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后期英国民族意识的萌发与民族语言的形成_王鸿斌
英国文学各个时期的特点
英国文学7个时期英国文学发端于中世纪,经历了古英语、中古英语、文艺复兴、17世纪、18世纪、19世纪、20世纪文学7个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古英语文学英国在10世纪以前属于古英语时期,早期的凯尔特等部族及5世纪入侵的盎格鲁初都没有留下书面文学。
6世纪末到7世纪末,由于肯特国王阿瑟尔伯特皈依基督教,该教僧侣开始以拉丁文著书写诗,其中以比德所著《英国人民宗教史》最有历史和文学价值。
9世纪,威塞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为振兴文化,组织人力将各种拉丁文著作译成英语,并倡导以英语撰写《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其中包括有关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人的英雄史诗《贝奥武甫》和《朱迪斯》,以及一些抒情诗、方言诗、谜语和宗教诗、宗教记述文、布道词。
中古英语文学11世纪,随着诺曼人入侵,古英语渐渐演化为中古英语,文学上开始流行模仿法国的韵文体骑士传奇,其中以《高文骑士与绿衣骑士》最有艺术价值。
14世纪后半叶是中古英语发展的高峰,出现了似受古英语诗影响的口头韵体诗,最有名的长诗《农夫彼尔斯的幻想》,一般认为是教会人员朗兰德所写,以中世纪梦幻故事的形式探讨人间善恶,讽刺社会丑行,表达对贫苦农民的深切同情。
此时期国王查理第二当政,宫廷开始用盎格鲁-诺曼法语,王室贵族兴起赞助文人之风。
英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位大诗人乔叟以其诗体短篇小说集《坎特伯雷故事集》和其他长短诗集成为英国文学的重要奠基人。
15世纪,有民间歌谣抄本流传至今,最有名的是关于绿林好汉罗宾汉的传说;马洛礼的散文小说《亚瑟王之死》为英国小说的雏形。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主要是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英国开始文艺复兴运动。
学者纷纷翻译意大利和法国学术、文学名著并自行著述,以托马斯·莫尔(1477~1535)的《乌托邦》最有价值。
英国文艺复兴文学最突出的是诗歌和戏剧。
西德尼(1554~1586)的十四行诗、斯宾塞的《仙后》都是诗歌方面的代表作。
在剧本中运用重韵体诗的文体,促使诗歌和戏剧两方面都达到空前的成就。
语言学发展历程
语言学的主要发展历程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为语言本身的目的而研究语言)起始于19世纪上半叶,是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而诞生的.在一个多世纪里,语言学的发展,概括起来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可分别以语言研究中先后占据重要地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派,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和功能主义语言学派的四大学术思潮为其标志.1 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指的是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对语言之间的系统对应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揭示语言的历史渊源,语言的演变规律及其亲缘关系.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工作最初是由在东印度公司任职的英国学者琼斯(W.Jones)开始的.琼斯在1786年首先提出了梵语同欧洲古希腊语,拉丁语有着共同的来源这一观点,但他并没能找出它们之间的语音对应规律.因此,他的研究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般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19世纪丹麦的拉斯克(R.Rash),德国的葆朴(F.Bopp)和格林(J.Grimm).这三位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广泛地调查了一大批诸如梵语,希腊语,拉丁语,冰岛语,立陶宛语,峨特语等古代和现代语言,对它们的词形作了系统的比较,找出了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另一位影响较大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是德国的施来赫尔(A.Schleicher).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古印欧语的重建工作,并提出了所谓谱系树理论(Family Tree Theory).该理论认为,一个语系就好像一棵树,亲语是树干,子语是树枝,构成一个谱系树.谱系树理论的提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一个语系从假设的原始母语逐步演变到各种语言的历史过程一目了然地展现了出来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以保罗(H.Paul)等人为代表的新语法学派(Neogrammarians),该学派的出现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又推进了一大步.新语法学派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应该只是对语言变化做单纯的描写,而应该联系语言的使用者探讨语言变化的本质.他们把语言变化的规律归纳为两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一是语音规则无例外论,二是类比原则.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些局限性,如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而忽视了语言的体系性,强调对语言现象的历史比较而忽视了语言的整体性等,便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到了20世纪初,语言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酝酿着一场重大的变革.2 结构主义语言学1911年是语言学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的6月和7月间,早年曾从事过印欧语言历史比较研究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e Saussure)在日内瓦大学系统地传授了他本人语言学理论中的精华部分——静态语言学(Static Linguistics).1916年,也就是在索绪尔去世三年后,他的学生巴利(Charles Bally)和薛施蔼(Albert Sechehaye)根据讲稿和听课笔记整理出版了《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一书.