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23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23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23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3 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童年的故事,通过讲述童年的趣事,让学生感受到童年的美好和纯真。

课文语言朴实,内容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生活中的趣事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但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感到困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词和重点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童年的美好,珍惜现在的时光,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词和重点句子。

2.难点:对于一些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和深层次的情感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感受童年的美好,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生词卡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语音语调,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情感。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纠正发音,指导朗读技巧。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童年时的趣事,感受童年的美好。

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好,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小结,强调童年的美好,珍惜现在的时光,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3《童年的发现》(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23《童年的发现》(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童年的发现》活动设计一、教材分析《童年的发现》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是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

文章用倒叙手法,通过讲述“我”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寻根究底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鼓励孩子们要大胆求知、勇于探究。

文中对九岁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有趣言行的描述,充满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禁。

课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风趣,把“我”的“童年的发现”写得意趣盎然。

比如,课文开头就很有意思,特别强调了“我”九岁时独立思考后有所发现的不同凡响,表现出“我”抑制不住的骄傲。

九岁的孩童,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就能发现“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在常人眼里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即使人们哈哈大笑,“我”也不以为意,仿佛在俏皮地跟读者打趣。

又如,“我”的梦是如此奇妙,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孩子的天真跃然纸上。

而在求教老师的部分,孩子的语言充满童趣,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迫切想要把问题探究清楚的心情。

老师也很幽默,既回答了孩子的问题,又巧妙地对孩子进行了教育。

再如,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我”庆幸老师没容“我”解释的背后,是难以掩藏的强烈的自豪感。

“还不笑塌房顶”等夸张的表述、强烈的语气,表现出儿童独有的天真可爱。

课文结尾以自嘲的方式调侃“我”被老师误会轰出教室的事实,“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既暗指了历史上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也表达了“我”对被轰出教室一事的看法。

言下之意,“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

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的人并列,作为自我安慰的理由,再次体现了儿童独有的可爱与幽默。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再现了第3自然段描写的“我”的梦境:一个可爱的孩子在空中轻盈地飞翔,下面有街道、白桦树、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等。

插图表现了孩子童年爱做梦、好想象的特点,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

二、教学目标1.认识“胚、祸”等10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关于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的“发现”,以及“我”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案1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案1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案1一. 教材分析《童年的发现》是一篇描写作者童年时对科学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的回忆性文章。

文章通过具体事例,反映了作者童年的机智、好奇、求知若渴和富有想象力的特点。

本篇文章语言幽默、风趣,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科学家小时候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激发他们自己的探索欲望。

文章以童年为背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思考童年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但是,对于文章中一些细节和深层次的含义,还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讲解来进行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科学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不同,需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细节和深层次的含义,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打印课文原文,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

2.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文图片和视频资料。

3.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童年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部编人教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童年的故事,通过回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有趣发现,展现了童年时代的纯真、好奇和探索精神。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生动,富有童趣,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年时代的快乐和无忧无虑,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于童年时代有着美好的回忆,因此对于本课的内容会产生共鸣。

然而,部分学生在表达和朗读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童年时代的快乐和无忧无虑。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童年时代的美好,珍惜现在的成长时光。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难点:体会童年时代的快乐和无忧无虑,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视频2.PPT或黑板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童年时代的歌曲,如《童年》、《我们的时光》等,引导学生回忆童年时代的美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或黑板,展示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场景,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和朗读节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童年时代的快乐和无忧无虑。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课文内容,如:“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作者小时候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等,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3 《童年的发现》 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3 《童年的发现》 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3《童年的发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故事和寓言,培养学生对于抒情散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本文中蕴含的人性美,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偏爱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寓意,掌握课文中的故事和情感。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抽象意义,培养学生对于寓言文学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教案,学生练习册。

3.制定教学步骤和演示课件。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讲解本课的主题和寓意。

2.利用短视频或图片引入本课话题。

第二步:学习课文(20分钟)1.听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故事情节。

2.学生跟读课文,师生一起分析词语和段落。

3.解释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第三步:分组讨论(15分钟)1.请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寓意和启示。

2.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交流不同的理解。

第四步:阅读理解(20分钟)1.给学生发放阅读理解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师生共同批阅答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理解问题。

