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修一】28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错易混点28、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

错因归纳: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相同点及在目的、内容、影响方面的不同点疏于归纳。释疑解惑

孔子苏格拉底目的为奴隶制度服务,恢复周礼挽救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政治

主张核心为“仁”,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主张为政以德的民本思想;强调“礼”,

压抑人性;注重人的社会性;首创私人讲

学,主张“有教无类”

“知识即美德”;崇尚人性自由;强调

人,反对神,主张个性解放和个人价

值;“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不同点

影响开创了儒家学说,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主

流思想的基础

崇尚知识和自由的理性精神,对后世

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同点强调道德和知识的作用;都主张追求个人的善;追求个人品性的修养

真题突破

1.(2011·北京文综·20)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 )

A.普罗泰格拉(普罗塔格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说明这位哲学家重视道德的作用,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而善包括健康、财富、地位、荣誉以及正义、勇敢等美德。

2.(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答案】B

【解析】苏格拉底的本意是强调思想自由而不是公民生存权利,A项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

本意不符;苏格拉底反对极端民主政治,D项不符合史实。故选B项。

3.(2008·江苏单科·12)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

A. 重视道德的意义

B. 肯定人的价值

C. 强调知识的作用

D. 推崇君主权威

【答案】D

【解析】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君主权威。而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推崇的古希腊的民主政治。A、B、C项是二者的相同点。4.(2009·山东基能·42)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D

【解析】名言要与书博会的主题相一致,所以选②④。

5.(2007·广东单科·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

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

【答案】A

【解析】孔子和孟子都主张“仁政”,旨在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模拟突破

1.下列两位人物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A.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判断社会道德的标准

B.不符合礼的事,就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C.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D.通过教育手段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答案】D

【解析】孔子兴办私学,重视教育的教化作用。苏格拉底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他进一步指出,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针对当时“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现状,孔子主张( )

A.克己复礼B.为政以德

C.仁者爱人D.有教无类

【答案】A

【解析】材料“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大意是世道混乱……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这种现象是孔子十分反对的,在政治追求中,他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克己复礼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周礼。

3.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学而不思则罔D.知之为知之

【答案】B

【解析】在政治上,孔子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了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而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社会等级,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

4.苏格拉底毕其一生都在反对败坏道德的相对主义,他相信存在着不以每个人的观点为转移的绝对价值,这就是美德。这表明苏格拉底( )

A.推崇理性的力量

B.否定神的意志权威

C.强调个人主观感受

D.反对智者诡辩行为

【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智者学派讲求“人是万物的尺度”,导致极端个人主义和主观随意性的存在,而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的观点相左,故选D项。

5.行刑的前一夜,来探监的老朋友克里托极力鼓励苏格拉底越狱,但他拒绝了。他认为:“逃监是毁坏国家和法律的行为,如果法庭的判决不生效力、被人随意废弃,那么国家还能存在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苏格拉底具有很强的公民意识

B.苏格拉底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C.雅典民主政治存在很大局限性

D.雅典城邦具有完备的法律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