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6 问题解决_西师大版

合集下载

新版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整数乘除法的运算方法,能熟练进行计算。

2. 使学生理解分数与小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与小数的转换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能力,掌握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

4. 培养学生的计量观念,掌握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5.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学会运用数据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整数乘除法的运算,分数与小数的转换,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2. 教学重点:整数乘除法的运算方法,分数与小数的意义,几何图形的识别与计算,计量单位的换算,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整数乘除法、分数与小数、几何图形、计量单位、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等知识点。

2.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3. 随堂练习:布置适量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提问,解答疑惑。

六、板书设计1. 整数乘除法:运算方法、注意事项。

2. 分数与小数:意义、转换方法。

3. 几何图形:图形识别、面积和体积计算。

4. 计量单位:单位换算、应用。

5.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法、步骤、数据分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整数乘除法:计算题、应用题。

(2)分数与小数:转换题、计算题。

(3)几何图形:画图题、计算题。

(4)计量单位:换算题、应用题。

(5)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调查题、分析题。

2. 答案:课后提供详细答案,方便学生自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一些拓展性的练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探索分数与小数的无限循环,研究几何图形的对称性,进行实际调查并分析数据等。

西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6:问题解决 第1课时

西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6:问题解决  第1课时

教案标题:西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6:问题解决第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步骤的理解和应用。

2.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学素材(如数学题、实际案例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回顾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学生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和体会。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问题解决。

2. 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的步骤和方法。

三、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和步骤(10分钟)1. 教师讲解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包括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设计方案、执行方案、检验结果等。

2. 学生通过例题,体会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步骤。

四、实际问题的解决(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

2. 学生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问题解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3.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的步骤和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6解决问题︳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6解决问题︳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6 解决问题︳西师大版我今天要为大家带来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第五章第六节的内容,这一节的主题是“解决问题”。

我们将会使用西师大版的教材进行讲解。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教材的第五章第六节,也就是“解决问题”这一节。

我们会详细讲解如何通过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列出算式以及如何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能够独立地分析问题,正确地列出算式,并且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这一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讲解,我会准备一些实际的问题案例,以及一些用于演示的工具,比如计算器、纸张等。

学生们则需要准备好自己的课本、练习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我会从一些实际的问题案例入手,让学生们看到问题的实际情况,然后引导他们进行分析,列出算式,并最终得到答案。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会让学生们注意到一些细节,比如单位的转换、进位等。

在学生们掌握了基本的方法之后,我会给他们一些随堂练习,让他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些简洁的板书,帮助学生们理解和记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小明有30个苹果,他每天吃2个,请问他需要多少天才能吃完这些苹果?答案:30 ÷ 2 = 15,所以小明需要15天才能吃完这些苹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觉得学生们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在实践中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不过,我也发现有一些学生在列算式的时候还是会犯错,这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加强练习。

除了课堂上的内容,我建议学生们在家里也可以找一些实际的问题来尝试解决,这样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和强调的细节。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6 植 树 问 题(1) ︳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6 植 树 问 题(1) ︳西师大版

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5.6 植树问题(1)︳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在非封闭线路上植树的问题,即两端都不栽时,植树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在非封闭线路上植树的问题,即两端都不栽时,植树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张白纸、彩笔等绘图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出示一张校园平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在学校周围的道路上植树,使每棵树之间的距离相等?(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在非封闭线路上植树,两端都不栽时,植树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2. 探究新知(15分钟)(1)教师出示例题:小明家到学校有一条200米的路,他想在路边栽树,使每棵树之间的距离相等,每隔多少米栽一棵树合适?(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在非封闭线路上植树,两端都不栽时,植树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3. 巩固练习(10分钟)(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答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拓展延伸(10分钟)(1)教师出示一道拓展题:小明家到学校有一条300米的路,他想在路边栽树,使每棵树之间的距离相等,每隔多少米栽一棵树合适?(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在非封闭线路上植树,两端都不栽时,植树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5. 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问题解决》评课稿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问题解决》评课稿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问题解决》评课稿1. 引言《问题解决》是西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篇重要课文。

本文通过引入问题解决的方法,帮助学生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评课稿旨在对《问题解决》这篇课文进行评价,分析其教学优势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2. 课文概述《问题解决》是一篇围绕解决问题展开的文章。

故事主要讲述了小明在游戏中解决问题的经历。

课文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教会他们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优势分析3.1 引发兴趣课文以小明的游戏经历为背景,生动有趣。

