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重教学法
五种现代教学方法
五种现代教学方法本章中将向大家演示五种目前常用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探究法、问答法、模拟法和演示法。
这些演示是在美国北依阿华大学学校现场拍摄的。
其中包括了不同课程和不同年级的教学实况。
同学们在观看中,主要应该了解各种不同方法的概念、特点、应用及操作。
具体结合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和条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取长补短,完善自我。
由于本部分是演示文档,在演示的过程中,既有图像部分,又有英语的文字解释部分,所以老师提供给大家的主要是汉语的文字说明,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更清楚的理解和掌握所介绍的五种教学模式。
1.合作学习法(Cooperative Learning)合作学习法在美国是一种非常大众化的课堂教学法。
合作学习法参照一整套的训练方法把有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组织成小组进行学习。
在小组中学生不仅要学在课堂上老师所教的内容,而且有责任帮助小组其他成员学习,合作学习法要求学生参加很多的小组活动以及进行组员之间的交流。
合作法具有下列六种特点:合作学习法应由不同特点的学生组成:包括男生和女生;如果可能的话也应包括不同种族。
正确的"相互依存"关系是必要的。
为了完成交给互助小组的任务,学生必须学会和其他学生一起工作,仔细倾听别人的意见,尊重别人的想法。
成员之间需要进行大量的个别交谈。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有机会对课题和内容交换意见,沟通双方的观点,互相提问题,听意见,以便于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
每个人对完成小组任务应承担一份义务。
如果合作学习小组组织起来了,小组活动设计得好,每个小组成员有责任学习有关的材料。
每个人必须参加活动,他们没有人可以坐享其成,他们有责任去学习。
这就是合作小组的个人义务。
具有明确的社会和学术目标。
合作学习法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学会能和同伴们协作,互相交流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开始懂得和别人一起工作的乐趣,只道大家一起做事,有时可以做得快一些,学习起来也比较容易一些。
老师应经常关注小组活动进展的情况。
名家谈语文教学[1]
名家谈语文教学1、关于制定目标于永正:“小学语文不要搞得太复杂。
把复杂的问题说简单,把复杂的教学做简单,才叫“大智慧”,才叫“哲学思考”。
”强调简约、修养、内涵。
于永正:简简单单教语文就是朴实、真实、扎实,即教学目标要简约,教学过程要简洁,作业设计要简化。
薛法根:“小语教学应该一课一得,人人有得。
”强调目标简约与集中。
窦桂梅:语文教师应是一个牧羊犬,你得知道哪些地方水草肥美,然后把这些羊赶到那去,让他们能吃多少吃多少。
2、关于教法学法孙双金:语文课要披文入情。
一堂好的语文课,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教无定论,无论是串讲课、探究课、诵读课,能让学生喜欢上的课,就是好课。
3、关于阅读教学孙双金:一个词能生出情智之根,、一句话能长出情智之叶,一段字能开出情智之花,一个篇章能结出情智之果。
情智语文是扎根在工具语文这片沃土中的大树,根深才能叶茂,才能枝繁,才能花艳,才能果硕。
孙双金:学问学问,要在学中问,问中学。
没有问题的学习是浅层次的学习,甚至是假学习。
问题是思维的起源,问题是创新的开端。
学起于思,思起于问。
4、关于读写结合于永正:老师一定要告诉学生的话:读书时,想作文;作文时,想读过的书。
唐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读是基础,厚积才能薄发。
宋末元初程端礼提出“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揭示了读写关系的统一性,体现了读写自然结合论。
近代姚恩铭研究读写之间的关系,认为“读法和作法有密切之关系。
形式上有吸收文字、文章之力,内容上有启迪思想感情之能”。
叶圣陶指出,“读写是两种能力、两种活动,相辅相成”“所谓阅读教学,本身自有其重要性,并非作文教学之辅”。
5、关于写作于永正:作文写不好,有一个好办法,就是:读。
什么时候学生能把一篇陌生的文章读流畅了,他的语感就形成了,作文自然也就上去了。
6、关于积累于永正:“小学语文教学要“广积粮”,不要“深挖洞”强调基础性、工具性、积累。
于永正:要引导学生背诵。
积累语言,犹如银行存款,我们将一生享用它的利息。
[精品]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
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玲珑剔透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12月22日再次聆听了于老师的课及讲座,感受很深,于是收集学习了一些关于于老师的教学经验,进行恶补,稍作总结,推荐给大家。
于永正老师热衷于语文教学改革,为小学语文教学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语文教学天地。
他不仅研究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更重要的走进学生的心灵,研究学法,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五重教学法(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是于老师1999年12月14日在教育部举办的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上的发言,读完感觉眼前豁然开朗。
我反复研读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
文中的每一句话都是于老师心灵的独白,那一句句朴实的话语,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于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
文中所述的一些现象与问题,与我们的教学生活是那样的接近,细细读来,就像聆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同事传授教学之道。
一、重情趣于永正老师指出,崇高的神圣的师爱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如果教师真正理解学生,赋予其真挚纯真的爱,就能使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信,激起他们快乐、奋发向上的主人翁热情,产生强烈的内驱力,也就是罗森塔尔效应。
试想,学生整天生活在批评与责备中,情绪低落,怎么会对学习感兴趣呢?又怎么谈得上思维活跃、创新学习?于老师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和谐,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
这种境界,与我们现在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是如此的一致。
可见,于老师是具有超前意识的。
一个教师,不能只做教师匠,要善于总结,善于思考,要有爱心,还要有智慧,要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重情趣涵盖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
于老师关爱每一位学生,特别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在他的词汇里,没有差生这个词。
他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差异,千方百计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尽量发展学生的特长,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个的人。
