳离子
CH2CH
CH M
CH3
CH
金属化聚 丁二烯 酯基
阴离子
阴离子
CH2C C O CH3 O

5.2接枝共聚物的分离与表征
1. 分离
分离目的 分离方法
除去单体均聚物及未反应单体 ① 抽提分离 ② 分级沉淀 选择溶剂; 索式抽提器 选择溶剂; 溶剂对各聚
合物溶解程度不同
5.3.2 引入活性基团
引入活性基团目的 引入可接枝的点,可在指定位置进行接枝
当骨架聚合物上缺少可进行反应的活性点时,如靠C-C
链断裂,则需要较高的能量.C-C键的键能347.5KJ/mol,需 在300-400℃以上均裂,产生自由基. 常见的可引入-O-O-,-C=N-,活性高的基团,进行接枝 反应.
力学性能主要取决于海相 影响力学性能的因素

2 纤维材料的改性方法

2 纤维材料的改性方法
39
用PEG作为抗静电剂,PEG-PET作为相容剂,进行PET、PEG、 PEG-PET三元共混纺丝,可以减少PEG的用量,获得持久的抗静电 效果。也可在PEG-PET共聚体中再加入第三共聚体——聚氧化乙烯 醚(PON),形成嵌段共聚(酯一醚)型抗静电剂,再与PET共混纺丝, 制得具有抗静电性能的改性涤纶。
侧连含有那些容易受辐射照激发产生自由基的结构,如:
3.功能基反应法
含有侧基功能基的聚合物,可加入端基聚合物与之反应形成 接枝共聚物
优点:接枝效率高,接枝的聚合度则由端基聚合物的聚合度决 定,所以这种接枝方法可用于高分子材料的分子设计和合成。
4.其它方法-大单体技术合成接枝共聚物
近40年的研究表明,人们可以合成设计的接枝共聚物,即采 用大分子单体与小分子单体共聚合成规整接枝共聚物,也就 是大单体合成接枝共聚物的技术,这使其不仅在化学领域中 应用广泛,在医学、工程材料等领域也有独特的应用。
经接枝改性后,纤维的超分子结构受到某种程度的破坏.强度有所降 低,伸长率增加,手感变差,但通常对纤维制品的服用性能影响不大。
26
嵌段共聚改性
一.基本原理 定义:嵌段共聚物分子链具有线型结构,是由至少两种以上 不同单体聚合而成的长链段组成。嵌段共聚可以看成是接枝 共聚的特例,其接枝点位于聚合物主链的两端。 嵌段共聚物可分为三种链段序列基本结构形式:
+R
CH2CH
OCCH2 O
+ RH
如聚合物主链上同时有几种可以夺取的氢,则接枝点往往 是在酯基的甲基上。
通过化学引发剂BPO引发接枝4-乙烯基吡啶,对聚丙烯纤维进行 表 面 改 性 。B PO 分 解 为初 级 自 由 基 ( C 6 H 5 COO · )或 次 级 自 由基 (C6H5 ·),这些自由基可直接从聚丙烯主链夺取氢原于而产生能够进 行接枝的大分子链自由基,进而引发单体进行聚合,产生接技:

聚乳酸接枝共聚改性的研究进展

聚乳酸接枝共聚改性的研究进展

聚乳酸接枝共聚改性的研究进展张世杰(茂名学院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广东茂名525000)摘要:聚乳酸是目前最具竞争力的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但也存在脆性过大、亲水性差、售价太高等明显缺点。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以聚乳酸为主链进行的接枝聚合反应。

聚乳酸接枝物的合成,能够明显改善聚乳酸的表面性能。

而且可以在聚乳酸与其他高分子材料的共混体系中发挥明显的增容作用,为新型聚乳酸共混物的制备提供了可能性。

关键词:聚乳酸;接枝共聚Research Progress on Modification of Polylactic Acid by Graft CopolymerizationZHANG Shi-jie(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Maoming University,Guangdong Maoming525000,China)Abstract:Polylactic acid(PLA)was the most competitive biodegradable polymer.It had some obvious drawbacks such as higher brittleness,bad hydrophilicity and high price.The latest research developments of the graft copolymeriza-tion of polylactic acid main chain were reviewed.The graft copolymer can improve the surface properties of PLA and serve as compatibilizer in PLA blend.The graft copolymer can help to produce new PLA blend.Key words:polylactic acid;graft copolymerization随着人类社会对环保事业的日益重视,在自然状态下短时间内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正在逐步进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2.4聚丙烯的化学接枝

