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修一】28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解析版)
高三历史考前知识点梳理
高三历史考前知识点梳理(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三历史考前知识点梳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2.2知识拓展: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思想比较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思想比较古希腊哲学三贤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之间是师承关系。
苏格拉底和中国的孔子有点象,喜欢教导年青人,但并无著述流传,我们今天都是通过他们学生的记述来了解他们的思想。
苏格拉底认为“心”是至高无上的,只有“心”能把握真正的形式和理想化。
而感官对象只是有接近这种形式的倾向。
比如我们可以考虑真实的三角形和抽象的三角形,真实的三角形指我们在经验中接近于抽象的三角形的那些具体个体。
抽象三角形是理想化的对象,是“心”思考的对象。
苏格拉底是所谓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当他被雅典权贵陷害入狱前曾得到消息并有机会逃亡,但他并未选择逃亡,而自愿留下受审。
在狱中,苏格拉底曾以此为例驳斥了当时的机械唯物论:由于雅典人觉得给我定罪比较好,所以我也觉得坐在这里比较好,留下来接受他们所定的惩罚比较好,因为我可以发誓,要是当初我不认为接受这个城市给我的任何判决比起溜之大吉来是一个更正当、更体面的办法的话,我的筋骨早就按照有人所说的最上策办法,到了米加腊(Megara)或波奥提亚(Boeotia)了。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都是神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能与目的。
提出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是服从神。
后来的基督教护教者常以苏格拉底为例来说明希腊哲学是基督教神学的盟友。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唯心主义哲学最伟大的代表。
柏拉图对于自然的看法是从人类需要和意向中先验地推导出来的,比如:神是好的,球是最完美的形式,因此,宇宙必然是球体的。
所谓先验即经验之前,指无需经验即可得出的知识,如:神是好的,人性本质上是善的等。
柏拉图轻视实验和技术,但重视数学这样的演绎科学,并在他的学园(Academy)中开设大量数学课程。
柏拉图认为感官对象处在不断变化中,只有心的对象“类”(共相)是不变的。
因此理念是唯一的实在,个体是影子。
“心”在发现“类”以前,它们是没有实在的。
柏拉图的这种观点被称为唯实论。
高三历史苏格拉底试题
高三历史苏格拉底试题1.“他虔诚地研究人的良心,希望在良心里找到正义和行善的义务。
他以为真理高于习俗,正义高于法律。
他使道德脱离宗教。
如果我们认识到那时雅典社会的宗教习俗,就不难明白他为什么不为民众所喜爱,为什么公民们对他如此愤怒。
他促使雅典社会日益远离古代的信仰和古代的制度。
”文中的“他”应当是()A.梭伦B.普罗泰格拉C.西塞罗D.苏格拉底【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题干强调对人性的研究,以期通过提高人的道德来实现人心向善,这与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观点一致,故答案为D。
2.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
下列对这一观点的分析正确的是 ()A.该观点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B.该观点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C.该观点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D.该观点认为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的思想。
材料“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主要反映了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的思想,“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主要强调了智慧的作用,而不是“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和“否认绝对权威”,故A、C两项错误。
B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提出“人的理性根本不可能认识神所创造的东西,那么作为人只能好好研究人应该做的事情就可以。
”该观点最可能出自A.泰勒斯B.普罗塔哥拉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答案】C【解析】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所以材料的观点“作为人只能好好研究人应该做的事情”应该出自苏格拉底。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4.“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他是A.普罗塔戈拉B.梭伦C.苏格拉底D.伯里克利【答案】C【解析】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美德即知识”,“喜欢在公众场合谈论民主、美德、勇气、真理”,故选C。
高二历史苏格拉底试题
高二历史苏格拉底试题1.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师徒关系,以下关于他们两人的说法错误的是()A.都是人文主义思想家B.都注重对人类自身的研究C.都属于智者学派D.后者对前者非常尊重,但不盲从【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比较、判断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罗泰格拉的思想都属于西方早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但普罗泰格拉为智者学派,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不属于智者学派。
所以答案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2.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
”下列人物的思想与诗句最为契合的是()A.苏格拉底B.普罗泰戈拉C.但丁D.彼特拉克【答案】A【解析】理解题干诗歌的主要含义,从"德行、求知、智慧、向善、人性之巅"等可以判断强调品德、智慧、善的灵魂,这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相符,因此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
3.古代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如果做鞋或评判鞋的好坏要请教具有专门知识的鞋匠,为什么治理国家和评判政治的好坏却不去请教具有专门政治知识的人,而去请教只具有制鞋、做马具等手艺的人,甚至并无任何专门知识可言的人呢?”这表明苏格拉底()A.反对直接的民主B.反对手工艺人参与国家政治C.反对问政于民D.反对当时评判政治好坏的标准【答案】A【解析】希腊男性公民直接参与国家政治,轮番而治,苏格拉底反对没有专门政治知识的人参与政治,反对直接民主。
苏格拉底认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治理国家需要专门政治知识人。