这是于老师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理解学生,宽容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蹲下身来,静听学生的心声?如果真的如此,相信我们的学生也会感受到跟我们学习是一种快乐,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
五段教学法的实践方法(3篇)
第1篇一、导入阶段1. 创设情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植物生长》时,可以展示一些植物生长的照片或视频。
2. 提出问题:教师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在学习《动物世界》时,可以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动物?它们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3.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新课内容,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讲解阶段1. 突出重点:教师讲解时要突出重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例如,在学习《数学应用题》时,要强调解题思路和方法。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讲解时,要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例如,在学习《物理实验》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物理原理。
3.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如PPT、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三、练习阶段1. 分组练习: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练习。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又能提高学习效果。
2. 个体练习: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个体练习任务。
例如,在学习《英语单词》时,可以让学生背诵单词。
3. 课堂练习:教师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四、巩固阶段1.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
2. 布置作业: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类型可以多样化,如书面作业、实践作业等。
3. 定期检测:教师定期组织检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五、总结阶段1.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 反馈与改进:教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五段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实践方法如下:1. 导入阶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五重教学法,教你如何上好一堂课
五重教学法,教你如何上好一堂课第一重:重情趣1.上课要有情。
‚有情‛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关注教材,二是关注学生。
课堂教学,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学。
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
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掌握好,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这一环是关键。
进入课堂,则是三者对话,更多的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和教材对话。
这时,关注得最多的不再是教材、教案,而是学生。
教学是一种艺术,而这种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是在师生之间的‚情‛中。
有人说,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
而于老师对学生的情是通过‚戴高帽子‛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解惑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耐心与激励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期待、鼓励的眼神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抚摸与微笑传递给学生的……于老师喜欢‚把芝麻说成西瓜‛,也常常反话正说,于老师清楚地知道,在儿童的世界里,伟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
在他们的眼里,老师的一份宽容和善待,一声同情和慰劝便是伟大。
它是老师心中藏着的爱意和善意的自然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和令学生感动的教学艺术。
当然,对于严重影响别人学习的行为,对于那些视学习为儿戏、经常拖拉作业的学生,是要严肃批评的。
但有一道界线不能逾越,那就是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他们的人格。
于老师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和蔼可亲,更注重理解并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生活上的内在需要。
在教学中,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理解、同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2.上课要有趣。
‚有趣‛就是课要上的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并且乐此不疲。
但有趣不是哗众取宠,不是把肤浅的刺激当作趣味。
那么,怎样才有趣呢?首先要钻研好教材。
我每次备课都是先埋头读课文,读呀,想呀,读呀,什么时候读出门道来了,什么时候兴奋起来了,什么时候才肯罢休。
“五重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忆 等 。在 《 理 学 基 础 》 学 过 程 中 , 当 地 运 用 各 护 教 恰
种记忆的原理 . 可提 高 教 学 效 果 。如 对 操 作 过 程 ( 如 鼻 饲 法 的插 胃管 过 程 、 性 病 人 的插 尿 管 过 程 、 种 男 各 注射 法 的 定 位 等 ) 的讲 解 , 用 局 部 的 解 剖 图 或 标 运 本 、 型 , 抽 象 为 具 体 , 到 增 强 记 忆 的 目 的。 加 模 化 达
磊 主 编 , 民卫 生 出版 社 ,9 8年 。 人 19
感而知而悟 即理解 的过程。《 理学基础》 实践科 护 是
学 , 生 在 听 完 理 论 课 、 完 操 作 示 教 之 后 , 是 得 学 看 只
到 初 步 的感 性 认 识 , 过 增 加 实 验 课 时 , 每个 学 生 通 让 都 有 动 手 操 作 、 验 的机 会 。通 过 课 间 见 习 , 体 深入 临
床 , 分 调 动 学 生 的 感 觉 、 觉 , 受 基 础 护 理 学 在 充 知 感 实 践 中 的应 用 并 升 华 到理 解 的 阶 段 。 重 记 忆 、 累 : 忆 、 累 是 学 生 走条 件 , 对 理 解 所 需 的 知 识 储 备 。 是 是 记 忆 有 图 像 记 忆 、 知 语 义 记 忆 、 动 记 忆 、 巧 记 认 运 技
情 感 和兴 趣 。
论、 课程改革结合起来 , 运用于《 护理学基础》 的教学
与实践 。现报告如下 。 1 研 究对 象 和 方 法 1 1 研 究 对 象 .
