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悲剧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探析

合集下载

鲁迅写景片段赏析

鲁迅写景片段赏析

鲁迅写景片段赏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文风深受读者喜爱。

其中,他对景物的描写更是独具匠心,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出了他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通过对鲁迅作品中的几个经典景物描写进行赏析,探讨其在文学表达中的独特魅力。

首先,我们来看一段出自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描写:“太阳渐渐地落了,一束残阳射入他的眼睛,他不得不低下头去。

他的头发又长又油,显出一种很坏的黄色,好像是用腐草割下来的一样。

他的头发总是很长,也很油,好像是一种很坏的习惯。

他的头发上有很多白色的小屑,好像是面粉,也好像是盐,又好像是一种很坏的病。

他的头发上有一种很坏的味道,好像是鱼腥味,又好像是醋味,还有一种很坏的酒味。

”。

这段描写以对狂人头发的细致描绘为主,通过对头发的形态、颜色、气味等细节的刻画,展现出了狂人的邋遢、肮脏和破败。

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得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读者仿佛可以看到狂人那一头长发上白白的小屑,闻到他头发上的鱼腥味和酒味。

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不仅使得狂人形象更加鲜活,也为小说的氛围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小说中所描绘的社会现实。

其次,我们来看一段出自鲁迅散文《野草》的描写:“太阳落山了,天边的青烟已经变成淡红色,地上的草也是一片淡黄。

有些地方,已经看不见了草,只有一片土,还有一些裸露的石头,或者是一些破烂的瓦片。

这时候,田野里的声音也渐渐地小了,只剩下了一些蝉鸣和鸟叫,还有一些牛羊的叫声。

这时候,田野里的气味也渐渐地变了,不再是一种清新的气味,而是一种浓烈的气味,好像是一种很坏的味道。

”。

这段描写以对田野景物的描绘为主,通过对太阳落山后田野的变化进行细致描绘,展现出了一种萧条、荒凉的景象。

作者通过对天边青烟、地上草、裸露的石头等细节的刻画,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这片田野之中,感受到了太阳落山后的寂静和凄凉。

同时,作者对田野气味的描写,也为描绘的景象增添了一种特殊的氛围,使得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浅谈《祝福》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浅谈《祝福》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在小说《祝福》中,鲁迅先生细致地描写了鲁镇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这些环境描写,有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本文将简要分析一下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自然环境:营造氛围在小说的开篇,作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非常沉闷、压抑的环境氛围。

虽然新年将至,但是“天空是灰白色的”,给人一种沉闷的感觉,丝毫没有节日的氛围。

这样压抑沉闷的氛围为主人公祥林嫂的出场作了准备。

最先出场的是见证了如今落魄不堪的祥林嫂的“我”。

“我”是一名读书人,在祥林嫂的眼里自然是一位见多识广的知识分子。

因此,她才会不断地追着我问:“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我”虽然是回故乡,但其实已经没有家了,只是住在“与我话不投机的鲁四老爷家”。

“我”唤他为“四叔”。

在鲁镇,“我”没家,也没有说得上话的人,心情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当然,那里的天气也没好到哪里去。

“天色阴暗了下来,还下起了大雪,使鲁镇显得乱糟糟的。

”“我”在四叔的书房看到了“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几个大字,觉得这些词跟四叔本人并不搭。

这一切都让“我”感觉到压抑和不安。

这些细节直接点明了鲁镇环境的恶劣,道出了气氛的紧张和沉闷。

当“我”听说祥林嫂死了时,作者也描写了鲁镇的自然环境:“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孤独寂寞的祥林嫂死在了寒冷的冬天,恐怕在“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她早就不该存在了。

因此,就算大家听到了她的死讯,依然“都在灯下忙”,并没有因此而停下手头的工作。

“我”看不惯鲁镇人的冷漠,却又无可奈何。

句中的“沉寂”不仅仅是在形容自然环境,也是在形容“我”的心情。

“我”难以想象,死在祝福前夜的祥林嫂依然被“我的四叔”诟病,说她是“谬种”。

就连和祥林嫂同处一个阶层的人也对她漠不关心。

“我”问短工祥林嫂是什么时候死的,短工的回答是“说不清”;“我”问短工祥林嫂是怎么死的,短工用特别淡然的语气回答道“还不是穷死的”。

就连“我”这个与祥林嫂只有过短暂接触的人在听闻她的死讯后都会觉得同情与不安,这些与她朝夕相处的人却是如此的冷漠。

谈鲁迅作品中的典型环境

谈鲁迅作品中的典型环境

谈鲁迅作品中的典型环境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家,其作品选入高中教材的就达6篇。

其中小说就占了一半,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中,我们比较多地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忽略了同属于小说三要素之一的环境描写。

恩格斯说过,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那么,我们在典型人物的分析中就不能不对典型环境作作分析,因为,如果没有一定的环境,人物的塑造就没有了依托。

选入高中课本的鲁迅小说无论是《祝福》,《药》,还是《阿Q正传》,都无一例外的有较多的环境的描写,分析这些环境描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人物、主题。

因此,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对小说中典型环境的分析。

收入高中课本的鲁迅小说有三篇:《祝福》、《药》、《阿Q正传》。

而高中教学要求中对这类小说主题的掌握要求是一致的,那就是“揭出苦痛,引起疗救的注意”,对这一点学生并不难理解。

因而我个人认为在了解小说主题的基础上更应该侧重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分析,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

因此,在学生接触高中的第一篇鲁迅小说《祝福》时,我就特别引导学生注意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在学生初步了解小说主题后,我就指导他们找出全文的环境描写并思考文章为什么要描写这样的环境。

例如,文章一开始对环境就有这样的描写:“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而这样的环境描写就应该是为下文祥林嫂在万家祝福的夜晚死去作铺垫的,否则,为什么如此欢乐的夜晚表现在环境描写中却是“灰白色的”、“沉重的”,甚至连爆竹是声音都是“钝”的,而没有一点喜庆之气。

可见,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性格、命运的预示和体现。

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表面上写鲁镇的人们将得到“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后的“无限的祝福”,似乎有了愉快和喜悦。

但联系全文,鲁镇人们的“无限的祝福”是在祥林嫂悲剧的背景下去期望的,从鲁四老爷、四婶到柳妈及鲁镇的男男女女扼杀了祥林嫂的生命,却或“淡然”或骂其“谬种”到最终忘却祥林嫂而去快乐地“祝福”,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深切的悲哀——这就是仔细品味环境描写带给我们的对文学作品的更深刻的感受。

