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环境管理体系讲解
资源分配与采购
根据资源需求分析结果, 合理分配和采购所需资源 ,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有 效运行。
资源优化
积极寻求资源优化配置的 方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环境管理成本。
监视与测量
监视计划制定
01
制定监视计划,明确监视对象、监视方法和监视频率等,以确
保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持续评估。
测量设备校准
环境管理体系在企业管理中的综合应用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将环境管理体系融入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管理体系中 ,企业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平衡发展。
提高企业竞争力
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可以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 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优势,从而提高企业 的竞争力。
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
通过实施环境管理体系,企业可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客户和合作伙伴的信任和支 持。
识别环境因素
全面识别和评估企业活动对环境造 成的影响,包括大气、水、土壤、 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制定环境目标
根据环境因素识别的结果,制定相 应的环境目标,包括减少污染排放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
设计体系架构
根据企业的特点和环境目标的要求 ,设计相应的体系架构,包括组织 结构、职责分配、过程控制等。
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与运行
案例一: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案例分析
总结词:案例启示
详细描述:这个案例启示我们,实施环境管理体系需要高层 管理者的支持和员工的广泛参与,同时需要建立科学的数据 监测和分析体系,以便对环境绩效进行持续改进。
案例二
总结词:经验总结
VS
详细描述:在应用环境管理体系的 过程中,某企业总结了以下实践经 验:首先,要明确企业的环境目标 和指标,制定可行的实施计划;其 次,要加强对供应商和承包商的管 理,确保其符合环保要求;最后, 要建立奖惩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 与环保活动。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1.P6 第一章第二节2.1972年联合国首届人类环境会议,斯德哥尔摩3.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
4.代表作: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寂静的春天》;1960年,科斯,“社会成本问题”;1966年,鲍尔丁提出“太空船地球经济学”;1970年,美国联邦环保局成立。
5.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用、管理环境的经济手段、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环境问题。
6.第一章专栏:1950年,挪威考古学家海耶达尔出版了《阿库—阿库》一书。
(复活节岛之谜)克鲁蒂拉和克尼斯是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奠基人。
克鲁蒂拉侧重于公共投资的环境影响和自然资源价值的评估,代表作《自然资源保护的再思考》;克尼斯侧重于污染物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管理研究,代表作《区域水质管理的经济学》。
7.P17 第一章第六节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基础8.需求: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9.供给: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10.右图图2-111.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12.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13.P29-32 第二章第四、五节通过加总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就可以得到市场需求曲线。
14.市场失灵:在理想市场状态下,个体利益最大化能够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
当上述条件不能满足时,就会出现资源配置的扭曲,即市场失灵。
15.微观经济学认为,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4个:⑴存在能影响商品价格的市场势力;⑵外部性;⑶公共物品;⑷不完全信息。
16.导致市场失灵最主要的原因是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性。
17.要使政府干预有效,需要两个条件:⑴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⑵政府干预得到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实施干预花费的成本。
环境优化计划
环境优化计划
一、背景与目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制定本环境优化计划旨在从多角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当前环境状况,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洁净卫生、生机勃勃的美好家园。
二、主要内容
1.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2. 加大环保投入,提高污染治理能力
3. 加强环境监管执法,严惩环境违法行为
4. 广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5.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恢复受损生态系统
6.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践行低碳环保理念
7. 加强区域环保合作,共同应对环境挑战
三、保障措施
1. 健全环保法规制度,构建长效机制
2. 加大财税政策支持,调动多方参与积极性
3. 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环境治理水平
4. 建立监测评估体系,跟踪计划实施情况
5.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凝聚环保合力
环境问题关系到人类共同的未来,我们责无旁贷。
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呵护碧水蓝天,缔造绿色家园!。
环保行业绿色能源项目开发实施方案