2.4聚丙烯的化学接枝

1.1.2 熔融接枝 将PP、单体、引发剂等在 、单体、 一定条件下共挤出, 一定条件下共挤出,反应过程 熔点以上, 在PP熔点以上,一般为 ~ 熔点以上 一般为190~ 230℃,反应操作简单,无须回 ℃ 反应操作简单, 收溶剂。 收溶剂。可实现工业化连续生 产。
1.1.3 固相接枝 将单体和引发剂配成少量溶 与粉末状PP在低于其熔点 液,与粉末状 在低于其熔点 一般在100℃左右)的温度及 (一般在 ℃左右) 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接枝反应。 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接枝反应。
4、 接 枝 物 的 表 征
4.1 接枝物的纯化
发生接枝反应外,也会带来 的降 发生接枝反应外,也会带来PP的降 解,这些副产物需要通过纯化处理与接 枝物分离,否则会直接影响表征结果。 枝物分离,否则会直接影响表征结果。 此外,在接枝过程中, 此外,在接枝过程中,体系还会残留未 完全反应的剩余物,如接枝单体、 完全反应的剩余物,如接枝单体、引发 剂等,也需要通过纯化处理予以除去。 剂等,也需要通过纯化处理予以除去。 一般采用的方法是溶剂选择性分离。 一般采用的方法是溶剂选择性分离。
3.2 反应时间 反应时间主要依据所采用的 引发剂在反应温度下的半衰期 长短确定,一般为半衰期的4~ 长短确定,一般为半衰期的 ~ 6倍。继续延长反应时间对 接 倍 继续延长反应时间对PP接 枝率影响不大。 枝率影响不大。反应时间如果 过长, 的降解更严重 的降解更严重, 过长,PP的降解更严重,对接 枝物的性能不利。 枝物的性能不利。
1.1.4 悬浮接枝法 悬浮接枝是一种将PP粉 悬浮接枝是一种将 粉 末、薄膜或纤维与单体一起在 水相中接枝的方法。 水相中接枝的方法。 悬浮接枝法使用实例: 悬浮接枝法使用实例 : 将 PP氧化后接枝水溶性单体 ; 氧化后接枝水溶性单体; 氧化后接枝水溶性单体 制备PP-g-St接枝物; 制备 接枝物; 制备 接枝物 制备PPg-HEMA及 PP-g-MMA( 甲基 及 ( 丙烯酸)接枝物; 丙烯酸)接枝物;利用固相悬 浮溶胀法制备PP-g-AA。 浮溶胀法制备 。

光接枝聚合改性

光接枝聚合改性
界面性能往往是最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诸多 处理方法中,表面光接枝法是最简单且成本最 低的方法之一。短纤维填充橡胶的制品中改进 纤维与橡胶的粘接性也是表面光接枝法能达到 的目标之一。
PET、PE和PP都有纤维产品,目前只有PET已 用作布料,而PE、PP均因染色问题不能商业化,
如果能采用表面改性法解决此问题,则它们的 价格将比PET要便宜得多。
(2)液相法
把光敏剂、单体或其它助剂配在一起制 成溶液,直接将聚合物样品置于溶液中 进行光接枝聚合,也可先将光敏剂涂到 样品上,再放入溶液中。
6.4.2.2 填加或不加敏化剂
(1)不加敏化剂 先将聚合物表面氧化使生成一层过氧化物,
随后在不加敏化剂的情况下再利用紫外 光照射,利用过氧化物分解出的自由基 和单体加成聚合,将希望的单体接枝到 聚合物表面。 PPorPE+MTMP(光稳定剂)→提高膜的稳 定性
(3)食品包装膜
食品包装:印刷、粘接、热封; 对氧、水汽和香味的阻隔性
PE和PP对水汽的阻隔性优良,但对氧的阻隔性 差;
PET、NYLON对氧有较高的隔离性,但对水较 差;
PVDC对氧、水均具有良好的阻隔性,但成膜 性及单独成膜强度差,成本高;
PVQH(聚乙烯醇)是最好的隔氧性薄膜,但因 其溶解于水而难通过蒸煮消毒这一关。
6.4.3.1 薄膜的表 面改性
(1)工业包装膜
问题:PE、PP、PVC、PET→难印刷和难粘接。 印刷之前要进行电晕处理,有时还要涂以特种 底漆,然后使用昂贵的特种印刷油墨,因而成 本很高,且印刷质量也不好。 表面光接枝法:将强极性的亲水基团引入薄膜 的表面,并且由于接枝链与基体薄膜以化学键 相连,该新的表面具有持久性,从根本上改变 现有的塑料薄膜印刷技术。