这部著作自出版以来,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在语言学史上是罕见的.美国语言学家霍凯(C.Hockett,1965)曾把《普通语言学教程》称誉为现代语言学史上的四项重大突破之一.该书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突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局限性,开创了语言学中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新纪元..索绪尔语言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把语言看成是由语言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组成的结构系统.换句话说,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大系统,其中有词汇,语法,语音三个小系统;而这三个小系统各自又有许许多多彼此有联系的成分.另外,索绪尔对语言的研究与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同之处还体现在他的三个二分法之中,即语言和言语,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等的区分. 在索绪尔学说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语言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结构主义学派,如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等.各结构主义学派在语言研究中虽侧重的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是采用共时的研究方法,对语言系统本身的结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从不同方面进行描写. 在众多的结构主义派别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该学派由美国人类学家鲍阿斯(F.Boas)所始创,但最有影响的人物当推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1933年布龙菲尔德出版了《语言论》(Language)一书,对这一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做了规范性的描写.他主张语言学的任务就是要客观地,系统地描写可以观察到的语言素材,以此来揭示语言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他们只注重语言形式的分析,而忽视意义的研究;认为语义不属语言研究的范围.这个学派对语言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探索出了一套相当严谨的语言描写方法,即以分布和替代为标准对语言单位进行层层切分和归类的描写方法.3 转换生成语法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乔姆斯基(N.Chomsky)出版了《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一书,在语言学界引起了一场革命,从而开创了语言研究的转换生成语法时期.虽然在语言研究方法和原则方面,乔姆斯基继承了结构主义的一些特征,例如哈里斯所创造的转换理论,雅柯布逊的语言共性及在语言描写中摒除语义或功能因素等;但在语言学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等问题上,乔姆斯基所持的观点与结构主义却大相径庭. 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来看,乔姆斯基区别了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言行为(linguistic performance).他不赞同结构主义学派将语言研究对象仅限于分析和描写实际话语(即语言行为)的作法.因为人们实际说出来的话语总是有限的,而人们能说出的话却是无限的;只研究那些实际出现了的有限的话语是很难解释语言的本质的.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语言能力,即人们说话时的心理过程. 从语言学研究的目的来看,结构主义学派将语言结构的描写和分类作为语言学的最终目的.而乔姆斯基认为,描写和分类仅仅是语言研究的一部分;语言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通过种种假说,对人类认知结构中特有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乔姆斯基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假说,普遍语法假说等都是为试图解释人类的语言能力而提出来的. 以乔姆斯基为中心,以麻省理工学院为基地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自从1957年创立以来,经历了经典理论,标准理论,扩充标准理论,修正的扩充的标准理论和管束理论等几个发展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虽遭受过不同学派的批评,学派内部也屡起争端,先后产生了许多分支流派,如支配与约束理论派,普遍短语结构语法派,词汇——功能语法派等,但至今转换生成语法仍是当代语言学中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4 功能主义语言学语言本身存在着形式与功能两个不同的方面.转换生成语法侧重的是对语言的结构(即形式)作出公式化,数学化,形式逻辑化的描写.从60年代末开始,语言研究的重点逐渐由语言形式转向了语言功能,从而拓宽了语言研究的视野. 语言研究中的功能主义方法最早可见于30年代的布拉格学派关于语言内部功能的研究之中,而功能主义语言学作为一种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学术思潮,是在70年代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的韩礼德(M.A.K Halliday),法国的马丁内(A.Martinet)等人. 功能主义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基本功能是交际和交流思想.因此,语言研究不但要注重语言的结构意义,而且更要注重词句的社会和文化的情景意义,即语言各单位在完成交际中所体现的功能.功能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研究语言的使用,即描述语言被用来施行哪些社会功能,以及如何被用来施行这些功能的;二是研究语言的本质,即揭示语言的功能是如何决定语言的形式的.转换生成语法和功能主义语言学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言的两种不同的路子.二者处于互补的关系,对促进现代语言学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近二三十年来现代语言学发展了许多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如数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篇章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都是由于在不同程度上受了转换生成语法和功能主义语言学影响的结果.。