第五步:课文赏析(15分钟)1.讲解课文背景和作者写作意图。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富有哲理的句子。

第六步:课堂反馈与总结(10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展望下节课内容。

五、板书设计•主题:童年的发现•教学重点:理解寓言故事•教学难点:抽象意义的理解•课文赏析:人物形象和哲理句子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册相关题目。

2.写出对本文的感想和理解,字数不少于100字。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教学《童年的发现》这篇文章,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寓意,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课文深入思考,发现其中的美好和智慧,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3《童年的发现》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3《童年的发现》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3《童年的发现》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1. 教材背景•本节课所选取的文本为《童年的发现》,着眼于展现童年时光中的趣事和感动情节,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感受成长的快乐和深刻。

2.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于童年回忆的情感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启发学生对于成长和变化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表达对童年的感悟;•探讨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感情表达。

2. 难点•学生对于文章的情感表达能力;•学生对于生活经历的理解和思考。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课本《童年的发现》;•多媒体教学设备。

2. 教学环境•教室准备良好,课堂氛围轻松活泼。

四、教学过程安排1. 热身启动(5分钟)•播放童年回忆相关的音乐,引导学生放松情绪,回忆自己的童年。

2. 导入主题(1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你对童年的印象是什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回忆能力。

3. 课文学习(30分钟)•朗读课文《童年的发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段解析课文,分析作者的叙述技巧和感情表达。

4. 情感体验(15分钟)•让学生描述自己的童年回忆,分享心情;•小组交流,学生相互分享童年趣事和感悟。

5. 思考启发(15分钟)•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成长中的发现和感悟;•提出问题,促进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

五、课堂总结在本节课中,通过学习课文《童年的发现》,学生对童年的回忆和感悟更加深入,同时也提升了阅读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保持对于成长和变化的思考,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以上为本文档的内容,希望对教学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童年的发现》是一篇描写作者童年时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的文章。

文章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的一次科学实验,展示了作者对科学的痴迷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这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及勇于尝试和探索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时,他们也对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参与到对科学话题的讨论中。

然而,对于如何将阅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作者童年时的探索经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如何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和尝试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作者童年时的探索经历。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和尝试的精神。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2.课文相关资料3.小组讨论记录表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童年时的有趣经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回答以下问题:a.课文讲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哪个实验?b.课文中的实验结果如何?c.你觉得作者在童年时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5.拓展(5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童年时的有趣经历,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些经历中体会到探索和尝试的重要性。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3童年的发现》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3童年的发现》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3童年的发现》教案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概述《23童年的发现》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八单元,主要围绕着童年的回忆展开,通过一系列故事、诗歌等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童年,感受成长的乐趣。

2. 知识点•理解诗歌中的意境•认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分析短文中的主题与情节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把握情感表达•理解故事情节,总结主题•能够独立品味文学作品,体会情感共鸣2. 过程与方法•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内在感触•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分析故事情节,总结主题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故事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作品,提炼主题四、教学过程安排第一课时1.师生互动,导入话题,引出童年回忆。

2.学生朗读诗歌《小时候》,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分组讨论,总结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第二课时1.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入故事《23号小巷》,学生听故事后自由讨论情节,归纳主题。

3.小组展示,分享对故事的感悟。

第三课时1.整体复习,加深学生对诗歌和故事的理解。

2.分角色朗读故事,体会文学作品中情感的传递。

3.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描述自己的童年经历。

五、课堂作业1.阅读课外文学作品,撰写读后感。

2.写一篇关于童年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回忆。

六、教学心得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提炼主题,同时也增强了对童年回忆的认识和感悟。

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继续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3童年的发现》教案的完整内容。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童年的发现》 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童年的发现》 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识字,理解文章内容并能够流畅朗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童年回忆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回忆的珍惜和感恩之情。

•学习策略:培养学生通过课文理解和朗读提升语文能力的学习策略。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识字,理解课文内容,朗读。

•难点:通过课文内容表达童年回忆并能够流畅朗读。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
老师可以用一些童年回忆的图片或者听觉资料来创造一个温馨的氛围,让学生想起自己的童年回忆,引出本节课的话题。