环保行业绿色能源项目开发实施方案第一章环保行业绿色能源项目概述 (2)1.1 项目背景 (2)1.2 项目目标 (3)1.3 项目意义 (3)第二章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估 (3)2.1 资源调查与评估方法 (3)2.2 资源分布与潜力分析 (4)2.3 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 (4)第三章项目规划与设计 (5)3.1 项目总体规划 (5)3.2 项目布局设计 (5)3.3 技术路线选择 (6)第四章投资估算与经济效益分析 (6)4.1 投资估算 (6)4.2 经济效益分析 (7)4.3 投资风险分析 (7)第五章环保与节能减排措施 (8)5.1 环保措施 (8)5.2 节能减排措施 (8)5.3 环境影响评价 (8)第六章项目建设与实施 (8)6.1 项目前期准备 (8)6.1.1 项目可行性研究 (8)6.1.2 项目立项手续 (9)6.1.3 资金筹措 (9)6.1.4 设计与施工准备 (9)6.2 项目建设阶段 (9)6.2.1 施工方案制定 (9)6.2.2 施工组织与管理 (9)6.2.3 施工进度控制 (9)6.2.4 项目质量保障 (9)6.3 项目验收与运维 (9)6.3.1 项目验收 (9)6.3.2 运维管理 (9)第七章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10)7.1 政策法规梳理 (10)7.1.1 国家层面政策法规 (10)7.1.2 地方层面政策法规 (10)7.1.3 政策法规更新与调整 (10)7.2 标准体系建立 (10)7.2.1 国家标准 (10)7.2.2 行业标准 (10)7.2.3 企业标准 (11)7.3 政策支持与监管 (11)7.3.1 政策支持 (11)7.3.2 监管措施 (11)7.3.3 政策宣传与培训 (11)第八章产业合作与市场拓展 (11)8.1 产业合作模式 (11)8.1.1 合作对象筛选 (11)8.1.2 合作模式设计 (11)8.2 市场拓展策略 (12)8.2.1 市场调研 (12)8.2.2 品牌建设 (12)8.2.3 产品定位 (12)8.2.4 销售渠道拓展 (12)8.3 产业链建设 (12)8.3.1 上游产业链建设 (12)8.3.2 中游产业链建设 (12)8.3.3 下游产业链建设 (13)第九章资金筹措与融资安排 (13)9.1 资金筹措方案 (13)9.2 融资安排 (13)9.3 资金监管与风险控制 (13)第十章项目管理与风险防控 (14)10.1 项目管理体系 (14)10.1.1 管理架构 (14)10.1.2 管理流程 (14)10.1.3 管理工具与方法 (14)10.2 风险防控策略 (15)10.2.1 风险识别 (15)10.2.2 风险评估 (15)10.2.3 风险应对 (15)10.3 项目评估与后评价 (15)10.3.1 项目评估 (15)10.3.2 后评价 (15)第一章环保行业绿色能源项目概述1.1 项目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日益增长,传统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日益严重。
环保行业循环经济智能管理系统升级方案
环保行业循环经济智能管理系统升级方案第一章绪论 (2)1.1 项目背景 (2)1.2 项目目标 (2)1.3 项目意义 (2)第二章循环经济概述 (3)2.1 循环经济概念 (3)2.2 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3)2.3 循环经济挑战与机遇 (4)第三章环保行业现状分析 (4)3.1 环保行业概述 (4)3.2 环保行业发展趋势 (4)3.3 环保行业管理现状 (5)第四章智能管理系统概述 (5)4.1 智能管理系统概念 (5)4.2 智能管理系统技术架构 (6)4.3 智能管理系统应用案例 (6)第五章系统升级需求分析 (7)5.1 功能需求分析 (7)5.1.1 基础功能完善 (7)5.1.2 扩展功能开发 (7)5.2 功能需求分析 (7)5.2.1 响应速度 (7)5.2.2 数据处理能力 (7)5.2.3 可扩展性 (7)5.3 安全需求分析 (7)5.3.1 数据安全 (7)5.3.2 用户权限管理 (8)5.3.3 系统安全防护 (8)5.3.4 法律法规遵守 (8)第六章系统升级方案设计 (8)6.1 系统升级目标 (8)6.2 系统升级技术路线 (8)6.3 系统升级模块设计 (8)6.3.1 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 (8)6.3.2 数据分析与挖掘模块 (9)6.3.3 系统管理与维护模块 (9)6.3.4 智能决策与优化模块 (9)6.3.5 用户界面与交互模块 (9)6.3.6 系统安全与防护模块 (9)第七章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9)7.1 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9)7.2 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 (10)7.3 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 (10)第八章系统升级实施与测试 (11)8.1 系统升级实施步骤 (11)8.2 系统升级测试方法 (11)8.3 系统升级效果评估 (12)第九章项目管理与风险控制 (12)9.1 项目管理策略 (12)9.2 风险识别与评估 (13)9.3 风险应对措施 (13)第十章总结与展望 (14)10.1 项目总结 (14)10.2 项目成果与应用前景 (14)10.3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14)第一章绪论1.1 项目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保问题日益凸显,循环经济作为一种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发展模式,逐渐受到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环境管理)河道水环境容量及合理分配
河道水环境容量及合理分配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叶碎高郑世宗摘要:水环境治理是我省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分析计算河道水环境容量是水环境保护和总量控制的理论依据。
本文指出了环境容量计算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分析了影响环境容量的主要因子。
认为在水环境保护措施中,应加强利用水利工程提高水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的研究。
关键词:河道整治水质水环境容量合理分配水环境保护1 水环境治理是河道整治建设的关键作为生态省建设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工程,其总体目标是“水清、流畅、岸绿、景美”。
四个目标中,有三个是环境目标,体现水环境质量的“水清”更是位居第一。
对水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主要出于两个原因,第一,我省水环境污染严重,根据《浙江省水资源质量报告》(2003年7、8月)报导,全省参与评价的重点水域水质断面60个,其中水质符合Ⅰ、Ⅱ、Ⅲ、Ⅳ、Ⅴ类及劣Ⅴ类标准的断面分别占1.7%、11.7%、26.7%、13.3%、15.0%、31.6%,即属于V类和劣于V类的水质断面占监测总断面的46.6%。
笔者工作涉及的不同地方的河道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虽然缺乏监测资料,但从发黑、发臭的水体外观就不难判断,相当一部分河段的水质达不到工程区划目标的要求。
第二,如果水质得不到改善,河道建设的任何努力,都将失去意义。
为此水环境治理是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的关键。
要整治河道,必须治理水环境。
2 水环境目标与水环境容量2.1 水功能区划与水质目标水质的好与不好是相对的,凡是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的,即为达标,认为水质是好的;凡是污染程度超过功能区水质目标的,即为超标,认为水质是不好的。
所以在河道整治规划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规划河段的水功能区划。
我国水功能区划分采用两级体系,即一级区划和二级区划。
水功能一级区划分保护区、缓冲区、开发利用区、保留区四类;水功能二级区划在一级区划的开发利用区内进行,分为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排污控制区七类。
第五章 卫生资源规划
第五章卫生资源规划掌握:⏹卫生资源规划概念及原则。
卫生资源(health resource): 是指社会投入到卫生服务领域中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统称。