《语言学史》教案(考试)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概说大约从公元前四、五世纪起,在世界的几个文明发源地,开始出现了语言研究活动。
古希腊哲学家从公元五世纪起,就从哲学(逻辑)角度争论语言的起源和结构问题。
柏拉图的对话录《克拉底洛篇》就是这类争论的最早记录之一。
差不多同时,古印度人由于准确传授宗教经典的需要,也开始了对语言的研究工作。
最初是研究印度最古的宗教经典《吠陀》。
著名的《波你尼经》正是当时从解说《吠陀》语言开始、进而研究梵语的整个结构的产物。
《波你尼经》又名《八章书》,是波你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编写的一部梵语语法,大约成书于公元前四世纪,用3983条经句概括叙述了梵语的全部语音结构、语词的构成和变化规则。
古代中国、印度、希腊等语言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语言研究主要是与哲学、逻辑学、历史学、文学等方面的研究结合在一起进行的,语言研究服从于哲学、历史等的研究需要,因此始终处于附庸的地位。
直到十九世纪初,由于历史比较法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诞生,由于各种语言的比较研究,才逐渐揭示出语言发展的规律,使语言的研究变成了科学的研究,语言学才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普通语言学初步建立起来,对具体语言和语言各部门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语言学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
二、语言学史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语言学发展的历史、语言研究的历史。
语言学史的主要任务是了解语言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了解在历史上曾经提出过哪些语言学问题、做过哪些探索,以便更能充分理解语言学的现状,指出今后发展的正确方向。
语言学是一门科学,我们研究任何科学就不能不了解它的历史。
语言学史可以使我们明了语言研究和各种理论产生和发展的经过,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避免错误,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本课程主要以欧美语言学史为研究对象,并兼及古代印度、古代中国语言学的历史。
欧美语言学在整个世界语言学的发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2024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完整版电子课件
电子课件•西方语言学概述•古希腊罗马时期语言学名著选读•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语言学名著选读•近代至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目录•当代语言学流派及代表人物思想解读•西方语言学名著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01西方语言学概述语言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定义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语言的科学,探讨语言的性质、结构、演变以及语言与思维、文化等的关系。
研究对象语言学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包括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
历史比较语言学时期19世纪初期,通过对不同语言之间的比较,揭示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和演变规律。
古典语言学时期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语言研究为代表,注重文献考据和语法解析。
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20世纪初,强调对语言结构的共时描写和分析,注重语言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功能主义语言学时期20世纪70年代后,强调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功能和使用,注重语言与认知、文化等的关系。
转换生成语法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研究语言的生成和转换规则,探讨语言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西方语言学的发展历程语言学的主要分支及研究方法语音学研究语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过程,以及语音的生理、物理和心理基础。
音系学研究语音在语言系统中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探讨音位、音变等现象。
语法学研究语言的句子结构和词法结构,分析句子的成分、功能和关系。
语义学研究语言的意义和所指对象,探讨词义、句义等语义单位的性质、分类和关系。
语用学研究语言在交际中的使用和理解,分析语境、言语行为、会话含义等现象。
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实验方法、内省法、语料库方法等,以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02古希腊罗马时期语言学名著选读对话背景与主题概述柏拉图的语言观念语言与真理的探讨对后世语言学的影响柏拉图《克拉底鲁篇》解读介绍柏拉图的《克拉底鲁篇》创作背景、主要人物及探讨的主题——语言的本质与起源。
分析柏拉图如何通过对话探讨语言与真理的关系,以及真理是否可以被语言所完全表达的问题。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语言发展史
宗教改革----阿拉伯语
• 阿拉伯语法研究的高峰----the grammar of Sībawaih of Basra(巴士拉
的希伯维所著的语法)--承认三个词类:有屈折变化的名词和动词,没 有屈折变化的小品词。
• 动词屈折变化的描写主要以“三辅音”词根为基础: k-t-b(写)----kataba(他曾写过)----kitāb(书) 阿拉伯语词典就是根据这些辅音词根排列词条的
语言学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开启了 欧洲向全世界的扩张。
• 商业中产阶级崛起,民族国家诞生,爱国 主义感情高涨,中央政权加强,都促使某 一地域语言的一个方言被确立为官方语言。
文艺复兴
古拉丁语语和古希腊语
宗教改革
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