2. 学习课文
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重点关注生字识读和生词解释。

2.赏析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3.分角色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情感和情节。

3. 学习任务
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教师纠正发音或演读不流畅的部分。

2.布置阅读任务或课外作业,鼓励学生通过课文表达自己的童年回忆或
感受。

4. 情感体会
1.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回忆,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班级展示。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对童年的珍惜和感恩。

四、课堂作业
1.完成课文朗读练习。

2.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回忆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
教师可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表现进行总结和反思,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参考。

本节课以《童年的发现》为主题,通过文学的形式让学生体验童年回忆的温馨和美好。

通过课文学习,帮助学生激发对童年回忆的情感和感恩之心,同时提升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23 童年的发现》(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23 童年的发现》(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23 童年的发现》(教案)一. 教材分析《童年的发现》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的一次有趣发现,展示了孩子们天真烂漫、好奇心强的特点。

文章语言生动,情节有趣,富有童真童趣,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

本篇文章安排在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童年的美好,体会成长的乐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童年生活有深刻的感悟。

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但部分学生可能在阅读理解、写作表达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童年的美好,珍惜现在的成长时光。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童真童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2.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便于学生跟读、模仿,提高朗读水平。

2.教学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辅助学生理解。

3.作业本:用于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童年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童年美好。

跟读、模仿,提高朗读水平。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指导改进。

4.巩固(10分钟)学生默读课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3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3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3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23 童年的发现》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童年时候的一次有趣的发现经历。

2.本文适合于五年级学生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童真情感,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

3.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提升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情节展开。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发现欲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意义,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情感表达,掌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23 童年的发现》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3.辅助资料:相关图片、视频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23 童年的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文章(20分钟)1.学生阅读课文,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中心思想。

2.教师解释生词和理解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叙述的具体情节。

3. 文本分析(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探讨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生动描写和情感表达,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4. 课堂练习(15分钟)1.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分享对课文的心得体会。

5. 心得体会(10分钟)学生就本文的主题和内容进行个人或小组总结,表达对文章作者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1.布置阅读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复述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优秀教案(精选12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优秀教案(精选12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优秀教案(精选12篇)1. 课程背景《童年的发现》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散文课文。

通过对作者童年时的一次探险活动的描写,让学生体验到童年的快乐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为了更好地教授这篇课文,以下是12篇优秀教案供参考。

2. 教案1课程目标•理解并背诵课文《童年的发现》•学会运用描写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趣事的文章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简短的游戏激发学生对探险的兴趣。

2.学习课文《童年的发现》:让学生跟读、默读、理解课文。

3.课文分析:将课文分成几个片段,让学生分别进行描写分析。

4.合作讨论: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运用描写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趣事的文章。

5.听写和背诵:学生听写并背诵课文《童年的发现》。

拓展活动•学生可以用手绘作品或照片,展示他们童年时的一次有趣的探险活动。

3. 教案2课程目标•通过朗读课文《童年的发现》,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蕴含的童年情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唤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引出主题。

2.朗读课文《童年的发现》:教师进行示范朗读和指导学生的朗读。

3.分段理解课文:让学生分段阅读、理解课文,提取关键词。

4.扩展话题:让学生围绕课文中的探险活动,展开自由讨论。

5.情感导入:通过描述自己童年时的探险活动,引导学生感悟《童年的发现》中蕴含的童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拓展活动•学生可以在家里找到一个安全的场所进行实地探险,然后写一篇有关探险的心情日记。

… 重复以上步骤,直至完成12篇教案。

13. 总结通过精心准备这12篇优秀教案,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文《童年的发现》,并有机会运用描写手法,提升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并引导他们通过互动和实践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将会在愉快中成长,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

注意:为了便于阅读和打印,以上内容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不包含网址和图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童年的美好,认识探索自然的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写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认知。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二、教具准备1.课文《童年的发现》2.多媒体设备3.图画、小道具等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对童年美好记忆的回忆,引出童年的探索主题。

第二步:学习课文1.听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分组讨论,学生自由谈论对童年的理解。

3.分角色朗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三步:情境体验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模拟童年时期的探索场景,体验发现的乐趣。