包括卫生人力、费用、设施、装备、药品、知识和技术等。
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的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卫生人员数、卫生经费数及卫生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
⏹区域卫生资源配置方法。
1.计划配置方式:是以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为主的配置卫生资源的方式。
主要体现为统一分配卫生资源,统一安排卫生机构、发展速度和规模等。
2.市场配置方式:是通过竞争、价格、供求等市场机制来实现卫生资源在不同领域及层次的分配。
3.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方式:是指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计划调节的主导作用,辅以市场调节的卫生资源配置方式。
熟悉:⏹制定卫生资源规划依据及步骤。
(一)制定卫生资源规划指导思想1.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2.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3.公平与效率兼顾4.均衡发展与突出重点相结合5.成本与效果相统一(二)制定卫生资源规划依据1.人群健康状况、卫生服务水平及卫生资源状况2.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规划3.相关理论、政策及卫生发展趋势了解:⏹区域卫生规划概念、任务及意义。
✓卫生资源规划(health resource planning)是指根据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人群健康问题和卫生保健服务需求等因素,确定卫生资源的发展目标、规模和速度,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改善和提高区域内卫生服务质量和数量,提高卫生资源使用效益和效率的科学计划方法。
✓(一)卫生资源规划功能制定卫生资源规划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卫生资源配置实现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是提高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满足人群卫生保健服务需要的重要手段。
(二)卫生资源规划任务1.确定卫生资源配置目标2.优化卫生资源配置3.探索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法✓区域卫生规划(regional health planning)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依据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人群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需求等因素,确定区域内卫生事业的发展目标、模式、规模和速度,统筹安排、优化配置卫生资源的过程。
智慧农业种植管理系统操作手册
智慧农业种植管理系统操作手册第一章概述 (3)1.1 系统简介 (3)1.2 功能概述 (3)1.2.1 数据采集与监控 (3)1.2.2 农业生产计划管理 (4)1.2.3 农业技术指导 (4)1.2.4 农药、化肥使用管理 (4)1.2.5 病虫害防治管理 (4)1.2.6 农业大数据分析 (4)1.2.7 信息推送与报警 (4)第二章系统安装与配置 (4)2.1 系统安装 (4)2.1.1 安装环境准备 (5)2.1.2 安装步骤 (5)2.1.3 验证安装 (5)2.2 系统配置 (5)2.2.1 基本配置 (5)2.2.2 功能模块配置 (5)2.2.3 系统参数配置 (6)2.3 系统升级 (6)2.3.1 检查新版本 (6)2.3.2 与安装新版本 (6)2.3.3 验证升级 (6)第三章用户管理 (6)3.1 用户注册 (6)3.1.1 注册流程 (6)3.1.2 注意事项 (7)3.2 用户登录 (7)3.2.1 登录流程 (7)3.2.2 注意事项 (7)3.3 用户权限设置 (7)3.3.1 权限等级 (7)3.3.2 权限设置 (7)3.3.3 权限变更 (8)第四章设备管理 (8)4.1 设备注册 (8)4.1.1 注册流程 (8)4.1.2 注册注意事项 (8)4.2 设备绑定 (8)4.2.1 绑定流程 (8)4.2.2 绑定注意事项 (9)4.3.1 监控功能 (9)4.3.2 监控操作 (9)第五章土壤管理 (9)5.1 土壤信息录入 (9)5.1.1 登录系统 (9)5.1.2 选择田块 (9)5.1.3 录入土壤信息 (10)5.1.4 提交信息 (10)5.2 土壤分析 (10)5.2.1 分析土壤数据 (10)5.2.2 分析报告 (10)5.3 土壤改良 (10)5.3.1 制定改良方案 (10)5.3.2 实施改良措施 (10)5.3.3 监测改良效果 (11)第六章植物种植 (11)6.1 植物品种选择 (11)6.1.1 选择原则 (11)6.1.2 选择方法 (11)6.2 植物种植计划 (12)6.2.1 制定原则 (12)6.2.2 制定内容 (12)6.3 植物生长监测 (12)6.3.1 监测内容 (12)6.3.2 监测方法 (12)第七章灌溉管理 (12)7.1 灌溉策略设置 (13)7.1.1 概述 (13)7.1.2 注意事项 (13)7.2 灌溉设备控制 (13)7.2.1 概述 (13)7.2.2 注意事项 (13)7.3 灌溉数据记录 (13)7.3.1 概述 (13)7.3.2 注意事项 (14)第八章肥料管理 (14)8.1 肥料种类与用量 (14)8.1.1 肥料种类 (14)8.1.2 肥料用量 (14)8.2 肥料施用计划 (14)8.2.1 施肥时间 (14)8.2.2 施肥方式 (14)8.2.3 施肥量调整 (14)8.3.1 数据收集 (14)8.3.2 数据分析 (15)8.3.3 结果展示 (15)第九章病虫害防治 (15)9.1 病虫害识别 (15)9.1.1 系统功能概述 (15)9.1.2 识别技术原理 (15)9.2 防治方法选择 (15)9.2.1 系统功能概述 (15)9.2.2 防治方法介绍 (16)9.3 防治效果评估 (16)9.3.1 系统功能概述 (16)9.3.2 评估方法 (16)第十章系统维护与故障处理 (16)10.1 系统维护 (16)10.1.1 维护目的 (16)10.1.2 维护内容 (16)10.1.3 维护周期 (17)10.1.4 维护措施 (17)10.2 故障排查 (17)10.2.1 故障分类 (17)10.2.2 排查方法 (17)10.2.3 排查步骤 (17)10.3 故障处理 (17)10.3.1 处理原则 (18)10.3.2 处理方法 (18)10.3.3 处理步骤 (18)第一章概述1.1 系统简介智慧农业种植管理系统是一款集成了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算法的综合性管理平台。
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市场主体保护第三章政府公共服务第四章规范政府监管第五章维护市场秩序第六章监督保障措施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优化营商环境,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第三条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应当坚持依法行政、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廉洁高效和责任追究的原则,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有利于市场主体发展的环境。