谈鲁迅小说中的景物描写

谈鲁迅小说中的景物描写
作 实 践 上 的 指 导 意 义 。鲁 m 小 说 中的 描 写 都 达 到 了这 样 的标 准 和 要 求 。比 如 《 中有 这 样 一 段 描 药》
写:
微 风 早 经 停 息 了; 草 支 支 直 立 , 枯 有
如 铜 丝 一 丝 发 抖 的 声 音 . 空 气 中 愈 在 颠 愈 细 , 到 没 有 , 围便 都 是 死 一样 的 细 周
制 , 少 铺 排 开 来 浓 墨 重 彩 地 描 绘 一 个 对 象 。 他 很
描写 ( 尤其是景物描 写) 的价值 , 但是 .9 1 世纪和 2 0 世纪 的 许 多 作 家 却 非 常 重 视 景 物 描 写 , 他 们 的 在 作 品 中 , 态 柳 情 、 容 水 意 等 自 然 景 物 被 以 充 满 花 山 诗 情画 意 的 方 式 描 绘 了 下 来 , 读 者 留 下 了 深 刻 给 的印 象 , 罗 曼 ・ 兰 的 《 翰 - 利 斯 朵 夫 》 肖洛 如 罗 约 克 . 霍 夫 的 《 静 的 顿 河 》 以 及 艾 特 玛 托 夫 八 和 海 明 静 , 威 等 人 的 小 说 中 的景 物 描 写 。 鲁 迅 也 非 常 重 视 小 说 中 的 景 物 描 写 。在 他 的 大部分 小说 中 都有 非常 优美 的景物 描 写 。他 的 这 些 描 写 绝 不 是 游 离 于 作 品 之 外 的 或 可 有 可 无 的 。 事 实 上 , 何 一 部 小 说 中 的 景 物 描 写 都 不 是 任 随 便 加 上 去 的 , 必 须 成 为 表 现 人 物 性 格 , 出 作 它 突 品 主 题 或 显 示作 者 的意 绪 与 思 想 的一 种 方 式 。为 写景 而 写 景 是 没 有 意 义 的 。 因 此 , 说 中 的 景 物 小 描 写 必 须 具 有一 种 明 确 的 主 观 目的 性 。景 物 描 写 在鲁 迅 小 说 中 发 挥 着 极 为 重 要 的 作 用 , 为 他 的 成 小说 中一个不可或缺 的部分 。我们 可以 从以下 几 个方面 来考查鲁迅小说 中的景物描 写 的个人风格

黑与白的结合——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与环境的分析

黑与白的结合——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与环境的分析

黑与白的结合——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与环境的分析[摘要]鲁迅的小说中很多形象都具有黑白木刻似的造型特征,这一点体现了“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甚至可以说,黑白木刻的造型特征丰富了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体现了他全部的人生感悟和艺术追求。

[关键词]人物形象环境黑白色彩评析很久以来,有许多专家学者对鲁迅小说艺术形象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探讨与研究,总结了许多的特点。

但是,鲁迅小说中的另一个极为显著的特征——艺术形象带着浓郁的黑白木刻的神韵,却无人研究。

这应该说是鲁迅小说研究中的一大缺憾。

黑白木刻似的造型效果构成着鲁迅所塑造的小说形象系列的显著特色,形成了鲁迅小说形象特有的风格。

有学者在分析鲁迅塑造的文学形象的艺术特色的时候,提出了“色彩美”,认为鲁迅在艺术创作中以色彩铺陈弥补白描技法的局限,并认为鲁迅的艺术追求是用特定的色彩词准确地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增强作品的形象性,造成人们的美感愉悦,并列举了一些例子。

统观鲁迅全部小说得到这样的印象:作为艺术大师,鲁迅利用颜色塑造形象时,最擅长而且最成功的是对黑与白的调度和运用。

一、黑白色彩中表现人物的特征《狂人日记》作为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小说通过“狂人”的独特感知描绘出一幅“吃人”社会的时代画面,阴冷的世界溢出如磐的黑暗与邪恶。

整篇小说就沉浸在这样一种色调之中:基调是黑。

一片漆黑的基调之上又醒目地跳着白,除了有使黑暗更加阴晦凄厉的惨淡月光,还有“白厉厉地排着”的“吃人”的家伙的牙齿,“白而且硬”的黄鱼的眼睛。

漆黑的背景下,这些白的面积极小,却因对比强烈而特别的刺激,令人触目惊心。

黑白对比产生的强烈的表情性,使小说在对黑暗社会吃人特质的深刻揭示方面产生了独特的效果。

与《狂人日记》相比,小说《药》涉及的色彩较丰富一些。

有兵卒号衣上镶边的暗红,丁字街头破匾上的金,荷叶的碧绿,人血馒头的鲜红,破灯笼的红红白白以及人物绰号“红眼睛”的红等等。

这些色彩词的出现,有的是叙述的需要,有的是小点缀,有的则是画龙时所点之睛。

试论鲁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讽刺意味

试论鲁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讽刺意味

说 ,在 表 面 的平 静 和 滑 稽 之 下 ,掩 饰 着 深 刻 严 肃 的 主 题 。 讽 刺 是 他 惯 用 的 一 种 艺 术 手 法 ,较 突 出地 体 现 在 对 人 物 形 象 的 塑 造 上 , 如 对 《阿 Q 正 传 》 中
阿 Q 的 “ 神 胜 利 法 ” 的 讽 刺 ;对 《 弟 》 中 张 精 兄 沛 君 丑 恶 本 质 的 讽 刺 ,x 《 皂 》 中 的 四 铭 以 及 - , 肥 J - 《 老 夫 子 》 中 的 高 尔 础 等 人 表 面 上 道 貌 岸 然 却 满 高 脑 子 男 盗 女 娼 的 卫 道 士 、假 道 学 的讽 刺 。有 时 甚 至 使 用 强 烈 的 反 讽 , 如 小 说 《 》 中 “ 人 ” 笑 杀 药 病 乃 至 吃 掉 “ 生 ”,从 而 无 可 救 药 而 断 绝 了 自 己 的 医 生 路 。 这 些 都 给 读 者 留 下 了 难 以 忘 怀 的 印 象 。 然 而 ,还 有 一 种 讽 刺 手 法 的 运 用 是 最 容 易 被 忽 视 的 , 那 便 是 鲁 迅 小 说 中 的景 物 描 写 ,有 很 多 景 物 描 写 具 有 讽 刺 意 味 ,现 略 陈 一 二 。 梅 拉 赫 曾说 过 : “自然 图 画 对 于 作 品 的 完 整 思 想 ,不 是 毫 无 关 系 的 。 正 因 为 鲁 迅 意 识 到 了 景 物 ” 描 写 对 作 品 主 题 的 重 要 作 用 ,所 以 ,尽 管 他 小 说 中 景 物 描 写 很 简 洁 ,但 他 也 非 常 注 重 把 讽 刺 艺 术 运 用 其 中 。讽 刺 的 对 象 和 性 质 不 同 ,笔 法 和 色 彩 亦 各 异 ,有 的 甚 至 笼 罩 全 篇 , 有 力 地 增 加 了作 品 主题 的