第二章接枝共聚改性

第二章接枝共聚改性
荷,属一种高分子电解质。 ③ 从官能团距离看,有形成五、六、七元环螯合物的可
能性,为一种螯合剂。
2.2.4 吸水树脂的结构及吸水机理 一、吸水树脂的结构
二、吸水树脂的吸水机理 棉花、纸浆、海绵的吸水量是由于纯物理的毛细管现
象,而对吸水性树脂而言,可由高分子电解质的立体网状结 构来解释。
由代表高分子电解质电荷的吸引力所决定的可动离子浓 度,在树脂的内侧比在外侧更高,因此产生渗透压。

接枝共聚物
特点:① 解决了体系粘度大的操作控制困难的问题
② 影响了吸水能力
3. 直接选用含亲性基团的乙烯基单体+多羟基物质
接枝共聚物
特点:简化工艺,不需要进行加压水解
如:淀粉-丙烯酸-丙烯酸钠接枝共聚物
二、交联法 主要特点: ① 聚合物中含有羟基,羧酸根,羰基,亚氨基等极性基
团,故其亲水性很强。 ② 聚合物的骨架是一个适度交联的网状结构,带有负电
紫外光
~~~CH2CH~~~~ ~~~~CH2CH·~~~~ + CH3C·=O |
CH3—C=O
(2)预辐射法——先辐照聚合物,使其产生捕集型自由
基,再用乙烯型单体继续对已辐照过的聚合物进行
处理,得到接枝共聚物。
辐射源:高能量ν射线
作用:① 聚合物无规地失去侧基或氢原子,产生自由基
ν辐射
~~~~~CH2CH2CH2~~~~ ~~~CH2CH·CH2~~~~ ② 主链断裂,产生自由基
石化(0.1万t/a) 发展阶段:80年代,引进技术,兰化(日),高桥
(美)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日) 迅速发展阶段:
技术改进——兰化,高桥 90年代 引进枝术——大庆石化总厂,吉林化工公司,
盘锦乙烯 中外合资——韩-宁波甬兴化工厂,台湾-镇江

悬浮接枝共聚改性聚乙烯醇纤维的制备及应用

悬浮接枝共聚改性聚乙烯醇纤维的制备及应用

increasing of CAN and H+concentration.the grafting rate of
the trend of increasing prior
at 8×1 0。mol/L and 0.1 rate of PVA
to
decreasing,reaching
their
maximum values
folding endurance,tensile strength and wet
strength of paper was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mum condition for

better strength of paper is
as
morphology of modified
structure.
P溺fiber
transformed from groove
structure to scaly
PⅥ~fibers modified
fibers and got

with GM_A were used to pulping together with plant
II
PREPARATIoN oF MoDIFIED
PoI州INYL
ALCoHoL FIBERS VIA SUSPENSIoN GRAFTING
CoPoLYMERIZATIoN AND
ABSTRACT
ITS APPLICATIoN
In recent years,synthetic fibers were widely used in papermaking industry, in which water soluble polyvinyl widely