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树立主动、协作、高效、廉洁的服务理念,制定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制度和具体措施,营造开放包容、合作互利、诚实守信、重商护商的营商环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领导,建立优化营商环境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营商环境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组织和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增强市场服务意识,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保障市场主体在市场准入、政府支持、参与政府投资项目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制定经济政策, 起草或者提请制定涉及市场主体重大权益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应当充分听取有关市场主体的意见和建议。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及时汇集涉及市场主体的法律法规,以及创业、创新、金融、市场、权益保护等各类政府服务信息,为市场主体提供便捷、无偿的咨询服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以新闻发布会、书面问答、在线访谈、专家解读等形式,对涉及市场主体的简政、减税、减费、项目申报、经费补贴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有关规范性文件进行宣传、解读,提示市场主体享有的权利和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
生产环境管理制度样本(5篇)
生产环境管理制度样本1、目的确定并提供和维护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环境,确保管理好为达到产品符合顾客要求及卫生要求所需的生产环境。
2、范围适用于达到产品符合所需要的生产环境的控制3、职责3.1生产部负责对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生产环境进行管理和控制,并建立生产环境管理制度3.2各部门配合生产部做好全厂的生产环境管理。
4、工作程序4.1生产企业应保持厂区内外环境清洁,生产厂区内路面基本不能有土路,尽量采用水泥地面,以防止扬尘。
厂区的地面、路面、及运输等不应对产品的生产造成污染。
4.2生产、行政、生活辅助区的总体布局应合理,不得互相防碍。
4.3应与有毒有害源保持一定距离,生产场地周边一公里之外不得有对环境存在污染的化工、采矿等企业存在。
厕所、厨房应与生____培训网.____ie____iebang.产区域隔离;卫生间必须保持清洁卫生,做到定时消毒。
4.7厂内的生活区特别是厨房不应离车间太近,避免串味,污染产品。
清洁生产管理制度1、目的确定并提供和维护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确保管理好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设备2、范围适用于达到产品符合所需要的生产车间的控制3、职责3.1生技部负责对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生产车间进行管理和控制,并建立清洁生产管理制度3.2各部门配合生技部做好车间的清洁生产管理。
4、工作程序4.1生产车间应清洁安全并建立有关清洁生产制度。
4.2生产车间的墙壁、地面、天花板表面平整光滑,并能耐受清理和消毒,要求每天清洁以减少灰尘积聚和便于清洁。
车间主任每天要核查时不单单是看当时现场是否符合环境卫生要求,还要注重查验如何能把环境卫生保持下去。
是否有专人、专片负责制度,尽量细化责任范围和责任人,最低要求也要有笔记本式或表格式记录,包括值日、值周或值月的记录,清洁内容具体到地板、玻璃、机器等。
4.3车间内应有与所生产的产品相适应的防尘设施。
4.6生产区内的公共设施避免出现不易清洁的部位。
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
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并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资源环境要素的概念入手,探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意义及其构建方法。
资源环境要素是指物质或能量的来源,如土地、水、空气、能源等,以及与其相关的自然环境因素,如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资源环境要素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基础,但由于其稀缺性和有限性,必须通过合理配置来满足人类的需求。
市场化配置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来决定资源环境要素的供求关系和价格。
它是一种基于供求关系和价格信号的分配方式,能够有效地引导资源环境要素的流动和分配,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
市场化配置有助于调动各方面参与资源环境管理的积极性,激发社会创新和动力,促进资源环境优化配置。
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提高资源环境要素的利用效率。
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节供求关系,使资源环境要素得以有效地流动和配置,避免了资源环境的浪费和滥用。
其次,市场化配置可以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通过建立资源环境要素的市场和价格,可以培育绿色产业和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市场化配置还可以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环境要素配置存在差异,通过市场化配置,资源环境要素可以在区域间实现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构建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需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机制。
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可以规范资源环境市场的行为,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有效运行。
其次,需要建立资源环境市场信息平台,提供准确和及时的市场信息。
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对市场化配置至关重要,只有当参与者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时,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再次,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持。
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持是推动资源环境领域改进和创新的重要力量,只有通过技术进步,资源环境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才能更加有效和可持续。
环境管理学课后答案分享
环境管理学课后答案分享一、课后答案分享环境管理学是一门涉及到环境保护、资源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综合学科。
在这门课上,我学到了许多关于环境管理的知识和理论。
下面是我对于课后题目的解答和分析,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1.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和管理方法,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环境修复和保护:对已经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进行修复和保护,防止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恶化。
(2)环境规划和治理: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规划和治理方案,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发展。