孔乙己环境描写赏析

孔乙己环境描写赏析

孔乙己环境描写赏析
【一、孔乙己背景介绍】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小说,讲述了清末民初时期一个名叫孔乙己的书生,因家境贫寒,沦落到卖字为生。

故事发生在一条古老的小巷,这里布满了各种传统商铺和居民住宅。

【二、孔乙己环境描写分析】
文章中对孔乙己所处的环境进行了细腻的描绘,例如:“一条破旧的横幅,上面写着‘诗书’两个字,下面是一排歪斜的小字:‘专售旧书’”。

这个环境描写展示了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文人身份。

【三、孔乙己环境描写作用】
这个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孔乙己的生活状况,进一步凸显了他在社会中的地位。

同时,也为后文孔乙己受到嘲笑和歧视埋下了伏笔。

【四、孔乙己环境描写对人物性格的衬托】
在这个环境下,孔乙己的文人气质和自尊心显得尤为突出。

他宁愿忍受饥饿,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这种性格通过环境描写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五、孔乙己环境描写对故事情节的推动】
孔乙己所处的环境使得他成为了小说中的核心人物。

故事围绕着他在这个环境中的遭遇展开,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六、孔乙己环境描写对主题思想的体现】
这个环境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贫穷、落后、愚昧。

通过对孔乙己
的描写,鲁迅先生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社会的批判。

【七、总结】
孔乙己的环境描写是鲁迅先生巧妙地运用文学手法,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命运。

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绘,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孔乙己这个角色的悲剧人生。

鲁迅作品中的环境描写赏析

鲁迅作品中的环境描写赏析

鲁迅作品中的环境描写赏析作者:黄毅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8年第12期【摘要】小说是一门空间艺术,同时也是时间艺术,其中空间代表的就是小说环境。

对于小说作品而言,环境描写就是为小说的创作提供的舞台,任由情节展开,使读者更加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涵,为小说情节做好铺垫。

通过对鲁迅作品的赏析对环境描写的重要性进行探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鲁迅作品环境描写赏析小说作品中的环境通常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自然环境,这也是小说创作的大环境。

其次,是指社会环境,通过社会环境的描写可加强读者对历史背景的深入了解,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奠定基础。

最后,是人物环境,其中包括人物活动场所、人物关系等,通过人物环境的描写使整个故事展现到读者眼前,加深读者的记忆。

笔者将分别从环境描写在鲁迅作品中的作用、鲁迅作品中环境描写的赏析,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环境描写在鲁迅作品中的作用在鲁迅作品中实施环境描写可将小说作品中是时间、地点指出,对故事气氛加以渲染、对人物身份进行明确、另外还可推动小说情节的有效发展、对作品主题有效深化,详情如下。

通过环境描写,可将小说中事情发生的时间与地点进行交代,使读者坚信小说的真实性。

以鲁迅小说《药》为例展开研究,在小说中关于环境描写有这么一段话:“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这段文字描写了自然环境,同时点明了小说时间,即“秋天的后半夜”,通过描写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通过环境描写还可起到渲染气氛的效果,不同的小说感情基调各有不同,在小说作品中,作家通过环境的描写使故事氛围更加浓厚,使故事的真实性大大增加。

以小说《故乡》为例,故事开篇这样写道:“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隐晦了……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从这段描写读者便会感受到一股悲凉,使小说的情感基调被确定。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环境的描写可将人物身份予以明确,如在小说《祝福》中,鲁迅这样写道:“我回到四叔的书房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小说中环境描写往往可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环境描写时应以情节为主,将环境贯穿到整篇小说当中,发挥线索作用。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一个月的鲁迅文章专题阅读让我走进了这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文化斗士。

鲁迅一生中写了33篇中短篇小说,结集出版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本小说集。

鲁迅的小说创作以其具有时代精神的思想主题和新形式的创造,实现了中国小说具有历史意义的革新,赋予了小说以现代的内容和形式,使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完成了有旧小说向现代新小说的转变。

为改良人生,为人民的解放和社会的改造而创作,是鲁迅小说现实主义的核心。

他的小说都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浑然一体的表现人生真实的画卷。

在小说创作中,他从不故作惊人之笔,而追求在至平至实中显示至奇的艺术效果。

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艺术上最大困难和最高境地,都是要自然地朴素地描绘和写作。

”所以,鲁迅不去堆砌词藻、大段描写风月,而是以简明富有特色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我们看到的都是简洁的景物描写和白描的细节描写。

真实、深刻、严峻、朴素、简洁就是鲁迅的艺术风格。

今天,我就来浅论鲁迅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具体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⑴《药》中自然环境描写“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了。