学生可以通过身临其境的角色感受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了他们对问题解决方法的学习。

3.2 培养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课文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课文中提出了一个具体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设想解决办法、验证解决办法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

3.3 综合运用知识《问题解决》课文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

这种综合运用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4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课文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讨论最佳策略。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锻炼团队合作能力。

4. 教学问题分析4.1 知识点过于简单《问题解决》课文的内容较为简单,知识点涉及范围窄。

对于一些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可能会觉得内容过于简单,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4.2 缺乏拓展思考《问题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解决过程较为线性,缺乏拓展思考的部分。

学生只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解决问题,容易陷入固定的思维模式。

4.3 缺乏真实生活案例《问题解决》课文中的问题比较抽象,缺乏真实生活中的案例。

学生可能难以将课文中的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小数除法-问题解决1 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小数除法-问题解决1   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小数除法-问题解决1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 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2. 小数除以整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2. 教学难点: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的应用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发现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发现的计算方法,解决教材中的问题。

(3)引导学生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4.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5. 布置作业(1)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巩固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在巩固练习环节,要注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在教学评价环节,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2. 教学课件:PPT或黑板3. 练习题:教材中的练习题和课后习题八、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 《问题解决》说课稿附板书含反思及课堂练习和答案

【新】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 《问题解决》说课稿附板书含反思及课堂练习和答案

2.阅读教材第15页例题。
(1)实际用量是多少,列式是(
),得( )。
(2)7月份应缴天然气费多少元,列式是(
),结果为( )。
3.通过预习,我知道用(
)月读数减去( )月读数就是这个月天然气的实际 用量。
4.地球绕太阳转1圈要365.25天,绕太阳转4圈需要多少天?你知道为什么通常 “四年一闰”了吗?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 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交流的能力。考虑到本 节课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学生的年龄较小,抽象逻辑思维较差,让学生 初步理解两指数相减等于距离的道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运用小数乘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学习和运用解决问题的技
巧和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做出租车付费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出示例1情境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1)提问:这个月的天然气费用是多少? 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用“天然气用量×单价=费用”。分两步进行解决。 第1步,查看天然气表,算出天然气用量。 追问:这里有两个天然气表,我们用哪一个天然气表上的指数呢? 学生汇报:第一个表上的指数指的是这个月的开始计量时的起点。第二个表则是这个月结束 时的指数。两个指数间的差值是这个月的用量。 总结:图中显示的是两个天然气表的读数,分别叫做“上月读数”和“本月读数”,上月读 数是上月结束时的指数,但同时又是这个月开始计量时的起点。而本月读数则是这个月结束 时的终点,但同时又是下一月的起点,天然气表是用累积的方法来计量天然气用量的。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了些什么?在解决问题中,应该要注意些什么?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计算天天然气费用:先用本月读数-上月读 数=实际用量,再用实际用量×单价=应缴金额。在读题中,一定要分析 条件和问题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西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问题解决 (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问题解决 (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问题解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问题解决的基本概念,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步骤。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问题的类型:纯数学问题、应用问题、探索问题。

2. 问题解决的方法:画图法、列表法、假设法、逆向思维法。

3. 问题解决的步骤: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检验结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问题解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问题的类型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纯数学问题、应用问题和探索问题的区别和联系。

(2)问题解决的方法教师详细讲解画图法、列表法、假设法、逆向思维法的含义和应用,并结合实例进行演示。

(3)问题解决的步骤教师按照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检验结果的顺序,引导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

3.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几个典型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并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

4.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5.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课后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解题能力。

2. 成果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解题方法和结果。

3. 自我评价:让学生反思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3.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

解决问题(教案)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解决问题(教案)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解决问题(教案)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主题是解决问题。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教材第六单元《可能性》进行教学。

内容包括:理解可能性事件的概念,认识等可能事件和不可能事件;能够求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够通过实际问题,探究事件的可能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可能性事件的概念,能够求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可能性事件的概念,能够求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难点:对于复杂事件可能性的大小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猜谜游戏,引出可能性事件的概念。

2. 基本概念:讲解可能性事件、等可能事件、不可能事件的定义。

3.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可能性事件的求法。

4. 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练习题,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可能性事件等可能事件不可能事件七、作业设计1. 课本练习题:第67页第1题、第2题。

