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发展史简介
简要梳理佛教发展历程
简要梳理佛教发展历程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佛教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初期佛教、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
初期佛教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在菩提树下悟道后开始传授佛法。
初期佛教注重解脱苦难,强调个人修行和内心觉悟,主张四圣谛和八正道。
佛教很快在印度传播开来,并得到了许多追随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内部开始出现分歧。
上座部佛教是佛教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的印度,由阿育王时期的一个国家会议推动。
在这个阶段,佛教开始系统地组织起来,并形成了一套宗教规则和教义。
上座部佛教强调戒律和僧团的重要性,追随者应该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解脱苦难。
然而,上座部佛教的主张并不完全得到所有佛教徒的认同。
在公元1世纪初,随着佛教不断向外传播,大乘佛教开始兴起。
大乘佛教强调悲观世界和众生救度的理念,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力。
为了达到解脱的目的,追随者应该发展菩提心,追求智慧和慈悲的境界。
大乘佛教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并深深影响了这些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制度。
除了这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之外,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还经历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例如,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期间,佛教在印度国内和国际上的发展达到高峰,成为一股重要的宗教力量。
然而,随着印度的政治不稳定和宗教分歧的加剧,佛教在印度的影响力开始减弱。
此外,佛教还面临来自其他宗教的竞争,例如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然而,佛教仍然在亚洲其他地区,特别是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总的来说,佛教的发展历程可以归纳为初期佛教、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个阶段。
它不仅对印度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亚洲其他地区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佛教的教义和实践促进了个人的精神修行和觉悟,成为人类追求内心平静和智慧的重要途径。
简要梳理佛教发展历程
简要梳理佛教发展历程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在印度诞生的一种宗教思想和哲学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公元前6世纪,佛陀释迦牟尼在印度那烂陀寺树下悟道,成为佛教的创始人。
他以四谛和八正道为基础,教导人们摆脱苦难,追求解脱与智慧。
公元前3世纪,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得到了汉武帝的恩宠。
佛教在这个时期形成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两大流派。
大乘佛教强调智慧与普度众生,倡导度化众生的觉悟与智慧,以草菅人命、大慈大悲为核心;小乘佛教注重个体自利与出世修行,强调解脱个人的痛苦。
公元5世纪,佛教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异端繁荣和大乘佛教的发展。
同时,道家、儒家和佛教三教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
隋唐时期,佛教经历了一个鼎盛时期,得到了唐太宗的大力支持。
这个时期,佛经被翻译成中文,佛教艺术和文化也达到了巅峰。
但随后,由于佛教的财富积累和僧侣世俗化的现象,引发了民间的不满和反抗。
宋元明时期,佛教受到了儒家和道家的批判和打压。
然而,由于民间信仰的强大,佛教依然保持了一定的影响力。
明朝末年,少数民族统治者的保护和支持,使得藏传佛教在西藏发展壮大。
20世纪,佛教遭受共产主义运动的打压,但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佛教依然得以传承并继续发展。
总的来说,佛教经历了印度起源、传入中国、鼎盛时期和现代发展的不同阶段。
它在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特色,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在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现尼泊尔)出生并成长。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和传播,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宗教之一。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63年,当时释迦牟尼佛诞生在一个富裕的贵族家庭中。
然而,他对人类的苦难和生命的意义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于是离开了他的王子身份,成为了一个苦行僧。
在苦行的过程中,他达到了“觉悟”的境地,成为了佛陀,意味着“觉醒者”。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圣谛和八正道。
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指的是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集谛是指苦难的根源,灭谛是指消除苦难的方法,而道谛是指通向解脱的道路。
八正道包括正确的信仰、意念、语言、行为、职业、努力、念和禅定。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时期。
在佛陀去世后的几个世纪里,佛教在印度蓬勃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教派和学派。
其中最重要的是上座部派(南传佛教)和大乘佛教(北传佛教)。
上座部派注重个人修行和解脱,而大乘佛教强调利他主义和菩萨道。