”这是文章的第一句话,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

这句虽然字数不很多,却奠定了文章压抑的感情基调,周围事物皆死气沉沉,也可烘托出华老拴心情沉重。

之后还有一句“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的分明。

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

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叫。

”其中“黑沉沉”、“灰白”的路和“一只也没叫”,这也使气氛阴森幽暗,基调冷峭深沉,让读者不禁感到压抑。

这画龙点睛似的环境描写,很自然的穿插在文章中,确实引人入胜。

寥寥几句便烘托出了人物心情,定下了文章感情基调,同时暗示了人物之后要做的事一定有些恐怖,令人紧张。

接着看,我们便可得出答案——他要买人血馒头。

浅谈鲁迅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浅谈鲁迅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的到窗下 的案头 去一翻 , 只见 一堆似 乎未 必完全 的 《 康熙 字 典 》, 部 《 一 近思 录集 注 》 和一 部 《 书衬》 四 。无论 如何 、 明天 决 我 计 要走 了。” 里并 没有 对 “ 叔 ” 个 人 物 作 直 接 交 代 , 通 这 四 这 但 过 他 书房 里 的相关 描 写 , 便恍 然看 到 _ 个信 奉朱 子 理 学 , 我们 『 一 虚 伪 而又 守 旧的 老派 学究 的 境 描 写 , 明 了故 事 发 生 的 时 间 是 “ 天 ” 点 秋 的后 半夜 ” 祝福 》 。《 的开 头 : 旧历 的年 底 毕 竟 最 像 年 底 , 镇 “ 村 上不 必 说 , 在 天空 中也 显 出将 到新 年 的 气 象来 。 既 点 明 了时 就 ” 间“ 旧历 的年 底 ” 又指 出了地 点 “ 镇 上 ” 时 间上 指 的是 鲁 镇 。 , 村 , 《 故乡》 的开头: 时候既然是深秋 ; “ 渐近故乡时 , 天气又阴晦 了” 点 明 了时 间和地 点 。
七、 推动情 节发展
情 节 发展 与环 境描 写 往往 是相 互 依存 、 互制 约 的 : 境 描 相 环 写 要 以情 节 为依据 , 节 发 展 离 不 开 环 境 描 写 。环 境 描 写 , 情 可 贯 穿 全文 , 出现在 文 首 、 文中 或文 末 , 成 线索 作用 , 动情 节 的 形 推
二、 交代季节 、 气候
“ 时候 既 然是 深 冬 ; 近 故 乡 时 , 气 又 阴 晦 了 , 风 吹进 渐 天 冷
船舱 中 , 呜的 响 , 篷 隙 向外 一望 , 黄 的天底 下 , 呜 从 苍 远近 横 着几 个 萧索 的荒 村 , 一 些 活气 。 《 乡 》 头 寥寥 数 笔 , 勒 了 没有 ”故 开 勾 景物 特点 , 代 是 “ 冬 ” 交 深 季节 , 现 了 故 乡 的贫 穷 , 染 了 冷 暗 表 渲 的气 氛 , 时也 暗示 了社 会 的黑 暗 。《 乙己 》 中秋 过后 , 同 孔 中“ 秋 风 一天 凉 比一 天” 寥 寥 数语 把 季节 和气 候特 征 交代 明 白 。 ,

鲁迅小说自然景物描写的意蕴

鲁迅小说自然景物描写的意蕴

第15卷 第6期 天中学刊 Vol.15No.6 2000年12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Dec.2000 鲁迅小说自然景物描写的意蕴范小伟(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信阳464000)摘 要: 鲁迅从不为描写景物而描写景物,他的小说的自然景物描写一方面符合自然真实的原则,鲜明地体现出作家的情感色彩,另一方面具有坚实的社会人生内容,并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协调,同时,其自然景物也蕴积着很浓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 鲁迅小说;自然景物;描写;意蕴中图分类号:I210.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00)06-0051-(03) 自然作为审美个体一直被艺术家所关注,并在艺术的各个领域予以展现。

文学家从自然美中得到启发,受到感悟,并以其生花妙笔来描写自然界景物的千姿百态,使欣赏者从作家的文体世界中得到自然美的熏染和陶冶。

然而,在面对自然美的时候,不同的作家会有不同的观感,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会因其对自然形态的亲疏程度、取舍方向而偏向某一方面,从而使得作家笔下的自然形态呈现不同的文化、哲理意蕴。

鲁迅在其小说创作中很少对自然景物进行长篇幅的描写,而是运用白描的技法,于简洁中出意蕴,在很少处显内涵,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美学特征。

鲁迅曾经说:“我对于自然美,自恨并无敏感,所以即使恭逢良辰美景,也不甚感动。

”(《厦门通信》)确实,鲁迅的小说从不以歌颂自然美为主旨,也不为描写景物而描写景物,他的注意力始终指向社会人生,其小说中的自然景物描写也多打印上坚实的社会人生内容。

一自然界中,自然景观有着不同的表现。

寒来暑往,云雨阴晴,风花雪月,呈自身规律流变。

因此,小说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对作家首先要求的是客观的写实,应符合自然景物的真实表现及其流变规律,亦即自然的真实。

无论是作家眼中的景,还是作品中人物眼中的景,实则都统一在对大自然形似的逼真描绘上,再现的是彼时彼地客观真存的自然景物。

鲁迅小说自然景物的展现是符合这一自然真实的描写准则的。

鲁迅小说中的风景描写艺术

鲁迅小说中的风景描写艺术

鲁迅小说中的风景描写艺术【摘要】鲁迅在他的小说中,通过精细的描写展现了独特的风景描写艺术。

他将城市景观描写得细致入微,通过对乡村风光的描写展现了不同的生活状态。

在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他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他通过情感色彩的表达和象征意义的运用,赋予风景以更深层次的内涵。

鲁迅小说中的风景描写不仅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反映了他对风景描写的深刻理解。

风景描写在鲁迅的小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意境,而且承载着作者对生活、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鲁迅小说中的风景描写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刻地影响着读者对小说的理解和感知。

【关键词】关键词:鲁迅,小说,风景描写艺术,城市景观,乡村风光,人物,环境,情感色彩,象征意义,独特魅力,深刻理解,意义。

1. 引言1.1 鲁迅小说中的风景描写艺术鲁迅小说中的风景描写艺术是其文学创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在鲁迅的小说作品中,风景描写不仅是为了烘托情节和塑造人物,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表达。

通过对城市景观和乡村风光的描写,鲁迅展现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批判;通过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描写,鲁迅表达了人与社会、人与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情感色彩的表达和象征意义的运用,鲁迅赋予了风景更多的内涵和意义。

这些风景描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也展现了鲁迅对现实世界和人性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鲁迅小说中的风景描写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深刻地影响着他们对作品和世界的理解。

风景描写在鲁迅小说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是作品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鲁迅思想的重要载体。