2. 课后实践题:第68页第3题。

答案:1. (1)3个红球,2个蓝球,1个绿球。

可能性:3/6。

(2)4个男孩,3个女孩。

可能性:4/7。

2. (1)红球:3/6 × 2/5 = 1/5。

(2)蓝球:3/6 × 3/5 = 1/10。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些实例,运用所学的可能性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例如,猜硬币正反面、抽奖活动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案中,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对于可能性事件的概念的理解,是对等可能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的区分,再者是求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是对复杂事件可能性大小的判断。

一、可能性事件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对于可能性事件的概念理解并不清晰。

西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问题解决(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第1~3页,即分数乘整数、分数除以整数以及应用题的解决方法。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相除的运算规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分数除以整数的运算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数乘整数、分数除以整数的运算规律以及应用题的解决方法。

2.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创设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商品价格标签,引出分数乘整数的概念。

2.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第1页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运算规律。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2页的练习题,巩固分数乘整数的运算方法。

4. 讲解应用题:分析教材第3页的应用题,引导学生运用分数乘整数的运算规律解决问题。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应用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题目:分数乘整数、分数除以整数2. 板书内容:运算规律、应用题解决方法七、作业设计(1)一瓶饮料有3/4升,小明喝掉了1/3,请问小明喝掉了多少升饮料?(2)妈妈买了5个苹果,每个苹果的重量是2/5千克,请问妈妈一共买了多少千克的苹果?2. 答案:(1)小明喝掉了3/4 × 1/3 = 1/4升饮料。

(2)妈妈买了5 × 2/5 = 2千克苹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创设实践情景,引导学生掌握分数乘整数、分数除以整数的运算规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解决问题。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问题解决》教案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问题解决》教案

《小数除法-问题解决》教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3、64页例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理解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情况都适合用四舍五入法来取商的近似值,掌握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2.能正确分析并解决3步计算的求平均数问题。

3.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感受小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探索新知教学例1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

教师:请同学们带着这样3个问题观察情景图:从这幅情景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抽学生回答上面的3个问题,列出算式:3430÷125(随学生回答板书算式),并要求学生独立算出结果是27.44。

教师: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学生可能会说出多种计算方法,比如笔算或用计算器计算。

教师:为什么要用计算器计算?主要让学生说出较大的数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合适。

教师:请同学们将我们算出的结果和题意结合起来思考一下,你认为这个问题我们解决完了吗?(学生回答略)其实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完。

我们还要思考这样3个问题:一是这道题的结果用精确数表示好还是用近似数表示好?二是如果要用近似数来表示,是用四舍五入法来取商的近似值合适还是用别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比较合适?三是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下面我们先来探讨第1个问题,你认为这道题的结果用精确数表示好呢还是用近似数表示好?为什么?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应该用近似数表示。

因为汽车都是以整辆为单位的,没有不到1辆的汽车。

教师:看来同学们都赞成用近似数来表示。

那么我们来研究第2个问题,如果要用近似数来表示,是用四舍五入法来取商的近似值合适还是用别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比较合适?为什么?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预设1:学生对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这道题的商的近似值有不同意见。

教师:赞成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商的近似值的同学请举手,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抽一名赞成用四舍五入法的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暂时不发表意见。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问题解决 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问题解决 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问题解决西师大版1. 教学背景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开始进入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阶段。

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启发性教学和问题解决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目标为: - 能够初步掌握数学领域中的问题解决思路,能够熟练应用问题解决方法; - 能够运用前面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能够运用图形模型抽象、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能够口头和书面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思路。

3. 教学内容及重难点•教学内容:数学领域中的问题解决思路,运用前面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运用数学思维方法的能力;•教学难点:运用图形模型抽象、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能够口头和书面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思路。

4. 教学过程4.1 导入环节(10分钟)•引出本课学习目标,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4.2 理解问题解决方法(30分钟)•讲解“道”(了解问题)、“法”(解题方法)、“器”(工具)三者的关系;•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实例了解问题解决方法的基本步骤;•阅读“数学启示录”中相关问题解决实例,分析这些实例中的“道、法、器”;•生动有趣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完成例题,体验问题解决过程。

4.3 运用问题解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40分钟)•讲解案例分析的过程,给出一些实际的数学问题;•设计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和合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合作,通过讨论、分析、设计和实验来解决问题。

推动学生建立“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团队合作”的集体学习模式;•教师及时总结和归纳学生讨论的解题过程,为下一步小结提供素材。

4.4 小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所学知识和问题解决方法;•分享不同小组的问题解决策略;•评估本课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西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24:问题解决

西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24:问题解决

西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24:问题解决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问题解决展开,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 理解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问题解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和策略(1)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学会从问题中提取关键信息,明确解决问题的目标。

