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角度看中国人的国际观和外交战略
2024年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心得体会
2024年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心得体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2024年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成为了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这门课程旨在通过对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系统学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这学期的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
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学习体会,分享一下我对2024年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心得体会。
首先,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对中国和世界的形势变化有了更好的了解。
通过学习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课程内容,我对国家的发展战略、外交政策、文化传承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尤其是在国际关系方面的学习,我了解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方向和发展趋势,以及它们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角色的影响。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在当今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让我更加自豪和自信地成为中国人。
其次,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对自身能力和素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启发了我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通过学习形势与政策课,我了解到了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除了专业知识,我们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等,这些能力将在未来的就业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我意识到自己在这些方面的不足之处,而且也意识到提升自己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为此,我制定了相关的学习计划和提升方案,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身的能力。
此外,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对当前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培养了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了解到了当前社会的许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教育不公等。
这些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我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应该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此,我开始主动关注社会问题,参与一些公益活动,并从中学到了很多。
在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过程中,我还收获到了一些学习和思考的方法。
全方位外交解读-最新文档
全方位外交解读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巨大飞跃,中国外交取得了长足进步,外交策略日益成熟,外交行动扎实有效,在维护地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上,表现积极主动,成效显著,全方位外交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
中国的全方位外交包括以下八个方面:1.全面推进与主要大国关系。
2.巩固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
3.保持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4.积极参与多边外交。
5.在热点和全球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
6.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
7.依法全力保护我国海外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
8.积极宣传我国内政外交方针政策。
总而言之,中国的外交不是单向的、非此即彼式的,而是双向、多向的,一句话,对中国而言、对世界而言是全方位的。
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同发达国家加强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增强交流,合理处理存在的分歧,推动双边关系向稳定健康方向发展。
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在国际事务中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共同反对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继续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一、外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外交与内政互为表里。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内政是外交的基础和保证”。
“弱国无外交”等已成为民众的常识。
在中国迅速发展、国内国际都在预言中国崛起的今天,中国外交中的许多问题都不可避免地与内政挂钩,外交与内政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研究现状分析,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界谈中国崛起,多是从权力政治,或是从国际制度、观念建构等层面分析,很少有人从内政角度谈。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国内政策的实施和相应的成果必然会对外交产生影响。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外对中国模式的研究也就如影随形,中国的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就今天推行的和谐世界理论讲,中国当前要落实和谐世界战略,一要把该战略具体化,针对世界局势,提出一整套的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二是要在国内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及时解决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保障社会主义建设和谐、健康地推进。
大国外交——和平发展统筹两个大局 合作共赢推出中国方案
红色记忆大国外交王均伟陈晋——和平发展统筹两个大局合作共赢推出中国方案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
”“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现合作共赢。
2013年3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开启了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后的首次外交旅程。
他首先访问了白雪皑皑的俄罗斯,随后又飞赴烈日炎炎的非洲。
这一路,跨越南北半球,时间长达9天。
从这次出访到党的十九大前夕,习近平主席出访了28次,足迹遍布五大洲的56个国家。
在国际舞台上,习近平主席利用会议、会谈、演讲、宴会的每一个场合,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描绘“中国梦”和“世界梦”的融通,展示中国的大国风范、大国担当,让中国声音、中国方案、中国信心、中国贡献在世界范围51红色记忆内产生强烈的共鸣。
这是习近平主席出访中普通的一天,让我们看看他那忙碌的身影吧。
2015年5月8日,这天上午9时许,习近平主席结束对哈萨克斯坦的访问赶往俄罗斯。
3个多小时的空中旅程,专机抵达莫斯科,在机场,检阅了俄罗斯三军仪仗队。
对国际形势的认识与看法介绍
对国际形势的认识与看法——我国外交战略,从我国与各大国关系中浅析内容摘要:当今世界随着两级瓦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格局也呈现多元化趋势,世界的多极化发展也促进了国际形势的总体稳定和平态势,但局部仍存在战争,动荡与不安加剧,国际形势由大国主导,受国际关系影响,最终由国家综合国力决定。