民族国家的诞生
欧洲民族语言
海外扩张
名词 动词 小品词
名词 代词 分词
副词 连词 介词 叹词
名词和动词有词形变化; 小品词无词形变化
进一步划分是为了使希伯来 语的语法传统和拉丁语的语 法传统更加一致。 但他又提醒读者:适用于拉 丁语词类的很大一部分范畴 (词形变化)以及有关理论, 并不适用于希伯来语,因此 不必提及。
宗教改革----阿拉伯语
实词 汉语
活词(动词)
能够单独使用,并具有自身的词汇意义
死词(名词)
虚词--只是在含有实词的句子中起语法作用,单用时没有稳定的词义
人文主义
民族主义和世俗政府的兴起 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语言学的发展
欧洲各国的海外扩张
希腊语、拉丁语 希伯来语、阿拉伯语 欧洲民族语言 非欧洲语言
语言学的视野变得更加宽广
语言学历史的发展脉络变得更加纷乱和复杂
英国文学史简介
英国文学史简介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撒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
下面对英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作一概述。
一、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485)英国最初的文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
故事与传说口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工、扩展,最后才有写本。
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一带地区迁入不列颠。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贝奥武甫》(Beowu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
《贝奥武甫》讲述主人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
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传入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8世纪初由英格兰诗人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
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7、8世纪不列颠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新旧生活方式的混合,兼有氏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
公元1066年,居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人在威廉公爵率领下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
诺曼底人占领英格兰后,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加强和完备,法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法语成为宫廷和上层贵族社会的语言。
这一时期风行一时的文学形式是浪漫传奇,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
《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1375-1400)以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为题材,歌颂勇敢、忠贞、美德,是中古英语传奇最精美的作品之一。
传奇文学专门描写高贵的骑士所经历的冒险生活和浪漫爱情,是英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一种社会理想的体现。
语言学史大事记
语言学史大事记约公元前1500年:古印度有用古代梵文写成的典籍《吠陀》。
约公元前14世纪前后数百年:中国商朝使用铭刻于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文字,即甲骨文。
公元前770-221年:中国先秦诸子曾就“名实”问题展开争论,涉及到了一些语言问题。
《公羊传》和《谷梁传》中,牵涉到了古代汉语的一些语法问题。
约公元前4世纪:古印度的波你尼(Pānìnì)写成《梵语语法》(即《波你尼经》)。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名著《对话》中对语言问题多有论及。
约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的梵罗鲁基(Vararuki)为《梵语语法》作注,并著有《摩诃罗什利》,从中可以看出历史比较法的萌芽。
古希腊亚里士塔尔库斯(Aristarchus)和则诺多图斯(Zenodotus)曾对语言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归纳各种范畴,分出各种词类,制订适当术语,开辟了语言科学的新纪元。
中国《尔雅》成书,它是一部重要的辞书,首开按词的义类编排词语的体例。
约公元前3世纪-2世纪:古希腊狄奥尼修斯·特拉克斯(Dionysius Thrax)著成《希腊语语法》。
古罗马语法学家瓦罗(Varro)著成《拉丁语研究》。
公元前221年:中国秦始皇统一文字,废除战国各种文字形体,而以小篆为标准。
公元前53-18年:西汉末扬雄著《方言》(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重要著作,也是世界方言学史上的第一部不朽著作。
公元100年-121年: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是中国影响极大的第一部字书,共收9,353字,重文1163字,分为540部首。
公元2世纪: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中出现反切注音法。
汉末郑玄大量注释经籍。
刘熙著《释名》,是中国古代一部词源学的著作。
约公元3世纪初:魏时的李登著《声类》,是中国古代的第一部韵书。
张揖著《广雅》。
约公元4世纪初:晋朝吕静著《韵集》,是早期韵书之一。
吕忱著《字林》,是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收字12,824个,分部与《说文》一样。
(完整word版)英国文学史复习资料(吴伟仁版上册)
英国文学史复习资料(上册)★《贝奥武夫》Beowulf 它体现的是英雄叙事长诗,完成于公元九世纪。
全诗长3183行,以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的英雄贝奥武夫(Beowulf)的英勇事迹构成主要内容。
勇士贝奥武甫与怪物格伦德尔搏斗,使其断臂而死。
怪物之母为子复仇,又被他追踪杀死。
后来他做了国王。
一次火龙来犯,他挺身斩龙,伤重而死,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本诗以西撒克斯(Wessex)方言写成,押头韵而不押尾韵,用双字隐喻而不用明喻。
是现存古英语文学中最古老的作品,是流传至今的欧洲最完整的一部史诗,也是欧洲最早的方言史诗。
在语言学方面也是相当珍贵的文献。