(2)设计方案: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3)实施方案: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验证方案的可行性。

(4)评价与反思: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总结问题解决的经验教训。

3. 解决实际问题(1)呈现问题:给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

(3)交流分享:邀请学生代表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4)总结提高: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5. 布置作业布置与问题解决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2. 终结性评价:检查学生对问题解决基本方法和策略的掌握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2.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20秋西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案)6、问题解决

20秋西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案)6、问题解决

20秋西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6、问题解决◆教学内容教材92-94页例1、例2、例3的“问题解决”,课堂活动和“练习二十四”的相关内容。

◆教材提示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认识了平方千米和公顷这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知识点有如下几点:知识点一:利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知识点二:利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知识点三:利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根据本节内容的编排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就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学例1时,可适当复习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感受到题中原林的横截面与梯形的关系。

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第二:在有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情况下,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的解题思路,在主要解题思路的指导下,分析解题步骤。

第三:教学中要注意收放结合,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可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得出解题步骤。

在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多角度地观察问题,自主地获取、理解数学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借助所学的梯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过程的严谨性。

2.应用已学过的梯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知识来更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掌握应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4.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算能力及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同伴交流等方法,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运用梯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6节 问题解决 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6节 问题解决 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6节问题解决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能够初步掌握解一步一步进行的方法。

2.能独立思考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能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并设计解法。

2.能够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能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解题方法及策略。

教学时间本节课120分钟。

教学内容问题解决本节课介绍通过解决问题,掌握解一步一步进行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新知引导学生回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本节课的目标和重点。

第二步:每组选出一道实际问题老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自由选择解决问题方式,并组成小组,每组选出一道实际问题,并设计解决方案。

第三步:结题过程与策略分享每组同学根据所选题目,进行结题的过程,根据问题特点和解题方法,分享自己的策略,并互相交流。

第四步:成功案例分享老师邀请几组或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策略,让全班同学学习优秀的解题方法和策略。

第五步:小结通过本章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解一步一步进行的方法,学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小组中同学分享的解题方法和策略,让大家受到启发和鼓励,也提高了大家的解题水平。

课后作业根据本课学习内容,完成题目,并设计解决方案。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们掌握了解一步一步进行的方法,并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们也在小组之间分享各自的解题方法和策略,相互借鉴提高了解题技巧。

这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学生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目录第一单元第1课《小数点惹的“祸”》 (3)第一单元第2课《家庭用电调查》 (6)第一单元第3课《小数乘整数》 (9)第一单元第4课《积的近似值》 (14)第一单元第5课《问题解决》 (18)第一单元第6课《整理与复习》 (24)第一单元第7课《小数乘小数竖式计算》 (29)第一单元第8课《小数乘小数估算》 (37)第一单元第9课《小数连乘》 (42)第二单元第1课《花边设计比赛》 (47)第二单元第2课《问题解决》 (53)第二单元第3课《图形的旋转》 (59)第二单元第4课《轴对称图形》 (66)第二单元第5课《设计图案》 (72)第二单元第6课《探索规律》 (78)第二单元第7课《图形的平移》 (85)第三单元第1课《关注“惠农”政策》 (90)第三单元第2课《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93)第三单元第3课《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96)第三单元第4课《商的近似值》 (102)第三单元第5课《循环小数》 (108)第三单元第6课《问题解决》 (112)第三单元第7课《整理与复习》 (116)第三单元第8课《小数连除》 (121)第四单元第1课《田忌赛马的故事》 (125)第四单元第2课《小数混合运算顺序》 (130)第四单元第3课《小数混合运算的简便运算》 (134)第五单元第1课《九章算术》 (140)第五单元第2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44)第五单元第3课《三角形的面积》 (150)第五单元第4课《梯形的面积》 (162)第五单元第5课《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174)第五单元第6课《认识平方千米与公顷》 (178)第五单元第7课《问题解决》 (183)第五单元第8课《整理与复习》 (189)第六单元第1课《可能性》 (194)第七单元第1课《小数乘法、除法》 (201)第七单元第2课《图形的平移、旋转与轴对称》 (205)第七单元第3课《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212)第七单元第4课《可能性》 (216)第一单元第1课《小数点惹的“祸”》1教学目标1.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问题解决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问题解决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问题解决西师大版我今天要为大家带来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问题解决,使用的是西师大版教材。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教材第63页的例1和第64页的“做一做”,以及第65页的例2和第66页的“做一做”。