第四步:课文赏析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语段、感悟,引导学生对文中情感进行理解和品味。

第五步: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课外阅读,拓展对童年探索话题的认知。

第六步:课堂讨论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童年探索的看法和体验,促进学生思维碰撞。

第七步:总结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活动,引导学生反思童年的意义和探索的重要性,培养对生活的感悟和领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情境体验和课文赏析,成功引导学生回忆童年时期的美好记忆,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然而,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得畏手畏脚,缺乏自信心,需要在未来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

2.记录一段童年时期的美好回忆。

3.阅读相关课外书籍,深入了解童年探索的主题。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对教学有所帮助和启发。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主题,感受童年的美好。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其中的情感。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增强学生对文字背后意义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主线。

–掌握文中重点段落和语言表达。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和人物内心感受。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层次思考和表达。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音频资料:朗读课文录音。

3.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

4.学生:提醒学生提前预习,并携带必备学习工具。

四、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利用教学PPT展示童年时的照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童年的回忆,并引出主题。

2. 导入课文•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感受课文语言节奏和情感。

•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故事内容和结构。

3.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所学内容。

•教师分段解释课文,帮助学生理解生词和句子。

4. 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感受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童年回忆或感悟。

•学生就“童年的美好”展开写作活动,提升表达能力。

5. 思辨与拓展•带领学生进行课文相关问题的思辨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

•联系生活实际,拓展课文主题,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生活、成长、童年的看法。

五、课堂总结•结合全文,再次强调课文主题和所学情感。

•鼓励学生表达对童年、生活的感悟,并对自己进行总结。

六、课后作业•思考自己的童年回忆,写下一篇短文。

•背诵课文中重点段落或句子。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表达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情感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背后的故事,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认知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第23课童年的发现》。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3.童年的发现 》教案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3.童年的发现 》教案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3.童年的发现》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童年的发现》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的一次有趣经历,展示了童年时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文章语言生动,情节有趣,富有童真,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

本篇文章安排在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中,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描述性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把握。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童年时期,对于童年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童年经历出发,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细节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珍惜自己的童年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从细节中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童年经历。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细节中发现童年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的共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2.生字词卡片:用于巩固生字词学习。

3.教学课件:用于展示课文内容,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文课件,带领学生逐段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发现童年生活的美好。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童年经历,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3篇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3篇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3篇《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23课略读课文《童年的发现》。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

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执着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流程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也是是五彩斑斓的,每个人的童年都充满了无数个“为什么”,有着神奇的想象与发,你们的童年有什么新奇的发现吗?2.今天学习苏联儿童文学作家费奥多罗夫的文章《童年的发现》,看看作者的童年发现是什么?(板书课题)3.介绍作者。

(出示幻灯片)(设计意图:由回想交流自己童年的发现入手,引起学生探索发现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测字词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幻灯片,多种方式检查字词的认读情况。

注重易错字的强调,比如:澄澈的“澄”,惩罚的声调都为二声。

(设计意图:字词的学习放手交给学生,提高自学能力。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童年时发现了什么?2、作者告诉我们这个发现时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吗?(高兴、自豪)3、齐读1、2自然段(设计意图:通读全文,找出发现,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整体印象。

)(四)、精读课文,探讨交流1、“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各用四字概括。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13段,看看我是怎样发现的?2、汇报,交流。

(1)梦中飞行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梦中飞行是一副怎样的情景?谁能找出相关的语段读读?指名读:(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文中哪个词语可以概括梦中飞行的特点?理解“随心所欲”,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就是“随心所欲”?梦中飞行可以(),可以()可以(),想象下:还可以()?如果你也做了这样一个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你会是什么样感觉?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这段话。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3.《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3.《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3.《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童年的发现》是一篇描写作者童年时对科学的探索和追求的文章。

文章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对飞机、无线电、望远镜等科学器具的痴迷,以及他在家乡的小巷里进行的各种科学实验,展现了儿童天真烂漫、好奇多问、探索不息的天性。

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既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体会童年时期的快乐和成长。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他们对童年生活有自己的回忆和感悟,容易与文章产生共鸣。