我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如今备受世界关注,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要想在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与当今世界各大国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各方面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才是立足根本。
关键字:历史回顾未来展望国际关系大国关系综合国力合作共赢一,中美关系浅析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
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三起三落的中美关系从历史来看,中美两国走过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时期。
无论是抗战时期的反共战略,还是新中国诞生后的20多年里,美国坚持其与中国为敌的遏制政策,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支持台湾当局窃取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或者是50年代,中美两国在朝鲜战场上的殊死较量,中美两国始终处于敌对状态。
中美关系第一次正常化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启动的,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活跃。
然而,中美关系在这一时期并非风平浪静,双方在台湾、贸易、知识产权和其他一些问题上斗争不断。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际局势发生了自二战结束以来最激烈的动荡和最深刻的变化。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国和西方的反共、反华势力一时甚嚣尘上。
1989年,美国政府宣布对华实行经济制裁,中断了两国的高层互访。
1993年,克林顿将人权问题与“对华最惠国待遇”挂钩,使中美关系急剧恶化。
中美关系走出低谷的机遇是1993年11月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中国外交--在和平中发展
陈锋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院长
• 客观地估价“中国因素”的影响是现实的 需要。中国目前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一 些问题,包括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对海 外市场的依赖,对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的 依赖等等,国家的统一对中国的发展也产 生着很大的影响。这些都要求我们正确看 待“中国因素”,不能过高估计自己。
•2
外模会识荣参主(办 的步命组宣《国吉 、 、 交最议》”与题上了 关加名织言上元、 活大是。。、:海亚 系强的是》海首塔 动、中影通合“ 太 。了国第。合,和 。规国响过作新 经年 我际一影作在乌年 格迄:了,世 合, 国组个响组上兹, 最今上《促纪会组中 与织以:织海别中 高举海上进、议织国 周,中上”签克、 的行 海共新)会成 边它国海成署斯俄 多的 共同挑会议功 国进城合立了坦、 边规 繁战议。承 家一市作 六哈 、 : “ 2001 2001
敬爱的周总理
•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 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 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 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 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 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 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 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 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 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外交新局面
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 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 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 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 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深刻把握当今国际战略形势推动我国对外战略目标的实现
邓小平:我们的社会主 义对内是不断发展生产 力的社会主义,对外是 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
胡锦涛:我们主张,各国 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 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 和谐世界。
(二)当今国际战略形势的主要特点
1.新的战略格局尚未最后 形成,变革与调整仍在进行
2.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 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一、二十世纪,全球秩序的结构变迁
◆两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治理下的全球性危机 ◆冷战,美苏争霸两种治理模式的争夺 ◆中国的崛起,全球治理结构的新动因
今天,中国奉行“和平崛起”,依靠的开放价值与制 度体系的形成,立足中国自身的发展,而不是靠战争 掠夺兴起,这与历史上世界大国的兴起同战争掠夺相 连决然不同,开创一条国家发展、崛起新的道路,具 有重要的国际意义,创造新的大国发展模式。
2、大国崛起的战略选择
大国崛起的道路选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许多国家和地区组 织走出了和平崛起 的成功之路
暴力崛起 非暴力崛起 德国、日本、欧盟
大国崛起必然会对既有 国际体系带来一定冲击 和挑战,也必然会引起既 有国际体系的某种反应
2、大国崛起的战略选择
德国的两次扩张招致毁灭 日本的扩张也招致毁灭
战后的固守却造就了新的崛起
大国力量
增殖于地区性守成
消释于世界性扩张
3、中国崛起的现实战略选择 、、——和平崛起
崛起,《现代汉语词 典》解释为突起、 兴起.从政治学角度 讲,崛起是指国家的 兴盛,而且这种兴盛 足以改变国际格局
和平崛起是指一国在全球化条件下, 在现有的国际体系中用和平而不是 冲突或战争的手段来实现国家目标
二、二十一世纪,人类发展模式的新探索 冷战后的主要新特点 学者的争论 中国的主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时代特色
赢作为外交的主题。
这种时代特色决定了中国的大国外交要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共赢。
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近年来中国根据世界局势变化而推出的新国际观,必将为促进中国与世界共赢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关 键 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时代特色、中国外交〔作者简介〕〔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2 8832(2017)2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
”[1]这意味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正式成为中国外交的新定位。
这里讲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是指中国外交战略布局中对其他大国的战略与政策,也不是指大国之间的战略博弈,而是指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外交。
同传统的大国外交相比,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最为鲜明的特色就是时[1] “习近平出席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2014年11月29日,/politics/2014-11/29/c_1113457723.htm。
(上网时间:2017年3月1日)代性。
中国站在全人类命运的高度,顺应时代潮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同世界人民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共赢。
一、大国外交:中国外交不断演进的风格虽然“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个概念刚出现不久,但是中国的大国外交早已有之,并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的演进过程。
中国古代曾长期是世界人口大国、地理大国、经济大国、文化大国,有时也是军事大国、政治大国。
即使是近代遭受西方列强欺负的时候,中国也仍然是世界人口大国和地理大国。
身为“大国”,自然就有“大国外交”。
朝贡体系就是古代中国大国外交的突出体现。
乾隆皇帝拒绝与英国通商,尽管体现了他的傲慢、封闭与偏狭,但也反映出其大国情怀。