佛教的传播离不开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公元前3世纪,印度皇帝阿育王成为佛教的保护者和宣传者,他派遣了使者前往其他国家传播佛教。
这导致了佛教在亚洲各地的传播,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地。
在中国,佛教的传入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
由于佛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包括东晋时期的繁荣、唐朝时期的黄金时代以及宋朝时期的衰落。
佛教的发展也受到了一些挑战和变革。
在印度,佛教逐渐衰落,主要是由于佛教与婆罗门教的竞争以及来自伊斯兰教的入侵。
在中国,佛教在唐朝后期受到了一系列的打击,包括僧侣的腐败和政府对佛教的限制。
然而,佛教在亚洲其他地区继续繁荣发展,并且在现代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总结起来,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由释迦牟尼佛创立。
它的核心教义是四圣谛和八正道,强调解脱和利他主义。
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
最早传入中国的佛教教派是大乘佛教,也被称为南传佛教。
当时,佛教徒通过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中国,最早在中国的中原地区得到传播。
此后,佛教逐渐在中国各地扎根,形成了各个教派和宗派。
公元4世纪,东晋末年,佛教在中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当时的南昌王朝皇帝为了增加国家的道德和政治稳定,开始大力推崇佛教。
佛教寺院得到皇帝的支持,大量佛教经典被翻译成中文,佛教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的信仰基础逐渐加强。
唐朝时期,佛教得到了更多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唐朝皇帝亲自供奉佛像,并修建众多的佛教寺庙。
佛教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
五代十国时期和北宋时期,佛教的兴盛逐渐受到了其他宗教的竞争。
尤其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复兴,对佛教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到了明代,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明朝皇帝崇奉佛教,并且大力支持佛教的建设和传播。
当时,佛教寺庙数量和僧侣人数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清朝时期,佛教仍然在中国保持着较高的影响力,但在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佛教开始受到现代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信仰者逐渐减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一段相对困难的时期。
毛泽东时代的政治运动对佛教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寺庙被关闭,僧侣被迫离开。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佛教又得到了一定的复兴,寺庙重新开放,僧侣数量逐渐增加。
至今,中国佛教仍然是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有大量信徒和寺庙。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既是宗教信仰的传播史,也是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在公元前5世纪摆布的印度尼泊尔地区诞生。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数个阶段,从创始时期的初创阶段到现代的全球性宗教。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当时,印度社会充满了宗教和哲学的思潮。
在这个背景下,释迦牟尼佛出生并开始传授他的教义。
佛陀的教诲强调人的内心和思想的改变,以达到解脱和超越痛苦的境界。
他的教义被称为“四圣谛”和“八正道”,这些教义成为佛教的核心教义。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时期。
在佛陀去世后的几个世纪里,佛教在印度迅速传播,并发展出不同的教派和学派。
其中最重要的是上座部派和大乘佛教。
上座部派强调个人修行和解脱,而大乘佛教则强调利他主义和菩萨道。
佛教在印度的繁荣时期向来持续到公元12世纪。
然而,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和印度教的复兴,佛教在印度逐渐衰落。
尽管如此,佛教在东亚地区,特殊是中国、日本和韩国,继续发展并成为主要宗教之一。
在中国,佛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包括初期的传播、繁荣和衰落。
在唐朝时期,佛教达到了顶峰,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
许多著名的寺庙和佛教文化遗产都建立在这个时期。
在日本,佛教于公元6世纪传入。
佛教在日本的发展与日本的政治和文化密切相关。
在安全时代,佛教成为日本宫廷和贵族的宗教,并对日本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在韩国的发展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公元4世纪,佛教传入韩国,并迅速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推广。
佛教在韩国的发展经历了繁荣和衰落,但向来保持着对韩国文化和社会的重要影响。
现代世界中,佛教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宗教。
它在亚洲和西方国家都有广泛的信徒和教派。
佛教的核心教义和价值观,如慈悲、智慧和平等,对于现代社会的和谐和人类的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经历了数个阶段的发展,包括印度的繁荣时期和东亚地区的传播。
佛教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并成为全球性的宗教。
中国佛教简史
中国佛教简史中国佛教简史汉代佛教(前2 ~ 220)汉代,西域佛教国大月氏使臣伊存来汉朝,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公元前二年,景卢从伊存受浮屠经,从此佛教得到合法地位。