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对科学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科学的热爱;学习作者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合作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和成长,珍惜美好的回忆;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培养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方法;从生活中发现科学,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和成长。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发现科学,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便于学生跟读、模仿,提高朗读水平。

2.相关科学实验器材:用于展示课文中所提到的科学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PPT或黑板:用于呈现课文重点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23课 童年的发现 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23课 童年的发现 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童年的发现》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

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童年时的一次发现,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科学探索的热爱。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以及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作者情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同时,学生对科学探索的认识和兴趣也有所不同,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激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表达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科学探索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讨论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童年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学生阅读理解练习题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有哪些难忘的回忆?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如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和动作的配合,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3.《童年的发现》 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3.《童年的发现》 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能够流利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童年经历。

4.能够了解童年生活的重要性,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

2.运用适当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童年经历。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的抽象意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童年经历。

四、教学准备1.课文复印件。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板书工具。

4.课堂活动设计。

5.语文学习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一些童年的故事或图片,引出童年的主题,唤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

2. 学习课文•教师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重复几遍。

•解释生词和短语,确保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分段解读课文,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脉络。

3.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找出关键词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 课文赏析•分组讨论课文中描述童年生活的片段,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经历。

5. 练习与运用•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童年经历,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曾经的快乐时光。

•学生进行朗读和互相评价,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童年的发现》•词语解释•描述童年的关键词七、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回顾当天的学习内容,强化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着重强调童年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鼓励学生珍惜和保护自己的童年。

八、课后作业•完成课文的阅读理解题。

•继续写一些与童年相关的文章或短文。

九、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为下一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童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找到共鸣,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童年的发现》定稿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童年的发现》定稿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童年的发现》定稿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的主题和内容。

2.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学会理解和解释课文中的难点句子。

4.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童年的一次有趣的发现。

能力目标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与发现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的感悟能力。

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主题和内容。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3.学会描述童年的一次有趣的发现。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

2.运用语言描述有趣发现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

2.教具:黑板、彩色白板笔、图片资料。

3.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一幅描绘童年回忆的场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

二、学习新课(30分钟)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释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3.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展示讨论成果。

三、能力训练(15分钟)1.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写一篇关于童年有趣发现的短文。

2.学生互相交流并相互评价。

四、操练与拓展(15分钟)1.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训练,模仿课文语调和语气。

2.学生角色扮演,表演课文内容。

五、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习题。

2.整理童年有趣发现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童年回忆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术能够对老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童年的发现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是前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写的一篇儿童文学作品。

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文章以第一人称叙事,以一个儿童的眼光去思考和探索人的起源这个科学性很强的问题。

文章展示了“我”对这个问题思考与探究的过程,即从“迷惑不解”到“似懂非懂”到“独立发现”到“得到证实”。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感受作者语言的幽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体会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作者介绍】阿·阿·费奥多罗夫·达维多夫 (1828-1903),俄国儿童文学作家、曾是莫斯科国立A.H.柯西金纺织大学实用艺术系教授、苏联美术科学院通讯院士。

其编著的资料集《伊·伊·列维坦:书信、文件与回忆》(回忆录部分出版时名为《回忆列维坦》)是研究俄罗斯最伟大的抒情风景画大师列维坦必备的最基本的资料汇编。

费奥多罗夫是一个公爵的私生子,1828出生。

中学毕业后进入敖德萨贵族学校学习。

1852年在毕业考时他与一个教员发生激烈辩论,愤而离开学校。

从1854年起,费奥多罗夫在几所中学任史地教员。

由于他的教学方法与众不同,主张不受课本限制,通过直接研究当地的地理、历史和观察星球、进行实地试验获得知识,他常与学校当局发生龃龉,因而频频更换学校。

1867年步行到莫斯科。

1874年起在鲁缅采夫图书馆(列宁图书馆前身)担任管理员,历时25年。

1903年去世。

他是一位极富创见的思想家,一个独特的哲学体系和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最大胆的乌托邦的创始人,也是俄国最早提出飞向宇宙的宇航学奠基人。

费奥多罗夫学问渊深,博览书史。

据说他几乎知道鲁缅采夫图书馆所有藏书的内容。

他不仅精通欧洲各主要语言,而且对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东方语言也颇有研究。

他对哲学、自然科学、艺术都有很深的造诣,被人称为百科全书。

他的博学在彼得堡和莫斯科的知识界口碑载道,甚至使他带上传奇色彩。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胚胎:概念:胚胎是怀孕最初两个月内的幼体。