1863年,同治皇帝在给林肯总统的信中称:“朕承天命,抚有四海,视中国和异邦同为一家,彼此无异也。
”[1] 尽管此时的清王朝已经被西方列强打败了两次。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与价值戴长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与治理研究院院长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经过持续努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我国外交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态势,审时度势构建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它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将促进世界共同繁荣进步作为前进方向,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兼济天下的胸怀,深刻反映了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一事实。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以贯之的外交思想与理念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新中国自成立伊始,便坚持世界各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原则,反对以大欺小、倚强凌弱、以富压贫,积极在国际社会中维护公平正义。
1953年,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回应。
如今,这一原则已经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交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内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国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在国际关系中维护公平正义,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努力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发展贡献力量。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明确提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其中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核心是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核心则是平等互利、共同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一个“负责任大国”成为中国外交最重要的价值诉求。
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积极倡导“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理念,主张在一个国与国之间利益交融和休戚与共的时代,谋发展、求和平、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和世界各国的普遍愿望。
第八章 中国对外关系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与缅甸、蒙古、尼泊 尔、巴基斯坦、阿富汗五 国签订的边界条约。
1963年中国与阿富汗签署边界条约
二、60年代联合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帝反修 2. 反对苏联霸权主义
1969年3月发生 的珍宝岛事件及随 后接连发生的武装 侵犯中国新疆和黑 龙江边境事件,使 得中苏边境形势十 分紧张,两国关系 几近破裂。
中国面临的历史性机遇
1. 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 2. 中国具有21世纪的地缘战略优势;
3. 中国属于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具有后发展优 势;
4. 中国国内政治稳定,经济增长迅速,民族团 结,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
中国面临的挑战
1. 在安全方面面临的挑战(霸权主义、 恐怖主义、周边安全等); 2. 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
《中苏友好同盟互 助条约》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关系 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先后 有20多个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国争取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在 国际舞台上站稳了脚跟,积极参与国 际事务,并取得了一些重大的外交成 就。
二、60年代联合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帝反修
1. 加强同 亚非拉国家的 关系 2. 反对苏 联霸权主义
西北欧国家:瑞典、丹麦、瑞士等八个 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其中英、 荷为代办级外交关系。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 席访问苏联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关系
5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成 为盟国,全面友好合作。但 是两国两党间仍存在矛盾和 问题,特别是苏联的民族利 己主义以及苏共的大党主义 ,给两国两党关系蒙上了阴 影,为以后两国关系的发展 埋下了分裂的种子。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40年经 验和共产党的28年经验教给我们的, 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 一边倒。积40年和28年的经验,中 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 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 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 的。”
东西方文化差异和国际形势
东西方文化差异和国际形势作者:admin时间:08-06-17 点击:101卢秋田:60年代初毕业于北京外交学院,而后顺利地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实现了做外交官的梦想。
曾先后派驻荷兰、苏里南、卢森堡、德国、罗马尼亚等国,并曾担任卢森堡、罗马尼亚大使。
1997年1月,卢秋田被任命为中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生在浙江绍兴,长在上海,学习在北京,工作在欧洲”是卢大使对自己一生经历的简要概括,在长达28年的外交生涯中,他始终注重对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关注,著有《差异——一位大使眼中的东西方思维》一书。
多年的外交工作经验使他深刻体会到,只有了解各国、各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国际形势的三个历史性趋势第一个趋势是,当前政治上的多元化趋势,也就是多边主义和单边主义。
这个趋势在加速地发展,主张多边主义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潮流。
第二个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在不断深化和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样的一种发展趋势,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小了,地球变小了,资源方面的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发展,并且带动了区域化的发展。
但是全球化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使一些发展中国家边缘化。
中国是搭了全球化的车子,开始和平崛起或者叫和平发展。
第三个趋势是,如果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当前世界的战略格局,这个格局叫做一超多强。
一个超级大国,几个强的力量中心。
美国是目前无可非议的唯一的超级大国。
在未来10年、20年内,恐怕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取代这个位置。
多强则在不断地发展,一般来讲,多强指的是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现在又有人把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家加了进去。
当前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大家普遍承认的,尤其是最近五、六年来,那就是中国的和平崛起。
中国的发展,不论你赞赏不赞赏,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无论从GDP国民发展总值的数目来看,还是从出口总额已经居世界第三位,很多经济指标都已经名列前茅的情况来看,中国已无可非议地成为一个大国。