2. 正文2.1 城市景观描写鲁迅小说中的城市景观描写,常常展现出一种阴暗、压抑的氛围。

在他的作品中,城市被描绘成充满阴霾和破败的地方,街道狭窄拥挤,建筑斑驳陈旧,人们生活在贫困和绝望中。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描写了一个被压抑和扭曲的社会,城市被描述成一个充满疯狂和混乱的地方。

他通过描写城市的街道、街巷、屋檐和墙壁等细节,展现出了一个庞大而失控的都市景观,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窒息和压迫。

鲁迅笔下的环境描写有何妙用?浅析鲁迅小说中的两种环境描写

鲁迅笔下的环境描写有何妙用?浅析鲁迅小说中的两种环境描写

鲁迅笔下的环境描写有何妙用?浅析鲁迅小说中的两种环境描写所谓环境描写,即是描写人物所处的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鲁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塑造手法多样,展现出各种不同的表达效果。

然而鲁迅的环境描写受到一些质疑和非议,有人认为它过于简单,没有起到太多的作用,其实这是没有仔细分析鲁迅的环境描写的结果。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一个时代的集体印象,鲁迅以笔为将,以文为兵,向虚伪的资本主义文人乃至黑暗的封建社会吃人的旧俗陋习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宣战讨伐,笔耕不辍,直到患病离世,也未曾停止过对国民的呼唤呐喊。

为了去除国民的麻木,唤醒国民的精神,解决“国民性”问题,先生将他的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韧的战斗”之中。

《狂人日记》主要以白描手法,以日记体的形式,通过描述“狂人”的见闻和感受,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药》通过描述本是纯朴忠厚的老栓却为了救儿子的性命,却被诈取了辛苦赚来的血汗钱,去买所谓的用革命人士的鲜血做成的人血馒头的故事,以强烈的反差,痛斥那榨取压迫百姓的旧社会。

《孔乙己》中通过一个酒店伙计“我”视角见证了在科举制影响之下的孔乙己最终一事无成,生活极度困难,然而酒店里的人非但没有同情他的不幸遭遇,反而待之以尽情的嘲笑,并以此为乐,最后孔乙己毫无痕迹地在人间消失……孔乙己鲁迅就是这样以一个个充满悲情色彩的故事,发出了他最有力的呐喊,这是有声的呐喊。

但鲁迅还有他无声的呐喊,那便是他笔下塑造的一个个鲜明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环境。

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景语皆情语李联明曾说:“优秀的作品在描写环境时,都不仅仅是提供人物简单场所,更不是给人物的活动贴上苍白的布景,而是把它和人物揉在一块,使之紧密环绕在人物性格,并创造一个最有利的时机、条件,驱使人物行动,为人物性格的特征及发展提供客观的依据。

”所有的的小说都免不了要在一定的时空界定之下展开描写,而环境描写就是为了使主人公的的性格、形象及其活动更为鲜明突出而量身定造的空间场所。

鲁迅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欣赏

鲁迅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欣赏

鲁迅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欣赏
《呐喊》中鲁迅对北京街头小贩祖地集市给予了很深刻的环境描写。

书中鲁迅将北京街头小贩那特殊的地点描绘得非常生动,从现实生活中汲取了大量灵感。

鲁迅在文中描写的小贩祖地集市,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色彩和气息,从流动的拐车,到临厕的来来往往,人们四处招摇,繁杂却又富有情调。

在他的文字描述中,仿佛可以从当时繁华的街市中听到尘埃中欢笑声,洋洋自得的摆摊叫卖,竞争激烈的厮混,突兀的拐子赶车和夏日里狂风呼啸,颇具街头特有的不羁活力。

在小贩祖地集市里鲁迅便看到了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集市里穿行着满身苦气的游商,满城苦涩的气息笼罩着整个街市,散入小贩们劳作的汗水。

而乡镇里贩卖自然历史景观的游商们,则像是古意盎然的旅者,在城市的总流中游荡在熙攘的人群中,此起彼伏,歌声高涨。

此外,在鲁迅的文字描写中,小贩祖地集市的生活气息也充满了庄重的宗教气息。

当鲁迅带着兴奋的心情进入街头集市时,他看到几位老汉正在拜访神殿,向佛祖虔诚膜拜,还��有人回到家乡祭祖。

尽管尘世中乌烟瘴气,却仍有着崇高的宗教色彩,这种恢宏的宗教气息,浸铭街头人们之间的心灵交流,常常令我感受到一股贴心的感恩之情。

总的来说,鲁迅笔下的小贩祖地集市活色生香,充满了神秘情调,犹如他用文字把整个街头环境描绘的那样栩栩如生。

透过他的文字,可以看到当时小贩祖地集市繁华热闹的风貌,得知街头小贩们的苦难生活,感受繁杂场面里浅浅的庄重宗教色彩。

【特别推荐】刘畅丨论鲁迅小说的悲剧美

【特别推荐】刘畅丨论鲁迅小说的悲剧美

【特别推荐】刘畅丨论鲁迅小说的悲剧美论鲁迅小说的悲剧美作者/刘畅论文提要如果说鲁迅的全部小说是一座宝藏,那么,《狂人日记》等九篇可谓是其中最夺目的瑰宝。

而这九篇均为悲剧精品。

本文将探究鲁迅这些小说的悲剧美。

一、关于悲剧与美惟其“有价值”而又被“毁灭”,才能称之为悲剧;正因为是悲剧,才更能震憾人心,催人由悲愤而冷静,促人由清醒而奋争。

美者,好,善之谓也。

“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绝不是美。

而悲剧美属于美学范畴。

二、从人物形象看悲剧美形象的变化来自精神的变化,精神的变化源于遭遇的悲惨,透过鲁迅对人物形象的刻划,我们看到了悲剧主人公不幸遭遇的人生轨迹。

三、从人物性格看悲剧美鲁迅所写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也是精神的悲剧,性格的悲剧。

他对于悲剧人物性格的揭示,赋予悲剧美以深刻的内涵。

四、从环境描写看悲剧美环境是映照悲剧人物的背景。

鲁迅融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为一体,采用或对比,或反复;或隐喻,或旁衬等方式。

渲染悲剧色彩,烘托悲剧氛围,多角度的表现了悲剧美。

五、从表现手法看悲剧美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在“采用外国良规”,“择取中国遗产”两方面,鲁迅小说都具有开路先锋的作用。

其悲剧作品之所以感人至深,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六、悲剧的根源及启示悲剧的根,源自滋生悲剧的社会生活土壤。