后汉蔡愔等于大月氏国得佛像经卷,并与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在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相传这就是中国译的第一部佛经。
三国佛教(220 ~ 265)魏继后汉,也可说是后汉佛教的延长。
这时有许多外国的译师来到洛阳,从事经典的翻译。
明帝曾大起浮屠,曹植也笃爱佛经。
中士沙门朱士行西行求法,于太康三年遣弟子弗如檀等送经回洛阳,由竺叔兰译出,名《放光般若经》。
西晋佛教(265 ~ 316)在这时期,佛教学者或翻译经典,或弘传教义,或从事其它佛教活动,因此佛教比前代有了相当的发展。
当时众人所译出的经、律和集传等共275部,加上新旧各种失译人的经典58部,合计333部。
东晋佛教(317 ~ 420)佛教在东晋时代形成南北区域。
北方的统治者为了利用佛教以巩固其统治而加以提倡。
道安和鸠摩罗什为佛教代表人物。
南方随着名僧不断地南移,形成了卢山和建康两地的佛教盛况,代表人物为慧远和佛陀跋陀罗。
东晋的佛典翻译,超越前代的业绩:一是《阿含》、《阿毗昙》的创译;二是大乘重要经论的译出;三是密教经典的译出;四是律典的译出。
这时期佛教徒的信仰和行持方面,出现了一种祈求往生弥勒净土(即兜率)的思想,它的创始者是道安。
净土信仰肇始于弥勒净土信仰。
而兜率上生信仰又是弥勒净土信仰的主流。
其后,又出现了一种只求往生弥陀净土的思想,创始者是竺法旷。
从东晋一直到隋唐五代,弥勒净土信仰一直是主流。
到了唐代,因迦才、飞锡、怀感、善导、法照、少康等弘扬弥陀净土,使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相抗衡。
自宋后,因倡禅净合流,遂使弥陀净土取代了弥勒净土的主导地位。
元明清以降,修习弥勒净土者,便如凤毛麟角。
到清末民初,在赤山法忍、雪窦太虚的影响下,有一点复兴气象。
太虚大师于武昌佛学院定朝暮课诵以改念弥勒佛名,发愿生兜率为导归。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变迁│中国古代史研究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变迁│中国古代史研究佛教是一种起源于印度的宗教,其源头可追溯至公元前6世纪。
作为一种文化和宗教双重意义的东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自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开始对佛教进行尝试性接触,到唐代花开大盛,再到宋代日趋衰落,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一直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话题。
一、前秦西域大肚丸自汉朝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对西域地区保持关注和控制。
西域地区居住着许多民族和部落,其中包括薛延陀、鲜卑等等。
而且西域地区与印度紧密相连,因此佛教在西域的传播开始吸引中国的关注。
在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兼爱天下”的思想,旨在强调人道主义和爱的力量。
在此基础上,中国人逐渐变得接受佛教的思想和理念。
公元2世纪的前秦皇帝因此开始与西域的佛教僧人进行接触,在对佛教的思想进行了彻底的研究和反思之后,他将西域的大肚丸带到朝廷,并将其视为国宝。
二、唐朝的佛教繁荣唐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顶峰时期。
大量的佛教经典得以翻译成中文,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唐朝皇帝也大力支持佛教的发展,不断建造寺庙和塔庙。
唐代的一些佛教高僧,例如玄奘、鉴真等人更是对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但是随着唐朝统治的逐渐衰落,佛教的繁荣也开始逐渐减退。
唐朝国内战乱不断,社会问题频发,佛教的思想在这种背景下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三、佛教的再次兴起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
在这段历史时期,出现了一个叫做太平天国的钟摆效应。
太平天国指的是一场以基督教教义和大同思想为基础而引发的乱局。
这个时期的佛教充满了信仰和激情,启发了很多反对外来侵略和控制的人们,这些人们是以佛教的思想和传统文化为基础组织起来的。
此后,佛教开始出现了全新的面貌。
佛教不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而是成为了一种文化传统。
佛教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佛教的现代发展随着中国国家的崛起和全球化的趋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又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中国佛教发展史述论
中国佛教发展史述论佛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以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是在中国却经历了不同的变革、发展与演变,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中国佛教。
一、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东汉王朝政治腐败,民众生活困苦,社会民生问题严重,人民急需源自外部的安慰和精神支持。
正好这时期,印度佛教僧侣南传摩诃僧伽(罗什缚梵)来到中国传播佛教。
他将佛教带到了洛阳,同时开始翻译佛经。
罗什和他的弟子们对佛经进行翻译,将佛教知识传入了中国。
此后,佛教逐渐在中国发展壮大,并形成了不同于印度原本的佛教文化。
二、几个重要的佛教历史时期中国佛教发展中存在着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时期为唐朝和南北朝时期、宋朝和元朝时期等。
(一)唐朝和南北朝时期唐朝和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佛教文化呈现出“唐代兴盛”的特点。
在这期间,佛教得到普遍认同和推崇,并逐渐融入当地民间文化。
唐代时,人民将佛教和道教、儒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信仰模式。
佛教的传播和推广,对于唐朝文化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二)宋朝和元朝时期唐朝后期,佛教文化逐渐式微,但是到了南北朝之后,佛教文化重新复兴。
进入宋代,佛教得到了更加重视。
在这个时期,佛教文化逐渐从华北转移至南方,出现了南宗和北宗的区别。
而进入元朝,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化逐渐走向多元化。
三、中国佛教文化的特色中国佛教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在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人的重新演绎和善加利用,产生了很多新的特色。