《谈我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认识》
《谈我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认识》首先,我想说。
“说不上为什么,本人从初中到大学,一直以来都对国内外的形势或多或少的有所关注,为此也积淀了一些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下面我想谈谈本人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点点认识,如有不对的地方,请谅解。
既然是谈文化软实力,那我开头就不卖关子了,所谓的“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影响力与感召力。
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
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为此,一个国家的崛起、强大,让其它国家对其没辙,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
我的观点。
“硬实力”是具体,而“软实力”对国家发展的影响似乎又是无形但深刻的,而事实表明我国在“硬实力”上虽强但“软实力”暴露多方面欠佳,为此我们应该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在行动中将其提上日程。
据网络民意调查显示~~~~~,为此xx调查者干脆把调查的结论有趣的概括为:中国年青一代的80、90后喜欢看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而湖南的这代人且带着全中国的年轻人看韩剧。
why。
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都知道,现在中国内陆最火的一部电影竟不是本国如周一谋导演拍摄的犹如看到黄土高原,让人边看边有点想哭的、艺术感染力很强的电影,而是韩国的“来自星星的你”这部青春偶像剧。
而究其原因,这部电影之所以会在内陆火起来,我个人认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赶时髦,虚荣心在作怪,其实由于语言上的障碍,大多数人都看不懂韩剧,而碍于面子,当有人问你看过韩剧不,你的一句从某某地方学来的“噢吧”——哥哥的意思回答他、她。
他就知道你看过韩剧,如你再介绍xx韩剧里面的“xx长腿噢吧”——大帅哥,朋友就不会说你落伍(out)、特别是在交男女时对方会说咱俩没代沟、都喜欢看韩剧、有共同语言。
至此,我本人陷入了沉思,我开始对中国文化软实力欠佳的事实陷入了沉思,感叹软实力不佳之时,我想不明,xx年由美国华尔街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这一“硬实力”都撼动不了我国强大的经济体这一“硬实力”——通过扩大内需解决不能出口的产品问题。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国家观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国家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天下为公: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下为公,认为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而不是某个人或某个家族的天下。
这种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
2. 民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民本思想,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3. 德治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德治观念,认为国家的治理必须以道德为基础,通过道德的力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4. 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仪之邦,认为国家的形象和声誉必须通过礼仪来体现,礼仪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和谐共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共处,认为国家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实现共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观强调天下为公、民本思想、德治观念、礼仪之邦和和谐共处,这些观念对于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外交
中国文化在韩国深受欢迎,韩国人了解中国已蔚 然成风,并形成一股前所未有的强大潮流,韩国 媒体给这一潮流起名为“汉风”。
中韩各种文化代表团交流今年已达180起,其中民间文化 交流已占70%,成为主力军。中文的地位,在韩国已超过日 文,成为仅次于英文的第二大外语。韩国114所四年制大学、 28所两年制大学、3所网络大学均开设了中文课。中国汉语水 平考试,今年韩国参加考试的人数多达2.7万人次,居世界 第一。韩国专门播送中国节目的媒体“中华电视台”首播中 国电视连续剧《长征》,大获成功后,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 不仅再次重播,而且又推出了中国电视连续剧《八路军》。 在韩国,“中文学院”遍布大中城市,其毕业生人数已超过 100万。
开创时期(1949—1966年)
我国与35个国家,主要是承认新中国 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友好国家,签订了政 府间文化协定。平均每年有100余起, 近2000人次的文化交流项目。与友好国 家的文化交流加强了我与兄弟国家的友 谊,巩固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遭受“文革”严重干扰时期
对外文化交流也遭到严重干扰和 “四人帮”的破坏。但是,在周恩 来总理的领导下,文化交流并没有 中断。随着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国 的合法地位,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成 倍地增长,各种交流团体包括艺术 团的互访也逐步地增加。据统计, 从1971年到1976年,中国先后接待 了近30起外国艺术团和艺术家,派 出40起艺术表演艺术团组,近3000 人次,访问了50多个国家。
文化外交的意义
文化外交的突出使命就 是在推动国家关系发展的 进程中,发挥锦上添花或 雪中送炭的作用。文化是 交流情感、沟通心灵的最 佳手段,有着人们喜闻乐 见、易于接受的丰富表现 形式,在满足人们精神上 享受的同时达到潜移默化 的效果。
中国外交
"中国模式"的魅力 中国模式"
中国以与众不同的方式崛起,许多人在探求发展原因, "中国模式"是怎样的道路? 2004年5月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乔舒 亚雷默的《北京共识》,指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不仅适 合中国,也适于追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中 国家. 他把这种发展途径定义为: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 艰苦努力, 艰苦努力 实验;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循序渐进,积聚能量. 实验;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循序渐进,积聚能量. 创新和实验是其灵魂;既务实,又理想, 创新和实验是其灵魂;既务实,又理想,解决问题灵活 应对,因事而异,不强求划一是其准则. 应对,因事而异,不强求划一是其准则.它不仅关注经 济发展,也同样注重社会变化, 济发展,也同样注重社会变化,通过发展经济与完善管 理改善社会. 理改善社会
以实际行动履行"和平" 以实际行动履行"和平"信念
从"和平共处"到"和谐世界",中国的对外方针,政策和理念一 直强调一个"和"字,并且一直以实际行动履行着"和平"的信念. 中国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 的政策,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世纪处理周边关系的新发展. 2004年10月14日,中俄两国外长签署了《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 标志着4300多公里的中俄边界线走向全部确定.这消除了两国关系 中的障碍和隐患,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有利于我国国内的 建设和发展.2004年,中印两国总理在边界问题上达成了"政治原 则",双方围绕边界问题建立的多种沟通机制,战略对话,特别代 表会议,专家组会议等.中越边界方面也正朝着积极方向发展. 在南海权益争端方面,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南海各方行动宣言》 之后,南海共同开发已经启动.从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开 始,中国一直表现出极大诚意,耐心与忍让,以灵活开放态度,积 极探讨在争议海域开展共同开发的途径和方式,以使南海成为"友 谊之海","合作之海",以推进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 "睦邻,安邻,富邻"政策不分小大强弱,也不局限于边界问题. 通过"10+1"机制,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关系日趋紧密;在上海合 作组织框架中,中国与中亚各国的互动体系日显成熟;在朝核问题 上,中国一直尽心尽力起到六方会谈东道主的积极作用.
