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章节题库(论战仍在继续——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建)【圣才出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论战仍在继续——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建

一、名词解释

1.米尔斯海默的集体安全

答:米尔斯海默关于集体安全的概念是在其论文《国际制度论的虚假前提》中提出来的,这种集体安全强调国家应放弃用武力来改变现状,反对大国根据狭隘的自我利益行事,主张国家利益与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广泛一致,它赞成国家之间应相互信任。但由于处于无政府状态下的世界里,集体安全的理想化安排既无成功的历史实例,也缺乏实现的有力保证。

2.国际关系批判理论

答:批判理论可以分为受法兰克福学派影响和受葛兰西主义影响的两个分支,前者主要在欧洲,后者主要在北美。批判理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批判理论是指除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以外对主流理论持批判态度的几乎所有国际关系学说,包括后现代主义、温和型批判理论、新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等;狭义的批判理论则专指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欧洲社会学传统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国际关系理论。在国际关系领域,批判理论的成型是在20世纪的50年代以后,欧美学者罗伯特·考克斯、理查德·阿希利等人把批判理论应用到国际关系领域,从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诸方面深刻批判了新现实主义,掀起了国际关系理论的“批判风暴”。

3.后现代主义

答: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泛指一批思想和一类情感,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后现代主义的社会理论主要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法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后现代主义介入国际关系学科。后现代主义有三个基本概念,即解构、互为文本和系谱学,它们既是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概念,也是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方法论。后现代主义总的特点是反对实证和经验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反对关于理性是决定因素的说法,反对现代性和启蒙传统,后现代主义强调话语在社会及权力组成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方法论方面,后现代主义强调内在反省、多元解释、解构和延异。

4.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答:女性主义原泛指欧美发达国家中主张男女平等的各种思潮与运动,其核心是要求妇女享有身为人类的完整权利。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其特色之处在于具有社会性别意识。其代表人物有安·蒂克纳、丽贝卡·格兰特等人。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基本假设包括:①“个人的即是国际的”,社会性别是国际关系的一个变量,妇女与男子都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妇女却一直被“隐藏”在国际关系背后;②国际关系是社会建构的,社会性别是建构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范畴,对现代国家与国际关系的建构具有深刻影响;③国际关系是社会建构的,因而是可以改变的,社会性别是为国际关系带来变革的认识论范畴。在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自由主义、激进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其三大主要流派。

5.建构主义

答:建构主义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成型并受到学术界重视,90年代中后期成为强劲的理论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尼古拉斯·奥努弗和亚历山大·温特。西方建构主义可大体分为现代建构主义和后现代建构主义两支,建构主义的核心命题包括两个:①国际关系结构主要是国际政治文化,而不是权力和制度;②国际政治的文化不仅影响行为体的行为,而更重要的是建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在方法论上,建构主义坚持整体主义,强调整体对个体的作用;在世界观上,承认物质性因素存在的同时,重视观念的作用,强调只有通过行为体自身观念才能产生影响行为的意义,才能具有实质性内容。建构主义的三个核心概念是“规范”、“认同””和“文化”。

6.批评性诠释理论

答:批评性诠释理论是国际关系批判理论之一,它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打破主流理论所遵循的实证主义及理性主义传统。在国际关系方面,评判性诠释的观点主要体现在罗伯特·考克斯、安德鲁·林克莱特以及墨文·弗罗斯特等人的著作中。批评性诠释理论有三个基本前提:①它认为主流理论的认识论假定以及传统的理论建设是不正确的。同所有批判理论一样,它拒绝实证主义及主流理论所提倡的理性。②它认为知识的技术官僚化和官僚化的形式促使人们对国际关系研究中长期被忽视的规范问题发生兴趣。批评性诠释理论强调对规范给予重视,强调知识与利益的联系,而这些是被传统的主流理论所忽视和低估的内容。③它对认识论抱一种温和的态度,谨慎地认为在伦理和道德领域不排除存在普遍主义的可能性。

6.激进的诠释主义

答:激进的诠释主义是国际关系批判理论之一,它赞成批评性诠释理论对传统的实证主

义理论活动所作的批评和反思,但是,它超越批评性诠释理论的见识,通过采取后结构的方法论,形成极为不同的伦理和认识论方面的假设。这一分支的理论思想体现在詹姆斯·德·德里安、理查德·阿希利、罗伯·沃克和杰·爱尔希坦等人的著作里。

7.英国学派

答:英国学派又称英国国际社会学派,是二战后在英国逐渐衍生发展起来的一支独具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它的生长历程基本不受美国国际关系学界的影响。英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有E·H·卡尔、查尔斯·曼宁、马丁·怀特、赫德利·布尔,其代表作是布尔的《无政府社会》,英国学派共同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概念是:接受“国际社会”的概念和思想,在研究方法上承袭传统的历史、法律、哲学反思法,在世界观上截然区别于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研究对象上注重国际关系的秩序问题,在价值取向上赞同国家中心论。英国学派坚持“异质多元主义”,研究的基点是怀特所界定的“3R”传统,基本理论出发点是怀特的理性主义。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其特色在于多元主义;其主要研究方法是历史演进法。其理论缺陷,以科学观来看,其难以提出明确的因果关系假设,缺乏理论陈述的清晰度。

8.国际社会

答:国际社会是英国学派的核心概念。曼宁最先明确提出这一概念。曼宁认为,在国际上也存在一个社会,就是国际社会。国际社会是一种观念的实体,并不存在一个中央政府,但是它也是有秩序的,国际社会的成员是国家。随后怀特和布尔分别继承和阐明了“国际社会”的思想,布尔认为,国际社会的基本目标包括两类:一类是任何社会都共同拥有的,另一类是国际社会独有的。判断一个国际体系是否为国际社会的条件包括,①各国在实现这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