(一)译著数量众多、翻译质量高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对佛经以及其他一些佛教经典的翻译质量在世界上是非常出色的。
其翻译数量众多,翻译的质量也非常高,具有世界级水准。
中国官方早在唐代时就设立了翻译部门,负责翻译佛经及其他文化文献,积累了广泛而深厚的翻译经验。
(二)佛教艺术成就中国佛教艺术成就是其文化最值得一提的一部分,这其中涉及佛像雕塑、佛教壁画、佛经书法等多个领域。
佛教
起源: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代印度,相当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距今约有2500年的历史。
佛教创始人悉达多·乔答摩,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他出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花园,35岁时在菩提伽耶成道,并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弘扬佛法,最后在拘尸那迦圆寂。
传播:佛教向亚洲各地的传播大致可分为南北两条线路。
南传佛教以小乘佛教为主,北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
7~8世纪佛教分别由印度和中国汉族地区传入西藏,形成藏语系佛教。
目前佛教主要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一带。
基本教义: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说,把人生看作是一个因果轮回的苦海,通过自我的修道,进入到涅磐境界,即不生、不灭、永远超脱的最高理想境界。
佛教经典为《三藏经》。
佛教的标记为“卍”,表示吉祥、如意、万德,也有用法轮表示的。
佛教的陆游资源:佛教三大建筑景观:寺庙、佛塔、石窟
四大天王:是佛教传说中住在须弥山腰守护并掌管东西南北四大部洲山河大地的神。
也称护世四天王。
佛教传入中国后,其传说逐渐汉化,形像也逐渐演化。
四大天王的形像寓意他们分别掌管风、调、雨、顺,护国安民,这是合乎中国社会民众心理的四大天王形像,其位置在天王殿内大肚弥勒佛的四周。
佛教发展史简介
佛教发展史简介:佛教(英Buddhism 梵 Buddha-s/āsana 或 Buddhānus/āsana,巴利名Buddha-sāsana。
注:/代表s上面一小撇。
):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最早的世界性宗教,在公元前五至六世纪,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参考佛诞);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并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在西汉末年时经丝绸之路正式传入我国。
佛教有3大传承:1.北传佛教,又称汉传佛教。
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古国而沿丝绸之路往东传入中国、朝鲜、日本等地的佛教。
[1]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
佛教经由两条路径传入中国,一支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尔后传入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处。
2.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
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部派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或可称为"声闻乘佛教",也即俗称的"小乘佛教"。
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印度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一带地区。
南传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3.藏传佛教,自称“佛教”或“内道”,清代以来汉文文献中又称之为“喇嘛教”。
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经。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是由一位名叫释迦牟尼的印度王子创立的。
以下将详细介绍佛教的起源和发展。
一、佛教的起源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63年,当时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现尼泊尔)有一位王子,名叫释迦牟尼(Siddhartha Gautama)。
他在出生时被预言将成为伟大的君主或伟大的精神导师。
然而,他的父亲希望他成为一位强大的君主,因此为了不让他接触到世间的苦难,他被关在宫中,享受奢华的生活。
然而,当释迦牟尼年满29岁时,他偷偷离开了宫殿,开始了他的修行之旅。
他希望通过观察世间的苦难和人类的痛苦来寻找解脱之道。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游历了整个印度,并学习了各种宗教和哲学思想。
最终,他在公元前528年达到了觉悟的境地,成为了佛陀(意为“觉醒者”)。
二、佛教的核心教义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四个基本真理(四圣谛)和八正道。
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指的是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集谛指的是苦难的原因,灭谛指的是如何消除苦难,而道谛指的是通过八正道实现解脱。
八正道包括正确的见解、意念、言论、行为、生计、努力、念和禅定。
佛教的核心教义还包括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
佛教认为,人们的生命不止一次,而是通过轮回转世的方式不断重生。
轮回的目的是通过修行实现解脱,摆脱轮回的苦难。
此外,佛教还强调因果报应,即每个人的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结果,好的行为会带来好的果报,恶劣的行为则会带来恶果。
三、佛教的发展佛教最初在印度传播,但直到佛陀去世后的几个世纪里,佛教才开始迅速发展。
佛陀的弟子们继续传播他的教导,并在印度各地建立了寺庙和修道院。
佛教的发展受到了印度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在印度的一些王朝统治下,佛教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保护,但在其他王朝统治下,佛教遭受了迫害和压制。