这些内容主要涉及到如何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分数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掌握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且能够熟练运用分数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今天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以及如何运用分数知识来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则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教材、黑板、粉笔以及一些实际的物品,如水果、糖果等,用来引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先拿出一些水果和糖果,让孩子们观察并思考,如何将这些物品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

2. 例题讲解:然后我会通过教材中的例1和例2,向孩子们展示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分数知识来解决问题。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孩子们尝试自己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分数知识来解决。

4. 作业布置: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孩子们巩固今天所学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写出今天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以及如何运用分数知识来解决问题。

七、作业设计(1)如果有12个苹果,要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苹果?答案:每个人可以分到3个苹果。

(2)如果有15个糖果,要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糖果?答案:每个人可以分到3个糖果。

(1)如果有8个橙子,小明已经吃掉了3个,请问小明还剩下几个橙子?答案:小明还剩下5个橙子。

(2)如果有10个饼干,小华已经吃掉了2个,请问小华还剩下几个饼干?答案:小华还剩下8个饼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发现孩子们对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加练习。

最新整理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问题解决-有规律堆放原木的根数西师大版

最新整理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问题解决-有规律堆放原木的根数西师大版

教学设计课题名称:问题解决-有规律堆放原木的根数一、教学内容分析问题解决,是一种源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根据特定的问题情景,分析、理解,求出数学信息的过程。

本节课,主要学习利用梯形面积的推导方式来求一堆有规律堆放原木的根数及总踉数= (顶层根数+底层根数)X层数:2,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着力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自主的获取信息,理解数学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现实情境中,借助所学的梯形的面积公式来更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推导出有规律堆放原木根数的公式,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过程的严谨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回忆梯形的面积公式,为本节课的学习作铺垫;通过讨论、交流等形式,通过推导出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再通过练习,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解决问题的经历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借助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式来计算有规律的原木的总根数。

难点:原木堆放总根数公式的推导中对原木堆放层数与梯形的高的理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这一节课胡问题解决,主要是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所以在课前胡复习,主要复习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针对梯形面积公式的多种推导方式,本节课重点复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为本节课新知的教授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孩子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你们还记得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吗?生:(上底+下底)X高"2、看来孩子们都掌握得很扎实啊!在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时,我们是通过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可以用一个梯形沿着两腰的中点剪下一个梯形,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等等的方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6 问题解决-有规律堆放原木的根数 ︳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6 问题解决-有规律堆放原木的根数 ︳西师大版

教案标题: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6 问题解决-有规律堆放原木的根数︳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有规律堆放原木的根数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有规律堆放原木的根数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原木模型、计算器。

2.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黑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原木堆放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发现这些原木堆放有什么规律吗?”2. 探究规律(10分钟)(1) 学生观察原木堆放图片,尝试找出规律。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规律,教师总结并板书。

3. 深入讲解(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互相批改,教师点评。

5. 总结提高(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规律及解题方法。

6. 课后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发现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规律”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观察原木堆放图片,尝试找出规律,并分享观察到的规律,教师总结并板书。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有规律堆放原木的根数的计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6 问题解决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教学内容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教材92-94页例1、例2、例3的“问题解决”,课堂活动和“练习二十四”的相关内容。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教材提示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认识了平方千米和公顷这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知识点有如下几点:知识点一:利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知识点二:利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知识点三:利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根据本节内容的编排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就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学例1时,可适当复习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感受到题中原林的横截面与梯形的关系。

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第二:在有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情况下,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的解题思路,在主要解题思路的指导下,分析解题步骤。

第三:教学中要注意收放结合,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可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得出解题步骤。

在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多角度地观察问题,自主地获取、理解数学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借助所学的梯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过程的严谨性。

2.应用已学过的梯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知识来更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掌握应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4.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算能力及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同伴交流等方法,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运用梯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和掌握运用梯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投影仪。

学生准备: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复习导入。

多媒体课件演示: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2)汇报展示:学生计算后,用投影仪展示二、三个学生的作业,并请他说说计算过程?为什么要这样算?引导学生回答:题目中给出了各个图形计算面积所需要的数据,可根据各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直接计算。

(3)引导学生说一说梯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师:看来同学们前面的知识学得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寻运用前几节所学的梯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问题解决设计意图:通过对前面几课时所学知识的复习,进一步加深对所学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明确学知识和用知识的关系,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1)学生看情境图,寻找图中的数学信息。