重 感 悟 : 悟 是 学 会 学 习 的重 要 一 课 , 悟 是 又 感 感
1 1 1 实 验 组 我 院护 理 系 本 科 9 .. 9级 共 3 2人 , 总 学 时 为 2 4 其 中理 论 讲 授 及 示 教 9 0( 4学 时 , 验 及 临 实 床见 习 10学 时 ) 教 材 : 理 学 基 础 ( 二 版 ) 殷 1 。 护 第 ,
五种成功的教学法(可借鉴)
五种成功的教学法(可借鉴)1.茶馆式教学法:读一读、议一议、练一练、讲一讲读,是前提,引导学生自己读。
议,学生自由讨论,主动探讨,是关键。
练,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是巩固知识、提升技能的重要环节。
讲,讲解、解惑。
可以教师讲,也可以学生讲。
育才中学老校长段力佩先生提出。
有人把这种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称为“发现法”,段先生称为是“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法”。
《语文教学与研究》(1985、08)“议”是对话的一种重要方法。
“后茶馆式”教学源于上世纪80年代“育才经验”的理解,创始人是张人利,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1998年,他在危难之际出任当时的薄弱小学的校长,他依据“最佳发展期”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学校课程进行大胆改革。
它以效能为主导,通过颠覆过去课堂教学按次序、等比计划定时间讲解的方式,而由学生自己阅读概念性、认识性的内容,教师仅对难点等原理性内容进行点拨,从而使课堂教学精致化,“后茶馆式”教学的核心是一个“议”字,它提高了学生完成学业的效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就是提高认知效果,减少无效劳动,它不但关注学生今天的发展,更加关注学生将来的发展。
他带领老师们进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告诉我们“老师讲得不完整的课才是好课,老师讲得完整的课不一定是好课,后茶馆式教学的现场理念是老师讲的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而一定是学生不懂的,他认为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暴露出问题,没有暴露问题的教学就是灌输。
2.洋泗教学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理念: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
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
教学策略:①每堂课规定,教师讲课时间最多不超过10分钟,一般在7分钟左右,有的课4分钟。
保证学生每节课有30分钟连续自学时间。
②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基础,适当调整。
该少讲的不多讲,但必须保证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
③学生自谋自学策略。
教师给学生自学的锦囊妙计,为学生谋划自学策略,每个学生教有自己的自学方略,开始是自控的,逐渐地形成了习惯,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五位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主张
“ 教学主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天眼”。
”余文森教授有个团队,专门研究、发现和提炼名师的教学主张。
他曾经说:根据我们多年的实践研究,要把优秀教师培养成为卓越教师,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并围绕教学主张开展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可以说,教学主张是迄今为止我们找到的培养卓越教师的一把金钥匙。
我曾经多次在现场听余教授的讲座,也学习过他的团队成员对教学主张的诠释与提炼。
如果从已经成名成家的老师身上观察和研究他们的教学主张,你会发现,他们确实因为不同的教学经历和追求有不同的教学主张。
他们也因为教学主张的不同,有不同的教学方向。
了解这些老师的教学主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也许还能给你一些启发。
我记得当时在听讲座的时候,自己也问过自己,是否可以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答案是,不清晰。
所以,再接着往前研究,应该是一件于己于人都很好的事情。
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呢?余文森教授指出有两个途径:第一条是归纳的路径。
简单来说,就是基于实践,在做中慢慢形成。
第二条是演绎的路径。
简单来说,就是基于理论,研究提炼后实践。
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主张的形成是典型的归纳路径,他因此断言:没有20年的经验沉淀,不要跟我谈教学主张。
张齐华的文化数学则是典型的演绎路径,他工作不到5年就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之后坚定不移地围绕文化数学开展系列的研究和实践,10年就形成相对成熟的体系。
他因此断言:教学主张离青年教师并不遥远。
我希望我的团队中的每个老师都慢慢的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
所以,我设计了一个专题是“研究名师的教学主张”, 研究者是“白牙共学”的张晓燕老师。