【考点】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政治思想。
4.他曾说:“我像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
”为了追求真理,他不顾自己的利益、职业、和家庭,他是个哲学的殉道者。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比较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子 路》)
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采, 第六,君子应该心胸宽广。 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过他 的质朴,又未免有些浮华。只有文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述 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均衡,那才称 而》) 得上大雅君子。”
第七,君子应文雅而朴实。
善是自由、自制、自主。
苏格拉底认为,善就是一个人自主地自 制而获得从事善的自由,而能够自主就是 智慧,就是健全的理智。 他说:“智慧是最大的美德,不能自制 就使智慧和人远离,并且驱使人走到相反 的方向去。”
美德即知识 美德,不仅指人的优良品质,也指任何 事物的优点、长处和美好的本性。苏格拉 底将人的所有优秀善良的品质,诸如 自 制、正义、智慧、勇敢、友爱、虔诚等, 都称为人的美德(德行)。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论语· 雍也》)
孔子把士分为三个等级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如君命。” “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小人哉!抑亦可 以为次矣。”
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目标
精神的善 身体的善 外在的善
本意义是“欺骗”、“说谎”,与危害破坏 对应起来用,就有“犯错误”、“错了”的 意义。 因此,这个命题的经验方面的含义就是: “没有人故意危害自己”,“人往好处
走”。 “因此,没有人自愿趋恶,或者接受他 认为是坏的(结果),趋恶避善事不合 人的天性的。”-----《普罗泰哥拉斯》
道德教育内容比较
道德方法的比较
共同的生活方式----道德理论与生
活实践相统一
(4)复礼,是仁的表现。
据《论语》记载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论语·颜渊》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28课时
第28课时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百家争鸣:①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及意义;②儒家思想的初创与发展;③道家、墨家与法家的思想成就。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①评价秦的“焚书坑儒”;②董仲舒的新儒学;③太学与科举制度。
对应学生用书P152,百家争鸣1.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思想: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③历史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 的“六经”。
(2)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①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②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2.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内容、影响学派 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内容影 响老庄之学 老 子“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庄 子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法家 思想 韩 非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法”“术”“势”合一,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墨家 墨 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汉代以来,逐渐湮没失传,学法点睛 本知识点概括为“一、二、三、四”史观史论 儒家思想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最好的永远是最好的,而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
【高考历史必修一】26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原卷版)
A.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B.尊重自然规律就能有效地改造自然
C.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D.改造世界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15.(2017·新疆模拟)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上”;孟子曰:“义,人之正
路也”;荀子曰:“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
C.主张克己复礼
D.批判无道君主
4.《荀子·礼论》记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
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
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在此荀子主张( )
A.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B.以礼治国、礼法并施
C.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3.(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
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4.(2014·上海单科·1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
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 )
A.后世民型的调整
D.对统治者相互间的要求
3.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
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段言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
A.反对君主制度
B.提倡君臣平等
自然,把人还原给社会。这说明荀子( )
A.清除了儒学中的迷信思想
B.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
C.接受了法家“人治”主张
高三历史东西方的先哲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历史东西方的先哲试题答案及解析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