(3)环境监测和评价:建立科学准确的监测和评价体系,及时了解环境质量状况,为环境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环境教育和宣传: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公民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
2. 请简单描述环境管理的三个基本阶段。
(1)预防为主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侧重于通过控制和预防环境污染的源头,降低环境污染的发生概率和程度。
主要措施包括加强排放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鼓励循环利用和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
(2)治理为主阶段:当环境污染已经发生,或者达到了无法逆转的程度时,需要采取治理措施,修复和保护环境质量。
主要措施包括修复受污染的土壤和水体,治理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等。
(3)校正为主阶段:当环境污染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或者对生态系统的恢复影响极大时,需要采取校正措施。
主要措施包括恢复受损生态系统,建立生态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
3. 请简述环境管理中的“3R”原则。
“3R”原则是指减少(Reduce)、回收(Reuse)和循环(Recycle)的原则。
它是环境管理中的一种重要理念和策略,旨在最大程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论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
论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一、概述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作为现代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具有重要意义。
总量控制是指通过设定某一区域内污染物排放的总量上限,来限制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从而达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
而排污权交易则是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允许企业之间买卖排污权,以实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
总量控制作为一种强制性的环境管理措施,能够确保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不超过环境容量,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免受过度污染。
单纯的总量控制可能无法充分激发企业减排的积极性,因此需要结合市场机制,通过排污权交易来引导企业主动减排。
排污权交易的核心思想是将环境容量作为一种稀缺资源进行配置,通过市场手段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
排污权交易的实施需要建立一系列制度基础,包括明确排污权的定义、分配和交易规则,建立排污权交易平台,制定排污权交易的监管和处罚措施等。
这些制度的建立不仅能够保障排污权交易的公平性和有效性,还能够为企业的减排行为提供明确的指导和激励。
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相结合的环境管理模式已经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成功应用。
这些经验表明,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有效的监管措施,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能够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作为现代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实践价值。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和环保技术的不断进步,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将在环境保护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 简述环境问题与污染排放的严重性在《论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关于“简述环境问题与污染排放的严重性”的段落内容,可以这样写:环境问题与污染排放的严重性已经日益凸显,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被排放到环境中,导致空气质量下降、水体污染加剧、土壤退化等问题愈发严重。
这些环境问题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也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
快递公司环保管理制度
快递公司环保管理制度第一章环保管理总则 (3)1.1 管理目标与原则 (3)1.1.1 管理目标 (3)1.1.2 管理原则 (3)1.1.3 管理体系 (3)1.1.4 组织架构 (4)第二章环保政策与法规 (4)1.1.5 国家环保政策法规 (4)1.1 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1.2 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4)1.3 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1.3.1 地方环保政策法规 (4)2.1 遵循地方环保法规 (4)2.2 遵循地方环保标准 (5)第二节内部规章制度 (5)2.2.1 环保管理组织机构 (5)3.1 建立环保管理组织机构 (5)3.2 明确环保岗位职责 (5)3.2.1 环保培训与宣传 (5)4.1 开展环保培训 (5)4.2 加强环保宣传 (5)4.2.1 环保设施与设备 (5)5.1 配置环保设施 (5)5.2 设备维护与管理 (5)5.2.1 环保监测与评估 (5)6.1 实施环保监测 (5)6.2 进行环保评估 (6)第三章快递包装管理 (6)6.2.1 材料选择原则 (6)6.2.2 具体材料选择 (6)6.2.3 循环利用措施 (6)6.2.4 循环利用方式 (7)第四章资源节约与减排 (7)6.2.5 能源管理 (7)6.2.6 能源节约措施 (7)6.2.7 减排目标 (8)6.2.8 减排措施 (8)第五章环保教育与培训 (8)6.2.9 环保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8)6.2.10 环保意识培养措施 (9)6.2.11 环保技能培训的目的 (9)6.2.12 环保技能培训内容 (9)6.2.13 环保技能培训方式 (9)第六章环境监测与评估 (10)6.2.14 监测指标 (10)6.2.15 监测方法 (10)6.2.16 评估体系 (10)6.2.17 评估流程 (11)6.2.18 评估结果应用 (11)第七章应急管理与处理 (11)6.2.19 目的与意义 (11)6.2.20 预案编制原则 (11)6.2.21 预案内容 (12)6.2.22 报告 (12)6.2.23 现场处置 (12)6.2.24 调查与分析 (12)6.2.25 处理 (12)6.2.26 整改与恢复 (13)第八章环保宣传与交流 (13)6.2.27 宣传活动目的 (13)6.2.28 宣传活动原则 (13)6.2.29 宣传活动内容 (13)6.2.30 宣传活动组织 (13)6.2.31 交流合作目的 (13)6.2.32 交流合作原则 (14)6.2.33 交流合作内容 (14)6.2.34 交流合作组织 (14)第九章环保责任与考核 (14)6.2.35 公司高层管理责任 (14)6.2.36 环保管理部门责任 (14)6.2.37 各部门责任 (15)6.2.38 员工个人责任 (15)6.2.39 考核原则 (15)6.2.40 考核内容 (15)6.2.41 考核方法 (15)6.2.42 考核周期 (16)6.2.43 考核结果应用 (16)6.2.44 修订的启动 (16)6.2.45 修订的制定 (16)6.2.46 修订的审批 (16)6.2.47 修订的实施 (17)6.2.48 内部监督与评估 (17)6.2.49 外部合作与交流 (17)6.2.50 员工培训与参与 (17)6.2.51 技术创新与应用 (17)第一章环保管理总则1.1 管理目标与原则1.1.1 管理目标本章节旨在明确快递公司环保管理之总体目标,以保证公司在运营过程中,遵循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高标准农田种植环境监测与管理方案