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公元前1世纪,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佛教在中国发展迅速,得到了许多皇帝和贵族的支持。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在公元前5世纪摆布的印度北部传授了他的教导。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包括初创时期、传播扩展时期和各地分支的形成。
初创时期(公元前6世纪 - 公元前5世纪)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释迦牟尼佛,原名悉达多·高达玛·辛哈,是一个印度贵族家庭的王子。
他在年轻时对人类的苦难和生死的真象产生了深刻的思量。
于是,他离开了王宫,成为了一个苦行僧,寻求真理的启示。
在他的修行过程中,他达到了“觉悟”的境界,成为了佛陀,即“觉者”。
传播扩展时期(公元前5世纪 - 公元3世纪)佛教在佛陀的死后开始迅速传播。
佛陀的弟子们继承了他的教导,并将其传播到印度的各个地区。
佛教在印度迅速获得了大量的追随者,并成为了当地主要的宗教之一。
公元前3世纪,印度的大王阿育王将佛教作为国家宗教,并积极推广佛教的教义。
这导致了佛教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各地分支的形成(公元3世纪 - 现代)佛教在印度之外的地区也开始传播。
最早传入的地区是斯里兰卡,成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佛教国家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传播到了其他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和泰国等。
在这些地区,佛教与当地的文化和宗教相融合,形成为了不同的分支和学派。
例如,中国的禅宗和日本的净土宗就是佛教在这些地区的分支。
佛教的教义和实践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圣谛”和“八正道”。
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它们描述了人类的苦难、苦难的原因、苦难的终结和达到终极解脱的方法。
八正道则是达到解脱的实践指南,包括正确的理解、意念、语言、行为、职业、努力、念和定。
佛教的实践方式包括禅修、念佛、供养和行善等。
禅修是一种通过冥想和专注来寻求内心平静和觉醒的方式。
念佛是通过持念佛号来培养专注和虔诚的心态。
供养是以慈悲和无私的心态向众生提供匡助和支持。
行善则是通过遵守戒律和实践慈悲行为来积累功德。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引言概述: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在追求真理的旅程中达到了觉悟的境地。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印度传播到亚洲各地,并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佛教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一、佛教的起源1.1 释迦牟尼佛的生平释迦牟尼佛,原名悉达多,是佛教的创始人。
他在公元前6世纪诞生于尼泊尔的兰伽巴德地区。
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在年轻时离开了尘世的奢华生活,寻求内心的平静和真理。
他经历了长时间的苦行和冥想,最终在菩提树下实现了觉悟,成为了佛陀。
1.2 佛教的教义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四圣谛和八正道。
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它们解释了人类存在的苦难原因以及如何摆脱苦难。
八正道是指正确的信念、意念、语言、行为、职业、努力、正念和禅定,这些是实现解脱和觉悟的指导原则。
1.3 佛教的传播佛教最初在印度传播,但在公元前3世纪,它开始向外扩展到其他亚洲国家。
印度的国王阿育王是佛教的积极支持者,他派遣僧侣到不同的国家传播佛教。
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并与当地的宗教和哲学融合,形成了不同的佛教传统。
二、佛教的早期发展2.1 尼卦王朝的兴起公元前3世纪,印度的尼卦王朝兴起,国王阿育王成为佛教的庇护者。
他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佛教寺庙和僧院,并制定了保护佛教的法律。
这一时期,佛教在印度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认可。
2.2 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在佛教的早期发展中,出现了不同的学派和教义。
主要的学派包括上座部和大乘佛教。
上座部强调个人的解脱和觉悟,而大乘佛教则强调普度众生和追求菩提心。
这些学派的出现促进了佛教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2.3 佛教艺术的繁荣佛教的发展也促进了艺术和文化的繁荣。
佛教艺术以雕塑、壁画和佛教经典的装饰为主要表现形式。
佛教艺术作品传播到不同的国家,成为了亚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佛教的中世纪发展3.1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通过丝绸之路。
佛教在古代中国的发展史
佛教在古代中国的发展史佛教是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的迦毗罗卫国(今境内)王子乔达摩•所创,因为他属于族,人们又称他为,意思是释迦族的。
在当今世界佛教与、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从信仰的人数上说,佛教位于印度教之后,为世界第四大宗教。
佛教是在印度起源后在中国发扬发扬光大,并且逐渐流传到亚洲各地的宗教。
流传入中国的多数为经典,流传入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多为经典。
随后中国又将佛经传往朝鲜等国。
现在全世界的大乘佛法主要集中在。
公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两汉、三国、西晋时期,是佛教初传中国并在中国社会扎根发展的重要时期;之后历朝历代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多数尊崇佛教,极大促进了佛教的发展。
且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于是形成了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学派和宗派。
佛教的传入,史书上都是以汉明帝时代为开始的。
由于汉明帝夜里做梦梦到金人,遂派遣蔡愔等十八人作为使者去西方求经。