……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
……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材料二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请回答:(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一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
(7分)(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3分)【答案】(1)共同性:社会的和谐;个体的美德。
礼的作用:明晰等级;仁的作用:缓和矛盾。
品德:智慧;勇敢;自制(节制)。
(2)原因:社会关系冲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显现。
【解析】中西方思想的对比是近几年高考题中的重点,本题选择了中西方各具代表性的人物孔子和柏拉图作为载体进行考察学生的识记、分析、概括、归纳等能力。
(1)关于“共同性”的回答,紧扣材料信息“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即可判断得出。
关于“不同作用”的回答,紧扣书本内容,难度不大,关键突出“礼”与“仁”的不同作用,突出“礼”强调等级,而“仁”强调缓和社会矛盾。
关于“品德”的分析,主要联系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相关内容,注意语言表述即可。
(2)明确材料二的思路,即强调社会关系的角度,进而组织语言回答,要求学生注意综合归纳。
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
一、真知治国苏格拉底主张的是一种道德主义政治思想。
在他看来,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价值体系,是政治的基础.公民们有了良好的道德修养,就会有良好的政治行为,那么国家也会安定有序。
苏格拉底有一句最著名的论断“美德即是知识”,城邦应该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来进行城邦管理,从而改善公民的灵魂,使他们有知识和教养,过理性生活,追求善。
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把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看作是政治的出发点和归宿。
他从“无知即罪恶”、“知识即美德”等哲学命题出发,提出来治国者应懂得治国艺术和掌握相应的政治知识,城邦应注重教育。
苏格拉底主张建立一种精英治国或专家治国模式,他反对把国家权力分散在没有知识的、被人操纵的公民手中,也反对那些有权有势而不学无术的人当权。
苏格拉底的主要政治主张和理想,见于柏拉图的对话以及色诺芬的著作中。
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当时雅典奴隶民主制的选举制度,对于统治者的产生,苏格拉底并完全不赞成民主制,更反对僭主的专制,其所主张的是一种贤人政治和专家政治,统治者本身应当是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绝对的最高权力的结合。
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政府官员由这样的公民大会来选举产生是不明智的,他对整个公民议会组成人员的构成表示不甚满意,认为这样的代表构成根本不会产生出真正的民意.在这里,苏格拉底把判断事物的标准定为知识,而不是人数的众多,也就是说,要以真知为准,而不能以众人之见为绳.因此,城邦应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养的公民,使民主投票决策质量得到一定保障。
苏格拉底所主张的“好人政体"、“贤人政治”,是有着特定的阶级内容的,他所说的有知识有德行的人显然是指少数奴隶主,大多的奴隶和一般劳动者由于没金钱和闲暇时间接受教育、文化知识水平较低,不具备掌权治国的能力。
可见,他的学说首先是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作论证的。
但同时又必须看到,当时雅典的选举制度确实存在着严重弊端:随着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的衰落,选举的情况非常腐败.所以苏格拉底竭力反对,而主张选拔各级官吏“要根据知识,而不应该根据多数",只有这样才能使雅典的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
2020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28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解析版)
易错易混点28、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错因归纳: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相同点及在目的、内容、影响方面的不同点疏于归纳。
释疑解惑真题突破1.(2011·北京文综·20)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 )A.普罗泰格拉(普罗塔格拉) B.苏格拉底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说明这位哲学家重视道德的作用,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
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而善包括健康、财富、地位、荣誉以及正义、勇敢等美德。
2.(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答案】B【解析】苏格拉底的本意是强调思想自由而不是公民生存权利,A项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本意不符;苏格拉底反对极端民主政治,D项不符合史实。
故选B项。
3.(2008·江苏单科·12)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 重视道德的意义B. 肯定人的价值C. 强调知识的作用D. 推崇君主权威【答案】D【解析】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君主权威。
而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推崇的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A、B、C项是二者的相同点。
4.(2009·山东基能·42)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名言要与书博会的主题相一致,所以选②④。
【高考历史必修一】29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解析版)
崇拜,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雅典人喜爱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属于精神享受,故 C
项错误;根据“为人类盗取火种”、“我憎恨所有的神”可以看出作者反对神、重视人,具有