高标准农田种植环境监测与管理方案第一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 (3)1.2 目的意义 (3)1.3 研究方法 (4)第二章高标准农田种植环境监测技术 (4)2.1 监测指标体系构建 (4)2.2 监测设备选型与布置 (4)2.3 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 (5)2.4 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 (5)第三章土壤环境监测与管理 (6)3.1 土壤物理性质监测 (6)3.1.1 监测目的 (6)3.1.2 监测方法 (6)3.1.3 监测频次与周期 (6)3.2 土壤化学性质监测 (6)3.2.1 监测目的 (6)3.2.2 监测方法 (6)3.2.3 监测频次与周期 (7)3.3 土壤生物性质监测 (7)3.3.1 监测目的 (7)3.3.2 监测方法 (7)3.3.3 监测频次与周期 (7)3.4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与改善 (7)3.4.1 评价方法 (7)3.4.2 改善措施 (7)第四章水分环境监测与管理 (7)4.1 土壤水分监测 (7)4.2 灌溉水监测 (8)4.3 水分平衡分析 (8)4.4 水资源优化配置 (8)第五章气象环境监测与管理 (8)5.1 气象要素监测 (8)5.1.1 监测内容 (8)5.1.2 监测方法 (9)5.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9)5.2 气候变化分析 (9)5.2.1 分析方法 (9)5.2.2 分析内容 (9)5.3 气象灾害预警与防范 (9)5.3.1 预警体系 (9)5.3.2 防范措施 (9)5.4 气象资源利用与优化 (9)5.4.1 气象资源评估 (9)5.4.2 资源优化配置 (9)5.4.3 气象服务 (9)第六章病虫害监测与管理 (10)6.1 病虫害监测方法 (10)6.1.1 物理监测方法 (10)6.1.2 化学监测方法 (10)6.1.3 生物监测方法 (10)6.2 病虫害防治策略 (10)6.2.1 农业防治 (10)6.2.2 化学防治 (10)6.2.3 物理防治 (10)6.3 生物防治技术 (10)6.3.1 天敌昆虫防治 (10)6.3.2 微生物防治 (10)6.3.3 植物源农药防治 (11)6.4 病虫害预警与防治 (11)6.4.1 建立病虫害监测网络 (11)6.4.2 制定病虫害防治方案 (11)6.4.3 实施病虫害防治措施 (11)6.4.4 防治效果评价与反馈 (11)第七章农药与化肥使用监测与管理 (11)7.1 农药使用监测 (11)7.1.1 监测目的与意义 (11)7.1.2 监测内容与方法 (11)7.1.3 监测频率与数据采集 (11)7.2 化肥使用监测 (12)7.2.1 监测目的与意义 (12)7.2.2 监测内容与方法 (12)7.2.3 监测频率与数据采集 (12)7.3 农药与化肥减量增效技术 (12)7.3.1 技术研发与应用 (12)7.3.2 技术推广与培训 (12)7.3.3 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 (12)7.4 农药与化肥残留检测 (12)7.4.1 检测目的与意义 (12)7.4.2 检测内容与方法 (12)7.4.3 检测频率与数据处理 (13)第八章农田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 (13)8.1 农田生态环境指标体系 (13)8.2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13)8.3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13)8.4 生态环境改善措施 (14)第九章高标准农田种植环境监测与管理平台建设 (14)9.1 平台架构设计 (14)9.2 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14)9.2.1 数据采集模块 (14)9.2.2 数据传输模块 (14)9.2.3 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 (14)9.2.4 应用模块 (15)9.3 平台数据管理与分析 (15)9.3.1 数据管理 (15)9.3.2 数据分析 (15)9.4 平台运行与维护 (15)9.4.1 平台运行 (15)9.4.2 平台维护 (15)第十章高标准农田种植环境监测与管理实施策略 (15)10.1 政策法规制定 (15)10.2 技术推广与应用 (16)10.3 人才培养与培训 (16)10.4 监测与管理效果评价与反馈 (16)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粮食安全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智能化种植环境优化方案
农业智能化种植环境优化方案第一章农业智能化种植环境概述 (2)1.1 智能化种植环境发展现状 (3)1.2 智能化种植环境发展趋势 (3)第二章智能化种植环境监测技术 (3)2.1 土壤监测技术 (3)2.1.1 土壤物理性质监测 (4)2.1.2 土壤化学性质监测 (4)2.1.3 土壤生物性质监测 (4)2.2 气象监测技术 (4)2.2.1 温湿度监测 (4)2.2.2 光照监测 (4)2.2.3 风速风向监测 (4)2.3 水分监测技术 (4)2.3.1 土壤水分监测 (4)2.3.2 植物水分监测 (4)2.3.3 大气水分监测 (5)第三章智能化种植环境控制技术 (5)3.1 自动灌溉控制系统 (5)3.2 自动施肥控制系统 (5)3.3 自动病虫害防治系统 (5)第四章智能化种植环境优化策略 (6)4.1 资源优化配置 (6)4.2 农业废弃物处理 (6)4.3 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 (6)第五章农业智能化种植环境数据分析与处理 (6)5.1 数据收集与传输 (6)5.2 数据存储与管理 (7)5.3 数据分析与挖掘 (7)第六章智能化种植环境决策支持系统 (8)6.1 农业生产决策支持 (8)6.1.1 系统概述 (8)6.1.2 系统功能 (8)6.2 灾害预警与应对 (8)6.2.1 系统概述 (8)6.2.2 系统功能 (8)6.3 农业政策建议 (9)6.3.1 政策背景 (9)6.3.2 政策建议 (9)第七章智能化种植环境管理与维护 (9)7.1 设备维护与管理 (9)7.2 系统升级与更新 (10)7.3 安全保障措施 (10)第八章农业智能化种植环境政策与法规 (11)8.1 国家政策与法规 (11)8.1.1 国家政策概述 (11)8.1.2 国家法规体系 (11)8.1.3 国家政策与法规的实施效果 (11)8.2 地方政策与法规 (11)8.2.1 地方政策概述 (11)8.2.2 地方法规体系 (11)8.2.3 地方政策与法规的实施效果 (12)8.3 国际合作与交流 (12)8.3.1 国际合作概述 (12)8.3.2 国际合作项目 (12)8.3.3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效果 (12)第九章农业智能化种植环境推广与应用 (12)9.1 技术推广与应用 (12)9.1.1 推广策略 (12)9.1.2 技术应用 (12)9.2 产业融合与发展 (13)9.2.1 产业链整合 (13)9.2.2 产业创新 (13)9.3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13)9.3.1 社会效益 (13)9.3.2 经济效益 (13)第十章农业智能化种植环境未来发展展望 (13)10.1 技术发展趋势 (13)10.1.1 物联网技术 (14)10.1.2 人工智能技术 (14)10.1.3 生物技术 (14)10.1.4 新型材料技术 (14)10.2 产业变革与创新 (14)10.2.1 生产方式变革 (14)10.2.2 产业链整合 (14)10.2.3 产业创新 (14)10.3 智能化种植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5)10.3.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5)10.3.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5)10.3.3 保障生态环境 (15)10.3.4 推动城乡一体化 (15)第一章农业智能化种植环境概述1.1 智能化种植环境发展现状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化种植环境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经营管理规章制度