接枝共聚

接枝共聚

利用引发剂产生的自由基使其与聚合物主链上的氢发生提 取反应产生接枝点,例如: X | ~~CH2-CH~~+R• → ~~CH2-C~~+RH 或者,
• ~~CH2-CH=CH-CH2~~+R•→~~CH2-CH=CH-CH~~+RH 式中R-由引发剂产生的自由基。 在接枝共聚过程中,通常有三种聚合物的混合物:未接枝的原聚 合物、已接枝的聚合物及单体的自聚物或混合单体的共聚物。因此, 在接枝共聚中需要考虑接枝效率问题,接枝效率可以用下式表示:
2.2化学接枝
这里的化学接枝是指用化学方法首先在聚合物的 主干上导入易分解的活性基团,然后分解成自由 基与单体进行接枝共聚。例如:
~~CH2-CH~~ | | CH3-CH-CH3 ~~CH2-CH2~~
O2
~~CH2-CH~~ |
| CH3-C-CH3 | OOH O2 辐射 ~~CH2-CH~~ | OOH
'OOH ~~C H 2-C H ~~ PCI5 ~~C H 2-C H ~~ R ~~C H 2-C H ~~ | | | COOR COCI O=C-OOR' 上述过氧化物产生两种自由基,产生的自由基位于主链上时 是可以接枝的自由基,而产生HO•和RO•类的自由基时,这类自 由基可引发单体自聚。为了提高接枝效率,需要除去这类自由 基,除去的方法应用氧化还原体系,如: O• | ~~C H 2-C H ~~+H O • ~~C H 2-C H ~~ | 3+ OOH F 2 ~~C H 2-C H ~~+H O +Fe e | O•
CH3 | 辐射 ~~CH2-C-CH2~~ | C=O | OCH3