(安格鲁-撒克逊时期)★《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是英语韵文浪漫诗的杰出代表。
全诗共2529行,作者不详,创作于诺曼时期向新时代过渡的14世纪它的题材属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传说系列。
作品以巨大的艺术表现力反映了骑士制度的理想,是中世纪封建贵族文化的精髓。
在艺术上,此诗语言优美含蓄,情节完整紧凑,人物性格细腻丰满,诗中对大自然的精确而富于魅力的描写尤为引人注目,代表了中古英格兰北部头韵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安格鲁-罗马时期)★杰弗雷·乔叟(Geoffrey Chaucer,约1343~1400)率先采用伦敦方言写作,并创作“英雄双行体”,对英国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发展影响极大,故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
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Canterbury Tales,描写一群香客(pilgrim)聚集在伦敦一家小旅店里,准备去坎特伯雷城朝圣。
店主人建议香客们在往返途中各讲两个故事,看谁讲的最好。
故事集包括了23个故事,其中最精彩的故事有:骑士讲的爱情悲剧故事、巴斯妇讲的骑士的故事、卖赎罪券者讲的劝世寓言故事、教士讲的动物寓言故事、商人讲的家庭纠纷的故事、农民讲的感人的爱情和慷慨义气行为的故事。
新编英国文学及选读复习资料1
英语专业课程:新编英国文学选读复习大纲Part One: Early and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1. Beowulf: national epic of the English people; Denmark story; alliteration, metaphors and understatements (此处可能会有填空,选择等小题)2. Romance (名词解释)3. “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a famous roman about King Arthur‟s story4. Ballad(名词解释)5. Character of Robin Hood6. Geoffrey Chaucer: founder of English poetry; The Canterbury Tales (main contents; 124 stories planned, only 24 finished; written in Middle English; significance; form: heroic couplet)7. Heroic couplet (名词解释)第一章古英语和中古英语时期1、古英语时期是指英国国家和英语语言的形成时期。
最早的文学形式是诗歌,以口头形式流传,主要的诗人是吟游诗人。
到基督教传入英国之后,一些诗歌才被记录下来。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文学作品是英国的民族史诗《贝奥武夫》,用头韵体写成。
2、古英语时期(1066—1500)从1066年诺曼人征服英国,到1500年前后伦敦方言发展成为公认的现代英语。
文学作品主要的形式有骑士传奇,民谣和诗歌。
在几组骑士传奇中,有关英国题材的是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冒险故事,其中《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代表了骑士传奇的最高成就。
中世纪文学中涌现了大量的优秀民谣,最具代表性的是收录在一起的唱咏绿林英雄罗宾汉的民谣。
中世纪英格兰官方语言的变迁
中世纪英格兰官方语言的变迁
诺曼征服后,英格兰社会显现三种笔墨共用现象:王室及政府机构撰写文书利用法文和拉丁文,教会利用拉丁文,公众利用英文。
13世纪初,诺曼贵族落空法国领地后,社会语境发生明显变化。
英语、法语的利用范围及功用随之发生或快或慢的变化。
法语曾不竭被以为是英格兰议会撰写重要文书的最好说话,直至15世纪20年月,几近一切的示威书还利用法语。
但是到15世纪中叶,英格兰议会重要文书利用英语已很是遍及,到中世纪晚期英语慢慢上升为英格兰的官方说话。
英语的发展史是英格兰历史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早期的盎格鲁撒克逊方言是英语的最初母体,接着凯尔特语、拉丁语、法语等外来语的涌入,大大丰富了英语的内涵和表达能力,奠定了英语作为英格兰官方语言的结构基础。
随着诺曼征服、约翰王失地、英法百年战争等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事件,英格兰民族意识逐渐形成,而民族意识的形成过程又极大地影响了英语地位的沉浮。
即使是英语被排斥于官方语言地位之外,它依然是英国下层社会广泛使用的大众语言,为其日后复兴奠定了雄厚的群众基础。
总体看来,尽管中世纪时期,英语上升到官方语言地位并非一帆风顺。
到中世纪晚期,英语也已经相对成熟,为早期现代英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预示着现代英语的发展将迎来一页新的篇章。
第03章中世纪初至18世纪末的欧洲语言学
第三章中世纪初至18世纪末的欧洲语言学[教学目的]了解中世纪语言研究概况,理解思辨语法学派和唯理语法的语言理论,了解17、18世纪欧洲学者对语言问题的探索及语言视野的扩展和语言材料的积累。
[教学重点]思辨语法学派和唯理语法的语言理论以及17、18世纪关于普遍语言的讨论。
[教学难点]思辨语法学派的语言理论和唯理语法的语言理论。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结合学生讨论。
[课时安排]三课时3.0 概述4-14世纪的欧洲封建社会,基督教的阴影笼罩着全社会,已经脱离了当时口语的书面语拉丁语,作为教会、学校和学术用语,是唯一被研究的语言,它的语法规则被套到其他语言上,语言研究方面只是把多纳图斯和普里希安的语法著作用作教材,讲究守护传统规范。
由于经院哲学的影响,出现了用逻辑代替语法的思辨语法。
15-18世纪的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一时期民族意识的觉醒,使各个民族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活语言的地位逐渐得到提高,研究各民族语言的学者逐渐多起来,经验语法学派产生。
17-18世纪是欧洲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语言学的一个发展时期,与经验语法学派平行,17世纪中叶法国出现了唯理语法学派,以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为基础,认为表面形式不同的语言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同语言后面一定在在普遍性的一般原理。
这样,经验论者和唯理论者展开了对人类知识起源的讨论,时常涉及语言问题,并特别就语言的起源和普遍语言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争论。
另外,这一时期,随着基督教的传播、新大陆的发现、殖民野心的增强,欧洲人开始广泛地接触到许多新的语言,大大扩展了语言视野,同时开始收集各地的语言材料,为后来的语言对比研究奠定了的基础。
3.1.中世纪语言研究的思辨语法学派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4-14世纪的封建社会时代。