囊胚、胚的早期发育和胚胎发育是一个连续过程。

在体节时期,三个胚层都发生了变化。

外胚层在背部中线凹陷成沟,称神经沟,沟的两岸称神经脊。

神经脊逐渐接近、愈合,致使神经演变为纵贯胚体的神经管。

神经管和神经脊将来演化为神经系统。

内胚层随着胚体卷曲成管状,称原肠,原肠依部位又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

发育过程:一般来说,卵子在受精后的2周内称孕卵或受精卵;受精后的第3~8周称为胚胎。

从一个受精卵发育成为一个新个体,要经历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变化,这里只能简要地介绍胚胎发育的情况。

卵细胞受精以后即开始分裂、发育,形成为胚胎。

先形成的胚胎为桑椹胚(胚胎的形状像桑椹),然后形成囊胚(胚胎呈囊状),并且植入在子宫内膜中,吸取母体的营养,继续发育。

囊胚壁为滋养层,囊中有内细胞群。

胚胎继续发育,内细胞群的一部分发育成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胚层这三个胚层,再由这三个胚层分化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和器官。

细胞:基本简介:生物学名词。

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体形极微,在显微镜下始能窥见。

形状多种多样。

主要由细胞核与细胞质构成,表面有细胞膜。

高等植物细胞膜外有细胞壁,细胞壁中常有质体,体内有叶绿体和液泡,还有线粒体。

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细胞质中常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中则无。

细胞有运动、营养和繁殖等机能。

除病毒外的所有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自然界中既有单细胞生物,也有多细胞生物。

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细胞是生物界中,无论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还是单细胞生物或多细胞生物,它们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研究领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特殊性决定了个体的特殊性,因此,对细胞的深入研究是揭开生命奥秘、改造生命和征服疾病的关键。

细胞生物学已经成为当代生物科学中发展最快的一门尖端学科,是生物、农学、医学、畜牧、水产和许多生物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50年代以来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大都授予了从事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科学家。

草履虫简介:草履虫是一种身体很小,圆筒形的原生动物,它只由一个细胞构成,是单细胞动物,雌雄同体。

最常见的是尾草履虫。

体长只有180至280微米。

它和变形虫的寿命最短,以小时来计算,寿命时间为一昼夜左右。

因为它身体形状从平面角度看上去像一只倒放的草鞋底而叫做草履虫,观察它需要用显微镜才能观察仔细。

科目:属膜口目草履虫科大草履虫属。

生活在有机质较丰富的池塘、缓流的小沟、小河以及居民区附近的水沟中。

大草履虫是原生动物中体形较大的种类,体长约180~300微米,用肉眼观察含有大量草履虫的液体,可以看到很多针尖状发亮的白色小点在浮动,这些白点就是草履虫。

生活环境:大草履虫身体内充满了细胞质,在水中前进时,它不停地摆动口沟里的纤毛,鼓起水涡,摄取水里的细菌或其它有机物,食物由胞口和胞咽而进入细胞质,形成食物泡。

食物泡随着细胞质的流动而在体内移动,泡中的食物逐渐被消化和吸收,食物残渣由身体后侧的胞肛排出体外。

草履虫通过表膜进行呼吸,吸收水里溶解的氧气,分解有机物后释放出能量,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一些含氮废物,通过表膜排出体外。

喜欢生活在有机物丰富的池塘、水沟、洼地等。

大多数草履虫是全动性营养,但绿草履虫是例外,体内含共生绿藻,这种绿藻可利用动物体排泄的含氮废物作为无机盐的来源,通过植物式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生存 (属于植物性营养。

草履虫可以在缺氧或厌氧环境中生活,其耐污性极强。

人的细胞只有晚上睡觉时才生长吗?据有关资料,白天,当人们清醒时,紧张忙碌的工作压力使人体各个部分处于紧绷状态,细胞分裂的速度降低,而晚上11点至凌晨5点,人们入睡时是细胞生长和修复的高峰时段,细胞分裂的速度比白天快好几倍。