接枝聚合改性

接枝聚合改性

3、接枝共聚改性的定义
3.1 基本原理
~~~A~~~A~~~A~~A~~~A~~~ | | | | | B B B B B | | | | | B B B B B | | | | | B B B B B 方法:在反应性大分子存在下,将单体进行自由基、离子加成或开环聚合 ⑴ 自由基接枝 ① 烯烃单体在带有不稳定氢原子的预聚体存在下进行聚合,引发可通过过氧化 物,辐照或加热等方法。
酪蛋白为非结晶、非吸潮性物质,常温下在水中可溶解0.8-1.2%, 微溶于25℃水和有机溶剂,溶于稀碱和浓酸中,能吸收水分,当浸入水中则 迅速膨胀,但分子不结合。 干酪素(酪蛋白)是等电点为pH4.8的两性蛋白质。在牛奶中以磷 酸二钙、磷酸三钙或两者的复合物形式存在,构造极为复杂,直到现在没有 完全确定的分子式,分子量大约为57000-375000。干酪素在牛奶中约含3%, 约占牛奶蛋白质的80%。纯干酪素为白色、无味、无臭的粒状固体。相对密度 约1.26。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干酪素能吸收水分,浸于水中,则迅速膨胀, 但分子并不结合。
酪蛋白-葡聚糖接枝反应主要是基于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侧链的自由氨基 和糖分子还原末端的羰基之间的羰氨反应。 第(1)步显示早期Maillard反应,即糖分子与赖氨酸或羟赖氨酸的ε-氨 基形成可逆的醛亚胺(Aldimine或Sehiff碱(席夫碱));中期Maillard反应 则由(2)~(4)步表示,席夫碱形成后,席夫碱上电荷与双键的重排形成糖-蛋 白质酮胺结合物(Ketoamine或Amadori型产物),此时得到的这种蛋白-多糖接 枝产物比较稳定且为可逆性产物,均属于非酶糖基化中间产物。 反应中重要的中间产物席夫碱经过Amadori重排形成Amadori产物,接着 Amadori产物根据pH值的不同发生降解,当pH值等于或小于7时,Amadori产物 主要发生1,2一烯醇化而形成糠醛(当糖是戊糖时)或羟甲基糠醛(当糖为己糖 时);当pH值大于7时,Amadori产物主要发生2,3-烯醇化而形成还原酮,例 如4-羟基一5-甲基.2,3-二氢呋喃,和很多裂解产物包括1-羟基-2丙酮、丙 酮醛、二乙酰基等,所有这些都是高活性的中间体,还继续参与反应。羰基 能和自由氨基缩合,这样就使最终产物中含氮,二羰基化合物能和氨基酸反 应形成醛和d-氨基酮,这个反应称为Strecker反应。接下来,一系列反应发 生,包括环合、脱氢、重排、异构化,进一步缩合,最终形成棕色含氮聚合 物或共聚物,称为类黑素。

第二章 接枝共聚改性0908

第二章 接枝共聚改性0908
共同进行辐射。 主链聚合物侧含有>C=O、>C—Cl 常用辐射源:紫外光 例:
紫外光 ~~~CH2CH~~~~ | CH3—C=O ——CH2CH· —— + CH3C· =O
打断化学键
(2)预辐射法——先辐照聚合物,使其产生捕集型自由 基,再用乙烯型单体继续对已辐照过的聚合物进行 处理,得到接枝共聚物。 辐射源:高能量γ射线 作用:① 聚合物无规地失去侧基或氢原子,产生自由基
二、作为增容性,提高相容性的应用研究
利用接枝聚合物作为增容剂,可自由地控制聚合物共 混物的相容性,宜可大幅度提高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 又可有效地发挥力学特性。 力学性能一般:接枝聚合物>增容化共混物>聚合物共
混物
2.5 乙烯基类单体接枝共聚改性淀粉的研究进展
接枝共聚法是对天然淀粉进行化学改性的主要方法
(a)
(b)
PP/PA6的SEM照片: a. 未添加接枝共聚物, b. 添加 接枝共聚物
2.3.4
接枝共聚物的粘接性能
• 接枝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可作为胶粘剂。 • 例如聚烯烃接枝马来酸酐 用作热熔胶粘剂 ,用于粘结金属 (钢、铝等) 与塑料 (PP、PE等) 制造铝塑复合管、 铝塑复合板、 钢塑管等。
2.3.7 纤维表面接枝
纤维的染色性能与聚合物基体的性质有关,常 用的天然纤维或合成纤维的染色性能较差,需要 通过表面改性提高其染色性、吸湿性、抗静电性 等性能,如添加接枝物或与其它纤维共混改善其 染色性能。纤维的表面接枝是其中一种较好的方 法,常见于纤维和织物染色的前处理。
2.3.8 羊毛接枝