遇到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法师,便把他们迎回到洛阳,安置在白马寺,并且翻译出《四十二章经》收藏在兰台石室,这就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
白马寺就被后世佛门弟子尊为“祖庭”(祖师之庭院)和“释源”(佛教的发源地)。
汉明帝“永平求法”是我国佛教史上第一次“西天取经”。
因此,白马寺的建立是我国佛教史上的一大盛事。
此后佛教在中原地区逐渐发展。
在汉光武帝刘秀建立的东汉初年,佛教只是作为当时流行黄老方术的一种,用于祭祀活动当中,只是受到统治阶级上层中极少数人的信奉,但是还没有在民间产生广泛的群众影响。
三国时期,佛教以佛经翻译活动为主,大量的佛教典籍被翻译成汉文,培养了许多佛教理论人才,极大促进了佛学理论的发展,为后世佛教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西晋的佛教与前代相比较有相当大的发展。
佛教虽然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但是与国内固有的思想文化,和儒、道两家的学说,有过激烈的竞争。
但是民间自由信仰佛教的人数,却日益增加;知识分子也逐渐在将近百年间,接受了佛学思想,并结合实际便形成了两晋时期的玄学。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
它由一位名叫释迦牟尼的印度王子创立,他后来成为了佛教的创始人和被尊奉为佛陀(佛教中的“觉者”)。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63年,当时释迦牟尼出生在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现在的尼泊尔地区)。
他在年轻时经历了富贵、贫困和苦难,对人类的痛苦和生命的意义产生了深刻的思量。
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他离开了王宫,抛却了世俗的生活,成为一位苦行僧。
在苦行的过程中,释迦牟尼通过冥想和内观,最终在公元前528年达到了“觉悟”的境界,成为了佛陀。
他的觉悟认为,人类的痛苦和苦难是由欲望和执着所引起的。
他提出了“四圣谛”和“八正道”的教义,以匡助人们摆脱痛苦,达到解脱和幸福的境界。
佛教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初期佛教、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
初期佛教是佛陀生前和他去世后的几个世纪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佛教的教义和实践主要通过口头传承传播,没有正式的经典。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开始分裂成不同的派别,形成为了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
上座部佛教是佛陀的原始教义的主要传承,它强调个人的修行和实践。
上座部佛教的经典被称为《巴利三藏》,包括了佛陀的教导和他的弟子们的评论和解释。
上座部佛教在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大乘佛教是佛教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普及化和普渡众生。
大乘佛教的经典被称为《般若经典》,强调智慧和菩萨道的修行。
大乘佛教在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为了不同的宗派和教义体系。
佛教的发展也受到了不同地区和文化的影响,形成为了不同的佛教传统和风格。
例如,中国佛教融合了道教和儒家思想,形成为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日本佛教则与本土的神道教和禅宗哲学相结合,形成为了日本独特的佛教传统。
总结起来,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
它的发展经历了初期佛教、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个主要时期。
佛教的教义强调解脱和幸福,通过内观和修行来摆脱痛苦和欲望。
佛教的传入及变化发展
佛教的传入及发展变化佛教早在汉代(一说东汉明帝时期,另一说西汉安帝时期)由印度传入我国内地,其路线一条是陆路,由中亚传入我国新疆,再由西向东深入内地传播。
另一条通过南海路,渐传入我国内地。
三国两晋时期,佛教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其信仰渐渐在民间流传。
当时在洛阳和长安两京就建寺180所,说明佛教在政治中心城市立足,并具有一定的势力。
到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后秦都长安为京城,统治者笃信佛教,长安成为我国北方佛教中心。
迎清佛教大师道安、鸠摩罗什到长安译经,其它地区也一样,东晋首都建康,佛教也很兴盛。
西行求法也很多,使佛教趋向繁荣。
南北朝虽然是分裂局面,但佛教却进一步流传发展。
统治者重视提倡佛教,以研究某部佛典为中心的各种学派出现,各立门户,独尊一经一论,彼此争鸣,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
但是佛教的发展,寺院经济的暴发影响封建国家的经济,另外与儒道二教的矛盾尖锐,出现北魏道武帝的灭佛与北周时期周武帝灭佛运动。
其后佛教又得到恢复。
隋朝统一之后,隋文帝大力恢复和扶持佛教,鼓励度僧。
隋炀帝也是笃好佛教,自称是菩萨戒弟子。
唐代十分重视对于佛教的整顿和利用。
唐太宗重视佛教的译经事业,支持玄奘西去取经和译经。
还下诏在全国“交兵之处”建立佛寺,悼念阵亡的战士,以安抚人心。
武则天利用佛教将篡夺政权神化为符合弥勒授记,支持创立华严宗。
唐玄宗支持密教形成密宗。
在唐代由于国家经济的繁荣,国际文化交流活跃,佛教中由学派进而演化若干宗派,也就是说隋唐时期是宗派佛教的创造和繁荣时期。
由于佛教的发展,寺院经济冲击国家利益,唐武宗为了打击佛教,掀起了历史上有名“会昌灭佛”,使得佛教由鼎盛阶段基本终结。
唐代以后佛教大势已去,由高峰向下跌落,同时由于各个朝代的佛教政策不同,固此佛教在各个地区的兴衰情况不同,各宗派的变化也不平衡,不同宗派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特点,明清由于统治者限制佛教的发展,使之更趋向衰落,另外在社会中出现在家居士对佛教的研究风气,这对佛教文化的复兴起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佛教发展历程简介
佛教:中国佛教发展历程公元前2年或公元67年传人主要在长安、洛阳地区,以翻译、介绍为主,佛道时期魏晋南北朝,佛玄时期,佛教中国化的第一步隋唐,发展和鼎盛时期,印度佛教中国化的时期,佛、儒、道相互融合,创立中国化新宗派,中国佛教传播至朝鲜、日本宋元明清逐渐衰弱,宋明理学吸收佛教思想 19世纪杨文会、太虚等人从事佛教事业的研究和发展1953年5月30日佛教协会成立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破坏文革结束后,新的发展时期
其间观看视频:论语解读玉文化麻将文化人物周公人物董仲舒