第九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与外交战略
第九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与外交战略一世界时代主题的转换与战略格局的变化案例9-1和平与发展:走出百年循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王勃写下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充满了瑰丽想像和人文情怀的诗句千百年来倾倒了一代代人。
也许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天的世界变成了一个村庄,‚天涯若比邻‛已成现实;但是,我们能够幻想,地球村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居民们,会毫无芥蒂地沉浸在‚海内存知己‛般的脉脉温情中吗?如果套用今天的语言,可以说王勃当年的诗句是不经意地表达着一个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和平与发展。
是的,没有和平就没有友爱,没有发展就不会有世界的大同。
和平与发展,是人类世世代代的梦想。
为了这个梦想,人类一直在努力。
尤其在过去的一个世纪,这种努力和追求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显得格外绚丽和悲壮。
在20世纪最初的时刻,世界依旧沉浸在一种舒缓、宁静的气氛中。
天空中没有飞机的轰鸣,都市里没有汽车的喧嚣,没有任何迹象表明,20世纪人类的生活会有多大改变。
辚辚的马车声中,人类重复着最后的宁静。
但是很快,这种宁静就被激烈的变革和连天的炮火打破了。
20世纪在动荡中迈出了步伐,战争成为世界性的,市场成为国际化的,信息成为全人类的。
新的科学进步,新的技术革命,新的思想思潮,新的文化时尚,新的政治局面,新的殖民与反殖民的斗争,等等等等,凝结成人类有史以来最多的矛盾、冲突、斗争和混乱。
百年历史的大舞台上,幕起幕落,风云舒卷,上演了一出出关于毁灭与重建的戏剧,使得20世纪成为人类生活变幻最为剧烈的时代。
在刚刚逝去的100年里,瞬息万变的国际风云,力量与臹慧的全球性角逐,使得国际舞台犹如一个快速旋转的万花筒,时而风起云涌,时而扑朔迷离。
正义与邪恶对垒,光明与黑暗较量。
20世纪的上半叶是战争与革命的时期。
1914-1918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家33个,卷入战争人口15亿以上,死伤3000多万人。
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
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摘要: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外交理念经历了许多变化。
特别是近几年国际形势风云激荡, 各种矛盾交错发展, 挑战纷呈, 世界局势错综复杂, 变化剧烈。
这种状况将继续延续并影响到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科技高新化的背景下,我国外交战略也发展了变化。
谈及中国外交的“战略转型”,中国过去三十年外交的成功经验就是在不同身份间保持了平衡。
中国跟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多边国际对话机制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并把这多种关系细腻地缝合在一起。
中国外交从经济角度追求双赢,从全球治理的角度维护稳定,这两方面都很重要。
全球化进程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实现的,它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加强了美国及西方的国际地位,同时给中国的外部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中国要想顺利融入全球化,分享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利益,在21世纪初期必须在顶住“西化”和“遏制”压力的同时,与西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
机遇蕴含在挑战中,只有成功应对挑战,才能抓住机遇。
关键词:国际形势、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科技、中国外交外交是国内政治的延续,但有别于内政。
研究外交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知己知彼、学贯东西;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而绝不可以一厢情愿、以己度人、或单纯地“以德报怨”。
无论是两国间的双边关系、抑或更为广阔的国际关系的格局,实质上是各国在实力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追求国家利益而相互博弈的结果。
实力是决定格局的基础,格局反过来又加强或削弱一国的实力。
在国际斗争中,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在于该国运用何种外交战略。
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
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清晰地了解我们的对手国际行为的特点和规律、思维方式、民族心理以及相应的外交战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和最大限度地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
新中国外交仍不同程度地受到“重脸面而轻实利”、“和为贵”等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关于中国外交政策政策的论文