羊毛的接枝改性能改善它的防皱性、染色性 能、抗静电性和加工性能。但在接枝过程容易导 致羊毛变黄,影响其外观和色泽,因此羊毛的接 枝改性需要保持较低的反应温度,尽量避免羊毛 变色。

接枝共聚方案

接枝共聚方案

BH
BH
BH BH
BH
BH
BH BH
操作容易, 成本也低, 已工业化, 用在不需分离接枝聚合物的场 合(涂料、粘结剂)
产物含两均聚物及接枝聚合物, 不纯, 工业产品不需纯接枝聚 合物,含2-5%, 可起相容剂作用, 降低相分离, 改善性能.
● 定义:
接枝效率 Fg =主链上接枝的单体量/ 体系中聚合的单体总量
28
-93
基团 CH≡C- -C≡C- 苯基φ - -φ -
190 萘基
111
19
80-
100
-CO- -COO- -OFi 285Fra bibliotek222
735
658 1146 275 310 70
基团 五元环 六元环
共轭体
-CF -
2
-Cl
-Br

-I -CF
3
F
i
105- 95-105 20-30
150
250-
→ 橡胶链转移剂
1/Pn=1/Pn0+Ctr[R]/[M]
(R─橡胶)
Ctr=Ce×1/PNR+Cm
式中:Cm─橡胶中异戊二烯的链转移常数,
Ce─ 端基的链转移常数
St: Ce=2.28极大 Cm=0.00122
∵NR Pn>>1000
大多PSt在NR上生成支链
PMMA-g-St Ce=0.1 Cm=0.000022 CSt=0.00001
★ 固态的性质
沉淀剂种类不同不同分子形态析出具不同性质
例如:橡胶-g-MMA
PMMA
MeOH中沉淀
苯中
[A]
NR
石油醚中沉淀

接枝共聚.

接枝共聚.

式中: E、V、ΔH分别为内聚能、体积、蒸发热
高δ的物质比低δ的物质, 分散时需较高的能量 ★ 溶度参数δ的测量 小分子可从测定 蒸发热 求得, 有完整数据表
高分子无法直接测定其蒸发热,只能 间接测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溶胀法:待测高分子制成交联聚合物,用一系列不同溶度参数 δ的溶剂溶胀,得溶胀值,将溶胀值~溶度参数δ作图,峰值对应 得聚合物溶度参数δ [η]法:测聚合物在一系列溶剂中的特性粘度,最大值对应得 聚合物溶度参数δ 浊度法:将聚合物用溶剂溶解,用沉淀剂滴定,出现沉淀,计
夺氢或夺氯反应
BH BH BH BH nA+BH → …AAAA· + BH → …AAAAH + B· → BAAAA… BH BH BH BH BH BH BH BH 操作容易, 成本也低, 已工业化, 用在不需分离接枝聚合物的场 合(涂料、粘结剂) 产物含两均聚物及接枝聚合物, 不纯, 工业产品不需纯接枝聚
(cal1/2· cm3/2)
-CH= 111 -CO275 -Br 340 -PO4 500 -C= 19 -COO310 -I 425 -H 80100 -O 70 -CF3 274
计算例: 计算 聚异戊二烯 的溶度参数 δ δ = ρ/M ∑Fi= ∑(εiVi)1/2/V V =M/ρ=69/0.91= 75.8 (1cal=4.18J 1cal1/2=2.045J1/2) -(CH2-C(CH3)=CH-CH2)nFi : -CH2- 133 = 610/75.8 = 8.05cal1/2· cm3/2 = 16.5 J1/2· cm3/2 实测值 δ = 8.15cal1/2· cm3/2 误差 1.2% >C= 19 -CH3 214 =CH- 1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同进行辐射。 主链聚合物含有>C=O、>C—Cl 常用辐射源:紫外光 例:
紫外光 ~~~CH2CH~~~~ | ~~~~CH2CH· ~~~~ + CH3C· =O
CH3—C=O
(2)预辐射法——先辐照聚合物,使其产生捕集型自由 基,再用乙烯型单体继续对已辐照过的聚合物进行 处理,得到接枝共聚物。 辐射源:高能量ν射线 作用:① 聚合物无规地失去侧基或氢原子,产生自由基
① 烯烃单体在带有不稳定氢原子的预聚体存在下进行聚合,引发可通过 过氧化物、辐照或加热等方法。
如:
~~~~~CHCH=CHCH~~~~
| H | H CH3 |
+
St
② 在主链上形成过氧化氢基团或其它官能团,然后以此引发单体聚合。
如:
~~~~~~CH2~~~C~~~~
| O—OH
+
St
⑵ 阳离子接枝 :效率较低
第二章 接枝共聚改性
2.1 接枝共聚改性