人文精神,而这受到雅典人的喜爱,说明当时的雅典人更强调人的价值,故 D 项正确。 模拟突破 1.“尽管流于诡辩,但重要的是,……拓展了哲学的领域,使其不仅包括物理学和形而上学, 还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正如罗马时代的西塞罗所言,……‘把哲学从天国带到人间’。” 文中省略处应为( )。 A.智者学派 B.苏格拉底 C.康德 D.伏尔泰 【答案】A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尽管流于诡辩”、“把哲学从天国带到人间”即可判断。 2.苏格拉底曾讥笑以自己的决定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的雅典平民的万能,在讲到马匹不足 时他建议把这个问题提交公民大会,用表决方式把驴变成马。这反映了苏格拉底( ) A.探索新的政治形式以代替民主制 B.反对直接民主制度提倡精英治国 C.呼吁全社会正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嘲讽公民大会不切实际徒有虚名 【答案】B 【解析】材料并未涉及代替民主制的问题,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民主制,而是反对直接民主制, 故 A 项错误;本题的材料是强调雅典的民主政治必须加强公民的知识和政治修养,以防出现 “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用表决方式把驴变成马”等可笑的现象,反对直接民主制度提倡 精英治国符合题意,故 B 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呼吁全社会正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故 C 项 错误;嘲讽公民大会不切实际徒有虚名材料中也体现不出来,故 D 项错误。 3.古代希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他们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发表了许多理性的言论。 下列各项与智者学派的观点相符的是( ) A.“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 B.“一切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 C.“荣誉远比财富、名声等东西更重要” D.“生好还是死好只有神知道”
《推荐》三精考点之高中历史(必修3)最易错考点系列考点4苏格拉底思想Word版含解析
苏格拉底思想★★★★★○○○○一、苏格拉底的思想1、思想主张(1)“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重建人们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退中的城邦制度。
(2)道德主张:提倡善良的道德,提出“道德就是知识”或“知识就是道德”,即所谓“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政治主张:提倡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2、影响:对人本身的研究,促进了人类精神的觉醒,使哲学开始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开创了希腊的哲学新方向。
二、苏格拉底的哲学贡献(1)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
(2)苏格拉底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
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三、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思想的异同四、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当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时,思想家们就进一步突破神灵的束缚,转而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世界了,于是人被置于世界的中心,以人为本的西方人文精神由此滥觞。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高度重视,对人类各种精神文化遗产的无比珍惜,对人格与道德的不懈追求。
它关注人的尘世生活,重视人的精神意义,是人的价值尺度在人的思想意识、思维习惯和心理活动中的历史积淀。
智者的启蒙和苏格拉底的智慧,体现了人文精神在蒙昧中的觉醒。
【易错点拨】苏格拉底的思想,主要在于理解其思想主张,历史概念多,且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比如关于“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理解,就需要学生与之前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一起比较理解。
为此学生一是可以把苏格拉底的思想与智者学派、孔子的思想放在一起比较分析理解,从纵横两个方面理解知识点;二是可以结合古希腊的时代背景分析,联系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等理解;三是从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去分析理解。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较孔⼦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相同点:强调道德和知识不同点:社会阶层不同所代表利益也不同。
孔⼦是为古时奴⾪制度服务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下的雅典民主制。
对知识道德侧重点也有不同,孔⼦强调个⼈守礼知节,苏强调个性美德和认识⾃⼰对⼈的探索(使其变成哲学)孔⼦1、哲学与宗教思想:“天”的思想在孔⼦那⾥有两层俗话说钱是⾃然的天,如其谓:“天何⾔哉?四时⾏焉,百物⽣焉。
天何⾔哉?“(《论语·阳货》)的这层意义的天道观上,孔⼦还具有辩证法的因素,如”⼦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语中就论述了“⾏”、“⽣”与“逝”的辩证关系。
但“天”在孔⼦的思想中更多的则是指具有⼈格意志的“天”,它是世界的主宰者和⼈类命运的赋予者,如其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吾谁欺?欺天乎?”(《论语·⼦罕》)孔⼦还相信“天命”的存在,认为“死⽣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不知命,⽆以为君⼦也”(《论语·尧⽈》)。
在⼈性问题上,孔⼦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即先天的⼈性本来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习染不同⽽使之悬殊。
孔⼦敬重“天命”,但却怀疑⿁神,他⼀⽣“不语怪、⼒、乱、神”,强调“未能事⼈,焉能事⿁”,“未知⽣,焉知死”(《论语·先进》),主张“敬⿁神⽽远之”(《论语·雍也》)。
在认识论和知⾏观上,孔⼦虽然承认⼈有“⽣⽽知之”,但强调的是“学⽽知之”;他既重闻见,兼重思维,认为“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他主张学⾏并重、学以致⽤、⾔⾏⼀致。
2、理思想:“仁”的思想在孔⼦思想结构中是核⼼部分。
孔⼦对“仁”含义的解释颇为宽泛⽽且多变,每次讲解都不尽⼀致。
因为在他看来,“仁”是⼀种主体的体验及实践问题,不必从要领上明确界定,也⽆需理论论证,他只是根据不同场合、不同的⼈⽽作出不同回答。
2022届广东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专题15《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含解析)
专题15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1.(2021·广东百校高三质量分析联考·19)19.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思想既有很多相像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二者在思想上的主要差异是()A.是否强调学问的作用和道德的力气B.是否推崇君主权威C.是否留意对人与社会的争辩D.是否体现人文精神【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见;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思想主见【解析】该题属于逆向思维型试题。