学生把自己找到的数学信息在小组里说一说。

指名学生汇报:学生汇报预测:①这堆圆木堆放的横截面形状像梯形,下一层比上一层都少1根。

②从小朋友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到他们运用了1层1层地加;第1层与最后一层相加、第2层和第5层相加、第3层和第4层相加,再用简便方法计算等解决问题的策略;③要求这堆原木一共有多少根。

(2)师:把原木、电线杆等堆放成这样的形状,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那么简便地解决这堆原木有多产的问题呢?①学生在小组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学生讨论后回答。

书中展示了几种方法,如果有学生说出可以一根一根地数这一方法时,教师首先要肯定这种方法是可以数出原木数量的,接着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每层堆放了很多根,堆的层数又是很多,这样一根一根地数还方便吗?引导学生得出用数的方法不方便解决较多原木的结论。

(3)提问:从原木堆放的每层数量上,我们是否感觉到它的堆放存在着规律呢?如果有规律,我们找到原木的堆放规律,就能比较巧妙地,也更方便地算出原木的根数了。

同学们,你们能找出这堆原木的堆放规律吗?①让学生用小棒堆一堆,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

②小组选派代表汇报。

重点引导学生回答出:从上往下,一层比一层多放1根。

(4)引导:你能利用这个规律来求原出这堆原木有多少根吗?怎么求?学生汇报预测:(1)把每层的根数加起来:3+4+5+6+7+8=33(根)。

(2)把第1层的根数和最后一层的根数相加(3+8),第2层和倒数第2层的根数相加(4+7),第3层和第4层的根数相加(5+6),这样就有3个11根:(3+8)+(4+7)+(5+6)=(3+8)×3=33(根)。

(5)追问:你们觉得上面两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更能巧妙地算出原木的根数呢?引导学生发现用第(2)种方法计算原木的根数,更简便。

(6)思考:除了上面的这些方法以外,你们还能找出更巧妙的方法吗?①引导:这堆原木的截面像什么?②学生观察思考后,在小组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③反馈汇报。

汇报预测:这堆原木的截面像个梯形,我觉得可以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这堆原木的根数。

师:运用梯形面积公式来计算这堆原木的根数到底行不行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两个原木的横截面图形一正一反地拼在一起,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①提问:同学们觉得课件里演示的这个过程像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吗?(像)②提出要求:请大家根据拼凑后的“平行四边形”和拼凑前“梯形”之间的关系,想一想,能不能用梯形面积公式来求这堆原木的根数。

引导学生说出:把两堆完全一样的圆木一正一反地堆放,每层圆木的根数就同样多了。

每层的根数是原来梯形堆放时上层根数和下层根数之和,所以能用梯形面积公式来求这堆原木的根数。

③推导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出:两堆原木的根数=(顶层的根数+底层的根数)×层数,从而分析出:一堆原木的根数=(顶层的根数+底层的根数)×层数÷2。

(7)请同学们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求这堆原木的根数。

①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②比较计算结果:把运用各种方法计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都相同,这也说明运用梯形面积公式来求这堆原木的根数是可行的。

(7)小结: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计算堆放的原木、钢管等根数的问题,都可以用“根数=(顶层的根数+底层的根数)×层数÷2”这个公式来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探究堆放的原木根数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梯形面积公式除了计算梯形的面积以外,还有其它的用处,进一步感受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2.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1)学生读题,明确题意,搜集题中的数学信息。

(2)思考需要解决的问题。

自由举手汇报:题中给出了三角形交通标志牌的底和高、需要制作的块数、以及在制作中的损耗,要求我们求出“制作这些标志牌大约要多少平方米的铝皮?”。

(3)提问: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先解决什么?再解决什么?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①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②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预测:先要求出制作一块交通标志牌需要多少平方米的铝皮,再求出制作17块交通标志牌需要多少平方米铝皮,最后用制作17块交通标志牌所需要的铝皮数加上制作过程中的损耗,就是制作这些标志牌大约需要的铝皮总数。

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制作这些标志牌大约要多少平方米的铝皮=17块标志牌所需的铝皮+在制作过程中损耗的铝皮。

(4)追问:如何求制作1块交通标志牌需要多少平方米的铝皮数?引导学生回答出可以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出。

(5)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①抽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②让板演的同学讲解解题步骤。

③师:题目要求得数保留一位小数,你们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后是多少?指名回答:6.667保留一位小数后是6.7。

(6)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解答这类题时,要根据实际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探究制作交通标志牌需要铝皮数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解决较复杂面积问题的思路、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3.教学例3(1)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