服饰文化“仁”的解读儒家文化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差异
课程从9月13日开始至12月13日结束,其间幸未曾耽误,得闻益教,颇增长了些文化见识。
知识之于人犹如刚猛之外家功夫于武功,文化之于人犹如绵长之内家功力于武功。
二者皆不可偏废,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反复炼之,然后而可成大家。
然当今众群,重知识而轻文化,多理性而乏率性……人心多有不古,世风渐愈日下,呜呼!文化之传承、发展当为世人不辞之职责,吾辈更应仪率垂范,以续文化之精髓,创和谐之盛世,而得全面之升华。
香令人幽,
酒令人远,
石令人隽,
琴令人寂,
茶令人爽,
竹令人冷,
月令人孤,
棋令人闲,
杖令人轻,
水令人空,
雪令人旷,
剑令人悲,
蒲团令人枯,
美人令人怜,
僧令人淡,
花令人韵,
金石鼎彝令人古。
佛教的由来发展和概况PPT精选文档
6
部派佛教时期
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即在佛陀灭度之之后100年,僧团因为对于律戒和 教义看法的不同,产生争议。印度西部的耶舍比丘,邀请东西方的七百位长 老,举行第二次集结会中做出决议,认为东部比丘僧团对于戒律的十种看法 是错误的(又称“十事非法”)。 据南传佛教记载,东部比丘僧团不同意这个看法,自行集结会诵,订定戒律。 因七百集结代表了上座长老的看法,故遵行此戒律的僧团,称为上座部;而 东方比丘僧团则称大众部。此为佛教僧团分裂的开始,所以又称为“根本分 裂”。 最初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大众部是较进步革新的青年大众。反之,上座 部则忠实地遵守传统,并以保守的长老们为代表,因此又称为长老部。这被 称为根本二部。以后又从两个根本部分中分裂为十八部或二十部。成为枝末 部派。
寺院在中国就是佛教传教的场所,是外来文化。佛教大约在汉代传入 中国。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中国便有了寺院这种建筑,有记载的中国最 早的佛教寺院是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东12公里处的千年古刹----白马寺。
相传,当年著名的佛教学者摩腾、竺法兰是用白马驮着佛经、佛 像来到中国的,所以这座寺院便取名为“白马寺”。
21
7
大乘佛教时期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佛教发生了大的分化,分出大乘佛教和 小乘佛教。从此,佛教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乘”是“承 载”或“道路”的意思,大乘是大道,小乘即是小道。小乘和大 乘两派,对佛教教义的解释和理解有分歧。小乘保持原来的教义, 以释迦牟尼为教主,以《阿含经》为主要经典。大乘则对原有的 教义有所修改、有所发展,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并以《般若 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为主 要经典。小乘派认为自己是正统、正宗,大乘派则认为自己有创 新,按照他们的学说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大河此岸达到菩提涅 槃盘彼岸,以成佛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发展史简介:佛教(英Buddhism 梵 Buddha-s/āsana 或 Buddhānus/āsana,巴利名Buddha-sāsana。
注:/代表s上面一小撇。
):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最早的世界性宗教,在公元前五至六世纪,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参考佛诞);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并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在西汉末年时经丝绸之路正式传入我国。
佛教有3大传承:1.北传佛教,又称汉传佛教。
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古国而沿丝绸之路往东传入中国、朝鲜、日本等地的佛教。
[1]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
佛教经由两条路径传入中国,一支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尔后传入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处。
2.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
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部派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或可称为"声闻乘佛教",也即俗称的"小乘佛教"。
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印度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一带地区。
南传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3.藏传佛教,自称“佛教”或“内道”,清代以来汉文文献中又称之为“喇嘛教”。
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经。
松赞干布在两位公主影响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
到8世纪中叶,佛教又直接从印度传入西藏地区。
10世纪后半期藏传佛教正式形成。
到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
此后的300多年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普遍信奉佛法中的密宗。
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发展,上层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权,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
西藏最著名的佛教建筑布达拉宫,源于7世纪文成公主入藏时为公主建的宫室,但建成现在的规模,是到17世纪才完成。
佛教主要人物如来:如来本是佛的代号,实际上佛有十种不同名称,如来是一种,佛是一种,世尊也是一种。
不过,中国人搞惯了,经常把他们连起来,所以我们常常听到如来佛的称法。
如来及佛是通称,等于我们中国称圣人,孔子是圣人、周公也是圣人、文王、尧舜都是圣人。
圣人就是通称,而孔子、周公就是特称。
所以一切佛皆称如来,像药师如来、释迦牟尼如来、阿弥陀如来等等,如来是通称,药师、释迦牟尼、阿弥陀等都是特称。