下面的文章是她在这个专题的第一篇文章,我的建议有两个:一是再多一些研究的个案,包括身边的老师;二是关注这些老师是如何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或者说他们的教学主张的发展过程,这应该更有意义。
教学主张是教师学科教学信念,是教师教学的灵魂。
李吉林老师提出情境教学,窦桂梅老师研究实践语文主题教学,于永正老师追求五重教学,王崧舟老师追求诗意语文,孙双金老师实践情智课堂。
闫德明:教学风格与教师个性
教学风格与教师个性闫德明教学风格的基本涵义——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化的教学风貌和格调。
——主要特征:动态生成;难以言说;个人专有;稳中有变;教学风格的主要类型——理智型教学风格:教师讲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楚,层层剖析,环环相扣,论证严密,结构严谨,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理智控制课堂教学进程。
学生不仅学到知识,也受到思维训练,还受到教师严谨治学态度的熏陶和感染。
——情感型教学风格:教师讲课情绪饱满,充满激情。
讲到动情之处,往往是情绪高涨,慷慨激昂,滔滔不绝,扣人心弦,震撼人心,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训练价值,还包括人格、情感的陶冶价值。
——幽默型教学风格: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
生动的比喻,开启学生智慧之门;恰当的幽默,给人以回味和留恋;哲人警句、文化箴言不时穿插其中,给人以思考和警醒。
学生心情舒畅,获得一种心智训练。
——技巧型教学风格:教师讲课时各种教学方法、技巧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恰到好处,丝毫不带雕琢痕迹。
课堂教学环节过渡自然,搭配合理,有条不紊。
无论是讲解和分析,还是提问和练习,都能照顾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体现出教师对知识重点难点的准确把握。
——自然型教学风格:教师讲课亲切自然,朴实无华,没有矫揉造作,也不刻意渲染,而是侃侃而谈,娓娓道来,师生之间是在一种平等、协作、和谐的气氛下,进行默默的情感交流,将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融于简朴、真实的教学情景之中,学生在静静的思考、默默的首肯中获得知识。
教师讲课虽然声音不高,但神情自若,情真意切,犹如春雨渗入学生的心田,润物细无声,它虽没有江海波澜的壮阔,却不乏山涧流水之清新,给人一种心旷神怡、恬静安宁的感受。
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与批判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与反思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过程。
兴趣引领轻松迈人习作殿堂——论不同形式训练低段写话的尝试
兴趣引领轻松迈人习作殿堂——论不同形式训练低段写话的尝试【摘要】写话是习作的起步阶段,怎样才能让学生轻松接触写话,乐于学习写话?重点在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当学生对写话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后,他的行为目标就有了一定的变化,把“要我写转变成我要写”。
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采用多种不同形式的写话训练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关键词】低段;写话;兴趣;形式;指导习作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文章的练习作品。
它是人类思想抨击的火花,是小提p“我笔写我想”,可是自己的习作课堂已经失去了这最本真的童心。
学生写的并不是他所想的,只是习作中有这样的要求;学生写的并不是他所想表达的,只是习作中有这样的规定。
案例:人教版四下年级第一单元的习作内容是:写一处校园里的景物,也可以写别处的景物。
学生的内容大同小异,其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我攀登过悬崖峭壁的雪峰,游赏过青山绿水的泰山,却从没见过驼峰这一带的山。
驼峰的山真静啊,静得听不到一点儿声音;驼峰的山真奇啊,像巨狮,像老虎,像公鸡,形态万千,奇峰罗列;驼峰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似乎一不小心就会在倒下来。
(备注:驼峰山,绍兴县马鞍镇一座不起眼的小山,高不过200多米,因山似驼峰而得名。
驼峰山上的岩石,多呈蜂窝状,似海水浸泡的痕迹,好像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海水到过的地方。
)只因为我课堂上的一句话:“如果你没去过什么旅游胜地,也可以写写我们马鞍镇的驼峰山。
”学生就来了个“移行换影”,如此背离实际的内容,怎能抒发学生的真情实感。
失败二:范例展示,千篇一律优秀的作品的确是值得我们借鉴与模仿的,但在习作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展示一篇优秀范例后,学生就会出现“换汤不换药”的作品,真可谓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案例:有位教师执教了三年级的一节看图写话《看我七十二变》。
师:孙悟空平时是怎么变身的?生:拔几根毛,放在嘴边一吹。
师将一句完整的话投影在大屏幕上:孙悟空把手伸到耳朵后面,拔了一根毛,大声说:“变……”接下来,教师创设了一系列的情境:森林火灾、马路垃圾、救助伤员,让学生想象孙悟空怎么变身?可想而知,教师的例句展示,导致在场所有“孙悟空”就只有一个变身方式。
走进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
趣是什么?