关于中国外交政策政策的论文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战略日益成为牵动整个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外界对中国外交的关注也日益强化。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外交政策的论文篇一:《浅析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摘要]建国以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实行了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第一次伟大的实践。
本文是从“一边倒”政策对我国的作用,弊端及其启示三个方面来写。
从得出“一边倒”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一边倒”外交政策;作用;弊端;启示“一边倒”思想是毛泽东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从巩固中国革命胜利成果和维护新中国国家利益出发,在认真分析了当时国际形势之后提出的外交战略特定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它形成于新中国建国前夕,是建国初期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指南。
在“一边倒”外交思想的指导下,新中国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与禁运,医治了战争创伤,发展了生产,在尖锐复杂的国际斗争中站稳了脚跟。
“一边倒”政策的含意是:在国际上联合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国人民共同奋斗,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加强中国和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的联系,反对帝国主义的封锁、侵略策略。
其实质仅仅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济封锁下的政治方针。
“一边倒”政策的作用“一边倒”外交方针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明智的抉择在于选定利多弊少的决策并在实施过程中兴利除弊。
事实上,“一边倒”方针给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带来巨大作用:第一有效地抵制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对新中国的颠覆活动,稳固了新政权和提升了在国际上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之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从国内来说,新中国脱胎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济、文化极其落后,长年的战争更使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国民党残余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和抵抗时有发生,尤其是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也策划有朝一日反攻大陆颠覆新型的人民政权;中间势力由于对中国共产党能否稳定政权产生怀疑,也处于摇摆不定和观望之中。
中国人的国际形象
提升中国人民国际形象应成国家战略美国早期影视作品中的华人形象很糟糕,大部分是清代中国人的影子,思想落后、行动慢吞吞的。
而中国的女性形象,在早期西方人眼中多是“勤劳的、吃苦的、裹着小脚、命运悲惨的农村女性”,或者是生活在唐人街、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妓女。
李小龙、成龙和李连杰三位功夫巨星,让西方人心中的中国人的形象有了一定的改变。
过去许多西方人心中的中国人是东亚病夫,李小龙让外国人对中国人有了新的看法,表现了中国人勇武的一面,而成龙则通过他的功夫表演表现了中国人灵巧与幽默的一面,李连杰更多的是把正宗的、优美的中国功夫带给了全世界。
国际社会中的中国和中国人形象以新世纪为开端有了新的变化。
但是近年来流行的“虎妈”、“虎爸”、“大妈”、“土豪”等词语却无一不是在对中国人的形象抹黑,这些形象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争议,有的还有知性缺失、素质低下、爱慕虚荣、盲目投资、无脑消费、文化艺术素质低下、蛮横无知等贬义色彩。
现在的外国媒体也比较关注普通中国人。
现在很多国家的国际机场都挤满了中国人,在国外的中国人非常多。
如果把人比喻成化学里的分子,普通中国人在‘分子’意义上也是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
他们的表现更直观,更容易被外国人记住。
30年来随着国门开放,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前往海外,他们不仅表现了中国在这一时期的巨大变化,同时负担着改变中国人形象的任务。
只要是中国人,其实都肩负着维护中国形象的责任,从这层意义上说,中国形象不是一两个国家形象片或者一两个大事件能够改变的,需要每个人用行动来说明。
因为每个人的行为,不论是否凸显,如同溪流汇海,本质上都是构成代表中国形象的中国人行为的一部分。
但是中国人不了解他们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普通中国人通常只关心他们的家庭和亲属,因为中国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上的。
中国人只在乎他们直系亲属的福址,对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所遭受的苦难则视而不见。