所以课文中老师说“白天你们太淘气,妨碍细胞的生长,到了晚上,细胞就不停地繁殖”是正确的。

而我听了老师的话后把它绝对化为“白天不长,只有晚上才长”是片面的。

人是从草履虫、鱼、青蛙、兔子、猴子变成的吗?这是老师面对一群九岁的孩童对生物学中人的起源问题的通俗化解释,并不是草履虫直接变成鱼,鱼直接变成青蛙,青蛙直接变兔子那么简单。

这位老师要说明的是动物进化系统树即生物演化的发展路径。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吗?这是达尔文关于人的起源的一个观点,母腹中的胎儿的细胞开始不断地分裂生长,每个月都有变化。

早期几个月时胎儿还保留着一些鱼或其他动物的痕迹。

研究胚胎学发现,鱼、蝾螈、龟、鸡、兔、猪、牛等动物和人的早期胚胎都很相像,都有鳃裂和尾,头部较大,身体弯曲。

以后才逐渐分化,显出不同。

除鱼以外,其他动物和人的鳃裂都消失了,人的尾部也消失了。

这些现象正说明他们都是从很古时候的共同祖先演化而来的。

因为遗传把过去演化历史的痕迹保留在胚胎时期里,所以有胚胎初期的相似。

不仅如此,如果受精卵当作单细胞动物算起,那么每个胚胎的个体发育,等于重现了它的祖先的主要演化阶段。

这就叫生物发生律。

这理论就叫做生物重演论。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生物的时钟:公鸡报晓,是人们所熟知的。

其实,留心看看大自然里的生物活动,你会发现,生物都是按自己的“时钟”安排生活和工作的。

仔细观察一下各种花儿开放和凋谢的时间,你就会察觉它们各有一张时间表。

从凌晨说起,做啤酒的蛇麻草在三点左右开放,到八九点钟就谢了;牵牛花大约在四点打开喇叭,快中午时便收拢了;五点钟野蔷薇张开笑脸;六点钟蒲公英和龙葵向你点头;七点钟芍药开始争妍……到了太阳当顶的中午,美丽的午时花刚显示它的美貌;下午六点钟,丝瓜花悄悄地绽开了;日落西山以后,夜来香不声不响地吐出芬芳;而在皎洁的明月下,月光花才开始像美女一样揭开了面纱。

植物知道时间,动物也是这样。

东方欲晓,百鸟就开始啼鸣了。

日落西山,鸟入林,鸡上窝,躲在地洞里的老鼠却蠢蠢欲动了。

猫头鹰似乎知道田鼠的底细,它白天睡觉,夜间在田野中巡逻捕鼠,不用小闹钟,到时候它自然就醒了。

不仅如此,连小小的昆虫也知道花儿开放和凋谢的时间:辛勤的蜜蜂一早飞向牵牛花,中午飞向午时花。

至于夜蛾,它们是夜来香的客人,每天晚上,总是准时去拜望它。

有时,人们认为太阳的出没和潮汐的涨落为生物报了时,但这只是生物有规律活动的外在条件。

原来,在动植物体内藏着一个“时钟”,生物用它计量着时间。

这个神秘的生命之钟,就叫“生物钟”。

正是靠着生物钟,花草才能感知时间,昆虫才能按时“赴约”。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pēi pī)胎发育的规律。

2.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青青的草地和澄.(céng chéng)澈的湖面上盘旋。

3.我以为在同学中间只有我一个人具有飞行的天赋.(fù wǔ),可是,有一天我终于弄明白了,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们也都会在梦中飞腾。

4.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

最开始是草履.(fù lǚ)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5.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zhǎng zhàng)得通红。

6.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面临.(lín g lín)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二、词语模仿秀。

1.哈哈大笑(AAB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情不自禁(含“不”的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随心所欲(含人体器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痴迷着迷迷惑1.人类对飞行一直( ),从远古长着翅膀的天使、天神,到今天的太空穿梭机,人类从未放弃过。

2.那里风景如画,令我( ),常常在那里流连忘返。

发明发现发生3.找到攻克艾滋病的疫苗,是人类医学史上重大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