课要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
怎么做到课堂有趣?
(1)要钻研好教材 (2)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使其有新意性 (3)要幽默 (4)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重感悟
于永正: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尊重其主人公地位。
悟是什么? (1)悟其语 (2)悟其义 (3)悟其情 (4)悟其法 怎么悟?
我这样教语文
——走进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
主讲人:王 琴
名师简介
于永正,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 “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 师。1962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 作。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 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1995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教育部 召开“于永正语文教学方法研讨会”,推 广其“五重”教学法。2001年被评为“江 苏省老劳动模范”。2002年获“全国五一 劳动奖章”。2013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 准,徐州市成立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
于永正:教学艺术是处理教材+善待学生的艺术。
语文教学切记: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 移、重习惯。
重
感悟
“五重”教育法
一、重情趣
语文新课标:语文教学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
什么是人文性的教育?
于永正:少一些包办,多一些自主; 少一些限制,多一些引导; 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情趣。
情是什么?
(1)对学生有情; (2)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 对学生有情
• 苏霍姆林斯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读
教学中怎么做到“重感悟”?
• (1)备课先备“读” • (2)课堂教学首要任务:教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读流畅
读于永正“五重教学法”有感
读于永正“五重教学法”有感黄河路小学韩佩闲暇之余,又重新捧起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细细研读,感觉字字珠玑。
名家就是名家,用这样简练通俗的话语帮我解开了许多教学上的结,心里敞亮了许多。
“五重教学法”是1999年12月4日于老师在教育部举办的“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上的发言。
于永正于老师教了近四十年的书,积淀了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教学”。
在这“五重教学”中,最触动我心灵的是“重情趣”。
它被于老师列在“五重教学法”的首位,可见于老师对其教学中“情趣”的重视程度,他认为“情”字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请,二是对语文教学有请,上课有请。
于老师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他们最需要老师的同情、理解。
他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因为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愤怒。
所以,于老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想一想,在平常的教学中,对于某些差生的表现,我们为什么生气、愤怒,甚至出现了不理智的行为,就是因为忽略了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是用一把尺子量全班的结果。
其实所谓的“差生”,只不过暂时在学习上比别人逊色一些,他们需要我们做教师的更多的付出和关爱。
因此,我们都要像于老师那样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跟着我们学习都能感到快乐,都能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
作为语文教师,不爱语文教学就教不好语文,更要紧的是上课要有情,只有关注了教材和学生才能体现一个“情”字,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
课前,于老师总是找准文章的感情基调,一遍又一遍地练读,不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决不罢休。
想想自己每次上课前总是草草把课文读两遍了解大概内容后,就急忙去翻教参、查资料,这怎么能够深入文本和教材对话,进而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呢?应该学学于老师,使自己的范读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让学生陶醉其间,流连忘我。
突破小学语文教学重点“五法”
突破小学语文教学重点“五法”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具影响力、最广泛应用的内容,在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的知识点。
把握和突出教学重点是教师备课、处理教材和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学重点处理得好,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兴趣有直接的影响。
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把小学语文教学突破重点的方法归纳如下:一、题目分析法一篇文章的题目,犹如人的眉眼,是最精彩、最醒目之处,是进入文章的“窗口”。