要消除这种悲剧,必须改良这种“土壤”。

鲁迅正是通过深入挖掘悲剧根源,才使悲剧美得到了透彻展示。

引言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研究者众,诸家论述颇丰,再欲试论,确乎难有新意。

然重读鲁迅,仍生出无限感慨,故不避粗浅,一谈己见。

如果说鲁迅的全部小说是一座宝藏,那么,窃以为,有九篇可谓是其中最夺目的瑰宝。

这便是《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

我想:如果鲁迅的小说集中没有这九篇,其份量必将大为减轻。

而这九篇均为悲剧精品。

尽管表现各异,而其悲剧色彩则一,这便诱发我也想探究一下鲁迅小说的悲剧美。

孔乙己环境描写赏析

孔乙己环境描写赏析

孔乙己环境描写赏析
(原创版)
目录
1.孔乙己与《故事新编》
2.孔乙己的形象特征
3.环境描写在《孔乙己》中的作用
4.结论
正文
1.孔乙己与《故事新编》
《孔乙己》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所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录于他的《故事新编》一书中。

这篇小说通过讲述孔乙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残酷。

2.孔乙己的形象特征
孔乙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受到欺辱的酒肆雇工。

孔乙己的形象特征主要表现在他的知识渊博、孤芳自赏和善良。

然而,这些特点并没有使他在社会中取得成功,反而使他成为了被社会欺凌的对象。

3.环境描写在《孔乙己》中的作用
在《孔乙己》中,鲁迅运用了丰富的环境描写,通过酒肆的环境、酒客们的言行以及社会的氛围,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残酷。

这些环境描写为孔乙己的形象塑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孔乙己所处的困境。

4.结论
《孔乙己》通过一个受欺辱的酒肆雇工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残酷。

鲁迅运用了丰富的环境描写,为孔乙己的形象塑造提供
了有力的支持。

谈《呐喊》,《彷徨》的环境描写

谈《呐喊》,《彷徨》的环境描写

谈《呐喊》,《彷徨》的环境描写
《呐喊》和《彷徨》都是鲁迅先生的著作,其中环境描写更是精彩绝伦,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呐喊》讲述的是一个小孩康拔拔在家乡的海边度过的一段美好的童年时光,环境描写中洋溢着一种和谐与祥和的氛围。

小孩在海边,树林里,沙滩上等环境中,总能听到鸟叫,蝉鸣,海浪轰鸣,随处可见清澈的海水,可爱的海豚,可爱的海鸥,还有那清新的海风,带着一种淡淡的清香。

除此之外,在鲁迅先生的文字笔下,仿佛还有一股温暖的家的气息,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以上这两本书,都是鲁迅先生最出色的作品,他精彩的环境描写,使读者无不感到触动,仿佛置身于书中,一切都能够如实感受到。

只有这样的环境描写,才能将作品的主题更加的深刻的表现出来,才能真正的感受到作品的魅力所在。

鲁迅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欣赏

鲁迅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欣赏

读·闻·观51鲁迅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欣赏张艳华摘要:小说不仅是一门时间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空间艺术,其中的空间指的就是小说环境。

对小说作品来讲,环境描写既可以为小说提供更理想的创作舞台,给情节发展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激发读者对作品内涵做出更深入探究,为更好的展开小说情节做出更好的铺垫。

本文就鲁迅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欣赏做出探究。

关键词:鲁迅作品;环境描写;欣赏探究小说作品中的环境通常都是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环境三个层面来展开的,能够为小说后续故事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使得读者对小说内容产生深刻印象。

总之,不论是哪一层面的环境描写,在优秀文学作品中具有的神奇魅力都是不容忽视的。

加强对鲁迅作品中环境描写的赏析,不论是对阅读兴趣的激发,还是对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拓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环境描写在小说作品中,社会环境能够为小说情节铺展提供一定的历史背景,是全部社会关系、特定历史阶段的整合,对小说人物性格、命运发挥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鲁迅的作品通常会蕴含一些比较复杂的思想内涵。

比如在《狂人日记》中,就以“吃人”为写作核心。

历来的评论都是从礼教这一层面开展的,以此将社会制度、道德评判具有的现实意义充分挖掘出来。

很多人在评论鲁迅作品时,都强调其作品中描写的很多问题都非常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狂人日记》这一作品,就是将揭露礼教吃人来视为写作中心思想,有着非常深刻的寓意。

所以,之后很多人都提出其文章具有一定的暗示性、多意性,基于一些象征来引导读者展开丰富的联想,以此来突显、增强其一系列描写的批判性。

其实,不论是人对人肉体方面的食用,还是对封建礼教的引申,可怕程度是相同的[1]。

二、自然环境描写作为小说环境描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环境的细致描写既可以将人物内心世界反映出来,也能够为小说情节渲染气氛,同时也能够在不同层面为小说人物的行为、成长提供有利条件。

通过阅读自然环境,读者也能够充分体会到作者的内心感受、性格特点,以及身世经历,以此来发挥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的作用[2]。

鲁迅悲剧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探析

鲁迅悲剧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探析

鲁迅悲剧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探析刘玉兴(福建电大龙岩分校福建龙岩364000)摘要: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是人物性格特征形成和发展的客观依据。

鲁迅悲剧小说的环境描写是出色的,阴冷的自然景象、麻木愚昧的周围人群和凶残酷烈的封建势力所形成的典型环境为悲剧人物活动设置了特定的历史舞台。

关键词:鲁迅悲剧小说;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图分类号:I210.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629(2006)S1-0043-03“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周围的人事关系以及时代风貌、地方习俗等,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客观条件总和。

”[1]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通常指山川风物,孙梨在《荷花淀》开篇用娟秀轻盈的语言为人物设置了一个清新柔美的生活舞台,朦胧凄迷的月色伴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为人物的性格形成、发展和人物行动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不少小说中,自然环境又被充分社会化了,这使得它在某种程度和意义上成为现实社会的某种象征。