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道德观势必导致自私,冷酷。
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论文
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论⽂ 当前,中国在外交策在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的发展,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在不断地完善中。
下⾯是店铺给⼤家推荐的中国外交政策论⽂,希望能对⼤家有所帮助! 中国外交政策论⽂篇⼀:《中国“和”外交政策浅析》 摘要:纵观美国等西⽅强权国家的外交策略,他们往往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和先进的军事⼒量,特别是⽤核武器来威胁他国,导致世界不稳定因素增多,发展严重受挫。
⽽⽇益强⼤的中国则秉持和平的发展理念,始终践⾏⾃⼰的“和”外交政策,与西⽅的“核”外交形成鲜明对⽐,得到了绝⼤多数国家的认可和欢迎,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显⽰出蓬勃⽣机。
关键词:和平;和谐;合作 ⼀、中国“和”外交政策的提出与历史发展 中国是⼀个崇尚和平的国家,“以和为贵”的思想源远流长,⼀直是贯穿中国传统历史⽂化的主流思想。
2005年12⽉,温家宝在出访法国时发表《尊重不同⽂明,共建和谐世界》的演讲中指出:“中国⾃古就有以和为贵、和⽽不同、和实⽣物的思想。
‘以和为贵’就是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与⼈之间要以团结互助、友好相处为最⾼境界;‘和⽽不同’就是说⼀个国家、⼀个民族既能容纳不同的⽂明存在,⼜能保留⾃⼰的优秀⽂明传统;‘和实⽣物’就是说只有不同⽂化之间相互吸收借鉴,才能⽂物化新,推进⽂明的进步。
”[1]2006年4⽉,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学发表的演讲中,突出强调了中国传统⽂化中的和谐思想,他说:“中华⽂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
中国⼈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和谐、⼈际和谐、⾝⼼和谐,向往⼈⼈相亲、⼈⼈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2]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的讲话从⽂化和传统的⾓度,道出了中国实⾏“和”外交政策的历史渊源和时代继承性。
新中国“和”外交政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末。
我国在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外交策略中,倡导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并以此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等⽅⾯发挥了积极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化角度看中国人的国际观和外交战略
2012年12月15日金灿荣
來源:凤凰网台湾站
本文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在2012“两岸人文对话”中的发言,演讲题目是《从文化角度看中国人的国际观和外交战略》。
各位嘉宾好。
我第一是介绍一下国际关系和文化这几年怎么挂钩的,指三个现象,有两个前面已经提过了,亨廷顿比较敏锐注意到一个现象,民族国家是近代以来的主要的组织形式,因此也成为我们观察国际关系主要的范式,现在人们的宗旨渐渐走向了文明,文明的认同不同会导致战争,冷战以后发生的冲突往往是发生在文明的结合带,特别是伊斯兰文明的结合带,有个名言“伊斯兰的边界充满鲜血”。
当然世界上很多人不同意,从反恐战争以及伊斯兰的矛盾实际上文明的冲突是有事实的依据。
不管是不是同意,一个事实也发生了,随着文明冲突论的出现文化视角被引入了。
1990约瑟登《转变中的国际关系》,一个判断是跟全球化有关系,人类现在生存的状态是符合相互依赖,不像以前古代都不认识,地理大发现以后整个旧大陆的人不知道新大陆的存在。
以前大家封闭发展,现在相互依存了,而且现在的依存越来越复杂,所以创造了一个词“符合相互依赖”。
符合相互依赖的情况下很多的问题靠以前的力量实现不了,要靠软力量,核心价值和文化魅力,坦率地讲中国古代也强求天时地利人和,现在研究战略发现中国战略很丰富,我们端着金饭豌满世界讨饭,实际上我们的家底很丰富,一个民族五千年一以贯之大概只有我们。
去年9月初以色列的朋友要求我去十天,参加四个会,所有的以色列发言者,思想只有两个,一个是中国文明其二就是犹太文明,而且下面坐的是欧洲人。
犹太人其实很惨,两千多年被打的东倒西歪,但是他们对文化越珍惜,中国人以骂自己的文化为荣,所以说路肯定是错了。
嘉尔布雷斯(美国的经济学家),他说人类的毛病就是把莫名其妙的悲观叫做自立超群。
第三个美国文化的现象,是皮特卡森说的,文明国家的概念分析中美,他认为中国和美国都不是文明国家,理解这两个国家是理解未来世界的关键。
他在美国是有争议的,大部分的美国人好象不太同意。
我之前说,我们了解卢森堡只能跟海淀区相比。
中国是14亿人,两个欧洲啊!俄罗斯算在欧洲才7个亿,你们家池塘前的水也是水,太平洋的水也是水,能一样吗!能不能改变西方学界看中国的方法,我不知道。
美国的几个现象,都是在努力用新的文化框架来理解现在的国际政治。
关于美国我想讲,美国所处的属于北欧民族的一支,我个人并不是研究欧洲文化的,我去欧洲跟他们对话,我把欧洲主流文化分成三大支,北欧、南欧和东欧,小的北欧三支,一支是英美这一支,这支
是世界上混得最好的,而且这支的内在的竞争力就是强,这一移北美以后,第二支是日尔曼,现在德国很有竞争力。
第三支是斯堪的纳维亚,现在全世界欧洲人混的好就这一支。
整个拉美是从利比里亚半岛过去的,拉美是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教训,它的做法跟北美是反着的,都是欧洲移民但是结果完全不一样,美国是典范,它是提供教训的,大家不要一提欧洲就觉得发达,其实差的地方多了。