题目往往有深刻的蕴涵,是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
如果抓住“题眼”,分析透彻,就可窥知全文的“奥秘”,文章的重点也就自然的突出了。
如:《珍贵的教科书》、《将相和》等,这些题目或明确范围,或交待思路、或预示中心,或设疑引人为文章的学习提供了目标和依据,本身就蕴含着重点。
正确的释题,是整体把握文章中的人与事、注意把握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因果关系、深化思想教育意义的第一个环节。
如:《将相和》释出的导向信息条目是:⑴课文讲的是廉颇、蔺相如一对将相的“和”。
⑵大凡“和”,必有不“和”,因为什么不和?(“完璧归赵”“渑池会见”两个故事作为不和的原因,在文中被赋予了一定使命,二人职位升迁,地位高低翻转,廉颇心理失衡。
)⑶为什么又“和”了?(从负荆请罪的故事中找到原因:二人为赵国的利益,顾全大局。
)二、咬文嚼字法词,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
正是一个个词的有机组合,才形成句子、句群、句段,才是文章的思想内容得以表达,作者的情感得以显露。
关键词又往往是文章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处。
抓住教材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分析、研究,借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飞夺泸定桥》一课就应在“飞”字“夺”字上下功夫。
怎样做才叫“夺”?让学生理解“要通过一番搏斗”,才能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才叫“夺”。
是人“夺”泸定桥,为什么叫“飞”?让学生理解,“飞”不仅表示动作,还表示“夺”的速度,从而进一步明确如果不加快速度抢在敌人前面,就夺不到泸定桥,如此咬文嚼字,学生才会悟到文章的重点内容。
铜管五重奏的教学难点与训练方法
文艺与传播第 4 卷 总第 088期 155一、铜管五重奏概述铜管音乐的音乐历史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对唱音乐。
在19世纪中叶,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率先开始在作品中大量使用铜管乐器,德国乐器工匠也开始对铜管乐器进行技术改革,使得铜管乐器在独奏与交响乐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发展。
与此同时,专门由铜管乐器来进行配合演奏的一种形式出现了,这便是铜管五重奏。
在铜管五重奏中,声部十分完整,具有高中低的音色,由两支小号、一支圆号、一支长号以及一把大号共同组成。
在铜管五重奏这种演奏形式当中,没有明确的旋律乐器与伴奏乐器的划分,根据曲目风格的不同每一种乐器都可以进行较大尺度的发挥。
产生于19世纪的铜管五重奏,在20世纪不断成熟,从古典到爵士,曲目的跨度广泛、种类多样。
因其发展时间相对较短,许多作品都经过作曲家的改编,由于铜管五重奏拥有与其他重奏形式所不同的金属音色,经过改编的乐曲都赋有全新的魅力。
在中国铜管乐的发展中,大学以及相关的音乐院校所开设的铜管排练课对于铜管五重奏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排练内容既包含古典风格的作品,同时也有经过改编的民族音乐作品。
二、铜管五重奏的乐器配置铜制喇叭状乐器(铜管乐器)在历史上一直被用作战斗或狩猎中的信号装置,其例子可追溯到至少公元前1500年。
它们仅在14世纪末或15世纪初才开始用作乐器。
铜管乐器通过号嘴与乐器本体管道中的空气的同向振动产生声音,并与演奏者嘴唇的振动同音,属于唇振乐器。
在铜管乐器演奏中产生不同的音高涉及几个因素:滑动调音管、阀门、按键用于改变乐器管体的振动长度,从而改变可用的声波序列,而演奏者的唇部空间、唇部张力和气流用于选择从中产生指定的和谐音高。
标准的铜管五重奏配置是以两只小号、一只圆号、一只长号和一只大号构成。
(一)小号小号音色强烈、锐利、极富辉煌感,声音嘹亮、清脆、高亢,具有高度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可奏出嘹亮的号角声,也可奏出优美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
于永正言语交际课堂教学艺术特色例析【DOC范文整理】
于永正言语交际课堂教学艺术特色例析fontsize="6">本站原创12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言语交际说写训练实验开拓了写作教学的新思路,对我们的口语交际训练有很好的指导价值。
读他的言语交际课堂实录,常常被他独出心裁的设计所折服。
于老师用他无穷无尽的智慧,把每一个口语交际都设计成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细细品读,均如一道道大餐,让人回味无穷。
于老师总结自己的语文教学,提出了“五重教学法”。
今研读于老师的言语交际课堂实录和小学语文专家的评点,一个个艺术特色跃然纸上,浮出纸面,我把它冠以“五重”艺术特色,以飨读者。
一、重情境创设进行言语交际训练必先创设言语交际的情境,为交际说话构建必要的环境与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克服为作文而作文、作文没有目的、对象的弊端。
如何创设课堂情境,使训练具有实践意义,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
而于老师的创设情境之巧却常常让人拍手叫好。
于老师常常采用“表演”的形式,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抓住生活提供的机会、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等方法进行说写训练。
这种在一定环境中的说写训练,贴近学生的生活,大大激发学生言语交际的积极性。
正如杨再隋老师所说:“当学生的表达欲望被激发起来的时候,兴致所至,妙语连珠,情之所生,妙笔生花。
”案例一:在《当解说员,写通讯报道》的说写训练中,于老师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师:现在请同学们观看动物王国扳手腕决赛。
看看是哪两个队参赛的,各有几名队员参加,裁判员是谁,比赛结果如何。
师:谁把刚才看到的说一说?生:今天参加动物王国扳手腕决赛的是兔子队和猴子队,每队有三名队员,裁判员是大象。
比赛结果,兔子队获胜。
师:说得不错——我来介绍一下……同学们,刚才是练习,不是正式比赛。