例如《李自成》第二卷中有一段描绘崇祯皇帝所生活的乾清宫的自然环境,“窗外,雨声淅沥,雷声不断,雨点打在白玉阶上,梧桐树上,分外地响。

风声缓一阵,紧一阵,时常把雨点吹过画廊,敲在窗上……一阵雷声在乾清宫的上边响过。

他从梦中一乍醒来,在风声、雨声、闷雷声和铁马丁冬声中,听到一个凄惨的战栗声……”,这种自然环境,其实就是崇祯心理、情绪的对象化。

这种渗透着人物主观色彩的物象描写,在鲁迅的《呐喊》和《彷徨》中随处可见。

“优秀的作品在描写环境时,都不仅仅是提供人物活动的简单场所,更不是给人物的活动贴上苍白的布景,而是把它和人物揉在一块,使之紧密环绕在人物性格,并创造一个最有利的时机、条件,驱使人物行动,为人物性格的特征及其发展提供客观的依据。

”[1]这正如吴功正先生在《小说美学》中指出,“人与人之间的相向、相逆、相克、相生结成了多走向、多色块、多内涵的关系,即社会关系,也就构成了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环境。

论鲁迅小说环境描写的特色

论鲁迅小说环境描写的特色

论鲁迅小说环境描写的特色【摘要】鲁迅在小说中给我们展示了当时人们生活的环境:或明朗、欢快;或阴间、衰败、悲凉、及至恐怖。

这些环境描写很好的再现了社会现实,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题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关键词】鲁迅;小说;环境描写鲁迅小说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有《社戏》、《故乡》以及《孔乙己》;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有《药》、《祝福》以及《阿Q正传》(节选)。

通过这些小说的教读,不仅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到旧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而且还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造成这一社会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势力的黑暗统治以及长期以来对劳动人民思想上、精神上的封建思想文化的毒害。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还进一步地理解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这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以求“立民”、“强国”的“呐喊”。

为了揭示这个社会的病态,鲁迅先生首先给我们展示出一幅幅挣扎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环境:“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

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处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故乡》) (旧历的年底)“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天色愈阴暗了;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祝福》)“微风早经停息;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的静”。

(《药》)如果说以上的描写给人以一种阴暗、衰败、悲凉感觉的话,那么,下面的描写则简直是一种恐怖的了,如:“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逢船……从黑?q?q中荡来……那船便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不到正午,全村的人心就很摇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悲剧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探析刘玉兴(福建电大龙岩分校福建龙岩364000)摘要: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是人物性格特征形成和发展的客观依据。

鲁迅悲剧小说的环境描写是出色的,阴冷的自然景象、麻木愚昧的周围人群和凶残酷烈的封建势力所形成的典型环境为悲剧人物活动设置了特定的历史舞台。

关键词:鲁迅悲剧小说;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图分类号:I210.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629(2006)S1-0043-03“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周围的人事关系以及时代风貌、地方习俗等,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客观条件总和。

”[1]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通常指山川风物,孙梨在《荷花淀》开篇用娟秀轻盈的语言为人物设置了一个清新柔美的生活舞台,朦胧凄迷的月色伴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为人物的性格形成、发展和人物行动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不少小说中,自然环境又被充分社会化了,这使得它在某种程度和意义上成为现实社会的某种象征。

例如《李自成》第二卷中有一段描绘崇祯皇帝所生活的乾清宫的自然环境,“窗外,雨声淅沥,雷声不断,雨点打在白玉阶上,梧桐树上,分外地响。

风声缓一阵,紧一阵,时常把雨点吹过画廊,敲在窗上……一阵雷声在乾清宫的上边响过。

他从梦中一乍醒来,在风声、雨声、闷雷声和铁马丁冬声中,听到一个凄惨的战栗声……”,这种自然环境,其实就是崇祯心理、情绪的对象化。

这种渗透着人物主观色彩的物象描写,在鲁迅的《呐喊》和《彷徨》中随处可见。

“优秀的作品在描写环境时,都不仅仅是提供人物活动的简单场所,更不是给人物的活动贴上苍白的布景,而是把它和人物揉在一块,使之紧密环绕在人物性格,并创造一个最有利的时机、条件,驱使人物行动,为人物性格的特征及其发展提供客观的依据。

”[1]这正如吴功正先生在《小说美学》中指出,“人与人之间的相向、相逆、相克、相生结成了多走向、多色块、多内涵的关系,即社会关系,也就构成了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环境。

”[2]鲁迅是一位“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笔触伸向旧中国的黑暗,伸向生活在底层的劳苦大众,因此他的小说,尤其是悲剧小说,对描写的环境赋予深刻的含义和明确的指向,为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命运的发展设置了合理的舞台。

本文试就其悲剧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特色作初浅的探索。

一、自然景物:阴冷萧索鲁迅悲剧小说中的景物萧索灰暗,透出寒气。

《故乡》中的“我”回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处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经不住悲凉起来了”。

是悲凉中看到了肃杀,还是萧索引起了心态悲凉呢?应该说二者是统一的。

《药》中首尾各有一处沉寂阴晦的景物描写,“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

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

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天气比屋子里冷多了。

”这是华老栓带着为儿子治病的希望出门时的景物,从这些毫无生气的景物描写中,读者不难预测华老栓此行的无谓和华小栓悲哀的命运。

“微风早已停息,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是死一般的静。

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这“两人”的特写镜头和凄寒的深秋景色,让人心生寒栗。

同病相怜,华夏同悲,这浓黑的景物不仅折射了鲁迅对主人公的深切同情,还承载着对民族命运和国民素质的深深忧虑。

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而侠肝义胆的革命者,渴望救治的年轻生命合理地被遗葬在荒郊秃岭,营造了极好的悲剧效果。

此外,《祝福》里鲁镇满天飞舞的梅花那么大的雪花,《孔乙己》中“秋风是一天比一天凉”,固然都是秋冬的自然景象,但是这些自然景物成为作者的审美对象后,经过情感的过虑、选筛重现在作品中,己经很自然地和悲剧人物命运结合在一起了。

在鲁迅的悲剧作品中,景物描写最多的是秋冬景物,而且大都笼罩在黄昏夜光下。

故事背景大都这样安排,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当时鲁迅呼吸着浓重的黑暗和“惯于长夜过春时”的心理重负。

因为鲁迅先生是一位现实主义者,出于对国家、民族最真诚无私的爱和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感,他努力将自己对黑暗的感受投射在景物中,藉以唤起国人的心理共鸣,达到改造灵魂的目的。

当然,在有些短篇里,也偶尔写到明朗的景物,《风波》里的农村晚景,《社戏》里的收稿日期:2005—12—202006年7月July2006第24卷增刊1Vol.24Supp.1龙岩学院学报JournalofLongyanUniversity43水乡夜色,《故乡》中少年闰土在瓜田的活动情景,清新明远,仿佛美丽的水墨画,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作者对曾经美好的追怀和对现实状态的否定。