还有一个地方是爱琴海的文化,希腊、意大利竞争力也不行。
东欧斯拉夫,分成东斯拉夫、西斯拉夫,他们很不团结。
为什么英美这一支很成功,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一个是经验主义,我觉得欧美的经验主义跟欧洲大陆的维尼主义不一样,理性充分的发达,喜欢搞要逻辑,马克思主义资本论,其实是黑格尔小逻辑的经济学版,喜欢搞很完美的逻辑。
英美理论深度是有问题的,但是实践上非常好,欧洲的理论是在美国开花结果的,思维上的经验主义拒绝了维尼主义,还有接受次好,不追求最好,美国可以接受次好,意思是妥协,英美人喜欢讲妥协,有个思维前提是次好。
最后想强调英国成果的内在的逻辑,我认为他的主流思维方式是在自由注意个保守主义之间徘徊,古今中外的意识形态是归四类,一条是激进注意、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反动主义,古今中外所有的可以归为这四类。
但是英美基本上是在中间的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之间,混得不好的国家,都是在激进主义和反动主义间徘徊。
我对美国比较的熟悉,我研究美国18年了。
参照一下中国的国际观,中国人的国际观有几个看法,今天中国人的国际观是过去的集体记忆决定的,我们每一个大陆的中国人应该有集体记忆中四个部分,每个人比例不一样但是都是四个部分。
第一是对古代辉煌的记忆,我们是个大国,所以我们要复兴;第二是近代的屈辱,百年国耻。
第三是大陆特有的革命意识形态,每一个人都有一点,中国有个特点,中国大陆的草根民主性是非常强的,北京的出租司机是世界上最政治化,最牛的,上至国家领导小至草根都知道。
在国外跑的出租车思想是很老实的。
第四个集体记忆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世俗物质主义,对钱的追求,宗教一样的追求。
这是每个人应该都有的四块。
在四个集体记忆之上,我们才建构我们的国际关系,现在中国国际的官方的定位,国际上的位置,也是四点,第一经济上的发展,第二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道路是坚持党的领导。
第三是坚持是地区大国不是世界大国。
最后是还是分裂国家,我们还没有统一,这是一种背景。
四种集体记忆和四种自我定位现在世界上遇到麻烦了,国际和国内的认知出现了冲突,基于四种集体记忆和官方的四种国际自我定位,中国人基本上还是把自己放在世界上一个发展中的位置,我们还是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内优先。
特别是知识界集体的真诚的对待这个问题是行的,我接触上国际上的集体的真诚的认为这个问题不行。
当然了国际上的人要说你严重一些,准备得好一些,一旦冲突了他至于不败之地,学术界的特点是找毛病。
“我骂固我在”!这两种心态都可以理解,但是在外交上有问题的,国际上要我们承担责任,很多国家已经把我们当做发达国家。
比如说06年在北京开第一届中非友好论坛,我们胡主席
讲我们是发展中国家,非洲元首的答案要么发展中这个词要重新定义,要么中国就不是发展中国家。
现在我们外交部外交战略制定者很为难,外面要你承担责任,但是我们不愿意承担责任,现在是“夹心饼”。
中国的民众喜欢这种论调,大家看国际的报道,还是有一种受害者的心理,一旦中国介入就变成了又欺负我了。
还有一种阴谋论,这是一个阴谋,会把美国人想得很聪明。
哈佛大学政治系的朋友我都认识,一对一的去讲,我觉得我不比他们差,但是在整个社会一听哈佛是神话,一听哈佛不得了。
美国的战略家哈佛也并不是优秀多少。
我谈一个个人的看法,中国要建立真正的大国国际观,我们要承担责任,这一天应该很快的到来,中国搭便车这么多年,是该上车买票了。
我大胆预测,大概今年我们国家GDP 会到8300亿,未来五年根据可变价格翻一番,依据是8到9的增长,3到5的汇率调整,在加上3到5的价格变动。
人家再说我们是小国,人家说我们是骗子,美国人说你能想象大象躲在蚂蚁的后面吗?一讲我们的外交部听了就毛骨悚然。
总之我们被认定为另外一个超级大国是很快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做好准备。
有这么几个方面,还是加快经济发展,加快改变制度管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个国家最终实力体现是自己的老百姓满意。
还有我们需要文化自觉,个人认为过去一百多年,中国文化是走了一条弯路。
前三百年是流氓,满世界杀人,杀人了以后积累了财富才用一百年的时间学习做文明人,把以前的行为全部合理化,因为是他率先实现了工业化,工业化有很大的优势,他把工业的优势解释为了西方人的优势,进而解释成西方人强。
过去几十年是顺着错误在扩大,过于扩张了我们的问题。
我认为需要新的文化觉醒,重新审视西方文化和重新审视中国文化。
第三要学会与外国世界建立起健康平等积极的关系。
这是三个出路,继续发展自己发展新的自觉,这是可以有资格承担大国的责任。
关于中国外交战略讲两句,一个是中国发展了,目前还是处在内部发展的阶段,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是三部曲,首先是安全,第二是发展,第三是尊严,我们基本上是发展,是防守性的外交。
我们的力量是加大的,责任是加大的。
未来十年我们会进入比较复杂了阶段,我们是将起未起的阶段,每一个国家知道你崛起,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接受你。
希望我们在两岸关系上未来十年能够找到办法,能够进一步的合作,大家多为民族的复兴出力,我是搞国际关系的,对我们的内部问题也知道,大家是比纠正问题的能力,这一点中国人解决问题的意志是比较强。
过去几代人的努力,我觉得中国现在已经是有某种竞争优势了,就是制造业,古代智慧古文明是以骑兵为王,现在是制作业为王,没有制造业就没有现代金融和军事。
个人认为中国这一点已经赢了,中国现在已经有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制造业,2010年制造业超过美国,我们媒体人只关注2010年的DGP收入,没有管如2010工业生产力超过美国,中国的制造业
已经是美国的150%了,我们参加斯德哥尔摩的中国论坛,我觉得美国是要接受我们了,不要老搞阴谋诡计,因为美国20世纪三个对手德国、苏联、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