告诉大家,正式比赛的时候,动物王国小蜜蜂电视台现场直播,但是缺一名解说员,想请我们来担任……然后引导解说员介绍双方队员,介绍比赛情况……案例二:这是于老师创设的〈描述人物外貌,转述通知〉的交际情境:女:小朋友,于老师在这个教室上课吗?生:是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重情趣我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我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理上的,还是生活上的。
在教学中,不想学生之所想,不急学生之所急,不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使我表面上"和蔼可亲",学生也不会有较深刻的感受的。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最需要老师的理解、同情。
我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
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愤怒。
我尊重学生的个性,新生差异,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在我的语汇里,没有"差生"这个词。
上课要有情。
这里面也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关注教材,二是关注学生。
课堂,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学。
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
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掌握好,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这一环是关键。
不把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我是决不罢休的。
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感情基调,课文的感情基调决定了老师上课时的感情基调。
这是课前的功夫。
进入课堂,则是三者对话,更多的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和教材对话。
这时,这关注得最多的不再是教材、教案,而是学生。
我年轻的时候,过分地看重自己的教学设计,上课时,竭力使设计成为"艺术",可是一些顽皮的孩子,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不珍视我精心设计的这份"艺术",并不"配合默契"地去共同创造这份"艺术"!艺术在哪里?我惘然了。
现在明白了,教学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是在师生之间的情中。
因此,课堂上,我的现任是组织教学,是引导,是点拨,是鼓舞,是激励。
有人说,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
这个说法我赞成。
我对学生的情是通过"戴高帽子"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解惑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耐心与激励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期待、鼓励的眼神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抚摸与微笑传递给学生的……总之,我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内需。
我喜欢把芝麻说成西瓜:"这个问题很难,你居然思考出来了,了不起!""这段课文读好不容易,你只念了两三遍就这样出色,不简单!"我常常反话正说:"刚才我说过,万一第四遍没读好,还有第五遍。
第五遍果然读好了!请你介绍一下怎样才能读好课文的经验。
"我清楚地知道,在儿童的世界里,伟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
在他们的眼里,老师的一份宽容和善待,一声同情和慰劝便是伟大。
它是老师心中藏着的爱意和善意的自然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和令学生感动的教学艺术。
这样说是不是就不要批评了呢?不是的,对于严重影响别人学习的行为,对于那些视学习为儿戏、经常拖拉作业的人,还要严肃批评。
但有一道界线不能逾越,那就是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他们的人格。
每逢这种情况,我便会提醒自己:"记住,你是老师。
"过了不惑之年,我觉得自己才真正成熟了。
成熟是不断汲取各种营养的结果,是不断反思的结果,是不断修正自己错误的结果。
做到对学生有情,还得有好的师德,有较好的个人修养,说浅显一点,要善良,要有丰富的情感。
无情无义当不好老师,心肠硬,动辄训斥学生,当不好老师,更教不好语文。
因为语文的人文性最强,最富有情趣。
清代学者袁枚说:"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
"一篇篇优美的课文都是作者感情的产物。
试想,一个情感不丰富的人,怎么给体会出其中的味道来呢?又怎么能在课堂上实现与教材、与学生三者的对话呢?没有感情的对话是苍白的,没有感情的教学技巧同样是苍白的。
所谓"趣"就是课要上的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
不要以为热热闹闹才算有趣,戴上头饰表演表演、做个"课件"演示演示才算有趣。
这样理解就浅了。
首先要钻研好教材。
古人说,读书有三味。
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即丰盛的饭菜),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即用鱼肉等制成的酱)。
意思是说,读书既是生活的需要,又富有各种情趣。
我每次备课都是先埋头读课文,读呀,想呀,读呀,什么时候读出门道来了,什么时候兴奋起来了,什么时候才肯罢休。
只要我读得有一种兴奋的感觉,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那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
读到这种程度,即使不写都教案,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
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就没有法。
读懂、读出文章的妙处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要读出感情来。
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也会使语文教学富有趣味性。