习惯上以12世纪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3.1.1中世纪语言研究概况中世纪语言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受到基督教的巨大影响,拉丁语是基督教的宗教语言,当时基督教控制着欧洲各国的政权,也垄断了文化,因此拉丁语成了欧洲各国知识阶层的实用工具和国际交际语。
中世纪初至18世纪末的欧洲语言学
中世纪初至18 世纪末的欧洲语言学一、中世纪语言研究概况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4-14 世纪的封建社会时代,基督教的阴影笼罩着全社会。
15-18 世纪的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一时期民族意识的觉醒,使各个民族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活语言的地位逐渐得到提高,经验语法学派产生。
17-18 世纪是欧洲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语言学的一个发展时期,与经验语法学派平行,17 世纪中叶法国出现了唯理语法学派。
习惯上以12 世纪初为界,把中世纪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中世纪在语言研究方面的进展不快,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受到基督教的巨大影响。
基督教控制着欧洲各国的政权,也垄断了文化。
而拉丁语是基督教的宗教语言,因此拉丁语在当时具有特权地位。
当然,拉丁语的这种特权地位也带来一定的弊端,它阻碍了对欧洲各民族通俗语言的学习,同时在描写欧洲各语言时,总以拉丁语语法为蓝本,造成了千篇一律的模式。
在这一时期对通俗语言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意大利的但丁。
他十分重视民族语言的研究,并用意大利语写下了具有革命意义的名著《新生》和《神曲》,在欧洲各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积极作用是应该肯定的。
二、经验语法与唯理语法(一)产生的背景14 世纪从意大利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大大提高了各民族的自觉程度;1492 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阔了欧洲人的视野,也坚定了人对自身的能力的肯定;哲学界以培根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和笛卡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的争论反映在语言学领域,就成了近代欧洲语言学的经验语法和唯理语法。
(二)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经验主义以英国人培根为代表,认为一切知识始于观察,来自外部的感觉印象,否定天赋观念,认为人没有先天知识,人脑只是一块白板;强调归纳法,反对演绎法。
经验语法自文艺复兴开始,但丁开了个好头,研究各民族活语言的学者也渐渐多起来,各国的经验语法也相继诞生。
以自然科学的方法对语言进行详细的、孤立的观察,否定天赋论。
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在语音和形态方面,尤其是在英语方面的表现突出。
中世纪后期英国国民意识的觉醒及其主要原因
中世纪后期英国国民意识的觉醒及其主要原因作者:崔波蔡琳来源:《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04期摘要:英国国民意识的形成始于中世纪晚期。
其觉醒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
总的来说,英国国民意识受到英国经济发展及其王权增强的直接影响。
具体而言,英国封建制的衰落、反教皇运动的兴起及英语作为民族语言的形成直接推动了英国国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
关键词:英国国民意识;英国封建制的衰落;反教皇运动的兴起;英语的形成中图分类号:K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605(2015)04-0125-04一、引言国民意识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现象。
它指一国国民自我身份的认同,以及对国家和文化的忠诚和眷恋。
国民意识通常伴随着一个民族国家的崛起而形成;它会受到该国经济、政治及文化发展的制约。
英国国民意识的觉醒开始于中世纪晚期(1216年至1485年间)。
其觉醒和发展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历史现象。
它源于并伴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及英国王权的不断壮大。
英国国民意识的觉醒也促使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建立和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
中世纪后期,英国国民意识开始觉醒,除了政治经济实力的发展之外,主要原因还在于封建制度衰弱、王室和民间反教皇运动的发展、以及英语作为民族语言的逐渐形成。
二、英国封建制度的衰弱与英国国民意识的觉醒ll世纪至16世纪,英国封建制度经历了由全盛到衰微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英国国民意识逐渐觉醒。
可以说,若无封建制的衰落,英国国民意识的形成便无从谈起。
诺曼人入侵为英国封建制拉开序幕。
该制度以封君封臣制为基础。
诺曼底王朝的国君将国家的土地作为封邑赐予各个封臣,以奖励他们在征服过程中的贡献。
封邑,连同建在其上的庄园,便成了英国封建制的经济基础。
庄园制推动了这个时期英国经济的发展。
然而,它却成了英国国民意识觉醒的拦路虎,因其阻碍了一个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
封建制植根于乡村,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农业庄园经济为特点。
庄园经济是一种较为封闭和静态的经济模式,其中的商品交易规模很小。
从语言变化看英国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讲述
从语言变化看英国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讲述最能表现一个民族特点的东西必然是它正在使用的文字,而一个民族所使用的文字也必能揭示这个民族所独有的特点。
讲述 | 姚小红组织 | 東西堂 Future遇见 | 回复6进入東西堂(dongxi99 )社群民族与语言当一群人形成一个民族,他们的身上就会出现一些独特的标签,比如:生活的环境、不同于他人的外貌、生存的习惯、思维的方法等。
以中华民族为例,昔者始皇帝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天下,功过是非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却是可以完全肯定的,那就是统一了六国的文字,若当初没有秦小篆一统天下,那么我们今天也不见得在众多方言之下还能保有一种相同的文字。