生态经营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推动生态经营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生态经营管理是指在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展资源利用和经济活动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生态经营管理的宗旨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第四条生态经营管理应当遵循自愿原则、综合谨慎原则、预防控制原则、限度原则和综合治理原则。
第五条生态经营管理应当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责任原则,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第六条生态经营管理应当遵循先保护再开发、先利用再补偿、先预防再修复的原则。
第七条生态经营管理应当推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统一,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第八条生态经营管理应当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
第九条生态经营管理应当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确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政策。
第十条生态经营管理应当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保障管理工作的落实和效果的评估。
第二章生态经营管理的目标第十一条生态经营管理的目标是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第十二条生态经营管理的具体目标包括:(一)推动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促进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提高。
(三)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打造良好的生态经营管理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和参与。
第十三条生态经营管理的目标应当具体明确,量化可衡量,便于评估和考核。
第三章生态经营管理的原则第十四条生态经营管理应当遵循科学性原则,依托科学技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十五条生态经营管理应当遵循协调性原则,促进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
第十六条生态经营管理应当遵循可持续性原则,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第一节福利经济学第二节经济效率的实现第三节补偿原则与次优理论第四节帕累托效率的政策意义第五节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目标的选择第一节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一门规范经济学,又称经济伦理学,同时又是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带有经济政策学的性质。
⏹福利经济学力图有系统地阐述一些命题,依据这些命题,我们可以判断某一经济状况下的社会福利高于还是低于另一经济状况下的社会福利。
旧福利经济学与新福利经济学⏹旧福利经济学:以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思想,其要点有:以基数效用为基础;指出一般福利和经济福利两个不同概念(影响经济福利的因素有国民收入的总量和个人收入分配状况);确立了外部性理论,认为外部性是指边际社会净效益与边际私人净效益的不一致。
⏹新福利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形成的福利经济学。
其要点有:以帕累托提出的序数效用论为基础;认为社会福利改进是指任何社会成员的福利增进,但不能有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减少,这一标准无法评价收入再分配问题;创建了社会福利函数(指出帕累托最优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达到最大福利,还必须满足其充分条件,即收入分配的合理性);提出了社会补偿原则。
福利经济学的意义⏹早期的经济学只是关注物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问题,而且压倒一切的问题是数量的不足,所以经济学家的关注焦点是如何扩大社会财富的总量。
但是随着社会财富总量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仅有社会财富总量的扩大,而社会分配不公、环境污染、劳动异化、人们的主观幸福、社会福利并且没有得到提高。
于是,人们就要求有一种理论,对现实经济状况进行合意性评价。
⏹福利经济学使人们能够理性地思考不同经济状态下社会福利的增减变动,以说明现实经济政策或经济制度是否合意。
⏹其主要应用领域为:评价不同经济体制的合意性;评价不同经济政策的合意性。
消费者偏好⏹一、商品组合⏹例:消费者每月购买食物与衣服的组合⏹ A 食物20 衣服30⏹ B 食物10 衣服50⏹ C 食物40 衣服20⏹ D 食物30 衣服20⏹ E 食物30 衣服40⏹ F 食物10 衣服40二、基本假定⏹1、完备性,即指对每一种商品都能说出偏好顺序。
⏹2、可传递性,即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是有序的,连贯一致的。
若A大于B,B大于C,则A大于C。
⏹3、不充分满足性,即消费者认为商品数量总是多一些好。
⏹4、无差异曲线是凸的,即凸向坐标原点。
三、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无差异曲线具有四个重要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第二,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四,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四、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异同⏹两者都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
⏹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和完善。
(1)基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正如长度单位可以用米来表示一样。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其计数单位就是效用单位。
效用概念有两个特点⏹是中性的⏹具有主观性:效用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2)序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
⏹序数效用论用消费者偏好的高低来表示满足程度的高低。