2.1.1 基本原理 ~~~A~~~A~~~A~~A~~~A~~~ | | | | | B B B B B | | | | | B B B B B | | | | | B B B B B 方法:在反应性大分子存在下,将单体进行自由基、离子加 成或开环聚合。
⑴ 自由基接枝
二、应用
1. 刚性体和弹性体方面的应用
如:苯乙烯-丁二烯接枝共聚物改善PS的冲击性能
PS冲击性能和韧性差
韧性和冲击强度↑
St与PB进行接枝,韧性↑,具较高的冲击强度
2. 增容作用
将接枝共聚物用于物理共混可作为增容剂
3. 医学材料抗凝血的作用
如:在聚醚氨酯(SPEU)上,接枝聚丙烯酰胺,使支链形成长侧链结 构,这种接枝共聚物改善了SPEU的抗凝血性。
荷,属一种高分子电解质。
③ 从官能团距离看,有形成五、六、七元环螯合物的可 能性,为一种螯合剂。
2.2.4 吸水树脂的结构及吸水机理 一、吸水树脂的结构
二、吸水树脂的吸水机理 棉花、纸浆、海绵的吸水量是由于纯物理的毛细管现 象,而对吸水性树脂而言,可由高分子电解质的立体网状结 构来解释。
由代表高分子电解质电荷的吸引力所决定的可动离子浓
高几倍甚至十几倍。 3)改变3种组分之间的比例,按其配料组成的不同, ABS树脂可分为通用型,中抗冲型,高抗冲型,耐低温抗冲 型,耐热型,阻燃型,透明型,耐候型等品种。
2.3.2 发展
1947年,美国橡胶公司,共混法工艺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1948年,美国橡胶公司,第一项ABS树脂专利 1954年,美国Borg-Warner公司的Marbon分公司,接枝型 ABS树脂工业化生产“Cycolae” 之后,前西德、法国、英国和日本引进ABS生产技术,相 继建厂,进而开发生产技术,实现工业化生产。 1977年,日本东丽公司开发乳液—本体法 1980年,美国Dow化学公司—本体法 1984年,日本三井东压公司—本体法 以后,乳液接枝—本体SAN掺混法ABS工艺——当今最有 工业实用价值的技术
2000年,我国有8套ABS生产装臵,总生产能力 56.5万t (新增)奇美实业公司镇江厂 兰州 LG 125 50 130
2001年,我国ABS树脂生产能力达74万t
求:1999年,世界需求量,375.2万t 依次亚洲(59.9%),北美洲(17.9%) 西欧 (17.7%)等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国 1999年表观消费量 143.3万t 国内产量 12万t(自给率8.3%) 主要进口(台湾,日本,韩国),主要进 口地区为广东省
2.3.4 发展趋势
1. 生产技术发展趋势
⑴乳液接枝——SAN掺混法是工艺最成熟,产品范围最宽, 实用性最强的生产技术,是目前世界范围内 ABS 生产 装臵应用最为广泛的工艺技术。
其中乳液接枝—本体SAN渗混法工艺最有发展前途 优点:① 橡胶用量不受限制,便于生产高抗冲产品 ② 接枝率容易控制,产品性能稳定
现扩展到医用材料、缓释农药、土壤保湿剂、食品干 燥剂、保鲜剂、润滑剂,密封剂和化妆品领域。
2.2.2 高分子吸水树脂的特点及性能
高分子吸水树脂是一类高分子电解质 另外,高分子吸水树脂还具有 缓释作用 吸附作用
吸湿放湿作用
成膜、稳定性好
2.2.3 合成机理 淀粉与单体制造吸水树脂合成机理是一种 自由基型接枝共聚。接枝共聚法、交联法
2.1.4 接枝共聚物研究
对接枝聚合物材料自身的研究
以接枝聚合物作为增容剂,提高相容性应用研究
一、对接枝聚合物材料自身的研究 ——属高分子设计的范畴 通过化学键将具有各种特殊性质的聚合物连结,充分发
挥复合特性,设计出具备高度复合特性的材料。
二、提高相容性的应用研究
——将接枝聚合物作为增容剂进行分子设计,制备高分 子材料 利用接枝聚合物作为增容剂,可自由地控制聚合物共混物 的相容性,宜可大幅度提高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又可有
组成:未接枝的的聚合物; 已接枝的聚合物; 单体的自聚物; 混合单体的共聚物
接枝效率=[已接枝单体质量/(已接枝单体质量+接枝单体 均聚物质量)] * 100% 其影响因素:引发剂,聚合物主链结构,单体种类,反应配
比及反应条件等
如:引发剂BPO优于AIBN; C6H5比(CH3)2C· —CN活泼,易夺H
⑶ 阴离子接枝 ① 主链引发 例:~~~~CH2CH==CH==CH~~~~~ + St
②主链偶联
例:活性聚苯乙烯阴离子和带有侧酯基的大分子(甲基 丙烯酸甲酯),甲氧基团被取代生成酮基接枝链。 ⑷ 开环聚合
2.1.2 接枝共聚方法