汉字之美在于凝练,形声表意的特点从古至今早已蔓延到了我们的为人处事,比如含蓄、隐晦等。
可见,在文字的使用过程中其特点亦融入到了使用人群的举手投足之间,形成了一个民族独特的背影。
愚以为最能表现一个民族特点的东西必然是它正在使用的文字,而一个民族所使用的文字也必能揭示这个民族所独有的特点。
和日韩的一些古籍由中文记载一样,在十四世纪之前的英国,政府的文件多是由法文记述,而到了十五世纪末期,英语则成了英国的主要语言,而揭示这种变化少不得要从英国岛上人民的来源说起。
英国起源公元五世纪,昔日的罗马帝国在北方游牧民族的一次次冲击下灰飞烟灭(这又是另一段迷人的故事)仅剩东罗马帝国在拜占庭期待曾经的辉煌,而在这些游牧民族之间亦没有和平,最终法兰克国家成为最终的王者,但在全盛之后就三分天下并成为日后法、德、意三国的雏形。
当时的法兰西是那片土地上的霸主,但是八到十一世纪从北方斯堪的纳维亚来的诺曼人(是的他们就是维京人!)成为新一轮的掠食者,911年诺曼人在法国西北建立的受法王统治地诺曼底公国并逐渐基督教化成为法兰西的好公民。
1066年,诺曼底公爵(征服者威廉)征服了昂格鲁土著成了英国国王(黑斯廷战役)。
所以英国在1066年之后就拥有了两部分:英国本土及原有的诺曼底公国,由于统治者是法国移民所以政府采用的标准文字便统一成了法文,显而易见的是岛上的领土明显的大于原有的公国,所以诺曼人逐渐把英国岛变成了统治的主体,而原来的诺曼底公国就变成了国家之外的一小块孤单的土地。
2025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历史第十六单元单元提升
3.民族国家的特点 (1)从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的关系上来看,民族认同感是近代民族国 家的特点之一。民族认同感强,则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稳定;民族认同 感弱,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民族国家的整体力量。 (2)民族国家的出现与其现代化的过程密切相关。这首先是因为工业 化、现代化使得世界民族分布的状况发生了巨大改变,过去处于彼此 分离状态的各个民族交往密切;其次是因为现代化催生了英、法、德 等资本主义民族国家。 (3)民族国家的出现,为世俗化国家找到合法性的源泉。 (4)民族国家有统一的国内市场,有明确的国家疆界,有通用的民族 语言。
2.宗教改革与西方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1)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主张王权高于教权,有利于专制王权的加 强,同时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2)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用德文翻译《圣经》,有利于民族语言的 形成与发展。 (3)宗教改革是以早期资产阶级为主体的反封建的近代民族意识觉醒 的重要表现形式。 (4)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政治变革和民族独立运动。 (5)宗教改革激发了人们爱国主义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推动了近 代早期的民族运动。
4.近代国际法的四大渊源和三大基础
5.国际法的发展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1)国际法是国家之间为建立正常的国际秩序而进行自我约束和相互 约束的一种法律规范。 (2)国际法是国家之间在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为自己确立各 种具体的国家权利和义务的法律依据。 (3)国际法是衡量和裁判国际行为是非对错的法律标准,对一切国家 都具有约束力。 (4)国际法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减少战争行为,维护世界和 平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十六单元 单元提升
知 识 “线路图”——体系构建 理清脉络
线 索 “互联网”——热考主题 纵横贯通 热考主题35 主权意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发展与国际法的形成 1.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关系
塞苏陀语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塞苏陀语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塞苏陀语是南部非洲一种重要的语言,其历史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反映了当地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迁。
在早期阶段,塞苏陀语主要是南部非洲当地部落之间交流的工具。
它起源于班图语系,是在特定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当时,部落之间的交流相对有限,塞苏陀语主要在较小的范围内使用,用于日常的交流、讲述故事和传承部落的传统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殖民者的到来给塞苏陀语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19 世纪,英国和布尔人的殖民统治对当地语言产生了冲击。
在殖民时期,英语和荷兰语成为了统治阶层使用的语言,具有更高的地位和权力。
然而,塞苏陀语并没有因此消失,反而在民间继续流传,并成为了当地人民保持身份认同和团结的重要纽带。
在 20 世纪,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塞苏陀语的地位逐渐得到提升。
民族主义者意识到语言对于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开始积极推动塞苏陀语的发展和普及。
教育领域成为了关键的战场,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在学校中教授塞苏陀语,以培养年轻一代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自豪感。
这一时期,塞苏陀语的语法和词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丰富。
学者们开始对塞苏陀语进行系统的研究,编写词典和语法书籍,为语言的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同时,塞苏陀语也开始在文学创作中崭露头角,出现了一批用塞苏陀语写作的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他们通过文学作品展现了塞苏陀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梦想,丰富了塞苏陀语的表达能力和文化内涵。