苏格拉底和孔子均强调学问的作用和道德的力气,故A项错误;孔子维护奴隶主的统治,而苏格拉底则维护雅典民主政治,故B项正确;孔子的“仁、礼、德”与苏格拉底的“生疏人自己”均留意对人和社会的争辩,故C项错误;孔子思想“仁者爱人”与苏格拉底“生疏人自己”均体现对人的重视和敬重,故D项错误。
【答案】B2.(2021·广东四校高三期末联考·18)18.西方哲学史上有一段名言:“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of the things that are,that they are,and of the things that are not,that they are not。
”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西方民主制度的滥觞B.动摇了天主教神学统治的根基C.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D.奠定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思想主见【解析】这是古希腊辨者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万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万物不存在的尺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古希腊人文主义觉醒的体现。
材料未体现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故A 项错误;宗教改革动摇了天主教神学统治的根基,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故C项正确;启蒙运动奠定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故D项错误。
【答案】C3.(2021·广东韶关高三摸底·19)19.某西方学者指出“幸福就是心灵合于完全德性的现实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错易混点28、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错因归纳: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相同点及在目的、内容、影响方面的不同点疏于归纳。
释疑解惑孔子苏格拉底目的为奴隶制度服务,恢复周礼挽救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政治主张核心为“仁”,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为政以德的民本思想;强调“礼”,压抑人性;注重人的社会性;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知识即美德”;崇尚人性自由;强调人,反对神,主张个性解放和个人价值;“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不同点影响开创了儒家学说,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基础崇尚知识和自由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同点强调道德和知识的作用;都主张追求个人的善;追求个人品性的修养真题突破1.(2011·北京文综·20)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 )A.普罗泰格拉(普罗塔格拉) B.苏格拉底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说明这位哲学家重视道德的作用,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
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而善包括健康、财富、地位、荣誉以及正义、勇敢等美德。
2.(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答案】B【解析】苏格拉底的本意是强调思想自由而不是公民生存权利,A项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本意不符;苏格拉底反对极端民主政治,D项不符合史实。
故选B项。
3.(2008·江苏单科·12)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 重视道德的意义B. 肯定人的价值C. 强调知识的作用D. 推崇君主权威【答案】D【解析】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君主权威。
而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推崇的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A、B、C项是二者的相同点。
4.(2009·山东基能·42)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名言要与书博会的主题相一致,所以选②④。
5.(2007·广东单科·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答案】A【解析】孔子和孟子都主张“仁政”,旨在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模拟突破1.下列两位人物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A.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判断社会道德的标准B.不符合礼的事,就不看、不听、不说、不做C.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D.通过教育手段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答案】D【解析】孔子兴办私学,重视教育的教化作用。
苏格拉底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他进一步指出,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针对当时“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现状,孔子主张( )A.克己复礼B.为政以德C.仁者爱人D.有教无类【答案】A【解析】材料“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大意是世道混乱……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
这种现象是孔子十分反对的,在政治追求中,他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
克己复礼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周礼。
3.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C.学而不思则罔D.知之为知之【答案】B【解析】在政治上,孔子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了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
而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社会等级,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