范读是我的"绝活"。
有的课文我能读得学生眉飞色舞,有的课文我能读得学生潸然泪下。
实践证明,声情并茂的朗读会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探究的需要和兴趣。
此外,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使其有新异性。
一节课哪怕只有一点、两点,哪怕是一个精当有意思的提问。
只要出其不意,就会使学生感到有趣味。
"文如看山不喜平",上课也是如此。
二、重感悟什么是重感悟?说白了,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
它是对繁琐分析、先生讲学生听、一问到底的教学状况的否定。
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学习语文的规律。
悟什么?首先悟其义,课文内容要读懂,至少要粗知大意。
(事实上,只要读,课文内容是不难理解的。
)还要悟其情,悟其法,即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这是基本要求。
怎样悟?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
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这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既然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个"读"字,那么在教学中我是怎样做的呢?1.备课先备"读"。
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
读到"其方皆在吾口""其意皆出吾心"为止。
备课不等于写教案,我是把工夫花在钻研教材上的。
备课于心是最重要的。
至于写教案,因课而异对熟悉的,特别是教了多遍的课文,往往只写个提纲,记下新的体会,新的方法;新接触的课文,便写得具体一些。
写得最多的是自己的新感受、新体会、新方法和自己满意的作业设计等。
虽说多数词语具有模糊性,也不一定对学生讲解,但我还是一个个查词典,一个个记在书上;凡是拿不准的字,全都查字典,把握准读音。
虽然,我给学生只有一碗水,但我总是把自己这一桶水盛满。
我使用过的教本,总留下我读过的密密订麻的痕迹。
不动笔墨不读书(只要是自己的书)。
我这样帮,也要求学生这样做。
现在我常常只两三遍就能把课文读得较好,大概与我的生活阅历的丰富,爱好广泛,情感的丰富,教学经验的丰富分不开的。
但真正把课文把握好,读出妙处,不是三遍两遍的事。
我深深感到,朗读是语文老师(也是其它学科的老师)的一项基本功。
2.课堂上,第一件事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
这是"保底工程",切不可认为这很容易,全班学生都要做到这一点是要下一番苦功的。
对个别学生,到了高年级,有时我还一句一句地领着读。
著名特级教师高万同老师说:"朗读是符号言语化的过程。
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能做到正确、流利就不容易了,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读出语感来了。
"每篇课文,我一般都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指导读。
做到每个人都读通顺,一部分人读出感情。
在这个过程中,我做的事是指导、疏通。
指导读好,疏通阅读中的障碍,如帮助理解某些词义,某些句子的意思。
接下来做的第二件事是品味赏读,在微观上探究。
在这个环节上,或抓住在文章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表现力特别强的词语;或抓住特别精彩的句、段;或抓住表现手法上的精彩处,等等。
这一环节最见老师的功力,最能看出老师把握教材的水平、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老师本人的素养。
课上得精彩不精彩,往往就看这里;学生的语文能力常常在这时得到发挥和提高。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与教本、学生与老师、老师与教本之间的对话,首先是朗读的交流,其次是见解的交流和评价的交流,但是后两者适可而止。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是为了在读中学会阅读,为了发展语言,为了提高人文素养而读的,而不单单是为了理解、领会内容而读的。
把时间过多地用在"小组合作"上,用在讨论评价上,有悖于语文学习的根本宗旨。
我的责任是指点迷津和激励。
当然,不能否定必要的讲解。
赏读后,接下来我做的第三件事是要求把精彩之处熟读成诵(但不一定课课背诵)。
"微观探窿",最重要的要抓住"要害",切不可面面俱到。
任何感悟都是有度的,是在不经意中的,因人而异的。
感悟到的东西,有时是说不出来的,也不一定要求学生说出来,意会就行了。
我们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觉,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一个结论;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语文教学不宜太强调"合作学习";辅助手段的使用要恰当适度,因为阅读教学的根本手段是读感悟。
还是我常说的一句话:"告诉",只能使学生得到"兔了"。
最后,有必要再说一说思想教育的问题。
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首先是课本编者的事。
他们选的课文有什么"思想性",学生读了就会受到那个"思想"的教育。
张田若先生早就说过:"课文读懂了,思想教育就跑不了。
"老师的责任是指导学生读好课文。
学生把《一把油布伞》读得眼含泪花,能说他没受到感染?这难道不比让他们记住"伟大的母爱"这个标签好?思想教育不能"穿靴戴帽",更不宜"联系实际","影射"学生。
"影射"常常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有位教育家说:"当孩子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
"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也是"自得"的好,是"细无声"的好。
三、重积累说到"重积累",我们还要从学习语文的目的谈起。
学习语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语言哪里来?走进校门以前,是听来的,是在"听说"的实践中"习得"的。
进了校门则主要是从书本中读来的,在读、写的实践中"学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