还有五方佛,未来佛弥勒佛,横三世佛,释家三尊佛,是指释迦牟尼佛左胁侍文殊菩萨,右胁侍普贤菩萨,东方三圣或药师三尊,是由药师佛左胁侍日光菩萨,右胁侍月光菩萨,西方三圣或“阿弥陀三尊”,是由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
菩萨,是指只达到自觉和觉他两个境界,尚未达到觉行圆满需到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寺院中常供奉的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大势至菩萨。
罗汉,全称阿罗汉,即自觉者,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于佛,菩萨,为第三等,而在小乘佛教中罗汉则是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如:十八罗汉佛教七宝:指七种珍宝,又称七珍。
七宝指的是砗磲、玛瑙、水晶、珊瑚、琥珀、珍珠、麝香这七种,不同的经书所译的七宝各不尽同,以《无量寿经》为例,汉代版本的七宝为金、银、琉璃、水晶、砗磲(也叫车渠)、珊瑚、琥珀;曹魏时期版本所载七宝为紫金、白银、琉璃、水晶、砗磲、珊瑚、琥珀;唐代版本的七宝为黄金、白银、琉璃、颇梨、美玉、赤珠、琥珀;宋代版本的七宝为黄金、白银、璃、颇梨、砗磲、珍珠、琥珀。
玄奘译《称赞净土经》所说七宝为金、银、吠琉璃、颇胝迦、牟娑落揭拉婆、赤真珠、阿湿摩揭拉婆(红竹石)[1]而藏传佛教中的七宝则为玉髓、蜜蜡、砗渠、珍珠、珊瑚、金、银,称为“西方七宝”。
所以可以作为七宝之圣物的东西有十多种。
佛教七宝蓄纳了佛家净土的光明与智慧,其蕴育着深刻的内涵,使之成为珠宝中的灵物。
七宝还有另一个含义,表七菩提分。
佛界有三宝:佛、法、僧。
佛教有七宝:金、银、琥珀、珊瑚、砗磲、琉璃、玛瑙玉髓。
有“得三宝而国泰,得七宝而民安”之说。
佛教的九大象征物1、佛旗佛旗是佛教举行盛大活动时作为标识的一种旗帜,由五种颜色彩条组成,分别是:蓝、黄、红、白、橙。
五色条在旗杆一侧纵向延伸,在另一侧横向延伸。
纵横均为蓝、黄、红、白、橙五种颜色,象徵五乘佛法、五族共和,进而达到各民族平等,世界和谐。
旗的横向表示全世界都能和睦相处,纵向代表世界和平,绵泽永远,亦即横遍十方、竖穷三际。
2、莲花莲花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质,与佛教的教义和净土信仰相符,故用来喻指佛教的清净无染。
佛和菩萨大多都以莲花为座,或脚踏莲花出现。
佛教有关的物品上最明显的就是莲花,可见其在佛教受到的重视。
3、菩提树据说悉达多·乔达摩是在菩提树下悟道的,因此,菩提树也成为佛教的圣树,很多寺庙都有种植。
菩提还称为佛教关于觉悟等理想境界的象征。
4、念珠(佛珠)念珠作为佛教徒念佛计数的用品,十分普遍。
各种材质的念珠层出不穷,最常见的莫过于菩提子、金刚子、檀木念珠。
念珠按照所含颗数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意义。
5、卍卍(音同万)是古印度表示吉祥、圆满、清净的符号,也是常见的佛教象征,常出现在佛像的胸前。
卍的意思是和、吉祥、光明。
佛教的卍是右旋的,与左旋的万字完全不同。
佛教的各种仪轨都是右旋进行的,唐代玄奘曾将卍译为“德”,意即功德无量。
6、法轮法轮其实是古印度的一种农具,也有一说是战车。
在古代战场上,法轮的威力非常大,于是佛教取催破、圆满的意思,将弘扬佛法称为转轮。
7、塔塔本是存放高僧祖师遗骨的建筑。
据说释迦牟尼涅槃后,他的舍利由信徒收存,并建塔供奉。
现在寺庙里的塔,有些是存放有高僧大德的舍利以便供奉,有的是存放经卷、佛像的。
通常寺庙里都有建塔。
8、光相在佛菩萨的画像或者塑像上,经常能见到后面有一圈光环,这就是光相。
它象征着佛菩萨的智慧之光。
佛教认为这种光芒可以照遍世间而无所障碍。
9、曼陀罗曼陀罗是一种花的名字,藏传佛教又称其为曼扎,意思是功德的聚集之处,也叫坛城,喻指整个宇宙的真实。
据中国佛教协会网站消息,近日,有关安奉玄奘大师舍利的西安兴教寺,正面临被“强拆”的困境的消息引发公众普遍关注。
对此,中国佛教协会发言人就拟拆除西安兴教寺部分建筑答记者问,指出对兴教寺面临强拆深感震惊和忧虑,强拆行为违反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
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称。
中国佛教圣地;分别供奉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
四大名山随着佛教的传入,自汉代开始建寺庙,修道场,延续至清末。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受到国家的保护,并对寺院进行了修葺。
已成为蜚声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
2012年,当地政府纷纷推动四大名山上市,引发社会热议。
宗派中国佛教宗派之产生,约于隋唐时代,有十三宗之说。
所谓十三宗,即:毗昙、成实、律、三论、涅槃、地论、摄论、净土、禅、天台、华严、法相、密宗等。
其中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成立的佛教宗派。
禅宗有五家七宗之说,五家即: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等南宗禅流派。
七宗即五家中之临济宗又分出杨岐派、黄龙派。
日本之宗派众多,如:(一)南都六宗,即三论、法相、华严、俱舍、成实、律宗等;(二)八宗,于上述之六宗再加天台、真言二宗;(三)八家九宗,于上述八宗再加禅宗;(四)十宗,于上述九宗再加净土宗,(五)十二宗,于上述十宗再加净土真宗、日莲宗;(六)十三宗五十六派,西元一九四○年顷日本佛教之宗派,于十二宗中除去三论、成实、俱舍,禅宗则分出临济宗、曹洞宗、黄檗宗,再加上融通念佛宗、时宗。
一九四五年以后,日本新增之宗派更是不可胜计。
佛教动漫:《释迦牟尼的故事》佛教的基本教义: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
十二因缘: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这十二个环节一环套一环,顺逆都互相缘生缘灭,故称十二因缘。
主要佛经:阿含经,四十二章经,法句经,华严经,金刚经,心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法华经,维摩诘经,大般若经,解深密经,楞严经,楞伽经,圆觉经,大般涅盘经,大宝积经,地藏菩萨本愿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佛教徒所敬拜的对象分类:可分成佛部、菩萨部、明王部、天部、眷属部等五类。
佛部:佛,是佛教中最受尊敬、最高级和最受敬拜的对象,主要的共有十五佛。
十五佛的名称称是:释迦牟尼佛、大日如来、卢遮那佛、阿弥陀佛、药师如来、宝生如来、不空成就如来、开敷华王如来、天鼓雷音如来、宝幢如来、一字金轮佛顶、佛眼佛母尊、多宝如来、定光如来。
除以上主佛十五尊外,另又有「三千佛」的说法。
佛教徒信仰的宗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明心见性以及自主生死。
现实生活中,算卦的属于道教,不是佛教。
拜土地,供观音菩萨的属于佛教。
农村作法事的有道教徒,也有佛教徒,和尚做法事就属于佛教信徒,道士作法事就属于道教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