4.苏格拉底毕其一生都在反对败坏道德的相对主义,他相信存在着不以每个人的观点为转移的绝对价值,这就是美德。
这表明苏格拉底( )A.推崇理性的力量B.否定神的意志权威C.强调个人主观感受D.反对智者诡辩行为【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智者学派讲求“人是万物的尺度”,导致极端个人主义和主观随意性的存在,而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的观点相左,故选D项。
5.行刑的前一夜,来探监的老朋友克里托极力鼓励苏格拉底越狱,但他拒绝了。
他认为:“逃监是毁坏国家和法律的行为,如果法庭的判决不生效力、被人随意废弃,那么国家还能存在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苏格拉底具有很强的公民意识B.苏格拉底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C.雅典民主政治存在很大局限性D.雅典城邦具有完备的法律体系【答案】A【解析】苏格拉底认为“逃监是毁坏国家和法律的行为”,他宁可死,也要维护国家和法律的权威,说明他具有很强的公民意识,故A项正确;材料未出现关于道德的表述,故B项错误;雅典陪审法庭判决苏格拉底有罪才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完备的法律体系”,故D项错误。
6.苏格拉底不再着重研究宇宙、自然等问题,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从而实现了古希腊哲学由“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的转变。
这表明他( )A.注重提升公民素质B.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C.不满雅典民主现状D.试图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答案】C【解析】注重提升公民素质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故B项错误;“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说明对雅典民主不满意,故C项正确;材料中苏格拉底只是指出,而不是采取措施,故D项错误。
7.(2019·湖北华师大一附中押题)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
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答案】D【解析】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就是要求人要有高度的道德自觉,并且关注人伦亲情,故D项正确。
8.(2018·陕西师大附中预测卷)《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这反映了孔子( )A.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B.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C.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D.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答案】A【解析】针对春秋战国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为维护等级秩序,孔子作《春秋》,体现了经世致用的观念,故A项正确。
9.(2019·天津南开模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
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这里“许多相通的地方”应包括( )A.重视道德和教育的作用B.宣扬理性主义C.代表新兴工商业者的利益D.强调个人自由【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孔子主张“德治”,二者的共同点是重视道德和教育的作用,故A项正确。
10.(2019·安徽宣城模拟)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苏格拉底强调的是( )A.物质生活B.科学精神C.自由权利D.理性价值【答案】D【解析】据材料“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可知,理智是人理性的体现,故D项正确。
11.(2017·山东日照模拟)苏格拉底说:“我是一只牛虻……这个国家好比一匹硕大的骏马,可是由于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焕发起来。
”这表达了怎样的人生价值观( )A.人格独立,思想自由B.民主意识,参政意愿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批判精神,社会责任【答案】D【解析】苏格拉底认为国家“由于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焕发起来”,这表现了苏格拉底的爱国情怀,并非追求个人自由,故A项错误;民主意识,参政意愿与材料所述内容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苏格拉底是在强调自己本人对国家、社会应尽的责任,并非要求“匹夫有责”,故C项错误;“由于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说明苏格拉底在关注国家的弊端,希望通过自己的尽职尽责,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故D项正确。
12.(2016·安徽百校联考)苏格拉底坚持“无人有意作恶”,一切罪恶都是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
这符合苏格拉底( )A.“美德即知识”的哲学观B.“性善论”的言论C.“认识你自己”的价值观D.对真理的追求【答案】A【解析】“一切罪恶都是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所以苏格拉底主张知识的重要性,有了知识才能发扬善性才能避免罪恶,故A项正确;性善论是儒家人性论的主流,故B项错误;材料的侧重点是说知识与善性的关系,意在指导人们通过教育接受知识,提高德性,而“认识你自己”只强调最终的人生价值,并没提出具体的手段或方法,与题干意思不合,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真理的地方,故D项错误。
13.(2019·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2)《孔子家语》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其意在强调( )A.救饥是仁的具体化 B.君臣关系的重要性C.应该遵循等级秩序 D.治国要以德政为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意思是为什么不向君主说明,开仓赈济,说明强调君主的重要性,体现等级秩序,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臣子如何处理问题,而不是说仁的思想,排除A项;君臣关系的重要性的实质是遵循等级秩序,排除B项;治国要以德政是对君主而言,材料说的臣子,排除D项。
14.(2019·浙江湖州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7)《孔子家语·致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告知)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自)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凸显)己之德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