链转移接枝
化学接枝
辐射接枝
1. 链转移接枝
X
|
X
|
~~~~~CH2—CH~~~~ +R· ~~~~CH2—C· ~~~~~ + RH 或:~~CH2—CH=CH—CH2~~~~ +R· ~~~~CH2—CH=CH—CH· ~~~~ +RH
2.2.6 高吸水树脂的应用
1.个人卫生用品 2.医用材料 3. 低温渗透压脱水片 4.化妆品的添加剂
5. 土壤保水剂
6. 除臭剂,杀菌剂 7. 制作留香材料 8.吸水材料
2.3 ABS树脂
2.3.1 基本概念
——指聚丁二烯橡胶与苯乙烯和丙烯腈的接枝
共聚物。
A:丙烯腈,提供耐化学性和热稳定性 B:丁二烯,提供韧性和抗冲性 S:苯乙烯,赋予刚性和易加工性
③ 调节ABS粉料与SAN粒料混合比例可以生产
多种牌号 ④ 采用本体法生产能耗低
⑵连续本体法生产工艺是一种正在发展中的技术 优点:① 工艺流程短 ② 装臵建设费用低 ③ “三废”量少并能与高抗冲PS、 通用PS、SAN切换生产 ④ 产品性能好
2. 产品发展趋势 其趋势向高性能,多功能的专用树脂发展 方法之一:ABS树脂的合金化——综合性 能大幅度提高 如:与聚碳酸酯(P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 醇酯( PET ),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PBT ), 聚氨酯(PU)等工程塑料的合金化。
一、性能与特点 1. 接枝共聚物是单一的化合物,可以发挥每一个组分的特征性质 其形态结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接枝链和主链的体积分数: 浓度较高组分=>连续相
浓度相等时=>相的连续性随样品制作条件变化
2. 接枝共聚物表现出两个不同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3. 接枝共聚物易和它们的均聚物共混,与其组分聚合物有 较好的相容性
ν辐射 ~~~~~CH2CH2CH2~~~~ ~~~CH2CH· CH2~~~~ ② 主链断裂,产生自由基 CH3 CH3 | ν辐射 | ~~~~CH2—C—CH2~~~~ ~~~~ CH —C· + · CH2~~~~~ | | CH3—O—C=O CH3—O—C=O
2.1.3 接枝共聚物性能与应用
2.3.5 乳液接枝掺混法合成ABS树脂
主干胶 乳合成 苯乙烯、丙烯腈在 主干胶乳上的接枝 接枝胶乳的凝聚、 洗涤、干燥
SAN的合成
SAN 与 接 枝 树 脂粉掺混造粒
中外合资——韩-宁波甬兴化工厂,台湾-镇江
ABS 树脂生产技术综合评价一览表 乳 液 接 枝 项目 聚 合 物 乳液 SAN 掺混 已 落 技术 水平 后, 仍 有 生 产 经 济 效 果 差, 仍 在 生 产 环保 差 淘汰 发展 趋势 差 无 进 一 步 发 展 趋势 较差 在 一 段 时 间 仍 有 发 展 中 发展 中的 方法 最好 前 景 有 待 完善 一般 不会 主要 方法 较差 — 国 外 广 泛 采用 广泛 发展 尚 不 完善 技术 成熟 有专 利 技 术 基 本 过关, 采 用 不多 中 有 待 完善 差 有广 泛应 用的 可能 性 悬浮 掺混 本 体 掺混 乳液接枝掺混法 连 续 本 体 聚 合 法 本体 悬浮 聚合 法 乳液 - 悬 浮聚 合法 乳液 本 体 聚 合 法 乳液 接枝 本体 - 悬 浮联 用法 方法 好
广阔, 成 为
2.3.3 供需现状 供: 1999年,世界生产能力 620.4万 t,依次为亚洲 (60.9%),北美洲(17.1%),西欧(15.7%)等 生产能力依次:中国台湾、韩国、美国、日本 其中,中国为330kt 吉化集团公司,100,乳液接枝—本体掺混法 大庆石化公司,50,乳液接枝—本体掺混法 LG甬兴化工有限公司,50,乳液接枝—本体掺混法 盘锦乙烯工业公司,50,乳液接枝—悬浮掺混法 镇江国亨有限公司,40,乳液接枝—本体掺混法 兰州石化公司,20,乳液接枝—本体掺混法 高桥石化公司,20,乳液接枝—乳液掺混法
度,在树脂的内侧比在外侧更高,因此产生渗透压。
2.2.5 高吸水性树脂的种类和合成方法 1.淀粉与丙烯腈水解产物
2.淀粉与丙烯酸酯的交联产物
3. 羧甲基纤维素系(日开发) 4. 醋酸乙烯与丙烯酸甲酯共聚体的皂化物(日) 5. 聚丙烯腈水解产物 6. 聚丙烯酸钠的交联产物(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