鲁迅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不仅善于让自然景象透出悲凉之雾,他还“总是善于把人物和社会环境有机地联系起来,直接通过人物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和斗争,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进而揭示出作品的社会意义。

因为只有在社会环境被充分地描绘出来的时候,人物与环境的矛盾才能达到最尖锐的程度,才能刻划出具有深度的人物性格。

”[3]二、周围人群:麻木愚昧鲁迅努力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揭示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以沉重的笔调描述生活在悲剧主人公周围麻木愚昧的同胞。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坦言了弃医从文的缘由,认为最直接的原因是在日本看到一部辱人辱国的影片,影片上的中国人“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周围的人便是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大批中国人,这欲哭无泪的一幕,打破了他“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了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便去当军医”的梦想,得出了“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的结论。

带着这份强烈历史责任感,鲁迅相继创作了《阿Q正传》、《狂人日记》、《药》、《示众》、《孔乙己》、《祝福》、《在酒楼上》等一系列悲剧作品,通过病态社会和病态人们,暴露旧社会的病根,设法加以疗救,呼唤人性之完美,诅咒黑暗的社会。

作品对缺乏诚和爱,好以旁观态度看待人们不幸的社会现象的描写是非常出色的。

在《孔乙己》里,人们对孔乙己这个不幸的潦倒知识分子毫无友善和诚爱。

孔乙己每次遭受凌辱,从他们那里不仅得不到抚慰和怜悯,反而被当成笑料来捉弄。

孔乙己被何家打过一顿,酒店的人们哄笑他,他们从孔乙己的不幸中得到了赏玩。

孔乙己最痛苦的是屡试不第,酒客们又故意寻衅他,讥讽他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直到孔乙己“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当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了腿,“脸色黑而且瘦,己经不成样子了”,去酒店时酒客和掌柜还是照样以他的不幸来嘲弄他,他终于在极为难堪的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从此再也不回来。

对于缺乏友善和诚爱的国民性弱点的针砭,在《明天》里也表现得很突出。

寡妇单四嫂子带着幼小的儿子宝儿生活,境况窘迫,却从来没有人诚心诚意地来帮助她。

宝儿病危了,她从庸医何小仙那里得到的是一种玩忽性命的极端不负责任的冷漠;而那个蓝皮阿五,在单四嫂子最需要有人助一臂之力的时候,却借故欺负了她;红鼻子老拱早就对单四嫂子不怀好意,唯恐宝儿不快点死。

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周遭人际,她又能有怎样的“明天”呢。

在《药》、《阿Q正传》里,我们也可以读到林林总总的被鲁迅愤然称为“愚昧国民”的麻木和愚昧表现。

在小说《药》中,革命者夏瑜被杀害的时间是一个下半夜,然而围观者依然甚众,“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的,向上提着。

静了一会儿,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这段带着讽刺意味的描写活画出了看客的无聊,淋漓尽致地刻划了他们以赏鉴同胞不幸为快乐的畸形心态和麻木表现。

在《阿Q正传》里,作者借阿Q的口也描述了作为看客的阿Q的心态和作为听众的王胡等人的情绪反应。

鲁迅在众多小说中不惜笔墨描写国民劣根性,是贯穿着他启蒙主义的思想因素。

他这样总结他的创作经验,“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年前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鲁迅的这种“为人生”的启蒙主义思想鲜明地体现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对人民群众的不幸遭遇和历史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同时又痛心于他们没有自觉奋起抗争,这就决定了鲁迅在小说艺术中运用悲剧来达到启蒙目的的根本特征,决定了鲁迅对愚昧国民的态度不是廉价的同情,不是浅薄的哀怜,而是用他的深重悲剧来唤醒国民。

三、封建势力:凶顽酷烈“悲剧是对立的社会力量斗争的产物。

进步的社会力量按照一定的历史轨道向前发展,但是遭到落后的社会力量的阻遏和迫害;而进步的社会力量暂时无法抵抗住,最后不得不归于失败,这便产生了悲剧,这是悲剧的社会根源”。

[2]在鲁迅的悲剧小说中,新旧力量对比悬殊,强大凶顽的旧势力常常扼住新生力量的咽喉,悲剧主人公在无助、困惑的生存环境下走向毁灭。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吃掉的弱小者,封建社会的买办婚姻使她嫁给了一个比她小十岁的男人,丈夫死后又被婆婆卖给了贺老六,之后又夫亡子丧,大伯收房,被赶出贺家坳。

当她再次来到鲁四老爷家作佣工时,已被封建礼教判定有罪:寡妇再嫁,丧风败俗;克夫克子,更是不祥之物。

捐门槛后,仍难逃脱悲惨命运。

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社会性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这四条绳索勒死的。

封建卫道士鲁四老爷不但对祥林嫂这个廉价劳动者进行残酷的剥削,还从精神上进行无情打击,指责她“不干净”、“败坏风俗”。

族权的代表者婆婆和大伯,一个将守寡的她当牲口卖了,一个将亡夫丧子的她赶出家门。

此后社会无处不在的神权思想又继续给她精神上的创伤,柳妈对她宣传阴间因果报应的谬论,最后带着极度的恐惧在人们的祝福声中死去。

《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恋爱悲剧固然有其客观原因,把争取恋爱自由看作是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把眼光局限于小家庭的安定与幸福,缺乏更高远的社会理想,导致失去爱情依附的经济基础,但更重要的还是客观原因:中国封建势力过于强大,社会过于黑暗,在封建势力汪洋大海的包围下,在全社会的思想启蒙尚未成功之前,个体的努力就象巨网中挣扎的小蜘蛛。

在《明天》、《离婚》、《故乡》、《狂人日记》、《在酒楼上》等作品中,还有许许多多无形的由几千年时间织成的强大封建罗网,在庞大而坚固的封建势力面前,悲剧主人公显得何等弱小。

因此尽管爱姑大胆、泼辣,为了不被丈夫离弃,她敢怒敢骂,“打过多少回架,说过多少回和,总是不落局”。

最后在七大人的调停下伤心地离了婚。

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判若两人,与好友“我”见面44(上接第37页)他在《假中闭户终日偶得绝句》中写道:“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