⏹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五、边际商品替代率(MRS)(MarginalRateofSubstitution)⏹将消费者能更多地获取一种商品而愿意放弃它种商品的数量加以量化。
⏹任一点的边际商品替代率在绝对值上就等于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斜率。
六、等产量线⏹两种投入品在可变状态下的产出量⏹ 1 2 3 4 5⏹ 1 20 40 55 65 75⏹ 2 40 60 75 85 90⏹ 3 55 75 90 100 105⏹ 4 65 85 100 110 115⏹ 5 75 90 105 115 120⏹由生产出同一产量的不同投入品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等产量线按照产出水平的高低排列;⏹每一条等产量线都对应着特定的产出水平,而无差异曲线只是意义上的排序;⏹全部等产量线都凸向原点;⏹等产量线为厂商进行生产决策提供了一系列可行性。
第二节经济效率的实现假设:在一个简单的经济系统中,有经济主体(厂商或消费者)1和2,并存在两种资源:土地(L)和机器(M),生产且消费两种商品:小麦(W)和衣服(C)。
则:⏹生产函数为:W=fw(Lw,Mw)C=fc(Lc,Mc)⏹效用函数为:U1=f1(W1,C1)U2=f2(W2,C2)假定条件:⏹(1)生产技术在分析期内不变;⏹(2)L、M、W和C的货币单位是可比的;⏹(3)个人偏好在分析期内不变;⏹(4)每一种资源投入在每一种商品生产中的边际生产率为正值,但却是递减的;每一种商品对每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效用也为正值,但却是递减的。
一、高效率的生产过程⏹假定资源的供给量是一定的,即:⏹L = Lw+Lc⏹M = Mw+Mc⏹W、C的等产量线合并在埃奇沃思矩形图中。
⏹商品生产中的埃奇沃思矩形图:表示当可用于两种经济活动所投入的生产要素总量既定时,两种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生产过程中,资源投入可以有多种组合。
如果通过重新配置资源投入能够获得更多的一种或两种商品的产出,则过去资源投入的配置就是无效率的。
⏹生产契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代表着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下高效率的生产方式。
⏹边际技术替代率即MRTS(m,l)c=MRTS(m,l)w。
需要注意:⏹在生产契约曲线上仍然有无穷多个切点,因而有无穷多种高效率资源配置状态。
因此仅从生产过程无从确定经济效率。
⏹如果某种资源投入没有市场价格或者市场价格过低(例如,环境物品),也会扭曲资源配置的效率。
生产可能性线生产可能性线:以W为纵轴,C为横轴的产出量线二、高效率的消费过程⏹人1和个人2的无差异曲线⏹商品消费中的埃奇沃思矩形图:表明当市场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商品可供消费的总量既定时,两种消费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消费过程中,商品可以有多种分配方式。
如果通过重新分配商品,能够获得更多的满足,这些商品分配就是无效率的。
⏹消费契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代表着一种商品分配状态下效率最高的消费方式。
⏹边际商品替代率即MRS(w,c)1=MRS(w,c)2需要注意:⏹曲线上有无穷多种高效率商品分配状态。
⏹高效率生产可能性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具有与之相对应的商品最大可能供给量的组合,而每一种组合又对应着一条新的消费契约曲线。
⏹如果某种商品没有市场价格或者市场价格过低也会扭曲商品分配的效率。
效用可能性线⏹以U1为横轴,U2为纵轴的效用线三、效用边界线⏹将无数多条效用可能性线位于最外侧的部分连接起来,就得到效用边界线。
效用可能性线与效用边界线的特点⏹所有的效用可能性线均与横纵坐标相交;⏹各条效用可能性线相互相交;⏹某些效用可能性线落在其他效用可能性线之内。
⏹代表效用水平的点置于效用边界线之外是不可能的;⏹代表效用水平的点置于效用边界线之内是低效率的;⏹效用边界线是由一段段不同的效用可能性线组成的,因而不是真正的曲线。
在效用边界线上,可以排除以下几点:⏹生产契约曲线之外的投入组合⏹消费契约曲线之外的所有商品分配方式;⏹没有落在效用边界线上的所有效用可能性线。
⏹效用边界线代表着一种帕累托效率,其经济状态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程度,任何人的境况都不可能更好,同时也不使其他人境况变坏。
四、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实现帕累托效率的必要条件:⏹高效率的资源配置: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即MRTS(m,l)c=MRTS(m,l)w=Pm/Pl⏹高效率的消费: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即MRS(w,c)l=RS(w,c)2=Pw/Pc⏹MRS(w,c)1=MRS(w,c)2=MRPS(w,c)1=MRTS(w,c)2=Pw/Pc⏹实现帕累托效率的充分条件是:在资源空间的所有等产量线和在商品空间的所有无差异曲线必须是非凹的(或特例是直线)。
⏹这样才能保证商品空间的高效率生产可能性线和效用空间的效用可能性线凹向原点,以及最终效用边界线是凹向原点的。
⏹社会福利函数,记为SWF:SWF=f(U1,U2,…,Un)式中:U1,U2,…,Un——个人1,2,…,n的效用水平。
因此社会福利函数是全体个人效用水平的函数。
⏹从SWF可以得出一组社会无差异曲线。
其中必有一条与效用边界线相切,其切点就是最大社会福利。
⏹最大社会福利的必要条件是:①帕累托最适度状态;②效用边界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
⏹最大社会福利的充分条件是效用边界线与一条且仅与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
第三节补偿原则与次优理论⏹在许多情况下,一个给定的项目或政策会使一些人受损,而使另一些人受益。
根据帕累托准则,没有任何一个项目或政策可以被划定为能使全社会受益,这种限制过分严格了。
⏹如果一项政策在执行中使得一方的收益在补偿另一方在该项政策中所受损失之后还有剩余的话,潜在的福利是增加的,这就是“希克斯-卡尔多”补偿原则。
⏹次优理论:当一个经济系统中的某一部分未能最有效地发挥作用时,则对于经济系统中的任何其余部分的最优工作方式(或条件)也将不是当所有部分都处于最优状态时那样的方式(条件)。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经济系统中的一部分(如资本)按整个系统最优的条件运行,而另一部分(如劳动力市场)由于某种原因未能按整个系统处于最优时的条件运行,则该经济系统是低效率的。
第四节帕累托效率的政策意义一、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改进:能够至少使一人受益同时至少不使任何人受损的政策改进称为“帕累托改进”。
⏹当经济运行处于低效率状态时,任何能够使经济效率水平提高的改进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按照帕累托效率的标准,使至少一方受到损害的政策改进是不可取的。
帕累托效率只承认一方受益的同时至少不使他人受损的政策改进。
二、几种公平观念⏹功利主义⏹平均主义⏹改良的平均主义⏹市场竞争第五节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目标的选择一、传统福利经济学在衡量环境资源配置效率时的缺陷⏹(1)货币因素在福利衡量中起主导作用。
⏹(2)“希克斯-卡尔多”补偿原则中的“补偿”仅仅是潜在的。
⏹对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很难做出恰当的反映。
以温室效应为例二、后福利经济学的福利标准与环境资源配置效率⏹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的“功能-能力理论”和"部分序数理论"⏹森认为,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就可以理解为一个“功能矢量”,他可以在这些矢量中自由选择,任何人可行的矢量集也就是此人的“能力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