进入 21 世纪,塞苏陀语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英语等国际语言在商业、科技和媒体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这对塞苏陀语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但另一方面,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也为塞苏陀语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
社交媒体、在线教育和移动应用程序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学习塞苏陀语。
如今,塞苏陀语不仅是家庭和社区交流的常用语言,也在政府、教育、媒体和文化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世纪后期英国民族意识的萌发与民族语言的形成
The Rising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national Language in the
Later Middle Ages
作者: 王鸿斌
作者机构: 盐城师范学院社会发展系,江苏盐城224002
出版物刊名: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29-32页
主题词: 民族语言 民族意识 王权
摘要:中世纪后期,英国人萌发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并开始了对民族语言的诉求。
在两者互动发展中,英国强大王权的努力推动、民众的参与支持、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运动的积极作用以及民族经济发展的要求等都成为民族语言发展的积极因素,也进一步体现了民族意识觉醒的状态,有利于民族国家的构建。
论中世纪后期英国和西班牙的统治政策与国家盛衰的关系
论中世纪后期英国和西班牙的统治政策与国家盛衰的关系张航;邱福如
【期刊名称】《惠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1988(000)002
【摘要】在向资本主义进军途中,英国捷足先登,西班牙中途衰落。
其主要原因是两国统治者推行的不同内外政策,决定了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总页数】5页(P71-75)
【作者】张航;邱福如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
【相关文献】
1.中世纪后期英国王权与贵族的关系 [J], 王鸿斌
2.欧洲国家职业足球产业政策研究——以英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为例 [J], 杨铄;郑芳;丛湖平
3.试析英国统治政策对北美殖民地发展及其与母国关系演化的影响 [J], 姚晓玫;栗娟
4.中世纪后期英国王权与教皇的关系 [J], 王鸿斌
5.英国中世纪后期商业政策的转变 [J], 顾銮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世纪语言学与民族运动
19世纪语言学与民族运动在19世纪末期,欧洲各国涌起了一股民族主义运动,这股运动的兴起离不开当时语言学的发展。
在这股民族主义运动的涌动下,欧洲各国都开始将自己的民族语言作为国家语言,并开始进行语言规范化和文化再造。
19世纪初,尼古拉·特拉乌特(Nikolai Sergeevich Trubetzkoy)和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等学者开始研究语言的声音、音位和韵律等方面,他们的研究成果奠定了现代语音学和语言学的基础。
他们的研究在语言学界引起了轰动,成为了当时欧洲语言学研究的主流。
19世纪中后期,哈雷大学的威廉·冯·胡姆博尔特(William von Humboldt)提出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的观点,他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智力发展的基石,因此,每一种民族的语言都是独一无二的,代表了一种独立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他还认为,每种语言都有着它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是无法用其他语言来完全表达的。
此外,19世纪末,笛卡尔主义的哲学思想对语言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笛卡尔主义认为,真理是可以被证明的,世界是可以被无限分析的。
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语言学家开始将语言看作一种可以被无限分析的符号系统,他们试图用符号学的方法来解释语言。
以上这些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和观点,都为欧洲民族主义的涌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学术支持。
在19世纪末,欧洲各国开始将自己的民族语言作为国家语言,并以此进行文化复兴和民族意识的加强。
例如,挪威人开始用现代挪威语作文学和文化的载体;捷克人开始使用捷克语作为官方语言,并开展了相关的语言规范化工作;爱尔兰人风靡着爱尔兰文学运动,并坚持将爱尔兰语作为官方语言之一。
然而,这种民族主义并非是完全正面的。
在19世纪末期,欧洲各国之间的民族矛盾越来越剧烈。
民族主义也逐渐演变成为排外主义和民族主义者的独裁统治,给欧洲带来了世纪之殁的两次世界大战。
然而,不能否认的是,19世纪语言学的发展为文化多元化、认同自我和民族意识的加强,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学术基础。
英国民族国家形成中的语言因素
英国民族国家形成中的语言因素
程冷杰;江振春
【期刊名称】《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近代民族国家有清晰的自我认同标识,诸如国土、民族宗教和民族语言等等.语言在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英语语言的发展经历了不
同的历史分期,也经历了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它对于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民
族国家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页数】5页(P80-84)
【作者】程冷杰;江振春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1815;南京审计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18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09
【相关文献】
1.文化在近代英国民族国家形成中的作用 [J], 蒋鹏;
2.文化在近代英国民族国家形成中的作用 [J], 蒋鹏
3.英法民族国家形成中的地方自治因素 [J], 陈日华;
4.英法民族国家形成中的地方自治因素 [J], 陈日华
5.詹姆士一世专制主义的现实困境——三论“英国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宗教因素” [J], 姜守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